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效益十篇

时间:2023-04-03 18:41:29

农业经济效益

农业经济效益篇1

关键词:循环农业 循环经济 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循环经济的理念进入我国以来,各地将其应用于农业领域,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循环农业发展之路。[1]对解决农业发展的环境问题,提高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循环农业的内涵

郭铁民等(2004)[2]将“循环农业”定义为“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的方法,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王树文(2008)[3]指出农业循环经济是利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及其基本规律为指导的农业经济形态,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把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统筹协调农业发展的模式。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在农业方面的创造性发展,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系统的应用。

据环保部门监测,农业面源污染占水体污染总量的43.71%,工业“三废”污染占18.63%,生活垃圾污染占36.5%。[4]耕地减少、土质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现代农业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只有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才能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循环农业的经济效益

2.1节约农业生产过程的资源利用

循环农业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利用,大力推行“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电、节油、节柴、节粮、减人。在具体实施中,农村种养业、乡村企业、建房、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都要节约集约用地;加快发展节水农业,合理利用地下水;加快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和缓释肥技术,由通用复合肥向专用配方肥转变;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对病虫害要统防统治;推广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机播等节种技术;节约农业用电;选购、创新、设计、制造节约汽油、柴油的农业机械和农用运输设备;推广省柴灶、节煤炉等先进技术;杜绝在粮食收割、运输、储存各个环节的损耗浪费;采用科学养殖方法,提高畜禽养殖业肉料比;减少从事一产的农民。[5]

2.2变废为宝

循环农业以“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作为基本运作机制,采用高新技术循环利用农村各类农林牧渔业产生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深度挖掘各类资源及其加工后的废弃物再利用的潜力,使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例如,浙江省是全国较早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省份之一,循环农业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全省畜禽粪便污水产生量为6878多万吨,其中通过沼气工程建设利用畜禽粪便和污水量达3235万吨,通过户用沼气利用畜禽粪便和污水量达120万吨,有机肥加工利用畜禽粪便和污水量达30万吨,农民自发堆制堆肥和水产养殖的鱼塘基肥约220.0万吨,合计已利用3605万吨左右,占畜禽粪便污水总量的52.4%。全省农产品加工固体废弃物约为560万吨。油菜饼主要用作肥料和饲料,酒糟通常直接用作家畜饲料,稻壳和玉米芯是很好的食用菌基料,合计已利用农产品加工固体废弃物272万吨,约占农产品加工业固体废弃物总量的49%。[1]

2.3提高资源产出率

循环农业一方面降耗,另一方面提效。通过改良技术、装备、劳动力技术培训、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加以再次利用、大大提高了资源产出率,实现了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3.循环农业的环境效益

循环农业提倡保护性耕作、生态化饲养、清洁化生产,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尽量施用绿肥和动物粪便的天然肥料,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适度使用环境友好的农用化学品,增加土壤有机质成分,再生利用畜禽排泄物、农产品废弃物,净化生活污废水,对农业环境污染最小化、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土质、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国外通过发展循环农业提高环境效益已取得很多有益成果。例如,德国科学家对甜菜、马铃薯、油菜、玉米等进行定向选育,从中制取乙醇、甲烷等,成功地研制出绿色能源;美国将GPS系统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指导农作物的施肥、灌溉、除虫等生产管理过程,进一步推进了农业生产的清洁化;英国强调使用多年生植物,鼓励使用自我调节系统,耕种土地时,通过多种类种植和绿色护盖等技术来保养土地,监控当地环境,构建绿色发展规划,严禁使用化学肥料和杀虫剂,通过种植多样性的植物以及促使食肉动物进入生态系统来阻止害虫,有效保护土质和生态环境。我国发展循环农业可以有选择地吸收其成功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方法和农业生产技术,结合我国已有的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形成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6]

4.结束语

要持续发展农业,就必须处理好农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矛盾。循环农业模式既能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又能提高农业的环境效益,实现了农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具有传统农业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7] 循环农业的提出和应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将随着相应技术的发展而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咏梅,黄宝连,米松.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循环农业的优势、约束及思路――来自浙江循环农业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1(7):103-107.

[2]郭铁民,王永龙.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5):83-87.

[3]王树文.发展循环农业的制约因素及主要模式[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3):25-27.

[4]郭书田. 循环农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1(9):17-18.

[5]季昆森.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的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11(3):9-12.

农业经济效益篇2

 

1 2015年桦甸市农业发展情况

 

粮食生产。桦甸市农作物种植面积为174319公顷,其中:粮食作物168200公顷,总产量达到150.00万吨,实现产值33.14亿元;畜牧业。全市生猪、肉牛、禽类出栏量分别达到 59.65万头、13.23万头和395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 9.54万吨、2.14万吨、720吨。全市畜牧业实现产值23.30亿元;园艺特产业。园艺特产业实现产值(包括甜糯玉米)15.36亿元;林业产业。实现总产值1.54亿元;水产(渔)业。水产养殖面积达到了4715公顷,渔产量达到3820吨,实现产值0.27亿元,其中:养殖产量为3069吨,实现产值0.18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15户,其中:年销售收入2000万以上的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97户,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89亿元;休闲农业。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共有34户,年总收入0.22亿元,从业人数442人。

 

2存在问题

 

2.1粮食生产方面

 

