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电源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6 11:56:56

通信电源论文

通信电源论文篇1

[论文摘要]:通信电源是向通信设备提供交直流电的电能源,是整个通信电信网的能量保证。通信电源系统由交流供电系统、直流供电系统和相应的保护系统构成。通信电源系统的设备多,分布广,不仅单个电源设备的可靠性会影响系统的可靠性,电源系统的总体结构也会对自身的可靠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一、通信电源的发展现状

(一)供电系统的现状

通信电源是通信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目标是安全、可靠、高效、稳定、不间断地向通信设备提供能源。通信电源必须具备智能监控、无人值守和电池自动管理等功能,从而满足网络时代的需求。通信电源系统由交流配电、整流柜、直流配电和监控模块组成。

(二)通信电源设备的更新换代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功率器的更新换代,新型电磁材料的不断使用,功率变换技术的不断改进,控制方法的不断进步,以及相关学科的技术不断融合,通信电源在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电磁兼容性,消除网侧电流谐波、提高电能利用率、降低损耗、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等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

(三)现行通信电源的电路模型和控制技术

目前通信电源的变换电路拓扑结构主要采用双单端电路,半桥电路和全桥电路,各有优缺点。一般认为,在中、小功率场合,采用双单端电路或半桥电路是适宜的;在大功率场合则采用全桥变换电路。

二、通信电源发展趋势

(一)开关器件的发展趋势

电源技术的精髓是电能变换,即利用电能变化技术将市电或电池等一次电源变换成适用于各种用电对象的二次电源。其中,开关电源在电源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从10kHz发展到高稳定度、大容量、小体积、开关频率达到兆赫兹级,开关电源的发展为高频变化提供了硬件基础,促进了现代电源技术的繁荣和发展。

(二)通信直流电源产品的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发展

在需求与技术的共同推动下,通信直流电源产品体现了如下的发展态势:

体系架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稳定。通信直流电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维持现有的交流配电、整流器模块(并联)、直流配电、监控单元、蓄电池等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架构;功率变换模式也将维持现有的高频开关模式,暂时不会出现类似从线性电源到开关电源的阶跃性的变化。

功率密度不断提高。通信一次电源的核心部件整流器的功率密度不断提高,推动了通信直流电源整机的功率密度不断提高,但配电器件、蓄电池等密度基本维持稳定,一定程度制约了整机系统的功率密度的提高比率。

更高的可靠性。高可靠性是通信电源的最基本要求。随着器件技术、通信电源技术的成熟,以及各通信直流电源设备厂家在可靠性研究上大力投入,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可靠性呈不断提高的趋势。

按照TRIZ理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理论”的俄语缩略语)描述的技术系统发展进化规律,一般而言,技术的生命周期包含四个阶段: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种种迹象表明,通信直流电源的核心技术,开关电源技术基本上开始步入成熟期:效率的提升变得缓慢和困难、而电源损耗不能大幅度降低限制了功率密度的进一步提高,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内,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将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直至有一天,一种新的电源变换技术出现,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就会再出现一个阶跃性的发展,就像开关稳压技术替代线性稳压技术,给电源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三)通信用蓄电池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通信用蓄电池作为通信系统后备的能源供应手段,其研制、生产和应用技术一直备受世界各国通信行业的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外正在研制和试验新一代的通信用蓄电池,有的已经进入商用化阶段。这些新的蓄电池,由于其材料、结构和技术上的先进性,在性能上具有传统的VRLA电池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钒电池(VanadiumRedoxBattery)。钒电池(VRB)是一种电解值可以流动的电池,目前正在逐步进入商用化阶段。

2.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是一种化学电池,也是一种新型的发电装置,它所需的化学原料由外部供给,如氢氧燃料电池,只要外部供给氢和氧,经过内部电极、催化剂和碱性电解液的作用,就能产生0.9V电压的直流电能,同时产生大量的热能.

3.电源监控系统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日益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系统从以前的单机或小局域系统逐渐发展至大局域网系统或广域网系统,大量人力、物力被投入到网络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上。不过通信设施所处环境越来越复杂,人烟稀少、交通不便都会增大维护的难度,这对电源设备的监控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保护通信互联网终端的电源设备必须具备数据处理和网络通信能力。此时,数字化技术就表现出了传统模拟技术无法实现的优势,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逐步表现出传统模拟技术无法实现的优势.

4.通信电源的环保要求。环保问题,一方面的指标是通信电源的电流谐波要符合要求,降低电源的输入谐波,不但可以改善电源对电网的负载特性,减少给电网带来严重污染的情况,还可减少对其他网络设备的谐波干扰。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材料的可循环利用和环境的无污染,这方面需要产品满足WEEE/ROHS指令。

在通信电源开发、生产早期,人们主要集中研究电源的输出特性,较少考虑到电源的输入特性。例如:传统的在线式电源输入AC/DC部分通常采用桥式整流滤波电路,其输入电流呈脉冲状,导通角约为π/3,波峰因数大于纯电阻负载的1.4倍。这些谐波电流大的电源给电网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使电网波形失真,实际负荷能力降低,对于三相四线制的电网来说,还很有可能因中性线电流过大而出现不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朱雄世,《通信电源的现状与展望》.

[2]《浅析全球通信电源技术发展趋势》.

[3]《通信直流电源发展趋势》.

[4]孙向阳、张树治,《国外通信用蓄电池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5]《通信电源技术发展趋势及标准研究方向》.

[6]曾瑛,《浅谈通信电源》.

[7]王改娥、李克民,《谈我国通信电源的发展方向》.

[8]王改娥、李克民,《我国通信电源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9]侯福平,《UPS系统在通信网络中使用的特点及要求》.

[10]《全球通信电源技术发展呈现五大趋势》.

通信电源论文篇2

[摘要]:通信电源是向通信设备提供交直流电的电能源,是整个通信电信网的能量保证。通信电源系统由交流供电系统、直流供电系统和相应的保护系统构成。通信电源系统的设备多,分布广,不仅单个电源设备的可靠性会影响系统的可靠性,电源系统的总体结构也会对自身的可靠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一、通信电源的发展现状

(一)供电系统的现状

通信电源是通信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目标是安全、可靠、高效、稳定、不间断地向通信设备提供能源。通信电源必须具备智能监控、无人值守和电池自动管理等功能,从而满足网络时代的需求。通信电源系统由交流配电、整流柜、直流配电和监控模块组成。

(二)通信电源设备的更新换代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功率器的更新换代,新型电磁材料的不断使用,功率变换技术的不断改进,控制方法的不断进步,以及相关学科的技术不断融合,通信电源在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电磁兼容性,消除网侧电流谐波、提高电能利用率、降低损耗、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等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

(三)现行通信电源的电路模型和控制技术

目前通信电源的变换电路拓扑结构主要采用双单端电路,半桥电路和全桥电路,各有优缺点。一般认为,在中、小功率场合,采用双单端电路或半桥电路是适宜的;在大功率场合则采用全桥变换电路。

二、通信电源发展趋势

(一)开关器件的发展趋势

电源技术的精髓是电能变换,即利用电能变化技术将市电或电池等一次电源变换成适用于各种用电对象的二次电源。其中,开关电源在电源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从10kHz发展到高稳定度、大容量、小体积、开关频率达到兆赫兹级,开关电源的发展为高频变化提供了硬件基础,促进了现代电源技术的繁荣和发展。

(二)通信直流电源产品的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发展

在需求与技术的共同推动下,通信直流电源产品体现了如下的发展态势:

体系架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稳定。通信直流电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维持现有的交流配电、整流器模块(并联)、直流配电、监控单元、蓄电池等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架构;功率变换模式也将维持现有的高频开关模式,暂时不会出现类似从线性电源到开关电源的阶跃性的变化。

功率密度不断提高。通信一次电源的核心部件整流器的功率密度不断提高,推动了通信直流电源整机的功率密度不断提高,但配电器件、蓄电池等密度基本维持稳定,一定程度制约了整机系统的功率密度的提高比率。

更高的可靠性。高可靠性是通信电源的最基本要求。随着器件技术、通信电源技术的成熟,以及各通信直流电源设备厂家在可靠性研究上大力投入,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可靠性呈不断提高的趋势。

按照TRIZ理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理论”的俄语缩略语)描述的技术系统发展进化规律,一般而言,技术的生命周期包含四个阶段: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种种迹象表明,通信直流电源的核心技术,开关电源技术基本上开始步入成熟期:效率的提升变得缓慢和困难、而电源损耗不能大幅度降低限制了功率密度的进一步提高,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内,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将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直至有一天,一种新的电源变换技术出现,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就会再出现一个阶跃性的发展,就像开关稳压技术替代线性稳压技术,给电源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三)通信用蓄电池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通信用蓄电池作为通信系统后备的能源供应手段,其研制、生产和应用技术一直备受世界各国通信行业的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外正在研制和试验新一代的通信用蓄电池,有的已经进入商用化阶段。这些新的蓄电池,由于其材料、结构和技术上的先进性,在性能上具有传统的VRLA电池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钒电池(VanadiumRedoxBattery)。钒电池(VRB)是一种电解值可以流动的电池,目前正在逐步进入商用化阶段。

2.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是一种化学电池,也是一种新型的发电装置,它所需的化学原料由外部供给,如氢氧燃料电池,只要外部供给氢和氧,经过内部电极、催化剂和碱性电解液的作用,就能产生0.9V电压的直流电能,同时产生大量的热能。

