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发展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9 12:41:00

高科技发展论文

高科技发展论文篇1

摘要高科技农业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旅游资源。农科单位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其科技、人才、地缘、生态等优势,将高科技农业与旅游、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在转变观念、培训队伍、配套建设、狠抓管理、开拓市场、争取政府和行业支持等方面狠下苦功,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实践证明,利用农科基地办旅游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已成为投资省、风险少、见效快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同步协调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极具推广价值。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模式

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生态旅游正日渐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而将二者融于一体、富含科技含量的高科技生态旅游农业则成为人们的抢手货,大有发展前途。

一、产生的动因与背景。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其前身为珠海县(后改市)农科所,成立于1963年,最初主要从事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良种繁育,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建特区以后因城市发展需要,原在市区的1千多亩试验田被无偿征用,市府只在城乡结合部梅溪村划出247.9亩荒坡地,补偿10万元。珠海农科人发挥特区首创精神,积极发展以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转基因等生物工程为重要手段的高科技生态农业,主要从事蔬菜、禽畜、瓜果和花卉等科研、生产,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基地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土栽培的“神话”,北瓜(新疆哈密瓜等)南移的奇迹,使珠海农科中心成为农业线的一面旗帜,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国贵宾的参观访问,中央领导的亲临视察,兄弟省市的组团考察……成为我们搞旅游的外在诱因;而珠海被评为“旅游城”后,市旅游局亦在寻找新的旅游项目开发,特别是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他们亦把目光瞄准了梅溪科研基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珠海市无土栽培旅游基地——“农科奇观”即告诞生。我们认识到农科单位如果不进一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等、靠、要”的束缚,就没有发展前途。必须面向市场,走科研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道路。而农业高科技资源不但是生产资源,其形成的奇特的生态景观和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几年来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亦证明了这一点。

二、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及项目的起动。

1、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珠海是座会议、会展、休闲度假的海滨旅游新城,处在珠三角城市群同时又是一国两制的交汇点,而珠海“农科奇观”位于城乡结合部,兼具城乡优势,背靠碧波荡漾的梅溪水库,环抱连绵起伏的凤凰山脉,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2、前景广阔的客源市场。珠海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并拥有“环保模范城”、“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最近又被联合国授予“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港澳台和周边地区的游客。98年“农科奇观”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达20余万人次。此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学生市场,作为珠海市学生农业科学教育实践基地,仅97年3月至98年接待学生就达6万多人,有不少幼儿园也组织小朋友来进行参观活动。珠海市有中小学生十几万,澳门也有十多万,香港则有百多万,邻近的广州、中山、深圳的学生市场更为广阔。目前已与港澳及广州、中山等地的教育部门达成了学生到“农科奇观”学农实践的意向。98年接待澳门学农学生4000多人,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3、别具一格的农业科技优势。现有各门类的科研人员70多人,建有无土栽培温室大棚65座,可种植四大类,100多个品种的瓜果、蔬菜和花卉。至今已获得35项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其中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专利2项,国家、省、市一等奖5项,特别是无土栽培项目,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都属国内先进水平。基地引种的是世界各地的名优品种主要是创造新、奇、特效果的观赏类作物,游客一年四季无论什么时候来,欣赏到的都是花的海洋、菜的世界、瓜果的天地,流连忘返。而高科技农业演示厅、传统农具展示厅、中心实验室、组织培养室、植物“克隆”工厂,都给游客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4、独具特色的餐饮服务。游客在“农科奇观”不但可以看得入迷,玩得开心,还可以吃得惬意,满载而归。农科餐厅出品的菜肴原料都是基地自产的产品,以“回归自然、营养保健”的特色,赢得了广大游客的交口称赞,回头客大增。不少旅行社把我们的农科餐厅作为定点餐厅,慕名而来的食客更是络绎不绝。游客吃饱喝足,还可买上无污染、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带回家让亲朋好友分享。

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起动是在科研基地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是对基地环境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净化;二是对科研实验设施及生产大棚进行适当改造,以适应观光旅游的需要;三是增建一些为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如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厅、农具展示厅、农业高科技演示厅、双龙山庄等;四是穿插点缀一些可参与性强的休闲娱乐设施如烧烤场、野炊园、钓鱼走廊、农家作坊及车水抓鱼、点瓜种豆、装盆栽花、组培实验等项目;五是要培训一支相应的旅游服务和管理专业队伍;六是对科研基地进行适当的形象包装并适度对外进行推介。

三、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吸引大众走上生态之旅。

农业科研基地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兼具城乡特点和优势,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既有朴实美丽的自然景观,又有高科技农业生产的奇特的动植物群落生态景观。既有科研实验、科教培训设施,又有接待服务设施。整齐的生产大棚,整洁的组培工厂,典雅的接待大楼,那成林的果树,葱笼的茶园,墨绿的蔬菜,盛开的鲜花,以及珍禽园地,青青草坪,营造了一派田园风光。所以,无论是旅游参观还是考察访问的客人都认为基地是闹市中的田园,繁华中有野趣,不是公园胜似公园的都市村庄。

农科基地内上千种、上万株植物吐泻着人体所需的新鲜氧气。这里鸟语花香,月朗风清,行云流水,安宁幽静。

先后建起的“神奇的瓜果世界”、“农科之窗”、“荷塘观鱼”、“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蝴蝶兰园”、“沙漠植物园”等一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境内外游客。正在开发的还有“百鸟园”、“蚕桑园”、“药用植物园”、“茶文化庄园”等生态旅游项目。

农科基地不但有农大毕业的专业讲解员导游,还将所有的花草树木、农作物挂上说明牌,标明品种、属性、原产地、功能、栽培要领及注意事项,游客每来一次,便受到一次深刻的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生产的农产品亦成为人们喜爱的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四、加强管理与营销,促进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

1、抓专业队伍建设。成立了旅游资源开发科,下辖导游部、餐饮部、客房部、产品展销部,并相应培训了导游接待、厨艺、服务、营销和园艺工程等旅游专业职工队伍;先后组织干部职工到国内外考察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情况,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组团参加了96、97、98年香港国际旅游交易会和省旅游局举办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会议”、“’98广东人游广东嘉年华”、“江苏、淅江旅游推介会”等学习和促销活动,提高了旅游专业管理水平,拓展了客源市场。

2、抓接待设施配套。建起了环保停车场、接待楼、卡拉OK歌舞厅、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大厅和学生绿色营地、双龙山庄别墅等,大力开展旅游基地的绿化、美化工作,建凉亭6座,铺草坪2万多平方米,建大型花坛和天台花园多处,种果树3000多棵,其他绿化树1万余株,铺设双车道水泥环园路4.5公里,在排灌河道两岸砌花岗岩石雕护栏,安装新颖别致的行人道路灯,种植高大挺拨的大王椰,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3、抓科技旅游景点建设。在无土栽培65座大棚设施的基础上又相继建成了中心实验室、组培工厂、全光雾快速扦插育苗工厂、图书室、信息中心,以农业的高科技吸引游客。占地2000多亩的“农科奇观”拓展工程,也将在99年完成总体规划。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初步开创了高科技农业旅游的品牌,中央、省市和港澳等地电视台、电台、报社等新闻单位竟相报道,大大地提高了基地的知名度。几年来,我们先后接待了78个国家首脑、专家的参观访问和4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待了60多万国内外游客及8万多学农学生和各省市区兄弟单位考察团数万人。在旅游市场低迷的情况下,98年旅游收入305万元,比97年增长两倍多。现与港澳及周边城市80多家旅行社保持着良好的业务关系。我们还针对不同游客、不同需求对象适时推出“蜜瓜品赏团”、“龙眼荔枝团”、“学生套餐团”,学农欢乐一天游及二天游活动等促销措施,收效甚佳,得到了广大游客的欢迎和好评。

4、合理利用资源,狠抓节流增效。农科单位底子薄,资金有限,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几千万元去搞景点建设。只有在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提高高科技农业旅游项目开发的社会经济效益,加强内功的锻炼,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等几方面作文章:

4.1转变观念,注重开发观赏实用型科研项目。科研和旅游管理人员应加强沟通,深入市场调查研究,开发人们喜爱的既具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科研项目,让游客既可观赏,又可品尝,亦可买下带走,如玩具南瓜系列、无土栽培的盆花等。此外,应不断更换作物品种,引进新、奇、特异的品种,同时不断变换栽培方式,如无土水培改无土基质栽培,基质也不断变换,如今有砂砾、珍珠岩、椰糠、锯末、石子等等20余种,使旅游吸引力越来越大,回头客愈来愈多,有的港澳游客甚至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今年初,我们又开发了无土立体栽培项目,可节省土地25%以上,提高产量50%以上,且植株上、中、下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缤纷,令人目不暇接。

4.2培训队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进行职工培训。例如对专业讲解员采取请资深导游员现身说法,到旅游社跟团实习,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等方式,提高了其专业水平。又如餐饮部采取与市旅游职业学校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到餐厅实习,学校和学生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餐饮部节省了人力费用,学生又学到了新的菜式和烹饪方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此外,我们还坚持干部职工每周两天义务劳动制度,要求员工个个成为多面手。基地内的园林绿化、水电工程大多数为我们自己动手建设,既有农科特色,又节省了大量工程费用。游客爆满时,其他部门员工自觉到旅游部门当导游、售货员,端茶传菜,洗碗扫地,既保持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又节省了人工费开支。

4.3配套建设,不断推出新的旅游服务项目。我们刚开始开发旅游时,只有旅游接待部从事专业讲解导游服务,之后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服务日趋配套。97年成立餐饮部,开设了农科餐厅和卡拉OK歌舞厅、烧烤场及钓鱼走廊。98年初成立产品销售部,开设了农产品商场、客房部,使基地逐步建成集吃住游乐于一体。服务配套成龙的综合性特色旅游景区。

