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工程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7 03:27:22

新网工程论文

新网工程论文篇1

网络工程专业认证是专业认证机构对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条件、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教学成果、学生评价等进行的认证工作。教育部于2006年3月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教育界、计算机相关行业学会、工程界等的权威专家、知名教授、工程师等组成专业认证工作组。专业认证可以对网络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加以控制,保证网络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达到相应教育要求,与企业岗位的技能要求相匹配。网络工程教育认证更加重视学生的工程实践与能力,注重学生的教育产出,可以实现从“教什么”到“学到什么”的转变。为了达到专业认证标准,学校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更加注重与企业的合作与联系,不断注入教育改革的动力。在专业认证的驱动下,学校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图书资料、实验条件等得到了不断改善,教学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质量也提高了。

2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新建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的教育现状及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专业认证为导向,我们构建基于CDIO的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将网络工程专业工程型人才的培养与专业认证相结合,使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网络工程人才与产业需求相适应。

2.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CDIO代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以任务驱动,构建以项目为主导的知识、能力和创新培养一体化的教学体系。CDIO通过“做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工程实践训练,强化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是大学本科教育的出发点,学校应依据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潮流、产业的发展需求、学校与地方的特点,我们确立“2+1+1”的分段式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前两年学生在校完成专业认知模块、综合能力模块、专业基础模块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价值判断能力、身心调适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专业认知与专业基础能力等;第3年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专业应用模块、专业专长模块、校内实践模块的教学过程,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以及专业方向相关内容的学习;最后1年,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参与项目开发,完成企业课程模块、素质拓展模块、毕业设计等。通过“产学研”深度联动,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全程参与专业人才的培养,使“教、学、需”一致。通过“做中学”,将“知识、能力、探索兴趣、解决问题毅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融入CDIO教学过程中,培养社会急需的有责任感的实践能力强的、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高级工程型人才。

2.2优化课程体系

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熟练技术基础,拥有善于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网络产品或系统的能力,能够适应网络行业发展的网络工程师。课程体系建设要对照专业认证的标准,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目标、以能力为核心,整体优化课程体系。以往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大多强调各课程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本课程知识的运用与知识点的深、专、独。如果弱化了专业课程综合体系的整体关系,会导致相关课程间内容重复较多,课程培养目的分散,各门课程授课内容之间缺乏连贯性,学生不善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坚持整体优化原则,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优化,适当进行专业主干课程群、专业专长课程群的优化与重组,形成以培养网络工程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2.3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依据专业认证的标准要求,师资队伍建设要突破现有体制,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组建由企业工程师、外聘教授、学院专业带头人、实验师等组成的教学团队。充分发挥企业工程的人才优势,用好外聘教师,推行“双师授课法”,形成特色鲜明的“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我们要本着“引聘、培养、合作”的原则,充分利用学校的各项优惠政策,引进或聘用具有工程背景的高水平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实现“校企”人才资源共享,加强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部分教师到重点工科高校、科研单位进修,鼓励并安排教师到企业一线顶岗锻炼,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此外,还要切实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采用“带头人+团队”的人才组织结构,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的带头作用,确定“老中青”教师的“传帮带”关系。通过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系级教学督导制、听课与评课制等制度,开展青年教师成长沙龙、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2.4建设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要对照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产学研合作企业,整合校内实验资源,构建“两大平台、4个模块”的分层实践教学体系。两大平台即学校教学实训平台与企业工程实训平台,4个模块即基础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应用技能实训和创新技能实训,构成逐层递进的实践教学。

2.5探索多元的评价方案

我们建立“评价主体多方、评价内容多种、评价方式多样”的多元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实现由对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转为对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学校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切实构建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3结语

新网工程论文篇2

关键词:物联网创新班;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06-02

湖北工业大学作为我省第一批物联网本科教育单位,一直走在物联网专业课程建设的前端。通过四年的课程建设,我们建立了物联网创新班,其中集合了计算机大类专业素质优秀的学生,针对他们实施物联网专业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专业能力培养方案,旨在培养能够满足国家“十三五”产业转型发展需要的人才,适应和引领未来的信息技术及物联网技术方向的工程师。

一、物联网创新班

物联网作为我国“十三五”高新技术的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培养优秀的创新物联网人才是我们高校的重要职责。经过近五年的物联网人才培养工作,我们逐步总结了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子,在利用现有信息及计算机学科力量的同时,应尽快形成更加专业、更高水平、更国际化的物联网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同时,要与国际接轨,开拓创新,扩大知识来源,将学科建设与相关产业的科学发展统一起来。具体而言,物联网专业应该培养具有扎实软件开发技术、现代传感器技术、无线网络技术、有线和无线网络通信理论、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系统工程等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因此,我们于2014年建立了物联网创新班,其中集合了计算机大类专业素质优秀的学生,学院要求对物联网创新班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突出物联网的专业特色,让学生全方位理解专业知识并掌握课程的核心知识点。[1-3]

二、物联网创新班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我校的物联网创新班本科相关课程规划如表1所示,其涵盖不仅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课也有计算机网络的专业课,同时针对物联网的相关新技术也开展了《物联网导论》、《传感器技术》和《物联网软件工程》等专业课。

首先授课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资料共享、课中话题讨论、课后实验辅导这三个基本步骤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掌握物联网专业的最新、最优知识,更好地进行物联网专业知识的学习。例如,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点是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发表在当年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因此讲授《物联网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师应该注意从最新的物联网软件引导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然后通过相关软件的应用过程并将最新的物联网软件技术开发论文中选取部分相关内容介绍给学生。[4-6]这样的“专业课+实践应用”模式可以循序渐进地将学生带入对每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与专业知识有关的最新技术发展及应用等,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学习物联网相关专业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就业需求和高校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物联网专业的教学改革成为各大高校改革的重点课程体系之一,在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物联网创新班教学改革中,我们深切体会到采用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学理念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采取“弱化教师课堂、加强实验实践动手环节,鼓励自主创新学习,推行课外创新结合课内教学的教学模式;实施“淡化考试约束,强化实践过程的二元考核方式并行”的教学模式。通过近四年的课程建设,我们的物联网创新班,其中集合了计算机大类专业素质优秀的学生。他们无论是在专业课程学习还是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表明我校计算机学院的物联网创新班的专业课程建设和专业能力培养等相关改革是成功的,我们也将继续努力完善并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输送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B,王春枝,叶志伟.面向信息时展的物联网技术课程创新规划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7):233-234.

[2]茹艳,潘俊方,樊阿娇,等.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6,(5):139-140.

[3]刘顺财.浅谈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4):93-94.

[4]沈华,陈卓.针对高等教育的学习生态系统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6,(36):191-192.

