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艺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0 04:37:12

装置艺术论文

装置艺术论文篇1

现今装置艺术在国内外的展览中已经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广告的设计中,已经将装置设计作为了其重要的一种表达形式,受到了设计师地热烈追捧。提到装置艺术与广告设计的结合,那么,马塞尔•杜尚是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在1917年的一次展览上,杜尚的作品《泉》引起了全场人的震惊,因为他直接把小便池当作作品放了上去,当时这种展览作品形式几乎为零,这件作品也彻底了奠定了杜尚在艺术界的大师地位,也开创了后来的“装置艺术”。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认为杜尚的“泉”宣传了小便池这一特定商品,这其实也代表了当时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科技的进步。2011年11月,法国的一个著名装置艺术大师在湖南长沙打造了一个极具视觉冲击的场面,他用一些透明材质打造出一个真实版的“盗梦空间”。这种艺术品,是在一个大环境中形成,受众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中,既是空间,亦是艺术,也形成了人与环境的互动,成为了吸引市民的一个景观标志。当然以上的装置艺术,虽然具有一定的宣传价值,但大多数都偏向于设计师本身的理念的表现,具有浓厚的艺术元素。真正为广告宣传而做的装置艺术,其实更多包含的是社会理念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前几年上海街头曾展出过一个名为“末法时代”的广告,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广告采用了写实化的手法—一个巨大的蜂窝煤正滚向密密麻麻的汽车。不论是巨大的蜂窝煤,还是数量庞大的汽车军团,都给路过的市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广告告诫大家,在这个人类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地球的资源却面临枯竭,我们需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减少破坏。相比于那种传统的广告形式而言,它没有像教科书一样去灌输人们的思想,让人们被动的去接受,而是以这种装置形式广告的出现,它首先在视觉上就给以受众眼球的冲击,吸引了众多的观众走入场所,同时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使观众真正思考了所存在的环境,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思考因人而异,但大的方向仍然受到了广告的指引,即呼吁大家要齐心协力共同保护地球、保护环境,这样既达到了广告的宣传效果,也形成了人与广告之间的互动,从内心深处激起人们的共鸣。

二、装置艺术对广告的影响

传统形式的广告大多依赖着电视、报纸、书籍以及路边的灯箱等一些载体进行单一的影视动态或者是平面静态的展示,这种方式由于其大面积高强度的宣传,无疑会得到商家的普遍认可。而装置性广告的出现却打破了这种既定的宣传模式,对传统的广告形成了冲击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表达方式的巨大转变上。首先,装置艺术促进了广告材料选择的多元化。原来的广告设计多以虚体的形式展现,表现手法单一。但是装置艺术的材料绝大多数都是实体化的物体,特别是其本就可以是一些废旧的东西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堆积起来,也可以是设计师打造的一些材料,再使用一些媒材(录影、声音、表演、电脑、网络等)综合来表现,因此广告受众对于商品或者理念的认识更加直接与具体。其次,装置艺术在广告设计中的表达使设计师、作品、受众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了一起。广告设计通过装置艺术的表现手法,更容易表现设计师的灵感,引起受众心灵的共鸣。感情可以以物为载体进行表现,实物无疑是设计者表现自身情感的最佳通道。同时在装置广告中,物品与人经常进行互动,也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例如人们在欣赏装置广告时,不知不觉地成为广告的一部分。因为在装置艺术品中,人们的情感反应和一些行为举止,也都成了作品的元素,只不过一个在表达,一个在反馈,这无疑是一场人性化、感情化的体验。装置艺术产生与人互动的形式不仅存在于表面,其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与受众的心理沟通,引起情感共鸣,以达到宣传的效果。

三、结语

装置艺术论文篇2

关键词:装置艺术;后现代;实验性

1 后现代主义的释义和发展

1.1 后现代主义的释义

后现代主义这一名词的字面释义是要让位给作者的意图以及读者的反映,但是它的含义并没有明确的界定。笔者对后现代主义的相关释义做出以下归纳和整理:其一,是一种艺术思潮。其二,是一种文化倾向。其三,是一种文化哲学与精神价值取向。其四,是一种破除近现代化思维局限上所产生的思维方式。其五,是一种现代信息时代的产物。

1.2 后现代主义的发展

严格来说,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源自于波普艺术(Pop Art)的诞生。在素材的选取方面,波普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采用多为流行的、批量生产的、低成本的素材,并且借助大众传播工具进行传播。在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进程中,20世纪60年代初兴起了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Art)、大地艺术(Earth Art)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而西方文化也经历着一次次的洗礼与革新,由此,全面进入到后现代主义时期。

随着当代美术思潮运动的产生与变化,后现代主义于70与80年代开始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末,艺术与文化的后现代主义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其经常被精神学家、社会学家所使用在艺术、建筑、教育、社会、人类、文学批评等诸多领域中。在经过不断的理论碰撞和兼容后,后现代主义随之崭露头角直到当今的蓬勃发展。

2 装置艺术的释义和发展

2.1 装置艺术的释义

装置,通常用作动词表现为安装、搁置的意思。通常来说,这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活动。装置艺术,是指把传统的雕塑三度空间发展至四度空间,艺术家把展出的环境、时间、空间因素融入艺术作品创作中,进而发展变化,直到完整意义作品的成立。装置艺术又被称作环境艺术,是指艺术家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实体物品作为材料,在特点的空间环境中进行有效的利用、改造、再创造,展现出全新的艺术形态,这也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展现形式。

2.2 装置艺术的发展

早在20世纪初,俄国构成主义艺术家达连(Tatlin)在墙壁的角落安装了一组立体的构成作品,由此,装置被认定为是一种艺术活动。直到60年代,艺术家们在装置艺术作品中慢慢融入了观念化的色彩,装置艺术作则作为一种艺术的门类由此确立形成。70年代初,艺术家们开始利用非正式场地进行创作与展览,如在废弃的破旧厂房、简陋的仓库等。在80年代,西方艺术家们开始在装置艺术中加入电视、影像以及在创作题材上的开拓。而中国的装置艺术在1985年劳申伯格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兴起。90年代的装置艺术在创作题材和内容上更倾向于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抨击。

在21世纪,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信息网络的爆炸,装置艺术摆脱了传统艺术的形式,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所接受和利用。如今的装置艺术更符合人类精神的反映,满足人类基本表达与交流的需求。

