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9 08:29:04

智能交通论文

智能交通论文篇1

关键词: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状况对策

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System)的主要思想是将传统的交通系统看成是人、车、路的统一体,运用计算机、通信、人工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先进成果来彻底改变目前被动式的交通局面,使人在驾驶过程中可以随时通过GPS/GIS、广播、信息板等手段了解目前的交通状况,而交通管理部门则可通过道路上的车辆传感器、视频摄像机等设备随时了解各个路段的交通情况,并随时对各个交通路口的交通信号进行调整以及对外界进行信息,使整个交通系统的通行能力达到最大。

一、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

对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许多国家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并成为继航空航天、军事领域之后高新技术应用最集中的领域。目前已形成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代表的三大研究中心。

在美国,对ITS的研究虽然起步最晚,但由于投入较多,目前已处于该领域的领先水平。1991年,美国开始对ITS研究进行投资,仅1994~1995年就确定了104项研究项目,并成立了专门组织,着手制定ITS的研究开发计划,到1997年投资近7亿美元;1998年6月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面向21世纪运输权益法案(TransportationEquityActofthe21thCentury)”。该法案的确定为美国公路系统的继续发展和重建带来了创纪录的投资。法案跨度为6个财政年度(1998~2003),拨款总金额为2178.9亿美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支持ITS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欧洲在ITS的研究方面采取整个欧洲一体化的方针,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共同出资进行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著名的项目有PROMETHEUS和DRIVE等,其中DRIVE工程是目前世界上交通运输界规模最大的合作研究计划,共有12个国家的700多个单位参加,经费达5亿欧元。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汽车交通综合控制系统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性的ITS推进组织,是对ITS进行研究最早、实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交通控制、信息服务等综合体系,并基本完成了覆盖全国的电子地图的绘制工作,有400万台汽车导航仪在使用,其中120万台可接收信息。

我国在ITS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全球范围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兴起,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加快了对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步伐。一方面,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道路监控系统;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自主开发的步伐,如国家计委、科技委组织开发的实时自适应城市交通控制系统HT-UTCS,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交警总队合作开发的SUATS系统等;1998年交通部正式批准成立了ISO/TC204中国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交通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化活动,现在正进行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此外,我国将从今年起在全国36个城市实施以实现城市交通智能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畅通工程”,并逐步推广到全国100多个城市。

二、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意义

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交通拥挤造成了巨大的时间浪费,加大了环境污染。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交通问题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运输发面的压力,尽量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各国都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的力度。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路交通运输以其机动性好、可以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以及运送速度快的特点,成为我国城市和城间中短途客货运输的主要方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检测、通信、计算机、控制、GPS和GIS等现代高新技术,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利用效率、减少交通公害对加速发展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公路智能交通运输工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中国发展ITS的主导思想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ITS的必要基础条件上还有较大差距,加上我国特有的混合交通特点,以及城市结构、路网结构、交通结构的不完善,因此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研究制定我国发展ITS的战略及发展框架。

中国交通运输正面临经济发展与资源制约的双重压力,因此也不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一定要立足本国实际,走中国ITS发展之路,以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及培育自己的ITS产业。

21世纪交通管理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管理体制集约化;管理设施现代化;管理手段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效率高效化;管理方式社会化。因此,中国ITS的发展将带来一场交通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将直接影响着ITS的发展。

四、发展中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对策

1、打好ITS发展基础,特别是应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目前,国际上ITS理论仍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积极加强与ITS开展较先进国家的交流,在国际ITS现有发展水平上结合中国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迎接21世纪ITS发展的挑战。否则将成为别国的追随者,成为他们不成熟技术的推广试验场。

2、建立ITS协调组织机构

中国交通运输体制目前仍是条块分割状况,铁路、公路、民航、公安、建设等部门分头管理,现已出现了各自发展自身ITS的势头,这将造成中国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为此应尽快成立一个由国家统一领导的,有关部门、学者、企业和研究部门参与的“ITS中国”组织,类似于美国的ITSAmerica,日本的VERTIS及欧州的ERTICO组织,来统一制订中国ITS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制定有关ITS的技术规范和整体发展规划,实现ITS技术和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换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减少局部利益的冲突和有限资金的浪费。

3、注重人才的培养

随着ITS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交通运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为此应加强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ITS的交流合作,派出人员学习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将最新的ITS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以高素质的ITS人才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智能交通论文篇2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智能交通技术在美军交通运输中的应用,对比分析了军队与国家在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的差距,从而提出了我军ITS建设的几点建议,对我军智能交通运输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论文关键词:智能交通系统; 交通运输 一、引言 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运筹学、人工智能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于交通运输、服务控制和车辆制造,通过加强车辆、道路、使用者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的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系统。目前,我军的运输保障高新技术含量还比较低,严重影响了运输保障效能的提高和军事斗争准备工作的落实,因此大力研究和发展“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成为目前我军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 二、 智能交通技术在美军交通运输中的应用 1 自动识别监测技术 1996年,美军提出了四项作战原则:“精确打击,制敌机动,全面防护,聚焦后勤”。其中,自动识别技术是美军“聚焦后勤”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动识别监测技术在美国军队的应用包括二维条形码自动识别技术、射频技术跟踪定位系统、自动装货清单系统(AMS)、运输车辆自动测量系统。 2运输定位技术 美陆军利用GPS定位技术研制成功了运输跟踪系统,美军从2000年开始试用该系统,该系统能使运输控制人员和各种运输方式的指挥人员确定运输工具的位置;可根据战场需求的变化和战术部队的转移而让途中的货物与部队改变运送终点;可用来提供危险警报、给途中的车辆布置任务以及优化运输路线。 3 全球运输智能化系统 其中包括全球运输信息网、全球运输可视网和运输供应系统。该系统使运输过程全程“透明”,使各种包装的物资“透明”,能够提高空运、海运和预置的能力,减轻部署负担,减少运输过程中资源和时间的浪费,是支持“聚焦后勤”的强有力的系统。 三、 我军与地方在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的差距分析 我国ITS的开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ITS的研究应用主要体现在: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电子收费系统、路径导行系统、公共交通运营与管理、交通安全与紧急管理、交通信息化建设。这些系统在一些城市都已经成熟应用。而这些系统在部队的应用还比较少。我军在智能交通系统方面高新技术含量还比较低,如指挥控制手段落后,无法对运输线上的运输工具和汽车部(分)队实施实时的指挥调度;交通动员信息不畅,不能迅速动员和调集社会交通保障力量及时地投入到军交运输之中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军运输保障效能的提高和军事斗争准备工作的落实。 四、 发展我军智能交通系统的几点建议 1 利用国家技术和力量,发展军队智能交通系统 可与国家交通部门统筹规划、同步建设、协调发展,确保军交运输指挥自动化系统纵横贯通、兼容共享,既减少了经费投入、缩短建设周期又能发挥指挥自动化系统整体效能。可对一些现成的信息软件进行改造,为军方所用。 1.1视频监控系统。现在好多城市已经在用这个系统,而这个系统只是地方政府在应用,部队用不了,这就造成部队车辆一旦离开本单位,就会失去对车辆的控制和监控。如果这个系统能和部队共享,那部队的车辆将会实现可视化的监控。 1.2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通过在车辆上上安装预存缴费电子卡,可以使车辆在通过收费站时.不需要停车开窗,只需要放慢速度通过收费匝口,通过收费站的扫描仪对缴费电子卡进行扫描即可完成交费。这个技术其实可以应用在部队的营门,这样车辆进出营门就不用像以前那样复杂,

