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技巧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6 15:49:41

制作技巧论文

制作技巧论文篇1

关键词:投篮 命中率 技术动作 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182-01

篮球的比赛胜败最终的评定为得分的多少,而投篮的命中率则决定了得分的多少,因此,投篮的动作技术的掌握对一个好的球员来说是相当重要的,而且对投篮动作的技术分析和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投篮动作技巧与命中率关系的方法

1.理论分析方法

在分析两者关系的过程中,以篮球运动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研究投篮的动作技巧与命中率之间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并对篮球运动应该掌握的相关动作技巧做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比如:对出手动作、投球动作、持球方法、球出手后的跟随方法等进行理论的研究分析。

2.文献资料法

在分析两者的关系的过程中,利用文献资料法,先查阅相关的篮球运动技术方面的资料和文献,参考相关篮球比赛的资料、中外各理论界对篮球运动的技术分析类专业论文,为本文的理论研究提供相关的参考。

3.观察比较法

在分析两者的关系的过程中,利用观察分析法,通过观看各种影片资料、比赛录像以及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球员的篮球技术的分析。

4.力学分析法

在分析两者的关系的过程中,利用人体力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在篮球运动技巧方面的身体特征,和通过身体特征可实现的运动竞技技巧。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运用相关的分析方法对篮球投篮运动技巧和投篮命中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究。篮球运动中的投篮动作技巧,是由很多运动环节组合而成的,各个动作技巧之间都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因此对篮球投球运动技巧的分析将有利于提高篮球投球命中率。下面将篮球运动技巧的组合环节分解为以下几部分,并就各运动技巧对篮球命中率的关系影响做深入分析。

1.篮球命中率与投球时全身的协调性的关系

要想在篮球比赛中提高篮球的命中率,就一定要掌握投篮的动作技巧,而投篮运动技巧又是一个多环节的动作组合,但是全身的协调性好,将大大提高篮球的投球命中率。要保证投球时的全身协调性就要做到,运动时身体要充分地伸展,动作要干脆有力,发力要顺畅、舒展大方,而且握球有力、掌控自如,只有在投球的过程中,做到投球与身体的全身协调,才能提高投球的命中率。

2.篮球命中率与持球方法的关系

持球是投球要掌握的第一运动技巧,正确地掌握持球方法将有利于提高投球的命中率。正确的持球方法应该是,将五指张大,手越大,就越能有力地控制住球,对球的控制越稳定,就越有利于对球的掌控,更有利于躲过对手的抢、拼和投球的命中率。

3.篮球命中率与瞄准方法的关系

要提高篮球的投球命中率,就要瞄准好球篮圈,只有准确地瞄篮,准确地目测好篮圈的距离、方向,才能在投篮的过程中预估投篮的速度、用力大小,投篮点的选择,因此瞄准的方法对于投篮的成败具有重要作用。

4.篮球命中率与出手动作的关系

在瞄准了篮圈后,预估了投球的相关技术分析后,就需要果断地、快速地找到投球点,快速而有力地出手。但是在投球过程中对出手动作的技巧的掌握是篮球命中率提高的关键因素,要注意抬肘伸臂的动作技巧、屈腕拨球动作技巧、出手后跟随动作的技巧等出手动作的掌握。

5.篮球命中率与投篮弧度的关系

在投篮过程中,因为球出手后会在空中形成一条弧线,这条弧线轨道是由于篮球在空中飞行遇到重力而е碌模因此弧线的高低,对投篮命中率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投球过程中要重视投篮的弧度,通过实证和理论分析研究,在投球过程中,中弧线对投篮的命中率最高。

6.篮球命中率与球的旋转的关系

在投篮过程中,球的旋转也是影响投球命中率的关键因素。因为篮球在空中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旋转性运动,这种旋转轨迹的稳定性将会大大地提高篮球的命中率,通常在中远距离的投篮过程中,大多投出的球都是后旋转球,这样能保持篮球在空中保持最平稳的飞行轨道,可以加大篮球与篮圈的入射截面,有利于减缓反弹力,增加篮球投篮的成功率。在中远距离投空心篮和正面碰板投篮时,大多是使球围绕横轴向后旋转,后旋球能保持合适的飞行轨迹, 易于加大球的飞行弧线,增大入射截面,并且在触及篮板或篮圈后延时也利于向下反弹,减缓反弹力,增加球进入篮的可能性。

制作技巧论文篇2

一、 重技能、轻理论

长期以来,声乐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实践性的歌唱艺术。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往往对声乐理论的教学不够重视,教师往往只注重声音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声乐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难以发挥理论对技巧的指导作用。此外,对何谓声乐理论也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念,认为所谓的声乐理论就是研究歌唱方法的,学习声乐理论的目的就是学会怎样歌唱。然而声乐理论不仅包括歌唱理论,而且还包括声乐艺术、声乐发展史、声乐美学、声乐心理学、声乐社会学以及声乐教育与教学等多种理论。

二、 重技巧、轻情感

歌唱是反映人类情感的艺术形式,学习和掌握歌唱技巧,最终还是为了声情并茂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往往忽视对学生演唱的情感训练,而将绝大部分精力花到学生歌唱技巧的训练上去,结果当学生演唱歌曲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感情投入,使歌唱成为不能触动人们心灵的苍白表现,从而也就不能很好的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和技巧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情感因素加入到技巧训练中去,才能让演唱技巧得以充分发挥。

三、 重技术、轻文化

声乐不仅是一种发声机制和技术,而且还是一种文化艺术。事实上声乐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我国的声乐文化。长期以来,高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着“重技轻文”的倾向。首先表现在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学生对发声技能的了解和掌握,而没有从文化形成方面去阐述歌唱艺术的本质。有些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但由于缺乏音乐文化方面的修养和其它相关的文化知识,从而制约了他们歌唱技能的提高。事实上,学生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对声乐作品的悟性和理解力,如果底蕴欠佳,就难以很好地表现作品的境界。另外,长期以来由于受声乐技法的困扰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在艺术生源的选择、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人才评价等方面存在着技巧和文化的对立。而文化知识的贫乏必然会抑制艺术、教育才能的发展。

四、 重声音、轻语言

声乐是语言的音乐化,语言是声乐艺术的基础。声乐语言学以语言学为基础,包括声乐语言在行腔中的表现规律,发音、正音、吐字、引长、归韵、收声等基本技巧训练,声乐语言的高位置念白训练,声乐语言专业敏感性的培养及声乐语言的性格化训练等内容。长期以来,我国高师声乐教学只注重歌唱呼吸、发声、共鸣等演唱技能与技巧方面的生理技能训练,而对声乐语言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则显得十分薄弱,对于声乐语言的机制和其在声乐艺术中的创造功能的探讨则更少。据了解,目前高师教学计划中很少设置声乐语言课,即便设置了,也没有明确的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有的院校仅把它看成一般的“正音”课,认为能掌握拼音字母,学会普通话就行了。另外,高师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沿用美声唱法的元音训练方法,使演唱者在唱中国声乐作品时,必然与中国语言有不相适应之处。因此,如果没有掌握好中国语言特有的发音吐字规律和其独特的声调、节奏与韵律,即使演唱者有很强的发音能力,也会产生吐字不清、有声无字、音包字等弊端,更谈不上完美地表现歌曲了。

通过以上我们对高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 明确教学目标,突出师范特点

高师音乐教育以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及普通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己任,这就决定了高师声乐教学应以提高学生演唱的技能技巧、理论知识和教学等三方面的能力为发展方向。

