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福利计划方案十篇

时间:2023-03-22 21:12:07

员工福利计划方案

员工福利计划方案篇1

关键词:国有企业;员工福利;相互保险;众保互助

一、引言

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改革依旧存在竞争力弱、效率低下的问题。究其原因,对员工激励不力的绩效与薪酬体系难辞其咎。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到来,国有企业亟需寻找新的改革点,突破自身瓶颈。本文将重点分析国有企业现存员工福利计划的问题,并尝试以保险的视角,从在员工福利计划体系中引入相互保险机制的方向给出解决方案。

相互保险,是近年的热点问题,2015年保监会印发《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为相互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2016年6月22日,中国保监会正式批筹三家相互保险社,其中信美人寿是首家相互制人寿保险。这一事件以为着中国进入相互保险时代,而相互保险具有股份制保险不具备的优势,如可以依据投保人定制保险计划,更具有成本低而效率高的优点。因此将相互保险与五险一金连接,引入国企的员工福利计划体系,可以有效解决其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关于国有企业薪酬激励体系存在的问题方面的研究。陈昕(2012)具体阐述了国有企业分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尚未形成的表现和原因,阐述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存在的总体水平低、结构不合理、缺乏中长期激励机制、垄断行业的不公平竞争等问题。对于本文认识国有企业薪酬和员工福利问题有很大帮助。

关于相互保险制度及相互保险公司的特点和发展研究,罗世瑞(2003)通过法律比较的方式分析出,和股份制保险公司相比,相互保险公司可以较低的经营成本提供保险服务对于本文抓住相互保险与股份制保险的不同以及相互保险的优势有较大启发。易辉和郝演苏(2016)指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指引下,在基于移动互联的共享经济背景下,众筹相互保险作为崭新的保险业形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指出了众筹相互保险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对于本文深化众筹概念提出众保互助的模式有启发。

三、在国有企业的员工福利计划中引入相互保险的探究

由于上述的国有企业薪酬体系与员工福利计划中存在的形式不够灵活、激励性不足、员工参与程度低等问题。本文希望从保险的角度探求解决之道,引入相互保险,并是相互保险覆盖员工福利的部分要求,同时相互保险与传统的五险一金相联系。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参与度和积极性。

1.相互保险的发展为引入员工福利计划提供基础

相互保险是保险业的重要组成形式之一,其起源可追溯至为分散共同海损的海上保险,而最早的相互保险公司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基尔特组织,18世纪后更是出现了通过精算技术确定的定r科学的相互保险保单,在保险的发展历史中一直发挥其独特价值和重要作。不同于股份制保险公司,在相互保险的运行机制中充分体现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全部资本都来自于投保人,客户既是保单持有人又是公司股东,使得相互保险公司能够基于共同的利益更加关注风险管理。这一独特的运行机制决定了相互保险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由于投保人与保险人利益一致,能够更加有效地维护参与者的利益,减少潜在利益冲突,突出风险管理的目的;其次,由于形式相较于股份制公司简单,管理费用和展业费用更低,因此可以节省经营成本,也因此可以更加专注于提供风险保障服务;最后,由于全体股东利益一致,可以提供一些特殊风险的保障。

2014年各国相互保险市场份额

通过对比可以清楚地发现,相互保险这一在国外举足轻重的保险组织形式,在中国保险业一直处于主流视线之外。2015年保监会印发《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为相互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2016年6月22日,中国保监会正式批筹三家相互保险社,其中信美人寿是首家相互人寿保险。这一事件以为着中国进入相互保险时代。这为我们在员工福利计划中引入相互保险的设想提供了现实基础。

2.借鉴国外相互保险经验,探究与五险一金结合的可能

除此之外,通过借鉴德国friendsurance相互保险的机制,本文认为可以将相互保险与法定的五险一金有机结合。

通过流程图可以看出:friendsurance保险的运行机制的创新点有三点:

(1)利用亲友关系降低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选择互助小组成员时,用户倾向于与低风险用户成立小组,这相当于利用互助小组完成了风险筛选。

(2)与商业保险接轨,提高保障程度。通过与股份制保险公司合作,借助保险公司的补贴扩大保费返还的规模,增强用户的兴趣,提高吸引力。

(3)保费返还机制提高积极性,股份制保险公司向每个投保人返还一笔保费作为奖励,且资金聚集与风险池中,帮助投保人应对风险。当参与者出险时,互助额度内的损失由风险池中的资金覆盖并分摊到每个参与者。

那么对于相互保险与传统的法定的五险一金的结合,则可以有如下的创新和效果:

第一,利用已经存在的同事关系形成天然的互助小组,同时在一个单位中,天然存在着高风险人群与健康标准体人群的混合,这对于执行这一相互保险的福利计划来说,具有重要的优势和基础性作用。

第二,利用互助小组可以进一步加强同事间的关系,提高整个组织的凝聚力,使得大家追求效益与防范风险相结合。

第三,节约成本。相互保险相对于股份制保险以及法定保险来说,具有成本较低的优势,因此可以通过引入相互保险的方式以较低的成本达到法定保险的效果。这在国企的员工福利计划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如前所述,国企的员工福利计划中效率低下而成本较高是主要问题。

因此借鉴德国friendsurance公司的经验,本文提出了一种众保互助的员工福利制度的创新模式,由此可以解决国有企业员工福利计划中参与程度低,效率低下而成本较高的问题。

3.众保互助的员工福利计划模式

所谓众保互助模式,可以解释为“保险+互助”、”科技+社群”的两个创新方面。首先在国有企业内部以单位为天然组织形成互助小组,同时利用微信等社交软件使得社群与互助的组群成为一致的组织。这样既可以在互助中减少风险的发生,起到为国有企业提供经济有效的保险的作用,又可以通过社群的引入提高整个组织的交流感和凝聚力。对于科技的运用,本文认为,例如可穿戴设备的硬件设施可以与互助组群有机的结合,从而更低成本地对单位的群体实施健康监控,以此代替健康保险,并降低风险的发生,从源头上消灭风险,由此提高国有企业员工福利中对于健康风险关注的效率和性价比。

众保互助模式的员工福利计划中,人群分为“众保大群体”和”互助小组”,前者有多个后者组成。成员在小组中执行风险管理方案;当出险时,由大群体中的人群共同众筹,补偿其损失。

(1)进入互助组途径之一:基于已存在的单位人际关系主动邀请亲朋好友进入互助组。因为了解对方的风险状况,所以不会邀请风险比自己高的人进入,同时若邀请比自己风险低的人,对方也同样会拒绝,所相当于风险筛选。同时由于同在一个单位里,有人际关系为基础,互助效果可以进一步提升。

(2)进入互助组途径之二:个体通过风险筛查,按风险类别和风险状况进入不同的互助组,这一途径可以保证原来不人际关系基础的人群为同质风险。

(3)定制风险管理方案:在众保互助模式的员工福利计划中,对于风险管理方案的执行情况与最终的保额直接挂钩,形成激励。同时根据每个个体的情况,具体制定适用的风险管理方案,以提高分散风险的效果。

(4)浮动保额:为提升主动分散风险的积极性,将保额与风险方案的执行情况挂钩,可以根据执行情况向上或向下浮动保额。这样做可以提高员工自觉执行员工福利计划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员工提高凝聚力和交流感,形成互相协助互相竞争的有益氛围。

(5)风险管理方案执行情况良好。虽然延缓了风险发生或减轻了损失程度,但最终风险依然发生时,由于执行良好,可根据积分换算最终保额,向上浮动。

(6)风险管理方案执行情况较差,并没有达到延缓了风险发生或减轻了损失程度的效果,且最终风险依然发生时,由于执行较差,可根据积分换算最终保额,向下浮动。

(7)若执行风险方案情况极差,最终风险发生时,同组成员可拒绝其进行众筹的权利。

4.众保互助员工福利模式具体示例――以糖尿病人群为例

在现在国有企业中,慢性病或者“富贵病”是主要的健康风险,也是医疗保险的重灾区。因此,如何有效降低慢性病发生的概率,减少慢性病的赔付支出将是员工福利计划中重要一点。而众保互助的员工福利计划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健康管理的水平,由此降低健康福利计划的成本。为国有企业的福利计划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本文以慢性病的糖尿病患者为例解读众保互助模式在员工福利中的运用。

糖尿病并发症及其保额

利用物联网中的可穿戴设备进行数据监测,利用大数据和基因监测技术确定每个人的风险状况,并制定个人的风险管理计划。具体监测:BMI、空腹血糖、日消耗卡路里数。

健康管理方案执行的评判标准

采用积分制衡量健康风险管理方案的执行情况,积分增减标准如下:

(1)执行健康风险管理方案的记录,每日执行良好获得积分,反之倒扣积分。

(2)监测数据,以波动和趋势衡量,波动平缓且趋势良好获得积分,反之倒扣积分。

(3)主动增加与同组成员的交流,主动分析健康管理心得可获得额外加分。

(4)主动发出好友邀请可获得额外加分。通过这样的机制设置,本文认为可以有效提高国有企业同单位人群的积极性,以达到良好的健康管理的效果,同时,通过对于健康管理的共同执行,可以有效提高整个单位的参与感,最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降低员工福利计划的成本,改善国有企业现有的员工福利计划存在的问题。

四、结论

通过对于国有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的分析,本文认为性价比较低、员工参与程度较低、激励效果较低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通过引入相互保险,本文尝试构建众保互助员工福利计划的方式,通过新机制的引入可以有效解决国有企业员工福利计划存在的问题。同时,本文所提出的众保互助的员工福利计划模式不仅适合于国有企业降低成本的考虑,也同样适合与预算较少的企业提供以^为经济的方式提供员工福利计划。

参考文献:

[1]陈昕.国有企业绩效薪酬激励体系的改革和完善[D].西南大学,2012.

