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结算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1 14:07:42

预结算管理论文

预结算管理论文篇1

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预结算管理人员,首先熟悉分包合同的约定,依照合同付款条件,并控制在业主结算量以内的范围进行核量。对工料超耗或发生违规行为造成损失的,要及时与分包单位沟通,制定奖罚制度,收集扣款证据,严格管理分包单位的施工。在对分包单位进行结算时,对应付款项认真核对,对实际完成的工作量给予确认,应扣款部分及时提出。

2编制施工图预算

工程量的计算作为造价管理的一项最基本工作,必须熟悉施工现场的情况和概预算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还应当掌握一些施工常识,避免错算、漏算给企业带来直接的损失。应做到提前于施工进度完成施工阶段预算的编制,在施工实体进度的进行中,时刻能拿出理论量,便于给施工提供人机需用量、材料量等计划,工程实体完成后与实际人工、材料、机械用量的对比,分析成本损耗或浪费等造成损失的因素。工程进度款申报时,多与监理、甲方计量员沟通,依照施工合同要求或甲方要求的统一报量格式或计价软件等,明确所报进度,清楚反映计算依据,计算过程,以免甲方审核时无从核对,造成扣减或不必要的争议。

3加强签证,积极索赔

在施工过程中,常出现设计、工程量、方案进度、运用资料等变更。往往变更涉及的量、价问题不包含在原合同预算内。所以预算员应对影响工程经济的变更,及时做出反映。收集好相关资料,对应施工图预算及时对比,计算已完工程部位的变更工程量。若发生原合同预算以外的内容,应对工程量和单价做出预算,固定单价的合同,应及时报审单价,收集好变更所发生的量和价在工程结算时能够出具的有力证据资料,不要拖到结算时再处理,可能由于资料丢失等个人原因影响了实际的计算。给企业带来错算,漏算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几乎所有的承包合同对施工企业索赔的程序、时限都有明确规定。作为预结算人员,看的懂算得出图纸工程量是远远不够的。

由于变更或者不可预计的工作普遍性存在,哪些工作是责任范围内,哪些工作属于发包方责任,不放过任何费用索赔或工期索赔的机会。承包方对签证、索赔事项负有举证责任,发包人下发变更指令后,首先要对变更依据留作第一手依据,例如由甲方下发的书面指令、设计单位下达的修改通知单、甲方、监理单位签署确认的会议纪要等等。没有依据,承包人的变更索赔难以得到支持。随之施工单位要对是否实施的工程量提供依据。例如有监理、甲方签字的现场收方单、草签表、实际影像资料等证据材料。确保发包方认同发生索赔内容为基础,再按照施工合同的约定索赔程序,在有效时限内提出索赔。据笔者多年预结算经验,签证单的编写内容应以结算清楚,不出现争议为目标。以定额或有据计算方法的依据为签证内容,例如土方量的签证,应写明使用机械型号、土方运距、土体类别等,结算时对应上可套定额或能找到相应的计价依据,减少可能存在的争议。签证单后附详细的证据材料。一份资料完整手续齐全的签证单就是钱,一定要留存多份,妥善保管。

4提前准备,把好结算关

施工企业根据合同的规定完成其所承包的工程的所有施工内容,通过工程验收确认工程合格之后,向发包企业进行的工程价款的最终计算。竣工结算是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环节,有效的竣工结算能够避免各种经济损失的发生。但竣工结算又是一项具体且细致的工作,要切实做好对工程的竣工结算工作,预算人员必须认真,不能漏算,也不能满算,不能多算,自然也不能少算。如果在施工阶段做好了应做的预结算工作,做齐资料,收集好有力证据,结算工作自然而然也就是一个汇总及修改的过程,施工企业结算人员和甲方代表审核人员之间就会减少争议,结算工作顺利进行,更加轻松。把好结算关,及时实现项目的经济效益。(本文来自于《江西建材》杂志。《江西建材》杂志简介详见。)

5结束语

预结算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 博弈理论;财务授权;公司治理;结算控制

一、关于指导思想――“博弈论”理念运用的讨论

(一)“博弈理论”内涵分析

博弈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在经济学上博弈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基于上述博弈论原理,本文提出以下假设:第一,以财务授权主体、企业管理层以及结算中心会计人员等主体作为博弈中的个体,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第二,博弈规则是指定的、公开的和透明的,个体的策略及其在不同策略下的博弈行为属于公共知识,双方行为选择是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二)与预算管理相关的“博弈论范式”分析

1.“囚徒困境”存在度分析。囚徒困境:这个简单的例子,几乎是博弈论的代名词。两个基于“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审讯的囚徒,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会产生怎样的结局?他们将采取何种占优策略(如图1所示)。

图1囚徒困境模型

就企业财务预算管理这一经济现象而言,管理资金流与业务流过程中,同样存在与“囚徒困境”相似的管理问题。企业集体利益与预算参与个体利益最大化之间存在矛盾,打破这一“困境”的根本途径类似于解决“囚徒困境”的方法:打破信息孤立,财务预算公开化、透明化。

2.“智猪博弈”存在度分析。张维迎(2004)对“智猪博弈”解释如下:“小猪和大猪住在猪圈的一边(食槽在这里),开启食物的开关在另一头,谁去踩,谁丧失先机。结果怎样?是小猪选择“搭便车”,大猪勤跑。小猪无论跑还是停,大猪的最优策略都是策略都是去踩机关。“搭便车”同样存在于企业治理结构框架中,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结构涉及多方决策主体,采取财务预算安排策略时,部分决策者采用“搭便车”这一类型的决策方式,不提出实质意见。

3.“协和谬误理论”存在度分析。这一理论主要是指面临投入成本回收度不高的困境,应及时停止投资计划及投资行为。在对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的过程中,策略选择Top Down还是 Bottom Up,对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分析、内部经营环境分析、企业的 SWOT分析、确立公司年度经营目标和策略等层面所涉及成本是否合理,将很大程度上影响预算的整体效益。

4.“信息均衡理论”存在度分析。“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信息的不对称会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前者事前,后者事后。信息不对称短期内对某一方会有利,但最终会破坏整个市场。于是有两个解决策略:信息传递 ;信息甄别”。就企业预算管理而言,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之一,也是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原则之一,这一过程涉及广大投资者、债权人、中介机构、监管机构等管理主体的利益。

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现状评述

(一)票据、资金、信息传递流程(表1)

表1票据、资金、信息传递流程

(二)全面预算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表2)

表2全面预算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表1,表2重点阐述了全面预算管理管控体系,各环节紧密联系,各链条息息相关,下节将结合部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案例,深入探讨企业预算管理细节部分。

三、企业财务预算管理问题的“博弈论”解释

1.公司财务授权制度的“博弈论”解释――仪征化纤的理财之道。仪征化纤注重资金集中制度,以现金流量为中心对资金流入流出实行全过程管理控制:(1)组织机构方面,成立内部结算中心对资金实行全过程的监控。(2)人员管理方面,对相关财务人员集中管理,对资金集中和全面监控起保证作用;(3)财务制度方面,实施全面预算制度完善公司授权制度。仪征化纤上述预算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囚徒困境”的发生,财务制度约束组织机构、财务人员,力求达到各利益主体与企业整体利益的有效均衡。

2.董事会公司治理的“博弈论”解释――山东新华集团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是公司治理结构下的有效调控手段之一,是企业管理层、决策层的一个战略安排。山东新华集团全面预算组织机构方面的关键点是,在董事会下面设立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目的在于体现预算的权威性和预算的决策性。该集团在预算组织方面有三个部分: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部;预算责任网络。山东新华集团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这一公司治理策略,对“协和谬误”、“信息均衡”等博弈理论产生效应,具有一定预防作用。

3.结算中心控制制度的“博弈论”解释――东亚石化集团内部结算中心。东亚石化集团内部结算主要基于以下视角(表3所示)。

表3

上述内部结算控制手段,主要基于一定委托关系下各管理主体的委托关系,财务的事前、事中、事后涉及管理者与监控者之间的博弈,涉及对风险控制、结算纪律要求、参与双方的责任界定。

四、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完善之政策建议

1.公司组织框架角度。治理结构就是要权责明确、授权清晰、监管严格。根据资金流转各环节安排和经营环境特点,由各部门按月归口分析各项指标:供应部门负责机物料储备和消耗的分析;生产部门负责生产计划完成、能源消耗、原料储备分析;动力部门负责设备利用率、完好率分析;销售部负责产品、合同履行率分析;财务部负责各项经济指标的综合分析。所有分析都要写成书面研究报告。同时重点探讨现金流量运作情况。纵向角度,重点分析各分(子)公司的收入指数总完成额;横向角度,分析收支结构:支出结构包括材料采购、投资、归还借款、工资性支出、其他各类经营管理费用等;收入结构包括营业收入、劳务收入、应收款回收、短期借款额度、投资收益等方面分析。

2.财务制度约束角度。重点管控以下预算体系:目标利润总额;销售预算总额度;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预算;生产成本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存货总预算金额;产成品成本预算;现金总预算额度;资本预算;预计损益表;预计资产负债表。

参考文献

[1]吴增军.高校就业统计中的非合作博弈问题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2]张湛彬.行为从非合作博弈到合作博弈的政府选择偏好[J].经济管理.2002(16)

[3]何继新,刘莹.不完全合作、非合作博弈的逻辑:企业与行业协会价格串谋行为分析[J].经济经纬.2008(1)

预结算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预算偏见;文化;预算参与;预算监控?

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是从价值管理与行为管理两方面对支出在不同项目间进行分配、规划与控制的一种管理行为。企业中似乎已经有了这样的金科玉律:在每个财政年度的一开始就起草一份预算,似乎如果不能做出正确的预算,公司就会面临破产[1]。然而,由于预算制度无法凭空运作,不论是在规划、编制、执行还是事后追踪考核,任一阶段都无法脱离“人”的因素。预算主体的参与、管理,以及所处的文化小环境,都将对企业预算管理的实际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就不再仅仅是单纯的财务管理问题,而是与行为层面密切相关。?

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开始用一种审慎的眼光看待预算,2000年南京大学对中国企业预算管理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一方面强调预算的重要性,将此作为财务部门的重要职责,但是在实务操作上却很少能在权限划分与制衡、跟踪调查、调整与激励方面有持续改善的积极性[2]。这是因为,预算本身存在“行为偏见”,受众多行为因素的影响而无法理性制定。本文从主体行为角度,探讨文化和不确定性的感知如何通过改变预算决策个体的行为,最终影响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一、文献探讨?

1.预算行为。预算估计包含了一种锚定和调整机制。有关判断与决策的研究(tversky and kahneman,1974)[3]发现,人们在进行数字估计的时候,往往以一个大概的粗略估计开始(锚定),而后自我进行模拟可能的变化以最终调高或调低最初的估计(调整)。这种机制会随着时间框架而有所变化。一些研究(einhorn and hogarth,1986) [4]认为,整个调整过程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对最初估计的主观判断(如认为自己的最初估计往往是偏高的人会调低最终估计)(wegener and petty,1995)[5];自信程度(人们觉得自己的估计有偏的时候会加大调整力度,而更多的时候是错误的自信在起作用)(wilson,centerbar,and brekke,2002)[6];认知资源的有效性(当人们的认知资源忙于应付预算伴随着的其他任务的时候,估计的调整就会被大大减弱)(gilbert,2002)[7]。?

2.预算管理。williams(1990)[8]认为预算行为存在于以企业内部用管理会计方法构建的管理系统中,它们包括:预算的衡量与监督、预算的参与、预算沟通与预算思考能力的改变,其中与预算行为直接有关只有两个:预算参与和预算监控。?

预算参与:caplan(1971)[9]认为所谓的参与式预算,就是允许负责预算执行的人参与最初的预算制定,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重提了管理学界已经被广泛讨论的有关计划工作的参与性问题,如mayo(1945)[10]就建议高层管理者应该让实际执行决策的人拥有更大的决策能力。而becker和green(1962)[11]对传统预算目标遭受到部门主管抗拒的问题,建议企业高层应该给部门主管参与设定预算的机会。笔者认为提高员工对预算的参与程度正面作用在于能增加预算制定的科学性,同时改善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协调难题。如果没有一个好的预算管理系统,那么预算参与很可能会削弱预算监控的效果,而对预算效果带来负面影响。?

预算监控: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利己倾向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需要有一个控制系统,约束个人正确有效地使用权力。如果预算的目标难以达到(预算超支),可能会造成组织的无效率;但是预算标准过于宽松(预算松弛)也是不现实的事情。因而管理需要设计有一定约束压力的预算目标(hanson,1966)[12]。kim(1976)[13]认为,预算执行的成果反馈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引导项目人向有利于公司的目标努力,二是可以以此来激励项目人。从管理控制的角度来看,预算监控本身不应当成为管理的目的,因而管理的环境因素、管理客体的行为特征都将影响预算监控行为;而近来的研究表明,预算监控有可能会阻碍员工的创新努力。?

3.不确定性感知。在行为会计的领域中,普遍采用感知的环境不确定性(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来代表环境不确定性的研究变量。传统企业预算规划,都针对愿景,通过财务分析来确定预算安排,这仅适合于稳定的商业环境,当外在环境变得高度不确定时,这种方法就变得不再适用。在无法对环境作出准确预测的情况下,管理者往往更倾向于采取悲观方法,制定更为宽松的预算;高竞争的压力,也使管理者相信组织必须采取多变的绩效评估方法,以至放松对预算的监控(kaplan and johnson,1987)[14]。?

4.文化和预算管理。harrison(1995)[15]认为企业文化与企业预算行为存在关联性:具有角色倾向的组织类似于官僚文化组织,由于保持理性,崇拜正当(legality)、合法(legitimacy)和负责(responsibility)的财务管理制度,管理者对预算管理会更好执行与回应;在个人导向的文化下,权力不被鼓励,个人依据旧有经验行事,预算管理不大可能被完全接受。goddard(1997)[16]以英国和加拿大国营公司为例,发现官僚文化的企业出现高度的预算参与,预算对管理者只有少许帮助,被认为是在浪费时间;社会导向文化的企业呈现低程度的预算参与,预算对管理者只有少许帮助,但是有积极意义;任务导向的企业呈现高度的预算参与,预算对管理者有普遍程度的帮助,但是被认为是在浪费时间。另外,组织中的高层管理者比中低层管理者能感觉到更高程度的预算参与,预算对管理者有更大的帮助,发觉预算的执行是更浪费时间。?

由此,可提出本文研究的假设:?

h?1:个体预算行为在不确定性估计、个人风格差异下存在偏差;?

h?2:预算管理受到不确定性、企业文化的共同影响;?

h?3:只有同时考虑预算监控和预算参与的交互效应,才能带来预算有效性。?