新网工程论文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网络工程专业 多源项目平台 三步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3-0044-0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网络新技术以及工程项目被应用到各行各业,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普及离不开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支持。在培养专业人才重要阶段的高校,传统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必须从社会的实际应用出发,调整和改革网络工程专业课现有的教学体系和方法,重新设计一套符合当前需求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模式。

依据上海电机学院“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略,以“网络技术服务”为特色,面向社会,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养能在各行业单位从事各类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应用与开发、设计与组建、管理与维护的网络工程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上述人才的培养定位和目标,本文提出融合多重案例平台的项目驱动和反馈式的教学模式,以期能对当前高校网络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些借鉴。

一 网络工程专业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新技术的背景下,网络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不够新颖,与社会实际应用不太适应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大多是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专业课基本上都是从计算机网络课开始,让学生先学习网络基本概念和分层体系结构等知识,然后逐步进入到专业方向课。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只关注概念,实例或一般项目举例却讲解不够,这一方面使得学生不能较好地理解网络专业课基本理论,另一方面也难以体会课程理论在实际项目案例中的应用。而当前的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改进,课程教学内容却难以及时跟上,主要原因在于专业统编教材内容更新较慢以及教师自身知识更新不及时或者缺乏企业项目经历,这就直接导致大四学生在毕业实习或毕业工作应聘时,用人单位普遍感觉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对最新的网络工程知识了解较少。

2.教学模式和方法较单一,与社会实际项目结合较少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也越来越高,一般普通本科大学的博士教师比例大幅上升。然而,大多数博士教师以前主要从事较高强度的研究工作,对应用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和方法了解不够。并且,博士教师在读博期间大多在实验室做基础性研究,对社会实际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不太了解,进入高校从教后,如果没有高校单位的企业产学研践习经历,则会导致只按照教材知识点以及个人的理解教授课程,没有真正的实际项目支撑。

然而,网络工程专业课程要求紧贴社会发展,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工程应用人才,只有理论知识的讲授,没有实际项目导入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当前许多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加小实验的教学方式居多,对各类项目案例的操作和讨论课安排较少,学生只听不练,被动接受知识,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够,不能够通过项目的讨论和实施来增强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针对上述问题,本着上海电机学院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思想,通过网络工程专业课教学实际的总结和分析,设计了一种新的网络工程专业项目教学模式,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并且形成了一种反馈机制,对专业课教学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 网络工程专业项目教学模式设计

根据上海电机学院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在专业学科基础课的模块之上,针对项目驱动教学特点,提取了网络工程专业主要核心和特色专业课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基于多源项目的三步式网络工程专业项目教学模式:项目匹配和导入、项目教学实效反馈和项目源自调整,如图1所示。

1.项目匹配和导入

上海电机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开设的主要核心和特色专业课程有:计算机网络、网络工程设计、网络设备与配置、综合布线技术、网络协议与分析、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编程技术、JAVA EE与中间件以及网络安全技术。这些课程在不同的学期开设,核心课程在前、专业特色课程在后。根据各门课程的主要内容、特点和教学实践分析,结合本校网络工程专业目前本科实践教学平台,我们构建了五大教学项目源:课程教材案例、校企合作平台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开源社区平台项目以及优秀毕业设计案例。

根据上述网络工程不同专业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从多项目源中选取与课程知识点相匹配的项目案例,比如计算机网络课程重理论,主要从相关教材中汲取丰富的案例以及教师科研项目充实课堂和实验教学;网络工程设计、网络设备与配置以及综合布线技术课程知识点偏重具体网络设备与技术、综合项目等,因此选择校企合作平台项目,导入合作企业的部分真实项目到课堂进行讲解。网络协议与分析、网络管理与维护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应用的知识点,选择教材案例和校企平台项目相结合的项目。网络编程技术、JAVA EE与中间件课程内容知识点更新较快且要求实际编程的应用,可以导入校企合作平台以及开源社区平台项目,可以最大程度地使课堂教学内容跟上现代技术发展的趋势。网络安全技术也是当前较新的课程,涵盖知识点较广,可以导入企业真实项目,这样对课程理论的理解比较直观。

2.项目教学实效反馈

在网络工程专业课教学中导入与课程内容匹配的项目源,教师在课堂理论教学时将项目案例贯穿入相应的知识点,增加项目讨论环节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部分,在有课内实验的专业课程中,增加项目部分模块的练习,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指导,这样就解决了教学素材源和教学基本方法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分析多源项目教学的实际效果、学生对项目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这些可以根据平时的测试和期末考试的结果进行总体分析。最后将总结分析以条文记录的形式反馈到相应的案例和项目源平台中,以使项目源能够更贴进本科课程的教学实际。

3.项目源自调整

根据网络工程专业课项目实际教学效果,对相应的案例和项目源平台进行更新调整,对难度较大、学生不易掌握的项目进行简化。例如,教师科研项目大多是理论性较强的课题,很多涉及研究生的课程理论,本科生不易理解,但对应用型本科学校来讲,主要强调的还是课程理论的应用,教师可以将自身科研课题中晦涩难懂的公式定理略去,保留一般性的直观的流程图和基本算法,使学生能够较好地结合教材和科研课题进行理解和讨论。对于那些应用性的企业项目,可以增加一些最新的项目实例,删除那些过时的案例,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网络技术应用,对教师来讲也能扩展教学思路和眼界。开源平台项目是一种能够很好学习与跟进最新技术的方式,需要教师知识和技能较强。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断学习新的网络编程、开发以及设备配置技术等,以引导和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方向,较好地跟踪网络专业最新技术应用。在平时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总结项目案例,进行归纳和改进,充实到大四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形成成功的毕业设计项目案例,同时,优秀的毕业设计成果也可以进一步在大二、大三的专业课教学中采纳,形成课堂―项目案例―毕业设计成果之间的良性循环。

三 项目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

多源项目的三步式网络工程专业项目教学模式可在实际专业教学中转化为具体的实施步骤,共分为项目源确定、项目的选取、项目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及项目教学评价四个方面。

1.项目源确定

为推进专业课课堂和实验教学项目案例的建设,各高校大多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来构建各自的专业实践平台。上海电机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已形成了市级和校级精品和重点课程建设资源库,教材项目案例较丰富。我们还与多个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建校企合作平台,聘请了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实践教学、毕业设计,使学生能尽可能直接通过项目进行学习。在教师能力提升、反哺教学方面,我们每年选拔一线教师进行产学研践习,直接参与企业单位项目开发和实施,这样不但能提高教师的项目实践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在专业教学中传授实际的项目经验。教师平时也不断加强开源平台项目和技术的钻研,在课堂中讲解前沿项目案例,增加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

2.项目的选取

项目源的选取可以基于我们提出的五个项目案例平台,通过分析网络工程专业课各自特点以及学生学习能力,从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与安全以及网络应用开发三个方向来分类专业课程,进而对接五个项目案例平台,尽可能地选取与各门专业课相匹配的项目案例。

3.项目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根据本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本科生六方面能力的要求,我们优化了核心和特色专业课群,进行了“3+1”模式的实践项目教学改革研究:高校合作平台、校企合作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一起构成一个本科实践教学平台。我们改进专业课课堂教学形式为教师讲授、项目小组讨论、课堂展示、教师评点以及学生参与度评测;课内和单开实验以及课程设计方面,我们充分利用本专业的网络工程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协议仿真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四个实验平台,可以较好地满足本专业课程的项目实践需要。对于部分专业实践课程,我们还聘请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指导,通过实际项目的讲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理论的理解。

4.项目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和实践课中对学生参与项目讨论的积极性、项目展示、成果提交等进行评价,平时表现占40%,期末提交项目成果或考试占60%。通过评价,客观上反映出学生对项目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促进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过程和形式,反馈和调整项目源,进一步提高项目教学质量。

四 结束语

对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一直以来都是许多高校探讨的课题之一。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网络工程专业课理论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提出三步式网络工程专业项目教学模式的设计,对以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应用在上海电机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的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参考文献

[1]胡静、熊鹏、王小刚.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学园,2013(27)

[2]金永涛、邹澎涛、魏艳娜等.基于项目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

[3]胡静、赵莹.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2(20)

[4]王瑾.项目教学法在《网络工程》课程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0(9)

[5]王浩.网络工程项目教学模式改革之我见[J].网络与信息,2008(12)

新网工程论文篇4

研究了借助计算思维的定义理念推动物联网工程教育问题。一方面分析了当前国内高校的物联网工程教育现状及原因;另一方面对计算思维的定义进行了分类阐述,认为物联网工程教育要引入计算思维以发挥其指导优势。指出具有计算思维的物联网工程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基于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一体化的“想象力”和“实现能力”。最后,给出了培养物联网工程“实现能力”的方法,具体包括按物联网理论技术体系展开实践教学、设计“思考”型课堂、强化物联网企业的作用。