智能交通论文篇3

摘 要 本文对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共用信息平台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系统总体架构及GIS平台的基本功能,指出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关键词 GIS 共用信息平台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1 背景 为了解决我国城市的交通问题,改善城市交通系统的性能,一方面需要通过改造路网系统、拓宽路面、增添交通设施以及道路建设等城市交通所必需的“硬件”建设来实现,另一方面需要通过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把现代高新技术引入到交通管理中来提高现有路网的交通性能,从而改善整个道路交通的管理效率,提高道路设施的利用率,实现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各个子系统的信息需求复杂多样,但有一些信息是可以共享的,通过共用信息平台可以使这部分信息增值,而且整个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信息通过共用信息平台的统一存储、组织、处理,能够更有效地保证数据间关系的正确性、可理解性和避免数据冗余,提高系统中信息的利用率和传输速度。2 以GIS作为共用信息平台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视频监控系统、电子警察系统、110/122接处警系统、车辆运营管理系统、路口控制系统、公共交通系统、GPS系统、交通诱导系统等。对整个系统而言,应充分发挥子系统的作用,并做到无缝集成。 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作为一种综合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能够有效地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检索、建模、分析和输出。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能够把地理位置和相关属性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众所周知,交通信息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利用GIS技术构筑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共用信息平台,不但能够使交通信息在空间上直观明了地显示出来,并能为这些信息的深层次挖掘和后续信息服务及辅助决策提供空间属性上的支持。 信息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中重要的基本元素,也是联接各个子系统的纽带。通常把交通信息划分为两类:静态交通信息和动态交通信息。静态交通信息是指包括道路信息、交通附属设施信息、停车场信息、车辆管理信息等随时间变化较小的信息,它又可以分为基础数据(如道路路网数据等)和历史数据(如车辆违章历史数据等);动态信息主要指各类实时采集到的交通信息,如交通流量信息、视频监控信息、公交车位置信息等。利用GIS可对以上所有数据进行集成管理。针对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对信息要求的特点,建立专属的地理信息数据库,通过网络互联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建立GIS平台。GIS作为整个系统的协调者,对数据和应用进行管理。图1所示为地理信息系统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环境下的集成。3 系统的技术框架 3.1 系统的总体架构 根据信息平台的一般架构,结合考虑GIS作为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共用平台的要求,系统可采用三层体系结构: (1)客户端。指的是信息平台的用户主体,包括道路使用者、道路建设者、交通管理者、运营管理者、公共安全负责部门、相关团体等。具体的服务对象由系统的建设者决定。 (2)应用服务层。以GIS作为城市交通智能管理系统的信息平台,由各个交通管理子系统采集交通数据,将这些原始数据以规定的格式返回,再对数据进行分类、抽取、挖掘和融合等处理,在数据存储的同时,将不同的信息按照规范的协议给相应的应用子系统。同时提供多种静态和动态交通信息查询接口,满足这些外部系统的交通信息需求。 (3)数据管理层。存储系统所需的基础数据,提供平台与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接口。基于GIS平台的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组成如图2所示: 3.2 GIS共用平台的基本功能

智能交通论文篇4

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职校英语教育;个性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一、多元智力理论的特征

多元智力理论是一套多方面的关乎智力的内容和发展的理论,强调了个体的语言与逻辑数学能力,进而忽视了人作为个体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详解多元智力理论,那么就要从其八种智能开始。

1.语言智能,顾名思义就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强调对语言和文字的应用能力。

2.逻辑数学智能,即运用数字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空间智能,包含着对线条、色彩、形状和空间的关系的敏感以及对平面或立体图形理解和表现的智能。

4.肢体运作智能,注重人有效地控制身体,并对于事和物能够做出恰当反应和变现的能力。

5.音乐智能,指在音乐中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感受,并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的方式表达音乐的能力。

6.内省智能,指人能够对比日常自我的行事与经验,进而认知自己,了解自己,并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对自己产生提高或下降的一种能力。