二、实验研究?

为了能够更好的模拟现实中的企业预算行为,行为实验以被试进行个人的未来设定期限内的自我消费预算估计为核心任务,主要目的是研究不同期限(不确定性的替代表征)、自信水平(个人风格的替代表征)下的预算行为偏差。?

1.初试(pilot study)。为了能够更为科学的确定行为实验假设(预算是否受到时间框架和个人自信心的影响),故在正式实验之前进行大规模、低条件控制的初试。初试面向120位浙江大学的研究生,要求他们估计下一月或下一年的个人总支出预算(等概率随机分配两种条件),同时要求他们在一个7级量表上对预算自信心进行打分(1-7分别从“一点不自信”到“非常自信”)。在处理最终结果的时候,把下一年的预算值除以12,以便能够与下一月的预算值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月度预算的均值显著低于年度预算均值(m??month?=¥534,m??year/12?=¥875,f(1,118)=9?53,p=?00)。进行年度预算的被试其自信心显著低于月度预算者(m??month?=5?60,m??year?=3?21,f(1,118)=7?33,p=?01)。?

2.方法。75个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接受被试,他们被等概率随机分配到两组(月度预算和年度预算)。每位被试被要求做出两个预算估计:最初预算估计和最终调整后的预算。实验采取2(时间框架:月、年)×2(预算估计:最初,最终)交叉因素设计,其中预算估计为重复测量。被试提供预算估计(下个月或者下一年)以后,被鼓励去回想当时在脑海里面出现的第一个数字。提示语为“现在请回想一下在做出这个预算估计之初,是否你还想到过另外一个数字,我们也很有兴趣知道这个数字是多少”;当被试在分别做出两种预算的时候,计算机软件同时记录其反应时间(presentation软件,以提示语出现开始计时,到报出预算时按键终止);然后被试被要求评估他们在最初做出这个数字估计的时候的自信心程度,采用7级量表(从 “一点不自信”到“非常自信”);最后要求被试估计在实际情况中,他们可能会超出还是少于这一预算估计,采用7级量表(从“我将花费少于预算,即预算松弛”到“我将花费超出预算,即预算超支”)。?

3.结果分析。?

(1)预算估计。采用2(时间框架:月、年)×2(预算估计:最初,最终)交叉因素anova(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存在显著的双尾交互效应(f(1,73=7?31,p=?00)),同时发现时间框架只对最终预算有显著影响,而对最初估计没有显著影响。另外,类似于初试的结果,月度最终预算显著低于年度最终预算(m??month?=¥631,m??year/12?=¥971,f(1,73)=6?33,p=?01)。?

在年度预算下,最初预算估计显著低于最终估计(m??initial?=¥854,m??final?=¥971,f(1,73)=11?31,p=?00)。然而,在月度预算中,最初预算和最终预算却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被试在月度预算中并没有做出显著的调整,而年度预算则相反。而且,最初预算在月度和年度之间,也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2)反应时。2(时间框架:月度,年度)×2(反应时:最初预算反应时,最终预算反应时)交叉因素anova(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有显著的双尾交互作用(f(1,74=13?51,p=?00))。被试在年度框架下相对最初预算,要花更长的时间在最终预算上(m??final?=23?51秒,m??initial?=17?36,f(1,74)=51?02,p=?00)。当时,在月度框架下,两者尽管有显著差异,但是差距要小很多(m??final?=17?59秒,m??initial?=15?41,f(1,74)=5?39,p=?07)。?

(3)自信心。两种时间框架下分别采取one-way anova分析。被试对月度框架下的自信心(m??month?=4?53)要高于年度框架(m??year?=3?71)(f(1,74)=6?81,p=?00)。结合前面的预算估计结果,可认为人们是由于对年度预算信心不足,而最终调高预算结果。对于未来是否会预算超支或者预算松弛时,年度框架下更有可能会发生超支估计(myear=4?61,mmonth=4?03,f(1,74)=9?27,p=?01)。?

4.讨论。本实验结果为h?1提供了实验支持。由于长期时间框架会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亦削弱预算制定者的自信心,这使得个体在预算估计上更容易出现偏差,最终带来预算超支或者松弛。进一步研究这种偏差在企业管理层面的影响,则带来h?2和h?3,下面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h?2 和h?3。?

三、实证研究?

1.研究框架和变量关系。企业预算效果是一个综合因素,根据前面的文献分析结果,企业文化、感知的环境不确定性(自变量)可通过预算参与性、预算监控制度(中介变量)来对预算的有效性(因变量)起作用(h2、h3)。?

2.量表设计和测量。在“企业文化”类型上参考wallach(1983)[17]编制的企业文化量表(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dex)。量表总共24个题目,以likert五点量表衡量。官僚型:共有8题;创新型:共有8题;支持型:共有8题。将每一类型得分相加,如果大于其他两类,就表明有此倾向。?

在“环境不确定”测量上,选取了miles and snow(1978)[18]所发展的量表,后来由gordon(1984)[19]加以整理修正的感知环境不确定性量表,包括竞争者其市场活动可预测程度、客户品味与偏好变化、法律、政治与经济方面的限制三个维度。?

“预算参与”:以williams,macintosh和moore(1990)[20]编制的量表为参考,包括让员工参与预算的制定、管理者与员工一起讨论预算差异的原因两个维度。?

“预算监控”:本文以williams,macintosh和moore(1990)编制的量表为参考,包括预算差异的书面解释、执行的高层压力、高层主管会主动关心、预算绩效考核四个维度。?

“预算有效性”是指预算最终执行结果与预期计划的匹配程度。本文将预算管理有效性分为预算超支和预算松弛两个子变量。预算超支直接以实际发生值高于预算额的程度来测量,采用主观感受判断,用likert五点量表,统计结果取负值。预算松弛的测量采用onsi(1973)[21]所发展的量表,最后数据作负向处理,以保持预算管理有效性评价的正向性。?

3.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根据浙江省工商局2005年年检目录的5000家企业(按资产额排序,取前5000家),从中随机抽取100家企业进行预调研,得到有效回应为67家,调查问卷经过预调研和小规模访谈进行了调整。于2006年4月到2006年5月,通过邮寄和现场填写的方式,每家企业只发放一份问卷,调查对象均为投资项目负责人。此次研究总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05份,其中有效问卷195份,有效回收率为78%。全部有效样本中,符合中小企业标准118家,大型企业67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传统企业160家,比例构成基本与浙江省总体企业结构分布一致。?

4.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1)企业文化、感知环境不确定对预算管理的影响?

运用one-way anova分析,研究不同文化类型对预算参与和预算监控的影响,发现均为显著(数据组不具有方差齐性,f值为153,p=?00),观察两两比较结果,也均为显著。说明企业文化类型的差异的确会导致预算参与程度和预算监控程度的差异。?

进一步进行均值检验,发现创新型文化企业其预算参与最高(m=1?297),支持型文化的企业其预算监控最高(m=0?54)(预算参与:m官僚=-0?051,m创新=1?297,m支持=-0?508;预算监控:m官僚=0?157,m创新=-1?951,m支持=0?540)。?

由于预算管理同时受到企业文化和感知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故而采取回归检验方法,利用0-1哑变量将企业文化转换进入多元回归方程(逐步回归),结果显示,企业文化和环境不确定性均进入对预算参与的回归方程。增加行业和规模的控制作用,发现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分析结果不受影响,只是高科技行业的环境不确定性系数略高于传统行业,中小规模的环境不确定性系数略高于大规模企业。?

总的来看,在感知环境的不确定性大的时候,企业更偏向于强的预算参与,这与goddard(1997)的研究结论具有很强的一致性。用同样的回归分析方法处理企业文化和环境不确定性对预算监控的影响。结果显示,两者均进入对预算监控的回归方程,其结果与预算参与的结果基本相似,但是行业和规模对预算监控的差异要更大一些。实证结果支持了第2条假设(h2:预算管理受到不确定性、企业文化的共同影响)。?

(2)各因素对预算效果的影响?

将环境不确定性、预算参与、预算监控三者同时进入对预算超支的回归模型。发现,预算监控并不显著。在考虑了行业类别和组织规模的控制作用(分别作逐步回归方程),发现这一结果也并没有发生改变,最终回归结果为:?

预算超支=0?167(预算监控)+0?917(预算参与)-0?4(感知的环境不确定性)+0?009?

这表明环境不确定性会降低预算超支程度,而企业预算参与程度提高反而会较大的增加预算超支,没有发现企业监控制度的严格程度与预算超支之间存在必然关系。这一有趣的结论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企业目前的预算监控并不能对预算超支起作用,而这种监控管理的失效,又会使得预算参与增加的结果带来管理上的混乱,反而降低了预算管理的效果。结合前面的企业文化类型对预算行为的影响,也发现只有集权性的官僚文化最能平衡预算监控与预算参与之间的关系,而创新型文化和支持型文化都过于偏向一种行为导向(分别是预算参与和预算监控),这种失衡的管理将大大制约预算管理的效果。?

同样将三个影响因素同时进入对预算松弛的回归模型,发现三个变量均为显著。在考虑了行业类别和组织规模以后(分别作回归方程),发现这一结果并没有发生改变,最终回归结果为:?

预算松弛=-0? 748(预算监控)+1?090(预算参与)-?255(感知的环境不确定性)+0?011?

实证结果支持了第3条假设(h3:只有同时考虑预算监控和预算参与的交互效应,才能带来预算有效性)。这表明,对环境不确定的感知会降低预算松弛程度,结合前面对预算超支的结论,可发现企业保持一种对环境不确定的敏感和焦虑,有利于预算管理,而对财务管理中未来掌控能力的过度自信,则是对预算管理有害的;企业预算参与程度同样可以增加预算松弛,而且要高于预算监控的作用。其解释类似于预算超支的影响因素,但是预算监控对预算松弛的影响显然更为显著。一个最为现实的解释是,企业较能通过监控管理来使得原本松弛的预算空间得到弥补(如接近计划截止日期之前警告预算对象其预算计划仍然有很大的空间没有完成,因而强制要求在限期内增加预算使用计划),而这种努力对于即将超支的预算空间显然是无效的(尽管可以事先压缩可能超支的预算计划,但是无法改变基本使用需求和项目进展对预算资金的要求)。?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其结论一致的提醒当今企业,在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前提下,并没有一种企业文化或者预算行为直接是提升预算管理的良药。这说明becker和green(1962)关于预算参与以及kim(1976)关于预算监控的结论具有片面性,而goddard(1997)有关企业文化对预算的影响却得到了更进一步的验证。现实中,企业授予了成员过大的预算权限,以使预算参与性提高,但往往会使企业的资本性支出大大超过了实际需要,或易出现严重的用途变更,这些都是预算监控和预算参与在文化和环境背景下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为了提高预算管理的有效性,企业需要从企业文化、风险预测、预算参与和预算监控多管齐下,同时考虑各项要素的互相作用。?

1.真正建立起预算管理体系,将资本预算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专门预算,应用于企业之中,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要真正使资本预算管理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必须强化企业内部管理,通过预算参与和预算监控真正建立起完整的资本预算管理制度,做到预算制订、审批、下达执行、修订、报告、评价与考核等过程的规范化,并强化制度的可操作性和预算对责任主体行为的硬约束,强化对资本支出预算的业绩评价功能,确定预算松弛的可容忍范围。?

2.资本预算管理不仅重在资本分配监控管理,而且重在发挥综合控制功能,同时包括了预算的参与和预算的监控。资本预算的行为管理功能说明,预算管理是一个以人为主的管理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数字化的管理会计。寻找合适的企业文化,充分了解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强对投资主体的绩效考核,把资本预算管理从纯粹的财务范畴延伸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才能从根本上确立起资本支出的责任制度,从根本上树立投资主体的效益意识,最终会对预算管理最终有效性起到重要作用。?

3.投资类预算除提交可行性报告外,还须提供进度安排以及预计的变动等。下属单位节余资金由总部统一调配,这是一种官僚型和支持型相结合的企业文化体现,有利于预算监控与预算参与的互动。预算管理委员会则结合预算主体在整个企业中的地位、行业发展前景、项目的风险等统一调配资金。这也是很好的预算参与和预算监控的结合,且同时也培育了创新型和支持型企业文化。?

4.预算部门改变自身职能定位。在加强管控的同时,对预算的执行情况按月进行总结,进行相关提醒和指导;预算由备案制改为审批制,这是加强监控的很好方法,同时审批过程有利于规范预算参与,并对环境进行合理预测。?

参考文献:?

[1]王斌,竺素娥.论资本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2(5):24-28. ?

[2]王允平,许美蓉.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其建议[z].企业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专题研讨会(中央财经大学编印),2004:389-398.?

[3]tversky,amos and daniel kahneman.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j].science,185 (september),1974:1124-1131?

[4]einhorn,hillel j. and robin m. hogarth.decision making under ambiguity[j].the journal of business,59 (october),no. 4,part 2: the behavior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theory,1986:225-250.?

[5]wegener,d. t.,& petty,r. e. flexible correction processes in social judgment: the role of naive theories in corrections for perceived bia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5(68):36-51.?

[6]wilson,timothy d,david b. centerbar,and nancy brekke.“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he debiasing problem” in heuristics and biases: the psychology of intuitive judgment,ed[j]. thomas gilovich,dale griffin and daniel kahneman,new york,ny: cambridge,2002:185-200.?

[7]gilbert,daniel t.inferential correction in heuristics and biases: the psychology of intuitive judgment,ed[j]. thomas gilovich,dale griffin and daniel kahneman,new york,ny: cambridge,2002:167-184. [8]williams,j. j.,n. b. macintosh,and j. c. moore. budget-related behavior in public sector organizations: some empirical evidence[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0(15): 221-246.?

[9]caplan,edwin h.,management accounting and behavioral science[j].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 inc.,reading mass.,1971.?

[10]mayo,e. the social problems of a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j].boston: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harvard university,1945.?

[11]becker s,green d. budgeting and employee behavior[j].journal of business,1962(10):392-402.?

[12]ermest i hanson. the budgeting control function[j].the accounting review,1966(4).?

[13]kim,d. c.. risk preferences in participative budget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1976,67(6): 303-318.?

[14] r.s.kaplan&h.t.johnson. relevance lost;the rise and fal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j].boston;hbs press,1987.?

[15]harrision: accounting[j].3rd cd. prenticc hall,inc,1995.?

[16]goddard a,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budget related behavior: a comparative contingency study of three local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1997,32(1).?

[17] wallach,e. j.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the culture match[j].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1983(2):57-66.?

