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法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4 11:03:46

物理教学法论文

物理教学法论文篇1

关键词实验教学知识教学习题教学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系统教学法

同志曾经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物理教学也是一样,在明确了教学任务之后,就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本文首先对几种常见的物理课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接着提出一种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模式系统教学法。

一、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熟悉物理教学中的一些基本课型,才能很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物理教学的特点,我们把物理教学中的课的类型主要划分为三种,即实验教学课,知识教学课和习题教学课。

(一)实验教学课

物理实验教学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随堂实验和课外实验。

1.演示实验所谓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为配合教学内容而演示给学生看的实验。因此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起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起一定的示范作用。为了确保演示实验成功,并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课堂演示实验要首先做好准备,力求演示的现象清楚,并配合必要的说明和讲解。

2.学生实验学生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掌握实验技能,使学生受到物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的初步训练的主要措施。进行学生实验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努力创造条件,开出物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所有实验。

第二、关于实验能力的培养要具体落实,要明确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做到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

第三、实验中要及时给学生以具体指导,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的问题,纠正实验上的错误。

3.随堂实验这种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补充形式,可作为实验作业布置给学生,也可作为建议,由有兴趣的学生自愿进行。

(二)知识教学课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环节:

1.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环境,提供感性认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就形成了物理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常用的方法有: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

为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而选用的事例和实验事实,必须是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与日常观念矛盾突出的典型事例。例如,在进行“杠杆”教学中,关键在于弄清“力臂”的概念。教师在选择事例时,必须包含力的作用点不垂直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联线这一情况。

2.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其关键是通过对由演示实验和列举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使学生认识“物体不受其它物体作用,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这一本质。但是这一本质却被许多非本质联系所掩盖着,如,当“外力”停止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停止;恒定“外力”作用是维持物体匀速运动的原因,等等。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才能顺利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3.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以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以深化认识。一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讨论其物理意义,二是讨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三是讨论有关概念和规律间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便使学生获得比较正确的理解。

4.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深化活化对所学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运用知识的练习,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三)习题教学课

习题教学,也是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讲述若干重要概念和规律,或者在重要的教学单元之后,一般要安排以解题指导为中心的习题课,及时而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和解题训练。要上好一堂习题课,重要的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程度,选编好例题和习题,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把复习讲评、示范解题和学生练习等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上我们对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三种课型,即实验教学、知识教学和习题教学进行了初步分析,物理教师必须熟悉这三种课的教学。

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系统教学法

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我们倡导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系统教学法。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轻松愉快而卓有成效地学习。

(一)系统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1.注重信息系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用信息加工理论解释学习活动,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动作和反馈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分别以学习者在学习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依据的,相应的八种心理过程为:期待、注意、编码、储存、检索、迁移、反应和强化。从学习动机的确立到学习结果的反馈,就是从学习愿望的产生到愿望的满足,揭示了人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既然如此,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把教学活动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输系统,系统中的每一阶段都是为学习者安排外部教学情境,以支持他们每一阶段的学习。

2.明确教学目标

整个教学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它有效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的,而“当一个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美]奥苏伯尔语)。

3.强调意义接受

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义接受学习。学生学习是以间接知识为主,学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类的知识财产。而接受法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知识,避免走很多弯路。但是,我们要求的是进行有意义接受,而不是机械接受。有意义接受,不仅可以迅速地接受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4.完善认知结构

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在有意义学习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始终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及其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不断完善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5.注意随堂记忆

每一节课上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记忆所学知识。

6.允许免交作业

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尊重学生的学习自。教材中的习题全都在课内完成,学生可以免交作业,可指导学生对课堂练习以“互查法”判阅。鼓励和建议学生选做课外习题,只要通过适当措施,学生会主动积极地做更多的习题,并且也会做得更好。

7.重视单元过关

每单元教学结束后,通过测验及时了解学生“掌握学习”的情况,不使问题积压成堆。变换讲解的方式,“对没有命中的目标,再射一箭”。

(二)系统教学法的课堂设计

根据加涅的学习阶段理论,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信息加工过程,也是信息的摄取、加工、贮存和反馈的过程,即知识的知觉选择、理解领会、记忆贮存和作业反馈的过程。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为这一过程,特别是内部加工过程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为此,我们把课堂教学设计为四个阶段。

1.自学探究知觉选择阶段

每上一节课,教师事先拟发自学提纲,提供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接着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组织学生自学教材、观看演示、动手做实验、展开讨论等。教师巡视指导,启发质疑,收集学生中的各种问题。

这一阶段,是知觉选择的过程。学生对教师讲授的教材内容,引起注意,有意识有选择地运用视听知觉进行感知,定向地摄取知识,获得感性认识,但对教材的意义尚未真正理解。

2.重点讲解理解领会阶段

针对学生自学探究的情况,教师进行重点讲解,澄清模糊观念,解答疑难问题,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特别要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串联精讲,纵向串讲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横向串讲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讲清易错易混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这一阶段是在知觉选择的基础上领会和理解教材。领会,是明白、知晓知识的意义及结构、规律,在领会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新知,并把新知纳入旧的认知结构中。理解,是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在理解的过程中,将个别事物、个别现象类化、概括为普遍的原理;或者将一般原理具体化,用一般规律解释个别事物或个别现象。理解领会是知识获得的重要环节。

