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供给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20:34:26

后勤供给

后勤供给范文篇1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改革;供给侧;新型管理模式制度

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此观念的提出将对高校后勤管理产生深远影响,相关领域都会发生变革,所以高校后勤一定要进一步深化体制结构的改革。要坚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建立标

准化的服务管理体系,营造好的市场环境,在建立制度和标准的时候把企业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内。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要坚持持续创新,除了互联网+和新技术外也要在管理等其他方面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进一步的整合资源,建立开放市场尽快迎来专业化,让管理变得简单,让各服务窗口成为大管家的角色,帮助学校进行全面的后勤管理。但目前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并不彻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建立高效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和制度,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从而保障高校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一、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1.后勤实体与高校产权关系不明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经费、人员与高校剥离,而后勤资产仍然属于高校所有,后勤实体与高校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明确。在高校割断了给后勤经营实体的资金和人员后,又将其资产抓住不放,使得后勤经营实体在自负盈亏企业的运营方式中无法定位自己与高校的关系。

2.后勤管理体制不完善。一是监督体制不完善。高校一些具体的教育管理政策由高校自己来制定,后勤管理改革也成为高校独立的行为,教育主管部门无力监督,目前又缺乏社会监督机制。学校内部的监督部门往往由于经验、专业水平等方面的限制,与后勤部门协调不力,不能起到监督的作用,从而使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二是经营体制不完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许多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门被后勤集团所代替,后勤集团所属的经营实体,是服务与经营一体化的机构,但在实际运作中,往往将自己上移为管理部门,以管理来代替经营与服务,从而使后勤经营过程行政化,忽视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导致了职工积极性不高、经济效益差,也偏离了后勤集团的服务宗旨和经营目的,有些高校已撤销了后勤集团。

3.后勤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目前,后勤社会化管理规章制度缺乏,最为突出的是学生食堂管理与学生公寓管理。食堂管理与学生公寓管理及其运营由社会承办,虽然在招标方面高校进行相应的监督与管理,但却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化指导,从而使学生食堂在管理中,承包方为了赢利,往往降低成本,致使服务质量下降,严重脱离了高校办学的宗旨。如食堂的菜系混乱,南北风味结构不合理,服务态度差等;由于社会出资修建的学生公寓多半向管理社会化方向发展,公寓的用电、用水等方面没有规范的规章制度保障,不能禁止违章用电和用水浪费的现象;为了节约成本,社会化的管理过程中又常常违规停电停水,影响了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4.后勤管理队伍素质偏低。主要表现为后勤管理人才缺乏,后勤员工素质较差。第一,后勤管理人才缺乏。现有后勤管理干部对在现代企业体制运营下的后勤实体管理经验缺乏,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营方式仍然不能适应;第二,后勤员工素质较低。在后勤社会化改革后,人员的聘用多为企业编制或合同工形式充实管理队伍,这些人员大多来自于学校的工勤人员,对高校管理或后勤实体管理了解甚少。又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技术水平较低,服务思想落后,服务意识不强,导致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质量不高,社会化进程缓慢。

5.后勤部门内部信息传递过滤较多,需加强沟通渠道建设。高校后勤的工作量涵盖高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工作量及信息量比较大,如何客观、公正地处理这些信息对后勤的整个工作来说非常重要。由于后勤部门的组织结构以直线型的居多,信息传递所需要的过程和程序也相对较为复杂,很多信息在传递的时间上出现偏差,或者一些重要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由于特殊原因被衰减和过滤掉了,导致信息在传递到最后环节时,可能出现消息延迟、消息误差和消息变形,导致服务跟不上或者出现面目全非的情况,这对于整个后勤团队的业务和工作的进行都是非常不利的,也制约了团队协同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建立新型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

随着供给侧的介入,高校后勤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都将考虑如何从需求侧向供给侧这个方向转变,这将逐渐成为高校后勤管理方式改革的趋势。

1.明析后勤实体与高校的产权关系。产权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产权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要求。要进一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明晰后勤集团资产产权,明确界定学校的资产所有权和后勤的法人财产权,使二者分离。在实际操作中,就是请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来完成学校后勤的资产评估,将分离后的后勤实体资产进行注册,并形成独立的法人企业,从而保证国有资产的不流失以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也能保证后勤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作。

2.完善高校后勤集团的公司治理结构。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系统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深入及调整,原有的管理机构也应该按照市场的要求和教育的规律,将高校后勤规范分离,实行企业化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后勤集团的社会化运营,从而建立起适合高校的后勤管理体系。这种公司治理结构形式可以保证后勤集团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既能够让后勤集团实行独立核算和自负盈亏,学校也能够以入股的形式,委派分管后勤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参与董事会。

3.改进高校后勤管理激励机制。首先,要解决好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问题。对于高层管理人员来说,大多数人都具有较高的学历,要设计出一套符合其特点的长效绩效考评体系,能够长期维持其工作积极性;其次,要高度关注中层管理人员激励机制问题。中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中流砥柱,他们往往比较好学上进,事业心也比较强,因而对于这部分人来说,能够起到有效激励的因素是他们所钟爱的工作及他们对于工作内容的不断挑战与完善,在进行激励机制设计时,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最后,要重点解决好操作层员工有效激励问题。对于操作层员工来说,他们对薪酬方面的物质需求会比较强烈,因而他们对薪酬设计会特别关注。此外,由于这部分人中很多人是以“合同工”的形式加入到集团中,工作稳定性得不到保障,他们对于社会认同感也比较强烈,希望能够被集团内部的人所认可,因而在激励设计中还应该关注这部分人员的归属感,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尊重与认可。

4.构建畅通的沟通机制和健全的信息系统。高校后勤的信息系统不仅是后勤企业控制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企业内部进行管理控制和强化执行力的一项关键要素。一个健全的信息系统应该能够提供比较全面、及时快捷和质量较高的信息,即内容适当、及时准确且可用。高校后勤企业应根据内部管理与控制的需要,设立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可以使高校后勤企业管理层及时真实地掌握企业运营的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情况,了解政策、规划与要求的具体落实执行状态,不断改进与完善管理工作。另外后勤企业的管理人员要重视团队之间沟通机制的建设,可以通过访谈、会议或电话问候等形式使团队之间保持良好的交流和沟通关系,在企业内部的团队与团队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调动与发挥好团队的协同作战能力,共同促进整个后勤管理工作平稳有序发展。

作者:韩英 单位: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蓝远平.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统计与管理,2015.7.

后勤供给范文篇2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消防安全工作油漆市场作为重点防火单位,消防工作一直是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了保证市场工作万无一失,我带领消防人员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进行全面细致的消防检查。对在检查中发现的消防隐患立即整改,决不估息迁就。二是加强消防安全培训工作。对全体员工及市场业户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学习《油漆涂料市场的消防预案》,并掌握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如何报火警及火场逃生常识等。同时我们还组织员工及业户现场观摩市消防局举行的型消防演习,使员工和业户真正从思想上树立起消防安全意识,认识到消防安全重要性。三是与业户签订《消防安全责任》,建立《装修审批验收制度》及《摊位装修管理办法》,设装修审批专管员,在装修材料、用火,用电等事项进行严格的把关,设置消防班的人员在施工现场进行监护,保证了市场防火安全。

2、后勤保障工作

市场的后勤保障工作主要是由供暖、供电、保洁工作组成。供暖工作方面,要求我们的水暖技术人员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为工作原则,对市场的供暖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了市场水暖设施的正常运行。

供电工作方面,要求员工始终以业户至上为服务宗旨,以供电及时、维修迅速、安全高效为工作原则,保证市场的正常供电。在市场成立初期,用最短时间更换照明设施23,在确保市场正常供电的同时,变更了照明功率为公司节约了资金,整个作业期间无任何安全事故。在消防设备检查中发现手动报警器未接线形同空设,厅c区、d区电容器柜不工作等,由于我们发现及时,整改到位,排除了多处重隐患,确保了市场设备安全运行。

