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专业十篇

时间:2023-03-24 15:52:36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篇1

这次要介绍的十所大学,本身就很有特色了,艺术大学、民族大学、体育大学、医科大学、军事院校,其实不用多说,只看名字就知道其特色专业是什么了。

中国传媒大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属于电视与新闻学院的电视系,学生除了基本新闻业务的训练之外,还要精通电视的一些相关内容,如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电视编导、电视画面编辑等,由于摄影、数字节目制作等专业课程需要大量实践,因此有条件的学生需要自备电脑、DV和相机。

广播电视编导分为两个方向——电视编辑和文艺编导,招收艺术类的考生。前者隶属于电视与新闻学院,后者隶属于影视艺术学院,当然,由于方向不同,在课程设置上就各有千秋,所以要报考什么方向主要还是看个人的兴趣了。

播音与主持艺术分为英语节目主持方向和非英语节目主持方向,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而外语播音则更是强中之强了,不少优秀的学生都进入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省级电台、电视台从事外语播音工作。

广告学是现在比较热门的专业,在各类媒体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要想学好这个专业也不简单,因为现在观众的欣赏水平是越来越高了,所以学校也加大了学生在创新意识方面能力的培养。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是中国艺术院校中唯一一所国家重点高校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音乐学学科(包括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和音乐表演艺术)为全国重点学科。

现设作曲系、音乐学系、指挥系、音乐教育系、声乐歌剧系、钢琴系、管弦系、民乐系、交响乐学院、基础教育部、继续教育学院、远程音乐教育学院,以及设在教务处的古典吉他、手风琴和电子管风琴三个专业方向的直属学科等教学部门。此外,学院还设有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音乐科技部,其中包括提琴制作研究中心、现代电子音乐中心、音乐治疗中心和嗓音研究中心等。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与社会学院是中央民族大学的特色学院,综合实力一直处于国内民族学和人类学的首席地位,其中民族学(又称文化人类学)是部级重点学科。

少数民族语言学也是部级重点学科,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院下属5个系,具有学院特色的优惠政策是各系传统专业学费全免,而且每个月国家还会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自2005年起,学院试行每年从全院各系本科二年级学生中选取优秀学生组成基地班。

历史学(基地班)的学生在四年学习期间,不仅可以享受“基地”的有关优惠待遇,而且可以免试推荐读研。历史学还有一个比较有特色的专业——历史学与旅游管理双学位班,这个专业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大三暑假期间就开始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及民族地区实习等教学实践活动。

另外,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多民族文化教育背景;民族经济学专业文理兼招;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按数学类、计算机与自动化类进行通识培养。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直属于国家体育总局,是唯一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的高等院校,这里就不做过多介绍了。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教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管理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8个学院,体育传媒系、外语系、体育艺术系、运动康复系4个系。

北京中医药大学

法学专业很有特色,培养的学生既具有较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又掌握必要的医药卫生知识,能较熟练地应用有关法律知识和法律规定办理医药卫生领域相关法律事务,解决医药卫生领域法律纠纷,能在国家机关、卫生行业、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卫生法律工作。

医院管理学课程是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主要专业课,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率先开设的。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研究中医辨证论治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为临床提供“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方法和思路,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最终研究目标,是中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桥梁。

天津医科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是继协和医学院后,国家最早批准试办八年制的医学院校之一,首批试办七年制的15所院校之一。

学校现有部级重点学科5个: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外科学(泌尿外科学)、外科学(神经外科学)、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

临床教学基地有7所大学医院、13所非直属临床学院、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教学医院、33所实习基地。

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是我国唯一部属专业药科学校,也是世界最大的专业药科大学。

药学一级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覆盖的药物化学、生药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等7个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药理学、中西医结合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学校积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是教育部最早指定接收药学学科外国留学生、进修生、高级访问学者的基地和接受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的定点院校之一。

第二军医大学

说起第二军医大学的特色专业,首选海军临床医学。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是全军唯一为海军培养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的训练基地,拥有航海医学和放射医学2个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和全国唯一的航海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建设有潜水医学保障与潜水疾病实验室等极具军事色彩的大型教研设施。海军临床医学为五年制本科,培养掌握军事航海医学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掌握航海医学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方法的海军临床医师。

药学是第二军医大学的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作为全军唯一培养药学专业高级人才的教学、科研基地,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不仅设有药学博士后流动站,还有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化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6个国家重点学科。所属药用植物园培育了700余种药用植物,生药标本室收藏了3000多份生药标本和5万余号腊叶标本,拥有总值约5000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资源极为丰富。药学专业为四年制本科,专门为军队培养药剂师。

第四军医大学

航空航天医学系是第四军医大学的王牌。它拥有部级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流动站,是全军唯一的应用心理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我国唯一的航空航天医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被誉为“航空医师的摇篮”。该系开设的空军临床医学专业为五年制本科,培养专门从事空军临床医疗工作的医师,就读该系的学员会学习包括航天航空环境生理学、航天航空心理学、飞行人员医学鉴定学和空军卫生勤务学在内的专业课程。各教研室和实验室均配有供教学实习和科学研究使用的大型特种仪器设备,硬件设施十分完备。

口腔医学专业也是军内名牌,同样拥有部级重点学科、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流动站,开设有七年制、五年制本科,分别培养高级口腔医师和口腔医师。第四军医大学的口腔医院是全军唯一的口腔专科医院,可供学员进行专业课程实习。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目前学科涉及理学、工学、军事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教育学、法学、历史学等10个门类。

特色专业篇2

一、特色专业建设前提

(一)准确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特色专业建设必须跟踪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状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掌握社会经济对人才需求的整体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学科专业优势,根据社会经济需求调整特色专业建设的走向,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特色专业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专业基地建设,为专业发展提供支撑,即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教学和科研基地。在合作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趋势能够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依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专业教育教学,使教学改革能更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树立先进的特色专业理念高校是否具有活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关键在于专业是否有特色。因此,高校必须树立先进的特色专业理念。特色专业理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过程和效果。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变革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新的教学改革的需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是打造特色专业的前提,特色专业的打造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和创新,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_拓宽专业口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要。

(三)明确专业特色定位明确专业特色定位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要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对人才市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如本专业在国内、省内所处的地位、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与其他学校相比有哪些优势和特色,从而准确把握特色专业建设方向。科学定位必须要在专业方向细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方向选择,一般选择一个(不宜过多)方向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并进行特色定位。方向选择和特色定位不是盲目的,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及时把握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契机,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实现学校和社会共赢。

二、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一)适应性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要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增强专业针对性和定向性。要能够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及未来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变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增强竞争力,提高就业率,努力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创新性原则打造特色专业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探索性、创新性的工作,必须遵循创新性原则。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遵循特色专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既要保持和发展已有的优势,又不能固步自封,要以超前创新的眼光,瞄准未来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开辟新方向,在不断创新中保持优势,使特色专业充满前景,充满活力。

(三)科学性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就是要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差异化策略,考虑学校自身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既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又要符合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更应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强化优势和特色,确保专业领先地位。

(四)示范性原则高校应首先建设好符合社会需要的特色专业,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建设和发展。同时,通过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又可进一步强化特色专业的建设。总之,要善于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带头作用,稳步推进专业建设工作,促进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工作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

(五)协调性原则协调性包括特色专业建设本身的协调性和与院校其他专业建设的协调两方面。特色专业建设不仅会引起学校组织机构某种程度的变革,而且必然触及高校原有教学模式的方方面面,对于特色专业来说,改革与稳定之间的协调很重要,它不但涉及专业建设的质量,也涉及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等众多复杂的问题。

