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观十篇

时间:2023-03-27 08:33:04

消费观

消费观篇1

我说,没有晚礼服。

人家说,你去买啊。

我说我发疯了啊,为你们好看我自己掏钱?不买。

他们说,你好歹也是国内知名的女编剧,一集挣那么多钱,怎么就这么抠门呢?

我说,我要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花钱。这种开销很大、买来穿一次就放进衣橱不见天日的消费品,不符合我的价值观。衣服是拿来穿的,穿衣服是为了舒坦好看,我又不从时装表演里获利。我穿这种衣服并不比我穿T恤牛仔裤好看。人家女明星光鲜靓丽登台,是因为有广告商或者品牌公司赞助,人家不花钱。广告商肯定不愿意赞助我,估计还避之唯恐不及。

我引以为傲的是我的大脑,既然我获奖的原因是我的大脑,为什么要让我的身体享受这么贵的荣耀呢?这有违我的公平原则,更别提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了。如果按照我的意见,就把大脑拿出来洗洗涮涮,桑拿按摩。

上海电视台的同学哈哈大笑。

但请放心,为不坍上海电视台的台,我还是会正装出席,至少不会穿牛仔裤上台。

我觉得,消费观念就是你人生价值观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个观念是从小养成的,并不因为你后来多么飞黄腾达、身家显赫而有所改变。台湾富豪王永庆到老都习惯于把毛巾用成丝瓜瓤,因为他从小贫穷过,即使后来发达,他也不能体会花钱的乐趣。他真正的乐趣在工作上。李嘉诚的儿子显然从小就懂得鲍鱼、血燕的美好,出行用私人飞机和游艇,与其父亲的低调反差很大。丰田的富二代,活活糟蹋掉祖上的名望和血汗。例子不敢再举下去。

我们小时候,如果跟家长提个要求,买个稍微大一点的玩具,都要先看爸妈的脸色,揣测他们今天是否心情良好,或者是在考试得了高分以后才有胆量提。现在,儿子完全没有我小时候那种心惊胆战,他会大大方方地说:“妈妈,我要去迪士尼玩。”他是通知我,他并不知妈妈挣钱很艰难。

我另一个朋友说,他第一次上饭馆吃饭,是他大学毕业以后挣了钱,迈进饭馆的门时还有些紧张,当然那是很多年前的事,当时还打扮得很隆重,是一种庆典和奖赏。而今天,他的孩子只要是出门,必上高级餐馆,这让他很头疼,但岁月似乎是不能逆行的,你显然不能要求自己的孩子像自己那样艰苦奋斗,具有创业精神。你奋斗的目的,虽然并不是为了让孩子享受,但至少希望他们过得比你好。他们似乎生下来,就该在你的成绩上睡大觉。

我对我们这代人,还是感到欣慰和放心的。“不用心”同学去北京逛街,看到条比较有设计感的项链,要六百多块,她觉得挺贵的,下不去手,她还自己挣钱。谁知旁边一个十多岁的小姑娘想都不想拿了就走,售货员大妈还挺不屑地跟“不用心”说:“现在,六百多块真不算钱。”

我们俩听着都害怕。敢说出这种话的人,不是富二代就是名媛吧?

像我们这种正儿八经凭本事吃饭的人,无论如何没有这样的口气。尽管现在提倡消费爱国,可消费的基础还是生产。大家都不事生产,享受生活,感觉上未来挺不踏实的。这让我不敢把自己的老年交给现在的小孩。

教育儿子具备健康的价值观,是我的责任。我不希望他长大以后以“我妈有钱”为荣。这不是他的荣耀,是我的耻辱,这就叫荣辱不分。

消费观篇2

[关键词] 家庭消费 消费方式 消费行为 消费观念 儿童消费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与要求日益增高,在孩子身上的投资也水涨船高。据调查,目前儿童在家庭中消费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已经达到家庭月开支的30%以上。在很多普通收入家庭,扣除家庭必要储蓄后,儿童的消费已经超过一个成人,可以说,现在儿童已经成为家庭消费的中心。 由于儿童消费地位和比例在家庭消费中均不断上升,使得儿童消费观在家庭消费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本文就试图从分析家庭消费方式对儿童的影响入手,探讨一下儿童消费观形成的家庭消费因素。

