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设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1 21:37:17

装置设计论文

装置设计论文篇1

现今装置艺术在国内外的展览中已经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广告的设计中,已经将装置设计作为了其重要的一种表达形式,受到了设计师地热烈追捧。提到装置艺术与广告设计的结合,那么,马塞尔•杜尚是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在1917年的一次展览上,杜尚的作品《泉》引起了全场人的震惊,因为他直接把小便池当作作品放了上去,当时这种展览作品形式几乎为零,这件作品也彻底了奠定了杜尚在艺术界的大师地位,也开创了后来的“装置艺术”。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认为杜尚的“泉”宣传了小便池这一特定商品,这其实也代表了当时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科技的进步。2011年11月,法国的一个著名装置艺术大师在湖南长沙打造了一个极具视觉冲击的场面,他用一些透明材质打造出一个真实版的“盗梦空间”。这种艺术品,是在一个大环境中形成,受众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中,既是空间,亦是艺术,也形成了人与环境的互动,成为了吸引市民的一个景观标志。当然以上的装置艺术,虽然具有一定的宣传价值,但大多数都偏向于设计师本身的理念的表现,具有浓厚的艺术元素。真正为广告宣传而做的装置艺术,其实更多包含的是社会理念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前几年上海街头曾展出过一个名为“末法时代”的广告,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广告采用了写实化的手法—一个巨大的蜂窝煤正滚向密密麻麻的汽车。不论是巨大的蜂窝煤,还是数量庞大的汽车军团,都给路过的市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广告告诫大家,在这个人类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地球的资源却面临枯竭,我们需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减少破坏。相比于那种传统的广告形式而言,它没有像教科书一样去灌输人们的思想,让人们被动的去接受,而是以这种装置形式广告的出现,它首先在视觉上就给以受众眼球的冲击,吸引了众多的观众走入场所,同时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使观众真正思考了所存在的环境,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思考因人而异,但大的方向仍然受到了广告的指引,即呼吁大家要齐心协力共同保护地球、保护环境,这样既达到了广告的宣传效果,也形成了人与广告之间的互动,从内心深处激起人们的共鸣。

二、装置艺术对广告的影响

传统形式的广告大多依赖着电视、报纸、书籍以及路边的灯箱等一些载体进行单一的影视动态或者是平面静态的展示,这种方式由于其大面积高强度的宣传,无疑会得到商家的普遍认可。而装置性广告的出现却打破了这种既定的宣传模式,对传统的广告形成了冲击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表达方式的巨大转变上。首先,装置艺术促进了广告材料选择的多元化。原来的广告设计多以虚体的形式展现,表现手法单一。但是装置艺术的材料绝大多数都是实体化的物体,特别是其本就可以是一些废旧的东西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堆积起来,也可以是设计师打造的一些材料,再使用一些媒材(录影、声音、表演、电脑、网络等)综合来表现,因此广告受众对于商品或者理念的认识更加直接与具体。其次,装置艺术在广告设计中的表达使设计师、作品、受众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了一起。广告设计通过装置艺术的表现手法,更容易表现设计师的灵感,引起受众心灵的共鸣。感情可以以物为载体进行表现,实物无疑是设计者表现自身情感的最佳通道。同时在装置广告中,物品与人经常进行互动,也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例如人们在欣赏装置广告时,不知不觉地成为广告的一部分。因为在装置艺术品中,人们的情感反应和一些行为举止,也都成了作品的元素,只不过一个在表达,一个在反馈,这无疑是一场人性化、感情化的体验。装置艺术产生与人互动的形式不仅存在于表面,其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与受众的心理沟通,引起情感共鸣,以达到宣传的效果。

三、结语

装置设计论文篇2

填表日期:2021年 3 月 8 日

年级专业:17 机制一班

学生姓名:单国

学号:1710818113

指导教师:袁络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机械式波浪能发电装置

研究目标与内容(包括基本内容、方案论证、设计思路等)

本课题来源于教师自主命题,把具有破坏性海浪转化为有用的能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波浪能发电装置体积大,发电量较大,但价格昂贵,工作环境恶劣,维修成本高。波浪能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可再生能源。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需要设计一种新的小功率的摆式波浪能发电装置,通过某种传动机构实现波浪能从往复运动到单向旋转运动的传递来驱动发电机发电的方式,为航标灯和其他海上设施供电。

具体的工作有:(1)波浪能发电装置的总体方案设计,选用摆式机构作为能量捕获

机构。(2) 采用齿轮棘轮等传动零件的机械式波浪能收集装置的结构设计。运用

SolidWorks 和 AutoCAD 软件绘制装置的零件图和装配图,建立三维数字化模型,结合

ANSYS 软件对装置的主要受力零部件进行了有限元强度分析。

毕业论文

(设计) 工 作 安 排 计划

2021 年 1 月 15 日前完成文献检阅、市场调研,了解国内外发展和技术现状,提出初步总体技术方案,讨论并确定技术路线;

2021 年 3 月 10 日前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的撰写以及外文翻译;

2021 年 4 月 30 日前完成结构装配图,相关零部件图的设计与绘制以及相关的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

2021 年 3 月 1 日至 2020 年 4 月 30 日完成毕业实习及毕业实习报告的撰写;

2021 年 5 月 4 日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检测。

学生签字:指导教师签字:

2021年 3 月 8 日2021 年 3 月 9 日

学院审核意见

装置设计论文篇3

在设计中应用创新方法将有助于设计者高效、创新地解决问题。课题组提出一种创新策略[5],将创新设计分成面向问题、面向目的、面向产品和面向载体4类,并根据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创新策略实现创新。这些创新类型中面向问题的创新是最常见的,其策略是解决最小化问题,解决系统中的冲突,对系统进行改进创新。由于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是以已有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比较适合这类型的创新设计。TRIZ最初由G.S.Altshuller于1956年提出[6],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完整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体系,其问题分析及解决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TRIZ体系包含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两部分,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相应的工具来分析解决。

2管道腐蚀检测装置创新设计

2.1在役管道腐蚀检测原理

我国在役管道大都铺设在野外且都埋在地下,其底部最容易发生腐蚀,对于在役运输管道发生的腐蚀采用射线检测技术,其检测原理如图2所示。射线机发射检测光线,穿透管道待检测部分,然后被探测平板接收,通过对接收射线的情况进行分析处理,便可以判断管道是否存在腐蚀以及腐蚀的位置、程度。

