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疗法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9 23:36:09

药疗法论文

药疗法论文篇1

关键词:针药结合;产后腹痛(儿枕痛)

新产后以小腹疼痛为主症者,称为“产后腹痛”。引起腹痛的原因有产后子宫收缩痛、感受风寒腹痛、伤食腹痛及产褥感染腹痛等。《金匮要略》和《女科经纶》等文献记载,由血瘀引起的产后腹痛,又称“儿枕痛”。笔者自2007年8月-2009年8月运用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产后腹痛30例,取得满意疗效。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0例患者中,年龄最大38岁,最小21岁;其中初产妇26例,经产妇4例;病程最长22天,最短3天。

1.2分型标准根据2007版《中医妇科学》结合临床辨证分为三型[1]:(1)血虚腹痛:产后小腹隐痛、腹软喜按,恶露量少、色淡,头晕目花,心悸怔忡,面色萎黄,大便干结。苔薄,舌淡红,脉细弱。(2)血瘀腹痛:产后小腹疼痛或胀痛拒按,得热痛减,恶露色黯,量少不畅或狭小血块,舌质暗紫,脉弦涩。(3)寒凝腹痛:产后小腹冷痛,得热痛减,面色青白,四肢不温,舌质黯淡,苔白滑,脉弦紧。

1.3诊断要点根据新产后下腹部阵发性收缩痛,不伴发热,在腹痛时下腹部可扪及隆起的质地较硬的收缩状态的子宫,与产褥感染引起的腹痛鉴别,感染腹痛者伴发热,恶露酱红色,伴秽臭气味,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

1.4治疗

1.4.1取穴关元、气海、三阴交、合谷、血虚腹痛者加足三里、肾俞;寒凝腹痛者加命门、关元;血瘀腹痛者加中极、血海、太冲。

1.4.2治疗方法常规消毒,无菌操作。(1)血虚腹痛:针刺采用补法,先用毫针捻转进针,得气后迅速出针。(2)寒凝腹痛:平补平泻。(3)血瘀腹痛:针刺采用泻法,迅速进针,得气后缓慢出针。

1.4.3治疗时间每日针刺l次,每次留针40min,每5min行针1次。

1.4.4中药配合针灸期间配合口服中药,药物为生化汤加味:当归9g,川芎9g,炮姜6g,桃仁9g,炙甘草3g,生蒲黄12g(包煎)。血虚腹痛加熟地6g,阿胶3g,麦冬3g;血瘀腹痛加红花10g,益母草30g;寒凝加木香9g,川乌3g,肉桂3g(后下)。上述中药每日1剂,5天为1个疗程。

疗程期间可根据病情需要,血虚加服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丸,血瘀加用益母草膏,寒凝加用艾附暖宫丸等中成药。

1.5疗效标准痊愈:治疗后腹痛完全消失未再复发者;好转:治疗后腹痛消失或缓解,1个月后偶有复发或加重者;无效:治疗后腹痛无任何缓解者。

二、结果

30例患者中,痊愈21例,占70%;好转7例,占23%;无效2例,占7%;总有效率为93%。治疗时间最短2天,最长3个疗程。

三、讨论

产后腹痛具有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在治疗上应遵循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景岳全书·妇人规》:“产后腹痛,最当辨别虚实。血有留瘀而痛者,实痛也,无血而痛者,虚痛也”。《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中说:“失血过多则气亦虚馁,滞而为痛”。《妇科心法要诀·腹痛证治》中说:“产后腹痛,若因去血过多而痛者,多血虚痛;若因恶露去少,及瘀血壅滞而痛者,为有余痛;若因风寒乘虚入于胞中作痛者,必见冷痛形状”。清《傅青主女科》说:“夫产后亡血过多,血室空虚,原能腹痛,十妇九然。但痛有虚实之分,不可不辨”。如产时流血过多,冲任二脉失养,血少气弱,气血运行不畅,隐隐作痛,即是血虚腹痛。若由血流失畅,寒邪内停所致的疼痛,则为血瘀腹痛,古称“儿枕痛”,宋《妇科大全良方》说:“儿枕者,由母胎中宿有血块,因产时其血破散,与儿俱下,则无患也。若产妇脏腑风冷,使血凝滞在于小腹不能流通,则令结聚疼痛,名曰之儿枕”。本病以血虚、血瘀和寒凝为主,治当分清轻重缓急,把握病机之关键,辨证施治,治标勿忘于本,方能取得全效。:

针刺时应该辨明分型,采取不同针刺方法。“虚则补之”,“寒则热之”,针刺补法具有温养血脉、补益气血的作用,而泻法能够活血祛瘀、疏通经脉。生化汤系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傅青主治产后诸证之名方,本方配伍精当,药精力专。方中当归辛温滑润,养血活血;川芎补血祛瘀,行气搜风,升清阳而开诸郁,润肝燥而补肝虚,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归芎二药皆为血中之气药,两药相伍则补阴血之虚而行气血之滞,更兼桃仁破血散瘀,使恶血去而新血生;炮姜大热回阳,除脏腑之沉寒,使阳生阴长;甘草炙用,温中和中,兼能补气,甘以缓行且能调和诸药。中药组方中,当归、熟地、阿胶、麦冬滋阴补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附子、炮姜、川乌温经散寒止痛;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共奏温经养血、活血祛瘀之效,产后诸痛用之最宜。针刺和中药结合治疗产后腹痛,共同起到益气养血、温通经脉、散瘀止痛的治疗功效。

药疗法论文篇2

肝炎后肝纤维化在肝纤维化疾病中是最常见的一种,中药疗法的方案也多种多样,有的根据不同个体的不同病期及不同证候,辨证施治给予不同组方;有的一方通用或一方为主辅以成分适当加减;有的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这里选择几例简单介绍之。

1.1标本兼顾

辨证施治周信有教授[1]在肝炎后肝纤维化治疗上强调标本兼顾,攻补兼施,综合运用,整体调节,反对墨守一方一法。他认为肝炎后肝纤维化,其病因病机主要是正气亏虚,复感邪毒,内外合因,导致乙肝发生;乙肝迁延不愈,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肝络阻塞,导致血淤肝硬,引起臌胀和癥积。而胁下癥积、瘀血不行又可阻碍气机,导致新血不生,成为促进气血虚损的因素,如此则形成“虚”与“淤”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的特点。在肝功能代偿期,辨证为肝郁脾虚和肝郁血瘀,治疗上既要采用活血祛瘀,也要疏肝理气及健脾益气。处方:虎杖、茵陈、板蓝根、半枝莲、仙茅、仙鹤草、淫羊藿、党参、白术、黄芪、赤芍、皮参、莪术、鳖甲、枳实各20g,制附片、砂仁各9g。水煎2次和均分3次口服。1剂/d。另以三七粉早晚分吞。守方服药1年。在肝功能失代偿期,周老辨证为脾肾阳虚和虚癥积两型。采用攻补兼施的原则,予以培补脾肾、祛瘀化癥、利水消肿之法。处方:仙茅、淫羊藿、党参、白术、黄芪、女贞子各20g,制附片15g、赤芍、皮参、莪术、延胡索各20g,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大腹皮、益母草、枳实各20g,炙鳖甲30g。水煎2次和均分3次口服。1剂/d。另配以生水蛭粉、三七粉各5g早晚分吞。守方服药1年2月。附经验举隅说明疗效。张琪教授[2]则采用抑木扶土,消疸解毒;峻剂逐水,攻补兼施,专方专治。在肝病早期则清热利湿退黄,疏肝柔肝,益气健脾,以四苓散加参芪苓术等方药加减:苍术15g,茵陈50g,白蔻仁15g,石菖蒲15g,藿香15g,芦根30g,紫苏15g,陈皮15g,黄连10g,板蓝根15g,砂仁15g,蒲公英20g,金银花30g,大腹皮15g,甘草10g,1剂/d,7d后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行处方加减。在肝硬化重症腹水期,中西医多方医治无效者,往往用大黄、甘遂等峻烈迅猛之药,配以枳实、厚朴、三棱、莪术、槟榔、牵牛子之类,实践证明,效果满意。