3.整理吸收记忆贮存阶段

教师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出要掌握的几个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指出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时经常出现的错误并分析其原因。接着,创造安静环境,让学生默记本节所学知识。

经过理解领会,知识就进入记忆阶段,通过记忆,保持知识,习得知识,实现学习知识的期望。为了保持知识,就必须根据遗忘规律,指导学生同遗忘作斗争。

4.练习巩固作业反馈阶段

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提出各种类型的有一定梯度的典型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根据学生反馈出来的信息,教师予以必要的矫正和辅导。

学生已获得的知识,要经过练习作业才能巩固,它是检查学习结果,提高、充实和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巩固知识的途径,一般是通过练习形式去强化知识。同时根据练习作业的水平,了解知识学习的结果,为教师和学生本人提供学习反馈。

以上我们对物理教学中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讨论,对我们所倡导的“系统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和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并没有涉及到各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诸如讲解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我们认为,物理教学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关键是要博采众长,综合运用,合理组织,并在教学全过程中贯彻启发式,让物理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使之成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许国梁:《中学物理教材教法》,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年。

2.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物理教学法论文篇2

一、从全局观点分析力学部分教材

从全局观点分析力学部分教材,揭示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对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认真分析教材.

1.力学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经典物理的基础之一.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及其守恒定律为经典力学的栋梁.现行教材的体系是先讲静力学,后讲运动学,最后讲动力学.把牛顿三定律按三、一、二的顺序安排,第三定律放在静力学中讲授.这种安排符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学习静力学时,有牛顿第三定律作准备知识,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有力的合成与分解作先行.通过静力学的教学,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物体受力分析是力学中的关键,几乎所有的力学问题都要涉及物体的受力分析,所以静力学教学是最重要的基础.

2.物理思维方式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的过程,是人脑的功能,通过表象、概念判断和推理以及其它过程来反映客观现象的能动过程.物理思维就是运用思维的一般规律于物理学习、研究中所体现的具体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教材分析中掌握物理思维结构,就是要掌握怎样运用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推理、论证等)和思维的基本方法(比较、分类、鉴别、分析、综合、归纳、证明、反驳等)以便能更好地、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章“力”要重点讲清三种力产生的条件及力的大小和方向,为物体受力分析做好准备.力的三要素,在初中已经讲过,对质点来说不会发生关于力的作用点的问题,而对刚体来说,力的作用效果除了跟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外,还跟力的作用点的位置有关.教材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刚体概念,但所说的物体都是指刚体.力的作用点可以沿力的作用线移到刚体内任一点而不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因此,与其说力的作用点是一个要素,还不如说力的作用线是一个要素.物体的平衡,用了“平衡”和“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等理想模型方法;“力的分解和合成”用了分析、综合、等效的方法.

第二章“物体的运动”用了理想模型(过程模型)的方法.高中教材以初中教材为基础,先提出质点这个理想化模型,在研究物体在一直线上的运动以后,立即研究物体在一个平面内运动的有关概念、规律和描述方法.运动学是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它各章的必备知识.对平面运动的速度的合成与分解运用了分析、综合、等效的方法.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用了经验归纳方法论.虽然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但由第一定律推导出的一切结论都与实验结果相符合,这就间接地证明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当今的实验已能近似地验证这个定律,例如用气垫导轨实验,运动物体——滑块在水平方向可以近似地认为不受力,因而它近似地做水平匀速直线运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牛顿第一定律有可能得到更加严密的证明.牛顿第二定律是通过实验归纳得出的.在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动量守恒这几章中,主要是用了推理的方法.如教材中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借助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推导出来的.但应当明确一点,这是一条实验规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客观规律的反映.这此规律能够相互推导,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动量定理出自于牛顿第二定律,又异于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瞬时的关系,而动量定理则说明状态过程,它可以按过程始末状态处理物体的动量变化,而不必涉及过程的细节.如果只考虑两个物体的孤立体系,把牛顿第三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起来,就得到作用前后的总动量不变.我们可以用实验进行检验,牛顿也正是用这个方法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

“振动与波”一章研究的主要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运用了动力学和运动学的基本规律,导出满足机械能和机械振动规律的新结论.

3.数学是表达物理学规律最精确的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教材的教学方法、结构搞清楚,才能达到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在“力”这一章中,重点解决什么是矢量和矢量的运算方法问题.对物理矢量必须透彻理解,掌握其数学运算法则——矢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引导学生对“代数和”与“矢量和”进行对比,体会矢量的质的差别,从而自觉地运用矢量运算法则.在“物体的运动”这一章中,先提出质点这个理想化模型,并研究质点动力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等.从数学角度分析这些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包括文字叙述、数学公式、函数图象等),再进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矢量运算.