2.2检测装置问题分析

由于在役管道所处的环境比较复杂,对检测装置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不宜在管道内进行检测,也不允许检测装置从管道两端套进,只能从中间夹紧管道。当前的管道腐蚀检测装置主要存在的问题为:①结构复杂,装夹不便;②人工干预程度大,自动化程度低,检测效率低;③只能检测某一管径管道,适应性差。检测装置的创新设计必须解决上述问题,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分析归纳为以下两个问题:Q1:提高检测效率,要求检测装置能沿着管道轴向进行移动检测,并对管道进行可靠地夹持。Q2:检测装置能实现系列管道(Φ159mm~Φ500mm)的检测,并保证检测装置不复杂、结构紧凑。对于Q1,要求检测装置沿着管道轴向移动检测以提高检测效率,但另一方面会导致夹持装置的夹紧力不够、可靠性降低,这就形成一对技术冲突。对应TRIZ标准工程参数,这对冲突中的改善参数为时间损失,恶化参数为可靠性。对于Q2,要求检测装置实现不同管径的管道检测,但同时会增加装置的复杂性,这也形成一对技术冲突。对应TRIZ标准工程参数,这对冲突中的改善参数为适应性及多用性,恶化参数为复杂性。

2.3检测装置问题解决

(1)针对Q1,查询TRIZ冲突矩阵得到发明原理10,30和4[7],经分析这3个原理无法解决该问题。我们采用物质—场模型来分析此问题,两种物质分别为S1(管道)和S2(检测装置),场为机械场,检测装置及场提供的功能是不完整的,其物质—场模型描述如图3所示。检测装置要求对管道有足够的夹持力,实现管道的可靠夹持,但检测装置与管道很难发生相对运动,实现管道轴向移动检测。由此可见,检测装置提供的场是一个可控性较差的场。查询标准解,得到第二类标准解No.16,即增加一个易控制的场,因此在检测装置和管道之间增加一个可控的外力,即在检测装置前后分别采用4个滚轮实现管道的夹持,在前后轮之间的管道上增加一个可控的驱动机构(如图4所示),在夹紧定位的同时提供外力以促使检测装置与管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当管道检测装置实施检测时,不与管道发生相对运动,对管道进行定位夹紧;当检测完一个位置时,驱动机构提供外力促使检测装置与管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检测装置运动到管道的下一个检测位置。(2)针对Q2,查询TRIZ冲突矩阵得到4个发明原理15,29,37和28。经过分析,发现发明原理15(动态化)有助于该冲突的解决。应用发明原理15,将滚轮与检测装置的联接部分改为可调机构,采用如图5所示的可调滑块机构,滑块沿着圆弧板径向安装,均匀并且对称安装在上、下圆弧板端面,通过调节滑块实现所要求的系列管道检测。

2.4在役管道腐蚀检测装置创新方案

综合上述2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得到如图6所示的在役管道腐蚀射线检测装置创新方案。检测装置采用两段半圆弧铰接而成的剖分式结构和螺旋夹紧机构实现快速夹紧和拆卸;采用8轮夹持机构以及驱动机构实现检测装置对管道的定位夹持,并能沿着管道轴向移动,实现自动检测;调节与轮子联接的滑块机构以实现不同管径的夹持检测。

3结论

装置设计论文篇4

关键词:微机保护;硬件平台

中图分类号:

1引言

目前,微机保护产品在继承常规保护成熟的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其智能化的特点日益突出,这不仅更好地满足了电力系统对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而且为保护的测试试验和现场维护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因此,智能化微机保护产品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按照文献[4]的划分,微机保护装置经历了三代的发展,许多传统保护中无法实现的新技术在目前的数字保护装置中得以成功的应用。尽管如此,随着电力系统对微机保护装置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保护原理和算法的研究和发展、硬件产品技术的进步,以及微机保护运行环境的更为复杂和严酷,研究设计新型的、高可靠的硬件平台系统成为当务之急;硬件平台系统作为保护原理的载体和实现继电保护全部功能的基础,其研制和开发必将推动继电保护领域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为国家电力系统智能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我们在分析和吸收国内外同行厂家微机保护装置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一套适用于高压保护装置的硬件平台系统,该系统采用DSP(TMS320C32)+MPU(MC68332)系统结构,两者通过双口RAM来交互协同工作。本文将系统地阐述此平台的设计思想、整体结构、组织原理,并介绍了所选运算DSP和逻辑MPU芯片的特点。最后通过实例:基于此硬件平台开发的高压线路保护装置的试验及动模情况,说明了此平台的先进性。

2硬件平台总体设计

2.1整体平台系统结构

高压保护装置一般都采用多保护板加通讯处理板模式,通过内部通讯网来联系各板信息。随着时代、技术等方面的不断发展,保护功能要求越来越高,保护原理越来越完善,同时为便于事故后分析,报告、故障电量等信息要求越来越详细,以求确切地感知不同阶段保护中各模块的响应行为。上述种种原因决定了目前各有功能倾向的单CPU结构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需求,鉴于此我们设计了双CPU(DSP+MPU)结构,系统图如图1所示。

硬件平台系统主要包括两部分:基于TMS320C32的运算处理单元和基于MC68332的逻辑控制单元。运算处理单元任务定位于模拟量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功能模块运算等功能;逻辑控制单元定位于保护逻辑判断、开入量检测、开出控制,以及监控等功能。采用这种MPU+DSP结构,充分利用了DSP适于数据处理优点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MPU丰富的I/O引脚、较强的逻辑处理能力,以及强大的通讯处理功能。

图1硬件平台系统结构

2.1.1运算单元区设计方案

运算单元区主要由TMS320C32、RAM、FLASH、A/D、EPLD等器件构成。此区核心器件TMS320C32芯片为TMS320C3X系列中的一款,是TI公司1995年推出的32位浮点型DSP。该芯片内部采用哈佛结构、流水线操作、特殊的并行指令、专用的硬件乘法器等适宜于数据运算的设计,这种特殊的硬件结构使得TMS320C32的处理能力达到60MFLOPS/30MIPS(每秒60兆次浮点运算或30兆条指令)。它采用增强型存储器接口,并具有灵活的数据/地址总线,可充分利用存储空间,增加了设计的灵活性,简化了电路设计。

运算单元区的模数转换部分采用MAXIM公司生产的14位逐次逼近型、2×4通道、带采样保持器的A/D芯片。改变了原来的多路开关切换的方式,减小了各模拟量之间不同步性。此单元区的译码、AD定时转换启动等功能完全由可编程逻辑器件EPM7128实现,这样既简化了印制版的设计,提高了电路设计的灵活性,又简化了程序软件的逻辑设计。从而在保证采样高可靠性的同时,节省了DSP的处理时间。