4.4开拓市场,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中心原是以珠三角及港澳团队游客为主,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港澳团队客人有所下降。97年3月,我们成为珠海市学生农科教基地后,打开了学生这一个大市场。98年除拓展了澳门学生市场外,又通过学生带动了散客市场。今年上半年我们又开拓了会议团和培训班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5狠抓管理,提高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首先建章立制,年初制订了2万余字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使权责利落实到人,奖罚兑现。其次是狠抓环境卫生管理,大面积绿化美化环境。以优美的环境和优质服务留住客人的心。再次是建立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标牌,建设标准的公共卫生间和凉亭、护栏、宣传栏,设立投诉电话和意见箱,让游客游得开心,玩得遂心,吃得顺心,住得舒心,购得称心,行得安心,杜绝了宰客现象,保持了生态旅游持续稳定发展。

实践证明,利用农科基地办旅游是切实可行的。它投资省,风险少,周期短,见效快,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一项事业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行业管理。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是因为得到了珠海市委、市政府和市农委,特别是市旅游局和旅游协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国家、省旅游局、省旅游协会的肯定和支持,在98年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检查验收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基地是“珠海市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景区之一”,并将99生态旅游年珠海开年仪式放在我中心隆重举行。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我中心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创收又为科研加大了投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我中心科研等各项事业和发展。

五、今后的发展设想。

生态旅游农业,已登上大雅之堂,它将成为旅游业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传统农业生态旅游给人是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而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的则是不可思议的神奇世界和无可抗拒的巨大诱感力和吸引力,因而则更具发展前景。难怪有不少港澳游客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与主题公园景观相比较,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则更富于创意与变化,一年四季均可推出新的旅游吸引物。

开展农科生态旅游可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通过社会各层人员的观光、旅游,可更好更广泛地普及良种良法等农业科技知识和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参观者的科技和环保意识以及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

高科技发展论文篇2

关键词:期刊建设;学术论坛;科技论文;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4-7927-02

2003年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成立[1],这标志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破冰期;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文化体制改革,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已从破冰期进入深水区,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在逐步加大,政府职能发生了很大转变,由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的改革也在进行,但由于科技期刊具有专业性强、规模小、编制上隶属于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等特点,科技期刊的改革不如公共文化体制改进进展迅速,但改革已然开始,作为科技期刊的一名编辑,我们要拿出改革的勇气去开展工作,让科技期刊的运营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没有隶属单位庇护的前提下,能更好地生存。

如何在市场经济中更好生存,不被淘汰,转制改革后的科技期刊有很多工作要做。科技期刊跟公共文化期刊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学术性,把学术性发展好,是科技期刊建设的关键所在。学术论坛是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2],而研究生是科技期刊作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未来科技期刊作者的主力军,因此,如能将学术论坛与科技期刊联系起来,将对科技期刊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1 科技期刊的特点

《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对科技期刊的定义为:具有固定刊名、刊期、年卷或年月顺序编号,印刷成册、以报道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连续出版物[3]。

1.1 科技期刊的固有特点

1) 技术性和专业性。科技期刊是为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服务的技术性、专业性刊物,这种特征与科研人员的专业性阅读需求相适应,比较容易吸引相关专业的读者和作者。

2) 开放性。大部分科技期刊的投稿和阅读对所有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均开放,而非只对某一个单位内部或部分科研人员开放。例如,《工矿自动化》是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主管、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常州自动化研究院主办的国内唯一一份集中报道我国煤矿电气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领域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及新动向的专业性技术期刊,属于开放性的科技期刊,超过80%的稿件来源于各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企业和全国高校。

3) 读者群具有专业性和稳定性。科技期刊的读者多为相关专业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相关企业的研发人员和相关专业的高校教授、研究生,这些读者具有浓厚的专业背景,一旦对期刊认可,将会表现出兴趣的持久性和阅读的稳定性。

1.2 科技期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特点

1) 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竞争型的经济[4]。竞争就会存在优胜劣汰,就需要优先考虑经济效益,没有效益就无法生存。但科技期刊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是展现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舞台,担负的社会责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建设既要注重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社会效益。

2) 提高质量是期刊优先发展方向。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必须逐渐提高期刊质量才能保证生存。科技期刊必须具有足够的专业性、更高层次的技术性和广泛的读者群,才能在市场经济中良好经营。

3) 经营模式发生重大改变。传统的科技期刊多是挂靠在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随着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的改制,科技期刊编辑部的管理和经营也发生了重大改变,编辑部拥有了更多的自主经营权。在经营模式上,编辑部已不能单单依靠挂靠单位的支助,更多需要自主创收,而创收的前提是期刊要有鲜明的特点和广泛的认可度。

4) 编辑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已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Office工具及各种企业通讯管理系统已被办公室员工所熟知。科技期刊的编辑自动化还不仅限于办公自动化,更多的网络投稿系统、专家审稿系统、编辑办公系统在科技期刊中被应用。以《工矿自动化》 网络编辑系统为例,网络采编系统自动登记稿件信息, 无需编辑再人工登记稿件、填写作者信息、分配稿件编号等,减轻了编辑的工作量。初审稿件可通过网络直接传给专家或主编进行进一步处理,终审结果也可直接通知作者,且稿件的审稿情况可自动记录,一目了然, 便于日后查询。责任编辑可对录用稿件进行在线编辑加工,且该过程中可与作者进行互动交流。另外,系统还与知网版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进行了功能整合,提供不端文献在线检测功能,点击相关按钮可直接查看稿件的不端文献检测情况。采用该系统后,只要能够上网,编辑即可随时随地办公,突破了办公时间和场所的限制[5]。

2 学术论坛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当前在高校有多种多样的研究生学术论坛,这些论坛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被师生广泛接受。学术论坛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碰撞思想火花、启迪科研灵感、开拓研究视野、探讨技术问题的交流平台,也为科研专家和研究机构展现技术实力、推广学术思想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学术论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促进知识交流。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每个人的知识水平都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学习和交流,才能使知识不断扩展。知识的扩展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加强交流是加深对知识理解的有效途径。当两种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并产生新的思考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的才能更深一步。

2) 启迪创新思维。创新是一个研究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创新需要思考、试验与实践,同样需要学术讨论与争论,学术论坛就是学术讨论的一个重要平台。学术论坛中,所有参与者都可以畅谈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辩论,碰撞思想火花,启迪创新思维。

由此可见,学术论坛在学生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科技期刊能定期组织相关专业的学术论坛,不仅会受到高校师生的积极响应,同时可以大大提高科技期刊在相关专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中的知名度。

3 科技期刊举办学术论坛的举措

3.1 选定参加人员和地点

1) 科技期刊的报道内容和服务范围决定了学术论坛的参加人员应是期刊所报道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和高科技企业的研发人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虽然专业相近,但站的角度不一样,对同一技术成果的观点则不尽相同,组织这些人员在一起讨论交流,对他们各自的技术发展都有益处,必然得到参加者的积极响应。以《工矿自动化》期刊为例,该刊集中报道我国煤矿电气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领域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及新动向,就可以组织相关专业的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参加学术论坛,高校主要有煤矿类专业院校、信息工程类相关院校、自动化类相关院校,研究院所主要有中科院的相关研究所、煤科院的相关研究所和相关专业的地方研究所,企业主要是指在煤矿信息化、自动化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市场认可度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

2) 学术论坛地址的选择同样重要,好的地点可以更好烘托学术氛围、增加参加者兴趣、提高学术论坛效果。本着重点针对在校学生的原则,学术论坛地点优先选择高校,既有利于师生参加,也可以借助高校的各个平台宣传科技期刊,如高校图书馆、学校社团等。为了更好地提高科技期刊的知名度,学术论坛的地点也可以选在科技期刊编辑部所在地,这更有利于论坛的组织,同时可以邀请参加者参观编辑部的工作环境,让参加者更好地了解期刊的发展历史,让编辑与作者更好地交流科技论文的写作心得,促进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和谐发展,提高科技期刊的市场认可度。

3.2 学术论坛内容的选择

学术论坛内容的选择需要注意以下两个要点。

1) 主题切合本期刊报道的范围。

学术论坛的主题必须切合本期刊报道的范围,这是一个基本点,否则,对本期刊的建设没有作用。主题可大可小,大的主题可以是一个行业或者一项技术的总体发展趋势,可以请相关专家进行讲解,小的主题可以是一个小的技术突破,可以请相关技术尖端人才进行讲解。科技期刊举办学术论坛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期刊的建设,让更多的相关专业的专家、人才、学生了解本期刊,扩大期刊的知名度,举办学术论坛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根本目的展开。

2) 选定本期刊发表过的高水平论文。

高水平论文是最能代表一个科技期刊整体水平的,如果一个科技期刊没有几篇可以代表本行业最高水平的论文,那科技期刊是没有含金量的。邀请高水平论文的作者作为学术论坛的特邀嘉宾,既可以提高学术论坛的质量,也可以扩大科技期刊的影响力。高水平论文在讨论的过程中会逐渐得到参加者的认可,同时也是对期刊质量的认可,随着论坛的持续开展,要让参加者逐步养成阅读期刊、向期刊投稿、引用期刊论文的习惯。学术论坛对于科技期刊建设的作用是需要时间积累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坚持的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

4 结束语

在当前文化体制深入改革的环境下,该文深入分析了科技期刊的固有特点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特殊性,借鉴学术论坛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阐述了通过举办学术论坛促进科技期刊建设的具体举措。学术论坛是高校和学术界经常举行的活动,涉及面广,影响深刻,将其引入科技期刊建设,必将极大推动科技期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霍步刚,傅才武.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分期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策略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7(8):23-34.

[2] 李昌新,李雪芹,卢玲,刘国瑜. 学术论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2(2):75-77.

[3] 张欣,刘亚萍,王吉晶,李娟,史谦.高校专业性科技期刊的特点及其品牌创建[J].学报编辑论丛,2007:12-15.