在“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中,牛顿运动定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能进一步加深对静力学、运动学知识的理解,又能为顺利学习机械能和动量铺平道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只有以地球和相对地球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系才是适用的.教材由分析物体只受一个力产生加速度与力的关系,过渡到分析物体受几个力产生加速度,以及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从而概括出能适合各种情况的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ΣF=ma.在公式中,力与加速度都是矢量,故此式是一个矢量式.牛顿第二定律概括了力的独立性原理(或力的叠加原理),即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所产生的加速度,应等于每个力单独作用时所产生的加速度的叠加——矢量和.在解题中,运用了正交分解法等基础知识.

机械能和动量这两章是在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上,讨论力的空间和时间积累效应,从而引出功和能、冲量和动量等概念.功和能将矢量运算变成了代数运算.教材从力对物体做功引出动能和动量定理,研究了重力、弹力做功的特点,引出势能的概念,得出在只有重力、弹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最后,从一般的功能原理阐明功的本质是能量变化的量度作为本章的总结.能的转换和守恒揭示了物理学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在讨论动量定理时,应强调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式是一个瞬时关系,而动量定理则说明状态过程,应用它研究某一过程而不是研究某一瞬时,只有在t0时,才是相等的.实验是讲述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教材这样处理是考虑到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不是从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得出的,而是一个独立的物理规律.而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远远超出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对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没有具体给出,目的是避免学生只是死记公式,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在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时,应选用惯性系,物体的动量mv、速度v的大小和方向也与参照系的选取有关.应特别注意计算同一系统中各部分的动量不能用不同的参照系.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是较复杂的机械运动,它需要力学、圆周运动、运动图象等知识作基础.简谐运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振动,是讲清波的关键.建立振动和波的联系与区别,是突破机械波教学难点的关键.

二、物理教学即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物理教学即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后者较前者更为重要.从物理学本身来看,它研究的各种现象和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例如功和能的概念及能的转换和守恒定律,又渗透在各个分科中.教学职能即要从人类知识的总汇中挑选最精华的,运用最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又要使他们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要重视知识的传授,离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贯穿力学的两条主线——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机械能转换和守恒定律及动量守恒定律.这两个定理、两个定律来源于牛顿运动定律,与牛顿三定律一起构成质点动力学的基本规律,是力学部分的重点知识.围绕这两条主线,要深入分析牛顿运动定律,为这两个定理打好基础.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是在牛顿定律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定理或推论,它们提供的表达式与牛顿运动定律等价,可代替牛顿二定律的矢量表达式中的某分量式,而不是什么新的表达式.但是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规律之一,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也是反映自然现象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们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机械运动的范围.

2.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

要培养思想活跃,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材,必须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物理实验是将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物理规律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它重现.做物理实验,必须满足于一定的条件才能获得预想的结果,如设计实验步骤、选择测量仪器、正确观察现象、完整的读取数据、严格的计算,是做好实验不可缺少的过程.让学生按照上述过程有目的的科学训练,自觉地掌握科学实验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教学法论文篇3

关键词: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探讨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并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学过程,但一般都要经历概念、规律的引入、形成、深化和应用等四个环节。根据教学实践,针对以上四个环节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引入

物理概念是从感性世界中来的。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分析、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的运动变化及概念间的本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就形成了物理规律。为此,教师必须从有关概念和规律所包含的大量感性事例中,精选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典型事例来教学,从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何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呢?教师要充分利用板书、板画、挂图、演示试验等手段,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优势,充分结合多媒体技术,使物理课堂教学形象生动,让学生在一个形象化的物理世界里来探究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比较抽象的。在进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时,常常采用“抽象概念形象化”的方法或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来描述物理情景。通过形象化的物理情景,利用逻辑推理、逻辑思维对其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抽象出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在电场和磁场的教学中,用“电场线模型”来描绘电场,用“磁感线模型”来描绘磁场;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利用蓄水池中出水量和入水量对水池中水量变化的影响来体现感应电流的磁场对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通量变化的“阻碍”作用。

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忽略影响问题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和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例如在动量的教学中,就是通过创设物理情境进行探究来逐步建立概念的。首先通过演示“静的粉笔”与“动的粉笔”和“静的锤子”与“动的锤子”的运动情况,比较发现静止物体和运动物体所产生的机械效果不同;再通过“慢慢行走的你”、“快速跑动的你”与墙相撞和篮球、铅球以同样的速度落地比较可知影响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又通过质量不同、速度不同的两辆小车运动的有关分析与计算引导学生发现质量不同、速度不同的运动物体也可以产生相同的机械效果,但其前提是物体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必须相同。显然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是由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决定的,至此,引入动量来反映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便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了。

三、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深化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被学生理解了的知识,学生才能牢固地掌握它,也只有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灵活地运用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之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以深化知识,巩固知识。

3.1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的理解是关键。例如,加速度反映了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而速度则反映了物置改变的快慢,弄清了它们的物理意义,就可以避免“速度为零,加速度也为零;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或速度越小,加速度越小”等错误的认识。

