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式教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0 11:45:48

阶梯式教学论文

阶梯式教学论文篇1

学生个性的差异表明一种模式或相同写作教学内容很难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更多地发掘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通过专门、渗透式、有针对的写作策略教学,可以有的放矢开展教学工作并能减少教学和训练时间。在写作难度的分层循序渐进、阶梯上升,为英语写作学困生大面积提高写作质量提供了方法与策略支持。具体分为三个操练阶段:第一阶段:培养学生组词造句的能力。1.训练英语五种基本句型结构。2.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词组,句型造句或者让学生模仿文中句子自由造句。3.句子种类转换训练。第二阶段:培养学生的初步写作能力。这阶段以扩写、缩写、续写、改写、写周记等形式错综训练。第三阶段:训练学生模式化写作能力。1.配备英语字帖练习书法,分析研读高考写作纲要并辅助印发一些优秀作文套句和框架。2.再分专项、“书信,写景,叙事,议论,说明等”和限时训练,加强渗透写作方法和技巧训练。3.最后进行综合专项训练。要求学生写提纲,打底稿,分析段落结构,段落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写作方法和标点的正确使用;通过教师对个别学生作品的面批,个别问题个别解决,训练格式化和综合写作能力。

二、研究特色创新及写作教学的目标突破

英语写作有效学习的策略模式构建是解决有效学习的核心问题,是提高作文学习效率的关键,因此是本课题的拟创新点。

1.学生个体差异得到充分考虑,学生写作水平有着明显发展进步。教师针对学生进行动态安置,把班级学生编成若干弹性小组,根据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写作发展情况作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同步活动,异步活动或自由组合等,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活动方式,使小组学生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2.进行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焕发着生命活力。改变传统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合———分”式教学结构,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又有兼顾学生个体的“分”。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统一的讲解、答疑、矫正、小结,又有分组的或独立的教学、自学、合作和个别指导。

3.制定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教师针对同一班内不同个性、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教学设计以多角度、多难度、适应性去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突出了多元性和个性化,使教学目标始终处于动态协调之中。针对各类学生的学习潜质,制定出总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课时目标设置为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由低到高的目标层次,相邻目标交叉区间,便于弹性滑动。

4.安排有差异性的写作作业,班级充满着成长气息。布置作业时激发自主参与,丰富作业类型,满足多种需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作业。对同一道题目,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练习中,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向更高层次突破,体现弹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巡视,把握全局信息,并作个别点拨和矫正。

5.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师生共同享受着教学成果所带来的成就与满足感。阶梯教学评价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考察,实现实验班级的差异性多元评价,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营造了和谐的评价氛围。本着激励性、灵活性、严肃性和辐射性的操作原则,把评价融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三、阶梯式写作研究主要成果结论

1.形成了较好的教科研氛围,促进了学校发展。在课题实施的两年中,摸清了嘉峪关一中英语写作课教学、评价机制,课外扶优转差的开展情况,对教师及学校产生积极影响。(1)消除了一线英语教师因为忙碌而不能搞课题研究的错误认识。(2)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创造出一定的教研示范效应,为本校和其他周边学校进行课题研究的申报、研究、总结提供了可借鉴的途径。(3)研究成果中的一些主要结论,为今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样本。

2.阶梯写作研究提升了实验教师的新课程水平,新课程理论得到全面贯彻,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在阶梯式写作的研究过程中,参研实验教师广泛研讨、积极交流,完成并发表课题研究中具有代表性教学论文8篇。实验教师掌握了阶梯式及分层辅导写作课堂的引导及课后指导、心理疏导的操作要点,并能熟练运用。

3.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极大发展,课堂焕发着生命活力,学生写作水平有着明显的发展进步。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每学年任课教师的任教班级甚至年级有一定的变化,对某一个个案的研究很难由同一个教师持续跟踪下去。

2.对阶梯式分层式写作教学策略的研究,短期内很难看到实际效果,或在写作成绩上很难立竿见影地表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的信任。

3.学生作文困难反弹未能完全有效控制:有些花了很大精力帮扶才有了脱困起色的实验对象,一旦教师工作重心稍有转移,他们的困难顽疾便又反弹,对写作帮扶工作的正常开展十分不利。

4.家长未能充分发挥与教师的配合监督作用:虽然实验学生在校能坚持写作学习,按时完成作业,但在漫长的各种假期、双休日及下午回家后,他们就把学习抛到九霄云外。由于多数父母对孩子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完全缺失了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监督功能,甚至有部分家长帮孩子开拓或和孩子一起撒谎糊弄教师,使家庭几乎失去了有效监督孩子学习的作用。