保洁工作方面,市场内的环境卫生达到了“内外无死角,地面无脚印”的高标准,多次受到了上级领导及外商的表扬。此外,还涌现了保洁员刘惠兰和赵玉琴在打扫厕所工作期间,不怕脏、不怕累为业户从便池捞手机并拒收客户给予金钱,关玲在厅内捡到一块手表等助人为乐等好人好事,至今共收到表扬信三封。她们在工作中不仅受到顾客及业户的高度评价,同时也为市场赢得了荣誉。

3、强化停车场管理工作

针对市场门前机动车乱停乱放的现象,我们投入量人力、物力对停车场进行了全新规划,并派专人进行管理,保证了车辆按位停放,分区停放,有效的解决了机动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使市场的整体形象有了明显的改观。

4、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一是定期召开工作交流会。消防班员工都是刚参加工作、走入社会的年轻人,为了让他们更快的适应集体生活和工作环境,培养他们与人协作的到-/-精神,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我就经常组织他们召开工作经验交流会,让他们谈工作中的经验、体会以及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哪些问题无法解决,通过这样的交流会拉近了我和员工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对我更加信任与尊敬,也使我们能更好的配合开展各项工作。

二是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加强考核工作力度。为进一步加强考核工作,我们规范了各部门的职能和人员的岗位职责做到上墙公示,量化部门、岗位的工作职能、工作业绩和行为规范,细化了考核内容,如《消防员岗位考核细则》、《电工岗位考核细则》、《水暖工考核细则》、《更夫考核细则》、《保洁员考核细则》、《车辆管理员考核细则》,严格了考核标准,实行公平、公开、公证的考核工作,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进取性,在工作中树立良好的工作形象。

三是力开展员工培训工作。对员工进行了语言表达能力、社交礼仪、消防安全知识、岗位技能及安全生产的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使广员工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精神面貌、仪表形象和服务态度等方面都有了很的转变和提高,更加强了员工的团队精神与凝聚力。

5、加强基础建设工作作为新兴的市场,各项基础性工作亟待完善,今年建立了消防档案、消防预案、消防设备设施档案。

二、思想作风建设情况

1、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领导干部岗位不同于普通员工,它要求具备更新的知识和更高的自身素质。为达到这一要求,我十分注重各方面的学习:一是向本学。工作之余,我总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向本学习,认真阅读《细节决定成败》、《领导艺术》等籍。二是向领导学。在工作上在与上级领导的接触中,我亲身感受了各位领导的人格魅力、领导风范和工作艺术,使我受益匪浅,收获甚丰。三是向同事学。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觉得,身边的每位同事都是我的老师,正是不断地虚心向他们求教,我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能力才得以不断提高。工作一年来,我个人无论是在敬业精神、思想境界,还是在业务素质、工作能力上都有了很的进步。

后勤供给范文篇3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消防安全工作油漆市场作为重点防火单位,消防工作一直是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了保证市场工作万无一失,我带领消防人员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进行全面细致的消防检查。对在检查中发现的消防隐患立即整改,决不估息迁就。二是加强消防安全培训工作。对全体员工及市场业户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学习《油漆涂料市场的消防预案》,并掌握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如何报火警及火场逃生常识等。同时我们还组织员工及业户现场观摩市消防局举行的型消防演习,使员工和业户真正从思想上树立起消防安全意识,认识到消防安全重要性。三是与业户签订《消防安全责任》,建立《装修审批验收制度》及《摊位装修管理办法》,设装修审批专管员,在装修材料、用火,用电等事项进行严格的把关,设置消防班的人员在施工现场进行监护,保证了市场防火安全。

2、后勤保障工作

市场的后勤保障工作主要是由供暖、供电、保洁工作组成。供暖工作方面,要求我们的水暖技术人员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为工作原则,对市场的供暖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了市场水暖设施的正常运行。

供电工作方面,要求员工始终以业户至上为服务宗旨,以供电及时、维修迅速、安全高效为工作原则,保证市场的正常供电。在市场成立初期,用最短时间更换照明设施23,在确保市场正常供电的同时,变更了照明功率为公司节约了资金,整个作业期间无任何安全事故。在消防设备检查中发现手动报警器未接线形同空设,厅c区、d区电容器柜不工作等,由于我们发现及时,整改到位,排除了多处重隐患,确保了市场设备安全运行。

保洁工作方面,市场内的环境卫生达到了“内外无死角,地面无脚印”的高标准,多次受到了上级领导及外商的表扬。此外,还涌现了保洁员在打扫厕所工作期间,不怕脏、不怕累为业户从便池捞手机并拒收客户给予金钱,关玲在厅内捡到一块手表等助人为乐等好人好事,至今共收到表扬信三封。她们在工作中不仅受到顾客及业户的高度评价,同时也为市场赢得了荣誉。

3、强化停车场管理工作

针对市场门前机动车乱停乱放的现象,我们投入量人力、物力对停车场进行了全新规划,并派专人进行管理,保证了车辆按位停放,分区停放,有效的解决了机动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使市场的整体形象有了明显的改观。

4、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一是定期召开工作交流会。消防班员工都是刚参加工作、走入社会的年轻人,为了让他们更快的适应集体生活和工作环境,培养他们与人协作的到-/-精神,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我就经常组织他们召开工作经验交流会,让他们谈工作中的经验、体会以及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哪些问题无法解决,通过这样的交流会拉近了我和员工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对我更加信任与尊敬,也使我们能更好的配合开展各项工作。

二是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加强考核工作力度。为进一步加强考核工作,我们规范了各部门的职能和人员的岗位职责做到上墙公示,量化部门、岗位的工作职能、工作业绩和行为规范,细化了考核内容,如《消防员岗位考核细则》、《电工岗位考核细则》、《水暖工考核细则》、《更夫考核细则》、《保洁员考核细则》、《车辆管理员考核细则》,严格了考核标准,实行公平、公开、公证的考核工作,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进取性,在工作中树立良好的工作形象。

三是力开展员工培训工作。对员工进行了语言表达能力、社交礼仪、消防安全知识、岗位技能及安全生产的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使广员工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精神面貌、仪表形象和服务态度等方面都有了很的转变和提高,更加强了员工的团队精神与凝聚力。

5、加强基础建设工作作为新兴的市场,各项基础性工作亟待完善,今年建立了消防档案、消防预案、消防设备设施档案。

二、思想作风建设情况

1、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领导干部岗位不同于普通员工,它要求具备更新的知识和更高的自身素质。为达到这一要求,我十分注重各方面的学习:一是向本学。工作之余,我总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向本学习,认真阅读《细节决定成败》、《领导艺术》等籍。二是向领导学。在工作上在与上级领导的接触中,我亲身感受了各位领导的人格魅力、领导风范和工作艺术,使我受益匪浅,收获甚丰。三是向同事学。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觉得,身边的每位同事都是我的老师,正是不断地虚心向他们求教,我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能力才得以不断提高。工作一年来,我个人无论是在敬业精神、思想境界,还是在业务素质、工作能力上都有了很的进步。

后勤供给范文篇4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消防安全工作油漆市场作为重点防火单位,消防工作一直是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了保证市场工作万无一失,我带领消防人员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进行全面细致的消防检查。对在检查中发现的消防隐患立即整改,决不估息迁就。二是加强消防安全培训工作。对全体员工及市场业户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学习《油漆涂料市场的消防预案》,并掌握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如何报火警及火场逃生常识等。同时我们还组织员工及业户现场观摩市消防局举行的型消防演习,使员工和业户真正从思想上树立起消防安全意识,认识到消防安全重要性。三是与业户签订《消防安全责任》,建立《装修审批验收制度》及《摊位装修管理办法》,设装修审批专管员,在装修材料、用火,用电等事项进行严格的把关,设置消防班的人员在施工现场进行监护,保证了市场防火安全。

2、后勤保障工作

市场的后勤保障工作主要是由供暖、供电、保洁工作组成。供暖工作方面,要求我们的水暖技术人员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为工作原则,对市场的供暖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了市场水暖设施的正常运行。