二、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师声乐教师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素质:一是思想素质,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还要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二是专业素质,教师专业素质是否扎实,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三是文化素养,教师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应该了解和熟悉与声乐有关的语言学、文学、美学、生理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 扩展声乐理论教学内涵

高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征,决定了高师声乐教学要打破以往声乐教学的单一模式,代之以多元化的新的教学内容。高师声乐理论课应包括声乐理论、声乐心理、声乐表演、声乐语言、声乐美学和声乐教育等课程。

四、 更新声乐教学形式及大纲。

高师声乐教学大纲指出:高师声乐教学应采取个别课、集体课、小组课与大班课相结合的形式,以个别课为主。以个别课为主并不意味着个别课是唯一的教学形式,我们需要在以个别课为主的基础上,增加声乐集体课的学习,把声乐技能与技巧训练、声乐理论知识与教学法的讲授贯穿其中。声乐集体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首先声乐集体课可以讲授普遍的带有共性的声乐理论知识,也可以解决带有共性的技能问题;其次,声乐集体课可以让教师针对个别学生的演唱,进行示范讲解与分析,从而可以使学生观摩学习教师上课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高师声乐教材应作适当的调整和补充,要突出高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点。

制作技巧论文篇3

关键词:体育舞蹈;教学;体育院校;非技巧性

技巧性即体育舞蹈教学中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动作,学生舞蹈的能力等,而非技巧性顾名思义,就是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与技巧无关的学生其他素质,品德道德、气质审美、修养等内容的培养,通过分析体育院校体育舞蹈课程现状,提出课程存在的问题,可以解决问题,明确非技巧性培养措施,提升体育舞蹈教学中体育院校学生非技巧性培养水平。

一、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学现状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需要从教学任务与教学安排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学目的任务主要体现在基本技术技巧,即理论知识的讲解,学习的舞蹈种类多且系统,理论教学较好,也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在非技巧性培养方面存在不足,忽视了学生气质修养、审美情趣、道德品质以及社交能力的培养,无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教学安排,目前大部分体育院校的体育舞蹈课时安排较小,在有限的学时内,很难完成教学的计划,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二、体育舞蹈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制与学时的差异,各大体育院校针对体育舞蹈课程安排的学时与学制不同,大部分学制是四年制,但是也有部分院校是三年制,大部分学校从大一就开设体育舞蹈课程,也有的学校会从大二开始讲解课程,可见,学制与学时存在较大差异是体育舞蹈教学中的问题。第二,高校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将社交舞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体育舞蹈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为社交舞,社交舞作为一种竞技体育舞蹈,与国际标准交谊舞并未较好的结合,致使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够全面,影响了体育舞蹈教学质量。第三,课程任务、生源以及课程目标存在的差异,各高校将体育舞蹈作为主修课程,主要是由于对舞蹈的热爱以及对舞蹈浅表的认识,因此,在课程目标制定、课程任务设定,生源情况、教学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三、体育舞蹈教学中体育院校学生非技巧性培养措施

(一)确定教学目的

体育舞蹈教学的主要非技巧性培养措施就是确定教学目的,一般情况下,体育舞蹈教学课程的内容集中在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巧,忽视了非技巧培养的重要性,只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技术基础,未注重学生道德、审美、气质的培养,因此,培养非技巧性素质尤为重要,确定教学目的任务势在必行[2]。确定教学目的任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学生身体素质与技术基础,体育舞蹈的核心就是身体素质与技术基础,在进行非技巧培养时也不能忽视对身体素质与技术的训练,需要提升训练水平,为学生审美、气质修养的提升创造有利的条件。第二,注重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育舞蹈的表演与技术技巧存在较大的关系,同时也离不开舞者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等,通过实战,能够较好的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降低舞者表演时的紧张感与焦虑感,使学生在不小心出现失误时能够合理的应变,实现学生非技巧性素质培养。例如,在体育舞蹈表演过程中,会有许多人观看,表演者很难不紧张不焦虑,但是,经过多次的实战练习,表演者能够,慢慢克服这种紧张焦虑,从而发挥出更佳的水平。

(二)人才培养目标

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可以体现学校认为素质要求与目标,培养高素质,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达到理想的人才培养效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重非技巧性素质的培养,加大培养力度,有效进行人才培养。加大培养力度,可以重视学生非技巧性素质培养,增加课时,安排专门的课程讲解舞者应具备的气质与修养,培养高素质人才。第二,转变观念,使学生意识到非技巧性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以免学生过分注重技术与身体素质,只是进行基本功及技巧性练习,过分重视高难度动作,忽视了自身的修养与气质,影响了学生整体气质的提升。

(三)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完善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体育舞蹈教学也是如此,需要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需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艺术气质的提升在于艺术的熏陶,因此,需要体育舞蹈学生在进行训练的同时也进行体育舞蹈鉴赏,通过鉴赏舞蹈,感悟舞蹈者需要具备的非技巧素质,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提升自身的舞蹈素养。第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需要意识到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天分、努力、气质都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训练,达到提升学生气质的目的。

(四)合理的教学安排

体育舞蹈教学难度大,内容较多,难以掌握,需要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保证课程安排的合理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合理安排教学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理论课程的安排,理论课程所占比例较小,需要注重理论课程的比重,不能安排过多理论课程,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第二,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非技巧素质,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体育舞蹈人才。

四、总结

体育舞蹈教学逐渐成为体育院校的重要课程,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非技巧性培养,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能够适应社会需求,提升体育舞蹈能力与水平,进而促进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不断的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

作者:赵斯文 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制作技巧论文篇4

1法庭辩论的技巧

法庭辩论技巧系指各方当事人及其人(或被告人的辩护人、公诉人)在庭审诉讼活动中,为保自方合法权益,达到预期目的或效果,在依据事实和法律的基础上,就自己的诉讼主张所作出的全盘计划和实施的方式、方法及谋略。对律师业来讲,亦称“庭辩艺术”。

在律师工作中,法庭辩论的范围非常广泛,既有罪与非罪的分歧,也有此罪与彼罪的争议;既有证据效力上的分歧,亦有适用法律上的争议;既有实体法上的分歧

,也有程序上的争议……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但事实得益于雄辩。司法实践中,即便有了事实和法律,也并非都能使律师辩论获得成功,这就要求律师充分施展自己的辩才和谋略。当法庭进入辩论阶段,各方之间或针锋相对,或避实就虚,或出其不意,或攻其不备,或迂回包抄,以退为进。此时,一方律师如不讲究“战术”,不懂得辩论技巧,就难以沉着地依据事实和法律发表辩论言辞,更无法巧妙地应付辩论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实现运筹方略的要求。事实上,虽有好的辩论方案,但临庭辩论时,因不能把握时机,不善于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本已掌握的“铁证如山”的事实因没能发挥作用而导致辩论失利的现象是不乏其例的。

由此可见,论辩艺术在律师业务活动中占有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既是律师业务才能和智慧的集中体现,又是品评律师办案质量及其称职与否的标准尺度。因此,有必要对律师在庭审辩论中的有关技巧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以适应庭审方式改革的需要,充分发挥律师在庭审辩论中的重要作用。

一、基本功与操作技巧

人的思维只有通过表达,才能达到影响他人的作用。表达得好坏取决于表达的内容,但表达技巧也是关系到表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一个称职的律师,不仅要有好的文字组织能力,还应具有准确、简洁、清楚、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文字表达技巧

综合案情,理顺辩论思路,写好词、辩护词,是每一位律师在庭前必做的一项基础工作。材料的组织必须做到:1.字斟句酌,用词准确;2.调配语句,合理布局;3,篇章衔接,环环相扣;4.结构严谨,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详略恰当。