[2]罗世瑞.国外相互保险制度简介及引入我国保险市场的探讨[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04:33-34

员工福利计划方案篇2

【关键词】民营企业;福利;弹利

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发展壮大,对满足市场需求、增加财政税收、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相对来说,民营企业自发展那天起就无历史包袱,当国有企业为“减负”而踌躇不前时,民营企业已经按照资本初始积累的轨迹轻装前进,并取得飞速发展。然而,民营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却难掩发展的粗放与无序,尤其在维护员工权益、增进员工福利方面乏善可陈。当前,很多民营企业的福利制度不规范、福利政策不完善、实施福利的积极性不高。一些民营中小企业为增加经营收益和降低成本,恣意取消员工福利待遇,从而使企业福利发展陷入困境,不仅损害企业员工的应有权益,也给企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同时也使我国企业福利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国外。

一、民营企业员工福利整体偏低,福利设计存在误区

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的员工福利整体偏低,国家强制规定的保险福利占据很大比例。据中国人力资源网“2005年中国企业员工保险福利现状调查”(65%的调查对象为非公有制企业员工),66.99%的企业提供的福利不超过员工工资总额的10%,31.31%的被调查者所在企业员工年度福利只占其年度工资总额的5%以下。在西方一些国家,员工福利与工资的比例几乎接近1:1,虽然这给企业带来了一定资金压力,但很多企业仍然乐此不疲,因为明智的企业领袖深谙其中之道。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在福利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整体来看,福利意识和福利层次处于较低的水平。从企业发展的历史看,员工福利制度的变迁实际上是劳资双方长期博弈的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袖手旁观。一些民营企业在确定员工工资福利标准时肆意降低工资额度,随意压低工人工资。根据《劳动法》规定,在员工工作日、休息日、假日加班要按规定支付1.5倍、2倍、3倍的工资,但真正严格执行的少之又少。有些行业具有季节性、周期性特点,这些企业总是千方百计降低员工待遇以及其他福利。当企业需要赶制订单时员工的工作时间经常超过12小时,而工人的加班工资只有每小时0.5元,严重违反《劳动法》,连企业所恪守的底线责任都荡然无存。作为公权力的执掌者,政府完全可以主动参与企业福利进程,通过支持劳动者这一弱势群体来改变博弈对比,从而推动员工福利改善,匡扶社会公平正义。由于当前国家没有强行规定企业的福利行为,建立员工福利制度尚不是民营企业的法定义务。

还要看到,由于发展阶段的局限,很多民营企业在福利管理方面做出了初步尝试,但激励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这现种象的出现是由于民营企业在福利设计方面存在误区:(1)福利设计简单化,重“物质福利”轻“精神福利”。目前,民营企业员工福利还存在一个福利功利性的危机。很多企业主认为只要提高员工待遇,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就可以使员工尽心尽力、爱企如家。但现实情况是,企业只注重维持员工现在和将来的基本生活资料,而不重视对人性的尊重和人文关怀,忽略了福利中渗透着的道德属性,没有意识到福利背后深层次的伦理关系,致使员工的精神层面得不到慰藉,“精神福利”的设计与实施严重滞后。(2)福利分配两极化,激励机制不健全。一方面,福利分配简单化、平均化。实际上,薪酬与福利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福利并不作为普惠性的项目而平均存在,如果不与绩效挂钩,而是大家共同享受同样福利待遇,没有差别就谈不上激励,就会倒回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锅饭”局面,久而久之,员工认为福利就是企业应该付出薪酬的一部分,感受不到企业关怀,导致福利成本攀升,无法实现福利应有作用。另一方面,很多民营企业在福利分配上制度不健全,朝令夕改,厚此薄彼,只重视内部核心成员或业务骨干,赋予他们足够的职务消费权力,对中下层员工福利不管不问,极大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向心力,造成离职率升高,人才流失严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3)福利项目单一,忽略员工个性需求。我国企业现行的福利制度大多是企业单方制定,福利项目完全由企业自行决定,员工的参与度很低。虽然这种模式能让企业掌控福利成本、简化制定过程、提高决策效率,但是,由于缺乏员工的参与,他们无法表达个人意愿。从个性需求层面出发,员工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生活习惯等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福利匹配,如果企业不经调研而做出福利决策,很可能设计的福利项目与员工的需求脱节,导致员工满意度下降,影响工作的积极性,企业付出的福利成本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实施福利创新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企业福利虽客观上增加了用工成本,但从实施福利计划中所得到的回报也非常可观。据美国商会(U.S.Chamber of Commerce)调查结果,雇主在员工福利方面每投入1美元,就能促进公司经济效益增长6美元,投资回报率达到600%。当今的企业管理已发展到以员工为中心的人本管理阶段,在人本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福利制度也应该去尊重人、满足人、激励人。因此,民营企业必须针对不同员工的需求以及在不同阶段的需要,不断丰富福利的实现形式。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就开始针对员工不同的需求提供差异化的福利内容,“弹利”计划(Flexible-Benefit Plan)应运而生。“弹利”通常是由企业提供一份列有各种福利项目的“菜单”,员工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福利,组合个人的“福利套餐”。当然,员工的选择并不是完全放任自流,企业还会根据员工的工资基数、工作年限、家庭情况等因素设定每一个员工所拥有的福利限额,同时福利清单所列出的福利项目都会附一个金额,员工只能在自己的限额内选取所需福利。目前,西方企业员工福利正朝着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福利方案设计不断更新,员工福利计划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吸引力发挥着更加明显的作用。“弹利”的实施在西方企业取得明显效果,这得益于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政策设计上灵活高效。我国民营企业应该在福利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在自身实力许可的范围内采用“弹利”制度。一方面,“弹利”尊重了员工的个人需求,福利策略灵活合理。由于员工个人情况不同,他们的需求呈多样性特点,“弹利”的实施充分考虑了员工个人需求,使他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福利项目,大大满足了员工的差异化需求,从而提高了福利计划的适应性,这是其最大的优点。另一方面,“弹利”不断创新福利制度,实现成本控制与福利实施并行不悖。在福利选择上,由员工自行选择所需福利项目,企业就可以不再提供员工不需要的福利,这有助于企业节约福利成本,同时还会使员工真切感受到企业的温暖,也正因为如此,“弹利”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和采纳。

三、实施“弹利”应遵循的原则

企业“弹利”的设计需充分考虑多种因素,但不管采取何种方案,激励和效益始终是两大核心。具体来说,实施“弹利”应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1)体现个性化,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由于企业自身状况不尽相同,包括规模、所有制形式、经营效益等在内有其特殊性,因此,不管是对于大型企业或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或是外资企业,都有必要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制定出个性化的企业福利方案。例如,对民营中小企业来说,未来的盈利能力有着很强的不可预知性,员工的流动性比较大,成分构成比较复杂,经营实力又不很强,因此,在设计企业员工福利方案时,必须量入为出,方案中的具体规定要有灵活性,并且需要一些独特设计来吸引人才和员工,以期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2)体现自主化,充分尊重员工的个人选择。20世纪70年代,“弹利”流行于西方企业,它的柔性设计非常独特,福利设计的核心思想便是贴近员工、满足员工。该计划提倡员工依照自己需要,从企业提供的福利项目中进行多项选择,从而组合成一套具有个性色彩并属于自己的福利“套餐”。应该看到,这种“弹利”方案的出现,实际是出于企业现实需要。现实中,由于员工对福利的内在需求众口难调,而企业也因人力、物力、财力限制,无法满足所有员工的愿望,为解决这个难题,企业就统一设计一份企业可以提供的福利项目清单,供本企业员工各取所需。当然,企业也必须根据员工的职称、薪资、工龄、职务等因素,分别为每个员工设定福利成本限额,超过标准则需员工自己负担,员工可以通过项目选择自行组合,一旦选定便意味着在一定时期不能更改或更换。(3)体现主体分离,实现员工福利的科学管理。在西方企业福利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持续不断地改进与完善,目前已经实现了主体分离,意即将员工福利的责任主体(企业)和员工福利的实施主体(专业化福利管理机构)适当分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这种分离使有经验的专门机构参与进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企业量身打造一套福利方案,并负责为其管理运行和提供必要服务。主体分离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同时制定的方案更加规范,这些专业管理机构在提供福利方案时,还会拿出几套方案供企业选择。这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一方面使企业减轻了在员工福利上的精力牵制,另一方面也能使福利计划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四、民营企业实施“弹利”应注意的问题

鉴于民营企业的发展阶段与现实状况,如果提供全方位的福利措施既无政策支持也无财力支撑,但无论如何,企业都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把员工的福利设计提上日程,并加强对员工福利的投入,特别是福利成本的控制和员工福利的沟通。(1)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合理进行成本控制。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改善员工福利待遇与控制企业成本好像是一对难以两全的矛盾,这无疑成为大多数企业的艰难选择。如何既能调动员工积极性,又不增加经营负担,对现阶段仍处于国际经济危机的民营企业来说确实是一大挑战。实践表明,解决这对矛盾的关键,是企业的经营理念要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同时员工福利必须在严格和必要的管理之下,才有可能使福利与成本“两全其美”。(2)实施过程中注意做好福利沟通。传统意义上的福利设计与企业员工无甚关联,只是企业领导层单方面的决策,几乎不需要基层的相关调研,对福利实施后的实际效果不做深入评估。其实,在员工福利发展的过程中,加强雇主与雇员双方之间的互相信任与理解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种沟通与交流对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发挥员工福利效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福利沟通的关键是体现沟通诚意和创新沟通方式,特别是沟通方式直接影响到沟通效果。

五、结语

从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企业本身是解决员工福利问题的最后执行者。因此,在企业经营状况允许的范围内,增加员工的福利投入,照顾员工的福利需求,既可以稳定企业的人才资源,吸引优秀人才的流入,又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增加员工的努力程度,给民营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

参 考 文 献

[1]网易:2005年中国企业员工福利状况调查报告.