供电工作方面,要求员工始终以业户至上为服务宗旨,以供电及时、维修迅速、安全高效为工作原则,保证市场的正常供电。在市场成立初期,用最短时间更换照明设施23,在确保市场正常供电的同时,变更了照明功率为公司节约了资金,整个作业期间无任何安全事故。在消防设备检查中发现手动报警器未接线形同空设,厅c区、d区电容器柜不工作等,由于我们发现及时,整改到位,排除了多处重隐患,确保了市场设备安全运行。

保洁工作方面,市场内的环境卫生达到了“内外无死角,地面无脚印”的高标准,多次受到了上级领导及外商的表扬。此外,还涌现了保洁员刘惠兰和赵玉琴在打扫厕所工作期间,不怕脏、不怕累为业户从便池捞手机并拒收客户给予金钱,关玲在厅内捡到一块手表等助人为乐等好人好事,至今共收到表扬信三封。她们在工作中不仅受到顾客及业户的高度评价,同时也为市场赢得了荣誉。

3、强化停车场管理工作

针对市场门前机动车乱停乱放的现象,我们投入量人力、物力对停车场进行了全新规划,并派专人进行管理,保证了车辆按位停放,分区停放,有效的解决了机动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使市场的整体形象有了明显的改观。

4、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一是定期召开工作交流会。消防班员工都是刚参加工作、走入社会的年轻人,为了让他们更快的适应集体生活和工作环境,培养他们与人协作的到-/-精神,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我就经常组织他们召开工作经验交流会,让他们谈工作中的经验、体会以及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哪些问题无法解决,通过这样的交流会拉近了我和员工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对我更加信任与尊敬,也使我们能更好的配合开展各项工作。

二是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加强考核工作力度。为进一步加强考核工作,我们规范了各部门的职能和人员的岗位职责做到上墙公示,量化部门、岗位的工作职能、工作业绩和行为规范,细化了考核内容,如《消防员岗位考核细则》、《电工岗位考核细则》、《水暖工考核细则》、《更夫考核细则》、《保洁员考核细则》、《车辆管理员考核细则》,严格了考核标准,实行公平、公开、公证的考核工作,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进取性,在工作中树立良好的工作形象。

三是力开展员工培训工作。对员工进行了语言表达能力、社交礼仪、消防安全知识、岗位技能及安全生产的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使广员工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精神面貌、仪表形象和服务态度等方面都有了很的转变和提高,更加强了员工的团队精神与凝聚力。

5、加强基础建设工作作为新兴的市场,各项基础性工作亟待完善,今年建立了消防档案、消防预案、消防设备设施档案。

二、思想作风建设情况

1、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领导干部岗位不同于普通员工,它要求具备更新的知识和更高的自身素质。为达到这一要求,我十分注重各方面的学习:一是向本学。工作之余,我总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向本学习,认真阅读《细节决定成败》、《领导艺术》等籍。二是向领导学。在工作上在与上级领导的接触中,我亲身感受了各位领导的人格魅力、领导风范和工作艺术,使我受益匪浅,收获甚丰。三是向同事学。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觉得,身边的每位同事都是我的老师,正是不断地虚心向他们求教,我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能力才得以不断提高。工作一年来,我个人无论是在敬业精神、思想境界,还是在业务素质、工作能力上都有了很的进步。

后勤供给范文篇5

(一)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是破解高校后勤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有力抓手。党的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此相一致,当前高校后勤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学校和师生日益增长的“无限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有限”的后勤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不仅后勤服务供给总量“有限”,而且后勤服务供给结构和供给效益也“有限”。因高校后勤的“有效供给不足”,这时后勤服务外包提供给我们一种“无限的”可能,促使高校后勤实现从有限服务到无限服务的提升,提高后勤供给的总量、质量和效益,扩大有效供给,从而破解高校后勤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二)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是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措施。1.“调结构”。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有助于优化后勤组织结构、产出结构和队伍结构。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服务体系不仅“自办后勤”,而且更加注重“选后勤”和“监管后勤”,关注三者的综合产出,目的是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并且通过后勤服务外包,也促使加快建设专业化的后勤监管队伍,有助于改善学校后勤队伍状况和人力资源质量。2.“提品质”。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有助于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品质,提供多样化特色供给。引入专业化的社会企业,用后勤行业标准要求社会企业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后勤服务,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更关注服务细节,做好“最后一公里”工作,提供给师生多样化特色供给,满足个性化、多层次需求,从而将高校后勤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层次。3.“降成本”。高校后勤服务外包不仅可以降低办学成本,还可以有效降低风险成本。高校后勤是“花钱”的部门,如何尽可能使用相对“有限的”资金满足相对“无限的”师生服务需求,通过后勤服务外包,充分利用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所带来的优势,有效降低成本。同时服务外包还可以有效规避风险和责任,比如后勤用工风险。4.“补短板”。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有助于补后勤投入、制度标准和人力资源之短板。通过后勤服务外包,利用社会资源办高校后勤,用市场化机制手段经营、盘活校内闲置资源,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价值,做到物尽其用,一定程度上补投入不足之短板;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引进的社会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较成熟的标准化管理和服务流程,学校可直接借鉴,一定程度补制度标准之短板;同时引入社会专业团队进行后勤管理,提高学校后勤服务人员的认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提升后勤服务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补人力资源不足之短板。(三)高校后勤服务外包也是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最终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更好的服务师生,提高师生员工的满意度。服务满意度也是检验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后勤服务外包是满足高校“无限”需求的必然措施。通过市场竞争选择校外优质服务资源,减少校内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后勤供给结构对师生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运行效率,满足师生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最大限度的提高师生的满意度。