1.2一方通用或一方为主

辅以适当加减陈立新[3]自拟强复丸(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羚羊角粉、黄芪、白术、赤芍、丹皮、郁金、土鳖虫、三七参、桃仁、龟版、鳖甲、莪术)治疗肝炎后肝硬化176例,连续服药9个月,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肝功能、B超及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治疗组总体疗效达92.61%,与对照组(苦草甜素片及丹参片组)比较,有显著意义。扈晓宇等[4]用灵甲柔肝方(仙灵脾、炙鳖甲、紫丹参、苦参组成)为主,肝肾阴虚明显者,加黄精、枸杞子、女贞子;肝肾阳虚明显者,加巴戟天、肉苁蓉、补骨脂;伴肝胆湿热明显者,加虎杖、白花蛇舌草;有腹水者,加大腹皮、汉防己;湿热伤阴明显者,加石斛、沙参。1剂/d水煎并均分3次口服。疗程3个月。观察43位肝炎后肝纤维化患者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结果,治疗组总体疗效达88.37%。徐海洪[5]用软肝丸(白术、黄芪、丹参、炙鳖甲、桃仁、土鳖虫、白芍、生牡蛎、虎杖、半枝莲)为主药。另用茵陈、陈皮等量加大枣、生姜少许煎水服。有明显肝气郁结证、脾虚湿盛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者,分别选用四逆散、平胃散、茵陈四苓散、一贯煎、肾气丸等煎水送服。疗程3个月。观察56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肝功能、B超指标改变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意义。

1.3中西医结合治疗李鸿晟[6]

运用黄芪注射液及西医一般护肝疗法,对50例患者进行了为期30d的治疗,其方法是:休息,饮食控制。维生素C2.5g,肌苷0.4g加入极化液(GIK)中静脉滴注,1次/d。同时给予黄芪注射液40ml加入250ml糖或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共30d。也取得了满意效果。钱梅艳等[7]采用西医护肝、补充白蛋白、抗感染、限制水钠摄入、纠正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治疗基础上,加服行气化瘀通络方,治疗肝炎后肝硬化60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肝功能及B超指标的改变情况,该法总体疗效达91.7%。行气化淤通络方组方:鳖甲、土鳖虫、鸡内金、青皮、陈皮、龟版各15g,穿山甲20g,生牡蛎、丹参各30g,当归、枳壳、党参各12g。加减:如胁痛重者,加郁金、川楝子;心烦急躁,口干口苦,加黄连、栀子、龙胆草;如伴恶心、呕吐,加半夏、生姜;纳差加焦三仙、莱菔子。1剂/d水煎服,连续服药3个月。

2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中药疗法

胡晓临[8]采用软肝丸治疗慢性血吸虫性肝纤维化200例,运用B超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肝的影像表现,总有效率94.0%。软肝丸为9位中药组成,它们是:丹参、鳖甲、泽兰、琥珀、明矾、蜂蜡、胡桃仁、大枣、浮小麦。方中丹参、鳖甲、泽兰活血化淤,清热解毒、咸寒软坚;琥珀、明矾消积化痰,止泻利火;蜂蜡解毒生肌,补血养脏;鳖甲配胡桃仁、大枣、浮小麦补益肝肾,活络润燥。诸药共奏活血化淤、软坚缩肝之功效。服法:10g/次,3次/d,连服6个月。黄晓华[9]观察了抗纤保肝汤对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随机将11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81例,对照组31例。两组同时给予抗病原治疗后,治疗组给予抗纤保肝汤,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药,疗程结束后,通过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检测及B超观察,分别比较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结果。临床实验表明经抗纤保肝汤治疗后,治疗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显著,两组之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B超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疗程结束后,肝回缩率及肝实质改善或恢复率分别为77.8%,64.2%。对照组仅分别为28.9%,15.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抗纤保肝汤组方:丹参20g,桃仁20g,当归20g,芍药20g,柴胡20g,鳖甲20g,黄芪20g,鸡血藤15g,水飞蓟15g,苦豆子15g,生地10g,甘草10g。1剂/d,分两次水煎服。对照组的常规护肝药为:肌苷、护肝片、肝太乐和维生素。陈四喜等[10]将138例日本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8例)和对照组(70例)。实验组口服强肝胶囊20g/次,2次/d,并加服维生素和肝太乐,连服6个月。对照组服用安慰剂及维生素和肝太乐,疗程相同。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进行肝脏B超、肝功能、血清纤维化四项指标检查。结果表明,两组间纤维化四项指标值的差异有显著意义。而其它检查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强肝胶囊组方:茵陈、板蓝根、党参、山药、黄芪、当归、芍药、生地、黄芩、丹参、郁金、山楂、神曲、秦艽、泽泻、甘草共16味中药组成。

3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中药疗法

田德禄教授[11]认为酒精性肝纤维化属中医“酒癖”范畴,病因主要是纵酒日久,湿热为患,痰湿蕴结,体质从化是酒癖发病的重要病因之一;脾胃虚弱贯穿于酒癖病程始终;肝郁脾弱,气痰瘀结是酒癖病机的关键;把握病机规律是确立辨治法则的前提;注重脾胃,鼓舞正气是阻止病机演变的有效方法;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宜在调肝理脾的基础上加用解除酒毒之品。调理肝气多用柴胡、香附、青皮、陈皮、厚朴等;活血化淤多用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当归、王不留行、丹参、益母草、虎杖、鳖甲等;化痰湿多用茯苓、薏仁、陈皮、半夏等;解酒毒多用栀子、葛花、黄芩、黄连等;补虚多用黄芪、白术、冬虫夏草、茯苓、仙茅、西洋参、党参、沙参等。殷文慧等[12]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腹水32例。依椐辨证将32例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分为肝郁湿阻型、脾虚湿困型、湿热蕴结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进行治疗。同时给予西药利尿,重者给予支持疗法。总有效率达87.5%。肝郁湿阻型:五苓散加陈皮15g,香附12g,厚朴12g;湿热蕴结型:五苓散去桂枝,加茵陈20g,黄芩12g,黄连8g,青皮12g,陈皮12g,郁金10g,香附9g;脾虚湿困型:五苓散加附子10g,干姜6g,大腹皮15g,木香10g,草蔻30g;脾肾阳虚型:五苓散加附片10g,丹参10g,山萸肉10g,山药12g,车前子15g,仙灵脾15g;肝肾阴虚型:五苓散去白术、桂枝,加青蒿及一贯煎。1剂/d水煎服。

【参考文献】

[1]吴全学.周信有教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经验介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22(3):3.

[2]孙元莹,张玉梅,姜德友.张琪教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经验介绍[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封3.

[3]陈立新.强复丸治疗肝炎后肝硬化176例[J].河南中医,2004,24(4):31.

[4]扈晓宇,陈云凤,王灵台.灵甲柔肝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43例[J].中医研究,2005,18(6):28.

[5]徐海洪.软肝丸治疗肝炎后肝硬化56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4,36(2):37.

[6]李鸿晟.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疗效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7,24(1):88.

[7]钱梅艳,聂山文,郑丽.行气化瘀通络方治疗肝炎后肝硬化60例[J].新中医,2006,38(3):74.

[8]胡晓临,刘红艳.软肝丸治疗慢性血吸虫性肝纤维化200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4):2214.

[9]黄晓华.抗纤保肝汤治疗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5,17(3):227.

[10]陈四喜,侯循亚,李英.强肝胶囊治疗血吸虫病早期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06,4(2):78.

[11]李丰衣,孙劲晖,田德禄.田德禄教授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经验浅探[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1):32.