3.2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的把握是前提。例如,讨论地球公转问题时,它可以被视为“质点”,但在讨论地球自转问题时,它又不能被视为“质点”;电场强度E=kQ/r2仅适用于点电荷所形成的非匀强电场;牛顿第二定律F=ma只适用于惯性系中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问题等。因此,只有明确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至于生搬硬套,做“拿来主义”的奴隶。

3.3物理概念间、规律间的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是确定概念间、规律间在不同条件下的异同的一种思维过程。物理学中,概念间、规律间在空间上、时间上都存在着差异性和统一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作空间上、时间上的比较以辨别概念间、规律间的异同和了解它们的发展过程,才能做到正确运用。以动量和动能为例,它们相同的是,都是物体的状态量;不同的是,动能的增量表示能量的转化,而动量的增量则表示机械运动的转移。既然已有动能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何还要引入动量呢?原因就是动能的变化是力在空间上的累积效应,而动量的变化却是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二者从不同侧面来表现同一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显然,非如此不能满足全面描述物体状态的客观需要。:

另外,既要重视概念、规律的纵向联系,又要加强它们的横向联系,以活化学生的思维。如以加速度为中心,与速度相联系,可使学生理解加速度是速度变化率的含义;抓住加速度产生的原因,可以联系到力、质量、惯性以及牛顿第二定律;根据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基本物理量这一点,可以联系到常见机械运动的分类;根据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量,可以联系到物体做功的快慢、磁通量变化的快慢等。

四、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在学生牢固掌握和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在运用它们来说明和解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在运用概念和规律的这一环节中,一方面要精心选用一些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的共同讨论,深化、活化对所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使学生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进行运用概念和规律的练习,在练习的基础上,要帮助和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意教学的阶段性,把握概念、规律的四个教学环节,逐步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从而达到提高物理教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水根.《理念的世界》.《中学物理教学参考》[J].2004.9.56-58

物理教学法论文篇4

目前,在物理课堂上我国教学太过呆板,如果创设问题情境,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例如在教学“匀速直线运动规律”时,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知识点提出一个大背景,让学生自己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具体可以这么做,一辆车在高速上运行,它的速度大概是十米每秒,但是前方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司机必须刹车减速,否则会发生交通事故。在一般路面情况下,刹车后减速运行的汽车大概是以每秒十米的加速度在运行,如果我们是司机,那么是不是应该先大概地预测一下在多久的时间里,汽车的位移是多少米,这样才不至于造成交通事故。那么,现在老师希望知道6秒以后,汽车移动了多少,应该如何计算呢?这时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几组,在几组中进行讨论。讨论结束以后,教师要求每一组派一位代表发表本组的基本讨论情况,然后汇总以后,帮助学生点评他们的讨论成果。最后,就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牢牢记住知识点,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另外,学生讨论的成果正确与否,也是一种竞争,哪一组的答案是对的,哪一组的理解更清晰,哪一组相对知识薄弱,等等,教师都应有一个全面掌握。而学生都希望自己的组比较优秀,故而在学习的时候会更认真和积极,希望超过比自己组厉害的组。

二、创设课外探究情境,促进学生的课外学习

物理知识是很多科目中最贴近现实生活的科目,物理知识很多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或者是自然规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牢牢地记住这一特性,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彩虹虽美但它也是一种物理现象,筷子放到水里会变弯是因为光的折射作用,星星会闪烁也是同样的道理。物理课堂如果可以逐渐转变为课外课堂,就可以让学生慢慢习惯将理论转变为现实,再将现实中的实际情况转变为理论。学生通过实际感知掌握的知识,要比单方面接收讲解的知识记忆更牢固,同时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在未来的生活和学科考试中,要更好地利用和拓展。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十分有好处,同时能帮助学生拓展在传统教育之中最缺乏的创新意识,是一种一举多得的教学方式。

三、结语

物理教学法论文篇5

可能在物理教学中,由于公式比较多,很多教师在过程中会侧重于照本宣科。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因为物理知识运用在生活中处处体现得到,使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会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产生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包罗万象,蕴含的物理教学资源十分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归纳等活动,从而使得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会从物理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增强其学好物理的信心与愿望,从中体会物理的作用,进而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投入物理的学习当中。此外,除了在内容生活化的同时,还可以想办法让学生初步地体会到物理的作用。

2.捕捉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增强物理教学的趣味性

一个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只是教教材,依据教案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把教材作为一种凭借,及时捕捉课堂中的信息,从而进一步诱导、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传统的观念中,物理数学往往被认为是枯燥、单调的,造成这种错误观念的原因就是过往的教学方法以及教材等远离了实际生活。其实,如果进一步看,就会发现物理其实是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所以,学习的材料如果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或者直接选用鲜活的、有激情的内容,没有学生会不对此感兴趣。

