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指导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10:1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法指导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法指导论文

篇1

根据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依托,从“疑”、“展”、“评”三大方面为学生选择恰当学习方法;并以这个学习方法为出发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从而设计教学流程。实现学法———教“学法”———教“学法”之法的思维转变。思维流程原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可以透过教师的教学实际过程,窥察到教师教学设计的思维过程以及思维流向。在具体的教学操作要针对三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学法指导。1.对陈述性知识要指导其“学会”。2.对程序性知识要指导其“会学”。3.对条件性知识(又称为策略性知识)要指导其“善学”。在学法指导课中,教学设计的思维流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研究教材和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

二、“疑展评”学法指导课的教学原则

1.“疑展评”学法指导课中学习方法选择的原则。学习方法应遵循恰当性、循序性、主动性、互动性、参与性的原则。所谓恰当性,就是选择的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匹配。要有利于学生理解当前学习内容,有利于解决当前的学习问题,又要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不能造成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的脱节,不能造成学习方法与学习主体的认知水平脱节;所谓循序性,就是选择的学习方法,有时间前后上有一定的联系,前面的学习方法可能为后面的学习方法做一定的铺垫,在学习新的学习方法的时候,又有可能应用到过去掌握的学习方法;所谓主动性,就是选择的学习方法,要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和掌握该学习犯法的积极性;所谓互动性,就是选择的学习方法,要既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也要有利于学生群体间的合作与互动。所谓参与性,就是选择的学习方法,要有利于学生参加到教与学的多边活动当中,并能积极体验。2.“疑展评”学法指导课中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则。简单地说,学法指导课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依据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学生特点、教材特点、教师素质、环境条件等来选择。3.“疑展评”学法指导课中主要教学原则。(1)自主性原则:注重点拨引学,自主探研。(2)针对性原则:以学情为基础,有的放矢。(3)操作性原则:任务具体明确,方法得当。(4)差异性原则:依据不同的对象,分层分类指导。(5)巩固性原则:区分短期与长期,施以不同的方法。4.“疑展评”学法指导课中教学评价的原则。在教学研究与观摩活动前,提出的原则是:一堂比较好的课堂教学课,一堂比较好的教学设计课,一堂比较好的学法指导课。在教学研究与观摩活动后,提出的要求则是:一堂比较好的学法指导课,一堂比较好的教学设计课,一堂比较好的课堂教学课。

三、“疑展评”学法指导中学生的学习环节

1.预习习惯:掌握预习方法,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准备。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根据教师提出的预习要求或提供的预习提纲,借助工具书提前进行学习,并用黑笔做好笔记,对于不懂的问题,在上新课时重点听讲,积极提问,参与研讨。2.教学环境准备: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上课及下课时起立向老师问好,要整齐迅速,声音洪亮;教室卫生干净;后门不上锁、教室后不拉窗帘;课间文明休息,无喧哗、打闹、追逐等现象;去功能室上课,保持安静有序,节约水电。3.课前准备:课前已经准备好学习用品,静候老师上课或开展学科活动。包括课后将下节课所需用品(教材教辅、练习本等)准备好,摆放整齐,再出去活动;预备铃响结束前,回到座位并保持安静,等候老师上课,或有序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如科代表组织学生读书或背诵;平时桌洞、桌面、储物柜内书籍物品摆放整齐,经常整理。4.认真听课:老师讲课时,专心致志,认真倾听,用心思考。包括敢于询问,解决问题;安静专注,不侧坐,不趴台,不东张西望;听讲时,眼睛正视黑板或老师,不做小动作,不走神,跟上老师的上课思路,边听边思考;同学回答问题,认真倾听,品位思考。遇到不懂的问题,堂上能积极举手,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解决问题。5.大胆发言:积极踊跃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要积极思考,踊跃举手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不要害怕错误。发言站姿端正大方,有礼节、声音洪亮。6.积极讨论:讨论时说话速度适中,精神饱满,声音响亮。与人交谈,以及回答问题时,不胆怯,不拘谨,大大方方,声音响亮。有争执时,懂得谦让;能微笑面对不同意见,善于倾听,积极思考并认真总结。7.善于动手操作:做前思考,大胆操作,敢于表现。上课时,如果需要动手操作,不要拘谨,要敢于表现自己,想好后,要大胆尝试实践,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技巧;配合小组成员,及时记录操作过程或实验数据。8.规范书写练习:书写时,姿势正确;写字力求正确、规范、美观,并有一定的速度。认真书写课上作业或练习,养成态度端正,规范书写的好习惯;坚持书写姿势“八个字”(头正、身直、肩开、足安);练习时,用好草稿本,不乱写乱画,不找学习用品,能及时纠正。9.读书有效:认真诵读,有理解地读,有方法地记。早晚读书或堂上读书姿势规范;朗读、齐读时整齐、声音洪亮;读书时能不断地理解,并采用如联想、谐音等方法自我加强记忆。10.科学笔记:做笔记时,重难点明确,利于整理、记忆。笔记时采用双色,蓝色为重点,红色为注意点;能用不同的符号对内容进行标注。11.课后自学:善于整理归纳学习资料,形成知识网络;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认真思考和提问能力。具体包括:使用档案袋或文件夹对学习资料(专练、试卷等)分类整理,并用标签做好标记,方便随时取阅;早读前、晚修、自习课等时间能安静自主学习,对书本知识进行消化,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巩固提高,并提前预习新知识;认真完成作业,效率、质量高,不抄袭,需批改的教师应按照要求认真批改;掌握各学科不同的学习方法,遇到问题经认真思考后仍无法解决,要及时向老师、学生请教,接受辅导。12.考出水平:制定大目标,并对某一阶段的考前、考中、考后进行规划,有的放矢。规划初中阶段、一学年或一学期的学习目标;针对现阶段情况制定考前目标,并切实执行;考试时认真审题,细致答题,耐心检查;考后认真撰写总结,分析整体情况,关注学科均衡,提升学习能力,改进学习方法。

