论坛调研报告十篇

时间:2023-03-29 21:40:52

论坛调研报告

论坛调研报告篇1

一、精心筹备,政协全会取得成功

办好一年一度政协全会,是政协工作的头等大事。今年的二届三次全会,政协领导高度重视,要求严,标准高,春节后上班的第二天起,主席彭彰松亲自部署,副主席陈清学主抓,政协机关全体人员分工协作、行动一致、加班加点、充分准备,取得了好于往年的大会效果。一是材料质量高。关于《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报告》,政协办、提案委两名负责人构思早、动笔快,春节前就开始精心撰稿,几易其稿,经主席会议、常委会议研究通过,立意较高、务实求新、催人奋进,得到了委员们的高度肯定。对其它29个会议材料,秘书组对照程序认真组稿,反复斟酌,数遍核稿,确保了所有材料程序无误、内容无误、结果无误。二是会务组织细。对会务的宣传、食宿安排、资料发放、选举工作,会务组和组织组提前谋划,精心安排,无一错漏,选举圆满成功。特别是将委员开、闭幕式座位安排张贴于委员的资料袋上,提前告知的细致举措,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各组召集人和新老工作人员尽心尽力、敢于负责、全心服务,为大会的成功举行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会议气氛浓。由于组织到位,本次大会委员到会率高、参政议政热情高涨,开、闭幕式缺席、请假仅22人次,委员到会率达93%,会场隆重热烈、秩序良好。与往届相比,今年大会分组讨论气氛更浓、效果更好,其中医药卫生组、工商联组、教文体组、农业组小组讨论委员全部到齐,其它各组平均到会率接近80%,特邀的区委、区政府领导也都按时到达小组参与讨论。委员们围绕大会报告和全区经济发展、民生民情、社会稳定等热点问题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并就如何规范珠物流行业管理等问题形成了好的意见和建议。四是会议成效大。本次会议,协商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计划、财政、法院、检察院等工作报告,补选了区政协二届委员会秘书长和常委1名,表彰了2008年度优秀政协委员、优秀提案和提案办理先进单位,一致通过了提案审查报告和各项决议,圆满完成大会预定各项议程,是非换届全会中议程最多、时间最紧、成效较明显的一次。

二、务实工作,建言献策实现突破

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是政协的主要职责和最大作为。今年,由于发动较早、部署具体,我区提案与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实现突破,委员“关注民生、替民代言”的意识和水平大大提升。

提案工作有提升。一方面,提案的数量和质量创最好水平。全会期间,委员们通过听取报告、协商议政,加强了对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提交提案的积极性与务实精神明显增强,共提交提案135件,立案132件,比去年增长43%,多数提案有理有据、格式规范,其数量与质量创历年来最好水平。其中,涉及“灯亮、路通、车畅”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城市管理及其它民生问题的提案占总数的70%,反映了委员们“为民代言、替民解忧”的政治责任感与民本情怀。全会后,提案法制委对提案进行了分类整理、装订成册,并分送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领导。另一方面,政府对提案办理重视程度有提高。4月17日,在区政府全会上,区政府领导对委员提案进行了高规格的交办。会上,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刘达祥代表区政府就今年的提案办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承诺对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实行“区政府主管领导、区政府办牵头、承办单位具体抓”的三级负责制,确保提案办结率和与代表、委员“见面率”两个100%。5月18日至5月21日,区政府组织专人,对17个单位的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办理工作进行了走访和督查,政协副主席陈清学和法制提案委主任程端秋全程参加。通过督查,政府与政协对重点单位提案办理情况有了一个全面了解,加强了政协与各承办单位的沟通,促进了提案办理进度和办理质量的提高。

反映社情民意工作有突破。反映社情民意工作,是今年区政协计划重点突破的一项工作。通过年初下发文件和到各小组宣讲发动,委员们对该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一些委员将个人所见所闻所思,以社情民意的形式上报到了区政协,为我们了解民情、收集民意提供了依据。其中,陈清学副主席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未开征、城区5个多月卫生费又无法收取,社区卫生费无来源”的情况,何奇志副主席针对“我市物流行业无人管理、空头物流公司卷货、卷款潜逃现象时有发生”的现状,亲自撰写社情民意,上报市政协,引起了市政协领导的重视,体现了区政协领导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想事干事的工作作风。目前,我区上报市政协社情民意5篇,排各城区之首,得到了市政协有关领导的肯定。

三、办委负责,认真开展视察调研

视察调研,是政协与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今年以来,区政协按照二届三次全会精神和年初工作安排,各办委主动工作,精心准备,围绕服务经济发展、城建城管、司法、反腐败等工作展开了一系列视察调研。4月9日,区经济联络委牵头,主席彭彰松带队,组织部分委员就工商监管与服务工作开展视察。委员们在视察环球科技、创新饲料、天之衡酒业等企业和听取工商分局负责人汇报后,就基层工商部门如何适应工商行政职能“从收费管理到监管服务”转型、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进行了充分讨论,最终形成了四点建议。4月17日,副主席陈清学带领特邀组全体政协委员,对“五五”普法工作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广东路、粤汉、苗圃3个街道和2个社区以及雁东商城等单位了解基层普法情况,听取了区司法局工作汇报,就如何进一步有效推进我区普法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4月24日,提案法制委牵头,副主席陈清学带队,召集部分政协委员在区检察院举行座谈,就全区反腐败工作进行调研。5月9日,彭彰松主席带领政协机关同志,在区委常委刘浪、区园区管委会班子成员陪同下,视察工业园区企业,对园区发展情况进行调研,为园区解决资金、土地、环境、机制等瓶颈问题建言献策。5月12日,区政协办牵头,彭彰松主席带队,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苗圃街道城建城管工作展开调研。调研组现场视察了扶小里、服务里2个社区的城建建管工作,听取了街道负责人与社区主任汇报,找到了“市政基础建设与环卫工作未纳入地方政府管理,体制不顺、经费无保证、工作不到位”等制约苗圃街道城建城管工作的关键所在,委员们对如何突破这一机制问题发表了一些好的意见与建议。以上视察调研,经政协各办委整理,形成了一批具有务实精神和指导作用的调研文章,已分别上报与送发有关领导与部门。

