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0 11:19:58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212-02

引言

著名学者吴宓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在于“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生,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在“思修”课的教育教学中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有利于启发学生对树立何种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作更深入的思考,从而提高“思修”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中的地位堪忧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一项关于“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你怎么看?”的调查中发现[2]:74%的人持非常支持和比较支持的态度,但是这74%的大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是因为它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重视这些节日。9%的大学生持不赞成或反对的意见。而西洋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却在大学生中走俏。在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方面,有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较多了解的仅占7.6%,阅读过《诗经》的占10.4%,能完整背出古诗词或正确回答出作者的占38%,阅读过古典四大名著的占19%,阅读过《中国通史》的占13%[3]。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具体内涵的理解程度不高、传统美德观念较淡薄、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

至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中缺失的原因,李宗云[4]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分析得全面而深刻,一是百年屈辱史和建国后的左倾错误造成的文化心理伤痛;二是市场经济、西方文化、网络传媒的负面影响;三是大学生的就业、学习、生活压力增大,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关心跟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无暇顾及、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四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

一个强大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然要有与之相配的伟大的民族文化。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任务,充分肯定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现代价值。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鲜明地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作为优秀青年代表的大学生如果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底蕴,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如何传承?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何而来?所以,大学教育中理应重视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确切的提法,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如高波[5]将其概括为利民济世精神、刚健有为精神和“公忠”精神;李宗云[4]将其概括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修养德性、与人协调,集体本位、天下为公。孙新新[6]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是“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合一”。接着,他又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凝练出具有传统特色的中华民族精神。一是理性精神,二是求实精神,三是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四是注重道德、宗法的精神。这些精神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累,被中华儿女一代代继承和弘扬,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尤其是“思修”课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将这些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三、“思修”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融合

“思修”课的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与法律精神教育,这些内容可以很好地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在“思修”课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文化充分发挥影响人、塑造人的巨大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思修”课的实效性。

(一)爱国主义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华民族的不同时代和历史时期,其内涵虽有所不同,但最根本的一条——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始终没有变。《礼记·礼运篇》中的所描述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理想,正表现出儒家思想家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志向;宋代范仲淹几经沉浮、数遭贬谪,仍然秉承“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爱国情怀。直至近代,面对亘古未见的民族奇耻大辱,一代代仁人志士在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鼓舞下为民族独立与富强进行着坚持不懈的奋斗。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

(二)和谐是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精神。中国古代的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的阐发。道家倡导合乎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提倡“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法家主张对个人、社会、国家三者关系正确定位,实现国家主导下的社会和谐;墨家以“兼爱”、“非攻”作为其基本思想。和谐精神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为构建和谐文化所要培育的精神,一种以和谐的社会观为核心的道德观念。研究、吸收、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可以使大学生自觉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文化教育

【分类号】:G641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所孕育产生的文化体系中唯一尚存的文化体系,是唯一生生不息而未出现断层的古典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相对的稳定性和高度的开放性。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华,是蕴含着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

二、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需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互相碰撞和融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是高等学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因此,在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是促使其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作为中国新时期的知识分子,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与历史和时代的碰撞中激发出的民族精神,是推动民族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宝贵财富,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实际,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因为我们要构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它自身具备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必须懂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吸收其精华,才会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

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

(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和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冲击等多重因素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格偏差,例如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趋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耐心细致、科学合理地予以引导和解决,从而实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增强高等学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育目标。

(四)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客观要求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历程来看,它的优良传统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纵观历史不难发现,我党各代领导核心,不论是、邓小平,还是、,都是传统文化的吸纳者、践行者和创新者。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不应当割断历史。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今天我们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样要根植于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优秀成分,充分利用它蕴含的丰富人文资源服务于高等学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好教材。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发挥自身优势,其关键环节在于能否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和借鉴有益内容和方法,使其在教育内容方面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在方式方法上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的教育和灵魂的洗礼。

具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言传身教”、“环境熏陶”、“知行统一”和“克己慎独”等教育方法值得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借鉴和采纳,对于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有裨益。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久远,内涵丰富,对长期受其熏陶的华夏儿女的人格特征和精神风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同时文化反过来也具有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

《诗经》《礼记》均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教育子弟的传统文化典籍。而其流传千古也说明了古人就已意识到了要注重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育人功能,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青年学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他们的思想观念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注重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完善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从而促进学员人文素养的提高,达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这也就充分实现了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密切联系

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增强其意志品质和精神力量。而上述教育目标均符合今天人们所追求的道德规范和理想人格。当前,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倡的 “四有”青年的目标与古人通过传统文化培养人才的目标具有天然的一致性。

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共生性。青年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文化素质处于基础地位,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和根本。每一种素质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是与其他素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思想素质与文化素质更是密不可分,二者具有共生的特点。因此,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先天的优势,必将 推动学员思想政治建设迈上一个更高的水平,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合格

四、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中学生

心理健康

研究与实践

当今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时局多样化、动态化,中国社会处在转型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阶段是人生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他们面对社会、家庭、自身发展的种种问题,中学生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有鉴于此,重视并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每一间中学都必须刻不容缓地做好的大事。它不仅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成败,而且牵连着千家万户的当前利益和希望;它需要各行各业共同关注和齐抓共管,是涉及国计民生的系统工程。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学校,尤其是受教育者正处在即将踏入成年的关键时刻的中学,作为教育者,只有必须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真研究教育渠道和教育方法,才能把当代中学生培养成心理健康的、不辜负父母期望的、能担当国家建设大任的有用之才。我校的领导和老师,经过长期同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密切接触,审时度势,采取了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推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取得一定成果。下面谨就我们通过这一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谈一谈我们的体会,与同行交流,盼专家指点。

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心理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十分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当代中学生群体,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大,并且在相当长时期内还会越来越大,是中国未来人口结构的主体;他们的心理,以我为核心的意识十分突出,骄娇二气思想严重,心理辨别力和心理承受力还很低。因此,学校老师、家庭、社会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成功与否,不仅决定着国家未来命运,也直接影响着当前的社会稳定。近年来,不少中学出现的突发事件,甚至出现中学生违法犯罪,都十分有力地证明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华学校,作为桂东南地区较有名气的民办高中,处在有强大政府资源的公办中学的包围中,更使我们倍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有半点的粗心和轻率,不能落于人后。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怀着满腔的热忱,十分积极地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活动的。

实践证明,我们开展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是大有裨益的,也是有成绩的。我们的做法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校园,使学生的心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下,不断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的心理也在健康的方向上不断进步、不断升华,我们也同时在活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认识和充实方法。

一、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所谓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历史流传下来的,由思想家提炼出来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国民品性、伦理观念、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1]面对中华民族的众多优秀传统文化,我校领导审时度势,决定选择《弟子规》《孝经》等著作作为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因为,它是先辈人流传下来的优秀精神成果,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用它来对当代中学生进行从思想、学习、做人等方面的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比较符合实际的选择。所以,用《弟子规》《孝经》等传统文化知识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益的。如2011年秋,我校就开展先老师后学生的《弟子规》《孝经》文化学习。像“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训致” [2] “夫孝,德之本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3]等等,《弟子规》《孝经》里的名句都被师生所欣赏与吸纳。这就说明“文化和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与习惯”。[4]文化可以有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体主义文化两种之分。这两种人格倾向可以影响人的认知、学习、情绪和动机等。[5]通过学习,学生们理解了讲孝道,学会了做人、礼貌待人的目的。从此以后,读《弟子规》,学《孝经》,听传统文化歌曲,背“弟子规,圣人训”“孝心一开,智慧自来”“百善孝为先”等传统文化名言警句,就成了学校全体老师,特别是文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必修课,其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践行,从而引导学生慢慢在践行中形成良好习惯,养成健康的心理意识。