四、“疑展评”学法指导中学生的学习手段

篇2

如今,初中语文教师都发出感慨,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哪里去了?因而,我反思:是不是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语文课堂是否弱化了诵读教学?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于焉”,“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可见,诵读与讲解中心同等重要。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课堂角色,重新认真地审视学生的身份。那样,教学情况就会有改观,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会空前提高。例如,在教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时,我就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去体会作者描绘山川之美的妙笔,并特别指出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些句子让他们尽情地去欣赏,去体会美质。欣赏、体会佳句后,我让学生思考:有人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哪些景色呢?你能用优美的文句把这些景色表现出来吗?这些在诵读后提出的问题,起了激将的作用,多数学生跃跃欲试,使得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当我读了部分学生描绘的句子后,学生真切感受到了他们的创造性得到了教师的尊重,他们的文采被教师认同了。

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情文并茂”,文中生动华美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诵读乃是进入文本的最佳学习方式,从读中去整体感知,从读中能有所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为了让学生进入意境,教师更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诵读,以使学生去领略语言美,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学语文的主动意识,培养他们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默读学法,用以指导学生学会积累、思考

如今,都讲究有效教学。那么,在这份有效的时间中,初中语文教师究竟教给学生什么,才能使学生有实学呢?一节课教师不能一点不讲,要讲就必须讲清楚学法,让学生清楚:为什么学,讲清楚目的;怎样去学,讲清楚途径。因而,教师在一堂课中所扮演的角色恰如一出戏的导演,演员是否倾情出演,是否领会导演意图,全靠导演的功夫。例如,我在设计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默读的板块时,就明确告诉学生:语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积累。《桃花源记》一文为我们积累成语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你们听过这些成语吗?落英缤纷、怡然自乐、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无人问津……学生听教师一口气读出这么多成语,早已忍不住求知欲,快速翻开语文书,全情投入地阅读起来,在书上划着,并掏出笔记本认真抄写了起来。应该说:默读积累只能是学法上浅层次的指导。

我们知道:语言,它的作用最终是表达思想情感的。了解了语言,我们就可以进一层地去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默读中思考的学法指导应该是深一层的。让学生去思考什么问题,又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审美艺术思想境界。例如,我在设计《桃花源记》一文默读中要思考的问题时,这样引入:“我们的渔人就来自这样的乱世。今天我们就化身为渔人,以渔人的目光来再看桃源,让渔人最惊叹的会是什么呢?”然后,学生在默读思考的基础上在旁边作批注,有了自己的答案后再交流讨论,讨论得非常激烈。这种形式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研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学法指导由浅入深,提高了他们参与语言学习的积极性。

三、互动学法,用以指导学生培养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当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时,学生也就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人。但是,教师仍要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处于求知阶段,他们学习中一定会有许多问题真诚地希望教师去帮助解决。教学中,我就碰到了这样的问题:进行语言仿句练习时,许多学生不会做,极少数做了的也不符合要求。我问学生:做题很难吗?看了参考答案也得不到启示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学生眼睛盯着我,好像在问:老师你能吗?我认真地看起了题目要求:仿照示例按要求写出两句以春天为主的句子。我仔细研读原句,读出了句式,句式中要求要应用的修饰。思考好后,我把想好的句子读给学生听:春姑娘捧着小迎春,把春的芳香告诉给桃花,告诉梨花;春姑娘哼着小夜曲,把春的绿铺向田野,铺向自然。然后,我告诉学生,我这是抛砖引玉。学生得到了启发,积极思考并写了起来。在学生写的过程中,我总结了写仿句的要领,组织语言的思路。通过我的示范,学生写出了许多好句子,如:春姑娘捧着清泉,把春的甘露洒向大地,洒向人间……通过本次仿写练习,我真正捡拾了教学实践中的一个法宝:教师真正参与,切实与学生互动,才可落实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陶行知先生说:“与其把学生当做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定要注重他们课堂主体性的发挥。课堂是舞台,是师生共舞之地,是人性养育之圣殿。在舞池中,我们要能看到学生的心领神会,听到表达自信精彩的声音,见到绽放收获成功的笑脸。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专注捕捉学生思维的灵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并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丰富的学法指导。

篇3

一、数学学法指导的意义

1.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

当前,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就是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相结合,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前提,寓学法于教法之中,把学法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纵向的教法改革与横向的学法改革的交汇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法指导应该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2.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教学经验新体系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五大原则之一.就是说,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学生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3.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需要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美国心理学家罗斯也说过:“每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专家学者精辟地阐述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思想,强调了学法指导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的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二、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

1.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

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毅力、情绪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形成的指导.

2.学习方法体系的指导

(1)指导学生形成拟定自学计划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能力.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做好预习笔记,从而能带着问题听课.

(3)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4)指导学生做笔记、写心得、绘图表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5)指导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和温习教材的方法.

3.学习能力的指导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4.应考方法的指导

教育学生树立信心,克服怯场心理,端正考试观.要把题目先看一遍,然后按先易后难的次序作答;要审清题意,明确要求,不漏做、多做;要仔细检查修改.

5.良好学习心理的指导

教育学生学习时要专注,不受外界的干扰;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不抄袭他人作业;要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

三、数学学法指导的原则

数学学法指导的原则是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规律和学习经验,对学生数学学习提出的基本法则.它是用来指导和改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质量的准则.