四、创新工作,委员论坛全面铺开

为适应新形势、新时期下政协工作要求,开辟委员反映社情民情、参政议政的新渠道,全会后,区政协大胆尝试,积极筹划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论坛活动,在主席彭彰松的亲自部署与主持下,分别于3月26日、4月14日、4月29日、5月27日举办了四期委员论坛,论坛特色鲜明,反响良好。一是高度关注民生。我们把民生问题作为论坛关注的焦点,全年关于民生问题选题6期,前三期的主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如何有效打击无牌、假牌、套牌车辆》、《开展文明小区创建》、《关于社会治安秩序整治》,均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其目的是让委员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有地方说。二是集中委员智慧。为确保论坛活动收到实效,每期论坛前,政协办会预先下发书面通知与相关资料,提前告知参与论坛委员名单(各组1到2名委员)和论坛主题、内容、程序、相关要求,并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听取与介绍有关情况,确保参与论坛人员“有备而来”。第一期论坛中,为了使委员的讨论更深入、更有针对性,我们预先下发了《衡政办发(2008)5号》、《衡政办函(2009)5号》两份文件复印件,让委员们提前了解文件政策。论坛中,委员们情绪高涨,涌跃发言,不但真实地表达了个人意见,集中了民智,还增加了政协委员对有关部门的工作了解,畅通了政协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渠道,得到了委员及邀请部门的好评。三是注重成果转化。论坛后,政协办综合委员意见,精心组稿,主席亲自把关,撰写论坛报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按水量征收和市区5︰5分配不合理、不合法》报告,针对“市级财政留用50%生活垃圾处理费不合法,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的标准、对象、分配不合理,实施物业管理的居民区生活垃圾处理费收取方式不明确”等问题,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剖析,形成了“改革市、区环卫体制,垃圾处理费作为城区环卫经费全额拨付各辖区,区环卫局全面负责城区内的清扫保洁工作”等六条建议。《对无牌、假牌、套牌车辆要实施有效打击》的论坛报告,针对无牌、假牌、套牌车辆屡禁不止、社会危害大的现象,提出从健全法制、完善机制、加强管理、消除特权、广泛宣传等五个方面对其进行规范和打击,所言观点直言不讳,切中要害,如实反映了广大民众心声。报告送区委、区政府领导、相关部门,同时上报市政协,引起了市、区两级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作出了反应。

五、真抓实学,扎实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

论坛调研报告篇2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强化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产教结合,提升服务产业能力”。学术论坛设总论坛、中职分论坛和高职分论坛,各论坛围绕年会主题,就新形势下安徽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课题,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推动职教大省、高教强省建设和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等若干专题展开研讨。在年会上还颁发了安徽省2012年度职教论坛优秀论文奖。

增强信心,努力奋斗,真正把职业教育办成“有地位”的教育

2012年10月26日上午,在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第二届第二次理事会上,安徽省职成教学会金辉会长代表常务理事会作了学会2012年工作报告。在过去的一年,学会紧紧围绕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国家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大局,紧紧围绕贯彻国家和安徽省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纲要、教育部和安徽省教育厅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

一是创新机制、加强管理,推动群众性职教教育科研工作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学会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已走上常规轨道。科研课题申报、评审与立项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已初步形成,科研课题的申报面(院校)逐年扩大,申报课题的质量以及科研成果的质量逐年提高。为进一步提升学会教育科研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今年学会重点抓了两件事:一是更加重视科研工作的质量和管理,二是在管理体制机制上积极探索创新。学会在安徽省教育厅分管领导和安徽省教科院的指导支持下,积极探索社会团体与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努力走出提升群众性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新路。

二是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添砖加瓦。调研工作从今年4月初启动,学会组织会员单位参与,与省教育厅高教处、职成处共同发动,上下结合,形成了切实可行的调研工作思路和计划。学会联合高职分会、中职分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并遴选组成专家团队,集中优势力量开展调研工作。调研专家组在初步分析省内外职教集团状况的基础上研制了调研工作安排、调研座谈提纲、调查问卷等一系列调研工具和资料,并且将整个调研任务分解成八个专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6月到8月,调研组深入到18个职教集团牵头院校逐个开展调研,全省18个职教集团形成了18份总结报告。调研工作历时半年,形成了系列成果。

首先,摸清了安徽省职教集团的家底。全省18个职教集团广泛联系了全省193所本科、高职、中职院校,426家企业单位,以及69个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是职业院校与社会经济密切联系的重要渠道;其次,总结了自2006年全省职教集团开始组建以来,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第三,弄清了职教集团建设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第四,从顶层设计、统筹指导、校企(行业)对接、机制创新、政策支撑、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加强职教集团建设的建议。

三是围绕中心工作,服务教育行政,服务职业院校。一年来,学会围绕中心工作,积极推进六项工作开展:继续打造“中国·安徽职教论坛”学术交流平台;协办全省技能竞赛,推动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物流师资培训基地的作用,服务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服务,全力做好中职教材网站工作;加强学会舆论阵地建设,积极宣传职成教改革发展成果;拓展合作领域,加强国际交流。

此外,学会的自身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本次年会还为荣获安徽省职成教学会2012年“中国·安徽职教论坛”优秀论文的代表、优秀组织单位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牌。

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江春副书记对省职成教学会工作以及2012年“中国·安徽职教论坛”的总论坛、分论坛给予充分肯定。他说:“过去一年,安徽省职业教育总体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成绩是很大的。一是基础能力大幅提高;二是师资的数量和素质也大幅度提高;三是工作格局和工作特点日益突出;四是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五是高职、中职稳定发展,规模适度。成绩取得确实来之不易,我们要讲成绩,不讲看不到希望,可能会感到信心不足,但是问题也要讲,不讲,容易盲目乐观,也可能导致工作滑坡。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要高度重视职教发展的新要求,要进一步提高职教发展的保障条件和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他强调:“职业教育无论是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还是人才培养各个角度来看,都是必须要大力推进、加快发展的一种类型的教育,所以,我们还是要增强信心、努力奋斗,百尺竿头还要更进一步,把职业教育办得更好,办成真正的人民满意的教育、社会需要的教育、企业欢迎的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很有成效的教育,那就是有地位的教育。”

加力

合理搭建平台,为全省职业教育发展提速

10月25日晚,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召开。高职分会就分会换届大会情况和高职分论坛情况作了汇报;中职分会介绍了今年4月18日中职分会成立以来所做的工作和成功举办“2012年中国·安徽职教论坛中职分论坛”情况;成教分会(筹)重点汇报了近期召开的成教分会筹备会议的情况。会议还审议并通过了《学会理事、常务理事、秘书长变动情况报告》和《财务工作报告》。