3.电源监控系统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日益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系统从以前的单机或小局域系统逐渐发展至大局域网系统或广域网系统,大量人力、物力被投入到网络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上。不过通信设施所处环境越来越复杂,人烟稀少、交通不便都会增大维护的难度,这对电源设备的监控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保护通信互联网终端的电源设备必须具备数据处理和网络通信能力。此时,数字化技术就表现出了传统模拟技术无法实现的优势,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逐步表现出传统模拟技术无法实现的优势。

4.通信电源的环保要求。环保问题,一方面的指标是通信电源的电流谐波要符合要求,降低电源的输入谐波,不但可以改善电源对电网的负载特性,减少给电网带来严重污染的情况,还可减少对其他网络设备的谐波干扰。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材料的可循环利用和环境的无污染,这方面需要产品满足WEEE/ROHS指令。

在通信电源开发、生产早期,人们主要集中研究电源的输出特性,较少考虑到电源的输入特性。例如:传统的在线式电源输入AC/DC部分通常采用桥式整流滤波电路,其输入电流呈脉冲状,导通角约为π/3,波峰因数大于纯电阻负载的1.4倍。这些谐波电流大的电源给电网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使电网波形失真,实际负荷能力降低,对于三相四线制的电网来说,还很有可能因中性线电流过大而出现不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朱雄世,《通信电源的现状与展望》

《浅析全球通信电源技术发展趋势》

《通信直流电源发展趋势》

孙向阳、张树治,《国外通信用蓄电池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通信电源技术发展趋势及标准研究方向》

曾瑛,《浅谈通信电源》

王改娥、李克民,《谈我国通信电源的发展方向》

王改娥、李克民,《我国通信电源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侯福平,《UPS系统在通信网络中使用的特点及要求》

《全球通信电源技术发展呈现五大趋势》

通信电源论文篇3

关键词:通信电源开关技术

引言

通信电源是通信行业的动力,在电信网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基础地位。通信电源又是通信设备系统的心脏,即使是瞬间的中断也是不允许的,因为通信电源系统发生直流供电中断故障是灾难性的,往往会造成整个通信局(站)和通信网络的全部中断和瘫痪。通信电源是电信网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完整、规模日趋庞大和复杂的交换、传输、数据、信息、业务、智能等通信网的基石和后台保障,因此通信电源直接关系到整个网络的稳定、可靠和畅通,而开关电源因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被大量运用在通信设备供电中。

一、开关电源占据通信电源的主导地位

通信直流稳压电源按照其实现直流稳压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线性电源、相控电源和开关电源三种。

1.1线性电源是通过串联调整管来连续控制,其功率调整管总是工作在放大区。由于调整管上功率损耗很大,造成电源效率较低,只有20~40%,发热损耗严重,安装有体积很大的散热器,因而功率体积系数只有20~30W/dm3。因此线性电源主要用于小功率、对稳压精度要求很高的场合,如通信设备内部电路的辅助电源等。

1.2相控电源是将市电直接经整流滤波后提供直流,通过改变晶闸管的导通相位来控制直流电压。由于相控电源的工作频率低,工频变压器的体积和噪声大,造成对电网干扰和负载变化的响应慢,设备笨重,且危害维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另外,其功率因数较低,只有0.6~0.7,严重污染电力电网,效率较低,只有60~80%,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因此传统的相控电源已逐渐被淘汰。

1.3开关电源的功率调整管工作在开关状态,主要的优点在"高频"上。其工作频率高,大都在40kHz以上,无烦人的噪声。体积小,重量轻,适用于分散供电,可与通信设备放在同一机房。效率高,大于90%,在当前能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能够在节能上做出很大的贡献。功率因数高,大于0.92,当采用有效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时,功率因数可接近于1,且对公共电网基本上无污染。模块化的设计,可实行N+1配置,可靠性高。维护方便,可在运行中更换模块,而不影响系统供电,扩容方便、分段投资,可在初建时,预留终期模块的机架,随时扩容。调试方便,内设模拟测试电路,无需另配假负载。具有监控功能,并配有标准通信接口,可实现集中监控,无人值守。

二、开关电源的关键技术

开关电源中具有技术突破主要有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均流技术。大功率电源系统需要用若干台开关电源并联,以满足负载功率的要求,另外通信电源必须通过并联技术来实现模块备份,以提高电源系统的可靠性。因此并联技术在供电系统中必不可少,而并联运行的整流模块间需要采用均流措施,它是实现大功率电源系统的关键,用以保证模块间电流应力和热应力的均匀分配,防止一台或多台模块运行在限流或满载状态,同时延长电源系统的寿命和平均无故障时间。

2.2软开关技术。DC-DC变换器是开关电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功率变换技术一直受到全世界电力电子学科和行业研究的关注。而如何降低开关损耗,提高开关电源的频率和开关电源的系统效率,代表了开关电源的发展趋势。在经过了硬开关PWM(或PFM)技术和硬开关加吸收网络技术后,软开关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样能够极大地降低开关损耗,减小功率器件电和热应力,改善器件工作环境,降低电磁干扰,提高功率密度等,为开关电源实现高效、节能、体积小、重量轻和高可靠性的要求做出了贡献。软开关技术有:谐振技术、准谐振技术、PWM和准谐振相结合的技术。

2.3功率因数校正技术。功率因数校正技术有:采用三相三线制整流,即无中线整流方式,可使谐波含量大大降低,功率因数可达0.86以上;采用无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即在三相三线整流方式下加入一定的电感,可使功率因数达0.93以上,谐波含量降到10%以下;采用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即在输入整流部分加入一级功率处理电路,使无功功率几乎为0,功率因数可达0.99以上,谐波含量降到5%以下。

2.4智能化监控技术。开关电源大量应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进行各种异常保护、信号检测、电池自动管理等,实时监视通信电源设备运行状态,记录和处理有关数据,及时发现故障,以先进的、集中的、自动化的维护管理方式来管理通信电源设备,从而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智能化监控技术的应用,使得维护人员面对的不再是复杂的器件和电路,而是一个人机表达和交流的信息,大大改进了维护管理方式。

三、开关电源的发展

开关电源在发展,今后仍要不断提高开关电源和供电系统的高新技术含量,以支撑高速发展的现代化通信网络的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为主导方向,以高可靠性、高稳定性和可维护性为最终目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小型化。随着通信设备日益集成化、小型化和分散化的发展,以及势在必行的分散供电的广泛应用,要求开关电源也相应小型化,而开关电源工作频率高频化和控制电路集成化,使开关电源的小型化成为可能。特别是随着小型化开关电源的市场迅速扩大,如接入网、数据产品、移动基站、无线市话等,一些小功率模块插件形式的开关电源将应运而生,大有蓬勃发展之势。如中兴通讯的ZXDU45嵌入式电源,在结构上采用标准的19英寸插框设计,高度为4U,功能齐全,使用起来极为安全方便。

3.2高智能化。随着开关电源在通信领域多方面的广泛使用,而维护人员又不是专业电源维护人员,只有借助其智能化,对电源设备的运行状态自动检测,对电源故障及时发现、诊断和处理。这就要求智能化在原有监控功能的基础上,增加诊断功能,即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以指导维护人员处理问题,加快故障诊断和检修过程。

通信电源论文篇4

关键词:通信电源开关技术

引言

通信电源是通信行业的动力,在电信网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基础地位。通信电源又是通信设备系统的心脏,即使是瞬间的中断也是不允许的,因为通信电源系统发生直流供电中断故障是灾难性的,往往会造成整个通信局(站)和通信网络的全部中断和瘫痪。通信电源是电信网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完整、规模日趋庞大和复杂的交换、传输、数据、信息、业务、智能等通信网的基石和后台保障,因此通信电源直接关系到整个网络的稳定、可靠和畅通,而开关电源因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被大量运用在通信设备供电中。

一、开关电源占据通信电源的主导地位

通信直流稳压电源按照其实现直流稳压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线性电源、相控电源和开关电源三种。

1.1线性电源是通过串联调整管来连续控制,其功率调整管总是工作在放大区。由于调整管上功率损耗很大,造成电源效率较低,只有20~40%,发热损耗严重,安装有体积很大的散热器,因而功率体积系数只有20~30W/dm3。因此线性电源主要用于小功率、对稳压精度要求很高的场合,如通信设备内部电路的辅助电源等。

1.2相控电源是将市电直接经整流滤波后提供直流,通过改变晶闸管的导通相位来控制直流电压。由于相控电源的工作频率低,工频变压器的体积和噪声大,造成对电网干扰和负载变化的响应慢,设备笨重,且危害维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另外,其功率因数较低,只有0.6~0.7,严重污染电力电网,效率较低,只有60~80%,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因此传统的相控电源已逐渐被淘汰。

1.3开关电源的功率调整管工作在开关状态,主要的优点在"高频"上。其工作频率高,大都在40kHz以上,无烦人的噪声。体积小,重量轻,适用于分散供电,可与通信设备放在同一机房。效率高,大于90%,在当前能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能够在节能上做出很大的贡献。功率因数高,大于0.92,当采用有效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时,功率因数可接近于1,且对公共电网基本上无污染。模块化的设计,可实行N+1配置,可靠性高。维护方便,可在运行中更换模块,而不影响系统供电,扩容方便、分段投资,可在初建时,预留终期模块的机架,随时扩容。调试方便,内设模拟测试电路,无需另配假负载。具有监控功能,并配有标准通信接口,可实现集中监控,无人值守。