所谓意识,一般来说,意识就是人所特有的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有觉知、有组织的反映。它是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觉知,从这个角度看,意识意味着“观察者”对某些事物、现象的觉知。从行为主义的角度看,意识是一种以能清醒觉察反应灵敏为特征的行为。意识具有自觉性、目的性、能动性、社会性的特点。意识还具有四种状态,即现实幻想、自闭性幻想、飘逸性幻想、催眠状态。[6]我校运用意识理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如高考落选生郭静仪就是莫志林校长在一次酒宴上认识的,经过交谈得知,郭静仪2008年高考落选,又加上家境贫寒,但是想通过读书,争取改变命运的想法得到莫校长的认同,于是,她来到了我校复读。在校期间,她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第二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这充分地体现了她们郭家对联“功德承先绪,诗书启后昆”的传统文化能正确引导人、教人奋进的理念。除此以外,我校还将意识理论引入教学之中,其策略是:采取制订各年级的学习要求,逐步消化相关学习内容。其中一年级以适应新学校为主,使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心理准备;二年级以预防分化为主,渗以各种适度的磨炼和考验,为将来打下稳定情绪的心理基础;三年级则初步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为主,使他们能以平静的心态和坚定的意志,轻松地备考,迎接祖国的挑选。初中各年级按此策略要求,把学习目标适当调低,以适应初中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多次举办传统文化和心理辅导讲座,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去引导人、教育人

我校办学八年来,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心理健康等问题,进行了多年有效探索和实践。特别是2011年以来,学校开展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学会讲道德、讲理想,学会做人,倡导心理健康等活动以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是,学校老师学习吉林松花江中学和河北唐山英才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活动的视频材料,进一步深化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出了本校开展关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实施方案。其次是,我校专门邀请了广西明德校园文化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给予指导,于2012年元旦前后举办为期五天的《弟子规》《孝经》教职工培训班,开启了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大幕;接着又是对每年级各一天的传统文化学习培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2012年4、5月间,学校邀请了广西师范大学黄麟生、陈玉秋两位教授到校,为高考学生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稳定情绪轻松迎接高考。2012年5月,学校又邀请了广西《求学》杂志社编辑、心理学硕士朱燕等为学生做了“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的专题讲座。此外,为了温故而知新,2012年秋季期开学,结合新生训练,我校再次举办了长达五天的老师、学生学习《弟子规》《孝经》培训班。通过培训,让学生在思想、学习、做人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2012年11月5日,闻名全国的残疾人激励师黄友先生到我校做了一场感恩励志的公益讲座,岑溪市区学校代表百余人和学生家长代表近百人同文华师生一起聆听了讲座。这些大型活动都是以高尚的境界、开阔的视野或演讲者的亲身经历,给了文华师生一个别开生面的精神大餐,对每位听者心理净化和意志激励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他们的学习欲望有了进一步提升。

三、和谐校园从我做起,弘扬先进形象

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的镜子,心理健康的人才可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共享成长的快乐。因此人际关系的良好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7]我校自2005年办学以来,对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多种多样的探索与实践,最后选择传统文化,用《弟子规》《孝经》等传统文化知识作为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指路灯,打造和谐校园,从我做起,争取做有孝道的人,做文明人,树先进学先进的风气越来越浓。通过认真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先后获得了广西高考模拟作文2011、2012年度大赛一等奖(参赛者是承担部级语文课题研究学校,包括了不少示范高中在内的四十多所中学,每届一等奖各评12名)。2012年高考成绩排名向前,其别有曾烨林同学以575分的成绩喜夺了岑溪市除两所示范高中外的普通高中个人理科总分第一,我校获得了梧州市高考成绩优秀二等奖的荣誉。我校中考成绩连续三年稳列岑溪市四十多所初中的前十名。学校的各种各样成果纷至踏来,它不仅让我校尝到了甜头,而且也让实施传统文化打造校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心理健康成长的师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弟子规》的“泛爱众”章开门见山提出“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用今天的话就是要爱护一切学生。我们的学生,都是伟大中华民族的一员,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认为学风决定于教风,因此我们经常在老师中反复强调这样的观点:“我们就是要有教无类”“做老师就要认真起好引导和引领作用,引导就是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引领就是要以老师的榜样潜移默化的带动学生”“在任何情况下老师都必须以最好的心态奉献给学生”“我们必须本着人文去贯彻条文”等等。经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的老师在爱护学生的方面都做得很好。2012年教师节,政府送来了漂亮的纪念品,在转送给老师时发现数量有欠,莫校长带头让出;一些年轻老师的婚假、月假,都是休息未满即返校上课;带病坚持工作的老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立即伸出温暖之手的老师,同学生家长交朋友的老师等等,都有着十分感人的故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思想也成了文华人的共识。一位小孩尚幼的女老师,曾因婆媳关系而有放弃教职的念头,学了《弟子规》和《孝经》之后,主动多从自己方面寻找原因,多从“孝”字考虑问题,最后得到了较好的磨合而使教学工作坚持了下来。所有这些感人形象,都在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大变样了:“一切以我为核心”的心理改变了,都注意了为他人着想、为大众着想的修养;容易冲动的心理改变了,凡遇不如意时都能转换角色地多想一想;骄兵必败、娇惯必衰的观点树立了,在日常生活中校园总表现出严于律己、谦和待人的气氛。不少街上行人都说,看到那些彬彬有礼,见到老师做深鞠躬的学生,那一定是文华学校的。今年我校考上广西理工职院的梁桂松同学,因在学校学生会干部竞选时向听众深深鞠躬,不仅赢得满场喝彩,也促使其顺利当选为学院学生会干部。考上不同大学的莫新剑、卢硕明、霍萧杰等同学也是因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大方得体,备受同学的敬重和老师的喜爱。一位梁姓学生家长在看了孩子带回的学习传统文化光盘后,在网上发文说:“文华开展传统文化学习,不但触动了学生心灵,也感动了我的全家,我衷心感谢传统文化,感谢《弟子规》,感谢文华学校。”市委宣传部梁新民副部长经常到文华视察,看到我校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的新气象,欣然提笔写下了“文华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摇篮”。

文华学校通过运用心理动力论、社会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认识理论,正确地引导学生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形成了“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教” [8]的良好师生关系,促进了校园和谐。因此,我们相信心理健康的文华学子,将会更好地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健康的心理、德才兼备的能力,去努力建设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

【注释】

[1] 李桂宗.中国文化导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14.

[2] 弟子规[M].南宁学雍多闻学堂印制,2011.

[3] 孝经[M].南宁学雍多闻学堂印制,2011.

[4] [5]泰勒著,蔡江农译. 原始文化[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

[6]李宏翰.心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7-59.

[7] [8]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职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心理健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07.