一是中低产田成为影响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的重要因素。桦甸市中低产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60%左右,改造任务十分艰巨;二是粮食生产成本普遍上扬,特别是化肥价格上涨较快,导致种粮收益不断下滑;三是农业科技队伍青黄不接。

 

2.2畜牧业发展方面

 

一是畜牧业正处于由传统分户散养向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需求剧增与现有技术管理水平滞后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二是现有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缺乏精深加工,畜禽产品仍以活畜禽外销为主,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产业发展保障机制不完善。加工企业与养殖户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市场预测预警机制滞后,畜产品市场调控手段乏力,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仍然脆弱;四是养殖业融资难、贷款难现象普遍,制约了畜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3园艺特产业方面

 

一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布局分散,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步伐仍需进一步加快;二是原料短缺、用地紧张问题突出,木耳生产原料供应不足、伐林栽参用地审批等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缺少深加工企业,如食用菌(木耳)始终以干制包装为主,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

 

2.4水产(渔)业发展方面

 

一是由于受到辽宁、天津等地的低价鱼冲击,再加上鱼饲料价格的不断上涨,成鱼精养呈现下滑趋势;二是水产养殖品种单一,养殖户对名特优新品种缺乏认识,名特优新品种难以形成规模;三是受资金问题制约,大、中型水库投放苗种数量不足,渔业发展后续乏力。

 

2.5农产品加工业方面

 

一是项目建设水平不高。多数加工企业建设规模小,加工能力有限,项目建设存在起点较低、重复建设的问题。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不紧密,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二是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三是融资渠道不畅,资金不足。主要表现为企业资金需求高峰和银行担保贷款方式之间存在矛盾,抵押担保的验资、评估手续繁杂,银行结算期导致企业无法有效利用贷款。

 

2.6休闲农业方面

 

一是缺乏产业整体规划,从业企业基本上是自发式发展,布局分散,各自为战,与市场需求不能有效对接,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二是承载能力不强。桦甸市休闲农业发展尚处于起步期,存在着建设规模小、项目内涵单调、配套服务不全、接待能力不足的共性问题;三是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休闲农业产业周期长,形成规模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的滚动投入,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及资金支持。

 

3特色农业发展目标

 

按照“六型”农业发展总体要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重点发展“十大”特色产业以品牌创建为抓手,全面提升农特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以龙头企业和规模大户为支撑,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模式,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特色鲜明、效益显著和质量安全的特色产业体系,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民生改善目标。到2017年实现:粮食生产。种植面积16万公顷,总产量达到155万吨,产值35.35亿元,增加农民收入1.11亿元。畜牧业。实现总产值30.18亿元,增加农民收入4.78亿元;园艺特产业。实现总产值17.36亿元(包括甜粘玉米产业),增加农民收入1.48亿元;林业。实现总产值2.50亿元,增加农民收入0.53亿元;水产(渔)业。鱼产量达到3950吨,实现总产值0.36亿元,增加农民收入0.042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09.36亿元,增加农民收入2.97亿元;休闲农业。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实现产值0.41亿元,从业人数达到820人,增加农民收入205.57万元。

 

4发展效益农业的保障措施

 

4.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坚持把高产创建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的实施作为促进效益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基层站(所)条件建设,切实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同时,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技术服务。

 

4.2加强农村人才培养

 

切实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4.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抓好清洁能源建设。

农业经济效益篇3

关键词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在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是国内外企业都要面对的热点问题,也是综合统计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在我国的农业经济领域,对农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尚不完善,评价种类多而且雷同,现有的评价指标很少能简洁明了地反映出所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对我国农业经济效益指标进行研究很有意义。

一、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概念

(一)农业经济效益的概念

农业经济效益是指在农业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资料与产出的生产成果的数量或者货币化数量比值,在农业经济活动中,经济效益高就说明能用较少的生产资料生产出相对较多或者质量较好的产品,较大程度地意味着生产力的先进。

(二)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概念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是以比较法为基础的一种分析方法,一般以企业经济效益现状与各种标准进行比较,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诊断,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结果对企业的发展改进有一定的参照促进作用。

二、我国现有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

就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数量来看,种类很多,一个评价概念往往对应很多重复的评价指标,不够精简。也正是由于这种评价指标的数量众多,导致在实际运用中经常出现漏项、误差,影响评价的完整性以及准确度;从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组成内容来看,只有基础指标和单方面评价指标,而单个指标只能反映某一个地区某一个方面的的内部农业经济状况,缺少了至关重要的综合性评价指标,没有综合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也就无法从整体上来进行地区的纵、横向比较,现行的评价体系的设置缺乏科学性。

三、对我国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科学化改进的探讨

针对我国目前农业领域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重复、单一的情况,我们有必要探讨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适应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需要。

(一)合并重复的评价指标,增强实用性

对于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中内涵相同的不同名目的评价指标,我们要大刀阔斧地改革精简,比如农业人均收入与农业人均产值就可以去一留一,同时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经济效益指标,建立参考目录,本文研究探讨后将原有评价指标重新分为四类:1、利用单位面积产值来评价土地投入量生产效率。2、利用物资消耗产值率来评价物资投入产出率。3、利用农产品商品率来评价农业生产活动最终目的达成率。4、利用农业人均收入来评价劳动生产率。进行以上简化后不仅有利于统计计算,也更能准确地表现评价内容,在具体评价中应该广泛运用,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发展。