在高职分会换届会议上,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会长金辉、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储常连,高职分会会长、安徽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传海出席会议。

陈传海代表高职分会第一届理事会领导机构作报告。高职分会自2007年成立以来,坚持围绕职教大省和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认真学习贯彻高职教育重大方针政策;主持召开“中国·安徽职教论坛”,充分发挥分会信息交流平台的功能;精心组织多个技能大赛,充分发挥分会服务院校和社会的功能;积极配合职成教学会做好年会、展览、评先等工作,努力发挥好群众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为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会议一致推选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为高职分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单位,陈传海担任高职分会第二届理事会长。陈传海还代表新一届理事会领导机构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工作设想。

李和平副厅长在讲话中指出,目前安徽省高职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日趋改善、内涵建设继续加强、师资队伍进一步提升,政策环境继续优化;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任务是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此,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办出高职教育特色,具体来说,要以学习落实“两个意见”为抓手,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专业改革与建设,切实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坚持“教、学、做一体”导向、改革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思路;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实践

切实强化内涵建设,全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此次职教论坛的分论坛上,共有20多位论文作者作了发言交流,其中有职技校校长,也有一线的专业教师,他们多视角、多学科的精彩发言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在中职分论坛上,安徽电子工程学校徐淮刚等10位获奖论文代表进行了论文交流,他们用PPT形式展示了中职教育教学、教研教改的新成就,形成多样,内容丰富。

安徽省教育厅职成处副处长、中职分会会长李炳银在总结讲话中肯定了中职分会成立以来所做的大量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绩,指出中职分会服务学校、服务教育教学成绩可圈可点,他还分析了当前发展形势,列举了中职发展的亮点,鼓励大家要抓住发展的大好机遇,共克时艰,迎难而上。

在高职分论坛上,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的代表分别作论坛交流发言。发言代表紧扣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热点话题,分别从高职院校的宏观发展形势、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不同角度,阐述了高职教育改革的新进展、新举措和新构想,达到了交流、思考和启发的预期

效果。

高职分会会长、安徽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传海对代表的发言逐一进行了点评,他在总结讲话中说:“本届论坛的论文紧紧围绕‘强化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产教结合、提升服务产业能力’的主题,研讨新形势下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提出了很多有价值、高水平、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推动我省职业与成人教育的学术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希望论坛能继续创新,直面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推动高职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

总论坛由省职成教学会副会长、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徐建平主持,先后在总论坛进行大会交流的有:职教集团调研组赵向军(发言题目为《安徽省职教集团建设与发展研究报告》)、职教集团调研组潘新(发言题目为《安徽省职教集团建设与发展问卷分析》)、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蒋永忠(发言题目为《基于实践视角的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及评价体系研究》)、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张健(发言题目为《课程工作化与工作课程化的双向整合》)、安徽材料工程学校谢树方(发言题目为《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研究》)。

论坛调研报告篇3

但是,随着互联网等一批新兴媒体经营模式的日益成熟,特别是整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开始调整,产业链下游的制造业利润向上游的资源业转移,这对于报刊业特别是以广告收入为主的报业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因而报业出现了2005年的“寒冬现象”,广告收入持续下滑。2005年,我国杂志广告收入为18亿元,广播广告收入为34亿元人民币。2006年1~5月份全国广播电视创收收入累计338.40亿元,广告收入202.2亿元,付费数字电视收入1.90亿元。与2005年同期相比,付费数字电视业务发展迅速,比2005年同期增长75.93%。而报纸广告仅仅增长5%,在各类媒体中增幅最低。以上数据显示2006年受冲击最大的仍然是报纸。

面对严峻的现实,报刊业需要及时对自己传统的经营模式进行创新,建立新的、适应形势变化的盈利模式,才能够从目前的困境中挣脱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批准,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传媒》杂志与湖南出版集团旗下的潇湘晨报社合作的“2007中国报刊经营模式创新论坛”在长沙举行。

全国60家媒体和媒体集团的社长、总编辑出席会议,共同讨论数字化趋势下中国报刊的经营管理。论坛聚焦“数字化背景下的报刊经营管理与创新”,为业界打造充分沟通交流的平台,探讨2007年数字化报刊发展的背景与布局,围绕纸质媒体如何制定自身在介质变革时代的经营策略、实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化传统优势为品牌资源、化品牌资源为市场效益等问题,深入进行理论和实践探讨。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作为主持人主持会议,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蒋建国致开幕辞。论坛上共有16位嘉宾做了主题演讲,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司长余昌祥代表李东东副署长做了《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开创报刊发展新局面》的主题演讲,他在发言中指出,报刊业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束缚报刊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弊端和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当前报刊业还面临着数字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挑战。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和改进政府的宏观管理,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另一方面要加强报刊单位的内部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的《传媒的跨度经营》主要探讨了党报集团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怎样通过不同的配置推进发展和合理布局,并对目前大家十分关注的上市融资问题进行了深入解剖。他指出,从报业到传媒,从传媒到资本,从资本到创意,随意布局只会使资金断裂,错误的收购会使集团亏损。配置求融资,融资求反哺,只有发挥协同效应,才有可能在不太长的时期,真正做大做强党报集团。

周末画报社社长邵忠的演讲题为《数字化背景下的报纸经营,只有创新狂才能生存》,突出强调了报纸需要加强互动性,因为互联网不是技术性的东西,关键是互联网的互动性,因此传统报纸必须进行创新增强自身互动性,也只有创新才能生存。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总裁陈夷茁则在她的《走质量效益型的党报集团经营之路》中为报业指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四个着力点:第一个着力点是完善所有权和经营权关系的制度安排;第二个着力点是广告体制问题;第三个着力点是转变利润模式,开源节流,创新经营机制;第四个着力点是培育新的增长点,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打造网络数字发展的新高地,努力实现跨媒体经营。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赵曙光在《数字化颠覆下的报业创新》中提出,对新媒体不仅要做到知己知彼,更重要的是为我所用,全面推进报业的转型,拥抱多媒体时代的今天,可以从内容创新、拓展传播渠道、增强互动性、发行营销的创新等十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

世通华纳移动电视传媒集团副总裁崔斌发表的演讲中提出传统媒体的基本特征是依赖内容而存在,通过提供有吸引力的内容来吸引受众,把受众转化为企业的消费者,然后卖给广告主。

