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服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4 14:45:04

后勤服务论文

后勤服务论文篇1

(一)行政后勤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政府机关的后勤工作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一是考虑到各方面的关系网、裙带关系等,导致后勤工作人员数量较多,很多人员都是身处其职,但是并未做到多少实际的工作;二是由于部分属于“关系户”,其办事效率、激情都会严重不足,就更谈不上如何为政府机关的其余职员服务;三是在后勤服务开展的预算与实际的支出不符合,往往使用的成本过高,导致出现亏损的现象;四是身处政府部门,下属为了能够得到更好的工作,往往行贿现象严重。以上几点问题则是目前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需要政府部门以及后勤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将其完成。

(二)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的改革道路

由于上述的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后期服务的管理难以得到各个方面的水平提高,作为后勤部门领导以及政府机关领导,应对其进行仔细思考,考虑后勤服务工作将走上什么样的道路。社会化的改革道路是目前后勤服务管理中一条光明大道,它指出了后勤服务工作前进的方向,也是后勤服务工作的风向标,需要政府部门管理层与后勤部门管理层的共同商讨决定,真正做到后勤服务管理道路改革的“社会化”。

二、进行社会化改革的优势

(一)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

伴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决定了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管理必须要进一步提升其社会管理水平。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管理的任务非常重,如果无法进行有效的社会化改革,就不能进一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因此,为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以加强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管理,就要对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管理进行社会化改革。社会化改革之后,能够帮助整合社会资源,进而帮助打造我国政府机关后勤服务管理,推进我国政府机关后勤服务工作的完善与发展。

(二)有利于公平竞争

进行社会化改革有利于继续挖掘市场潜力,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后勤部门在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后,继续挖掘市场潜力,提升对内对外经营服务的能力和档次,才能促进后勤经济增长发展,才能够确保公平竞争能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市场,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抓好服务和经营质量是后勤工作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之一。不仅要做好为领导服务,为政府机关的服务,而且要注意提高质量的服务性转化运用到整个社会化服务群体上来,放眼市场,以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只有坚持社会化改革之路,是政府机关后勤能够取得公平竞争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有利于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进行社会化改革有利于重视资源的节约,想方设法的减少资源占用和消耗,增加资源积累。后勤经济发展的实际效益,最终目标是要体现在为高效的运转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可靠的保障上面,体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上。省钱就是赚钱,节约就等于效益。经济增长也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升整体素质。后勤工作作为专业性很强工作之一,主要是利用学习时间,安排后勤人员学习相关知识,研究、探讨后勤工作的新道路。组织后勤各种技术人员参加专业的技术培训和定级考核,鼓励学员学历进修,才能够节约政府机关后勤管理服务的成本,培养各种人才才有利于其工作效率的提高。

(四)有利于

进行社会化改革有利于消除政府机关内部的腐败问题,随着社会化改革的进行,后勤管理越来越紧密、人员素质也将越来越高,严格制度与措施的制定、全体职员的监督、严格的执法,才有利于腐败的消除,还给后勤管理服务一个“干净”的环境。

三、进行社会化改革的途径

(一)更新观念,加大“大后勤”管理宣传

作为“大后勤”,既然要把它当做大事来抓,那么就必须转变旧观念,改变旧作风;就必须付诸努力实践,付诸实际行动。具体来说,做好后勤工作需要强化以下意识,首先是大局意识,所有后勤服务工作都需要树立“大后勤”思想。准确掌握住后勤工作的整个布局,准确掌握后勤服务工作的重点,顾全后勤大局,准确服务定位,不能把后勤服务的思想或工作圈固于自己单位那个小圈子内,“只扫自己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种思想目光短浅、没有出息,是愚昧的旧观念思想。我们做后勤工作,思路要更广阔一点。筹划工作要全盘的考虑,在工作安排、政策实行、资源配置等方面要相互配合。要积极主动地与部门沟通,密切与部门合作,发挥整体的合力。就如2008年汶川地震,凝聚着全民族精神、力量抗震救灾,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强大。我们的后勤工作,也需要举全后勤服务之力,举全职员之力,尽心尽力地为职工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其次是效率意识,慢,是很多后勤服务工作存在的通病。作风散漫,动作拖拖拉拉,不但提高使用成本,而且贻误时机,更有可能造成计划和工作的“流产”。这种对于工作慢条斯理、办事情犹如闲庭信步的态度,不仅让人生厌,而更会让人生气。古人的“兵贵神速”、今人的“时间就是生命”,我们必须树立“疾慢如仇”的工作思想和作风,无论做什么后勤服务工作,必须强调一个“快”字。这个“快”字,就是效率,就是时间,就是成绩。工作要快起来,就必须制定一个反应迅速、运转飞速的计划,容不下任何一点点的延迟和停滞。后勤服务工作要强化管理服务意识,每一项工作都要有周密的计划,有时间的进度,有完成的期限,有奖惩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每项工作都落到处实。我们讲“疾慢如仇”,就是要端正后勤工作的思想作风,严厉批评工作中的拖拉现象、善于管理,对工作中的散漫作风要严格处理,毫不留情;我们讲“疾慢如仇”,就是要调整工作节奏,有计划绝不含糊,有节点不能拖延,各项工作要尽量往前赶,分秒必争。决不允许影响我们的工作进度。再次是强化服务意识,像我们经常说的,后勤管理就是后勤服务。相对于后勤工作而言,服务性的功能更强,管理就是服务的特点尤为突出。为了体现这一服务特色,社会职能管理中心综合处提炼了“给一张笑脸、捧一腔真情、送一片温暖”的工作作风标语。我们要倡导这样的后勤服务工作作风,最为关键的是要“捧一腔真情”。要带着情感去做工作,要从服务对象的角度上进行换位思考,真心实意地帮助职工解决问题。要强化服务意识,就必须将职工的满意度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将服务当做人生的追求,在服务工作中体现后勤管理,在后勤管理中实现服务工作。要从思想上尊重职工群体,感情上靠近职工群体,行动上深入职工群体,工作上想着职工群体,努力提供方便、高效、快捷、优质的后勤工作服务。搞好后勤服务,坐在办公室肯定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彻底抛弃作风,放下领导架子,走出办公室,深入到职工当中,听一听职工需要的呼声,看一看职工面对的困难,了解一下职工心理的意愿,摸清职工真实的想法。为他们解答疑惑、为他们排除困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切实为职工处理他们所想、所急、所盼的事情。最后是奉献意识,如果把政府机关比作一个家,那么后勤服务工作就是家里面的家庭主妇。这个家庭主妇做了很多琐碎的事情,却不能产生多少惊天动地的反映。但就因为这些婆婆妈妈的琐碎家务,保证了这个家庭不会产生后顾之忧,这就是后勤工作的主要表现,也是价值体现所在。这个表现决定了后勤工作始终要站在奉献的角度,只能默默的在幕后,也决定了从事后勤服务工作的领导和职工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之下,都应该担当起重担,耐住寂寞。后勤服务工作涉及的大多个性问题,矛盾相对集中,工作效果与主体观念往往很难统一,容易出现问题,很难取得成绩;容易受到批评,表扬却离得很远,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拥有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工作要做到不愧对组织,不愧对职员,不愧对良心。“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我们为了职员做服务,需要心胸宽广和心态平和;“好将一点红炉雪,散做人间照夜灯”,从事大后勤工作,应该拥有这种大的境界。我们只有实在的为广大职工办事,为广大职工争取利益,让职工幼小的时候有所学习、老的时候有所住养、住宿有居室、病痛有医疗,才能自豪地说我们无愧于政府机关职工家属,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建设得更加和谐、美好。

(二)科学定位,合理“集约型”管理规划

坚持“集约型”管理,即将经济增长的粗放型转变成集约型的方式。后勤工作在长期以来都受到经济体制的影响,也受到后勤工作的性质影响,而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难。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不同的行业的后勤经济具有特殊性,在后勤工作发展中受多种制约。后勤的服务宗旨是为职工生活服务,发展后勤经济必须在保证服务的前提下,利用其余的时间搞创收,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特殊性。二是后勤经济虽然拥有一定的资产,但由于起点较低,基础薄弱,资金积累量欠缺,发展的后劲不足,而且存在着点多面广,力量相对分散,形不成具体规模,市场竞争力弱。三是后勤长期以来主要是为了完成行政任务,后勤服务人员很少涉及市场经营管理,懂管理、懂经济、懂经营的人才就更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经验不足,整个后勤队伍的素质都有待提高。由于上述特点和情况,造成后勤经济发展相对艰苦、困难。我们应该从具体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转变后勤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后勤经济发展,认真的解决存在问题和困难。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后勤经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树立后勤服务工作的经济观念,这是转变后勤经济增长方式的首要目标。以往后勤服务工作更多地是强调服务和保障,很少强调经济。现在后勤工作要求既讲服务又讲经济,这才是后勤服务工作人员观念上的重大转变,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建章立制,营造“制度化”管理氛围