2.1.2逻辑控制单元区设计方案

逻辑控制单元区主要由MC68332、RAM、FLASH、EEPROM、EPLD、秒脉冲对钟电路、标准232维护口、开入开出电路,以及通信电路构成。此区核心器件MC68332是由MOTOROLA公司生产的32位微处理器,它采用HCMOS技术和精简的指令系统计算机(RISC)技术,数据处理能力达32位,因而具有较高的执行速度、较高的稳定性和很强的逻辑处理能力。软件看门狗、丰富的I/O口、可掉电保持的2K片上RAM、QSPI等丰富的控制功能使MC68332是一款非常适合控制领域的高性能芯片。

逻辑控制单元区的开出电路由EPLD和光电隔离器构成。通信电路由UART芯片及EPLD硬件设计的HDL协议构成的FDK_BUS(本公司自主开发的一种局域总线)板间通信网络。秒脉冲对钟电路利用TPU口检测秒脉冲的触发沿获得GPS秒脉冲,保证了板级对钟精度,为系统的故障分析提供了统一的时钟。FLASH用于保存程序代码,EEPROM用于保存定值、程序的CRC校验码、故障报告、扰动数据和装置的事件记录等。标准232维护口为程序调试提供了方便。

2.2系统实现原理

采用这种DSP+MPU的平台系统结构,按照设计的功能分工:DSP来完成数据处理运算,如:数字滤波、相量计算、故障分量提取等,以及保护功能相对独立模块的处理,如:六个阻抗的计算、各序量方向元件计算、各阻抗区域判别等;而MPU来完成电力系统的状态检测,根据不同的状态,按照保护逻辑方案来组织运算单元的计算结果以及开入量等,最终根据逻辑结果作相应控制,另外此单元区还实现所有的监控功能。两CPU相对独立,同时两者相互监视是否正常运行;两者之间唯一的联络方式通过双口RAM来完成。由此有机地组成一个功能分布、协同运行的整体系统。

系统具体的组织方式为:运算单元区A/D所有通道转换完成后以中断方式激发DSP采样中断,DSP响应外部中断用DMA的方式读走原始采样数据;DSP在获得采样数据后,将采样数据精加工,并利用最新数据运算所有的功能模块,然后将采样数据、加工后数据,以及各模块接口信息放到双端口RAM中;运算处理单元通过邮箱机制,使双端口RAM在对侧产生一个中断电平通知逻辑控制单元;逻辑控制单元在响应外部中断电平后,将双端口RAM中信息读出,置于自身数据区域中;最后逻辑控制单元采用最新数据执行所有的逻辑控制。

通过这样的平台设计和任务分配,在大幅度提高采样频率的同时,能够保证保护软件功能在一个采样间隔执行一遍,从而真正实现了电力系统状态的实时检测,最终提高了保护装置的整体性能。

3平台在高压线路保护中的应用

此硬件平台系统丰富的硬件资源和冗余设计符合当今各保护装置硬件平台统一的设计思想,满足于各种高压保护产品开发。为检测此平台系统的可行性,以及其各方面的性能指标,我们以高压线路保护装置(DF3621)的实际开发经历来加以说明。

DF3621适用于220kV~500kV输电线路,包括纵联距离构成的全线速动主保护,三段式相间距离和接地距离及四段灵敏段和两段不灵敏段的零序方向保护构成的后备保护,并可配备综合自动重合闸功能。在硬件分配上具有创新特色:

整套装置保护采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保护插件I和II双重配置,即主、后备保护集成于一体。重合闸采用单独保护插件III来实现。这样配置既保证了现有高压线路保护装置中的启动采用三取二方式的优点,又能够保证最大程度上的热备用,即使插件I和II之一因故退出后,仍具备完整的保护功能。

由于硬件平台运算能力的极大提高

,以及存储器件空间的富裕,DF3621采用面向对象模块化编程,对各功能子模块实行封装,逻辑控制MPU仅能访问模块的接口信息,确保了整体可靠性。为提高装置对系统状态实时检测能力,以及满足某些智能算法和逻辑控制的要求,装置模拟通道采用2000Hz的采样速率。另外,为了便于分析保护的动作行为,保护故障处理程序采用透明化报告机制,能够实现各功能模块的状态跟踪,为故障后保护动作行为分析提供了有利信息。

此线路保护装置已经顺利通过电磁兼容测试,RTDS数字动模和传统动模测试,表明此硬件平台系统的各项指标能够满足于高压保护装置的要求。

4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套适合于高压保护装置的新型的运算单元加逻辑控制单元的硬件平台系统,该系统既充分发挥了DSP适于各种数据处理的功能,又充分发挥MPU丰富的I/O引脚和强大逻辑控制能力的特点,为保护产品模块化设计、采用高级语言,以及引入实时操作系统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基础。本文就此平台系统的设计思想、各功能区部件的选择和实现,以及整体组织方式给予了详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此平台的应用实例。

总结微机保护装置开发、设计的成功经验,我们深刻感受到,适应时代、技术等方面不断发展的需求,在继承传统产品优点的基础上,研制和开发新型的硬件平台系统是必要的。在保证可靠性、快速性、稳定性等原则的前提下,提供更丰富的硬件资源,使保护装置开发中的先进保护原理以及更高要求的实现不再受硬件条件的限制、满足各种保护装置的开发、为维护和升级提供了极大便利。

参考文献:

1.易永辉,赵志华,薛玉龙(YiYonghui,ZhaoZhihua,XueYulong)等.一种新型的继电保护软硬件平台(ANewSoftwareandHardwareFrameofRelayProtection).继电器(Relay),2002(6),Vol.30,No.6,26-28

2.姜琳,沈有昌,杨奇逊(JiangLin,ShenYouchang,YangQixun).微机保护抗干扰研究(ResearchonAnti_InterferenceAbilityofMicroprocessor_BasedProtectin).电力系统自动化(AutomationOfElectricPowerSystem),1998(12),Vol.22,No.12,65-68

3.由欣,唐诚,刘建飞等(YouXin,TangCheng,LiuJianfei)实用微机保护装置可靠性分析与研究(AnalysisandResearchonReliabilityofAppliedMicroprocessor_BasedProtection).电力自动化设备(ElectricPowerAutomationEquipments),2002(3),Vol.22,No.3,5-7

4.张振华,许振宇,张月品等(ZhangZhenhua,XuZhenyu,ZhangYuepin).第三代微机保护的设计思想(DesignConsiderationoftheThirdGenerationMicroprocessor-BasedProtection).电力自动化设备(ElectricPowerAutomationEquipmets),1997(8),No.3,24-25