三、特色专业建设内容

(一)文化建设是先导(1)师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加强教师思想道德、自身素质的塑造。以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教师通过努力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法以及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职业道德等,进一步提升师德水平。在教学任务承担、教学精力投入、教学改革、教书育人等方面率先垂范,从而提升整个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水平。(2)系风建设。会计系将“以德治系”作为系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构建“和谐、自强、耕耘、向上”的系风,深挖文化建设的内涵,强化认真、严谨、务实的教风和踏实、认真、仔细、勤奋、积极向上的学风建设,加强对外宣传,增强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归属感和对会计学专业的认同感。(3)组织建设。在会计系组织机构的基础上,为了便于教研、讨论与科研积累,成立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会计信息化四个教研室,进一步完善系级教研组织,为开展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创造基础条件。(4)制度建设。一个组织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制度的标准化,为此会计系进一步加强了系级制度建设。借鉴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会计系制度涵盖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部分,基本准则对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和日常教研行为进行规范,具体准则对教学、教师进修培训、教研、科研、创收、学术活动、学生活动等方面的工作进行具体规范。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工作秩序得到很大的提升和规范。

(二)教学是根本会计系教学涵盖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两个层面,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积极开展教学与研究。

一是本科教学的开展。

(1)教学团队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是以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形成的教师群体,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与教学水平。目前,会计学专业经过长期的培育,已经获得2个院级教学团队。大多数会计系教

师是教学团队的成员,以教学团队建设为纽带,团队成员合作共进。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全校组织的教学测评中,会计系教师大多名列前茅。会计系积极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基础会计学》列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基础会计学》的教学效果,有力地促进了相关课程建设与教改研究的深入开展。

(2)教学改革常抓不懈。会计系一贯重视教学改革,教研活动制度化、规范化。每学期都规划有教研活动的核心内容,每周或每两周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讨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商解决的措施,效果显著。设立系级教改与实验立项,国内首创。为巩固本科专业教学评估的成果,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水平,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培育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及教研成果,会计系开展系级教改与实验项目立项。系级立项的教研成果大都孵化成了省级、校级及院级重点课题。

(3)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通过实践教学(包括专业课程实践环节、校外专业实习环节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4)优化师资队伍。优化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以思想建设为先导,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在其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的基础上,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5)加强系级资料室建设。纵观全国会计学科发展的优势学校,无一例外地都具有较好的系级教研资料。在学院经管类资料的基础上,会计系广开渠道,通过购、赠等方式积累会计学科资料。目前,会计系已经具有多种高层次报刊资料及图书几百种,极大地方便了教师课间的阅读与资料查阅。

二是硕士研究生教学。

(I)倡导研究生“三助”工作。研究生“三助”是指“助教、助研、助管”,对于研究生教育非常重要。助教协助导师教学;助研做导师的科研助手和伙伴;助管协助导师管理教学科研等日常事务。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跟导师学习,提高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参与日常管理就是协助导师管理一些基本事务,如回复信件、打印整理资料、报送科研材料、接听电话、接待等,日常的管理工作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人际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2)探索“三三式”创新培养模式。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贯穿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始终。为此,会计系探索“三三式”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创新培养模式,旨在将研究生培养分为“三个阶段”,即培养科研素质阶段、加强课程学习阶段和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导师、研究生“三位一体”的共同努力,努力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三种能力”,从而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此外,还可以在导师指导下,积极利用暑期开展调研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抓科研促教学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两条主线。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会计系立足教学,抓科研促教学。,

(1)科研成果积累。会计学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精细化管理、职能渗透、协同发展等科研成果不但为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将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中。学生由此接触到最前沿的学科知识,拓展了视野,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持。

(2)调动科研信息志愿者的能动性。会计系科研信息志愿者义务进行科研及学术会议等信息的搜集和,将各种会议、征文、比赛、课题招标等信息通过电话、短信、邮件、张贴等形式通知到每位教师,同时传达到相关班级学生,确保信息畅通。

(3)积极申报课题与奖项。会计系注重将已做的各项工作总结整理,积极申报高层次的相关研究课题,不管是纵向课题还是横向课题、大课题还是小课题,都要抱着积极争取的心态努力申报,而且在申报课题前,也要积极准备,尽量研究别人尚未研究的课题。对于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要积极申报科研奖项。对于申报不成功的课题,在前期研究撰写申报书的基础上,积极撰写成学术,“副产品”成效显著。

(4)以文赴会学术交流。为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扩大会计系的知名度,会计系与著名高校及企业建立了友好联系,鼓励教师以文会友,参加学术活动。同时,研究生导师也积极指导、支持研究生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通过学术交流,极大地提高了会计系的知名度。

(四)搭建平台培养能力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多层次的能力,会计系搭建了一系列平台。

(1)设立“教学论坛”。为进一步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会计系设立了以系级教学改革与实验改革立项为主题的“教学论坛”,鼓励教师从事教研活动。“教学论坛”的设立极大地激发了年轻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

(2)创办“财会论坛”。会计系于2006年创办了财会论坛。论坛以“交流、启迪、创新”为宗旨,积极为财会师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和研讨,介绍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理论创新成果,营造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气氛,丰富了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课余文化生活,启蒙了学生的科研活动,激发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3)成立“会计协会”、“会计学社”。2008年,会计系发起成立了学生学术团体――会计协会,吸纳了广大会计学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和会计爱好者参与。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会计协会开通了会汁学习网站和博客,每年组织知识竞赛、校外现场参观、考研考证经验交流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专业知识,也为教师和学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为了加强会计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习交流,培养科研能力,提高学术素养,2010年会计系为研究生搭建了“会计学社”交流平台。“会计学社”由研究生自主开展活动,聘请会计系教师作为指导,成效显著。

(4)创办“会计科技活动月”。为了进涉提升学生对会汁学专业的热爱,提高学习兴趣,营造学习与研究会计的氛围,会计系和经管学院团委决定,从2008年起,每年的5月作为“会计科技活动月”。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组织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学术报告、考研考证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对会计学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会计科技素养,对宣传会计法规准则等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五)职能渗透融合发展(I)符部门职能相互渗透:会计系始终认为培养学生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主动与学院团委联系,相互协作,摸索出政治辅导员、会计系、专业教师多层面工作相互渗透的“三维培养模式”,学生的学风、考风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2)管、理渗透协调配合。考虑到学校属于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历史深厚、优势突出的特点,会计系积极探索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学模式,将理工科教育理念渗透到会计学科发展中。为此,会计系积极将理工科教师在教学、科研、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做法,引入会计学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中。积极邀请理工科学生参加创新活动,通过“财会论坛”、“会计科技活动月”、“会计协会”、“挑战杯”全国创业大赛讲座等平台的活动,管理与理科学生发散思维及直线思维、定性思维与定量思维、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使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达到了新的高度。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高校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高校应立足于自身特色,坚持科学的特色专业建没原则和方针,理性地创建和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这不仅可以充分凸显特色专业的基本内涵,有效地实现特色々业建设的目标要求和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显示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进而促进高校多样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发展,使学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徐精明、刘朝臣:《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特色专业篇3

 

目前,我国已有250多所高校开设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少数设置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大部分设置于地方高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时间短、专业建设任务重的问题。环境科学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如何结合地方实情,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凝炼专业特色和准确专业定位,是环境科学专业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特色及学生培养目标课题组,对环境科学专业建设中的定位与特色问题进行了相关的教改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环境科学专业学科特点

 

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受影响的环境对人类反作用的问题。环境科学是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也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际科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复杂性。

 

环境科学专业覆盖面广,研究方向繁杂,使得环境科学专业学科特色不显著,影响了学科的发展。我们认为环境科学专业在保证其专业学科内涵要求的基础上,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要与“众”不同,在课程设置与实践性环节等方面不能是简单的“拼盘”,不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结果是面面不到。