随着后勤服务工作市场化的推进,而且后勤服务因为需求量较大、渠道相对稳定而成为国内外商家争夺的“新阵地”,后勤服务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冲击。如果后勤服务工作稍微不够谨慎,服务不尽人意,质量有所欠缺,必然会从国内外商家的竞争中失败,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后勤服务工作的道路,我们要不断加强对危机意识的处理,勇敢挑战、扎实基础、刻苦锻炼,以此,坚定向社会化道路前进的信心,并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建立好制度要求一是以服务性为基础,以经营作为主体,为机关工作者福利待遇的提升起到主导作用;二是积极推进后勤服务做工体制,引入市场机制。行政后勤工作,事无巨细,涉及到政府机关的食堂、办公楼、宿舍楼的管理,文明精神的创建,治安的综合管理,在政府机关领导者的指挥下,逐步推进政府机关后勤管理工作的制度改革。作为后勤的管理体系,一是可以把政府机关的食堂、招待、绿化机关的工作公开向社会招标,实行整体承包制度,这样不仅仅解决了在后勤管理上的一些弊端,从而提高了整体效益,比之承包以前,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事其他后勤工作;二是对于政府机关的固定财产进行清理、核实和登记,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做到职责明确分配,产权清晰,确保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并且保证不丢失;三是打破妨碍发展的旧观念,转变束缚人员发展的规定,去除影响人员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采取定岗、定责,实现目标化管理;四是在做到定岗、定责的基础上,克服平均主义,让每一个人的收入直接与完成的工作量挂钩。通过分配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激励分配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表现的局面,做到事事有人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五是对于其他(如办公用品的采购、门卫制度、临时用工制度、维修制度)也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四)以人为本,强化“社会化”管理领导

对后勤工作而言,“以人为本”就是“以全体政府机关工作者为本”,“以后勤内部职工为本”。只有以政府机关工作者为本,才能够更好的提供适应需求的优质服务;只有以后勤职工为本,才能确保后勤团体生存与发展所需的动力;而以服务为本的后勤服务宗旨,更要求后勤人员提供的不仅仅是后勤服务,更多的要通过服务培育人,通过管理培育人,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后勤工作方方面面的始末。认真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需要紧紧抓牢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和凸显到后勤工作管理、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政府机关工作者为本,以内部职工为本,在人本中提升自己,在人本中服务工作者,更在服务工作人员中强化以人为本思想。构建和谐政府机关,需要后勤职工的充分参与,每一个后勤工作者都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处处体现政府机关工作者为本服务意识,要想工作者相信后勤能力,就必须先拿出自身诚信。无论实施怎样的后勤管理模式,运用怎样的服务方式,都应该做到以人为本,以诚为先。因此,构建和谐后勤中,诚实守信是一个重要环节,政府机关后勤应该加强对后勤工作人员的诚信教育,将诚信精神贯穿整个后勤工作当中,用诚信服务来争取政府机关工作者的支持,有效处理后勤人员与政府机关人员的矛盾,通过诚信服务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进而实现后勤服务的和谐发展。

后勤服务论文篇2

几年来,我省省级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逐步深入,在管理体制、管理职能、管理手段、服务机制、运行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些突破性、实质性的进展,并涌现出了省财政厅机关服务中心、省交通厅机关服务中心、省教育厅机关服务中心、省地税局后勤服务中心等一批发展态势良好的典型。但从实际情况看,我省省级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与企业化、市场化的发展方向还有一定距离,需要我们继续在市场准入、政策扶持、行业管理等方面进行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创新。 一、改革现状 我省省级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起步于90年代政府机构改革之际。1996年,随着省编办《河北省省级机关后勤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省直机关先后成立了14家相对独立的后勤保障机构;2001年,省编办与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又联合制定了《关于深化省级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意见》,使省级机关服务中心增加到了30家。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促进了机关政务与事务分开,行政机关更加精干,政务工作更加突出。而后勤从机关剥离则促进了后勤保障工作的规范化,机关对后勤服务的满意率不断上升。事实证明,实现机关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是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要求的。主要表现在: 1.初步形成了系统化的服务体系。主要体现为机关服务中心的职责更明确、内部分工更细致。总体来看,中心的服务职能一般包括后勤服务工作的组织、规划与协调,机关办公用房、职工宿舍及其他办公设施的建设、分配和维修管理,机关车辆、配电、冷暖、电梯、电话等设施的购置、保管、使用和维护,机关财务、财产、物资管理,机关会议室、食堂等服务机构的管理,日常办公设备用品的采购、供应和管理,安全、保卫、消防、接待等工作,以出资者身份经营管理机关所属企事业单位,兴办经济实体等。 2.建立健全了后勤服务保障的制度体系。省财政厅机关服务中心先后制定了30多项规章制度,省地税局后勤服务中心和省教育厅机关服务中心也分别重点完善了六个方面的制度。省广电局则由局党组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强行政后勤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该局机关服务中心则制定了《后勤规章制度汇编》。总的来看,制度建设的内容主要涉及车辆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用人制度、定点采购、财务管理等方面。 3.部分单位尝试兴办经济实体,开始向市场化迈进。省交通厅机关服务中心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该中心先后接手和创办了南戴河日月湖宾馆、固安副食品基地、河北优特建材有限公司、内蒙通泰化工有限公司、荣昌工程公司、河北交通旅行社等多种经营实体,70%以上的实体实现盈利,有两个项目的年盈利水平则已超过了60万元。 可以说,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省级机关后勤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在管理上逐步实现了由计划型向市场型、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由实物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变, 由经费划拨向结算制度转变,由物资的分散采购、供应向政府集中采购转变。在服务上,由供给型无偿服务向核算型有偿服务转变,由封闭型单一服务向开放型两面服务转变,由缺乏内在活力和动力向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负盈亏转变,从而初步建立了新型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省省级部分机关服务中心事业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机运行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1.部门领导对后勤体制改革的认识不足。往往把后勤改革看作机构改革的附属品,缺乏对后勤改革重要性的认识,使后勤改革缺乏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由此引发的部分后勤工作人员思想的不稳定性,成为机关服务中心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2.相关职能部门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思考。在改革操作上简单化,造成后勤管理和服务分家后关系不顺,影响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积极性。 3.后勤服务部门“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意识甚至市场化操作意识淡漠,致使 未来发展思路不明确,缺乏改革的信心。 4.后勤服务人员观念上的行政惯性还较强。往往从行政管理的方式角度看问题,学习市场竞争本领主动性不够,致使后勤服务部门的市场化素质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市场型运作上还缺乏比较成功的战略模式。 5.配套政策的滞后性影响了改革进程。后勤部门在改革中面临着诸如分流人员的社会保障、服务机构与机关建立结算制度、国有资产的划拨与占用等一系列的政策问题,但现有政策对此并不明确,特别是对国有资产的产权、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还缺乏一个统一的或可参照的理想方案,从而延缓了服务机构法人主体的落实。 由上可见,我省省级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仍处于试点阶段,改革的任务还很繁重。 三、改革步骤 深化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按兵不动,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的原则,根据改革的进程,突出重点,分步推进。从战略角度分析,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战略阶段: 第一阶段,实现体制分开。即将机关后勤行政管理职能与后勤服务职能进行合理分离,根据各自特点和职能要求构筑新的管理和服务体制,使其真正按照自身规律运行。特别是在服务上要转变观念,根据政事分开、企事分开和福利性、保障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分开的原则,确保机关后勤单位法人主体地位得以确立,真正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组织后勤服务单位的服务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发挥市场对机关后勤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机关后勤服务的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 第二阶段,促进机制转变。主要内容,一是改革机关后勤服务经费的拨付方式,建立和完善后勤服务费用结算制度;二是改革机关后勤服务部门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服务运行机制,按照企业化管理的要求,深化服务部门内部的财务、资产、人员和分配制度改革;三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化服务经营结构,积极拓展服务经营领域,推进服务联合,扩大服务的规模效益;四是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推进后勤服务机构的转制步伐,积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最终成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单位。 第三阶段,完善市场条件。培育机关服务消费市场是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内容。在形成机关行政主体和后勤服务门市场法人主体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培育并最终形成机关后勤服务的需求和供应市场。同时,进一步规范和监管机关后勤服务市场,调整、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尤其是利用政府采购方式制定机关后勤服务市场的准入制度,加大机关后勤服务市场对内对外的开放程度,为机关后勤服务部么走向社会、社会企业进入机关奠定基础,形成两个服务主体的公平竞争格局,从而强力推进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进程。 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我省省级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还处于第一阶段的初期。所以,近期改革的重点是在稳定现有的机关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扶持性的政策措施,“扶上马送一程”。 四、发展战略 从未来着眼,机关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就是实现机关后勤服务的市场化供应。但毕竟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甚至探索阶段,因此省级机关后勤服务中心现在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战略应是稳中求进,逐步完善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效率,形成服务特色,先占领机关内部市场,再图向外扩张。为顺利实现固本强源的战略目标,机关后勤服务中心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牢固树立竞争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用优质服务和良好的企业形象去占领后勤服务保障市场。 二是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干部聘用制和工人合同制,实行岗位管理责任制以及相应的选聘、奖惩制度,建立灵活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实行多种分配形式和方法,使贡献、绩效与收入挂钩,充分调动广大后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根据机关后勤保障行业的性质、规模和发 展方向,有计划地对机关后勤服务保障队伍在年龄、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技术等方面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 在机关服务中心通过强化对内服务完成一定的实力积累后,为合理配置机关后勤资源、实现整体规模效益,应在从主体分离出来的基础上,以优良资产为龙头, 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价值规律为杠杆,对现有后勤服务保障机构逐步实行联合,走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可从各部门的实际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形式: 1.从服务保障内容上,可实行整体联合,也可实行宾馆招待所、物业管理、餐饮和用车等服务保障项目的单一联合。 2.从服务保障对象上,可按部门和系统组织联合。 3.从服务保障的空间上,可打破部门和系统的界线,组成跨部门的综合或专业服务保障中心。 4.从联合的方式上,可根据市场发育程度,组建集团公司、租赁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公司或实行兼并等。 为推动这一工作,建议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牵头,成立省级机关后勤服务保障集团,负责有关后勤服务保障的指导与协调。 五、政策选择 从宏观管理的角度看,政策是主要推动力。 考虑到机关后勤改革涉及的问题既多又新,政策必须能够充分体现“统筹兼顾、稳中求进”的原则,既要统一筹划、整体设计,与国家经济改革相衔接,与国家政策制度调整相结合,又要考虑各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差异、市场发育程度、干部职工的承受能力等,在改革范围、实现形式、运作机制上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正确处理当前改革与长远发展、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专业分工与行业协作、行政主体与后勤服务主体的关系。从实际出发,目前急需出台的扶持政策: 一是目前机关后勤不良资产较多,仅靠现有资产存量启动比较困难。为此,政府应增加对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财政投入,用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机关后勤改革,保障机关正常运转。 二是从机关分离出来的服务保障单位,服务对象具有特定性,服务项目和范围又受到局限,收费标准还要考虑服务对象的承受能力,对此应在一定时间对这些服务保障单位适当减免其营业税、所得税和其它社会摊派,扶持起发展。 三是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妥善解决好下岗分流职工和分离出来的后勤职工的社会福利保障问题,对下岗分流的职工应提供培训、建立安置基金、在一定时间减免其兴办经营实体或企业税收等优惠政策。 四是允许机关后勤单位与其他企业共享企业改制、兼并破产、再就业工程、住房建设优惠政策。 五是逐步提高公务员工资,将过去的住房、用车、餐饮及其它“暗补”的福利转化为货币化的“明补”理入工资,同时逐步提高机关经费保障标准。 六是以资产为纽带,科学界定资产范围,允许在机关分离后勤服务保障实体时人随资产走,将后勤服务实体原有资产无偿划拨给分离出来的单位,也可根据部门实际采取租赁、买断、托管、控股、股份制等多种方式