药疗法论文篇3

从《内经》与《易经》谈人类学体质分类刘光西王灿勋(4)

浅谈病因学说的形成齐鲁中医药情报 王振卿(9)

周易,阴阳,中医泛说李明忠刘东升(10)

对中药朱砂七抗炎及抗溃疡的实验研究吴宗群解建国(15)

浅谈基层医院中药材的贮藏保管郭振海(17)

石菖蒲与九节菖蒲的鉴别崔胜花李峰(22)

车前子盐灸方法的探讨马春亮程令梅(24)

浅谈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茌家耀方士年(25)

自拟《清浊肾复汤》治疗慢性肾炎100例张金声(27)

中医对慢性结肠炎366例的证治王景龙孔祥金(29)

中西医结合治疗菌痢周翠芳(31)

新法治疗小儿外感咳嗽83例戚刚(33)

复方乌头液离子导入治疗急性腰扭伤徐彩华(34)

牵引加手法治疗颈椎病108例临床报道王和臣尹忠民(36)

新法治疗腰椎间盘空出症78例临床观察王和臣尹芳芳(40)

中药加强的松治疗肾病综合征Ⅱ型蛋白尿疗效观察石同一孟庆方(43)

氢化可地松配合针刺牵引治疗急性腰肌扭伤99例疗效观察郭作元胡文钊(44)

显微白内障囊外手术的并发症及处理张苏宁(45)

腹膜后巨大脂肪瘤2例报告王志峰姜玉成(48)

药物敷脐治疗小儿腹泻106例临床小结黄毓庆曹坚(49)

不症治疗及体会白善信(50)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髓炎20例刘玉华(51)

保心包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陈英范正欣(53)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心性视网膜炎6例报告赵瑾(55)

慢活肝,肝炎后肝硬化主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维宋和铭袁启勇(59)

鼻腔给药林桂涛田景振(62)

山东省智力残疾患者抽样调查结果分析赵燕张忠臣(65)

山东省智力残疾作童抽样调查结果分析赵燕张忠臣(68)

男扎并发出血和血肿的中医辨证施治吕玉才(72)

耳尖穴放血加耳压穴位治疗麦粒肿50例临床研究张萍(76)

崩漏症的中医治疗概况茌家耀潘高峰(78)

齐鲁中医药情报 中医非药物疗法的前景曲绵濂杨广俊(81)

活血化淤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梗塞的研究近况马登华(95)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中医药治疗进展于慧云(97)

一种不需取动脉血而估计动脉氧分压的新方法刘雪平丁兆芳(101)

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注射溶栓疗法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耿义勤李映霞(102)

从皮肤科的角度考察汉方药药疹陈黎明(105)

试论图书馆职能的演变李晓伟(115)

论高校期刊文献开发与利用王玉兰宋玉玲(117)

谈谈如何做好新书工作高薇冯培树(119)

浅谈我院大学生期刊阅读兴趣谭秀卿(121)

浅谈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陈伟(123)

高校读者分析与读者工作张一红(125)

读者阅读心理浅探:读者工作体会赵霞(127)

浅谈改革中的开架期刊管理方吉(130)

崩漏证治研究进展王柱林徐元山(134)

双黄连粉针剂在我院儿科临床应用(附464例报告)曹坚(137)

穴区药磁疗法与药磁系列保健品研制张文高贾文成(146)

药磁系列保健品临床试用报告丁书文(150)

药磁系列保健品临床试用35例报告秦秉伟(152)

药磁护腰对命门,肾俞,印堂穴微区血细胞灌注量的影响张文高赵鲁鸣(155)

药磁护腰对命门,肾俞,印堂穴区温度的影响张文高刘斌(157)

药磁护胃对中脘,梁门,印堂穴微区血细胞灌注量的影响张文高赵鲁鸣(160)

药磁护胃对中脘,梁门,印堂穴区温度的影响张文高刘斌(162)

药磁健儿兜肚对下脘,天枢,气海穴微区血细胞灌注量的影响张文高赵鲁鸣(165)

药磁健儿兜肚对下脘,天枢,气海穴区温度的影响张文高刘斌(167)

“药磁胃宝”治疗胃脘痛125例临床观察高继武杨儒华(168)

药磁儿宝临床应用观察高继武杨儒华(170)

“药磁妇宝”治疗妇科病118例疗效观察高继武杨儒华(17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成药中胆酸含量高希宝张宁(1)

柴葛退热净解热镇痛镇静作用研究刘选民张惠云(3)

志愿应用蝎毒肽栓对凝血和纤溶活性的影响尹燕东吕欣然(6)

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对涩脉形成机理的探讨赵玉霞杨竟(7)

进口药用海马与国内人工养殖海马质量比较李青时莹(9)

中药复方黄连解毒汤不同制剂的抑菌作用观察顾本清唐敏(11)

左金丸体外释放度的测定王义海程术芹(11)

薄层——比色法测定淫羊藿甙的含量刘云韩爱华(12)

饮片干燥与质量的关系齐鲁中医药情报 王桂兰王英姿(14)

中西药联合应用与禁忌孙淑娟牛序莉(15)

何首乌致肝脏损害2例庄学仁盖德美(17)

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机理研究进展王海泉(20)

论火热内伏与中风证治丁元庆(22)

新续命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邢鲁光樊秀娥(24)

试论肝气犯胃与胆汁返流的关系孙固祖成守用(28)

升降散加味治疗小儿乳蛾的机理及体会曹宏曹海英(29)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咳嗽李春红(30)HttP://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绞痛刘文库(31)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症聂水根(32)

糖尿病治疗之管见张春荣周会(33)

利尿化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张升平杨东少(33)

升陷汤治疗崩漏王海亭方少华(34)

中医辨证治疗鼻窦炎房师勤(35)

活络祛寒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杨昭凤隋华丽(36)

综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好王玉峰(37)

中药脐敷治疗婴幼儿腹泻刘秀春(38)

经络导平仪临床应用初探刁维珍鞠富荣(40)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治疗脑血栓形成王学友李双起(F003)

略论痰瘀与气血津液的关系于俊生王砚琳(1)

试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李志安(2)

中医对围产医学的认识刘长惠吴学敏(4)

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内容的探讨毛兆雄刘和善(6)

桃仁药用现状的调查分析王作明姜虹玉(7)

中药品种混乱与临床疗效刍议张玲允张守志(10)

中医药治疗老年性便秘近况李慧金李燕宁(11)

商陆炮制研究进展张学兰王苓(14)

中医药在癌性疼痛中的运用概况乔倩刘承琴(16)

针刺治疗口服避孕药引起的月经不调和闭经高新民周黎(19)

妊娠期应用中药的禁忌及注意事项陈莉军(21)

寻求新的癌症预防对策周延峰(22)

肝炎的中医治疗袁秀英马承太(23)

针刺和蜗牛壳灸法治疗眼病孙素琴蔡风鸣(25)

甘味药的临床运用规律王福兰李炳绪(26)

中医学的缺撼之处及对策探讨赵益业李涯松(27)

足疗治高血压的理论及方法探讨丁霞(29)

Ramsay—Hunt中西医结合治疗王兴臣晓明(31)

养阴清肺治疗小儿间质性肺炎刘守洪吕建志(34)

以气论治小儿厌食症曹宏闫兆君(35)

齐鲁中医药情报 冠心病预防措施浅述王福荣刘风兰(36)

用感应电和TDP治疗功能性遗尿孙玉乐李玉娥(37)

药疗法论文篇4

1 增强临床药师的证据意识证据,乃循证医学和循证药学理论内涵的核心。20世纪 80年代以前,临床药物治疗方案选择和治疗效果的评价大多以临床医师的经验和推论为基础,即根据某一药物对疾病的临床指标,如血压、血流动力学、血液生化指标(血糖、血脂等)、室性早搏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变化来推论其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临床药师也是以散在的药物临床研究资料、药物动力学研究资料为依据,凭经验并借助TDM结果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这种传统的药物治疗对预后、诊断结果、治疗有效性的评价是建立在非系统观察的临床经验基础上,即对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知识的理解基础上,在对专家和经验的依赖基础上。1993年,McMaster大学科研组开始撰写一系列有关循证医学原理的文献,并提出循证医学就是利用医学文献解决患者的疾病问题,由大量文献中测定、总结出的信息解决所遇到的临床个体问题。循证医学与循证药学是临床药物治疗实践的新范例,它并不调根据直觉所得的非系统的临床经验,而是强调临床证据,要求临床医师与临床药师用新的技巧广泛搜集有效的文献,运用正确的评价指南,筛选最有效的应用文献(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在临床药学实践中,临床药师面临新药和老药新适应证的不断提出,面对蜂拥而来的大量资讯,如何正确地搜集和利用有效的文献,判断研究报告中可能的偏倚,如何去伪存真,掌握和使用正确的文献评价方法成为关键。循证药学就是临床药师搜集、评价科研证据 (文献),评估其在制订治疗方案中的作用,并以此做出临床药物治疗决策的临床实践方法。