7.自然探索智能,对自然进行探索,了解植物、动物和环境的能力。

8.人际交往智能,是人能通过对他人的感受并区分其情绪、意愿和动机,并对这些行为作出恰当反应的能力。

虽然每个人各不相同,而且每个人的智能类型也不尽相同,但是人们都是通过其独有的方式将自己的各种智能进行组合排列,所以说,多元化智力理论是适应于每个人的。

二、多元智力理论框架下的职校英语个性化教学现状

由于职校英语教育长期深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职校英语教育仍无做到长足的进步,职校英语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个性定制。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还是“独角戏”的角色,学生被动听讲,教师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课上讲英文,使用英文的程度低,甚至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厌倦感,上课如听天书,不知所云。这虽然是教师在践行语言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以及数学逻辑智能的行为,然而却严重背离了多元智力理论框架,缺少了对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这就需要职校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既要抓好学生英语基础的训练,同时,还需要尽量增加课堂趣味性,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根据职校学生思维灵活等特点,组织课内活动或群组讨论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语言沟通。

此外,关于其他智能理论在职校英语的实践中,如内省智能,还停留在原地踏步的阶段,教学评价模式只是为了应付政策,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师与学生得不到合作。另外,课程设计方面需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不仅仅依靠书本上,“多元化”智力理论的基本要求是具体开发学生的动能,以全方面的智力教育融入课堂知识学习当中,以“经验”或“阅历”作为学习动力的支撑点。

三、多元智力理论框架下的职校英语教学的应用

多元化智力理论中包含着八种智力理论,而且每种智力都有着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以及符号系统,类比在每个学生身上,教师就应该以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为依据,灵活地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判断每个学生的优势与劣势智能,力求发展优势的同时并补足学生劣势智能。

(一)语言智能、音乐智能在职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在于听说读写译之间的相互运用,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职校教师应该为学生准备充分广泛的听力素材,可以是英文故事、时政新闻、英文歌曲、名人演讲甚至是广受喜爱的英美剧集。这些素材都可以很轻松的在网络中找到,教师们要与时俱进的学习新内容,不让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沟通上的隔阂。此外,在学生们的听力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有兴趣还要让学生有效率的完成,仔细判断素材中所表达的重要点,并且在之后对上次的听力练习进行回忆复述,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对比英文歌曲,集众人之力,创作英文歌曲,更大潜力地发掘学生智能,提高其个人能力。其次,面对如今高度发达的手机智能化潮流和信息集成化,智能手机已经是生活必备品,作为老师可以仔细考察哪些软件比较适用于自己的教学,可以在学生中进行推荐,因为英语讲求实时的不间断性,而手机则很好地做到了这点。

(二)逻辑数学智能、肢体运作智能、空间智能在职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在学习上的难度虽不如中文一样难度系数较大,但是英语有其独特的句式、发音、相近词、派生词等,这就要求职校英语教师在逻辑表达上的清晰准确,并且与学生定期进行英语上的难点重点回忆,加深印象。而且对于逻辑上的表达可以配合肢体动作来完成,演员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是因为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动作表达模式,所以,职校教师可以利用一定的课时,以西方文学中的著名戏剧为剧本,编排戏剧,进行汇演,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英语口语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智能。

每个人都有其擅长的智能,在初践行多元化智力理论时,教师并不能完美的把握每个学生特性,那么可以在一个单词、一条语法上,联系多种智能共同讲解。比如,几何能力好的同学,教师给出个单词的空间联想,这样非常有利于加深学生印象。另外,职校教师还可以整理出一系列的空间词汇,利用课上或者实习结合空间内外的物体巩固学生知识。

(三)人际交往智能、自然探索智能、自省智能在职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的存在就是为了交流,教师或者学校可以经常开展小组间的学习交流,既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在交往中有人与人之间的对比形成在学生大脑中,促进了学生的自省能力,教师要认真正面的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引入新颖的评价模式,利用课上时间,让学生进行上台演讲,台下学生对台上学生进行评价,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在促进学生交流的同时,还完成了双方面的自省。而且作为职校生,学生们的学习是基础知识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在实践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认识周围,发现价值观,职校教师可以利用实习,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比如把自己的实习见闻用英语表达出来。既然学校为职校生提供了实习的课程,职校教师就应该掌握机会,从自身课程需要,比如,可以让学生参观国外企业、在城市繁华区主动和外国人交流。

结束语:

对于多元智力理论在职校英语个性化教学中的应用,就是要深刻把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了解多元智力理论中的八项智能,灵活运用,实现八项智能的共同发展,才是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关键。

智能交通论文篇5

关键字:智能交通;交通系统;优势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s the municipal engineering of traffic engineering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This paper will mainly discuss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the meaning and advantages of new system.

Key word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ransportation system; advantage

中图分类号:F5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近年来,城市交通的问题很是严峻,不断出现拥挤的混乱现象,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对于现代交通来说,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对于改善环境的质量有很大的帮助。铁路、公路、航线目前大多数都是进行各自分头管理,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很大的弊端,因此联合起来进行综合管理可以避免大量资金的浪费,对与建设节约型的社会也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作为市政工程之一的交通工程也在飞速地发展,近年来出现了智能交通系统。本文将主要探讨一下智能交通系统这一新型系统含义以及优点等。

一、综观全球的城市交通问题

经研究调查显示,目前,全世界机动车的拥有量为9亿辆,其中美国有2亿辆,中国有6500万辆(1/4是汽车)。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机动车的年增长率是22%(而国际上同期机动车的增长率为3.5%);与此同时,中国公路的增长率仅为2.5%,现在有127.83万 km(高速公路8000多km),形成了车辆快增长、道路慢增长。而且,我们修了这么多的路,增加了这么多的车,都是引向城市的;我国交通事故1998年死亡7.8万人,占全世界交通死亡人数的1/6,死亡率可称世界第一。要知道,美国有2亿辆机动车,1998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不足4万人。因此很有必要在这里讲述一下智能交通系统。

二、智能交通系统的相关概念

智能交通系统( Intelligent Transportion System,简称ITS)是将计算机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数据通信技术、先进的卫星定位导航技术、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有效地运用于交通的运输服务、控制管理和车辆制造,从而使车辆靠自身的智能在道路上安全、自由地行驶。