虽然儿童消费在家庭消费中的比例相当惊人,但是在绝大多数家庭,儿童能够直接支配的金钱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儿童的消费观,实际上是在父母消费行为的影响下形成的。父母的消费方式,包括消费行为、消费观念、消费结构与习惯,以及对儿童消费观的教育,决定了儿童最终形成什么样的消费观。以下从四个方面,分别加以简要论述:

一、家庭消费行为对儿童消费观的影响

儿童处于父母庇护之下,无论身体或心智都尚未发育完成,其消费绝大部分是通过家长间接完成的。另一方面,儿童的直接消费经验,也是通过模仿父母的消费行为而获得的。这两方面决定了,家庭消费行为对儿童消费观的影响是最为主要和直接的。因此,家长在实施具体消费行为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对孩子可能造成的影响,谨慎实施。

家庭消费行为对儿童消费观的影响,具体表现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从积极一面来说,家庭的合理消费过程,可以使孩子学习到消费的相关知识,了解到金钱的重要作用,掌握一些市场与购物相关技能,这些对儿童日后的成长和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家庭量入为出,理性成熟的消费行为会使孩子懂得金钱来之不易,有助于孩子养成健康良好的消费观念。相反,倘若一个家庭经常有冲动购物、盲目消费的行为,则无疑会使孩子的消费观陷入误区。一旦儿童不能形成消费和理财的正确观念,对家庭收入、消费需求、经济承受能力没有概念,就会经常提出家庭经济条件无法满足的消费要求,对自己可支配财产也会大手大脚全无节制,甚至进行一些不健康不安全的消费行为。在这一点上,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尤为突出。根据调查,不同文化层次家庭日常消费比例有明显差异,仅考察教育投入所占比例,初中文化层次家庭仅占全部收入的11.5%,高中23.8%,大专31.2%,本科及本科以上则达到50%。可见文化程度越高的家长,在教育和文化方面投入的资金比例越大。很显然,越注重教育和文化投入的家庭,其子女形成攀比物质享受、追求名牌、贪图享乐等不健康消费观的比例越低。反之,则很可能使孩子养成讲求吃穿等不良消费观念。

二、家庭消费观念对儿童消费观的影响

在今天中国社会里,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享受着前无古人的呵护和宠爱。这一点在家庭消费上体显得尤为明显。“再穷不能穷孩子”,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为了孩子而花费,被普遍地认为是最值得的。有的家庭,为了方便接送小孩上幼儿园,赶紧学车买车。为孩子买各种各样的玩具和儿童图书,以便及早开发孩子的智力。为了使孩子能进入条件较好的学校读书,不惜缴纳巨额的“择校费”,甚至花费血本购买较好学校所在地区的“学区房”。为小孩请各种家教,在学校放学之后或周末,让孩子学音乐、绘画、英语、体育等各种技能。诸般消费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在上述种种消费行为背后作为支撑的,是家庭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消费观念。除了这种消费观念外,家庭还有多种消费观念,如讲求实用、希图炫耀、追求个性等等。而所有这些消费观,都会或多或少在孩子身上显示出来。在消费观养成的过程中,孩子不但是看父母如何做的,更是听父母如何说和如何看待自家和他人具体消费行为的。因此,父母的消费观念,对儿童消费观的形成,起着最重要和最深远的影响。

三、家庭消费结构与习惯对儿童消费观的影响

前面已经提到过,文化程度越高的家庭,在家庭消费中对教育和文化的投入比例就越高,这就显示出不同类型家庭消费结构的区别。同样的,不同家庭的消费习惯也是不一样的,有一个球迷父亲与有一个追求名牌化妆品母亲的家庭消费必然有很大差异。这些不同的消费结构与习惯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使孩子养成与父母相似的消费习惯。有些家庭重视面子消费,认为孩子的消费体现了自己的面子,就会养成孩子在吃、穿、用上与他人攀比的不良消费观,致使孩子过分强调物质生活水平,从而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而有的家庭重视教育、崇尚文化,家中藏书千卷,弦歌之声不绝,这样家庭成长的孩子必定精神充实、学业良好,在个人消费上也会把学习和文化消费放在优先的地位。所以,家庭日常消费结构与习惯,对儿童消费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