【参考文献】

[1] 李桂宗. 中国文化导论[M].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2] 任登第,牛淑卿. 大家都学弟子规[M]. 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3] 泰勒著,蔡江农译. 原始文化[M].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政教育;途径

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是文明发展的特征。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能够了解前人的思想动态,了解前人的生活方式。文化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而职业院校是承担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因此在思政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时展所需。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与民族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没有文化作为支撑,民族就无法发展。所以当今时代倡导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院校中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相融合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政教育的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不仅包含哲学、教育学,还包含文学和艺术。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线,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自强不息”,强调“中庸”和“天人合一”。这些思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并且能够应用到诸多领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虽然职业院校思政教育都是以教材为基础的,研究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但是部分教材内容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教材和教学内容是相通的,在职业院校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拓展职业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自觉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成效

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接受思政教育之后,能够了解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内涵,认同并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精神[1],因此,在爱国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时间较长,发展历史悠久,其中包含了诸多爱国情感,与此同时,在国家危难之际,涌现出众多民族英雄,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职业院校教师在讲解文化故事、学习文化知识时,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苦难,以及祖国人民在面对国家危难时刻的奉献精神。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可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而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马克思主义是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2]。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大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似之处进行融合,进而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以人为本”“荣辱观”,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勤政爱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息息相关。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发展,能够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较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诸多历史故事,所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进而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兴趣,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持续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迫切性

(一)部分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意识薄弱

很多职业院校学生都没有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甚至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是学习生涯中的必修课程。再加上现阶段网络比较发达,职业院校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较多,同时也会受到网络上诸多信息的影响,因此部分学生思想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的价值观。首先,部分学生缺乏传统的美德观。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碎片化学习和阅读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3]。但是碎片化信息不利于帮助学生创建系统的思维。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思政教育理论充盈,如果放任学生利用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则不利于学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也不利于提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成效。其次,部分学生的发展意识薄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同时还要培养自强不息、努力奋斗、稳定成长的意识。但是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存在不自信、学习懈怠等问题,所以在职业院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努力奋斗的因素,让学生在和平年代也能够充分发挥爱国主义精神,以自强不息为理念,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

(二)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环境有待优化

首先,部分职业院校对思政教学重视程度不高。职业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院校的注意力上,而忽略了思政教育。从课程安排上看,思政教育的课时远远少于其他课程的课时,与此同时,从考试层面看,思政教育的考试相对宽松,甚至部分职业院校采用开卷的方式进行考试,所以不涉及挂科或者不及格等问题。因此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高。其次,思政教育是与时展紧密相连的,但是部分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教学工具也相对落后,因此不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效率。

(三)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应用不足

首先,部分职业院校没有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分离。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占比较少,在课程设置上过于重视教材中的教学技能,片面地追求理论教学而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支撑,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教学成效也很难提高。其次,部分职业院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剥离,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学生会感觉思政教学比较枯燥,会对思政教育失去学习兴趣。

三、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新思路

(一)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材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息息相关,因此职业院校要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材紧密结合。首先,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思政教材中包含哪些内容,然后找到思政教材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点。比如,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时刻,中华儿女挺身而出,纷纷保护自己的国家,即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们也依旧与帝国主义作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而在现阶段,国际形势相对复杂,每一个公民都有保护国家的责任,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力量去维护国家的利益。职业院校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因素和爱国故事与当今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也让学生能够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4]。最后,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涉及很多政治理念,教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念与当今时代下党的方针政策相结合,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

(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熏陶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发展的软实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功能。首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不能单纯地依赖教材,还要为学生引入课外读物,比如《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中既蕴含了治国理念的方针政策,也包含了为人处世之道。学生在品读经典的过程中,就能够接受著作中的思想理念,接受著作中的文化熏陶,从而塑造自身的思想价值,让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初次接受职业院校的教育,因此对现有的生活不太适应,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此时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著作,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其次,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具有灵活性,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职业院校的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类交流平台为学生传递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院校主要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课占比较大,思政教育课时的占比较小,但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有手机,职业院校内部会有相应的网络平台,思政教师可以将优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上传到相应的平台,让学生在课间阅读,通过这种方式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思政教育。

(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引导人的行为,因此在职业院校思政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引导学生的行为,通过案例教学法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导向功能。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思政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初期,职业院校教师可以为学生寻找典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事件、人物、结果,以及所体现的思想,通过研究案例的方式让学生深刻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5]。与此同时,案例研究与理论学习相比,更具有探索性,学生基本上不会产生厌倦的心理,而是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学生在研究案例的过程中,也会被案例主人公的行为感染,进而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相似的问题时,也会模仿案例主人公的行为,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教师选择的案例要具有时代性,要与时俱进,结合当下热点内容。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学校网站等渠道了解时政热点,所以难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热点,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是思政教育,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与实际相结合,都能够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四)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能够教化人的思想,约束人的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尤为丰富,其中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院校教师开展思政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节日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了解各个节日的习俗和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节日的内涵认识并不丰富,比如提到清明节,学生首先会联想到放假,但是清明节是祭祖的重要节日,而且有扫墓、踏青等习俗。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能够让学生了解节日的内涵,同时也能教育学生要尊敬长辈、敬重祖先。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思政课程有相通之处,因此,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思政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优化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思政教学质量,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思政教学中的相关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少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讨[J].职业,2020(33):2.

[2]杨一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相结合[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6):88.

[3]陈晴君.刍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2.

[4]刘维佳,张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几个问题[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0(2):2.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具有重要意义。[2]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体组成部分,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祖先所创造的、世代继承发展下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并为当代中国人所广泛认同和践行的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中华传统思想理念、中华传统道德标准、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和文化遗产等几个方面。[2]

1.中华传统思想理念。中华传统思想理念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关于天地自然、人类历史、修齐治平、为人处世等基本思想理念,可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如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和治理理念,其中被历代中国人所崇尚并孜孜以求的包括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2.中华传统道德标准。中华传统道德标准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如精忠报国、敬业乐群、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不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集中体现了人与家国、人与事业、人与他人的道德标准和个人行为规范。

3.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和文化遗产。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如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和生活理念等,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等文化遗产。如语言文字、传统文学、琴棋书画、戏曲武术、传统节日、民间工艺、中医中药等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人学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途径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意义

1.补充和完善教育主题。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为主阵地,其中包括本专科4本教材和研究生5门课程教学大纲,另外辅助以形势与政策课程和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程。[4]其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因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强调的是政治意义和理论性,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强调的不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还有待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题有益而必要的补充,使教育主题更加完善。

2.有助于实现教育目的。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多样多变,面对各种思潮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多样中求得共识,在多元中确立主导,增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4]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呼应的部分为形成这种共识提供了突破口,有助于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3.巩固和发展新的教育途径。当前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发达的思想舆论传播途径。在全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特点和行为方式,与社会上形形的势力抢占新媒体的舆论高地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的任务和使命。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这种教育方式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但90后大学生很快会产生审美疲劳,在新媒体中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巩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甚至在未来会产生更新的受大学生欢迎的教育途径。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与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依赖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校内外环境、朋辈影响和新媒体等途径。各种途径各司其责,并相互呼应与补充,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但目前该体系仍有诸多问题与亟待改进之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作为主阵地,理论性太强,趣味性稍差,实践性不够;多数高校教学形式刻板陈旧,缺乏灵活性,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一场思想文化的盛宴有时候反而成了鸡肋。目前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而不是全体师生,其他非思想政治工作专职教师和优秀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有所缺失,个别思政工作者对大学生的管理和引导有时候也不是特别到位,言传多于身教,广大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文化修养以及优秀大学生的示范作用对大学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还有待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环境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还没有完全形成,部分是脱节的甚至是相悖的。社会环境与学校、家庭教育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也使一部分大学生无所适从。大学生相互之间的熏陶和影响的程度往往大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效果,但负面的居多。互联网和新媒体相结合形成的全媒体时代也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探索