公路靠自身的智能将交通流调整至最佳状态,驾驶员靠系统的智能对道路交通情况了如指掌,交通和运输管理人员靠系统的智能对道路上的车辆行驶和交通状况一清二楚。使人、车、路密切地结合,极大地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改善环境质量。

智能交通系统的功能如下:一是可以对车辆的安全车距与车速自动保持其控制功能,对于道路中的障碍物能提供自动识别、自动报警、自动转向的功能,对于车辆的驾驶者有一定的帮助;二是可以向交通出行者提供必要的信息,例如欲行道路的交通条件、交通状况和交通服务等信息;三是对交通运输业的作用,轻松掌握运输路线的信息;为道路管理部门提供交通流的实时信息,以及不停车的自动收费功能;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对道路交通流进行实时疏导、控制,和对突发事件应急反应功能。

三、如何建立交通智能系统

1、首先要打好ITS发展基础,尤其是其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由于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还不够完善,仍处于基础发展的阶段。因此应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向ITS系统完善的国家交流心得,并结合中国自身的特点,更加深入地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或接近先进水平,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2、建立ITS协调组织机构

目前中国的交通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铁路、公路、民航等仍在实行条块分割管理,有的甚至出现了铁路等独自的ITS系统,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不利于中国交通业的发展,也是经济的巨大浪费。因此要建立ITS协调组织结构,对于建立的智能交通系统综合管理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制定相关的规范和整体的发展规划,以减少局部利益的冲突和资金的浪费。

3、注重人才的培养

随着技术经济的发展,交通行业各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对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应地需要各层次的专业型人才,以加强ITS的管理,定期派遣拔尖人才去国外进行交流,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带到国内,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走出去、请进来,将最新的ITS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以高素质的ITS人才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四、建立城市交通智能系统的必要性

在上述一中提到了目前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面临的严峻的城市交通的问题,在我国更是尤其可利用的空间较少,交通不通拥挤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交通拥挤和事故带来了经济的巨大损失;加之城市土地资源和资金有限,不能单靠传统修建道路的方法解决交通问题,因此要建立正确的智能交通系统图管理城市的交通网,而不能靠传统的方法进行。在此背景下,智能交通系统将发挥它独特的作用,因此建立智能交通系统非常必要,大力解放劳动力资源,使他们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事故发生率。

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可以为社会带来很大的效益,发展了智能交通系统可以使交通出行素需要的能源大幅度减少,从而可以改善环境降低环境的污染;可以促进交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交通法制的建设;进一步促进交通领域的技术水平,逐渐达到发达国家的管理水平;建立智能交通系统可以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避免了分散管理上资金的大量浪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产业的结构,为以后智能管理都做了巨大的贡献。

结语:综上,主要讲解了一下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相关概念,以及他对于改善城市交通所带来的巨大作用。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进行了系统且简要的概述,希望给同行以借鉴。城市的交通对于人们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微循环系统,才能均衡交通流量、缓解拥堵。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掌握先进的技术,为城市交通的改善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佩昆、张树升,《交通管理与控制》(第二版),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荆便顺,《道路交通控制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

[3]段里仁等,《道路交通自动控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4][日]社团法人交通工学研究会编,《智能交通系统》,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

[5]陆化普,《智能运输系统》,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6]杨兆升,《智能运输系统概论》,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7]黄卫等,《智能运输系统(ITS)概论》,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

[8]杨冰等,《智能运输系统》,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智能交通论文篇6

关键词 综合;智能运输;电子信息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0-0104-02中国论文联盟

1 综合智能运输电子系统的范围和主要内容

运输系统智能化的核心和前提是电子化和信息化智能运输系统(inelligenttransporta- tionsystems- its)包含7许多的电子信息技术,其中最基本的包括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电子技术。

综合智能运输电子系统是随着计算机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现代交通管理系统技术,是现代交通运输实现智能化管理的关键。从电子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和功能看,现代的综合智能运输电子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框架主要由以下基本系统组成。

1.1 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atis)

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是建立在完善的信息网络基础上的,交通参与者通过装备在道路上、车上、换乘站上、停车场上以及气象中心的传感器和传输设备,可以向交通信息中心提供各处的交通信息;该系统得到这些信息并通过处理后,实时向交通参与者提供道路交通信息、公共交通信息、换乘信息、交通气象信息、停车场信息以及与出行相关的其他信息;出行者根据这些信息确定自己的出行方式、选择路线。更进一步,当车上装备了自动定位和导航系统时,该系统可以帮助驾驶员自动选择行驶路线。

1.2 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atms)

这个系统有一部分与atis共用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系统,但是atms主要是给交通管理者使用的,它将对道路系统中的文通状况、交通事故、气象状况和交通环境进行实时的监视,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交通进行控制,如:信号灯、诱导信息、道路管制、事故处理与救援等。

1.3 先进的公共交通信息系统(apts)

这个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公共交通(包括:公共汽车、地铁、轻轨交通、城郊铁路和城市间的公共汽车)的效率,在实时交通信息流的基础上,向旅客提供便捷、经济、运量大的公交系统。

1.4 货运管理系统

这里的货运管理系统是指以高速运输网和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利用现代物流理论进行管理的智能化的物流管理系统。综合利用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及网络技术有效组织货物运输,提高货运效率。

1.5 紧急救援系统((ems)

紧急救援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系统,它的基础是atis,atms和有关的救援机构和设施;通过atis和atms将交通监控中心与职业的救援机构联成有机的整体,构联成有机的整体,为道路使用提供车辆故障现场紧急处置、拖车、现场救护、排除事故车辆等服务。