 

二、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对环保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应该是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

 

不同类型的高校,其专业定位与培养方式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研究型大学以培养高层次的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的大学以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以教学为主的大学重点培养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反映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地方高校因其地区差异和发展水平差异,准确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专业建设前提。扬州大学系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为教学科研并重型地方高校。依据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扬州大学的性质,我校环境科学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兼顾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我们依据毕业生每年的就业情况,不断修订完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重点加强与学生就业关系紧密的《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除了与课程配套的相关教学实验以外,还有课程实习或课程设计,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的本科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竞争力。我校环境科学专业从2003年开始招生,已毕业四届本科生,毕业生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92%以上,江苏省计算机二、三级通过率95%以上。每年七月初,毕业生就业率达92%以上,近三分之一毕业生考上研究生,少量进入环境监测站及相关事业单位,多数毕业生进入企业相关岗位。

 

就目前就业形势而言,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应该在企业。环保局、环境监测站、环科所等单位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这些单位不应作为招生宣传时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的标杆。许多学生当初报考环境科学专业,总认为毕业后能进入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及环科所等单位,事实并非如此。就业事实与期望值相差甚远,使得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环境科学专业在社会上的就业“口碑”不佳。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愿进企业,不愿进基层,服务企业的意识很淡薄,总想进环保类机关及事业单位,而这些单位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基本不需要招人。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是招生宣传要多强调为企业服务,毕业后进入企业相关环保岗位,降低学生进入环保事业单位的期望值;二是学生进校后加强实践性教学,特别是与企业环保岗位关系密切的相关课程的实习及设计,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与工作无缝对接;三是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安排部分学生在大二阶段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为少部分想进一步考研深造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科学专业内涵为解决以人类为中心的各种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可谓包罗万象,纷繁复杂。在确定专业目标定位,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高校既要考虑专业学科内涵所规定内容,又要有所侧重。扬州大学为地方综合性高校,主要面向地方,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江苏南、北地域经济差别很大,发展很不平衡,苏北经济薄弱,人才相对缺乏,而苏南经济体量大,人才济济。因此,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定位是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动手能力强、肯吃苦,愿意到苏北及苏中地区企业环保岗位建功立业的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为专业之生命

 

许多高校环境科学专业都是在传统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课程设置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基本上是在原专业所设课程的基础上的适当增减,即减少几门专业课,或增加几门环境类课程,“母系”的痕迹很深,普遍存在着基础不广,培养口径过窄、太专的问题。

 

1987年以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几次调整,环境科学类本科专业实行以综合性整体化为主,加强基础,拓宽口径,环境类相关专业合并为环境科学专业。随着本科专业目录的几次调整,各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几乎一样,一副面孔,虽然“母系”的痕迹少了,但没有了自己的特色。

 

我国地域辽阔,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高校设置的环境科学专业如没有自己的特色,培养的学生就没有竞争力,不能很好地为当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环境科学专业特色应从当地社会需求及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凝炼而成。具体思路如图所示: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特色与学生培养目标建设实施过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以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苏中、苏北等区域,培养环境科学专门人才,鼓励毕业生服务基层,扎根基层。

 

2.专业课程设置不求多而全,只求少而精,重点突出《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的课程实习及课程设计,使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事业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岗位能“无缝对接”。

 

3.大学二年级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学生与专业教师双向选择,每位专业教师至多带5名本科生,学生参与教师的部分科研工作,教师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零距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切合自身实际的择业观。

 

4.第七学期即开始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形式多样,少部分考研的学生可以在校内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做毕业论文,鼓励其余的学生带着问题到相关企业做毕业设计,学生在企业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学会了许多实用技能,为他们毕业求职作了一定的铺垫效应。

 

四、结语

 

地方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在保证专业学科内涵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没有优势就没有生命。课程设置要突出与学生就业关系密切的相关课程,专业课程不宜多而全。少数考研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做毕业论文,为他们进一步深造夯实科研基础。其他学生尽可能到企业做毕业设计,企业与学生之间也有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实践证明此方法能明显提升学生的就业率。

特色专业篇4

关键词:粮油食品类专业;工程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2-0148-0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粮油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和企业实力明显扩大,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已形成民营企业为主导、技术设备先进、品种齐全的粮油食品加工业体系,加工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深加工领域不断扩大,产品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花色品种日益丰富,质量和档次不断提高。食品工业作为与农业关联度最高的经济产业,已经连续 10 年保持两位数字增长,成为全国第二大行业。但现阶段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否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需要?与市场及战略需求是否契合?与传统模式相比是否已经发生了变化?与国外大学相比,是否有较大的差距?根据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需要,如何培养具有宽厚的学科基础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具有工程化应用能力的人才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食品学科人士关注的焦点。

目前人才培养模式表现出多种弊端。如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模式和方法的趋同,不适应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许多环节缺乏衔接,缺乏系统化和有机性;在培养方案设计和培养过程中缺乏对“特色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和培育,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工程化应用能力欠缺等问题,导致毕业生缺乏差异化和竞争力。在众多院校,尤其是重点院校都在办该专业的情况下,如何扬长避短,针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要和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办好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及建立和建设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是培养国家和河南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的关键所在。

为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主食工业化,河南工业大学始终重视粮油食品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工作,就如何培养面向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工程化应用型人才进行积极研究。通过制定并完善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本专业建设的具体规划、目标、方案和时间安排,从内部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对粮油食品类专业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明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强化优势,加大力度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消除劣势。更新办学理念,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并进一步加强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一、强化课程体系设置改革

粮油食品类专业是一个以化学、工程学及生物学为基础多学科交叉、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涉及食品、农业、轻工、化工、机械、电子等诸多产业领域。在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本专业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粮油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技术专业知识,能在粮油食品及相关领域从事新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品质控制、企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设谷物科学与工程,油脂、植物蛋白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农产品储藏与加工四个专业方向。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学科平台课程体系、专业平台课程体系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重点建设特色主干专业课程,强化基创新和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方面,我校粮油食品类学科联合兄弟院校相关专业共同召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重点讨论了粮油食品类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对粮油食品类学科专业的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讨论、修改,经过修订,初步制定出一套新的粮油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新版粮油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原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导论》、《油脂制取与加工工艺学》、《粮油储藏学》等专业平台课的建设,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设《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小麦制粉工艺与设备》、《稻谷制米工艺与设备》、《油脂制取工艺与设备》、《杂粮加工工艺与设备》、《淀粉加工工艺与设备》、《粮食工厂设计》、《谷物加工厂设计》、《粮食仓储设计》、《油脂加工厂设计》、《通风除尘与物料输送》、《粮食工厂配电与自动化》、《厂房建筑概论》等专业选修课,同时开设面向全校的《饮料制作开放性实验》、《蒸煮食品制作开放性实验》、《烘焙食品制作开放性实验》、《昆虫标本制作开放性实验》等开放性实验课,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上,具备更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在实践教学方面,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增加学生工厂实习的学时及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改变以往毕业生做什么毕业课题,只到一个对口企业的实习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理论课程学习及本专业发展的需求,安排毕业生先后到面粉加工厂、油料加工厂、小麦制粉厂、稻谷加工厂、淀粉加工厂、粮储企业进行实习,安排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青年博士教师随队驻地指导,将学生课堂所学的全部理论知识在实践生产中进行全面强化,并将实习教学环节的教学时间延长1倍。经过改革,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收获很大,指导教师也认为,与以往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教学效果相比,2012年的实习教学效果明显提高。通过毕业生的实习教学环节改革,切实提高了本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确保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对于促进专业工程能力人才的培养十分有益。

