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技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09:49:18

矫正技术论文

矫正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图像处理;畸变校正;二元全区间插值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的发展,在医学、工业、科研等领域对细微物体的精密测量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众多的测量技术中,图像识别与处理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精度高、重复性好,且检测具有非接触性等特点,已成为当前细微粒度测量研究的一个热点和发展趋势。然而,典型的图像识别与处理技术很难满足高精度的测量要求,因此,如何提高微小型物件的测量精度已成为该技术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以提高微小型物件的测量精度为背景,研究摄像机标定的相关技术和方法,从中探究矫正图像畸变的优化方法,为精确建立起三维空间物体与二维图像间的对应关系提供可靠方案。

1 摄像机畸变原理

针孔成像模型是摄像机成像模型中最常用到的基本模型,但它每次只能通过一束光线,这导致实际应用中摄像机曝光不足图像生成缓慢,因此并不适用于实际的成像系统,于是,人们在针孔模型的基础上使用弯曲的透镜,使得大量光束收敛聚焦到投影点上,加快了图像的生成速度,但却引入了畸变。此外,在实际成像过程中,由于CCD等的加工装配误差,也会使投影点偏离投影几何中心形成畸变。

1.1 径向畸变

径向畸变是由于透镜的工艺缺陷造成的,它使得摄像机的透镜总是在成像仪的边缘产生显著的畸变,比如筒形畸变和枕形畸变,如图1所示:

(a)是筒形畸变,(b)是枕形畸变,光线在偏离透镜中心时会比靠近中心的地方畸变更加明显。对于径向畸变来说,成像仪的中心(光心)畸变可以视为0,因此,它们是相对光心对称的。以r=0展开泰勒级数,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

3 结果分析

本文在摄像机标定技术的基础上,使用经过参数优化的摄像机模型对测试图片进行畸变矫正,由于本文使用高清摄像机,因此图像畸变现象并不明显,为便于观察实验效果,本文利用图片处理工具对其中一幅图像进行畸变加强,然后用本文阐述的方法对已经严重畸变的图像进行畸变校正,最终得到的效果如图2所示:

图2(a)为矫正前的畸变图像,图2(b)为经过畸变矫正后的新图像,从图中可以观察到本文使用的畸变矫正方法矫正效果显著,且二元全区间插值平滑,图像灰度没有发生明显跳变现象。

为减少冗余数据量,本文选择观察图像中角点的位置迁移情况,但由于图像中的角点数为144个,因此本文只截取少量数据列于表1。

表1比较了原始图像、畸变图像及其对应矫正图像的角点位置情况,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即使图像发生了严重畸变,但经过本文矫正方法矫正后,依然可以恢复到几乎未发生畸变的情况。此外,通过与原始图像对比,可以推测,若摄像机理论成像模型与真实成像模型间的误差越小,畸变矫正的效果会越好。为验证该结论,本文将原始图片分别置于OpenCV计算得到的理论模型以及经过遗传算法优化后的理论模型中矫正畸变,然后计算矫正图像中每个角点的投影误差,误差结果如图3所示:

根据图3结果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图中角点位置越接近光心,畸变值越小,几乎为0;越靠近边缘,畸变越明显,甚至可达光心点处畸变值的50倍以上,符合畸变映射原理。第二,经过遗传算法参数优化,所有角点的投影误差都在1个像素以下,而未经过优化处理的图像,误差接近10个像素,这不仅说明了遗传算法能有效提高摄像机的标定精度,而且也验证了畸变矫正的准确度与成像模型真实度之间成正比关系。

4 结论

本文研究了摄像机几种主要畸变的成因,并对畸变矫正算法做出了改进,引入了二元全区间插值法,该方法不仅解决了畸变矫正后的点不能落在实际图像像素点上的问题,还使插入的值更加平滑、连续,为后续颗粒测量工作提供了更精准的理论数据。

【参考文献】

[1]胡占义,吴福朝.基于主动视觉摄像机标定方法[J].计算机学报,2012,25(11): 1149-1156.

[2]陈天飞,马孜,吴翔.基于主动视觉标定线结构光传感器中的光平面[J].光学精密工程,2012,20(2):256-263.

[3]孟晓桥,胡占义.摄像机自标定方法的研究与进展[J].自动化学报,2012,4(1): 110-124.

[4]A.Y. I. Abdel-Aziz, H. M. Karara. Direct Linear Transformation into Object Space Coordinates in Close-Range Photogrammetry[C]. The Symposium on Close-Range Photogrammetry, Urbana, Illinois, USA,1971:1-18.

[5]徐杰.机器视觉中摄像机标定Tsai两步法的分析与改进[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2,32(4):214-219.

矫正技术论文篇2

【摘要】目的:探讨Tip-Edge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牙齿反错畸形的临床分析。方法:对Tip-Edge直丝弓矫治技术的矫治过程进行分析。结果:直丝弓矫治技术的矫治过程可分为排齐牙列与整平牙弓。关闭拔牙间陈(拔牙病例)或牙弓剩余间隙(不拔牙病例),矫正磨牙关系,建立正常前牙覆牙合与覆盖。牙齿位置与牙合关系的细微调整,建立正常牙合。结论:排齐与整平牙弓、正前牙覆牙合、矫正前牙覆盖建立I类磨牙关系。关闭拔牙间隙。完善牙位与牙合关系、支抗控制、彼此关联.相互影响,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

【关键词】矫正错颌畸形;矫治过程;Tip-Edge直丝弓矫治技术;

在临床上正确地应用Tip-Edge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可以矫治成功任何类型的错牙合 畸形。整个矫治过程一般分为三期,每一期都有专门的矫治目标,每一期的矫治过程都是在上、下颌同时进行的,只有完成前一期的目标后,才能开始下一期的治疗[1]。对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行Tip-Edge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的30例患者矫治过程进行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收治的30例治错畸形患者,男14例,女16例,年龄12~29岁,均为恒牙。安氏Ⅰ类错12例,安氏Ⅱ类错10例,安氏Ⅲ类错8例。覆盖3~9mm,平均6.5mm。前牙拥挤出在3~5mm,矫治疗程10~30个月。

2 矫治过程

2.1第一期矫治方法 使用0.41mm的澳丝,在前牙做小圈曲,在磨牙颊面管近中弯打开咬合的后倾曲,患者24小时做Ⅱ类或Ⅲ类牵引;利用垂直开大曲或是镍钛辅弓来排齐拥挤的前牙,或是用链状橡皮圈关闭前牙间隙,排齐后进行尖牙结扎;交互牵引或是扩弓等矫治磨牙反牙合或锁牙合。

2.2第二期矫治方法 继续尖牙结扎;换用0.51 mm或0.56 mm的澳丝,减小后倾曲以维持前牙对刃、保持牙弓形态和磨牙的直立;进行颌内和颌间牵引,即“Z”形牵引,若需前牙后移则仍用50~70 g牵引力,如需后牙前移则用170~280 g的牵引力;④拔牙间隙关闭后应立即黏接双尖牙托槽矫正双尖牙的错位。

2.3第三期矫治方法 使用0.55 mm×0.71mm(0.021 5英寸×0.028英寸)的方丝与侧方正轴簧共同作用来矫正牙齿的近中倾斜度,同时控制牙齿的转矩,牙轴直立后用 Tip—Edg结扎圈进行结扎微调;使用0.56 mm的澳丝与侧方正轴簧及前牙控根辅弓矫正牙齿的轴倾度,然后再使用0.55 minx0.71 mm的方丝进行调整,最后用Tip—Edge结扎圈进行结扎微调;使用0.56 mm的澳丝与侧方正轴簧及前牙控根辅弓矫正牙齿的轴倾度,然后用方丝转矩辅弓更换前牙控根辅弓,下前牙则使用转矩条对牙齿的轴倾度进行调整,最后用Tip—Edge结扎圈进行结扎微调。

3 讨论

Tip-edge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是以Begg细丝弓矫治技术为理论基础,结合直丝弓矫治器的槽沟特点,每一期均有专门的矫治目标;每一期过程一般均是在上下牙弓同时进行的;每一期上下牙弓的矫治完成后,再进入下一期。在第一期开始时,每个牙齿的牙冠就应该朝着它最终位置的方向移动。在这一期必须让弓丝产生轻微的矫治力,在与轻微的颌间牵引力共同作用下,使前牙迅速地移动。这种轻微的力量不会损害口内支抗,因此不需要口外力支抗。打开前牙咬合到对刃关系。解除拥挤,排齐前牙。矫正后牙反牙合 或锁牙合 或扭转等[2]。如果可能,调整磨牙关系。四个矫治目标中,打开前牙咬合至对刃关系最为重要,最后一个目标——调整磨牙关系最不重要。换言之,如果磨牙关系尚未调整至中性,而其他目标已经完成,则可以进入第Ⅱ期。但是,当前牙咬合尚未打开时,一般不应该进入第Ⅱ期。显而易见,打开前牙咬合至对刃关系应是结束第一期矫治的标志。第Ⅱ期矫治目标要保持所有在第Ⅰ期所取得的矫治结果。这包括:前牙达到对刃关系;前牙排列整齐而无间隙;后牙反牙合 或锁牙合 得到矫正;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患者,磨牙关系可能得到调整。关闭后牙剩余间隙。必要时,调整磨牙至中性关系。第Ⅲ期矫治要保持第Ⅰ、Ⅱ期所取得的所有结果。获得所有牙齿理想的轴倾度。

第一期打开咬合时,过小的Ⅱ类牵引力使其在前牙产生的效应力,与唇弓支抗曲在前牙产生的压人力的合力,通过前牙弓段抗力中心的唇侧,结果前牙唇倾,覆盖加大。过大的Ⅱ类牵引力产生的垂直分力,可完全抵消支抗曲在前牙产生的压入力,使得前牙在舌倾移动的同时不但没有被压入反而伸长,覆牙合加深;只有合适的Ⅱ类牵引力,使得Ⅱ类牵引在前牙产生的效应力与唇弓压入力,合力通过抗力中心的牙合方(即抗力中心与前牙托槽平面之间),使得前牙舌倾移动并压入,打开了咬合也减小了覆盖[2]。PC Kesling强调牵引力以50~70 g为宜。应用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零衰减性能的澳大利亚弓丝。差动技术打开咬合的力源,在于弓丝上弯制的支抗曲所贮存的势能,只有具备以上性能的弓丝,才能保证这一势能缓慢持续有效释放;合适的支抗曲角度,应使弓丝在颊面管就位时弓丝前端伸入前庭沟。支抗曲在前牙弓段产生压入力的同时,也会在磨牙上产生冠远中向的力矩和伸长力,支抗曲角度过大,会使磨牙远中倾斜移动,从而削弱了唇弓对前牙的压入力,前牙很难压入,打开咬合疗程增长;双尖牙不贴托槽,以免分散唇弓对前牙的压入,并加长前后牙弓段的弓槽距,使得压人力柔和持久[3]。使用差动技术矫治错牙合 畸形,切勿以向后推磨牙作为增大牙弓长度的方法;治疗过程中口外力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