[18]miles,r.e & snow,c. organization: new concepts for new forms[j].research management review,1978,28(3):62-73.?

[19]gordon l a,haka s,schick a g.strategies for information system implementation: the case of zero-base budgeting[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84(9):11-12.?

预结算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 供电企业; 供电成本; 预算管理

一、引言

供电成本是供电企业的运营管理成本,很多供电企业在遵循全面预算管理一般范式的基础上,已探索了较为有效的供电成本预算管理方法。本文认为,国内地市供电企业在加强供电成本预算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精益化管理方面,在实现供电成本的有效控制进而实现核心指标“单位供电成本”、“可控供电单位成本”的优化提升及企业核心竞争力――“成本领先”提升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将围绕供电成本(或简称“成本”)预算闭环管理的全过程及其保障支持要素,重点对供电企业供电成本预算具体管控策略展开讨论。

二、供电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根据有关文献信息的披露以及笔者的工作体会,国内供电企业供电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成本管理缺乏目标控制,突出表现在企业的核心成本指标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及如何优化提升没有明确的规划,通过成本目标的规划实现对成本预算的控制环节明显缺失;2.成本管控方法总体上比较落后,虽然引入了一些成本精细化管理理念及较先进的成本管控策略,但很多供电企业的成本管控现状还较为落后,缺乏改进创新,缺乏对先进成本管控理念、方法的引入和吸收;3.成本管理对象和主体比较粗放,成本对象粗放主要表现在供电企业对供电成本对象的核算和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科目一级,成本控制主体粗放表现在成本控制主要依赖于成本控制主体“金字塔”的上层和中层完成,而底层介入比较少或者根本没有介入;4.成本控制介入滞后,成本控制偏重事后控制,体现为事后分析、反馈和监督,缺乏事前和事中有效控制;5.成本管理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成本管理水平和成本核心指标难以有效提升;6.成本管控支持系统相对落后,各单位成本管控系统的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7.全员成本控制意识淡薄,基层单位往往重“争夺”成本资源,而员工经常只关注成本花费,成本超标准、超预算现象经常发生,造成资源浪费,全员成本控制意识亟待提升。

三、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综述

成本预算管理离不开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的支撑,根据研究人员岑玢、董晓宏(2009)的综合提炼分析,现代成本管理主要有五大理论:作业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成本规划和全面成本管理,不过本文认为典型的成本管理理论还有目标成本管理理论,各理论在此不再赘述。根据高立法等(2008)的研究,现代成本管理理论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1.成本控制的空间范围由制造成本延伸到社会产品生命周期成本;2.成本控制视野由日常经营管理提升到战略成本管理;3.成本控制环节从下游管理延伸至中上游管理;4.成本控制导向由“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 5.成本降低形态由成本节省转向成本避免。由于成本管理理论一般都是以制造业为核心,加上供电企业产品和生产的特殊性,上述理论中对供电企业有实际借鉴意义的主要是作业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全面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理论等,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及时更新成本管理理念,拓宽成本管理视野;提高企业成本管理人员素质,先进成本管理理念、工具的运行环境要求较高;因存在国情、企情差异,需结合实际应用,忌生搬硬套。

四、供电成本预算管理体系构建及核心管控一般策略

(一)供电成本预算管理一般体系构建

2009年广东电网公司依托国际咨询公司引入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形成了具有广东电网公司特色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其核心是构建“责任网络、标准流程、预算制度、评价考核、信息平台”五大预算保障体系,实现“财务规划、目标设定、预算编制、监控调整”四大环节的预算全过程管理。本文认为,供电成本预算管理隶属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可参照上述体系进行供电成本预算管理体系的承接构建。同时,本文认为企业文化氛围对成本控制的影响非常大,也应是成本控制的有效保障体系之一。由此,“五大”保障体系演化成“六大”保障体系。本文对供电成本预算管理体系具体框架设计如下:体系顶层为“成本预算管理战略目标”,其下量化表述为“成本预算管理关键绩效指标”,具体支持的是“四大”成本预算管理过程和“六大”成本预算保障体系。

(二)供电成本预算管理体系核心管控一般策略探讨

1.供电成本预算管理战略指标及关键绩效指标设计

广东电网公司非常重视公司战略,地市供电企业则承接执行省公司战略目标。为了有效衡量战略目标的达成情况,一般设立关键战略指标进行监控和衡量。广东电网公司设立了12个战略指标,其中核心财务指标有4个,与成本有关的指标有3个:即经济增加值、总资产内部报酬率和可控供电单位成本。可见成本管理对电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为了全面反映地市供电企业的成本管理状况,可以从战略管理需要和绩效管理需要设计关键成本指标。

(1)成本预算管理战略指标设置。供电企业成本预算管理战略指标可设置为以下3个:单位供电成本(供电成本/售电量)、可控单位供电成本(可控供电成本/售电量)、可控单位供电成本节约率[(1-本年可控单位供电成本/上年可控单位供电成本)×100%],分别反映企业单位产出平均消耗的总成本、企业单位产出平均消耗的可控成本、企业单位产出平均消耗的可控成本同比是否降低。

(2)成本预算管理绩效指标设置。战略指标落地有赖于绩效管理,供电企业的绩效管理应当采用年度绩效管理和日常绩效管理综合应用模式。年度绩效指标可采用以上战略指标;日常绩效指标可设置为“可控供电成本预算完成率”(可控供电成本完成额/年度预算×100%,或可控供电成本完成额/年度内可控供电成本阶段性周期预算目标×100%),衡量的是可控供电成本的过程控制情况,避免预算消极完成或过于集中完成或突击完成。另外,实施了月(季度)分期预算管理的单位也可以基于相关预算周期考核“可控供电成本预算节约率”。

2.成本财务规划

财务规划是全面预算管理体现战略导向的切入点,也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起点。供电企业应结合战略目标对本单位的成本控制目标进行合理规划,提出未来几年的成本改进目标,并定期保持规划滚动修编,以保证规划的有效性。在目前形势下,供电企业成本预算业务归口管理部门非常有必要加强成本规划管理,由于财务部门对成本管理具有全局性视野的独特优势,建议在财务部门的统筹下,开展各业务条线的成本控制规划和成本战略指标的提升目标设计。

3.成本年度目标设定

成本年度目标设定的主要内容是,围绕企业中长期财务(成本)规划,结合国家政策、外部经营形势和上级单位的管理要求,合理设定年度预算管控目标,并将年度预算目标分解至各预算归口管理部门及基层单位,形成各归口管理部门乃至各基层单位的年度预算目标。通过成本年度预算目标设定,变成本预算“按需申报”管理为“目标控制”式管理。在成本年度目标设定管理方面,有必要建立以下工作机制:一是上下联动机制;二是上级单位建立成本目标分解模型;三是供电企业建立自我目标管理机制。

4.成本预算编制

成本预算编制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如何形成成本预算;二是上级下达的预算如何进行内部分配。管控要点包括以下几点:

(1)成本预算编制报表及项目体系。成本预算报表体系按照成本业务精细化管控要求进行设立,并基于成本动因、按照便于管控原则对成本“颗粒度”分解,建立“成本元”一级的成本项目管理体系,并适度控制成本“颗粒度”分解的深度。

(2)成本预算准入管理。预算准入包括业务准入和业务优选两个层面。业务准入方面,需要通过针对每个成本项目建立相关核算条件和核算范围,最终形成“辞典式”的管理手册。成本项目业务优选一般可以从“必要性、紧急性、经济性”三个维度进行内部综合评价,如有特殊情况则需优先考虑。

(3)标准成本管理体系。标准成本管理主要有传统标准成本管理模式和标准作业成本管理模式。前者与企业传统成本核算管理密切相关,由成本归口管理部门主导,各生产、管理部门员工共同参与,梳理各成本项目的成本驱动因素和业务标准建立各成本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标准;后者则要求基于作业成本管理进行实施,总的思路是通过逐步推行作业成本管理来实现基于作业成本的标准成本控制。

(4)成本预算精细化分解,形成预算执行方案。成本预算精细化分解可以从成本项目(基于成本预算编制报表及项目精细化管理体系)、成本责任主体(建立“单位部门基层班组”的三级成本责任主体体系)、成本分配方法(建立基于成本驱动因素的成本分配数量模型)和时间(基于季度或月度实施短周期预算管理)等维度予以考虑实施。

(5)部门预算管理。部门成本预算管理是一种常见的企业内部预算管理授权方式,如何对基层预算责任部门下达合适的成本预算额度,长期以来一直是企业内部预算管理的难题。传统的部门成本预算下达方式大致如下:根据基层部门预算申报额度及历史预算完成情况,考虑部门特殊情况变动,由预算主管部门核定成本预算额度。本文提出两种改进方式:一是通过建立成本标准化管理体系,借助该体系下达标准化预算,不过也会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通过建立某种激励规则约束基层部门主动申报一个最合适的成本预算目标,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即采用著名的“联合基数法”理论(又称“HU理论”)提出的方法,下文另专题分析。

5.成本监控与调整

预算监控方面需要构建“三维”的监控网络:成本责任主体、成本对象和时间。成本责任主体应该自上而下逐级承接,监控信息由下而上逐级有效反馈;成本对象的监控应该实现全面覆盖,逐项进行预算完成偏差度的分析;监控频率应该采用定期和实时结合的方式。应根据预算执行与预算目标偏离情况以及必要性,实施季度滚动预测、年中预算调整。成本预算调整属于上级重点管控的项目,单位内部各成本责任主体的预算调整应该从严控制,坚持“预算刚性”原则,除非确有特殊情况。

6.成本管理责任网络

一个完整的地市供电企业预算责任链包括以下预算责任主体:地市供电企业预委会预算管理工作组(职能部门)县区局、二级生产机构县区局的基层部门部门基层班组关键责任岗位。通过健全分级成本管理责任网络,责任层层传递,职责明确分配,并最终落实到基层部门、班组及员工身上,充分体现了“全员”预算管理特点。

7.成本预算管理制度

成本预算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建立综合管理制度和建立专项管理制度。前者包括建立基本管理制度、成本准入管理制度、成本标准化管理制度、成本报账或资金支付管理制度等;后者则主要是针对每一项具体的成本项目出台“一对一”的成本控制手册(或规范),为各级成本责任主体开展成本管控提供“工具箱式”或“作业指导书式”的指南。

8.成本预算管理标准流程

流程是企业管理理念的重要载体,一般与制度进行联系、“捆绑”。标准化的流程增强了上下级不同层面、业务及财务部门间的有效沟通,确保预算业务准确开展。标准化流程的设计重点要关注流程的可操作性,流程关键节点有无统一的表单支持,制度、流程和表单是否融合统一以及信息系统固化工作等问题。特别地,地市供电企业内部的成本预算管理流程(包括表单)还需在承接上级流程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内部实际情况予以细化。

9.成本管理评价考核

通过建立预算考评指标体系和规则,保障预算有效执行,提升预算管理绩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即成本考核指标和成本考核规则。成本考核指标包括绝对指标和相对考核指标。绝对指标考核是考核年度成本预算节约情况及年度各季度预算完成均衡性,主要是成本(费用)预算总额。绝对指标包括可控供电成本预算节约率、可控供电成本预算完成率等。相对指标主要考核指标的优化程度,包括对比年度预算目标优化或完成情况和对比上年指标改善情况,相对指标主要包括单位供电成本、可控单位供电成本,衍生指标是可控单位供电成本节约率等。

10.成本管理信息平台

基于现有财务系统的成本信息化管理是一种常见的方式,但是核算系统的弊端是系统使用者限制在财务部门,无法向各成本责任主体延伸。借助网络化运作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能实现成本预算全过程管理,也能覆盖全部成本责任主体。另外,通过建立预算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的数据接口,可以实现以业务管理驱动支持成本核算。基于ERP系统或集成系统的成本信息化管理当属目前最为先进的管理方式。

11.建立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内部企业文化

成本控制应该实实在在地渗透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员工自觉的行为理念,自觉执行上级及单位内部相关要求,自觉在费用发生过程中厉行节约和控制标准,形成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的良好氛围,有效控制成本增长,促进成本挖潜增效。

(三)专项研究:“HU理论”对成本预算管理的应用研究

1.“HU理论”综述

胡祖光教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确定预算目标基数的方法:“联合确定基数法”。该方法主要涉及三个要点:(1)人的考核预算基数是联合确定的。在实际应用中为了简化,可以直接以人的自报数打一个折扣后的值作为人的考核预算基数。(2)实行超额奖励机制。对考核指标年终完成值超出考核预算基数的人实施超额奖励,超额奖励值 =(实际完成值-考核预算基数)×超额奖励系数。(3)实行少报惩罚机制。对考核指标年终实际完成值大于当初自报预算数的人进行惩罚,“罚款”=(实际完成值-人自报预算基数)×少报受罚系数。该方法行之有效的关键是人预算基数确定权数(W)、超额奖励系数(P)和少报受罚系数(Q)三者之间必须满足如下关系:“P>Q>WP”,此时人会自觉报出一个自己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最大预算基数,并且确保最准确地完成。

2.“HU理论”在成本预算管理领域的应用案例

“HU理论”在成本预算考核方面的应用案例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诠释。

案例背景:总部是成本费用预算主管单位,下属部门是成本预算申报单位,为了按照“HU理论”实施考核,总部规定了以下考核条件:下属部门成本预算节约可以按照节约额的20%实施奖励(即奖励系数P=0.2)、下属部门成本如果当初申报预算多报(即预算申报数大于成本完成数)将按照多报部分的16%实施经济惩罚(即惩罚系数Q=0.16),部门成本预算的最终预算下达额度按总部确定数(比如按过去三年平均数)和下属部门自报数各占50%的权重确定(即自报数权重W=0.5)。

角度一:将成本预算直接理解为“负利润”,则可直接套用HU理论应用模型。按照HU理论,基本规则是“各报基数,加权平均;少报受罚,多报不奖;超额奖,不足补”。具体应用案例见表1。

角度二:直接以成本预算为诠释对象,HU理论应用模型需做一定变通,陈斌(2004)进行了有关研究,其基本规则相应修订为“各报基数,加权平均;高报受罚,低报不奖;节约奖,超过补”,案例情况同上,具体应用情况见表2。

无论是利润角度还是成本角度,应用结论都是一样的:即下属部门只有最真实地申报成本预算目标,综合奖励才最大。

“HU理论”以一种经济上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下级预算责任单位按照成本最优管控原则进行自我管控,可谓是一种最理想化的管控方法。在供电企业内部实施“HU理论”,首要问题是解决观念问题,预算管理部门和单位领导班子能否接受“HU理论”这种先进的考核管理模式;其次便是要解决好核心的奖惩机制问题(即“P”、“Q”值),具体以何种形式来体现“HU理论”的激励约束原理,从而激发下级预算责任单位的成本控制原动力,实际推行“HU理论”考核模式时,具体还需结合供电企业自身的薪酬绩效管理实际情况,合理地设计“HU理论”激励“落地”的操作方案,将“HU理论”有效引入到供电企业绩效管理体系。

五、结语

本论文通过分析供电企业当前存在的典型问题,结合全面预算管理核心管理体系,针对性地分析、提出了颇具特色和实际应用价值的供电企业供电成本预算管理策略体系,并首次从两个角度系统分析“HU理论”(“联合基数法”理论)对成本管理考核的应用策略。系统地分析、构建供电成本全面预算管理策略体系及其具体应用策略也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1] 岑玢,董晓宏.现代成本管理的五大理论[J].商场现代化,2009(1):61.