(二)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

1、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只能独立的表现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状况,没有能表现地区之间对比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标,不利于指导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比较就很难发现不足,不利于提升经济效益。而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这一项内容,有利于对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既能完善我国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又能推动农业经济高效发展。2、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具体内容增设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为了计算某地区在某个时间段内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通过统计获取各单项评价指标基础数据后,利用基础指标数据和相应的标准值比较,得出单项指数,最后将所有单项指数根据加权平均算法计算,所得结果就是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通过公式表述为: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Σ{(单项经济效益指标值/相应经济效益指标标准值)*权重数值}在具体运用中,如果算的某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0%,大于100%,则表明该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较好,小于100%,则表明经济效益不景气。同时,也可以利用上面公式计算出该地区往年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通过不同年分之间的纵向比较,可以分析出该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发展势头,能为下一年的经济效益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另外,还可以利用公示计算出多个不同地区间同一时间段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通过横向比较,得出地区间在农业发展上的经济效益差距,有利于平衡发展的政策制定。结束语: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能增强综合国力,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农业领域也在发展中不断地转型升级,农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通过不断地完善评价指标,不断地改革创新,以适应农业发展对评价体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02-2003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农业经济效益篇4

一、要围绕市场转变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这对于建国后实行长期的计划农业来说;对于长期形成的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来说;对于和商品分离封闭式的农业来说,不是一下子就能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特别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得需要一段历史过程。

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至关重大,我县沿江乡哈达彦村两户农民不同做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中一农民承包村里160亩低洼田,在粮食价格下降的状况下,及时转舵,改成养鱼池,利用靠江的自然条件用江水养鱼,每年中秋节前后上市,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相反另一村民,墨守常规,最后负债累累。事实说明,观念的转变是实现农业经济的效益前提,市场作用为调节支配农副产品生产销售的“双刃”性作用,表现的十分突出,产销对路,得到市场认可和需求,是正面的利刃,产销不对路,得不到市场认可和需求,是负面的利刃。

教育和引导农民转化思想观念,必须扎扎实实的做好下述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积极引导农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改革单一的种植业观念,变单一的农业经济为多元商品经济。二是要用典型引路,促动农民积极走向市场。我县沿江满达乡结合本乡实际,树立十个种植业转化深加工的典型,用他们在市场经济中不怕风险,敢于竞争的精神来教育农民,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三是要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除了大力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和市场知识,办好农民学习专业知识培训班外,利用冬闲期间举办农村党支部书记、村长培训班,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思想的转变是行动转变的先导,农民走进市场的思想观念明确了,那么农民走进市场的行动也就自觉了。

二、要围绕市场调整结构

我县的农业经济主体产业在一段时间内,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依然是以麦豆为主的种植业。长期单一种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部分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又是什么呢?

特色经济就是根据本地自然条件和地域环境所形成的经济,特色经济具有市场紧缺、销售快、效益高的特点,由于受市场经济驱动的支配,我县的特色经济最近几年有长足的发展,并且从无序往有序发展,逐步形成系列化生产。有的乡从本地无霜期短,适合马铃薯种植的特点,加大了马铃薯种植面积,所加工的粉条又细又白,南销山东、北销俄罗斯,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和销售能力;有的乡利用靠黑龙江的优势,充分利用江边的沼泽沟泡养鱼,在市场销售上一直看好;有的乡利用靠山的优势条件,利用速生丰产林前期整地和冬季采伐的剩余物培育木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有的乡利用草原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很快占领市场。全县特色经济基本上形成一乡一业,一处一品的产业局面。我县地域基本是处于山区,采集山野菜也具有得天独后的优势,春秋两季数以千人在采集山产品,尤以蕨菜和蘑菇为主,并成为绿色食品的主导产业,经济效益越采越显著,每年吸引大批国内外客商来我县洽谈业务,从绿色食品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向看,全县绿色食品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途径也越展越宽。由于县、乡、村各级领导注重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有力促进了农产品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要围绕市场组织生产

农业经济效益篇5

【关键词】农业企业,经济效益,因子分析,波士顿矩阵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指标。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方法主要有杜邦分析法、综合评分法、EVA评价方法和关键绩效指标考评法等。

鉴于这些评估方法只是用某些指标的简单加权平均来度量企业综合经济效益,致使评价结果缺乏全面性、客观性与综合性,特别是当出现被评价对象之间某些评价指标高低错落时,就很难做出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总体评估和排序。为此,本文将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来建立企业经济效益的因子综合得分模型,进而全面准确地评估企业经济效益。

1. 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选取评价指标体系遵循理论基础、经验证据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将参与调研的农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营运能力、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

营运能力的主要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股东权益周转率;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权比率、资产负债率;获利能力的主要指标有总资产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主营业务成本率、销售净利率、股本报酬率、资产报酬率、主营利润比重、净资产收益率;成长能力的主要指标有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

2.农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应用实例

2.1主因子的选取

本文在农企这个传统行业中选取了八个具有代表意义的企业,以它们年度的有关数据为样本建立了该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SPSS软件对所选取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由于贡献率反映了每个因子包含原始数据的信息量度,所以当选择前3个因子作为主因子时就包含了原始变量的86.152%以上信息量的满足了因子分析用变量子集来解释整个问题的要求。如下表1。