高科技发展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科技发展,人文环境

 

1. 科学技术发展人文环境的界定

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人文学科的发展状况。广义的人文学科是指对社会和文化艺术的研究,包括哲学、史学、法学、伦理学、文艺学、语言学等。人文学科的繁荣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起了解放思想的巨大作用。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无论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物质财富如何获得极大的丰富,人们也同样不能忽视伦理、道德、审美、艺术、哲学、意识形态等人文科学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支柱性地位。

(2)民族文化传统小论文。民族文化传统是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物质条件的改变而演变、沉淀下来的观念形态的总括。民族文化传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互动的。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巨大的反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民族文化传统主要是通过直接影响科学传统的形成,特别是通过影响科学传统的科学价值观和科学世界图像的形成来影响科学技术发展。

(3)社会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客体对于主体需要所具有意义的认识,即人们对于事物的好与错、可行与不可行等的认识。它在人们头脑中起着认识向主观意向、向决策观念转化的中介作用,并最终决定着人们的实际行动。社会价值观念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导向作用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的。宏观导向作用集中地体现于国家的科技政策之中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微观的导向作用则体现于科学家个人的价值观之中。

(4)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及全民族的人文素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人文素养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创造能力的大小,能在某些意想不到的方面激起创造热情和灵感小论文。而全民族的人文素质的高低又决定着科学技术工作者人文素养的高低。

上述四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

2. 人文环境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1)人文环境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美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不断营造和优化有利于科技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美国文化的积极方向是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创业胆识和宽容失败。“二战”后至今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尽管不断受到来自工业化国家的挑战,但美国仍在主要高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由此观之,文化环境起着潜在的、深层次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2)良好的人文环境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是先进文化的核心部分。一个有利于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文化环境一定能够为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科技工作者培养创新思想需要文化环境的创新小论文。科技工作者的科学创新能力是科技发展的最直接动力。这种创新能力的形成,除与自身的科学素质有关外,文化素质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4)文化环境创新为科技的发展获得了人道方向。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力,使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开始显现。为了找回科学的人性,使科学人文化,必须对它们加以引导和制约。文化环境便为科技发展规范了人道方向。对科学方案进行人道主义鉴定,对新工艺进行道德评价,对科学研究进行伦理调节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对科学技术的使用进行人道规范,这些都是文化对科技行为调控的准则。

3. 如何改善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

(1)培植适宜于科学生根和发育的价值观念

在不利于科学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里,科学不容易结出能够再生的果实。科学能够顺利地发展,必须社会文化环境与它融合。科学真正能够良好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是把追求真理当作基本价值的社会文化环境。只有唯真时尚成了一个社会文化中大多数知识分子坚持的态度,科学的发展才会得到真正广大的支持小论文。

(2)强化人文涵养对科学工作者的积极影响

科学工作者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个性特征、人文学识等对其科学创造活动有直接的、积极的影响。科学工作者的意志、毅力、兴趣、激情和信念是其科学研究的动力之源。诚实、无私、公正、宽容、协作等品质是科学创造的必要前提。

(3)发挥正确自然观的导向作用

为了持久而广泛地促进科学造福于人类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减少和避免科学的应用给人类带来危害,必须纠正各种有碍于科学造福于人类的自然观和价值观。一是要用以人为本,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科学的应用促进自然良性循环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长期协调发展。二是要从对功利与非功利和物质与精神等问题的辩证思考出发,引导科学的合理应用,既避免近代以来功利主义一味追求科学的物质功效的片面性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又克服当代新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的空想性。

4. 对构建当代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的几点思考

(1)构建当代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必须培育风险意识。科技的发展随时可能遇到技术、市场、财务、管理等多种风险,所以科技工作者需要有“入虎穴” 的勇气和魄力,直面各种风险。构建当代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培育风险意识,应该宣传成功个人的创新事例。

(2)构建当代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必须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结合的道路。

工业化以来人类工具理性的膨胀和人文精神的萎缩所造成的当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与失衡,是工业文明的病根之所在小论文。对此,人们提出了两条基本的途径以促进这两种文化的统一:一是用人文文化唤起科学的人文精神,重建科技理性;另一条途径是借科学发展的自身逻辑使科学从根本上人文化。

(3)构建创新的文化环境,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建立新型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

我国国民人文素质不高已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知识的贫乏,人文意识的不足,人文精神的失落,使科技发展的前沿所提出的大量人文社会方面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崭新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建立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必须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行创新。

(4)构建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原创性与拿来主义的关系。我们要学会利用市场经济机制来获得知识和成果,但作为科技政策的基点,更要突出原创性科研活动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强化原始创新。我们既反对非理性的民族狂热性,也应摒弃低迷沉沦的民族自卑心理。一个国家或科技经济实体要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努力探求原始性创新,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小论文。

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关系。在现代国家创新体系中,科技因素和制度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科技界在谈科技创新时,容易出现重技术轻制度、重专业轻管理的倾向。相对于科技创新本科毕业论文格式,通过体制创新完成制度变革的变量更多、作用更大。

个人创新和集体创新的关系。科技创新离不开人的智慧的充分发挥,也不排斥个人的重要作用。但在大科学时代,现代科研活动和创新实践更多的是团队协作的结果。时代欢迎创新方面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宽容态度,呼唤带领团队创新成功的帅才、将才和领导人才。

总之,面对新世纪新的文化环境和高科技发展的主题,我们全社会应该重视和关注。对此,我们都应自觉地担负起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傅正华.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分析[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3

【2】朱耀垠.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统一的基本途径[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11)

【3】朱晓刚.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因素[J]. 科学决策,2005(5)

【4】李承宗,邓频声.创新文化环境促进科技发展[J]. 湖湘论坛,2002(3)

【5】陈士俊.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环境问题的理论思考[J]. 科技管理,2005(2)

【6】徐冠华.大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J].中国软科学,2001(3)

【7】阎树田.创新的文化环境是科技创新的源泉[J].开发与创新,2003(4)

【8】茹春亚.创新的基点和文化环境――兼议创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三者关系[J]. 理论与改革,2003(2)

【9】吴海江.正视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创新的作用[J]. 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6)

【10】王玲.论科技创新的文化推动力环境[J]. 理论与实践,2002(11)

【11】刘译.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互动[J]. 社会科学,2003(2)

【12】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兼论全面素质教育[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0)

高科技发展论文篇4

科技期刊是出版业改革发展的先锋力量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出席本次论坛并作了重要的主题发言。李东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转变、出版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科技期刊管理者和出版工作者要进一步转变思想,深化改革,使科技期刊成为我国出版业改革发展的先锋力量。

李东东说,科技期刊是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牢记使命,立足本职,扎实工作,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与发达国家科技期刊发展规模和质量相比,我国科技期刊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李东东表示,当前我国新闻出版业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新兴出版势头迅猛、数字技术不断创新、产业形态日趋完善的新形势,科技期刊要借助科研开发以及出版业、传媒业、信息服务业不断发展的推动力,积极实现科技期刊业态转变,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李东东指出,科技期刊在发展过程中,一要切实转变资源配置方式,培育和重塑新型市场主体。对已形成规模和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科技期刊要加大扶持力度,予以政策支持,推动优秀科技期刊进一步做大做强。二要积极应用新媒体新技术,获得新的发展动力。科技期刊要利用内容制作的优势,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在刊物的表现形式、为读者服务的功能及延伸期刊的价值上,进行大胆尝试,作引领期刊数字化的表率。三要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加大对优秀科技期刊的扶持力度。李东东说,新闻出版总署将在完善学术期刊质量评估标准、建立健全学术期刊编辑队伍管理制度、加大对违法违规现象管理处罚力度等方面采取措施,优化学术期刊发展环境,推动学术期刊发展,为学术期刊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李东东最后强调,一个国家的科技期刊水平,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技实力、科技共同体的凝聚力。我国科技期刊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科技期刊管理者和出版工作者不仅要积极迎接和适应科技发展及国际学术出版竞争的挑战,更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使其真正成为我国文化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集团化,小荷才露尖尖角

目前,“中国制造”的论文约占全球研究类出版物总量的8%。据汤森路透科技集团预测,2012年到2013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论文产出国。根据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杨卫的乐观预测,按照目前的影响力提升速度,位于“金字塔尖”的国内高校的学术影响力,有望在几年内跻身世界前100名。然而,当前国际著名期刊和出版集团纷纷在中国抢滩登陆,国际期刊的质量精品化、运行集群化、出版细分化和竞争全球化给中国出版业带来了巨大冲击。我国的现实却是,大多数科技期刊仍沿用30年前传统的日常管理和出版机制,出版规模小,发行量小,经营能力较低,很难同这些国际出版公司竞争。

在论坛主题演讲中,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指出:“面对国际出版集团的竞争,我们要通过体制改革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通过联合或兼并重组,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实现专业化的出版集团。只有集团化才是我们未来的出路。”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也表示,目前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正在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期刊管理者和出版工作者要认清改革形势和政策环境。我国一些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市场竞争机制不仅在科技期刊资源配置上具有效率优势,更能促进科技期刊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作、服务创新,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

中国科技期刊阵营中较早尝试集团化道路的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泽林讲述了卓众规模化发展的经验,也提出了改革中遇到的3个方面难题:一是刊号紧缺。二是没有期刊综合出版权。我国目前的体制是报刊单位不能出版光盘。而刘泽林认为,期刊应拥有综合出版权,这样能更有效地利用文化知识的价值。三是兼并重组举步维艰。尽管这是改革的大趋势,但在很多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当前的形势是,一方面正规的出版单位扩大规模存在困难,另一方面业内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对此,李东东副署长表示,新闻出版总署将对高水平学术期刊予以政策扶持,实行刊号资源优先配置、适度放开和出台财政税收优惠扶持政策,完善学术期刊质量评估标准。同时,建立健全学术期刊编辑队伍管理制度,对非法出版学术期刊论文、期刊超越办刊宗旨及业务范围刊载学术论文、不注重学术期刊质量等违法、违规现象加大管理处罚力度。

数字化谜局

目前,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传统出版产业的运用与发展,带来了出版业生产方式、运营模式、管理方式等革命性的变化,加速了传统出版业的升级,为出版业的发展拓展了前所未有的新空间。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改变了科技期刊的生态环境。传播手段的网络化和数字化等新的出版形态正在占领国际科技期刊的主流地位。科技期刊不仅要在出版理念、出版模式、传播方式、营销手段等方面加强研究与实践,还要加强科技期刊数字产品的研究开发,加强对学术出版资源的整合,加强数字出版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期刊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

本次大会特别邀请《自然》杂志主编菲利普斯・坎贝尔作大会发言。《自然》作为国际知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高达34。菲利普斯・坎贝尔在大会报告中强调:“数字化是出版业的未来发展之路。”同时,他表示,读者在阅读智能文章时可以提出问题,获得解答,提高互动。今后,大众或