[2] 高立法,曹云虎,殷子谦,等.现代企业成本控制实务[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 胡祖光.“联合确定基数法”对策论模型――一个通俗的阐述[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4):8-12.

[4] 陈彬.信息不对称下对分部费用控制的研究――以SMS公司为例[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4.

[5] 乐艳芬.战略成本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 张晓霞.供电企业如何加强成本控制[J].会计之友,2008(11):57-58.

[7] 汪安民.供电企业成本预算管理[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7(3):46-47.

[8] 崔云江.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实施策略[J].财务与会计,2009(4):53-54.

预结算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 预算管理;预算松弛;文献综述;启示与借鉴

一、引言

作为一项资源的战略性配置手段(allen schick,2000),预算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手段,并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beyond budgeting round table,2001)。从我国来看,预算管理实践已历经20多年,随着对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推出企业预算管理要求规范的落实,绝大多数各类企业的预算管理实践正在开展。与此同时,预算管理理论研究也伴随着预算实践的发展而出现日益繁荣的局面。据对会计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2-2006这5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进行的统计,以预算管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篇数近300篇,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每年论文数量激增(2002年至2006年占比分别为6.45%、8.47%、22.18%、27.02%、35.88%)。这也表明,预算管理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了我国管理及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但是,作为预算控制中尚未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horngren,1982),预算松弛(budgetary slack)的存在和影响限制了预算管理作用的发挥。而且在西方发达国家,预算松弛的成因和控制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也成为预算管理理论研究中一个突出的课题,形成了一系列经典文献。本文拟对西方发达国家在预算松弛理论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梳理思想脉络,展现研究成果,介绍主流研究范式,并期待对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启示与借鉴。

二、国外预算松弛的研究内容

国外的预算松弛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与其他的管理学研究内容一样,除了借鉴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普遍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等特点以外,所涉及的领域也很宽泛,研究的内容也异常丰富。

(一)对预算松弛的发现

在较早的研究中,cyert和march(1963)就认为,预算松弛源于谈判过程,schiff和lewin(1968)随后在一家名列财富100强的大公司的三个下属部门发现,经过协商的销售目标能够被很容易地实现。lowe和shaw(1968)研究显示,销售预测也会导致预算松弛。他们从五家大型机构中随机挑选出32位经理人,并对他们进行了个人当面调查,80%的被调查者明确承认,他们的谈判就是为了松弛预算。onsi(1973)的研究结论则认为操纵行为会使预算松弛在任何年份发生。schiff和lewin(1968)估计,下属部门运转费用中大约有20%-25%,应该归因于预算松弛。他们指出,这个比率就是一个组织机构实际费用和最小可能费用的差异。

在研究文献中,关于预算松弛有两个主要结论。第一,经理人是在有意制造并且努力争取预算松弛(cyert和march,1963;lowe和shaw,1968;schiff和lewin,1968,1970;williamson,1964);第二,预算松弛广泛存在于许多组织中(merchant,1985a)。

(二)预算松弛及其影响

许多文献都对预算松弛做了定义,本文只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综述。 merchant(1985a)定义预算松弛就是一定范围内的总预算和必要预算的差额。mann(1988)提出,预算松弛是指低估收入、高估成本,或者为了使预算目标更容易实现而低估营运能力的行为。他认为,预算松弛是“经理人故意建立的一个超越实际需要的预算资源量,或者故意地低估生产能力”moene(1986)定义预算松弛为合理预算和真实最小费用之差。lukka(1988,p282-283)认为,在一项松弛的预算中,预算数字会被有意制定得比预测更加容易实现,而后面的预测才是预算制定者的“诚实的预算估计”。young(1985)认为,预算松弛就是 “经理人故意建立的一个超越实际需要的预算资源量,或者故意地低估生产能力”,当上级选择预算标准作为参照以评估下属的工作业绩时,这种倾向尤为明显。waller(1988)从另一个角度,认为预算松弛就是超出为完成一项工作所必须的部分资源。此外有不少学者(anthony and govindarajan,2001;little et al.,2002;nouri,1994)认为,当预算成本、预算收入或生产数量这几项指标,是在对未来经营状况和结果的无偏差估计情况下所计划出来的,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却比预算指标更容易实现,这种现象就被称为预算松弛。所有上述观点有两个共同之处,其一,预算松弛是人们在预算管理中对收入和生产能力的低估和(或)对成本和资源消耗的高估;其二,预算松弛是一种功能异化(dyefunctional)(collins,1978; merchant,1985a,1985b;schiff和lewin,1968;williamson,1964)。具有这种功能异化特征的组织,其经济后果是缺乏控制和决策中的信息扭曲所造成的(govindarajan,1986;nouri,1994)。onsi(1973)总结道,不论何种情况及形式,预算松弛的程度都是一种功能异化,这种异化取决于预算管理方式。

从经理人的角度来看,预算松弛也能够回避不可预测的不利环境。结果是,预算部门的经理人就会激发偏离预算评估的倾向,以确保他们的预算更容易实现,他们的业绩看起来就会更好(merchant,1985)。上级经理人在使用会计数据评价经营业绩的时候,就会因为不拥有全部信息而有失偏颇。

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预算松弛会产生低效和浪费,所以建立在私利基础上的预算松弛对组织来说是不健康的。非实际的目标意味着经理人不需要耗尽资源就能达到必要的较好结果,这是令人不能接受的(kren,1993)。从理论框架来看,考虑到减少信息不对称,有些公司已经设计出奖励机制和业绩提升手段,以激励经理人在完成和超额完成预算目标方面,保证报告出他们所掌握的全部信息(mann,1988;van der stede,2000)。然而这些减少松弛的努力收效甚微。

但是,也有观点认为,预算松弛赋予了经理人有效应对多变的经营环境的能力(cyert and march,1963;gabriel,1978;merchant 和 manzoni,1989)。dunk(1995)也发现预算松弛的一些有效性,他指出,预算松弛可以缓解困难任务中追求良好业绩所致的负面效果。此外他还提出,如果经理人的组织责任较重,他们的预算参与会有可能导致预算松弛的减少;反之,如果经理人的组织责任比较轻,他们的预算参与则容易导致预算松弛的出现。

(三)预算松弛的成因

西方学者认为,要解决预算松弛的控制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探寻预算松弛的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影响预算松弛的相关因素与预算松弛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众多的预算松弛研究文献中,对影响预算松弛诸因素与预算松弛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占据了大部分的篇幅。总体来说,研究者所涉及的这些因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类是与预算管理本身相关的影响因素;另一类是预算管理以外的影响因素。

【摘要】 本文对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至近期关于预算松弛的主要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对国外预算松弛理论研究的内容、研究成果及研究范式等主要问题进行了综述,以期对国外预算松弛理论研究的思想脉络进行梳理、对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对研究范式进行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未来的研究提供启示。

【关键词】 预算管理;预算松弛;文献综述;启示与借鉴

一、引言

作为一项资源的战略性配置手段(allen schick,2000),预算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手段,并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beyond budgeting round table,2001)。从我国来看,预算管理实践已历经20多年,随着对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推出企业预算管理要求规范的落实,绝大多数各类企业的预算管理实践正在开展。与此同时,预算管理理论研究也伴随着预算实践的发展而出现日益繁荣的局面。据对会计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2-2006这5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进行的统计,以预算管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篇数近300篇,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每年论文数量激增(2002年至2006年占比分别为6.45%、8.47%、22.18%、27.02%、35.88%)。这也表明,预算管理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了我国管理及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但是,作为预算控制中尚未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horngren,1982),预算松弛(budgetary slack)的存在和影响限制了预算管理作用的发挥。而且在西方发达国家,预算松弛的成因和控制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也成为预算管理理论研究中一个突出的课题,形成了一系列经典文献。本文拟对西方发达国家在预算松弛理论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梳理思想脉络,展现研究成果,介绍主流研究范式,并期待对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启示与借鉴。

二、国外预算松弛的研究内容

国外的预算松弛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与其他的管理学研究内容一样,除了借鉴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普遍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等特点以外,所涉及的领域也很宽泛,研究的内容也异常丰富。

(一)对预算松弛的发现

在较早的研究中,cyert和march(1963)就认为,预算松弛源于谈判过程,schiff和lewin(1968)随后在一家名列财富100强的大公司的三个下属部门发现,经过协商的销售目标能够被很容易地实现。lowe和shaw(1968)研究显示,销售预测也会导致预算松弛。他们从五家大型机构中随机挑选出32位经理人,并对他们进行了个人当面调查,80%的被调查者明确承认,他们的谈判就是为了松弛预算。onsi(1973)的研究结论则认为操纵行为会使预算松弛在任何年份发生。schiff和lewin(1968)估计,下属部门运转费用中大约有20%-25%,应该归因于预算松弛。他们指出,这个比率就是一个组织机构实际费用和最小可能费用的差异。

在研究文献中,关于预算松弛有两个主要结论。第一,经理人是在有意制造并且努力争取预算松弛(cyert和march,1963;lowe和shaw,1968;schiff和lewin,1968,1970;williamson,1964);第二,预算松弛广泛存在于许多组织中(merchant,1985a)。

(二)预算松弛及其影响

许多文献都对预算松弛做了定义,本文只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综述。 merchant(1985a)定义预算松弛就是一定范围内的总预算和必要预算的差额。mann(1988)提出,预算松弛是指低估收入、高估成本,或者为了使预算目标更容易实现而低估营运能力的行为。他认为,预算松弛是“经理人故意建立的一个超越实际需要的预算资源量,或者故意地低估生产能力”moene(1986)定义预算松弛为合理预算和真实最小费用之差。lukka(1988,p282-283)认为,在一项松弛的预算中,预算数字会被有意制定得比预测更加容易实现,而后面的预测才是预算制定者的“诚实的预算估计”。young(1985)认为,预算松弛就是 “经理人故意建立的一个超越实际需要的预算资源量,或者故意地低估生产能力”,当上级选择预算标准作为参照以评估下属的工作业绩时,这种倾向尤为明显。waller(1988)从另一个角度,认为预算松弛就是超出为完成一项工作所必须的部分资源。此外有不少学者(anthony and govindarajan,2001;little et al.,2002;nouri,1994)认为,当预算成本、预算收入或生产数量这几项指标,是在对未来经营状况和结果的无偏差估计情况下所计划出来的,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却比预算指标更容易实现,这种现象就被称为预算松弛。所有上述观点有两个共同之处,其一,预算松弛是人们在预算管理中对收入和生产能力的低估和(或)对成本和资源消耗的高估;其二,预算松弛是一种功能异化(dyefunctional)(collins,1978; merchant,1985a,1985b;schiff和lewin,1968;williamson,1964)。具有这种功能异化特征的组织,其经济后果是缺乏控制和决策中的信息扭曲所造成的(govindarajan,1986;nouri,1994)。onsi(1973)总结道,不论何种情况及形式,预算松弛的程度都是一种功能异化,这种异化取决于预算管理方式。

从经理人的角度来看,预算松弛也能够回避不可预测的不利环境。结果是,预算部门的经理人就会激发偏离预算评估的倾向,以确保他们的预算更容易实现,他们的业绩看起来就会更好(merchant,1985)。上级经理人在使用会计数据评价经营业绩的时候,就会因为不拥有全部信息而有失偏颇。

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预算松弛会产生低效和浪费,所以建立在私利基础上的预算松弛对组织来说是不健康的。非实际的目标意味着经理人不需要耗尽资源就能达到必要的较好结果,这是令人不能接受的(kren,1993)。从理论框架来看,考虑到减少信息不对称,有些公司已经设计出奖励机制和业绩提升手段,以激励经理人在完成和超额完成预算目标方面,保证报告出他们所掌握的全部信息(mann,1988;van der stede,2000)。然而这些减少松弛的努力收效甚微。

但是,也有观点认为,预算松弛赋予了经理人有效应对多变的经营环境的能力(cyert and march,1963;gabriel,1978;merchant 和 manzoni,1989)。dunk(1995)也发现预算松弛的一些有效性,他指出,预算松弛可以缓解困难任务中追求良好业绩所致的负面效果。此外他还提出,如果经理人的组织责任较重,他们的预算参与会有可能导致预算松弛的减少;反之,如果经理人的组织责任比较轻,他们的预算参与则容易导致预算松弛的出现。

(三)预算松弛的成因

西方学者认为,要解决预算松弛的控制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探寻预算松弛的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影响预算松弛的相关因素与预算松弛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众多的预算松弛研究文献中,对影响预算松弛诸因素与预算松弛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占据了大部分的篇幅。总体来说,研究者所涉及的这些因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类是与预算管理本身相关的影响因素;另一类是预算管理以外的影响因素。

1.对预算管理本身因素的研究:与预算管理本身相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四个,即预算参与、预算强调、预算公平及预算目标特点。

(1)预算参与影响研究。本文所述预算参与是指在分级管理条件下,允许和动员各级经理人对本部门(岗位)的预算制定、执行、反馈等进行全面参与的行为过程。很多研究文献中都指出,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下属的参与会增加预算松弛出现的潜在可能性(antle 和eppen,1985)。lukka(1988)认为,预算参与给下属经理提供了一个直接导致预算松弛出现的机会,而低程度的预算参与则会限制这些机会。关于预算参与和预算松弛的关系,研究结论分成了两个阵营,双方的结论是不一致的。一方认为,经理人有意采用预算参与这种手段导致预算松弛,对提高生产能力有消极影响,促使了效率的降低(例如schiff和lewin,1968);而另一方则认为,经理人通过预算参与,不会增加预算松弛(例如cammann,1976;merchant,1985a;onsi,1973)。onsi(1973)的研究直接指出,预算参与使得经理人几乎没有必要去制造预算松弛。这一研究结论不仅表明预算参与对预算松弛的减少起了重要作用,而且还认为,预算参与有助于使经理人确信,预算既不是一场游戏也不是一个会计工具,因而会使他们感到并没有某种压力而被迫去制造预算松弛。merchant(1985a)也发现,预算参与和经理人制造预算松弛的倾向之间是负相关关系。cammann(1976)的研究认为,让下属参与可以减少他们的防卫性反应,其中包括出现预算松弛,可利用上司的预算数据对下属进行业绩评估。而murray(1990)的研究甚至指出,预算参与会使得经理人感到没有什么必要在预算编制中制造预算松弛,因而他们会自己倾向于提出更难的任务目标。