五、结束语

阶梯式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中学数学 阶梯教学 激励教学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发现,新教材在适应学生差异性方面很有特色:教材正文理论要求有所降低,删去了繁琐的计算题及多步推理的论证题,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同时拓广了知识面,选入了能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紧密现代生产、生活的足够数量的习题,并分A、B层次编排,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数学才能得以充分发展。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材特点,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完美统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经过多年探索,初步形成了"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理论与教学模式。下面简介该教法的一些原理与做法。 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两条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1.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2.分阶梯授课

2.1 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2 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3.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3.1 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

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3.2 题同评分标准不同

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4.激励跨梯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跨梯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如超级提问,超级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教育活动,一期一般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老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现在,该教学法已迁移到了其他学科教学班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越来越显示出它融教材、学生、教法于一体的特点。

阶梯式教学论文篇3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两条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四、激励跨梯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跨梯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如超级提问,超级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教育活动,一期一般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老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实验五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两届实验班实验前均为同年级较差的班级,但是,1993年和1995年毕业的学生,合格率均为100%,人均分高于市15.4分和18.6分。尖于面不断扩大,毕业时,达40%以上,在市组织的两次数学竞赛中,实验班有两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实验班只有32人)。

阶梯式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阶梯式”人才模式;高技能职业人才;职业能力;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09-02

目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瓶颈”问题之一表现为高技能人才的短缺,而且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与企业的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特别突出。一方面许多现实因素影响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在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方面也面临许多困境。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种“阶梯式”的循序渐进模式。本文探究利用校企合作“阶梯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培育高技能职业人才,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一、校企合作“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职业院校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与素养的形成方面,都需要遵循渐进式、阶梯式的过程。因此,在职业教育实践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形成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

1.根据认知规律,构建“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学生个体发展的认知规律,实现循序渐进、阶梯式的前行过程,形成符合职业专业方向教育特点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

2.实施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尤其重要,通过实施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打破专业方向理论课与实验、实训课之间的界限,将实践教学与相关内容的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施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采用阶梯式的职业能力培养。根据培养目标,按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顺序,设置三个层次的训练项目,采用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的训练考核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其中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的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综合技能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完成。

4.全方位的职业素养教育。在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学生包括敬业合作意识、创业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通过专业课教学、实验实训、社会实践等途径,融入学校精神和企业文化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学校文化、企业文化的内核,培养学生对今后从事岗位工作的认同感等。

5.阶梯式技能培养要素。第一阶梯:开设《面包制作》、《混酥糕点制作》和《甜品制作》等课程,促进学生掌握面包、混酥类糕点、甜品制作技能,达到“西式面点师”职业资格初级工水平。第二阶梯:开设《清酥类糕点制作》和《蛋糕制作与装饰》课程,并开发相应教学资源,加快学生掌握清酥类糕点、蛋糕等产品的制作技能。同时通过课程考核办法,使学生的技能水平达到“西式面点师”职业资格中级工水平。第三阶梯:开设《高级西点制作技术》课程,培养学生能够进行高级西点制作的技能,具备“西式面点师”职业资格高级工或技师甚至高级技师的专项技能水平。第四阶梯:开设City & Guilds国际咖啡师品牌课程,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开发咖啡师品牌课程的教学资源与实训条件,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实现学生职业能力接轨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第五阶梯: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扎实推进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力度。

二、校企合作“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创新“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不同阶梯的培养,使学生由职业资格初级工水平进展到职业资格中级工水平,进而具备职业资格高级工或技师甚至高级技师的专项技能水平。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强化“政府、企业、学校”三方之间的通力合作,从而获得来自政府及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在学校设立专业方向产品研发基地及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也可以通过职教集团作为桥梁的方式让企业与学校建立长期的技术培训合作关系等。

2.优化课程体系。按照“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结合专业方向职业资格证书的各项考证要求,通过“课证一体化”课程的设置,将职业资格标准(初、中级)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证一体化”试点专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涵盖职业资格标准(初、中级)的所有内容,把考证的一次性考核转化为阶段性考核,实现专业教学的三个“有机融合”,即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的有机融合、专业教学过程与岗位真实情境的有机融合、学校学业评价与职业技能鉴定的有机融合,实现专业建设的“课证一体化”。建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对外信息交流平台及仿真模拟教学实训平台。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高技能实训课程,在学生掌握中级技能的基础上,进行高技能实践,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将技能训练和创新实践有机结合,完善以能力为本位的阶梯式上升课程体系。

3.创新教学模式。重点实施“职前实训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即在第三阶梯高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职前学生实训与职后社会培训合班进行,既有效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又能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与在职人员营造互相帮助、互相竞争的氛围,改善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的学风,切身感知企业对从业人员在职业能力及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用在职培训人员具备的劳动观念、责任感、创新精神、安全意识影响在校学生形成正确职业规范。