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通知要求,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其中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做出了具体指示和要求。[2]各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主要途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学科建设

1.在高校设置传统文化必修课程

在所有高校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必修课程,作为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必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大学生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把汉语设为高校基础必修课,制定和实施大学生语言教育大纲,在高校开展好国民语言教育。大学生通过形成语言自信、文化自信促进其思想道德修养。

2.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设“中华传统思想与文化”系列选修课

目前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了“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程。今后要通过在所有高校开设“中华传统思想与文化”系列选修课,如诸子百家、传统蒙学、中国伦理思想等,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客观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并通过适当的引导,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态度。同时,通过开设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比较研讨课,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

3.在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

在条件成熟的高校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专业教育。通过设置高校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促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沃土和营养源泉。

(二)通过提高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素质进行言传身教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师风和人格魅力,还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尤其要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养。高校要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使之对传统文化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尤其要做到知行合一,主要通过身教来提高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质。

(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大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最终形成和巩固的关键的时期是在大学校园里度过的。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各高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形地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在校园内外大力支持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社团和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内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高校还应加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或庆典,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大力挖掘传统节日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在当今的现实意义,通过宣扬传统节日的精神和展示传统节日的魅力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的认同度,并使其对洋节日和当代商业节日有更加理性的认识和实践。高校还要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勤工助学岗位为依托,培养大学生自强自立的优秀品质。

(四)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和奖励机制

高校在招生、就业、课程和活动设置等方面鼓励形成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多举办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特长(如书法、国画、民族舞等)和成果展示活动。高校应以学术活动为载体搭建传统文化传播平台,以文体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践行优秀文化成果的能力,并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家庭传统文化育人协作作用,做到知行合一。各高校通过实施学术活动、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和家庭协作等各方面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形成的制度,逐步建立优秀传统文化奖励激励机制,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合力。

(五)充分运用网络和新媒体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扬

在当今信息技术和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结合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际,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教育经验,努力形成与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相吻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各高校要积极占据网络和新媒体教育阵地,打造绿色网络教育环境,充分运用网络和新媒体对大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扬。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力量、获得营养。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用之不竭的教育源泉,我们应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等,通过巩固和完善课程和专业主阵地,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发挥高校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建立成果展示和奖励机制,利用网络和新媒体的教育形式,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全方位合力等相对完整的教育途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大学生思维模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等方面进行主题鲜明的教育,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主要内容积极贯穿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EB/OL].求是网,2014-10-20.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

[3]徐永春.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4]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Z].教社科〔2015〕2号.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 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近代以来,反思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有着沉痛的教训,从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文化,到“”,传统文化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开始正确认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十以来,提出“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资源,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偏重知识讲授,并且大学生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呈现价值多元化趋向,有的诚信缺失、有的崇尚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价值认识不足,怎样有效的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对增强大学生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文化认同感,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1、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品质和德行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和兴衰。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要有一颗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具备胸怀祖国,忧国忧民的高远情怀。特别是在笔者所在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境内外“”向学校的渗透,近两年在新疆一些高校接连破获了以大学生为主的“伊扎布特”反动组织,“伊扎布特”寄希望于青少年一代,企图通过向青少年灌输泛伊斯兰主义和分裂主义思想,培养所谓“伊斯兰教事业接班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挑战。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强调民族至上、国家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倡导“天下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从优秀传统文化吸取养分,历史的长河里涌现了不少的仁人志士,从文天祥,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都是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沧桑阅尽话爱国》一文中曾说“中华文化的精髓何在?我自己的看法是有两点:一个是爱国主义,一个是讲骨气、讲气节,这两点别国不能说没有,但是中国最为突出,历史也最长。”[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青年学生可从中华文化精髓中滋生民族自豪感,进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精神境界。由于国内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西方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通过文化入侵,造成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滑坡,大学生也受到影响。一部分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德行,漠视中华传统美德,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不注重修心,修德,忽视了对人之为人的根本思考,忽视了人应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诚实、善良、正直、勤奋等美德的现代公民。这些美德的形成,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和孕育。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以德为先,以义为上,中华优秀文化重伦理、重道德,关注人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人为本。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人伦精神。“尊老爱幼, 兄弟和睦, 孝敬父母”这些传统道德观念一直是人们所认同的美德,儒家文化中强调的君子要具备“仁、智、勇”三大德行,强调人格的“内圣”,“克己修身”,古之君子通过“慎独”、“自省”的方式提升自己的修养,如孟子提倡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德成于内,而又见于外”,这些道德观念在任何时代都是适用的,从个人修为和成长看,我们要有良好的品行,遵守道德规范,学会做人,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看,社会不需要道德败坏的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

(3)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信息化时代,各种思想观念充斥网络,网络上各种庸俗价值观注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强烈冲击,有部分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信仰缺失,在思想行为上和思维方式上出现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倾向,缺乏诚信意识,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传统文化中比较注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实现。传统文化强调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人应依从自然法则,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意识,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儒家思想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态度,传统文化中体现的克己修身,追求完美人格,注重个人修养,以及正确的处世原则,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意识、自律意识和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能指引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够找准自己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的进行奋斗。

(4)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敢于拼搏的进取精神。当前,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有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内心浮躁,贪图安逸,害怕吃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缺乏斗志,缺乏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让他们从传统文化中受到精神的鼓舞,激发他们内心的斗志,比如荀子“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愚公移山的故事,还有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不屈不挠、奋发进取的历史,这种坚韧不拔、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大学生自立自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培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挖掘和诠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运用有效的途径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新形势下,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这个载体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会产生较大影响。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四门课程,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中华优秀文化中寻找重要资源。传统文化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感染力强,渗透力强,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可以针对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章节,开设专题讲座,在民族地区高校也可以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渗透进去,让大学生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从中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在讲述理想、信念、人生价值的问题时可以精选古代圣贤的事例,名言警句,从儒家经典中挑选关于修身、处世的篇章进行系统阐释,让学生们从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坚定为社会主义国家奋斗的信念。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可以结合史例,比如近代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奋斗史,从中华民族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受到鼓舞,并结合历史上爱国英雄的事例,可以播放相关视频,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紧迫感,从而增强历史使命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契合点,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比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王夫之等人的思想,让同学们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脉络,将中国古代哲学包括的辩证思维和知行观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比较,感受中国经典的魅力和古代圣贤的智慧,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逐步养成深入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习惯,增强文化自信。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桥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人培育人,以人塑造人的特殊教育事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狭义的角度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桥梁,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开展融合的关键。