这些冲突的结论说明,预算参与和预算松弛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直接关系,这一关系可能依赖于许多因素(macintosh,1985)。hopwood(1972,1973)就曾经指出,预算参与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这一过程同其他的现象(包括环境需要和领导的评价风格等)紧密相关。有鉴于此,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很多的研究者在研究预算参与和预算松弛之间关系时,都采用了诸如预算强调、信息不对称、个人特点等作为控制变量(例如dunk,1997)。

(2)预算强调影响研究。本文所述预算强调是指上级管理者以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为依据,用来考核各级(各部门、岗位)的经营或管理业绩,并以考核结果作为对被评价者制定薪酬或奖惩方案的基础。文献资料表明,预算强调同样会影响到预算的参与者,并且关系到预算松弛。schiff和lewin(1970)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下级意识到他们的薪酬依赖于预算,他们就会将预算参与看成是一种利好。schiff和lewin(1970)认为预算是一种典型的组织业绩参考标准,并且由于下级经常参与这一标准的制定,经理人就会努力使标准成为他们自认为能够实现的预算。由于经理人薪酬经常取决于与标准相比较的业绩,所以可能的结果是,在双方讨价还价后制定的预算中,就包含了预算松弛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了的目标和预算松弛的目标就被认为是等同的(merchant 和manzoni,1989)。

hopwood(1972)发现以预算约束模式来考评经理人,与其他考评方式一样,都会陷入困境。从一组来自七大跨国公司的107位经理组成的样本研究中,onsi(1973)的研究结论显示:经理人以制造预算松弛来满足以预算为基础的业绩评价要求。cammann(1976)在研究了一家较大规模公用事业公司的经理人后得到的结论是:如果上级强调预算信息的考评目的,下级就会以制造预算松弛来做出反应。brownell 和mcinnes(1986)提出,如果下级有一个来自于预算参与的预期——而这一预期的方式与预算结果相挂钩,他们就会对预算进行谈判,这时预算松弛就出现了。merchant(1985a)的研究结果表明,包含了差异解释要求和参与本身表现相联系的报酬体系,是不会鼓励经理人制造预算松弛的。druuy(1985)指出,如果采用以提升业绩的紧预算方式,预算管理中的现实偏见就很可能会发生。onsi(1973)作出的结论是,除非预算被设置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否则管理者们将倾向于制造预算松弛。早期的研究显示,完成预算的信心与预算松弛的产生有正相关的影响(merchant,1985a;onsi,1973)。当然也有一些相反的研究结论,murry(1990)就认为较低的预算强调会带来较少的激励,使经理人制造预算松弛。他提出,在较低强调预算绩效评估模式下,预算参与将会比在较高的预算强调下产生更大的预算松弛。

(3)预算公平影响研究。本文所述预算公平是指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上下级之间、平行的同僚之间关系是和谐平等的,每一个预算参与者都能够享受公平待遇。很多文献都曾研究过组织决策中关于程序和交往公平性的问题,包括预算及收入分配、绩效等相关设置(brockner和wiesenfeld,1996;colquitt et al,2001;greenberg,1990)。staley和magner(2005)认为,预算公平影响下属对直接上司的信任度,而对直接上司的信任度又会影响下属的预算松驰倾向。预算公平影响信任度,而信任度进而影响预算松驰倾向。所以,预算公平对预算松驰有重要影响。研究者将预算公平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程序公平(procedural fairness),即编制预算的程序是公平的;二是交往公平(interactional fairness),即直接上司在实施预算程序的过程中是公平的,这两种公平都会影响下属对直接上司的信任。预算参与者在评价程序公平性时应该提出,正式的组织决策者需要提供给他们发表意见以及反对不合理意见的机会,该程序保证决策中包含准确的信息(leventhal,1980;greenberg,1986;barrett-howard和tyler,1986;tyler,1988;magner et al,2000)。在评价交往公平性时,预算参与者主要关注几个重要因素,例如决策者在做出决策时是否受人际关系的敏感性影响,以及决策者是否能对决策作出准确全面的解释(bies和moag,1986;tyler和bies,1990;brockner和wiesenfeld,1996)。研究表明,程序和交往的公平性影响经理人的态度和行为,例如工作的满足感,组织忠诚度,组织权利行为,管理评估,营业目标以及绩效(colquitt et al,2001)。在近期的相关研究中,little et al(2002)发现,与程序及交往预算公平性类似的变量也可以影响预算松弛倾向。研究者以社会互换理论研究得出结论,通过程序及交往预算公平性的过程,可以削弱经理人的预算松弛倾向。

研究表明,程序和交往的公平性是员工信任组织和组织领导者的重要因素(brockner et al,1997;konovsky和pugh,1994;mayer et al,1995)。brockner和siegel(1996)将这一现象归因于提供给员工的程序和交往公平性,即员工期望未来能从组织及组织领导者身上获得有价收益。公平的组织决策程序不仅可以为员工提供物质收益,而且还可以带来精神收益,在这种程序中能够突出员工,组织把员工视为集体中的成员,从而增强了员工的自信心。brockner和siegel(1996)指出,正式程序的结构特征使得员工容易认为他们不随时间而变动。因此,程序的公平性提供了这样的信息,员工希望长期从组织中获得有价物质以及精神收益;程序公平性越强,就有越多的员工希望获得长期收益。结果是,当程序公平性相对较高时,员工使得他们自身更容易受到组织和人行为的损害。

(4)预算目标特点影响研究。本文所述预算目标的特点,就是指预算目标的清晰度及难度二者的综合作用。目标清晰度是指这样一种程度,在这种程度下预算目标能够被被专业和清楚地表述,能够被负责施行这些预算的单位经理人所理解(yuen,d.c.y.,2004)。locke 和 schweiger(1979)指出,目标的清晰度会改善经营业绩,相反缺乏清晰度则会导致员工的混乱、紧张和不满。hirst 和yetton(1999)以及weingart(1992)指出,附加任务的相互依赖性,会导致完成预算目标的经理人具有不确定性及缺乏清晰性。而这些不清晰的目标,会减少经营业绩。

在任务目标清晰性对经营业绩负面影响方面,有好几项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研究(imoisili,1989;ivancevich,1976;steers,1976)。从对预算松弛影响的角度看,比预算参与的水平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具有不清晰目标工作的经理人,会面对与目标完成紧密相关的较高不确定性。rose(1995)发现,在这样不确定性环境工作的经理人,会招致较高的工作压力。经理人之所以产生预算松弛,往往为的是减少完成预算目标的不确定性,或者疏解工作压力。预算目标也会从很松及很容易实现到很紧及很难实现而变化。按照locke 和schweiger(1979)的观点,目标难度可以定义为:按照标准计量的、完成任务的可能性的某种水平。有难度的目标需要较多的努力,而且可能更需要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从另一方面来看,容易实现的目标则需要较少的努力,以及知识和技能。

hirst and lowy(1990)发现,有难度的目标比之设定中等难度的目标、容易的目标,会激发更好的业绩。研究已经揭示,可以观察到预算目标难度与业绩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ezzamel,1990;

hirst,1981;hofstede,1968;kenis,1979;locke and schweiger,

1979;mia,1989)。例如,kenis(1979)就相信,“紧而可实现”的预算方法对于激励经理人完成更好的业绩,是最有效的手段。较为容易实现的目标不能激励经理人追求更高水平的业绩,因为它们不能产生工作的满意度(mia,1989)。近年经过经验研究发现,具有清晰预算目标的管理者可能有较低的预算松驰倾向,好的沟通和激励系统能够引致清晰的预算目标,并降低目标难度(yuen,d.c.y.,2004)。

2. 从预算管理以外因素的研究。

预算管理以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即信息不对称、行为因素和组织战略。

(1)信息不对称影响研究:绝大多数这方面的研究文献都是将信息不对称当作一个控制变量在使用。研究者认为由于下属参与导致预算松弛的程度依赖于信息不对称水平。信息不对称源于下属拥有能够影响他们和其上司之间的决策过程的信息(例如:baiman和evans,1983;coughlan和schmidt,1985;penno,1984)。下属往往具有一个特点,他们拥有比其上司更多的准确信息,这些信息都是关于那些能够影响其业绩的因素(chow et al.,1988,1994;kren和liao,1988;waller,1988),并且和上司交流这些信息能够促进协作和对组织活动的评估(waller,1988)。例如,blanchard和chow(1983)认为交流可以使部门经理们更好地明白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按照预算目标,怎样干才能够获得好的业绩表现。

magee(1980)和murray(1990)认为如果上司知道自己的下属拥有更多的秘密信息,预算则会被强化,以求更加准确。内部信息也会导致对业绩表现的更好评价(murray,1990)。由于促进了信息流动,预算参与给上司提供了潜在的机会去接触那些内部信息(baiman,1982;baiman和evans,1983;magee,1980;murray,1990)。当然也有这种可能性,就是下属可能会说假话或者隐瞒部分或所有的内部信息,不让上司得到,从而导致预算出现松弛(chow et al.,1994;christensen,1982;harrell和harrison,1994;young,1985)。

young(1985)研究指出,当预算是参与型的,拥有内部信息的下属会比没有内部信息的下属导致更多的预算松弛。在young(1985)的实证研究中,尽管他发现允许参与项目的松弛水平不为零,但这些项目中无论有或者没有内部信息,其松弛水平都没有差异。kanodia(1993)分析论证了当下属拥有关于运营环境的内部信息时,预算参与就会成为一个最理想的协调机制。他认为这种预算可以同时分配任务,协调行动,提供一个基准水平,该基准可以为随后的业绩评估提供一个对照标准。

也有很多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和预算强调在影响预算参与和预算松弛时是相互关联的。比如说,如果信息不对称是现实的并且与管理中的预算强调同时存在,那么下级的预算参与将导致预算松弛。然而dunk(1993)发现的一个证据表明:如果信息不对称和预算强调非常严重,预算参与将导致预算松弛的减轻。研究指出,当信息不对称时,预算参与和预算强调的程度都非常高(低),预算松弛将会是低(高)。这一结果表明这些预测因素与预算松弛之间的关系本质比预期的要复杂。

(2)行为因素的影响:西方学者在因为因素对预算松弛影响的研究中,借鉴了行为理论的原理,对预算参与主体的相关行为进行了分析,以谋求解释预算参与主体的经济行为对预算松弛的内在关系。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散见于许多文献中,较为集中和具有代表性的是onsi(1973)所做的研究。onsi(1973)在定义预算松驰的基础上,从行为因素的角度来分析预算松驰问题,看哪些行为因素对预算松驰有影响。他提出的行为因素包括13类。并对预算松驰和行为因素进行具体化,确定具体的组成项目。研究结论显示,这些相关的行为因素对预算松弛具有较大的影响。

(3)组织战略因素的影响:关于组织战略对预算松弛的影响,西方研究文献中涉及不多,但是战略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对预算松弛的影响却是不可忽略的。这里的组织战略,既包括公司层级战略(即多元化还是专业化),也包括经营单元竞争战略。van der stede(2001)的研究表明,多元化战略与业务单元预算松驰正相关;与成本领先战略和防御型战略相比,差异化战略和进攻型战略下有更多的预算松驰;预算强调与预算松驰负相关;客观方式确定、以业务单元业绩为基础的激励系统与预算松驰负相关;多元化与单个业务单元业绩为基础的激励系统的使用正相关。

三、国外预算松弛的研究范式

经过文献回顾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国外预算松弛理论研究都采用主流的实证研究范式,而且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通过调查问卷、采集数据进行计量统计分析的具体方法。主要原因分析如下:首先,虽然预算松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理论范畴,但是与其相关的因素却是基本确定的,采用实证研究范式,对于揭示预算松弛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客观存在的内在联系,是非常科学的;其次,在西方进行管理行为及现象研究普遍使用的问卷调查法,已有较长的历史发展,参与公众的接纳及认知程度较高,采集数据的客观性和可信度也较好,便于进行这一类的实证研究;第三,前人实证研究的成果较为丰富,为后人的继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启示与借鉴

(一)总体感受

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有关预算松弛经典研究文献的回顾,笔者突出地感到这些研究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 从研究方向上来看:

国外的预算松弛理论研究极其注重对预算松弛成因的探索,相对应地,关于预算松弛成因的研究文章在研究文献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预算松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现象,其产生的动因是什么,无疑是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绝对前提。只有弄清楚来自预算管理本身的预算参与、预算强调、预算公平及预算目标特点,以及来自预算管理以外的信息不对称及相关行为因素等与预算松弛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才有可能对症下药。提出解决方案及对策,在此基础上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西方发达国家在预算松弛研究中,正是这样做的,因而事实也证明这的确对控制预算松弛的实践提供了较好的解释与预测功能。

2. 从研究范围上来看:

国外的预算松弛理论研究并不仅仅是将预算松弛看作只是预算管理中间的一个问题,而是大量借鉴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理论乃至于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将预算松弛置于一个较为完整而复杂的体系中来考察。由于预算松弛客观上受到多种性质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其实际后果也是具有较为广泛影响的,所以只有这样综合考虑,才能获得准确而科学的研究成果。

3.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

国外的预算松弛理论研究是建立在权变理论基础之上的。从这一方面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预算松弛研究具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权变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其他理论,来研究实践中的预算松弛存在的具体问题。在这些文献中,几乎看不到就预算谈预算的情况。

4. 从研究范式上看:

国外的预算松弛理论研究绝大多数都采用主流的实证研究范式。因为预算松弛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范畴,而根据来自于问卷调查的数据,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最能够揭示预算松弛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论的客观性最强,也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为后人的继续研究提供基础,同时对现实的预算松弛控制提供理论支持。

(二)启示与借鉴

我国预算管理理论研究基本上都是以预算本质、预算起点、预算目标、预算模式、预算方法等范畴为研究重点,而且一般都是从感性的角度,由预算实际工作的经验及教训中,推理出心得体会。预算松弛理论研究也不例外。但是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受西方现代预算管理理论研究的影响,近年来这种局面有所改善。预算松弛、预算参与、预算强调等主流研究范畴开始受到关注,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研究成果。但是与国外最新预算松弛理论研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对预算松弛的理论研究关注度仍然不够;大部分都将预算松弛作为独立范畴进行研究;还没有将权变理论作为预算松弛研究方法论,而是过多的关注一些概括性的、泛义的问题,主要是企望经过理论研究,得出一般性的结论,适用于所有企业或环境;目前主流的研究范式仍然是不规范的规范研究,只有寥寥几个实证研究成果。

理论研究的过程,就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最先进的研究范式,结合实践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提出新的研究成果的过程。从目前来看,对于预算松弛问题的研究,尤其如此。第一,对于前人的预算松弛研究成果,应当进行充分学习和再研究,尤其是国外大量的预算松弛实证研究文献的学习和再研究,是新的预算松弛问题研究的起点。第二,对于预算松弛主体的具体特征,以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解释,是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的基本出发点。缺乏理论基础的研究,一定是没有深度的。第三,实证研究已经被证明是预算松弛研究中最为科学、最行之有效的,也是国外主流研究范式。按照研究数据来源又可以划分为公开数据法、实验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三种。公开数据法的特点就是收集数据容易,但是目前国内公开数据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且基本上均为财务指标。而预算管理问题涉及企业内部管理,属于非公开信息。实验法以某些特定人群为调查对象,目前多以大学生和在职培训的企业管理人员为主,能够部分地从中获取有价值信息,但是与具体的实践操作,还有一定的距离。研究预算松弛问题最为适用的,也是国外最多见的实证研究方法,当首推问卷调查法。但是就目前而言,这种方法在操作上具有很高的难度。首要问题是问卷回收率低得惊人,其次是由于预算松弛问题的敏感性导致企业与研究者的配合的问题。就实证研究方法本身来说,由于中国存在特殊的制度背景,直接照搬也是很忌讳的。第四,对于发现问题的改进,提出相应对策的前提,一定要基于客观存在的相关因素与客观存在的预算松弛现象本身内在的相关性,否则很难谈得到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dunk, a.s. the effect of budget emphasis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budgetary participation and slack, the accounting review,vol.68,no.2(apr.,1993)400-410.