4.改革评价模式。适应“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课证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传统的以课业为主的学生评价体系,通过创新考核机构运作、考核标准与办法制订、考核结果执行与反馈等措施,推行以学生作品呈现为主,结合学生实训态度和操作规范等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三、紧扣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创新“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其教育指导思想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适应企业和行业岗位综合素质与能力发展的需要。将课堂实践教学与企业加工生产实际进行对接,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的发展,增设与食品专业相关的可持续发展课程,促进学生可持续及个性化发展。改革实践教学的考试、考核方法,以生产岗位的需要作为考试、考核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进行岗前训练,以适应食品企业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实际需要。

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做好课程体系延续与衔接。通过创新“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及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全面提高学生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锋,吴明晖.符合时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8):63-65.

[2]姜士伟.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8,(2):77-80.

[3]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2-54.

[4]姬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9):105.

[5]王启龙,徐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构成要素[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3):34-38.

[6]胡昌建.基于职业能力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8):187-189.

[7]贺丰年.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24-26.

[8]张汉波,夏妍.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进化博弈分析.科技和产业,2014,(4):91-96.

[9]杨佳.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13.

阶梯式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阶梯式快乐导学;初中物理;必要性与措施

阶梯式快乐导学教学法是在连云港市提出“构建式生态课堂”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基础差的背景下,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并逐步完善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就阶梯式快乐导学教学法在堆沟港中学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谈谈体会.

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阶梯式快乐导学”教学法的必要性

阶梯式快乐导学教学法实施之前,堆沟港中学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1学生存在的问题

学生基础差和厌学是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堆沟港中学是农村中学,基础非常差的学生占比例较大,大部分学生在学物理之前已经被“催残”的厌学,有的学生说,最讨厌学不会的感觉、做不完作业的感觉、考不完的感觉、像“机器”一样被“管”、像“犯人”一样被“管”、像“人质”一样被“吓”、考试排名羞辱,这些都导致学生的厌学.

12教师存在的问题

多数教师存在以下主要问题:教师抱怨学生基础差的多,反思自我教学行为的少;教学一刀切的多,注重分层次教学的少,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的更少;下载课件直接用的多,精心修改的少,注重课件趣味性的更少;课堂上照本宣科,死板灌输的多,注重民主的少,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更少.

阶梯式快乐导学教学法能有效克服了上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该教学法在基础薄弱的乡镇初级中学中推广实施是非常必要的.

2阶梯式快乐导学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措施

“阶梯”指分层次教学,根据基础非常差的学生占比例较大且参差不齐的特点进行分层次教学.“快乐”,即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通过个人魅力、教学技巧、小组竞赛等活动组织教学,让学生心情愉快的主动学习;“导学”即启发式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重点教学内容,学生能够形成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以及预习、复习等应有的学习能力.

21如何“阶梯式”学物理

“阶梯式”指即分层次教学,分为“时间上的阶梯式”和“内容上的阶梯式”.

211时间上的阶梯式

“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达到掌握80%~90%的程度,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在“时间”上进行分层教学 即“时间上的阶梯式”.“时间上的阶梯式”指教师把课堂上的知识点及重点习题进行整理并发给学生,第一阶梯的学生可以在课堂通过组长检查,第二阶梯的学生可以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第三阶梯的学生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的,由组长辅导和老师检查达标.

212内容上的阶梯式

“内容上的阶梯式”,是按照知识和能力的难易程度进行划分的,第一阶梯为记忆型基础知识,第二阶梯,知识的简单应用,第三阶梯,知识逻辑性较强的抽象应用.

“时间上的阶梯式”和“内容上的阶梯式”两者是互相依存的.但更强调“时间上的阶梯式”.因为如果优先考虑“内容上的阶梯式”,给学生规定哪些同学要完成哪些阶梯的内容,可能会伤及部分后进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且这样不利于后进生的潜力挖掘,因此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当个别学生在第三时间阶梯内完成任务都有些困难,教师这个时候应注重“内容上的阶梯式”,仅提问第一阶梯的问题,此时过关应及时给予鼓励,使学生获得信心和成就感.

22如何“快乐”学物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轻松愉快,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的情景下,大脑皮层最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接受知识的质量也是最高的,如若我们能抓住学生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应用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乐学、爱学,必然会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我们提倡快乐学物理.下面结合初中物理学科谈谈如何“快乐”学物理.

221以物理实验为突破实现快乐学物理

初中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实现快乐的课堂可以把这一学科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以实验为突破点形成探究的快乐课堂、合作的快乐课堂、竞争的快乐课堂.以物理实验为突破实现快乐学物理要注意两点:一是,强调快乐而有序的课堂,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二是,课堂“形散而神聚”,即课堂知识及实的呈现要有条理性、逻辑性.