后勤服务论文篇3

关键词:后勤服务;监督体系;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G4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290-02

后勤部门是高校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后勤服务质量的高低对学校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学校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强化服务质量,论文构建了系统的后勤管理服务质量监督体系,以实现后勤的人本化服务,同时为学院构建和谐校园,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

一、四川教育学院后勤服务质量监督体系探索的必要性

(一)学校后勤服务为学院转制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四川教育学院转制是我校发展的历史性选择,意义重大。本学年是学院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年。这对每个部门,每位职工都是一种激励、一种约束。更给学校后勤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规范、更科学的目标。学校后勤服务部门都要紧紧围绕学院的转制工作,努力规范后勤服务秩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学院的转制成功作出应有的贡献。高校后勤的根本任务是八个字――保障、服务、育人、发展。保障,就是为学校实现办学目标提供坚实的后勤支持;育人,就是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发展,就是通过科学的管理,不断壮大和发展自己,进一步增强自身的能力。学校后勤服务部门将紧紧围绕这个根本任务,为学院转制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有效监管方式能充分促进学校后勤的良性发展

高等学校的后勤在实现社会化过程中及社会化之后,学校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其职能,建立有效的后勤监控体制,使社会化的后勤始终坚持为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服务的方向;使其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并遵循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对社会化后勤实施有效的监控,使之有利于提高学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减轻学校的负担,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保证学校的发展和稳定。这样才能全面营造文明向上、环境舒适、服务到位、经营有序的校园后勤服务氛围,体现出高等学校后勤为高等学校教育服务的新特点和专业性。

(三)师生、学校和社会对后勤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后勤工作在保持学校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构建和谐后勤管理、服务,从而使学校稳定的形势不断向好的方面发展。目前当代师生思想活跃、敏感性强,对学校和后勤管理工作要求更高。同时学校后勤服务有的实行社会化运作,各主体追求目标不同,不可避免地带来价值取向和管理理念的碰撞。如果管理服务单位不能摆正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的关系,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就会影响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从而影响学校的和谐稳定。我们要科学处理好后勤工作中的矛盾和关系,作到以学校发展大局为主。

二、省内外高校的后勤管理与运行模式

(一)四川大学后勤服务的“集团化管理”

四川大学后勤管理处建立学校与后勤集团的甲乙方关系,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行使后勤管理的甲方职能。四川大学后勤下设“三室三部”管理机构(集团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工会办公室、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监督部)、12个专业化中心(公司)及4个代管单位(校医院、幼儿园)。服务范围主要包括:学生餐饮服务、学生宿舍管理服务、校园物业管理、公用教室服务、学生浴室开水、水电气管理服务、教育超市、宾馆酒店服务、医疗卫生保健、建筑安装维修、幼儿教育等。集团模拟企业运作,全面实行目标管理和目标量化考核。集团开通了24小时服务投诉热线,建立了后勤接待制度,BBS后勤信箱、设立了后勤集团网站等,加强与师生的沟通。

(二)西南财经大学后勤服务的“总经理负责制”

西南财经大学后勤服务总公司是在原总务处基础上设立的企业化管理单位,实行学校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采用现代企业管理的制度进行规范。公司实行定岗定编的全员聘用劳动合同制、“按劳分配、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和“集中结算、责任中心、分户核算”的财务制度,建立起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管理模式。总公司下设行政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企划部等4个管理部门和饮食服务中心、学生公寓管理中心、物业管理中心、修缮服务中心、接待中心、校园管理中心、校医院、幼儿园和交通服务部等9个经营实体。实现制度化管理,细化每项制度管理,落实到人,将各个岗位的职责进行了描述。如对在首问责任制对在岗人员的语言进行规范,常采用“我们立即想办法解决”、“我们马上联系相关部门”等用语;不得采用“你找××(部门)”,“你打电话××(号码)”等语言细节都进行了规范,将组织目标与个人的行为紧密联系起来。改制后的后勤服务总公司,不断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机制运转灵活有效,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广东商学院后勤服务的“半企业化模式”

2010年1月学校撤销后勤服务集团,成立了后勤服务与管理处(简称“后勤处”)。后勤处下设2个科室、4个中心,分别是综合科、事务科;公寓中心、交通中心、维修中心、饮食服务中心。后勤处及其科室按学校机关行政处室运作方式;如公寓中心、交通中心、维修中心由学校按人员和项目核拨经费实行半企业化模式运作;饮食服务中心则按企业化模式运作,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三、构建四川教育学院后勤服务质量的监督体系

近年来,四川教育学院后勤服务坚持把有力保障作为后勤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把服务创新作为后勤发展的强大动力,学院后勤服务质量在保障能力、管理水平、自身发展、激励机制、队伍素质以及师生认可度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探索后勤服务质量规律,借鉴省内外学院后勤服务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院目前的发展阶段、特点和水平,论文建立如下的服务质量监督体系,进一步优化提升学院的后勤服务管理质量:

(一)学院后勤服务质量目标体系

监控目标是指监控主体通过实施监控,希望服务质量达到的目标。集团制定有总的质量方针,各中心对总方针进行分解,制定切合各自实际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通过对目标体系的探讨,找到监控点,保证后勤服务的质量,以实现优质服务。

后勤服务的目标:目标的系统定位是以学校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服务为服务对象,以“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为服务宗旨,以“优质服务求生存,改革创新求发展”为服务理念。

后勤服务的过程系统:要进一步加强校内餐饮服务、宿舍管理、水电供应、校园环境等各环节的制度化管理,规范各项工作程序,逐步建立学生食堂主副食品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制度,逐步完善有关工作记录、检查、反馈、改进的配套制度,以提高服务工作和质量的可控度。