就目前数学教学研究情况和学生学习经验来看,笔者以为有以下几条原则.

1.系统化原则

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体系,成为他们知识总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和学中,要把概念的形成与知识系统化有机联系起来,加强各部分学习基础知识内部和相互之间,以及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之间的逻辑联系;注意从宏观到微观揭示其变化的内在本质.并在平时就要十分重视和做好从已知到未知,新旧联系的系统化工作,使所学知识先成为小系统、大结构,达到系统化的要求.

2.针对性原则

就是针对数学学科的特征及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指导,这是学法指导的最根本原则.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指导.一般来说,初中生知识面较窄,思维能力较差,注意力不持久,学习技能不很熟练,因此,对初中生的指导要具体、生动、形象,多举典型事例,侧重于具体学习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中生则不同,知识面较广,理解力较强,因此,可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侧重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开设学法课.其次,要针对学生的类型差异进行指导.学生的类型大致有四种:第一种,优秀型.双基扎实,学习有法,智力较高,成绩稳定在优秀水平.第二种,松散型.学习能力强,但不能主动发挥,学习不够踏实,双基不够扎实,学习成绩不稳定.第三种,认真型.学习很刻苦认真,但方法较死,能力较差,基础不够扎实,成绩上不去.第四种,低劣型.学无兴趣,不下功夫,底子差,方法死,能力弱,学习成绩差,处于“学习脱轨”和“恶性循环”状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指导方法和重点要不同.对第一种侧重于帮助优生进行总结并自觉运用学习方法;对第二种主要解决学习态度问题;对第三种主要解决方法问题;对第四种主要解决兴趣、自信心和具体方法问题.

3.实践性原则

学习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就必须进行方法训练(即实践),使之达到自动化、技巧化的程度.指导中切忌单纯传授知识,满堂灌,学而不用.进行方法训练时,要与具体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具体运用中掌握学习方法.

4.实用性原则

学法指导的最终目的是用较少的时间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改正不良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应以常规方法为重点,指导时多讲怎么做,少讲为什么,力求理论阐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增强可读性,便于学生接受.注意穿插某些重要的单项学习法,如怎样记笔记,怎样积累资料,怎样使用工具书,怎样阅读,等等.

5.自主性原则

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其着眼点在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力求贯彻学生自主原则,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余地进行自学,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6.及时巩固原则

及时巩固原是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例如,数学符号、概念、定理、公式等是数学特有的表现形式.教学实践表明,数学符号、概念、定理、公式没有学会和记住,是造成学生学习质量不高、学习发生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及时巩固,才能迁移应用.

四、数学学法指导的实施

数学学法指导是一个由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组成的动力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反馈系统的整体,对其中任何一个系统的忽视,都会直接影响学法指导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应以系统整体的观点进行学法指导,以指导学生加强学习修养,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生掌握和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点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习能力及效果为其内容及范围.

1.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

非智力因素是学法指导得以进行的动力.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盛不衰.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放在首位.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还可以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锻炼学习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反复训练,持之以恒;第三,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第四,评价表扬,鼓励发展;第五,建立学习规章制度,严格管理;第六,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如搞好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建设.

2.数学学习方法内化的指导

(1)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召开数学学法研讨会,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经验,开辟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等等.

(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

①合理渗透.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②相机点拨.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结合教学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

③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④迁移训练.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

(3)开设数学学法指导课.学法最好安排在起始年级(高一、初一)开设,时间一般是每周或每两周一课时,开设一学期或一学年,并列入数学教学计划.要结合正反例子讲,结合数学学科的具体知识和学法特点讲,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讲,边讲边示范边训练.例如,讲授名人和优秀学生学习的事例,或对反面典型进行剖析;介绍如何读书、如何复习、如何记忆等一般的学习方法;精讲数学解题的策略和思维方式;等等.当然学法课有时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上,或请优秀学生介绍经验,或请有关教师作专题报告,还可以采用讨论式.

(4)数学学法的矫正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总要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善于发现问题的症结,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密切注意学情,加强调查与观察,最好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个人档案,随时记载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针对性矫正,从而使学生改进学法,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3.数学学习能力形成的指导

篇4

罗马法制度

1)罗马法的渊源:1,习惯法2,议会法3,元老院决议4,长官的告示5,皇帝敕令6,具有法律解答权的法学家的解答与著述

2)罗马法的分类:

1,根据法律的调整对象:公法和私法

2,根据法律的表现形式: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3,根据适用范围:自然法、市民法和万民法

4,根据立法方式不同:市民法和长官法

5,按照法律内容:人法、物法和诉讼法

3)十二铜表法:

1,诸法合体,私法为主,程序法优于实体法

2,罗马国家第一部成文法

4)国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最发达、最完备的阶段

5)罗马私法的基本内容:

1,自然人: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长权;25岁有完全行为能力;已有初步的法人制度;实行一夫一妻家长制

篇5

一、明确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技巧

语文的学习方法,有涉及语文整体的,有涉及语文局部的;有基本的,也有具体的。关于语文整体的基本学习方法,中外教育家、学者、作家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论述。多阅读、多观察、多练习和多思考看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但却是学好语文的基本功。

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为字词的学习方法,句子的学习方法,段的学习方法,篇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写作文的方法等。如:字词的学习方法有:运用汉字的构造规律来理解字的方法,组词法,造句法,查字典法,用词素分析理解词语的方法,同义法的比较法,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方法,追根溯源理解词义的方法,等等。