[2] yuen, d.c.y., goal characteristics, communication and reward systems, and managerial propensity to create budgetary slack,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vol. 19 no. 4, 2004, pp. 517-532.

[3] kenis, i. (1979), “effect of budgetary goal characteristics on managerial attitudes and performance”, the accounting review, pp. 707-21.

[4] harrison, g.l. (1994), “the cross-culture generalizabilityof the relation between participation, budget emphasis and job-related attitudes”, accounting, organisations and society, vol. 17, pp. 1-15.

[5] merchant, k.a. (1981), “the design of the corporate budgeting system, influences on managerial behavioural and performance”, the accounting review, pp. 813-29.

[6] brownell, p. and mcinnes, m. (1986), “budgetary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managerial performance”,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 16 no. 4, pp. 587-600.

[7] dunk, a.s.,perera, h.,the incidence of budgetary slack: a field study exploration, accounting, 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 vol. 10 no. 5, 1997, pp. 649-664.

[8] staley, a.b., magner,n.r., budgetary fairness, supervisory trust, and the propensity to create budgetary slack: testing a social exchange model, working paper, bloomsburg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05.

[9] onsi, m. factor analysis of behavioral variables affecting budgetary slack,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48,no.3(jul.,1973),535-548.

[10] van der stede, w.a., the effect of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and business unit strategy on the presence of slack in business unit budgets, accounting, 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 vol. 14 no. 1, 2001, pp. 30-52.

预结算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财政预算;X-低效率;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F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15-02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在全面构建公共财政体系中采用了部门预算法、政府采购法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并于2007年进行了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预算管理改革,随着公共预算改革的不断推进,公共预算管理更加要求公开透明和实效性,同时要加大监督力度。因此构建稳定的公共财政体制还离不开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近年来,许多经济学家以及公共职能部门通过对国外政府预算绩效管理进行研究与学习,对我国相关试点改革积累一定经验,但同时还存在许多不足。X-低效率理论则从改革的根源出发,为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及在的实践前提下,从政府部门自身存在的问题着手来分析政府部门低效率问题,为改革提供了可靠性和必然性依据。

二、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中的X-低效率理论

1.X-低效率理论的内涵。X-低效率主要是指一种组织或动机的低效率,也被称作是一种来历不明的非配置低效率,其中X代表造成配置(低)效率的一切客观存在的因素。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如果厂商要素投入量既定,要素投入变化可以使得某些产品的产出增加但并没有使其他产品产出减少,这说明厂商不存在低效率,反之则被认为存在低效率。可以将经济学角度的这种效率理论推广到政府部门,如果政府投入资金在某一部门不能充分利用,或政府行政部门没能充分利用资源,从而导致政府部门X-低效率。

2.X-低效率的成因及表现。与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效率不同,政府预算的X-低效率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世纪存在的各种“非配置性低效率”问题。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部门与主管机构之间存在委托―关系,实施和管理成本过高或合同规定缺乏科学设计,激励与监督手段不合理。在低效率条件下,追求预算最大化的官僚们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受到更少的限制,会获得更大的职权空间为自身谋利。同时政府组织机构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会排斥这种低效率的产生。我国现在公共部门“X-低效率”的主要表现为政府行政成本费用高昂、行政产出不均衡以及政府寻租行为。

三、政府预算管理改革中存在的X-低效率问题

1.预算管理改革中政府使用财政资金不合理。我国政府预算管理的发展历程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进步的,预算管理的改革目标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预算管理模式。但在目前我国的宏观和微观预算管理过程中还残留着传统的预算管理理念,例如在对预算资金的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重投入轻结果的观念。对资金的使用结果没有有效的监督,造成资金的严重浪费等问题仍存在。没有预算的政府是“看不见的政府”、是不负责任的政府,因此要用预算来对政府的行为进行控制,使政府行为在合法的范围内发挥最大的作用。通过预算可以为政府行为事前提供一个参考依据,也是政府行为发挥最大效力的重要因素,预算可以从根源上防治腐败问题,同时对于X-低效率也是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对预算政府资金的合理使用,缩减不必要支出,进行有效监督。

2.预算管理改革中预算执行目标不到位。无论是从预算的编制、审批再到执行,这一过程中预算并没有真正达到公开、透明的原则,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最终导致预算的准确性不高。审批环节不严谨也会导致预算编制所规划的预算资源流向不完整。政府预算约束不强,存在预算软约束的前提下,政府部门根据职权任意使用预算资金,甚至动用历年结余资金、项目资金等、未经批准擅自调整预算或自行安排预算支出、未按规定及时解缴规费收入等。政府预算管理中的执行环节不到位,正是X-低效率理论中的偏离成本原则,政府部门的预算与设定的并不相符合,导致在执行时支出成本远远大于政府的预算,预算编制人员中的低效率问题也会导致编制出的预算报表失真,在接下来的审批执行环节中仍然存在着预算失真,有违初衷的表现存在。

3.政府预算公开透明度不强。在制定财政支出时,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偏好与原计划目标明显偏离。在预算管理中,委托人将预算资源委托给政府相关部门去执行,这种委托关系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委托人不能掌握全部的真实信息而不能明确了解人的行为选择的效率。因此人及时公开信息是完全必要的。此外,这种委托关系的形成一个完整的合约需要以下几个条件:委托人希望通过合约得到自身效率的最大化,即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人从该合约中获得的期望值要大于不接受该合约的最大期望绩效;人在此合约云逊的范围内可以自行选择能够使自身获得最大效益的行为。在存在委托―关系的情况下,这为X-低效率的产生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当存在第三方人的情况下,不仅会加大政府部门的成本增加,同时也会存在暗箱操作的几率的加大。同时在预算透明度加强的情况下,对政府预算的公开程度上并不会使公众可以轻易的读懂我国这本预算的账本。

四、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可以有效解决政府预算管理改革中的X-效率问题

1.加强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建设,避免出现X-低效率。首先应实行部门预算为主体的管理体系,从源头上控制低效率的发生。同时财政、审计、人大作为监督控制主体应该从内部加强人员培训,积极探索专业评价或咨询中介机构的介入模式。其次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政府部门的预算绩效规划。从制度体系上预防低效率发生。根据不同公共部门职责、社会发展客观需要,以及预算约束等选择科学、合理的部门绩效目标,制定公共部门的近期年度预算绩效计划和中远期预算绩效战略规划,精确完成政府部门工作,将绩效目标与部门预算科目相结合的信息进行合理分类与管理。最后要合理编制预算报告,结合预算绩效管理成果,加大绩效管理信息的披露与公示制度,制定科学、有效的奖惩问责制度,最大限度的发挥预算配置优化调整的积极作用。

2.完善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技术手段,确保X-低效率零发生。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部门绩效产出和结果指标。公共部门对这一指标设计应有充分考虑其对支出效率与效益的合理规划,将产出结果指标作为考核控制的因素,根据不同的效益类型及时调整预算绩效管理重点。建立综合绩效标准,如部门间横向比较标杆、自身纵向的历史标杆,以及部门绩效目标责任标杆。其次加强公共部门运用预算绩效管理的能力建设。公共部门要加大自身的管理建设,通过运用有效的管理来改进自身的预算管理系统,与预算绩效管理相联系的会计制度可以考虑从收付实现制到采取权责发生制的转变,适时调整我国传统的收付实现制会计制度,应向权责发生制靠拢。最后要调整部门预算支出分类科目的设置,政府预算支出功能分类与支出经济分类相结合的方式来应对政府预算管理改革,及时解决好现行政府预算科目设置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通过对项目不同阶段的不同方法评价,形成一个开放的评价系统,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

3.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防止政府X-低效率的产生。政府预算体制的透明化可以加强责任的落实,对政府部门来说,政府的财政支出是否达到了预算的目标,或是说是否真正实现了委托人的委托意愿,以及最终的结果是否是委托人最初的愿望,这一系列过程都离不开群众的监督,群众是最具有发言权的。通过加大群众的公共监督力度可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政府绩效预算管理改革中的外部监督的舆论导向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发挥出第三方的监督权力,从本质上杜绝委托―关系形成中的一些不透明原则,也可以加强政府预算软约束的一些不合理的规则。公众作为监督者,更容易发现问题。政府可以及时调整方法来预防X-低效率的出现,从公众的角度来解决政府的低效率行为则更具有说服力。

五、结语

根据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同时结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践,我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应本着真实、透明、公开的原则,采用渐进式、多样化的方式,同时具有前瞻性的改革眼光去面对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要以部门预算为主体和基础,以项目支出为改革重点,同时关注支出的产出与结果是否一致,加大理论指导和事后监督,在明确改革的基本思路下,建立我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框架。X-低效率理论为我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同时也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展开的预算管理改革,在改革中运用新的思维和方法,同时发挥出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这也是推进我国公共财政建设与改革的客观需要,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最后还应正视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着现有的客观条件来正确认识改革的实质性局限,坚持扎实推进、目标长远的改革精神,加强预算机构与职能部门的相互配合,避免出现将改革演变成新的部门利益争夺手段或产生消极面对改革的不利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C・V・布朗,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邓毅.政府预算管理控制系统的绩效改革[J].宏观经济研究,2008,(6).

[5]孙克竞.公共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思考[J].理论研讨,2008,(4).

预结算管理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经费 预算管理 效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样做人做事要有预见,经费管理则更应该有计划,有预算。所谓预算,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就定义而言,预算是以数量化方式表述的对某一主体或项目的一个未来时期的计划或预测,是设定目标、促进对后续业绩评价的活动。财务预算管理是单位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通过编制预算、内部控制、考核业绩所进行的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它贯穿于单位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全过程,预算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单位总体目标的实现。全面而科学的财务预算管理既可以使有限财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又有助于单位及责任人的业绩评价,促进单位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落实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经费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最基本、最有效,也是最有权威性的管理方法,是财务管理的中心工作,是实施经费供应,保障各项任务完成的重要手段。本文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监督进行论述,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有限经费的使用效益,保障预算单位各项建设任务。

一、加强预算管理,科学编制预算是基础

1.确定具有权威性的预算编制主体。首先,建立预算管理组织机构。这点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流于形式,未发挥其真正作用,造成了以往只强调财会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忽视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作用。这个机构的建立,就是让各业务职能部门参与到预算的制定中来,促进信息最大范围的流动,使预算编制的沟通更为细致,增加预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单位最高领导参与制定预算。过去往往只是由财务部门完成预算并进行实施,降低了预算的权威性,造成预算约束力不强,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让单位最高领导参与制定预算并拥有最后决策权,并且一定要做到逐项推敲、研究、确定,唯此才能从整个单位大局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算方案。第三,预算编制“人性化”。对参与编制预算的主体提高要求,在制定预算工作中应该尊重人性,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营造“这是我们的预算”的氛围。参与编制预算人员必须实事求是地掌握人员情况、业务发展需求,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人员、业务经费水平,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历史和未来因素的影响,科学预测经济发展变化,并以提高效益为目标,编制具前瞻性的预算。

2.把握预算编制原则。(1)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小家过日子,花钱先摸摸口袋,大家更是如此。在安排事业任务时,要根据财力可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把建设规模和速度放在一个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不花过头钱,也就是说要根据收入总量确定支出规模,做到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2)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单位各项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编制预算时,要有系统论的思想,搞好综合平衡,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做到统筹兼顾,一是要加强经费的宏观调控,保证科学地确定和及时地调整相关事业费的分配比例,保证相关事业按比例协调发展;二是要防止和克服经费分配的随意性,科学地制定各项经费供应标准,避免苦乐不均;三是要将预算外经费纳入预算管理,防止与克服只重视预算经费而忽视预算外经费,造成预算经费失控。突出重点,就是要确保单位建设事业中主要的、急需的、对全局有影响的事业任务。这就是要根据年初单位工作中心任务,确定全年工作重点,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切实做到保障有力。(3)坚持严格计划,依法办事原则。通过审批的预算将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必须制定严格的编制计划,按照预算编制办法的要求,按时保质完成。(4)坚持勤俭节约,讲求效益原则。我国预算法第三十条规定:“各级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贯彻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坚持厉行节约,不仅可以发挥有限财力的最大效能,缓解供需矛盾,而且有利于发扬我们国家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有利于单位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实行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力求以最小的耗费获取最大的经济效果,讲求预算的效益,就是要认真寻求最优化的方案和目标。