建立后勤服务质量系统:建立符合学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主要的监控点为质检、工商、卫生、环保部门的合格率,师生满意度、合同的履约程度,后勤保障服务的时效性等。

(二)学院后勤服务质量组织体系

后勤的监控机构应该有四类:第一类是学校后勤的管理部门,如后勤处。第二类是服务单位内部质量监管机构,即由本部门的基层工作人员、各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参加组成的检查系统。第三类是以教职工为主体的监控机构,该机构的人员有工会、教(职)代会以及教职工代表组成。第四类机构是由学校的学生工作部门、学生会、共青团参加组成的机构。其中第三、四类机构为议事、建议、反馈和监督部门,是非常设机构,其日常工作由学校的后勤管理部门协调。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实施对后勤的宏观监控。后勤管理委员会可下设部分涉及面广的专业监督小组,如学生膳食供应、学生宿舍管理,职工安居工程等,由这些小组对监控对象实施专业的监控。

(三)学院后勤服务质量方法体系

建立后勤服务质量监督方法体系,通过过程管理原理,根据监控指标,找出影响质量的因素,改善后勤服务工作。

方法的目的是获取顾客信息,建立服务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提升服务质量。在后勤服务过程中,随时都会有师生员工投诉。掌握这些信息能为我们实施检查提供依据,因此应开展多种渠道获取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系统。检查的层次有三层:接受外部机构检查;后勤实体对所辖中心、科室进行检查;各部门自检自查。可采用的具体方法如首问责任制,该制度规定群众来访时,机关在岗被询问的工作人员即为首问责任人;限时办结制度,限时办结制度是指机关职能部门对校内各基层单位、师生员工及外来办事人员提出办理的事项,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限期办结的具体要求;神秘顾客调查法,神秘顾客调查法是一种检查现场服务质量的调查方式,可以分两个环节:调查实施过程及结果处理过程。要确保调查实现预期效果,调查的实施过程非常重要。

(四)学院后勤服务质量制度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套科学、规范、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工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增强的重要保证。目前,学院后勤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基础管理制度和各科室、中心的制度。进一步完善既有的《后勤服务监督办法》、《四川教育学院后勤管理处后勤服务总公司工作人员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同时需要与时俱进补充一些新的管理制度与规定。学校后勤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全校的师生,可以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将服务管理的规章制度进行分类完善。学校后勤工作的主要功能是为学校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服务。可从全校师生的吃、住、行、学(工)、其他等各个环节进行突破,完善建立如下的制度体系:

制度的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责任。通过与职工个人与各服务中心、科室签订的《工作目标责任书》、《安全稳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等相应的文件,实行目标管理,将具体的工作职责、服务标准等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在分工精细化、服务质量精细化的基础上,加强对各部门全年工作任务的部署、检查、考核、落实。形成层层有任务,人人有责任的良好格局。

参考文献:

[1]王燕,梁珊.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质量监控机制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8,(8).

后勤服务论文篇4

[关键词] 校企联姻; 高职院校; 后勤保障; 创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55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2- 0095- 03

1 当前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保障面临的新形势

高职院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这正是开始进入知识信息化时代。随着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管理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使改革创新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高职院校紧紧围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积极探索学校与社会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的“基地、教学、科研、招生、就业”“五位一体”的产学研结合的校企联营鲜明的办学模式,使得后勤服务保障经历新的变革[1]。就其发展趋势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知识化。进入以知识为基础的新时代以后,人才成为真正紧缺的资源,人由“劳动力”转变为“人力资源”,进而成为“人力资本”。由于知识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和创造性,学校后勤服务的对象不再是传统的财、物,而是有知识的人,具备变革意识、开拓精神、科学知识、实干作风、应变技巧、公关艺术的管理人才。因而对于知识的开发和管理成为后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

(2) 管理信息化。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依靠信息的生产、存储、处理、共享等,使得决策逐步信息化。如文字处理、数字处理、语言处理、图像处理、信息检索、网络通信等方面的现代化信息技能的广泛应用[3]。

(3) 管理企业化。高职院校后勤系统所开展的社会服务不能等同于社会企业,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不能追求利润最大化,应充分考虑消费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研究探讨后勤服务保障管理创新,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4]。

(4) 管理现代化。高职院校后勤与社会企业的联合,本着自愿互利原则在更大规模和更普遍的展开,由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向追求整体价值最大化。传统的物力、财力竞争转向学校后勤服务实体对市场瓜分能力的竞争,不仅要实现生产质量的“零缺陷”和服务质量的“零抱怨”,做到质量、服务一体化;还要通过对消费者服务和信息跟踪,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做到超前开发,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合理引导消费者在更高层次和更新领域的消费。但各高校之间也必须相互合作,通过联合协作实现共同发展,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不仅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还必须懂得如何把自身的核心能力恰当地同其他有利的竞争资源结合起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5]

(5) 管理科学化。探索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保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作为后勤服务保障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和总的指导方针,依靠严格、完备的规章制度转向依靠先进的现代企业文化来集聚后勤服务实体的向心力[6]。使得短期激励转向长期和短期激励相结合,物质推动激励转为情感满足激励,员工由被动接受型转向参与管理型,进而转向自我管理型。

2 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保障创新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保障,应在建立统一集中管理、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运行机制上全面创新。企业化管理机制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特征,是符合社会化大生产、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真正体现企业是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要求的一种企业制度。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提升后勤服务保障的经营实力,使学校后勤管理在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竞争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财务实力、获利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创新。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削弱了行政管理方法,因为它强调职责、职权、职位,而并非个人的能力或特权;增强了经济方法,因为它以经济手段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与劳动者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促进后勤服务保障发展。

3 阻碍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保障创新的主要因素

(1) 在后勤服务保障认识方面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有:① 认为高职院校后勤有着特定的“育人”功能,与社会企业有着本质区别。② 把深化后勤改革与校园稳定联系得太紧,认为加快推进生活后勤服务保障,会破坏校内的稳定局面。③ 排斥社会企业为学校服务, “肥水不外流”的思想影响,学校服务还要靠自己的后勤。

(2) 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成为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① 教育需求增大与教育事业经费紧缺、基础设施老化、发展空间不足之间的矛盾。② 管理职能、经营职能交叉,在运行过程中时有矛盾和摩擦。③ 现行的管理模式缺乏竞争机制,造成了人员管理和分配制度的大锅饭,后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④ 管理决策体制和机制存在滞后问题,学校与后勤服务实体的关系定位不准,各自责权不清;后勤服务实体内部缺乏合理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条件;产权关系不清,无法避免和化解市场风险,缺乏市场应变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⑤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融资手段单一,学校很难有能力投入足够的资金来扶持后勤服务实体的发展,后勤服务实体融资的机制又未完全建立,进行银行贷款操作比较困难。⑥ 后勤服务实体管理人才不足,经营管理水平、开拓创新能力、管理决策水平等无法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环境变化。

(3) 当前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保障管理现状还适应不了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① 管理观念落后,市场意识、风险意识、资本经营意识、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薄弱;管理者习惯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方法,重政绩,轻效益;重粗放式经营,轻集约式经营;重资产管理,轻资本运营;重产品推销,轻产品营销;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等。② 战略管理意识薄弱,虽然制订了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保障发展战略,但战略管理效率极低,不能与其他管理环节相衔接,不能起到战略导向作用;有的干脆就没有制定后勤服务保障管理战略,在决策方面反复无常;普遍重视短期利益,重视市场短线运作、价格大战、新概念炒作、盲目重组、偏好多元化、对长期发展考虑不多。③ 经营机制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过来,缺乏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表现在:① 经营观念落后,仍然存在“等、靠、要”思想,市场导向观念薄弱。② 管理手段落后。信息闭塞,反映迟钝,难以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做出及时反映。

4 推进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保障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

因校制宜,发挥优势,坚定地落实后勤服务保障“断奶”的战略决策,推动后勤服务实体的快速发展。

4.1 理顺学校与后勤服务实体的产权关系

进行后勤服务保障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一校两制,事企分开,产权明晰,企业化运作的“服务实体管理”模式,实行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核算盈亏的经济组织。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保障具有管理和经营的双重职能:① 受校长的委托,具有法人资格;② 实行独立核算,具有独立经营的权力,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③ 对服务实体的供、产、销、人、财、物实行程度不同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管理。这种管理体制为实现“一校两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对后勤服务实体的宏观调控,便于后勤服务实体的融资与投资,提高规模效益。

4.2 营造适应后勤服务保障发展的政策、机制、观念等氛围

后勤服务需要面临技术风险、产品风险、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考验,而对人才和资金的需求往往是十分巨大的。① 多方引进技术人才与高级管理人才,打破学校现有用人格局,在社会上广纳贤才,对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高薪聘用。②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实行产权形式多样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解决资金问题,广拓资金渠道,建立风险投资机制。③ 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政策,健全一套完善的后勤服务保障管理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财务、人事制度,创新“服务实体管理”的管理模式,靠近现代企业制度。

4.3 建立高职院校后勤服务实体的企业文化

建设具有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保障自身特色,符合后勤服务实体实际的企业文化,帮助职工和管理者共同树立正确的目标,确定共同的行为准则,增强对学校后勤服务实体的归属意识,为推进有效管理寻找精神动力。并通过塑造后勤服务实体的形象和建立企业文化,为增加后勤服务实体的社会知名度,提高学校地位,扩大学校影响奠定基础。

5 结 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后勤管理沿用的传统管理理论和方法面临革命,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保障,应以校企联姻为依托全力推进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和效益。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为保障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保障的生存和发展,培育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保障的竞争优势,应高度重视管理创新,积极研究能使高职院校后勤服务保障的各生产力要素在新形势下高效运作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这是新时代的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 杜世禄. 五位一体 校企联营 打造统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模式[J]. 教育发展与研究,2004(z1).