5.杨奇逊(YangQixun).微型机继电保护基础(TheBasicPrincipleoftheMicroprocessor-BasedProtection).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Beijing:ChinaElectricPowerPress)1988

NewDigitalHVProtectionHardwarePlatformDesign

装置设计论文篇5

关键词:环境设计;装置艺术;人文诉求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是人类智慧发展的体现,表达出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后更高的人文诉求。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起源于西方,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化趋势的推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孕育的传统艺术也在环境设计中不断呈现。文章介绍装置艺术的概念和发展历史,总结装置艺术的特点,探索装置艺术在不同环境设计中的作用,探讨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艺术的高追求旨趣。

一、装置艺术的产生及其发展历史概况

装置艺术与传统意义上的架上绘画艺术有着明显的差异。装置艺术的产生从一开始就和环境空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装置艺术(Installation)被释义为“架下的创意组合与放大”。英国批评家尼古拉•德•奥利维拉在其著作《装置艺术》中认为装置艺术的鼻祖为19世纪末的一位法国邮差。这位邮差用二十多年的业余时间将水泥、贝壳和石头修建成一座造型怪异的理想宫殿。被大家公认的装置艺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成形之初,人们将其视为一种雕塑艺术。人们将最开始的装置艺术视为一种雕塑,忽视了装置艺术与雕塑蕴含的不同设计理念,这也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设计材料的使用方面,装置艺术采用了与雕塑艺术相近的轻物质材料。但是,在设计理念上,装置艺术采用文化互动的原理,通过静止的物象呈现人类社会互动的生活模型,这是与雕塑设计理念相区别的地方。在环境艺术设计范畴里,装置艺术还详细地区分为室内装置、室外设计等不同的类别。概括而言,室内装饰更加侧重局部装饰,而装置艺术更加关注整体效果。因而,在室内、室外或展览的设计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装置艺术设计的不同。

二、装置艺术的特征

装置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尽管在不同地区、不同场域各有特色,但是形成了部分可供遵循和考证的通则性特点,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装置艺术的主题性。装置艺术在不同的空间设计中都围绕特定的主题展开,如吕胜中先生的剪纸作品《招魂》运用装置艺术的理念将人形不断复制,在这一复制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想和“招魂”的主题合二为一,体现出人们内心深处对“魂灵”的敬畏态度。在环境设计中,装置艺术的主题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宗教、风俗、生死仪式、文化习惯等,这些主题为装置艺术设计者提供了可供界定的选材和风格,从而取得想要的环境设计效果。其二,装置艺术的实用性。装置艺术与陶艺等供长期收藏和使用的艺术品的特点、价值不同,装置艺术更多地体现短期的展览效果。因而,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会更加注重使装置艺术的实用价值和美感并存。同时,装置艺术低成本、高效果的收益特点也让设计者可以更加大胆地运用身边的简易材料实现“高大上”的艺术追求,实现艺术与生活的对接。其三,装置艺术的创新性。为了更好地刺激观赏者的感官,打破观赏者固定的思维模式,设计者往往推陈出新,通过夸张、异化或强化的艺术手法实现对作品的呈现。如,登昆燕在作品《丧宴》中就玩了把装置艺术的“小把戏”,在进入宴会的通道上,他大胆地运用常用在婚礼设计中的花球和蜡烛装饰物,只是小有改动地将花球的颜色换成了白色,便成功地通过这一设计削弱了在丧宴中一贯的悲伤气场,而增加一份缅怀亲人的柔情,让人在悲伤之余感受一份装置艺术带来的温暖,体现出装置艺术在环境设计中对于人文情怀的追求。其四,装置艺术的渲染熏陶性。在自然环境设计过程中使用装置艺术是为了更好地转变观赏者对环境的态度,使其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欣赏。环境设计中围绕特定主题设计的装置艺术作品能够体现设计者不同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蕴含了一种生活哲学。判断一件装置艺术作品的成败,主要看其与所处环境的契合程度,以及观赏者置身于环境中时有怎样的感悟,是否与环境形成诸多共鸣。设计者通过装置艺术将人们带入自身设计的大环境,借用实际存在的装置艺术呈现创设的情境,体现出装置艺术对环境的渲染力和对人们情怀的熏陶性。装置艺术使现代实体社会显得更加神秘,其追求观赏者参与其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审美效果。其五,装置艺术的共同参与性。装置艺术的生成需要观赏者的参与和介入。以苹果社区的设计为例,在苹果社区的展厅内外,设计者借用数以百计的可供食用的苹果创作出一件装置艺术作品——《能吃的房子》,这一装置模型强调观赏者与装置共存的关系,通过观赏者与装置的互动体现出作品的大众参与性,同时体现装置作品在观赏者心目中的地位。苹果这一食材作为装置的选材一开始是作为一种构成空间的建筑材料,在空间形成之后又作为整体模型的设计信息载体进入观赏者的视野,影响观赏者的思想与认知,并且成为观赏者讨论的话题,营造广告宣传的效果。其六,装置艺术的可变性。装置艺术是可变的艺术。因为装置艺术具有实用性和非收藏性的特点,所以装置艺术的设计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根据环境和实际生活的需求而不断变化的。因为装置艺术具有不断变化性,所以在急速发展的商业社会中才需要通过不断更新装置艺术吸引人们的眼球,更新人们的认知。在商业社会环境中,有的商家用高雅的装置艺术博得观赏者的关注,使装置艺术成为其获取利益的门面装饰。环境设计中装置艺术的诸多特点需要人们在环境设计过程中不断认识和学习,以更好地实现对装置艺术的使用。装置艺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既满足人们对实际环境的需求,又满足人们对高雅艺术的渴望,可谓一种双向载体。很多成功的装置艺术作品还承载了设计者的灵魂。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不断推陈出新,设计观念也不断实现中西文化结合,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开始使用不同大小、不同格局的装置艺术装饰自己的现实生活和心灵空间,使灵感与现实空间实现完美对接,让空间结构更加立体,让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丰富,也更加富有特色和个性。

三、结语

装置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就室内设计而言,装置艺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空间的设觉效果,体现出空间设计的价值;在展示空间中,装置艺术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呈现不同地区的文化风格;在景观环境中,装置艺术可以和环境更好地融为一体,成为一项开拓观赏者思维和视野的新的存在。总而言之,无论哪一种空间设计中的装置艺术,从根本上而言体现的都是人们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实现文化与装置艺术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推动环境设计的发展,也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追求。