参考文献

[1]彭友俭,高嘉泽.口腔正畸早期治疗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2

矫正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中国;循证矫正;循证教育;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DF613

文章编号:1008-4355(2016)05-0046-07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6.05.06

循证来源于西方英文词汇“Evidence-based”,最初它被翻译成 “求证”或“实证”,1996年复旦大学王吉耀教授正式把它译为“循证”,得到了学界广泛的认同,此后,循证作为一个中文词汇诞生了。循是指遵循,而证是证据的意思,循证就是遵循相关的证据,主要指根据或者遵循最佳的证据来处理事情、制定方案。它是一种理念和方法论。

循证最初被应用于医学领域,1970年代初期,英国流行病学家科克伦最先提出“循证”,后来加拿大学者戴维・萨克特对循证在医学的应用做了进一步的拓展和研究。1992年,盖亚特博士以及他的团队发表了《循证医学:医学实践教学的一种新方法》,首次提出了循证医学的概念。循证医学基本宗旨:谨慎、科学地选取适用当前己有的最佳研究证据,结合资深医师的工作技术与临床实践,充分顾及患者的期望,并确定治疗方案。随着循证医学影响的扩大,循证理念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人文科学领域。循证教育、循证心理学、循证管理、循证培训等广泛兴起,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循证运动。20世纪末,循证实践在司法界得以引入和应用,西方国家尝试、推广、运用循证矫正。在20世纪中期,西方社会面临犯罪率及再犯率双高、监狱人满为患的局面,有人批评保障就业为基础的假释制度,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后来,引入康复模式,该模式把罪犯当成需要治疗的病人,认为只要对他进行治疗、矫正,就能够康复,但是,在矫正实践中发现,矫正成本高、收入甚微、高耗低效、投入高于产出,矫正工作效果饱受质疑。1999年,谢尔曼等人提出“循证警务“概念, 2000年,达拉斯・马肯泽提出“evidence-based corrections”,即以证据为本的矫正,被美国、瑞典、加拿大等国实证认为有效的囚犯矫正模式。美国有研究表明,自19世纪80、90年代采用循证矫正后,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率比原先未采用循证矫正的再犯率明显降低,后推广到世界其他国家。循证矫正是指矫正工作者在矫正罪犯时,针对罪犯的具体问题,寻找并按照现有的最佳证据(方法、措施等),结合罪犯的特点和意愿实施矫正活动的总称。

循证矫正作为一个新概念,从2012年下半年起,已逐渐成为了中国犯罪学、监狱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循证矫正在中国正式推广是以江苏省宜兴市“循证矫正方法及实践与我国罪犯矫正工作研讨班”的召开为标志的。此后,中国司法部确定全国九所条件较好、理论研究基础相对扎实、罪犯改造经验较丰富的监狱为循证矫正试点机构。

一、循证矫正在中国实践与推广的困境

新形势下,社会对监狱的教育矫正与改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控制初犯率,而且刑满释放人员的再犯罪率也日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指标。对罪犯的矫正从最初的重视监禁与惩罚为主转变到教育与改造为主的人道主义服务。循证矫正正是适应这种变化的新理念与新模式,它成为了现代科学精神在矫正领域的鲜明体现,也是人本主义思想的生动展现,能够为罪犯的矫正与改造带来巨大变革,同时是一种被发达国家通过实践证明的矫正技术与矫正方法,获得了世界范围的广泛认同,把循证矫正相关的理念与矫正方法引入到中国罪犯矫正的实践中,具有较大的理论创新以及实践意义,它能够帮助我们提高罪犯矫正与改造的科学性,增强矫正效益,提高改造质量,帮助降低社会犯罪率。

循证矫正是2012年引入中国的,随后全国多个监狱开始了循证矫正的试点工作,关于循证矫正的相关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虽然中国已实施循证矫正的试点项目,但是就目前的实践经验来看,还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可供推广的实践模式,在中国当前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循证矫正在实践中面临种种困难,显露出不少技术以及观念上的缺陷。

(一)循证矫正专业力量如何发挥,矫正研究与实践如何进一步结合

循证矫正涉及四个主体,研究者、实践者、管理者及矫正对象,这四大主体彼此之间是相互配合、共同合作的统一整体。在循证矫正中,研究者代表专业力量,研究者致力于开展实验研究、准试验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等,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实验为循证矫正提供相关的行动指南、标准或手册。

循证矫正在中国的推行是一个行政主导的过程,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而非专业主导的过程。循证矫正是通过司法部的整体部署,各级司法部门的高度配合而开展起来的。从2012年之后,中国出现九个行政作用下的循证矫正监狱试点,这些试点项目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整个司法体制的力量,特别是司法工作人员、行政人员的贡献。在循证矫正推行的过程中,专业性的力量没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罪犯矫正与改造的相关研究人员、专家学者没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循证矫正实践中来。虽然,以行政力量进行循证矫正的推动具有一定的效率,我们不能否认行政的巨大作用,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如果长此以往,专业共同体很难形成,专业的认同以及专业自觉等将逐渐弱化,从而使循证矫正失去发展的活力。

(二)循证矫正最优证据如何形成,支持性的资源与技术平台如何建立

关键点和难点在于证据的形成。因此,如何形成证据,特别是最优证据如何形成,成为了循证矫正实践中需要首先攻克的关键性问题。循证矫正在中国的推动还停留在形式上,没有真正落实到实质方面。虽然循证矫正试点项目以循证为基本理念,进行了循证矫正具体操作程序的设计,但是从实质方面来看,过度强调形式方面的科学标准,而相对忽略了证据的信度和效度。追逐循证矫正评估工具的开发和利用、矫正流程的设计,忽略了对实践的反思,矫正实践的结果没能再回到理论中去进一步修正循证矫正的研究,存在实践与理论研究的脱节。

循证矫正支持性的资源与技术平台如何建立,直接影响到证据的形成以及最优证据的获取。由于中国在循证矫正研究及实践方面起步较晚,前期的专业知识储备、理论研究、实践水平尚有许多不成熟之处,配备的技术支撑比如数据库、资源共享平台等也十分匮乏。此外,罪犯教育矫正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专业知识和技术等方面远远落后于矫正实践对其提出的要求。缺乏一支专业化的队伍,中国循证矫正很有可能在实践中浮于表面,浅尝辄止,注重形式,缺乏内涵。

罪犯的改造质量与监狱行刑效益受多种因素影响,罪犯文化素质的高低影响到循证矫正的实质内涵,对罪犯的思想改造以及行为矫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罪犯的具体情况分为不同的阶段,从一个阶段跨到另一个阶段的节奏和步调要根据罪犯的认知水平,文化知识素质,心理与情绪状态等。只有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真正地提高循证矫正的实质内涵,而不是搞形式主义,真正提高矫正的成效。

(三)合作的体制机制如何建立,多方联动如何实现

循证矫正的基本点和核心要素在于证据,矫正遵循证据,以证据为基准,最重要的四大要素分别是,研究者、实践者、实践对象、管理者。首先,循证矫正研究者必须开展大量案例的探究,从研究中为循证矫正的实践提供实施准则,矫正指南、手册、标准等有赖于研究者开展大量的实证研究;其次,循证矫正实践者根据研究者设计的行动方案,根据个人经验,结合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矫正实践;再次,循证矫正管理者需要做好矫正规划,统筹协调,发挥各要素的作用,为循证矫正提供服务。因此,循证矫正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整体系统,一个涉及研究者、实践者、实践对象与相关管理者四个方面的理念体系。

循证矫正需要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使系统结构更加合理,发挥出系统的整体效应。

循证矫正主体四方“各怀鬼胎”。矫正管理部门关注的是管理,重视矫正法律法规的执行,看重上级命令、科层制管理、工作绩效;循证专家团队则关注研究工作的开展、研究成果的呈现,理想化色彩明显,很多时候还往往把矫正中的简单问题复杂化;矫正实践人员关注的是个人本职工作能否顺利完成,他们已习惯于固有的、简单的罪犯矫正和管理的方式,不希望增加工作负担,对新的矫正方法和模式进行尝试和改革的积极性不高;矫正对象关注的是个人切身利益,更多考虑的是劳动效益、个人减刑、出狱后的就业问题等,希望受到的打扰越少越好。在这样的情形下,循证矫正的多方联动如何实现,是摆在面前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四)循证矫正实践模式如何本土化

循证矫正在中国的实践实质是一种矫正方式和手段的摸索,还不是一套成熟模式的运用,作为一个舶来品,它需要经过借鉴与创新的过程,不可能照抄照搬,不管是证据的搜集和建立还是评估方法的开发与设计,都进行了适应本土的创新和改良。中国循证矫正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摸索和尝试,开发新的矫正方式方法,并且在实践中进行相应的检验。

在矫正过程中,对罪犯的再犯率预测不够精确,矫正出现偏差,在实践中缺乏一套完善的循证评估预测机制,对罪犯的一些心理症结认识和评估不到位,再犯风险没能得到预警,对罪犯的各方面情况掌握不足,对罪犯的了解停留在人口学的资料以及日常的谈话了解,甄别与分类不科学。不少罪犯在服刑期间,迫于法律与制度的震慑作用,从行为上表现出服从,配合改造的状态,但是对罪犯心理的变化、思想的转化这些隐蔽性的状态却很难进行监控和了解,缺乏科学的评估标准,部分罪犯出狱后,遇到特定情境可能再次走向违法犯罪之路。