特色专业篇5

江西樟树是中国的药都,每年在这里都会召开全国药材交易会,各路药材商贾云集樟树,洽谈药材交易业务,制药企业也纷纷落户这块风水宝地。同时,樟树酿酒还很发达,“四特酒”享誉中华大地,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01年初,温州职业经理人张维抄看中了樟树酒包装、药包装的发展前景,带着几百万元资金来到这个县级市寻求发展。一个外乡人,要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敲开市场之门谈何容易。可是执着的张维抄凭着他的智慧和实干精神,硬是找到了一块打开市场的“敲门砖”。

这天,来到樟树已有些日子的张维抄得到一条消息,江西四特酒厂遇到资金难题,厂长正为此发愁。对于这条极普通的消息,一般人可能只是听听而已,可智慧的张维抄却从中发现了商机。他作出了一个大胆而冒险的决定,带着几百万元支票到酒厂探路。经过几番“较量”,终于与厂长达成协议:他将几百万元资金“零利息”地借给酒厂,以解其燃眉之急;厂方则将其一栋旧车间租给他创办包装印刷企业。靠着这个废旧的车间,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2001年3月,江西星光印业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在酒厂的“鼻子底下”办包装印刷厂,是何等高明的创意,由此也足见他的商业头脑。

企业的生存发展靠的是企业决策者的慎密思维、拓展市场的战略眼光和能力。张维抄的这一决策,不仅使他在樟树站稳了脚跟,而且为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一开始,他就为企业作出了“四高”定位,即高起点、高投入、高科技、高产出,着力打造高水平的专业化包装装潢印刷企业。

企业先后引进了电脑控制的全自动对开海德堡六色胶印机、四色胶印机,曼罗兰对开胶印机,高宝五色胶印机,全自动商标机、大型丝网印刷机、自动覆膜机、电脑烫金模切两用机、自动粘盒机等几十台/套印刷加工设备。这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设备,能满足不同档次的包装装潢印刷和加工需求,为企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为了保障这些高档设备完好运转,发挥出设备的最大效能,企业还先后引进了专业工程技术人才80余人,具有大中专学历的员工120人;为了做好生产管理工作,企业重金聘请了职业经理人协助管理生产经营。此外,江西星光还吸纳了多名高端设计、制作人才,旨在将企业打造为集设计、制版、印刷、后加工和配送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企业。

2004年企业置地建造生产厂房20000平方米;2010年再次购地65亩,建造50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新厂房、办公楼、员工宿舍,并成立了“江西星光印业包装中心”。在硬件和软件上的不断投入,不断提升着企业的整体实力。

江西星光在生产经营中,坚持以“诚信、创新、质量、服务”为中心,打好三张牌。

第一张“诚信牌”。江西星光十分注重企业的诚信建设,对客户讲诚信,对员工同样讲诚信,以赢得客户和员工的信赖。2010年,江西星光被评为首届“江西省诚信印刷企业”,受到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和江西省印刷复制业协会的表彰。

第二张“质量牌”。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江西星光始终把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管理质量放在第一位,有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并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个个重视质量”的氛围,保证了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提高。

第三张“服务牌”。江西星光秉承“一切为了用户、服务用户、回报用户”的服务宗旨,处处为用户着想,为用户排忧解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与客户共同抵御经济“寒流”,渡过难关,客户资金困难,主动为客户垫资;客户仓库紧张,主动腾出仓库给客户用。这种与客户共患难、共进退的服务理念,使江西星光嬴得了客户的信赖。

企业扎实的工作得到了回报,2008年经营逆势增长,总产值超过8000万元;2009年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总产值猛增至1.3亿元,平均每天可产40万个彩色包装盒、工艺品盒5万~6万个。

尽管企业发展变化了,但处处为客户着想的理念不会变。江西星光不断与时俱进,从市场实际出发,求新求变,配合客户搞好产品升级,一改酒包的老面孔,创新设计出各类彩色包装盒,在款式、工艺、应用上不断突破,使其成为消费者的新宠。2012年江西星光印刷总产值达到3亿元,比2009年翻了一番;实现利税1500万元。“星光速度”在江西目前还找不出第二家,江西星光也俨然成为了江西包装装潢印刷企业快速发展的排头兵。

与此同时,企业头上的光环也越来越多,2009年中共樟树市委、市政府将该公司列为“重点保护企业”,并颁发了“税收增收奖”,授予“先进企业”、“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称号;该公司董事长张维抄也被江西省印刷复制业协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为副理事长,成为行业的带头人。

在发展中,企业摊子越铺越大,各种专业设备几十台套,员工850多人,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依靠制度治理企业,做到有章可行、有章必行。江西星光采用了现代化管理手段全程参与管理,投资ERP系统,在订单签发、工艺开单、生产计划、物资采购等方面运用计算机网络管理;同时整合优势资源,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并大力节能降耗,节约生产成本,做好每个机台材料消耗的定额管理,从点滴做起,节约每一个铜板。

企业的一系列举措,激发和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员工收入也逐年提高,糊盒女工的平均工资就超过了2000元,其他技术工种员工的工资就更高,这在县级市内尚不多见。这也使得江西星光的员工队伍十分稳定,目前还没有一个专业性人才跳槽。

特色专业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特色建设

目前,在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中,专业同质化的情况十分严重且比较普遍,会计专业亦然。这种状况,既造成了教育资源的较大浪费,也带来了实习、就业等诸多工作的难度加大,极不利于会计专业的建设与长远发展。必须在认识问题、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找寻破解问题的良策,以保障会计专业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会计专业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设置与建设同质化比较普遍

一般来说,特色专业建设在特色选择上,要和其他院校相同专业的特色保持一定的差异性,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优我特”的差异化战略,即“错位策略”,以避免正面的冲突与竞争。但实际情况是,目前我国众多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大多对此重视不够,由此带来专业同质化问题的普遍存在。

2.专业建设与发展脱离所处区域环境和行业、企业背景

通常,一个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院校所处区域的良好环境,特别是区域内所在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等的大力支持,这也是一些建设发展较好的高职院校,在其专业建设上的共识和成功经验。不难设想,如果会计专业在其建设上能有一个很好的行业或企业帮手,其在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基地建设、顶岗实训、实习就业等方面都会有一个很好的保障,发展也会十分强劲。令人遗憾的是,很多院校常常忽视了这一点,因此造成了自身专业发展的举步维艰。

3.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安排脱离学生实际

目前,有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特别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上,要么照搬本科模式,采取本科版的压缩;要么照搬中职套路,采取中职版的升级。不是造成学生学习难度过大,难以消化,就是带来学生学习难度过小,吃不饱致营养不良,导致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理论知识上不如本科,动手能力上又不如中职,出现人才培养上鲜有特色和比较优势欠缺的“夹生饭”现象。

4.专业实践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差强人意

从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看,企业等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大多要求毕业生具备基本的记账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等专业技能,且能在最短时间内胜任会计岗位的第一职业要求,比如会填单、会制表、会做账等。但有些高职院校,或由于自身主观重视不够,或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在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上,尤其是在体现本院自身特色的实训实践课的组织与落实上,往往距离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存有较大差距。加之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单纯像汽车维修、服装裁剪、车床等理工科类专业进行实训课的组织,往往在学校的课堂内较难达到实际效果,即使有校内仿真实训,因其实践教学和实训训练环境严重脱离企业实际,缺乏企业文化氛围,实训教材、记账凭证等与企业真实的原始材料又相差较远,实训效果也难尽如人意。不仅如此,现阶段相关会计专业实训课程的安排与实施,譬如顶岗实习等,大多又因缺乏行业、企业等的热情参与和鼎力支持,校企合作难以展开,基地建设难以推进,相关实训课程也难以落实,特色建设更无从谈起。事实上,即便有个别企业愿意参与合作,也常因企业容纳接收学生数量有限,会计业务保密性等的特定要求,学生直接触摸一线最真实企业的会计业务资料的机会也非常小、非常少,自然也就无法从中真正学习和感受实际企业会计业务的工作规范和流程以及相关问题的判断和处置,实践教学的训练最终也只能停留在重复企业会计业务的最低级技能的训练上,由此带来训练的低层次和实用性的低效果。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专业建设初始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