[2] 蒋景华,卜中和. 高等学校后勤管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 王海涛. 浅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J]. 高校后勤研究,2011(2).

[4] 黄雯波,谭晓莎.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市场化问题探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5).

后勤服务论文篇5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后勤工作 全品质管理 管理文化

一、全品质管理是一种追求高品质服务的组织文化

全品质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是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产生、发展和逐步完善起来的一种企业管理思想。全品质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品质圈”(Quality Circle)管理理论。所谓品质圈,就是在企业的计划、训练、起步、作业等各工作环节的各个部门,成立起若干由经过训练的五至十名员工组成的小组,每周定期聚会,探讨本部门工作中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推行全品质管理的主要方法有:改善品质要从采用新的观念开始;加强对员工工作技能的训练;培养员工的领导才能和敬业精神;撤除各部门之间的障碍,使之密切合作和相互协调,发挥机构的整体效益;因才施用,发挥员工的专长,使之得到成功的满足等。

二、高校后勤工作的全品质管理

后勤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立足学校,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和保障。要建设一流的高校就必须有一流的后勤保障,一流的后勤工作必须有一流的管理水平。

全品质管理思想的管理目标和实施方法,符合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开放的发展总趋势,能使高校后勤工作在为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服务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促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1.强化服务理念:从“一切为了师生”到“达到师生最高满意程度”。面对成千上万师生,后勤工作要使他们的一切需求都得到完全满足是困难的,而且可以道出诸如“硬件落后”、“条件不足”之类理由加以辩解。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高校后勤工作的进一步改革发展,就要树立起正确的义利观,以社会效益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主要标准,在改革的总目标上“更上一层楼”,由“一切为了师生”提升到“达到师生最高满意程度”,树立起完全彻底的服务观念。尽管各校的服务设施、现代化程度有较大差异,但员工的服务理念是可以统一到同一水准的。全体后勤员工要树立起“达到师生最高满意程度”的服务理念,以服务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以服务求效益,不断改革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充分了解师生的需求,挖掘内部潜力,开发服务项目,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以师生满意率为第一需要,向着“全品质管理”的总体目标不断前进。

2.管理体制多元化:改善服务条件,完善服务环境。所谓管理体制多元化,就是高校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所处的后勤改革环境,逐步减少学校供给及模拟市场等制度供给,更多地采用合同承包、特许经营、BOT、自由市场等后勤社会化特征鲜明的制度,并最终实现全部后勤服务产品的社会化制度供给。

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相当进展,但在进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与障碍,距离“最高满意程度”的全品质管理目标还有相当差距。因此,要进一步改善服务条件,完善服务环境,还需要更多地采用合同承包、特许经营、BOT、自由市场等方式引进社会服务资源。

(1)“合同承包”是指在不改变资产所有权的条件下,学校与社会上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签订后勤服务产品合同,学校将一些后勤服务产品经营权转让给社会企业。

(2)“特许经营”是指高校将一些后勤服务业务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特许给社会上资质、知名度、规模及信任度较高的某些企业,让他们按照学校的要求在特定的领域里提供特定的服务。

(3)“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的缩写,是不少高校引进外来资金改善办学条件的重要途径。高校通过政府的运作渠道,与非官方资本签订项目特许经营协议,将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后一定时间内的经营权交给投资方,由该机构自行筹集资金进行项目建设和经营;特许经营期满,将该基础设施无偿交给高校。

(4)“自由市场”是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主要选择之一,学校或师生直接向社会企业购买后勤服务产品。高校可将大部分的后勤服务产品通过向社会企业招标后择优发包,并与中标者签订合同,由其提供后勤服务产品。

3.“品质圈”网络:增强员工的参与意识和队伍的凝聚力。“品质圈”理论与我们一贯倡导的参与意识、主人翁精神、民主管理有较大的共同之处。充分发挥党、政、工、青、妇组织的作用,组成各类“品质圈”,形成以后勤工作改革发展为中心的“品质圈”网络,发动全体员工由被动接受工作安排的心理状态转为主动参与后勤服务工作,是推行全品质管理的主要方法。

4.多渠道培训:提高高校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是实施全品质管理的重要途径。任何部门要想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都必须依靠一支高素质的业务队伍。

高校后勤工作全品质管理还会受到社会环境、服务条件、服务对象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也有一个分阶段发展的过程。只要我们用全品质管理思想指导后勤工作稳步发展,就能够渐进形成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后勤管理文化,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高品质的满意服务。

参考文献:

后勤服务论文篇6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队伍建设

高校后勤担负着为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服务保障的职责,与社会中其他领域的后勤,高校后勤除有其共性外,其特殊性在于其经营、服务和管理工作具有育人的功能,要求高校后勤通过自身的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优美的校园环境、优质的服务,以实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宗旨。高校后勤要实现“三服务、三育人”的宗旨,必须具有一支思想觉悟高、专业技能娴熟、讲团结、乐于奉献的后勤队伍。

一、高校后勤队伍建设对推动后勤社会化改革至关重要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变革,旨在通过改革建立市场化高校后勤服务体系,这样一来势必打破高校后勤传统的垄断地位,直面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二重性越来越明显,对其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全员转变观念,苦练内功,不断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加快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必由之路,而高校后勤队伍作为改革的承受者和实施者,其素质如何又直接影响到社会化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高校后勤要实现“三服务、三育人”的宗旨,后勤员工就必须拥有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掌握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后勤社会化需要一支热爱本职工作,勤勤恳恳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职工队伍;需要能把职业道德寓于服务之中,千方百计为广大师生排忧解难,做到办实事、办好事,各项服务热情周到、准确及时、保质保量的职工队伍。

二、三峡大学后勤队伍建设成功的经验

三峡大学后勤集团(以下简称“集团”)是2001年9月随着三峡大学的组建而成立的,属三峡大学的附属机构,是在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下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后勤服务实体。集团设有党政办公室(人力资源部)、监控审计部、计财部、改革与发展研究室、饮食服务管理办公室5个职能科室;公寓管理中心、大楼场馆管理中心、水电中心、绿化环卫中心、物业管理中心、综合中心(宜昌教育实业开发总公司办公室、经营服务管理办公室)6个服务单位;接待中心、驾培中心、教材供应中心、印刷厂、网络事务办公室5个经营单位;护坡绿化研究所;还有通讯中心、校医院、幼儿园3个托管单位。后勤集团现有员工1068人,其中,正式职工302人。集团从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以提升整体素质为目的,强化队伍建设,采取在岗、委托培训以及“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力度,通过干部交流、轮岗等渠道加强干部能力培养和锻炼,塑造了一支结构合理、作风过硬、素质优良的后勤服务经营管理队伍,取得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集团收入和利润逐年增长,服务质量稳步提升,重点考核服务项目满意率均在90%以上,多次被学校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和“五好处级领导班子”集体,2008年还被全国创争活动领导小组评为“全国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

(一)把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集团从后勤自身的特点出发,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后勤员工正确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强化职业责任心,使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热爱本职工作,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的思想,把文明礼貌和优质服务变为日常的行为准则;加强服务宗旨教育,后勤的工作任务就是为教学、科研服务,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通过教育,集团员工个个思想过硬,作风优良,服务意识、水平明显提升。集团总体服务综合满意率由2005年的86.08%,提高到目前的92.69%,每年均能收到师生几十封书面的表扬信,也涌现出被湖北省高工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抗雪救灾先进个人”等一批优秀员工。