二、循证矫正在中国实践与推广的策略

循证矫正当前还处于摸索阶段,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循证矫正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借鉴国外循证矫正的先进经验,并且更加密切地关注中国罪犯教育矫正的实践,把矫正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创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循证矫正的成熟模式,不断地反思循证矫正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提炼与升华,上升为理论,从而为之后的矫正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

(一)树立循证矫正的科学、人本、服务理念

应该来说,循证矫正从引入中国开始,相关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循证矫正的理论探讨还较为浅薄,实践方面也缺乏成熟的经验,尚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地方。循证矫正的实施者还远远不能达到循证矫正对其提出的要求,从矫正理念到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均需要进一步提高,循证矫正的相关保障不到位,工作难以开展。循证矫正在中国监狱矫正的适用性以及有效性仍需进一步验证,如何促进循证矫正的本土化问题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循证矫正需要具备科学精神,只有树立矫正的人本位理念、增强服务观念,注重矫正立足于相关证据以及评估等,才能进一步地完善循证矫正,促进其实践的发展。矫正的目的是对罪犯的教育,罪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个体,有其基本的需求、个性特征、人格特质,对罪犯的矫正惩罚不是目的,而教育与改造才是根本的目标。此外,要坚持矫正服务理念。循证矫正包含四个主题,分别是研究者、实践者、消费者、相关管理方。研究者以及管理者要为实践者与消费者服务,实践者为消费者服务。把服务的理念落实到实处,真正地以消费者的利益为基准。最后,要重视证据在矫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循证矫正要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以证据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罪犯进行的教育矫正与改造要通过科学的评估,把握矫正的科学标准,搜集科学有效的证据,从而为教育矫正实践服务,使之更加科学化,提高矫正的效益。

只有坚守循证矫正的科学、人本、服务理念,才能营造出循证矫正的文化氛围。当前我们的矫正实践还处于经验氛围下,而基于证据进行实践的文化氛围还较为薄弱。传统氛围下矫正者基于自身的经验,崇尚权威,忽视证据的矫正实践发展存在诸多弊端,只有坚守好了科学、人本、服务理念,构造一个良好的适合循证矫正发展的氛围,才能更好地落实循证矫正。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促进良好循证文化的形成。

(二)注重评估,遵循证据,确保矫正过程科学化

循证,顾名思义是循证证据,因此,循证矫正要以证据为基础,研究者、实践者、对象、管理者为一定目标按照一定证据而进行实践,最终达到最佳的矫正效果。循证矫正要注重评估,而评估首要的是对循证矫正科学性和有效性的评估研究,特别是对于罪犯教育与改造质量的评估研究,力求使评估更加严谨和科学。传统的矫正不太注重对证据的搜集以及使用,而循证矫正作为一种新模式,非常强调证据的收集以及利用,遵循证据,确保矫正的科学性,根据客观真实的证据,来选择最佳的矫正方案,确保矫正实施的有效性[1]。

在罪犯矫正时,对罪犯进行综合评估必不可少,特别对罪犯的心理、职业技能、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教育与改造的效果进行评估。但是,当前中国这方面的专业评估技术相对落后,改造的效果很难评定,我们必须对罪犯教育矫正进行科学评估,为循证矫正的进一步进行提供科学的依据。第一,对于参与矫正评估的工作人员要对矫正措施、矫正对象的发展变化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第二,对于评估的方式方法要符合科学标准,采取科学合理的统计工具,运用科学评估方法从而为矫正实践过程的评估寻找评估证据。第三,矫正评估工作人员要积极与一线的矫正人员进行沟通与合作,通过对矫正实践的真实接触,了解矫正的实施情况,搜集关于矫正对象的第一手证据,然后根据矫正对象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矫正方案。

开展罪犯教育与改造有效性的评估,加强对评估的研究工作,有助于为循证矫正提供科学依据。循证矫正的首要步骤就是对罪犯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搜集相关证据,对罪犯的心理状况、个人成长背景、再犯罪风险、回归社会的能力等进行测量和评估,获得初始证据,从而为矫正实践的开展提供科学、准确的根据。对罪犯的初始评估要包含这几个要素,首先是罪犯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对罪犯的心理状态、精神情况进行检查,以此作为心理干预与矫正的依据;其次,罪犯再犯罪风险评估,对罪犯的再犯罪概率进行综合测量,作为分类教育和管理的依据;再次,回归社会能力的评估,对罪犯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评估,作为其社会化教育与引导罪犯回归社会的依据。这几大要素的评估和测量可以通过相关的调查问卷、心理量表、深度访谈等手段实现[2]。

此外,注重对罪犯的社会跟踪回访。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之后,并不意味着循证矫正的终结,要坚持有计划、分批次、多形式开展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回访工作,了解这些人出狱后的真实生活状态,进一步检验循证矫正效果,为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支持,包括就业帮助和指导、家庭生活的辅导、职业技能培训、心理的咨询与辅导,通过跟踪帮扶和延伸教育,帮助刑满释放人员较好较快地成为一名自食其力、不再危害社会的公民。

(三)循证矫正理论研究与矫正实践

传统矫正教育模式是矫正实践与矫正研究相互分割的旧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很难进行结合,各行其道。当前中国矫正工作还是以实践者为重,研究者在矫正实践中的作用没能得到应有的发挥,矫正研究与矫正实践实质上出现了断裂。一方面,当前罪犯矫正实践还缺少一大批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能力过硬的工作者,实践者通常对矫正理论和矫正研究兴趣不大;另一方面,研究者进行矫正理论研究脱离了矫正的实际,关注宏观的理论架构。循证矫正强调矫正研究与矫正实践的相互配合,二者相互促进,紧密相连。研究者需要接地气,进一步地立足矫正实践,研究证据。而矫正实践者需要利用矫正理论研究成果,进行证据的实践以及检验。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共同促进。矫正实践能够成为应用矫正理论研究的平台,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而矫正理论研究能够为矫正实践提供有效指导,通过研究证据推进矫正实践的发展。总之,我们需要终结矫正实践与矫正研究之间二元对立、分离割裂的局面,架起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桥梁,实现研究与实践之间的权重平衡,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双赢。

监狱、未管所、戒毒所等矫正机构要进行相关的改革,特别是进一步改革体制机制,为循证矫正的顺利推行提供研究与实践专家。首先,在人事制度方面,要注重对矫正人员的招聘考核,吸收专业能力强、矫正理念先进、矫正经验丰富的专家进入矫正人员的队伍中;同时,加强对矫正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循证矫正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另外,在人员考核、晋升等方面向循证矫正倾斜,出台相关的政策性文件。通过人力资源方面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为循证矫正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激发一线的矫正工作人员积极地尝试新方法,接受、学习、创新循证矫正模式[1]。

加强矫正研究机构以及高等学校、司法行政部门的联系,发挥各方面力量,构建循证矫正服务的平台,加强循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循证矫正方案设计中,将面临如何获得最佳的矫正研究证据这一核心问题。

(四)加强国外循证矫正先进经验的借鉴

中国目前缺乏循证矫正的成熟模式,许多评估与教育改造方案尚不完善,而循证矫正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当前中国循证矫正的摸索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引入和参考国外先进做法对当前中国循证矫正的推进是一种有益的途径。循证矫正在美国、瑞典等国家的罪犯矫正领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相关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英国的循证矫正实践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走向成熟,在缓刑假释以及监狱矫正中均有广泛的运用。英国循证的评估系统相对完善,引入同行评审制度,英格兰和威尔士采用“何者发挥作用”认证系统方法。美国关于循证矫正的理论研究较为丰富,并且有很多司法实践。例如,美国俄亥俄州以中途之家和社区为基础对罪犯实施循证矫正,矫正项目要求使用评估工具对风险进行严格的测量和评估,建立一套基于个人需要的服务模式。澳大利亚循证矫正遵循“能发挥作用”基本原则,注重方法的运用,从矫正研究以及评估中获得证据,关注罪犯的越轨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确立了矫正系统范围内的认证程序。新西兰刑事司法实践部门全面接受和实施循证矫正,有关的法律、政策文件都有所体现。循证政策在新西兰被描述为“一种制定政策的技术方法,它能确保政府官员通过运用研究中得出的最佳证据制定明智的政策、方案和项目”[3]。

而循证矫正对中国来说,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2012年起,才开始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国司法部副部长张苏军在循证矫正方法及实践与我国罪犯矫正工作研讨班开班仪式上讲话,指出中国循证矫正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犯罪矫正的成功经验。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国外循证矫正相关理论的学习以及矫正经验的借鉴,翻译国外循证矫正的相关著作和论文,国外研究成果对我们的矫正实践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选派专业人员到国外进行实地考察,聘请国外专家到中国进行讲学,介绍其循证矫正的经验和教训。当然,由于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我们在借鉴国外循证矫正的相关经验时,要避免对国外矫正理论或实践的照抄照搬,需要根据本土国情,促进循证矫正的本土化,罪犯矫正与改造需要根植于本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契合本土实际,体现本土特色。

(五)多方联动,为循证矫正的推进提供支持

多方联动,相互合作是各方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教育矫正的最终目标是帮助罪犯能够顺利回归社会。传统的单兵作战式的罪犯矫正模式显示出弊端,仅仅依靠监狱这一支力量帮助罪犯回归到复杂的社会,困难重重,因此,监狱对罪犯进行矫正的过程中,要调动以及组织社会不同力量的参与,发挥多方的作用对罪犯进行教育、矫正、改造,把社会资源有机整合,支持监狱的教育矫正工作,帮助矫正对象更好地进行思想的转化,更加顺利地回归社会,自力更生。同时,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到矫正实践中,有助于监狱更好地利用多方资源,推进罪犯矫正从封闭模式走向开放,此外,使社会了解监狱,无形中渗透普法教育,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循证矫正是系统论指导下的新型矫正方法,是一个由矫正研究者、矫正实施者、矫正实施对象、矫正管理者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循证矫正效益的好与坏往往取决于这几个方面:第一,循证矫正过程中是否联合了四大主体的力量,发挥四方联动作用,矫正实施者按照循证矫正的方案和手段对矫正对象进行教育与改造,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证据,而循证矫正的实施对象也非被动接受,他们也是循证矫正的专题,要发挥其应有的能动作用,在与矫正实施者共同协商和探讨中选择最适合的方案,矫正管理者也不能置身事外,要整体调配矫正资源,使最有效的矫正方案能够获得相应的支持。第二,循证矫正的效益还与循证的整个过程息息相关,考察矫正对象的需求以及实际情况、矫正效果的好坏,每一个项目都需要通过证据来进行验证,同时循证矫正效果本身也可以成为下一步矫正工作的证据,因此,循证矫正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由多个主体、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如同螺旋,循环上升。