许也可以参与论文评价。

中国知网总经理、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社长王明亮在主题演讲中分析了印刷出版的缺陷和数字出版的优势,他指出:“印刷出版时滞严重,最多时滞达722天,这将降低科技成果首创性,降低被引用次数。数字出版能大大提高出版时效,利于读者一编者一作者互动,能有效把握国际需求,且知识服务市场化、创作手段多媒体化。”爱思唯尔期刊出版高级副总裁、荷兰出版商协会运营总监Philipe M.A.B.Terheggen表示,如今电子期刊革命已经到来,相信未来出版业可以达到大规模的数字化。

但是与会的嘉宾也没有真正指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数字化道路。从世界范围来看数字化还只是停留在纸版内容的电子转化层面,而像斯普林格中国区出版业务负责人叶路提出的数字出版与Web3.0的结合与互动目前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并没有形成现实可行的模式和道路。因此,虽然业界对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是一致认可,但是究竟怎样转型却是一片迷茫。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本次大会上,科技期刊如何平衡国际化和民族利益之间的关系成为众多专家热烈讨论的议题。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表示,中国科技期刊走向国际仍需要破解以下难题:一是期刊导向问题。现在,学术评价制度深刻影响科技期刊质量。二是我国科技期刊影响力不高。三是出版语言问题。目前,国际优秀期刊出版语言被英语垄断。我国期刊如不在市场和质量上显示独特优势,将很难取得大的突破。

在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和民族利益的平衡方面,日本和我国有着同样的困惑,日本的研究人员也更喜欢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投到《自然》、《科学》等著名期刊上,他们认为这样会使自己的成果有很高的显示度。目前日本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日本应集中自己的力量,鼓励国内研究者将优秀的论文投到自己的期刊上,在日本创办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另一种观点认为,创办日本自己的一流学术期刊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因为欧美一流的学术期刊已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将研究成果投入到这样的期刊上会有更大的显示度。日本200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野依良治教授是第一种观点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亚洲应该创亚洲一流的期刊,日本、中国、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应集中力量创亚洲一流的期刊。20年前美国确实严厉地批评过日本,特别指责日本在基础理论方面大量“抄袭”美国和欧洲等国家的研究成果。当时,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日本开始重视基础研究,并将自己研究论文的摘要全部翻译成英文,免费向世界提供。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在1999年10月创立了学术期刊电子平台――J-STAGE,收录了375家日本科学或技术学会发表的论文和会议论文集,其中80%的论文是全文免费阅读。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科技信息部部长大仓克美在本次论坛上着重介绍了日本J-STAGE的成功经验。J-STAGE是日本学会专用电子杂志出版平台,它打破了日本过多依赖欧美商业出版的模式,促进日本发行的学术杂志全球流通。大仓克美强调了母语论文的重要性,他说:“中国和日本同属汉字文化圈,我们虽不能和英语系国家一样自如运用英语,但我们的民族文化有其独特魅力。”他引用野依良治的话:“一个国家、民族的特有独创性、价值观对其科学研究发展的影响重大;国内学术出版的国家平台必不可少。”

《浙江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张月红说:“中国科技期刊要有尖端也要有中端,应该两条腿走路。一些英文期刊就应该国际化,而另一些期刊就应该本土化,立足中国。”

高科技发展论文篇5

    在高等学校,一方面学生要撰写毕业论文,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通过撰写科技论文来达到交流科技成果与推动科技发展的目的,因此论文写作能力就成为论文撰写的关键。从目前国内高校教师的任职经历来看,大多数教师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是通过自学、模仿或导师指导的方式而训练获得的。这种形式的能力训练突出的是自我学习和总结。作为一种科技交流,科技论文的写作有其自身的要求与特点,比如论文的框架组成、描述的用词与语句安排、图表与文字的搭配等等,都有着与其他语言作品显着的差别,而这方面的能力如果通过专门的训练会取得显着提高。目前能撰写外文科技论文(特别是英文)已成为对高校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但通过初步调查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在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培训方面还没有固定的机构或者组织,且已有的培训多注重形式,没有考虑到实践可行性,更没有可持续性的规划与实施思路。[3]最近几年,由于职称评定或者考核的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同时,还需要发表足够数量的科技论文,这种要求可能导致出现论文重复发表、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虽然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论文写作的系统培训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国外大学写作培训项目中,通常会安排专门的课程来讨论如何分辨重复发表、抄袭等行为,从而避免出现因疏忽而引发的不良影响。对比美国科罗拉多州矿业大学(CSM)的语言培训项目可以发现,其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如何撰写论文(包括学生毕业论文、科技论文、研究报告等)、论文的语法与表达、对英语是第二语言人员(ESL)的语言培训、论文相关的伦理与道德等。而国内写作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毕业论文的写作、论文学术规范知识。另外,CSM写作项目的初衷与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从而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更具竞争力、更有自信、更易成功,并最终取得更高职位从而影响他们所从事的领域甚至是整个世界。从这个意义上看,开展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目的明确、意义重大。

    二、写作培训的形式与方法

    当前国内高校开展的写作培训项目还比较少,尽管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推出了在线培训课程,但课程只针对教师,且无法系统考虑写作培训目的,因此对比美国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探讨适合国内高校的写作培训形式与方法尤为重要。作为一种能力培训,讲授与训练必须相结合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培训首先应该明确培训的目的,根据目的制定培训课程大纲。可以通过集中讨论授课、集中专题讨论(针对某一方面开展专题研讨,如针对论文用词、语法和表达等)、分散教学讨论(针对某问题所涉及小群体开展的讨论)等形式进行培训。另外,还可以开展基于网络的在线培训。从实践情况来看,网络在线培训具有方便、灵活等优点,但也存在针对性差、不能起到积极督促作用等缺点,因此建议综合这两种模式,开展面授讨论与网上在线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以达到高校教师写作(包括学生写作)能力培训之目的。在具体培训方法方面,由于培训对象多数已具备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培训以理论方法为辅,实例讨论教学为主,并结合培训进展以及教师正在准备的论文进行实际训练点评,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由于培训内容涉及的面较广,因此针对不同内容所采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在科技论文伦理道德培训方面,除了讨论辨别重复、抄袭的技术定义与方法外,更需要结合实例,辨明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等行为。另外,对学术不端涉及的法律、规范方面要做出解释,培养良好、严谨的治学与研究操守,这也是我国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写作培训机构或平台

高科技发展论文篇6

近年来,长炼科协致力于打造凝聚科技人员智慧、激发科技人员创造力与活力的“科技之家”,努力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打造科技创新的特色活动平台,致力于为科技人才的成长、为企业自主创新与科学发展服务,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长炼特色的科协创新文化。

构建科技“思想库”

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共享、开发和运用,是企业实现知识增值、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长炼科协从2006年开始,利用企业局域网,创建知识管理系统。2010年初,长炼科协进一步升级完善了该系统,在“知识库”上新建了“论坛精华库”,新增了“专家黄页”、“个性化主页”,收纳了长炼石化科技全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13个知识库,建立了“长炼科技论坛”论文库等,逐步实现了企业科技知识的采集、检索、共享等功能。

长炼知识管理系统中的知识论坛,作为一个学术技术、经验交流和沟通的互动平台,科技人员既可以进行专业探讨,也可以跨专业交流,以发帖、回帖方式,实现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并探讨有关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法。这种与优化生产、攻坚破难紧密相关的讨论,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1年,论坛组织开展各类技术讨论418项,提出建议近100条,其中35条经专家讨论评审认为具有可行性,12项已经采用并实施完成。长炼科协还设立奖励制度,以评选“论坛之星”等方式鼓励员工参与。截至到目前,“长炼知识论坛”已有论坛学组24个,论坛版块9个,论坛会员2891人,累计主题24632个,累计参与59813人次。知识论坛已成为长炼科技人员共享资源、交流学习、创新创造、成长进步的重要平台,成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智囊。

搭建产学研平台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学研特色平台,是长炼科协近年来积极探索学术交流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一是发挥科技论坛的主阵地作用。“长炼科技论坛”首创于2005年,每两年举办一次,已经成功举办四届。论坛创造性地与“院士专家企业行”结合起来,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需求,邀请国内知名的院士、专家现场诊断、作适用性的前沿学术报告,为长岭地区的技术进步献计献策,先后有6800多人次参加论坛活动,收集论文近1100多篇,其中经专家评审,具有重大价值122篇。二是组织专业学组开展技术学术交流。与中科院开展了环氧丙烷项目研讨,与美国S-zorb技术创始人进行S-zorb装置优质高效平稳开工的探讨等学术交流活动。协同企业有关部门,支持各学组组织、参加一系列内外技术学术交流、技术研讨、技术攻关等活动,每年达200多场次。三是鼓励科技人员参与科技论文交流。每年组织科技人员总结科技创新成果、撰写论文,将实践经验提炼总结为理论成果,进行交流。仅2011年就组织撰写论文469篇,其中有106篇论文在全国、全省论文交流中获奖。四是通过学术交流,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发挥产学研平台作用。建立了与高等院校、研究院所、设计单位长期合作的产学研联盟,与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化工研究院、清华大学、石油大学、湖南大学、洛阳工程公司等二十多个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从实验室研究、工程设计、工业应用开发全过程的科技创新链,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讲、比”激发活力

长炼科协坚持把“讲、比”活动作为组织广大科技人员推动企业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有效途径,作为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培养科技人才、推进自主创新、促进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执行的《“讲、比”活动实施办法》、《“讲、比”活动组织及奖励办法》,使得“讲”有依据,“比”有标准,“创”有收获。截至目前,长炼科协“讲、比”活动已连续举办24届,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讲、比”成为企业科技创新项目产生的重要方式之一。长炼科协以“讲、比”为平台,特别针对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组织项目申报,推动技术攻关。如2011年,“讲、比”滚动立项418项,内容涵盖了生产优化、节能减排、管理创新等内容。公司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创新项目“RSDS-Ⅱ汽油选择性加氢”和“RSH液相循环加氢”,就是通过“讲、比”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实现了技术突破。二是成就了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长炼科协的“讲、比”活动符合科技工作者投身企业生产建设、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在活动中锻炼了人才,涌现出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华,全国科技标兵刘建平,湖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胡先念、沈刚,岳阳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罗世贤、朱铁光、龙伟灿、刘郁东等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他们的模范行为成为激励企业科技工作者创新、贡献的精神动力。三是对企业节能创效作出贡献。近两年来,通过“讲、比”活动,集体立项成果600余项,收集科技工作者建议7000余条,“金点子”10多个。企业科技人员参与“讲、比”活动的比例达95%以上,累计创效10多亿元。