一个专业的设置,要确保其科学合理,离不开必要的市场调研。只有通过调研,才能准确把握和了解当前会计行业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尤其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学历要求、岗位要求、业务素质和能力要求等,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同类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中所处的位置,自身开设会计专业的优势在哪儿,特色是什么,突破口在哪里,又存在哪些缺陷与不足,从而扬长避短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有针对性地组织专业教学、实践实训、实习就业等。这方面功课一旦准备不充分,做得不到位,专业建设将可能带来“先天不足”,缺乏坚实发展基础。

2.专业建设精心设计与谋划不足

特色专业建设一般是指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培养的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该专业学生,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它是当前在竞争激烈的办学环境下,高职院校形成核心竞争力,争创同类一流发展目标,获得生存与发展优势的需要,也是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这方面,应当说有不少院校,由于受人员业务水平、单位利益驱动等诸多因素影响,其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的谋划设计上表现出深思熟虑欠缺,因而建设走弯路、出状况,出问题又常常“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难以形成“特色、质量、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进而根本影响到人才培养任务的圆满完成。

3.专业建设面对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不够

专业创立后的发展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常需其根据专业面临的环境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快速作出反应,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实习实训、校企合作等。需要指出的是,有些高职院校常常对市场的这一要求反应迟钝,或视而不见;也有些是抱残守缺,不愿应对这种挑战,更不愿作出调整,以不变应万变,导致培养的毕业生无法适应市场对其要求。

4.专业建设受利益驱使急功近利缺乏发展后劲

一些院校特别是一些民办高职院校,一味从自身生存出发,在近些年会计专业招生火爆、人才需求旺盛的市场刺激下,在师资、设备、场地等均缺乏良好保障的情况下,仓促上马会计专业,或者盲目扩大招生数量,以致于疲于应付一般性的常规教学,难有精力、财力等在特色建设上有所思考和研究,也更难在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践实训课的组织、师资力量的培养、实训基地的建设、校企合作的探索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建树、有所作为。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强化创新意识,树立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建设理念

会计专业在国家的专业目录设置上,相比较而言,是院校传统优势专业,历史也比较长。对这种专业要保障其优势及强劲后续发展,也需要在保持传统和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必须以创新为抓手,始终把特色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战略地位。通过改革与创新,力求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并以此来牵引会计专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正因如此,所以每一位置身于专业特色建设的参加者,必须从自身做起,强化创新意识和理念,并把它作为改革与创新行动的先导。唯有此,才能做好会计专业特色建设这篇大文章。

2.认真搞好需求调研,不断完善专业特色建设方案

在这方面,可围绕会计专业特色建设这一主题,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必要的市场需求调研,比如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用人单位需求、走进人才市场把脉专业发展动向、参观考察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以及同类高职院校获取建设经验、邀请用人单位或专家到校召开专业特色建设座谈会或研讨会找寻建设方案等等,以此为制定和完善专业特色建设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3.立足区域、地方经济以及行业、企业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关于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教育部质量工程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密切与产业和行业的联系,加紧紧缺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客观上要求会计专业的特色建设,必须立足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把服务、服从于区域、地方经济作为制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在特色专业的建设上,必须紧密加强产业和行业联系,依托行业、企业支持,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着力塑造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实用技能型应用人才。按照“理论够用,实践加强”的原则,采用顶层设计和系统整合的思路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训课”的平台课程体系,积极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大胆进行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等的革新,努力推进制度建设,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4.加强符合会计职业特点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大力推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特色专业需要配备有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为此,要着重遴选和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骨干,创造条件加大教师培训进修力度,设置若干特聘教授岗位,公开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从事会计业务的一线岗位人员,造就一支政治素质优良、业务精干、结构合理、富有奉献和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积极推行教师下企业锻炼和顶岗实训制度,鼓励教师通过继续进修、考证、考研、参与竞赛、校企交流、国内培训、出国考察等多种形式提升综合素质。通过新教师成长工程、老教师示范工程等各种教学活动的组织提升教学能力,通过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提升科研能力,通过各种督导、评优评奖等活动,提高教师总体职业道德水平。

5.注重因材施教和因职施教,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高职会计专业的特色建设,其最终落脚点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会计人才。所以,其建设的科学谋划与方案的有效实施都必须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培养对象不拘一格进行培养。但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对高职学生采取了大规模培养的方法,统一规划,这种趋势的主要弊端是整齐划一,缺乏个性,不利于一些特殊人才的培养。因为教育的最终产品是人才,在教育过程中,个体的差异性和创造性不容被忽视,个人的价值需求应该得到满足。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尤其是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上,应重视理论与实践并重,实现由传统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向多形式的互动交流模式转变,灵活选择讲授内容,对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最新成果可根据情况有选择地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出讨论,对学生任何探索性的想法、做法都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必要时给予应有的启发和引导。同时,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职业意向,因材施教、因职施教。根据学生个人性格、职业倾向以及就业方向开设不同的课程。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调整职业方向,并辅修相应课程,由此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后续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做好准备。

6.突出以点带面,不断完善专业特色建设的质量保障体系

专业特色建设内容通常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优化;师资队伍的加强;教学条件的保障;实践实训环节的改革;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和特色教材的建设;产、学、研合作办学的落实;校内外资源的合理配置等。这意味着该建设无疑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每一项内容都必须精心全面谋划,认真组织落实才能保障整个质量体系建设。当然,全面谋划和建设并不意味上述诸多方面的面面俱到,平衡着力,而应站在全局的高度,寻求一点甚至几点的突破,譬如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实训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招生、培养、实习、就业”校企一条龙合作等方面有所作为,通过一点突破,实现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优我特”。

参考文献:

[1] 胡玲敏.经济转型升级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特色建设

[J].会计之友,2010,(9).

[2] 杨琳.以实践教学改革创新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特色

[J].民营科技,2010,(12).

[3] 甘娅丽.高职高专特色会计专业建设探析——以贵州

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10,(2).

特色专业篇7

论文关键词: 环境工程 特色培养 石油石化 工程实践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环境工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重要性。然后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实际情况,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可供参考的特色人才培养方式,强调培养方案的实施应从加强基础、优化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我们也看到本校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服务于石油石化行业的特色人才,在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引言 

近几年由于我国资源能源日益短缺以及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能源行业的发展战略,导致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因此各高等院校纷纷针对各自行业优势设置了环境工程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和教育部共建的唯一一所重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了较强的地位和行业优势,因此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 

二、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现状 

中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环境工程高等教育的师资和办学基础条件方面的不同,各高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环境工程专业的历史发展历程,从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上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比如一些院校由于脱胎于原化工、建材等行业,在课程设置上既开设了化学工程、建筑材料类等课程,又开设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环境类课程,课程间的重复现象很多,实验室建设也容易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而且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这众多的专业课程,自然是任务繁重、学时紧张,难免是“学习面宽、深度一般”。进而无暇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最终造成毕业生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这成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一大困惑。各高校应尽快探索出一种适合本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加之各个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与原始基础的不同,从而决定了环境工程专业在各个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的环境人才上有较大差别,因此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特色型环境治理的技术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坚持环境工程专业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主要培养以石油石化行业和社会环保部门为主要服务对象,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不同行业环境治理人才的需求下,高校应按照“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专业方向”的原则,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培养带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 