3 装置艺术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3.1 实验性特点

(1)多元化材料与媒介的应用。后现代主义主张[1]广泛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实现艺术平民化,具有鲜明的实验性特点。装置艺术是装配出来的艺术形式,而不是通过画、描、塑出来的,他们的构成是天然的、现成的材料,碎片或者物体的集合体。在苏博德・古普塔(Subodh Gupta)的作品《回家的路2》(The Ways Home2)中,把印度人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器皿作为材料,对器皿的大小、重量、位置摆放形式进行了改变,用印度的家庭生活来反映当时的政治局面。在装置艺术多元化材料应用的发展下,一些艺术家利用非物质性材料来进行创作。例如,在陈琦的装置艺术作品《云立方》中,以光线、云朵作为材料,在特点的室内空间里创作了别具一格的作品。光线在有天窗的室内空间变化以及通过透明玻璃镂空图案所形成的投影,都是生活意向的表现。这些非技术性、非物质性的材料被应用到装置艺术中,也引领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

(2)创作思想与大众介入的融合。后现代主义强调把主观思想转化为客观思想,在装置艺术作品中虽然有艺术家的主体创意,但没有强烈的主观表现性,所以它是[2]一种具有大众性、普遍性的艺术形式。装置作为艺术品是建立在大众思想和观念的基础上的。同时,材料的运用上可以大量复制,并且没有固定的创作方法并且通常没有色彩、笔墨、笔触等技法,其具有生活化的独特魅力。

装置艺术作品放置于公共场所、室内空间展示时间,不仅是一个供大众欣赏的艺术作品,同时艺术家创作的主宰作用也让位给大众,在欣赏的同时通常都可以介入其中。这种方式摆脱了传统的单项欣赏模式,让观众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感受。

3.2 反正统特点

装置艺术颠覆了古典艺术价值体系以及评价法则,继承了后现代主义的反正统特点,对传统的社会规则、理性主义具有鲜明的反思与批评意义。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具有否定性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环境下的道德观念所相悖,更注重强调多元化的文化思想。首先,摆脱了早期纯粹的调侃、嬉戏、反叛的角色,实质上是对现代主流社会生活规范的一种错位化。其次,颠覆传统固有的观念、特定的方式而更加具有艺术意义,多以反思社会环境中人类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等。再者,在这种反正统观念的影响和传播下,大众对这种反正统与超越的思考及评论提供了艺术价值的依据。杜尚(Marcel Duchamp)的《泉》作为装置艺术的源头,这件戏谑的作品以现成品来打破了只有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创作的现代艺术观念,这也反映出他对现代艺术的蔑视与批判。

3.3 时代性特点

后现代主义代表了一个时代潮流,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思想方式。英国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的作品《土地》可谓是后现代装置艺术的经典作品。这个作品是一个全球性的民间项目,利用陶土为材料,用火烧纸而创作完成。安东尼・葛姆雷表示,《土地》所要表达的是唤起大众对未知事物的认知和情感。大小各异、形式简单的小泥人交叉错位地被摆放在室内,用这些现成品生活意象予以错位处理来实现超越。加拿大艺术家摩根(Margan)、贝克(Burk)的作品《伽日安曼荼罗》,借用了传统的宗教形式来表达在20世纪末当代人精神失落以及归宿失落。这是一件点线面构成形式强烈的装置艺术作品,用传统的观念隐喻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4 结语

本文阐述了后现代主义、装置艺术的释义和发展,从后现代的角度分析了装置艺术的特点,通过列举典型的装置艺术作品阐述归纳其实验性、反正统性、时代性的特点。装置艺术作为一种活动化的艺术,激发了人、环境和艺术表现形式的挑战,是对传统艺术和信念的冲击与解构,延续了后现代主义思想进行创作,而后现代主义又赋予了其艺术内涵。

参考文献:

[1] 高宣扬.后现代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装置艺术论文篇3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现代艺术思潮影响下中国现代陶艺表现形式的本土性,并分别从艳俗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装置艺术风格的超越性、新表现主义风格的原始性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现代陶艺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命题。

在艺术文化史上,一种艺术思潮往往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艺术风格,乃至艺术发展的方向。不论哪个时代,它辉煌的文化成就,都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一种主要文化思潮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影响着文化的风貌,以及影响着文化的生产和创造。

一、中国现代陶艺的崛起

从时间上来说,中国现代陶艺的开始并没有确切的年代,大约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国陶艺家才开始尝试着从传统古典陶瓷艺术中剥离出来,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原因和经济环境,在改革开放前,现代陶艺所倡导的自由、开放的意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八十年代中期,美籍陶艺家李茂宗访问大陆,在国内一些艺术院校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讲座与交流,重点推介了美国和台湾的现代陶艺作品及发展状况,在中国陶艺界产生很大影响,中国陶艺界第一次把审视的目光转向自身,动摇了固有的观念。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现代陶瓷艺术逐渐活跃起来,一批具有深厚艺术功底和丰富社会经验的艺术家涌现出来。直到今天,仍有一大批陶艺家在从事现代陶艺的创作,并形成了一支比较专业的创作队伍。九十年代后期,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呈现迅猛之势,陶艺的交流与展览此起彼伏,现代陶艺的呼声几乎点燃了所有艺术院校青年师生的热情。

二、中国现代陶艺的本土性

中国现代陶艺是在西方艺术思潮诞生出来的新生儿,所以或多或少地带有西方的艺术理念,但是无论从形式方面还是表现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本土性。

(一)艳俗艺术风格的独特性

艳俗艺术是9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主要以反映大众文化为主。在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中,艳俗艺术是指一种倾向或风格。艳俗艺术家大多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段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庸俗,在讥讽中又时时透露出善意的嘲弄。

一些艺术家就借用了陶艺材料的独特性,来进行艳俗艺术的创作,表现个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注,把自身的感悟物化为艺术作品。艳俗艺术的创作题材是以大众文化中的符号、图像、形象为主,表达中国现代社会的现实。通常以写实的手法,对现实物品进行直接挪用,这种具象的物品比架上绘画更具体、生动。另外,艳俗艺术在色彩的表现效果上,最典型的就是“媚、艳、丽、俗”,以突出农民暴发户式的审美趣味。

(二)装置艺术风格的超越性

装置艺术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散发着后现代的气息,在一定程度上说,装置艺术就是在后现代背景下得以存在和发展的,装置艺术是后现代背景下的艺术对应,装置艺术就是后现代艺术。装置艺术也可称之为“环境艺术”。 装置艺术不受艺术门类的限制,可以自由结合使用绘画、雕塑、声响、灯光、影像、行为等任何能够使用的元素,是一种非常开放、自由的艺术手段,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分类原则。