3.创设教学环境,增强物理教学的趣味性

物理教学法论文篇6

一、大学物理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大学物理教学方法的改革有以下几个方向: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单一讲授的局面,试行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例如将自学、讨论、实验、问题引导、讲授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注重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加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其次,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使教与学统一起来,关键是引导大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大学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再者,注重相关课程之间的配合,强调物理学中蕴涵的科学思想方法和人文精神,从各个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当代教学方法研究的特点在大学教学改革浪潮中,许多大学教师和科技专家纷纷投身于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改革之中,总结经验,构建理论,进行实验,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不断出现,对传统方法的改进与辅助也是研究的重点。与以前的改革大不相同的是,当代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革以现代科技革命为背景,既得益于教学技术手段的更新,也得益于生理学、心理学研究的诸多成果,同时也得益于教学理论研究的科学化,己成为教育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心理学理论成为大学教学形式与方法研究主要基础

现代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直接成为教学方法研究的理论来源,如“认知建构说”、信息加工论、需要层次论、社会学习论、相互作用论等。这是因为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师生必将以各种心理活动来沟通信息和认识事物,表现出各种形式的心理倾向性和能动性。如果将教育理解成一种有控制的信息传播活动,则信息传播和控制是教育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在这两个要素中各自有许多心理学的规律可循。可以说,在种种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中,大多能找到上述心理学理论的痕迹、根源和影响。

(二)注重运用新的科学方法研究并建构教学方法

现代大学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革,往往运用新的科学方法和新的思维方式,如将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理论运用于教学方法的理论建设和实验改革之中,从而出现了教学方法研究的综合化、整体化趋势。

二、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在传统教学思想与教学目的的长期制约、影响下,我国高等院校长期以来形成僵化的单向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大多采用单一的讲授法,因为这种方法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传输大量信息,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则受到很大的抑制,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不会自学,不善于逻辑思维,不能独立研究问题。另外,在教学方法理论上,只重视教法,不研究学法,忽视学生如何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导致学生高分低能。本文因篇幅所制,主要研究对象为常规教学方法群中普通物理课程课堂教学的具体授课方法。为了讨论的方便,在本文的其他地方仍然简称为教学方法,在此一并说明。

物理教学法论文篇7

关键词:物理教学;物理文化;融入

一、物理文化的教育功能分析

物理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并且从物理学家探索相关物理理论、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学习科学家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和高超的实验技能,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强烈的质疑精神,以及经历科学家当时所采取的独特思维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在创新发现中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融入物理文化的教学,有利于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觉运用科学探究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物理知识,并且从中积累丰富的创新思维经验,从而增强进行创新学习的信心。可见,物理学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其中所蕴含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人格以及科学研究方法,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作用。

二、物理教学中融入物理文化的教学优势

1.物理文化的可呈现性

物理教材中的主要教学内容通常选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现象,以及对人类未来发展起基础作用和重要作用的物理理论、原理、规律,并且以简明的逻辑方式,构建形成具有一定系统性和结构性的知识体系,常常会在教材中把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细枝末节”抹去。这些经典知识是通过许多科学前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而不断形成的。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对同一物理现象提出不同的理论的观点,因此,人们需对不同理论观点进行筛选,从而建立“范式”的学科体系。因此,只有把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放到物理文化的发展过程去理解,才能真正弄清楚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2.物理文化育人目标的立体性

一个物理理论的创立和形成往往蕴含了特有的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等多重教育因素。在教学中需要我们立足教育目标,有重点、灵活地运用物理文化中相关资源实施教学活动,在关注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注重创新思维训练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并且密切联系科学家的高尚道德和其创新人格等方面,使学生获得熏陶和教益。例如,在教学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过程中,对比法拉第和安培的实验,把科学家当年探索电磁感应的物理史实引入,从而既能明确电磁感应现象的瞬态性,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创新过程中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相互信任、协作的重要性。

3.物理文化的可操作性

在实际教学中,物理文化的引入应具有针对性,为特定教学目标服务。我们可根据实际需要,针对不同课型和不同教学情景灵活融入相关物理文化。例如,在序言课、概念课、规律课、实验课中可以采用渗透方式来展开相关文化元素的教学,而在讲座、板报、微课中则可以采用较为细致和翔实的方式,深入地呈现出物理文化与相关物理知识间的依存关系,还可以利用探究研究的方式对具体的物理文化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研究活动。特别是随着MOOC(慕课)建设的推进,物理文化融入物理教学必将成为一种常态教学,其操作性灵活便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自主学习。我们在教学中,对物理文化中的相关史料进行精心的编排,让学生在MOOC学习中自主选择其感兴趣的资料。由于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把教材中涉及的相关物理文化进一步以文字、图片、动画等呈现方式出来,因此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物理学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层次的素质教育因素,采取适当的方式将物理文化引入到教学中来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的,这既有利于让学生经历物理理论、概念、规律的创立过程,也有利于使物理教学变得有血有肉。

参考文献:

[1]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2]倪光炯,王炎森,钱景华,等.改变世界的物理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9-16.

[3]申先甲,李艳平.谈谈物理学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大学物理,2000,19(11):36-40.