(二)语言表达技巧

纵观每位成功律师,在出庭辩论、时,都具有驾驭、支配辩论形势的能力。庭审制度改革为每个律师在这方面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庭审辩论中,律师应当做到:1.脱稿,并善于把前言说好。在设计这方面的语气和选择言词时必须达到的效果是:①立即抓住整个法庭的注意力;②传达案件的严重性或表现出对本案的真诚;③表明对本案的信心。2.控制语速,并吐字清晰。有了好的辩论内容,还需有好的表达方式。律师在庭审辩论时,应做到口齿清楚,发音准确,音调和谐,快慢适度。力争达到声调上的抑扬顿挫,以提高论辩感染效果。3.善于入情入理。语言可以伤人,也可以感人。用辩论语言伤人,对于律师职责来说则是不道德的。但律师的辩论语言以情感人,则是可取的。使用这一语言情感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具体案件的辩论语言感彩,要有与案情相适应的基调。②绝不能带有当事人的感彩。律师操作的情感就是经过理智语言处理过的辩论情感、法律语言情感。③情感措辞应是发而不露、放而不纵、委婉、曲折、含蓄的中性语言。

(三)形象技巧

制作技巧论文篇5

现代刻字是一门综合艺术,融书法、镌刻、造型、色彩等于一体。刻字艺术发展要适应中国刻字艺术的审美要求,创新观念。

一、坚持长期全面的艺术修养

从有史可究的记载中,汉代的碑刻就有崖师、良匠、石师、工师、碑师、治师等的记录,但史料中明确署名的仅《石门铭》的“武阿仁凿字”、《雁塔圣教序记》的“万文韶刻字”等。可谓是寥若晨星;其中传说书法家自书自刻有颜真卿、米芾等,更是凤毛麟角。认识前人高超的技巧,总结和研究历代雕刻家积累的经验,有助于技巧的掌握,可获事半功倍之效。现代刻字艺术要求我们要从匠人的视角转变为艺术家的视角,要求每一个作者具备全面的艺术修养,其基本修养主要有五个内容:

1、社会经验修养。明代画家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艺术家的社会经历,会使自己的视野开阔,创作资料丰富,因此,我们要重视社会经验的修养。注意生活知识的积累,特别是体验生活,汲取艺术营养,以丰富艺术创作的内容。

2、道德情操修养。艺术家必须有高尚的人格,作为美化人类心灵的人,自身应有健康的思想,崇高的道德情操,以积极健康的艺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3、文化知识修养。应该博采众长。广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特别是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

4、专业知识修养。刻字艺术作为综合的艺术,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创作程序复杂,除书艺和刻艺外,还要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修养,如篆刻、绘画、雕塑、装饰工艺、漆器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5、艺术理论修养。刻字艺术,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理论研究势在必行,这门艺术要发展。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就必须以理论作为指导,总结前人的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二、刻字艺术的创作

人类艺术活动有两种主要方式和形态:一是着力对自然界物体外部形态进行摹仿的摹仿艺术;二是经过特定的抽象而创造远离事物的自然形态的几何形态艺术。前者倾向于模仿或逼真再现自然物象;后者倾向于强调线条、形体、色彩之组合关系和谐的美感。中国的传统刻字应属于前者,这要忠于书法、再现书法。把平面书法通过刀刻变成立体书法。这种摹仿和制作。缺乏书法以外的刻字艺术内涵。现代刻字和传统刻字的区别,在于是否以艺术创作为目的。书法、色彩、造型等是作者在创作中直观的模写,作者通过字体的结构造型、色彩运用、刀刻技法的发挥和装潢等,再现物象实体,表达作者某一思想、情感。使人感受到作品的意境,使观赏者得到更广阔更深邃的艺术感悟和启迪。

1、刻字艺术的构思

刻字艺术构思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制约:其一。融入在艺术创作中的创造主体的思想意识。人作为创造主体,自身的文化知识、道德情操以及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精神情感,必然会以主观意念强化在作品中。刻字创造者的感情、学问、都会潜移默化渗透在艺术表现形式里,诱人的感情倾向产生的艺术个性特征,形成作品的风格和较为稳定的创作方法。其二,艺术的审美取向影响艺术构造的格调。刻字艺术构思中,创造主体虽然有主观的创造倾向,但在每一件作品的具体创作时,必须将自身的情感与作品的审美要求和特定的环境条件结合起来。构思必须考虑特定环境中的作品要求,巧妙地设计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的文字内容、书写形式、刻字技法和工艺加工形式。使作品的风格与环境的审美取向和谐统一。

2、刻字的技巧

技巧需要在实践中获得,刻字艺术的技巧必须在长期的刻字创作中锻炼成熟。学习传统技艺。历代优秀的刻字艺术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在流传于世的优秀碑帖和各种刻字材料作品中。我们应该学习和研究这些刻字艺术,体察古人的技巧,继承和发扬传统技艺,为现代刻字艺术创作所用。加强对技巧的理性认识,善思可以减少行为的盲目性,提高能动的自觉性,广学深思则多智。全面学习各种技巧,诸如工具的性能、磨制等,刻画和雕塑的创作技巧也值得借鉴。

3、材料的艺术创造

刻字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必须掌握各种物质材料和工具的运用规律,用于刻字材料的种类繁多,有岩石类、动物类、金属类、陶瓷类、植物类及其他材料,涉及到广泛的材料知识,刻字材料类似书法的纸,刀犹如书写的笔,创作时要注意材质的自然肌理效果,物质材料不经过艺术加工,不能体现特定的审美意义。创造发现和艺术灵感寄托于形。才能传达创造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要善于利用材料的色、形、纹、材料的加工形式多样,突出点画线条为艺术内容服务。

4、刀法的运用

制作技巧论文篇6

关键词:陶瓷艺术;综合装饰;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50-01

一、创意美

其一,装饰手法的独创性。现代陶瓷艺术受当代艺术“突破”、“实验”、“反传统”等的影响,创造性地利用传统陶瓷的瑕疵,如:断裂、起泡、缩釉、变形等毛病,在工艺方面,常常有意地利用这些反技术的缺陷肌理,将这些缺陷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追求特殊效果。在装饰制作方面,保持并显露手工制作痕迹,追求肌理效果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其二,艺术效果的奇妙性。在近千年的陶瓷艺术发展过程中,陶瓷艺术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美感语言。其中,陶土、釉料的可自由发挥度与烧制方式带来的不可预期性的奇妙结合,给艺术家的想象、智慧提供了极为开阔的活动空间,使技艺、思想和激情可自由发挥于一件陶瓷综合装饰作品当中。

艺术不是自然的再现,艺术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美、更理想。艺术的生命贵在创意美。

二、工巧美

“工艺美术通过工巧,以体现出具体的物化形式。工巧本是一个中介的表现手段,但是,在它根据特定的目的进行物化的形成过程中,却也表现出它的独特本质,即它的程度和它的能力;因而,可以将工巧美分为两个范畴,前者为技术的工巧,后者为表现的技巧。技术的工巧是一种外在的体现,是具象的;表现的工巧是创造智慧在技术上的体现,是一种内在活动,是抽象的。”我们常常在欣赏一件陶瓷综合装饰作品时,不禁惊叹它的精巧、工整、光泽等。这些就是技术达到特定的要求,而引起人们的美的感受。技术的工巧是外在体现,表现的技巧是内在基础。如果说技术的工巧是巧艺,那么表现的技巧是巧思。

陶瓷综合装饰的工艺美,从以下两方面得以充分体现:

一是工匠、艺人在认识材料特征的基础上,发挥材料的性能和驾驭材料的能力。

二是工匠、艺人在认识材料表现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完美地加工,充分显现他们技术的精湛和坚韧的毅力。

三、和谐美

创作一件美好的陶瓷艺术作品,必须依据艺术审美的规律进行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这个构思和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是追求‘和谐’的过程,是通过运用自身的特殊语言,如:处理手法、表现形式、意境构思、材质选用、造型风格、色彩情调等一系列因素,创造一个完美的统一体,从而使人们得到和谐美的艺术愉悦。

和谐是装饰中矛盾对立的因素达到统一的结果。对于陶瓷装饰的欣赏,人们的视觉是在装饰各种因素的变化中寻求情趣和韵昧,并且在这当中得到兴奋与刺激。和谐则是使心理上达到平衡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和谐是陶瓷艺术创作的首要法则。由于综合装饰涉及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装饰元素,而是多个元素的结合,因此更必须把握整体的和谐、统一。

首先,色彩方面的处理;即“花色”好的作品十分注重色调的统一谐和,有一主题色调。单纯的色彩(如青花、釉里红等)要单而不简,所谓“墨分五色”,色彩以高雅、和谐为上。当色彩运用于具体的陶瓷装饰中,必然与装饰图案的结构、面积、情调和所描绘的内容发生关系。

装饰技法处理,当创作者将多种装饰手法运用于一件陶瓷作品当中,各个装饰技法有各自独特的审美表现力。由于综合装饰运用的手法是几个形式、技法的综合,因此装饰手法要有重点和主次之分。其次,装饰材料与装饰手法也要相适应,即不同质地、性能的装饰材料要用相适应的加工处理手法。不管是釉上还是釉下的彩绘技法都有装饰造型形象的能力,因此绘画题材要与装饰造型相适应,装饰题材、纹饰与造型、装饰手法之间不能生硬的接触,而是相互融合。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综合装饰是适应现代陶瓷艺术发展的需要,这样可以发挥各种陶瓷装饰的特点和各种陶瓷工艺的长处,推动陶瓷艺术的发展。我国陶瓷艺术善于学习和吸收其它艺术,如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特长,无论在时代风格及地方风格上,以及在题材、形式、表现技法上,都密切相关,从而丰富了自身的艺术创造,增强了艺术表现力,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制作技巧论文篇7

英语翻译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大学生今后的英语知识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教师应该要制定出比较完善的教学方案,提升学生的英语翻译质量,从而满足他们今后英语的学习需求。教师只有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进行从新定位,从新的角度去分析英语翻译的重要性,不断增强自身的英语教学水平,给予学生更多的英语翻译理论学习空间,才能够为学生英语翻译学习提供帮助。当前我国英语翻译人才相对紧缺,大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有相对较低,这样导致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增强学生的英语翻译实践能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掌握更多的翻译理念,使得译文忠实原文,既能够展现出原文的英语魅力,又可以有自身翻译语言文化特色。大学英语教师通过转变自身英语翻译教学理念,制定出科学完善的教学方法,可以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英语翻译学习中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因此说,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进策略

(一)提升学生对英语翻译的认识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下,许多学生将英语翻译作为一种负担,他们在课下被动的完成英语教师布置的翻译作业,没有去深思翻译中存在的技巧,无法掌握更加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降低他们的英语翻译质量。大部分学生没有定位好自己的英语学习地位,他们上课只能够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英语翻译产生抵触心理,最终会对英语翻译失去兴趣。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翻译教学时,尤其是对于一些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需要结合他们的专业,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翻译的重要性,体验两种语言相互转化的乐趣,最终达到英语翻译教学目标。在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对学生翻译实践的指导,从而忽视对学生英语理论的讲解,许多学生只是为了翻译而进行翻译,没有将一些科学的翻译技巧运用其中,翻译出的文章或者句子水平较低,不能够展现出原文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翻译技巧,将翻译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找到更适合自身学习的翻译方法,提升他们的英语翻译水平。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翻译过程中敢于用自己所学过的英语技巧来表达原文,提升学生的翻译信心,为他们今后的英语学习提供帮助。

(二)大学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要想保证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就要积极创新自身的翻译教学方法,降低学生的英语翻译学习难度,满足不同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第一,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大量资源来来提升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让他们掌握更多的英语翻译技巧,从而提升他们学习英语翻译的信心。大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英文字幕的电影,然后让学生结合电影中的情景来翻译人物所说的话,然后将学生的翻译与英语原版翻译之间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自己与专业翻译之间的差异,同时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将翻译技巧融入其中,加深学生对英语翻译技巧的认识,掌握更多的翻译理论,在今后的翻译中能够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第二,鼓励学生分析英语谚语中的翻译技巧。教师在讲解英语翻译时可以鼓励学生分析英语谚语中的翻译技巧,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翻译的兴趣,降低他们学习英语翻译的难度。比如:蜡烛照亮别人,却毁灭了自己。

(三)适度讲解英语翻译理论

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翻译时往往会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英语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必要,这样就导致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低下,他们不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来熟练掌握相关翻译技巧,最终影响到他们的英语学习。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转变学生的英语翻译学习理念,为学生适度讲解英语翻译理论,实现大学生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在讲解翻译理论时,教师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出相对科学的教学方案,拓展学生的英语文学视野,找到适合他们自身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率。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设的理论知识水平,在教学中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帮助他们解决翻译问题。最后,教师应该要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英语翻译相关的书籍,找到自身翻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弥补自己翻译上的不足,从而提升自身的英语翻译水平。

(四)调整英语翻译教学课程

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和学校对英语翻译教学不够重视,使得翻译课程设置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翻译教学中,学校应该要给予英语翻译更多的课时,让大学生能够学习到系统完整的翻译技巧,提高他们进行英语翻译的兴趣,为他们今后英语知识的学习奠定扎实基础。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有针对性的翻译理论教授给学生,为他们例举大量的翻译例证,从而弥补英语教材上翻译理论讲解的不足。大学生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掌握更加科学的翻译技巧,提高自身对英语的认识,降低他们的英语学习难度,学习到更多的英语语法和句式,增强学生的整体英语学习水平。此外,通过翻译主体课堂的设置,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增多,教师可以及时指出学生英语翻译理论中的不足,指导他们更好的参与翻译实践,最终增强他们的英语翻译能力。

三、总结

制作技巧论文篇8

关键词:社会物象;实用艺术;艺术技巧

人类从原始自然心理烁石选择是艺术的萌芽,石器的加工是艺术的开始;身饰、巫术是艺术的形成,阶级社会下的“社会结构”的创建是从简单心理到社会性审美意识的结果,而“社会结构”下的情于物、情于理的审美演化,又是人类艺术结果的必然。这一点上正如美国的杜威“艺术论”所说:“艺术也就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去重建(restoring)这种能力的一个生动而具体的证明,把感觉、需求、冲动和生物的行为特征结合成整体并达到一种意义的水平”。[1]虽然杜威以“经验”角度论美学艺术,把艺术分为“审美艺术”和“实用艺术”。然而从他的意识欲动下的“意义”和“水平”的理路看艺术,艺术在历史演进中是于生活实用中的技能`技巧`科学技术,在逐步演化中而被具体的运用。在这一过程中,既有社会性物象于“艺术演进过程”;又有能动意识于“过程”彼此促变而随欲而进,既有源头又有发展,从而使艺术组合形式于社会结构而不断地彼此创变。