循证矫正的框架结构不仅仅是由矫正者与矫正对象构成,而是一个由研究者、矫正者、矫正对象、管理者组成的统一整体。传统的矫正模式中,管理者与受教育者容易受忽视,而循证矫正模式把这两者纳入了体系中,这四大主体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作用、职责需要进一步厘清。

第一,研究者提供最佳证据,循证矫正从教育矫正理论中分离出类似临床证据的应用理论,为实践者提供直接指导实践的证据。研究者对证与循进行深入研究。所谓“证”指的是证据,在循证矫正实践中,要制定矫正的相关标准以及矫正方案,从而能够为矫正实践提供最佳的证据,利用好证据,建立证据数据库以及利用其他网络共享平台,为矫正提供证据的查询检索服务,提供充分的咨询。所谓“循”是遵循,把遵循落实到矫正的整个过程,从确定循证矫正的问题到搜集矫正的相关证据,对证据进行筛选和鉴定,选出最佳证据,并把这些证据落实到实践中,这些环节无一可以离开对证据的遵循。

第二,矫正教育者应该基于证据进行教学。在循证矫正看来,任何矫正教育活动或方案,均不能单纯地基于矫正实践者的某种哲学或信念,而必须基于矫正的科学证据。矫正教育者要改变传统单兵作战的矫正模式,与系统中的其他主体相互配合,特别是矫正教育的研究者,与其结成同盟,采取集团作战方式。

第三,矫正教育对象有权参与矫正教育实践的决策。传统矫正模式由矫正者决定,矫正者主导了矫正过程,但是在循证矫正中,矫正者要考虑到矫正对象的刑期、心理、认知、个性、文化素质等多方面因素,注重对证据的利用,矫正方案也应更加人性化、个性化,遵从矫正对象的实际,最大限度地调动其改造的积极性,提高罪犯矫正的效果。

第四,管理者协调整个矫正教育与改造的过程。有了矫正证据作为支撑,管理者可以循证进行管理,把矫正的相关证据作为对罪犯减刑的依据之一,并且根据研究者、矫正者提供的矫正证据进一步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诊断监狱行刑以及罪犯改造的问题,制定出相关的干预政策,进行相应的矫正制度的改革。管理者可以通过一定的资金资助矫正改造的课题研究,注重矫正研究人员进行应用研究,此外,组织好矫正专家进行循证矫正的研究和方案设计,在循证矫正实践中,保障矫正人员以及矫正对象的合法权利,规范矫正的相关秩序,创造条件保证矫正实践的顺利开展[4]。

结语

如何提高矫正的有效性和效率,需要我们建立科学、可行、有效的矫正模式,寻求矫正的相关证据,这就需要引入循证矫正。在对犯罪人进行教育矫正的实践过程中,循证矫正能够帮助犯罪人积极主动地向矫正目标靠近,其根本目标是帮助犯罪人进行改造,帮助其回归社会,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当前,中国循证矫正仍然处于理论建构以及实践模式之中,作为矫正制度的一种新模式、新方法,其有效性、系统性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崇脉.当代美国循证矫正及其启示[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6):115-122.

[2] 彭少峰.循证社会工作的本土模式、实践限度与可能价值[J].学习与实践, 2015(2):9-106.

矫正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 直丝弓矫治器 方丝弓矫治器 ii类错 畸形 疗效评价

安氏ii类错 畸形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错 畸形,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于2000年组织对全国七个地区的25392名乳牙期、替牙期和恒牙初期儿童和青少年,以个别正常 为标准的错 畸形患病率的调查,安氏ii类错 的患病率,乳牙期10.10%,替牙期25.77%,恒牙初期19.41%[1]。

安氏ii类错 畸形的矫治方法多种多样,方丝弓矫治技术与直丝弓矫治技术是当今固定矫治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2种,二者在治疗各类错 畸形时的疗效也是大家所公认的,合理的运用二者中任意一种技术均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而直丝弓矫治技术由于将方丝弓矫治技术中的3种序列弯曲包含在托槽的设计当中,从而简化了临床操作,缩短了就诊时间,同时使牙齿定位更加准确[2]。因此,目前在国内外正畸临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作者将临床中严格筛选的50例患者分两组采用2种技术治疗,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对比。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在我院正畸科矫治结束的ii类错 畸形患者50例,要求有完整的治疗前后模型,且未经过正颌外科手术治疗。根据矫治技术的不同,将患者进行配对分为直丝弓组和方丝弓组,每组25例。50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32例,年龄10~18岁,平均13.10岁,平均疗程23.90个月。

1.2 矫治方法

1.2.1 直丝弓矫治技术 第1组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装直丝弓托槽和带环,排齐整平阶段也利用尖牙向后结扎及末端回弯防止前牙唇倾及覆 加深。第二阶段利用滑动法同时内收6个前牙,此阶段注意使用轻力,并适当在磨牙前弯制后倾弯,内收弯以及前牙区的转矩对牙齿的移动进行控制。最后行牙位的精细调整。

1.2.2 方丝弓矫治技术 第2组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装方丝弓托槽及带环,按照标准方丝弓矫治技术的步骤首先排齐整平,此阶段采取尖牙向后结扎及末端回弯等措施防止前牙唇倾。第二步牵尖牙向远中,为了减小牙齿移动中的摩擦力此阶段主弓丝采用直径为0.46mm不锈钢圆丝,并在颊面管前弯制停止曲,停止曲要求离开颊面管1.0mm,并与带环牵引钩结扎在一起,颊面管前弯制后倾弯及内收弯可以防止磨牙近中舌向扭转。第三步内收前牙时用关闭曲法,并在曲的近远中弯制“人”字形曲来抵抗前后牙向拔牙隙倾斜。后期进行牙位调整。

1.3 研究方法

1.3.1 par指数评价方法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模型进行par指数测量,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矫治器治疗效果、畸形改善程度及疗程的差异。具体测量评分方法参照richmond等[3]关于par指数的测量标准。

1.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两组测量内容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直丝弓矫治技术 直丝弓治疗组弓丝使用顺序:排齐整平阶段使用0.30, 0.36, 0.41, 0.46, 0.64mm镍钛丝;关闭间隙时用0.48, 0.64mm不锈钢方丝。直丝弓治疗组疗程最短16.9个月,最长20.7个月,平均18.8个月。

2.2 方丝弓矫治技术 方丝弓治疗组弓丝使用顺序:排齐阶段使用0.30, 0.36, 0.41mm镍钛圆丝;牵尖牙向远中使用0.46mm不锈钢圆丝;内收前牙时使用0.48,0.64mm不锈钢方丝,为确保方丝入槽,尖牙牵到位后用0.46, 0.64mm镍钛方丝排齐1~2个月。方丝弓治疗组疗程最短19.8个月,最长25.2个月,平均22.5个月。

结果显示:在尽可能相同的前提条件下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可以简化操作,缩短疗程。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畸形改善程度和疗程的比较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r指数评分和疗程的比较结果

*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方丝弓矫治技术与直丝弓矫治技术在治疗安氏ii类错 畸形时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均可达到预期的效果。

birleland[4]等对par分值和错 畸形的严重程度、治疗难度及疗程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认为par分值可以反映错 畸形的严重程度和治疗难度。同时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par分值减少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治疗前相同的par总分值和相同的拔牙模式作为配伍条件,对两种矫治器的疗效进行比较[5]。

直丝弓矫治器的设计源于方丝弓矫治器,在较少弯制弓丝、有效控制牙齿和矫治程序简洁上有明显优势,是现代固定矫治器的发展方向。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程序相对简单,弓丝改变少,因此缩短了患者就诊时间和医生的椅旁操作时间[1]。而方丝弓矫治技术需要在弓丝上弯制各种曲来对牙齿加以控制,不仅延长了椅旁操作时间,而且使矫治器系统内的摩擦力增加,减慢了牙齿移动;又因弯制的各种曲使系统内的力变得较为复杂,因而控制起来难度较大。本研究的结果证明了直丝弓组治疗结束时后牙排列整齐程度和咬合关系优于方丝弓组;而在矫治前后的差值对比上,直丝弓组的颊 关系和par总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方丝弓组,且直丝弓矫治疗程要小于方丝弓组。充分显示了直丝弓矫治器在有效控制牙齿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尽管直丝弓矫治技术较方丝弓矫治有明显的优势,但二者总体治疗改善程度是相同的,方丝弓矫治器仍然是直丝弓矫治器的基础,直丝弓矫治技术中支抗控制、在方形弓丝上的牙齿整体移动、转矩移动等重要原理都源于方丝弓矫治技术,正畸医师只有掌握了方丝弓矫治器的根本所在和复杂的弓丝弯制等技术才能深刻理解体会直丝弓矫治技术的理念和精髓,在使用、推广直丝弓矫治技术上才有更广泛的治疗前景。

参 考 文 献

[1]阎燕,傅民魁.alexander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正8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 的临床分析[j].口腔正畸学杂志,2002,9(1):4-7.

[2]曾祥龙.现代口腔正畸学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17,233.

[3]richmond s, shaw wc,roberrts ct,et al. the par index(peerassessment rating): methods to determine outcome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 in terms of improvement and standards[j]. eur j orthod,1992,14(3):180-187.