3.运用科学系统的预算编制方法。预算的制定应当是各参与方之间重复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流动是多向的,也是反复的,直至达到最后的一致。在近几年的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总结一些好的经验。比如在编制预算时,由预算编制机构组织各部门领导及相关人员举行研讨会,由各部门根据各自全年工作主要任务,提出部门预算,对于所报项目逐一进行研究、讨论,按照“二上二下”程序,最终完成预算编制,主要方法如下:(1)建立项目库。预算单位应根据财力可能、区分轻重缓急,建立项目库。首先将保障工作急需及日常工作运转的项目列入项目库,其次对可列可不列的项目进行调研,在经费允许情况下,考虑单位工作实际所需,有必要的列入项目库,无必要的一律去除掉。(2)对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对于基本支出,比如水电费用、取暖费用等开支相对确定的公务性支出,直接列入预算内;对于一些不能确定的项目,由预算委员会提出关键性指标,将这些指标交由各职能部门充分讨论,直至形成一致意见,委员会需对讨论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对于专项支出,比如基建项目、大型物资采购,要由业务部门提出项目建立依据、工程概算、批准立项文件、货物采购询价单等相关信息,论证其可执行性,经预算委员会上报单位领导批准后执行。(3)以零基预算为基础,科学编制预算。单位经费预算编制已由过去的基数预算转变为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法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转贴于 它是指将基期的各项经费开支情况视为“零”来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就是在预算安排时只考虑预算期内各项经费支出的必要性及其规模,不以上年预算指标为基数,而是围绕单位确定的年度中心工作,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对所有预算项目排队,统筹安排经费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从预算编制方法来看,零基预算法逐步替代“基数+因素”法,预算编制趋于合理。支出预算由也过去宽打宽用变为精打细算,控制的目标更具体。从预算控制上看,各级财务活动由不重视预算到月、季、年对照预算分析进度。财务预算管理方式方法的改进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预算编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编制方法简单,“零基预算”流于形式。尽管运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已推行多年,“零基预算”仍难以落到实处,预算编制中往往不以部门或单位的具体人员状况,实际业务发展为基础来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调整支出结构;还有单位习惯于“上年基数+本年因素”的老办法,编制的预算比较笼统,不切实际,并且难以将预算分解到各部门执行。

二、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执行预算是关键

有了预算,并不等于有了预算管理,预算的有效实施和过程控制,才是预算管理的主要环节。执行预算的过程,是组织与实施经费保障,以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只有切实抓好预算执行工作,才能有力地实施计划管理,获得最佳的经费使用效益。

1.转变观念,提高对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许多单位的预算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完全成为应付检查的手段,做的只是表面文章。因此,转变观念,广泛宣传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具有深远意义。正因为所有人有了这种预算意识,这种大局观念,才能避免支出随意,拍脑门花钱现象。

2.增强预算法制观念,强化预算约束。预算管理是一种权力控制管理,是一种机制安排。预算不等于预测或计划,预算制定后如同一部内部的“宪法”,各责任单位必须执行。预算本身不是目的,预算的目的是为了控制。预算使各责任单位的权力得以用表格化的形式体现,这种分权,是以不去控制为最低限度。预算是权力控制者采用的合理方式,即在为实现整体利益的目标下,明确各预算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各尽其责。

3.严格把关,确保预算的执行。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控制,严格执行预算。财务预算一经批复下达,各预算执行机构就必须认真组织实施,将预算层层分解,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各单位、各部门、各环节以及各岗位,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严格把关,对财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所谓严格,即严格票据审核,严格按照既定预算执行,严格拒绝随意性支出。改变过得去就行,当老好人的思想,把好预算支出的第一关口。

4.及时调整预算,做到灵活性与严肃性并存,加强预算科学性。预算一经确定,预算执行者应当对预算进行管理,促进预算的实施,必要时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修订和调整。尽管我们在制定预算时预见了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变措施,但预算管理不能一成不变,要对预算进行定期检查。这里要兼顾预算灵活性与严肃性,预算如不能灵活性进行调整,就可能造成偏离实际,失去了其指导作用,但如果随意进行调整,又势必失去其严肃性。因此,在执行预算时,要随时追踪预算执情情况,灵活性与严肃性并用。

三、加强预算管理,注重预算分析考核是必要延伸

加强预算执行监督主要是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考核。虽然预算执行完了,并不代表预算执行任务就完成了,还需要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监督,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考核评价,这是预算执行的必要延伸,也是不可忽略的关键环节。通过分析考核,可以及时了解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情况,发现和研究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和各种不利因素,从而总结经验教训,及时采取措施,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充分发挥预算管理作用。如何对预算进行深入分析,以达到对预算执行的促进,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1.挖掘不同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在进行年度分析时,根据管理层需要,应挖掘不同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比如,全面分析与专题分析相结合,即在进行全面分析时对一些管理层关注的项目进行专题分析。全面分析时,要分析整个资金流向,重点保证的事业任务,达到的事业成果,总结经验,提出存在问题。对于全年工作重点方面,可进行专题分析,对项目进行专题论证、分析,总结项目开展得失。再如,可将定期分析与不定期分析相结合,在按年、季的基础上,可进行不定期分析,为管理层及时提供数据,为下一步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2.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全面分析。运用多种方法,如对比分析、因素分析等专业技术方法,结合有关财务、业务、技术、政策等信息资料,分析预算与实际完成数之差异,找出差异存在的主客观原因,并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分析预算执行单位的现状、发展趋势及潜力以及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下年度的预算编制提供依据。在运用这些方法时,可变静态分析为动态分析,比如预算年度结束,我们只是将本年的预算与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使得分析存在局限性。我们可以向前延伸比较,使几年的数据滚动起来,这样使得数据更准确,更可靠。再如,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预算以外事项,比如价格调整、突发事件的发生,我们可以利用概率来进行预测,预计在不确定性环境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高或降低经费支出,以提高预算编制的可靠性和预算值的准确性,降低预算指标的风险。

预结算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 契约论 预算管理 松弛

推行预算管理是发电厂成功进行财务管理的有效工具之一,这对于了解发电厂的财务状况,并有效调动和分配资源、把握机遇、争取主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预算管理,协调和优化配置资源,改善物流和资金流,最终达到提高经营质量的目的,这是管理者在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预算管理在西方国家已经成为发电厂不可或缺的主要管理手段,被视为发电厂实现管理控制与评价分部经理按计划运行的能力的有效办法。

但是,目前在发电厂预算管理中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制约着其效用的发挥,比如,一些发电厂虽然有预算管理,但是仅仅止于预算编制,没有与之相配套的预算执行规则和环境,或者预算编制不够科学,没有在战略的指导下进行,预算松弛严重,导致预算仅仅成为文件夹中的文件而无法成为衡量业绩的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现实与预测的差异导致预算调整偏离了原来的目标,或者执行者过分强调客观原因导致费用超预算和利润低于预算等。这些问题导致预算的激励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使得预算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失效。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将成为预算管理的瓶颈,因此管理理论界和实务界在不断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使发电厂预算管理能够更加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一、相关理论基础

1、契约理论概述

所谓契约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对交易各方权利、义务进行规制的一种制度装置,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现代契约理论主要包括企业契约理论、委托契约理论、财务契约理论等。其中:企业契约理论由科斯于1937年始创,后人又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补充和完善。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企业本身是“若干契约的联合”,其组织行为是“若干契约的形成过程”,因此企业必定具有契约性;委托契约理论是近30年来契约理论最为重要的发展,所有权经营权的分离,使委托成为普遍现象,管理者与股东之间形成的便是委托契约,其主要目的是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财务契约理论则主要研究企业资本结构尤其是债务契约问题,其以融资方式为研究的核心内容,旨在阐明借贷双方所发生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决定着契约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并最终影响双方的利益分配。

2、预算管理和预算松弛概述

预算管理是指企业围绕预算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预算调控、预算考评等多个方面。企业预算管理是将预算管理方法运用于企业管理实践中,保证财务管理活动的有效性、效率性、规范性,从而实现更有效的管理。它是财务控制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关于企业发展的整体性规划,一般要事先确定目标,然后收集、归纳、总结能够反映实际运行情况的信息,并将此进行比较,再根据差异分析来决定控制的方向和强度。

预算松弛是指预算执行人员在预算制定过程中故意高估支出、低估收入或低估业绩能力的情况。预算执行人员之所以会虚报预算,是因为通常情况下,他们认为超额完成低水平的预算与无法完成高水平的预算相比,前者比后者更能令其上级管理者满意,预算中含有一定的松弛成分,可以为预算执行者保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一方面可以用来预防上级管理者经常性的预算削减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主动地对预算加以压缩以给其上级管理者留下良好的印象。

尽管出资者、董事会与管理者签订了管理报酬契约,编制企业预算以使大家的目标尽量趋于一致,但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以及契约的不完备性和信息的不对称,管理者总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通过非正常手段来谋取自身的最大利益。这样,所签订的契约对管理者就可能失去一定的约束力,合作博弈也演变成了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是低效率的,此时达成的纳什均衡不是“帕累托上策均衡”。预算松弛是预算契约失灵的表现。

二、预算松弛产生的原因

1、预算编制缺乏长期战略规划

目前,许多发电厂并没有认识到战略的重要性,战略目标的制定、战略选择与决策流于形式。在这样的基础上,发电厂的预算编制只注重短期经济活动、忽视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未来长期发电厂的战略规划相互冲突,各期编制的预算指标衔接性差、有效性差。

2、信息不对称导致预算参与不相匹配

预算作为一个常用的管理控制手段,主要发挥两个方面的功能:激励功能和计划功能。由于预算责任人与其上司之间是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即预算责任人知道的与预算编制和执行相关的信息要多于其上司,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预算责任人的能力、预算责任人的偏好,发电厂年度预算如何控制细节等等,导致预算责任人有可能从私利出发,利用预算参与来确定对自己有利的预算水平,从而出现预算松弛。

3、预算的编制方法不合理

发电厂采用什么方法编制预算,对预算松弛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编制预算时分别采用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概率预算等方法,而我国多数发电厂采用增量或减量预算编制方法。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增量或减量预算的编制简便;二是给预算确定中的讨价还价行为留下空间:三是承认历史水平的合理性。尽管增量或减量已经考虑了某些非正常因素,但确立增量或减里的幅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主观性,致使预算松弛普遍存在,预算的编制未能真正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

4、缺乏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保障

预算管理工作能否做好,主要依赖组织的保证。我国发电厂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缺乏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保障的问题,也容易导致预算松弛的产生。我国尚有部分发电厂未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从总体上看,我国大部分发电厂的预算管理由总经理或者财务部门做出,而不是由专门的预算机构编制而成。这就说明,我国发电厂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很不到位,尤其是作为预算管理的最高管理机构——预算管理委员会在发电厂中的设置较少。由于缺少预算管理委员会,使得董事会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各项权限几乎无法有效实现,对预算管理的控制、监督等权力大部分都落到了总经理和总会计师的手中,最终导致预算松弛的普遍存在。

三、基于契约论视角加强预算松弛管理的对策建议

1、完善契约以对产权进行明确界定和保护

完善契约,明晰产权,可以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和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降低发电厂的运行成本,并为创新活动提供激励,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对产权进行明确界定,其实就是对各博弈主体提供一种约束力,使得博弈各方共同遵守,这样的博弈是一种合作博弈,它能使博弈各方达到“双赢”。同时,不仅要明确产权以约束博弈各方,更重要的是根据发电厂的运营情况和管理机构情况,及时修改契约和修改约束条件,以保证约束条件的长期有效性,维持合作博弈的长期进行。

2、加强基础管理以减少不确定事项引发的博弈机会

发电厂财务预算编制弈活动的开展,往往是不确定项目引发的。不确定项目越多,参与人的博弈机会也就越多,发电厂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真实性也就越差。为了提高预算的真实可靠性,发电厂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就必须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建立一套完整的基础数据收集、分类整理的管理办法。客观、真实、可靠的基础数据能大大减少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的盲目性,减少为此而造成的参与者的不同看法和争议,降低其因此而开展博弈活动的机会,达到发电厂的预算编制科学、合理的目的。

3、加强交流以促使博弈双方信息的充分对称

对发电厂预算编制起核心作用的预算编制委员会人员,要经常深入到各基层单位,了解单位的经营管理情况,认真听取预算执行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加强相互的沟通和了解。预算执行单位也要积极总结经验,对于预算编制的偏差和一些合理的建议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向预算编制委员会和发电厂最高决策层反映。经常的交流,能使得博弈各方信息在预算编制时充分对称,从而减少在预算编制时相互了解、获取信息的程序,达到提高预算编制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4、合理确定预算边界、编制弹性预算

针对发电厂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为使预算合理反映发电厂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和所面临风险的影响,提高预算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应合理确定预算的主要边界条件,引入弹性预算编制方法。首先,要对预算期内影响预算目标的各种内外部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找出影响预算的关键因素。其次,要对关键因素的可能出现概率进行评价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确定相应的业务量范围,最后按可预见的多种业务量水平编制预算,使预算的不确定性如实反映并得以控制。而且在预算执行中,应注意预算刚性和柔性的结合,当影响预算完成的主要边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允许对预算进行合理修正和调整。

四、结论

由于预算管理过程中出现预算流于形式、缺乏战略指导、预算松弛等问题,导致预算管理的激励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本文运用契约理论对发电厂的预算松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基于契约理论视角,提出完善契约以对产权进行明确界定和保护、加强基础管理以减少不确定事项引发的博弈机会、加强交流以促使博弈双方信息的充分对称、合理确定预算边界、编制弹性预算四条对策建议,这些对策建议将有助于发电厂进行预算管理。

【参考文献】

[1] 陈国富:契约的演进与制度变迁[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预结算管理论文篇9

关键词:资产管理 预算管理 结合模式

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理论模式的原则和总体思路

(一)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理论模式的原则

1.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应坚持民主预算的原则,划清公共财政与市场的界限。预算资金的安排应符合经济社会对社会管理及公益性事业发展的需要,国有资产的配置规模也需与事业发展规模和公共服务(管理)的工作量相适应。坚持民主预算原则,有助于划清市场与公共财政的界限,形成公众直接参与预算编审、执行、监督的有效机制,让公众在决定公共财政资源投向范围、力度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2.公共财政资源配置须坚持效率原则。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具有效率,公共服务(产品)能通过市场购买的尽量通过市场进行竞争购买,不能通过市场竞争购买的公共服务,也须坚持效率原则。对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共机构)进行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源的效率,努力做到一定质、量的服务成本最低。一般来说,同质、量的公共服务成本越低,则资源利用效率越高。通过预算管理降低公共服务中的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通过资产管理来降低资产使用成本,通过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做到公共服务综合成本最低。