(三)新表现主义风格的原始性

新表现主义在现代艺术中和观念艺术一样不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也是八十年代较有影响力的艺术,它主张放弃抽象表现主义无具体的描绘,也反对极限主义、装置艺术和观念艺术缺乏技法、否定技术的立场,是对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流行艺术的对抗。通过对八十年代后现代艺术思潮及作品的分析,国内现代陶艺的艺术面貌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东西和合,古今碰撞”的特点。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是信息快速的被现代社会所接受,导致个人观念加速同质化,国内现代陶艺的发展也是一样。

三、结束语

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当代多样化的艺术创作风格,以及多元化的评判体系。然而,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城市环境的浮躁,以及人们心灵深处对纯朴的自然、恬静的生活环境的渴望更加强烈,于是现代设计艺术出现了“返朴归真”的趋势。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有着完备审美体系的中国现代陶艺,正在由一代新人进行着现代追求和改造,使其具有现代感,又具有我们民族自己的特色。

简单的说,现代艺术思潮对现代陶瓷的艺术设计有着很直接的作用,他不仅仅让陶瓷艺术在地域性方面和民族性方面得到了扩展,而且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说,我们要在陶瓷艺术创作中打破原有的思想束缚,创造出更加符合现代潮流,符合时代的陶瓷艺术,来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促进我们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

装置艺术论文篇4

关键词:现代艺术思潮;现代陶艺;本土性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047-01

在艺术文化史上,一种艺术思潮往往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艺术风格,乃至艺术发展的方向。不论哪个时代,它辉煌的文化成就,都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一种主要文化思潮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影响着文化的风貌,以及影响着文化的生产和创造。

一、中国现代陶艺的崛起

从时间上来说,中国现代陶艺的开始并没有确切的年代,大约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国陶艺家才开始尝试着从传统古典陶瓷艺术中剥离出来,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原因和经济环境,在改革开放前,现代陶艺所倡导的自由、开放的意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八十年代中期,美籍陶艺家李茂宗访问大陆,在国内一些艺术院校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讲座与交流,重点推介了美国和台湾的现代陶艺作品及发展状况,在中国陶艺界产生很大影响,中国陶艺界第一次把审视的目光转向自身,动摇了固有的观念。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现代陶瓷艺术逐渐活跃起来,一批具有深厚艺术功底和丰富社会经验的艺术家涌现出来。直到今天,仍有一大批陶艺家在从事现代陶艺的创作,并形成了一支比较专业的创作队伍。九十年代后期,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呈现迅猛之势,陶艺的交流与展览此起彼伏,现代陶艺的呼声几乎点燃了所有艺术院校青年师生的热情。

二、中国现代陶艺的本土性

中国现代陶艺是在西方艺术思潮诞生出来的新生儿,所以或多或少地带有西方的艺术理念,但是无论从形式方面还是表现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本土性。

(一)艳俗艺术风格的独特性

艳俗艺术是9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主要以反映大众文化为主。在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中,艳俗艺术是指一种倾向或风格。艳俗艺术家大多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段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庸俗,在讥讽中又时时透露出善意的嘲弄。

一些艺术家就借用了陶艺材料的独特性,来进行艳俗艺术的创作,表现个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注,把自身的感悟物化为艺术作品。艳俗艺术的创作题材是以大众文化中的符号、图像、形象为主,表达中国现代社会的现实。通常以写实的手法,对现实物品进行直接挪用,这种具象的物品比架上绘画更具体、生动。另外,艳俗艺术在色彩的表现效果上,最典型的就是“媚、艳、丽、俗”,以突出农民暴发户式的审美趣味。

(二)装置艺术风格的超越性

装置艺术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散发着后现代的气息,在一定程度上说,装置艺术就是在后现代背景下得以存在和发展的,装置艺术是后现代背景下的艺术对应,装置艺术就是后现代艺术。装置艺术也可称之为“环境艺术”。 装置艺术不受艺术门类的限制,可以自由结合使用绘画、雕塑、声响、灯光、影像、行为等任何能够使用的元素,是一种非常开放、自由的艺术手段,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分类原则。

(三)新表现主义风格的原始性

新表现主义在现代艺术中和观念艺术一样不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也是八十年代较有影响力的艺术,它主张放弃抽象表现主义无具体的描绘,也反对极限主义、装置艺术和观念艺术缺乏技法、否定技术的立场,是对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流行艺术的对抗。通过对八十年代后现代艺术思潮及作品的分析,国内现代陶艺的艺术面貌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东西和合,古今碰撞”的特点。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是信息快速的被现代社会所接受,导致个人观念加速同质化,国内现代陶艺的发展也是一样。

三、结束语

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当代多样化的艺术创作风格,以及多元化的评判体系。然而,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城市环境的浮躁,以及人们心灵深处对纯朴的自然、恬静的生活环境的渴望更加强烈,于是现代设计艺术出现了“返朴归真”的趋势。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有着完备审美体系的中国现代陶艺,正在由一代新人进行着现代追求和改造,使其具有现代感,又具有我们民族自己的特色。

简单的说,现代艺术思潮对现代陶瓷的艺术设计有着很直接的作用,他不仅仅让陶瓷艺术在地域性方面和民族性方面得到了扩展,而且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说,我们要在陶瓷艺术创作中打破原有的思想束缚,创造出更加符合现代潮流,符合时代的陶瓷艺术,来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促进我们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

装置艺术论文篇5

互动装置艺术因其独特的媒体性、互动性、动力性之优势特点所产生的转换性、渗透性和参与性,打破了传统规则,以全新的有机整合思维与展示方式,将观众直接引入作品的体验之中,使艺术更走近人们的生活,通过直接参与和交流获得心灵触动,让观众沉浸在艺术与科技高度融合的探索中。