二、高校后勤服务外包存在的风险

经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多年,后勤服务外包模式已逐渐被高校接受。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学生公寓管理专业委员会2016年重点课题《全国高校标准化学生公寓建设研究》,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13个省市自治区的113所高校发现,引入社会企业提供学生公寓服务的高校比率已达到44%。而据北京市教委2013年数据统计,北京94所高校中,食堂全部自办的高校仅有22所,有21所高校的食堂外包率达到100%,2013年北京市高校引入社会企业承办学生食堂面积占总面积的57.65%。通过后勤服务外包,高校可以“扩大有效供给”,有效降低风险,但因其具有两面性,它在给高校带来收益机会的同时也蕴含着较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一)安全稳定风险。高校后勤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通过服务外包推动“调结构、提品质、降成本、补短板”的后勤供给侧改革,实现其经济属性,使学校获益;另一方面因其具有公益性、教育性和政治性的特殊属性,后勤服务外包不慎也会给学校带来种种安全稳定风险。因作为高校后勤服务对象的师生所具有的特殊性,故有“全国稳定看高校,高校稳定看后勤”之说。引入社会企业提供高校后勤服务对广大师生而言比较敏感,师生不仅关注后勤服务的品质,还十分关注后勤产品供给中的公益性,关注自身福利是否受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几年,虽然逐渐诞生了一些具有一定教育属性的社会企业,如辽宁龙源集团、浙大新宇集团和苏大教服集团等,但数量毕竟有限,企业从根本上是以追求利润为最终目的的,决定其在提供高校后勤服务时会关注自身的效益和利润,为此可能引发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安全稳定事件。学校在后勤服务外包中,一旦丧失对服务资源的控制能力,后果将十分严重。服务外包中还必须充分考虑人员稳定问题,还有信息安全问题。在高校后勤服务外包中,随着现代信息化手段的广泛运用和智慧后勤建设的推进,学校必须向外包服务商披露一些学校和师生的信息,服务中外包商也可以获取大量师生的基础数据,一定程度需要关注学校和师生个人信息数据的安全,防范信息安全风险。(二)利益冲突风险。高校后勤服务外包中,学校和外包服务商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是风险的共同体。但二者毕竟是不同的法人实体,通过服务外包都想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学校寻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希望外包服务商做得多一些,提品质,降成本,补短板,获利少一些,希望服务商的利润相对合理;而外包服务商则更关注自身的利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希望获利多一些,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很可能通过减少人员数量、降低服务质量来实现。这就注定双方存在利益冲突。对学校而言,如果不直接掌控一定的后勤服务力量,没有懂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不进行全面、准确的成本核算分析,在服务外包的讨价还价中可能会受制于人,被人“牵着鼻子走”,过分依赖外包服务商会导致交易成本提高。(三)决策风险。1.外包环境的决策风险对外包环境的权衡考量是做好高校后勤服务外包工作的必要前提。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环境包括学校领导、体制机制、管理制度、学校文化、师生满意度等多个方面,直接影响外包服务项目的成功与否。在其他高校运行良好、满意度高的外包服务商和项目,不一定在本校有同样效果,不一定适应本校的校情。学校在考虑外包时,需要充分权衡外包环境的适应性风险,综合考量学校环境是否成熟,是否适合后勤服务外包,防止发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2.外包项目和外包程度的决策风险高校在进行后勤服务外包决策时,在对外包环境进行充分判断前提下,必须清楚界定哪些项目适合外包,还要明确该项目在多大程度上外包。高校后勤服务业务涉及医、食、住、行等学校生活方方面面,学校如果不按照各项业务的核心程度和校情进行界定分析,外包项目如果选择不当,或外包程度不当,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可能给学校带来一定风险。3.外包服务商的选择风险外包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与外包服务商的优劣有直接关系,因此服务商的选择风险不容忽视。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实质是高校和外包服务商之间的委托关系,高校希望选择具备绝对优势的外包服务商,但由于双方之间存在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选择服务商时学校可能难以获取足够有关服务商的经营业绩、社会声誉、发展状况、成本结构、质量控制及道德水准等方面真实信息,进而导致选错服务商概率增大,甚至出现逆向选择问题,服务商的真实水平往往在外包过程中才能被准确评估,给高校正常运营带来较大风险和隐患。高校在通过招标模式引进外包服务商时,作为显性指标的价格虽然是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果才是最关键的,一定要避免低价中标,事实一再证明,“买的没有卖的精”,低价中标必然导致服务商在提供服务中不断压缩成本,造成服务供给质量低下,违背了后勤服务外包的初衷。(四)管理风险。1.管理机构问题。当前很多高校后勤管理体系呈现出多头管理、整合困难的碎片化状态,客观上造成对高校后勤服务外包项目的监管职责在校内大后勤部门之间边界不清,很难实现“无缝对接”的有效监管。在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由政府或相当于高校联盟类的管理机构来负责此项业务。2.管理制度标准问题。目前在高校后勤服务外包领域还缺乏统一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标准,后勤社会化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细化的监管标准和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往往不能对外包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管,也难以提高服务外包的绩效。3.监管队伍问题。目前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缺乏专业的监管队伍和监管人员,现有管理人员在外包运作中缺乏监督意识,监督管理偏松偏软,缺乏监管能力或专业素质,在外包过程中涉及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监管。(五)廉洁风险、法律风险与声誉风险。引入高校提供后勤服务的外包商,作为企业必须与校内外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有效对接和沟通协调,比如校外的工商、税务、食药、消防、卫生等行业管理部门,校内的学工、后勤、资产、财务、保卫等部门。出于工作需要,企业会有一些公关行为,这不可避免给高校带来一定的廉洁风险和内控风险。在外包商的选择问题上,这种风险也客观存在。在提供高校后勤服务过程中,外包服务商出于利润考虑,可能有一些“打擦边球”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比如在劳动用工上不给员工足额缴纳“五险一金”等。一旦发生法律纠纷,因其在高校内提供服务,学校难免会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同时类似事件经公共媒体和微信等自媒体迅速传播,虽然可能外包合同中有免责条款,但学校声誉不可避免会受到严重影响,带来声誉风险。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对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思考

(一)经济性与公益性、教育性和政治性统筹兼顾。高校后勤具有的特殊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必然是在公益性和市场化之间寻找平衡点,必须两者兼顾。学校兼顾外包服务商的经济性,保证其合理利润的获得,减少学校与服务商的利益冲突,在此基础上推进高校和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不断增加有效供给;同时学校也要保证对后勤服务必要的公益性投入,推进后勤服务的公益性实现,在外包服务中,关注并研讨后勤服务育人作用的发挥,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功能在后勤服务外包中的充分实现作为后勤供给侧改革的创新点。《全国高校标准化学生公寓建设研究》(2016)课题组调研得出一结论:社会企业要想扩大高校学生公寓服务市场,仅靠体制、机制优势还不够,关键在于坚持服务育人宗旨。高校后勤的公益性和教育性在服务外包中能充分体现,高校后勤的政治性也就有了保障,可以有效降低学校的安全稳定风险。(二)外包环境充分权衡。学校和师生对高校后勤服务的需求是最重要的外包环境。学校进行后勤服务外包决策前,必须充分权衡考量学校的领导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师生员工对目前后勤服务的满意度、对后勤服务外包的接受度和后勤的人、财、物等实际状况,科学合理判断,尽可能避免服务外包的“水土不服”。权衡外包环境既要立足现实情况,从目前实际校情出发,又要结合学校长远发展规划,考虑到对教学、科研工作可能产生的影响,基于校情制定适合于本校后勤自身发展的外包策略,才能确保高校后勤服务外包在运作中取得良好效果。(三)外包项目和外包程度审慎评估。后勤服务外包模式虽然目前已被绝大多数高校在某种程度普遍接受,但是对于具体的服务项目和外包程度各高校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有的高校后勤服务项目全部外包比较彻底,有的高校部分后勤项目外包,且各项目外包程度不一,还有的高校仍然几乎全部“自办后勤”。决定是否服务外包和外包的程度主要看交易成本,看进行选择的机会成本,在充分把握外部环境的基础上谨慎实施,选择总成本较低的方式。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学校在评估后勤服务项目是否适宜外包和外包程度时,考虑的交易成本不仅包括经济成本,还包括各种安全稳定等方面影响因素成本,可以按照由简到难,由非核心到核心的优先顺序逐步开放校内市场。比如可以在对后勤服务项目进行保障型、经营型等分类基础上,构建基于分类管理、部分外包的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框架模式(冯宝军,2014);再如考虑到高校后勤的公益性、教育性和政治性,充分考量维稳成本,在相关制度标准不健全的情况下,对管理要求高、与安全稳定密切相关、市场不规范或当地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及服务质量不易监督的项目,还是选择自己办。(四)外包服务商科学选择。对外包服务商的选择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服务外包的成功与否。首先要确定选择的原则和标准。在全面评估需求的前提下,学校理清对后勤外包项目的服务等级、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详尽的需求等,明确自己满意的标准,如何使师生满意、学校领导满意和后勤职工满意。总体来说,学校要选择具备绝对优势的外包服务商,明确满意原则和服务供给的质量导向原则,避免价格决定一切。在企业实力相当情况下,有一定教育属性、有高校合作经验的服务商优先。其次要确定选择的方式方法。服务外包合同双方不仅仅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且要求双方团队有很紧密的协同关系。服务外包协商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合作博弈”,高校作为外包项目提供者要求的是一种长期的契约关系,这种关系能够保证有效的投资并为实现双赢而努力。学校可以通过招标方式来选择外包服务商,充分调研,根据外包项目的特点确定具体采取哪一种招标方式,是公开招标、邀请招标还是竞争性磋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后勤服务外包,同时也可以减少风险。但招标过程中要注意确保公平、公开、公正、透明。最后还要有制度保障。学校可以做一些制度设计来保障学校利益和降低选择风险。如资格审查制度和保证金制度等。制度保障越充分,服务外包商选择的成功率越高。(五)外包合同科学设计。在设计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流程中,制订完善的合同细则是一个关键点。在缔结合同时,首先要做到的是合同内容应该非常明确,要详细规定外包的范围、要求和价格、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处罚条款等。其次,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合同条款要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即要在现有大的框架下,全面考虑合同条款的刚性和弹性、决策权配置、监督和评价条款、激励条款、知识产权保护等条款。学校有权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合同规定的外包要求,使学校对该外包后勤项目的效益最大化。二是要提高合同操作的有效性,合同里可对双方联系人进行明确要求,尽量减少学校的监督与评估支出,降低学校与外包服务商的磨擦成本与协调成本。三是合同中要明确学校与外包商之间的产权关系,实现学校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规范分离,有效减少成本与资产隐性成本,也有利于优化高校教育资源配置。(六)外包服务有效监管。这一阶段实际是履行合同阶段,通过合同约束和有效监管,来保证服务商持续、稳定地提供优质服务。这一阶段学校后勤监管部门既要保持对外包服务项目随时的监督和评估,又要注意收集师生员工的反馈信息,对服务商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价考核,并及时与服务商沟通,激励其提高服务质量,达到满意的标准。同时,还要帮助外包服务商做好与学校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工作,帮助其在学校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

总之,高校后勤服务外包作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种重要模式,已成为高校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完善和创新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模式,科学合理引进优质社会资源,才能为高校后勤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助力学校的“双一流”建设。

参考文献

[1]陈静.高校后勤改革的服务外包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2]陈兴桂.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5(6):36-39.