关键词:

计算思维;物联网工程;教育;实现能力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了一份题为《TheInternetofthings》的年度报告,将物联网的发展定位为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意物体之间互联和无所不在的网络以及无所不在的计算[1]。此后,世界各国先后将物联网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并将物联网技术的培养需求渗透到高等院校等教育领域。据统计,我国教育部2010年批设的新增高等学校战略新兴产业本科专业中,物联网产业相关专业数量高达37个,占新增设总专业数量的26.4%[2]。物联网工程是我国高校现阶段开设的主要物联网专业之一,覆盖了计算机、通信、电子、控制技术、信息网络等多个学科领域,因其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受到高校和企业的重点关注[3-5]。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最早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JeannetteM.Wing)教授于2006年提出,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仅催生了美国CPARH计划和CDI计划,也使得国内高等教育界“九校联盟(C9)”倡议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计算思维[6]。在我国,计算思维是当前高校教育界广为关注的热点并正在被推进到多种计算机相关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本文认为计算思维应该是高等院校所有课堂教学都应该广泛采用的工具,将计算思维的理念引入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将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综合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以及国家发展定位,物联网工程专业强调注重工程实践性与应用创新性,计算思维助推物联网工程教育面临着两大挑战:(1)如何把计算思维真正融入物联网教学活动并形成整体,将它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有效工具切实发挥作用,指导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案设计;(2)如何确定引入计算思维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技术体系的关系,在确保物联网工程学科理论体系完整厚实的前提下,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途径,以增强物联网学科的工程应用性。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利用计算思维来指导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教育问题。

一、高校物联网工程教育现状及分析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电子技术、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及其它边缘科学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应用型学科。相对于一些传统的工程学科专业,高校对于新增设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在教育培养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师资力量比较匮乏、实验条件建设不完善,各项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并因此导致物联网工程的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弱、行业应用背景知识缺乏、工程能力不够、项目经验不足等问题,严重地制约了我国高等院校的物联网专业的建设发展。经过调查统计,现阶段高等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育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1)物联网属于跨专业学科,知识体系边界难以界定,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是物联网交叉学科知识的一个“压缩饼干”,大量教材基本上是有关领域的浓缩版;(2)缺乏科学的思维方式作指导,对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总体定位和教学方法设计不甚明确,盲目开展教学活动;(3)实践环节过多地强调工具的使用,导致“狭义工具论”。过分依赖现有的教学实验平台和教学实践体系,缺乏跨学科、融合性的实践教学方案。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其原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高等院校长期积淀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2)课程内容的总体设计和教学方案设计缺乏针对性;(3)工程应用背景知识和行业项目知识匮乏;(4)教学实践环节以及实训平台建设相对薄弱等等。其根本原因是教育定位及教学设计出现了偏差,缺乏类似“计算思维”等先进理念的指导。本文认为,我国高等院校在开展物联网工程教育的同时,要深入理解并贯彻计算思维的理念,充分发挥它科学指导工程教育的思维优势,培育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工程技术的高信息素养型的物联网专业人才。

二、计算思维

国际上广泛认同的计算思维定义来自周以真教授:“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7]”。抽象和自动化是计算思维的本质内容,这一观点与当前国际上物联网工程的教育特点是一致的。因此本文认为,面向国内高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教育尤为需要引入计算思维这一科学思维理念来指导教学。计算思维包含“建模方法”、“关注点分离方(SeparationofConcerns,SoC)法”、“递归方法”、“启发式推理”等多种内容,它能够以“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分析比较不同方案到最后验证方案”的主线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实践地去学习物联网工程的理论、技术和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能力。在文献[8]的基础上,本文将计算思维的定义进行了分析并加以归纳总结。

三、计算思维与物联网工程教育

将计算思维融入物联网工程教育旨在助力我国高等院校物联网专业的建设,并有望解决当前物联网专业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探索建立有效的基于计算思维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教育策略意义重大。本文从物联网工程专业“计算思维能力”的特色需求着手,研究以计算思维理念为指导的物联网工程教育的培养关键。

(一)有物联网工程专业“计算思维能力”的特色需求

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应该具备《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9]定义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专业基本能力,同时还应该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色出发,深刻认识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以及系统能力在本专业的特色需求。物联网计算模式的变革在于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的一体化,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整合统一。从计算思维培养的角色要求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使学生充分理解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的一体化,并在利用这样的无缝连接方面具有足够的“想象力”与“实现能力”。

(二)培养物联网工程“实现能力”的方法

(1)专业理论与技术体系

物联网工程教育在引入计算思维理念后,应该在物联网工程课程原有的培养目标上增加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意识与能力;二是掌握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所以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育在传统定位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扩展,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理论,还要强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工程应用和创新实践能力。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模式[10]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涵盖了从研发到运行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是一种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工程学习方式。本文认为,计算思维驱动的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应该结合CDIO教育理念,综合考虑物联网工程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和知识范围,设置该专业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与物联网各层理论与技术对应,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也应该配合加强学生对于感知层、传输层、数据处理层和应用层理论和技术的认识、理解和应用。

(2)设计“思考”型课堂

计算思维强调问题求解能力。根据计算思维求解角度的定义[11],物联网工程的学习、规划和调度问题可以利用启发式推理方法寻求解答。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教学课堂是计算思维对于当前物联网工程教育的新要求。本文提倡在高等院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摒弃传统老套的知识讲述方法,尝试融入新的理论讲授形式,如利用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演绎、利用框架流程图对知识进行总结和概括,尤其要突显出对于计算思维能力的引导。善于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扩散思维能力。例如验证码的教学,课堂可以设计为:Yahoo公司免费邮箱面临的垃圾邮件问题→人机辨识问题→学生讨论解决方法→解决方案:验证码(CAPTCHA)→LuisVonAhn设计思想→问题延伸:未来的验证码和发展趋势。这种基于计算思维的引导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也可以设计用于实验教学之中。以基于FPGA的嵌入式设计实验为例,学生首先要在PC机上利用可编程芯片设计工具EDA进行功能仿真,然后利用物理芯片进行功能测试。这类实验设计过程可以完整地体现芯片的设计、制造、调试、运行以及维护的全部工程流程。因此,物联网工程的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应用的“思考”型课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具有良好问题求解能力的物联网人才。

(3)强化物联网企业的作用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环境需要采用新的视角加以构建。在传统教育策略,如加大实验室经费投入、强化教师实践考核指标的基础上,现今高等院校要寻求依托企业搭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育环境。一条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条包括:感知和控制器件(如RFID、各类传感器、执行器等)提供商,感知层末端设备(传感节点、网关等底层组网/自组网设备)提供商,网络(固网和移动网等通信网、互联网、广电网、PLC等电力通信网、专网等)提供商,软件与系统解决方案(包括从底层微操作系统、微中间件和处理层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以及应用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以及专业运营和服务提供商。可以通过吸引和鼓励上述各种类型的物联网企业参与到物联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过程,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构建物联网CDIO实验培训基地,签单定点培养并输送优秀毕业生进企业,切实在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物联网产业人才需求之间搭建桥梁。

四、结束语

计算思维是目前国际教育界广为关注的热点,已经被推进到许多计算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物联网工程专业是近年来国内高校新增设的本科专业,其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尚未健全。为此,本文研究了借助计算思维的定义理念推动物联网工程教育问题。通过分析计算思维的定义和特点,提出引入计算思维的物联网工程教育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关于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一体化的“想象力”和“实现能力”。最后具体阐述了如何强化物联网工程“实现能力”的几点方法。

作者:蔡婷 陈昌志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计算机系 重庆邮电大学软件学院

参考文献

[2] 王杨,殷晓斌,陈付龙,等.面向高师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策略研究[J].大学教育,2014(8):132-134.