每位演讲嘉宾都从不同角度对怎样应对数字化挑战,转变经营模式做了深入阐述,与会的其他代表一致反映,本次论坛的嘉宾发言都很务实,而且论坛议题十分明确就是探讨经营模式的转变问题,所有参会者都受到了强烈的思想碰撞。

本次论坛不仅有精彩的嘉宾演讲,而且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传媒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玉山还在论坛上了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传媒研究中心的科研成果《探索中前进的中国报刊经营管理一报刊经营管理模式研究主报告》,课题组经过近两个月时间,先后前往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国内知名的报刊经营单位进行了调研,在搜集了大量一手材料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而得。

论坛调研报告篇4

论坛开幕式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祥主持。开幕式上,安徽省副省长谢广祥、安徽大学党委书记黄德宽教授等先后致辞。教育部高等教育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到会讲话。会上,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以“提高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为题,强调培养人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应重新认识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应该以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进一步推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大改革。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懿教授的报告以生动鲜活的例子,阐述了高校应该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本科教学为基础”,虽然特色各异、定位不同,但培养创新人才都是首要的任务,应重点抓好“本科生、研究生和年轻教师”三支队伍,把握大学本科这个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作了题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思考、探索与渴望”的报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工作组组长陈启元教授介绍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背景、目标和探索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韩震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蒋葛夫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李志义教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就如何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探索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大会报告。安徽大学校长程桦教授的大会报告和与会代表分享了安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实践经验。此外,91岁高龄的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厦门大学潘懋元先生还亲临会场,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作了近40分钟的报告,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会上,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作了25场专题报告,围绕“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各类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与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建设”等专题内容在三个分会场与会议代表进行了互动交流。

来自全国300多所高校(其中“985工程”高校30多所,“211工程”高校50余所)的近900名代表(含200多位高校领导)参加了本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

论坛调研报告篇5

一、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2007年12月份,房地产大亨塞缪尔・詹尔用“高杠杆收购方式”以82亿美元收购了论坛报公司(塞缪尔・詹尔本人只投资了3.15亿美元),令论坛报公司的债务一度达到128亿美元。当时詹尔声称论坛报公司不存在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他有办法在7年内处理好公司的债务。

然而困难远比这位房产大亨想象的要大得多,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论坛报公司所有主要行业的广告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信贷危机也使得他们很难获得贷款支持。2008年,公司报纸广告收入巨幅下滑,2008年二季度,论坛报公司收入仅17亿美元,整体下滑5.7%,其中广告收入呈两位数下降,公司亏损达到45亿美元;三季度公司广告收入继续下滑19%。在形势不断恶化的情况下,论坛报公司不得不承认他们很难有足够现金来偿还巨额债务,2009年公司需要支付的利息就达9亿美元,其中6月份到期的利息为5.12亿美元。

为了应付经营窘境,论坛报公司计划搬迁公司在芝加哥和洛杉矶的办公场地,并出售一些资产来应付巨大的日常开销。2008年5月,公司以6.5亿美元的价格向有线电视公司出售旗下的《新闻日报》(News-day);2008年6月,旗下的《奥兰多前哨报》(OrlandoSentinel)推出全新版面设计,减少文字报道字数,加入更多图片报道;2008年9月,CareerBuilder.c om(论坛报公司旗下的就业网站)10%股份出售给了美国最大报业出版商甘尼特公司(GannettCo.),筹募1.35亿美元资金;2008年10月中旬,出于缩减成本考虑,公司又向美联社发去两年有效的公函,称正在考虑停止与美联社的合作。此外,2008年的春秋两季,旗下《芝加哥论坛报》分别裁员100和80名,《洛杉矶时报》也已裁员300人。公司高层还计划出售旗下的芝加哥幼兽棒球队和里格利棒球场,来筹措资金。

种种应变措施中,最引人瞩目的动作之一就是论坛报旗下主力报纸―――拥有161年历史的《芝加哥论坛报》全面改版。

二、《芝加哥论坛报》全面改版

面对报纸阅读率和广告收入持续下降的趋势,很多美国报纸都希望通过重塑形象来吸引更多的读者。《芝加哥论坛报》最初打算通过减少版面来降低办报成本,但经过长时间周密细致的调查之后,他们发现收缩“战线”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报纸窘况,于是转而策划全方位改版。

2008年9月30日,塞缪尔・詹尔给员工的公开信中说,办报纸就是为了满足读者,我们需要根据读者需求进行调整。这当然只是个好听的说法,此次《芝加哥日报》改版的目的很明确,一是要更好地适应读者阅读习惯,以便在读者不断流失的行业背景下留住核心读者,以应对不断下滑的发行量和呈直线下降的广告收入;二是要有助于报纸控制成本。该报新任总编辑朗德・克恩(GerouldKern)说:“为了用有限的资源办更多的事,我们动足了脑筋,几乎翻遍了每个角落。我会尽力挽救身处危难的报纸”。

《芝加哥论坛报》改版的确体现出对读者需求的高度重视。编辑部通过报纸网站向20多万名读者发出电子邮件,向他们征询报纸改版的建议,让读者就生活方式、读报习惯、希望读到的内容等方面做详尽的反馈。调查表明,读者希望从报纸上得到更多和生活相关的有用信息,看到更多的本地新闻、消费新闻、揭露性报道(watchdogc o vera ge)、更多图表和统计表,同时还希望报纸提供一个清晰明了的导读。这些信息在报纸改版方案制定过程中被充分重视。《芝加哥论坛报》版式总监柏林(Berlin)回忆起这次改版时十分兴奋,他说,“通过在线改版讨论,读者参与了报纸改版的全过程。读者的反馈,对改版定位提供了很多帮助”,“我们这次改版就是力图改变读者传统读报的方式,然后让这份报纸长上耳朵,去倾听读者”。

改版结束后,《芝加哥论坛报》又在报纸网站上推出专门网页,解答读者提问,并用视频和图文方式对改版后的报纸做了推介。读者还可以在专门博客上发表改版评论或提问。编辑部表示,此次改版原本就是在读者和广告客户反馈建议的基础上推进的,改版后的《芝加哥论坛报》不会就此一成不变,他们还会继续根据读者的意见进行微调,以满足读者需求。

三、办一份精简易读的报纸

读者调查表明,不少读者希望能读到一份精简易读的报纸,而不喜欢那种厚得令人无所适从的报纸。在节约成本的同时,适应读者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提高阅读效率,《芝加哥论坛报》采取了以下措施:

1.调整内容格局

改版后第一叠新闻板块内容有所扩容,经济新闻被调整至第一叠。自去年起,经济问题越来越成为美国和谈论的热点,改版后《芝加哥论坛报》继续保持对经济报道的强烈关注,而且刊登了更多消费新闻(consumerreport-ing),经济新闻尤其是本埠经济新闻在版面的安排上也享有更高的优先权。除经济新闻外,第一叠里还有本地新闻、国内新闻、国外新闻,以及讣告版和时评版。星期天版的编排有所不同,本埠新闻、经济新闻和讣告版都独立成叠。

原来的Tempo(节奏)叠更名为Live(生活),内容也重新定位为最新艺术娱乐资讯、大众文化、名流新闻和生活方式报道等内容,改版前Tempo叠中的漫画、填字和占星等读者喜爱的内容继续留在Live叠中。平日此叠封底为气象版,周五则改为电影版。

特写板块和体育板块和原来一样独立成叠。这么编排也是尊重读者的喜好,因为调查显示,读者觉得体育和特写板块独立分叠,阅读起来更加方便。

2.精编稿件

改版前《芝加哥论坛报》日平均版面75页,新闻和广告的版面占比分别为57%和43%。改版后,新闻和广告各占50%版面,日平均版面60页左右,缩减约20%。报纸缩版对新闻编辑提出了更高要求。改版后,有的新闻报道更短了,有些新闻则改用图表来表现。不过,《芝加哥论坛报》对深度报道和调查新闻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缩版不但没有影响每日主打新闻的篇幅,相反这类报道所占的版面更多了。对于突发新闻和更多的其他报道,报纸则引导读者从报纸网站上获得。

《芝加哥论坛报》曾称自己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报纸,历来坚持使用本报社记者采写的国内国际新闻稿。但现在为了节约成本,报纸将更多采用论坛报公司媒体共享稿件和电讯稿。总编辑吉朗德・克恩解释说,这样调整可以腾出更多人手投入本地新闻报道,毕竟做好芝加哥本地新闻才是他们的第一要务,也是报纸竞争力的所在。

《芝加哥论坛报》的第二、第三版为“对话”版(TheTalk),除了导读、专栏作家的文章之外,还刊登一些编辑记者在编前会和工作时谈论的热点内容。编辑选稿常受其他因素影响,既人性化又有趣的内容往往不容易出现在报纸上,从日常闲谈中寻找热点,恰好能弥补这种不足。

一直以来,读者都希望报纸减少转版稿件。《芝加哥论坛报》接受了读者建议。据笔者统计,改版前《芝加哥论坛报》头版一般总有4至5篇报道转版,而改版后转版的文章数量减少了近一半,只有那些很重要很精彩的深度报道,才会转版,并在版面顶部清楚注明“头版连载”(FromPageOne),减少读者寻找新闻的麻烦。

3.运用更多视觉元素

改版后的《芝加哥论坛报》版面更活泼,在运用图片、色彩和留白上更加大胆。美国西北大学传媒学院教授杰米里・吉尔博特认为,改版后《芝加哥论坛报》看起来更加充满活力。

4.推出小报版

2009年1月13日《芝加哥论坛报》又推出了小报版与大报同时发行。小报版和大报相比,除了在标题、图片和“图片说明”上有微小差别之外,内容几乎相同。大报的综合新闻、体育新闻和商业新闻等内容被重新编排成小报版,而生活、游乐、美食、城市等特刊板块的内容和分类广告,仍为大报版面夹在小报中出售,这大约是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由于内容与大报大体相同,小报的版面数几乎是大报的一倍。

小报版在芝加哥市区和市郊的地铁口、报刊亭和报摊售卖,主要针对上班族发行。家庭订户收到的则仍然是传统的大报。目前小报版平均日发行量为4.6万份,约占论坛报工作日有价发行量51.6万(2008年9月美国报刊稽核局数据)的9%,售价75美分。《芝加哥论坛报》此举目的是与同城的《太阳时报》竞争零售市场。目前《太阳时报》售价50美分,街头零售量为18.6万,占该报有价发行量31.3万的60%。

当初英国《泰晤士报》进行小报化改革,就采取了先出小报版与大报同时发行的办法,但是在美国主流大报中同时发行内容相同的大报和小报,《芝加哥论坛报》还是第一家。之前曾有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首府哈里斯堡的《爱国者报》作过短暂的尝试,但那时《爱国者报》的小报版对大报内容进行了省略和浓缩,且并未获得预想的成功。《芝加哥论坛报》的小报版能否闯出一片天地,还有待市场检验。

四、结语

《芝加哥论坛报》改版的努力并没有阻挡论坛报公司申请破产的命运。2008年12月8日,论坛报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根据美国《破产保护法》第11章规定,一个旨在解决其财政危机的公司可以继续经营。

因此,此次破产只是针对债务,报纸、电视等媒体业务暂时不会受影响,集团还有足够现金保证这些业务照常运行。申请破产保护后,论坛报公司可以暂时免付银行利息,暂时躲避债权人索债的压力,以增加公司经营中的现金流。2009年1月15日,美国破产法官签署了一项动议,授权论坛报公司可继续进行价值3亿美元短期融资。

论坛调研报告篇6

[关键词]学刊年会;学术思想;知识创新;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6)11-0138-04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6.11.019

10月19日至23日,由北京联合大学和洛阳师范学院主办,洛阳旅游发展委员会、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旅游学刊》编辑部、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承办的“2016《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洛阳举行。这也是自2011年开始,《旅游学刊》承办的第六届全国性旅游学术盛会。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旅游学刊》创刊30周年。为探讨未来5年中国旅游研究及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前沿理论与实践问题,梳理《旅游学刊》创刊30年来旅游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加强旅游学界与政府管理部门及业界的沟通和交流,“2016《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秉承“前沿・理性・责任”的永久会议宗旨,以“学术思想、知识创新与价值取向”为本届大会主题,对未来5年旅游学术研究的前沿关注进行展望,探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旅游研究与教育面临的挑战,“互联网+”时代体验经济VS分享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大遗址保护与遗产旅游开发等理论与实践相交融的前沿问题,分享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引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共商中国旅游及旅游研究的未来发展之路。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香港的40余位旅游以及智慧旅游、旅游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代表共400余人参加了此次 年会。