物理教学法论文篇8

【经济】工商、会计、人力资源、金融、保险、工农业经济、经济信息、信贷、宏观经济管理审计、企业管理、贸易、财政、银行、证券、经济体制、投资学、风险防范、市场研究、税收、统计学、电子商务、风险投资、WTO研究等

【政法、行政、政党】宪法、法理、司法制度、法制史、诉讼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刑法、商法学、地方法规、国际法、国家行政管理、中国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政治、管理科学、党史、建党理论、政党研究、学习心得、"三个代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理论研究、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层政权建设等

【数学、物理、地质、天文】数学、力学、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气象、地质、地球、海洋、测绘、资源、化工化学、环境与资源、金属、燃料化工、石油、矿业、冶金、轻工业、天然气工业、手工业、有机化工、无机化工其它化学工业等

【农业】农艺学、渔业、林业、水产、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园艺、植物保护、畜牧、动物医学等

【工程】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机械仪表工业、航空、航天技术、交通运输、水利工程、农业工程、建筑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原子能技术、电工技术、国防科技、物资管理等

【医药、卫生】中药学、中医学、西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传染病、心血管病、呼吸、内分泌腺、预防医学、寄生虫病、消化系疾病等

【汉语言文学、新闻出版】文学史及创作理论、文秘、应用文、中国古代文学、书法理论、中国现代文学、文论、汉语与语言学、中文教育、新闻出版事业、图书情报、等

【哲学】哲学基本理论、心理学、宗教、美学、伦理学、逻辑学等

【历史】史学理论、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各国史、历史人物、地方史志等

【艺术】艺术理论、电视、电影、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等

物理教学法论文篇9

摘 要:传统的教学理论中,以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论为代表,这种教学理论是建立于感知直观基础之上,但却过分夸大直觉的作用,在教学中也错误的认为通过感官认识事物才能认识的根本所在。但随着哲学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认识到创造性思维的普遍性,发掘人脑的思维架构中本身就具有联系事物和通过语言产生想象力的能力。且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也对当今教学理念的革新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当智直观教学理论应时而生,成为当今教学的主导思想。本文旨在陈述由传统教学理论到现代教学观念的发展历程,探究现代直观教学理论基于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理论的创新和辩证发展。

关键词: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现代直观教学理论;辩证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感知直观;理智直观;本质直观;创造性思维

一、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理论探析

(一)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概述

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源自十七世纪捷克国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学家杨・阿姆司・夸美纽斯的代表著作《大教学论》。该著作主要论证了教学方法应遵循直观性、积极性、自觉性、系统化、巩固性和量力性的原则。其中,直观性教学理论是夸美纽斯的主要论断。

他提出,了解事物首先从认识事物的存在开始,一切学得的知识都应是从感知事物的存在开始的。所以对学生的初期教育绝对不能从灌输书本中的硬性文字入手,那些只是别人的意见和观察结果,学生无法有切身体验,更不会从中受到智力启发。他要求教师要先培养学生实地感知或者切实感受事物本身的能力,用实践论证书本知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学生应该走进实实在在的生活,通过自己的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官系统去感知事物,观察事物。

夸美纽斯进一步论述道:事物才是一切知识的本体,而文字只是其附着物;事物是必然存在的,文字的发生只是偶然产生的;事物是核心,文字只是躯壳。一切学术的研究,也必须从研究具体实例入手,进而发现其中共通遵循的规则,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理解,之后才是记忆。要想获得深刻的理解,决不可能通过文字,而必须通过对真实事物的切实研究。

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理论中还提到:如果由于教学条件的局限或其他客观原因,学生无法实地观察感知真在学习的事物,则至少要提供关于事物的模型或者图片。对此,夸美纽斯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医学教学中,学生要了解人体的构造,这时无法将一个真实的人体解剖后立在学生面前,就可以用化工材料制作一副人体骨骼的模型,在骨架的相应位置添上“肌肉”、“血管”、“筋肉”、“神经”、“动脉”、“经脉”、“神经中枢”、“心脏”、“肺”、“肝”、“大肠小肠”、“脾肾”等各种“脏器器官”,这样也就等于将一个活生生的人体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在根据这个“人体”向学生讲解各部位的名目和功能,学生一看便会完全领悟。

(二)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的优缺点探析

1.优点

1.1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映射出人类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承认人类认知的对象是客观存在,且这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是培根哲学思想感觉论的具体表现,并从一定侧面反映出了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思想。

1.2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符合生命初期的认识特点

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与心理学上关于儿童思维方式的叙述有吻合的地方。刚刚入学的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导致思维局限性较大,不具备抽象认识事物的能力,只会通过感官去了解事物。如果学校可以充分运用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论对学生开展学前教育,会使学生很容易对所学事物产生兴趣,在新奇兴味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为学生学习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再到能够自觉地把抽象问题和概念形象化解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缺点

由于教育家所处时代的限制,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也无疑有其根深蒂固的缺陷,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理论的局限性便充分暴露在世人面前。