2 综合智能运输电子信息系统的作用

综合智能运输系统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处理技术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于整个交通管理系统,从而建立起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综合管理系统。它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的运输系统进行改造,使原本分离和独自运行的各种运输系统(如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以电子信息技术为纽带,形成一个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综合运输系统。它使整个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提高服务质量,使社会能够高效地使用交通运输设施和能源,从而获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在: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水平;减少交通堵塞,增加交通运输的机动性和灵活性;降低交通运输工具对环境的影响,减少环境污染;提高道路运输网的通行能力以及提高交通运输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等。

3 我国发展综合智能运输系统的策略

3.1 建立和完善综合运输体系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贸易往来及经济互补性不断增强,国际经济更趋一体化。新世纪将是综合运输的时代,将形成物流系统的综合化,交通运输面临新的革命性变化,这种新的运物模式将打破传统的各种运输方式各自为政的局面,强调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集成。综合运输系统由此成为各种运输方式在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应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装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技术经济优势,开展有序竞争的动态平衡系统,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转换、衔接,应由一个承运人组织完成。

3.2 实现城市交通各种运输方式的一体化

以汽车为城市主导交通运输工具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负效应,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 在城市公交体系中已经或正在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在主要城市之间修建高速轻轨,对条件许可的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在市区和郊区之间建市郊铁路。许多城市拥有较发达完善的城郊轨道运输系统,成为连接市中心与城市周边、航空港的重要运输网络铁路是加强城市间联络的纽带,世界各国都把城市间旅客运输作为重点。

3.3 发展现代综合物流,实现合理运输

为了综合物流的顺利发展,首先,必须加强物流系统意识,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第二运输企业需要提高货主意识和服务质量,并改善与货主的相互关系;第三,要逐步建立运输者与货主间的战略联盟与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第四,要重视不同范围的拓展,发挥铁路在综合物流中的特殊作用;第五,积极发展运输制;第六,明确政府和企业在综合物流中各自的作用。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3.4 实施交通运输集团化战略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形成,要依赖于三个方面的合力: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竞争和企业组织。要实现大距离的“门到门”运输,要以铁路为骨干,以公路为基础,各种运输方式相互支持,相互补充。

加强国家的监管和调控是交通运输企业集团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实行“大公司、大集团” 的战略,国家的监管调控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国家的调控范围应主要体现在制订行业发展规划、审批重大建设项目、确定产品和服务价格水平收费标准的原则等。中国论文联盟

培育运输市场,优化竞争环境,也是交通运输企业集团健康发展的需要。实施企业集团战略的目标应该是重建有竞争力的交通运输体系,要使各种运输方式尽早进人运输市场,并尽可能使其处于同一竞争基础上,为各种运输方式提供较为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国论文联盟

4 结论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交通运输系统,实现我国交通运输的智能化和综合化,是提高我国综合运输能力和效率的核心和关键。

参考文献

[1]沈兰荪.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5.

[2]秦曾煌.电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智能交通论文篇7

【关键词】多元智能;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教育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教师和教学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特点的媒体技术为我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如何利用这一契机,积极而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潜能,在当前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使拥有不同天资和强项的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其自身特质的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的构成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它认为智能是多元的,智能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8种智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优势或弱势的智能领域。这些智能是全人类都能够使用的学习、解决问题和进行创造的工具。

多元智能中的各种智能内涵:

1.言语语言智能:指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表现为用词语思考,用语言和词语的多种不同方式来表达复杂意义。

2.逻辑数理智能:指人对逻辑结果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能力,突出特征为用逻辑方法解决问题,对数字和抽象模式的理解力,认识、解决问题和应用推理的能力。

3.视觉空间智能:指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的正确感受和表达能力,突出特征为对视觉世界有准确的感知,产生思维图像,有三维空间的思维能力,能辨别感知空间物体之间的联系。

4.音乐节奏智能:指人的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突出特征为对环境中的非言语声音,包括韵律和曲调、节奏、音高、音质的敏感。

5.身体运动智能:指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力量、速度、灵活性等,突出特征为利用身体交流和解决问题,熟练地进行物体操作的能力。

6.人际交往智能:指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做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7.自我内省智能:指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突出特征为对自己的感觉和情绪敏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用自己的知识来引导决策,设定目标。

8.自然观察者智能:指的是观察自然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

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一)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优化学生的智能结构

根据加德纳的理论,不同社会文化环境教育条件下的人们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区别。智力是分布的、情境化的,即智力不仅仅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它还可以分布在个体环境下的人和物,只有考虑到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才能真正的理解他的智力。因此,教育应当为每一个孩子搭建平台,创设丰富的情境,开发他们的各项智能,扬长避短,使他们的智能形成优化的结构。在信息技术构建的情境中,首先,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分析、多媒体创作等,使学生的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节奏智能等得以发展。其次,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进行虚拟现实,让学生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开展学习、模拟活动,可使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以及自然观察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再次,利用网上交流工具创设协作学习情境,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景,展示丰富的形象、直观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游戏,让学生在多种媒体信息的刺激下,调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发展各种智能。

(二)搭建新媒体交流平台,促进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的发展

媒体技术有利于创设沟通、交流、合作的学习情境,建立协作学习模式,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观察他人,进而学会在交流中养成接纳、协作、欣赏等优秀品质,从而建立起一种积极的、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在远程教育中,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与教师进行信息的沟通,并通过网络与不同地区的学员讨论、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的发展,并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高。目前可供交流的新媒体也有很多,以博客为例,它在促进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的发展方面有两大优势。第一,鼓励参与者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博客的模式是平等的,对于教师或书本上的观点,学生可以通过博客的方式发表他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解,博客并不要求意见的统一,但要求意见的针对性和独立性。第二,鼓励学生的参与和协作。博客可以有效地鼓励学生的参与,不光是阅读和评论老师或其他同学的博客日志,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建立自已的博客日志,设置自已的议题,与别人分享自已的思想。