2 增强临床药师的效价意识 20世纪80年代以前,药物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多以经验和推论为基础,即根据某一药物对某些临床指标的作用(通常不包括预后指标),如血压、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或某些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来推断其对某些疾病的疗效。如治疗高血压的短效钙拮抗剂硝苯地平,临床观察能有效降低血压,又无明显的肾毒性,大多数患者也能耐受,因而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但自1995年以来,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有学者从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发现硝苯地平虽能有效降压,但也可能促使心脏缺血事件发生,心肌梗死危险性和冠心病的死亡率增加,且剂量越大,这种危险性越大。至于药物的经济学与有效性评价就少有人顾及了。循证理论的问世,为临床药师进行药品效价评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循证模式在对药物进行科学评价时,多采用以预后指标为终点的多中心、大规模、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且尽可能对临床研究资料进行系统评价,增强了用药的可信度和准确度。

2.1 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 循证药学对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证据有一套严格的分级和评价体系,疗效评价注重终点指标和生存质量,其原理和方法已得到现代医学的广泛接受和认可。临床药师可选择性或综合性利用循证分析手段从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卫生经济学、伦理学等方面综合评价医疗干预措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2.1.1 回顾性调查研究 采用集群抽样(cluster sampling)与分层随机抽样(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公开发行的医药期刊、书籍、会议论文、报刊文摘、实验报告中相关的药物毒性、不良反应、配伍禁忌、饮食宜忌、中毒解救等文献进行系统全面收集整理,按剂量过大、违反配伍禁忌、误用伪品、质量不过关、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建立数据库,进一步进行系统Meta分析提供依据。

2.1.2 荟萃分析(meta-analysis) 根据循证药学的原则,对回顾性调查研究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筛选、甄别与认定,通过进行系统Meta分析,总结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解救的方法、临床救治的合理性、有效性,并把分析得出的结果进行多因素统计学处理,根据分析的结果与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建立回归方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多元逐步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数理分析,研究不良反应和药品之间的因果关系,探讨各个因素对结果作用的大小和方向,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作用机制。此外,客观分析评价目前常用药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方法,总结分析其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方案。

2.1.3 实验验证 对于不良反应出现频率高的药物进行实验验证,找出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重新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从体外相互作用、理化反应、指纹图谱、主要药效学、毒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等方面分析,再进行实验研究。经循证药学严格评价确证其临床疗效后,充分运用基因组、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等现代先进科技手段,探讨药物的整合作用,同时可以进一步优化配方,研发更安全、更有效的新型药物。

2.1.4 前瞻性临床试验 药物临床试验是指为了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在人体(患者或健康志愿者)进行的药物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和揭示试验用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等。临床流行病学认为,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rolled tria,l RCT)是评价一种治疗措施的最佳方法,也是该疗法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可靠的依据。临床试验是新药研究开发的必经阶段,对评价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研究资料和结果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新药审批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依据。

2.2 经济学与有效性评价 药物经济学不仅关注药物治疗的效果,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成本,其核心思想是为患者提供成本-效果好的治疗药物。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最小成本分析法、成本-效果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和成本-效用分析法。药物经济学在国外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鉴于药物经济学在药品费用控制中的独特作用,众多学者在卫生政策制定者已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部分研究人员也已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民生问题是社会关注热点问题之一,尤重医疗成本问题。循证医药学理论不仅重视药品安全性与有效性的权衡,也重视药品经济学与有效性的权衡。

临床药师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从事临床合理用药工作。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任何一个机体来说,除非病情需要,并非多多益善,也非越贵越好,无论病人经济状况如何, 也不论是门诊还是住院病人,都不能利用技术的优势和职业崇拜强加于人,从而获得非法利益,违背自己的经济责任和职业道德。一般说来,按照临床药师的职责范围,病人要求临床药师的责任,仅仅在于治疗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以及治疗方案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但实践中由于病情的变化及复杂程度、个体差异等因素,并非所有结果都在预料之中,由此产生的如住院日延长、不良反应及后遗症状等都可能导致超出正常经济责任的范围,需要临床药师结合每一病例的具体情况,从健康需要和科学经济的角度为病人着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的预后和最短的治疗周期,以科学的预见性向病人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信息和结果,防止理想化、盲目性和片面性。与经济医学相比,这是一种高科技、高效益和高风险的职业业务活动。是医院以病人为中心方针的具体表现。

药疗法论文篇5

【关键词】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药; 中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05-01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其全球患病人数接近3亿,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高死亡率疾病[1]。现今的医疗手法没有办法完全治愈,只能控制、减慢其病情和并发症的发生、发展[2]。现就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在取材、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方面做如下研究报告。

一资料和方法

1 资料 收集和筛选2013 年初到2014 年初我院治疗糖尿病极其并发症的1000张中药处方和60种已成功上市的中药处方。

2 方法 对1000张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处方分别进行中药药理活性成份数据统计和中药性质数据统计;对60种已成功上市的中药处方中应用的中药进行药物性质数据统计。

二 结果和分析

1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药理活性成份数据统计 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药按药理活性成分可分为多糖类、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类和其他类,分析其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时的用药情况[3]。具体分析数据见表1-5。

三讨论

通过应用与分析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药,黄芪、丹参、山药、、茯苓、甘草、苍术、地黄、淫羊藿、枸杞子天花粉在处方中用量是比较大的,治疗中药物使用次数主次为:益气药滋阴清热活血化瘀药。由上述分析可见,针对性的研究和探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药,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糖尿病和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机理,最终更好的为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6]。

参考文献

[1]陈吉生,郑聪. 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应用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23:276-278.

[2]陈俊杰. 基于Meta分析法近20年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临床文献整理[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3]黄桂红. 中药改善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并发症防治进展[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9,03:207-209.

[4]赵进喜.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J]. 药品评价,2010,21:31-35.

药疗法论文篇6

1.满族医学文化现存状况

1.1人员状况

现在,我国很多地区都存在满族民间医生,特别是在北方地区,满族医学文化继承人数量较多。很多满族医生已经将满族医学和中医药理论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很好的发展和丰富了满族医药文化。比如,北京市很多满族医生在集成以往宫廷针灸的情况下,进行了独特针灸方法的创造,这些针灸方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中风失语以及神经系统疾病时,疗效出色。在满族聚集的地区以及长期繁衍的过程中,满族人民积累的疾病治疗经验也较为丰富,留下的验房和偏方数量较多,直至今日,还在医疗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1.2医药资源状况

据统计,现在还在使用的满族药物达到了300多种,这些药物生长区域大都是中国北方,并且药物中大都是植物药,矿物药以及动物药占了很小的比例。传统满族医生在用药时,往往采取就地采集、加工以及炮制的办法,药物使用过程中实用剂量较大,使用的单位药比较多,使用的复方药比较少。比如,在治疗蛇虫咬伤过程中,捣烂新鲜的马齿苋,将其外敷在伤处,煎煮新鲜的马齿苋来进行腹泻肠炎的治疗;在治疗月经不调和崩漏症时使用血见愁;治疗外伤出血时使用马勃粉外敷;治疗冻伤时,使用茄秧煮水等。

目前,在进行满族医药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进行癌症治疗时使用满药核桃楸已经得到了肯定,还有通过木鸡汤研制出的相关系列产品,不但得到了患者的肯定,还进行了满族医药文化的宣传。最近几年,已经多次定期举办了满族医药国际论坛,多国专家都参与了进来,在论坛中,深入研讨了满族医药历史沿革和文化价值、满族医药特点和传承发展等问题。

满族民间医生现在仍在使用的满族医技医法达数十种,在给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脉诊、指诊、舌诊等诊断技术,用以治疗外伤、骨伤、寒湿病痛等北方常见的疾病,治疗方法简便易行,且有较好疗效。如:针灸按摩(擀、点、推、滑、搓)疗法、拔火罐、正骨疗法、药酒疗法、药浴、熏蒸、水泡、热熨法、喷酒法、冰敷、热敷法、温泉浴疗法、雪疗法、食物疗法、避瘟疫法、蜂蛰、药物涂抹等,这些方法现在仍然在民间医疗保健中使用,并发挥作用。