员工福利计划方案篇3

赠送员工福利礼品的九大方案

通过对企业员工福利方案进行考察,发现许多企业的员工福利方案因为没有满足员工真正的需求而得不到欢迎,而那些员工对福利较满意的企业,在制定员工福利方案时,都会对员工的需求进行调查,了解员工的意愿,因此yjbys网小编建议,企业在设计员工福利方案时,不妨把员工当作客户来考虑。

1、餐饮福利:企业根据出勤情况为普通员工提供就餐补贴,入职员工免费提供中餐,用餐时米饭、粥、汤等由企业提供。

2、服装补贴:企业免费为员工提供工作服装。

3、住房福利:根据国家和当地政策法规,为员工缴纳住房公积金,企业提供宿舍(空调、电视、热水器、饮水机等配置齐全),或对不住在企业的员工给予住房补贴。

4、交通福利:企业每天安排班车接送员工上下班;春节探亲公司安排专车接送员工,外地员工由公司安排统一购票,并为外地员工报销春节探亲路费,高级管理人员春节回家可报销飞机票。

5、带薪休假:入司满一年的部长助理及以上干部和年度优秀个人可于次年享受5—15天的带薪年休假。

6、节日福利:值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为全体员工发放节日物资或补贴,妇女节为全体女职工发放纪念品,儿童节为员工14岁以下子女发放节日礼物。

7、生日福利:员工生日时,公司为每位员工赠送礼品表示庆祝。

8、员工大事福利:当员工逢婚、育、大病和丧等个人大事时,公司给予员工礼金或慰问金。

9、健康体检:副科及以上干部(含享受待遇),工程技术类员工和特殊工种员工每年由公司统一组织健康体检。

企事业单位节日员工福利礼品方案注意事项

给自己的员工什么样的节日员工福利礼品、商务会议礼品常常是让很多企业领导头疼的事情,一件简单又能代表心意还有意义的节日福利礼品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毋庸置疑,员工节日福利礼品可提高企业凝聚力。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把小礼品加载上企业的内涵、文化一点一滴的渗入到平常工作中,润物细无声,常常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员工的积极性增加了,工作努力了,效益上去了,公司整体收益就增加了。

所以说,给员工福利礼品不能在草率决定,应该先从认识上重视起来,其实给员工福利礼品和给VIP客户的商务礼品一样,甚至还要重要,毕竟这些可爱的人是你所有力量的源泉。这样说来,一定要有一个很详细的方案来作参考。在做方案之前,yjbys小编提醒您注意以下几点:

一、做调查

在建立这个员工节日福利方案之前,对员工进行调查,获得一些员工的价值观,以及他们想要获得的节日福利礼品。或者是发出一个调查表,让所有员工都有机会投入到整个计划中,并且在最终方案中看到他们所希望的。

二、考虑现有渠道

很多时候,用来设计员工节日福利礼品方案的好工具可能已经具备。企业可以从评估现有工具开始,看看有什么可以对设计员工节日福利礼品方案起到帮助作用的,将其也应用进去就行。

三、让员工们参与进来

除了在调查初期阶段让员工们提供信息,在帮助设计节日福利方案的过程中他们也是很好的资源。创建一个员工专责小组,或是指定员工代表加入到方案设计项目。为员工们参与到整个设计过程中提供途径,当方案启动时,使他们获得主人翁感和兴奋感。

四、保持持续性

确保员工节日福利礼品方案的持续性是一个主要目标。对于员工来说,最糟糕的事情便是大张旗鼓的开始实施一套新的方案,但一小段时间过去后,便消失并被遗忘。员工节日福利礼品方案开始实施后,如果能持续进行便会引起员工们的注意,并时刻提醒他们这个方案。

五、记得不寻常的

员工福利计划方案篇4

【关键词】A公司;薪酬;激励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6-0069-2

一、基本薪酬激励机制方案设计

基本薪酬是企业为保障员工基本生活而支付的基本报酬,包括津、补贴,主要根据员工在企业经营中的劳动投入、服务年限、所承担的经营责任及风险等因素确定。津、补贴是企业按照国家规定,为了补偿员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以及受物价变动影响导致员工实际收入下降等给予员工的货币补助。

基本薪酬分配的依据:基本薪酬应根据A公司年度经营情况和年度薪酬总额来规划,同时要参照当地同行业各岗位员工薪酬收入水平合理确定本单位的基本薪酬,以期使基本薪酬具有经济性和外部竞争力。

基本薪酬一般不高于其薪酬总额的35%,根据年度预算的全年薪酬总额计算出全年基本薪酬总额,按照“以岗定级、以级定薪”的原则确定人均基本薪酬额度,人均基本薪酬额度主要是根据员工的级别及档次所对应的薪酬系数来计算。这种入级入档模式其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充分重视了管理岗位和客户经理岗位人员的贡献度,级别的设置符合管理人员和客户经理的工作特点;二是档次由多种因素组成,对员工自觉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档次与薪酬的挂钩能够使学习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三是员工入级入档结果随所从事岗位和自身素质提高动态变化,在同一岗位上,当档次晋升到本级的最高档时,再次晋档将晋升到上一个职级,职级档次薪酬系数按照其所对应的工资系数就高套入。

员工的职级主要由所从事的岗位来决定,A公司岗位一般分为:董事长岗位、监事长岗位、中层管理岗位、主管管理岗位、研发人员岗、后勤岗等;员工的档次主要由其工龄、学历、专业技能、从业素质、社会职称等因素决定,每一项规定不同的分值,根据各项分值合计数确定入档情况。不同的职级档次对应不同的薪酬系数。

二、绩效薪酬激励机制方案设计

绩效薪酬是企业支付给员工的业绩报酬和增收节支报酬,主要根据当年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来确定。

绩效薪酬考核体系建设。科学的绩效薪酬激励机制必须要有科学的业绩考评指标体系的支持,并做好相关基础工作,完善绩效薪酬考核相关管理制度办法。当前,最科学的绩效薪酬考核主要是运用平衡计分卡原理,从财务管理、经营质量管理、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和特殊调整项指标等五个方面来进行绩效考核。

平衡计分卡的概念及优点。平衡计分卡是指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可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一种新型绩效管理体系。平衡计分卡原理不仅是一种管理手段,也体现了一种管理思想,即只有量化的指标才是可以考核的,必须将要考核的指标进行量化。平衡计分卡主要反映了财务、非财务衡量方法之间的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外部和内部的平衡,结果和过程的平衡,管理业绩和经营业绩的平衡等多个方面,能够反映组织综合经营状况,使员工业绩评价趋于平衡和完善,有利于组织长期发展;平衡计分卡优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解决了传统考核管理系统中不能把企业的长期战略和短期行为联系起来的缺陷,可以将个人、团队和整个组织绩效进行贯通考评和整合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二是弥补了传统绩效考核体系偏重于财务指标,业务指标的不足,克服了财务评估方法的短期行为,可以将企业战略目标准确地转化为组织内部各成员单位和员工的各层级的绩效指标和行动目标;三是能够促进员工的学习成长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实现A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运用平衡计计分卡的绩效薪酬分配方案。根据“平衡计分卡原理”,A公司绩效薪酬计量应从财务管理指标、经营质量管理指标、内部流程管理指标、学习与发展指标等四个方面来设计。结合A公司的当前经营管理实际和目前绩效考核系统实践的基础,将岗位绩效考核系统具体细分为六项可操作指标:利润计指标、业务量指标、客户及资产质量指标、内控风险管理评价指标、学习发展指标、员工行为管理指标。

三、中长期薪酬激励机制方案设计

中长期激励是指A公司以协议约定的方式在未来某个时间支付给员工的远期报酬。中长期激励在协议约定的锁定期到期后支付,锁定期长短取决于相应各类风险持续的时间,至少为3年。中长期激励的兑现应得到理事会的同意。目前A公司作为中小型计算机软件公司,规模较小,还没有涉及到股权激励的相关问题。本次咨询先暂时构建一个未来发展中所需要的中长期薪酬激励机制方案的蓝图规划。

中长期激励的原则:一是依法原则,A公司在制定中长期激励机制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二是与A公司经营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原则,中长期薪酬激励不得弱化A公司持续增强资本基础的能力。

中长期激励薪酬方式:针对A公司中长期激励缺乏的实际情况,引入股权激励的薪酬分配是目前中长期激励机制改革的方向,即改变原有的薪酬分配模式,引入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层持股(包括直接持股、干股、限制性股票、虚拟股票等)和股票期权的薪酬激励机制,将A公司经营管理者的利益与股东利益紧密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股权激励方式主要有以下优点:一是有利于发挥薪酬分配的中长期激励作用,纠正A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短视心里,有效抑制经营管理者的短期经营行为,使经营管理者与广大股东的利益目标达到最大程度的一致;二是有利于调动A公司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单位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部分消除A公司“内部人控制”的不利影响;三是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保持队伍的稳定性,提高A公司的整体经济效益,从而促进A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