二、开关电源的关键技术

开关电源中具有技术突破主要有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均流技术

大功率电源系统需要用若干台开关电源并联,以满足负载功率的要求,另外通信电源必须通过并联技术来实现模块备份,以提高电源系统的可靠性。因此并联技术在供电系统中必不可少,而并联运行的整流模块间需要采用均流措施,它是实现大功率电源系统的关键,用以保证模块间电流应力和热应力的均匀分配,防止一台或多台模块运行在限流或满载状态,同时延长电源系统的寿命和平均无故障时间。

2.2软开关技术

DC-DC变换器是开关电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功率变换技术一直受到全世界电力电子学科和行业研究的关注。而如何降低开关损耗,提高开关电源的频率和开关电源的系统效率,代表了开关电源的发展趋势。在经过了硬开关PWM(或PFM)技术和硬开关加吸收网络技术后,软开关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样能够极大地降低开关损耗,减小功率器件电和热应力,改善器件工作环境,降低电磁干扰,提高功率密度等,为开关电源实现高效、节能、体积小、重量轻和高可靠性的要求做出了贡献。软开关技术有:谐振技术、准谐振技术、PWM和准谐振相结合的技术。

2.3功率因数校正技术

功率因数校正技术有:采用三相三线制整流,即无中线整流方式,可使谐波含量大大降低,功率因数可达0.86以上;采用无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即在三相三线整流方式下加入一定的电感,可使功率因数达0.93以上,谐波含量降到10%以下;采用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即在输入整流部分加入一级功率处理电路,使无功功率几乎为0,功率因数可达0.99以上,谐波含量降到5%以下。

2.4智能化监控技术

开关电源大量应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进行各种异常保护、信号检测、电池自动管理等,实时监视通信电源设备运行状态,记录和处理有关数据,及时发现故障,以先进的、集中的、自动化的维护管理方式来管理通信电源设备,从而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智能化监控技术的应用,使得维护人员面对的不再是复杂的器件和电路,而是一个人机表达和交流的信息,大大改进了维护管理方式。

三、开关电源的发展

开关电源在发展,今后仍要不断提高开关电源和供电系统的高新技术含量,以支撑高速发展的现代化通信网络的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为主导方向,以高可靠性、高稳定性和可维护性为最终目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小型化

随着通信设备日益集成化、小型化和分散化的发展,以及势在必行的分散供电的广泛应用,要求开关电源也相应小型化,而开关电源工作频率高频化和控制电路集成化,使开关电源的小型化成为可能。特别是随着小型化开关电源的市场迅速扩大,如接入网、数据产品、移动基站、无线市话等,一些小功率模块插件形式的开关电源将应运而生,大有蓬勃发展之势。如中兴通讯的ZXDU45嵌入式电源,在结构上采用标准的19英寸插框设计,高度为4U,功能齐全,使用起来极为安全方便。

3.2高智能化

随着开关电源在通信领域多方面的广泛使用,而维护人员又不是专业电源维护人员,只有借助其智能化,对电源设备的运行状态自动检测,对电源故障及时发现、诊断和处理。这就要求智能化在原有监控功能的基础上,增加诊断功能,即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以指导维护人员处理问题,加快故障诊断和检修过程。

3.3电池管理

电池在通信电源系统中的重要性,要求开关电源应具备完善的电池管理功能,充分考虑到电池对管理的需求,全方位地管理电池。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满足于对电池的均/浮充、温度补偿、电池保护等方面的管理,还要在电池的充/放电曲线、容量测试、容量恢复等方面进行高层次的管理。

通信电源论文篇5

在通信系统中,电源是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通信电源都被认为是通信系统的心脏,如果没有高效、良好的通信电源,那么整个通信网络将处于非正常运行状态或者瘫痪状态,而通信电源的核心功能就是为通信网络提供持续而稳定的动力供应,从而确保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行。通信电源系统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与其本身的五个组成部分紧密相关,通信电源系统的五个组成部分分别是:交流配电单元、整流模块、直流配电单元、蓄电池组、监控系统。正是因为这五个组成部分的高效性,使通信电源系统不仅适用于电力系统通信,也适用所有专网通信和公众网通信。通信电源系统之所以被人们广泛认同,主要是因为其基本要求是必须具有可靠性和稳定性。其可靠性和稳定性主要体现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在正常使用通信电源系统时,该设备发生故障的可能性较小,并且如果发生故障,故障引起的其他问题较少,影响面较小。但是,一旦通信电源系统本身出现问题或者发生故障,那么整个通信电源系统都将中断,并且因故障而造成的影响面非常大,因此,为了避免因通信电源系统本身出现问题而导致的负面影响,必须有备份设备,其中电源设备要有备品备件,市电要有双路或者多路输入,而交流和直流应互为备用。通信电源作为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具有完善的防雷措施,设备允许的交流输入电压波动范围必须达到一定要求,为了避免电源系统发生故障而出现中断问题,应具有多重备用系统。通信电源在电网和市电应用过程中,由于电网分布和市电条件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地方的市电波动范围较大,所以交流电压波动范围也较大,这就需要电源设备具有更为宽广的工作电压范围。

2通信电源的管理

2.1提高对电源设备管理的重视度

通信电源设备与通信系统中的其他设备有着明显的差异,通信网中的设备基本上都是用于通信的设备,例如交换机、传输机等,而电源设备是非通信设备。也正是因为电源设备在通信系统中不具有通信功能,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得不到充分的重视,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通信电源作为整个通信网络正常工作的保障,它在整个通信网络传输和运行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整体性和全局性的,虽然电源设备不是通信网络中的主流设备,通信电源管理过程中也必须加强对其的管理,不可忽视其潜在的巨大作用。

2.2确保专业化的电源管理

通信电源虽然是通信系统中的一部分,但是对通信电源的管理不能与通信系统中的其他设备进行混合管理,而是要保证通信网络上的各级管理层次和建设、维护方面都具有独立的电源专业管理人员,实现通信电源管理的专业化。因为通信电源本身就是一门专业,并且在这门专业中包含了多种系统和学科,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专业化管理。

2.3电源设备购置管理

在购置通信电源设备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例如电源设备的性价比、电源设备的可靠性大小、是否具有多种自动保护功能、工作电压宽松与否、是否有良好的均流、均衡性能是否满足要求、电源设备的在线运行模式和热备份模式是怎样的、在生产过程中是否按照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组织生产的以及电源设备本身的配置情况等。在购置过程中只有综合考虑多方面的情况和因素,才能够选购出可靠性高的电源设备,并对设备进行更加合理的配置备份。

2.4电源设备的维护

2.4.1对通信电源设备进行维护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网上设备的技术水平,从而保证本地网维护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为了确保企业的利益,应首先对主要的电源设备进行选型,电源设备在获取入网认证之前就该对每类设备的品牌和型号进行选择,在选择合适的品牌和型号之后,便可以准许其在通信网上使用。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在规范本地网每类设备选用的品牌只能是3个以内,这样可以促进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的提高,而设备上有了一定规模之后,也可以争取到更好的售后服务条件。

2.4.2对于通信电源的维护管理工作,应该将其重点放在规范维护的执行和落实方面。为了避免故障问题的出现,应该在基础管理工作中对主动维护和预防性维护进行倡导,这样可以减少故障根源的产生;当出现故障问题或者在对故障问题进行维修时,应该利用各种监控手段,对潜在的故障问题进行挖掘,然后将主要的技术力量集中在维修故障工作中,从而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故障问题进行处理,最终实现高效处理故障的效果。

2.4.3为了进一步提高电源维护技术人员的维护技术水平,应该在各站点的中心局设立相应的电源维护中心,对全局性和高层次性的研究工作加以支持和指导,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源维护技术人员的宏观决策能力。

2.4.4为了高质量地维护通信电源,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逐步用高频开关电源取代相控整流设备。因为高频开关电源在通信电源系统中的有效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源的功率、智能化程度,也可以促进电源系统的集成化、模块化,有利于维护和扩容,而这些优点在相控整流设备的应用中是没有的,所以,高频开关电源也将成为整流设备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对通信电源设备的管理中必须加强对其应用的高度重视。

2.4.5在采用低压系统的设备时,应该尽可能地使用自动倒换装置,并且确保这种低压系统具有机械式手动切换功能,这样可以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使用。

3通信电源的未来发展方向

3.1高频化的发展方向

通信电源中应用的高频开关直流电源本身就具有高频化的特点,通信系统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对高频开关直流电源的广泛使用,实现其电源的高频化是显而易见的。所谓的高频化通信电源就是相对于以往的通信电源而言,其电源的体积和重量得到了大大的缩减,并且其功率密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通过这两方面的优化,通信电源的动态品质便可以得到极大的保证。通信电源实现高频化之后,小功率直流二次电源的开关频率将会达到更高,而且其功率密度也会有目前的每立方英寸50W达到100W以上。

3.2高效化的发展方向

通信电源在整个通信系统中虽然不是主流通信设备,但是其工作效率的高低对通信系统中其他设备的工作运行情况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可以说,对于通信电源而言效率是重要的指标之一。电源效率越高,其发热损耗就越小,散热情况就越好,其运作时的高功率密度才能够得到保证。因此,在通信电源未来发展方向中,高效率也是其主要的方向之一。

3.3无污染的发展方向

在整个通信网络系统中,由于电力电子装置和电源的大量使用,使得输入电流中的谐波明显增加,而由此导致的功率因数也在明显下降,导致供电网受到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由于供电网受到的严重污染使得通信网络运作效率得不到显著提高,所以在通信电源未来发展方向中必须重视电源的无污染处理,而对于电源无污染的处理可以采用有源或无源功率因数技术进行校正处理。