满族医学文化在养生保健方面发展较早。在乾隆时期,养生保健知识到就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曾有“十常四勿,即:齿常叩、津常咽、鼻常揉、耳常弹、睛常运、面常搓、足常摩、肢常伸、腹常旅、肛常提的“十常”和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四勿”的养生方法,这些养生方法现在仍被广泛应用。满族适应北方寒冷气候的强身健体方式,如:赛马、射箭、滑冰车、跑冰鞋、抽冰嘎、雪地走等冰雪运动,都适合全民健身运动。

随着满族历史的不断进步,其医药历史也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医学经验和医学知识也较多,满族医生已经全面的认识到,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和趋利避害调制,很好的将自然药物运用到了治疗过程中去,进行了不同疾病诊断以及治疗方法的创造,积累的养生经验也较为丰富,这些都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很多满族医生在进行经验技术和知识传承时,都进行了中医学理论的借鉴,现在实用满族医疗技术和办法的医生大都是民间医生以及满族医药传承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医药研究相比,现在从事满族医药研发的企业和机构还比较少,满族医药的传承方式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形式存在,导致发掘整理和研究开发的困难很大。但是作为民族医药的瑰宝,对满族医学加以抢救整理挖掘研究开发意义重大,动态保护满族医药任重道远。

2.满族医学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

满族早期医学是适应环境摸索出来的生存科学,满族早期医学中利用食疗和自然环境进行医疗保健等方面,促进了满族和东北各族人民的繁衍生息。满族医学具有内涵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理论,在临床方面也有独特的优势,不但对疾病的治疗产生很好的效果,而且在疫病的预防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清朝是满族医学全面发展时期,它兼收并蓄,借鉴各族医学,乃至西方医学,大批整理翻译医书,培养医学人才,留下了许多具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医学典籍。因此,对满族医学文化遗产进行动态保护,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在医疗保健和临床实践上也具有一定的医学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由于满族医学文化属于中华民族珍贵的民族传统医学,所以国外几乎没有相关研究。目前国内在满族医学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学者也寥寥无几,其研究也仅停留在满族医学发展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上。因此,进行满族医学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研究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这符合人类文明传承的需要。

首先,满族医学文化蕴涵着该民族文化的本体特质,是其原生时代人类医学活动的客观记载,具有稀缺性、唯一性、不可再生性,对它实施动态保护,才能从根基上保护该民族的文化特色,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其次,满族医学文化作为人类历史文明的符号载体之一,不仅属于本民族,也是人类所共有的,对它实施动态保护,就是对人类共同文明的保护、延续和发展,因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再次,动态保护满族医学文化,是为了保存,也是为了利用和发展,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

3.满族医学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3.1对满族医药积极开展普查工作,抢救与保护满族医药文化

对满族医药进行普查是有效保护与抢救濒危满族医药项目的基础。通过普查摸清一个地区流传的满族医药的主要类别和形态、蕴藏情况、传承范围、分布地区、传承脉络、衍变情况以及采集的历史;通过普查记录或录制各满族医药的原真形态与现状等;通过普查采集有代表性的满族医药的医书、采药经验,发现承载满族医药的传承者、采集者等。

3.2对满族医药传承人加以保护,建立满族医学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机制

保护传承人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的重要内容。培养传承人是传承机制的一个方面。传承危机是满族医学文化遗产的濒危性的集中表现,对满族医药传承人加以保护是解决传承危机的关键。通过传承人的传授,学习、接受并掌握满族医药的方法与技能,并有可能成为新的传承人。传承可以通过正规教育以及非正规教育的办法实现,教育在传承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在满族医药文化遗产保护中,不但要保护传承人,还要培养传承人,才有可能使满族医药文化遗产世代相传下去。

3.3 对满族医药特殊保护的法律建立并完善

与西方医学相比较,满族医药及其他民族医药具有独特的方法和理论,这是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在法律保护方面,中医药和西方医药也应该存在明显区别,只有建立满族医药及其他民族医药特殊的法律保护制度,才能够给我滚中医药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殊法律保护的内容应包括:医药标准、医药业务、传承制度、医师执业要求与资格认定、知识产权保护、医疗纠纷等诸多内容。

药疗法论文篇7

 

关键词:  黄褐斑;中医药疗法;综述

1  现状

1.1  内治法 1.1.1  辨证施治 

①从肝论治,治以疏肝理气、养血活血,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加减方或自拟方[1-3];②从肝肾论治,治以滋补肝肾、理气养血活血,用六味地黄汤合逍遥散加减方或自拟方[4-5];③从肝脾肾论治,治以补肾疏肝健脾、调和气血、养颜祛斑,用六味地黄汤合逍遥散加减方或自拟方[6];④从肾肺肝论治,治以滋肾宣肺疏肝、温升清阳、肃降阴浊,用滋肾汤、宣肺汤、疏肝汤3方合用[7];⑤从脾肺虚瘀论治,治以健脾祛湿、宣肺疏风、养血活血,用健脾祛湿、宣肺疏风、养血活血方药[8];⑥从瘀论治,治以活血化瘀、通络祛斑,用血府逐瘀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方或自拟方[9];⑦从肺湿瘀论治,治以宣散湿浊瘀毒,用宣表化湿、化瘀解毒通络方药[10];⑧从肺胃郁热论治,治以益气养阴、清肺胃郁热,用自拟消斑方[11]等。 1.1.2  病证结合

一般先辨病,拟定治疗的主法主方后,再根据皮损改变、结合全身表现,将其分为若干证型,在主方基础上随证加减。①从瘀论治,在祛瘀方药上随证加减[12];②从肾论治,在滋阴益肾、养血活血方药上随证加减[13];③从肝论治,在疏肝方药上随证加减[14];④从肝肾论治,在补益肝肾方药上随证加减[15];⑤从肝脾肾论治,在疏肝理气、补肾健脾、活血祛瘀方药上随证加减[16]。另外,也有先辨证拟方,再在每证方药中加入同一组方药以辨病论治。如从肝论治,在每证方药中均加入疏肝解郁的香附、郁金等;从瘀论治,在每证方药中均加入活血化瘀的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等[17]。

1.2  外治法

近年来,黄褐斑的治疗在外治方面进展很大,方法丰富,但总以辨病论治为主。文献报道的黄褐斑外治方药很多,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有白芷、白及、白附子、白僵蚕、白茯苓、当归、黄芩、川芎、珍珠、密陀僧、红花、桃仁等白色中药与养血活血药,处方剂型多样化,有霜剂、膏剂、散剂、汤剂、面膜等,其中以将药物研末过筛后加入基质制成膏霜剂或散剂面膜粉敷面最为常用[18]。

1.3  内外并治

在黄褐斑的治疗中,不少人将中药内服与外用相结合,如内服外熏、内服外洗、内服外熏外洗、内服外敷、内服外熏外敷、内服外洗外敷、内服外熏外洗外敷等[19-20],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1.4  配合现代仪器治疗

如配合离子喷雾机喷雾导入[21]、配合超声波机导入[22]、配合激光机照射促渗[23]、配合光子嫩肤仪照射[24]等,对提高治疗效果均有帮助。

2  小结与展望

黄褐斑病程长,顽固难治,需要患者长期坚持治疗才能见效,而中药疗法可以将药物制成患者能自己在家长期使用以及外出携带方便的剂型,并且使用无痛苦,患者乐于接受,可以帮助患者坚持治疗以完成足够疗程,从而获得满意疗效。中药治疗黄褐斑的方法虽多种多样,并各有一定的效果,但疗效真正满意而持久者仍然较少,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应在严格的科研设计下对各种疗法进行比较研究,筛选出最佳方案。

中医认为,“有诸内必行诸外”。黄褐斑虽发于外,而病根病本却在于内,是内脏气血失调的外在表现,主要是由肝、肾、脾等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使脉络空虚不能上荣于面;或瘀浊阻络,蕴结肌肤所致。因此,通过调内乱以消外斑才是治本之法。黄褐斑的发病机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从辨证上说,迄今的分型并不是很明确,难以把握患者是某一具体证型,一般是各种类型夹杂;再者,不少患者除色斑外,没有全身证候出现,无证可辨。因此,黄褐斑的治疗可以辨病论治为主。因辨病论治是采用专方专药治疗,能系统观察疗效,筛选有效药物,还可以改进药物剂型,方便患者使用,容易取得成果,便于推广应用,所以,存在着极大潜力,应加强对其研究与应用。

从目前的文献报道看,治疗黄褐斑的专方专药较多,但由于有关黄褐斑的基础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临床多为近期疗效观察,对远期疗效的观察和疗效机理的研究较少,所以,疗效满意而持久者不多。笔者认为,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治疗黄褐斑的方药进行合理的比较研究,筛选出真正高效而无不良反应的专方专药应用于临床,以期对本病的治疗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消瘀丸的研制及对黄褐斑的临床应用[J].中成药,2006,28(6):935.