2.1过分夸大直观的作用

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虽然认识到事物的客观存在规律,但过分看重直观的地位,错误地把它当作一切教学的基础和必须遵循的原则,这样的观点明显是机械唯物论的产物,而完全置人类认识活动的特殊性于不顾。人类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本身就具有想象力这一特殊机能,即可以通过文字的表述加上自身的学习经验,自觉完成形象思维,甚至可以在已有的抽象概念基础上激发出全新的概念认识,进而通过对事物的表象研究引发理性思考。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也过于完美主义,因为在现实的教学中,不可能任何教学都带学生去实地感知真实的事物,即使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也是不能实现的。

2.2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无法实现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

无论是直观认识还是抽象认识,最终都必须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才有可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而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却片面地一味强调感知在认识中的作用,甚至武断地提出直观认识越多越好,但对理性思维却只字未提,更完全反对抽象思维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多年以来的教学经验无不证明,感知在教学中确实有助于帮助学生迅速了解事物或某种现象,但直观认识却无法揭露认识对象的内部联系。如果教学过于依赖感官传授方式,学生就无法真正掌握知识,个人的分析能力和智力提升都会停滞不前。

2.3夸美纽斯直观教学法只限于对实物的直观认识和运用模型直观认识事物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除了对真实事物的直观体会和对模象的感官外,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或配置以相应的肢体动作,对学生理解事物也是非常有帮助的,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称之为“语言直观法”。这种方法的重大意义在于可以激起学生的抽象思维,逐渐学会用联系的方法将自己以前学习到的知识或者生活经验与新事物联系起来。并教会学生能够很好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传授知识。

2.4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不是彻底的唯物论

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只停留在唯物论之感觉论层面,凡是这种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归功于神的启示。显然,这种理论是肤浅的,片面的,还仅仅停留在朴素唯物主义阶段。

二、现代直观教学理论概述

现代直观教学理论提倡“理智直观”和“本质直观”,承认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能够直接领悟事物“本质”、“内在结构”、“具体形式”的直观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为:思维具有整体性和联系性,而不是零碎的,分割开来的。即使是思维的某一片断,也是随着整体特征的运转而运转。创造性思维能将直观看到的事物,转化为发现事物内在结构和特质的认识。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普遍心理能力。

理智直观的定义:人在认识事物的思维活动中,对认知对象实现整体把握的感知,都属于理智直观。

三、现代直观教学理论与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的区别

(一)两者直观的成果存在差异

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属于传统的直观理论,仅仅停留在感知直观的阶段,这种直观仅仅停留在用各种感觉器官去“看”事物,没有经过人类的大脑这个思维中介进行“认知处理”。这种直观得到的认识只能证明事物的真实存在,且具有个别性,而不具有普遍性。而现代直观教学理论得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

(二)两者直观意向各有不同

在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中,知觉比想象力重要得多,且仅限于认识感性的、具体个别的东西;现代直观教学理论中,充分认可在人脑中普遍存在的想象力,并认为想象才是人类实现直观认识的主要方法。理智直观也正是感知与想象力结合的认识过程。

(三)两者培养思维的方向不同

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只单方面培养学生用自己的器官去感知实体事物,却完全忽视对学生自行思维能力的培养。现代直观教学理论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了解事物或某种现象,而是通过教育过程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想象能力和联系能力,形成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四)两者对认识论的理解不同

现代直观教学理论符合我们当代所公认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和主旨,承认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认识过程存在历史性和发展性。现代直观教学理论也正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注重将这种辩证的认识方法传授给学生,并通过学生的思维得到传承和发展。而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仅仅停留在培根认识论的初级阶段和盲目阶段。

四、现代直观教学理论与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的联系

(一)两者对语言应用方面的同一性

现代直观教学理论与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都强调视听信息源就好比语言的“原材料”,且“视”比“听”重要得多。人类还是依靠看获取大量信息。形象信息在人脑的资源储存中占据着绝对优势。;两种理论在儿童教学中都得到了充分地应用,强调低年级儿童阅历浅、认识窄、见闻少、词汇贫乏,对他们进行直观教学,提供给他们大容量感官信息,能够尽快开发儿童的思维能力。两者对儿童接受心理方面的同一性

儿童是依靠颜色、形象、声音等方式思维的,好玩、好奇、好动是他们的共同心理特征。当他们的猎奇需求得到极大满足时,是学习的最佳状态。同时他们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易分散,采用直观教学法,即通过各种形象和具有审美趣味的社会活动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在快乐轻松中完成学习,既体会到情趣,又接收了知识。

(二)两者在使用方法上的同一性

无论是哪种直观教学,在现代教学中都可以通过投影技术、录像、多媒体技术、自制模具或教师完成的动作等直观演示方法,帮助低年级学生在其脑海中形成有图像的信息,并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已有的图像与再次演示中出现的新图像发生联系,形成能够匹配的,相互有联系性的思维“链条”。这也是两种理论在方式方法上的契合之处。

结语:

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与现代直观教学理论虽然存在较大差异,但彼此也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的感知直观论是现代直观教学理论形成的基础,通过感知直观可以通达至理智直观、本质直观的认识,本质直观亦可超越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中的感知直观。认识事物的过程也是先通过表象了解事物内涵和本质,这也正是由像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这种传统的教学理论发展符合时展的现代直观教学理论的辩证过程。

只有直觉与想象能够达到辩证统一,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形成,才能不断提出和实践更适合时展的指导性理论。(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阿姆司・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 博仔,《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夸美纽斯》,湖南教育:综合版,2004年第12期

[3] 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物理教学法论文篇10

关键词: 细胞生物学 考试方法 改革策略

细胞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其考核环节一直为我国高校相关专业所重视。传统细胞生物学课程的考试环节主要以闭卷检测作为考核方式,以考试分数作为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成绩进行评定。这种考核方法难以有效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对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进行改革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改革的原则与思路

(一)考试方法改革原则

由于细胞生物学课程专业性及理论性较强,对该课程考试的改革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作为切入点,根据学生的实际专业需求及个人能力的差异性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1]。对专业成绩的评述不应单纯地以闭卷理论试卷成绩为最终成绩,应当综合评价学生日常课堂表现、实验课表现及课堂讨论等环节表现出的能力,并对成绩比例进行合理分配,具体考试方案由各专业教研部门自行确定。通过引入综述论文、课堂发言、实验课表现等环节的成绩评定,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考试方法改革思路

对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主要将考试成绩合理地划分为“闭卷理论考试(60%)+论文综述(10%)+实验课表现(20%)+日常课堂表现(10%)”四个部分。

1.对学生日常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课堂学习为主,因此对学生日常课堂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可以有效地反映学生细胞生物学课程的知识水平及能力基础。因此,将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成绩中的10%作为日常课堂表现的分值,主要对学生课堂参与程度、讨论问题积极性、师生互动与沟通、课堂出勤率等方面进行考察,从而有效地提高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质量。

2.对学生实验课表现进行考核

细胞生物学课程主要由理论课及实践课构成,实践课教学可以有效地对理论进行验证,是学生深化理论、接触生物学领域的重要途径。传统细胞生物学课程的考试主要侧重期末闭卷考试的考试成绩,对实验课考核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绝大多数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重视。将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成绩中的20%作为实验课表现的分值,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实验操作的积极性。

3.设计论文综述环节进行考评

为了提升细胞生物学课程的考评的合理性,可以设计相应的论文综述环节,对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掌握能力进行考核。论文综述环节可以在考试周前一周至两周进行,由教师提前布置相应的论文论述主题,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撰写论文、制作幻灯片,在考核过程中由学生自主上台进行论文汇报,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自主提问。在评分过程中,可以将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成绩中的10%作为论文综述环节的分值。

二、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相关教师的素质培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虽然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教师仍然处于主导者地位,教师的职业素质及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贯彻效果。因此,为了保证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改革的有效性,我国高校相关专业应当开展周期性培训,培养生物教师相应的职业素养,相关专业教研室应根据教学活动的推进对教师进行跟踪性的培训,积极开展教学前期培训、教学中期检测及教学末期总结,保证生物教师可以明确细胞生物学考试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并从考试改革入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贯彻落实相应的考核操作

在明确了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原则与思路之后,应当将相应的方案与思路落实到实践中,用实践检验理想化的方案,提高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合理性[2]。在实际考核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相应的考核流程,并对学生课堂表现、课堂出勤情况等评价因素进行了解。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可以打破传统单一性由教师评价学生的教学模式,引入相应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评价机制,尊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差异性,对学生成绩进行合理的评估。

(三)在考核过程中加强教师的协作

由于细胞生物学课程考核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及理论性,且考试改革涵盖面与考察面较为广泛,学生成绩考核工作难以由一个教师单独完成,因此应当以过程性目光看待细胞生物学课程考核工作,加强各环节教师的协作与沟通。在学生成绩评价过程中,由不同的教师负责学生日常表现统计、学生论文综述情况、学生试卷批阅等环节。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之间进行合理化分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成绩考核的合理性。

(四)引导学生注重日常学习过程

细胞生物学课程考核不仅具有检测教学成果的功能,还具备评价功及引导功能[3]。传统侧重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模式对教学成果的评价较单一,很容易导致学生陷入学习时仅注重考点的学习误区。对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对学生日常表现、实验课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的日常学习课程,尽可能地消除功利性的学习目的。

总而言之,细胞生物学不仅是一门集理论性、创造性为一体的学科,而且是临床医学及生物学的学科基础。在教学考核过程中,相关教师应当明确考试的评价功能及引导功能,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利用多种形式的综合性考核内容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评。

参考文献:

[1]窦晓兵,高佳,范春雷,胡林峰,钱颖,沃兴德.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经营管理者,2009,23:327.

[2]肖明珠,毛建文,李红枝.医学细胞生物学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5:172-173.

[3]杨丽,张君,谢菁,徐文静,王岩.医学细胞生物学考试方法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