句子的学习方法有:扩写、缩写句子的方法,变换句式的方法,用关联词语理解简单复句的方法,修改病句的方法,等等。段的学习方法有:找中心句的方法,给段分层的方法,调整段中语序的方法,等等。

篇的学习方法有:分段的方法,归纳段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等等。

学习写作文的方法有:审题的方法,立意的方法,选材的方法,组织材料的方法,修改文章的方法,等等。

二、掌握学习策略,加强语文学法指导

学习策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学研究的新兴领域,也是当前语文教学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它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这是认识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我们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四个问题:一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二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其学习方法;三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四是学习策略和认识策略的关系。

如何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呢?首先,重视学生的学习策略,就是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和能动作用。第二,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学会学习包含着学生运用一系列的学习策略;学生的学习策略是造成其学习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要考虑到他们学习策略的差异。第三,学习策略是一系列有目的地的活动,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选择、使用、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方式、技能、技巧的操作活动。最后,学生的学习策略实施的过程,也是实行决策的过程。

通过对学习策略的分析,我们看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或认知活动,一种思维或信息加工的的过程,这也是学习活动有别于人类一般认识活动的特征。

知识有简单和复杂之分,简单知识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是词汇学习,其难点不在于理解而在保持,因此,如何依据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成为促进简单知识教学的主要问题。复杂知识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指概念、规则的学习和阅读、写作的学习,其关键是理解,而理解的实质是学生知道新知识内部各要素之间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学习策略。

(一)注意策略。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外部手段来控制学生注意,并激发学生采用适当的注意策略,以促进学习与保持。如"带着问题读书"可能并不是一种最佳的阅读方法,而"让学生先读书,然后思考问题",可能是一种更有价值的学习策略。

(二)编码与组织策略。人们注意了的信息要想能够长久地保持,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对信息进行编码和组织。无论是拼音、识字、阅读教学,语文老师都需要经常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排队,找出规律,就是这种策略的运用。

(三)精细加工策略。如在阅读和听讲时,一边听(或一边看),一边做笔记,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策略,应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这一习惯。但真正要使笔记成为一种促进学习的技术而单纯的信息记录,却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为了培养学生做笔记的良好习惯,教师讲课时应注意语速不宜太快,复杂的、重点的内容要适当重复,对讲课内容的结构、层次和重点应进行板书。

(四)复述与复习策略。如,学生为了记住汉字,必须一遍遍地读写生字。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教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阅读边背诵,将阅读和尝试背诵交替进行。另外,对于复杂知识的学习,复习策略包括边看书边讲述材料、在阅读时对材料的重点、难点和要点用画线、圈点、加注符号等方式将其突现出来等。

篇6

关键词:城市道路飙车

 

杭州胡斌5.7交通肇事案已经尘埃落定,但本案所引起的多方面争论似乎并没有得到一个共识。对本案可以从事实认定、适用法律、舆论监督、公众认同、对司法工作中危机的管理等多方面来深入解读。在本案的定性问题上,存在着对于胡斌这种飚车行为是属于交通肇事行为还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争。《检察日报》曾在本案发生后先后刊登了两篇代表性的文章。在这两篇观点针锋相对的文章中,麦子的《飙车,真不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一文主张胡斌的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刘明祥的《飙车就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吗?》一文主张胡斌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1]。从这两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位作者之所以对胡斌案的定性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主要是因为,双方对于飙车行为的内涵如何界定没有充分展开论述,胡斌的行为是否属于飙车行为、对这种行为如何认识也就难以取得一致意见。胡斌案已经被法院作出一审判决,笔者没有该案的第一手资料,也无意有关办案机关的处理结果评头品足。本文仅就飙车行为的如何定性问题作粗浅探讨。

一、飙车行为的性质分析

关于飙车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对此的定义为:“开快车”。在百度百科中进行搜索,“飙车”一词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传说中的御风而行的神车,二是驾车高速行驶。由于不是一个法律概念,在法律上也就找不到界定飙车的标准。笔者认为,法律意义上的飙车行为并不应仅按照其上述语义来界定,它并不仅是超速行驶行为这么简单。如果法律对某一路段车辆行驶的最大速度规定为80码,那么,过往车辆的速度如果是81码毕业论文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构成了超速行驶,101码也构成了超速行驶,但二者的危险性却不可同日而语。从超速行驶的程度上看,认定为飙车行驶,其超过最高限速规定应达到一定比例。另外,判定超速行为是否属于飙车,还应包括驾车者的主观心理状态。因为从一般的社会经验来看,飙车者追求的大多是高速行驶中感官上的、竞争之后的成就感和惊险演出成功后所获得的认同感。[2]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法律意义上的飙车行为应界定为:行为人明知自己超速行驶,为了达到某种心理上的刺激、等不正当的满足,而故意为之的行为。

在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空间内驾车飙车的行为并不是一般的交通运输行为。对于“交通运输”的含义,理论上有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交通运输是指利用交通工具并借助一定的交通设施将人或物从一地运载到另一地的活动过程,交通运输的目的是运输一定的人或物。但飙车行为并非如此。从表面上看,飙车的行为人确实是利用了交通工具,并借助一定的交通设施将自己和所驾驶的车辆从一定运往另一地。但从本质上讲,飙车者的目的仅仅是利用一定的交通工具和设施来炫耀自己的某种技能,而和交通运输无关[3]。