[3] 百度百科.物联网工程[OL].

[5] 孙其博,刘杰.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3):1-9.

[6] 董荣胜.《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呼唤教育的转型[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14-15.

[9]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10] 林艺真.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4(4):137-140.

[11] 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1.

[12] 史文崇.思维的计算特征与计算的思维属性[J].计算机科学,2014,41(2):11-13.

新网工程论文篇5

关键词:网络生态;网络社会;生态网络社会;海量微课程;网民生命样态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4-0010-05

一、网络生态的优化是时代呼唤

站在全球的时代战略格局,值得关注这样的重要事实,即:网民数量全球第一,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互联网业及其网络生态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一。虽然我国互联网发展速度非常快,但目前主要应用仍然以娱乐为主,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深入分析国外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其关注重点已经转移到网络文化的社会、网络文化下价值观传播的模式、网络文化的享用内容及方式、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力及方式等上面。大纽尔・卡斯特研究网络社会的崛起,揭示网络文化的特质。路易斯(Louis)把网络空间比作一种新经济,一种新的反主流文化,超越了政治樊篱。戴维(David)开展网络文化的综合研究,探索线上发生的社会、文化与经济互动,揭示和考察关于这种互动的话语,探及网络的文化结构。

有关中国网民数据变动研究、中美两国流量排名比较、中美网民上网目的性差异比较等研究显示,越来越多的人把网络作为了解信息、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据CNNIC第21次互联网发展报告,在前七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排序中,网络音乐收听率居中国网络应用之首,比例达到86.6%,即时通信以81.4%位列第二,网络影视以76.9%排列第三。在网民对互联网的评价调查中,94.2%认为互联网丰富了娱乐生活。但这种娱乐性应用,属于网络文化的浅表层次。如果不注重引导这个庞大群体的文化品位、道德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难以成为社会共识;如果不注重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就不能完全达到;如果不能发挥和引导好他们的主体创造性,就会失去一支非常宝贵的网络文化和道德建设力量。

BDA比较美国前十名网站发现,其以社区为主,其中包括潮热的myspace和facebook。从中可看出,美国网络用户呈现出参与性、自主性强的文化特征,他们喜欢自己上传东西,比如wiki和youtube等,其主流模式接近于后web2.0时代。调查中美俄日韩等六个国家和地区,只有中国大陆流量排名第一的网站是搜索网站,这表明中国网民比较盲目,上网缺乏目的性,被动浏览、娱乐的比例偏高。

加强中国网络文化创造与享用的目的性引导,构建生态网络,已经是目前中国网络社会及其文化研究和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十”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

为此,积极关注网络文化背景下德育生态构建的研究,从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格健康发展等多重视角看,都是一个时代性重要课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而且若要使网络社会臻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并且持续保持下来,就必须共建共享优质网络社会并建设优质网络文化,并藉由优化网民的生命样态。

二、生态网络具有优化生命样态的功能

分析发现,当代人的交流与表达主要有四种模式:没有交互性的自言自语即自传播,一对一的口碑交流与传播,多人讨论的具有多向交互性的群体传播和一人对多人的大众传播。分析互联网的各种互动应用会发现,长盛不衰、影响力强大的互动产品一般都集纳了多种交流模式。如即时通信产品,其最根本的特性是一对一的口碑式交流,但它研发了QQ群,衍生了群聊功能,形成多人讨论,又通过迷你网页、弹出新闻窗口的方式达到大众传播的效果,还有QQ的签名档,本质上是一种自言自语的自传播。网络论坛也是集多种传播形式于一身的互动产品。多人的共同讨论是论坛的基本状态,实现了论坛的群体传播,但网络论坛也研发了站内短信,提供论坛好友站内一对一交流的通道。此外,论坛版主对热帖的推荐、置顶和排行,可看作是一种间接的大众传播模式。成功的互动产品不仅在于交流模式的聚合,还在于对web1.0与web2.0核心价值的叠加。Web1.0的核心是信息、新闻等内容产品,用门户网站的模式解决了人们“一站式”消费的需求;web2.0的核心是用户,诸多互动工具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形成了“去中心化的人与人互动”。即时通信与论坛以及微博的巨大效应正在于叠加了内容与用户,既有内容的聚合,更有用户的聚合。即时通信偏重于用户的聚合,以用户为核心嫁接内容产品;论坛偏重于内容的聚合,以内容吸引用户、影响用户、黏住用户;微博则不偏不倚,既有以内容为核心的聚合,也有以用户为关注点的聚合。

在内容上,从新闻的集散地、观点的集散地到民声的集散地。从信息结构看,论坛呈现树状结构,以公共事件为中心,参与者以各种方式参与到话题讨论中。如果说早期的论坛以提供、各类新闻、信息,关注天下大事、发表宏观高论为主而形成新闻的集散地、观点集散地,那么近些年论坛的议题越来越趋向民生,越来越贴近网民身边的小事、琐事,而成为民声的集散地。诸多在论坛热议并引发舆论监督的事件如“杭州飙车案”“‘被落榜’高考女生”等都是发生在网民身边的“小事”。换言之,网络论坛已成为网民陈述、申诉、表达社会不公的主渠道。根据新闻传播价值规律,新闻的地域性、接近性越强,新闻价值越凸显。当网络论坛成为社会公共领域的“第二法庭”时,其背负的社会责任和产生的影响力自然会扩大。

在用户上,论坛参与者从草根到精英到党政高层领导。这一变化明显反映在人民网强国论坛每年推出的“十大嘉宾”名单上。2003年的“十大嘉宾”中尚有民间保钓人士,但到了2007年,“十大嘉宾”中有七人是社会精英人物,再到2008年,“十大嘉宾”中的七人都是党政领导,包括多位中央领导……此外,强国论坛还组织了各种系列访谈,有“党委新闻发言人系列访谈”“大检察官系列访谈”“全国公安厅局长系列访谈”等。党政高官频频亮相网络论坛,既彰显出高层对网络论坛、网络民意的重视,也无形中增强了网络论坛的魅力,放大了网络论坛的社会价值。

在交互程度上,从早期单向度的话语通道、表达渠道到多向度的话题讨论、舆情收集和问政平台。每一个舆情、每一次网络问政都是对论坛话语的一次总结和再报告,随着论坛品牌的张扬和累积,论坛的影响力最终抵达社会公众层面。社会民意反馈制度化,达到了以“意见”影响社会进程的效果。

创立生态化社区论坛协力社区治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已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物理场所。城市居民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居民也越来越依赖社区,主动地参与社区生活。但是由于空间环境的制约,线下的社区活动常常因难以组织而流于形式。互联网尤其是网络论坛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美国社会学者威尔曼把现代人的组织方式称作“网络化的个人主义”,即脱离传统家庭、单位或社区的“小盒子”束缚,建立起以个人为中心的多元社会网络。北京两个最大的社区天通苑和回龙观,都建有社区网站和社区论坛。居民在论坛上提问、讨论、协商,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强化了邻里关系。尽管社区论坛上的话题在外人看来都是鸡毛蒜皮、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社区居民看来却是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网络论坛的自我沟通能力、协调水平和自发建立的自主协商机制,能够简单而高效地处理可能引发激变的社区问题。对于社区管理者而言,网络论坛的特殊价值正好契合了社区治理的需要。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社区传播渠道不仅覆盖范围过于局限,而且功能也明显不足,逐步嵌入居民日常生活的网络论坛则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将线上线下生活融为一体,弥补了传统渠道之不足,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社区生活。