作者:李中亚 单位: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健.论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伍迪.装置艺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互动性应用研究.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装置设计论文篇6

关 键 词 :艺术生 对口生 课程设置 专业能力 岗位技能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性。高等职业教育是应用技术教育,它更多强调了能力培养,注重可持续性发展素质的培养,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教育模式。综观20余年来我国高等服装教育的发展历程,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和市场需求还有不相适宜的地方。

首先,办学模式与普通高等院校雷同。学习的内容是按学科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的,尽管这一体系考虑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认知的心理顺序,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但课程内容却是根据结构庞大而逻辑严密的学科顺序编排的。不仅在宏观内容的编排上,采取了各门分科课程平行展开的方式,而且各分科课程本身,即微观的内容编排也是按学科结构平行展开的。这样对学生来说,学到的知识体系虽然是较完整的,但对所要从事的职业来说,却是不完整的。这就导致许多服装专业毕业生到企业岗位上,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职业能力较差,企业不得不重新进行上岗培训。其次,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脱节而造成技能教育的重复,或者是知识和技能教育的“空白”。如何提高培养现有的生源质量,让他们充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着力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

二、课程设置的基础

针对不同的生源制订了不同的教学计划。将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按单元模式设置是教学的一大特色,在教学计划中既强化必需的理论知识基础,又突出实践技能的训练,使二者有机渗透、互为补充。实习及实际训练操作占总学时的60%—70%,并坚持技能训练四年不间断的教学方法。

根据行业岗位知识与结构形式的多样性,可按学分制的形式实施专业教学。在统一修完基础课与专业单元基础课后,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行选择专业岗位的不同方向。专业岗位方向的设置分为服装款式设计与产品企划、服装工艺设计与企业管理、服装结构设计与营销方向。这样既可充分地挖掘学生不同的专业岗位潜力,又能更大限度地满足行业发展中对不同专业岗位的需求。

三、课程的设置

1.基础能力课程

对口生源学生实行“1+4”学制。入校第一年,首先,重点加强文化基础及相关服装绘画基础教学。例如,大学语文、大学基础英语、计算机基础、素描、色彩及构成等课程。其次,在教学管理上实行对比制,在教学上实行与艺术生先不同而后同的分级教学。对口生在职高的三年中,进行了服装结构制图、服装材料基础、服装缝制工艺等部分初级专业课教学,特别是对服装缝制工艺课进行了相应的技能训练,而素描、色彩、构成等艺术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并且文化基础知识也比较薄弱。加强他们基础文化课教学和艺术基础课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

2.基础专业能力课程

艺术生的第一学年、对口生的第二学年,在基础专业能力课程的设置中,为学生构建一个专业基础平台,针对基础专业课进行重点设置。如:设置了素描写生、色彩写生、服装概论、服装材料、服装史论、服装机械原理、服装厂设计的课程,使学生从服装文化、服装市场、服装生产等环节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为专业岗位方向的划分与深入学习,提供了专业能力的基础素质。对口生相对艺术生又增设了专业素描、艺术概论两门课程,艺术生增设了服装技能训练课程。

3.专业岗位技能课程

艺术生的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上学期,也是对口生的第四学年和第五学年的上学期,针对专业岗位的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根据服装款式设计与产品企划、服装工艺设计与企业管理、服装结构设计与营销岗位方向,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按专业课题组来设置课程。设置了男装款式设计、专题设计、男装结构设计、立体结构设计、衬衫茄克衫的缝制工艺、西装旗袍的缝制工艺、服装CAD、服装电脑设计。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服装设计与产品企划方向增开了影视鉴赏、服装产品设计、形象设计、服装综合设计和视觉传达等课程。

4.专业岗位实践课程

艺术生第四学年上学期,对口生的第五学年上学期,在教学内容上将服装生产一线反馈的信息及时融入课堂中。在各专业方向的课程中,课内实践性教学环节与理论性教学环节的比例基本为7∶3。艺术生第四学年、对口生第五学年的下学期,让学生到企业中进行专业实习,以培养学生对产品设计的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沟通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积累必要的实践经验,树立学生的市场观念及创新意识。在专业岗位实践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5.毕业设计的课题项目的实施

毕业设计的课题项目,主要以指导教师根据企业、市场需求来确立。学生按不同的专业岗位方向,选择指导教师,在专业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与企业合作开发产品课题项目。课题项目的内容形式,可根据企业品牌的专营方向、定位及要求提供产品设计企划、款式开发、结构板型,或根据企业提供的面料来设计成品,或向企业提供市场所需调研报告。课题项目的开发与实施,真正使学生的设计与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得到市场的检验。有效地锻炼、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完成专业课题的能力。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要求,集中制定教学考试标准,集体评定等次。

参考文献 :

[1]章建春.对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2(24):33.

[2]沈美媛,侯凤仙.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体现以人为本教学原则——上海群益职校专业模块教学实践探索[J]. 职教论坛2003(12):25.

[3]周萍.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3(1):62.

装置设计论文篇7

关键词:搅拌器,设备,化工

 

一、搅拌器装置的分类、构成和功能

(一)分类

1.立式容器中心搅拌。将搅拌装置安装在立式设备筒体的中心线上,驱动方式一般为皮带传动和齿轮传动,用普通电机直接联接或与减速机直接联接。

2.偏心式搅拌。搅拌装置在立式容器上偏心安装,能防止液体在搅拌器附近产生“圆柱状回转区”,可以产生与加挡板时相近似的搅拌效果。

3.倾斜式搅拌。为了防止涡流的产生,对简单的圆筒形或方形敞开的立式容器,可将搅拌装置用夹板安装在设备筒体的上边缘,搅拌轴直接插到筒体内。,设备。

4.卧式容器搅拌。搅拌装置安装在卧式容器上,可以降低安装高度,提高搅拌设备的抗震性,改进悬浮液的状态等。

5.卧式双轴搅拌。这种搅拌装置主要应用在高黏液体。采用卧式双轴搅拌设备的目的是要获得自清洁效果。

6.底搅拌。搅拌装置在设备底部,称为底搅拌设备。

7.组合式搅拌。有时为了提高混合效率,需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不同、转速不同的搅拌装置组合起来使用,称为组合式搅拌设备。

8.旁入式搅拌。旁入式搅拌装置是将搅拌装置安装在设备筒体的侧壁上。对于旁入式搅拌利用推进式搅拌器,在消耗同等功率情况下,能得到最高的搅拌效果。

(二)构成

搅拌器装置一般是由传动装置、联轴器、机架、搅拌轴、轴封、搅拌器等部分构成的。如图1:

(三)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搅拌器的功能简单的说就是提供搅拌过程所需要的能量和适宜的流动状以达到搅拌过程的目的。,设备。这一作用由运动着的叶轮所产生,因此,叶轮的外形、尺寸、数量还有转速对搅拌器的功能形成了直接的影响。同时搅拌器的功能发挥还与搅拌介质的物性和工作环境有关。另外,搅拌罐的形状、尺寸、挡板的设置情况、物料在罐中的进出方式都属于工作环境的范畴,以及搅拌器在罐内的安装位置,种种因素都能对搅拌器的功能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搅拌功率是搅拌过程进行时需要的动力,包含搅拌器功率和搅拌作业功率,内涵不同却又有联系的。能够使搅拌器连续运转所需要的功率就是搅拌器功率。而把搅拌器使搅拌罐中的液体以最佳方式完成搅拌过程所需要的功率就是搅拌作业功率。最理想的状况是搅拌器的功率等于搅拌作业功率。

二、搅拌器在化工设备中的设计

(一)设计工序

搅拌器的设计造型要与搅拌作业目的紧密结合。各种不同的搅拌过程需要由不同的搅拌器运行来实现,在设计造型时首先要根据对搅拌作业的目的和要求,确定搅拌器型式、电动机功率、搅拌速度,然后选择减速机、机架、搅拌轴、轴封等各部件。一般而言,化工设备中的搅拌器的设计工序为:设定和确认搅拌的条件→选定搅拌叶轮型式及内构件→确定叶轮尺寸及转速→计算搅拌功率→搅拌装置机械设计。具体设计工序如下:

1.按照工艺条件、搅拌要求和目的,选择搅拌器样式,并充分掌握搅拌器的动力特性和搅拌器在搅拌过程中所产生的流动状态,以及各种与搅拌目的的影响因素和关系。

2.按照所确定的搅拌器型式及搅拌器在搅拌过程中所产生的流动状态,工艺对搅拌混合时间、分散度、沉降速度的控制要求,通过实验手段和计算机模拟设计,确定电动机功率、搅拌速度、搅拌器直径。

3.按照电动机功率、搅拌速度及工艺条件,从减速机选型表中选择确定减速机型号。如果按照实际工作扭矩来选择减速机,则实际工作扭矩必须小于减速机许用扭矩。

4.按照减速机的输出轴头d和搅拌轴系支承方式选择与d相同型号规格的机架、联轴器。

5.按照机架搅拌轴头尺寸、安装容纳空间及工作压力、工作温度选择轴封型式。

6.按照安装形式和结构要求,设计选择搅拌轴结构型式,并校检其强度、刚度;如按刚性轴设计,在满足强度条件下n/nk≤0.7;如按柔性轴设计,在满足强度条件下n/nk>=1.3

7.按照机架的公称心寸、搅拌器轴的搁轴型式及压力的等级、选择安装底盖、凸缘底座或凸缘法兰。

根据SH/T3150-2007《石油化工搅拌器工程技术规定》中要求搅拌器应按照使用寿命至少为20年,预期不间断连续操作2年以上进行设计和制造。,设备。

(二)搅拌器灌结构的设计

1.罐体的长径比。,设备。,设备。罐体长径比对搅拌功率的影响,需要较大搅拌功率的,长径比可以选得小些;罐体长径比对传热的影响,积一定时,长径比越大,表面积越大,越利于传热;并且此时传热面距罐体中心近,物料的温度梯度就越大,有利于传热效果。因此,单纯从夹套传热角度考虑,一般希望长径比大一些。物料特性对罐体长径比的要求,需要足够液料高度的,希望长径比大些。

2.搅拌罐装料量。已知长径比H/Di、

称容积Vg:操作时盛装物料的容积

1)装料系数η

Vg=V·η

一般取0.6~0.85。物料在反应过程中要起泡沫或呈沸腾状态,装料系数取低值,约为0.6~0.7;物料反应平稳,可取0.8~0.85,物料粘度较大可取大值。

3.顶盖的结构。传动装置包括电动机、减速装置、联轴节及搅拌轴。而轴的计算,其强度指的是:承受扭转和弯曲作用,以扭转为主,工程上只考虑扭矩,然后用增加安全系数以降低材料的许用应力来弥补由于忽略受弯曲作用所引起的误差。,设备。在静载荷作用下,[τ]=(0.5~0.6)[σ]。而轴的刚性计算往往为了防止转轴产生过大的扭转变形,以免在运转中产生震动,造成轴封失败,应该将轴的扭转变形限制在一个允许的范围内。工程上以单位长度的扭转角φo不得超过许用扭转角[φo]作为扭转刚度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凯编,搅拌设备[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顾芳珍,陈国桓编,化工设备设计基础[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

【3】王洪群虞培清,搅拌设计研究[M].机械工程师,2009(9)

【4】张平亮,搅拌器的选择和设计[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1996(1)

装置设计论文篇8

关键词:预烧料 定量 自动包装 PLC

中图分类号:TQ172.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5-0178-02

预烧料生产作为钢铁行业延伸产业之一发展前景较好[1],成品的包装作为后道环节也是关键环节目前全部依靠半自动包装方式,也成为制约其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自动定量包装系统目前主要用于食品、医药、粮食、化工等行业,自动定量包装系统主要以PLC或其他控制设备为整个系统控制核心,以外部操作按钮或触摸屏装置为系统的输入单元,通过通讯网络或总线技术实现各单元之间的通信,完成对各单元设备的控制。

1 设计要求及基本条件

1.1 物料基本特性(表1)

1.2 包装能力及精度要求

根据磁性材料厂预烧料产品年生产量、客户对包装标准(25公斤/包)及精度的要求(±50克),综合考虑设备有效作业率和日常检修、年修等要素,对包装能力及精度设计要求如表2所示。

2 系统设计过程

2.1 设计概述

自动包装生产线实现功能基本一致,一般分为以下几个关键环节:自动上袋—自动称重—自动装袋—自动缝包—自动输送—自动重量检测—自动喷码—自动剔除,其工艺流程为:物料从成品料仓进入包装秤系统,下料与计量装置通过粗细两种不同加料方式互相配合实现精确定量下料控制,一旦物料重量增加到设定值范围内时,称重系统发出粗加料方式停止指令,等待细加料方式下加料装置中物料落入到秤斗中之后表示此次称重过程完成[2][3]。