[2] 周继刚,潘智明,陈仁美,等.祛斑胶囊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72.

[3] 王邦才.从肝论治面部黄褐斑[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4):69.

[4] 余先华.六味地黄丸合逍遥散加味治疗黄褐斑21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6,13(4):266.

[5] 过伟峰,徐 立,项晓人,等.克斑胶囊治疗黄褐斑的动物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1):43-44.

[6] 张凤娥,余建平,罗玉清.清色灵冲剂治疗黄褐斑40例临床疗效初步观察[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4):35-36.

[7] 潘卫英.滋肾宣肺疏肝法治疗黄褐斑30例[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3):304-305.

[8] 郭 忠.祛斑汤治疗黄褐斑43例疗效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6,25(1):14-15.

[9] 李红梅,赵扶叶.复方桃红汤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8):62-63.

[10] 卫永琪.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虫类药物治疗黄褐斑23例[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3、4):178.

[11] 吴菊生,蔡惠群.消斑方治疗黄褐斑1200例[J].江苏中医药,2005, 26(4):23.

[12] 陈国权.《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加方辨治黄褐斑[J].中医药通报, 2006,5(4):19-22.

[13] 石象英,刘丽娜.化瘀补肾法治疗黄褐斑46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12(4):232.

[14] 王圣祥.黄褐斑从肝郁论治[J].中医药学刊,2006,24(7):1321-1322.

药疗法论文篇8

【关键词】 消渴; 糖尿病; 古籍; 新药筛选

目前临床上已有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物可供糖尿病患者选择或联合应用,控制血糖达标已不太困难,但如何能同时注意保护脏器功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和药物副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选用药物的标准也逐渐把药物的安全性提升到更高的位置。传统中医学将糖尿病按照中医消渴病辨证论治,历代医家在消渴方面提出了许多独特的理论,积累了丰富、宝贵的临床经验,创立了大量实用、有效、无毒的消渴方剂,所用药物涉及植物、矿物、动物等等,非常广泛,其中现代科学研究所涉及之处乃为冰山一角,所以消渴病传统方、药及历代医家宝贵经验仍是今天值得继承、研发的伟大宝库,对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深入研究将会有广阔的前景。本文就目前中医界对张仲景等历代著名医家消渴理论研究进行了概括讨论,以期同道共受启发,为创立新理论研发新药物提供新思路。

1 历代医家思想研究

1.1 张仲景张宁[1]认为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多首方剂,均可用于治疗消渴的不同证候,如肾气丸、白虎加人参汤、调胃承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在“论”中对这些方证的病机和临证特点均有明确的描述,其中有些方剂虽记载为治疗外感病或其变证,并未记载用于治疗消渴病,但结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临证和病机特点的分析和描述,运用其辨治消渴病多有良效。 日本医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白虎加人参汤及八味丸对糖尿病的作用,证实了这些方剂均有降血糖的作用,但又以白虎加人参汤较优,并且发现了知母、人参、石膏在降血糖方面的协同作用。熊曼琪[2]用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80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总有效率达到86.6%,并总结出该方具有通腑存阴、活血化淤等功效,可降糖、降脂、降低血液黏度,对防治血管神经并发症有一定疗效。

1.2 孙思邈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之《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一·消渴第一》篇及《千金翼方·卷十九·消渴第一》篇中对消渴病做了深刻的论述。该书共收载有关消渴病论6首、方65首(《千金要方》载方53首,《千金翼方》载方22首,两者重复10首,故实为65首)、灸法6首,内容丰富,认识深刻,涉及病因病机、分型治疗、针灸治疗、预后、禁忌、并发症等,是对唐以前消渴病相关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总结[3]。

李云虎[4]考证《备急千金要方》收录消渴方虽然大部分源自于前人,但亦有相当的方剂是孙思邈的临证所得,如口含酸枣丸即是其中之一。在治疗消渴病的方药中,一些药物出现的频率较高,如栝楼根出现25次,麦冬15次,地黄13次等。这些药物大多为清热生津之品,且多数现已证明具有明确的降血糖作用,为后世医家在消渴的治疗上选方用药提供了指导。

安小平等[5]总结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消渴》之中治疗消渴病方药共52方,其方药组成中含天花粉者23方,麦冬16方,地黄12方,玉竹5方,黄芪4方。认为孙氏立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之大法,所创玉泉丸、玉壶丸、黄连丸等方沿用至今。孙氏在治疗消渴病方中,选用黄连、生地者颇多,反映了其治疗消渴病已突破了经典中多从肾气虚立论,重视使用肾气丸的思路,创立了清热滋阴治疗消渴病的根本大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 刘完素蔡永敏[6]对刘完素治疗消渴用方特点总结为:①其治消渴多以丸散剂为主,在23首用方中,有15首为丸散制剂。②其方药组成常根据季节、病情等的变化而灵活加减(药味和剂量)。如对八味丸中桂附的用量提出要依时而变等。③用药善用清热益气之品,通过清热以养阴,益气以生津,从而使热清津生而渴止。在其治疗消渴23首处方中,用药次数最多的是甘草(11次),其次是石膏(8次)、人参(7次)、知母(6次)等。④刘氏在本病病机上虽力主燥热,但在临证具体治疗上并非一味清热,如人参白术散、葛根丸等方中均有附子之类温热之品,而对肾消日久、阴阳俱虚者,又沿用张仲景治疗消渴之八味丸(即肾气丸)。可见刘氏于消渴之治,非常注重辨证论治。

石鹤峰等[7]提出:刘完素认为消渴病是由于玄府郁结闭塞,水液不能布散,燥热太甚所致,其治疗消渴以辛散结,开通玄府,布达津液,完全有别于常规疗法。分析其所设猪肚丸、葛根丸、人参白术散、蜜煎生姜汤,方中黄连、大黄、栀子为苦寒,石膏、滑石、葛根为辛味兼寒,生姜、官桂、藿香为辛味兼温,以辛味药为主,辛开苦降,寒温并用,为治疗消渴提供了全新的用药思路。依据刘氏的玄府理论,消渴病应归结为玄府病变,胰腺内玄府郁闭,燥热内结为基本病机,治疗以开通玄府,清热润燥为原则,鉴于此,他们以《伤寒论》白虎加苍术汤为基本方,随证化裁,取得了较好疗效。

1.4 李东垣李东垣治疗消渴有7个方剂:和血益气汤、当归润燥汤、生津甘露汤、辛润缓肌汤、甘草石膏汤、甘露膏、生津甘露饮子。仝占伟[8]对李东垣治疗消渴方剂的用药特点归纳为: 在石膏、甘草等清热补气基础上,一用升麻、柴胡以升发脾阳升散郁火;二则用桃仁泥、红花、当归活血润燥;三则少佐杏仁肃肺润肠之品以降浊,为后世治疗消渴病提供了理论及实践依据。李步满等[9]认为除上述7方外,李东垣所创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方剂皆是依据阴火理论而设,故用治消渴病理所当然。施今墨认为,健脾补气法治疗糖尿病不可忽视,因为健脾益气之法可助脾之升清降浊,特别是辨证选用李东垣的葛花解酲汤、清暑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可谓是上乘之策与方药[10]。

1.5 朱丹溪朱丹溪认为消渴的治疗必须时刻注意保全阴气。在治疗消渴病的药物中,多选用滋阴药物如天花粉、芦根汁、麦门冬、生地、藕汁等,至今仍被用来作为治疗糖尿病的有效药物。另外,注重对脾的养护,以促进津液的化生。朱丹溪除了提出“治法总要,当以白术散养脾,自生津液”外,还在治疗过程中,以细节体现了这一思想。如其方多嘱以米汤送服丸药以养脾;对于消渴兼有泄泻的患者,则让患者先将白术、白芍炒末调服后再进治疗汤药;遇到脾胃虚弱的患者,则以上好粳米煮粥,加入碎细的普肉同煮服用[11]。