矫正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深覆牙合;方丝弓矫治;平面导板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33-02

深覆牙合是上下牙弓和上下颌骨垂直向发育异常所致的错牙合畸形[1]。由于深覆牙合形成的机制较为复杂,影响矫治的因素较多,应用标准方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时,打开咬牙合尤其困难,而咬牙合能否打开是矫治成功的关键点。临床上主要采用摇椅弓、Ⅱ类牵引、前牙局部压低辅弓、多曲唇弓及口外装置等[2],但有关资料显示以上方法对于深覆牙合达Ⅱ度及以上的患者,打开咬牙合较为困难,且耗时较长,平均8.2个月[3],且效果欠佳,有的甚至放弃治疗。笔者利用上颌平面导板辅助方丝弓矫治器,在矫治第一阶段直接打开咬牙合,调整下颌位置,矫治前牙深覆牙合患者20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根据临床检查、X线头影测量分析筛选出深覆牙合患者20例,深覆牙合均在Ⅱ度以上,排除高角病例。其中安氏Ⅱ类1分类8例,安氏Ⅱ类2分类12例;男性11例,女性9例;最小年龄9岁,最大年龄25岁。

1.2方法20例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均采用标准方丝弓矫治技术,配合使用上颌平面导板,打开咬牙合。试戴时使下前牙切缘与平面导板均匀接触,上下后牙牙合面离开约3mm左右,其它操作同标准方丝弓矫治程序。嘱患者除刷牙外,24小时戴用,患者复诊时及时检查戴用情况及咬牙合打开情况。

2结果

20例患者深覆牙合患者在矫治过程中戴入上颌平面导板至咬牙合打开所需时间最短的3个月,最长6个月,平均4.5个月,矫治结束后前牙覆牙合覆盖达正常范围,spee氏曲线变平。

3讨论

3.1方丝弓矫治联合应用上颌平面导板的优点本组资料提示上颌平面导板在不影响固定矫治器使用的同时,能快速有效的打开咬牙合,尤其内倾性深覆牙合,可使上下颌矫治同时进行,避免了锁结牙托槽的反复脱落,减少不必要的复诊,使疗程大大缩短,保证了固定矫治器作用的正常发挥,提高了固定矫治效果。

3.2上颌平面导板应用机理上颌平面导板为功能性矫正器,它可以使上下颌后牙牙合面分离无接触,由于进食咀嚼功能刺激,促进了后牙牙槽骨生长,使牙槽垂直向高度增加,拉长了颌面部的肌肉纤维,升颌肌群肌张力增加,将咀嚼肌收缩的力集中于下颌前牙区,对下前牙产生压低力,限制下切牙进一步伸长[4],同时后牙无接触时,下颌髁状突前移,使下颌运动脱离了牙尖的不良干扰,有利于下颌的正常发育,建立后牙牙合接触后,牙弓纵曲线得以排平,使颌面部的垂直高度和矢状关系得到改善;可尽快打开咬,而打开咬是正畸技术中的关键步骤,其效果直接影响错畸形矫治的进展和成败。

3.3上颌平面导板使用适应症及注意事项适用于低角型或均角型、前牙过高、后牙过低所形成的深覆牙合或轻度下颌后缩的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对于高角型[5]或有开牙合倾向的深覆牙合、下颌后缩严重前牙牙槽过低后牙牙槽过高者禁用,否则后牙的伸长将进一步下前面高,患者的面型会更差,甚至可形成开牙合。上颌平面导板可自行取戴,患者的积极配合是治疗的关键。患者需24h配戴,否则会影响疗效。初戴可能影响发音和咀嚼,嘱进软食,1周左右即能适应。定期检查并加强固位,以防丢失和损坏。

参考文献

[1]傅民魁,主编.口腔正畸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256.

[2]段银钟编著.口腔正畸临床固定矫治技巧[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97-100.

[3]李银山,张亚平.方丝弓结合平面导板矫治成人深覆牙合[J].医学信息,2003,169(5):274-275.

矫正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多曲方丝弓;恒牙初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前牙反(牙合)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7)05-0688-03

多曲方丝弓(multiloop edgewise archwire,MEAW)是二十世纪70年代由美籍韩裔著名口腔正畸专家Dr.Young Kim(金永吴医师)设计并首先用于矫治开牙合的,并取得了非常有效的矫治结果。MEAW可以同时对牙弓内的每一个牙齿进行三维方向的移动,还能有效地直立磨牙。30余年来,MEAW技术得剑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了一种可以矫治多种错(牙合)畸形的技术,并对开牙合、反(牙合)、下颌偏斜等矫治难度比较大的错(牙合)畸形也有较好的疗效。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多表现为前牙反(牙合),反覆牙合较浅,上前牙代偿性唇倾,下前牙代偿性舌倾,如不经过手术其治疗是有很大困难的。但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此类患者非常希望通过非于术治疗来改善咬合关系,纠止轻度或中度的软组织异常。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通过MEAW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研究矫治引起的颌面部软硬组织变化,探讨其变化机理,并丰富骨性反牙合的非于术矫治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选取在我院正畸科治疗的恒牙初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2例为研究对象,年龄11~17岁,男5例,女7例,平均年龄13.2岁。患者选择标准如下:①磨牙为近中关系。②ANB角小于4.5°。③下颌不能退至前牙对刃。④前牙反覆盖小于2.2mm。⑤软组织侧貌为轻度凹面型。

1.2 临床设计:使用0.022"托槽系统的标准方丝弓矫治器。在常规排齐整平后,上下颌用0.018"×0.025"不锈钢方丝弯制MEAW,根据患者的情况在每个曲加一定的后倾弯曲,并配合短Ⅲ类牵引加前牙区垂直牵引。个别患者可加上前方牵引。疗程6~9个月,平均约7.1月,每次复诊时,对弓丝进行检查和调整。应用MEAW完成精细调整,有时在治疗结束前应用一根理想弓丝,并使用短Ⅲ类牵引和垂直牵引,维持2~3个月以确保疗效。治疗结束时达到磨牙中性牙合关系,牙列整齐,无间隙和牙齿旋转。

1.3 研究方法:在矫治前后拍摄正中牙合位头颅侧位定位片,由第一作者在连续一段时间内完成定点、描图及测量。选取26项测量项目,测量标志点为20个骨组织头影测量标志点和6个软组织头影测量标志点。

1.4 统计学处理:将上述测量数据输入SPSSl0.0统计软件包,对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

2 结果(见表)

3 讨论

3.1 MEAW矫治技术的特点:MEAW技术特点在于应用了多个L形曲使托槽间的弓丝距离增长,弓丝的负荷挠曲度(load deflection ratio,LDR)降低,从而使每个牙齿能够在三维方向上移动而互不干扰,且力量柔和。通过后倾曲加上前牙垂直牵引和短Ⅲ类的牵引,使后牙直立并向远中移动,为前牙远中移动提供间隙。Kim认为远中直立磨牙5°、10°、15°可分别得到1.5mm、3.0mm、4.5mm的间隙。本研究中L6/MP为牙体长轴与下颌平面的近中向夹角,L6-MP为远中颊尖至下颌平面的距离,L6-FHV为L6远中颊尖至FHV的距离。矫治后L6/MP平均增大9.83°,L6-MP减少2.30mm,L6-FHV减少3.12mm,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矫治后下颌第一磨牙得到了直立和压低,并向远中移动了。这与有些学者的结论是一致的。Ul/sN略唇倾,但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而U1-FHV却有3.83mm的增加,这是因为MEAW对前牙的压低和唇倾被垂直牵引所抵消,而短Ⅲ类牵引使上牙弓整体向前移动,下磨牙远中移动2.30mm与Kim的结论基本相吻合。正是磨牙后移所提供的间隙,才使得下前牙能够向后倾斜5.24°,远中移动1.6mm。通过上前牙位置的改变使得反牙合解除,反覆盖关系得到纠正。而下颌第一磨牙的直立也使得上、下磨牙关系得到改善。本研究的第二个结果是咬合平面变平,即FH/OP从11.70°减少至9.0°,OP/MP由19.70°增加至23.10°,均有显著性差异,这与许多学者的观点是一致的。

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主要是通过牙齿的移动和牙槽骨的改建而完成。有效地直市和远中移动磨牙,使下牙弓整体后移是矫治的关键。本研究中下磨牙直立9.83°,远中移动2.30mm。磨牙直立、远中移动,为下前牙远中移动提供了宝贵的间隙。下前牙明显远中移动,舌倾5.24°,前牙覆盖改善达4.92mm。下前牙在远中移动与倾斜的同时略有升高,牙合平面变平是磨牙直立、远中移动,下前牙伸长、舌倾的必然结果。本研究中SNA增加2.08,SNB减少1.49,这与孔凡芝等人结论接近,这可能因为:①本研究所选择的病例年龄偏小;②年龄并不等同于骨龄,年龄大时可能骨龄偏小;③Ⅲ类错(牙合)的生长期相对较长,其牛长发育高峰年龄也相对偏大些。因此奉研究是否多数代表共性的规律还有待于进步研究。另外APDI值平均减少3.71,Ⅲ类牙合关系改善明显,这与多数学者研究一致。

3.2 MEAW技术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过程中的牵引问题:长距离的Ⅲ类颌间牵引易致上磨牙和下前牙的升高。磨才的升高使咬合平面发生逆时针旋转,而下颌发生逆时针旋转,这虽然有助于减少ANB角,改善下颌骨的水平生长趋势,但同时在垂直向上易加重开牙合趋势。本研究均使用短距离的Ⅲ类牵引,是避免应用长Ⅲ类牵引,其垂直向的力直接作用于上颌磨牙会加重开(牙合)。故多曲的后倾曲必须调整得当,以对抗其伸长磨牙的作用。对于有些患者,若要严格防止磨牙下垂,可以加大MEAW的后倾弯,并同时应用口外装置及ATP(横腭杆)等来加强下磨牙的支抗。本研究认为以上装置是不会影响MEAW弓的作用。

在MEAW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常规在弓丝上加后倾曲,这样在上颌就形成了加深的补偿曲线,而下颌形成了反Spee曲线,这就容易造成前牙的压低、唇倾、开(牙合),因此前牙区的垂直牵引是必不可少的,反牙合矫治过程中易引起开牙合。

3.3 覆盖的改善和软组织面型的变化:本研究治疗前牙覆盖平均为-1.80mm,治疗后平均为3.12mm,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前牙覆盖的改善主要是由于下磨牙的直立和远移。本研究下颌第一磨牙远移3.12mm,下前牙远移2.6mm同时舌倾约4°,这些均为覆盖的改善提供了条件。本研究Ul-FHV增加3.83mm,表明Ul在MEAW的后倾弯加上垂直牵引和短Ⅲ类牵引的协同作用下,有一定前移,同样有利于覆盖的改善。