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作用,首先,作为高校党委和相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培训、考核,以及制定科学的制度,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党委宣传部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和的宣传力度,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确立教育信仰,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工作中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

其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也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讲清楚”,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向学生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和中华文化的内涵,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重点任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国古代诗词歌赋、文学、历史、艺术、地理等方面广泛吸取养料,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也要系统学习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授课中做到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让同学们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大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情。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并且也能够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空洞,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重新审视人生和世界,引发他们对人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3、校园社团组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

高校社团组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要更好的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就必须用先进的文化引领各种具体的社团文化。即对各个社团文化进行有效整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方面,我们通过学校的宣传栏、校广播台、电子屏幕、校报、院报、以及微博、微信这些载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他们在耳闻目染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他们的心理、精神风貌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起到净化心灵,规范言行举止的作用。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高校大学生社团有娱乐性社团、有学术研究性社团、有公益性社团,学校可以举办艺术节、文化节,如笔者所在学校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定期举办“麦西来普”晚会,各民族大学生载歌载舞,从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地域传统文化气息,感受到歌舞艺术的魅力,从而激发青年学生蓬勃向上,激发他们求真、求美的情怀。通过这种活动加强了各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这种形式也是增强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和文化意识教育的有效方式。同时还可以通过社团组织,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演讲赛、辩论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通过这种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给青年学子,能够增进学子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让他们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增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提高道德素养、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4、开展社会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让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比如到敬老院献爱心,做义工,让学生从实践中体验,去感悟中华传统美德。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博物馆、文物展馆,利用爱国主义基地,革命展馆,让学生在参与中,净化心灵,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注 释】

[1] 季羡林研究所编.季羡林说和谐人生[M].北京:中华书局,2008.113.

【参考文献】

[1] 黄洁.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离与回归[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7)33-34.

[2] 李德万.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3(4)23-24.

[3] .在山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人民日报,2013.11.26.

[4] 孙劲松.将传统文化“讲清楚”[N].光明日报,2013.12.19.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篇7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56-03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各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了社会经济、科学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各领域协调发展。美国的历史谈不上悠久,但世界各国移民带来了各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不断地碰撞融合、弃糟吸髓地渗透到美国的各领域,来自各国的文化精髓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军事、经济、科技等领域,促进了美国成为近一个多世纪的超级大国。由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对各国社会经济、科技研究和人民生活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今天,更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科技、经济和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到各层次的国民教育中,以促进我国未来各领域的和谐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拟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如何在高职工科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在高职工科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必须加强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和创新。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也强调:“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而高职工科学生,是担负着未来国家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即将从事生产、服务和基础管理的第一线工作,工作范围涉及国家建设的各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当前,社会普遍认为“进高职院校就是为了学专门技能以便就业”,高职工科学生虽认同科学知识、专业技术是真学问,却忽视了社会科学、传统文化的学习,以致部分学生缺乏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在这种观念下,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即使有着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却可能缺乏创新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其职业发展会受到影响;甚至一些学生因急功近利,铤而走险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概括起来就是,高职教育存在“重技能培养、轻素养教育”的?^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在工科教学中,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学生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存在以下问题:其一,不知道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去启迪专业学习与运用创新思维;其二,不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的关联性,缺少将传统文化的元素运用于学习和工作中的能力;其三,缺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融合并运用于建构新文化、新知识的能力;其四,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观淡薄;其五,个别学生缺失传统道德和民族自豪感,崇洋媚外和个人思想严重,等等。要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就要在高职工科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二、在高职工科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45所高校共同签署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之大学校长责任共识》,彰显了在高等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开展了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系列工作。

(一)加强全员培训,提升师资队伍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水平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由院领导牵头、基础部教师参与和邀请区内国学大师、专家,成立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指导小组,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端正思想,增强教师的使命感;邀请市党校、市文化馆的国学大师开展“国学”“柳州史”等讲座,开拓了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视野;各专业教学团队结合本专业教育的特点,尝试“基于高职教育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并根据各自的特长,撰写了《传统文化概论》《柳宗元》和《刘三姐》等专著10余部,各团队开设了名著赏析、传统诗词赏析等多门专业选修课;邀请市内优秀技艺大师参与专业教学,通过“传、帮、带”,增强了各教学团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各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活动,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案例,渗透到专业学科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提高学生学习及未来工作的研究能力及创造力。

(二)完善教育环境,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互补功能

1.以特色活动为重点,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精品化多元化。一是定期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举办川剧、京剧、话剧等传统艺术专场20余次,观看师生达2万余人。二是积极打造“道德讲堂”“名师讲学”“柳职大讲堂”“博雅文化讲堂”四大讲堂文化品牌,邀请国学大师、专家为本校师生开展国学讲座50余场。三是成立信仰学社及志愿者协会,联合柳州市内中小学进入社区、乡村举办古诗朗诵、勤俭节约等优秀美德活动。四是团委、学生会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国学季风”主题教育活动,组织了“中华茶艺”、武术表演、中华书法等重点活动和常规活动,通过名著阅读沙龙、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经典剧目展演、知识竞赛及壮乡传统文化寻访展示等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紧密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2.打造国学活动平台,鼓励学生自觉接受、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组织学生到文庙参加柳州市举办的一年一度祭孔大典,学生分别在大典中扮演司仪、礼生、舞生、武士、壮汉、乐生、花篮礼仪等角色,演绎“祭祀先师孔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更加美好的柳州”为主题的“乐、歌、舞、礼”,弘扬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及其赋予新时代的生命力。为弘扬中华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学生每学期开学初都会自发在校园内宣传“光盘行动”,引导全体师生节约粮食。另外,以环保与食品系牵头的各种关注低碳环保的活动,彰显了中国古人一直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

三、在高职工科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柳州有着丰富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在市政府极力打造“全国文明城市”的城市环境建设中,新建和修建了柳江明珠水上大舞台、百里柳江十里画廊、柳州园博园、工业博物馆、军事博物馆、柳州体育馆、游泳馆、柳江喷泉、文庙、柳侯祠、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博物馆等一大批群众文化娱乐场所,并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校外氛围。在这样良好的校内外教育环境中,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到高职工科教育中,关键在于培育学生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研究和解决现代科技的一些问题,从而将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思维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因势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职工科教育中,要充分利用一些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进行现代科技项目的研究的成功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检测与维修等工科基础课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通过举例世界级汽车设计大师乔治亚罗为中华汽车所设计的“尊驰”案例,让学生观看“尊驰”的设计、生产流程及效果图,分组充分讨论“尊驰”设计体现了哪些元素,学生积极找出优美的圆弧线条与翘起的尾翼、V字形底盘与中字形隔栅完美结合的感性视觉效果和唐装与咖啡、国画与歌剧等意识流的理性认知,深感大师设计的细腻人文情怀;再点出乔治亚罗设计的理念:如何将原创转化成品牌,这要扎根于你的文化,与文化能产生共鸣的产品才能成为经典品牌。这些案例,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结合,对现代科技的发展研究,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从而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和专业技术的积极性。