3.4模块化的发展方向

在通信电源的发展过程中,促进其模块化的发展主要是为了使用分布式电源系统供电的需要,随着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电源供电功率将会越来越大,如果依然采用单一集中的供电方式将会对整个供电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电源的充足必须采用模块化的通信电源。

4通信电源发展前景

4.1功率半导体器件成为通信电源的重要支撑

现阶段的通信电源发展的“龙头”是功率半导体器件,之所以其能成为当前通信电源发展的主要器件,主要是因为功率场效应管的导电方式是单极性多子导电的,这种导电方式与以往的导电方式相比明显地减短了电源开关的时间,并且其开关频率很容易高达100kHz,由此人们对功率场效应管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在广泛应用功率场效应管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作半导体器件材料的硅已经引领半导体器件的发展和应用超过了半个世纪之久,如今或者在未来对硅性能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已经很难,这也在另一层面意味着对于硅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硅材料的本身上,而是应该将其与其他材料性能进行结合研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硅的潜在性能。

4.2电路集成和系统集成

在通信电源的发展方向中,半导体器件和电路的发展是朝着模块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的,例如,如今的控制电路已经逐步转换成专用的集成电路。与此同时,一些拥有一定控制功能的专用芯片发展速度也较快,例如,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中使用的控制芯片、并联均流控制芯片、较开关控制使用的ZVS、ZCS芯片、电流反馈控制芯片等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质上,电路集成的进一步发展是为了做系统集成。例如,美国VICOR公司生产的第一代电源模块受生产技术、功率和磁元件体积、封装技术的限制,密度始终未能超过每立方英寸80W,近几年推出的第二代电源模块,内部结构也改为模块式,达到高度集成化和全面电脑化的目标,其功率密度高到每立方英120W,电源模块内含元件只有第一代产品的1/3。除此之外,第二代产品的集成度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其第三个突破是变压器得到了极大的改良。但是,其仍然不是系统集成,电源的开关仍然需要依靠微处理器进行处理,但是如果在不久的未来微处理器的工作电压降低为1V的时候,第二代产品的程度将会无法满足微处理器的要求。因此,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将电源开关与微处理器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形成系统集成,这是通信电源未来发展的展望,也是即将面临的挑战。

5结语

通信电源论文篇6

[关键词] 电子政务; 信息; 资源共享; 区域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0. 041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0- 0069- 03

我国学者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比较具体,涉及管理、技术、法制、文献处理等多个领域,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很好,有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涉及了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所得出的相关结论,所形成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解决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确实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主题及其发展趋势做出一些分析。

1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理论研究主题分析

1.1 从电子政务的概念、定位、目标、运营理念、发展战略、实施策略、借鉴的经验等方面来进行的研究

国家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研究中心编著的《电子政务总体设计与技术实现》一书,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成果,从技术角度讲解电子政务及其实现的专著。本书详细地阐述了电子政务工程的先进解决方案、关键技术、技术难点和前瞻技术,其中“电子政务”的定义在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可。2007年,刘寅斌在其论文《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地方政府电子政务项目管理体系的研究》中从项目规划、项目立项、项目建设、项目验收、项目运维等方面,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项目管理体系加以分析和研究[1]。2007年,徐春艳《国内外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对比研究》对比英、美、法、加拿大等国家政府网站建设中取得的显著成就,作为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借鉴经验[2]。

1.2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进行研究

2007年,宁连举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博弈分析》中依托博弈论重点剖析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政府机构内部(Intra G-G)、有上下级关系的政府机构之间(Extra G-G)、平级政府机构之间(Extra G-G)的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探讨在“无形手”的控制下Intra G-G、Extra G-G(有上下级关系或平级)之间信息资源的流动的有效性,以及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环节,最后根据博弈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Intra G-G、Extra G-G(平级或有上下级关系)之间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的“一个基础、两大保障、三项举措”3个层次系统性改进方案[3]。2007年,罗卫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分析与设计》中结合我国目前有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初期实践,按平台项目建设的战略架构、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的流程构建共享平台的体系结构[4]。2010年,陈昊炜在其论文《省级电子政务专网建设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中构建省级电子政务专网网络结构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模型,重点研究省级政务专网两大平台建设和安全技术[5]。

2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方面研究主题分析

2.1 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保障、解决方案角度来分析

2005年,钟瑛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运行瓶颈及其化解》中认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包含了信息、信息流动、相关的权力和利益等3个要素。分析三要素之间的价值平衡关系,对共享机制运行瓶颈进行深层的解读[6]。2006年,周伟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保障研究》中通过协调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企业、公众之间的分布分析,提出使信息资源布局应更加合理,才能提高用户信息满足度,使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发挥效用最大[7]。2010年,赵凯微《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分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过程表现出的“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提出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统一的共享标准,建立绩效评估机制的观点[8]。

2.2 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和机制的角度进行研究

2008年,董海欣在其论文《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中深入分析研究了政府信息资源生态环境、共享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出区级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和解决方案[9]。2008年,赵劲松在其论文《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中从经济学和机制研究的角度来探讨信息资源共享的规律,分析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给出多项建议[10]。2009年,张珊在其论文《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发展模式研究》中对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其政务模式、业务模式,对网站功能设计进行研究,提出移动电子政务的建设为补充的观点[11]。

2.3 从信息资源共享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2008年,熊先兰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市场机制运用与优化》中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市场机制运用与优化进行探讨,分析其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所具有的主要特性,以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率[12]。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高级顾问周宏仁博士每年都会在《网络与信息》杂志上发表《电子政务全球透视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报告。分析电子政务的形成与发展,从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跨度这两个视角来进行研究。用普遍联系和全面性方法论,将电子政务发展与整个社会系统相关联,预测电子政务演化规律及未来发展趋势。

通信电源论文篇7

【摘要题】实践研究

【【关键词】网络/社科信息资源/检索策略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网上社科信息资源日益丰富。但由于网上信息资源高度分散、数字信息的易拷贝等特点导致信息重复率高,无序性更为突出。所的社科信息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范,加之现有的检索工具智能化程度较低,导致信息查询困难,大大影响了网上社科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了解目前网上社科信息资源的分布情况,加快和扩大网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进度和规模,利用信息网络共享社科信息资源,弥补目前普遍面临的信息资源短缺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1网络社科信息资源的分布

1.1网上电子期刊资源

网上电子期刊具有时效性强、内容丰富、检索途径多样等优势,利用率非常高。网上电子期刊包括与印刷版同时发行和仅在网上发行的两种,其主要来源渠道有:

(1)出版商和文摘索引服务商提供的期刊检索服务。目前,国际上大多数主要的期刊出版商都建立了全文数字化期刊数据库,并通过因特网提供服务。如美国学术出版社(AcademicPrees)的IDEAL(InternationalDigitalElectronicAccessLibrary)系统(http://),德国Spring-Verlag出版公司的Link系统(http://link.springer.de)等。有的文摘索引服务商则将自己的产品上网,提供包括期刊订购、检索、全文传递等服务。如美国威尔逊公司(Wilson)的WilsonFulltext(http://)。

(2)网络数据库信息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上的网络数据库品种多、质量高,大多由信息服务商或大型图书情报机构创建维护,如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国际联机检索系统Dialog,美国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中国期刊网等。访问的形式主要有授权直接访问或访问镜像站上的数据库两种。中国期刊网的题录数据库免费供用户检索,可为用户提供6000多种刊物的题录信息。有的数据库服务商不定期地提供某些数据库的免费试用服务。

(3)文献情报部门或学术性机构提供的服务。文献情报部门或学术性机构依托自己或协作单位的馆藏,通过自己的网站提供期刊或其他类型文献的网上检索服务,用户在有的网站检索二次文献信息的同时,还可以订购原始文献,原文可通过E-mail、传真、浏览、下载和联机打印等方式获取。如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科学网(webofscience,http://)提供世界三大引文索引SCI、SSCI、A&HCI)的检索。

(4)网络版期刊提供的服务。许多期刊正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便于读者上网检索或提供免费的电子邮件现刊目录服务。如《中国远程教育》免费为广大读者提供全文阅读、期刊订阅及检索服务;《世界华人名人录》网络版提供网络版的题录和全文;中国经济展望网提供《宏观经济观察》、《宏观经济论坛》等多种网络版期刊的题录和全文,等等。

1.2网上图书信息

网上提供的图书信息主要包括书目信息和电子图书。

(1)出版商提供的书目信息。国内外许多出版社都设有自己的网站,通过因特网其出版物的目录、最新图书内容简介、价格等信息。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提供新书推荐、教材目录以及书目查询服务等;AcademicPress提供其出版物的目录、最新图书内容简介、价格等信息,带有一定的销售宣传性质。

(2)图书馆、文献情报中心提供的联机图书馆馆藏目录。目前全球至少有15000个大型图书馆的联机目录24小时对外开放。读者通过OPAC可以查询到大量的书目信息,确定某本书是否在馆,能否通过馆际互借加以利用等。有些联机目录不但提供书目及摘要,还提供其他信息资源,用户可以通过相应的URL地址访问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种图书馆。

(3)数字图书馆提供的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化生存时代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用户只需通过鼠标和键盘,记载人类文明成果的图书资料就会方便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如超星数字图书馆可为读者提供35万册的PDG格式的数字图书。其会员可随时阅览到最新图书。国内可供读者阅读图书的还有中国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等。

(4)研究机构提供的电子图书。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古文献资料库中心”和中国台湾的“瀚典”为代表。两网站除部分内容需付费使用外,绝大部分内容可免费在线浏览。