普及科学素质

高科技发展论文篇7

关键词:马尔库塞 单向度 科学技术批判理论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50-01

马尔库塞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尔库塞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批判是由对科学技术批判开始的。对马尔库塞科学技术批判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反思,得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导致单向度的根源,要以一分为二的辩证法看待马尔库塞的科学技术批判理论,既看到技术批判理论的局限性,同时认识到技术批判理论带来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单向度”科学技术批判理论

第一,单向度的政治。

马尔库塞认为,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社会,科学技术所表现出的是强大的控制力,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政治也一定将失去否定意识,变成单向度的政治。

第二,单向度的社会。

由于技术渗透在社会各个领域,对社会的控制无处不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为人们生活在一个被控制的社会中,压抑了人的本性以及本能的需要,从而形成单向度的社会。马尔库塞认为,在物质需要满足的前提下,人们就丧失了反抗的动力,很容易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人们就被迫屈服于现存制度的控制和操纵。

第三,单向度的人。

单向度的人,即是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的人。他们被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塑造成“工业文明的奴隶”,他们顺从于社会机器,思想麻木却又自我感觉很幸福。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缺少否定性,成为屈从于整个社会而自感幸福的“单向度的人”。

二、马尔库塞科学技术批判理论的评价和现实意义

(一)马尔库塞科技批判理论的合理性

马尔库塞以多重视角对技术在当达工业社会中的作用进行了反思,马尔库塞对当达工业社会表面的“富裕”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并对工业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马尔库塞认为发达工业社会的科学技术功能具有双重性,而且,他坚持的批判理论焦点集中在剖析科学技术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科学技术给发达工业社会造成的单向度影响,因此具有合理性。

(二)马尔库塞科技批判理论的局限性

马尔库塞透过工业社会繁荣表象,看到了其背后的负面效应,对科学技术进行深刻的批判。科学技术批判理论是马尔库塞科技批判思想的核心内容,但是在具体的批判过程中,也显露了其思想的局限。他没有看到,科学技术带来的积极的影响,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马尔库塞的批判是离开了现实经济基础的批判,批判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因此,马尔库塞的科学技术批判理论具有消极的局限性。

(三)马尔库塞科技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对我们今天正确运用科学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坚持辩证的观点看待科学技术,一方面指出了科学技术有助于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指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所产生的不利影响。马尔库塞深入剖析科学技术发展导致单向度的社会和人,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要求我们把握科学技术的主动权,主导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正确地认识和使用科学技术,明确和树立正确的科技观,避免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认真地对待科学技术的双重效应,以辩证的科技观来处理好科学技术与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坚决杜绝消M异化现象,积极建立和发展节约型社会。第三,要继承否定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提升自我识别能力。第四,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追求物质利益,注重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积极方面来推动社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4]齐云竹.论马尔库塞的科学技术批判理论[D].辽宁大学,2011.

[5]冯佳佳.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及反思[J]经济研究导刊,2016(16):183-184.

[6]陈勇.马尔库塞技术合理性批判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8.

高科技发展论文篇8

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与使命

高校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20世纪以后,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高校不仅成为国家创新系统中基础研究最重要的提供者,而且通过与产业界、科技界的互动,高校在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等各领域全方位深入地参与到国家创新系统中。美国高校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成功对接,使美国长期保持快速的发展,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霸主和新的世界中心。美国战后经济增长的50%以上应归功于科学与技术创新,以及由此而出现的高新技术产业,其创新的主要力量来自研究型大学。高校与产业的有效合作与科技成果的迅速产业化,使高校真正成为经济繁荣的“发动机”。在日本政府的“科技创新立国”国策中,高校成为其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基础创新基地,高校的研究开发活动的自和机动性大大增强,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企业和高校之间的联合与合作。韩国在仅仅30年的时间里就成长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其非凡成就要归功于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尤其是对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视。

高校是国家知识创新活动的核心

全世界2/3的《Nature》和《Science》论文,3/4的诺贝尔科学奖是大学发表、获得的;其中,前100名大学发表的《Nature》和《Science》论文占大学论文总数的3/4左右,前100名大学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占大学获奖总数的94%。我国大学发表的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占全国发表总数的3/4,其中前50名的大学发表的SCI论文占大学发表总数的3/4。事实雄辩地证明了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是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中,政府是基础研究经费的主要提供者,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要执行者。美国联邦政府的资助比例一直保持稳定,并处于很高的水平。而且,政府对大学基础研究经费的资助采取重点扶持、择优资助的做法,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已成为影响发达国家原始性知识创新的核心力量。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

在国家创新能力建设中,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基础所在。人才培养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成败,因此人才培养在国家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处于先导地位,将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战略是发达国家的共同国策。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科技日新月异,使得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产品换代周期越来越短,人才需求类型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人才匮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主要创新国家都立法赋予高校为唯一学位授予机构的地位,明确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鼓励其他机构以各种形式委托高校培养人才。以创新人才为纽带,其他科研机构的地理位置呈现以高校为中心的同心圆分布。

高校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20世纪的技术革命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根本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在每次科技革命中,高校都发挥主要作用。迄今为止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技成果中有70%诞生于研究型大学。科学发展史也表明,科技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与高校有着不解之缘,许多重大的科学理论的提出,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都产生于高校。以美国为例,其高校的自主技术创新活动对国家有很大的贡献。首先,高校教师的自主技术创新的势力强并持续高速发展,高校教师的发明公开数、专利获准及授权执行的数量在10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为126%;高校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程度高,美国高校相关衍生公司的数量和专利申请数量10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54%;高校参与科技创新对国家的经济、社会有很大贡献,8年中美国高校的技术创新成果带来的技术进步为美国增加了200亿的经济收入和17万个工作机会。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现状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成就

R&D人员快速增长。高校R&D人员近年呈稳步增长态势。2004年高校投入到R&D活动的人力达到21.2万人/年,R&D人员数量创历史新高,比2003年增长12.1%。高校R&D人员配置继续向科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基础研究活动聚集。与2003年比较,2004年基础研究人员增长27.4%,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人员分别增长3.8%和8.5%。

高层次创新人才汇聚。高校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662人,约占我国两院院士总数的49.7%。2005年新增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有55%来自高校。“十五”期间,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973”计划项目85项并担任首席科学家,占立项总数的54.5%。“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实施,激励和支持一批长江学者在聘任岗位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极大地促进了高校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

基础研究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高校科技经费总量保持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148.9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368.7亿元,增长1.5倍。高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接近80%、重点项目一半左右,承担“863”计划项目30%以上。获重点项目资助占总数的65%;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占资助总数的63%;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占资助总数的67%;2004年度高校承担“973”计划占全国总数的42%。

创新基地体系布局日趋完善。在国家正式批准试点的7个国家实验室中,依托高校建设的占一半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181个,依托高校的有117个,占64.6%。“十五”期间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与管理继续加强。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达到36个,占全部工程研究中心总数的36.4%。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部)达到36个,占全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的26.3%。“十五”期间,教育部高校已建立了一批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若干个军工科研生产基地趋于成熟。到2005年年底,经科技部和教育部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达到50个。教育部与原国家经贸委(国家发改委)合作,在高校建立了7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高水平论文数量与质量不断上升。高水平科研论文是体现知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高水平国际科技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并且质量与数量同步上升。近年高校在三大检索系统增长较快,表现为增长速度和我国第一作者的比重逐年提高。高校在国内占国内总数的66%。2004年,高校在国际公认的高水平期刊《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25篇论文。历年来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也显示,高校是我国论文的“高产区”,不仅一如既往地占据科技论文总数的大半壁江山,而且国际论文被引用率也不断提高。

部级学术奖励成绩突出。近年来,高校取得的自主创新成果,在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方面都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认同。一批成果获得重大科技奖项。“十五”期间,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累计达572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7.6%。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后者填补了该奖项6年的空白。

技术转让快速发展。高校在技术市场的技术转让呈良好发展趋势。2004年,高校共签订技术转让合同3.9万项,合同成交金额11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3.6%、9.3%。近年来,高校也把专利作为学校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不少技术含量高、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已经取得十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从2000年开始,每年专利数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2004年,共申请专利12997项,其中发明专利占74.5%;专利授权5505项,发明专利授权占63.3%。

大学科技园初具规模。大学科技园是依托大学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利用大学多年积累的科技成果、人文环境、区域特征和基础设施条件,建立的科技创业孵化器,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源泉、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为推动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05年底,经科技部和教育部认定依托大学建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达到50个。“十一五”期间,国家还将再新建30个大学科技园,进一步为政府、大学及企业的合作交流搭建平台。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科教长期分离,尚未形成合力。世界许多创新型国家科学研究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高度结合(详细分析见第一章)。我国存在高校、国立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之间职能定位不清,各部门对有限的科教资源无序竞争。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各机构重复性建设,浪费教育资源。除高校外,还有其他科研机构、企业等非高校部门进行创新人才培养、开设课程和授予学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部门对创新人才资源的竞争,由此导致了高校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不同机构在高等教育上的重复性建设,这对于高等教育资源十分短缺的我国是很大的浪费。我国的科研机构由于本身可以授予学位,所以科研机构不但没有动力与高校进行紧密合作,而且两者间出现了很多的竞争,使两个互补性很强的机构,因为体制原因出现了重复建设与内耗,对国家的资源是一种浪费。