(三)利用网络媒体学习,激发学生的优势智能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每位学生都有相对优势的智能领域。网络资源丰富多彩,随着多媒体的呈现形式日益发展,学生可以利用文、图、视频、音频等多种因素组合来展示自己的想法。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注意发现他们的优势智力领域并加以挖掘和发展。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多元化的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使学生利用各自的智力特点进行有效的学习。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而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优势智能的发展。其次,利用赏识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学校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强项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学生的智力潜力的发展,而且更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要多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智能因素,使用不同的方法,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从而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扩散和发展。

(四)利用计算机辅助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加德纳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一个宽泛的智能体系,而且提出了新颖的智能概念。他把智能定义为: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从智力的本质来讲,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创造能力。利用媒体技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多种智能的组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发展的很快,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学习工具,常见的有office办公软件,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数据库软件,演示软件等,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软件写文章,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制作电子交流演示文稿等,从而帮助学生整理思维、总结规律,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学生的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特点,选择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策略,充分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媒体,让学生组合使用不同的技巧和智能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促进其多元智能的组合和发展。

在课堂中利用媒体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及需注意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这里多媒体系统课堂演示教学模式有两个显著的功能:

第一,多媒体系统课堂演示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在真实情景下感知语言与文化的环境。以英语视听说教学为例,视听说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技能综合训练课程。内容丰富的视听材料所提供的语言形式和社会文化语境可以培养学生识别文化差异的能力,激发同化动机,从而把目标语词的学习与目标语的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地学习并真正掌握该语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理解练习、导视播放、跟读模仿、同步跟读比较、录音合成比较、同声传译、对白转换以及独白叙述等课堂教学环节,比较集中地解决了学生“开口说”的训练问题。口头表达由传统课堂教学中“让我说”的被动型,转变为“我要说”的主动型,学生的认知潜能因此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创设的情景与教师、同学进行会话交流、协商讨论、质疑辩论等,从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种沉重的负担,因而要教师从多方面给予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多媒体课堂能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得以体现。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在整个施教的过程中,各种资源被充分用来支持学生的“学”,而不是支持教师的“教”。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步牵引和指导都是在帮助学生完成一个独立的交际任务,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必将在交际活动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结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多元智能理论无疑对教育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多媒体、网络等新媒体技术逐步全面的走进课堂,这是信息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新的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观念和评价模式,学生开始变为课堂的中心。新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互动性、多样化、个性化等特性。这些特性与多元智能理论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倡导多元智能的平等性,鼓励优势智力发展和迁移的延展性等理论本质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虽然不是当前最完美的途径,却是最合适、最便捷的一条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南昌,钟志贤.多元智能理论对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的启示.中国远程教育,2003(3)

[2]李梅,宋蔚,张新明.信息技术与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现代教育科学,2006(3)

[3]周刚.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保山师专学报,2002(5)

[4]卞喜玉.论多媒体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中的作用中国西部科技.2005(3)

智能交通论文篇8

关键词:多元智能;实验化学;化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213-01

多元智能理论简称MI理论,是由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著的《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是:人的智能结构是多方面,在每个人的智力结构中,至少存在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验化学”选修模块教学中如何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与学生的智能特征相适应,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1 “化学实验”选修模块中多元智能的分布

语言智能:化学反应原理、化学术语、实验仪器名称。

逻辑―数学智能:物质的鉴别和推断、实验操作的顺序、产率计算、分析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

身体―动觉智能:组装实验仪器,使用实验设备、取用化学药品、清洗涤化学仪器,实验操作的动作和技术。

音乐智能:化学实验中与声音有关现象,如金属钠与水的反应。

人际交往智能:合作完成实验操作、讨论实验习题、合作开发新实验。

空间智能:组装实验仪器,观察实验装置。

自我认知智能:及纠正自己在实验操作方面的失误、对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

自然观察智能: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还包括对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观察与感受。

2 “实验化学”选修模块教学中多元智能的培养策略

2.1 通过知识预备,发展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是指利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表现为学生能有效地利用化学语言描述实验原理、事实、现象、过程等,并将自己对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与推理表达出来并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例如,苏教版“实验化学”选修模块中的知识预备可以不讲,而是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总结,在回答的过程中注意锤炼语言,使学生对反应原理进行科学、准确、精炼的概括,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和逻辑思维智能。如在阿司匹林的合成实验中关于实验原理可以由提问入手,层层深入,设计几个问题,如:(1)阿司匹林是由什么为原料合成的?(2)合成阿司匹林的反应是什么?(3)在生成阿司匹林的同时,还生成少量聚合物(副产物),该聚合物应该如何除去?综合以上问题的答案,可由学生得出反应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语言智能。

2.2 通过实验过程,提高身体―动觉智能

身体―动觉智能是指对人的整个身体运动的控制能力和熟练摆弄物件的能力。在实验化学中身体运动智能就集中表现为动手操作能力。化学实验中动手操作是感性物质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把蕴涵于化学实验目的和化学实验设计中的理论思维,通过物质的操作方法外现于感性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化学实验为身体―动觉智能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2.3 通过实验现象,培养自然观察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实验化学中的自然观察智能不仅指的是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的能力,还包括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观察与感受。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培养自然观察智能,这也是实验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4 通过实验数据,增强逻辑―数学智能

逻辑―数学智能是指有效利用数学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这种智能在实验化学教学中的表现方式就是计算和逻辑推理,其核心智能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5 通过实验报告,增进自我认知智能

自我认知智能是指人们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在实验化学教学中自我认知智能主要通过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得失,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知识理解和技能掌握方面存在的偏差。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积极和主动,伴随着学生的成功和失败,需要学生对自我态度的了解和控制,有着丰富的对自我行为和情感的体验,自我认识智能的培养成为实验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2.6 通过交流与讨论,塑造人际交往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指的是在社会活动中,人们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并能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能力。在实验化学教学活动中,通过交流与讨论,塑造人际交往智能。例如,与同伴或者小组成员一起进行讨论、与老师之间的交流等。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智能的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智能交通论文篇9