交通运输作为一项具有相当危险性的行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其带有与生俱来的危险性,但同时也具有相当大的社会效益,它给人类带来的高效便捷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事实。综合考量,它的存在是利大于弊的,因此得到了社会的允许。为了趋利避害,人们制定了大量的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以最大限度的引导交通运输行为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但公路上的飙车行为却只具有与生俱来的高度危险性,而没有给社会带来任何效益。据调查,飙车行为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危害:影响了行车秩序,妨害了交通安全;制造噪音、污染环境;引发打架群殴等暴力事件;助长赌博歪风,毒化社会风气;增加交警负荷,增加社会管理成本;引发交通事故,增加社会负担;引起公众恐慌和不满,增加社会对立[4]。综上,在公共道路上标车的行为本身就带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理应为法律所禁止。据有关报道,我国的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交通管理规章中都禁止在城市中飙车。

二、城市道路上飙车行为的构罪问题分析

1、没有造成危害结果的飙车行为

如前所述,公路飙车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当前很多城市中这种行为屡禁不止毕业论文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和制裁不利有很直接的关系,仅凭治安处罚手段不足以有效治理这种行为。将其纳入到刑法惩罚范围之内既有必要性,也不存在适用法律上的障碍:完全可以认定这种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首先,行为人对于自己严重超速驾驶的行为是明知故犯的;其次,行为人对于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持放任态度。公路并不是F1赛道,它的存在是为了方便交通运输,方便快捷人民的生产生活,而并非是为了满足一小部分人在超高速驾驶中寻求刺激。如果说行为人对于在封闭的高速公路上飙车还存在自信自己的驾驶技术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的话,那么在城市道路上飙车会对其他车辆和行人造成伤害,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作为一个理性人,他是完全能够预测到的。行为人之所以放任为之,完全是因为他对社会公众的生命安全持漠视的态度,对可能发生的后果持放任态度。行为人对自己的驾驶技术持过于自信的态度和对公众的人身安全持漠视的态度,这两者并不矛盾。另外,公路飙车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危害也不仅仅限于交通运输安全,如前所述,它对整个公共安全都构成了潜在威胁。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公路并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尤其对于人流、车流密集的城市道路,行为人在这些地方飙车,会对不特定的多数人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这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行为的社会危害相比,差异并不像有些论者所讲得那样存在天壤之别。

2、致他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飙车行为

行为人在公共道路上飙车,对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完全持漠视的态度,对于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持放任的态度。行为人在这种罪过的支配下,最终导致他人伤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加重构成要件。在这里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将这种在道路上飙车致人伤亡的情况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加重处罚情节是否需要致多人伤亡为要件。在胡斌案中,刘明祥教授提出“胡斌不是故意冲撞人群,后果只造成了一人死亡而不是多人伤亡,他的行为与那种已经是使就会造成不特定多数人死亡的所谓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有重大差别”[5]。对此有论者做出了精彩的点评:“本案中,不是故意冲撞人群是事实,但后果只造成了一人死亡而不是多人伤亡却是偶然——如果当时站在斑马线上的,不是只有谭卓一个人,而是一群人,那么,案发现场的场景,就会‘壮观’得多”。“从他(胡斌)决定把车以那种速度开到闹市区那一刻,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就已经受到威胁——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毕业论文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是危险犯,造成严重后果只是加重处罚情节”[6]。笔者认为,这种评论是入木三分的。对于在城市道路上飙车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加重处罚情节,并不应强求该行为造成多人伤亡。致人伤亡数量的多寡只是在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加重处罚情节的基础上,对其量刑时应考虑的因素。

三、对完善有关法律的建议

实践中司法人员和社会公众之所以对这种飚车的行为如何定性争论如此激烈,和法律规定的不明确有很大的关系。可能是因为概念内涵难以明确确定,《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并没有对飚车行为的禁止性规定。司法实践中,各地司法机关对于这种行为的处理也有很大差异。司法个案出现之后,各地的不同处理被网络等媒体传播放大之后,造成了社会公众对于司法工作广泛的不信任。因此,最高立法应在对这类事件的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的基础上,通过修改法律明确禁止在城市内道路上的飚车行为,并将这种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入罪。司法机关应通过司法解释或司法判例的形式对在不同情况下飚车行为的定性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便有效遏制这种危害行为的发生,统一执法标准,提高司法机关执法行为的公信力。

[1] 分别载于《检察日报》2009年5月20日第8版、2009年5月27日第3版

[2] 沈黎、刘斌志:《青少年飙车现象的社会工作分析》,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第4期

[3] 李丽:《从杭州富家子飚车一案分析公路飚车行为的刑法定位》,载《网络财富》2009年第7期

[4]沈黎、刘斌志:《青少年飙车现象的社会工作分析》,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第4期

[5] 《飙车案不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载《检察日报》2009年5月19日第3版

[6]麦子:《飙车,真不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载于《检察日报》2009年5月20日第8版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探究学习;意义;引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12-01

提倡探究式学习是初中语文新课标的一大亮点,体现了现代语文教育的理念。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此,新的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了许多可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内容,增加了相关的练习设计。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其目的与意义,并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1.要正确理解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意义

现代高素质人才必须具有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教学中精心培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是一条重要的渠道。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创设探究性的语文教学课堂。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所谓探究性的课堂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2.科学设计探究的题目,努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能否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时应提出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我教《死海不死》一课,提问学生:是否见过或听说过不会游泳的人可以在海里悠闲自得的游泳而不被淹死?在学生置疑时,又告诉学生确实有这样的事,那个地方叫"死海"(板书)。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个海叫"死海"?为什么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里淹不死呢?学生听到这一系列奇怪的事和需要探究的问题,就马上把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了。

3.研究学生,找出特点,根据实际,选准题目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生是实施教学的对象,因此,学生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便是教学中的"彼"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方法效果的验证都是要通过学生才能够反映出来的。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这里的人的天性及其发展和规律即指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无论准备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学生对教材的承受能力为主要根据,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上的创造力为主要目的。而要真正做到这些,就必须先对学生实际状况进行了解和掌握。