股权激励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对员工实行员工持股计划。A公司员工可以按照低于市场的内部价格出资购买一定数量的股金。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要区别对待,重要岗位的员工可以提供更多的股金数量,以体现单位对这部分员工的重视和关注,对于特别关键环节的岗位可以实行赠送股金的方式。通过员工持股计划,真正使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行和创造性。二是实行“虚拟增值权”计划,该计划是A公司给予员工的一种权利,持有人可以不实际买卖A公司的股金,仅通过模拟认购股权的方式获得由A公司支付的股金在规定时段内的市价差额,然后在未来法律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该计划可以和标准的股票期权计划实现完全对接。三是限制性股份奖励、延期股份奖励和股票期权奖励等形式既能够激励管理者追求长期利益,又能够将被激励者的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紧密相连,以激励其为所有股东利益而增加自己的收益。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长期利益紧密相连。

四、福利性收入激励机制方案设计

福利性收入包括企业为员工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对于福利性收入的管理,企业要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对于按照国家规定,统一标准在各企业机构普遍实施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其激励作用是一致的。本次咨询主要研究以下两种福利。

实行企业年金制。企业年金是指A公司及其员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员工福利性收入的一部分,其由单位缴费、职工缴费及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三部分组成。

企业年金制的优点:有利于A公司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稳定现有员工队伍,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企业年金设计原理:在设计企业年金时,A公司可以打破原有的薪酬福利分配“平均主义”的问题,按照不同职级、不同岗位、不同贡献的为员工提供不同的保障计划,为A公司服务年限越长、职级越高、岗位技术含量越高、贡献越大的员工要大幅提高保障额度,反之保障额度越低,保障计划越单一。

一是通过差异化的企业年金制度建立,可在单位内部形成一种激励氛围,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自身的最大潜力,为A公司的发展多做贡献。根据员工的贡献,设计具有差异性的年金计划,有利于形成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根据期望理论,当员工认为努力会带来良好的绩效评价时,他就会受到激励进而付出更多的努力。二是在企业年金的计划中,设定权益归属方案,规定服务满一定的年限后方可获得相应的年金权益,与即时兑现的奖金福利相比,企业年金既使员工得到了鼓励,又达到了类似期权的良好效果,而且操作上又比期权要简单、方便得多。同时,设制权益归属还将与未来国家可能设立的递延纳税政策很好地衔接。

实行多元化的福利制度。多元化福利制度是指A公司为员工提供一揽子福利项目,并制定每一项福利项目的条件,员工根据自身特点和具体需要从单位所提供的福利项目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福利。

多元化福利的优点。一是能够满足员工的多元化需求,让员工感受到自己受到重视,从而提升员工对A公司满意度,增强员工以社为家的大家庭意识,体现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二是能够提高员工的社会地位,让员工在单位工作具有自豪感,福利多而且好说明单位的经营效益好,员工在单位工作会让别人感觉到其前途光明,收入丰厚,无形中让员工在精神上具有满足感。三是能够实现福利制度效用的最大化,充分发挥出福利薪酬的激励作用。

员工福利计划方案篇5

美国的企业高管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福利对企业的招聘、员工的流失、甚至是企业效益产生影响。

“我们可以预见未来HR角色的重大转变。” 雇员福利计划国际基金研究主席朱莉·施蒂希说,“福利高管们现在已经走进企业的财务和高层之中,这个最注重战略技术和结果的地方。”事实上,在一个经济状况复杂,法规要求繁复的时代,人的能动性是至关重要。人力资源总监需要一个成熟的福利体系,福利引领者应该是其密切的业务合作伙伴。

 

关注战略

据悉,高水平的福利专家正在面临新的工作标准,并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它们包括:配合企业高层工作,提出医疗改革建议,企业并购计划,对比分析竞争对手企业福利,发现并总结企业弱势所在,提倡员工拥有健康的体魄,重新设计整体薪酬战略,计算投资回报率,与供应商、顾问们商讨复杂的决议。

 

“几年前,‘福利’后面最常跟着一个词语就是‘管理员’。”Hanold Associates LLC公司(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一家人力资源猎头公司)的创始人及管理合伙人Jason Hanold说,“随着福利政策的逐步成熟,福利后面的词语也得到了延伸和提升,现在它应该是‘经理’”。

 

一般来说,福利经理的直接上级是人力资源总监或整体薪酬总监,其工作是制定与企业战略目标相适应的福利和薪酬方案。有些企业将福利与薪酬分开,福利经理通常在幕后制定总体薪酬政策。他们通过深具吸引力的薪酬和福利来吸引高水平人才加入,从而维持高效的企业文化及企业核心竞争力。

 

Hanold解释说,福利经理一职通常被认为,它是一个可以配合企业高管工作的战略合作伙伴。而目前领导力和战略商业头脑,已经超越以往需要具备技术和岗位专业知识的标准。

 

Salient Federal Solutions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人力资源官Kay Curling这个观点表示同意,他认为,HR的最佳状态不是成为管理专家而是成为转型合作伙伴。

 

据Hanold介绍,管理风格(executive presence)是影响员工的一项重要能力,创造性思维、绝对的公信力是福利专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特质。“现在这已经不是‘我们如何控制成本’的问题,而是‘我们如何影响员工’的问题。” Hanold说。

 

发展路线图

Land O’Lakes Inc.公司福利兼人力资源高级主管Pam Grove亲身经历了福利经理角色的转变。

Grove于1999年入职于一家食物和农产品加工公司,她主导了该公司入选财富TOP250公司的福利外包和医保计划的改革,使公司服务得到了很大改善,自2004年以来节约了超过3500万美元的医疗费用。

 

除节约成本外,她在2007年推出的高抵扣健康计划也获得显著成效。推出该计划前,Grove和团队成员考察了全国100个办事处,预计第一年员工参与率为35%。不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最终使72%的员工选择了该方案。Grove介绍说,拥有10,000名员工的公司一直保持着成本节约,发展到今天已有83%的员工选择高抵扣方案。

 

“这已经和‘每年变换政策’的日子大不相同。”Grove介绍说,“现在我们的福利团队是真正地侧重于战略、规划和供应商的管理。这关系着企业发展路线的定向规划和发展。”

 

事实上,10年前,Land O’Lakes公司高管决定摒弃旧的福利管理,通过福利外包来提高服务质量,旧的福利政策在企业内部进行管理。然而,HR领导人总结说,当时的福利管理并没有达到为公司战略做贡献目的。目前HR团队已经将401(k)管理外包给一家人力资源咨询公司长达10年,外包服务似乎更有助于企业医疗保险和养老金的管理。

 

“福利管理不是也不应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Grove说。Grove帮助建立了公司的整体薪酬战略,虽然这并不是企业外包福利管理的最主要原因,但是因此节约了成本也很重要,人力资源总监制定的应该是可以影响企业效益的福利政策。

 

“我们正在改变大家眼中HR固有的形象,我们不想成为管理者。”她说,“我们希望被认为是参与企业决策制定的业务合作伙伴。”

Grove对这个目标很有热忱。“我的工作本质是平衡员工的幸福指数与业务竞争力,虽然福经理对此颇感压力,”她说,“我认为听到的最糟糕的事情便是,有员工由于福利的原因而不想为公司工作。”

 

商业计划

卫生医疗保健改革在Diane Heyman的日程表上居首位。Heyman是希尔顿酒店集团全球薪酬及福利的总负责人,资深人力资源专家。

“这些已经被很多企业反映不错的政策被老板所看重,作为福利专家,我们被寄予厚望。” Heyman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为我们的员工提供最好的福利。”

 

她和酒店内部和外部的福利负责人们分享了创意和实践。“这些讨论必不可少。”她说,“我们福利团队的职责不仅要了解我们团队成员的需求,也要为改革提供商业计划。”为此,Heyman的团队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分析,具有竞争力的数据能为管理者做出正确的提供依据。

 

Heyman拥有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双学士学位,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已经20年,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她说她已经看到企业福利部门的职能转变。

“福利部门已不再仅仅是为员工提供传统的计划。”她说,“我们的团队已经成为为企业提供具有竞争力薪酬的业务合作伙伴。”

例如,公司最近转变了原来单一的假期和病休假政策,变成带薪休假,员工调查显示,带薪休假时间的灵活性是员工最看重的因素。

测评工作前景

据劳工统计局2012~2013年发表的《职业展望手册》最新数据显示,外包服务和技术将会影响薪酬专家的就业,甚至会阻碍中低档福利岗位的增长。该机构官员称,这种趋势有可能会持续下去。

即使医疗成本上升并且覆盖范围扩大,福利经理这一岗位的招聘预计从2010到2020年将会增长3%,这远远低于其他行业14%的平均预计涨幅。

这意味着,求职者可能会面临所提供的福利岗位的紧张。Hanold建议,拥有硕士以上学位,专业认证,或相关薪酬福利计划工作经验的求职者的前景最被看好。咨询的经验也将被加分。

 

有证据表明,进行医疗保险改革、大多数雇主采取健康预防计划、医疗保险成本的上升、行业内经理人技术水平欠缺、正在努力通过提供更好的福利来吸引高端人才,这些福利问题将是企业高层继续关注的重点。

员工福利计划方案篇6

【关键词】福利企业 纳税筹划 税收优惠政策 财务利益

纳税筹划目的在于降低税负或延迟纳税时间,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在我国,纳税筹划还属于初始阶段,企业对其需求极大,但往往因缺乏能力强的专业人才等因素而心生畏惧。社会福利企业是集中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的特殊性经济组织。我国政府长期以来重视残疾人的就业,重视福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性强的税收优惠政策。如何用好用足税收优惠政策?福利企业须进一步提高其财务管理水平,做好纳税筹划,降低其风险与成本。其中也必须解决一些现存的问题。