所谓的技巧是人类与自然、社会长期运作中逐渐积累起来,并反复地被运用于实际作工的经验。从被能动地创变为做工的程序、具体操作方式而形成于技巧。人类的技巧首先来源原始工具的使用。例如从砾石的选用的原始比较心理的技巧,到石器的一步步进化;从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原始的无知心理也逐渐进变为感知心理。在工具制做过程的能动心理的“打制”到“压制”、“琢制”、“磨制”、“钻制”、“火制”等系列技巧的形成,技术也随之形成。所以技术是在技巧不断地作工而形成的一定的规范、规则、和程序。然而从技巧到技术中已蕴含着艺术组合的能动心理,其运作的指向首先是欲之驱动为自然性的实用满足,从而动力人的意识层的能动性。能动又促进技巧、技术的向前发展,使艺术由低向高逐渐形成。例如当一件工具被做工后给人以实用,那么将会促动新的做工技巧的探索,在探索过程又进行新的艺术思维组合,使之技术不断地向前发展。同时也创变人类意识,使技巧、技术在进变中逐渐走向科学。随着意识能动地艺术组合于人类的技巧与科学,科学也开始由单一的物之实用向意识层中进变向多项发展;在物与思互促过程,科学也由低级走向高级。

科学是人类与社会、自然关系运作中形成的具体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它是由经验的技巧、技术的不断创变而形成的内领域的总体规范、规则,是意识体能动艺术组合的高级标志。它以规范、规则的理论系统,即所谓逻辑性形式表现意识体。而在运作中却是以“社会结构”不断创变而变化发展,以新视象的偶然、突出性所激发的冲动与情力交替一同运作于它的逻辑性的艺术组合。从砾石的选用到旧石器、新石器,在此过程的技巧、技术不断运作形成了雏形的科学程序,如陶器制成。因为偶然火的利用,发现泥土等物质改变了自已原有的性质,其实用性和外表光洁的新奇感,冲动着心理能动地再组合这一现象。使技巧编顺为技术再用于实践作工。经过这种不断的反创,使陶器制造形成了规范的作工体系,使陶器由简一使用到多色彩多形状的观赏审美。在这一过程中,已形成了雏形科学程序。如线条如何对称与比例,色彩如何鲜明、光洁,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技术的理论系统来指导艺术组合。这一过程,即随心里到意识层发展,承习于物与思的技巧、技术的经验;再从独立的思规指向于实践作工。然而这一作工的具体性,正如乔治.卢卡契以“观念性”同理的词语解释的比较清楚:“这样的同质的、同质化的本质正是集中在赋予所有塑造的对象一种‘观念性’。这种‘观念性’表现为有关对象的感性可识别性,即把视觉丰满的印象简化为最节省的笔触,(技巧与技术过程)并由各种自然环境中抽取出来。”[2]从“视觉”到“笔触”,从“具体”到“自然”表现出艺术组合的逐渐发展过程,并蕴孕着科学的艺术形态。

虽然本文以以石器到陶器的技巧与技术的发展为例证,来简述科学的形成,但并不等于说科学就局限于某一领域。技巧、技术、科学同“情之力动”“艺术”一样随欲生成发展,随意识体的能动性的的不断创进而具体表现。所以意识体下的艺术同人类社会是同步发展的,例如在一个时代、同一个社会形态的个体拥有着相同的社会性意识体,一切行于它的指向。虽然人类在特殊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情之力动下有着不同的表达的领域,但艺术表现的内在显现,却是基于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性相同的意识体。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他既是杰出的画家、学者,又是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他不但创作出《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著名绘画作品,并与其中显现出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性相同的意识体,即人文精神。但同时也表现出起个体还能精通工程科学技术,担任过建筑师、军事工程师和桥梁设计师。同样,文艺复兴时期另一位杰出的意大利画家拉斐尔也是如此,他不但创作出了《西斯廷圣母》等举世闻名的给画作品,还担任建筑师,完成了罗马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工程。还有阿尔勃莱希特•丢勒,他是画`钢板雕刻家、建筑师,此外还发明了一种筑城学体系。他们既是艺术家,并于艺术内中既能显现出“共同的意识体”;同时又是科学家,在他们两种不同表现中却能基于同一个意识体下的艺术组合,在“同一体”中,又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出不同的特征。

不仅如此,从实用艺术到纯艺术,既有彼此的联系更是有着历史演化过程。审美价值的实用性与纯艺术审美性,是逐步由于审美来源于人类根身欲的创变结果。从生物性本能的需求,到原始心理实用与审美的满足。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人类在承习中发展实用与审美。由原始的生物的需求促发人的心里发展,创变为实用;实用又 从低级向高的实用性的享受,在享受思维运作中,就是审美价值的形成。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只承习实用没有审美,追求实用是为了享受,享受的心里本身就是审美后的感受。

人类的审美源于根身欲望进变过程,如从烁石、石器、陶器,乃至当今电脑,无不表现出审美的历史演进过程。正因为如此,人类经过反复进变于意识,实用与审美交织于人类新欲的驱动,去探索新的审美价值的感受。例如,工业艺术,农业艺术,自然艺术无不是艺术组合下的“现象”。当然这种艺术组合是所指于达到一定水准和意义即审美价值,而不是某一生产过程的原始土块。粪堆之类的物质材料的堆切。然而,这种审美价值,有区别于艺术作品的审美。如实用艺术是以实用、美观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二者是结为一体的。如果单纯实用不称其艺术,单纯为艺术观赏也不是实用艺术。既使是原古的艺术也不仅仅是实用,如从“身饰”“纹身”到工具的精细制做,本身就含有审美的价值。如“身饰”既可除妖避斜,又有审美作用。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狩猎最初是为了吃肉,用来作为装饰的羽毛,野兽的皮肤,脊骨,牙齿和脚爪等等,是不能够吃的。或是不能够用来满足其他需要的,但是这部分可以作为他的力量,勇气或灵巧的证明和标记。”[3]男人“身饰”是为了向女性展示力量,女人身饰是为了吸引男性的审美。陶器的制做,不仅实用同样也有着观赏的价值。

如工业艺术也是如此,从低级工具制造到现代化电脑;从古代建筑到当代的奇形多样的高楼大厦。一件件“物象”呈现于我们的感观,无不具有审美价值,而不是单纯地原始实用。不仅如此,农业艺术、自然艺术也同样以感观于艺术与物的现象来满足人类审美价值。又如农业艺术,是指在能动意识的艺术组合下与大自然作工于作品。通常指对自然地形的改造和用植物建筑成自然环境。如“红旗渠”,环山的层层“梯田”,农业防护林,在沙海里“拦沙造田”,人造运河、水库等等。不仅用于农作物的实用性,而且在实用的同时,既可显示人类自身力量的伟大的审美又可成为可观赏的一道自然风景。然而,自然艺术的审美价值,虽然也是以艺术与物之现象的感观来满足人的需求,但审美的感受,却以人类与自然的生物链条形成而被表现。如江、河、湖、海、高山大川、飞禽走兽,在它们不危害人类生命时,不仅可观赏审美,同时是养育人类的生命之源。

当然,审美价值的实用性与纯艺术审美性,是源于人类根身欲望逐步演进创变的结果。从生物性本能的需求,到原始心理实用与审美的满足。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人类在承习中发展实用与审美。由原始的生物的需求促发人的心里发展,创变为实用;实用又 从低级向高的实用性的享受,在享受思维运作中,同时也是人类审美价值的形成。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只承习实用没有审美,追求实用是为了享受,享受的心里将会逐渐形成精神层面上的审美需求和审美感受。正因为如此,人类经过如此反复地进变于意识,实用与审美交织于人类新欲的驱动,从而去不断地探索新的审美价值的感受。