一、主题报告――学术思想、知识创新与价值取向

本届年会期间,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Noel Scott教授做了题为《A Cognitive Psychology Approach to Tourism Experience Design》的演讲,介绍了他使用眼动感知、肌电感知等设备测量游客生理反应从而获得游客情绪变化数据的经验,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使用这些数据研究游客体验。美国佛罗里达大学Daniel R. Fesenmaier教授做了关于《Designing Tourism Places: Design Science, SMART Destinations and Big Data》的主题报告,深度剖析了旅游体验的本质,强调体验经济时代下支持旅游体验的共同创造,用智慧方法去设计旅游目的地。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潘冰副教授做了关于《Advances in Tourism Big Data Research》的主题报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大数据研究、尤其是旅游大数据研究的现状,指出了旅游大数据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大数据分析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业管理学院副院长Brian King教授做了题为《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 Capacity Building in Tourism Education: Hong Kong, China and the World》的报告,从香港、中国与世界三种尺度讨论旅游教育中的国际合作与能力建设,讨论国际组织、学者、本地政府与社区在旅游教育建设中的合作。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王宁教授做了题为《情感部落作为吸引物:从浪漫主义范式到部落主义范式》的报告,在旅游和休闲研究中引入了一个新的社会学理论范式――部落主义,深刻对比剖析了旅游消费过程中的浪漫主义范式和部落主义范式不同的游客社会关系类型。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教授做了题为《旅游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与当代可能》的报告,戴院长谈到任何伟大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践,除了思想家之外更要寻找需要思想并有能力转化为社会组织和生产实践的群体。旅游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尤其离不开学者的自我认同、历史自觉和学术坚守。

二、对话论坛――思想碰撞、智慧火花

本届年会专设了“河南旅游发展”和“体验经济VS分享经济”两个对话论坛。

“河南旅游发展”论坛

东北财经大学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谢彦君教授、河南省旅游局副巡视员李宗军、上海财经大学何建民教授、北京巅峰智业创始人及首席顾问刘锋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张宝秀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曾博伟副研究员参与了洛阳师范学院校长梁留科教授主持的“河南旅游发展”论坛,专家们就河南省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结合河南当前的旅游口号“老家河南”,从河南的历史文化、区位环境、产业结构以及河南旅游发展过程等角度深入探讨了其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与策略,分别提出“文化旅游”“旅游扶贫”“养老旅游”“乡村旅游”“度假旅游”“文化素养教育”等发展关键词,为河南省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

“体验经济VS分享经济”论坛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王宁教授、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白长虹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冯学钢教授、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马波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吴承照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李柏文教授参与了由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世界旅游城市研究中心张辉教授主持的“体验经济VS分享经济”论坛。在体验经济及分享经济时代,旅游及其产品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期待。专家学者们就分享经济如何颠覆传统的旅游商业模式、如何把体验经济完美引入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的全过程,以及“体验经济”与“分享经济”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热烈的探讨。

三、分论坛――百花齐放、深度交流

1. 第一论坛:旅游、社区与社会文化

本论坛由张宝秀教授主持,王宁教授、谢彦君教授评议。

贵州民族大学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副教授范莉娜通过对贵州黔东南处于旅游发展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3个典型侗寨中526位居民样本进行个体对本族原文化及旅游者主流文化偏好研究。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讲师万蕙等以傣族泼水节的网络游记文字为分析对象,从巴赫金“狂欢”理论出发,利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游客在傣族新年泼水节活动中的旅游体验特征。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讲师张高军等结合中国当代社会巨变催生的具有独特性的XX后,选择国内典型旅游目的地杭州为案例,进行不同群体目的地形象的比较研究。参与第一论坛的还有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研究员崔庆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后魏雷、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文化产业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尹铎、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讲师张机、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汤利华。

2.第二论坛:旅游者与旅游消费

本论坛由蔡红教授主持,白长虹教授、谷慧敏教授、阎友兵教授评议。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蔡晓梅教授等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方法,援引邻避与迎臂效应的相关理论,探讨东莞豪华酒店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关系,试图探究东莞豪华酒店与社区的景观模式及其相互影响效应,以及解释资本、地方政府及其社区区民在这一过程之中与东莞豪华酒店所展演的关系。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讲师季少军用系统综述的方法对近5年来经济背景下旅游与接待业的发展研究进行了梳理。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曾丽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及焦点小组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基于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及消费过程的理论框架,通过中国公民赴日旅游购物消费探究中国出境旅游高消费现象。参与第二论坛的还有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周雪娇、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教授李志飞、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讲师张建荣、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赵强生。

3. 第三论坛:旅游体验与社会发展

本论坛由徐菊凤教授主持,朱f教授、舒伯阳教授评议。

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樊友猛从体验与经验相区别的角度,对体验的概念进行词源学和语义学辨析,继而借鉴伏尔泰、梅洛-庞蒂和杜威有关体验的代表性观点,进一步厘清体验的学术内涵,最后结合具体的旅游行为和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旅游体验具有具身性、情境性、流动性和生成性的特征。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梁增贤以河南焦作云台山景区周边社区为例,针对同一研究群体于2014年和2015年开展两年度的问卷调查,研究表明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自己认为值得的生活状况以及过去最好的生活状况是旅游地社区居民对自己目前生活质量评价的关键参考,而非未来期待的生活状况。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博士研究生韩静关注社会旅游对弱势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同时探讨领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调节作用,在对国内136名流动儿童进行旅游前后对比的问卷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的旅游参与对主观幸福感有正向影响,领悟社会支持正向调节旅游体验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参与第三论坛的还有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贾一诺、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余构雄、武汉工商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刘苏衡、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讲师林敏慧。

4. 第四论坛:旅游经济与社会发展

本论坛由王兆峰教授主持,冯学钢教授、 张辉教授、马波教授评议。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讲师代姗姗以文昌东郊椰林为例,基于系统分析方法,剖析旅游地锁定在低水平均衡陷阱的表征与起飞机制,并构建了目的地脱离低水平均衡陷阱的起飞机制。浙江工业大学讲师赵磊基于中国1999―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以旅游业发展水平作为转换变量,利用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技术,对旅游业和贫困缓解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等采用CFPS2014年的数据,选取与家庭旅游消费支出相关的部分变量,使用定量研究的“一般到特殊”的计量经济学建模方法,解释了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是旅游消费支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家庭旅游消费的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城市居民家庭旅游消费多元化,进一步拉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参与第四论坛的还有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卢凯翔、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徐文月、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赵宁。