1.6 张子和张子和《儒门事亲》卷十三,不但完整保存了刘河间的《三消论》,而且还记载了神白散、猪肚丸、葛根丸、三黄丸、胡粉散、人参白术散、人参散之不同治疗消渴的效方验方的适应病证及使用方法;在《儒门事亲·卷十五·诸杂方药·第十七》中,记载了黄连煎水治疗消渴的单验方,现在临床仍有不少人用黄连素配合其他中药治疗糖尿病,并且获得良好效果,与张子和的这一记载肯定有一定联系;在《儒门事亲·卷三·三消之说当从火断·二十七》中,记述了治疗消渴的方药运用原则,还记载有:“今代刘河间自制神芎丸”,此方“以黄芩苦入心,牵牛、大黄驱火气而下,以滑石引入肾经。此方以牵牛、滑石为君,以大黄、黄芩为臣,以芎、连、薄荷为使,将离入坝,真得黄庭之秘旨也。”又再次指出“又以人参白术汤、消痞丸、大人参散、碧玉鸡苏散,数法以调之,故治消渴,最为得体”。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张子和创制之神芎丸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十分显著,总有效率可达84.2%,所以张子和对消渴单验效方之记载和创制,对现代临床和新药开发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12,13]。

1.7 张锡纯林上助[14]认为张锡纯治疗消渴,最大的特点是重视大(宗)气,气阴双补,益脾运津,临床用药简洁,组方严谨,对我们治疗消渴确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张锡纯治疗消渴之名方“玉液汤”和“滋?饮”,两方中均以黄芪为主药说明非常重视大气。而且善用酸收封固肾关, 酸入肝,肝肾同源,在五味中酸能收敛,故张锡纯在治疗消渴时常配伍选用五味子、山萸肉之类酸收之品,他认为用这些药“取其酸收之性,大能封固肾关,不使水饮急于下趋也。”更重要的是张锡纯善于搜集民间有效的单方,并根据自己的观点而组创新方,如“滋?饮”是他取单服山药和单服生猪胰子可治愈消渴的单方及诸家本草内金能治消渴之说,他说“愚因集诸药,合为一方,以治消渴,屡次见效。”

1.8 喻嘉言张志敏认为喻氏论治消渴,学有渊源,博采众方。上至仲景《伤寒》《金匮》诸方,遍采陈延之、钱仲阳、刘河间、张洁古等方,列方23首,明示后人消渴证治之异同。如采用竹叶黄芪汤、生地黄饮子、猪肚丸、猪肾荠?汤、黄连膏、生地黄膏等治疗中消,《宣明》黄芪汤、治疗中消,《金匮》肾气丸、洁古化水丹、肾沥汤、白茯苓丸治疗下消。白虎加人参汤、钱氏白术散倍加葛根、宣明麦门冬饮子用以治疗膈消。而天门冬丸则治初得消中,食已如饥,手足烦热,背膊疼闷,小便白浊,以初得中、下二消,急治其本而易于获效。烂金丸则治疗热中消渴止后,补精血,益诸虚,解劳倦,去骨节间热,宁心强志,安神定魄,固脏腑,进饮食,为预防消渴变生疮疡而设。忍冬丸亦为预防痈疽变证而设。蓝叶散、紫苏汤则为消渴变证蜂起,背生痈疽,遍身浮肿、心膈不利而设。更有文蛤散、易老门冬饮子、乌梅木瓜汤、苦楝根方等方,均示后人消渴证治之活法。喻氏选方多从上、中、下膈消分别治疗,但总不离固护胃气,而论中所及,既有消渴初起证治之方,亦有既变、防变之治疗,方论巧合病机,浑然一体,消渴之论治可谓毕矣[15]。

2 讨论

从古籍用药思路中可以找到理论创新点。“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三消论”一千年来影响了数十代人,目前在糖尿病中医临床治疗中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先由于古今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糖尿病不完全等同于消渴病,所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病机不能反映糖尿病全过程的病机变化,提出创新性的理论,并在临床中广泛推广验证,对于提高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得到国际广泛认可具有重要意义[16]。笔者认为创新要以大量的积累作为前提,所以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从挖掘传统文献方药的过程中来继承先辈治疗消渴的个人经验,由此提炼并提出新的理论再加以验证,比如李东垣之“阴火”理论、刘完素以“玄府”理论立方,《本草纲目》等著作中的“以毒攻毒”思想等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筛选传统方药作为开发新药的立足点。继续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治疗的新法则,开发出具有确切疗效的中药,以及在药理学理论指导下,探索中药有效成分并开发新的药物,这两点都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未来趋势[17]。除了大量古方之外,古代用来治疗消渴病的一些药物现在也是很少用于临床,这些药物大致可分为矿物药、动物药、蔬果类药和其他植物药。矿物药如马牙硝、密陀僧、铅丹、胡粉等;动物药如牛乳、羊肾、猪肚、茧丝、猪肾、雄鸡肠、黄鱼骨等;蔬果类药如土瓜根、大豆、粟米、甘蔗汁、赤林米、大麦苗等;植物药如白葵花、卷柏、李根白皮等,目前针对这些方药的研究非常有限,因此,我们确信传统消渴方药是值得开发和利用的伟大宝库,而且时不我待!

总之,如果能够从浩瀚的文献中得到启发提出新的观点,或从古方中筛选出有效、预防并发症、无副作用的中医方药,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从中分离提取出有效单体成分群进而开发新型药物,有可能为糖尿病的治疗开辟一个全新境地。

【参考文献】

[1] 张 宁.用张仲景经方辨治消渴临证探究[j].中医杂志, 2007, 48(2):118.

[2] 熊曼琪.加味桃核承气汤(片)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新中医,1998,20(4):55.

[3] 张绍江.试论《千金方》对消渴病的认识[j].河南中医, 2006,26(4):26.

[4] 李云虎.试析《备急千金要方》对消渴病的论述[j]. 陕西中医, 2006,27(3):378.

[5] 安小平,高 妍.浅谈孙思邈对消渴的论治[j].亚太传统医药,2008,4(4):13.

[6] 蔡永敏.刘完素诊治消渴病经验探析[j].光明中医, 2003,18(4):39.

[7] 杨辰华.刘完素玄府气液理论与消渴病治疗思路[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9):1094.

[8] 仝占伟. 论李东垣治消渴病用药特点[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11):16.

[9] 李步满,吴深涛. 李东垣阴火理论与消渴病治疗思路[j].河北中医,2007, 29(5):451.

[10] 史宇广,单书键.当代名医临证精华:消渴专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20.

[11] 庄乾竹. 古代消渴病学术史研究[d]. 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12] 杨建宇.张子和《儒门事亲》对消渴病诊治发展的贡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 8(9):65.

[13] 安玲,张忠民,李真,等.神芎丸加味治疗ⅱ型糖尿病7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1,9:31.

[14] 林上助.张锡纯治疗消渴的学术特色探析[j].江苏中医药,2008,40(2):12.

[15] 张志敏.喻嘉言论治消渴思想浅析[j].江西中医药,2004, 35(11):6.