矫正技术论文篇7

【摘要】 [目的]探讨Ilizarov牵拉组织再生技术矫正膝关节重度复合畸形(膝关节有2种以上畸形存在,如膝屈曲合并内翻、下肢短缩等)的器械构型、手术方法、术后管理程序与疗效。[方法]遵照Ilizarov牵拉组织再生技术的原理,研制了具有三维矫形功能的膝关节牵伸矫正器,需要同期做下肢延长者,在矫正器的基础上加延长附件。根据膝关节复合畸形的不同类型和骨骼畸形部位,在股骨髁上或胫骨上端截骨,跨膝关节穿针安装固定牵伸矫正器,术后7 d缓慢旋转螺纹牵伸杆及其相连的4个万向关节,膝关节的软组织屈曲挛缩、以及并存的膝内翻、外翻、旋转、下肢短缩等骨性畸形能同期缓缓矫正,在牵拉矫正畸形的过程中,患肢可以部分参与持重行走。截骨牵拉处骨愈合后,拆牵伸器,装配膝关节矫形支具行走3~6个月。自1996年5月~2004年2月,共矫正重度膝关节复合畸形14例,年龄5~41岁,平均27岁。共7个病种,其中幼年时膝关节骨骺损伤或感染致膝关节发育畸形4例,其他原因导致膝关节复合畸形10例。[结果]14个病例术后的关节牵拉及骨愈合时间80~390 d,平均154 d。全部病例膝关节复合畸形皆获满意矫正,双下肢基本等长,行走功能恢复良好,无1例发生针道严重感染、血管、神经损伤、骨不愈合的并发症,但皆并发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僵硬。[结论]牵拉成骨技术矫正膝关节重度复合畸形,能够用微创的矫形外科技术同期矫正重度膝关节屈曲、内翻、外翻、小腿旋转和下肢短缩畸形,畸形矫正符合生物学原理,获得了用传统骨科技术无法达到的疗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Ilizarov牵拉组织再生技术; 膝关节复合畸形; 矫正装置; 微创骨科

膝关节重度复合畸形:主要原因是幼年时膝关节骨骺或其软组织损伤、膝关节感染或化脓性骨髓炎致膝关节及其下肢发育畸形,先天性胫骨或腓骨缺如、小儿麻痹后遗症等,导致膝关节屈曲、反屈畸形伴内翻、外翻、小腿外旋或合并下肢短缩等,其膝关节面皆合并不同程度的倾斜。膝关节复合畸形的矫正是矫形外科的难题,传统骨科手术一般要分期手术矫正,难以获得满意效果,畸形严重者多主张采用截肢安装假肢的治疗策略。作者自1996年5月~2003年2月遵照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law of tension stress,LTS),采用牵拉组织再生技术(distraction histogenesis,DH)[1],治疗14例,获满意的治疗效果。

1 临床资料

14例中,男5例,女9例;左侧8例,右侧6例。年龄5~41岁,平均27岁。病种及病因与膝关节畸形见表1。

表1 本组病例术前诊断及合并畸形(略)

本组8例患肢术前短缩>6 cm,其中1例先天性腓骨缺如者短缩13 cm。7例术前合并足踝畸形,其中4例同期矫正,3例2期手术矫正。

2 术前准备

(1)摄膝关节最大伸直位和最大屈曲位X线片,以测量膝关节畸形的程度和性质。有条件最好摄双下肢全长立位正侧X线片,如此能准确的测量双下肢的机械轴、解剖轴线以及骨性畸形的中心。

(2)牵伸矫形器的构型

根据膝关节畸形的类型、程度和治疗的目标,总的矫形器的设计有2种构型:仅完成膝关节复合畸形的矫正,如矫正膝关节屈曲伴内翻畸形、膝屈曲伴外翻或小腿外旋畸形,设计和组装具有三维矫形功能的牵伸矫形器[2],即在4根螺纹牵伸杆的上下安装万向铰链。如果在矫正膝关节复合畸形的同时作股骨下端或胫骨上端截骨延长术,可在以上牵伸矫形器构型的基础上,加上具有下肢延长功能的延长附件(图1),既可满足既能够矫正膝关节复合畸形,又能够同时可靠的完成下肢延长及维持延长断端骨愈合的全过程。

图1 矫正膝关节复合畸形的器械构型与穿针固定方法 (略)

1a.矫正屈膝畸形与小腿短缩畸形的穿针安装方法 1b.胫骨结节下加作截骨术 1c.在矫正屈膝挛缩畸形的同时矫正胫骨上段前弓畸形,等长双下肢

膝关节复合畸形的合理矫正是复杂的问题,术前必须对畸形的病因、性质、程度、范围以及功能障碍的程度等进行全面分析,制定符合个体的合理矫正策略。如果患者的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皆有骨性的畸形改变且伴有关节面的倾斜,则分期手术矫正为宜,如此可减少对膝关节功能的干扰(图2)。

3 手术操作

本组2例,硬膜外阻滞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仰卧位,为软组织挛缩型膝关节屈曲伴小腿外旋畸形,皆存在髂胫束挛缩与瘢痕挛缩,可先实施小切口松解挛缩的髂胫束,不做截骨性手术,单纯做膝关节软组织挛缩牵伸矫正,仅穿针安装带关节铰链的膝关节牵伸矫正器。4例因幼年时膝关节骨骺损伤或感染的患者,屈膝畸形的同时合并股骨下端重度外翻、小腿外旋或胫骨平台倾斜,合并下肢短缩,同期实施股骨髁上与胫骨结节下截骨延长术,故矫形延长器的设计构型必须满足在矫正软组织挛缩性屈膝畸形的同时,兼能够稳定的矫正骨性的膝关节畸形与下肢短缩(图3)。其余10例实施了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部单一平面的截骨后,再安装矫形器或矫形延长器。矫形器在膝关节安装固定方法的基本要求是,将膝关节牵伸至最大伸直位,铰链关节对准膝关节伸屈的旋转中心,并用1钢针临时将矫形器与股骨内外髁固定,用2.5 mm的钢针在股骨和胫骨上各交叉穿2组钢针,然后根据截骨的位置与矫形的要求在钢环上补加附件和固定的钢针。

图2 右膝关节骺早闭致复合畸形的矫正(略)

2a.女,12岁,因胫骨上段感染发生膝关节屈曲外翻和小腿外旋畸形 2b.术前X线片示胫骨平台明显向外,向后倾斜 2c.实施右胫骨结节下截骨,安装带关节铰链的牵伸器术后逐渐矫正小腿外翻、外旋畸形,同时抬高胫骨平台外后侧的关节面 2d.治疗结束后右下肢持重力线恢复,术后1年X线片示膝关节畸形满意矫正

图3 Ilizarov技术同期矫正膝关节重度复合畸形(略)

3a.女,23岁,右先天性腓骨缺如,小腿上段前弓外翻、伴外旋畸形90° 3b.术前站立状右下肢短缩13 cm 3c.实施髂胫束和股二头肌腱松解胫骨结节下截骨,术中部分矫正小腿外旋畸形后,安装跨膝、踝关节的牵伸器 3d.术后在牵拉矫正屈膝、外翻的同时行胫骨延长术 3e.胫骨上段延长12 cm延长区域骨痂明显 3f.术后3年复查,可双下肢徒手行走 3g.患者因拆外固定器过早,胫骨上段发生轻度前弓、外翻畸形

4 术后处理

(1)术后动态管理是本组病人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合并膝内翻、外翻、短缩、旋转或胫骨缺损等畸形者,根据畸形的类型和矫形的要求旋转不同的螺纹杆,必要时更换或添加外固定器附件,通过矫形器空间构型的改变,达到不同类别膝关节复合畸形的矫正需要[3]。

膝关节畸形合并下肢短缩者,膝关节牵伸矫形器加骨干延长器的附件。术后旋转弹性牵伸杆,2~3 mm/d,后期应延缓牵伸速度。矫正膝关节屈曲复合畸形与下肢延长术同步实施(包括软组织牵伸和骨性牵伸)。

(2)牵伸速度和延长频率:观察下肢末梢的感觉、血运以及患者自身的感觉,需根据每个具体病人的反应而定,原则是骨性牵伸每日

(3)定期摄X线片,以测量下肢的机械轴和解剖轴线是否达到矫正要求。必须进行正确的锻炼行走和康复。

(4)针道感染问题:轻度感染经恰当处理即可控制,感染重者可更换针道。本组术后牵伸及带牵伸器时间最短77 d,最长310 d,未发生因严重针道感染而影响治疗效果的问题。

(5)拆除牵伸器时间:单纯软组织牵伸者,牵伸计划完成后再过3周。骨性手术者须待延长区骨的塑造达到骨愈合标准方可拆除。

5 结果

14个下肢,治疗计划全部完成,术后牵拉及骨愈合时间80~390 d,平均154 d。全部病例膝关节复合畸形皆获满意矫正,11例双下肢达到基本等长,其中1例患者在矫正膝关节畸形的同时下肢延长13 cm。无1例发生血管、神经损伤、骨不愈合的并发症。拆牵伸器后随访时间6个月~5年,膝关节畸形皆获满意矫正或基本矫正(图2,3),2例拆牵伸器后屈膝畸形出现部分反弹,1例配膝关节矫形支具矫正,另1例再次安装牵伸器矫正。本组病人均恢复了良好的行走功能,患者满意。

并发症:1例在牵伸过程中发生股骨上端针道应力集中性骨折,在骨断端近段补穿钢针固定骨折后继续牵伸治疗,最终未影响疗效。9例并发膝关节不同程度僵直,其中3例并发严重僵直,用CPM机锻炼6个月后仅获得膝关节屈曲15°~50°的活动功能。

6 讨论

秦泗河等曾用Ilizarov技术牵伸矫正多种原因导致的膝关节屈曲挛缩,获得了确切的疗效[4~6],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用Ilizarov技术同期矫正膝关节复合畸形合并下肢短缩。Ring D[7]等报告6例成年人因成骨不全导致的重度膝关节复合畸形和下肢短缩,在矫正膝关节复合畸形的同时下肢平均延长6.9 cm,骨愈合未受影响,疗效满意。而后有多个学者[8~10]报告用Ilizarov技术牵拉矫正因佝偻病、膝关节手术后遗症、骨骺早闭等原因导致的严重膝关节复合畸形,全部获得满意治疗效果。本组治疗的14例中,涉及到7个病种,患者的年龄、病种、类型、畸形程度比国外文献报告的更严重、复杂,但采用的治疗原则是相同的。结果无1例失败,证明了Ilizarov技术矫正严重膝关节复合畸形的独特优势。