(二)实施目标化管理,改革用人制度

面对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新形势,要不断深化高校社会化改革,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就要从用人制度上抓起。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已经逐步打破了后勤队伍的用人界限,坚持唯才是举的原则,要转变用人观念,淡化身份管理,强化岗位管理。从2007年开始,集团实行内部管理模式调整,对原接待中心、商贸中心、电子阅览室、饮食中心、驾培中心、印刷厂等单位实行风险目标管理,极大激发了管理潜能,有力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管理效益得以明显增强。此外,集团从组建以来,不论是干部还是员工都实行公开招聘,按需设岗,按岗定员,竞争上岗。通过严格认真的考核,使有能力、善于经营管理、能吃苦耐劳、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并热爱后勤事业的同志能够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去,从而组建起一支强有力的后勤队伍,为学校后勤保障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后勤工作量大,直接影响着高校师生员工的衣食住行和环境,对高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后勤队伍的业务技能培训,充分调动后勤人员学文化、学业务、学技术的积极性。集团各级组织每年都要根据国家的形势与政策和集团实际需要,制定各类培训计划,并认真落实。具体有:中心组学习培训――集团党委中心学习组坚持每月一次的专题学习讨论和培训,采用确定专题和中心发言人的学习方式,促进领导干部带头进行“讲学”,探讨理论且指导实践;管理理论与专业知识培训――集团常年坚持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开展人文素养、经济形势、法律法规、企业管理等不同类型的专题讲座;个性化人才培训――集团党委根据不同岗位要求和人员情况先后选送多名同志到宜昌市委党校培训,选送多名同志到地方优秀企业和兄弟院校(如宜化集团、太平鸟集团、河北大学等)挂职培训;多层面的职工岗位培训――采取岗前岗中、委托培训、岗位练兵和“比武”等多种方式开展职工技能培训;自主学习培训――集团鼓励员工开展学历教育,并出台相应奖励办法,近年来集团提升学历层次有42人,其中获硕士学位1人,获本科学历15人,专科学历26人;此外,集团还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加强协调和统筹,鼓励员工有针对性的开展单项课程学习。通过对后勤工作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不但可以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文化素质、政治思想素质,而且还使他们的业务行为规范化、准确化,提高工作效率,并节省开支和服务费用。

(四)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增强员工自信心,形成集团发展动力之源

职业生涯设计是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准确定位职业方向,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并提供奋斗的策略,增强职业竞争力。集团党委通过认真研究集团队伍的现状,根据员工层次不同、工作岗位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规划员工目标愿景,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经过职业生涯设计之后,集团员工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增强了自信心,有了前进的动力。职工在后勤服务中能始终坚持三个“贴近”原则,牢记“三个服务”宗旨,力求“三个满意”标准。即贴近教学、贴近科研、贴近师生生活,牢记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师生生活的宗旨,力争做到学校领导满意、师生员工满意、集团上下自己满意的三满意标准。集团员工时刻显现出饱满的工作热情,形成集团发展动力之源,推动集团快速发展。

三、三峡大学后勤队伍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后勤队伍建设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为了顺应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发展,实现“三服务、三育人”的宗旨,需要建立一支与其相适应的后勤队伍,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掌握各项服务技能,提高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提高职工育人能力。这样,就必须将各种教育培训工作长期化、制度化,建立组织培训和自我培训的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鼓励员工建立学习目标,向自我挑战,实现自我超越。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推动后勤员工素质不断提升。

(二)后勤队伍建设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调动后勤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评价后勤服务质量等,客观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可以由服务对象的学校各职能部门、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检查考核小组,对后勤工作进行定期的检查或不定期的抽查,并形成制度。在检查考核过程中,考核小组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公平公正的原则,不但要听取考核对象的工作汇报,还要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听取相关部门和服务对象的情况反映和反馈意见,最后再做出比较客观的评议。通过检查考核,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及时解决。对完成任务好的要依照规章奖励,对各种违纪违章的人和事要依照规章及时处理,并与每一位员工的评优和绩效工资挂钩,这既可以规范约束后勤员工的工作,又可以进一步调动广大后勤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后勤队伍主动提高服务水平的动力,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实践后勤“三服务、三育人”的宗旨。

(三)后勤队伍建设需要依赖企业文化的建设

高校后勤企业应充分借助高校深厚的文化积淀,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后勤职工精神生活质量,以文铸魂,以文育人,在广大后勤职工中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增强职工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自主创新精神,增强后勤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切实把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摆在工作重心的位置,通过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提高后勤职工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打造知识型、复合型的高素质后勤人才队伍。

由此可见,后勤队伍建设的好坏对高校后勤工作、以及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各高校应从实际出发,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适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后勤队伍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波.论地方高校后勤干部队伍建设问题[J].高校后勤研究,2008(6).

2、庞本勤.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党校后勤干部队伍建设[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6).

3、杜群英.谈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校后勤人员队伍素质问题[J].长春大学学报,2007(11).

后勤服务论文篇7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高校后勤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后勤管理工作如何应对新时期下的复杂局面,迎接挑战。作者认为改善旧的管理手段,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加强管理,是高校后勤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校后勤现状进行分析,对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而提出了加强后勤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管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都为后勤保障与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如何解决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何不断创新、提高后勤保障与服务水平,如何促进高校后勤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成为广大后勤人员思考的问题。

一、现代高校后勤的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以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高等学校的招生数量不断增加,推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物价上涨,给高校后勤工作带来许多新的困难和压力。后勤在高校每年的经费开支中占有相当大比重,是学校校园里的主要消费部门。高校资金紧缺和物价上涨,致使后勤工作的正常运转压力倍增。现代后勤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系统,内部各组成环节的协调失衡直接影响整体保障效能。[1]后勤管理成效如何不仅关系到后勤保障,且直接关系到校园的安全稳定。

二、高校后勤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科学、规范的资源配置,运行机制陈旧。

国内高校后勤普遍存在这一问题,后勤基础设施陈旧,硬件设施落后,难以为高校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二)人员思想陈旧,服务意识薄弱,自觉性不强。

后勤是服务高校师生强有力的后盾,是以服务为“根”的单位。然而高校后勤人员经常找不准自己的定位,服务意识薄弱,缺乏主动为学院正常教学秩序保驾护航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三)高校后勤普遍不受重视,队伍结构不完整,人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高校后勤长期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导致高校后勤始终墨守陈规,难以推陈出新、跳出以往陈旧的思维模式,创新意识滞后,难以可持续发展。

三、如何加强高校后勤管理

(一)转变观念,遵循后勤管理特点和规律,提高决策能力。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准确的判断,准确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转变。要提高后勤管理决策质量,后勤管理者就应做到:

1.要善于辩证地思考问题。决策成败的关键在于认识上能否深入事物的内部, 从复杂的矛盾中找到主要矛盾,从相互的联系中找到本质的必然联系。

2.要按科学决策程序办事。进行决策时, 要掌握准确信息, 从实际出发, 加强预测论证, 更要树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科学决策观念。[2]

3.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管理者思想观没有创新,后勤管理工作就难以取得质的飞跃。

(二)提升后勤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效利用后勤资源。加强后勤管理人员培训与学习,提升后勤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效利用后勤资源。在后勤服务过程中,后勤职工直接参与服务过程。后勤工作具有服务属性,后勤服务与管理工作中的“产品”交换过程是以人为载体的。所以产品质量的好坏实际上就是服务质量的好坏和满意率的高低。因此,要重视提升后勤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后勤管理与服务质量。

(三)加强和完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采用现代化财务手段,保证高校后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后勤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完整性。根据内部财务核算,进行总结反思,制定详细的、合理的财务管理手段,开源节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1.强化“减付”是增加效益的观念,着力在“减付”上做文章。当前“钱少事多”是后勤保障的主要矛盾,“钱少要把事情办好”的正确途径主要是节流。[3]即通过节流来减少财力的支出, 在总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 谋求增加经费的潜在效益。

2.增强“节约是增收”的意识,注重在厉行节约上使真劲。节约工作表现在工作各个方面,节约工作抓得如何, 直接影响着高校后勤经济效益。因此, 要牢固树立“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思想, 增强“节约是增收”的意识。[4]良好的节约意识能够转化为―定的经济效益。强化后勤管理人员勤俭节约的价值观念, 教育要先行;要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并纳入高校整体规划之中。使广大后勤工作人员认清节约与部门发展的关系、节约与个人的关系。从而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风尚。

(四)进一步构建完善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高校后勤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立足于高校发展实际,构建以服务于教育、科研、教学、校园文化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这也是高校后勤系统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明智选择。构建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后勤管理和服务质量。

(五)完善后勤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管理与服务的功能。通过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和有效的考评机制,使后勤人员正确认识自身工作的意义,增强工作人员的事业感、责任感,提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后勤人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一是,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调动后勤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在高校后勤管理中,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要充分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充分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断完善管理的激励机制,促使后勤全体员工能够全心全意投身改革的各项工作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研究,充分调动后勤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发掘人力资源的潜能。二是,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大胆创新,适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科学的、客观的、人性化的发挥并提升学校后勤管理效能。