222以课堂游戏为突破实现快乐学物理

习题课是新授课的延续和升华,习题课往往给人的感觉比较枯燥和无味的,可以采取“一站到底”、“砸金蛋”、“幸运大转盘”等游戏融入习题课.用游戏形式呈现课堂教学,让学生心情愉快的主动学习.

23如何“导学”物理

“导学”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下面主要从“导学案编写”及“课堂导学”两方面阐述如何导学.

231通过导学案实现高效导学

导学案预习模式让学生阅读课本有的放矢,知道哪里是重点,哪里是难点,这样的预习有很强的目标性.但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有部分学生只是把在课本上直接能找到的内容抄在导学案上,根本就没有去认真思考,更有甚者直接抄袭别的同学做完的导学案.因此我们在利用导学案时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应用导学案时是否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是,导学案的有效性如何才能更大化.在江苏省教育厅“五严”规定下,在“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之下,课堂教学时间大幅度减少,精编导学案尤为重要. 导学案的题量尽量精少,但题量少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能用好导学案,为避免学生直接抄袭导学案,导学案的复习部分和课前新课导学部分的基础问题可以要求小组长以提问方式检查通过.

232通过“指导型探究”实现真正导学

课堂上“导学”我们强调指导型探究式的导学,“指导型探究”关键是对“指导”二字的把握,老师不指导或指导的过少,学生的探究变成了乱探究,但老师如果指导的过多,学生的探究就是假探究.因此,教师课堂上的语言一定要简短而富有启发性而且涉及的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24把“阶梯式”、“快乐”、“导学”结合起来学物理

教师强调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要体现“阶梯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体现“快乐”,“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要在“导学”中体现,把“阶梯式”、“快乐”、“导学”结合起来学物理能够较好的实现教学三维目标.

241“阶梯式”与“导学”是产生“快乐”的有效途径

在课堂上如果知识的呈现要注意阶梯式即要由浅入深、由熟到巧,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形成梯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正视学生在已有知识和学习的动机等方面的差别,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体会成功的机会,这样学生通过“阶梯式”才能体验到“快乐”.“导学”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传统的授课模式就好像是给学生精心准备的一份大餐,他们吃起来却索然无味;而使用“导学”模式的课堂就好像是学生自己动手做的饭菜,技艺略显生涩,他们吃起来却有滋有味.好的课堂不在于老师教给了学生多少丰富的知识,而是取决于学生自己学会了多少.

242“快乐”是实现“阶梯式”与“导学”的情感保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教育家孔子很早就认识到学习者的兴趣和爱好对学习效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将“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学习过程本身应该充满乐趣而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学生心情舒畅,精神焕发,乐于学习,有助于快乐学习的顺利进行.但不要认为快乐学习无非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笑一笑,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而已,于是为了“逗笑”而插科打诨,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误入庸俗的“哗众取宠”.快乐学习不是简单的逗笑,不是点缀,也不是脱离教学内容的外部形式,而是引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与教学内容血肉相连,有机融合在一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243“导学”是“阶梯式”的“导学”,即“导学”中要体现“阶梯式”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语言表达有天生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不同的思想,看问题也有不同的视角.因此我们在“导学”的过程中要分层次教学即“导学”要是“阶梯式”的“导学”.“导学”中要体现“阶梯式”我们可以在“导学”中设置一些“阶梯式”的问题,如:在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这一实验时,可以在设置以下几个问题:你们小组的假设是什么?如何控制实验变量?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如何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如何改变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如何改变物体对接触面积压力的大小?这样的实验设计既让学生了解了每一个实验步骤的意义,又让学生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而且,有条不紊的实验,必定会带来实验的成功.

4结束语

阶梯式快乐导学教学法在类似堆沟港中学这样基础薄弱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是必要的且可行的,该教学法在教学中使用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教师继续探索,并在今后的实践中完善该教学法,全面推动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内涵要求[J]. 2012,(5).