学生情况包括其知识基础、思维感知基础、个好、生活学习习惯、家庭情况、班级环境情况(包括班级的大小、优差生分布、纪律情况、学习气氛、团结情况和情感趋向等)、前任教师的教学情况(括前任教师的施教方法及习惯,学习的适应程度和接受情况等),还有学生对外界影响的反映情况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和必须了解的。一个合格或优秀的教师,应是在此基础上选择教法,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学特色的。因为不同年龄段、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优等生和差等生,男生和女生,他们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他们的个性、爱好、兴趣、习惯、思维、感知、技能以及受影响的程度等方面都呈现着色彩纷呈的景象。我们要了解这些情况,要从中找出共性和个性的东西,寻找出他们共有的感知规律,以便为我们选择适宜灵活的教学方法做好准备。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些现象:许多在教学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教育名家,不管在什么地方作示范课时,虽然他们所面对的学生的具体情况是陌生的,但是,他们在上课时,开始总要对学生进行些适当的调查了解,然后再开始他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这实际上是在为我们树立榜样。只有了解了学生情况,才能适宜地选择教学突破口,灵活运用教法,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大家们如魏书生、宁鸿彬、钱梦龙等人的个性教学特色的成功经验实际上给我们揭示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学生,研究学生,依靠学生因情而动地选择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的一个客观规律,尤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

4.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巩固知识,发展思维,体验成功的快乐

篇8

健康评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然而,笔者经过调查后发现现在所用的健康评估课程教材实践性环节少,且侧重于理论研究。由于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实践经验少,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下面的一些不足之处。

(一)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过于呆板,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没有系统性的案例

现用的健康评估课程教材都是理论性的知识多,概念性的东西多,内容晦涩,难于理解。而该课程知识的传授更多地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所以大量理论教学的安排设置是不合适的。(三)缺乏多样化的考核标准现有的课程考核标准一般都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辅以30%的平时成绩,这样的考核标准过于单一,不能真正验证学生的真实水平。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笔试成绩并不好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却高于成绩好的学生。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实用人才,这也是用人单位招聘的首选。因此,对课程的考核标准应采用多样化的方式,以真正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提出

(一)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概念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情境,致力于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构建知识,形成能力,使受教育者既能适应相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能将这种构建知识的能力运用于其他职业。行动导向教学法一般采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模式,不强调学科的知识系统性,而是重视“案例”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的自我管理式学习。

(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特点

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行为的指导者和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对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主动地去学习、思考。学习过程是脑、心、手共同参与的过程。该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在高职“健康评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健康评估课程的强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是该课程教学中最佳教学方法。笔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总结出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融汇贯通。

(一)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在上课前,教师应该仔细地阅读课本,找出重要的知识点,然后寻找资料以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含了很多与教学点相关的任务,教师在这些任务里将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体现出来。而且,每个任务都不是独立的,都是有关联的。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目标是提高学生

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能力

1.分组讨论任务,增强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学习任务的完成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每小组3、4人左右。在得到任务后,组员间合作交流,小组内部先进行探讨,然后组与组间再比拼。再经过大家的讨论后,及时在课上报告结果。通过这种方式,增强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设置情境,通过在真实情境中的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分饰不同的角色,模拟实际工作的流程。通过在真实情境中学生真正地动手操作,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上要更多地创造出融洽的气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正确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及时发现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第一时间予以解决问题。

4.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当前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是理论知识的评价,不能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学校应建立一种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将个人平时成绩、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四项指标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这样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在“健康评估”中的教学效果

(一)该教学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通过对任务的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调动了学生探索问题、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二)行动导向型教学法通过对任务的完成,提高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并促进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该教学方法的实施是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的。每个小组长得到任务后,将任务分派下去,每个组员得到自己的任务,开始从搜集相关有用的资料,之后再集合起来讨论以制定任务的完成方法。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团队合作的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更真实地反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篇9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指导;初中语文教学改革

一、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

1、现在很多课堂的教学仍然比较沉闷,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以致出现了学生“人在课堂里,心在课堂外”的常见现象。

2、低效课堂大量存在

①重教不重学。教师长期习惯于一统课堂、“填鸭式”教学,常见“一问一答式”的教学现象依然存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②关注度不够。每个学生的学情几乎与教师无关,只顾一味地讲,一味地“完成任务”,一味地把“备”的东西倒出来。课堂检查反馈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③参与度不够。学生的参与面不广,参与方式单调,练习训练太少,知识不能很好地消化和巩固。

二、对科学发展观的正确认识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就教学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与学生,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初中语文教学

1、必须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更是孩子们学习生涯中的“一方乐土”。可传统课堂教学的阴影仍统治着“这方乐土”,迫使孩子们像逃避瘟疫一样逃离本该属于他们的学习乐园,惟恐躲之不及。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生命活力化的课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而这样的转变需要教师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学生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感情的人,是发展中的人。作为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一个人来对待,实现教学价值观从“教育是为了升学”向“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最大价值”的转变。首先学生是人不是等待填充知识的容器。科学的学生观就是要承认学生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在学习进度的安排和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尊重学生,给学生适当的主动权、选择权。其次学生是不成熟的且处于发展中的人,科学的学生观需要我们老师对待学生的错误要有一种宽容心和平常心,不能一味地苛求学生,更不能对犯错误的学生讽刺、歧视甚至推出校门,要用发展和变化的观点看待学生。作为语文教师要牢固树立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革新思想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摈弃高高在上、师道尊严、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服从等陈旧思想,正确处理与“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的关系,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学生,努力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加强情感沟通,增强教师的亲和力,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践行新的教学理念