福利企业纳税筹划存在的问题

误把偷税当策划。有些福利企业对纳税筹划的概念理解错误,认为缴纳的税款最终会全部或者部分退回,为了减少工作量就不入账或者推迟入账。主要表现为:一是不按照规定时限抵扣进项税额。因残疾人退税有限额且企业各月生产水平不稳定,为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有的企业根据本月的退税额度自行决定本月的进项税额,若本月销售收入不高未能达到最高的退税额度,则将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进项税额推迟至下月进行认证。二是不按照规定确认收入。从事汽车销售的福利企业特别是4S店,一般都与银行、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合作,向客户提供汽车按揭、保险和其他代办服务业务,企业错误理解即征即退的程序麻烦,干脆收入不入账。

不能正确分析成本与效益。有些福利企业对纳税筹划问题分析简单,不能够综合平衡。主要表现是:首先,企业为最大程度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希望入职的残疾职工未进行筛选,增加了工资福利支出及行政管理费用,没有在付出成本和获得税收收益之间寻求平衡点。其次,企业缺乏对安置残疾人现状的统筹分析,不能找出平衡点进行生产经营安排。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企业残疾人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时,再增加人数会造成企业生产效率下降。

忽视事前管理的筹划特点。税收筹划一般应在应税行为发生之前进行规划、设计和安排,这样可以事先测算出纳税筹划的效果,因而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有的福利企业纳税筹划存在着滞后性和一次性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不能够协同处理财务关系。销售部门签订合同时财务人员没有参与,结算方式、交货时间等全部确定了,并且合同也如实履行后,凭证传递到财务,筹划工作才开始。这样便贻误了主动筹划的最佳时机,形成了在税款计算和缴纳环节的被动行为。二是企业财务分工不明确,没有全面预算过程,财务人员平时只根据已经发生的业务进行基本的记账工作,遇到享受优惠政策问题就一事论一事,没有事前纳税筹划的意识。

缺乏专业能力强的筹划人员。企业顺利进行纳税筹划需要具备主观动因和客观条件,就福利企业主观因素而言,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主要表现是:首先,不能用对税收的一般政策。企业所得税法对于业务招待费的税前扣除规定为按发生额60%的比例且最高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扣除。部分企业财务人员因为计算麻烦的原因而依然按照原内资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按照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扣除。其次,不能用足税收优惠政策。部分企业财务人员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学习不认真、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把握不准确、对税收条文的明确规定不够重视,导致企业无法享受优惠政策。有的企业没有按月足额为残疾职工缴纳基本社会保险,有的企业虽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残疾职工支付工资,但略低于规定标准,致使企业无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对策与建议

树立正确纳税筹划意识。第一,树立纳税筹划的合法意识。纳税筹划不仅要符合税法的规定,而且要符合税法立法的意图,这是纳税筹划区别于偷税、避税的根本点。福利企业的财务人员应知法懂法,划清纳税筹划与偷税漏税的界限,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进行纳税筹划,以求最大程度降低企业税负。第二,树立纳税筹划的整体意识。纳税筹划的根本目的是税后财务利益最大化,而非企业税负的最低化。一种税负的减少,可能会带来另一种税负的增加,因此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应事前综合了解该企业的纳税现状,分析各税种间的关联关系,趋利避害,综合决策,从整体角度进行纳税筹划,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的。第三,树立纳税筹划的超前意识。从企业领导人到财务人员到其他工作人员都应该树立事先筹划的意识,即在应税行为产生环节时就事先做出筹划,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前, 准确把握从事的业务过程和环节,对投资、理财、经营活动做出事先的规划、设计、安排。通过方案优劣的比较,选择最能够降低税务成本、提高经济增加值的方案。第四,树立纳税筹划的保护意识。福利企业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保护,需要增强法治观念、熟练掌握税收法律和法规、熟练掌握有关的会计处理和纳税筹划技巧。

规范内部纳税筹划管理。第一,成立专门的纳税筹划部门,设立纳税会计岗位,培养专业的纳税筹划人员。财务分工明确且财务人员专业化,是科学纳税筹划的基础。可考虑改变财务会计兼任办税人员的做法,增设纳税会计岗位,专门负责企业的纳税、退税及减免税相关事项。第二,聘请专业律师人员担任企业法律顾问,指导企业纳税筹划行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法律顾问每隔一定时间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及生产经营各项活动进行检查分析,确保企业的日常经营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另外,家族式福利企业的现状使得财会人员难以参与企业的高层决策,而企业的领导者虽具有最高决策权,但由于对会计、税法的了解有限,领导者与财务人员之间没有办法实现有效的沟通。聘请法律顾问有利于提高领导层的纳税筹划意识和水平。第三,制定合理的纳税筹划草案,时刻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纳税分析。财务人员及相关决策者应研读税收优惠政策,正确分析企业可享受优惠的可行性,选择合理节税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用足流转税优惠政策。第一,福利企业只要安置残疾人就可以得到增值税的退还或营业税的减征,退还或者减征当地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的6倍,限额为每年3.5万元/残疾人。第二,福利企业符合条件并按月向主管国税机关申报就可以得到退还的增值税,若是本月已经上交的增值税额不足退还的,可以从本年度内以前月份已经上交的增值税扣除已退增值税的余额中退还,仍不足退还的还可以结转到本年度内以后月份退还。另外,福利企业涉及营业税的减征,同样应按月向主管国税机关申报,享受减征政策,本月应缴营业税不足以减征的,可结转到本年度内以后月份减征,但不得从以前月份已经上交的营业税中退还。

福利企业流转税优惠政策的适用条件是:一是享受增值税优惠的条件是福利企业应属于生产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取得的收入占增值税业务和营业税业务收入之和达到50%的单位。二是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是服务业(广告业除外),并且其取得的收入占增值税业务和营业税业务收入之和达到50%的单位。三是福利企业应分别核算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和不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业务的销售收入或者营业收入。四是对于既符合增值税退还条件又满足营业税减征要求的福利企业,企业有选择权,但是企业一经选定即在一个会计年度内不得变更。五是对于既符合促进残疾人就业政策,又满足下岗再就业和干部等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福利企业,企业应充分论证各个方案,选择最适用且最优惠的政策,因为国家相关法律不允许累加享受优惠政策。

员工福利计划方案篇7

也就是我们笼统说的方案和计划的组合,简单的打个比喻:“就像航行出海的船需要确定一个目的地定位好航标,同时需要一个有效的导航系统,以确保航行在正确的路线之上”。人力资源管理也一样,需要确定hr(人力资源)工作目标定位和实现的途径。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在于结合企业发展战略,通过对企业资源状况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找到未来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并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计划,以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人力资源规划的重点在于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统计,依据这些数据和结果,结合企业战略,制定未来人力资源工作的方案。2、招聘与配置

上面讲到人力资源的规划,既然有了规划,我们就要开始人员的招聘任用与配置。人员任用讲求的是人岗匹配,适岗适人。找到合适的人却放到了不合适的岗位与没有找到合适的人一样会令招聘工作失去意义。招聘合适的人才并把人才配置到合适的地方是才能算完成了一次有效的招聘。招聘和配置有各自的侧重点,招聘工作是由需求分析-预算制定-招聘方案的制定-招聘实施-后续评估等一系列步骤构成的,其中关键又在于做好需求分析,首先明确公司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多少人,对这些人有什么要求,以及通过什么渠道去寻找公司所需要的这些人,目标和计划明确之后,招聘工作会变得更加有的放矢。人员配置工作事实上应该在招聘需求分析之时予以考虑,这样根据岗位“量身定做”一个标准,再根据这个标准招聘企业所需人才,配置工作将会简化为一个程序性的环节。招聘与配置不能被视为各自独立的过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两个环节,只有招聘合适的人员并进行有效的配置才能保证招聘意义的实现。3、培训与开发

对于新进公司的员工来说,要尽快适应并胜任工作,除了自己努力学习,还需要公司提供帮助。对于在岗的员工来说,为了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带来的公司战略的调整,需要不断调整和提高自己的技能。基于这两个方面,组织有效培训,以最大限度开发员工的潜能变得非常必要。就内容而言,培训工作有企业文化培训,规章制度培训,岗位技能培训以及管理技能开发培训。培训工作必须做到具有针对性,要考虑不同受训者群体的具体需求。对于新进员工来说,培训工作能够帮助他们适应并胜任工作,对于在岗员工来说,培训能够帮助他们掌握岗位所需要的新技能,并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开发自己的潜能,而对于公司来说,培训工作会让企业工作顺利开展,业绩不断提高。4、薪酬与福利(员工激励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薪酬与福利的作用有两点:一是对员工过去业绩的肯定;二是借助有效的薪资福利体系促进员工不断提高业绩。一个有效的薪资福利体系必须具有公平性,保证外部公平、内部公平和岗位公平。外部公平会使得企业薪酬福利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内部公平需要体现薪酬的纵向区别,岗位公平则需要体现同岗位员工胜任能力的差距。对过去业绩公平地肯定会让员工获得成就感,对未来薪资福利的承诺会激发员工不断提升业绩的热情。薪酬福利必须做到物质形式与非物质形式有机地结合,这样才能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发挥员工的最大潜能。5、绩效管理

绩效考核的目的在于借助一个有效的体系,通过对业绩的考核,肯定过去的业绩并期待未来绩效的不断提高。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科学的考核指标,合理的考核标准,以及与考核结果相对应的薪资福利支付和奖惩措施。纯粹的业绩考核使得绩效管理局限在对过去工作的关注,更多地关注绩效的后续作用才能把绩效管理工作的视角转移到未来绩效的不断提高!6、员工关系