阶梯式教学论文篇6

2003年,我市率先进行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下称新教材)试验。我们发现,新教材在适应学生差异性方面很有特色:教材正文理论要求有所降低,删去了繁琐的计算题及多步推理的论证题,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同时拓广了知识面,选入了能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紧密现代生产、生活的足够数量的习题,并分A、B层次编排,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数学才能得以充分发展。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材特点,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完美统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理论与教学模式。下面简介该教法的一 些原理与做法。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两条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一“同类项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项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合并同类项,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并举几组最简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项定义中发现指数是字母的同类项的定义.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阶梯式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阶梯型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对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视,可以通过阶梯型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按照知识的接受程度逐级提升,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

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能力阶梯型划分

第一,知识性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知识性阅读的阶梯型划分如下:标点符号;认识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区分“的、地、得”的具体用法;修辞方法的掌握;辨别褒义词和贬义词;学习并了解人物的描写方法;文章叙述以及书写顺序的掌握;掌握说明文;了解文章人称。

第二,认读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汉字书写以及认识能力,其主要阶梯型划分如下:拼音;识字;朗读;默读。

第三,理解能力,就是小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以及理解能力,其重c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否对核心内容进行了解。其主要阶梯型划分如下:结合文章以及生活,对词语的意思进行理解;对词语的感彩进行辨别,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理解字义;使用关联词语连句,了解关联词语的作用;句式转换;改病句。

第四,概括能力。所谓概括能力,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表达出来的归纳、总结能力。主要阶梯型划分如下:认识中心句;了解过渡句;概括段落意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复述。

第五,评鉴能力,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及表达形式进行评判。主要阶梯型划分如下:了解字词运用的“恰到好处”;了解一些常见的文章开头、结尾方法;掌握文章的表达方法;明白环境描写的作用;了解文章前后照应的具体方法,体会文章的实际表达效果。

二、小学语文阅读能力阶梯型提升的具体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开展阶梯型阅读能力的提升,对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把握阅读机会,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学生自觉阅读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文章的阅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小组合作模式,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秋天的雨》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的主要意思,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提高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例如各种音频、图像等进行辅助教学,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立体化的学习环境,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进行理解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营造一个直观的环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文章。

第三,利用小组合作模式,达到阅读能力阶梯型提升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小组划分,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互相帮助,增加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组织小组活动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科学地评价提高学生小组合作的整体质量。

第四,通过语文游戏的方式,巩固阅读能力阶梯型教学成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有趣的教学活动,巩固教学成果,例如可以做成语接龙、找朋友、猜一猜等游戏,提高学生对词汇的掌握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分阶段教学,通过阶梯型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综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与

效率。

参考文献:

阶梯式教学论文篇8

教师的研修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这也不断鞭策我们在研修的道路上,不断寻找更为有效而实际的研修途径。

1.1园本研修需从流于形式到回归草根

在现实研修中,很多无效的现象不断阻扰了教师的专业成长。(1)园本研修常常“赶时髦”。在园本研修的过程中,许多灵感会来自“上级”或者是“热门话题”,从而使研修脱离了教育现实需要,无法及时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2)园本研修呈现“两张皮”。所谓的“两张皮”就是指研修与实践脱节,研修时热火朝天,研修后老方一贴,没有改进。(3)园本研修容易“表面化”。园本研修的表面化主要表现为研修只为应付任务。热闹的背后没有“货真价实”的东西,问题不断堆积,教育也就淤积久而成病了。

1.2教师成长应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

研修中教师常常会沦陷于问题之中,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方面内在的问题堆积不能及时消化,呈现“病态”教学。另一方面外在的问题研讨无法渗入实际,形式化的研修在实践中无法套现。

1.3专业差距可从阶梯成长中良性促进

(1)阶梯成长利于取长补短。按专业水平给教师阶梯分层,根据特长提供互动平台,鼓励教师有选择地研训,激励彼此取长补短,提高整体师资水平。(2)实境研修促进良性耦合。实境研修由于其研究内容是真实而具有情境性的,所以蕴含的情感因素比较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研究氛围,自然给予教师更多的成长动力。

2研究设计

2.1概念界定

(1)实境研修。文中指教师结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具体案例、实际现象进行研修,从而在真实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2)阶梯成长。文中喻指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根据专业发展水平进行分层,并通过不同途径,在最近发展区,专业上的取长补短式成长。

2.2理论依据

(1)实境研修源于“经验之塔”理论。实境研修中教师面对的是大量真实的观察素材和行动经验,而这部分内容成为了教师专业成长获取知识和积累经验的重要基础。实境研修符合美国视听教育家埃德加•戴尔的塔式图解中的塔基、塔中的经验获取途径,因此,其所能收到的效益也是非常庞大和坚实的。(2)实境研修符合教师素质优先发展理论。“优先发展理论”提出要建立以教师为主导的中心思想。而实境研修正是符合教师素质优先发展理论,以人为本进行研修,制定出一套教师发展的专项政策方案。

3“实境研修阶梯成长”园本研修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1构建“阶梯成长”的“实境研修”模式

我们将教师队伍的成长通过“鹰架分层”形成“启航、扬帆、搏浪、导航”四个自下而上的成长梯队,通过“青蓝结对”、“学科兴趣小组”两条途径,来促进梯队的阶梯成长,最终以“视听研修、实境模拟、案例教研”三种形式的研修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提高。