俗话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实现语文课的教学改革,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鉴于此,语文教师需要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丰富个人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厚积薄发,使语文课堂的教学深入浅出,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

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语文教学的改革,需要教师践行新的教学理念,实现课堂教学的四个转变:一要践行“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使课堂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二要践行“面向全体”的理念,使课堂教学从“面向少数尖子生”向“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困生”的转变。三要践行“全面发展”的理念,实现由“知识型课堂”向“生命化课堂”的转变。四要践行“向课堂要效率”的理念,教学目标要简明、清晰,教学内容要适量、适度,教法要灵活、恰当,课堂上实施有效提问,课后进行有效练习,使课堂教学从“无效、低效教学”向“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转变。

3、践行“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既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它的实质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①教学生学会学习,核心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教科书)和学会思考(提问和质疑)。这是教的着力点,是实现“少教多学”和“教是为了不教”的关键和前提。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②坚持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课内和课外保证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要相信并挖掘学生独立学习的潜能,不断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要把教学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使教学成为推进独立学习活动和巩固、深化独立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活动。

③教师要努力做到“该讲的大胆讲,不用讲的坚决不讲”,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把教学用在刀刃上,合理分配课堂教学中学、讲、练的时间,绝不拖堂。

4、倡导“先学后导”的学案导学

篇10

关键词:消费认知;引导;新闻舆情

在当今“社会学校化”、“学校社会化”的教育体制改革趋势下,消费教育的社会化已成为时展的需求。因为消费代表的既是个人行为, 同时也是个体寻求与外界、与社会、与文化交集的一种方式,通过经济的手段来实现个体社会化,实现自我成长。消费认知的成熟与否也是衡量“教育社会化”落实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总体上看, 大学生的消费认知水平基本符合“多样化和高层次”的特点。但就个体而言, 这种认知仍然存在诸多障碍, 因认知能力不同会导致消费行为的差异,于是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一、大学生的消费认知仍然存在一定偏差

大学阶段对大学生社会化的要求, 包含了诸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掌握遵循社会规范, 培养和造就社会角色等要求。从当前我国教育现状来看,大学生们的社会化程度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他们整体上,生活阅历比较有限,与社会接触显得被动,社会实践能力普遍不强,经济能力仍然依靠父母,缺乏自主决策和理财体验,因此消费认知的结构也具有明显的单一性和不完整性。

1.归因偏差

归因能力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并对行为的性质或原因作出解释和推测的能力,也就是指人们理解他们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方式。科学的归因应做到区分行为的内因和外因,即人们做某事是因其真实期望还是因环境压力。正确地区分行为的内因和外因有助于认知者了解事件和理解随后的结果。

在大学生群体中,少部分同学倾向于将自己的贫穷和他人的富有完全归结于情境因素,不从主观身上寻找努力动机;或在消费行为上无差别攀比,而忽视所处家庭环境、自身经济条件是否支持的重要性。两种归因都片面地割裂了消费行为与自身实力、现实与动力的内外部关系。长此以往,虽然社会经历在增加,但却没有从中学习到如何正确认知自我和他人,未能通过消费活动来推动自身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无法达到个人成长和进步的需求。

2.自我意识趋于主观化

在看待某些新闻事件引发的社会热点问题上,如高富帅与白富美、丝与土豪等热词的对立上,仅依据个人以往的经验与思维惯性,以个人价值为核心,对信息进行加工、推理、分类,容易导致角度偏激,思考片面,形成心理失衡、超前消费的思维。带上理想的色彩,不够切合实际,情绪化的言论比较多,缺乏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件本质的精明,缺乏站在大局层面看部分的意识,缺乏结合社会复杂性与多样性的能力,那么在认识他人、自己、社会的关联性时必然不能做到准确、深刻、全面。

3.从众心理

当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群体的某种压力时,就会在社会知觉、社会判断以及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这就是从众现象或曰从众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因为社会认知力还处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他们的价值观念尚不稳定,时常处于波动、迷惘、抉择之中。尤其在消费购买问题上常常容易表现出不能洞察、判断一定的社会现象,因而产生模糊观念和立场动摇的现象,思想上感到迷茫,容易被从众心理驱使、控制,在认知失调的情况下,再加上青年人易于冲动的特点,很容易表现出平时所不敢做,或单个人不敢恣意放肆的行为,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去个性化”。这种盲从,使得大学生缺少了在情绪纷扰中仍可保持中立自省的自觉能力,而多了走向歧途的危险。也正是有些学者指出的,大学生中的消费方式正在形成一种“晕轮效应”,大学生正陷入由高收入家庭大学生引导的消费陷阱。

二、如何利用新闻舆情引导在校大学生消费认知力的发展

堵不如疏。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舆情引导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群的关注,而新闻舆情引导是舆情引导的重要表现形式,在现实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他贯穿于大学生的生活,是沟通社会与学校的“桥梁”之一,是培育学生消费态度的重要渠道。利用新闻舆情的导向性,可以让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宽信息渠道,加深对消费产品和服务的认识,辨析该消费是否与自己的实际所需相符,学会正确归因,对情绪和想法自我控制,回归理性判断,促成对消费认知习惯的培养。

1.抓住热点新闻话题,把握培养认知时机

大学生与媒体的接触不可谓不频繁。从前有选择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体使用行为,而现在手机则成为继第四代传播媒体互联网之后的新兴传播媒介。新兴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手机阅读时长的不断增加,其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媒体。从理论的角度讲,媒体形式越多,越有利于发挥新闻舆情的引导作用,越有利于提高新闻舆情的引导水平。