繁荣论坛,构建生态网络文化。不可否认,网络论坛在为用户创造内容、分享网民智慧上发挥独特作用之余,也为各种不健康思潮、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信息的进入打开了方便之门。网络论坛中也裹挟着一些低俗、庸俗和媚俗的内容以及重复表达、没有价值的垃圾信息,高水平的原创能力不足,优秀文化产品相对匮乏;有些网络论坛格调不高、品味低下,损毁着整个互联网的网络文化。网络论坛是用户使用较普遍的互动工具之一,论坛的开放性、分享性和多重传播的效果可以在网络文化建设方面大有作为。可以调动论坛用户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挖掘丰富的中华文化资源并在论坛平台上向全球展示;可以打造个性化、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产品并通过论坛向全球用户传播,可以让国际人士直接到论坛与网民对话来传播国家形象,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以用户为中心,进行“文化碎片”的“多节点扩散”。每一个论坛用户都是网络文化的建设者、管理者和传播者,通过网络论坛形成文化建设共识、通过口碑传播扩大覆盖范围,是网络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生态网络优化生命样态的可能空间

生态网络社会资源极其丰富,蕴含着丰富的体验性,为生态网络优化生命样态提供了巨大可能。

当前,我国正着力建立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亟需生态化网络社会资源的建设与优质资源的富集,其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发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目前,国务院和教育部已经批准建立了国家开放大学,并在该战略平台中植入国家数字化学习技术集成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推进“六网融通模式”,重构传统学科课程,建设海量微课程,重点打造大数据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把大学办在社会中。由此逐步建立开放性、标准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的巨型学习平台,共享开放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实现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但是社会共享机制的建立,其起点就是要首先建立起各级各类教育体系间、院校间和社会各行业间的共建共享机制。

从上述意义上讲,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问题已成为我国网络教育发展,乃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大而紧要的课题。客观上中国加入WTO后,也曾经允诺我国的教育实现向全世界的“有限”开放。其中,实现对国际远程教育的开放,必然带来国际远程教育资源的涌入。及早建立起优质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积累一定的国内资源共享经验,可以为共享国外的优质资源提供很好的借鉴。

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管理链中,网络教育资源的质量和应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即使是国内重中之重的大学,光靠一家之力,也不能保证每个专业、每个学科课程都是优质的,何况一流大学与一流网络教育资源之间并不能划等号。无疑,普通高校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有利于普遍提高质量和效益。对于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而言,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更为实现规范办学铺垫了必要的基础。此外,资源建设和使用必须考虑成本效益的问题。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往往投资较大,如果一所学校独立建设、独家使用,相对成本较高、效益较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办大教育”的穷国来说,资源建设和使用的重复与浪费是不能容忍的。因此,必须自觉发挥国家开放大学及其系统的作用,稳步推进国家教育云平台的建设,同时使大学支持联盟、城市支持联盟、行业支持联盟和社会支持联盟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进而为网络社会优化生命样态提供无限多样的可能性时空。

四、生态网络优化生命样态的实践探索

我国在网络社会优质资源建设的实践探索上,前期对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已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全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年报年检的统计数据表明,67所网络学院开发的教育资源计有:电子图书273981册、录像带420001盘、光盘724032张、网上视频点播课件近490万学时。其中许多教育资源在学校和社会上都获得了好评,并且得到了至少是本校网络学院教学的应用,维持了网络教育的正常开展。

在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背后隐藏的一些问题。我国资源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仍很严重。各单位的资源开发立项少有查新,既没有充分调研国内外相应资源建设和使用的情况,也没有经过必要的论证、教学设计和人员培训便匆匆上马,加上制作时不遵循也不了解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更加剧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优质资源(包括国家投入巨资立项建设的优质资源)得不到推广应用的现象。如果立项时能经过必要的调研、查新、论证,制作时能进行教学设计、人员培训并遵循相应的国家和部颁标准,加上能建立起资源共享的机制,这些现象完全可以避免。

随着我国远程开放教育迅速发展,政府和各院校越来越重视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目前,我国远程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大概有四种形式:

一是国家支持建设的大型教育数据资源库和网络资源建设工程项目。其中有些资源库类似于美国的ERIC和OhioLINK项目,如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和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前者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在内的多个源数据库及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中国期刊“世纪光盘”工程项目等多个知识仓库。后者于1998年由国家立项,联合全国35家加盟图书馆开展多种类型资源数字化的工作,旨在建设大型优质中文信息资源库群,并通过高速网络提供服务。此外还有国家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的“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包括300多门基础性、示范性网络课程、案例库、试题库和课程平台。

二是国家建设的远程教育系统――国家开放大学及其系统。作为教育部直属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大学,国家开放大学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通过云教室、学分银行和学位转换立交桥,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是克服应试教育积弊的战略载体,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一所人人、时时、处处可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大学梦的国家高等教育大平台。

三是同类型或同地区院校在项目或政府的推动下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西安交大、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在共同参加教育部“远程教育关键技术与支撑服务系统和天地网结合项目”的推动下,联合研究、开发远程教育的若干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地网结合的远程教育支持系统,提出基于天地网的远程教育优化解决方案及技术规范;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共建、共享优质数字化课程,实现学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及信息的共建、共享和共管。在广东省教育厅的推动下,华南师范大学已与同处广州石牌地区的另外5所高校开展资源共享的探索多年,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四是院校主动提供资源并主动争取与其它院校实现资源共享。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对教育部推介和经考察具有一定先进性的网络教育资源,通过必要的技术和教学改建后,正努力进行有偿使用其他院校优秀网络资源的探索。

另一支网络文化的力量不可低估。我国为数众多的中小学幼儿园和大学的校园网,基本上属于门户网站,都可以直接面对社会,向全世界开放。这些校园网对于学校内部来说,往往成为一种参与并促进规范管理、精细管理的“创新催化剂”。校园网的管理信息和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进而支持学校管理的精细化和人性化。校园网还可以成为一种有效整合、自主协作的“探究助推器”。教师、学生和家长登录校园网,不仅沟通育人信息,还在网上学习;不仅让教师、学生更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相关资源,更可以轻松实现集体备课,解决各种育人难题。校园网逐渐成为一种推动并提升幸福成长、弘扬个性的“成长加速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自主成长的“加速平台”和学生快乐成长、张扬个性的“提速跑道”。校园网发挥出越来越大的时代文化建设价值,起到社会文化净化的积极作用。

最后,再作一点理论反思。传播学创始人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深刻揭示:“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说来,如果不加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则更大。”这可以视为社会责任论在西方产生的背景,该理论针对新闻界一度低俗、黄色新闻肆虐的局面,强调大众传媒在享受新闻自由的同时,必须承当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取得商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社会责任理念是对滥用新闻自由的反驳,同时也提出了一种新的新闻价值理念,一种基于社会责任的新闻价值观,从而为新闻界重新树立了标准:低俗不是新闻。当年《纽约时报》为对抗黄色新闻泛滥成灾,提出“刊登一切适合刊登的新闻”,“不污染早餐桌布”,形成一种新的新闻价值观,成为美国社会主流新闻价值的标准。社会责任论及其实践不但适用于大众传媒,对新兴的网络媒体同样适用,因为互联网也存在着新闻传播自由与社会责任的问题。

深入网络社会及其空间之中,可以发现信息已经呈现出无限泛滥的存在形态。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社会信息潮,当代人学会知道何时可以忽略信息,忽略哪些信息,似乎比获得信息更加重要。这就需要构建生态网络,共建共享美丽网络文化。国务院新闻办有专家曾指出,互联网本身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如果网络媒体传播的内容与社会进步不相容,就违背了互联网本质,就抹杀了互联网的先进性。哲学研究已经发现,在因特网上输入的信息超过人的正常负荷后,信息便不再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反而开始制造压力和混乱,它扰乱了我们平静的生活,妨碍了我们深层次的思考,形成了对人类的身心在广度、深度以及强度方面空前的干扰。这符合《周易》中否极泰来的辩证思想。