科学技术、设计艺术的联姻是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发展的推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很多艺术装置能够达到以往达不到的效果,在技术方面,材料的更新使得以往很多装置不能达到的效果都己经显现出来,而且更好地呈现出一种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包括一些最新的纳米、硅晶材料运用到互动装置设计之中,更好地使得艺术与科技有了进一步的结合。近年来在国内的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发展很快,2014年“齐物等观: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展,展览展出了由22个国家和地区,65位艺术家及艺术家组合创作的58件作品,以及2012年“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等,系列探讨在技术时空建构的当代语境下对新型社会文化现象的认知及发展趋势,为国际前沿媒体艺术创作,论述与展示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但是,仍然可以看到一些理性装置艺术家对这种艺术形态未来的担忧;如受西方当代艺术影响而存在的先天不足和许多方面的滞后性、对高新技术的过分倚重导致的作品内涵的缺失;目前国内对交互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做的研究还比较少,装置艺术中的人机交互技术运用欠缺灵活,而在做人机交互科技成果展示时又缺少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还存在理论建设薄弱以及审美传播淡化、互动装置作品耗资巨大与政府、企业对接融合不足等问题。范迪安表示:“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遇到两个难题,一是新媒体艺术的教育在整个艺术教育的大系统中所占比例太少,人才培养依然显得单薄;二是社会大众对新媒体艺术的认知和理解不够,包括新媒体艺术的社会传播、市场效益的获得等还没有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的有机系统。”人的思想与科学技术之间如何实现相互的转换、科学与艺术之间如何实现双重修养,如何创造出好的作品并得到参与者的认同与专家的认可,笔者认为新媒体艺术作品中存在的缺少艺术表现力以及人文缺失的问题而有必要进行反思。

1.对科技的盲目崇拜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

科学与艺术是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的两面,科学性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如果缺少了科学性的发展就很难在很长的时间去影响现代社会人类,也很难在这个新媒体艺术设计的领域有所突破,如果没有新意、没有人文体现,这门艺术设计的发展必将会滞后,所以,总的来说艺术与科技不断的结合才能带来跨越式的进步。在媒体时代,特别在媒体软件和硬件不断发展的时代,艺术如何借助媒体科技的力量同时又能体现艺术家的社会关怀,文化关切,能够使媒体艺术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对于社会公众在认知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对这种艺术形式冷静的分析,以及对它的未来发展进行全面的思考是很有必要的,对科技的盲目崇拜也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

随着科技手段的多样化,运用软件、动态环境建模、实时三维图形生成技术、立体显示和传感器技术激光、LED、烟雾等科技新成果,能够在展出空间营造出变换的场景、叠化的舞姿、迷幻的影像、充满张力的声音、如梦如幻的“光的现场”……等更新鲜的效果,给人们视觉、听觉 、触觉、嗅觉等感官立体感受。当然,这也导致不少作品几乎成为新技术和媒介的躯壳。如:作品“影子的互动”将人的轮廓扫描后转化成为电子图形,即屏幕上的电子影子,虚拟人影图像可根据电子影子的移动而进行互动了。以及发光交互装置、互动式虚拟水墙等作品,这是虚拟的图像赋予了生命的运动形态。但是,一旦脱离技术的支持或者是技术方面创新发展,作品就失去形式上的新奇刺激,就会变得毫无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高科技对新媒体互动装置所起的作用是双重的,作品如何更好地体现人文精神、起到鼓舞人与教育人的作用,避免艺术走向异化,这是当下重要的方面。

互动装置是艺术中一个新兴起的艺术类别,互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通过一种科学技术的支持才能够完成,新媒体综合材料语言,在视觉的呈现上是能够超过电视媒介与普通的印刷媒介的,因为具有互动性能够给受众最直观与最直接的感受,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力,互动装置其虚拟现实空间沉浸体验的艺术特点、感官沉浸体验的艺术特点等,感染参与者或以致沉醉,从这一方面上说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够达到的效果。但是,唯技术统治论,技术被神化和滥用,这必然会导致文化的话语权服从技术的威力。数字技术的本身不具备意识形态的意义,可是在先进的数字技术的带动下,最有可能被广泛传播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流行文化。诚如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的那样:“地球村的村民分享的不是有意义的信息资源,而是豪饮可口可乐、吃汉堡包、穿利维斯牛仔裤的图像。”一旦数字化传播广泛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习俗,强势将借助媒介将无孔不入的影响着弱势文化群体。法国社会学家雅克・艾鲁尔指出:“对于科学技术的执着追求才能够有可能成为一名科学家,或者是一个技术中的佼佼者,但是这样有可能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一味去追求科学技术,这很有可能会导致他们对于精神层面的忽视。”现在人们越来越依赖够炫够酷的高科技,反而离人的内心越来越遥远,我们必须警惕在物化的催眠中走向自我迷失、人格异化的泥淖。

2. 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的发展不能离开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互动装置艺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其新、奇、特的视觉冲击比其艺术形式更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反思,对于高科技时代艺术前景的困惑已成了当今时代潮流中人们面临的问题。易英在《西方艺术新论》序言中十分清晰地写到:“某些艺术形式如装置、行为等由于与传统绘画之间存在巨大差别而变得难以理解,看不懂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不接受这类艺术作品。在现实中,常常见到普通观众甚至一些专家学者对某些当代艺术作品进行指责攻击,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是应该责怪这些观众思想保守、胸襟狭隘、艺术修养差,还是应该责怪那些当代艺术家装神弄鬼、故作高深,对西方艺术不加消化就生搬硬套呢?这当中不仅涉及中国艺术家如何面对西方艺术的问题,还涉及一个更核心的问题,那就是:艺术是什么?不同的艺术观念可以决定一个人对于艺术的形式、内容、功能等方面完全不同的认识与理解。”要想达到文化与艺术的协调发展,是一个难题。

面对复杂的互动装置现象,更多的艺术学者开始站在文化的立场中重新审视。何桂彦在《什么是雕塑艺术的公共性》文章中强调“审美与思想层面对既有的僵化的审美趣味与文化权力话语展开批判”,我们可以引申为这里就涉及到互动装置艺术最核心的层面,即自身所体现出的艺术与思想价值。美国学者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指出:“技术自然主义强调媒介是人的生物性延伸,而不是人的社会性延伸。”丧失生命意义与人文关照的一味官能解放势必带来欲望的泛滥与信仰的消失。诚然,面对新媒介,尤其是跨领域转向的互动装置,我们既对通感时代的加速到来满怀期待,又难免陷入新技术、新观念所带来的人文忧思。例如:德国AOK健康保险公司所做的《吸烟者的肺》,用玻璃制作的透明“肺”里装上了烟头,顶部是一个烟灰缸的造型,同时可以向里面不断投入烟头,不断增长的烟头渐渐填满整个肺,受众的参与共同完成,装置的互动产生了,投烟头的人既是共同的完成者,同时也是受众直接性、感受性、参与性的现场形式,让观式吸烟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投入“透明肺”烟灰缸时,行为与受众者看到了一个吸烟者“真实的”、不断填满的肺,带来强烈的窒息感。又如:互动装置作品《五行》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家熟知的金、木、水、火、土的内容用新媒体、交互艺术与技术的方式呈现出来,它的存在方式、表现形式与传统的造型艺术有本质区别。它运用声、光、电、信息等各种媒介进行艺术造型表现,这种造型的形式不一定是静态的,也不一定能触摸得到,但是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赋予了文化意义上深刻的内涵,艺术效果瞬间实现“情感―意识―认知”的转换,让人们沉浸其中,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的价值得以体现。