(5)个人或团体网站提供的电子图书。大多数文学类网站属于此类,有的以收藏为主,有的以链接为主。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大多是中外文学名著和眼下一些比较红火的图书,也包括一些网友自己的习作和文摘,一般为全部免费提供给读者阅读。

1.3网上报纸资源

网上电子报纸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提供大量时事、专题、经济、政治、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信息,正逐渐成为新的重要的社科信息源。据不完全统计,自1995年10月《中国贸易报》率先在网上开办电子版以来,到1999年6月,国内已有273家报纸上网提供阅览。以《人民日报》网络版为例,它从每天凌晨0时30分到5时,将每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市场报》等17种报刊的全部文字和图片上网,还分为“中国”、“国际”、“财经”等9个频道,每天滚动国内外新闻1500条,并就新闻热点制作专题。网站还设置了对报刊和频道新闻均有效的信息检索功能,读者很方便就能查到相关资料。

1.4网上学位论文资源

(1)利用全国性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提供的信息。许多国家已将学位论文数字化列为重要的项目计划,其中较具规模与成效的,例如:ETDDigitalLibraryNetworkedDigitalLibraryofThesesandDissertations(NDLTD)网络博硕士论文数字化图书馆计划。它是一个国际论文资源的电子图书馆计划。通过整合性检索可检索19个单位的论文;另外更列出许多大学及研究机构博硕士论文的网址。CALIS高校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一个子项目,建库的目的是通过对分散在各大学中各类学科的学位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建库、上网,使原始的论文信息获得升值,为国内外希望获取高校学术信息的用户提供方便的查询途径,起到推动高校教学、科研交流和促进发展的作用。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收录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大学在内的83个CALIS成员馆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截止到2002年5月21日,已有97所学校申请加入学位论文数据库建库工作,学位论文数据库上网数据已达到约9.7万条。

(2)利用商业出版机构或信息中介者提供的信息。目前已有商业出版机构取得授权,通过正式的出版渠道出版学位论文;有些则是委托商接受论文订购。如1983年成立的UMI公司,是美国学术界首屈一指的出版公司,出版物包括自1861年美国的第一本论文到目前所出版的150多万本美加地区博硕士论文,1997年以后出版的已经有PDF形式的论文,可直接使用信用卡订购下载。通过Amazon网络书店订购学位论文,前25页可免费浏览。

(3)利用联机检索系统中的学位论文数据库。一些知名的联机检索系统中都包含大量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数据库。如Dialog系统、QuestelQrbit系统、STNFizKar/sruhe系统。我国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是中国知识基础工程(CNKl)继《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超大型数据库建成后,又一项大规模开发利用我国知识信息资源的重大信息化工程。按照CNKI信息采集范围规定的信息源,它已收录全国有博士招生点的280多家院校的1800多个博士点和3000多个硕士点2000年以来的博硕士学位论文5万多本。并按科学的体系进行了编辑。到2002年底,加入这一数据库的博硕士培养单位将达到80%以上,2002年6月2日的《光明日报》称该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惟一最科学、最全面的中文全文博硕士学位论文检索数据库。

(4)学术教育单位自建的学位论文数据库。有些大学或资料中心在原有图书馆馆藏目录查询系统之外建立本校的博硕士论文查询系统,部分学校除提供书目及摘要外,另有全文下载功能。如:MITThesesOnline麻省理工学院,收录经选择后的博硕士论文,提供论文扫描后之全文。可线上订购全文,包括:纸本、PDF档及微缩片三种形式。《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提供多种途径包括摘要和全文的检索能力,可以查到上海交通大学历年的博硕士论文书目资料及摘要,博士论文的全文下载仅限授权用户。

1.5网上政府信息

政府信息是政府活动的原始记录和产物,它的发展与政府机构本身的扩充及其职能的强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文献地位和使用价值也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在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而不断上升和升值。网络政府信息的多少,已被视为一个国家民主程度的表征之一。

在网络发达的美国,据1997年中期统计,美国联邦政府的4300个网站和215个电脑公报牌已将政府的42个部门机构拴链为一体,在2000年末已将政府3/4的议事录(transaction)电子化。通过网络,可以查找美国的总统文献,如:国情咨文、经济咨文等;可以通过美国GPOAccess主页、美国国务院网站或美国国务院外交事务网等查找美国国务院的文献资料;还可通过美国商业部的国情普查局、劳动统计局、经济分析局等查找美国的统计资料。

1999年1月22日,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联合40多家部委信息主管部门在北京召开了“政府上网工程”启动大会,要求1999年底60%以上的部委和政府部门在163、169网上建立正式网站,到2000年底则要实现80%以上部委和政府部门建立网站。据2002年7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国各级政府部门申请域名的已达5864个,“政府上网”已经成为现实。

1.6电子论坛和电子会议

因特网上设有USENET及Listserv电子论坛,也称新闻讨论小组。USENET及Listserv都是由成千上万个专题讨论小组构成。每个小组是由某一主题参与的文章所构成。USENET与Listserv类似,但是,前者范围更广泛,几乎无所不包,一般不需订购便可参与;而后者较为严肃,而且更趋学术性,通常还需订购方可参与。因特网上用户通过E-mail均可自由参与电子论坛的活动,从中可以获得用任何其他手段都难获得的第一手重要专题信息与资料。因此,它是研究人员及时了解跟踪学科动态与前沿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可消除印刷出版物时间滞后的缺点。电子论坛的另一特点是举办国际电子会议。例如,利用Listserv,一些学术团体与组织已成功举办了多次专业性的国际学术会议。参加这些会议,能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发展动态,获取完整的会议论文与资料。

1.7网络数据库

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上的文献信息数据库称为网络数据库,多由信息服务商或大型图书情报机构创建维护,品种多,质量高,但基本上都是需要付费才能使用。访问网络数据库的形式主要有直接访问和访问镜像上的数据库两种。目前在网络上运行的著名数据库,如:Dialog系统已拥有600多个集文献信息库、数据信息库、事实信息库和全文信息库于一体的大型专业数据库系统;OCLCFirstsearch数据库,能为用户提供包括ArticleFirst、ContentsFirst、ERIC、FastDoc、GPO等14个基础数据库。

1.8网上其他社科信息

网络上还有大量的会议信息、政策法规、标准文献、产品样本目录、组织机构、通讯讨论组等。这些资源的实用性也很强。

2网络社科信息资源的检索

2.1直接进入网站或数据库进行检索

通过这种途径进行检索,要求检索者对网络信息资源分布有所了解,进行检索前,首先要分析所检课题的信息类型,然后找到可能包含其内容的相应网站的相应系统。比如,要了解某一新课题相关论著,首先确定需要检索书目,可以利用国家图书馆的书目检索系统进行检索,也可进入高校图书馆书目信息查询系统进行检索。如果要了解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首先确定可以检索期刊目次,外文的可以进入清华的科技新刊报导检索,中文的可以检索CNKI的期刊专题题录数据库。

2.2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检索

搜索引擎俗称“网络门户”,是搜集网络信息资源最方便的入手工具。据统计,至少85%的网上用户使用搜索引擎来查找信息。目前在因特网上已有数千个搜索引擎,中文搜索引擎也有100多种。利用搜索引擎可以搜索所有在网上的资源而不必预先知道资源所在的地址。搜索引擎通常有两种检索方式:一种是分类目录导航,一种是输入检索词进行匹配检索。前一种是以Yahoo!为代表的人工分类式搜索引擎,根据检索主题所属类别,逐级展开分类目录,查找分类匹配信息。分类式搜索引擎虽具有分类清晰、准确的优点,但却存在人工成本高、收集内容有限、难于更新的不足。后一种是以AlatVista为代表的基于Robot的搜索引擎,它提供对关键词、主题词或自然语言的查询,由程序自动搜索。用户只要在搜索框中输入检索式或表达式,搜索引擎就会返回一组指向相关站点的超链接。由于是机器人程序自动搜索,可方便地收集更多的网站并及时更新、发现及删除已不存在的站点,从而大大提高用户查询结果的数量。这两种类型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各不相同,检索效果也各有差异,应合理选用。

2.3利用专业信息资源导航系统获取信息资源

搜索引擎虽然是整合互联网信息资源,并使之有序化的重要手段。但是据NEC研究院的最新研究,网上信息缺乏有效整合标准和手段,搜索引擎只能覆盖网上不到1/4的信息,而发表在《自然》杂志的研究称,没有一个搜索引擎可以覆盖网上信息内容达16%以上,并且随着站点越来越多,这个比例还会下降。因此通过通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通用搜索引擎的信息覆盖面广,面向大众的信息居多,要查询业务性较强的主题,查准率较低。为了使网上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作用,许多国家的信息工作者把分散在网上的某一或某些主题信息通过多个搜索引擎的协同搜索,选择有较高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URL,经过专业人员的加工、总结、归类,以目录的形式组织起来,按学科门类进行分类,使用户能按类目浏览,方便地获得某一主题的相关信息。通常先按照学科设立一级类目,在一级学科类目下设二级学科栏目,二级学科类目下可以按照信息资源类型设三级类目(如果本学科的信息资源较少,可以不再按信息资源类型设三级类目,使二级类目直接对应于具体的信息资源,这样更简洁明了),三级类目对应的就是具体的信息资源的网址。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网上专业资源指南和WWW虚拟图书馆,把读者和网上信息资源连接起来,可以节省用户网上漫游的时间。如:知识管理虚拟图书馆(*)、语言类虚拟图书馆(*)等。