【关键词】模糊控制 实时模糊控制系统 交叉路口 交通灯

在城市交通系统运行过程中,因为车辆走行的不确定性,给交叉路口的交通管制系统带来了很大的随机性和模糊性问题,很难建立一个数据模型对实际的交通状况进行描述和模拟。在这种情况下模糊控制理论、现代渗井网络等智能技术的应用成为交叉路通灯运行效率提升的主要方式,因此对交叉路通灯实时模糊控制系统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1 模糊子集及论域

模糊控制系统是现代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从设计角度看智能交通系统的模糊控制器由模糊化接口、知识库、模糊推理、清晰化模块等四个部分组成。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实际运行中,典型的较差路口会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组成,而每一个方向又分别有右转、直行和左转三股车流。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智能交通管控系统应该在直行和左转道上设置两个监视器,其中一个设置在停车线位置,主要的监测对象是直行和左转车辆的离开数量,一个设置在直行和左转来车道适当位置,对两个车道的来车数量进行监测,设X为当前区域绿灯方向车辆等待长度,X1为当前区域红灯方向车辆长度与绿灯方向车辆长度之差,T为绿灯延时。

在智能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中,模糊控制系统的运行机制如下,以车辆队伍长度X和车辆队伍之差X1作为控制数据的输入,以实际上绿灯的延时为输出,以此原则为基准制定一个模糊控制规则表,作为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运行规则。具体如下:

(1)X的模糊子集为7个:VL(很长)、L(长)、LL(较长)、M(中等)、LS(较短)、S(短)VS(很短)。

(2)X1的模糊子集为7个:PB(正大)、PM(正中)、PS(正小)、O(零)、NS(负小)、NM(负中)、NB(负大)

(3)T的模糊子集为7个:VR(很多) R(多) LR(较多) M(适中) LF(较少) F(少) VF(很少)

2 模糊变量赋值

在模糊变量的集合和规则确定以后,应该对模糊语言的变量进行线性函数的确定,即要对模糊变量进行赋值,确定模糊控制系统运行过程中各个具体元素对语言变量的归属度,根据模糊控制系统的运行机制可以确定模糊变量的输入和输出数据为X、X1、T的变量值。

3 模糊控制规则表及控制的实现

对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各项变量进行明确以后,应该根据控制系统应用的实际情况和交通管理部门希望达到的交通管理标准,对模糊控制系统进行规则设置。对系统两个主要输入元素的变化结合形式进行推算,并对不同的变化结合代表的不同交通管理形式进行印证分析,进而结合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管理规则和要求,按照隶属度最大的原则对系统运行数据进行模糊判决。具体控制规则表如表1所示。

通过一一对应的控制规则表,现代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就能够实现对交叉路通状况的实时监控,同时输入信息进入到系统与控制规则表进行对比,执行机构就能够对输出信息――绿灯延时时间进行调整,确保智能交通系统对交通环境的实时适应性,对交叉路通灯进行实时调整,以最大限度的优化道路资源和交通系统的使用效率,保证城市交通的安全、畅通。

4 结论与分析

交叉路口一直是城市交通拥堵的重灾区,交叉路通灯交通疏导效率的提升一直是城市交通问题解决的重要突破口,因为城市车辆流动的不确定性,借助传统的数据模型对交叉路通灯实行管理存在严重的现实问题,所以借助模糊控制技术实现交叉路通等的智能化控制是当前交通等控制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从模糊子集及论域、模糊变量赋值、模糊控制规则表及控制的实现三个方面对这一系统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基于模糊控制技术形成的交叉路通等智能控制系统,能够对交叉路口车辆拥堵的实时情况进行监测,并以绿灯方向车辆等待长度和红灯方向车辆长度与绿灯方向车辆长度之差作为输入数据,按照模糊控制规则表控制绿灯的延时时间,能够很好的提高交叉路通灯疏导效率。

参考文献

[1]易俊华.城市道路交叉路通信号模糊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中南大学,2010.

[2]易俊华,朱红求,阳春华.交叉路通灯实时模糊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1,01:47-48.

[3]文孟飞.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交通流协同优化与诱导关键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3.

[4]王炜.城市道路交通模糊智能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5]王晓薇.基于GA的交通信号自适应模糊控制研究及仿真软件开发[D].浙江大学,2004.

作者简介

乔路(1988-),男,满族,辽宁省阜新市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控制系统性能评估。

智能交通论文篇10

Fan Zhenyu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 721007,China)

摘要: 笔者以高校摄影课程为例,在课堂上通过应用多元智能理论,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体的多元智能,让课堂的教学活动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多元智能的分布,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Abstract: Taking photography course i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in class, the author brings the student's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to full play, mobilizes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takes them initia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teaching to make teaching activities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Students'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can be better promoted only if teachers fully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individual multiple intelligences distribution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关键词: 多元智能 摄影 应用

Key words: multiple intelligences; photograph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216-02

0引言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人至少有八项智能,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在于知识的传授,更是在于发掘并指引这些智能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多元智能的分布,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学,才能够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1摄影教学中多元智能的分布

1.1 摄影空间智能这种智能主要用来解决空间位置问题。在摄影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感觉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也包括将视觉和空间的想法具体的在大脑中呈现出来。例如在摄影用光的教学中要求准确表现景物的外部形态,空间感,景深感,突出主体,表达丰富的层次;渲染气氛,表现质感,所有这些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智能。

1.2 摄影语言智能语言智能,即有效地利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才能。摄影学习要求学生能“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摄影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这需要一定的语言智能才能完成。另外,摄影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影像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摄影知识和技能对影像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可用各种图表表示也可用文字来表达,这就需要学习者有目的地培养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

1.3 摄影数理逻辑智能数理逻辑智能,即有效利用数字和逻辑推理的才能。摄影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例如,用F/5.6光圈,20lex的光,快门1/250时的曝光量计算;用F/4光圈,相面入射光的强度的计算等知识的学习 ,都需要相当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1.4 摄影观察智能观察智能,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的才能。对任何摄影上有所成就的佼佼者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观察,要知道应当追求什么。具有一定观察智能训练之后,对于如何观察、摄取周围世界中美丽景物就有自己的方法和见解。才能用一种新的标准、新的方式去观察世界,从而用新目光来抓取你镜头。