3.公共服务成本要量化和标准化。单位公共服务量需要有确定的资产使用和资金预算标准,也就是单位公共服务的工作成本(预算资金成本和资产使用成本)要量化和标准化。同一类型的公共服务的成本要统一,不同类型公共服务的成本可以有所不同。

(二)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理论模式的总体思路

在目前财政管理制度下,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提高财政资源配置、使用效率思路主要有:完善和建立有关制度,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设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流程,以及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和设立机构等。

1.需要完善和建立的制度基础。第一,预算管理标准(与单位性质及工作量相关的人员经费标准、公用经费标准)。第二,资产管理标准(与公共服务工作量相关的实物资产配置标准、实物费用定额标准或资产运行维护费用标准、资产折旧标准、资产使用效率标准)。第三,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制度。与收付实现制会计相比,权责发生制会计的主要特点有:资产计提折旧纳入公共服务成本,人力成本分摊纳入公共服务成本,管理成本分摊纳入公共服务成本,以及服务(产品)与成本配比等。第四,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激励约束制度。主要内容应包括:资产超标配置的单位,不安排新的资产购置预算;超标配置的资产不安排运行维护费用、资产折旧费用预算;超标配置的资产,单位又不愿意上缴和调剂的,按标准扣减基本支出经费预算;资产折旧上缴国家预算;资产不达标配置的单位,优先安排新的资产配置预算;单位资产配制不达标,又不想购置和调剂的,优先安排资产租赁费用预算,未使用租赁费用但完成工作任务的,将租赁费用一定比例作为人员奖励费用;单位节约的资产维护费用、资产消耗费用,一定比例作为人员奖励费用;按资产效率标准对国有资产用于经营的部分计算收益纳入单位收入管理预算。

2.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论模式。理想化模式应是标准化、无差别模式,具有能根据行政单位或事业单位的类别不同、各个具体单位之间的工作内容不同进行调整的特点。例如,行政单位特点是行使国家公权利,基本属于公共财政领域;事业单位的特点是类型众多,有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有准公益性事业单位,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其中,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类型众多,财政补助比例不同,公益的内容和比重不同。该理论模式能应用于行政单位也能应用于事业单位。

3.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工作流程。 设计工作流程时,重点考虑以下三方面的问题:预算管理机构,在现有的条件下怎样做,怎样与资产管理机构相配合;资产管理机构,资产管理机构怎样设置,怎样与预算管理机构相配合;审计监督机构,审计机构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过程中怎样发挥作用等。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论模式构建分析

本文主要以事业单位为标准设计资产及预算管理理论模式,行政单位可作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理论模式包含设计标准化的事业单位、计算标准事业单位基本工作总量(基本支出总额度)、测算财政补助基本支出经费比例、测算具体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财政补助金额、测算具体事业单位的年度资产预算等五个环节。

(一)设计标准化的事业单位

标准化的事业单位应满足如下两个条件:一是职能纯粹,仅提供公共管理或公共服务;二是公共管理或者公共服务工作可以数量化,可以用类似于反映商品价值属性的一般人类劳动那样的计量单位衡量,消除不同单位在行业、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实现公共管理或者公共服务工作量的可比性。纯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特点决定其基本支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经费全部来源于财政拨款,其所需资产的购置费用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其运行费用也纳入预算由财政拨付,其资产处置收益也纳入预算,作为财政收入。

(二)计算标准事业单位工作量(基本支出)经费支持额度(Q×S1×QF×SF)

标准化工作量(基本支出)经费定额(S1,Standard1)。即标准化事业单位的基本工作量(标准化工作量)需要的基本支出经费(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由于标准化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位质量是无差别的(不考虑业务的不同,不考虑内容的不同),因而可根据标准化的工作量,测算完成某单位工作所需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数额。如100单位的标准化工作需要基本支出经费15万元。基本工作量的经费定额标准S1,理论上可用完成该工作量的人力物力消耗来测算,现实选择可以采用人均经费定额标准来代替,并根据物价变化等情况及时调整。单位职能所包含的标准化工作量的数量Q(Quantity)。某一事业单位的工作量折算成的标准化工作量。理论上应根据该单位工作的内容和规模进行测算,现实选择可以用单位的人员编制数来代替,假定人员编制是与工作量基本相匹配的,人员编制多,则工作量大,人员编制少,则基本工作量小。在现实工作中,可根据编制部门确定的工作职能、机构编制人员数额和人均经费定额来测算基本支出财政补助数额。

未来预算年度标准化工作量调整系数(QF,Quantity Factor),主要用来处理人员编制数量与现实工作量的差异。如现有的编制是50人,但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量需要的工作量需80人才能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完成,那么该系数就是1.6;也可以用单位机构编制确定时的工作量与当前预算年度的工作量来计算;表示财政经费的增减比例、综合人员变化来确定。

未来预算年度标准化工作量(基本支出)经费定额调整系数(SF,Standard Factor)。主要考虑单位编制比较稳定,标准化工作量增加容易,减少难,通过系数来反映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公共事业发展的需求变化。根据实际设定一个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变动系数SF(系数可以大于1也可以小于1,公共服务职能需要逐步弱化的小于1,需要加强和强化的大于1,如基础教育需加强,则系数大于1)。

(三)测算具体事业单位的财政补助事业经费基本比例(P)

财政补助事业经费基本比例(P,Percent)。即现有公共服务业务占该单位全部业务的比例=公共服务或公共管理工作量/该单位现有全部工作量×100%。这是该模型下,新型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管理的核心内容,确定了该比例就可以准确定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在现实工作中,可以用财政补助收入/全部事业收入的比重来测算P,并根据职能的变化、工作量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该比例可以准确定位准公共事业单位的性质,做到量化,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

(四)测算具体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财政补助金额

明确现有人员编制数Q;明确人员编制基本支出定额S1;确定具体事业单位综合调整系数P×QF×SF;基本支出财政补助金额BG(Basic Grant)=人员和日常公用经费补助=Q×S1×P×QF×SF。

(五)测算具体事业单位的年度资产预算额

包含如下项目:

人员编制数Q;人均资产配置定额S2;具体事业单位综合调整系数P×QF×SF;标准的资产配置额1AL(Asset Limit)= Q×S2×P×QF×SF;资产运行维护费用定额S3;标准资产运行维护费用补助AOE(Asset Operation Expenditure)=S3×AL,如果单位的资产实际配置情况高于限额内的资产配置值,鼓励单位上交超配资产,统一调剂使用,实现资源使用的最佳效率;对于不上缴超配资产或者无法分割上交的。从预算资金上给予扣减处罚;新增资产购置费用(A),资产配置不达标,需要配置资产增加基本支出预算的;新增资产购置费用(B),资产配置不到标,需要配置资产从项目支出购置的;新增资产租赁费用(C),资产配置不到标,不采取购置和调配的,需增加基本支出市场租赁费用的单位经费补助;资产配置超标费用(D),对超标配置资产按效率标准计算的抵减预算部分;资产对外投资费用(E),对单位对外投资配置资产按效率标准计算的抵减预算经费部分;资产的折旧费用净额(F),资产配置标准所应计提折旧金额与单位实际资产配置所应计提折旧金额的差值。单位实际资产配置与标准一致,F为零;超标,F为负数,需要上缴折旧资金;低于配置标准,F为正数,作为对单位少配资产的行为鼓励。对于超年限使用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年度资产预算,资产配置预算(AG,Asset Grant)=标准资产运行维护费用补助(AOE)+新增资产购置费用(A)+新增资产租赁费用(C)-资产配置超标费用(D)-资产对外投资费用(E)+ 资产的折旧费用净额(F)。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流程分析

具体事业单位的全部财政补助预算。单位项目支出经费=行政事业类项目+基建项目+其他财政项目;单位财政补助金额=基本支出经费+项目支出经费+资产配置预算。

部门预算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基本支出主要包括人员、公用经费支出和资产配置支出、资产运维支出。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流程。本文中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流程是一个较理想化流程,涉及的方面非常复杂,现实中可以采取逐步推进的办法,选准突破口,分步实施。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流程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吴红卫.国内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及借鉴.青海社会科学,2008(1)

2.财政部教科文司赴法国公共管理考案团.法国政府公共资产管理考察报告.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08(2)

预结算管理论文篇10

关键词:水利;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是国家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组成部分,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效率的重要措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12年,根据财政部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最新形势和水利预算管理的实际需要,水利部“将水利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研究”列为年度重大研究课题,委托财政部财科所等权威机构承担,开展建水利绩效管理体制和制度的研究工作,立足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实际通过分析,推进改革的主要措施,查找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难点,提出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措施建议关键词水利预算绩效管理,稳步推进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改革。

一、完善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预算绩效是指预算资金所达到的产出和结果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其根本目的就是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通过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它是国家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组成部分,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效率的重要措施。

二、我国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成就与问题

1、取得的成就

我国的水利绩效管理工作,始于20 世纪80年代初期,通过近十年的试点实践,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树立了重产出和结果的绩效理念,增强了预算单位的“成本――效益”观念,各部门各单位支出责任意识逐步加强,增强了资金分配及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了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2、存在的问题

目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绩效评价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西方发达国家也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无成熟经验可借鉴,从总体看,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整体上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思想认识 制度建设组织实施等环节还存在一定问题。

(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面偏小,范围偏窄,资金量较少

目前,水管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基本上尚未开展试点项目缺乏事前绩效目标的设定,大多是事后评价,评价质量有待提高,部分试点流于形式。

(2)绩效评价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技术工作,需要参与者具备很高的专业素质而目前参与者很少参与有关的专业系统培训,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规程掌握不足,对绩效评价指标绩效目标的理解也有差异,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3)思想观念陈旧,绩效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绩效”的思想尚未根本改变,重产出 重结果的绩效管理理念尚未完全深入人心。

(4)绩效评价指标设立及体系建设不完善

水利预算项目既有经常性专项业务费支出,也有建设和购置类支出房屋维修类支出政策研究类和管理类支出,同一类支出中的不同项目也有很大的差异,很难找到一套统一的指标体系覆盖所有水利预算项目,而现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相对单一,侧重于合规性评价,忽视效益性评价;注重支出项目本身的评价,缺乏项目内外因素的综合评价;评价指标中定性指标多,定量指标少,投入指标多,产出指标少;加上水利预算项目缺乏应有的基础数据,评价结果难以和同行业同类型项目平均水平相比较,导致水利预算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

(5)绩效管理制度建设滞后

中国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背景与西方国家不同,相应的理论研究以借鉴国外经验居多,适合中国国情和水利事业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较少,制度建设滞后,覆盖面还不够广,缺乏长效机制和统一规划,相应制度和规范化程序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三、完善水利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1、加强理论研究

探索建立普遍适用于水利行业管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比较完整和规范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完善水利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建设,定期在相关部门间展开理论培训和学习工作,夯实理论基础,使从业人员拥有高度的理论修养水准,从而加强自身素质,力争使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合理的轨道。2.继续开展理论研究工作要认真研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关于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的经验和做法,重点关注这些国家在社会公益事业投入财政支出、水利管理财政资金支出等方而的绩效管理做法,为处于起步阶段的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改革经验。要认真系统研究总结国内部分省在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方而的实践探索,为推动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操作层而的方式方法。要细致深入地研究水利财政资金支出的特点特性,逐类逐项地总结提炼出每一类资金支出后的产出和效益指标,并明确绩效评价的标准,逐步解决绩效日标不明确,绩效指标不细化、不量化,绩效评价标准不明确、不科学等现实问题,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绩效指标库。

2、进一步强化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宣传

要定期开展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绩效管理培和经验交流,增强单位预算绩效意识,提高广大预算绩效管理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要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研究,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等不同方式,积极宣传预算绩效文化,宣传预算绩效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变“要我评价”为“我要评价”,让预算绩效理念深入人心,形成讲绩效、重绩效的良好社会风气。要大力宣传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在水利财政资金支出领域涉及范围内广泛宣传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理念、基本要求、典型做法、经验效益等,要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将财务管理人员,水利财政资金支出责任人,参与预算绩效管理人员纳入培训范围,不断提高水利预算绩效管理人员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绩效管理的工作质量。

3、加强水利事业发展计划的制订,逐步建立预算项目规划制度

各级水利部门要根据单位职责在深入研究、详细论证、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遵循科学发展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重要水利专业和专项规划、水利发展与改革重大基础性研究、水利业务工作需求等为依据,编制预算项目规划,逐步建立预算项目规划制度。

4、完善管理机构,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组织领导

经过协调.水利部初步构建起了预算绩效组织管理体系,管理体制从单一的财务部门管理向财务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齐抓共管转变。对于“防汛”“水质监测”等涉及单位较多的经常性专项,水利部明确由业务分管副部民作为单位负责人,相关业务卞管司局的负责人作为项日负责人的管理体制,由财务司会同业务卞管司局,对各项日单位提出的绩效日标和评价指标进行汇总审查,并共同开展绩效评价工作,评价报告经部领导审定后再正式上报财政部。单位主要负责人负总责,财务部门牵头,纪检监察、审计、人事、规划计划等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以及相关专家共同参与。有条件的单位要设置专门办事机构,负责绩效管理。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责任和效率意识,逐步形成财务部门居中,各级水利部门要成立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委员会,负责本级及所属单位预算绩协调、业务部门分工负责、具体部门分头实施的齐抓共管的预算绩效管理新格局。

5、多方参与,努力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水利部在推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既坚持由财务管理部门牵头,做到责任明确,又坚持邀请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参与,借助行业专家和社会中介的力量,不断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在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水利财务管理部门负责确定年度绩效管理试点范围和绩效日标管理工作,组织绩效评价工作,并对预

算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业务部门参与项日绩效日标、指标值的审核、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价工作。财务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不仅进一步推动了预算管理与业务工作的结合,而且有利于业务部门进一步理清各项日单位职责落实和业务开展情况。为进一步提高预算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水利部还积极探索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智库,在水利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环竹引进专家和中介机构参与。对于一些支出规模人、专业性较强或复杂程度较高的项日,聘请专家或中介机构介入绩效评价全过程。从绩效日标的设定、实施过程

的中期监控到绩效评价的各个环节均有专家或中介机构进行专业参与评定和指导,不断提高水利预算绩效评价的专业化程度。

6、建立和完善绩效问责机制

把预算绩效问责作为行政问责的核心,建立结果信息公开机制,逐步将结果纳入人大监督程序,并依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关规定对外。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是国家公共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效率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一门新型的财政工作,我国的水利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所以深化改革是必由之路,我们既要立足于自身的不懈探索,也要紧密关注国外的科学成果,努力借鉴外国的先进成果和经验,力争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的水利预算绩效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于振善. 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