员工福利计划方案篇8

兼顾公平和效率,是确定企业年金计划参加人员范围的基本原则

企业年金方案是企业发起、职工参与、经过企业和职工的集体协商、并经劳动保障等有关监管部门审核备案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企业年金方案规定企业年金的参与人员范围、缴款模式和方式、账户管理方式、基金管理方式、投资政策、权益归属、支付条件和其他有关事项。

对于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来说:企业年金方案是企业进行企业年金管理的基本规定,是企业职工、管理层在企业年金方面全体意志的集中表达,是企业与运营机构全部合同的基础。对于参与职工来说:企业年金方案是企业职工与企业的集体合同的一部分,是职工补充养老保险权益的法律文件。对于企业年金运营机构来说:企业年金方案是企业年金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共同遵守的准则,是运营机构企业年金客户需求的集中反映,是运营机构企业年金业务人财物资源配置的目标。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企业年金方案是监管部门的一个监管重点。企业的年金方案必须到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备案。国资企业还必须到国资监管部门审核备案。只有经过监管部门审核备案合格的企业年金方案,才能享受相关税收和政策扶持,才能规范进入企业年金运营程序。

所以,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一个核心的、专业的、重要的工作是企业年金方案设计。企业年金方案设计影响企业年金方案的合法性,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影响企业年金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影响企业年金的管理成本,最终影响企业和职工的福利。

不同企业有不同的特点,企业的行业特点和自身特点直接影响着该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方案时所应关注的要素。如何才能针对不同企业的特点和要求,为企业量身订做企业年金管理方案?企业年金方案设计中要正确处理如下问题。

设计基本原则

建立企业年金方案,首先要明确基本宗旨与基本原则。从企业年金的建立目的来看,主要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要坚持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原则。建立企业年金,对于企业来讲,主要目的是吸引与留住优秀人才,稳定职工队伍并形成激励机制,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年金方案的设计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利润最大化原则,不能加重企业的负担,不能损害企业的长远发展潜力。

二是自愿平等、集体协商的原则。相关法规规定,建立企业年金,应当由企业与工会或职工代表通过集体协商确定,并制定企业年金方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企业年金方案草案应当提交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没有经过集体协商确定或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的企业年金方案将不予生效。所以,方案设计中如何兼顾职工中特殊群体的利益以及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更能让员工接受,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是充分体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企业年金是长期的福利制度和激励制度的重要方式。企业核心员工是企业效益的主要创造者。短期的企业福利和激励方式,不利于长期吸引和留住企业核心人才。企业年金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可以达到很大的积累规模,可以有效地吸引和留住企业的核心优秀人才。与此同时,企业年金是普惠制,如何在效率与公平之间达到平衡,也是企业在设计年金方案时必须把握的原则之一。

四是适时调整的原则。企业年金是一个长期的养老制度,因此在设计企业年金方案的时候要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相适应,如在企业缴费方面可以考虑企业不同时期的缴费能力,设定一定缴费幅度,使年金方案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设计的关键点

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第五条的规定,企业年金方案应包括九项。其中核心内容为参加人员范围、资金筹集方式、离职归属、账户管理方式等几部分内容:

确定参加人员范围

兼顾公平和效率,是确定企业年金计划参加人员范围的基本原则。对于每个企业而言,建立企业年金应充分贯彻普惠制的思想。通常情况下,对计划参加企业年金职工的约束性规定非常少,只要职工在该企业工作满一定期限即试用期届满就能加入企业年金计划。

企业的员工人数、分支机构数量的多少,以及各分支机构的地理分布情况,决定了该企业在选择企业年金受托人时,及企业年金受托人在选择企业年金账户管理人时,是否要求该金融机构必须拥有遍布全国的机构网络。金融机构在为企业制订企业年金方案时,一定要预先充分了解该企业的分支机构情况,在必要时提供自身服务网络的详细情况及联系办法等,以赢得客户的信任。

由于员工退休待遇的高低与企业年金计划的建立时间和交费时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即使如职务、职称等其他条件相同,仅仅因为年龄不同,老人、中人、新人的待遇也会差别巨大。老员工由于缺乏账户积累,因而无法享受年金领取待遇。这样对老员工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为企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仅仅因为过去没有实行企业年金制度,现在开始实行,不为他们做出补偿,是不合情理的,也违反了社会保障的公平原则。所以在设计企业年金方案时,对待企业的所有员工,可以考虑企业员工的特殊性采用不同的标准和办法,有所区别。

资金筹集方式

企业年金方案由企业和职工自愿协商建立。企业年金所需费用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企业缴费,二是个人缴费。

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第七条规定:“企业年金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也就是说企业年金费用来自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共同缴费,但具体比例应通过集体协商确定。企业缴纳企业年金费用一般不超过企业上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8.33%,加上职工个人缴纳的企业年金费用,合计不超过本企业上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16.6%。考察企业的经营效益好坏程度、其福利资金及企业年金基金积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方案设计时的交费模式,包括:交费水平为多少?固定金额还是与工资比例挂钩?是持续性分期交费,还是一次性交费等等。

规定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与待遇水平。根据企业经济发展阶段与效益状况,确定合理的筹资水平,在税优政策范围内的部分可以从成本中列支,超出部分可从职工福利费中列支,充分享受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缴费在使用上,用于支付相关管理费用后,主要分配给职工个人,根据企业的类型等特点确定分配方式与比例,以对企业贡献大小为尺度决定向关键人才倾斜的幅度。

关于企业缴费的测算,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方法一:系数测算法

此办法为事先确定缴费基数,然后根据计划参加人年龄、性别、职级、服务年限、职称(或学历)以及获得的相关荣誉等因素计算缴费系数,则缴费金额=缴费基数×缴费系数=缴费基数×(职级系数+年龄系数+服务年限系数+职称系数+荣誉系数)×性别系数。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设计相关因素以及系数,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考虑职级、考核绩效、年龄、职称、性别等因素,充分与企业的现实情况切合,兼顾公平与效率。

方法二:比例测算法

此办法为企业根据计划参加人的工资额度或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全国性企业),然后确定缴费比例来计算缴费金额,则缴费金额=该计划参加人工资×缴费比例。

运用这种方式,一方面由于工资差距已被员工广泛接受,所以以工资为缴费基数易被员工广泛接受,因此在民主协商流程中,此种方式易于顺利通过;另一方面,简便易于操作,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

方法三:等级确定金额法

根据计划参加人的职务等级确定缴费金额。

归属比例

分析企业的员工年龄结构和流动性,对决定该企业年金方案的财务结构和账户管理条款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例如,人员年龄结构较为年轻的企业和老龄化较为严重的企业应采取不同的归属方法。再如,对于人员流动性较大的企业,除了要充分考虑账户资金权益归属的问题,还要制订详细的账户转移条款,规定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如何转移账户资金。

个人缴费部分权益完全归属计划参加人个人;企业缴费部分权益归属方式及比例由企业在计划建立时确定,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目前市场上主要有悬崖式、阶梯式和混合式三种形式。

方法一:悬崖式

对于员工队伍比较稳定,老员工较多的企业可以采用悬崖式。悬崖式即计划参加人在服务年限满一定期限后,将单位缴费部分全部归属给计划参加人个人。

方法二:阶梯式

对于员工队伍比较年轻的企业可以采用阶梯式,以达到稳定计划参加人队伍。阶梯式即随着员工服务年限递增,逐年将单位缴费部分按比例归属给计划参加人个人。

方法三:混合式

也可以将悬崖式和阶梯式合在一起使用,主要用于定期缴费的业务模式。

员工福利计划方案篇9

【关键词】 企业福利 法定福利 企业补充福利 弹利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才的竞争已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突出体现。由于福利在“笼络人心”方面有时甚至比工资更能激励员工,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员工福利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中的重要环节。我国的企业福利逐渐从收入的必要补充向员工的激励手段转变,我们应该把握好企业福利的发展走向,使福利作为企业的成本投入取得其应有的回报。

一、我国传统的企业福利状况

在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为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经济实力不高的情况下争取高就业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采取低工资高就业的策略。企业中劳动者所得工资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仅限于日常的食物、衣着、日用品的基本生活开支,而员工的基本生活又必须得到保障,因此政府要求企业提供各种福利来补充低工资所导致的收入不足。在劳动者的收入中,福利所占的比例很大,除维持日常开支的工资外,诸如住房、医疗、交通等全部由企业提供的福利解决,以企业办社会的方式发放给职工。

“低工资、高福利”的政策在一段时间内对于社会发展和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减轻劳动者的负担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求层次的上升,原有福利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1、国家的负担过重。由于要保证一定的就业率,企业内的冗员大量增加,在生产率不断下降的同时,企业的福利负担却在增长,而传统企业福利名义上是以企业的形式发放,但实际上却以减少上缴所得税的方式转化为国家负担。

2、劳动者之间的福利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劳动者所享受到的福利水平取决于劳动者所在单位的级别、规模、所属行业以及劳动者在单位中的资历长短甚至人际关系好坏,与劳动者个人的贡献联系不大,这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3、福利和货币工资比例失调。在计划经济时代,劳动者货币工资较低且差距很小,而福利又具有平均分配的特点,使得福利的激励功能几乎全部丧失,阻碍了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

4、企业发放工资的数量和标准完全由国家统一制定。企业在没有自的情况下只能以增加福利来改善职工的收入水平,这使得“工资侵蚀利润”的现象更为突出。

二、我国企业福利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福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福利在劳动者收入中所占比重迅速降低。现阶段我国企业提供的福利主要有法定福利和企业补充福利,其中法定福利包括社会保险项目(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和法定假期,企业补充福利主要有企业年金、人寿保险、住房补贴、实物福利等。