(二)渐进渗透,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高职工科教育中,可渐进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培育学生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研究和解决究现代科技的一些问题。例如,在工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举例:二进制是当前电子信息的数学基础,但长期以来关于莱布尼兹是否是看到伏羲八卦图之后才发明二进制的,在学术界有着激烈争论。直到2006年,比利时华人胡杨、李长铎经考证大量原始文献以及莱布尼兹本人信件后,写出《莱布尼兹:二进制与伏羲八卦图考》,验证了“二进制源于伏羲八卦图的思维启发”,引起各国学术界广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人文、科技和思维科学的成果资料,引入学科研究和教?W。又如,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可以举例:中国古代数学体系从传统经验上,已发展到一步步的程序性算法;我国吴文俊院士应用传统数学的程序性算法,结合计算机高速运算,全面开展几何问题的机器证明,推动了机械化数学的发展,我国“银河”系列计算机的开发研制,也渗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思维。

(三)迁移渗透,驱动学生建构新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益于推进科技创新活动,这种创新活动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并迁移到现代问题的研究及建构的认知。例如,现代有数控车床、刨床、铣床、镗床等金属精加工机床,但却无法加工形状复杂的部件,而中国古代“失蜡法”有能铸造铜铁佛像或其他铸件的方法,现已由“失蜡法”发展起精密铸造业。又如,1988年我国建成的上海经贸大厦,由美国著名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吸取的就是中国传统塔的符号因素,“以中国塔的形象为起点,设计一个极具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塔式建筑”。再如,柳州21座跨江大桥中的“风雨桥”“文惠桥”的设计,将我国侗、汉族的传统形式中的非精神的成分迁移到现代化的建筑,将传统符号与现代符号想象共融与结合,实现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符号的美感传承。这些例子通过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讨论,有利于传统文化的迁移渗透,促进学生建构新知识、新技能。

(四)融合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已开始解决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灾害预报等重大自然史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课题。然而,西方“还原论”科学体系已面临无能为力的困惑。这必须推进科学复杂性、非线性研究以及对综合方法和整体论的创新认识;促进当前科学由简单性探索向复杂性研究的变革,而中国传统整体论科学渗透到现代科学复杂性的研究,已令世人瞩目。例如,英国《NATURE》期刊评价:“竺可桢论点是特别有说服力的,着重说明了研究气候变迁的途径(运用中国历代气候的记载,进行现代气候变化的研究)”。又如,对于大型工程设计的论证,我国学者已创造历史模型法,通过与运用物理模型法、数学模型法的论证与融合,从历史特大灾害记录,研究历史上的巨大自然变动幅度和灾害强度,从而使工程设计充分考虑防震、防洪的等级,避免工程造价的盲目增加(如长江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和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等)。这些案例的解说,能够促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深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实践渗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影响因素;改进路径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1、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认同程度低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您知道中国三大国粹是指什么吗?”问题的回答上23.4%的被试学生选择了“不知道”,只有32.7%的被试学生选择了“通读过四大名著”,其余43.9%的同学选择了“简单了解”。在“您是否会经常去图书馆阅读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问题的回答上,有23.6%的被试学生表示会经常借阅,65.4%的被试学生选择了“偶尔,很少借阅”,从來没有主动借阅过的占被试学生总数的11%。在“如果学校增设了有关传统文化的选修课,你会去?”问题的回答上,选择“肯定会去”的占被试大学生总数的11.6%,选择“有兴趣”的占26.9%,选择“看情况”的占6.9%,选择“没兴趣”的占54.6%。从以上调查结果反映出目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储备量严重不足,并且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较差。

2、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效果差

通过本次调查,在“你如何看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古代仁人志士所不断追求的崇高理想?”问题的回答上,仅有约27.3%的被试学生态度坚定,表示会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约有39.6%的被试选择“太遥远,与自己无关”,还有33.1%的被试学生选择“已经过时”。在“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的发展前景会怎样?”问题的选择上,选择“很乐观”的占被试学生总数的24%,选择“不乐观”、“不太乐观”的占的71%有,另外还有约为5%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很可能会消失”。这也折射出“90”后大学生在享受信息时代,经济高度发展带来的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正遭受着来自于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机会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使部分“90”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在义利关系上、社会公德上更重自我的利益,另外,大学生中还存在一些道德失范的行为等。

3、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满意程度低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对于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满意度中,只有12.3%的被试大学生表示满意,其中有20.6%的被试大学生表示,学校没有提供有效的传统文化学习途径,是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不高,教育效果较差的重要原因。在“你认为影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因素是什么”问题回答上,选择“方式单一、创新不足”的占被试学生总数的57.26%,选择“载体设计不合理”的占被试学生总数的23.57%,选择“内容脱离实际”的占被试学生总数的19.17%。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单靠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是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二、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因素

1、高校对于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逐渐深入,国家以及教育部门开始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2014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就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出部署。2015年6月在“传统文化与大学教育”高层论坛上,北大、清华等41所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向全国同行发出倡议,在大学教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切实融入到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中,以优秀的文化精神濡染和塑造青年学子的心灵与人格。但是实践表明,部分高校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仍然十分有限,甚至流于形式。

2、多元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是判断力、防范意识差,从而给了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机会。少数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占领思想文化阵地,通过输出文化产品,利用影视作品、游戏漫画等青年人喜好的娱乐产品,宣传其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从而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青少年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忽视以及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和行动上的迷茫。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陈旧

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其认同感的培养,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因为没有深入考察其概念、范畴、观点的实质内涵,而且“说教式”教育方式难以调动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具体表现在:首先,由于学习活动载体设计方面缺乏针对性,不能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严重的制约了其参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活动的热情;其次,由于没有深入调查研究而缺少亮点、重复率高,在具体活动开展过程中重承诺、轻实践,创新性不够,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1、强化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纳入教学体系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开设相关的必修课及选修课同时修订和完善已开设的相关课程教学计划,提升教学效果。优化整合现有师资资源采取有效措施,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兼职队伍,引进、培育传统文化研究领军学者,聘请国内相关专家学者、文化名家、博物馆(博物院、纪念馆)研究员和讲解员等作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兼职教师,积极组织举办相关研修、培训班,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集中学习教育。充分发挥特色学科优势,整合骨干研究力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设立、策划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项目,就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展开高水平理论研究,力争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并将将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载体建设

一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数据资源,积极开辟网络教育空间,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制作、编辑适合互联网、手机等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通过学校官方微博、微信、QQ群等新兴媒体,以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的集成化手段,多层次、立体化手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二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依托共青团、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通过党团活动、征文、演讲、辩论、经典诵读等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举办“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庆典”,将清明祭奠、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饼、重阳登高等传统节日纪念形式与现代创意相结合,让学生在创新体验中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利用建筑物外墙和教学楼走廊悬挂历史伟人、文化名人画像及励志名言语录,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3、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使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得以连续性和经常化,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积极与学校周边博物馆(院)、纪念馆、故居旧址、文化馆等联系,建立校外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现场教育教学,同时组建相关的社会实践团队,为大学生参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搭建新的平台,组织大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积极参加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积极与兄弟院校协作,将各自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构建相互协作的教育格局。

作者:马晓芳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兰超玲.论传统文化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J].理论探讨.2012(9).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篇9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 辽宁丹东 118009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其价值最宝贵的地方是能够唤起学生潜意识中的道德情感,这是高职院校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定要保证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摆在第一的位置,然后才是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所以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积极发展的内容,可以采取的方式有自编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展系列传统文化活动、和提升授课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等,通过这些措施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