本校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探索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形成“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三大原则为基础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本专业从培养能够从事环境工程有关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定位出发,针对专业方向需要,培养方案精心安排了专业选修课程。在培养方案及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方面,既要面向社会环保部门,又要突出石油石化领域环境工程的行业特色。 

(三)培养方案的实施 

1.加强基础。学生应比较扎实地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该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培养环境工程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一向重视基础教育,先后建成了《水处理工程》《环境监测》《物理化学》等校级及部级精品课程。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基础教育环节得到了评估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2.依托优势学科,优化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专业课程设置既要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培养具有特色专业知识的人才,增强市场竞争力。 

本专业依托“环境化工”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点、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学科建设,建成了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队伍,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和中石油创新基金等省部级科研课题,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 

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综合大实验以及在毕业设计中,教学内容涵盖了石油勘探过程、石油开发过程和石油加工过程等背景知识和对环境工程技术的需求。同时,教师及时地将科研项目中的成功案例编写进教材或讲义中、将科研成果带进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 

3.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和实践教学是获取新知识的源泉,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相结合的关键,是训练技能、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本校依托校内外各类实践、实习基地等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实验资源,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为目标,以重视理论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和突出石油特色为原则,以石油石化和地方环保为背景构建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创造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条件。 

(1)“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资源。自启动“211工程”建设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环境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建设以来,充分利用学校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累计投入近500万元的建设经费,创建了独具工程或接近工程特点的实验条件和研究场所,总面积约达1300平方米。其中最具特色的有:①水处理工程实验室,包括石油石化污水处理及回用的实验装置等,可进行油田开发、石油炼制过程中排放污水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②恶臭污染控制实验室,包括多组分动态配气系统、动态嗅觉检测仪、恶臭污染评估及控制系统;③环境微生物实验室,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落地油污染土壤的问题,筛选高效石油降解菌群,构建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④环境监测实验室,包括炼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组分监测技术、石油炼化企业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的实验与研究;⑤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实验室,可进行油田开发及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三泥”进行控制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所有这些实验室及设备,工程实践性强,可达到与生产企业的情况接近或一致,为保障训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实验平台。 

(2)完整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部门的紧密结合,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创新和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课程和环节的结构体系,做到了“工程实践四年不断线”。 

一年级学生进入基础性实验室,结合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在公共基础实验平台开展实验技能训练;二年级学生进入专业基础实验室,开展环境化学等专业基础实验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实验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技能;三年级学生进入学科专业实验室和研究性实验室,并开展课程设计等综合实验,通过认识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四年级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通过专业综合大实验、校外生产实习、理论联系实践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总之,实现了四年内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实践训练不间断、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形成的地位优势,使本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石油石化企业紧密结合,形成了有效的工程实践训练的产学研链。 

 

(3)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建了因材施教的平台,具体措施是: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实行优异生导师制,安排硕士生导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参与科研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安排其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对于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其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等竞赛活动,指导其进行发明创新,并申请专利。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安排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一帮一制度,力求做到学困生不掉队。通过上述措施,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共有55人次获得科技奖励,有十几名学生获得了社会实践方面的奖励。 

(四)培养模式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建立石大科技集团炼油厂、胜利油田稠油厂、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齐鲁石化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等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基地,并在实习过程中聘请石油石化行业专家作专题讲座。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等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构成了有效地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模式。 

四、特色人才培养的成效 

无论是过去计划分配,还是现在的自主择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主要就业方向为石油、化工企业环境管理部门、环保企业以及政府事业和研究机构,有些已成为该行业的环境工程领域中高级专家和技术骨干,就业形势较为乐观。 

“环境工程”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本科专业,与目前我校许多石油主干专业相比,它面向石油石化行业以外的社会环保部门和研究单位就业适应的面要宽得多,尤其是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不断扩大。不仅如此,在石油石化领域,随着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随着“绿色油田”的建设与发展,大量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在石油钻井、采油、油气集输、油气加工等领域获得了十分深入而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迫切需要本专业毕业生能将环境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石油石化行业的应用相结合,使本学科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上既兼顾面向社会,又具有自己的“油味”特色。本专业的这种“双重面向”特色化建设,对于提升本学科毕业生的就业适应面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校作为石油高等学府对于石油工业发展所肩负的责任。 

五、专业需求及前景 

随着中国资源与能源短缺问题的加剧,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矛盾问题包括环境治理行业将会逐步实现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调整,如倡导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进一步推动了对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 

与环境工程专业密切相关联的产业是被称之为“朝阳产业”的“环保产业”。随着我国政府gdp中用于环保比例的逐渐增加以及减排目标要求的提高,国家、社会投入到环保产业的资金将逐渐增加,企业投入到污染源治理的费用也将逐步增加,因此污染治理这个行业必不可少,环保产业的发展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环境工程专业10年以前就被提出是“未来人力资源短缺十大职业之一”。目前的调查结果表明,与往年相比,2010年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明显乐观,目前民营环保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环保部门开始招聘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投入的增加,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将出现上升的势头。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对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将会不断增加,专业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彭永臻,曾薇.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6):36-37. 

[2]谭文轶.对地方高等院校新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08,(10). 

[3]吴烈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式和人才培养定位浅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 

特色专业篇8

关键词:特色专业;创业;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124-02

特色专业是高校“教育质量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师资队伍、课程实践、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通力合作,才能将高校特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工作落实。但是,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如何促进特色专业大学生创业解决就业问题也成为高校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了更进一步掌握高等院校特色专业的创业情况,笔者对部分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有关管理部门和就读特色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访谈。

一、问卷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目的

问卷在于通过调查收集被调查者对本校课程的满意程度及意见,创业的认知,将来从事工作的意愿,创业意向,创业经历,创业培训需求等相关的信息,问卷共25题。

(二)样本选择及样本量

问卷分两部分,共发放问卷890份,回收问卷848份,有效问卷819份。一部分是4个高校特色专业的不同年级学生,发放问卷648份,其中云南农业大学467份(茶学、茶艺、花卉、烟草),昆明学院专业53份(茶学),福建农林大学90份(茶学)、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职业技术学院38份;另一部分是云南农业大学非特色专业的不同年级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171份。

(三)调查数据及分析

1.工作意愿。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1.4%的学生今后愿意从事茶叶种植的工作,25.5%的学生今后愿意从事茶叶加工工作,30.2%的学生今后愿意从事茶叶买卖的工作,18%的学生今后打算从事与茶叶无关的工作,并且有19.2%的学生要从事其他的工作。昆明学院的调查数据也同样如此,茶叶买卖这一工作是学生们普遍想从事的工作,占32%,但今后打算从事其他工作的数据跟茶叶买卖的数据相同,茶叶种植工作占的比例较低,仅有8%。从福建农林大学的调查数据来看,今后从事与茶叶无关的工作占27%,高于茶叶买卖工作。同样,茶叶种植工作占9%,所占百分比最少。

2.就业思路及意向。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三个年级的被调查数据显示,茶学与茶艺两个专业的学生创业想法普遍一般,其中,2012级茶艺专业有强烈创业想法的比例略高于其他几个年级。被调查者中只有少部分的人没有创业想法,这说明,大多数的学生对创业还是充满渴望的,但是苦于没有学习的机会,这一点从被调查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可以看出。在“创业单位”选择这一问题上,我们发现,在这些被调查者中选择较高的是自己创业和事业单位,企业和互联网创业相对较少。