3.2在“实境”中感悟,在“研修”中反思

实境化的探索和突破让教师的研修在“问题”中不断挑战,看到最真实的问题,开展最真实的研修。3.2.1视听研修——剖析最根本的现象“视听研修”就是拍摄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视频再现针对细节进行研讨、反思、再次实践,循环往复,提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1)分析视听资料,发现幼儿需要。表1是教师在盘线画教学视频观看后的感悟,通过视频,教师发现了盘线画线条的制作也是孩子的兴趣需求。(2)通过细节回放,发挥小组作用。视频记录让参与的教师能关注教育细节,通过视频细节回放,就能将记录中的典型案例、成功案例或是反面案例提取出来进行研修,增加有效性。(3)透过镜像自我,清晰问题症结。视听研修在回放研修过程中,许多“错误”清晰可见,许多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旁观者”从另一个角度看清自己。以下是教师在视听研修中的感悟:教学研讨活动结束了,然而,故事并未结束,我的反思开始了。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每次教学,总会有所瑕疵,所以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不断的反思是十分重要的,及时地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这样教师才会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有所进步、有所收获。而通过拍摄课堂录像,观看录像反思自我,让我受益匪浅。这不仅适用于这一次公开展示活动,更适用于平时的教学活动,对促进自我的专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笔者认为录像记录的方式有利于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同时,录像记录的方式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的多次观看研讨,录像记录的方式还有利于进行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4)尝试在线观摩,实现自然研课。为了实现自然状态下的自然研课,我们尝试“在线公开课”。通过布告栏,执教者自愿发出邀请,听课者根据需要预订。借助教室内录播系统使听课者能网络同步观看现场,录制的教学过程得以保存,课后在网络评课留言板块进行反思交流,也可以通过QQ留言、网站论坛展开研讨。3.2.2实境模拟——再现最真实的情境实境模拟首先开展的是“录象观摩式”学习,其后尝试“实境模拟”,从而将习得而来的经验,进行内化。这种“边模拟、边研修”的形式是一条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3.2.3案例教研——解决最实际的问题以往的文本化教研需用大量文字来描述案例,既繁琐也呆板。现在用视频进行拍摄记录,用音频、视频配以文字解说,大大丰富了研修的内容,增加了深度。

3.3在“实境研修”中试行“阶梯成长”

不同教师的层次差异决定了园本研修必须站在不同的高度分层推进,于是我们构思了“阶梯成长”的队伍建设设想。3.3.1鹰架分层互动研修根据教师成长速度,我们分为四个梯队(见图1)。(1)同层同研——“实境”中碰撞问题火花。同层同研让同一水平教师队伍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挖掘共性问题,事半功倍地解决问题。比如在数学活动的系列研讨中,不同层次的教师就围绕着主题分别研讨,数学的疑难杂症就这样在百花齐放式的研讨中迎刃而解。“启航队”在拍摄环境中提出问题;“杨帆队”在摄录活动中探索问题;“搏浪队”在照片分享中研究问题;“导航队”在跟踪拍摄中解决问题。(2)异层互动——“实境”中寻找多元解答。异层互动的实施更容易产生多元化的结果。①“同课同构”的拍摄提供研修丰富的素材。“同课同构”更容易促使教师的快速发展。以下是小班音乐活动《扭一扭》“同课同构”研修中,教研组用视频研修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语言”展开的讨论。②“激活问题”在现场模拟中进行解答。异层互研最明显的效果就是“激活问题”,它可以在集思广益中较为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比如,在关于“如何更好地开展手指游戏”的异层互研中,教师将自己积累的手指游戏进行分享,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一梯队的教师常用的手指游戏竟然都很雷同。由此可见同层的教师所接受的教育讯息非常相似,最后所呈现出来的专业架构也就较为相同了。3.3.2青蓝结对搭档成长青蓝在结对中彼此取长补短,在师傅的亲临指导中,许多问题通过实践带教得以解决,无疑是最为真实的一种研修方式。3.3.3“学科小组”让实境研修细致到领域兴趣是我们做好一件事情的最大动力,因此我们根据教师的兴趣选择学科研究组,在志趣相投的氛围中,围绕该学科开展研修活动。这有利于教师比较细致深入地围绕某一学科开展“实境研修”,在过程中,某一个观点的碰撞,某一种方法的分享,某一句引导语的讨论,都因为兴趣和志向的统一而更容易激发教师在原有起点上对学科细节探索的动力。

4“实境研修

阶梯成长”让园本研修研之有“效”给予研修真实情境,给予教师成长阶梯,在课题研究中,既看到了成长的惊喜,也感到了研修的快乐,“实境研修阶梯成长”让园本研修更加研之有“效”。