为此,我们应当引导全社会,逐渐从“读”网页,臻于“写”网页的境界;从静态网络社会,跃迁至动态网络社会;从单方面提供网络信息,臻于共建共享网络文化,群集陶养生命样态。

可以探索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将中华传统美德和互联网这一新型传播平台紧密结合在一起。礼失求诸野。汶川地震中展现出来的网络民意力量,“上下同心同德,共赴时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扶危济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观在新时代的体现。在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需要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包括西方文化价值观中优秀的、有益的成分。网络“新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对人类一切文化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对西方以经济势力和科技实力等主导的网络文化应采取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态度,吸收其精华,同时对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等文化现象及其背后的价值观进行批判。目前的互联网还是由西方价值观为基础的网络文化主导,中文网站边缘化,中文新闻网站有失去网络话语权之虞。因此,新闻网站应当承担起在网络上复兴中华文明的责任和使命,对内形成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提高文化自信心,对外打破西方的网络文化霸权,在国内外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中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声音,从而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和国际舆论。

新网工程论文篇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网络是当代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集成,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迅速扩大,无论大型企业还是各种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小规模公司,对于网络工程类人员的需求都与日俱增,而网络工程类人才需要具备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网络工程专业必须围绕课程群支撑体系,以知识构建和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选择与专业核心要素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将职业能力与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重新组合,整合成新的课程结构,以工程化为主线,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手段,建立评价体系,培养高质量的网络工程人才。

我认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3条基本原则:

(1) 特色性原则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为此,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应变能力培养为关键,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与时俱进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这是我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遵循的原则。

(2)实用型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群发展紧密相关。以此为原则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可分为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实践平台三大步进行构建。

(3)混合型原则混合型体现在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方面,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

从多方面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补充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如实验实训教学考核、实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实验实训耗材的管理、实验室环保工作、信息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方法。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确定不同实验管理岗位职责和管理工作量。

一、面向工程化的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现状

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是培养网络工程类人才的核心工作,虽然有关的课程在国内院校以不同的形式开设了多年,但教学效果始终不尽人意。从我们对企业的调查、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反映出学生对网络工程项目的分析、设计方面的知识掌握欠缺、网络实践能力不强、技术水平不高的现象,学生对网络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缺乏系统连贯性,由于学生的网络综合应用能力差,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一个优秀的网络工程技术人才不仅应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受到良好的工程实践熏陶。目前,尽管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和阶段动手能力的培养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对其工程化能力和职业化素质的培养却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针对这种情况,

二、面向工程化的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模式

"面向工程化的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培养模式可以用"一个主线、两个模块、三项保障措施"加以概括。

1.一个主线

确立以工程化为主线的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过程管理和新的监控评价机制来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

2.两个模块

以工程化为主线的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体系共分两个模块,即网络设计模块和网络实施模块。网络设计模块分两个阶段进行,分别是网络需求分析阶段、网络的规划与设计阶段。在此阶段增加网络工程招投文件的内容示例和学生的模拟答辩。

3.三项保障措施

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工程为主线,以加强阶段过程控制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改革后的考核以阶段考核为主,每个阶段设置考核点,并进行答辩。答辩小组成员由教师、企业工程师、学生组成,最后给出综合成绩,并将企业反馈引入教学评估体系,以此指导工程化的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以工程化理念投资489万元完成中央财政与地方共建项目-网络综合应用实验室的建设,网络综合应用实验室占地面积约300m2。成立青海民族大学华为3COM网络学院和6处校外实践基地。

三、面向工程化的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方案

1.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教学手段

(1)设计课程结构构成,完善课程的系统性。以适应市场需要和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设计网络综合实践课程的构成。课程的组成部分、各部分在课程中的地位、课程的特色应完全体现网络综合应用的新思想、新技术,总体上既符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又能够紧跟网络技术市场的前端需求。

(2)构建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变常规"理论+验证性实验"的模式,以项目工程开发的运作模式组织实践教学,增加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形式。网络综合实践课程强调的是对实践性和专业化的聚合,改变实践形式的单一性,构建模拟和真实两大实践环境,增加学生的实战经历和技能。在设计、实施和验收等阶段加入模拟答辩环节,在教师对学生指导的同时,提供一个学生之间善于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

(3)整合资源,改善教学条件。承担课程改革的教师由我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两部分构成。教师的专业理论提高通过学校来解决,而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项目提供的资金和企业联合来解决。建设一支专家型的教师队伍,加快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速度,建立真实的实践环境,成立与企业联合的网络技术开发协作体,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实际的网络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学校采用双导师制指导学生的实践工作,要求学校导师与工程实习单位的企业导师定期联系,及时了解信息。学生必须定期向学校和学校导师反馈自己在企业中的工作和学习情况,以确保动态掌握学生的工程能力和职业素养。

四、结论

1.确立了以工程为主线,以加强阶段过程控制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把工程能力培养引入到大学本科教学中,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工程能力文档写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力的培养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2.基于"一个主线、两个培养模块、三项保障措施",建立了一个创新性的计算机网络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以适应市场需要和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重新设计网络综合实践课程体系的构成,以阶段性的方式重新设置课程教学方法,完善课程的系统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新网工程论文篇7

关键词:物联网;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施炯(1982-),男,浙江余姚人,浙江万里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讲师;杨亚萍(1967-),女,浙江宁波人,浙江万里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浙江 宁波 315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波市服务型教育重点专业子项目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文件号:甬教计[2009]359号文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06-02

“十二五”期间,从全国到浙江省宁波市,以物联网为特征的产业导向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重要举措,对于提高总体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浙江万里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于2011年7月申报了物联网工程专业,并于2012年2月在《教育部关于公布2011年度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2012]2号)中得到了批复,浙江省首批物联网工程专业高校达到四所,浙江万里学院成为目前浙江除杭州外唯一拥有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物联网工程这个新专业与实际紧密结合,应用范围涉及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1,2]正是由于其处于初始阶段,且与现有专业相关的技术知识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使得该专业的教学模式不能照搬现有专业的教学模式,[3]而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适应社会对于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4]

一、“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目标

“物联网工程导论”是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对物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典型应用有所认识,[5]在此基础上了解物联网系统的整体框架,明确物联网工程各个专业课程的意义和课程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设计“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时,不应该把重点放在核心原理上,而应该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物联网系统的认识。[6]

二、“物联网工程导论”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个新的本科专业,包含的技术和概念较多,如何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激发其学习后续课程的兴趣,是教学工作的关键。因此,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学习兴趣,提出了“内外结合、联系实际、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即教师授课与专家讲座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际产品体验相结合,以项目为驱动,推动整个课程的教学。

1.课程总体教学规划

在内容上,“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侧重于物联网的应用、技术、服务、知识体系以及作为物联网工程师的合格人才标准,涉及到的技术包括RFID技术、WSN技术、常见组网技术和应用开发技术等。在授课方式上,采用课堂讲解与企业参观相结合、学校老师和业内知名专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种课程安排,自下而上对物联网的应用案例、技术支撑、知识体系进行讲解和讨论,一方面让学生对企业实际的物联网项目和人才需求有所认识;另一方面,使得学校在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以本地物联网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以地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为依托,树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强调应用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合,从而创建以培养应用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2.课程内容分析

以课程总体教学规划为基础,设计了“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的内容,详细安排如表1所示。