3基于网络的社科信息资源检索策略

网上社科信息资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更新频繁,通过各种专业搜索引擎和专业信息资源导航系统查找是最主要的途径。但是,任何一个研究人员都必须关注、浏览本专业相关的国际学会、协会、研究所的网上主页,同时加以取舍和鉴别,最终从网上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这才是网络信息检索的主旨所在。同时,网上的信息检索系统有着各自不同的服务功用,用户在检索时,如果选用不恰当,会事倍功半,因此在实际检索中应针对不同的检索要求,加强检索策略的规划,其中包括检索标识的确定、检索人口的选择、检索词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检索提问的表达等。正确而完善的检索策略可优化检索结果,反之会造成检索的失误或失败。

3.1确定检索项

(1)分析检索课题,明确检索要求。分析检索课题,是为了弄清楚检索课题要达到的目的和意图,弄清楚课题学科属性、专业范围及相关内容,以便正确选用数据库、检索词和逻辑运算符,确定检索标识,达到良好的检索效果。

(2)选择适当的语词,确定检索项。规范词和自由词是检索常用的语词。规范词是规范化的语词,是受控词汇,它取自主题词表(叙词表)。自由语词是自然状态的语词,属于非受控词汇。检索时,应遵循优先使用规范词,根据实际情况恰当使用自由词的原则。

(3)检索项之间进行逻辑组配,编制检索表达式。不管是数据库还是网上的搜索引擎,几乎都具有逻辑组配检索功能。由于已确定的检索项表达的主题概念间存在逻辑关系,可以通过使用布尔逻辑算符和位置算符对检索项进行组配,编制成检索表达式。常用的布尔逻辑算符有“逻辑与”(and)、“逻辑或”(or)和“逻辑非”(not);常用的位置算符有“near”、“with”、“field”等算符。

3.2选择检索工具

(1)科研选题和科研进行中,由于要检索比较专业的、学术性较强的文献信息,如正式发表的期刊论文、会议记录等,应选择网上数据库检索系统,以保证检索结果的全面性和权威性。

(2)网上商务信息数据库的比重逐年增加,如中文的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美国的Dialog公司均提供许多很有特色的商务信息数据库,用户如要检索比较准确和系统的商务信息(包括政策与法规、市场、金融、商品等),也可以选择网上数据库信息检索系统,登录其网站,进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有偿信息检索。

(3)检索时效性较强的信息,如新闻报道、最新商务信息等,可以选择网上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具有信息传递速度快且免费检索的特点,但对于学术性强,比较专深的课题,用搜索引擎检索效果不理想。

(4)针对具体的检索课题,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灵活地配合使用,取长补短,即以专业性或综合性数据库检索为主,适当辅以网页搜索的检索方法,以达到最佳检索效果。实际操作中,用户最常用的就是这种综合运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如花.网上电子期刊的利用.图书情报工作,2001(12)

2陈光祚,夏立新,我国网络图书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2)

3李家清.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对策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01(1)

4司莉.因特网上的图书馆虚拟文库建设.图书情报知识1999(1)

通信电源论文篇8

关键词 信息资源建设 网络信息资源 数据库订购 评价

分类号 G253

1 网络信息资源选择

1.1 因特网资源选择

1.1.1 因特网资源类型 因特网上的资源类型十分繁多,要想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必须对它们进行分类。Sonker将因特网资源分为26种类型:图书、电子书和网上书店;职业与招聘信息;会议信息;书目与索引数据库;数字馆藏;论坛;电子期刊和通讯;资助和捐赠资源;教育和学习资源;图书馆、博物馆和信息中心信息;机构信息,专利和知识产权;专家、学者和获奖信息;信息门户;因特网门户与搜索引擎;预印本和电子出版;产品目录;参考工具书;研究项目;科学和研究新闻;科学数据库;软件;标准;技术报告;论文和学位论文;写作和研究资源。

因特网资源导航网站也对因特网信息进行了分类。Li-brarian’s Intemet Index把因特网资源分为14类,即艺术和人文、计算机、健康、法律、人物、娱乐、科学、商业、政府、家庭和住宅、媒体、参考与信息、世界各地、社会和社会科学。

Open Directory Project将因特网资源分为16类,即艺术、游戏、儿童和青少年、参考、购物、世界、商业、健康、新闻、地区、社会、计算机、家庭、娱乐、科学、体育。

1.1.2 因特网资源选择标准 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十分丰富,但是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也包括了许多无用的、垃圾的甚至有害的信息。2002年6月,OCLC关于大学生信息行为的白皮书指出,大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信息的准确性。但是,学生们认为网络信息非常缺乏准确性。只有一半人认为网络信息是可以接受的或者作为研究任务的参考。

由于用户希望得到准确可靠的信息,因特网资源评价和筛选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因特网资源的选择标准上,许多学者或机构提出了各自的标准。

Sonker认为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标准、形式标准、技术标准和法律标准。

2002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Wathen和Burkell建立了一个用户判断网络信息可信度的模型。该模型将用户判断过程划分为三个步骤:①表层可信度判断;②信息可信度判断;③内容判断。

Wathen和Burkell认为,迫切需要信息的用户会忽略一些不重要的表面线索。如果信息查找过程是非正式的,表层特征将会产生更多的影响。如果是积极的影响,用户会继续进行,如果不是的话,用户会离开这一信息源。因此,最初的可信度判断失败后,用户将不会继续从这一信息源查找信息。

一些机构和网站也有自己的因特网资源选择标准。Current Web Contents(CWC)制定的因特网选择标准包括:权威性、准确性、更新状况、网站导航与设计、适用性和内容、目标群体、拼写质量和评论。Librarians’Internet Index制定了5个关键选择标准:可用性、可信性、内容来源、外部链接和合法性。

1.2 数据库选择

1.2.1 数据库选择的工作组织 数据库选择的工作组织指为合理地选择数据库而进行的机构设立、人员安排和工作流程设计。在怎样分配工作的问题上,美国华盛顿大学的Jewen认为有两个不同和有趣的趋势。第一个趋势是由单独一个人负责协调和安排电子资源采购。Harvard有数字资源采购协调员,协调员向系统部汇报工作。但电子资源协调员职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工作范围太广。为解决这样的问题,一些图书馆设计不同的方式去分配这些工作,这就产生了第二个趋势。例如,加利福尼亚数字图书馆(简称CDL)将之定义为资源联络组,该组负责监视主要数据库产品或产品组件的技术和内容效果,回顾和汇编数据库使用数据,发现和向数据库商提供增强请求和功能失败报告。

在数据库选择的工作流程上,Loghry和Shannon在其文章中介绍了美国内华达大学雷诺分校图书馆的做法。他们组建了藏书建设工作小组,制定了两张电子表格,设计了一整套的工作流程:第一张表格,即电子资源工作表I,涵盖选择和购买数据库服务所需的信息以及学科选择人员的行动建议,这样考虑和拒绝的数据库产品都有记录文件;第二张表格,即电子资源工作表Ⅱ,记录电子资源采购获得批准的程序步骤。

Peterson认为,数据库资源的采购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①制定计划;②分析用户需求;③分析资源对图书馆的潜在利益;④利用网络获取产品信息和加入图书馆联盟;⑤比较数据库产品;⑥比较出版商;⑦数据库试用;⑧购买谈判;⑨资源的宣传和利用;⑩数据库使用评价。

1.2.2 数据库选择的战略规划 网络信息资源尤其数据库资源已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藏书建设背景下,数据库选择的战略规划不仅影响图书馆藏书建设质量,而且也深刻影响图书馆的长远发展。鉴于数据库选择的战略规划意义重大,国外图书馆非常重视这一方面的工作,许多学者也对之进行了深入研究。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Jewen认为,战略规划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①价值背景;②资金问题;③学术出版;④许可和公平利用;⑤评价和使用信息;⑥存档。

国外很多图书馆制定了数据库选择的战略规划。有的图书馆将数据库战略规划放在图书馆整体规划或藏书政策中加以论述,有的图书馆将数据库战略规划或藏书政策单独加以论述。

2005年牛津大学图书馆在《牛津大学图书馆服务2010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电子资源的战略目标,该目标包括4个方面:①极大地增加电子资源获取;②准许提供额外的电子资源,包括期刊存档;③方便开放获取资源的利用;④本地馆藏的数字化和与其他机构合作通过数字化提供公共资源的获取。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艾胥维尔分校(Uni-versity of NoAh Carolina-at Asheville)Ramsey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藏书规划包括:目的陈述、选择标准、资源评估、选择程序、用户访问和利用、电子资源回顾、联盟采购。新西兰奥克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藏书政策将电子资源分为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其他电子资源。每种资源都从范围、获取、选择标准和复本等方面加以说明,内容非常详尽并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制定了《电子资源战略和行动计划2002-2003》。

1.2.3 数据库选择标准 数据库选择既要有宏观长远的战略规划,也要有细微具体的选择标准。国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提出了许多数据库选择标准。

2000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Allison等人提出,数据库

选择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本地环境、采购价格、功能选项、硬件费用、网络使用。

2001年,华盛顿大学的JeweH认为,数据库选择应当考虑以下6个方面:内容、附加价值、显示或功能、技术考虑、许可和商业协议、服务影响。

2002年,美国西顿霍尔大学的Kalyan认为,为了应对图书馆经费削减,图书馆应当注意数据库期刊与纸质期刊的重复订购问题。

2006年,美国图书馆员Kenney认为,数据库产品应当满足下面要求:①满足用户需要;②性价比高;③提供高质量的信息;④附加价值和格式;⑤可靠的技术和访问性能。

2006年,美国埃默里大学的McElfresh提出,数据库产品的选择标准应当包括4个方面:存档权利、电子保存、内容、授权用户的使用。

1.2.4 数据库选择模式 为了使数据库选择标准更好地服务于数据库采购工作,有的学者在综合考虑数据库选择的各种标准后,提出了数据库选择参考模型。利用这样的选择参考模型,数据库选择工作变得更加透明和易操作。