Ilizarov技术治疗膝关节重度复合畸形的优点

(1)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医疗成本低,符合微创外科要求。在牵伸治疗过程中患肢能参与持重活动。

(2)术后缓慢牵伸下组织再生,不会发生切口感染、皮肤坏死、血管、神经麻痹等并发症,符合生物学治疗原理。

(3)患者及家属学会调节矫形器后可以回家自行牵伸,定期复查。

(4)在矫正屈膝畸形的过程中挛缩组织产生的对膝关节软骨面的压力,通过牵伸器的膝关节铰链吸收,不会产生对膝关节软骨面的挤压,且能控制或矫正膝关节脱位,有利于治疗结束后关节功能的恢复。

(5)对牵拉矫正的方向、角度、力量、时间医生可以控制,在矫正畸形、恢复下肢轴线的同时兼能延长下肢。

7 本手术的缺点

(1)器械的构型及安装具有个体化特点,术后需要专人进行动态管理,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生才能较好的掌握整个治疗程序。

(2)成年人严重的膝关节复合畸形,若需同期解决伴有的下肢短缩,需要长达6个月以上的牵拉治疗周期,患者需要充足的心理准备和正确的功能锻炼。否则难以完成治疗计划。

(3)成年患者由于膝关节前侧关节面的废用性退变,膝关节畸形矫正后多并发严重的膝关节僵直,术前畸形越重,年龄越大,畸形矫正后膝关节发生僵直的程度越重。但重度患者由术前的废腿而恢复负重行走功能,患者普遍感到满意。

8 Ilizarov技术能够挽救需要截肢安装义肢的严重畸形患者

本组因下肢血管瘤和先天性腓骨缺如致严重膝关节复合畸形4例,术前仅能用单肢负重行走,其中3例经多个医院会诊后因畸形严重,建议截肢后安装义肢。后经本院长达6个月~1年的牵拉治疗,达到了膝关节复合畸形矫正,能徒手行走的满意效果。由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很难接受截肢的治疗策略,且截肢后要付出长期佩带和更换假肢的代价,严重肢体残缺的青少年,应首先考虑用Ilizarov技术重建其功能。

【参考文献】

[1] 李刚,秦泗河.牵拉成骨技术的基础研究进展与带给骨科的启示[J].中华外科杂志,2005,4:540-543.

[2] 秦泗河,夏和桃,郑学建,等.新型Ilizarov膝关节牵伸器的研制和临床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1:805-808.

[3] 陈建文,秦泗河.膝关节屈曲挛缩外科治疗的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7:1339-1341.

[4] 秦泗河.张力-应力法则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重度屈曲畸形1例[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0:715.

[5] 秦泗河,陈建文,郑学建,等.膝关节牵伸技术治疗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屈膝畸形[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6):993-996.

[6] 秦泗河,李承鑫,吴鸿飞,等,膝关节牵伸术治疗先天性胫骨阙如伴重度膝关节屈曲畸形[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21:1629-1633.

[7] Ring D,Jupiter JB,Labropoulos PK,et al.Treatment of deformity of the lower limb in adults who has osteogenesis imperfecta[J].J Bone Joint Surg,1996,78A(2):220-225.

[8] Choi IH,Kim JK,Chung CY,et al.Deformity correction of the knee and leg lengthening by Ilizarov method in hypophosphatemic rickets: outcomes and significance of serum phosphate level[J].J Pediatr Orthop,2002,22(5):626-631.

矫正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正畸矫治器;安氏II类错牙合;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2-0303-03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elf-tapping micro-implants in Angle classⅡ malocclusion

CHENG Xue-hui,CHEN Lan,ZENG Qian

(Department of Orthodontics,Hubei Xiaogan Oral Hospital,Xiaogan 432000,Hu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ourse and the control effect of molar of the self-drilling micro-implants as anchorage in orthodontic treatment.And evaluat the curative effect of self-drilling micro-implants.Methods13 patients with Class II division 1 malocclusion aged from 13 to 25 years old,were extract of bilateral maxillary first premolars and implant self-drilling micro-implants before bonding brackets,and use the micro-plantsbefore to backward the anterior teeth.Take the cephalomatric film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and mesure the variation of the teeth. Results 13 patients with self-drilling micro-implants finished orthodontic treatment and the overbite and overjet were normal.After th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erious horizital and vertical movement (P>0.05),the anterior teeth had significant horizitalmovement (P<0.01) And the patients' lateral profile obviously improved.ConclusionThe self-drilling micro-implants was a kind of solid comfortable anchorage system,can solve the crowding and protruded malocclusion with molars' stablitiy.So this method could be widely used in orthodontic treatment.

Key words:self-drilling;micro-implants;orthodontic anchorage

20世纪70年代,Andrews推出了直丝弓矫治器,其最大的优点在于,临床应用及操作便捷,矫正结果空前准确,达到数字化程度,深受广大正畸医师欢迎。但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人们很快发现,与传统非直丝弓技术相比,其移动牙齿更不容易。为此,学者们又进行了不断的改进,推出了一些新的直丝弓技术,例如,自锁托槽、Tip-Edge(plus)托槽、MBT技术等。但是,上述改进分别是局部的或单一的,甚至有的为促使牙移动而修改了重要的槽沟数据,偏离了直丝弓观念的精髓之一(高标准的精确矫治)。经过林久祥教授10余年的探索,推出了新的固定矫治器及其技术(传动直丝弓矫治器及其技术),系统的改进了以往的直丝弓矫治器及其技术,矫治器使用更简捷,在不使用口外力和种植体支抗的情况下,仍可较好地进行支抗控制,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简化了矫治疗程,引起了众多正畸医师的关注。本文通过应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安氏II类错牙合,总结该技术的矫治要点,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0月于孝感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12~14岁,平均13.2岁。所有患者均对治疗知情同意。入选标准:①II类骨面型,ANB≥4°且≤7°;②双颌或上颌前突,开唇露齿,II度以上深覆牙合、深覆盖,③需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需使用强支抗;④无正畸治疗史、颞下颌关节病及外伤史。

1.2矫治方法:所有患者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采用传动直丝弓矫治器,按照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程序对所有患者进行矫治。

1.3X线头影测量分析:在治疗前,治疗完成时分别拍摄头影定位侧位片,记录正畸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重叠PP平面,测量上颌中切牙和第一磨牙的位置变化,上颌中切牙与SN平面的角度变化。

2结果

13例患者均在18~20个月内完成矫治,开唇露齿消失,双颌或上颌前突明显改善,软组织侧貌协调,均达到正常Ⅰ类面型。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见表1。

3典型病例

某男,12.5岁。双颌前突,开唇露齿,侧貌呈凸面型。II类错牙合,磨牙远中尖对尖,II类深覆牙合、深覆盖,上牙弓前突,下牙弓中度拥挤。ANB=5.3°矫治设计:①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②使用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过程:①4个第一磨牙上粘传动颊面管,上下切牙及尖牙上粘标准型传动直丝弓托槽,0.016澳丝作为主弓丝,在上颌双侧侧切牙的远中弯制水平向牵引圈,上、下颌弓丝在磨牙颊面管近端3~5mm处弯制30°的后倾曲,并采用合适的II类牵引(50~60g),打开咬合到对刃,矫治时间6个月;②将4个第二前磨牙粘上托槽,0.016澳丝作主弓丝,后倾弯适当减小,采用“Z”字形牵引(上、下牙弓合适的水平牵引,加上合适的II类牵引),关闭拔牙间隙,调整磨牙关系,矫治时间6个月;③依次采用0.016"×0.022"、0.017"×0.025"、0.018"×0.025"、0.019"×0.025"不锈钢方丝配合0.012"、0.014"、0.016"、0.018"镍钛园丝插入托槽基底部横管内,行牙齿近远中倾斜度和转矩的矫治,矫治时间6个月。矫治结果:总疗程18个月,上、下牙列排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中线居中对齐,磨牙关系中性,后牙尖窝关系良好。矫治前后对比,患者侧貌改善明显(如图1~3)。

4讨论

4.1传动直丝弓技术的疗效分析:由于生长发育的特点,牙颌畸形治疗不仅需要矫治错牙合,更重要的是改善面型。罗卫红等[1]的研究显示,双颌前突患者与健康者侧貌的主要差异表现在唇颏部,由于上唇前凸,鼻唇角减少;下唇凸,下唇至颏部的肌肉紧张,失去正常曲线,颏部更显得后缩。本组病例均为双颌或上颌前突、开唇露齿,应用传动直丝弓技术进行矫治,在较短的疗程内(18~20个月)取得显著效果,患者软组织侧貌发生较大改善,鼻唇角明显增大,上下唇闭合的绝对距离变短,口周软组织牵拉减少,口唇和颏部组织紧张感消失,口唇可自然闭合,鼻、唇、颏关系协调,由明显的凸面型变成正常的直面型,达到美学侧貌的特征。

4.2传动直丝弓技术的应用特点

4.2.1可获得有效的支抗:本技术采用颌间交互支抗,仅用磨牙近中适当的后倾曲维持支抗磨牙的稳定性,所有患者矫治前后上颌支抗磨牙的移动仅为0.89mm(见表1),达到了强支抗的要求。分析原因,可能是传动直丝弓技术充分利用差动力的原理,即牵引力小而持续,不足以对多根的支抗磨牙产生过大的负担,却可使单根的前牙迅速而较大范围地倾斜后移,从而引起面形的明显改善[2]。Proffit和Fields[3]认为轻力有助于维持支抗牙的位置。对本组病例使用50~60g力内收前牙,可有效节省磨牙支抗,同时轻力的使用也可减小矫治后给患者带来的疼痛等不适。因此口内支抗是行之有效的。

4.2.2尖牙托槽的特殊设计,通过传动力及传动效应快速倾斜移动牙齿使咬合及侧貌得到有效改善:传动直丝弓尖牙托槽具有双槽沟,有利于牙齿倾斜移动;托槽水平两翼之间有一台阶,高出槽沟底部,在0.016澳丝轻力作用下,槽沟中央嵴及弓丝的点接触可保证前牙牙根沿其各自最小阻力的路径运动[4]。当对角线斜结扎时,可避免结扎丝与弓丝接触,可产生自锁滑动效果。实现了大范围超低摩擦力移动的结构模式,既消除了结扎摩擦力(类似于自锁托槽的优点),又使被动状态下的滑动范围显著加大,优于其他托槽[5]。当II类牵引力通过唇弓作用于中切牙牙冠唇面,随着中切牙的舌向移动,该力通过牙冠邻面接触点转变为传动力,逐个传给每一牙冠的邻面接触点,直到最后一个牙,该牙牙冠近中邻面接触点受力后,必然有远中移向的倾向,最后一个牙一旦发生远中倾斜移动,其他的牙齿逐个跟着向后倾斜移动。