在自动称重环节完成以后,包装秤系统并不是立即进行物料下料机包装,而是需要系统对其发出“投料”的指令才能进行下料和包装,而判定系统是否下达“投料”指令的条件之一就是自动上袋动作已经完成,在完成此动作基础上系统才会发出相关控制指令要求称重下料单元阀门打开,阀门打开以后,物料由称重斗下放至包装袋内,下料动作完成后系统发出指令将下料阀门关闭,装袋机底部设计了拍打敲击装置,通过多次敲击和拍打使得物料包装过程更加紧凑,便于后道各工序更好地完成相关作业,此工序完成后,安装在装袋机上的夹袋装置被打开,装有成品物料的包装袋一路经过夹口整形装置、立袋输送装置,按次序以及设定速率缓缓进入折边装置中。

当折边动作完成后,装有物料的包装袋进行自动缝包装置中,在自动缝包装置旁安装有相应的检测设施,一旦检测装置检测到目标时,自动缝纫装置开始进入缝制状态,缝制结束后包装袋离开缝纫设备进入下一道工序:自动倒袋整形工序,接着进入复秤装置中,如果检测不合格,此包物料将在最后码垛时由码垛机械手自动放置到剔除单元中完成剔除,对于复秤合格的物料则顺利经过复秤装置继续向前输送,再经喷墨打印设备进入自动码垛单元,喷墨打印设备主要功能是按照各单位出厂要求及客户要求打印上相关的产品信息,如:生产日期、批号以及国家标准等,经复秤不合格的产品则省去此环节。

2.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包含三种类型:国外进口设备以及国内制造设备、还有部分为非标设备为自行设计和委托加工,国外进口设备主要包括上袋机、缝包机、喷码机以及机械手等,在其中由于上袋机、机械手等设备动作较多,相对而言较为复杂可以自成系统,为保证匹配性特地选用进口方要求选用三菱公司FX2N系列PLC,对于其他设备(小袋输送、倒包机、校验秤、指示灯、码垛机等)在控制设备的选型上则采用目前行业内比较认可的西门子S7系列PLC。

2.2.1 硬件架构及主控制器选型

本系统采用西门子S7-200PLC,包括CPU、存储器、电源以及模拟量和数字量输入输出模块,整个硬件系统包括检测元件、控制单元、人机操作界面以及执行元件四大部分,检测元件主要包含接近开关、光电开关以及真空开关等,控制单元(PLC系统)主要采用数字量控制方式,包括CPU、存储器、电源模块以及输入输出模块,执行元件主要为电机及气缸等。

2.2.2 电气硬件接线及设计图(图1,图2)

2.3 控制程序设计

2.3.1 系统程序主体设计架构(图3)

2.3.2 系统时序逻辑图(图4)

3 应用及展望

自动定量包装生产线位于整个生产过程的尾端,也是预烧料生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一部分,本文通过预烧料生产工艺的分析,阐述了自动定量包装控制技术和产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讨论了预烧料的物料特性、包装能力、精度及码垛设计要求,对自动定量包装系统做了研究、设计及开发,对系统在使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实验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建强.梅山氧化铁红生产线扩建工艺设计[J].梅山科技,2004,1.

装置设计论文篇9

论文摘要:服装结构设计是高等服装院校服装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在企业急需“实用型”服装人才的现状下,高等服装院校如何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结构设计实践教学革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高校革新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必经之路。 

 

服装设计是一门系统的工程,它包括: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是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其中承担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环节就是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样板的准确度和制板效率,直接影响服装的成本与质量。为了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生产的需要,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可持续性以及加强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的可延展性,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的革新势在必行。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研现状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及调研目前国内外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的理论深度不够、只传授“怎么办”,很少解决“为什么”。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内容直接制约学生技能的拓展,直至影响行业的发展。 

2.操作方法陈旧,未能及时将行业的先进技术或最新技术引进到课堂中。学习的理论核心部分是30年前乃至更早的日本文化式原型,已经不能符合现代中国人的体型和时尚的要求。 

3.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工艺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在这两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紧密的联系,使两者的间隔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学完服装结构设计后,不能“乘热打铁”的进行工艺实践来巩固和提高对服装结构设计的掌握。 

4.结构设计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训练,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探索 

对于服装高校要解决以上问题,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及企业急需的“实用型”服装人才,应从以下几点进行革新: 

1.课程的合理设置 

课程的课时数量、先后顺序、间隔时间的设置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必须符合服装专业教学规律、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 

首先,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年级合理设置《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课时数量,不能“一刀切”把所有课时都定成一样。其次,现代服装工程是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最后,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将三门课程紧密排列。让学生真正在课堂里就体会实践到“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种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 

2.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 

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这些能力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实践之中,不仅是结构设计实践,还要依托工艺制作实践。只有学生看到了最终的服装成品,通过对成品形态与适体度的感知,才能进一步认识与反思结构设计的规律与尺度,进一步提高结构设计水平。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黑板上画结构,学生在下面“依样画瓢”画1:5的结构图。传统教学模式学习后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不能应对款式变化,只能生搬硬套,当出现新款式时就手足无措的情况。这种枯燥抽象、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是不符合现代教学及市场需求的。教师必须联系实际,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带领学生入门,或者让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在不同的实际款式操作中不断渗透理论知识,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纯粹的理论教学分为理论和实操制图训练两部分。教师以1:1的结构制图做教学示范,并结合图纸进行理论教学,以工厂板房制图的程序来做教学示范。同时把教学示范的结构图纸检验裁剪后,在人台上做快速的立裁缝合,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和体验到如何从平面的结构制图合理转化为三维的立体造型。示范结束后,让学生自己进行1:1的结构制图设计,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生完成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款式变化的示范及讲解,并让学生自己设计新的款式和新款式的结构设计。最后由老师综合学生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做讲解示范,新的结构设计课程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制图实践来完善学生应对款式变化而束手无策的问题。同时,服装结构设计的制图过程,是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检测过程。通过制图实践教学,不但能检测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还可以在画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获取,提高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思维的发散性扩展。这一措施在服装工程专业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三个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接触不同时尚年代的款式,发现结构设计中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以此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此外,在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这就要求各科的教师间要科学合理系统的联系安排。选取能够渗透各科目知识点的课程项目,使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掌握这一知识体系与技能。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过程要与真实的产品开发过程相近,甚至就是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使学生应用本项目的方法和技术能够完成目前企业中的类似应用。其次,进行情境设置。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把服装设计分为款式设计、结构设计、样衣制作三大项目。服装款式设计安排在《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中完成,然后安排《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课程,两者结合完成服装成衣结构设计、样衣制作的全过程。通过一个项目、几个任务的实践和进行分层次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实践,从而使服装结构设计实践教学能较好满足服装岗位需求。 