这是互动装置艺术作品的典例,让我们感到人文精神作为艺术之本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这是它的核心所在;这不仅要求创作者拥有专业的技术技能,还要求具有跨学科的知识技能,在科技、艺术创意、思想内涵、受众心理诸多方面有机融合;互动装置不再是一种装饰物品或者是单纯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装置艺术论文篇6

 

关键词:现代艺术思潮 现代陶艺 本土性 

 

在艺术文化史上,一种艺术思潮往往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艺术风格,乃至艺术发展的方向。不论哪个时代,它辉煌的文化成就,都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一种主要文化思潮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影响着文化的风貌,以及影响着文化的生产和创造。 

一、中国现代陶艺的崛起 

从时间上来说,中国现代陶艺的开始并没有确切的年代,大约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国陶艺家才开始尝试着从传统古典陶瓷艺术中剥离出来,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原因和经济环境,在改革开放前,现代陶艺所倡导的自由、开放的意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八十年代中期,美籍陶艺家李茂宗访问大陆,在国内一些艺术院校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讲座与交流,重点推介了美国和台湾的现代陶艺作品及发展状况,在中国陶艺界产生很大影响,中国陶艺界第一次把审视的目光转向自身,动摇了固有的观念。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现代陶瓷艺术逐渐活跃起来,一批具有深厚艺术功底和丰富社会经验的艺术家涌现出来。直到今天,仍有一大批陶艺家在从事现代陶艺的创作,并形成了一支比较专业的创作队伍。九十年代后期,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呈现迅猛之势,陶艺的交流与展览此起彼伏,现代陶艺的呼声几乎点燃了所有艺术院校青年师生的热情。 

二、中国现代陶艺的本土性 

中国现代陶艺是在西方艺术思潮诞生出来的新生儿,所以或多或少地带有西方的艺术理念,但是无论从形式方面还是表现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本土性。 

(一)艳俗艺术风格的独特性 

艳俗艺术是9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主要以反映大众文化为主。在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中,艳俗艺术是指一种倾向或风格。艳俗艺术家大多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段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庸俗,在讥讽中又时时透露出善意的嘲弄。

一些艺术家就借用了陶艺材料的独特性,来进行艳俗艺术的创作,表现个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注,把自身的感悟物化为艺术作品。艳俗艺术的创作题材是以大众文化中的符号、图像、形象为主,表达中国现代社会的现实。通常以写实的手法,对现实物品进行直接挪用,这种具象的物品比架上绘画更具体、生动。另外,艳俗艺术在色彩的表现效果上,最典型的就是“媚、艳、丽、俗”,以突出农民暴发户式的审美趣味。 

(二)装置艺术风格的超越性 

装置艺术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散发着后现代的气息,在一定程度上说,装置艺术就是在后现代背景下得以存在和发展的,装置艺术是后现代背景下的艺术对应,装置艺术就是后现代艺术。装置艺术也可称之为“环境艺术”。 装置艺术不受艺术门类的限制,可以自由结合使用绘画、雕塑、声响、灯光、影像、行为等任何能够使用的元素,是一种非常开放、自由的艺术手段,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分类原则。 

(三)新表现主义风格的原始性 

新表现主义在现代艺术中和观念艺术一样不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也是八十年代较有影响力的艺术,它主张放弃抽象表现主义无具体的描绘,也反对极限主义、装置艺术和观念艺术缺乏技法、否定技术的立场,是对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流行艺术的对抗。通过对八十年代后现代艺术思潮及作品的分析,国内现代陶艺的艺术面貌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东西和合,古今碰撞”的特点。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是信息快速的被现代社会所接受,导致个人观念加速同质化,国内现代陶艺的发展也是一样。 

三、结束语 

装置艺术论文篇7

关键词:装置艺术;公共空间;运用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175-01

一、装置艺术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装置艺术与公共空间密不可分,装置艺术的展出需要场地,而出于公共空间中的我们又需要空间中的精神、文化和艺术内涵。

公共空间字面上定义为一般社会成员可自由进入并不受约束的进行正常活动的地方场所,简单来说就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使人愉悦的生活环境与氛围,需要进入空间的人们,能够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的场所,如提供给旅游、流浪者栖息的地方。

将装置艺术融入现代公共空间,可行就要符合规矩、有规律、有逻辑。在进行装置艺术融入现代空间还要尊重和符合客观规律,避免主观随意性和自主性。

二、装置艺术在现代公共空间设计运用

(一)公共空间装置艺术

在纽约时代广场的BIG ?茭 NYC to celebrate Valentine’s Day ,这组装置艺术非常具有人情味,是由时代广场联盟等其他机构联合建造的这个心形发光装置艺术品。它高达3米,由400个半透明的亚克力管材组成,由LED灯提供照明。这个管状的半透明装置折射了时代广场周边的光线。只要有风吹来亚克力管便随风摆动,在心形周围形成包围着的光晕。在观众触碰心形装置的时候,悬在半空中的“心”就像在跳动一般,人们的触碰的能量会转化为光能,“心”就会更加明亮,跳动的更快。使车水马龙的都市在情人节当天充满了爱意的氛围,拉近了人们与公共空间的距离。

(二)装置艺术与现代公共空间融合

1.装置艺术引入现代公共空间的现实意义

美国设计师普罗斯曾说过“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不管是社会发展要求以人为本连艺术也都是强调人文关怀第一的,这是每个时展的共性,并且会越来越重视对人性的关注。

2.装置艺术在现代公共空间里的局限性

装置艺术与公共空间虽然有着很大的联系,后期维护是装置艺术的突出的问题,人们在感兴趣的同时会不经意对我们的艺术作品产生不小心的损害,装置艺术就会被破坏。

装置艺术有很多作品是通过对原有物品改造重组完成的,其过程中还与物理化学技术、声光电等技术打交道,含很高的技术要求。

资源浪费问题一般更容易出现在一些不成熟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应当注意,装置艺术中有许许多多都是排列、重复、大量组合,所以展览完毕后这些资源都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处理,也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三、装置艺术在公共空间运用的前景