参考文献:

[1][美]杜威.《艺术即经验》第25页,纽约1958年版

制作技巧论文篇9

[关键词]中华工匠;百工制度;考核体系;当代价值

[Abstract]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Chinese craftsme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craftsmen cultural system, and it is of great value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the contents of the system of Chinese craftsmen, This paper discusses systematically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its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Chinese craftsmen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will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the contemporary design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Key words]Chinese craftsmen;The system of Chinese craftsmen;The evaluation system;Contemporary value

在整个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建构中,“工匠”是其核心概念或主题,并且“工匠”既是一个职业共同体,也是一种生存方式,还是一种精神慰藉。工匠文化是中心,即是指从文化的视角考察工匠或工匠的文化方式,其中“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工匠文化”具有独特存在价值的根源所在,“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信仰、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活态度,已经超越“工匠”、“工匠文化”范畴,成为了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巨大精神驱动力。以“工匠”为主体,以“工匠文化”为中心,以“工匠精神”为信仰,系统整理、构建和探索“工匠文化”世界,就形成了中华工匠文化体系。[1]中华工匠考核体系是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的当代价值。

一、中华百工制度体系的基本内容

我国古代,“工匠”群体统称为“百工”[2];何为“百工制度”呢?可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从国家层面而言,“百工制度”是整个国家运行体系的一部分,按照传统中国“三省六部”[3] 制体系而言,“百工制度”是“工部”的运行和管理制度之一。“工部”亦称为“尚书工部”,其性质和职能,《唐六典》言:“掌天下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4] 。其二,从“百工”共同体而言,“百工制度”则是“百工”系统中各工种和行业相互之间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本文的“百工制度”二者兼有。

“百工制度体系”则是指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发展中,“百工制度”逐渐发展形成的较为严密的系统结构。据考察,百工制度体系主要由匠籍制度、行业制度、技术制度、考核制度等四大部分组成。

1.匠籍制度,是指将工匠编入专门的户籍,便于统一管理。入籍的工匠亦称之为“匠户”。“匠户”既有官府“工匠”也有民间“工匠”。匠籍制度下,工匠世袭为“工匠”,其子孙后代不得脱籍而改变行业,而且随时听候官府的征调使用,人身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2.行业制度,是指各行业工种集团组织对工匠所做出的必须共同遵守的相关行为方式、规范和制度。行业制度下,各行业之间不得越界从事自己本职工作之外的事。例如皮鞋行业,制皮者,不可做鞋;反之,做鞋者,也不可制皮。否则,就会受到一定行规的处罚。行业制度保障了各行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也削弱了竞争意识,不利于行业的繁荣,但对于行业内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发扬则很有利。

3.技术制度,是指各行业工种的工匠在造物活动中所获得的专门技术和技巧等应受到一定的保护或保密。技术制度下,技术的传承受到严格的控制,并实行相关的承受方式,如师徒式、父子式、兄弟式,更甚者有家族式工匠技术,大多规定“传男不传女”等。如此的传承模式,虽然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但也阻碍了技术的有效传播和利用,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4.考核制度,是指行业组织机构对工匠造物活动成果的验收所指定的相关制度和法规。考核制度下,工匠造物活动过程及其成果都会受到相应的监督、管理和奖惩,由此可以保障器物的质量和维护行业的荣誉,以获取可持续性的社会经济效益。考核制度体系是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的关键内容之一,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详述如下。

二、中华工匠考核体系的基本结构

如上所述,工匠考核制度是百工制度体系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华工匠文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工匠考核体系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在此,本文主要从考核原则、考核内容、考核目标、考核机构、考核结果等五大方面介绍中华工匠考核体系的基本结构。

(一)考核原则

考核原则,是指为保证工匠造物活动及其产品的质量和行业社会效益所制定的考核基本指导思想和规则。考核原则主要包括技术原则(法仪原则)和道德原则(诚信原则)。

1.“法仪”原则

所谓“法仪”,出自《墨子・法仪第四》,意为“法度礼仪”。亦即做任何事情要有法度准则可依循,否则一事无成。据《墨子・法仪》记载:“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平以水)。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从事,犹逾己。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 [5] 对于工匠而言,工匠造物活动必须遵循“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平以水)”原则。即,工匠们用矩划成方形,用圆规划圆形,用绳墨划成直线,用悬锤定好偏正,(用水平器制好平面)。而且,无论是巧工,还是非巧工,都要依据此五种方法原则。五种原则掌握得好的就是巧工,掌握得不够好的也可以据此模仿而工作,也不会乱做一气。因此,工匠做事都要有法度可依并依法度行事(图1)。 2.诚信原则

诚信是考核百工的重要道德标准。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凡事以诚信立本。诚信的要求适用于每一个人,当然也包括制造生活必需品的“百工”。如《管子・乘马》中记载:“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工。”就是说,不讲诚信的商人,就不得以经商为生;不讲诚信的工匠,就不得靠做工来谋生。同样,农夫、士人等等概莫能外。各行各业的人要有敬业精神,诚信责己,诚信待人,只有讲诚信才能各食其所。由此可见,古代工匠的诚信精神是立业之本。若缺失诚信,匠人所从事的职业也将前途晦暗,甚至闭门歇业。《吕氏春秋》曾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诚”之考核方法,突出强调工匠之“诚信”问题。所谓“物勒工名”,就是在器物上刻上工匠的名字,便于追查责任(图2、3)。

(二)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大致分为两类:即对工匠组织机构的考核和对工匠个人的考核。

1.对工匠组织机构的考核

第一,是对组织机构的绩效考核,也就是该组织机构对国家的贡献上。如《礼记・曲礼下》中记载:“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五官致贡,曰享。”这里的“贡”即“功”,“功”是指该部门一年的成绩(绩效),“享”即“献”。大意是说,“五官”在年终时要各自向天子汇报其部门在一年内所取得的绩效情况,天子再根据其绩效进行评判论功行赏或是进行处罚等事宜。宋代刘敞《百工说》中说:“百工殊智而同巧,百子殊术而同治……能并而容之,并而任之者,司空也……能并而容之,并而任之者,圣人也。故司空氏得其人,百工者咸安其职,勉其业,居其次。司空失其人,百工者起而相时之好恶,以巧相倾,以利相排,以说相胜。圣人在上,百子者各输其术,陈其力,守其官。” [6] 以圣人、司空的角度,论证百工系统的运作方式及其管理制度的优越性。陈舜俞《说工》言:“……惟是承平以来,经国之人不着法度以杜机巧,……朝廷以纯素之化,先之于六宫,次之于大臣,后之于天下。”[7]这句劝谏直言,反映出“经国之人”制定政策对下属机构的重要性,也从侧面反映出百工系统应该以“法”(法度)来“杜机巧”(杜绝或防止机巧之心),遵循“纯素”的制作理念和工匠精神。年终考核时,上述两个方面也自然是考核的重中之重。

第二,体现在对百工制度的考核上。历朝历代的百工制度都是不完全相同的,皆顺应生产环境的改变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改动,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适应国家机器的合理运转和满足帝王的个人意志。举例来说,唐改隋的工匠制度,是为满足其相较于前代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元时大量征集匠人,并对匠人实施严苛管理,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奢侈的需求(图4)。

2.对个人的考核

对个人的考核,主要从百工个体的思想、道德和技术层面介入,简言之,即德与能。德是人的“风骨”,是人的灵魂。《吕氏春秋》早已有“治物者,不于物于人”[8]之说,以强调整治器物,不在于器物本身而在于整治器物的人,可见工匠之德于造物(治物)之首要价值。因此,对工匠个人的考核,主要是从德与能两个方面着手并以德为先(图5)。