第一讲主要介绍物联网在国内外发展的近况,了解物联网发展需要经历的几个阶段和我国目前物联网发展所处的阶段,了解物联网在各行业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第二讲安排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域专家为学生讲课,让学生了解智慧城市的发展历史,了解智慧城市的整体架构,理解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的关系,熟悉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第三讲安排学生参观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成果展示厅,亲身体验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各项成果和应用。在研讨课环节,引入物联网产品创意设计比赛,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两次课对智慧城市应用领域的学习和参观,设计一款理想中的物联网产品,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环节,在初赛中表现出色的团队进入决赛。在“物联网应用体验——手机控制家电”环节,利用学院已有的实验条件,向学生介绍手机控制家电的原理,熟悉控制信号的流程,了解应用程序和硬件之间的接口和开发流程,同时提供手机客户端的应用程序,使得学生可以现场安装,现场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物联网设计作品与分析环节,以高年级同学进行电子设计大赛的成果为基础,展示与物联网相关的作品,通过视频和现场演示等多种手段,向同学们展示触手可及的物联网产品,解开物联网技术的面纱,排除技术等因素给学生带来的困惑。

三、“物联网工程导论”教学实践

以“内外结合、联系实际、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参考,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结合“项目驱动”的物联网产品创意比赛,进行了“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的实际教学。

1.走出去——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成果展厅参观

宁波市是我国首批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之一,物联网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反过来说,智慧城市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从已经举办两届的“中国宁波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展会来看,很多基于物联网的产业和应用都已经服务于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物联网为智慧城市提供了城市的感知能力,并使得这种感知更加深入和智能,从而实现市政、民生、产业等方面的智慧管理。

利用宁波的地域优势,在“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中引入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成果展厅参观的环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多种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应用场景。在参观过程中,学生对智慧城市应用成果展厅中展示的云计算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和RFID技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通过实物展示、应用系统演示、现场体验、动态更新等多种形式,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了智慧城市建设十大应用体系的建设成果,其中包括智慧社会管理、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健康保障、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贸易、智慧制造、智慧能源、智慧文化服务、智慧安居服务首批共36个应用成果,为后续的物联网产品创意比赛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2.请进来——智慧城市建设专家讲座

由于物联网工程是新建专业,因此,在人才培养方向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宁波本地经济对物联网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本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适时地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物联网产业链。在“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中引入专家讲座的环节,既有利于学生熟悉物联网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又能够使学生了解企业实际的项目和用人需求,尽早树立自身的职业规划。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邀请了浙江思创理德物联网(宁波)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生颜女士来我校授课。思创理德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是中瑞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专注于物联网应用集成和市场开发的子公司,已成功开发并逐步推广服装供应链管理、数字化仓储管理、工厂精益管理、行业服务平台管理、防伪防窜货管理等系列RFID解决方案和关键产品。黄经理在向同学们介绍基于RFID技术的服装供应链管理的同时,引入了企业实际项目的运转和人才需求的现状,描述了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前景,鼓励同学们认真学好相关的专业课程,从而在毕业时能够成为一名满足企业需求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为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和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3.项目驱动——物联网产品创意比赛

通过之前物联网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前景的学习,结合专家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介绍和对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成果的体验,在研讨课环节,引入物联网产品创意设计比赛,让同学们以物联网相关技术为基础,设计一款产品,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协调,各成员进行项目的创意、调研和设计,最终形成产品文档和展示材料。在产品展示环节,组员以PPT、视频和实物演示等多种手段,对小组设计的产品进行详细的讲解,内容主要包括创意来源、用户场景、产品功能、技术规范和产品前景。在项目的评分规则上,主要包含创意、影响力和执行力这三个部分,占的比重分别为50%、30%和20%。其中,“创意”是指产品或者服务是否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是否具有全新的功能或者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已有的功能;“影响力”是指产品或者服务的影响力有多大,是否会被大量的用户和机构所采用;“执行力”是指设计的产品或服务是否具有较好的商业可行性。在评分环节,每个小组对除自己以外的每个项目进行打分,各个小组的最后得分为总分取平均。

研讨课环节一方面增强了学生们对于课程的参与度,另一方面通过小组头脑风暴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极大地提升了其对于本专业后续课程学习的兴趣。

4.课程评价

在合作式学习模式的基础上,参考学生在课程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课堂表现,课程的评价包含自我评价、小组评价、项目评价和教师评价。其中,小组评价在小组内部产生,主要参考组员在物联网产品创意比赛过程中的投入和参与程度。项目评价主要参考小组项目的评分,即其他各小组对本组项目的综合评价。教师评价主要参考学生的出勤率、课堂参与度。这种评价方式已经在我校其他“项目化”课程及合作式课程中实施,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综合、全面的评价方法比传统、单一的评价方法更加合理,它有效地减少了学生的逃课现象,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度,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效果

在浙江万里学院物联网工程新专业建设过程中,探索了“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付诸了实践。从目前来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了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专业的学习热情,为后续课程的开展打好了基础。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看,物联网技术在飞速发展,对于物联网课程教学的探索也没有终点,必须总结现有的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2l):26-29.

[2]桂小林.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6):1-3.

[3]王志良,石志国.物联网工程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4]秦磊华,张海珍,石柯,等.物联网导论课程实验教学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150-151,167.

新网工程论文篇8

关键词:创新创业;网站建设;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124-02

一、大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

目前,大学生动手能力差,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现象愈发严重。实践能力薄弱制约了大学生在学术上的发展,也制约了其在未来工作上的发展。所学不能所用,理论与实践难以有效结合。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引起了国家的重视,我国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文件中指出,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旨在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在高校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培训薄弱、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上,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建设,力争取得明显成效,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1]。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通过实施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2]。大学麦漫地网站是武汉科技大学数名大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申报的2013年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它的建设见证了大学生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过程,是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果。

二、项目建设的背景

大学麦漫地网站建设项目团队由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5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所组成,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也有材料物理专业。这些专业都开设了实践性强的课程,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并不强。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例,该专业在大学四年间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C++等多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并在教学中能够以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方法讲授系统的专业知识。但单门课程学习的再好,却无法将所学知识系统性的结合起来,仍然会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影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不用说创新能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创业技能为基本内容,注重实践,讲究创新[3]。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锻炼了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团队模拟企业化运作的模式,也锻炼了我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网站建设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1.网站建设前期准备。随着互联网和万维网的不断发展壮大,人们的网络生活和网络行为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目前,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S模式)是计算机网络的主流网络架构。与此同时,中国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他们往往又是最能迅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使用万维网的群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众多网站的核心是作为社交网站存在,并没有把主题引入到学校的主题中,即大学学习生活。所以,大学麦漫地网站另辟蹊径,直接将网站的核心主题引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中去。大学麦漫地网站是站在大学生这个用户群体的角度,提供专业的学习交流平台,让我们能够在人文社科、科学技术、奇文轶事、生活琐碎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交互,它不仅满足于单一的生活乐趣,同时兼具各个领域的兴趣交流,将成为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大学百科网。无论从人文科技、学习生活等人文环境,还是从安全技术、搜索优化等行业技术,都彰显着它将在大学生生活中成为备受欢迎的新型网站。

2.项目的创新点。在网站设计之初,寻求一个创新点是最为关键的事情。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网站的目标受众,其次再挖掘目标受众的最终需求,最后再依据用户需求来建设网站。这就需要网站建设者们充分的应用大学中所学到的微观经济学的知识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小组成员们首先将网站的目标受众确定为在校大学生以及已经经历过大学或即将步入大学的这类人群。然后他们利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对目标受众进行了需求分析。将注册用户、登录网站、发表文章、评论文章、成长用户、论坛交流确定为目标受众在使用网站时所需要使用到的主要流程。在确定了这些之后,创新的问题就油然而生了。目前国内有许多专门针对大学生建立的网站,因此,如何使我们的网站与其他网站不同?如何使大学麦漫地网站从众多网站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小组讨论的又一问题。在具体分析了河北大学生网、大学生网、中国大学生在线、中国大学生功能网、大学生创业网、创业网、大学生校内网和爱开大学生这八个国内主流的大学校园网后,将这些网站的优势和劣势做了详细的对比,最终发现,这八个主流网站中大部分都是面向全中国的,没有地域的优势。因此,大学麦漫地网站可以将地域特色作为其网站建设的亮点,以武汉为基点,逐步迈向全国。