目前,福利仍是我国企业管理中相对薄弱的环节,福利在工资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占员工年度工资总额的6%~10%。企业员工平均法定福利与非法定福利的比例悬殊,国家强制规定的福利占据了很大比例。由于受多年计划经济的影响,多数企业在福利管理方面依然是大锅饭形式,激励效果并不理想。这现种象的出现也是由于企业在福利设计方面存在着以下误区。

1、固守公平性原则,缺乏激励性。我国企业在福利设计上多存在平均化倾向,企业福利被认为是普惠性的,并不与绩效挂钩,久而久之员工认为福利就是企业付出的薪酬的一部分,是企业必须做的,因而感受不到企业的关怀,并导致企业福利成本攀升,更无法实现福利应有的作用。另外,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享受同样的福利待遇,没有差别更谈不上激励。这既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又无益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福利项目设计单一,忽视了员工的不同需求。我国企业现行的福利制度大多是由企业单方面制定的,通常企业提供什么样的福利员工便接受什么样的福利,福利项目完全由企业决定,员工的参与度很低。这种模式的选择能使制定的计划符合企业的利益、简化制定过程、提高决策的效率,但是,由于缺乏员工的参与,员工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员工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收入层次不同,对福利的需求也必定不同,因此设计的福利项目可能与员工的需求不太相符,导致员工对企业的管理不满意,降低工作积极性。企业付出了大量成本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漠视员工福利,劳资矛盾激化。许多企业除了遵守对员工的法定福利外,对补充福利并不积极,甚至由于劳资双方信息与话语权的不对称,在法定福利的执行方面也是能省则省,员工利益得不到根本的保证。特别是在一些制造企业,由于没有重视员工福利,在出现工伤后也不负责任,直接损害员工利益,激化劳资矛盾,同时也让其他员工对企业丧失信心。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呈大幅上升趋势,社会影响大,处理不好往往影响到劳资关系的和谐,甚至会导致矛盾激化,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我国企业福利的发展趋势

传统企业所提供的福利是固定的,企业提供的福利并非适用于每一个员工。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企业支付的福利成本很高,但提供的福利对有的员工没有价值,福利的功能不能很好发挥。当今的管理理论已发展到以员工为中心的人本管理阶段,在人本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福利制度也应该去适应人、尊重人、满足人、激励人,因此企业必须针对不同员工的需求以及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不断丰富福利的发放形式。20世纪70年达国家的一些企业就开始针对员工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福利内容,弹利计划( Flexible-Benefit Plan)逐渐兴起并成为了福利管理发展的一个趋势。

弹利计划通常是由企业提供一份列有各种福利项目的“菜单”,员工可以从中选择所需要的福利,组合自己的“福利套餐”。当然,员工的选择也并不是完全自由的,企业还会根据员工的工资、工作年限、家庭情况等因素设定每一个员工所拥有的福利限额,同时福利清单所列出的福利项目都会附一个金额,员工只能在自己的限额内购买自己需要的福利。弹利的类型主要有附加型弹利、核心加选择型弹利、套餐型员工福利、弹性支用账户和选高择低型,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需要加以选择。

弹利计划的实施具有显著的优点。首先,由于每个员工个人的情况不同,因此他们的需求可能也是不同的。例如,年轻的员工可能更喜欢以货币的方式支付福利,有孩子的员工可能希望企业提供儿童照顾的津贴,而年龄大的员工又可能特别关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而弹利计划的实施,则充分考虑了员工个人的需求,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福利项目,这样就满足了员工的不同需求,从而提高了福利计划的适应性,这是弹利计划最大的优点。其次,由员工自行选择所需要的福利项目,企业就可以不再提供那些员工不需要的福利,这有助于节约福利成本。再次,这种模式的实施通常会给出每个员工的福利限额和每项福利的金额,这样就会促使员工更加注意自己的选择,从而有助于进行福利成本控制,同时还会使员工真实感觉到企业给自己提供了福利。弹利计划既有效控制了企业福利成本,又照顾到了员工对福利项目的个性化需求,可以说是一个双赢的管理模式。也正因为如此,弹利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和采纳。

但是,弹利计划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首先,它造成了管理的复杂。由于员工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自由选择大大增加了企业具体实施福利的种类,从而增加了统计、核算和管理的工作量,这会增加福利的管理成本。其次,这种模式的实施可能存在“逆向选择”的倾向,员工可能为了享受的金额最大化而选择了自己并不最需要的福利项目。再次,由员工自己选择可能还会出现非理性的情况,员工可能只照顾眼前利益或者考虑不周,从而过早地用完了自己的限额,这样当他再需要其他的福利项目时,就可能无法购买或者需要透支。最后,允许员工自由选择,可能会造成福利项目实施的不统一,这样就会减少统一性模式所具有的规模效应。

综上所述,弹利计划在设计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设计要符合企业的支付能力。弹利计划在设计的初始阶段,要通盘考虑企业的整体支付能力,弹利在增加员工的选择权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对福利成本的控制难度。因此,实施弹利计划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弹利的方案,保障计划的顺利运转。

2、做好充分的需求调查,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弹利设计的出发点是满足员工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在福利项目组合的设计上,要最大限度的征求员工的意见,根据员工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和更新福利内容,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提高员工对福利设计的关注度,最大限度的发挥福利的作用。

3、清晰界定不同项目间的关系。例如,要弄清楚一笔奖金和一天的额外休假或者一定量的实物之间的换算关系,并且这种估算要当作企业的管理成本来计算。只有在估值的时候客观反映福利项目的价值,才不会使很多福利项目无人选择,造成设计上的浪费。

福利在传统上被视为报酬中的重要元素,雇主的观点是金钱的给付就是付予员工的实质成本,但员工则希望得到更多的金钱酬劳或更多非金钱的福利。弹利制度是一个比较新的观念,在美国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这足以证明其是一个既被资方喜爱亦受劳方欢迎的制度。一位希望塑造更好企业文化的雇主,必须注重把福利与报酬和工作环境提升到一样的地位,企业组织必须正视福利制度的问题,顺应时代的潮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员工福利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曾志浩:小议企业薪酬福利法的发展[J].江西电力大学学报,2002(15).

[2] 许道然:弹利制度之探讨[J].人事月刊,1991,70(4).

[3] 章府生:浅论企业生活福利改革及其发展思路[J].经济师,1994(1).

[4] 盖勇、马恿:薪酬管理[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5] 孙月平、刘俊、谭军:应用福利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员工福利计划方案篇10

关键词:团体保险;“”规则;“通知一损害”规则

中图分类号:DF434

文献标识码:A

一、案情简介

(一)Paulson v.WesteYn Life Insurance Company案

在Paulson v.Western Life Insurance Company(以下简称Paulson案)一案中,投保人(Roof&Floor Components,Inc.,)于1974年向被上诉人(原审被告Western Life Insurance Company)申请团体保险,本保险包括生命保险、医疗费用保险、意外事故补偿保险、大病医疗保险。该保险于1974年2月7日签发并生效,可以选择雇员之配偶或未婚子女作为承保范围。该团体保险计划包括多个种类,其中A型保险(A Class I)规定,可以将自己以及自己之家属作为承保范围而且上班工作开始30日内无须提供有关可保范围可保性的证明,上诉人(Paulson,原审原告)就购买这一保险。被上诉人分发了宣传册子,但上诉人在本案争议产生前一直没有看到。本册子规定:

“如果在先前规定的30天之后为您符合条件的家属的利益而申请保险,必须向本公司提交充分的可保性证据。自本公司同意后生效。本公司将在生效之日通知您。……”

总保险单规定:“投保人应向公司提供有关雇员参加保险、保险数额变更以及保险终止等保险公司为管理保险所需要的信息。保险公司有权在任何合理的时间核查投保人所持有的与保险相关的记录。……”

上诉人于1976年6月23日开始上班。他的医疗保险将于另一保险结束即1976年10月1日才能生效。在上班之前,他向公司所有者Largent先生询问有关保险事宜。Largent先生告诉上诉人在工作后的前6个月可以选择他自己和他的家属作为承保范围而无须提供可保性证明。原告遂想等其他保险到期之后再申请该保险。后来,即1976年9月1日,他填写承保范围的申请连同保险费交至被上诉人处。1976年11月3日,被上诉人发函告知上诉人称“申请未在规定时间提交,须提供相关证明”。收到本函后,Largent先生也忙前忙后两周余无果,遂告知上诉人。与此同时,上诉人的女儿患病,需要大笔医疗费用。上诉人请求支付大额医疗费用的主张基于本保险合同未生效而遭到拒绝,遂至法院要求赔偿。

(二)UNUM Life Insurance Company 0f Americav.E.Ward案

在UNUM Life Insurance Company 0f Americav.E.Ward一案中,(以下简称UNUM一案)上诉人(UNUM Life Insurance Company 0f America,原审被告)向管理分析公司(MAC)签发了一份长期的伤残团体保险作为公司的福利计划。该计划由1974年“员工退休保障法”(ERISA)调整。该保险合同规定:“在残疾事实发生后最迟一年半内,将证明材料递至保险公司。”被上诉人(Ward,原审原告),MAC公司的员工,于1992年5月5日永久性致残。1993年2月底3月初,他获加州(他工作的地方)残疾补贴并将这一情况告知了MAC公司。1994年4月,被上诉人向MAC公司询问公司的团体保险是否包括他这种情况。MAC公司告知他在保险之内后,被上诉人填写了申请并交至MAC公司,然后MAC公司将该申请递至上诉人处。1994年4月11日,上诉人收到了被上诉人的申请。由于根据保险条款之规定,该通知已经超过规定的期限,所以上诉人拒绝了被上诉人的主张,于是被上诉人诉至法院。