三、结论 

现代服装工业飞速的发展,服装企业急需全面的、综合的实用型服装人才。面对目前服装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打破封闭式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制定的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成熟企业先进的技术结合,达到产学结合的目的,使学生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并为学生工作中延展技能打下理论基础,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装置设计论文篇10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85-02

一、前言

考虑到《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实际难度,要想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就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全面创新。结合目前教学方法创新实际,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满足教学需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项目教学法的主要含义

项目教学法是以实际的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设置的项目进行分析,分解为多个任务,并进行适当的演示操作,然后让学生围绕项目进行讨论并操作,最后以完成项目的实际情况来评价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设计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能极大地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堂课教学质量,使得学生在项目开发中掌握所学课程的知识点,并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提高。

从目前教学手段创新来看,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创新实践,不但对现有的教学理念进行了修正和弥补,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赋予了实践教学以新的方式。因此,项目教学法在实践课程教学中必然会得到全面有效的应用,对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满足教学需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只有认识到项目教学法的含义与作用,并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应用项目教学法,才能保证《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取得实效,并有效满足教学需求,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项目设置原则

1.对工作岗位的需求进行充分调研

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不但要对项目设置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要准确把握项目设置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项目设置中贴近工作岗位需求,强度教学的实效性,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一认识,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的应用中,应在项目设置中对工作岗位的需求进行充分调研,以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实际需要为准,开展相应的课程教学活动,并保证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根据工作岗位的需求设置教学项目是确保项目教学法正确应用的关键,对提高《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以“项目”推进理论知识的学习

结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特点,不但要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同时也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基于这一认识,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应用过程中,应重点把握以“项目”推进理论知识学习的原则,使项目教学法的指导作用能够得到全面发挥,在推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能重点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因此,为了保证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中得到全面应用,应准确把握项目设置原则,以“项目”推进理论知识学习。

3.“项目”应分层次

在项目设置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学生的素质是关系到项目设置的关键。要想提高项目设置的针对性和合理性,满足项目设置需要,就要对学生的特点和文化基础进行全面了解,作为项目设置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在项目设置中,分层原则的把握和实施是十分重要的。鉴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难度和教学特点,按照学生的基础和基本素质分层设置项目,是提高项目教学法应用效果的重要手段,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准确把握项目分层原则,是保证项目教学法应用效果的关键,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此,我们应有正确认识。

四、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1.利用项目教学法,做好计算机硬件组装模块的教学设计

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设计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是关键。为了保证项目设置和任务设置的准确性,应在计算机硬件组装模块中将项目划分为两个部分,主要为计算机硬件识别与连接和计算机拆装与选购这两部分。在具体的任务设定上,在计算机硬件识别与连接项目中,应设定两项任务,主要为如何认识计算机硬件和外部设备接口的认识、连接。在计算机拆装与选购项目中,应设定三项任务,主要为主机箱的拆卸、主机箱的组装和部件的选购等内容。通过设定这些项目和具体任务,教学设计的内容相对全面,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更加明显。

2.利用项目教学法,做好计算机软件安装模块的教学设计

在计算机软件安装模块的教学设计中,主要应包含以下项目:BIOS操作、硬盘分区与格式化、操作系统的安装、驱动程序的安装以及常用软件的安装与卸载。在这些项目之下,还要设定以下任务:BIOS基本操作、BIOS程序、BIOS密码的设置与管理;磁盘分区操作、如何格式化硬盘、分区格式及操作、其他分区软件的使用;单系统的安装、双系统的安装、用户密码的删除;驱动程序的安装、驱动程序的使用;常用软件的安装、常用软件的卸载。这些内容的设定,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3.利用项目教学法,做好计算机维护模块的教学设计

计算机维护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要想做好计算机维护模块的教学设计,就要在项目划分中涵盖以下内容:系统备份与修复、硬盘分区调整与性能检验、系统优化和硬盘数据管理、网络的简单设置、计算机故障的诊断。其中具体任务设置应包括:利用还原点还原系统、利用GHOST备份和还原系统、一键还原软件的使用;硬盘分区的调整、硬盘的性能检测;优化大师的使用、网络设置、远程操作控制、网络的制作、诊断故障方法、故障案例分析、常见杀毒软件的使用。通过合理设定上述内容,达到提高项目教学质量的目的,满足《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实际。

4.利用项目教学法,做好计算机内部处理模块的教学设计

除了上述几个部分的教学设计之外,计算机内部处理模块的教学设计,也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教学设计的整体质量,在计算机内部处理模块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分为两个部分,即:计算机病毒的清除、恶意软件的清理。在这两部分之下,应分成五个部分,即:认识计算机病毒、杀毒软件的安装与使用、防火墙的使用、认识恶意软件、恶意软件清理大师的使用。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具体的应用,使得《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得到了有效的开展,满足了教学需要。

五、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要想全面有效应用项目教学法,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步:案例引入,提出问题。

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应用过程中,案例教学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促及作用。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保证《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能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起到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做好案例引入,并正确提出问题,是提高项目教学法应用效果的重要手段。

第二步:分析项目,解决问题。

从教学设计的编制来看,利用项目教学法要点,正确分析项目内容,并将项目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对提高学生理论基础和满足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这一认识,在项目教学过程中,重视项目分析,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整个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堂教学中得到全面应用。

第三步:归纳总结,消化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并使学生能够及时消化课堂所学知识,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堂教学的重要目的。基于这一现实需要,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中,应将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降低教师的教学负担,使学生能够快速消化知识,提高《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第四步: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应用中,重视对项目教学内涵的分析,并根据《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现实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得到提升学习效率和满足学习需求的目的。基于这一认识,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应成为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着力点。由此可知,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应重视项目的划分,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具体的支持。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填写项目完成记录表及评价表,加深学生的记忆。学生自己动手拆卸电脑相关部件,并把它记录下来,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再加上教师的评价,这样便产生了一种开放式的评价方式,易于为学生所接受。通过这种相互评价,学生可以发现其他人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在交流与评价中提高能力,加深感情,而教师的评价也言之有据,更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结合目前教学方法创新实际,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满足教学需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不但要弄清楚项目教学法的主要含义,同时还要明确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项目设置原则,并做好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同时推动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堂上的实现。由此可见,项目教学法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正确利用项目教学法,有助于提高《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洪江,李丽.基于项目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2] 席良宝.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课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3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