高校科研投入明显偏低且缺乏稳定渠道。虽然我国的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但是与国际比较,高校的科技投入少且分散。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这五个国家R&D占GDP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3%,加拿大和意大利的R&D占GDP的比例保持在1%~2%,而我国的R&D占GDP的比例2000年才达到1%。我国高校基础研究经费结构不合理,高校的潜力远未释放。高校作为基础研究活动比例最高和知识创新人才比例最大的机构,获得的基础研究的经费却较低。高校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占全国基础研究人员总数的2/3,执行的经费仅占1/3。

交叉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力度不够。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交叉学科发展,如美国不但国家有发展交叉学科的战略思路和支持体系,高校也有战略和举措;在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教育部制定的高校中长期科技规划,以及一些主要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中都将发展交叉学科研究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我国还没有形成交叉学科发展的国家战略思路,政策和制度设计等滞后于科学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在交叉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资助力度和资助方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措施。

世界级领军人才匮乏,创新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世界研究型大学的人才竞争主要是在高端的竞争,世界级领军人才匮乏和创新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不完善是制约创新能力的主要障碍。通过各种人才资助计划,我国高校已经聚集了一批科学研究领军人才,但在数量与质量上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世界级领军人才匮乏。据统计,目前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其中在一级科学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占1%。由于创新人才成长制度建设滞后,对人才成长的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师资队伍的开放性、学术休假制度等不完善,高校的人才高地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科技评价体系有待健全。目前,高校科技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从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资源、活动过程和产出成果等方面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分析。这些指标体系还没有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投入与产出、过程与结果、主观与客观、静态与动态的关系,致使目前高校科技创新中,急功近利、学术浮躁、揠苗助长、甚至造假抄袭现象屡有发生,大学的文化积淀薄化,官本位倾向也在影响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

技术转移的支撑体系不完善。政策法规和风险投资等社会配套机制尚不完备,高校也缺乏一支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的专门人才队伍,科技成果转化率不理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尚不健全,包括专利转化、产权交易、资产与技术评估、法律服务、会计事务、成果展示等创业环境的建设滞后,制约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潜力的发挥。高校科研人员职称评定主要考核论文(著作)发表数量、科研成果获奖数量和等级等量化指标,科研人员几乎不做市场调研,很少考虑成果转化、执行性和实用性。在发达国家,专利资料调查和市场调查是选择课题的主要依据,而在我国文献调查仍是高校科技开发活动的基本决策依据。据统计,只有文献调查的项目高达69%,而做过市场调查的项目只有34%,做过专利调查的仅有29%。

创新基地的规模、结构、水平有待提高。高校的科研基地学科覆盖面窄,规模偏小,科研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现象仍较严重;科技资源和成果共享的机制尚未建立,集成创新能力弱,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创新基地相比,我国高校的创新基地的高水平的数量、论文的总被引用次数、单篇论文最高被引用次数,篇均论文被引用次数等都有很大差距。由于学科面窄,学科交叉和人员流动不够,我国高校创新基地解决国家战略问题和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的能力不足。

对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从人口和GDP的角度来看,我国高校及在校学生数在省级区域分布总体上比较均衡,但部分区域的均衡性较低;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分布不均衡,省会城市密度过大,地级市比例偏低;研究型大学在各省级区域分布很不均衡,部分省和直辖市比例偏高,部分省级区域过低。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高校部级成果、高校部级科研基地的布局在省级区域及四类城市的分布均呈不均衡性,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比例偏高。高校与区域合作的机制运作不畅,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风险投资体系不健全等。

高科技发展论文篇9

论文关键词:技术教育;技术本科;技术型人才;技术创新 

 

顾名思义,技术本科是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1965年美国首先建立这种学制,培养目标定为技术师。本文将讨论技术教育和技术本科的产生和作用,并对技术本科在发展和办学中的主要问题作一些讨论,提出相应建议。 

 

一、发展技术教育和技术本科的历史原因 

 

技术本科是技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要了解技术本科的作用,首先要了解技术教育的性质和作用。 

(一)技术教育的诞生首先是为了培养工程师的助手 

技术的含义早先指技术工人(技能型人才)所掌握的经验技术,这种经验技术建立在反复实践、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以掌握动作技能为主,并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工业革命后,有些技术工人虽然不再使用手工具,而在机器上操作,但他们所掌握的技术仍属于经验技术。 

为了提高生产效益,需要对经验技术进行管理。例如同样加工一个产品或零部件,各个技术工人的加工方法不尽一致,如果在总结他们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既保证质量又降低成本的“统一工艺规程”,并根据这个统一规程测定工时和材料定额,进行定额管理,可以使生产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再如,设计出“流水作业生产线”,原先由一个工人独立完成的加工件,根据加工过程,设计成一组工人共同完成,使能免除变换工具和观看图纸等时间,并因提高熟练程度而减少生产工时,又降低了对工人的技术等级要求,减少了劳动力成本。这些技术管理工作愈来愈多,工程师为了保证自己的主要精力用于产品设计,迫切需要助手来担任这些技术管理工作,这个助手就是技术员。工厂企业需要的技术员愈来愈多,就按照技术员的知识能力需求建立技术教育,并在20世纪40、50年代开始培养技术型人才。 

(二)技术教育学制层次的高移——技术本科的诞生 

工业革命标志着科学理论开始应用于生产领域,到20世纪初,科学理论进一步应用于技术领域,使技术中的理论含量不断提高。例如要学习掌握自动化生产技术,必须提高知识理论的深广度,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很多国家开始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是工程师的助手,还能掌握应用以理论为基础的理论技术,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技术本科就是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学制之一。 

在技术教育,存在两种学制模式:一种是欧洲模式,培养技术员(中级技术型人才)的学制处于招收初中毕业生的高中阶段,并采用与这学制相衔接的高等专科学制,培养高级技术员(各国职称不尽相同)。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模式,用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二年制高等专科培养技术员,用四年制技术本科培养技术师。这两种模式的培养目标基本相同,这是由于在高中阶段培养技术员的教学计划中,用一年半时间学习文化课,达到“相当高中文化水平”。因此,培养同一层次的技术型人才,两种模式教学计划中所学习的专业技术课程内容大体相同。 

(三)工程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三者的联系和区别 

1.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的联系和区别。技术员是工程师的助手,必然要学习掌握工程师的一部分知识。因此,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的教学计划有类似之处,都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有些课程的名称相同,但工程型人才着重解决工程和规划方面问题,技术型人才着重解决技术领域问题。相对比较,工程型人才所掌握的知识理论比较高深,技术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强一些。技术型人才也学一些设计知识,目的是在制造过程中贯彻工程型人才的设计意图。工程型人才为了使设计方案可能制造加工,也要掌握一些技术知识和技能,但深广度和实践能力都不如技术型人才。 

2.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区别。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terminology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明确这两类教育的区别。其中第8条“技术教育 technical education”,释文中提出培养目标包括“技术员technician”和“技术师technologist”等技术型人才,提出学习内容着重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包括普通教育,理论的科学和技术学科,以及相应的技能训练 includes general education,theoretical。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studies and related skill training”。第9条“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释文中提出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 skilled personnel”,提出学习内容“着重于实践训练 the emphasis is usually on practical training”。我国培养技术员的中等专业教育以学习专业技术理论为主,归属技术教育;培养技术工人的技工教育实行生产实习为主,着重实践训练,归属职业教育,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的释文相一致。 

二、当前发展技术本科的重大意义 

 

(一)只有发展技术本科,加快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才能改变我国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很远的落后状态 

我国虽然按gdp排名已经是世界第二生产大国,但是,多数技术装备陈旧落后,技术水平不高,仍有不少产品和关键性零部件不能自己生产,必须大量进口,以致真正的经济得益者仍是某些发达国家。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力等普通生产要素的投入,构成投入大、消耗高、环境破坏多、效益差的生产模式,单位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废气、废水、废物等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多,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如何迅速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已经是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技术水平的差距源自人才供应的差距。在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开始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 为了加快发展新形成的现代高新技术,更成倍地加快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促使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但我国直到1985年,才开始用五年制和与中专衔接的学制培养高级的技术员,却又因“学制不顺”等原因,得不到发展,以致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本科学校至今数量极少,与发达国家比较相差悬殊。这是当前我国技术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 

(二)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发达国家的技术面貌日新月异,如果我国不重视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本科等学制,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不仅不会缩小,还将不断扩大 

教育部《教育参考》2002年1~2期曾刊登文章《德国专家提出: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挑战》中说:“现在已有的知识,基于改革旋风的加速,其可利用性已缩小了1/2。这种收缩越来越快,例如,中小学的知识是20年,高等学校的知识是10年,电子数据处理和工艺知识仅有1~3年”。这说明技术知识的更新最快。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的电子计算机,采用真空管,一台计算机要占用一个大房间;80年代制成微型计算机,放在桌上,开始制成个人电脑;90年代制成可以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最近有些电脑产品可以放进口袋。这反映科学理论应用于技术后的快速变化。 

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又日益广泛。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现代高新技术不仅应用于工农业生产领域,也广泛应用于服务领域和生活领域。如今,应用高新技术的各种家用电器,种类愈来愈多,应用范围日益广泛,产品功能日益增多,例如手机的功能日新月异,家庭服务用机器人在有些国家已经起步。互联网技术不仅在服务领域广泛应用,而且正在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现在我国已经有4.5亿网民,全世界更有无数网民,据报道,美国正在应用“网络新媒体”代替“美国之音”成为发动茉莉花革命的工具。电子书本已经出现,可能会根本改变今后人们的学习生活和文化生活。面对这些技术的新变化新发展,只有技术本科等培养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三)技术本科所培养的高级技术型人才是开展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由于发达国家普遍采取技术保密和封锁政策,我国无法从他们那里直接获取新技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如何实现创新?周恩来总理曾指出,文艺界的创新规律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也适用于其他各个领域的创新。第一句话“长期积累”是指必须首先通过长期学习和实践,逐步掌握实现创新的基础。有些学者认为,必须是研究型大学才能培养创新人才,其实,有各种各样的创新,它们的创新基础并不一样。以信息技术的开发过程为例,1948年美国科学家香农(c.e.shannon)发表的《通信的数学理论》,对信息作了定量研究,被称为“信息论”,广泛应用于于不同领域,这属于学术创新,这种创新的基础主要是学术理论的深入发展能力。20世纪70年代,工程型人才根据信息论原理,利用原来仅有计算功能的电子计算机,创制成具有信息处理功能的电子计算机,从而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这属于工程创新,这种创新的基础是应用科学理论进行设计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技术创新具有不同的创新基础。工业革命前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主要是高级技能型人才。 例如,一个高级工,由于制造多种产品,掌握多种加工方法,使用过多种工具,加工过多种材料,因而有可能提出发展新产品,改革加工方法,改进工具,采用新材料等技术创新方案。他们实现创新的基础是操作实践能力和丰富的生产经验。不要小看这种经验基础上的技术创新,我们的祖先主要依靠这种技术创新谱写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史。但是,随着科学理论应用于技术领域,理论技术得到发展后,这种经验基础上技术创新的作用正在减弱。 