4.1教师的研修幸福与日俱增

(1)因为需要被满足而感到幸福。在鹰架分层中来促进教师成长,在青蓝搭档中倡导教师互学。“教师成长册”积累的是幸福的成长足迹,曾对教师在研修幸福感进行了民意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由于阶梯式的成长符合教师最近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在研修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身成长的价值和成功感,由此研修的幸福感也就油然而生了。(2)因为压力被释放而感到幸福。教师面临了较大工作压力,心理常常呈现亚健康的状态。我们分别在课题实施前和实施后对教师教育压力进行了调查,发现实境研修中的教师工作状态更为愉悦和健康。正是因为实境研修中,真实情景可以实现教育细节的放大和回放,让研修团队能群策群力解决问题,而且摄录的孩子表现还能成为家园沟通的桥梁。同时,推陈出新的教育研讨活动,让原本严谨的教育研究显得轻松活泼,在愉快的氛围中将教育的压力转化成了动力,形成积极的自我成长欲望。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压力正逐年递减,这正是快乐成长理念对教师心理压力的一种释放。

4.2教师的有效研修事半功倍

(1)细致观察给予了更多研修的资料。在实境研修的过程中,老师每观看一段视频、研究一张照片、观察一份作品,都能真正走进幼儿内心世界,反思教育行为,做出合理的教育预期,从而使研修浸润于日常教育活动。实境化的研修氛围,为教研活动提供许多生动的研讨素材,结合拍摄内容,可以细致分析,遇到问题可以回放推敲细节,研讨更为灵活多变,实现个性化的教育。(2)真实剖析放大了问题症结的根源。“实境”式的研修,让我们能更加客观细致地去观察孩子、发现问题,感受教育。比如区域活动有了视听记录的内容,教师便能直观地看到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观察发现孩子的动作或者情绪,从而给予孩子科学而有效的评价。(3)个案追踪拥有了多元记录的内容。以往的纯文字的个案研究,不够客观也增加教师负担。“视听研修”,现采用视频、音频、图片和文字的多元呈现式个案,不仅丰富了内容,也增加了深度。

4.3教师的专业发展初试锋芒

(1)提供了真实的研修视角。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实境研修让教师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发现自己、欣赏自己、改变自己。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每次教学,总会有所瑕疵,所以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不断地反思是十分重要的,及时地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这样教师才会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有所进步、有所收获。而实境研修通过拍摄课堂录像,观看录像反思自我,让教师受益匪浅。(2)促发了教师的研修热情。实境研修让教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大胆地展示自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以特长组建的的特色教师队伍日渐成熟,各展所长!而“教有所研”也就成了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在参与研修的过程中,教师发自内心地感受和感悟,从实践中提炼出了理论经验,又以理论来支撑自己的研修尝试,从而形成积极快乐的研修氛围。用情景串起问题,用问题激发研讨,在鹰架分层下的教师梯队,不断绽放自己的魅力;在问题中研修,在教育中落实,正是这样不断地挑战,使整个教师梯队都能水涨船高,形成积极而又好学的团队研修氛围。实境研修让我们沉浸于研修的幸福,而阶梯成长则让我们感受成长的快乐,园本研修终将成为教师成长路途中幸福与快乐的源泉!

作者:胡霞萍 单位:杭州市左岸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刘良华.校本教学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9.

[2]张行涛.走进校本教研.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11.

[3]毕天增.走进校本学习与培训.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4]朱小蔓.新世纪教师专业化走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5]朱家雄.纪录,让教师的教学有意义.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1.

阶梯式教学论文篇9

【关键字】初中数学 激励教育 阶梯式

一、激励教育的原理和原则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在学习能力、思维方式、智力状态等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差异,一般的教学都是笼统的制定面相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案,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要想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激励教育,就要吸取以前的教学经验,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将激励教学做到呈现阶梯式的效果。要实行阶梯式激励教育需要遵循两条原理和三个原则:

两条原理

两条原理是指内部动力原理和适应于转化发展原理。内部动力原理就是承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思维层面一个因素的变化将引起其他方面甚至整体的变化。适应于转化发展原理分为两个部分,其中“适应”是指教学安排必须适应学生的需求,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安排阶梯式激励教育。“转化发展”就是让学生从厌恶学习转化为热爱学习,不会学习变得精通学习,消极心态转变为积极动力,让学生进行正能量的转化。

2.三个原则

首先要遵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原则,教师需要对先天智力不是很高的学生要多关注,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教学,让他们的后天因素弥补先天的不足。

其次是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具体是指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共性制定统一的要求和目标,根据学生的特性将学生进行不同的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以及作业安排上也要按照个人的具体情况安排学习任务,从而使得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都能相对独立的发展。