2000年,Allison等人认为,在选择数据库时,图书馆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平衡采购费用和本地因素。采购费用包括数据库价格模式(并发用户、口令、端口)、访问限定、额外费用(附加功能)等。本地因素包括馆藏链接、馆际互借限制、认证方式、插件或辅助软件等。基于采购费用和本地因素的采购决策模型如图1所示:

数据库选择结果分为4类:①理想状态。在理想状态下,有效投入用来购买这样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提供的访问与功能水平能满足本地环境需要。②可行状态。在可行状态下,图书馆采用高费用的方案来满足电子访问的需要。③无意义状态。无意义状态是由于图书馆购买了不太昂贵但不能满足本地需要的数据库。④有疑问状态。有疑问状态产生于决策时没有考虑本地需要。

有的学者反思了数据库订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更有效的解决方式。2006年,美国佛蒙特州大学Joy和Sen―nyey认为,在论文关键词搜索的电子环境下,用户需要的是论文而不是期刊。在网络环境和文献传递日益方便的情况下,图书馆应当考虑获取论文而不是期刊。是通过图书馆订购一种期刊还是通过聚合器或文献传递获取期刊论文,这种决策应当是一种简单的财务计算。

有的学者研究了期刊订购价格的影响因素。2005年,纽约市立大学Liu研究了商业学科学术期刊订购价格的影响因素。Liu发现带有广告的期刊通常比没有广告的期刊订购价格要低,英国出版的商业学科期刊比美国同类期刊的订购价格高出很多。没有证据表明出版量越大的期刊订购价格越低。这些研究结论有助于图书馆进行期刊订购的决策。

2006年,纽约大学的Stoller根据ARL的1994到2004年藏书建设支出数据,分析了不同类型高校藏书建设支出情况。Stoller的研究方法没有建立一个精确的统计模型,但是展示了过去十年图书馆藏书建设模式的基本概况。在电子资源建设方面,Stoller认为,和纸质资料不同,电子资源很少能够共享。大约1/3的预算花费在不能共享的资源上,这样的问题可以在下一代电子资源授权的谈判中讨论。关于电子资源的共享问题,2006年美国伊利诺大学的Wiley和Chrzastowski研究了电子期刊对馆际互借的影响。由于数据库资源的广泛采购,采购决策考虑了本地用户的需求,馆际论文传递数量有了一定的下降。

2 网络信息资源搜集与订购

2.1 因特网资源的搜集

因特网资源十分丰富,经过加工和整理过的因特网资源也是图书馆资源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大学的Klobas认为因特网是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因特网给图书馆员带来了机遇。要想在网络环境下获得成功,图书馆员要综合文献传递、分类和参考咨询技巧来服务用户。

2001年,美国西蒙斯学院图书馆和信息科学研究生院教授Intner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因特网资源搜集主要包括:①在图书馆主页上对每个院系或学科的有用网站进行链接;②在参考咨询电脑上做因特网资源标签;③订购基于Web的信息资源,包括电子期刊和政府出版物;④对挑选的网站进行编目;⑤创建Web目录。

2002年,美国Kovacs指出,选择和搜集因特网资源的过程同选择和搜集纸质或本地所有的电子资源的过程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没有资金或合同交易的采访过程。她提供了图书馆员在选择合适的因特网资源过程中能够使用的4种途径:①评论和评价因特网资源的网站;②评论和评价因特网资源的论坛和新闻组;③评论和评价因特网资源的电子期刊和电子通讯;④评论因特网资源的纸本图书和期刊。

2004年,美国Devine和Egger-Sider提出,隐性网络资源(Invisible Web)应当受到重视。隐性网络资源是指被一般的搜索引擎(包括Google)忽略的所有网络信息资源,它是因特网上增长最快的信息资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隐性网络信息资源,如Open Directory Project,Librarian’s Index to theInternet,Digital Librarian:A Librarian’s Choice 0f the Best of the Web等。

因特网资源数量十分庞大而且不断更新,仅靠人工进行收集难以达到预期目标。2006年,法国Aurelie N6veol,Alex-andrina Rogozan和St6fan Darmoni研究了信息质量控制门户CISMeF采用的一种自动网络医药健康资源索引系统。初步的评估表明,自动索引策略是可行的,它达到了其他现有运行系统的精确度。

2.2 数据库订购

2.2.1 联盟采购 当前,期刊和数据库价格不断上涨。一些大的数据库商具有一定的垄断优势,他们在数据库定价上往往处于强者地位。单个图书馆与之协商价格常常没有什么结果。因此对于任何电子资源采购馆员来说,联盟和联盟采购都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伊利诺大学的Sloan认为,图书馆联盟的目的是帮助成员馆实现改善用户信息资源获取的任务。联盟电子资源授权许可使得单个图书馆向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资源。

联盟采购对图书馆和出版商或数据库商都是有益的,可以说是一个双赢的选择。Jewell认为,通常采购联盟扩张,采购价格降低,小型图书馆能够以相对少的资金获得电子资源的极大改善。联盟采购对数据库商和出版商都是有利的。他们能够减少营销和发票费用。电子期刊成套购买的联盟合同使得出版商从小型图书馆获得收益。而一般情况下小型图书馆是购买不起这些期刊的任何一种。

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的Kohl也认为联盟采购对出版商是有利的。2003年,Kohl在讨论俄亥俄州图书馆与

信息合作网时认为,联盟采购模式对出版商与图书馆都是有益的。出版商在增加他们收益的同时仅仅放弃了一小部分市场,而这部分市场也许永远不会购买出版商的产品。而且,对出版商来说,在提供了第一个电子副本后,再提供更多的电子副本并没有显著地增加费用。

但是联盟采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Jewell在谈到联盟采购带来的问题时认为,联盟采购给图书馆带来了定价和其他好处,但是这些好处也要与联盟业务费用相比较,即联盟采购耗费大量的员工时间,降低本地控制和灵活度。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是图书馆可能是多个联盟与购买集团的成员。在特定条件下,决定采取何种最有意义的采购组织方式是困难的。

由于联盟采购对图书馆资源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的学者积极呼吁建立图书馆联盟。2003年印度理工学院的Arora提出了建立电子资源获取联盟,即建立印度国家工程技术数字图书馆。Arora认为,印度国家工程技术数字图书馆作为图书馆联盟能将各个大学图书馆联合起来,争取政府投入以建立联盟和获取重要电子资源。Jagdish Arora还提出了作为印度国家工程技术数字图书馆建立基础的5个项目建议。2007年,韩国的Cho提出通过韩国大学图书馆评估计划来促进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Cho认为,当前韩国大学图书馆评估体系中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仅占非常小的一部分,而且,资源共享的努力甚至没有作为评估指标。

2.2.2 与数据库商谈判 图书馆采购数据库资源必然要与数据库商谈判,对于如何与数据库商谈判,2003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查佩尔希尔分校的Flowers认为,图书馆应该充分准备以应对谈判,准备的内容有一般的准备和专门的准备。在与数据库商谈判时,图书馆存在一些重要的影响力,包括订购数量、采购资金、预付或存款、图书馆声誉、其他数据库商的服务等。Flowers认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商业关系对图书馆和数据库商的生存都很重要。达到理想商业关系的基本点包括有效沟通、共同利益、相互利益、理解对方的需要和限制、相互信任、灵活变通等。但是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要达到这种理想商业关系并不容易。

2004年,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公共图书馆的Holt强调了图书馆与数据库商保持良好买者一卖者关系的重要性。Holt认为以下这些方法是非常重要的:①合理的预期;②使用正确的方式解决恰当的问题;③为新买的产品和服务建立售后保障;④员工培训是必要的;⑤通过以小搏大的方式与数据库商谈判。

2004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查佩尔希尔分校的Flowe~再次指出,与信息资料供应商的谈判策略取决于图书馆的采访方式。不同的采访方式有其独特的谈判策略。

2006年,英属哥伦比亚省法院图书馆学会的Schachter认为,谈判的法则包括:参与法则;进行研究;明确你想要的或需要的;明确你的动力;建立信任;坦率地说出特别的要求和忧虑;知道何时离开谈判桌口。

2006年,美国图书馆员Kenney认为与数据库商谈判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①制定电子资源的馆藏建设标准;②研究公司和产品;③讨论价格和其他选项;④想方设法增加你的购买力;⑤寻找激励因素;⑥准备从谈判桌前离开。

3 网络信息资源评价

3.1 因特网资源评价

对于因特网资源的评价,既有学者提出的评价标准,也有实践机构如图书馆的评价标准。新西兰维多利亚惠灵顿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Alastmr Smith认为,因特网信息资源评价标准包括范围、内容、图形和多媒体设计、目的、评论、可使用性、费用7个方面。

2000年,美国普渡大学的Ffitch和Cromwell将Wilson社会认识论中的权威理论引入到因特网资源评价标准中。权威理论将权威划分为不同的基本类型,如认知权威(对思想的影响),行政权威(对行动的影响),机构权威(机构隶属产生的影响)。认知权威影响人的思想,使人们自觉地认为这一思想合理。Wilson将作品的认知权威与作品作者的认知权威联系起来。因此在因特网资源的评价中,对资源的评价可以与资源创作者的认知权威相联系。在这一理论基础上,作者构建了基于认知权威的因特网资源评价模型。