随着技术中的理论含量不断提高和新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创新基础要求。当前大量需要的是既掌握现代高新技术基础理论,又能应用于改造传统技术的技术创新人才。这种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基础理论并能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技术本科所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学习内容符合这个创新基础,因此有可能形成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李斌和包起帆两位原先都是技术工人,参加工作后都继续接受技术本科教育,他们把学校中学习的高新技术基础理论应用于改造传统经验技术,成为全国知名的技术创新人才。他们的经验证明,用技术本科培养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可以掌握开展技术创新所必要的理论基础,如果注重理论的应用,再掌握一定的经验技术,相互结合,有可能成为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周总理关于创新的第二句话是:“偶然得之”。说明得到创新方案没有一个可循的必然途径,没有可以计算的公式,也不能通过理论推导,只能是在掌握较强的创新基础后,偶然想起创新的设想,很多专家称这为“灵感”。灵感的出现十分偶然,有时是在梦中得到灵感,然后逐步形成创新方案。因此,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都能提出创新方案,但必须积极参与各种技术创新的教学科研活动。 

(四)发展技术本科已经成为我国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唯一选择 

如何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前已提及可以有欧洲模式和北美模式。我国早先曾采用欧洲模式,发展高中阶段培养技术员的中专教育。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专校已经不断削弱,条件好的中专校几乎全部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其余中专校近年来大都进行各种教学改革,例如取消四年制,三年制学生下厂劳动一年,剩下两年着重学习岗位技能等,因此很多中专校已经改变培养目标。继续培养技术员的中专校所剩无几,不可能再在中专校的基础上培养成批的高级技术型人才。而在另一方面,我国培养技术员的主要任务已经转由招收高中生的高职学校承担,因此,采用北美模式,发展技术本科,已经成为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唯一选择。 

 

三、我国技术本科发展现状和发展不快的主要原因 

 

(一)我国技术本科发展现状 

我国现在有多少技术本科没有统计数字,自称属于技术本科的学校极少,但很多普通大学内设有技术类专业,存在一定数量的技术本科。根据“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统计,2008年共有320所理工大学(natural sciences & technology university)。这些大学中都可能设置一些技术类专业,因此存在技术本科,但所占百分比可能不大。如与我国台湾地区相比较,他们2010年有技术本科学校(他们称“四技”)77所,在校学生467839人。也即,在台湾地区的2300万人口中,大体每49人中有一个技术本科学生。我们显然有很大差距。 

上海市是技术本科比较集中的地区,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电机学院这三所学校中,目前技术本科的在校学生共有2万7千余人。上海还有同济大学办的二级技术学院,现有技术本科学生2986人。以上4所学校的在校学生共3万人左右,如果加上其他学校所办技术本科的零星数字,估计全市技术本科在校学生可能在4万人左右。据最近发表的统计数字,上海市常住人口已经超过2220万,其中户籍人口1412万人,如果也按台湾地区每49人有一个技术本科学生计算,按照常住户口,上海市技术本科在校学生数应有45.3万人,即使按户籍人口计算,也应有28.8万人,与实有4万人左右相差极远。 

(二)为什么我国的技术本科不能快速发展 

个人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观点不同。有两种观点妨碍技术本科的发展:一种观点认为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属于同一类型,只是层次上的差别,因此有了职业教育,没有必要再发展技术教育,当然也不需要发展技术本科。但是,如前所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和我国的技工学校、中专校的实际情况都明确区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再从我国工厂的实际情况看,技术工人主要在车间内工作,并按动作技能高低区分成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5个层次;技术员大都在科室内工作,现行人事制度规定,技术员属于工程技术人才系列中的最低层次(很多国家已经建立起技术型人才系列)。以上都说明,按照我国实际情况,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并不属于同一类型。 

第二种观点认为,现在中级职业技术人才由中职校培养,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由高职校(专科)培养,不再需要发展技术本科。实际上按照北美模式,现有的高职专科学制只能培养中级技术型人才,必须是技术本科才能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 

四、加速发展并办好技术本科几个主要问题的建议 

 

(一)台湾地区快速发展技术本科的经验及借鉴 

台湾地区快速发展高等技职教育的经验,首先来自发展技术学院。他们在1974年成立第一所台湾工业技术学院,直到1995年,经历21年,只发展成立7所技术学院。1995年10月,台湾修正了《专科学校法》,以筛选符合标准的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结果只经过8年,到2003年,已有技术学院56所,增加了49所。这说明,制订达到技术学院要求的标准能够推动加快发展。 

他们把这个经验运用来发展技术本科。1996年4月制订了《大学及分部设立标准》,结果,1997年一年就有5所技术学院升格为科技大学,在校学生14193人,到2004年,已经发展到281538人,7年间技术本科在校学生人数增加了19.8倍。 

我国的专科阶段高职院校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建议也可制定一个达到技术本科的标准,以推动这些高职院校加快升格为技术本科。 

此外,在普通高等学校,特别是320所理工大学中,大都设有技术类专业的技术本科。这是加快技术本科发展的又一途径。有些专业需要的人数不多,但有特殊要求,更适合在普通高校中培养;有些专业社会需要量很大,难以满足社会需要,最好能有更多学校象上海同济大学那样成立二级技术学院。 

(二)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探索如何培养提高学生技术创新能力的新经验 

首先如何通过“长期积累”加强创新基础,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有些学校通过加强科学研究,确实能提高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说明学生不仅要知道所掌握的技术知识理论如何应用,还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取得多种情况下技术应用的实践经验。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并有可能通过“联想”,将所学习的知识理论应用到新的技术领域中去,实现技术创新.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的必要途径。只有学校和行业、企业经常密切联系,共同开展技术创新的研究活动,才能拓宽技术创新的视野,不断研究新课题,不断发展技术创新的新领域。产学研结合也是使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符合实际需要,不脱离生产实际的必要措施。产学研结合还有可能利用企业的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的技术创新研究活动。建议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活动探索如何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针对不同的客观条件和不同的学生对象,形成多种模式。 

高科技发展论文篇10

论文关键词:技术教育;技术本科;技术型人才;技术创新

顾名思义,技术本科是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1965年美国首先建立这种学制,培养目标定为技术师。本文将讨论技术教育和技术本科的产生和作用,并对技术本科在发展和办学中的主要问题作一些讨论,提出相应建议。

一、发展技术教育和技术本科的历史原因

技术本科是技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要了解技术本科的作用,首先要了解技术教育的性质和作用。

(一)技术教育的诞生首先是为了培养工程师的助手

技术的含义早先指技术工人(技能型人才)所掌握的经验技术,这种经验技术建立在反复实践、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以掌握动作技能为主,并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工业革命后,有些技术工人虽然不再使用手工具,而在机器上操作,但他们所掌握的技术仍属于经验技术。

为了提高生产效益,需要对经验技术进行管理。例如同样加工一个产品或零部件,各个技术工人的加工方法不尽一致,如果在总结他们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既保证质量又降低成本的“统一工艺规程”,并根据这个统一规程测定工时和材料定额,进行定额管理,可以使生产效率得到很大提高。www.lw881.com再如,设计出“流水作业生产线”,原先由一个工人独立完成的加工件,根据加工过程,设计成一组工人共同完成,使能免除变换工具和观看图纸等时间,并因提高熟练程度而减少生产工时,又降低了对工人的技术等级要求,减少了劳动力成本。这些技术管理工作愈来愈多,工程师为了保证自己的主要精力用于产品设计,迫切需要助手来担任这些技术管理工作,这个助手就是技术员。工厂企业需要的技术员愈来愈多,就按照技术员的知识能力需求建立技术教育,并在20世纪40、50年代开始培养技术型人才。

(二)技术教育学制层次的高移——技术本科的诞生

工业革命标志着科学理论开始应用于生产领域,到20世纪初,科学理论进一步应用于技术领域,使技术中的理论含量不断提高。例如要学习掌握自动化生产技术,必须提高知识理论的深广度,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很多国家开始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是工程师的助手,还能掌握应用以理论为基础的理论技术,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技术本科就是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学制之一。

在技术教育,存在两种学制模式:一种是欧洲模式,培养技术员(中级技术型人才)的学制处于招收初中毕业生的高中阶段,并采用与这学制相衔接的高等专科学制,培养高级技术员(各国职称不尽相同)。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模式,用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二年制高等专科培养技术员,用四年制技术本科培养技术师。这两种模式的培养目标基本相同,这是由于在高中阶段培养技术员的教学计划中,用一年半时间学习文化课,达到“相当高中文化水平”。因此,培养同一层次的技术型人才,两种模式教学计划中所学习的专业技术课程内容大体相同。

(三)工程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三者的联系和区别

1.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的联系和区别。技术员是工程师的助手,必然要学习掌握工程师的一部分知识。因此,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的教学计划有类似之处,都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有些课程的名称相同,但工程型人才着重解决工程和规划方面问题,技术型人才着重解决技术领域问题。相对比较,工程型人才所掌握的知识理论比较高深,技术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强一些。技术型人才也学一些设计知识,目的是在制造过程中贯彻工程型人才的设计意图。工程型人才为了使设计方案可能制造加工,也要掌握一些技术知识和技能,但深广度和实践能力都不如技术型人才。