1.5 身体运动智能摄影课程的教学效果体现在掌握摄影技术上,而技术、技巧体现在实践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及虚拟演示的实践教学使理论技术包括各种型号的照相机、幻灯机、闪光灯、测光表、镜头、滤色镜等都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拿着各种器材到外景现场进行取景、构图、调焦等技巧的训练,这些环节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身体运动智能才能实现。

1.6 人际交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即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的才能。摄影教学目标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平等合作精神,善于站在不同角度去理解各种自然及社会问题。设置的许多摄影课外活动内容需要学生通过合作、交往来共同解决问题。目的是为学生交往合作、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机会,同时,也使教师和学生关系更加亲密、和谐,利于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避免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死板授课方法。

2充分了解学生智能基本状态 ,制定多元多级教学目标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及因材施教的方法,由于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和兴趣爱好,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智能状况 ,有针对性地扬长补短。教学目标必须因人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学生的智能特征千差万别,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目标,势必有许多学生不能充分发挥其智能优势,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在学习中会出现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在设立一个下限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多级教学目标。每一位学生必须达到下限目标,然后通过努力尽力向高级目标发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提高,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不能只片面强调某一种智能的获得,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成功的机会。如在拍摄《潮》习作过程中,首先按照学生能力的不同进行分组,分组讨论后,各组成员中,组织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编导及后期制作工作;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摄影和道具的工作;具有较强的文字阅读和归纳能力的学生完成编剧工作;表演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演职人员。在各小组中开会讨论通过后,开展实验课程,刚开始各小组的进展都不是很好,经过两节课的磨合,大家发现效果不错,最大限度的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尽情发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每一位同学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促使他们团结协作来完成实验项目。

3创设利于多元智能开发的摄影教学情境

首先,创设有利于学生不同智能表现的丰富的教学环境,通过观察学生对材料和活动的表现可以作为确认学生智能长处的一种手段。其次,摄影教学的开放性要求我们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它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供多元智能训练的途径。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接受了情感态度教育,还能提高其审美的情趣。例如:在学习“电视新闻制作”一节时,要求学生:①寻找适于拍摄的场景及新闻主题,并做出拍摄计划。(培养空间智能、观察能力及人际交往智能)②在课堂上讨论拍摄主题及场景布局的合理性。评价标准事先讨论确定。(培养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③对不合理的内容写出修改方案,并要求写出新策划(培养语言、运动智能及创新能力)。这样,就在课堂上营造了一个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氛围,给了学生一个规划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发挥所长、学习提高。同时教育学生应该持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并身临其境地去思考问题。

4大力开展合作学习和指导个性化学习

合作学习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有利。能独当一面的人才是分工越来越细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能够与人紧密合作的人才更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智能的重要性将愈发显现出来。合作学习就是关于一个相同的话题,去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研究,共同的去收集与话题有关的资料进行交流的过程,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探讨内容的认识,而且也增强了他们对其的理解。此种学习方式一方面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其实,多元智能理论提供的是一种多元学习的方法,也就是按照学生的兴趣和自身特点,制定学习方法。在充分借助于个人的智能优点的基础上,取得知识,同时促进弱势智能的发展,最后实现一种优化的智能组合。例如在《潮》第一次拍摄过程中,有些组由于组员之间缺乏交流,分工不具体,工作目的性不强,盲目进行,导致工作进展不顺利,不能按时完成拍摄任务,开会讨论后,经过进一步协调,重新分工,明确了工作任务后,学生对拍摄内容有了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拍摄任务最终如期圆满完成。在后期制作完成后,各组之间互相评分,得到结论后,我去点评并给以奖励,通过六周的试验,发现学生对课程很感兴趣,对知识的学习态度也变得积极主动,我认为在构成中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形式,课堂教学也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特定沟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应该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5积极开展多元评价活动,鼓励自我评价

按照加德纳的观点来讲,传统的单一智能评价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小袋教育的需求了。只有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才能够了解学社工的智能差异,从而可以准确地评价学生,为学生合理的发展提供指导性的依据。第一,评价目标要多元化。一方面应评断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评价学生学习的质量,从而调整教学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另一方面应促进学生创造性、个性、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所有学生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与自信心。第二,评价内容要全面化。注重将学习过程与结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不仅要对学生认知水平进行评价,而且对学生的价值观、情感的变化以及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第三,评价方法要多样化。强调在摄影教学过程的全部环节与不同的目标领域都有评价的渗透,在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查时要选用不同的方法。考试只是学习评价的一种方式。因此教师应从多元智能入手,全面正确的评价学生,才能使教学效果不断的提高。自我认识智能是要在很大程度上去培养的一种基本智能。其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同时持续地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恰好具备此作用,从而也能更为有效地发挥出评价的激励功能。由于要想对学生进行评价起到有效作用,最终需要经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因此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所以,学生的互评、家长以及教师的评价,甚至社会的评价都应与学生自我评价有机地相结合,对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表现与反应要随时关注,以便给予适当的、及时的、必要的指导和鼓励。

6结束语

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在摄影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学习和实践操作,在6周内通过抽样查询收集了图片、外出拍摄及实践操作,对学生学习的刺激在摄影教学中有很大的意义。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念和思维,从而使我们能够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发展。对于教师,应积极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结合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教学,不断探索、构建具有特色的新型教学设计模式,提供并激活适合个体强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协调发展的文化环境,开发和培育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所谓成功的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成为有效的学习者。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和推广能帮助广大教师将教学推向成功,它将带来一次教学观念的变革,让我们在重新审视摄影课堂教学的同时,去寻找更加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崔金英.国内外教育技术研究对象探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04).

[3][美]1inda campbell 等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