(一)装置艺术融入公共空间的再评价

多元时代到来,城市公共空间融入了装置艺术的新鲜血液,使人民更加快乐也是设计内涵变得更深刻。城市顺应着时代的口号,绿色环保可再生等词汇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现在很多公共空间艺术品还是金属,石块等不能回收也不能再利用的材料,装置艺术却提供了新的方式与途径。

(二)多元化公共空间的到来

在公共空间与装置艺术的融合与互动中,现在城市空间里的装置艺术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技术丰富了它自身的表达方式,也非常受群众的喜爱,时尚界、工业界还是商业界都很乐于将装置艺术融入到自己的产品中,如时尚界的一把手Dior透明机芯搭载装置艺术的手表和Dior巨型装置艺术“Lady Dior 光之包”在上海的展出,让中国贵宾感悟到品牌典藏的文化与传统。这时这些艺术的形态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呼吁了多元化公共空间的到来。

(三)装置艺术在公共空间的前景

现在的设计师并不是故意加入感彩等等,而是在城市发展中,群众素质普遍提升,对感情因素的越来越重视趋使的,设计师的设计必须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包括对艺术品的共鸣,才可能实现它的艺术价值。公共艺术吸收了装置艺术的多样性与创造性,在强调它的内涵与功能性,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对装置艺术越来越有保障,促进了城市审美的进程。

四、结论

装置艺术作为现在流行的新兴艺术形式之一,装置艺术对全国的美术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并且具有广阔的前景,到今天,装置艺术在当代艺术的环境中频繁出现,同时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在展览场地、后期维护、市场收藏、资源浪费等方面还存一系列挑战,但许多研究者与艺术家还在跟进解决方法,在以后会往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

装置艺术论文篇8

关 键 词 :艺术生 对口生 课程设置 专业能力 岗位技能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性。高等职业教育是应用技术教育,它更多强调了能力培养,注重可持续性发展素质的培养,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教育模式。综观20余年来我国高等服装教育的发展历程,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和市场需求还有不相适宜的地方。

首先,办学模式与普通高等院校雷同。学习的内容是按学科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的,尽管这一体系考虑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认知的心理顺序,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但课程内容却是根据结构庞大而逻辑严密的学科顺序编排的。不仅在宏观内容的编排上,采取了各门分科课程平行展开的方式,而且各分科课程本身,即微观的内容编排也是按学科结构平行展开的。这样对学生来说,学到的知识体系虽然是较完整的,但对所要从事的职业来说,却是不完整的。这就导致许多服装专业毕业生到企业岗位上,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职业能力较差,企业不得不重新进行上岗培训。其次,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脱节而造成技能教育的重复,或者是知识和技能教育的“空白”。如何提高培养现有的生源质量,让他们充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着力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

二、课程设置的基础

针对不同的生源制订了不同的教学计划。将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按单元模式设置是教学的一大特色,在教学计划中既强化必需的理论知识基础,又突出实践技能的训练,使二者有机渗透、互为补充。实习及实际训练操作占总学时的60%—70%,并坚持技能训练四年不间断的教学方法。

根据行业岗位知识与结构形式的多样性,可按学分制的形式实施专业教学。在统一修完基础课与专业单元基础课后,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行选择专业岗位的不同方向。专业岗位方向的设置分为服装款式设计与产品企划、服装工艺设计与企业管理、服装结构设计与营销方向。这样既可充分地挖掘学生不同的专业岗位潜力,又能更大限度地满足行业发展中对不同专业岗位的需求。

三、课程的设置

1.基础能力课程

对口生源学生实行“1+4”学制。入校第一年,首先,重点加强文化基础及相关服装绘画基础教学。例如,大学语文、大学基础英语、计算机基础、素描、色彩及构成等课程。其次,在教学管理上实行对比制,在教学上实行与艺术生先不同而后同的分级教学。对口生在职高的三年中,进行了服装结构制图、服装材料基础、服装缝制工艺等部分初级专业课教学,特别是对服装缝制工艺课进行了相应的技能训练,而素描、色彩、构成等艺术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并且文化基础知识也比较薄弱。加强他们基础文化课教学和艺术基础课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

2.基础专业能力课程

艺术生的第一学年、对口生的第二学年,在基础专业能力课程的设置中,为学生构建一个专业基础平台,针对基础专业课进行重点设置。如:设置了素描写生、色彩写生、服装概论、服装材料、服装史论、服装机械原理、服装厂设计的课程,使学生从服装文化、服装市场、服装生产等环节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为专业岗位方向的划分与深入学习,提供了专业能力的基础素质。对口生相对艺术生又增设了专业素描、艺术概论两门课程,艺术生增设了服装技能训练课程。

3.专业岗位技能课程

艺术生的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上学期,也是对口生的第四学年和第五学年的上学期,针对专业岗位的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根据服装款式设计与产品企划、服装工艺设计与企业管理、服装结构设计与营销岗位方向,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按专业课题组来设置课程。设置了男装款式设计、专题设计、男装结构设计、立体结构设计、衬衫茄克衫的缝制工艺、西装旗袍的缝制工艺、服装CAD、服装电脑设计。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服装设计与产品企划方向增开了影视鉴赏、服装产品设计、形象设计、服装综合设计和视觉传达等课程。

4.专业岗位实践课程

艺术生第四学年上学期,对口生的第五学年上学期,在教学内容上将服装生产一线反馈的信息及时融入课堂中。在各专业方向的课程中,课内实践性教学环节与理论性教学环节的比例基本为7∶3。艺术生第四学年、对口生第五学年的下学期,让学生到企业中进行专业实习,以培养学生对产品设计的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沟通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积累必要的实践经验,树立学生的市场观念及创新意识。在专业岗位实践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5.毕业设计的课题项目的实施

毕业设计的课题项目,主要以指导教师根据企业、市场需求来确立。学生按不同的专业岗位方向,选择指导教师,在专业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与企业合作开发产品课题项目。课题项目的内容形式,可根据企业品牌的专营方向、定位及要求提供产品设计企划、款式开发、结构板型,或根据企业提供的面料来设计成品,或向企业提供市场所需调研报告。课题项目的开发与实施,真正使学生的设计与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得到市场的检验。有效地锻炼、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完成专业课题的能力。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要求,集中制定教学考试标准,集体评定等次。

参考文献 :

[1]章建春.对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2(24):33.