3.创业经历。从下页图1可以看出,有过创业经历或创业实践的人数较少,云南农业大学有27.12%的学生有过经历或实践,福建农林大学有30.85%的学生有过创业经历,昆明学院的被调查者中仅有16.98%的学生有过创业经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大致是因为学校的创业教育等课程发展以及校园内创业训练等还不够完善,没有在学生身上起到促进的作用。

二、高校特色专业创业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培养及创业指导

下页图2显示,3所高校的被调查者中,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大学四年应该安排专门的训练创业能力的课程和实践,其中昆明学院的比例占到了98.11%。

(二)选择创业单位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希望(曾经)创业单位是哪儿”显示,参加本校创业园或实践训练的情况,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比例高于热作学院占22.46%;事业单位、自己创业以及企业的比例热作学院高于云南农业大学分别占36.84%、42.11%和26.32%;在网络营销等创业方式上热作学院的比例是0。高职类院校和本科院校的特色专业大学生在创业单位的选择上主要是自己创业,其次是事业单位。但是在参加本校创业园或创业训练的问题上,本科和高职类院校的学生表现得并不是十分积极,尤其是高职类院校的本校创业训练率要低于本科院校。

(三)家庭因素影响创业

家里是否重视或支持大学生的创业训练和实践这一问题上来看,我们根据对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的3个年级专业对比显示,除了2013级茶学专业选择家里非常重视自己创业训练与实践的较多,其他几个年级的被调查者均认为一般重视。这就说明,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导致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孩子的溺爱教育十分严重,一些家庭甚至认为孩子毕业后有无工作无所谓,就连让他们毕业后尝试创业的想法没有,这也是我国教育体制的一个问题。

(四)特色专业与普通专业创业情况

根据调查“曾经创业内容是否与专业学习内容”,可以明显地看出,无论是特色专业还是普通专业,被调查者的数据明显显示曾经创业内容与专业学习相关,其色专业茶学和茶艺占63.86%,普通专业环资和农科占55.79%,创业内容与专业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上,特色专业比例较高。选择“没有”关系的,普通专业的则高于特色专业。

三、结论

从被调查的四所院校存在的问题来看,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在学生创业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学院和热作学院的绝大部分特色专业大学生曾经的创业实践经历都是在校外进行,而福建农林大学绝大部分特色专业大学生曾经的创业实践经历都是在校内进行。这就说明,云南省高校需加强特色专业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特色专业创业课程的开展,供特色专业大学生积累创业知识和经验。

通过创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未来创业的能力,避免自己在今后的创业道路上少走弯路,是成功创业的有效途径。无论本科还是高职院校,学校都应开展具有特色的创业训练,且课程不易过于枯燥,要以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认同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对本领域的创新创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实现创业促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艳利.高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路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2,(1).

[2] 冉千里.以特色专业奠基 以创业带动就业[N].西部时报,2008-08-19(014).

特色专业篇9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独立学院两者经过多年的时间发展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自身存在问题也都日益凸显。本文试图在两个不同领域存在问题的交叉处找到一个切入口,即进行独立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进行原则和内容的特色设计,以达到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不同角度思考的目标。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独立学院;特色课程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和问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最早产生于18世纪的德国,而快速发展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列入公共管理专业下的二级学科,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成为招收该专业学生的最早的两所大学。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各高校相继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专业取得了快速蓬勃发展,截至2012年全国已有500多所高校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然而,就在该专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问题同时也暴露出来。如:专业方向特色模糊,社会认可度不高,毕业生市场竞争力差等。许多高校开始出现生源减少,甚至开课难的困境。公共事业的发展似乎进入到一个瓶颈中。究其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方面。按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该专业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该专业的主要培养对象为公共部门和公共组织,但是我国虽然在公共管理领域取得了进步,但客观的说公共管理的核心即公共管理组织并没有出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的发展的情况,大部分的公共管理工作依然是由政府和事业单位来承担。目前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大部分还是统一考试招录的老模式,人员始终还是“只进不出”,无淘汰机制,流动率低。

第二,学校方面。自从我国设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该专业发展迅速,但我们也应理性的看到,这种速度是一种非正常的速度,是一种盲目扩招。很多高校在开设这门专业时并没有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表现在师资力量薄弱。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缺少专业对口的教师现象较普遍,很多该专业的老师都是“半路出家”,由其他专业如:思政、历史、行政管理等转来。而专业教师从外引进也不容易,因为全国高校中仍然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博士点。其次,表现在专业建设投入不足。所以只能通过高校自身的努力为学生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或者尽可能利用经费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室,利用情景模拟来达到目的。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缺乏专业教学必需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现象比较普遍。这些问题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学生本身对该专业满意度、认可度和学习兴趣总体不高。

第三、课程设置方面。其中问题最突出方面表现在课程设置个性化问题与同质化问题并存。这似乎是一对矛盾的问题,但在公共事业专业的课程中可以同时看到这两个现象的存在。首先是个性化问题,开设该专业的高校由于性质和类型的不同,在进行师资力量、学校特色、优势等多方面的考虑,因此在专业设置上体现很大的差异性。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根据2012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来进行设置的。但该目录只是规定出了各专业的主干课程,而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并没有做硬性要求。加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又在不同高校体现不同专业方向,如: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公共体育管理、艺术事业管理、教育事业管理等。因此在课程的数量、性质、分布等方面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2]。虽然同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但培养的学生知识体系差别很大。其次是同质化问题。这个问题是针对公共管理类其他专业,尤其是行政管理专业、社会保障专业而言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与这几个专业体现很多的重复,甚至很多学校将这些专业混同。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定位宽泛,反而缺乏特色。

二、独立学院的发展和问题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育产业化”的产物。一般认为,我国独立学院产生于1999年,中国第一所独立学院是浙江大学与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创办初期,其被统称为“二级学院”,后期则称为“民办二级学院”或“独立二级学院”。对申办高校即母体高校的“依附性”是独立学院与生俱来的基本特征。而在2003年,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简称教育部“8号文件”),第一次提出了“独立学院”的概念,并对独立学院的性质有了明确的认定。2008年,教育部颁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对独立学院的身份有了明确的定位。截至2014年,全国独立学院共有283所,其中江苏省25所,湖北省24所,浙江省22所,为独立学院数量最多的3个省份[3]。

应该说,独立学院的创建之初是有改革先行的目的的,有向美国私立高校学习的意图,甚至有些民办学院直接打出“创办中国的哈佛”这样的口号。作为民办本科高等教育一方面能够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教育领域,缓解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本身体制机制更加灵活高效,市场反应更加灵敏,自主办学权更加充分,没有行政化的束缚,没有公办高校机构庞大、效率低下的沉疴痼疾。独立学院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四分之一强的席位,然而问题与争议也一直层出不穷。主要在这几个方面。1.办学质量不高。独立学院以实现“高水平民办大学梦”为目标的。然而一些院校办学理念不清晰、定位不准确,教学质量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等问题比较普遍存在。2.与母体院校之间的关系不清。根据教育部2008年颁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要求来独立学院“半公半民”的模糊身份将宣告结束,教育部对独立学院给出了考察验收、转设为民办本科、终止办学等出路。然而时间过去八年了,真正走向“独立”的独立学院并不多。在失去依托母体高校的红利后,能否走出自己的道路依然不确定[4]。3.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明确。2014年2月,国家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次高等教育的改革大潮独立学院必受影响。作为民办本科高校,上有应用技术型转型的公办高校的压力,下有高职高专的追赶,还要面临300多所同类型本科院校的激烈竞争,所以要在高校之林求得生存,发展方向和道路是首要问题。作为目前已经存在于各个独立学院中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须找到一种主动的方式来自己谋求发展和生存。那么尝试利用独立学院的特点进行该专业的特色课程设置不失为一种见效快、成本低的方法。