2.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区别。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terminologyoftechnicalandvocationaleducation》,明确这两类教育的区别。其中第8条“技术教育technicaleducation”,释文中提出培养目标包括“技术员technician”和“技术师technologist”等技术型人才,提出学习内容着重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包括普通教育,理论的科学和技术学科,以及相应的技能训练includesgeneraleducation,theoretical。scientificandtechnicalstudiesandrelatedskilltraining”。第9条“职业教育vocationaleducation”,释文中提出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skilledpersonnel”,提出学习内容“着重于实践训练theemphasisisusuallyonpracticaltraining”。我国培养技术员的中等专业教育以学习专业技术理论为主,归属技术教育;培养技术工人的技工教育实行生产实习为主,着重实践训练,归属职业教育,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的释文相一致。

二、当前发展技术本科的重大意义

(一)只有发展技术本科,加快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才能改变我国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很远的落后状态

我国虽然按gdp排名已经是世界第二生产大国,但是,多数技术装备陈旧落后,技术水平不高,仍有不少产品和关键性零部件不能自己生产,必须大量进口,以致真正的经济得益者仍是某些发达国家。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力等普通生产要素的投入,构成投入大、消耗高、环境破坏多、效益差的生产模式,单位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废气、废水、废物等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多,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如何迅速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已经是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技术水平的差距源自人才供应的差距。在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开始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为了加快发展新形成的现代高新技术,更成倍地加快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促使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但我国直到1985年,才开始用五年制和与中专衔接的学制培养高级的技术员,却又因“学制不顺”等原因,得不到发展,以致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本科学校至今数量极少,与发达国家比较相差悬殊。这是当前我国技术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

(二)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发达国家的技术面貌日新月异,如果我国不重视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本科等学制,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不仅不会缩小,还将不断扩大

教育部《教育参考》2002年1~2期曾刊登文章《德国专家提出: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挑战》中说:“现在已有的知识,基于改革旋风的加速,其可利用性已缩小了1/2。这种收缩越来越快,例如,中小学的知识是20年,高等学校的知识是10年,电子数据处理和工艺知识仅有1~3年”。这说明技术知识的更新最快。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的电子计算机,采用真空管,一台计算机要占用一个大房间;80年代制成微型计算机,放在桌上,开始制成个人电脑;90年代制成可以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最近有些电脑产品可以放进口袋。这反映科学理论应用于技术后的快速变化。

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又日益广泛。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现代高新技术不仅应用于工农业生产领域,也广泛应用于服务领域和生活领域。如今,应用高新技术的各种家用电器,种类愈来愈多,应用范围日益广泛,产品功能日益增多,例如手机的功能日新月异,家庭服务用机器人在有些国家已经起步。互联网技术不仅在服务领域广泛应用,而且正在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现在我国已经有4.5亿网民,全世界更有无数网民,据报道,美国正在应用“网络新媒体”代替“美国之音”成为发动茉莉花革命的工具。电子书本已经出现,可能会根本改变今后人们的学习生活和文化生活。面对这些技术的新变化新发展,只有技术本科等培养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三)技术本科所培养的高级技术型人才是开展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由于发达国家普遍采取技术保密和封锁政策,我国无法从他们那里直接获取新技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如何实现创新?周恩来总理曾指出,文艺界的创新规律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也适用于其他各个领域的创新。第一句话“长期积累”是指必须首先通过长期学习和实践,逐步掌握实现创新的基础。有些学者认为,必须是研究型大学才能培养创新人才,其实,有各种各样的创新,它们的创新基础并不一样。以信息技术的开发过程为例,1948年美国科学家香农(c.e.shannon)发表的《通信的数学理论》,对信息作了定量研究,被称为“信息论”,广泛应用于于不同领域,这属于学术创新,这种创新的基础主要是学术理论的深入发展能力。20世纪70年代,工程型人才根据信息论原理,利用原来仅有计算功能的电子计算机,创制成具有信息处理功能的电子计算机,从而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这属于工程创新,这种创新的基础是应用科学理论进行设计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技术创新具有不同的创新基础。工业革命前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主要是高级技能型人才。例如,一个高级工,由于制造多种产品,掌握多种加工方法,使用过多种工具,加工过多种材料,因而有可能提出发展新产品,改革加工方法,改进工具,采用新材料等技术创新方案。他们实现创新的基础是操作实践能力和丰富的生产经验。不要小看这种经验基础上的技术创新,我们的祖先主要依靠这种技术创新谱写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史。但是,随着科学理论应用于技术领域,理论技术得到发展后,这种经验基础上技术创新的作用正在减弱。

随着技术中的理论含量不断提高和新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创新基础要求。当前大量需要的是既掌握现代高新技术基础理论,又能应用于改造传统技术的技术创新人才。这种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基础理论并能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技术本科所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学习内容符合这个创新基础,因此有可能形成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李斌和包起帆两位原先都是技术工人,参加工作后都继续接受技术本科教育,他们把学校中学习的高新技术基础理论应用于改造传统经验技术,成为全国知名的技术创新人才。他们的经验证明,用技术本科培养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可以掌握开展技术创新所必要的理论基础,如果注重理论的应用,再掌握一定的经验技术,相互结合,有可能成为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周总理关于创新的第二句话是:“偶然得之”。说明得到创新方案没有一个可循的必然途径,没有可以计算的公式,也不能通过理论推导,只能是在掌握较强的创新基础后,偶然想起创新的设想,很多专家称这为“灵感”。灵感的出现十分偶然,有时是在梦中得到灵感,然后逐步形成创新方案。因此,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都能提出创新方案,但必须积极参与各种技术创新的教学科研活动。

(四)发展技术本科已经成为我国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唯一选择

如何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前已提及可以有欧洲模式和北美模式。我国早先曾采用欧洲模式,发展高中阶段培养技术员的中专教育。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专校已经不断削弱,条件好的中专校几乎全部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其余中专校近年来大都进行各种教学改革,例如取消四年制,三年制学生下厂劳动一年,剩下两年着重学习岗位技能等,因此很多中专校已经改变培养目标。继续培养技术员的中专校所剩无几,不可能再在中专校的基础上培养成批的高级技术型人才。而在另一方面,我国培养技术员的主要任务已经转由招收高中生的高职学校承担,因此,采用北美模式,发展技术本科,已经成为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唯一选择。

三、我国技术本科发展现状和发展不快的主要原因

(一)我国技术本科发展现状

我国现在有多少技术本科没有统计数字,自称属于技术本科的学校极少,但很多普通大学内设有技术类专业,存在一定数量的技术本科。根据“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统计,2008年共有320所理工大学(naturalsciences&technologyuniversity)。这些大学中都可能设置一些技术类专业,因此存在技术本科,但所占百分比可能不大。如与我国台湾地区相比较,他们2010年有技术本科学校(他们称“四技”)77所,在校学生467839人。也即,在台湾地区的2300万人口中,大体每49人中有一个技术本科学生。我们显然有很大差距。

上海市是技术本科比较集中的地区,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电机学院这三所学校中,目前技术本科的在校学生共有2万7千余人。上海还有同济大学办的二级技术学院,现有技术本科学生2986人。以上4所学校的在校学生共3万人左右,如果加上其他学校所办技术本科的零星数字,估计全市技术本科在校学生可能在4万人左右。据最近发表的统计数字,上海市常住人口已经超过2220万,其中户籍人口1412万人,如果也按台湾地区每49人有一个技术本科学生计算,按照常住户口,上海市技术本科在校学生数应有45.3万人,即使按户籍人口计算,也应有28.8万人,与实有4万人左右相差极远。

(二)为什么我国的技术本科不能快速发展

个人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观点不同。有两种观点妨碍技术本科的发展:一种观点认为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属于同一类型,只是层次上的差别,因此有了职业教育,没有必要再发展技术教育,当然也不需要发展技术本科。但是,如前所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和我国的技工学校、中专校的实际情况都明确区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再从我国工厂的实际情况看,技术工人主要在车间内工作,并按动作技能高低区分成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5个层次;技术员大都在科室内工作,现行人事制度规定,技术员属于工程技术人才系列中的最低层次(很多国家已经建立起技术型人才系列)。以上都说明,按照我国实际情况,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并不属于同一类型。

第二种观点认为,现在中级职业技术人才由中职校培养,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由高职校(专科)培养,不再需要发展技术本科。实际上按照北美模式,现有的高职专科学制只能培养中级技术型人才,必须是技术本科才能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

四、加速发展并办好技术本科几个主要问题的建议

(一)台湾地区快速发展技术本科的经验及借鉴

台湾地区快速发展高等技职教育的经验,首先来自发展技术学院。他们在1974年成立第一所台湾工业技术学院,直到1995年,经历21年,只发展成立7所技术学院。1995年10月,台湾修正了《专科学校法》,以筛选符合标准的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结果只经过8年,到2003年,已有技术学院56所,增加了49所。这说明,制订达到技术学院要求的标准能够推动加快发展。

他们把这个经验运用来发展技术本科。1996年4月制订了《大学及分部设立标准》,结果,1997年一年就有5所技术学院升格为科技大学,在校学生14193人,到2004年,已经发展到281538人,7年间技术本科在校学生人数增加了19.8倍。

我国的专科阶段高职院校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建议也可制定一个达到技术本科的标准,以推动这些高职院校加快升格为技术本科。

此外,在普通高等学校,特别是320所理工大学中,大都设有技术类专业的技术本科。这是加快技术本科发展的又一途径。有些专业需要的人数不多,但有特殊要求,更适合在普通高校中培养;有些专业社会需要量很大,难以满足社会需要,最好能有更多学校象上海同济大学那样成立二级技术学院。

(二)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探索如何培养提高学生技术创新能力的新经验

首先如何通过“长期积累”加强创新基础,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有些学校通过加强科学研究,确实能提高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说明学生不仅要知道所掌握的技术知识理论如何应用,还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取得多种情况下技术应用的实践经验。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并有可能通过“联想”,将所学习的知识理论应用到新的技术领域中去,实现技术创新.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的必要途径。只有学校和行业、企业经常密切联系,共同开展技术创新的研究活动,才能拓宽技术创新的视野,不断研究新课题,不断发展技术创新的新领域。产学研结合也是使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符合实际需要,不脱离生产实际的必要措施。产学研结合还有可能利用企业的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的技术创新研究活动。建议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活动探索如何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针对不同的客观条件和不同的学生对象,形成多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