[2]沈美媛,侯凤仙.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体现以人为本教学原则——上海群益职校专业模块教学实践探索[J]. 职教论坛2003(12):25.

[3]周萍.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3(1):62.

装置艺术论文篇9

关键词 装置艺术,现代陶艺,后现代主义

1引 言

装置艺术的社会性主要是指它的后现代性、后工业性和都市性。后现代在更大程度上是文化性、思想性概念而非社会性概念,但作为一个时代的思潮,后现代成为任何当代艺术存在以及发展的背景规范。因此,笔者将其与装置艺术同样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后工业性、都市性一道归结为装置艺术的社会属性特征,并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论述装置艺术对现代陶艺发展的影响。

2装置的后现代性使陶艺的创作意图有别于传统的审美观念

装置艺术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散发着明确的后现代的气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装置艺术是在后现代背景下得以存在和发展的,装置艺术是后现代背景下的艺术应对,装置艺术就是后现代的艺术。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思想有限思维的超越。它扬弃了把实在世界两分法的阐释方式,否定理性主义、中心主义等带有假定性或唯一性的思想样式的至上权威,着力于倡导和建立具有多元性、多样性、多重性的价值和认知多义与宽容的后现代秩序。

随着陶艺这门年轻艺术的发展,在挣脱传统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再次跳出材料这一衡定标准的限定规范,更转向于纯粹观念的表达。原来提到现代陶艺,总要说解放材料,总要说泥、釉、火。泥、釉、火是陶艺所独有的艺术语言,也是自身所独具的艺术魅力,但如果仅限于对陶瓷材料语言的表现与表达那未免也有些太过狭隘,最终只会导致自身艺术语汇的枯竭,从而限制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装置艺术的后现代性、对于一切规范定势的漠视与反叛、对于任何一元标准的极力摒弃带来了装置艺术对于观念的强调和对于形式的大胆突破。装置的这一品质给一些陶艺家带来启示,产生了一批新的、对于“陶艺”概念大胆突破的优秀陶艺家和作品。他们在抛弃了“实用”与“传统审美定势”的同时,进一步抛弃了“泥、釉、火”对于陶艺的材料语言的限定。泥、釉、火不再是陶艺的必备表述方法。在创作意图上,不再以表达陶瓷材料语言为追求目标,而是以传达艺术家个人对当下社会生活的体悟为目标指认。在审美上突破了对于釉色、形体、机理、烧成气氛的片面追求,对所有既定标准进行了超越。

创作不仅仅为了收藏,也不是为了制作在视觉上抚慰人视觉神经的陶艺作品,而是把个人情感、观念的表达作为作品创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泥土的扭曲与开裂、釉色的变幻莫测、火焰在坯体上遗留的痕迹……所有这一切陶艺所独有的魅力与征服人心的艺术语言,都在受装置艺术重观念、轻形式、抛弃“一元论”、“元话语”等的后现代属性的影响下变得不再绝对重要。陶艺开始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尝试着摆脱对自身材料语言的自恋与依赖。她开始以开放的胸怀,摆脱自我材料的束缚,把观念表达作为自己追求的终极目标。比如鲤江良二,他是日本陶艺界活跃的陶艺家,他主张让陶艺回归泥土本身,他的很多作品是用陶土印模制成很多巨大的头像,未经烧成就放置在户外的展览场地上。由于未经烧成,在展览结束后作品也就重新回归为泥土。作者通过作品向观众传达出一种深深的禅意。再如美国的年轻陶艺家约翰森・格林。她利用几个大的包装木箱形成一个小如居室的空间,在箱体里面抹上一层粘土,待干燥后,人持灯穿行或静立其中。她的作品体现了现代人与居室之间的一种深刻矛盾关系。这些颇具实验精神的作品,抛弃了陶艺对于烧成的约束定义,把观念的传达作为首要目标。

3装置的后工业性使陶艺作品更强调在场性

装置艺术作为对过去艺术品的在场性、一次性和直接体验的回归,它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消解了当代艺术的复制性存在方式的价值和可能。在复制手段和传播途径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放置于特定场所中的装配组合成的艺术品,并不仅仅供人静观,很多作品还把观众的参与作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由装置作品所组成的艺术空间中,观众被包围其中,不得不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这种感受要求观众除了积极思维和肢体介入外,还要使用他所有的感官。比起架上艺术,它具有无可比拟的场所性特点。无论初创者意识到没有,装置都体现了一种努力,即回复艺术的在场性的本初存在状态与存在地位,给予观众以直面艺术品时的直接体验与领悟本真状态的努力。

装置艺术的这一特征在陶艺的发展上同样得到了体现。为了便于论述,笔者将在场性分为空间上的在场性和时间上的在场性。

(1) 空间上的在场性是指作品在展示过程中更为强调空间性,观者必须处于作品展示的特定空间,否则无法感受到作品的全貌。现在很多陶艺作品受装置的影响,采用组合拼装的方式,作品的物质形式已经不再是一个或者几个展台所能够容纳的了。在空间上来说,不是你在看它而是它将你包围。展厅的天花板、墙角、地板到处都是作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照片和摄像都无法完全复制作品形象。相对于早期那些摆在展览台上的单件或者系列作品,这些陶艺作品大大强化了场所性。如美国陶艺家犬冢定史的作品总是让人过目不忘。当你进入展场时,会发现地面完全被泥浆所覆盖,你只能站在一个类似检阅台或像走廊一样的黑色通道上去审视那些悬挂于墙壁的昆虫、无脊椎动物和海洋生物等陶塑品,并品味处在台子之下那干涸的泥浆所形成的龟裂纹饰。很难说清楚他的作品是地面上干裂的泥浆还是墙壁上悬挂的陶塑,我想他的作品应该是整个的展示空间。在这些作品里,陶艺已经从一个被看的个体变为一个空间的概念,一个在场的概念。他的作品就是整个空间,观众要感受他的作品就必须到达这个空间,否则任何图片都只能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2) 时间上的在场性是指作品更为强调展示的过程性,作品的意义和作者的观念都是通过一定的过程在展示的特定时间段内传达给观众。比如美国陶艺家沃尔特・迈康纳尔。他的作品无法被搬动转移,作者经常是提前赶到展场进行制作,就地展示,展览结束后作品也将被销毁。他的作品多是关于人和过程之间的一种思考和忧虑,并极具深刻性和独特性。他将湿泥塑造成如温室的花、草及与石雕喷泉台相似的形态,用塑料薄膜包裹围绕成一个圆柱体,在薄膜的顶上安置一台烤灯进行照射,使作品具有被集中注视的感。但塑料的包裹又让人的视觉有一层不可深入的隔阂感。灯光的热量使湿泥水分不断蒸发并附着在不透气的塑料里层形成雾气,随着水汽的增加塑料壁上的水汽凝结成水流而返回到泥土之中。这种极具哲学味的思考被作者很智慧的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视觉的新颖和寓意的深度使得文字的叙述都显得苍白无力。如果不是处于现场亲眼目睹,观众绝对是无从观察到这些变化的过程的,而这些变化恰恰又是作品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这些变化也不是通过图片就可以表达的,这种对于在场性的强调正是装置艺术“后工业性”的体现。