四、结束语

后勤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提高管理水平, 对于后勤管理者来说, 必须确立系统意识和全局观念,同时, 后勤管理内容复杂, 涉及面广, 必须建立健全以岗位职责为中心目标的管理责任制。各级各类后勤人员都要明确自己的职责, 在职责范围内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做到事事有人抓, 处处有人管, 各人有各人的重点, 人人都能做出一番成绩。 要解决当前高校后勤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根本出路,只有靠后勤人自己的努力,所以必须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服务育人的思想,抢抓机遇,扎实进取,才能使高校后勤管理建设和发展依法、有序、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陈建雄.论高校后勤管理的创新[J].科技创业月刊,2008(2)。

[2]刘晓青.浅谈高校后勤的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

后勤服务论文篇8

关键词:社会化 高校后勤 服务育人

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各个大学都在自己办后勤,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封闭式的“大而全”、“小而全”、“万事不求人”的行政,使学校背负着沉重的包袱。特别是1999年全国各大高校扩招以后,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后勤服务设施及服务水平严重落后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就更加尖锐地凸显出来。学生食宿条件紧、缺、差的窘境出现,严重制约着高校的教育事业发展和办学规模扩大,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摆脱“学校办社会”,形成“社会办大学”的局面,如何克服后勤“瓶颈”的制约逐渐成为各个高校面临的一大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步伐的不断加快及范围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的影响也逐步渗透到了高校后勤管理体系中。

1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及特点

1.1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就是高校后勤将自身的生产、服务、经营和管理等活动通过价值选择,纳入社会经济活动的体系,把后勤自动的活动转化为社会服务保障系统的一部分。逐步建立起服务主体企业化、服务成果商品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服务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新机制,是服务者和被服务者都进入市场,促使后勤服务纳入社会同行业的运行轨道,并运用价值规律,实现服务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社会化,使其在同等条件下竞争发展。总而言之,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实质是适应我国高校办学模式的根本转变,改变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一户一校办后勤的局面,使后勤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既按市场规律运作,又具有教育特点的后勤保障体系。最根本的是把原有后勤系统从学校行政体系中分离,实行企业化运作,逐步转变成为以后勤服务为主的社会企业,也就是将高校的后勤纳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联办,全方位服务于学校的企业化、市场化和开放型的后勤服务体系。

1.2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特点

与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相比,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模式具有以下特点:①它是在服务商品化发展适应度较高的基础上以直接为教学、科研部门服务作为出发点而形成的一种现代化高教服务分工体系;②构成该体系的各个涉及教学、科研经济部门与教学、科研部门之间通过市场纽带确立了稳定可靠的相互依赖关系和新型的市场关系;③社会化目标的实现,政府、社会、学校三者的关系是政府主导、社会分担、高校后勤重组与分流。

2 社会化条件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后勤在管理、制度中存在问题导致服务育人功能难以发挥

①高校后勤缺乏科学的管理,使后勤育人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高校后勤缺乏科学的管理,主要就是指高校后勤管理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即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人力资源开发理念、无差别管理理念等导致服务育人工作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以人为本”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人尽皆知的话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做到。从管理的角度讲,“以人为本”就是以员工为本,然而该理念真正被贯彻执行起来,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因为这往往涉及成本以及经营者利益等问题。鉴于当前高校后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后勤的员工无法能够获得真正的关心、尊重、理解,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也不能以更主动的姿态、更大的激情投身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真正将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所以也无法在服务过程中践行企业的服务理念,为广大师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更谈不上发挥后勤的育人功能了。

②缺乏完善的指标体系,使服务育人缺少制度基础

熟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完善的制度是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企业缺少了制度,整个秩序将会处于混乱状态,员工将会无所适从,最终完全有可能偏离发展的轨道而将企业引向歧路,甚至走向灭亡。虽然这些年高校后勤在人、财、物及体系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为育人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但后勤所确立的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缺乏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延续性和一致性,很难体现公平公正性。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对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精神最好的诠释。后勤的制度是由后勤制定的,是适合于后勤的所有成员,无论其职务大小、身份高低,都应该一视同仁。如果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出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不公正现象,则很容易导致员工内心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因违反制度而遭受处罚的员工的不满,这样就很容易助长后勤的不正之风,那么育人的功能就根本无法体现了。

2.2 社会化条件下高校后勤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导致后勤服务育人执行力不足

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的一切几乎都与经济效益挂钩。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节约后勤经费的投入,现在大部分高校后勤都开始引入社会资金。社会资金的引入固然能为学校节省对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可以大大节约学校对后勤资金的投入,缓解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局面,提高教学经费的投入,但同时也带来种种不良的影响和后果,比如在服务育人方面就明显显得执行力不足。社会资金注入高校后勤,其最大的目的是要从中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很少甚至根本不注重员工服务育人方面的培训。再者,他们所雇佣的员工文化水平低,而且不少员工来自农村,外出打工第一要义是“谋生”。根据调查发现,高校后勤一线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一般在1000元到1200元左右,尚未达到城市的平均收入。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当员工自身还无法从对物质的追求上升到对精神追求的层面的时候,属于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是不被他们所关注的,也是不会刻意希望要达到的。所以,毋庸诿言,要求每一位员工对服务对象都能产生“慈父慈母”般的情怀,以一颗博爱的热心、以一份真挚的情感去对待服务对象,基本上是无法实现的。从人与人沟通层面来看,缺少情感的沟通方式在沟通过程中必定显得生硬和直白。

3 解决社会化条件下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培育先进的管理理念

高校后勤的管理范围,无非是人、财、物这三大块内容,但无论是管财还是管物,首先是要管好人。只要人管好了,对于财和物的管理基本就变得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了。高校就是育人的基地,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理念的实践必须依赖于人,因为服务更多所展示出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所以高校后勤应加强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人力资源开发理念、无差别管理理念的贯彻和执行。总而言之,作为后勤的管理者,要真正认识员工的价值,尊重员工的劳动,倾听员工的意见,关心员工的生活,考虑员工的需求。只有让员工满意了,员工才能真正将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才能更好地在服务过程中践行企业的服务理念,为广大师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同时,要加强后勤的管理队伍、技术队伍和服务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后勤队伍,只有这样服务育人才有了可靠的执行力量。

3.2 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所谓完善的制度体系就是指该制度要具有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延续性和一致性同时具有公平公正性。只有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使得后勤的各项活动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制定高校后勤制度时必须要符合实际情况,切合后勤的发展现状,能够被全体员工所领会并加以执行,同时还要考虑到制度执行的长期性,制度一旦制定,除非客观环境发生较大的预料之外的变化,否则不应该轻易修改。如果朝令夕改,就会大大降低制度的严肃性和可信任度,员工也会对制度产生极大的干扰和负作用。高校后勤服务育人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制度基本恒定,实际执行的规范和标准才会保持前后一致,才能因其积淀而发挥更多的作用。

3.3 加强政府、高校和企业三者协调

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社会化条件下的高校后勤虽然具有企业的某些性质,但它又不同与一般企业。它依托校园文化大背景,具有一般企业所未有的职责和任务。虽然高校后勤作为一个企业要追求利润,但又因为它的特殊性即公益性,使得它还具有服务育人的重要职责。对于如何做好服务育人工作,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三者的有效协调。首先,政府应给高校后勤经济上一定的补贴,满足后勤行使公益性的需要,使后勤在经济上有一定的保障。其次,学校应对高校后勤进行政策引导,积极努力地引导后勤朝“三服务,两育人”的工作目标前进。再次,高校后勤应利用好政府和学校所给的优惠政策,适时适量地提高后勤职工的工资,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服务中,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努力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在服务的过程中达到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雅萍.服务育人—高校后勤育人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版:12-32.

[2]盛裕良.21世纪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构想[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版:51-54.

[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63-68.

[4]《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杜威Dewey John.明日之学校[M].商务印书馆1923版.