三、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课程设置

首先有必要在课程设施原则上进行探讨。

(一)专业课程设置原则1.特色性原则。这应该成为进行课程设置的首要原则,因为不论是对独立学院而言,还是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言如果不进行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突出特色将难以在高校之林生存。2.就业导向原则。2014年教育部公布了今年全国就业率低的十五个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在其列。虽然很多学者反对将大学教育与就业联系过紧,大学不能沦落为职业培训学校,然而每年就业的压力是个不可能回避的现实问题,专业的就业状况会直接影响该专业的生存。3.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是应2014年国家提出的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要求。应用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向应用转变实施就是想更多的实践课程、实践环节的转变。这也是将专业与社会相连接,学生与社会相接触的重要手段。4.科学性原则。课程设置要符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同时又要做到课程合理组合。通识课程、主干课程、选修课程、实践性环节课程,在课程的开始内容上、开设比例上,开设时间上要科学合理。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的设想——以文化事业管理方向为例1.设计思路目前绝大多数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架构主要包括三大块:第一公共教育,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一些基础课程;第二专业教育,这部分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第三实践教育。在这三大模块中,公共通识教育模块不论是在课程内容还是在课程比例上已经比较固定,主要课程是任何一个专业学生都需要学习的公共基础课程,所以对这部分的设计余地非常有限。因此特色的课程设置主要需要围绕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这两块来进行[5]。2.具体设置(1)公共基础课群。主要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英语、大学语文、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组成,这部分所占总学时一般为25%左右。(2)专业基础课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把握好“特色”与“底色”的关系,而专业基础课应该成为该专业的“底色”,所以这个课群要紧紧抓住公共管理这个大方向来进行设置,毕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属于公共管理大类。这部分的设置可以参考教育部公共管理学科本科教学指导委员在2004年对公共管理类学科的课程体系提出八门主干课,即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以及公共事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公共财务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这部分所占总学时一般为20%左右[6]。(3)专业核心课群。这部分课程一定要体现出特色性。这里的特色性包括所开设专业的独立学院特色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两方面。所以这部分课程首先可根据学院自身特点开设课程,如财经类可开设经济学、会计学财会课程;医学类可开设医学、卫生学等;农林类可开设林业、农业类。其次要开设本专业的特色课程,特色课程一定要反映公共事业管理与其它管理专业的不同特点,所以课程不在多而在于精。因此建议开设公共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公共事业管理、社会保障学、公共部门绩效管理、非政府组织管理等课程,占总课时的15%左右。(4)专业方向课群。这部分课程要根据所定方向开设的同时兼顾就业性和专业兴趣性。以文化事业管理方向为例,首先应开设文化管理学、文化产业学、文化政策学等文化方向课程。但是方向课程的效果应建立在专业兴趣上,所以只开几门综合性的课程并不能打好专业方向的基础,建议应开设一些所定方向的基础课程如:美学、文化学、人类学、宗教学等。此外,要根据专业的就业方向开设如:图书馆学、会展管理、申论、行政能力测试等多门课程。这部分课程占总课时的15%左右。(5)实践课。作为实践课关键是所占课程比例和实践的效果以及实习基地。首先在所占课程比例上要加大,不能低于总学时的30%。其次,实践课的形式可以有很多如:专家作报告、社会调查、课程实验、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但实践的效果要想好实践内容一定要与专业方向和就业结合在一起,而且要真正的将实践坐扎实,相应的指导、监督、考核都应严格、科学、合理。最后,实习基地实践课的重要支撑,但也是众多学校的难题。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最理想的实习基地当然是公共部门事业单位,但情况确实是让这些单位接受大量实习生不现实,所以实训基地应该重点考虑由一些社会组织和企业来担当;另外很多实习基地其实可以做到不同专业的资源共享,如旅游管理专业、图书馆专业、人文艺术类专业的实习基地完全可以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交叉使用,可以节省大量成本。

参考文献:

[1]陈琳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理论综述[J].人力资源管理.2014(6).

[2]孙孝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原则及其方法[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3).

[3]阙明坤.独立学院能实现“高水平民办大学梦”吗[N].光明日报.2013.12.11(16).

[4]李剑平.独立学院难“独立”[N].中国青年报.2014.4.14(01).

特色专业篇10

论文摘要:本文以职业学校电工电子类专业的数学教学为例,阐述了数学课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地位,以及从数学课教学内容的构建和教学形式上体现数学教学的专业特色。

0引言

职业学校教育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来组织实施教学的,在进行文化课教学的同时,实施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教学,培养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人。数学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仅直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影响到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对学生参加工作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中,既要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本需求,也要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准备必需的数学知识,因此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要紧扣学生所学的专业,即数学教学要突出专业特色。本人认为做好下列几方面工作,便可体现数学教学的专业特色。

1树立数学课教学为专业服务思想

职业学校教育决定数学教学必须具有服务性,因此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要牢固树立数学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指导思想,从教学原则到教学内容都要切实做到为专业课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在不破坏数学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数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切实做到数学课为专业课服务。

职业学校的学生刚入校时,由于专业意识的驱使,学生往往急于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使得他们以实用的眼光来看待知识的学习,学习具有选择性,数学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使数学教学在内容上让学生获得学习专业知识所必需的数学知识,给学生学习专业课带来方便;从方法上拉近与专业课的距离,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课程安排上应注意对专业课的支持性。把数学课安排在专业课之前,使学生先掌握数学工具和方法,以利于专业课学习,如果数学教学经常落后于专业课教学,就会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带来很大的不便,就会进一步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给数学教学带来困难。因此切实安排好数学课的教学时间至关重要。

2正确把握数学课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地位

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做事,数学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取决于数学知识在该专业中的作用以及在专业技能实践中的需要,数学在专业课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课的学习质量;专业课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数学有依赖性,离开数学课的密切配合,专业课的教学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

我们应该从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实践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依赖程度来认识数学课程的地位和性质。从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实践的角度来看,数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所必备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素质,该课程的教学必须服务、服从于专业需要,这就决定数学课是一门预备性、服务性的课程。但是由于职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以操作为主的工作,在一些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上都认为学生学好专业课就行了,从主观上缺乏对数学的重视,没有认清数学对专业课的影响,加上学生在以前中学阶段没有打好基础等因素,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造成学生轻数学课而重专业课的现象,表面上看对专业课有利,实际上却不然。因此,教师和学生必须从思想上认清数学课与专业课的关系,认识到数学课对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为专业课学习打好的基础。

3数学课教学内容的构建应突出专业特色

数学课的教学内容不能认为是教学材料的简单堆砌。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应该是在选取内容、组织方式和阐释的观点、方法等方面都将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职校电工电子类专业的数学教学应该从数学的基本常识、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际需要来选编适合职校层次学生学习的必要内容。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了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数学》通用教材,上册是所有专业通用,是职校学生在校期间所必备的基本数学知识,下册是与电工电子类专业相结合部分。这套教材基本符合了够用、与专业结合的大原则,但在具体上课过程中还要灵活应用,对教材进行适当整合。如:针对教材下册可作如下整合:在第一章三角函数及其应用中,1.1诱导公式,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公式,不做过难得要求。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只要求学生会用公式即可。1.3正弦型曲线与正弦量,需要结合上册3.3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重点讲解振幅、周期、频率、初相、相位、相位差等概念,同时五点作图法画正弦曲线也非常重要,这些为今后学习单相、三相交流电打下基础;在第二章复数中,2.1复数的概念,2.2复数的几何表示,2.3复数的三种表示形式,2.6正弦量的复数表示需要重点讲解,为今后交流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第三章逻辑代数基础中,由于该章内容相对独立,可以放在脉冲与数字电路专业课中进行教学。

4数学课在教学形式上要突出专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