3.网站建设阶段。在经过初步构想后,网站的建设就正式开始了。选择一个最优的开发工具,对于网站的建设来说尤为重要。网站建设小组在精心筛选后,选择以LAMP(Linux-Apache-MySQL-PHP)网站架构作为网站建设的开发工具[4]。选择LAMP网站构架的原因很简单,该框架包括:Linux操作系统,Apache网络服务器,MySQL数据库,Perl、PHP或者Python编程语言。所有组成产品均是开源软件,是国际上成熟的架构框架,很多流行的商业应用都是采取这个架构。和Java/J2EE架构相比,LAMP具有Web资源丰富、轻量、快速开发等特点;与微软的.NET架构相比,LAMP具有通用、跨平台、高性能、低价格的优势,因此LAMP无论是性能、质量还是价格都是企业搭建网站的首选平台。

4.网站的安全建设。网站初步建成之后,维护网站安全成为了新的问题[5]。将可能威胁到网站安全的各类来源都考虑周全是建设小组必须做到的工作。这时候,大学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又一次派上了用场,服务器安全威胁、客户端安全威胁、数据传输中的安全威胁、防止SQL注入式攻击、数据库加密、预防意外的删除操作、数据加密等问题都在建设小组们的努力之下攻克下来了。

与此同时,安全性漏洞也是需要防范的威胁之一。Session文件漏洞、脚本执行漏洞、全局变量漏洞和文件漏洞都在建设小组运用了专业知识后得以解决。

四、学生的收获

从网站的初始构想到网站的一步步建设再到网站的后期维护,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参与者的多重考虑,每一个功能的实现都需要运用到其所学的专业知识。一个网站,他的建设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并不是单一的,多种知识的结合才能使一个网站真正的建立起来。无论是经济学知识还是计算机编程知识,他们都是建设起一个完整网站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在大学麦漫地网站的建设过程中,网站建设小组的成员们所收获到的不仅仅只是大学麦漫地网站的成品,他们所获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众多知识结合的一次大型实践经历,所有枯燥的理论知识都在这一次创新创业项目中得以运用得以发挥,他们所感受到的再也不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真正的动手操作的实践技术。大学麦漫地网站的成功建立,不仅仅使得其网站建设者收获颇丰,同样能为其他的大学生提供帮助,在他们探索实践的道路上提供一系列的指引。很多大学生都有着建设网站的想法,但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制约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步伐。这一次大学麦漫地网站的成功建立,可以在网站建设上为这些大学生提供帮助,将网站建设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在网站上与众多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帮助他们克服所遇到的困难,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动手实践中来,使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五、结语

目前,我国大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在此大背景下,本文以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的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阐述了在大学麦漫地网站的建设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网站建成之后,参与其中的大学生都从中获得了在学校学习中无法获得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经验,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来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希望借助本文能呼吁广大大学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提高我国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11]6号,2011.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教高函[2012]5号, 2012.

[3]李人杰,南方军.解析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意义[J].学术论坛,2010,(9).

新网工程论文篇9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

    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最终目标的关键。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齐抓共管

    江泽民同志曾经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归根到底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一定要紧密结合经济工作和各项业务工作一道去做,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际活动中去,注重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合力。在新形势下,胡锦涛则进一步强调:“各级党委要始终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加强和改善领导。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各部门和各人民团体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体制。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为做好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典型示范

    典型示范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高度重视发挥先进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并对牛玉儒、孟二冬、方永刚、沈浩、郑培民等先进模范人物的崇高品德和奉献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三、创新载体

    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创新。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从实践和理论上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尤其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我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我们党历来是一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党。在每一个重大转折的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央都要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都会推动我们的事业出现大变化、大发展。这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带动全党的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首次以党中央全会决定的方式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思想政治工作把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己的主要内容,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明确要求,“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全党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以往提法有所不同的是,这次决定明确界定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而不是别的学习型政党;而且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还提出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为了落实这项重大任务,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十七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要组织党员、干部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创立并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2004年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必然要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这项工程实施六年来,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在广大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重大进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研究不断深化,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扎实推进;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及五个二级学科的地位和关系得到明确界定;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势头良好,全国高校于2006年秋季都开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被纳入工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已顺利编写完成并投入使用;思想政治理论工作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等等。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必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教育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利用信息网络技术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继承优良传统,而且也要密切关注和研究时代变化的新趋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创新,尤其要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和影响力,并对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文化建设提出了诸多指导性意见。

    第一,高度重视互联网对社会舆论的影响。2004年9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强调:“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新网工程论文篇10

一、法学论文数据库概况 (一)综合性学术论文数据库 1 CNKI工程 CNKI工程即“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的简称。CNKI工程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的国家信息化重点工程,被国家科技部等五部委确定为“部级重点新产品重中之重”项目。CNKI工程于1995年正式立项,由清华大学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等单位承担该工程的实施。主要从事中国期刊、报纸、博硕士论文、重要会议文件等论文的部级大规模全文文献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面向全社会服务。CNKI包含的数据库有: (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是CNKI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最早的产品,分光盘版、网络版两种形式,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毫不夸张地说,无论从公司的背景、实力,还是从所搜集的资源的规模、范围以及数据库的规范性、科学性的角度看,中国期刊网是国内众多法学论文电子出版物中的“国家队”、“航空母舰”, 被誉为“部级重点新产品重中之重项目”, 是中国最权威的、同时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期刊的唯一全文数据库。全文数据库收录了自1994年以来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核心期刊与专业特色期刊5300种,累积全文文献800万篇,题录1500余万条,分为理工、农业、医药卫生、文史哲、经济政治、法律、教育、社会科学综合、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等九大专辑,126个专题数据库,网上数据每日更新。 (2)《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了自2000年6月以来中央级及地方级以上重要报纸500多种,每年精选 80 万篇文献,累计文献量220多万篇,包括政治、军事、法律、经济等六大专辑,36个专题数据库。网上数据每日更新,光盘每月更新。 (3)《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在后面介绍) (4)《中国重要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是国内唯一的学术会议文献全文数据库,收录自1998年起我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术机构等单位的会议论文集。现已收录1000本论文集、近10万篇论文及相关资料,每年增加1500本论文集、约10万篇论文及相关资料。 内容覆盖理工、农业、医药卫生、文史哲、经济政治、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等各方面,已经上网文章60000篇,2009年9月份累计文献量可达10万篇。网上数据每日更新,光盘数据每季度更新。 2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光盘形式)[12] 该数据库是《复印报刊资料》的电子版,由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与北京博利群电子信息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开发制作。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成立于1965年,是国内最早从事搜集、整理、存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信息资料的学术机构。其包含的有关法学内容的综合性或专题性数据库主要有以下四种: (1)《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精选全国公开出版的3500余种报刊上发表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论文全文,该光盘收录自95年至今100多个专题全文复印资料,分为五大类,法律与马列、政治、哲学、社科总论分为一类。法律类又细分为法理学和法史学、宪法学和行政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和劳动法学、刑事法学、诉讼法学和司法制度以及国际法学等七个部分。2009年,《复印报刊资料 》全部102个专题转载的全文总量为21847篇,涉及的报刊数量为3292种,其中全文转载的报刊数量为2588种。其中,法律类7个专题转载的全文总量为1003篇,涉及报刊数量为1235种,其中全文转载的报刊数量为213种[13]。数据每季度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