首先,德是工匠考核体系中考核工匠的首要标准,其基本含义是“道德和品行”,“德”的标准包涵善和诚两大核心组成部分。善,即善美,是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也是中国人的道德准绳。与人为善、尽善尽美、止于至善,善被看成是人类道德的最高标准,这与中华民族文化中推崇的圣人文化密切相关。尧去世后,将部落首领的位置禅让给舜,这被视为大善;与人为善,处处礼让、尊敬,这也是大善。久经千年,善的概念已经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更不要说在善文化中熏陶、成长的工匠阶层。尊师重道、长幼有序、成人之美,无一不体现在工匠考核系统之中。立人先立品,在拜师学艺之前,匠人们首先经历了师父对其人品的考核,如若考核不过关,通往学艺之路的大门已然上锁。宋代学者陈襄《百工由圣人作赋》阐明了善之于“百工”称谓之意义就在于“工之立也,乃成器而尽善”[9],亦即设立百工之职,其目的就是为了“成器”而成就“尽善”之境界。

其次,与善并提的是诚。《礼记・中庸》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吕氏春秋・孟冬记》曰:“工师效功,陈祭器……比工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比行其罪,以穷其情。”《吕氏春秋・离俗览第七・贵信》道:“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信而又信,重袭于身,乃通于天。”若百工失信,造出的器械质量粗劣,不堪重用;若百工失信,染出的颜色就不纯正,不合于礼。百工只有做到“信而又信”,才能有所作为。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工”被发现不诚,其本人、家属都会受到影响。

最后,“能”,即工人的个人能力、才能,技术水平,是个人考核体系中的“筋骨”。个人能力,首先体现在对工人的职称认定上;个人技术能力,体现在对产品功能及造型的把握上。创新能力则是工匠个人能力升华的体现,被视为能力的最高体现。德与能的关系,就像人的精神风致与人的身体筋骨之关系,互为表里。

(三)考核目标

通过一系列考核,以期获得合理、系统、流畅的设计组织、管理流程,明确工匠的造物观。

古人行事习惯于依时节,时移事变。“依时而考”明确规定春季“审五库之量”,审视所备材料的质量。命负责染织的官员利用夏季高温,易染色的便利条件染色。秋季天气干燥,命官员修筑河堤、宫室、制备冬衣,及至霜降,万民入室,百工休整,期间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岁末,则进行年终清点,此时“工师效工,陈祭器,按度程,无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四个时节,做不同工。前期做好准备工作,中期按计划完成工作,后期修整学习,岁末考核并进行奖惩。设计活动组织完善、过程流畅,既能做到按时完工,又体现出对工匠的人文关怀。

于工匠而言,考核也达到了端正造物观的目的,即以实用、诚信、格物致知为主的造物态度。“制器者,珍于周急,而不以采饰外形为善”,百工所作应“贵用,贱浮伪”,不为“淫巧”。诚信则关系到产品功能的好坏,选材、制作不精影响实用、影响产品使用寿命。格物致知是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强调百工应不断学习,勤于思考,探知事物原理,不断创新。

(四)考核机构

考核机构,主要有组织考核机构和“工师效工”考核机构。前者可参考历代监察机构,如御史大夫、御史台、都察院,其职能为监察和“主纠察内外百官之司”,按从高到低的官位顺序行使监察权。“工师效功”体现出工师对百工的直接考核的民间性组织,“工师”可被视为工匠的师父,也可被视为管理工匠的官员。

百工制度发展大致分为三大历史阶段:先秦两汉为创构期,晋唐宋元为成熟期,明清时期为转型期。百工制度创构期,官府垄断手工业,技术为官府掌控,百工培训工作由官府完成。至百工制度成熟期、转型期,除官府培训外,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并成为三大培训主流。学徒期一般为一到两年。据湖北省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竹简《秦律十八种・均工》所载:“新工初工事,一岁半红(功),其后岁赋红(功)与故等。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能先期成学者谒上,上且有以赏之。盈期不成学者,籍书而上内史。”就是说,新工匠开始工作,第一年要求达到规定产额的一半,第二年所收产品数额应与过去作过工的人相等。工师好好教导,过去作过工的一年学成,新工匠两年学成。能提前学成的,向上级报告,上级将有所奖励。满期仍不能学成的,应记名并上报内史。而且技术性越复杂,学徒期越长,出徒也就越慢。如《新唐书・百官志》少府条载有“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槊之工二年,矢镞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帻之工九月。教作者传家技,四季以令丞试之,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也就是制作越精细的工种,学徒期越长。此过程中,“工师”、“教作者”、“令丞” 这类官员,皆以考核为手段,直接检验百工的技术学习成绩,而区别于都察院等职能部门。《考工记》中也有“梓师罪之”的记载,“梓师”是“梓人”的上司,倘若产品没通过检验,梓师可以直接处罚梓人。

(五)考核结果

考核结果作用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作为激励机制的依据。不论组织机构还是百工个人,考核结果优异,则奖励升迁;反之,“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上述《秦律十八种・均工》曾引“能先期成业者谒上,上且有以赏之。盈期不成学者,籍而上内史”。于百工个人,考核结果尤为重要,具体体现在百工的“职称”认定上。

职称认定可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的职称有“国工”、“巧工”、“哲匠”、“匠师”等,相当于当代的工程院院士、高级工程师等级别。《考工记・轮人》言:“凡为轮,行泽者欲杼,行山者欲侔……故可规、可g、可水、可县、可量、可权也,谓之国工。”又“轮人为盖……良盖弗冒弗,殷亩而驰,不队,谓之国工。”在笔者看来,“国工”不仅是部级的职称,也是掌握一流技术人员的代名词。“巧工”、“哲匠”,区别于“国工”的关键点在于“巧”字。《说文》释“巧”为“技也”,《墨子・贵义》曰:“利于人,谓之巧。”马融《长笛赋》道:“工人巧士。”也就是说,“巧工”,是在熟练掌握某种技能基础上,“利于人”且高于工的“巧士”。“巧工”需有巧思,有巧技,最为关键的是巧妙,而妙则是美学的重要范畴。老子在《道德经》中首次提出妙的概念,并将之与“道”联系起来,体现出“道”的无规定性和无限性。“巧工”中引入“道”无限的概念,“工”的境界被无限提升。第二梯队的职称有“大匠”、“梓师”、“工师”等,相当于现代的公司技术主管、车间主任、技工学校教师等职。“大匠不斫,大庖不豆”,“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大匠专指手艺高超的木工。之所以将大匠放入百工职称的第二梯队,“盖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梓师”、“工师”为普通工匠的上级主管或师父,“工师效工”,有一定官职和权利,第三梯队就是普通工人。在政府有编制的工人,负责按照上级指令工作。第四梯队为“拙工”,指技术水准没达到要求的工人,或是所作器械“苦伪”之人(图6、7)。

三、中华工匠考核体系的当代价值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正处在重大的转型升级时期。面对产品质量低下,科技含量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等现状,重提工匠,倡导工匠精神,成为了改变现状的历史必然。就设计而言,我们不缺设计师,然而我们还没有世界级设计大师和世界级的知名品牌。这与我国设计教育观念的严重滞后、设计人才培养的弊端、行业规则的不健全、职业道德的缺失等都有着极大关系。在此尝试探讨中华工匠考核体系的当代价值,以期为完善我国的产业结构的设计人才培养基础提供借鉴。