[3]冯宝军,张思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服务外包模式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4(1):46-57.

[4]黄新鹏.浅议高校后勤服务业务外包[J].中外企业家,2011(5):165-166.

[5]鲁萍.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必然性探析及对策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6(6):5-7.

[6]马振华,黄玉杰,韩瑞香.服务外包风险:控制机制与实证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5(4):81-86.

[7]彭说龙.国外大学后勤服务的主要模式——服务外包[J].特区经济,2006(11):170-172.

[8]强飙,胡玥.浅谈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的四个趋势特征[J].高校后勤研究,2016(6):17-19.

[9]万莉.基于质量监管视角的后勤供给侧结构改革浅见[J].高校后勤研究,2017(2):5-6.

[10]赵恩平,张丽娟、李长尚.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之我见[J].高校后勤研究,2016(2):25-27.

后勤供给范文篇6

关键词:供给侧;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新型管理模式制度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保障高校师生的生活和教学质量,越来越多的高校后勤管理在不断加强改革,在改革中建立新的系统,摸索出合适的方法。然而,由于老式的高校后勤管理的运行方式,在后续改革的过程中涌现出各式问题。例如,后勤员工的整体水平不高,运行程序不适合,管理方式不先进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无形中不断影响后勤管理的改革进度及服务质量,阻碍改革的推进,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扰。因此,不断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建立新型的工作体系,提升后勤管理的服务质量是现阶段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

1高校后勤管理改革中的问题

1.1后勤管理部与高校的关系划定不彻底

高校后勤在社会化改革中的员工、资金不再与高校一体,但是后勤部的资产依据归高校所有,后勤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定位不清楚。在后勤的资金与人员和高校分割开之后,却将后勤资产不做划分,导致后勤运行在企业管理模式下对自身的认识不足。

1.2后勤管理系统不完善

一方面高校自己制定学校的具体管理办法,在后勤管理改革独立进行之后,相关的教育部门没有权限管理监督,同时又缺乏合适的社会化监督部门。学校自行成立的监督部门缺乏相关经验及知识,使监督的作用弱化。另一方面,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后勤管理部门被后勤管理所取代。在后勤经营的实际过程中,后勤集团的经营偏向于行政化,导致了部门的经济发展较差,因此员工的服务质量和积极性无法提高。

1.3后勤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管理过程中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学校通过招投标将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的的管理和运营权交给中标单位,但是由于没有建立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承包方为了较少成本获取更多的利益,导致服务质量下降背离了高校原来的授权理念。例如出现饭菜质量及卫生的问题,服务态度较差等。在学生公寓的管理方面,问题较为突出的是水电问题,承包方经常为了自身的利益停水停电,给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同时又缺乏相应的措施减少水电的浪费。

1.4后勤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首先,后勤管理缺乏较专业的管理人才,现有的后勤管理人员对现行的运行方式还不够了解,缺乏实际的管理经验。其次,后勤管理人员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在招聘中主要来自学校的工勤人员,缺乏专业的岗位知识,服务的思想跟不上时代潮流。

1.5需要加强后勤部门的沟通

后勤工作会涉及到高校的各个部门,高效、公正的处理后勤工作至关重要。在工作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等各种原因,导致最后的服务质量下降,对整个后勤团队造成影响。

2建立新型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

2.1明确划分后勤实体与高校的产权关系

现代企业制度正常运行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明确企业的产权关系,在后勤改革过程中,要逐步使后勤集团的资产脱离高校的产权,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运行工作。在独立运行之后,首先评估后勤集团的资产,确保后勤集团的正常运作。

2.2改变高校后勤集团公司的经营方式

在高校后勤改革的推进下,把后勤管理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从而形成规范的运行体系,使后勤集团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进而独立运行,同时学校可以委任分管后勤工作,监督促进后勤工作的服务质量。

2.3提高员工的上进心和积极性

员工是一个工作团队的核心力量,一个企业的工作态度决定于企业员工的积极性。高校后勤的中高层管理者的学历大部分较高,他们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正确决策,要给与他们充分的发挥空间,让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干都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另外,具体操作的员工大部分都是为了生活质量努力工作,因此要建立完善的薪资结构,实行奖励政策,使员工的努力都得到合理的报酬。

2.4构建畅通的沟通机制和健全的信息系统

高校后勤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团队的协调合作,因此后勤管理人员需要及时沟通,掌握后勤管理中的运行情况,确保信息的及时有效,形成高效快捷的信息传递系统。

作者:崔福利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廖清成,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误区与改革重点[J].求实,2016,(4):54-60.

后勤供给范文篇7

【关键词】后勤管理;信息化;事业单位

后勤工作是我院开展各科研工作和教学任务的基础,是我单位事业发展的根基。上世纪末期,全国高校经历了如火如荼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有效转换了后勤工作运行机制,显著提高了后勤服务保障水平,我院作为北京市教育体系的科研支撑部门,也将物业管理、食堂运营等工作以政府采购的形式委托给了社会后勤服务集团。但长期以来,我院后勤工作本身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劳动服务方式,仍然以手动办理为主,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后勤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办事效率的提高。此外,我院因多次搬迁、多址办公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后勤工作较为薄弱,在制度建设、人员结构、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有不足。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与后勤工作的结合给各项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思路,后勤服务软件的使用对提升后勤管理水平、增强后勤服务能力、提高后勤劳动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我院后勤工作实行信息化对转变后勤管理思路、提升工作效率、改变工作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后勤工作信息化的目的和意义

(一)实现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和运作成本的降低。后勤工作支撑着一个单位的正常运作和对相关物资与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及安排,例如车辆保障、能源供应、餐饮会务等其他事项都属于事业单位后勤工作的范畴,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项目复杂,实际管理起来非常复杂。后勤工作信息化基本能够实现后勤工作运行过程中的办公无纸化、操作数字化、传输网络化、信息共享化、服务人性化的要求。后勤工作通过物业系统、综合办公系统、报修系统、节能监管平台系统运作后,将传统的人工受理服务转变为计算机离/在线服务,有效缩短了传统人工模式下的处理流程,降低了后勤工作的运行成本,既节省了时间,又拓宽了后勤工作发展的空间,对提高后勤工作效率、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二)实现了后勤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后勤工作信息化本质上是管理信息化的一部分。管理信息化是要实现管理软件与硬件(包括管理者)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管理的系统化、程序化,以达到管理效率的最大化。后勤工作信息化将信息化与管理机制有机结合,这对完善工作制度、转变工作理念、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和机构设置调整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后勤工作信息化使信息沟通更为有效,有效促进组织建构扁平化,加大对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关系,使管理更为规范,协调更为方便,实现各类信息的有效整合、集成和共享,达到业务流程的合理充足和管理职能的改变,进而实现了后勤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三)符合我国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在2016年1月26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时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这启发了我们,我院职能工作和业务工作已经形成了供给-需求模式,而后勤工作信息化本质就是对传统后勤工作流程进行优化,提高后勤业务办理效率、补全手工办理后勤工作产生的各种短板,降低了工作成本,这对我院整体服务供给工作的优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后勤工作信息化进程