二、法院判决的对比分析

对于第一个案件,法院判决认为:如果投保人履行本属于保险人的保险管理和营销的职能,那么投保人就是保险人的人;如果存在投保人没有责任履行的职能,那么投保人在这些事项上就不是保险人的人。

另外,法院认为,保险人和投保人没有保险范围存在这一事实并不能阻碍被保险人基于“禁反言原则”产生的信赖而认定存在一个保险范围,如果事实裁判者裁定投保人作为保险人的人所作的陈述可归责于他自己。最后法院判决被上诉人胜诉。

在第二个案件中,法院认为:第一,加州的“通知――损失”规则系“属于调整保险的法律”,所以属于“员工退休保障法”(ERISA)保留条款,该“员工退休保障法”(ERISA)不具有优先适用性。第二,法院反对上诉人主张的“通知――损失”规则在三个方面与“员工退休保障法”(ERISA)相矛盾。第三,加州Elfstrom“”规则与“员工退休保障法”规定的员工福利计划相关联,所以该法应当具有优先适用的效力。

从以上的判决中,可以得知,第一个案件适用的是“”规则,即依据投保人和人之间是否存在关系的判断确定责任的分配。在第二个案例中适用的是“通知――损害”规则,即通过确认保险人是否存在实际损失来确定责任的分配。这两个规则都在保护保险人合法权利的同时更加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但是应当看到,这两个规则毕竟在法律基础、构成要件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特别是在“员工退休保障法”(ERISA)出台后涉及到法律规范优先适用问题,也就是涉及到两个规则性质认定问题,以下将对这两个规则进行论述。

三、“”规则的产生及适用

(一)不存在关系

传统观点认为,雇方在团体保险管理中发挥作用主要是为自己以及雇员利益,而不是为了保险人。而且,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因利益而捆绑在一起与投保人相对应。法律判例,包括一些久远的判例大多反对关系的存在。

(二)“”规则的产生及认定标准

在美国团体保险发展至今的七、八十年中,建立形成了诸多关于投保人和保险人关系的判例,在这些判例中,如果是认定二者存在关系,则称为“少数法则”(the minority rule),或称为“雇方管理”(employer―administrated);假若判定两者之间不存在关系,则称为“多数法则”(the majorityrule),或称为“保险人管理”(insurer―administra-ted)。

1917年,美国俄勒冈州ORS(Oregon RevisedStatutes Annotated,俄勒冈法律注释)第744.165规定:“任何致力于保险申请的招募(solicit)以及获取

(proeure)(包括与保险申请及保险签发相关的一切事项)的人均视为保险人的人而不是被保险人的人。”

本法出台的目的在于通过约束保险人的行为达到保护被保险人的目的。按照本法的规定,“招募”(solicit)包含下列意思:邀请、请求、劝说、建议、试图得到承认、请求接受。而获取(procure)包括接受、获得、得到、参与启动保险申请的行为,而不论他(她)是否有招募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投保人具有上述任何一种行为,都被视为和保险人之间存在关系。

然而,这样的判断标准并不能囊括所有的情形,正如在一判例中法官所言:“在一极,如果雇方分发材料给雇员并劝说他们参加公司的保险计划并且建议他们填写并提交申请,从法律上讲,此时的雇方是保险人的人;另一极,明显未经雇方授权的某一雇员发表了申请保险的程序和时间的言论以及从时间、环境对未决的保险选择没有影响的言论均不视为存在关系。在两极之间,存在着争议发生的空间,雇方代表人在某一事件对申请程序作出的说明,而这一说明被认为是与决定是否、什么时候以及如何申请保险有关,按照本法是否被认为是‘招募’(solicit)或‘获取’(procure)。”也就是说,这一标准尽管对“招募”和“获取”等行为作出了详细的描述,但并不能网罗所有的情况。后来,有的判例就建议取消这一判断标准,称这一标准“不具有判定意义,因为很少有团体保险非此即彼”。在批判这一标准的基础上,有的法院形成了新的判断标准:雇方行使的权利是由保险人授予的,那么就认定关系的存在。也就是说,根据具体的情况判断投保人是否获取授权而断定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系。

四、“通知――损害”规则的产生及适用

(一)“通知――损害”规则的产生及援引

美国联邦政府于1974年出台了“员工退休保障法”(ERISA),该法系规范员工福利计划的重要联邦法律规范。它不仅规范年金保险,而且涉及健康保险、残疾保险以及生命保险。但本法仅规范员工福利计划管理的方式,而不调整、规定该种福利计划的具体条款。即本法第514(a)所规定的优先适用条款:“在与员工福利计划相关联范围内,本法优先于其他各州调整该事项的法律”;第514(b)(2)(A)规定的保留条款:“各州调整保险的法律,本法不优先适用”。

本法的通过直接产生的问题就是在有关团体保险问题上,如何认定“关联”(relate t0)和“调整”(regulate)的含义。因为以上含义的认定直接决定着法律适用的差异,最终影响当事人的权益归属。

在UNUM一案中,被上诉人引用Paulson一案中法官适用的“”规则,称对团体保险具有管理职能的投保人应被视为保险人的人。然而,地区法院(District Court)认为该规则(属于“员工退休保障法”(ERISA)所规定的“法律”)具备了“员工退休保障法”(ERISA)所规定的“关联性”性质,因此应当优先适用“员工退休保障法”(ERISA)而不是“”规则。

联邦上诉法院援用1998年的Cisneros v.UNUM Life Ins.co.,一案中产生的“通知――损害”规则,并认为本规则属于“员工退休保障法”(ERISA)所称的保留条款,因此应当优先适用本条规则而不是“员工退休保障法”(ERISA)。

法院还认为,在Elfstrom一案中所确立的“”规则与员工福利计划没有“关联性”,因此“员工退休保障法”(ERISA)不具有优先适用的法律效力,而应当适用“”规则,因此将地区初审法院的判决予以并判决被上诉人(Ward)胜诉。

(二)“通知――损害”规则的展开

在Shell Oil C0.,v.Wimerthur Swiss Ins.Co.,一案中,加州地区上诉法院法官创制了“通知――损害”判例规则。该规则规定:“基于被保险人未及时告知其主张的抗辩须由保险人证明其本身受有实质性损害。不得仅因迟延通知而推定受有损失。保险人须证明事实损害存在,而不仅仅是损害存在的可能性。”按照“员工退休保障法”(ERISA)第1144(c)(1)之规定,“州法律”包括所有州的制定法、判决、规则、条例及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所以要援引该规则,就必须确定其与“员工退休保障法”(ERISA)的关系问题,即需要确定该规则是属于调整保险关系(regulate insurance)的法律而应优先适用本规则还是属于与员工福利计划相关联(relate t0)而应当优先适用“员工退休保障法”(ERISA)的问题。

先前的判例发展出了判断州法律是否属于调整保险关系(regulate insurance)的法律的框架结构。即,首先从常识出发,该法律是否调整保险关系;其次,用“McCarran―Ferguson三要素”规则来确定该法律是否为调整保险关系的法律:第一,该行为是否具有分散或转移投保人风险的作用;第二,该行为是否为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保险关系的一部分;第三,该行为是否限定在保险行业。

1.从常识来讲,就是要确定该规则仅仅适用于保险关系的调整而不适用于其他方面。在UNUM一案中,联邦法院法官在反驳上诉人(UNUM)的上诉理由后得出这样的结论:“通知――损害”规则仅调整保险关系,反对被上诉人提出的该规则仅仅是反不当得利一般原则的重述的观点。

2.“McCarran-Ferguson三要素”规则。首先要加以说明的是,按照联邦法院法官的观点,在作判断的时候并不是要求三个要素均得以满足(required),而是说三个要素要综合考虑再予以权衡、考量。换言之,在适用上要做到灵活而不是死板。第一,该规则是否具有转移或分散保险单持有人风险的作用。很显然,该规则将延迟通知的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当然具有风险转移之功能。第二,该规则是否是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保险合同的一部分。联邦法院法官认为该规则规定了当事人间的法律关系,当然属于保险合同的一部分。第三,本规则是否仅仅限定在保险行业。很显然,通过上文论述表明本规则仅仅适用于保险行业。

五、“通知――损害”规则与“”规则在适用上的关系

对于“规则”,在UNUM一案中,联邦地区法院认为本规则不属于跟员工福利计划“相关联”,所以“员工退休保障法”(ERISA)不具有优先适用性。然而联邦法院法官对“”规则的看法却大相径庭,他们认为“”规则规定了员工福利结构以及管理,也就是说它本身已经调整福利计划提供给其参与者和受益人的基本问题了。所以应当认定属于与员工福利计划“相关联”,所以应当优先适用“员工退休保障法”(ERISA)。

在这里,就涉及到“”规则性质的认定问题,当然也直接决定了“”规则的命运。笔者认为,在团体保险中“”规则已是穷途末路。原因在于:第一,正如UNUM一案中联邦最高法院法官分析的那样,“”规则从性质上讲不是调整保险关系的规范,而是具有与员工福利计划相关联的性质。第二,“”规则的产生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而这一目的“通知――损害”规则同样能达到。这一规则的产生同样是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损害。第三,如上述分析的那样,“”规则在认定上存在着操作上的困难。一个原因是法律规定的术语在解释上存在多样性,而且即使解释确定,但不能规定所有情形,所以很难达到保护被保险人合法权利的目的。相反,“通知――损害”规则具有较好的确定性,因为只要证明存在事实损失就可以,而且损失的举证责任也由保险人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