后勤服务论文篇9

1.后勤部门员工普遍理论功底不深厚,理论指导实践能力较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内涵主要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这句话虽然简单,但是要理解其精髓,需要了解该理论的出处。要学习在1943年撰写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还需要学习《论群众路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等规定内容。这些对理论性极强的文章、文件对于后勤管理部门的员工来说,无疑难度较大。某些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本身学习的自觉性不高,存在以干代学的现象,特别是当工作与学习发生矛盾时,往往认为学习是“软指标”,可以往后推一推,导致学习的自觉性不高,系统性不强,效果不佳。二是学习制度坚持得不好。客观上强调工作忙、压力大和事务性工作较多,缺乏持之以恒自觉学习政治理论的精神。三是学用结合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在理论体系的把握上及“融会贯通”地运用理论学习成果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不够,忽视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导致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脱节,只满足于片面地引用个别原理,不能有效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2.缺乏群众工作经验,宗旨观念有所淡化。后勤管理部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核心在“服务”。做好后勤各项服务工作,把党和国家对群众的关怀和温暖通过后勤管理部门送到群众中,关键就是服务。后勤管理部门是高校的窗口单位,直接面对着全校师生的生活问题。如果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扎实,就会直接影响师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于1999年拉开大幕,至今15年,但在有些高校的后勤部门仍存在大包大揽的情况,存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态度不好、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也就是说对“服务”的思想体会得不深不透,不能自觉地把师生尤其是学生对后勤服务工作的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小成即满,有时还做不到受理、咨询一样热情,生人、熟人一样和气,干部、群众一样尊重,忙时、闲时一样耐心。还没有真正在思想、行动上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服务”意识。3.工作作风不实,求真务实的精神不够。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存在周期性,寒暑假工作轻松,学生开学、上级检查时较忙。在任务多、压力大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完成任务,而不是怎样做到最好。在工作中缺乏思考和探究精神,少数员工存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认为工作上过得去就行,不求冒尖,但求稳而不乱,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认为只要规规矩矩地按条款、按规章制度办事,工作不出错,不添乱子,就问心无愧。没给自己树立起跨越的高标杆,缺乏向更高目标追求和奋斗的激情与勇气,工作效果不佳。

二、后勤管理部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

1.指导思想。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其他部门一样,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后勤管理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为重点,带动全体后勤部门员工,按照中央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教育实践活动总要求,切实加强后勤管理部门全体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力解决领导干部及后勤服务保障方面师生员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能力,保持党和师生员工的血肉联系,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为创建国内高水平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和物质保证。2.基本方法。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指导方法[2],该方法是党和国家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又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要深入群众,认真调查研究,把群众的愿望、要求和斗争经验集中起来,加以分析、综合和提高,使之系统化,从而作出工作决策,提出政策、任务和规划。当工作决定形成之后,必须回到群众中去做好宣传解释,使各项的政策在群众中得到贯彻执行,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的行动中检验是否正确。对后勤部门来说,全校师生员工是群众主体,要走群众路线就必须接地气,聚人气,深入全校师生员工,依靠广大师生员工。增强与师生员工的互动,努力让师生员工关注、理解、支持、参与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师生是后勤管理部门工作的体验群,最清楚后勤管理部门服务水平和质量的高低好坏,也只有他们有资格评价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全校师生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检验后勤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只有全校师生说好,才是真的好;只有全校师生满意,才真正达到了目标。目标对了,标准明了,才能指导和推进全校师生的各项工作。否则,一旦目标不对、标准不明,则会使工作失去方向、偏离重心。因此,后勤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师生的“关注度、理解度、支持度、参与度”,只有师生参与到后勤的工作中,工作才能有最广泛最扎实的群众基础。在互动中吸取经验,改进工作,进而相互提高,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落脚点。党的群众路线首先提出了一个明确的价值目标,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党与群众关系中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条,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谋求,而是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使命。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使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不断得到实现。党始终坚持党的宗旨,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办事。我们的工作是否有成效要以群众答不答应、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些都充分诠释了人民利益是我党全部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立党之根本。”对于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来说,其落脚点就是“一切为了全校师生”,服务全校师生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所在。要牢固树立师生利益无小事的观念,从涉及师生利益的小事做起,从解决师生最现实、最急迫的问题入手,积极为全校师生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让全校师生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让全校师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3]。

三、后勤管理部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措施

后勤服务论文篇10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后勤职工的政治思想水平

后勤服务保障中心综合支部根据院党政和院工会工作部署,积极组织后勤职工学习,将学校的政策、方针与后勤工作实践结合起来,促进全体职工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首先,我们加强了政治理论的学习,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七大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等重要思想理论,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其次,加强了法制学习,组织后勤职工学习了《工会法》、《劳动法》等法律知识,增强了职工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通过学习,使后勤职工深刻认识到自己虽然身处学校后勤部门,但是为学校教学、科研及教职工后勤服务保障的工作却很光荣而且责任重大,从而在工作中更加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职工的政治思想水平和觉悟得到进一步提高。增强了后勤服务保障中心综合支部做好后勤服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了后勤服务保障中心在学院大局中的作用。

我们还积极开展“建设节约型校园活动”;学院烹饪大赛;组织职工积极献言献策,为学院工会贡献发展建议和意见;教育培养广大职工以校为家,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做一名服务技能过硬,认真履行职责的合格职工。通过这些政治理论的学习和健康向上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广大职工的政策理论水平,明晰了价值取向,更加坚定了政治信念,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为后勤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扎实开展“职工之家”完善工作,积极营造和谐环境

经过3年多实践,后勤服务保障中心充分认识到,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体后勤职工的根本利益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牢固树立了“建家就是兴院”的指导思想,精心策划创建方案,积极拓宽创建形式,努力实现高起点建家,今年后勤服务保障中心综合支部在继续扎扎实实、全面深入建设“职工之家”活动成绩突出。一是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为员工购买了各类学习读本,让员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二是是完善了建家活动的配套措施工作,后勤服务保障中心综合支部在“职工之家”增设配置了多台电脑、打印机和报刊杂志;三是定期组织技能训练和业务比武,经常邀请老师或专家对后勤工作职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同时还注重加强员工素质培训,努力提升员工当“家”议事的能力。四是强化激励政策,对业余学习取得突出成绩和参加学院各类比赛中取得佳绩的员工给予奖励,激发了员工的学习热情。今年,后勤服务保障中心有3名员工取得大专以上学历,8名员工考取了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有5名员工在专业业务比赛中取得较好名次。五是改善职工文体活动设施和环境,后勤服务保障中心综合支积极与学校健身中心协商,免费为后勤职工提供健身场地,改善了公司职工和家属的娱乐环境。后勤服务保障中心在“职工之家”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将再接再厉,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地工作,不断巩固职工之家建设成果,奋力争创全院级“模范职工之家”。

三、活跃生活,积极开展和参与学校及后勤各种文体活动,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1、后勤服务保障中心连续组织了三届后勤集团职工趣味运动会。为活跃后勤职工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凝聚人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展现全体后勤职工的精神面貌及风采,提高广大后勤员工的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奉献意识,后勤服务保障中心综合支部连续组织开展了三届后勤集团职工趣味运动会,有效地丰富了广大职工的文体生活,提高了职工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促进了职工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赞扬。今年开展的趣味运动会,后勤服务保障中心根据中心实际情况,利用现有条件,共设置了三人组走踏板、蒙眼拿物定向走、单人腿夹气球拔河、五人绑腿竞走、羽毛球等三十多个趣味比赛项目,来自后勤集体的2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比赛现场气氛和谐、活跃热闹,笑声、掌声、欢呼声、加油声此起彼伏,干部职工热情高涨,时而大步快走,时而静气思索,斗智斗勇,赛耐力、比精细,不时传出朗朗笑声,今年开展趣味比赛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健身强体,凝聚人心,陶冶情操,鼓舞士气,有利后勤工作开展的作用。

2、积极参与学院组织的校运动会。后勤服务保障中心还着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教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今年配合学院举办了2010年教职员工体育运动会,体育运动会是营造浓郁全民体育健身氛围的标志性活动。今年教职员工体育运动会比赛于4月22日至24日在学院举行;共设个人项目24项,团体项目7项,全院约有598名教职工报名参赛。经过三天激烈比赛,后勤集团、网络教育学院、理工科基础教学部分别荣获团体总分一至三名。荣获精神文明奖的四个单位是:化学与材料科学系、物理学与信息技术系、机关、后勤集团。本次运动会是我校全民健身活动的一次大检阅。本次运动会的最大亮点是教职工文明参赛氛围形成、组织规范。由于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及各部门共同努力,全体工作人员认真负责,比赛取得圆满成功。

3、后勤服务保障中心为了丰富后勤职工节日文化生活,营造欢乐喜庆、祥和文明的节日文化氛围,还举办了元旦新年音乐会,春节文艺演出等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

四、以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为契机,为教职工办实事

1.认真开展争先创优活动

根据学校统一部署,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后勤服务保障中心将开展争先创优活动落实到实处,一是抓好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进一步提高后勤职工的思想素质。二是把创先争优活动与立足岗位做贡献结合起来,切实做好2014年服务工作,以实际行动抓实创先争优活动。同时配合学院在全院教职工中开展了“立足本职做贡献,争先创优做先进”的征文活动。

2.以人为本,情暖人心,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

为进一步激发广大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后勤服务保障中心贴近后勤职工生活,急职工所急,想职工所想,千方百计地为后勤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作。积极开展了“送温暖、暖人心”慰问劳模、特困和生病住院教职工活动,全年在工会主席及委员亲自带领下慰问探视生病住院后勤职工20余人,慰问亲友去世的后勤职工6人。

3、坚持为师生、教学、科研服务的宗旨,尽可能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后勤全体同志始终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事业心,注意听取师生员工对后勤工作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将后勤服务工作做细,将水平做高。

4、认真组织开展后勤工作人员工年度体检工作。编印健康档案,筹建健康服务中心(信息健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