[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三个方面,能够让其积极成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开设,这样就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个比较合适的组合。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宏观的整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质。从发展的阶段性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并自我更新的过程。就古代而言,刚健有为、厚德载物、贵和尚中、仁民爱物、修己安人、天人合一、整体为上等,都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精神;就近代而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科学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等,反映了新的时代的文化精神,是古典文化精神的更新和进步。无论古代的还是近代的传统文化,有些基本价值理念是贯穿始终的,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的深厚情怀,和谐统一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怀,文化中国的理想追求,勤劳勇敢的质相秉性,等等。这些基本的价值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就是保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道德情感适用的教育材料,更是唤起学生潜意识里的思想道德,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不能缺少的。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生思想中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内涵的了解程度不高

高职生对经史子集和传统戏剧毫无兴趣,可以看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高职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内涵了解程度不高是由于很多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不重视传统文化传播和教育。高职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技术为目的,大部分学校关心的是学生的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锻炼学生心智和塑造学生品行。学校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就更不会举办。另外,高职生毕业后会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所以在学校的期间,会更加注重专业技术的提升,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与掌握实际应用知识,就忽视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

(二)高职生的传统美德观念较淡薄

中华传统美德是历史遗留下来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继承和发扬的,但是部分高职生行为与传统美德不相符,特别是师道和孝道尤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学生对事业献身和对集体奉献的精神减弱,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严重,诚信不够(如考试作弊、请人代考、抄袭论文、谎报特困生申请补助、银行助学贷款不按时归还、顶岗实习时随意旷工等),这些都是跟传统道德规范不相符的,然而许多学生认为学生这是比较常见的行为,与道德没有任何关系。

(三)高职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不足

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很薄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经很难发现传统文化的影子,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民主科学的发展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有许多知名的教授和学者也是这么认为的,极大的消极影响了高职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60%的学生认为学校要开设国学课,认为没有实际意义。很明显的表现出一点,由于高职教育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不够。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教会学生怎么做人,其次才是教会学生掌握生活的技能,但现在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注重于后者的培养,却很少看到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内容。

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一)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系列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重在体验的传统文化活动来纪念民族传统节日、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学校应该组建一个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小组,小组成员应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通过编制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宣传手册和一系列的专题讲座来推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举办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红歌汇”大联赛和戏剧表演等;定期邀请名师、专家给学生讲评《论语》、《孟子》、《老子》、《史记》等古典文学作品;支持鼓励学生建立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组织,从而提升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二)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创新课程教学方式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有提到“未来五年,国家将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传统文化课,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从而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目前,一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把传统文化课程纳入学校通识教育体系中来(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入门”等课程的开设),然而课程内容很不完善,“大而空”的现象很明显。高职院校办学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为目的。高职院校教师对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不够重视,教师课堂讲授方式单一,课程内容与现实关联性不强,同时学生也不感兴趣。所以高职院校要想培养高技能人才,可以把传统文化课程跟学生专业结合起来开展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进行模块化教学,教师选择自己最专长的专题,由多个教师完成一门课程实现群体互补,课程安排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提升学生眼界和丰富学生的思维。课程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这样才能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真正入脑、入心。

(三)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首先要加强师资力量的组建。传统文化需要教师深入理解,这样授课课程才可能讲得精彩,高职院校教传统文化课的教师主要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相对薄弱,能读懂《十三经》、《二十四史》、《诗经》等传统文化名著的教师应该都不多。所以加强对教师培训,积极开展教学研讨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教师研究传统文化的意识,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让教师能真正的领悟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把领悟到的传统文化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马文多.回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J].科教导刊,2013,(17):44-45.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篇10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代进步与发展的包容性,让多元文化呈现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文化的发展为当代青年人认识文明、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提供重要的契机,更让青年人的思想价值认知出现了多种新的特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 ,必须要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繁荣下,大学生教育的新任务,必须要适应当前文化发展的新变化,尤其要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关键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的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传统文化中所蕴含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是经过劳动人民长期奋斗所创造出的文化成果,反映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由古至今都有着重要的传统价值,反映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的时代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民族的文化价值观有着高度的契合,并且同样承担着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而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目的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目的相同, 也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将二者相结合能够发挥教育的最佳效能,发挥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帮助学生铸魂塑“三观”

大学阶段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五四青年讲话中多次提到,青年的价值观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抓好这一关键的教育阶段十分重要。而且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沃土中,从幼儿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接触, 并且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是一种贯穿教育成长道路始终的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能够做好充分地教育衔接,并且发挥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延续,不断深化对大学生“三观”的教育实践。不仅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并且与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高度的契合,是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要不断的更新和丰富,但是要秉持教育的原则,要明确教育的育人根本。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门类丰富,能够科学的设计融入到思想政治 教育课程中,始终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生动性,让学生能够从多种价值层面感受文化的影响力,对于塑造“三观”有着最为全面的影响。所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融合是能够直接产生对大学生的认知影响,帮助大学生坚定信念,树立 崇高理想价值,从而始终保持正确的认知判断和选择。

(二)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内在的积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吸引力,五千年的文化发展的深厚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是中华民族最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根本,是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向世界展现中国风貌的重要决心。文 化自信也就是民族自信,就是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将中华文化进行批判性地创新与发展,使中华优秀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1]对于大学生而言,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是其能够立足社会、投身社会建设最为重要的精神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是将这一种对于文化的信念不断深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手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形象最为有力的名片,文化自信更是大学生明心立志的充分体现。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用文化去指引大学生自信前行,将这份爱国情怀、强国情怀和报国情怀融入 到梦想的实现在征程中。大学生乐于去接受和感受,更乐于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这种自信所驱使的文化吸引力,让大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融合更是增强课程的思想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激发 大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有助于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内在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高校课堂教育重视的是对学生理论内容的是渗透和讲解,在接受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有不断理解和消化的过程,但学生最为强烈的意愿就是投身到实践中,想要更早的融入到社会环境中,满足职业成长的发展需求。从学习 、生活到就业,大学生对于未来始终充满美好的期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恰到好处的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课程与实践项目的融合,让大学生能够实现全面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重视学生的认识感受,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是直接深入生活的,实践课程项目带领学生深入到社区、基层、文化馆等场所,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到文化传统。如感受家风、榜样模范进社区,让大学生能够懂得感恩、用亲身的体验来深化课堂的认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渗透于大学 生的生活中,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面临的新变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已经逐步展开,但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并非一帆风顺,机遇与挑战并存,教育效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一直受到外在环境的冲击。

(一)文化现象的现实冲击

在多次讲话中提到“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①之所以提出 传承中华文化的要求,是因为目前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着多元文化现象的现实冲击。从传播主体来看,目前“文化名人”成为了追名逐利的代名词,年轻人极易受到该文化现象的影响。网红背后的巨大的经济利益让部分年轻人争相效仿,忽视文化理论学习,以博取眼球的 行为获取经济利益,甚至违背了道德法规的约束,陷入无法自拔的深渊。不仅如此,快餐化偶像的现象,通过选秀、包装炒作等行为,让年轻人快速的走红,成为大众的偶像,而且由于年轻化、流量化的造星模式,偶像明星的职业素养存在缺失现象,对年轻大学生会造 成行为上的误导,高投入追星让没有经济独立能力的年轻人陷入其中,让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受到极大影响。一味追求新鲜事物,追求名利,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冲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也会受到阻碍。