本组病例均在8~10个月内迅速、有效地改善覆牙合,开唇露齿消失,上下唇一审美平面距离,上、下切牙突度均明显改善,证明传动直丝弓技术在快速倾斜内收前牙并改善面型方面的强大优势。同时,矫治开始不久便出现明显的面型改善,可增加患者对医师的信任感。

4.2.3后期有效地控根与正轴:牙齿快速倾斜移动的负面影响,是前牙内收后过于直立。传动直丝弓技术利用托槽背板上的横管内插入镍钛丝的力量,配合唇侧槽沟的主弓丝(0.019"×0.025")不锈钢方丝,可在后期进行每颗牙齿的正轴及控根。

本组所有的病例因支抗磨牙的稳定及前牙长距离的倾斜移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前牙直立,控根后牙轴舌倾有所改善,这是传动直丝弓技术和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的优势[6],传统直丝弓托槽(例如MBT托槽)在0.022槽沟中使用0.019"×0.025"不锈钢方丝,在上中切牙可产生12.8°余隙,而MBT托槽槽沟的转矩度预成设计为17°,消除余隙后,最多表达4.2°的转矩,比正常的(Andrews提出)7°偏小。传动直丝弓托槽槽沟的转矩在上中切牙预成为22°,使用0.019"×0.025"不锈钢方丝,余隙为12.8°,转矩角余隙为2°。从而使转矩的表达更接近正常的7°。

[参考文献]

[1]罗卫红,王 壬,傅民魁.成人正常牙合与双牙合前突错牙合侧貌特点的临床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1,16(3):226-228.

[2]林久祥.现代口腔正畸学[M],3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392-415.

[3]Proffit WR,Fields HW.Contemporapy orthodontics[M],3rd.ed.st.Louis:Mosby,2000:308-311.

[4]kesling PC.Tip-Edge plus guide and the differential straight-arch technique[M],6th ed.westville:Two swan Advertising,2006:DSAT-6-10,A-1,Tec-9.

[5]林久祥.固定矫正器及技术的新进展[J].口腔医学研究,2008,24(5):481-483.

矫正技术论文篇9

大庆油田总医院口腔正畸科 黑龙江省大庆市 163001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舌侧隐形正畸技术在临床应用情况以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3 年2 月至2014 年3月收治的6 例错牙合畸形治疗的患者,均采用舌侧隐形矫正技术进行治疗,并将其治疗进行详细的分析。结果:在经过治疗后,6 例患者的上、下牙列较为整齐,覆盖表现正常,中线为居中,且患者对其治疗效果也较为满意。结论:舌侧隐形矫正技术应用错牙合畸形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病情可以保持美观性。

关键词 舌侧隐形矫正技术;临床特点;舌侧正畸

随着正畸患者对美观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及舌侧隐形正畸技术隐蔽性,使其在当下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且其有美观、方便舒适以及清洁等特点。近本文为了研究舌侧隐形矫正技术在错牙合临床治疗中情况,选取我院2013 年2 月至2014 年3 月收治的6 例错牙合畸形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 年2 月至2014 年3 月收治的6 例错牙合畸形治疗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 例,女性患者4 例,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0 至35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26.1±2.3)岁,其平均疗程为(13.1±2.1)月。在6 例患者中,其中安氏I 类错牙合患者1 例,安氏II 类错牙合患者4 例,安氏III 类错牙合患者1 例。所有患者在进行正畸治疗时,应先进行常规血检、曲面断层片拍摄以及取头颅侧位片。

1.2 方法

所有的患者均进行舌侧隐形矫正技术进行治疗,嘱咐患者按时复诊,并采用访问调查的方式,对患者接受治疗当天、1W、4W、8W 的自我评分进行调查,包括进食困难程度、语音影响程度、外形美观受影响程度以及口腔内软组织不适程度等。在基础上,所有患者还应进行头颅X 线检查,并通过相应的软件进行定点、测量以及描记,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将在本次临床价值获得的数据全部应用到spss13.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 )表示,组间用t 为检验,组间比较用X2 检验,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

2 结果

所有患者的平均疗程为(13.1±2.1)月,治疗医师,每次椅旁操作的平均时间为(45.2±5.6)分钟;而且食困难、语音影响、外形美观受影响以及口腔内软组织不适程度均随着治疗时间增长而得到缓解,具体情况如表1。

3 结论

精确的托槽定位是舌侧正畸的关键要素之一。但由于体位的关系,正畸医生难以直视到牙齿的舌面,操作入路也非常不便,再加上牙齿舌侧形态复杂,变异很大,在临床正畸治疗中,即是经验十分丰富的舌侧正畸医生,也很难以通过目测的形式来直接粘接舌侧托槽。因此其需要技工室以及相应的操作流程,这样才能使正畸工作得以有效的进行。倘若没有技工室的精确间接粘接技术,要达到理想的矫治效果是不可能的。

其具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是美观,这也是舌侧矫治器得以产生以及不断发展的根本因素,其托槽是粘在牙齿舌侧面,几乎是看不见的托槽。且其不会因牙齿唇侧粘接托槽影响到唇部的闭合或增加唇部的突度[1]。

其次是支抗强,由于舌侧矫治器易于实现后牙的根颊向转矩及牙冠远中舌扭转的因素,其后牙段骨皮质支抗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必须具有强支抗,这样矫正治疗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最后是易于打开咬合,压低前牙是实现舌侧正畸中打开咬合的保证因素,以下切牙的压低较为明显[2]。在治疗初期下切牙咬在上切牙托槽特殊设计的咬合平板上,从而后者起到平面导板的作用,让其直接压低下切牙,然后使舌侧托槽的槽沟更接近牙齿抗力中心,从而保证正畸患者打开咬合。

舌侧正畸矫治技术存在优点的同时其同样存在着相应的缺点,主要为以下两点:首先是治疗费用较高,舌侧矫治由于其所需的正畸材料较贵以及操作较复杂等因素,而且必须有技工室和相应的工作程序,随之治疗费用也增加[3]。

最后是对语音的影响,但舌侧矫治器对语音的总体影响是轻度的,随之正畸治疗的时间增长,其得以恢复,即大约在1个月后语音基本得以恢复正常[4]。

综上可知,舌侧隐形矫正技术,在得到完善的同时还是相应存在一些缺点,因此,必须要正确对待,以此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从而更好满足患者对美观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韦玉洁.78 例老年患者口腔正畸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3,5(22):78-79.

[2] 韩忠国, 杨舜. 修复正畸矫正的临床特点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3,7(12):89-90.

矫正技术论文篇10

【关键词】 滑动直丝弓矫治技术; 上颌埋伏阻生尖牙; 疗效; 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R78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6-0119-02

埋伏阻生牙作为口腔科常见疾病类型之一,好发于尖牙,其中尤以上颌尖牙最为常见[1]。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埋伏阻生牙已成为导致牙颌畸形的重要因素之一[2]。临床传统采用拔除后义齿修复治疗,严重影响美观性及心理健康。笔者选取所在医院口腔科2010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40例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采用滑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与传统正畸技术相比,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口腔科2010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80例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均经口腔检查确认,且无明显病理表现。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埋伏阻生尖牙位置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正畸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滑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即术前常规口腔影像学检查,重点观察埋伏阻生牙位置及毗邻关系;通过拔牙等开拓牙齿间隙,以促进阻生牙萌出;分析口腔X线片确定牙齿畸形类型及阻生牙走向,局部麻醉条件下采用滑动直丝弓矫正牙列,首先暴露阻生埋伏牙牙冠,依靠弹力线对阻生牙进行牵引,牵引力度不宜过大,每月加力一次,维持3~6个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于久猛[3]拟定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手术成功判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即埋伏阻生尖牙牵引到位与对颌牙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为止。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手术成功率

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比较

组别 手术成功例数(例) 手术成功率(%)

对照组(n=40) 26 65.0

观察组(n=40) 36 90.0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分别为11例和4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7.5%和10.0%;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埋伏阻生牙是指因骨质、相邻牙齿等阻挡导致某些牙齿无法正常萌发达到正常位置[4]。作为常见埋伏阻生牙类型之一,上颌埋伏阻生尖牙严重影响正常牙列,干扰延迟运动功能[5],严重者出现牙根吸收及脱落现象。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发生与口腔外伤史、乳牙病史、牙列拥挤及牙胚发育不全密切相关[6-7]。传统拔除修复疗法效果不佳,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常导致牙齿运动能力不足[8]。近年来滑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开始在正畸治疗中得到应用。临床研究显示,其用于牙根发育不完全及可正常萌出的埋伏阻生齿牙齿间隙开拓效果显著[9-10]。同时对于排列拥挤者则需拔除第一前磨牙来保证萌出。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分别为65.0%和90.0%,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相比较传统正畸技术,滑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上颌埋伏阻生尖牙临床效果确切,且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东妹,许天民,李晓彤,等.上颌阻生尖牙的定位及萌出预测[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0,24(6):471.

[2]曾祥龙.现代口腔正畸学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

[3]于久猛.上颌埋伏阻生尖牙7例外科助萌正畸联合治疗体会[J].辽宁医学杂志,2010,24(21):110-111.

[4]郑衍亮.滑动宜丝弓矫治器治疗上颌尖牙埋伏阻生15例报告[J].基层医学论坛,2007,1(5):288.

[5]刘利,谢迎,苏辉.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正畸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J].甘肃医药,2011,30(9):536-537.

[6]齐攀,李淑萍.滑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2):35-36.

[7]Bishara S E.Impacted maxillary canines:a review[J].Am J Oahod Dentofacial Orthop,1992,101(2):111-l12.

[8]郑改莲.滑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效果观察[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4(1):77-78.

[9]钟燕雷,曾祥龙,贾绮林,等.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临床分析[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6,41(8):48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