2.2主因子含义的分析

提取3个主成分之后,对3个主成分进行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化,旋转在6次迭代后收敛,构成得分。如下表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F1主要概括企业资产报酬率、股本报酬率和总资产利润率方面的信息,故将F1称为企业获利能力因子;第二主因子F2主要概括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和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方面的信息,故将F2称为企业成长能力和偿债能力因子;第三主因子F3主要概括股东权益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方面的信息,故将F3称为企业运营能力因子。以上主因子便构成了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体系。

2.3经济效益的评价

运用SPSS软件,计算出各个主因子得分。再按因子贡献率加权即可求出每个企业经济效益,公式如下

F=(0.51395F1+0.22296F2+0.12460F3)/ 0.86152

将有关数据分别代入企业经济效益的得分数学模型,便得到每个企业一年经济效益的得分。依次将五年的数据计算得出,然后算得平均值。企业经济效益平均得分越高,它的排序越靠前,则该企业经济效益越好。计算结果如下表4所示。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三家的平均值是负的,七家是正的;大部分也只比0多一点点,仅有两家的经济效益得分大于0.5。

3.结束语

根据分析数据可知,整个农业行业的经济效益还是可以的,只是个别的企业因为个别原因使得经济效益差强人意。但是,从农业中获得大量的利益也是不容易的,要有一定的实力,达到一定的规模。所以,选择农业这个行业一定要谨慎。

农业经济效益篇6

  

0 前言

 

低碳农业效益在概念上理解是用低碳的理念,对目前的农业生产时间活动进行指导。通过指导产生出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获得综合成本效益的提高体现。目前综合评价体系需要在不同的生产要素之间进行构建,并对相互影响关系进行研究,各层面对某一区域在时间设定周期内,低碳农业的发展程度以及产生结构和投资效益的变动情况进行反映和分析。对低碳农业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其方案的设定需要建立在对综合成本效益评价的基础上,也要对我国低碳农业生产推行的大背景下从宏观到具体量化进行明确的考虑,系统化发展提供现实参考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炉下地处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东南部,属于我国闽南地区的核心区域,土地面积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区域的土壤适合大量农产品的种植。其区域的海拔75~275m。属于地势起伏较大,对区域的分析该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春季和秋季短,夏季长的气候特点,区域湿度大,风力小。地理以及气候条件分析,其区域对于低碳农业发展具有自然优势,其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适宜大力推行低碳农业建设。目前该地区已经从初步的低碳农业建设阶段转向完善建设阶段,形成了农业产业集群的效益模式,并逐渐形成了低碳农业为主体的农业结构,目前获得了较为优越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 低碳农业综合成本效益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我国的低碳农业处在实践阶段,在提供必要的客观研究调查基础后,其区域对综合成本效益评价方式存在众多需要改进以及对指标进行崭新设定的内容,在经济等各方面的效益作用也需要不断的获得方法研究的肯定。目前低碳农业在生产中涉及到众多的范围,有很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素,需要不同的环境下在同等空间中进行考虑,对其各效益之间的影响作用要进行准确的分析,并要进行方法的研究。目前,通过对大量的国内外研究数据进行汇总,并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方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等等,通过多方法的协调研究获得对低碳农业效益的具体综合成本效益分析研究。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低碳农业综合成本效益分析,低碳农业具有在生产中控制温室气体的超额排放,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以及偏向农业可持续发展。低碳农业需要立足在多指标共同分析的基础上。同时对生态和经济以及社会三方面的效益进行整体的考虑,并进行必要的定量分析和依据阶段判定,使得低碳农业的经济成本效益获得定量化的控制体现。把指标体系进行层次划分可以得出,首先是目标达成层Q,属于低碳农业的综合成本评价指标的整体数值。其次是构成准则层X,进行不同的变量系数区分,获得社会效益等的构成体现,最后是指标测量层Y,反馈出合理的具有可测量性的指标。

 

2.2 指标权重数值的判定

 

低碳农业评价综合指标体系不能进行概括的判定,要形成细化标准的设定。在内涵上进行区分,其权重数值对最终的结果有直接的判定影响,同时需要考虑不同的指标是否可以构成重要指标有经济适度权衡。按照层次分析法可以得出,需要建立递进的引导表述结构。首先,需要建立递进式的层次结构,要形成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搭建过程。随后,要对矩阵的运作进行构建和判定,要把Q作为指标准则,同时对X中经济和生态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判断,形成矩阵。其指标要形成1到9的层次标识,1层为两个指标都具有重要性,进行层次的递进,到9层是某一个指标更具有重要性,形成递进式判断矩阵。最后,要对层次进行排序并进行必要的统一标准性的验证,要对层次单排序在一种一层指标和上层指标的权重进行判定和判续,得出Q的各行向量的几何平均表示,并进行一致化,得出具体的权重向量。

 

第一步,需要对矩阵的每行进行几何平均值的判定;第二步,需要对一致化处理的特征向量进行权重得出;第三步,需要对据准的最大特征根数值进行计算;第四步,一致性比值计算:CR=CI/RI。其中,A为判断的矩阵,X为判断矩阵得出的阶数,w为对应的特征向量表现。λnax是最大特征很难归根,CI是一致性指标,RI为平均随机的标准指标,CR具有一致性的数值对比表现。在CR<0.132时,需要对矩阵的可接受性以及有效性进行衡量。

 