5. 第五论坛:生态旅游与气候变化

本论坛由章锦河教授主持,钟林生教授、张玉钧教授、王静教授评议。

论坛调研报告篇7

12月8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流通分会和泸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0中国服装流通模式创新论坛,在四川省泸州市隆重举行。此次论坛汇聚政府领导、行业协会领导、国内商贸流通界著名学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共同探寻中国服装流通模式的创新之路。论坛同期还了《西南服装产业及商贸流通竞争力分析报告》。

近年来,专业市场品牌培育、市场服务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专业市场已经成为品牌企业市场渠道拓展的优势平台。与此同时,大渠道商、大商、多品牌渠道运营商等流通模式的出现,也为服装品牌企业、外贸转内销加工型企业的渠道拓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疏通了企业渠道拓展的脉络。加之,目前东南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同时二线城市中的专业市场也逐渐异军突起,商贸流通业表现出了新的发展活力。为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流通分会特筹划举办“2010中国服装流通模式创新论坛”。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流通分会名誉会长杨东辉分析指出,近年来,随着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东南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势在必行,这对西南地区专业市场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大规模的产业链式转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西南地区的专业市场要以优良的投资环境做好承接工作,以打通商贸流通渠道为突破口,促使纺织服装行业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独有的发展特色。同时,二三线城市中的专业市场也逐渐异军突起,专业市场在拉动二三线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上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活力和生机,二三线城市将成为纺织服装业新的“掘金”热点。

论坛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流通分会会长夏令敏隆重了《西南服装产业及商贸流通竞争力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据夏令敏介绍,自2010年7月课题组组建以来,课题调研小组深入到西南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报告经过为期三个月的撰写,数稿的反复修改和专家审核评议之后,于2010年11月底最终完成。《报告》调研组重点实地调研了西南地区服装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产品销售、流通、采购等相关产业链环节的配套情况,综合分析了西南地区服装产品供需关系,以及该地区商贸流通能力。他表示,希望借助《报告》对我国西南地区纺织服装产业与商贸流通的分析研究,能够深刻认识到产业梯度转移在推进西南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和流通业快速发展上的重要作用。

论坛调研报告篇8

具有权威地位的报告

在目前全世界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测评中,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一直保有其权威地位。自1979年起,世界经济论坛就开始对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进行评判,是目前国际上从事竞争力排名最著名的机构之一,通过对每一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综合因素的考评,推出一年一度的《全球竞争力报告》。该报告是世界范围内关于国家竞争力最全面的评判报告。

《2013-201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的推出,正值世界经济从二战后最严峻的一场经济危机中缓慢复苏之际。这次的经济危机不仅深刻地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而且显著提高了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当发达经济体还在探索如何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之时,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强大力量。自然,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联系的本质也发生了变革,而且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在此背景之下,《报告》认为过去的一年在重建全球信心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所以“复兴”较上一年更为可靠。许多曾经预测的风险并没有成为现实,例如:美国没有从“财政悬崖”坠落;欧元区没有解体;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目前也消退了。尽管全球经济有更多的积极表现,但是仍然有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例如欧元区将近两千万的失业人口,日本高昂的预算赤字等。

三十年以来,世界经济论坛的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致力于研究及设定支撑国家竞争力的因素。从一开始,论坛的目标即是为参与者提供深刻的见解和抛砖引玉,希望在参与者之间引起关于最优战略和政策问题的讨论,以帮助国家克服困难,提高竞争力。在近来颇具挑战性的经济条件下,《报告》旨在作为一个称职的批评者,以提醒各国注意完善的经济结构基础对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性。

揭秘全球竞争力指数

全球竞争力指数由世界经济论坛在2004年推出,竞争力是指决定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准的政策、制度和其他条件的集合。全球竞争力指数由基础条件、效率推进、创新与成熟性三大因素决定;三大因素又被具体化为12项指标来衡量一国综合竞争力状况。竞争力指数的总分就是这些指标综合计分的结果。

基础条件包括: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医疗卫生和基础教育,四项指标各占25%;效率推进则包括:高等教育与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水准、技术就绪度、市场规模,六项各占17%(即1/6);创新和成熟性包括:商业成熟度以及创新,两项各占50%。

一个健全的、公正的制度环境的重要性对进一步巩固脆弱的经济复兴越来越明晰。因为它不仅影响到了企业的投资决策、生产的组织,而且在社会财富的分配、决策风险的承担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而市场规模影响着生产力,因为一个大的市场规模,更有益于企业去发展规模经济。

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对“创新”十分推崇,他表示:“一个经济体想要在未来实现繁荣,创新就尤为关键。……我预计,‘发达’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界线将逐步消除,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将更多使用‘创新丰富’和‘创新贫乏’这样的标准来区分这些国家。”

一个具有高商业成熟度的国家,无疑是拥有完善的商业网络和产业配套设施,如此一来,国家在货物和劳务的生产方面具有更高的效率。当基础资源消耗殆尽时,这两个因素对于一个处于高级发展阶段的国家来说显得至关重要。

另外,为了更好地对各国家及地区社会及环境竞争力进行评估,2011年10月开始,世界经济论坛宣布调整竞争力评价方式,引入可持续发展因素,将“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指数”作为竞争力排名的重要衡量标准。

主要国家排名情况

今年的竞争力排名的前十名中,六个欧洲国家、一个美洲国家、三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状元是蝉联五届的瑞士,新加坡和芬兰分别为榜眼和探花。美国相较去年上升两位,居第五名,中国香港和日本位列第七名和第九名。

探究瑞士、新加坡、芬兰等小国居于全球竞争力前列的原因,世界经济论坛竞争力负责人玛格丽塔·哈努兹给出了这样的回答,“看看排名前十位特别是前三位的国家,就会发现创新和公共机构是竞争力的关键。这些国家和地区拥有出色的创新能力和强有力的公共机构。”

以芬兰为例,其创新竞争力世界第一,所含各项指标排名为:创新能力第二、科研机构质量第十、企业研发投入第三、高校-企业联合研发投入第二、政府采购先进技术第21、科学家与工程师效用第一、每百万人口的公共专利数第一。

新加坡制度框架排名第三,基础设施排名第二,充分发挥了其“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能够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能更早地摆脱危机阴霾。

哈努兹认为,美国在过去四年的竞争力排名一直在下降,今年的上升得益于其完善的金融市场,政府效率的提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美国排名的上升对于世界经济来说,真可谓是一个好消息。