在我国后勤工作整体信息化的进程中,根据需求的不同层面可大致分为基础办公、业务软件、信息卡和数字管理四个阶段:(一)基础办公阶段。在后勤工作信息化的初期,很多业务开始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较为常用的办公软件,多用于公文处理、信息记录等,满足日常办公基本需求。(二)软件渗透阶段。这一阶段后勤工作开始使用资产管理、物业系统、报修系统等管理系统软件,简化业务办理流程,较为系统地对信息实现了流转和管理功能,但各业务软件间运行相对独立,信息互通程度低。(三)业务整合阶段。以信息卡为支撑,由最初用于食堂售饭的IC卡,逐步延伸到水、电计费、门禁等领域,主要对消费信息有所管控,并逐步将多业务进行整合至以信息卡为媒介的系统中去,可以进行初步的消费管理和成本核算,但还没有涉及后勤其它业务和综合管理。(四)信息整合阶段。这个阶段信息化程度较高,使用了信息化平台管理,被称作“数字后勤”,它不仅把前三个阶段包含的所有消费层面、成本层面、核算层面进行数据信息整合,同时还能够把后勤工作整体业务流程进行综合处理和分析,形成统一的后勤管理数据信息平台。

三、我院目前后勤工作使用信息手段办公的现状

按照我院职能及部门划分,后勤工作涵盖车辆管理、医疗卫生、维修维护、房屋管理、资产管理等工作。自2012年以来,根据市教委、市财政局等上及部门要求,开始逐步将后勤工作部分职能尝试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截至2015年底,已将资产管理各项工作通过OA办公系统和市财政资产管理平台进行办理。但后勤工作由于长期多址办公、涉及职能较多、业务范围较广、工作性质基础等特点,想要以信息化手段整合资源和集中办理提高办事效率还是存在着一定困难。(一)后勤工作职能覆盖广,业务办理分散。按照职能划分,后勤工作涵盖“食、住、行、水、电、暖”等各个方面十几个行业。在这基础上根据后勤服务的特点再次划分,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类,即内部管理部分和经营服务部分。其中内部管理部分涉及文件管理、人事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工作,经营服务管理包含办公用房安排、家具配备、公车使用、水电使用、卫生检查、报修维修、食堂管理、保洁绿化等。按我院具体情况,后勤工作涵盖经营服务管理的所有工作和内部管理的资产管理工作。所涵盖的这些工作具有广泛性、多元性、渗透性和长期性,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去维持,这给后勤工作管理的统筹协调带来了困难。(二)后勤工作信息化程度低,管理水平受影响。在我院多项后勤工作业务中,仅有固定资产工作使用院OA办公系统及市财政平台实现了部分功能,其余工作业务仅涉及使用如Office、Excel等基础办公软件进行简单的记录和核算,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业务办理仍然以人工手动运作为主。此外,目前我院办理行政事务的信息化手段主要依托于我院网站和OA系统,办理方式和途径较为单一,较为依赖平台整体的使用率和登陆率。根据2015年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实际情况来看,使用OA办公系统在线办理业务流转成功率极低,仍以手动办理为主,职工普遍反映因操作、使用频率的问题,无法充分实现管理信息化优势,后勤管理水平的提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三)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在经历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后,我院后勤工作队伍大多属于工勤编制或派遣员工,近年来年龄结构逐渐老化,管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并且大多无法熟练使用信息化手段辅助管理,高素质人才又因后勤岗位吸引力不足很难引进,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懂技术、懂管理又懂业务的后勤工作信息化人才十分缺乏。想通过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改善后勤工作和服务水平存在一定的困难,更谈不上主动根据工作需求拓展信息应用、根据数据信息的分析提高后勤管理水平了。另一方面,我院后勤人员目前接受培训以专业技术为主,管理方面培训尤其是信息化相关培训机会较少,在岗职工没有平台可以学习和掌握管理信息方面知识,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先进管理手段的实施。(四)后勤管理制度老旧,信息化难度大。我院硬件基础设施由于分址办公等诸多因素相对滞后,基于这种现实情况,后勤工作制度涉及的工作流程、办理方式、管理办法、工作机制依旧适用于人工办理。在2013年11月院办统一公示正在执行的规章制度文件中,目前后勤工作在实行的管理办法有《兼职司机管理办法》(京教科院院字〔2005〕10号)《机动车管理办法(试行)》(京教科院院字〔2005〕10号)及《关于办公用车的配置与管理意见》(京教科院院字〔2003〕6号),除公务用车所涉及的规章制度已有多年未经继续完善,其余水电气暖、用房管理等工作的制度依旧参考1998年制定的我院规章制度汇编。后勤工作管理制度上的落后,使得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办理渠道如果想要转变,就需要较大程度上的后勤管理整体变革和人员观念上的转变,这使得后勤工作信息化的开展和推广有着一定的阻碍。

四、我院后勤工作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后勤工作信息化。目前后勤工作使用的业务软件或系统已相对成熟,主要以一卡通系统为依托,整合了门禁、售饭、水电计费、报修、用房管理、物业管理、能源管控等系统。办理集中、统一高效的后勤服务信息平台,可以简化办公流程,减少资源浪费,并且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资源管控和成本核算功能。但信息化本身涉及全院多个部门和众多业务,后勤工作信息化还需要我院从信息化的全局统筹考虑,以搬迁新址为契机,结合各个职能部门具体业务,通过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全院信息化的布局和整体进程,促进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间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和服务支撑,避免出现职责交叉和管理空白,保证我院各项工作良好运作,更好地推动我院事业长足发展。(二)明晰工作职能职责,建立健全配套制度机制。我院后勤工作职能职责需要进一步明晰,改善目前后勤工作本身职能覆盖广、业务办理分散的现状,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后勤工作的集中办理和业务整合。需要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对后勤各项工作责体进行落实,并结合具体职能职责不断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后勤工作信息化相关制度,健全后勤工作信息化业务办理、人员配备、培训学习、监督监管、激励等配套机制,加强后勤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推动后勤工作信息化顺利开展,确保后勤工作信息化能够取得预期实效。(三)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后勤工作信息化有侧重地分步开展。后勤工作本身涉及很多领域,结合我院后勤工作信息化实际需求,需要进行网络硬件建设、系统维护支持和软件系统购买等各项工作,根据目前后勤工作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和水平,无论是开发新的系统平台将后勤工作各项业务加载进去还是独立购买单项后勤工作运行软件,都需要不小的资金支持,所以经费投入是后勤工作信息化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此外,结合我院信息化整体情况和后勤工作信息化程度低的现状,从硬件建设到软件应用,从投入使用到运行维护都需要阶段性的巩固,后勤工作信息化工作的整体开展要有所侧重地分期、分批逐步建设和推广。(四)加强后勤人才队伍建设,确保信息化手段充分应用。要做好后勤工作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平台的作用,需要一批能够掌握、处理和利用信息化手段的人才队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引进一部分善于利用信息化技术的管理人才,在后勤队伍内部建设一支管理意识强、创新意识强、技术精湛的团队。另一方面,要完善后勤职工的培训体系,对不同应用层次的职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或是运用行政手段激励机制来鼓励和激励职工学习和运用,逐步实现形成一支高素质、成体系的管理和技术队伍,确保信息化手段充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郭颖颖,刘丽云.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0).

[2]弓永华.加强高校后勤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与途径[J].经济师,2015(1).

[3]由晓民.军队院校后勤工作信息化模式建设研究[M].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11).

[4]沈丽伟,朵成旭.浅谈新时期高校后勤信息工作[J].办公室业务,2014(3).

[5]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35-36.

[6]吴汉龙.高校后勤工作信息化建设实施策略与方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0):24-25.

[7]李储君.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服务质量和水平上的提升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报,2007(06).