需要对不同高层次进行排序以及一致性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得出不同的层次单排序,进行层层递进式的权重分析,得出每一层数所到总目标层的表述,进而考虑其M因素,得出x1,x2,x3,xN。在层次总排序中进行x1,x2,x3,xM,同时每个层要进行Y包含数值的表现得出Y1,Y2,Y3,YN,得出其因素和X的层次单排序数值的权重表现Y1j,Y2j,Y3j,YNJ。

 

2.3 对不同的指标进行评价得出最终数值

 

需要使用特尔斐发进行指标权重数值的判定,首先需要对不同的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意见会,得出有价值的指导意见和删减意见,并在进行必要的内容取舍和关键点研究后,得出不同类型判定的改进方法,整体得出方案进行专家的数值会中,同时要对不同的指标参考值进行一定的缩小权重的范围判定,得出在极差进行合理数值变换后,进行结构权重的不同数值评定。

 

2.4 计算最终结果

 

需要进行不同的准则层指标进行结果判定,并要进行必要的加权平均数值,需要对不同的价值进行权重的考虑,并需要根据公式计算出低碳农业综合成本效益的评价数值,并进行解雇偶的直接反应。在保障其指标数值的有效性时同时也要按照性质的划分,对指标评价进行适当的结构以及向量分析。最后,要对权重矩阵是否符合低碳农业综合成本效益的评价,得出最终的数据结构,用u表示。

 

3 低碳农业综合成本效益分析

 

3.1 指标体系的组成

 

首先需要对炉下镇区域的自然客观属性进行实地的调查和数据分析,并得出具体的专家改进建议。同时要形成不同层次的指标分析以及不同细则的指标对应表示,构成整体的综合成本效益分析的数值表示。经济效益指标需要对当地区域的人均收入情况和土地的生产水平以及生产效率进行准确的比值,同时要对经济产投比进行科学的判定。在农产品贡献率等方面指标中要重点考虑对当地区域的生态效益以及植被覆盖率的判定,合理的得出能量最终消耗和投入的比重区间。要对当地农作物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进行科学计算,得出在光能利用率变动范围处在一定情况下,水土流失程度和面积估算、农村生活废物利用效果、土地利用效率、水资源利用效果等等指标的评定,最后在社会效益上也要对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和人均占有粮食等等进行指标考虑。

 

3.2 评价指标权重的判定

 

首先,需要建立低一级的判断矩阵,在满足统一性的验证后,进行数据结果的得出,需要对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研究。

 

其次,组要构建出符合二级判断矩阵以及同质性的验证,需要按照构建一级判断矩阵的方式,进而二级判断矩阵的构建,要求出Y层各项指标数值以及Q层的权重数值的判定,并得出具有现实意义和准确标准的同质性判定验证。

 

同时,要对层次进行总分序列的表述,通过验证可以得出,CR=0.0328《0.1,切Y层对于目标层Q的单层总分序列具有检验机构的反馈效果,对低碳农业经济综合成本效益的评价体系具有现实应用价值。

 

在对闽南地区的低碳农业系统进行调查上可以得出,其不同指标的最差数值qi以及最优数值XI,可以成为低碳农业综合成本效益的评价客观规范体现。同时需要对模型在函数表示中的各(1)(2)(3)(4),进行数值有效性的科学计算。需要得出低碳农业系统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准确评价Uj,要对权重的矩阵Wj在评价矩阵中的Uj进行低碳农业系统的合理评价,并得出具体的U值。

 

当评价低碳农业综合成本效益获得结果反应后,要合理的对评价数值进行五个等级的划分,在评价数值在0.5到0.6之间后,可以表现为综合成本效益相对较低,在0.6到0.7之间后,可以得出综合成本效益属于一个合适的变动表述,而在0.7到0.8之间,其表现的结果是最为优良的,大于其数值,可以判定为综合成本效益是最大化的。

 

在按照计算方式,对闽南地区进行数值计算可以得出,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在权重矩阵值表述为0.5267、0.3297、0.1435;而评价矩阵值为0.4726、0.6986以及0.5962。因而通过计算结果的反馈可以清晰的得出评价矩阵数值是否对应判定的标准。目前,闽南地区的低碳农业获得了生态效益的直接体现,其综合情况较好,而在对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判定中,处在一个相对低的水平变动中。在对闽南地区低碳农业成本效益进行不同方面评价中可以得出,U=0.7264,是属于在0.7到0.8变动区间的。因而可以对闽南地区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综合成本效益得出最后的判定结果,其属于较好的表现,符合低碳农业的理念,也满足当地在保障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后,所失去的经济效益的价值。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筛选评价指标、确定指标权重、计算评价指标值,形成了不同的指标划分和层析划分,并进行各指标数值的分析,得出闽南地区低碳农业经济综合成本效益的分析结果。其当地具有良好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表现,通过长远角度分析,符合其农业发展要求,对我国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农业经济效益篇7

论文关键词: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投入-产出法,经济效益

 

中国吉林森工集团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降水量丰富,土壤肥沃,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总经营面积134.8万hm2,有林地面积120.4万hm2,活立木总蓄积1.69亿m3,年生产木材89.3万m3,作为国家重要商品材生产基地,以培育、经营森林资源、木材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林特资源综合开发为主。随着天保工程和森林分类经营的深入实施,在木材和林产品需求与生态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僵化的形势下,在商品林区大力营造工业原料林、提高林地生产力,林业产业化经营成为缓解森林采伐压力,保护生态公益林的必要手段,同时也促进了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林区。