美国康乃尔大学图书馆提出评价网页的5个标准,即网页文件的准确性、网页文件的权威性、网页文件的客观性、网页文件的时效性、网页文件的覆盖范围。

美国南缅因州大学图书馆用权威性、范围、格式和显示、费用和访问、其他方法等五个标准评价网络信息资源。

2006年,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的Notess认为,传统的因特网资源评价标准有其局限性。这些评价标准包括作者、日期、出版者、评论和内容。即使不符合传统评价标准的网站也许具有高价值的信息内容。一种拓展评价的方法是在一组相关网页的背景下去考察某一特定网页。这些网页可能在同一个网站上,也可能来自其他网站的链接。网页的群聚功能使得网页的自我更正速度有时比传统的出版周期要快。来自论坛、博客和其他网站的相关信息有助于特定网页的评价。

2006年,Judd等人在分析以往研究者认识的基础上指出,网站信息质量等同于两个概念:信息来源可信度和信息内容相关度。Judd等人在融合这两个因素及其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构建了信息质量模型。

3.2 数据库评价

2003年,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的Duy和Vaughan认为,电子资源使用数据提供了关于用户使用电子资源状况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但是,很多问题限制了图书馆有效地利用这类数据和将这些数据应用到电子资源建设决策中,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是数据商提供的使用数据缺乏一致性。

2004年,Bertot和Davis在其合著的Planning and Evalu-ating Library Networked Services and Resources一书中提出一种评价标准e-metrics,该标准利用基本的使用统计数据来测度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效率和效益。作者讨论了数据库商提供的使用统计数据,但重点是建立能测度单个机构独特信息需求的指标体系。

2004年,美国蒙大拿一密苏拉大学的Samson等人根据他们的实践经验,将网络信息资源评价划分为4个方面的内容,即学科范围、价格比较、数据库的使用数据和全文数据库的重叠。

通信电源论文篇9

关键词:电子出版物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员读者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电子出版物是产生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把文献资料、数据库、音像信号等转换为电子数字信号,再通过电子计算机处理还原的新型信息载体。它是记录人类知识与信息的电子载体。电子出版物的发展极为迅猛,它极大地改变了信息资源的形式,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深刻影响,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受电子出版的影响尤为突出。

一、电子出版物的内容、类型及特点:

(一)电子出版物的内容,所谓电子出版物是指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等存储器(如CD-ROM、磁盘)上,并通过计算机或远程通信进行阅读的出版物。如新闻出版署在1994年曾将其定义为: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体。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光盘型和网络型电子出版物。光盘型电子出版物是把电子技术、计算技术应用到文献载体上,通过计算机把存储在光塑、金属磁性介质的电子信号转换成可读信号出版物。网络型电子出版物是利用电子计算机远程通讯、网络技术,把网络信号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转换成可读信号的出版物。电子出版物的出现加快了高校图书馆现代化管理步伐。

(二)电子出版物的类型

电子出版物的种类形式多种多样。按着文献类型和信息服务的方式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电子出版物。

1.按文件类型划分,主要有电子图书、电子杂志、电子报纸和软件读物等电子出版物。电子图书是继纸质出版物之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图书类型。它采用二进制的数字化形式将图书文献的文本存贮在计算机可阅读的磁盘上或光盘载体上,在计算机软件的支持下形成电子图书数据库并再现出来,供人们阅读利用。电子杂志是电子出版界的研究热点,当前电子杂志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印刷型杂志的电子版和全新的电子杂志。前者是文本数字化,图像和表格还不能成为检索的ASCⅡ字符,而后者在文章的制作及阅读全过程都通过网络由计算机完成。

电子报纸常见于联机数据库中,我国第一个报纸全文信息数据库是《经济日报》数据库。

软件读物主要有商业与专业软件,用户个人专业软件、教学应用软件的实用程序软件等多种类型。

2.按照信息服务方式划分,有联机型、计算机通信型和单行版电子出版物。

联机型出版物主要是通过主机或联机网络及检索终端提供信息的出版物。

计算机通信型出版物主要指电子邮件、电子会议和电子杂志等。指作者在自己的终端上创作、编辑论文,读者通过网络存取并利用它。

单行版电子出版物通过发行并借助单机服务的电子出版物,如CD-ROM数据库。

(三)电子出版物的特点

由于电子出版物的内容、形式多种多样化,它的产生方式及存贮载体的不同,较纸质出版物来说有自己的特征。

1.体积重量小、信息存贮容量大。一张普通的光盘厚仅3mm、直径12mm、重约20克,容量却有600MB以上,可存贮3亿多文字或上万幅图片、图形,七十多分钟的影像资料。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共计74卷,这样的巨著通过高新科技手段,可将全部图文、数据缩于24张光盘,既方便保存,又便于利用。

2.检索功能灵活方便快捷。电子出版物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各种信息,通过计算机对存贮信息任意查询、检索、修改、更新、拷贝、编辑等,以分级菜单式检索文件,处理速度快而准,检索方式简单直观。

3.信息传递速度快。电子出版物的信息传递方式省略了传统出版业的大部分环节,实现了信息与信息载体在时空上的分离,降低了传播时间,如通过Internet网,一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从中国传输到大洋彼岸只需3秒钟。

4.图文声像并茂,丰富多彩。纸质出版物以静止的文字提供新闻记录,属于单媒体的被动信息传播。而电子出版物采用先进的电子计算技术,把文本、图形、声音、动态图像集于一体,提供多姿多彩的信息,供读者利用,大大提高了利用率。

二、电子出版物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电子出版物不断完善发展,人们逐渐接受它,由于电子出版物的广泛应用,大大增强了图书馆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能力,电子出版物对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员及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电子出版时代不仅对于传统图书馆的地位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图书馆的未来提出了新课题,一方面电子出版物引起了图书馆资源的分散化,信息商以丰富多彩的服务方式使信息的存在形式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信息突破图书馆的围墙,用户对图书馆的依赖性少了;另一方面,电子出版物克服了信息传递的时空限制,它能量化地表示、记录信息,以电讯技术、计算机等技术迅速地传输、复制信息,使传统图书馆失去一部分存在的意义;第三方面,虽然电子出版物使图书馆的地位受到威胁,但是也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这就是电子图书馆时代的到来。电子图书馆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观念,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在网络上传递,为用户提供服务;它使众图书馆联网,实现资源共享;电子图书馆与信息高速公路联结为一体,成为世界上信息资源最丰富、用户最多、利用最方便、最开放和最大的公共图书馆。

(二)电子出版物使图书馆与计算机结合成为图书馆的主要任务。电脑图书馆管理员和网络技术人员是图书馆的主要工作人员。图书馆员应具备从庞大的信息流中筛选信息的能力,应该很快地帮助用户查取更多的信息。尤其高校图书馆员是为大学生提供信息服务,学生读者需要更快地获得基础理论知识和科技知识,尽快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及多方面能力,所以这要求高校图书馆员是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三)电子出版物改变了读者接受信息的方式方法,使读者由原来的以“读”为主,变成借助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达到视、听的完美结合,使静态阅读变为动态阅读;电子出版物提高了高校学生读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电子出版物提高读者信息量,扩大学生视野,为他们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因此,电子出版物这一新事物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是深远的,高校图书馆应尽快调整机制,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永健 略论电子出版物及其对图书馆的影响《图书馆论坛》2000年第3期。

通信电源论文篇10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率,访问量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进步、信息高速发展、网络资源极其丰富的社会。许多高校图书馆紧密抓住这一发展契机,高投资购置了丰富的电子资源,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web站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从而与图书馆原有的文本资源交相辉映,使得集知识及信息生产、组织、交流之用的机构——图书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凸现出更加重要的价值。科技论文。那么相对于电子资源经费的大量投入,其资源利用的充分性如何,值得我们认真思索和研究。下面笔者就以我院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利用状况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对策。

1.我院图书馆电子资源访问量的状况

自2003年以来,我院图书馆就开始购买各种网络数据库和光盘数据库,同时也建起了本馆的特色数据库,在供全校师生使用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和完善,截止到2006年10月,我院图书馆已购买了29个数据库,电子文献的光盘3万片,磁带8千盒,计算机528台,信息接点555个,宽带接入已经独享100兆带宽。馆内局域网使用国内最先进的最高版本《汇文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并使用清华同方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管理平台(TPI)》实现了数字资源采集、加工,导购检索及智能化的数字参考咨询系统已成雏形。因为目前国内图书馆界尚未有一个科学的电子资源利用率计算公式,故笔者只能通过各电子资源的点击率(单位时间内某类电子资源的访问量)来推算其使用状况。

1.1对我院各类数据库点击率统计分析

笔者查阅了我院图书馆信息咨询部关于2006年下半年电子资源访问量的统计数据,根据表1的数据分析,在对数据库的访问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学位论文数据库的点击量相对较高,也较稳定。尤其是11月、12月份毕业生做论文期间,因急需查找资料,所以点击数量显著提高,其他数据库的点击量除中文科技期刊外均不甚理想,而有些数据库(如Springer-verlag、EBScohost-数据库、WSN、国道数据、中国资讯行等)第四季度的点击量则很不理想,这与全院三万名师生总数相比,与购置这些数据库的高额费用相比,不能不让人深思。

表1 2006年下半年各类数据库点击率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