最后是要遵循将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的原则。哲学有认识论和实践论两个方面,教育也是一样。激励教育需要从认识和实践两方面入手,教学中对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将教材知识与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进行结合分析,力求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认识需求。

二、为学生制定阶梯式的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除了学习成绩方面有差异以外,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也有差异,因此教师就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实行之前需要先让学生对此方法有深入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思维层面的差异是我们看不见的。激励教学划分阶梯能够让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将这种教学长期发展下去能够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使得班级整体得到优化。

学生在学习中都希望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肯定,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进步,教师需要及时的予以肯定,并且激励学生,让学生拥有更高的学习热情,达到更高效率的学习。将学生阶梯式划分能够让教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标准,以更加合理并且具体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传统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定的是统一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往往很多学生都没有办法达到,在教学中总是感到很挫败,没有继续学习的动力。阶梯式教学将目标细化,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完成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让学生能够尽可能的实现目标,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对学习爆发出极大的热情。

教师的阶梯式授课方法

备课阶段

教师在备课之前都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研究,抓住问题的本质,这样才能保证备课的质量。在备课中可以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将认知分为形象记忆、抽象理解、知识拓展三个层次,让学生逐步深入,对知识进行慢慢的消化,从而体会学习的乐趣,而不是囫囵吞枣式的学习。

讲课阶段

激励式阶梯教学的特点就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将教学的安排更加具体,在知识点和讲课时间上也有较大的改进。课堂授课也可以分为形象记忆、抽象理解、知识拓展三个阶梯,这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能做到前后连贯,让学生能够简洁明了的了解授课内容。阶段式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提高听课的效率,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得到提高,避免了传统教育中学生从头到尾听不懂的情况。

分阶段教学评估

成就感是人顺利完成工作的动力,在初中数学中也是如此。在阶梯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改革原先不合理的考核方法,让学生得到应有的成绩。

学生分级教学以后,达标率会大大提升,针对具体学生制定的具体目标更利于学生的学习。通过阶梯式激励教学,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巩固了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申报跨梯,完成了一级的学习以后可以追求更高的目标。

总之,阶梯式激励教学能够使得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升,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信心,对学习能够饱含积极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孙焕昭.新课改视野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阶梯式教学论文篇10

“五步阶梯式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见表1。

临床带教“五步阶梯式教学”,见表2。

阶梯式教学内容延伸:①单元(专题)式小组教学旨在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由被动变主动;②模拟教学4;③床边教学5。

建立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学生对临床带教导师教学情况进行即时评价,然后反馈给相关教务部门,并组织教学反馈检查,了解存在问题和改进情况;同时带教导师在实习结束后对每位留学生基本情况予以书面评估,教学部门统一汇总后反馈给各班级/实习班组。经过这样双向信息反馈过程,能够较好地实现临床带教的教学相长、互相促进。

阶梯式教学临床带教优势

结合专题设计,变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通过提纲挈领,结合设计专题力求融汇贯通,联系临床实际,运用联想、对比、分类和归纳等方法加深记忆,变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坚持“以症为纲、以问题为中心”带教方式,力求学生做到主动、自觉及参与的“三位一体”:①主动性:主动提出问题;②自觉性:在新教学模式下的师生间角色互换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③参与性:导师要鼓励他们置身于手术麻醉整个过程,逐步完成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临床科研实践,包括课题开题、专题指导、病例统计、毕业论文设计与撰写等方面辅导。

采取案例式立体教学,活跃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一些流畅的技术操作辅以一组合理的物,顷刻间患者失去知觉、停止呼吸,有条不紊的程序接踵而来——诱导、插管、维持、苏醒,可控性的掌控对于一个学生定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体验,这是临床麻醉初始感觉、而微妙神奇体验悟出的内心真实感受“感觉”,是对麻醉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初步认识理解;而另一感觉即局部细微的感觉(或察觉),诸如椎管麻醉的层次感、突破感或落空感、深静脉穿刺及气管插管中的阻力感等,这才是真正意义上麻醉最真实感觉,即“感觉式理解”,微妙体验真实感受初步理解深层次再认识,螺旋式上升达到质的飞跃。

由此可见麻醉学专题设计是基本,“五步阶梯式教学”是方法,导师绩效考核则是保障,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带教效果,正确引导他们从“纯学生”到“准医生”的过渡与转变。

参考文献

1张迎宪.浅议PBL教学模式在麻醉学临床教学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1):58-60.

2刘宿,麻晓林,陈强,等.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教学改革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6):747-749.

3姚立农.讨论式学习在麻醉住院医师培养中的应用体会[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4):473-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