后勤供给范文篇8

关于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随着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全面展开,机关后勤体制改革也同步推进,不断深化。与以往不同是,这次机关后勤体制改革将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管理体制、管理职能、管理手段及服务机制、运行方式等方面都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因此,如何认清发展形势,找准改革切入点,分步推进改革,是机关后勤体制改革亟需思考的问题。

思考之一:认清发展形势,增强改革紧迫感

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是党中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是新世纪前五年的宏伟蓝图。《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发展服务业,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要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发展面向生活和生产的服务业;要转变观念,突破体制性障碍,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环境;要加快机关、学校、医院和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的社会化进程,逐步改制为独立法人企业;要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纲要》关于后勤改革与发展服务业的论述,从战略高度指明了机关后勤改革的方向,第一次将机关后勤改革列入国家的总体计划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准确把握机关后勤发展的形势,认真学习贯彻《纲要》精神,把《纲要》的要求与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并以此指导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是机关后勤工作的首要任务。

最近,在上海召开的机关后勤体制改革工作交流会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良宇充分肯定了机关后勤体制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提出了“要站在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把上海建设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高度上构筑上海的机关后勤管理新体制和服务新机制”的改革目标,对机关后勤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当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机关后勤事业带来了难得的挑战和机遇,各级领导对机关后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又给后勤发展拓展了空间。因此,机关后勤部门一定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破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思维定势,用创新的精神探索后勤改革的途径,找准后勤发展的定位,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实践后勤事业新的发展,真正把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从整体上思考,从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新的服务运行机制上推进后勤的各项改革,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

思考之二:认清存在问题,找准改革切入点

当前,在机关后勤体制改革中,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后勤改革的深化。既有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新旧体制碰撞带来的矛盾,又有财政、国资、工商、税务、劳动人事、医疗社保等相关配套政策滞后带来的困难,还有机关后勤自身发展不平衡产生的问题,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思想观念上,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后勤的思维方式与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现代后勤理念碰撞带来的矛盾。一是部门领导对后勤体制改革的认识不足,往往把后勤改革看成是机构改革的附属品,缺乏对后勤改革重要性的认识,使后勤改革缺乏强有力的支持;二是相关职能部门缺乏整体、系统的思考,在改革操作上简单化,造成后勤管理和服务分家后,关系不顺,影响了改革的积极性;三是后勤服务部门“等、靠、要”的观念依然存在,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不强,对未来的发展思考得不够,缺乏改革的信心。

第二,在政策配套上,改革的超前性和政策制订的滞后性带来的矛盾。这次机关后勤体制改革是一次全新意义上的变革,无论是管理的体制、管理的思维、管理的职能,还是服务的机制、服务的方式、服务的手段都将发生根本变化,后勤部门在推进各项改革中面临着诸如分流人员的社会保障、服务机构与机关建立结算制度、国有资产的划拨等一系列相关政策问题,而现有的政策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都没有涉及,特别是国有资产的产权划拨、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等政策的不明确,都影响了服务单位法人主体的落实,已成为制约后勤改革深化的政策瓶颈。

第三,在后勤队伍上,后勤管理的专业化和服务的技能化要求与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矛盾。现在的机关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体力型、服务型后勤,对管理的专业化和服务的技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观念对后勤工作的影响,在后勤队伍上,长期以来忽视专业化、技能化人员的配置,尤其是历次机构改革中,机关后勤部门还承担了分流机关人员的任务,相对而言,人员年龄老化、知识水平较低,达不到后勤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这些人员分流到后勤服务单位后,占据了服务单位的编制,使得服务单位无法引进所需人才,给服务单位走向市场和后勤自身的发展带来阻碍。

认清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是破解难题的前提条件,也是找准改革切入点的关键所在。一是在思想观念上,要进一步提高对机关后勤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真正把机关后勤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作为机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步建设,同步发展;要牢牢树立知识后勤、法制后勤、市场后勤、资源后勤、技能后勤、信息后勤的新理念,增强市场竞争意识,破除“等、靠、要”的思想;要加强对后勤理论的研究、开发和储备,为后勤事业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二是在政策配套上,要针对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实际,加快配套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制订,解决后勤体制改革中出现的经费管理、资产划拨、结算标准、市场准入、社会保障等问题,推进机关后勤保障法制化和服务社会化的改革。三是在人力资源配置上,既要着眼当前,注重职工的专业培训工作,又要着眼未来,建立职工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机制,更要着眼产业发展,注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同时,要针对后勤队伍结构上的现实,可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对年龄大的应保障其利益,鼓励其退出,对年龄轻的加大培训力度,帮助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岗位。

思考之三:分步推进改革,构筑后勤新体制

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按兵不动,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的原则,根据改革的进程,突出重点,分步推进。

第一步,体制上分开。将机关后勤行政管理职能与后勤服务职能进行分离,根据各自的工作特点和职能要求来构筑新的管理和服务体制,使其真正按照自身规律运行。在管理上要进一步规范各级后勤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研究制订各项管理制度和标准,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在服务上要求机关和机关后勤服务部门转变观念,根据政事分开、企事分开和福利性、保障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分开的原则,确保机关后勤服务单位法人主体地位确立,真正按照市场经济运行法则组织机关后勤的服务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发挥市场对机关后勤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实现机关后勤服务的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

后勤供给范文篇9

关键词:节约;后勤;管理;体制;创新

本文中,将在节约型气象后勤管理发展的理论之上,通过对气象部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综合分析。节约型的气象后勤管理制度就是在保障气象部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建立节约型气象单位。本文研究的首先是对节约型气象单位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背景;其次是对对节约型气象单位后勤管理的主要目的进行简单的介绍;再次是介绍节约型气象后勤管理的主要意义。提出对我省节约型气象后勤管理发展的管理及方向。

1气象单位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背景

在今天的历史形势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节约型社会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这是大气候的影响,气象部门的后勤保障是整个单位稳定的基本保障,也是气象部门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都能起到辅助作用。气象部门是一个相对科技相对集中的部门,其技术手段专业方向性无可代替。作为专业部门的后勤保障中心,专业化、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建设就显得非常必要。在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个大条件的影响下,提出建设气象部门专业节约型后勤保障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创新研究就十分必要。

2气象单位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目的

气象部门的运行目的是为全民服务,提供气象观测数据,为农业开发与社会活动提供气象依据。由于气象部门受国家体制影响,存在着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僵化的现象,没有形成灵活的后勤管理体制,同时对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有着制约作用。所以我们要在内部运行机制下建立行之有效的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节约型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也是在同行业间进行竞争的一种必由手段与途径。

3气象单位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的意义

在社会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气象单位后勤管理也开始了转变。节约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在引入到后勤管理体制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的重组。提高了后勤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与创新意识。同时对一些问题也产生了新的看法。后勤管理节约型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一方面保证了气象部门的整体运行平稳;另一方面也创新了管理形式与维护目的。

4目前存在的后勤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管理体制落后。气象部门的后勤管理体制一直以来存在于计划经济代,整个机关的运行机制主要是以供给式的存在,没有任何的开放式、市场化运行系统存在。我们现行的机关后勤管理体制依然施行以行政管理与行政配给为主要存在目的运行模式。运行机制与保障机制明显不适应样发展的需求。二是运行机制不畅。在党政与人事上责权不统一,导致部分干部职工没有竞争意识,更没有失业压力,没有工作热情,在具体的工作中,只讲服务,不顾及成本,与管理后勤的节约型建设相悖。造成人力与物力资源的浪费,使后勤机制的建立没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后勤服务欠到位。后勤服务主要的存在目的就是为整个机关运行提供所需物品的保障性供给。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整个后勤运行机制只存在于内部的供给中。从领导层面来说,后勤服务就是水电气的管理与劳动保护及福利的发放,没有其它的业务技术与技能。于是,在后勤部门人员素质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四是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后勤管理的范畴非常的大、支出范围越来越大,在成本核算中,没有对相关预算进行增加,只能被动的接受。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引入和发展,也相对增加后勤管理中的工作量。