一、绪言

吉林森工集团是中国国有林区开展森林集约经营试点最早的企业农业论文,相对于中国南方集体林区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起步较晚。1995年-2000年实施了用材林集约经营试点建设阶段,工业原料林建设是其中的一部分,分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和杨树中幼龄人工林改培为工业原料林两种方式;2003年-2006年集团实施了工业原料林试点建设阶段,该阶段阶段全部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1(柏广新,2009)。集团现有杨树工业原料林面积9114.5hm2(商品林区),蓄积53.5万m3,平均hm2蓄积58.7m3。其中:幼龄林面积428.5hm2,蓄积3.5万m3;中龄林面积796.8hm2,蓄积5.7万m3;近熟林面积1707.3hm2,蓄积17.0万m3;成熟林面积1979.2hm2,蓄积22.6万m3;过熟林面积266.1hm2,蓄积4.7万m3。应该特别指出,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位于各林业局商品林区内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各种环境因子适合树木生长和营建短周期杨树工业原料林,工业原料林建设在高产出木材的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2(杨树速生丰产林考察组,2001)。

随着天然林的锐减与人工林建设的发展,对人工林经济效益的研究不断发。国外多用一般均衡模型与不同种类人工林生产经营活动效率来计量其经济效益;国内主要集中于南方集体林区人工林经济效益分析,国有林区由于思想观念、配套机制滞后,工业原料林建设地区规模有限,进而导致工业原料林建设经济效益计量处于初级阶段。王炳南3等(2008)对南方集体林区案树不同无性系树种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此文以案树不同性系树种分类通过计算成本、年利润等指标分析讨论人工林经济效益。柏广新4(2009)年运用林木市场成熟理论结合其基层工作经验和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在经济学的基础上,通过区分不同森林成熟龄提出森林市场成熟理论,实证部分通过工业原料林生长仿真数据求轮伐期用四种方案对工业原料林分析经济效益;本文拟结合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现状,在细化单位公顷工业原料林单位轮伐期内经营活动与深入林区调研获得试点数据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吉林森工集团国有林商品林区工业原料林建设的效益模型,从多角度考虑其经济效益。

二、经济效益模型

本文拟运用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模型构建适合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经济效益核算的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法是用来研究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量经济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创立,他先后发表了《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美国经济结构研究》阐述“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发展,1973年Leontief由于从事“投入产出分析”获得第5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论文下载。下文将结合投入-产出法总利润等于总产出扣除总投入的基本思想和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及发展现状对经济效益模型进行设定。

(一)模型假设及符号说明

本文假设工业原料林过程中最求利润最大化原则,遵循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目标。为研究方便,假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轮伐期为15年,且在第7年进行抚育伐农业论文,第15年主伐;工业原料林建设不考虑林地地租,即地租为零。

(1)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投入为I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建设投入,其中A表示期初投入,A1为整地费用,A2为苗木费用,A3为植苗费用;C表示期中投入,期中C1为补植费用,C2抚育费用,C3掰芽修枝费用,工业原料林在造林后第2年掰牙;C4包括预防病虫害、火灾、偷伐、盗伐在内发生的年例行管理费用且每年只进行一次病虫鼠防治,主伐前1年结束,C5施肥费用(包含肥料与施肥工费),Iij=Aij+Cij;

(2)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木材产出为Gij(G为目标林地蓄积X与相应出材率z乘积),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产量,且包括期初现有林采伐、抚育间伐、主伐、采伐剩余物四部分,其中G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产量,G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产量,G3表示主伐木材产量,G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产量,G= X·z ;

(3)设Kij为采伐生产成本,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采伐成本,S1为现有林采伐单位成本,S2为抚育间伐单位成本,S3为主伐单位成本,S4为剩余物采伐单位成本,此处主要是指木材从活立木到伐倒木过程中发生的采伐人工费用与从伐倒木到可销售的原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如伐后运输费、加工费、销售运输费、营销费用等项目Kij= Sij·Gij(i=1,2,3,4;j=1,2,3,…15);

(4)设木材销售收入为R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销售收入,P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价格,P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价格,P3表示主伐木材价格农业论文,P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价格,为简化模型,我们假设所有木材价格均为含税价,在计算过程中不再考虑木材税收问题,Rij=Pij·Gij(i=1,2,3,4;j=1,2,3,…15);

(5)根据吉林森工集团森林经营方案与1995-2005年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国家林业局2009年出台新的育林基金征收标准为从原15%降为10%,若假设育林基金为Tj,Tj=0.1R

(6)设吉林森工集团总利润为V,总利润为总收入扣除生产销售成本、建设投入、育林基金;Vj为集团在第j年利润收益;

(7)设r为银行同期利率,资本增长以利率为r的速度增长,则n年后的资本价值为Vn与现值V0的关系为复利关系,Vn =V0(1+r)n ;

(8)设NPV为资本净现值,NPV为资本毛收入现值扣除支出现值5(KlempererW D,2003),表示投资者在一定收入、支出及贴现率r时对现阶段投资的一种衡量方式。

如图 1所示,根据吉林森工集团规划工业原料林轮伐期为15年时,以单位公顷新植工业原料林第一次工业原料林经营的第一个轮伐期为例,其期间每年发生所有经营活动可表示如下,表中0-1之间时间段表示第一年,以此类推。