药疗法论文篇9

胜利油田中心医院药剂科,山东东营 257000

[摘要] 目的 对几种抗高血压联合用药方法的合理性进行探讨,为高血压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在该院入院治疗的100例采用联合用药方法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将其分为二联用药组与三联用药组,其中二联用药组患者68例,三联用药组患者32例子。综合评价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情况。 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二联用药的使用频率为68%、三联用药使用频率为32%,其各自的治疗效果88.2%、87.5%,其中二联用药中ACEI+β受体阻断剂、β受体阻断剂+钙拮抗剂、Ca2++ACEI使用频率分别为5.89%、33.8%、60.3%,其对应的平均疗效分别为50%、86.96%、92.7%。三联用药中ACEI+Ca2+拮抗药+β受体拮抗药使用频率为36.7%,平均疗效为72.73%,Ca2+拮抗剂+利尿药+ACEI使用频率为65.6%,平均疗效为90.05%。结论 使用三联用药方法治疗高血压具有较好的效果,应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 高血压;联合用药;研究

[中图分类号] R9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c)-0143-02

高血压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世界上高血压患者人数达18亿,而我国高血压患者在18%左右[1]。因此,各国非常重视高血压疾病治疗的研究,目前抗高血压的基础药物有α受体阻断药、ACEI、利尿药、Ca2+拮抗药、β受体阻断药共五类。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研究药物不断深入,采用多种基础药物联合方案已逐渐替代单种药物治疗高血压疾病,且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其中二联和三联用药是较为常用的联合用药方案,在控制高血压,减少并发症方面疗效显著。该研究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抗高血压联合用药方案进行研究,探讨几种抗高血压联合用药方案的合理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联合用药方案进行治疗,这些患者中74例男性,26例女性,年龄27~70岁,平均年龄(45.3±2.8)岁。对比这些患者的居住条件、婚姻等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68例高血压患者二联用药方案进行治疗,给予32例高血压患者三联用药方案治疗,其中二联用药具体方案有:ACEI+β受体阻断剂、β受体阻断剂+钙拮抗剂、Ca2+拮抗剂+ACEI,三联用药方案为ACEI+Ca2+拮抗药+β受体拮抗药、Ca2+拮抗药+利尿药+ACEI,分别记录并对比患者平均疗效、使用频率、用药方案等方面内容。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9.0软件对记录的患者数据进行处理,并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以验证数据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性。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分析

对表中数据进行检验得知,平均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采用二联和三联用药方案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针对不同患者进行二联和三联用药治疗后,见表1。

2.2 二联用药数据对比

针对采用二联用药方案治疗的患者而言,不同方案的药物使用频率及平均疗效见表2。

使用软件处理表中数据,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二联用药方案中用药方案不同,治疗效果有所差异。其中Ca2+拮抗剂+ACEI方案平均治疗效果最佳,β受体阻断剂+钙拮抗剂平均疗效次之,ACEI+β受体阻断剂有效率最低,其对应的平均疗效分别为92.7%、86.96%、50%。

2.3 三联用药数据对比

处理采用三联用药方案治疗的患者数据后,对比不同方案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联治理方案中药物不同,平均疗效有所差异,其中Ca2+拮抗药+利尿药+ACEI平均疗效较好为90.5%、ACEI+Ca2+拮抗药+β受体拮抗药平均疗效次之,平均疗效为72.73%。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发病率,在我国该种疾病的发病率在18%左右,其中老年患者占有较大比例。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高血压疾病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且人数不断增加,给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临床非常注重该种疾病的治疗。研究发现,治疗高血压时应遵守系统、适量、长期治疗原则并进行个体化治疗。目前,采用联合用药方案进行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不过采用联合方案进行治疗时需重点考虑以下内容:使用的药物应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且彼此间为协同作用;不同治疗药物的服用剂量应尽量少,以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使治疗效果有所提高;同时,选择药物时还应充分考虑患者受损脏器,在保护重要脏器的同时,改善脏器的功能。另外,还应避免使用停药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

吴江等[2]人研究结果表明,二联用药抗高血压的有效率为86.31%,三联用药抗高血压的有效率为83.20%。该研究二联与三联药物对高血压疾病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使用二联用药的频率为68%、使用三联用药的频率为32%,而其对应的治疗效果分别为88.2%、87.5%。这一结果和吴江等人的研究结果相近。另外,该研究表明不同联合治疗方案平均疗效情况(P>0.05),说明采用联合治疗方案均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究竟哪种联合用药方案,治疗效果更高,需要增加研究样本,做更深层次的探讨。

在二联用药方案中Ca2+拮抗剂ACEI使用频率为60.3%、β受体阻断剂+钙拮抗剂的使用频率为33.8%、ACEI+β受体阻断剂使用频率为5.89%,其对应的平均疗效分别为:92.7%、86.96%、50%。分析可知ACEI+β受体阻断剂治疗效果相对较差。该结果与ACCOMPLISH试验结果一致:ACEI联合Ca2+拮抗剂可减少20%的高血压患者事件。

三联用药方案中ACEI+Ca2+拮抗药+β受体拮抗药使用频率为36.7%,Ca2+拮抗药+利尿药+ACEI的使用频率为65.6%,对应的平均疗效情况为72.73%、90.05%。对数据进行卡方减压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a2+拮抗药+利尿药+ACEI治疗方案获得的治疗效果最佳。

综上,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每年都有所增加,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该文对抗高血压药联合用药方案进行研究,为提高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提供依据。不过该文缺乏对患者护理方面的研究,因此,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应增加不同护理方式是否给治疗产生影响的对照。

参考文献

[1] 王文.第六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纪要[J].高血压杂志,2004,12(6):490-491.

[2] 吴江,脱鸣富,雒晓科,等. 抗高血压药联合用药分析[J]. 中国新药杂志,2012(1):96-99.

[3] 王红勤,杨剑弘,李志鸿. 抗高血压药的研究进展[J]. 疾病监测与控制,2013(1):35-38.

[4] 马文祥. 抗高血压联合用药分析[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3(4):60-61.

[5] 刘丽华,何鑫,张明香,等.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门诊患者抗高血压药应用分析[J]. 中南药学,2013(8):634-637.

[6] 刘红美. 抗高血压药的联合应用[J]. 临床医学,2013(8):101-103.

[7] 陆晓霞. 门诊患者抗高血压药应用分析[J]. 吉林医学,2013(28):5795-5797.

[8] 李翠翠. 高血压患者临床用药现状及其依从性研究[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13.

药疗法论文篇10

国家对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颁布了相应的细则和文件,比如《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药品管理法》等等论文联盟,加强基层医院的药学服务已成为医院发展壮大的必然趋势。

1 基层医院临床药学的基本现状

1.1 药师的学历低,专业知识不足

作为临床药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对相关的医学知识也要熟知。而基层医院临床药师缺少学习培训的机会,专业素质不高。

1.2 医院领导对临床药学服务不重视

由于医院领导对该专业认识不足,投入资金少。医院的资金都投入在有明显收益的项目上,临床药学可用的医疗资源少[1]。

1.3 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

目前有关于临床药学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遇到问题没有明确的技术指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临床药学的发展。

2 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对策

2.1 全面提升药师素质

为了从根本提升临床药师的专业水平与能力素质,科室内需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医院提高对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视,鼓励药师参加各种医师考试,为临床药师提供更多培训与进修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支持临床药师的继续教育,鼓励更多原创性学术论文。在临床医学小组,定期举办学术论坛、讲座,积极与地方医院或上级医院加强学术交流,以专家辅导或者集体讨论形式[2],不断提升临床药师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质,提高临床药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个人素质的提高推动临床药学服务的进步。

2.2 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作为临床药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了解患者特征,尤其监测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对于一些毒副作用强、治疗量狭窄以及血浆浓度高的药物,加强血药浓度监测工作,结合实际监测结果,参考药代动力学理论,适当调整用药的间隔时间与药剂量,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另外,通过了解药品的不良反应,评价因果关系,并将成果上报到监测中心,可减少临床医疗事故的发生,避免出现药源性疾病,发挥药物治疗的积极作用。

2.3 做好临床沟通工作

药师仅掌握医学与药学的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可能由于临床经验缺乏而在工作中束手束脚,若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临床沟通工作。首先,医师转变观念,做好医生的“参谋”;其次,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仔细倾听患者病情,参与制定治疗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另外,临床医师还应做好药历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对于一些个性化的用好过程,且疗效显著,应详细记录[3];如果出现病情反复,也要记录相关内容,包括临床用药目标、用药方法与用药剂量,患者体征、用药史、过敏史等,进行分析与总结。做好临床药学服务工作,需要不断坚持、不断积累经验,为临床药学工作的创新奠定基础。

2.4 完善药学信息化管理

在信息化时代,医院药品信息的管理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积极开发为药学咨询服务的软件,并应用于局域网。建立健全信息化的网络管理中心,配备专业信息药师,督促临床药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提高药学服务水平,促进基层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3 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性

对基层医院来说,大部分患者的医学知识都很贫乏,容易受不良药品广告的影响,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也缺乏了解;在治疗时通常都是药师按照以往的经验来开药,对新研发和价格昂贵的药物治疗期望值过高,对药物的认识性太少。比如,有些慢性病患者长时间服用同一种或多种药品,却不知道这样是潜在危险的,有害身体健康。用药方式又不正确,再加上用药安全服务教育不到位,加大了药品危害的可能性[4-5]。

转贴于论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