(二)媒体传播的创新发展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大学生接收到的文化信息更为丰富,媒体传播让多元文化的呈现方式和表现力更加多样化。但是媒体的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影响大等特征,如果没有充分的媒体监管能力,媒体渠道的文化传播很可能出现两级分化的情 况。如网络短视频现象,之前也出现过很多视频乱象,短视频内容缺乏严格审核,不良信息的传播充斥网络,无营养式的视频内容、宣扬色情、暴力、等视频信息,让缺乏自制能力的大学生迷失自我。效仿、打赏、盲目交友甚至让大学生生活受到影响、人身受到威 胁。但是不可否认网络媒体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异彩纷呈的文化传播形式,极具吸引力的文化表现方式,如《中华诗词大会》《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大国工匠》等优秀的媒体节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较为生动的方式实现传播, 更是通过这种文化的传播方式让大众的文化自豪、文化自信、文化参与的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可见,媒体传播利大于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要善于发挥媒体传播长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创新发展。如果能够借助媒体传播渠道,将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进行创新呈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不仅仅可以在实现媒体宣传教育与课堂教育的融合,还能够为大学生传播积极的价值观念,让大学生形成理性的判断能力,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理论传播者,让媒体教育空间成为清静之地。

(三)青年社会参与、认识表达力的增强

当前高校教育面对的是一群具有独立个性、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大学生彰显个性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认知能力较强,参与和表达的欲望不断增强。对于任何事物都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都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既是年轻人的性格优势,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开展的契机。准确把握9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思想特点和性格特征,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的时代价值都需要年轻人用自己的理解去表达,去加深其深刻的时代意蕴,年轻人以富有张力和开阔的视野表现能够推动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时代解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为大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大学生去表达,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与学生相互磨合,教学内容和生动的文化理念相互结合,推动教育的革新和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 言,教育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尊重学生的表达,引导学生去表达,通过教育实践活动高校也可以不断丰富教育素材,教育积累,不断更新对于优秀文化内容、价值理念的阐释,以最新、最全面、最具吸引力的教育方式,呈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面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课堂教学融合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是一个具有长期性的实践项目,并且需要科学的规划设计,结合不同阶段教育对象进行教育内容的更新、教育方式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始终保持教育的吸引力、生动性,围绕大学生这一教育主体,激发 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让教育的效果得到深化和巩固,发挥持续性的教育作用。

(一)深化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思考,明确教育方向重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融入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文化积淀,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深度与广度的认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研讨必不可少,教师们要对当前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教育方向要有准确的把握。一要明确教育对象的诉求,了解当代大学生在思想 价值认知、理论认知等方面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计,把握课程教育的整体方向。90后、00后大学生是时展的新生力量,具备活跃的思维和超前的意识,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较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必须要深入学生中,基于学生的兴趣 点和个性化特点进行课程设计,与学生建立密切的联系,为教学做好沟通铺垫。教师要善于聆听学生的声音,善于总结和发现,以学生视角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吸引力,进而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设计。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对教育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对于传统文化与思想课程体系设计的融合切入点进行讨论,形成具体的课程设计方案。课程体系内容要保持实时更新,教学素材的融入也要保持亮点的更新。这就需要教师有新思考和新解读,新在于将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之间的契合点进行整合,更 在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思政教学教师之间可以分工合作,对模块内容进行磨课设计,并且录制示范课程视频,形成教师内部的资源共享。并且积极的向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学习,注重交流,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体系。如“五老精神 ”所呈现的精神内涵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忠诚、奉献、创新等精神品质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十分契合,都是需要现代人去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融入不是简单的内容搬运,而是需要巧妙的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明确教育的方向、 重点才能够更好的开展教育实践,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为此,教师素质提升为先,才能够保证教育方向和重点的科学选择。

(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科学设计教育内容

教育不能脱离实际,教育内容更不能空谈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且贯穿教育始终,超出教育空间的限制。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载体。为此,高校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挖掘,以最贴近学生生活、 学习以及未来求职诉求的教育融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感染力。一是明确以“三观”教育为主题的教育内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成功范例,以不同历史环境下,优秀文化的传承路径探索与思考,深化对于优秀传统价值内 涵的思考,让学生能够认可、并且有高度的自信去思考学习。如“五老精神”的最佳诠释者们,老一辈的革命先烈,时代先锋楷模,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正直、奉献、无私、忠诚、创新等优秀品质就是最佳的课程素材内容,鼓励引导学生去收集和讲述这些故事,增加学生 的共情能力,以情感渗透的力量去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影响力。二是明确家庭观教育。将对家风的理解融入到课堂教育中,让家风的理解更加深刻,让榜样模范发挥教育示范作用。大学生多为离家求学,对家风的感悟会更加深刻, 教师可通过“写一封家书”、“你想成为怎样的家人”等课程思考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家庭责任,从而树立积极的家庭观念,营造优良家风。三是融入从业观教育。明确大学生在社会人际交往当中应该掌握的基本礼仪规范,待人接物处理事情应该秉承的原则。遴选先秦 诸子百家思想和国画、民乐、戏曲、书法、武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开设选修课。[3]丰富学生的认知范畴,提升学生减压降压的能力,从而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补充。通过教育内容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呈现,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具实用价值。不仅如此,职场行为准则更应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呈现的忠诚、仁义都是优良从业观的体现。在社会各种诱惑之下,大学生面对各种职业选择所应该坚守的原则,所应该秉承的职业道德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可以有很好的体现,通过思想政 治教育课程的设计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对自身职业行为有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三)开拓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创新教育方式

思政教育活动是由教育主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境等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构成的复杂运动过程。[4]教育环境的创设十分重要,高校要围绕网络化、立体化、协同化等要点方向。[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展要充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 现方式是多样的,课程表现方式、社会实践方式、媒体呈现方式、社会活动方式等,每一个能够利用的教育空间和教育资源都应该作为高校思想教育课程创新的切入点。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要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在有限的教育实践内增加教育方式的创新 性和吸引力。一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为教学主要依托,通过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结合学生不同阶段学习特点,分阶段的逐步渗透。二要注重校内和校外的实践阵地的建设,在学校社会活动中融入民俗文化、国学文化等活动,让学生去设计、展示、分享学习 成果,增加活动的参与性和趣味性。在高校校训、规章制度等中纳入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得学生在谨记高校校训、规章制度的同时,领悟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6]搭建校外教育阵地,与历史文化博物馆、英雄纪念馆等积极沟通,建立校外实践平台,让学生聆听历史,感悟文化。三要充分发挥媒体传播的方式,可以开设校园文化节目,请专业的老师进行学术讲座,每期通过主题征集的方式,让学生去设置内容模块。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去自主宣传和讲解文化内容,扩大教育的影响范围。积极培育优秀的思政宣讲员和 学生自媒体人,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学习习惯。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结合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持续探索,在不断的丰富、创新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效果,从而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优质的 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英豪,刘奉.论高校将“四个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35(01):38-42.

[2]于守海,王新杰.传统文化视阈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33(04):48-51.

[3]宋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2):104-107.

[4]白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作模式与时效性探究———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作模式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0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