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国家”作为新兴经济体,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国排名29位,与去年持平,领先于南非(53)、巴西(56)、印度(60)、俄罗斯(64)。印度的排名连续四年下滑,《2013-201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的合著人之一、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和基准网络研究中心副总监、经济学家蒂埃里·盖格指出:“如果说五年前,每个人都对印度的潜力表示乐观的话,那么今天人们不知道这种潜力能否变为现实。……对这个仍有四分之一人口处于极端贫困的国家,企业投资者的耐心、信心和希望正在褪色。”

解读中国的竞争力

说到中国在全球竞争力中的排名,笔者认为,中国的竞争力在过去五年内均处于30名之前本身就是一项成就。毕竟中国如此庞大,使得每一项提高竞争力的努力都变得更加困难。然而,当我们仔细分析上述竞争力指数时就会发现只有在最重要的几个指标上均有所作为才能够名列前茅,这对于大国和小国而言,实现难度的差异太大了,因此很多小的经济体将重点放在发展其核心竞争力上反而更容易提升和保持自身的排名。

在诸多评估指标中,非常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在市场规模以及宏观经济环境中的表现,分别位列第二名以及第十名。金融市场发展水准、商品市场效率、高等教育与培训、技术就绪度的排名较为靠后,分别为54、61、70、85名。余下指标的排名则在30-50名之间。

论坛调研报告篇9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在此次论坛做了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的主题报告。他在报告中简要回顾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与MOOC的发展历程,指出MOOC不仅改变了传统学校传授知识的模式,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和学习方式,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方面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MOOC的兴起,也在叩问传统大学:如果学生能用极低的费用在网上完成学业,那么大学就必须向社会证明,大学所能提供的课堂教学与考试的价值何在?人们为此付出高额学费的意义何在? 而大学将如何迎接大学功能定位、学生培养目标以及开放的教育生态等多方面的挑战,是各高校需要思考的迫切问题。

此次大会以智慧校园与大数据为主题,深入探讨了高校智慧校园的规划、高校信息化新技术与新应用、高校信息化管理与实践,共同交流虚拟化与大数据应用、云服务、移动网络、社交网络、MOOC实践等热点话题,探索将先进信息技术与高校现有的教学、科研、管理深入结合的模式和途径。会议设主论坛--未来大学信息化战略规划和高端论坛十三五高校信息化规划以及智慧校园规划与管理、高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高校信息化发展状况与趋势展望三个分论坛。大会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络信息处处长万猛主持。

23日的大会还邀请了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信息化处任昌山介绍教育信息化总体发展成效与推进思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做了课程大规模开放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展望的报告、大连理工网络与信息化中心主任张巍做了大连理工大学智慧校园的建设与规划的报告,海南大学李文化做了海南大学信息化顶层设计与十三五规划的报告,北京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与开放学习研究院殷丙山做了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 高等教育版的报告,与参会高校代表深入探讨了高校智慧校园的规划、高校信息化新技术与新应用以及大规模在线课程技术进展等话题。

在24日高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论坛中,CCF大数据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程学旗做了大数据技术及热点问题探讨的报告,郑州大学副校长王宗敏做了互联网+ 助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员张耀南做资源环境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数据共享报告,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系主任于歆杰做了学堂在线数据分析与MOOC教学模式创新的报告。

论坛调研报告篇10

金融危机中化“危”为“机”

传媒产业是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的交叉产业,传媒资本是一种纽带,可以向其他产业延伸,进行多元化经营。面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国传媒产业经受着考验,也面临着重大机遇。

历史经验证明,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可能造就传媒及相关产业的繁荣。1929年大萧条中,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迎来大繁荣;70年代经济危机,日本动漫产业羽翼渐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韩国“文化立国”方案实现了“韩流”的风靡。中国传媒产业的经营管理既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共性,又有国家舆论阵地的特殊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如何理解传媒产业,如何进行传媒产业经营管理,如何化“危”为“机”,成为中国传媒业界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此,“2009年中国传媒产业经营管理论坛”应运而生,得到上级有关单位批准,并获得业界和学界的一致支持。记者从主办方获悉,腾讯网、人民网传媒频道、上海交通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美国杜克大学中国传媒研究中心参与联合主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程协办,网易网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崔保国表示,2009年起中央将做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重点扶持若干家规模大、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大型报刊集团走集约化发展道路,确立跨地区发展、跨媒体兼营的战略方向。“这一总体规划,对目前普遍萧条和面临重新整合与洗牌的中国传媒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求变的新契机。”崔保国如是说。

推选“中国传媒产业经营管理十强”

2009年1-3月份,受金融危机影响,虽然广告主压缩广告投放,有些媒体广告刊登额下跌达50%,但有些媒体逆市上扬,借此机会进行产业布局和品牌扩张。因此,传媒产业中既有经受广告下滑的媒体,又有抓住机遇、改革创新做大做强的媒体。

为此,传媒杂志社、中国传媒产业联盟与协办单位一道,联合传媒业界专家和老总,组织推选“2008~2009年度中国传媒产业经营管理十强系列”调查与推选活动,以通过精彩的案例,重振传媒业尤其是报刊业再度雄起的信心,共享经营管理人物的开创性思维,共享优秀媒体的经营管理经验,共同探索新形势的经营管理创新之道,促进中国传媒产业合作、发展、繁荣。

据了解,论坛组委会已于3月份开始组建专家团队,并讨论制定出详细的推选方案,参选单位可参照推选方案填报《回执意向》和《自荐表》提交导组委会秘书处。

该活动将秉承“权威、公益”、“专业、科学”、“免费、自愿”的原则,规格高、规模大,媒体宣传影响力度大,集中覆盖全国三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传媒企事业单位。本次论坛项目设置包括个人荣誉奖(2008~2009年度十大传媒经营管理人物、十大传媒经营管理职业经理人)和机构成就奖(2008~2009年度中国十大传媒经营管理案例、2008~2009年度中国都市报、地市报、晚报、周报、专业报、省级卫视、地面频道、城市台、广播、期刊、媒体网站、手机媒体经营管理10强)两大类,均有细化的推选标准。其中,与获选单位相应的经营管理负责人将取得相应荣誉。

传媒业界积极响应

2009年中国传媒产业经营管理论坛启动后,组委会立即开展“2008~2009年度中国传媒产业经营管理十强系列”推选活动的报名征集工作。截至3月底,已有近百位传媒经营管理高层对本活动表示关注与支持,称在金融危机对传媒广告收入造成影响的2009年,召开传媒产业经营管理论坛,既能促进传媒经营管理模式的相互借鉴和学习,又能增强传媒业内外的产业合作,做大做强传媒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