农业经济效益篇8

关键词:综合经济效益体系;农村经济作物;构建

近年来,我国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国家对于农业产业结构以及宏观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之后,大大促进农村人口的就业率,并显著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水平。在农民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经济作物的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人们也逐渐摒弃传统运作模式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越来越重视生产过程中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1]。因此,建立一个农村经济作物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对于促进农村持续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1. 经济作物的种类与特征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作物的种类较多,涉及面广,包括蔬菜、果品、糖料、油料、烟叶、药材、麻类等。农业经济作物对于自然条件(例如土壤、气候等)的选择较为严格,并且需要很复杂的种植技术。同时,产品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常工业生产的原料。与传统的农业产品不同,经济作物具有较高的商业性以及集约化,并且需要投入较多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2]。因此,在生产的过程中,种植者应该平衡好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关系。

2. 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1) 能够有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农村经济作物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只有注重农业生产的社会性与效益性,平衡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必须转变发展战略。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农业生产生态性的重要体现,对于经济作物的社会效益起到监督的作用,能够有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使“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理论到实际发生转变。

(2) 促进农业经济作物生产的科学性

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创建提示着人类对于事物的客观认知不断深化和全面。通过对于经济作物的分析,并按照相应的指标与科学原则进行生产和种植,使得经济作物生产本身逐渐趋于科学合理,在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矛盾和问题,并通过对于问题的解决使得种植的方法和技术等越来越完善,提高其社会效益性,从而促进经济作物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3. 农村经济作物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

(1) 对于综合效益层次体系进行分析

从总体而言,经济作物的综合效益可以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而这三大效益,又可以进一步分解和细化,并得到相对应的评价指标。通过对于综合效益的剖析和分解,使每一项基础指标更加明确,并且使得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更加富有条理性与层次性,评价依稀的内容也更加充实[3]。在分析的过程中,可查相关的资料,了解评价体系的相关理论知识,并搭好评价体系的大框架。

(2) 将反应综合效益的相应指标列出

在完成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层次分析以及体系框架的构建之后,便可以将各项基础指标全部列出。通过将这些细化的指标进行罗列,我们可以进行对比和分析,考察各项指标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典型性等。例如,相应的指标是否能够全面体现农业作物的综合效益,相应指标的相关数据是否具有可获得性,指标是否具有代表性等[4]。只有加强对于相关指标的分析,才能使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更加全面、科学、完善。

(3) 经济作物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在列好相关的评价指标之后,还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补充。删除一些重复性或者是不符合要求的指标,添加一些遗漏的指标,并将最终的筛选结果让相关的专家对其科学性、全面性进行评价,最后通过严格的审核计算,结合当地经济作物的发展情况,确定最终的评价指标。评价体系构建之后,并非是一层不变的,还应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

结语

农村经济作物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是农业快速发展,并且逐渐趋向于产业化与科学化的重要体现。农村经济作物综合体系的构建要考虑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等指标,并确保相关基础指标的全面性与科学性,通过对于农村经济作物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促进农业经济产业更加快速、长久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国华. 基于新农村建设下的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分析[J]. 四川水泥,2016,11:280.

[2]安晓宁,魏虹,程广燕,袁璋. 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方向目标与评价体系[J]. 调研世界,2003,04:29-30.

农业经济效益篇9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价 京郊节水农业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

一、评价指标设计

京郊节水农业综合评价主要考虑推行节水农业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也是检验农业发展效率的有效方法。经济效益分析主要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节水生产的投入和农业水资源产出效益的满意度进行打分;社会效益分析主要对农民的节水意识、节水技术发展程度和收入水平的提高程度进行打分;生态效益分析主要对防止土壤盐碱化、水质的变化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满意度进行打分。主要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打分。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如图1所示。

二、综合效益量化分析

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节水农业进行量化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是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本次调查分别对92个农民从年龄、受教育程度、就业情况、家庭人均收入、风险偏好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倾向于“勇于挑战”占总受访者的47.83%,说明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还是更倾向于保守、稳定,挑战风险的意识不强烈。同时,根据调查获取的数据对各选项重要程度进行赋值,归一化后确定准则层权重分别为:

即是对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从评价结果看,农户认为使用节水农业技术进行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过去的耕作方式带来的经济上的收益没多大差别,总体在一般水平上。同时,农户也更看重使用节水技术后的收益与投入对比。因此,政府在推行节水农业技术和加大政策力度时,宜更多推行低投入的节水技术,同时保证给参与节水农民带来更多收入,从而调动农户参与节水农业的积极性。

在社会效益分析中,农民节水意识、节水技术发展程度、收入水平的提高程度的权重集矩阵为A2=[0.2935 0.2935 0.4130]。利用李克特量表,得出评价集R2

即是对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

从评价结果看,农户对节水农业的社会效益总体还是满意的,但还是更关注收入水平的提高程度。由此可以看出,农户依旧希望政府通过推行节水农业来提高经济收入。而对于社会效益评价的总体满意也反映出,农户正逐渐正确认识和了解节水农业,初步达到节水农业宣传和推广的预期效果。

在生态效益分析中,防止土壤盐碱化、水质的变化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权重集矩阵未A3=[0.3152 0.3261 0.3587]。利用李克特量表,得出评价集矩阵R3

即对生态效益的综合评价。

从评价结果看,农户认为开展节水农业所带来的生态效益一般。

利用综合效益评价得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权重集矩阵为A4=[0.5218 0.2391 0.2391],进而得出综合评价集矩阵R4