第一、有利于改变旧有设计教育模式。中国有大量设计专业学生,但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多为文化课成绩差而以艺考为捷径走上“设计”之路的。入学后的设计教育教学,因师资整体水平低,仅仅只能应付日常教学,大多只会照本宣科,缺乏理论和科研能力,不能将设计学科的先进理念有效地应用于教学,学生既得不到有效的设计思维训练,也缺少技艺实践,更缺少产学研的实地学习等现状。毕业时,大多数学生处于“学术素养缺乏、专业技能不强”的尴尬境地,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难以融入庞大的制造业。很多学生要么从普通技术人员开始做起,要么干脆改行放弃本专业,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这与传统工匠考核中重视技术、术业专攻的观点相悖甚远,当前难以短时间内让中国设计回归到古时的巧思精妙。

第二、有利于营造尊重设计师、尊重设计文化、提高设计师地位的社会文化环境。“万众创新、设计立国”正是国家当前所大力提倡的。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的发展都与其设计发达相关,特别是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设计立国成为了这些国家的基本国策。设计和设计师的创新价值也有着其独特地位和意义。而我国目前的整体状况显示,设计和设计师的地位和价值,未能获得应有的重视。设计师的生存状态和工作环境不容乐观。由此而造成的全国性的创新能力和整个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并缺乏活力。设计的价值就在于驱动创新、创造世界品牌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我们认为加强中华传统工匠考核文化体系的传承创新研究,将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设计师生存环境,有助于造就浓厚的设计文化氛围,同时将有助于国家的综合实力的提升(图8、9)。

第三、有利于探索并逐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当代设计管理体系。优秀的设计管理、设计组织早在周代时就已出现,而现代意义上的设计管理概念在我国设计领域只是流行了数十年,当前依然缺乏科学、系统的设计管理。工匠考核原则中“依时而考”的原则或许是建立当代设计管理体系的有效借鉴。此外,《周礼・掌皮》提到,每年春天掌皮官将皮革交给百工时,都要进行详细计量、统计,然后与制成品的数量进行比对,查验是否数量上有出入。再如《周礼・典丝》言:“典丝掌丝入而辨其物,以其贾H之掌其藏与其出,以待兴功之时,颁丝与内外工,皆以物授之……及献功,则受良功而藏之,辨其物而书其数,以待有司之政令。”这充分体现了古代制造和生产严密的监管流程,无论是生产前的准备工作,还是生产过程,都要严谨,以防止生产流程出问题或生产过程中的浪费,也防止工匠中饱私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套系统而有效的设计管理体系,不仅会提高设计的效率,也会提高生产效率。如果缺失有效设计管理制度保障,设计行业也不可能做大做强。因此,建构当代设计管理体系,是当代中国设计可持续发展和强大的基本保障。

注释:

[1]邹其昌.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J].艺术探索,2016(5).

[2]邹其昌.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J].艺术探索.2016(5).

[3]三省六部: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则是指隶属尚书省的六大部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4](唐)李林甫等.唐六典[M].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215.

[5]《墨子》原文中无“平以水”句,据王焕镳《墨子校释》补。

[6](宋)刘敞.公是集[A].文渊阁四十二四库全书第1095册[C].

[7](宋)陈舜俞.都官集十四卷[M].张寿镛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制作技巧论文篇10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媒体的进步,广播电视新闻的关注者不断增多,通过较好的新闻编辑工作,能够提高新闻的关注度,引来较多的舆论,推动社会和各项事件的发展,从而避免造成“无人问津”的情况出现。在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过程中,编辑工作逐步成为了一项特别重要的内容,涉及到的影响因素、具体产生的效果等,都表现为持续扩大的状态。因此,想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成就,必须将新闻编辑技巧进行提升,从多角度来完成广播电视新闻的编撰。

一、掌握新闻标语、导语、结构的编辑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门非常高水准的工作,在具体的编辑方面,首先需要在新闻标语、导语、结构的编辑上掌握好技巧。第一,新闻标语必须要醒目,字数不能太多,否则将会影响读者、听者的兴趣和排版问题。一般而言,标语的编辑最好控制在15个字以内,通过最醒目的文字组合来完成,要让读者、听者第一时间就关注这个新闻,引起社会上的较大反响,这样才能继续的跟进报道。第二,导语的编辑,是为了让读者、听者进一步的去理解新闻,而不是对标语的重复。导语在编辑的过程中,最好通过1--2句话来阐明事情的原由和结果,不要冗长的叙述,这并不是最好的方法。第三,新闻结构的编辑上,则可以详细一些,不过仍然需要根据新闻本身的情况来进行编辑。例如,针对长久跟进报道的新闻,可以适当的回顾过往情况,并且与当下所掌握的内容进行联系,也可以注入一些分析的元素,让读者和听者可以与自己的想法对比。新闻结构要简单明了,不能出现长篇大论的情况,基本上保证读者、听者在3分钟内了解。

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新闻编辑组织的指导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新闻内容能否发行,也对听者和读者的新闻量构成了影响。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新闻编辑组织的指导技巧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时间的掌控。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闻出现,但不是所有时间段的新闻都可以拿出来播放和共享,有些新闻涉及到政治因素和国际因素,甚至会对国内社会稳定造成影响,配合特殊的时期,其产生的“能量”非常庞大,因此要斟酌、再斟酌。第二,新闻含量的掌控。当前的听众和读者,均在素质上获得了较大的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较高,部分人甚至会自发的去挖掘新闻的其他相关内容。因此,在新闻编辑的组织上,要保证新闻含量是可以被大众所接受的,而不是引起各种社会上的强烈反感。例如,部分人物、事件被报道后,造成了很大的恶劣影响,不是一两条简单的规范就可以制止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存在的时间非常长久,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过程中,“模糊化处理技巧”是必须要学习的内容,是每一个新闻人员所必备的素质。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模糊化处理技巧的运用,主要是减少新闻中的一些“特指”情况,即便引发了社会的广泛猜想,依然不可以将事件、人物进行准确的定性,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对当事人进行了保护,从而避免造成一系列的恶性事件发生。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编辑的模糊化处理,必须在限定的范围内执行,不能触碰国家的法律政策和道德底线,如果某些模糊化的处理,其本质上是将各种信息简单模糊,被有心人推理出来,那么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则无法估量,甚至是形成负能量传递。所以,在模糊化处理新闻编辑的过程中,要经过积极讨论后来完成。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技巧当中,除了上述的3项内容外,后期的控制指挥技巧也是不容忽视的。任何一条新闻都有可能被无限的延长,尤其是娱乐新闻、政治新闻,在后期的控制指挥方面,要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减少对行业和相关人员的不利影响。通常情况下,直播的电视新闻节目对导播的职业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其具有较高的操作技能,还要有掌控全局的领导能力。在直播新闻节目中,所有参与节目的工作人员(节目主持、栏目编辑等)都要随时听从导播的调遣。与一般媒介相比,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核心内容是后期制作,如果形象地将时间看成是电视节目版面空间的话,这一空间的掌握人就是编导,编导的掌控能力和现场指挥能力关系着电视画面的丰富性和活跃性。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培养导播在新闻报道后期制作中的控制指挥能力和技巧。

五、总结

本文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展开分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地区和工作单位,都能够对新闻编辑的技巧进行分析、应用,新闻的把控程度较高,整体上未出现较大的恶性事件。今后,必须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新闻编辑水平提升的同时,针对新闻本身的影响力进行控制,尽量传播正能量,减少对社会、对百姓的不利影响。

作者:左晓明 单位: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成春.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技巧[J].中国传媒科技,2013,(08):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