4 装置的都市性使陶艺作品更多地关注都市的当下生活

装置艺术是在工业化阶段发展起来的,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更为集中的城市,自然也是各种新兴艺术的温床。装置艺术就是一种都市化的艺术方式,大多数装置都是以都市环境中存在的人工制品作为实物媒材的,他们所意指的是都市社会环境下人类的存在方式、生活方式及其问题。艺术家在更加注重个体经验和个人风格树立的同时,又开始考虑与社会、环境的融合,更加关注人性和心理的问题,这也是后现代艺术潮流的大方向。

都市的生活成为很多陶艺家作品的主题,艺术作为对当下生活体验的表述,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是再自然不过。因为很多艺术家、陶艺家都是生活在大都市中,各种都市生活的现象本身就是他们自己生活的所思所感,而将其通过作品来表达,作为一种述说或者宣泄也在情理之中。如美国陶艺家斯蒂文・蒙哥马利的作品。蒙哥马利出生在美国老工业重镇底特律,曾从事过金属专业的学习和工作。他的作品主要以各种废旧机器的形貌出现。依靠作者驾驭泥性的精湛技艺,其作品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许多人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这“机器”的真假分辨之中。机器作为我们文明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和依赖,在给我们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和不幸。机器是城市生活的写照:速度、效率、紧张、繁忙,其本身即传递着文明的信息、力量、服从和安全,同时又带来破坏性、攻击性、不稳定性和冷漠感。这些矛盾的两重性,不仅体现在真实的机器之中,更体现在蒙哥马利的陶艺作品之中,并通过他作品的隐喻,使这些在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未必让我们细细品味的“东西”显得更具哲学意味。正是这些生活中并不真实存在的新旧难分的“机器”,才使它的作品不仅达到了他“意义”转换的目的,更增加了作品所应有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才使观者能够为之动容和过目不忘。再如中国陶艺家金文伟的系列作品《时尚》:采用拉坯和切割的手法,结合传统器皿形态,通过丰富的釉色组合,以简略的手法勾勒出都市中行走于街头的时髦女郎形象。

装置艺术论文篇10

【关键词】中国 包装艺术设计 教育改革

引言

随着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包装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包装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应该符合时代的发展,建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包装艺术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创新,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相关内容,以满足时展的需求。

1 中国包装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1.1 中国包装艺术设计教育滞后

中国包装艺术设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与国际包装艺术设计接轨,但是却一直没能紧跟国际上包装艺术设计教育的步伐,这是因为我国包装艺术设计教育不能适应国际上包装艺术设计重心由物质功能设计到审美功能设计的转移,即保护功能转向销售功能、销售功能转向品牌功能、企业品牌功能转向消费者精神功能。

1.2 课程编排缺少系统性

中国包装艺术设计教育在专业课程编排上缺少系统性,使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缺少联系,导致包装艺术设计课程覆盖面过于狭窄和单一。同时由于知识老化,教学理念陈旧,使包装艺术设计教学成为表面形式,导致教学中出现缺少分析评估、弱调研等问题。中国包装艺术设计教育中教师队伍多是来自于专业艺术院校,尽管他们拥有专业的艺术设计能力,但是在理论与实践能力的侧重上是不平衡的,导致课程编排不合理,严重阻碍了学科之间的交流,限制。

1.3 对包装艺术设计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学生在学习包装艺术设计之前,对艺术和艺术设计没有明确的认识,所学的多是艺术设计基础知识。由于艺术考试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知识水平良莠不齐,并且多数学生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导致动手能力不强。传统的艺术包装设计教育模式是通过大量素材的收集,进行模拟创作,导致学生的模仿性高于创新性,且缺少对包装结构和材料上的思考。学生在进行设计时,不清楚自己的目的和想表达的想法,容易错失新颖的创意。

2 中国包装艺术设计教育改革路径

2.1 正确定位包装设计的教育理念

定位包装艺术设计教育的理念,首先要确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置、明确主体对象。在设计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视觉效果平淡、缺少设计目标的情况,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形成对设计的正确定位,这样才能设计出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作品。从环境和社会的角度考虑,在设计中还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在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切入进行设计,最大程度地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2 设置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技术性课程

对包装艺术设计的相关专业课程进行调整,其基础课程应该摆脱传统教育模式中以美术设计理论课程为中心的编排方式,重视手工绘画能力的提高,将创作精力放在产品包装设计上。在选修课与必修课上应强化主干课程的设置,给学生创造更多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机会。在包装艺术设计教育的过程中,应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能力训练课程穿插编排,积极引导学生将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形成对包装设计的独特理解,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培养出高素质、强能力的专业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

2.3 加强包装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进行包装艺术设计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应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到活动中去,并适当地给予奖励。艺术生与文化生相比具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因此应充分利用课余闲暇时间查阅相关的资料,弥补自身在文化知识上的缺失,同时不断拓宽在包装艺术设计上的知识面,为未来在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

2.4 注重社会效益的提高

中国包装艺术设计教育应该重视提高社会效益,主要指的是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设计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在人才、市场、教育管理等方面产生效益,以人才市场为发展方向,将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创新方法,找准改革的切入点,树立起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包装艺术设计教育实现我国社会效益的提高。

结语

中国包装艺术设计在发展的过程中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是通过包装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拓宽了发展空间,培养了包装艺术设计上的专业人才,有效地缩短了与国际包装艺术设计之间的差距,为中国包装艺术设计提供了发展动力。包装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是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实现了从理论教学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转变,提高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进了中国包装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