热点新闻报道作为新兴媒体承载的重要内容,它的观点和看法都在有意无形中改变着大学生们的言谈、举止、情绪以及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作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发的,一方面,在传播途径方面,新闻媒体占尽先天优势。通过媒介获得信息具有方便、快捷、实用的特点,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获取新的消费认知的方式;另一方面,新闻报道、评论对受众的影响除了简单的信息传递之外,更在通过新闻报道的覆盖面和公信力,来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依靠某种意识形态形成巨大的“精神链”,使得每个社会成员尤其是频繁接触媒体的高校学生群体,无不在这条无形却又实在的“精神链条”的影响下生活。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精力充沛、情感丰富,同时,也是一个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的特殊群体,认知能力处于形成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超强的敏感性。而新闻媒体报道求“新”的本质属性与大学生求新、求变、求时尚的心理特征相吻合,很容易对其产生价值观和认知层面的影响。

而热点新闻它所产生的眼球效应是巨大的。如自2009年以来,每年的“双11”都成为整个网络零售市场营销热点,而且成交额一年比一年高。而从支付宝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有关网络消费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全国超过55%的在校大学生,喜欢网上消费和支付。从地区来看,上海100个大学生中,有88个是支付宝用户,大学生网上消费普及率全国排第一,排名第二的是北京,大学生网上消费普及率达87%,浙江省达86%的普及率。杭州的浙江大学、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成都的四川大学的学生网购年消费总额位列前三甲。这些数据统计很容易激发大学生的兴趣点,如果把握住这些时间点,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引导,那么获得的教育效益将是最大化的。

2.应用新闻受众心理,有效引导需要心计

新闻舆情往往会形成一股强大的“舆情场”,促使公众舆情向该“舆情场”的方向转移,这就是新闻舆情引导作用的具体体现。在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发挥新闻舆情的引导作用,可将属于新闻传播学的一些原则与方法有意识地应用到新闻舆情引导工作中去。这样做,可以极大地增强新闻舆情引导的针对性、有效性与实效性,切实地提高新闻舆情引导的水平。

美国学者曾做过一项题为《伟大的美国价值观试验》的研究,研究人员在美国两个条件相似的城市播放不同的有关美国价值观的电视节目,在一段时间后的调查发现,这两个城市居民对价值观念的排序是不一样的。这个案例中,运用的就是新闻传播学中受众群体接受暗示心理的理论方法。暗示,乃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法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新闻受众群体所接受的暗示信息主要来自新闻媒介。从实质上说,接受暗示心理也是受众自愿接受新闻导向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由新闻的特性和新闻的功能所决定的。可以说暗示是新闻报道影响受众的一个重要途径。新闻强调“客观报道”,所以受众从字面上看不到记者直接的表态,但是可以从报道内容的选择、语言的使用、编排的方法等方面得到暗示,并心领神会。

由此可见,传媒本身所拥有的这种强大的渗透能量往往是青年大学生所无法抗拒的,甚至在大多数环境下也是无法选择的。传媒对人的影响力基本可以体现为一种社会认知的控制力,它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认知系统不仅发生影响、产生变化,甚至可以改变或扭转学生的消费认知,助其重新树立新的价值取向。

作为思政教育的一些工作者,不仅要了解这种新闻传播学的方法和手段,同时更要学习,在引导的背后需要“处心积虑、费尽心机”的策划,但是却能不造成直接或间接指挥学生的印象。比如班会、群组讨论、一对一面谈或者情景剧表演时,可以抛出时下流行的有关大学生消费方面的主题,如“绿色消费”、“网购”、“促销”、“购物狂”,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新闻素材或者挖掘事件发生背景,进行归纳、分享和“吐槽”,不设置标准答案。对这样一些因为没有明显的强制他们接受的意向,学生们在接受时,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他们认为是自己得出的见解,所以接受起来十分自然、顺从。

3.及时澄清误解误读,以身示范正确归因

非典期间的食醋、大蒜价格飞涨;日本海啸后的食盐疯抢,这些都是造谣者利用了消费者的敏感心理,只要有一个人闻风而动,其他人即使将信将疑也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跟风而行,而大学生们在QQ群、微信群等传播渠道方面具备的转发力,更可能加大了谣言的传播力度。网络是虚拟社会,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密不可分,直接关系现实社会的和谐稳定。网络谣言把谎言包装成“事实”,将猜测翻转成“存在”,在网上兴风作浪,扰乱人心。如果任其横行,把一则普通的事件演化甚至炒作为一次针对社会体制的负面舆论事件,也能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危害社会诚信,引起民众恐慌。

谣言盛行,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原因。其中一个,就是官方的媒体渠道反应不灵,缺乏公信力,受众特别是情绪不稳定容易受某种错误思潮影响的大学生群体,难免会对看上去正面的新闻事件报道产生质疑和逆反心理,产生对立情绪。如果当事双方及时澄清受众的误解误读,公开信息渠道,正面回应质疑,那么网络谣言也好,社会谣言也罢,自然就会得到有效遏制与传播。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如何扭转大学生的成见,引导他们回归理智,建立起分析新闻事件的思维体系,新闻舆情可以发挥它的大作用。

作为思政工作者,向学生亲身示范如何善用唯物辩证思维,可以教会他们正确归因,建立正面的消费观念,明辨真伪,破除谣言。比如那些以正常市价数十倍购进大量食醋、食盐的消费者,不仅仅是经济上受到了损失,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那么以对其消费认知的引导作为切入点,也能帮助其逐步形成对社会现象和本质的判断力和理解力。

参考文献:

[1]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7):282-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