即是对综合效益的综合评价。

综合效益分析可以看出,农户认为京郊节水农业的综合效益总体一般,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看法比较相近,而对经济效益的关注达到了52.18%。由此来看,在推广节水农业的政策上还应加大对农户经济收益上的支持,这将有助于指导日后工作的开展。

三、结论

根据本文得出的综合评价结果,认为农户普遍具有一定的节水意识,对推行节水政策并不反感。但节水的效益并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这也是节水农业推行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之一。同时,农户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认识正在逐步提高,要想更好更快地推进节水农业的发展,政策上应更关注以提升经济效益经济的引导,调动农户开展节水农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统计局. 北京统计年鉴2015.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6

[2]陈萌山. 把加快发展节水农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战略举措[J].农业经济问题, 2011(2): 4-7

[3]王会肖, 薛明娇. 节水农业推广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建议[J].节水灌溉, 2008(5): 38-41

[4]贾大林. 发展节水农业的若干问题[J].水利发展研究, 2001(1): 9-12

[5]骆进军, 史鼎新. 发展节水农业的深层思考[J].水利经济, 2011 (6): 46-71

[6]李孟颖,朱战强.京津冀地区面向节水型社会水资源问题初探[J].北京规划建设,2012(2):110-114

农业经济效益篇10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并不是农业强国,农业经济一直处于发展状态,尽管慢,但并没有停。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切实改进。本文以农业经济发展为切入点,分析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切实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

一、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给予农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也有所改观,相较于传统的农业结构来说,已经发生了量的突破、质的飞跃,但尽管如此,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较为落后,在发展的同时也面对着很多机遇与挑战,以下是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具体分析。

1.逐渐转型技术化发展

传统的农业发展主要依靠人力,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去支持农业发展,且工作效率较低,农业经济发展的脚步非常缓慢,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逐渐实现了技术化发展的转型,逐渐依靠机械设备,配合人力完成,不断融入各种先进的技术,使得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保持良好的状态,尽管如此,还是有部分人,没有意识到技术发展的重要性,随着我国城市工业化的发展,资本对劳动力产生了替代。工业化伴随着城市化,但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与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的低下不能不能发挥农业规模化的经济效益。

2.农业效益较低

现阶段我国整体农业经济效益没有达到期望水平,农业效益偏低,农民收入渠道窄,收入少,城乡居民收入仍持续扩大;农业物质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就投入成本而言,土地价格上涨是制约农业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固有地面积的限制,农民不得不选择承包他人土地来维持生计,然而土地成本较高,土地上农作物的经济效益有限,整体的经济效益较低。不仅如此,务农的人也在逐年减少,经济效益有下滑趋势,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并不景气。

3.管理力度不够

农业经济虽然是我国基础性的经济,也同样属于高科技和高回报的科技密集型产业,也需要有效的管理来维系其顺利和健康的发展。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经济,存在着重视建设,轻视管理的现象。在建设某个项目过程中,能够对整个过程进行合理的规划,但是一旦项目建成,却很难维系后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顺利进行。有一部分农业经济产业区虽然是以公司形式经营,但是实际上还是由政府部门出面进行管理,这时候就需要政府放手管理,及时推退出,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水平。

4.缺少长远发展的眼光

在利益面前,很多人将眼光停留在短期利益上而忽略了长远利益,追其根本,则是缺少长远发展的眼光,在引进新的项目和技术时,一味的追求所谓的短平快效益,只看一些短期内见效的小项目,但是却对投入大,见效慢的项目视而不见,比如节水技术,旱作农业等等高新技术,忽视了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使农业经济结构不稳定,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差,在面对环境恶化,以及水土流失等严重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因此,在农业经济建设中,必须将眼光放长远,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利益,浪费资源。

二、探究改进农业经济发展相关措施

若要切实改进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就必须从现有问题入手,逐项解决,着重发展。以下是对改进农业经济发展相关措施的具体分析。

1.实现农业现代化

在实现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要着重实现农业现代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2.调整农业结构

在当前的农业种植结构中,在加大科学力度的同时,要立足于现有的土地资源,珍惜国家的土地资源,合理规划,根据需要,加大对粮食的种植面积,通过大量实验的证明,对于增产效果明显的新技术产品,要增加种植面积,确保粮食的产量。在种植结构方面,北方干旱地区要加快对干旱作物的种植,以优质的玉米、马铃薯等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3.重视农产品体系建设

农产品的体系建设是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的一个基础性工作,也是农业产业文化的核心,因为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这一环节不够发达,就使农产品无法转化为货币,也就无法实现其经济效益。在农业品的体系建设中需要协调政府投资于民间集资方式的结合,形成包含多种经济成分的市场体系,而且要重视政府的指导作用,严格规范市场的交易活动,使农产品市场健康有序的运行。

4.政府要全力支持农业发展

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确保在政策上切实支持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政府可以建立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中心,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健全市场规划,维护市场秩序,规范交易行为;建立市场信息传播网、大宗农产品储备制度和相应的价格保护体系等。在行动上,加强农民对技术发展的认识,帮助农民引进先进技术,并将先进技术更好的应用在农业作业中。不仅如此,还要协调农用生产资料的市场供应价格,减少农业生产成本。从而实现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进而推动整体的农业经济效益。

除了以上几种措施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的措施例如加强农业规划管理等,但不论何种措施,都有助于我国农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