5后勤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后勤管理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服务体系,在管理服务项目上与社会中的服务公司相差不多。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说,有着众多的杂项。但是在这些的杂项中,许多的服务项目可以通过货币购买的方式向社会集中进行社会化采购,其服务质量比后勤管理更加到位。从管理和服务内容上看后勤工作有如下特点:一是有相对具体的特定服务对象;二是服务的项目复杂而多样;三是服务的主要内容与业务无关的项目多。后勤管理的相对特定服务对象是全体职工,主要服务项目与业务息息相关。在具体的工作中,许多的事务多为灯管的更换与门锁和开关的维修等,没有技术难度更没有技术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服务项目的复杂使得我们的后勤管理从业人员素质向服务性发展较多,越来越多的项目涉及到了电路维护、进水管道的更改等事务性较强,业务性不多的项目。

6后勤管理将来发展的方向

由于后勤管理主要的目的是向管理单位提供相关的与业务、生活相关的服务项目。其服务的单一化使得本身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后勤管理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增加社会服务职能。增加社会化的服务用户,增加社会化的服务项目,摆脱单一的服务职能。另一方面就是直接弱化服务职能,合理的减少内部服务人员。将所有的服务项目直接以货币购买的方式向社会直接购买。这样不但可以保证服务质量,还能有效的降低后勤管理成本。合理的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后勤管理体制将以这二种方式向社会展现更好服务与理念。后勤管理发展的节约型管理体制一方面要增加社会化用户的服务需求。另一个方面是要减少后勤管理岗位,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向社会购买相关的本身无法达到的服务项目。后勤管理工作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事物涉及面广、与业务有着秘切的联系。由于有着直接的服务对象,所以事务性的服务多。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节约型的运行管理机制显得很重要。管理体制的落后,运行机制的不畅,后勤服务的不到位,历史遗留问题多是现行的后勤管理体制中的主要问题。产生这些原因的主要根源主要是由于后勤体制有着相对特定的服务对象,服务项目复杂多样,服务的主要内容多与业务无关等原因。

作者:滕昊 单位:黑龙江省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谢春明,姜春生,楚立国.建立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中引发的争议[J].管理与后勤建设,2014(12).

后勤供给范文篇10

一、认清发展形势,增强改革紧迫感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要着眼于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协调好改革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确保社会稳定和工作有序进行。事业单位要加大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事业向前发展。

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发展服务业,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要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发展面向生活和生产的服务业;要转变观念,突破体制性障碍,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人,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环境;要加快机关、学校、医院和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的社会化进程,逐步改制为独立法人企业;要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纲要》关于后勤改革与发展服务业的论述,从战略高度指明了机关后勤改革的方向,第一次将机关后勤改革列入国家的总体计划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准确把握机关后勤发展的形势,认真学习贯彻《决定》和《纲要》精神,并与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并以此指导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是机关后勤工作的首要任务。机关后勤部门一定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破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思维定势,用创新的精神探索后勤改革的途径,找准后勤发展的定位,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实践后勤事业新的发展,真正把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纳入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从整体上思考,从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新的服务运行机制上推进后勤的各项改革,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探讨改革的切入点

在机关后勤体制改革中,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后勤改革的继续深化。既有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新旧体制碰撞带来的矛盾,又有财政、国资、工商、税务、劳动人事、医疗社保等相关配套政策滞后带来的困难,还有机关后勤自身发展不平衡产生的问题,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必须认真地探讨和研究,就目前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思想观念上,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后勤的思维方式与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现代后勤理念碰撞带来的矛盾。一是部门领导对后勤体制改革的认识不足,往往把后勤改革看成是机构改革的附属品,缺乏对后勤改革重要性的认识,使后勤改革缺乏强有力的支持;二是相关职能部门缺乏整体、系统的思考,在改革操作上简单化,造成后勤管理和服务分家后,关系不顺,影响了改革的积极性;三是后勤服务部门“等、靠、要”的观念依然存在,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不强,对未来的发展思考得不够,缺乏改革的信心。

第二,在政策配套上,改革的超前性和政策制订的滞后性带来的矛盾。机关后勤体制改革是一次全新意义上的变革,无论是管理的体制、管理的思维、管理的职能,还是服务的机制、服务的方式、服务的手段都将发生根本变化,后勤部门在推进各项改革中面临着诸如分流人员的社会保障、服务机构与机关建立结算制度、国有资产的划拨等一系列相关政策问题,而现有的政策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都没有涉及,特别是国有资产的产权划拨、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等政策的不明确,都影响了服务单位法人主体的落实,已成为制约后勤改革深化的政策瓶颈。

第三,在后勤队伍上,后勤管理的专业化和服务的技能化要求与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矛盾。现在的机关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体力型、服务型后勤,对管理的专业化和服务的技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观念对后勤工作的影响,在后勤队伍上,长期以来忽视专业化、技能化人员的配置,尤其是历次机构改革中,机关后勤部门还承担了分流机关人员的任务,相对而言,人员年龄老化、文化水平较低,达不到后勤科学化、现代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这些人员分流到后勤服务单位后,占据了服务单位的编制,使得服务单位无法引进所需人才,给服务单位走向市场和后勤自身的发展带来阻碍。

积极稳妥推进改革,构筑后勤新体制的几

研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破解难题的前提条件,也是探讨改革切人点的关键所在。一是在思想观念上,要进一步提高对机关后勤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真正把机关后勤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作为机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步建设,同步发展;要牢牢树立知识后勤、法制后勤、市场后勤、资源后勤、技能后勤、信息后勤的新理念,增强市场竞争意识,破除“等、靠、要”的思想;要加强对后勤理论的研究、开发和储备,为后勤事业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二是在政策配套上,要针对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实际,加快配套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制订,解决后勤体制改革中出现的经费管理、资产划拨、结算标准、市场准人、社会保障等问题,推进机关后勤保障法制化和服务社会化的改革。三是在人力资源配置上,既要着眼当前,注重职工的专业培训工作,又要着眼未来,建立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事管理机制,更要着眼产业发展,注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同时,要针对后勤队伍结构上的现实,可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对年龄大的应保障其利益,努力发挥老同志的经验,对年龄轻的加大培训力度,帮助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岗位。

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按兵不动,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积极稳妥的原则,根据改革的进程,突出重点,逐步推进。

(一)机关后勤行政管理职能与后勤服务职能分离。

根据我们的调研情况,目前我国政府机关的后勤部门仍然是服务和管理一体化,这种一体化很难使机关服务真正走向社会化,因此,将机关后勤行政管理职能与后勤服务职能进行分离,根据各自的工作特点和职能要求来构筑新的管理和服务体制,使其真正按照自身规律运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管理上要进一步规范各级后勤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研究制订各项管理制度和标准,真正做到依法行政、按章办事。在服务上要求各级机关和机关后勤服务部门转变观念,根据政事分开和福利性、保障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分开的原则,确保机关后勤服务单位法人主体地位确立,真正按照市场经济运行法则组织机关后勤的服务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发挥市场对机关后勤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实现机关后勤服务的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

(二)加大机关后勤管理职能的创新,加速后勤服务部门的机制转换。

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政府机关后勤服务部门与职能部门在物资供应、分配方式、经费划拨等方面都采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模式,后勤管理在某些地方一旦进行改革,就会造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因此,我们建议加大机关后勤管理职能的创新,加速后勤服务部门的机制转换。

一方面要加大机关后勤管理职能的创新,推进机关后勤保障制度改革i其主要内容是:改革机关物资供给的方式,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机关公务用车保障方式,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改革机关行政用房的管理体制和分配方式,创新机关行政用房和职工住房的管理体制和供给制度;改革机关职工生活服务保障的实物分配方式,逐步实现货币化分配等等。另一方面,要加快后勤服务部门的机制转换。一是要改革机关后勤服务经费的拨付方式,建立和完善后勤服务费用的结算制度;二是要改革后勤服务部门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服务运行机制,按照企业化管理的要求,深化服务部门内部的财务资产、用人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三是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按照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化服务经营结构,拓展服务经营领域,推进服务联合,扩大服务的规模效益;四是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积极推进后勤服务单位的转制,加快法人治理的步伐,最终成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单位。

(三)培育机关后勤服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