四、家庭教育对儿童消费观的影响

儿童的消费观,是随着父母日常消费行为、习惯、观念逐渐形成的,在儿童消费观形成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使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必须重视对儿童消费观的教育。作为家长应该合理安排支出,科学控制消费比例。本来,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为孩子多花些钱无可厚非,但把过多的支出放在给孩子买高级食品、玩具、服装上,只会导致孩子们之间互相攀比,对孩子正确消费观的形成并无好处。在日常教育中,还应让孩子懂得钱的来之不易,教育孩子珍惜家长的劳动报酬,节约用钱。也可以让孩子利用假期等业余时间打工、卖报纸等,让孩子体验到劳动的不易,从小培养孩子吃苦耐劳、自食其力、勤俭节约的好品质。

家长应正确引导孩子消费。对孩子们自己可支配的压岁钱、零用钱等,也应教育和引导其懂得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使之明白钱要花在刀刃上,自己的钱也不能随便乱花,应有节约意识。更重要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儿童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父母挑吃挑穿,滥买东西,不注意节约,孩子花钱也会大手大脚。家长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教孩子学会怎样花钱,养成正确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

需要指出的是,教育在儿童消费观的养成中固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教育不是万能的。儿童耳濡目染的父母消费行为、习惯和观念仍是其消费观养成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不宜夸大教育的作用,父母的行为必须时刻注意。

以上笔者从家庭的消费行为、消费观念、消费结构与习惯,以及教育四个方面,分析了家庭消费方式对儿童消费观的影响。 在家庭消费生活中,应该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消费观。要注重合理调整孩子的消费投入,购买实用、价廉、安全的儿童商品,使儿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顾海兵著:《经济系统分析》.北京出版社,1998年

[2]陈晓春主编:《消费统计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3]编:《消费经济学》.北京出版社,1989年

[4]王坚红编:《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5]袁良玉陈世均朱林海主编:《现代家庭教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

[6]唐淑钟韶华主编:《中国学前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7]虞永平主编:《学前教育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

消费观篇3

几个星期前我和另外几个人一起去买衣服,到了哪边后我的朋友说还要等一个人,是她的朋友听说我们要去买衣服想一起去。等到她之后我们一起去逛了商场。

我买了两件普通的短袖,我的朋友也买了一双几百的运动鞋,相较于同种类的东西我们买的还算便宜。而我朋友的朋友想买雪纺的衣服,而且是专挑贵的看试。

我觉得衣服只要能穿就好了,太贵的衣服我们学生还是暂时负担不起的,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父母给我们的零花钱并不是给我们随意浪费的。

父母辛勤的劳动所赚的钱要供全家生存,随意浪费钱去买那些奢侈品会给父母带来一些不轻的负担,虽然现在我们还没法为父母分担,但是我们可以少给父母添麻烦。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与此同时做到文明购物。

消费观篇4

关键词:广告 消费观念 影响 ;

一、广告的性质

广告是通过某种形式的传播媒体,广泛而公开的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方式。广告的具体形式可以划分为经济广告和非经济广告两种。经济广告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广告内容定位为市场需求和消费者消费观念,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通过各种媒体营销来提高销量,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广消费观念,从而获得利润。非经济广告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如:公益广告。目的在于推广信息。广告的形式多种多样,古代历史中叫卖也是一种广告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行,目前最为流行的广告形式为网络广告和电视广告,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印刷和广播等广告形式。广告搭建了消费者和销售商信息交流的平台,销售商通过广告向消费者推广产品、服务以及消费观念,引导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改变,刺激消费,从而提高销量,获得利益。

二、广告的特点

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形式,销售商通过广告宣传商品、服务以及消费观念,具有主观目的性,是一种有计划的传媒方式。广告通过向消费者宣传产品的性能、质量、功能等特点,引导观众的消费观念,从而让观众接收商品,产生消费行为,从而提高产品销量,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广告与传统的促销行为是有差异的,促销是销售商通过降价、折扣等手段直接将商品展示给消费者,商家与消费者之间是面对面的交流,而广告而是搭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销售商通过媒体与消费者进行交流,宣传消费观念,引导观众消费的行为。从企业经营方面来说,广告是销售企业的投资行为,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媒体信息传播媒介,广告宣传是需要一定费用的,企业希望通过广告投资获得收益。同时,广告还一种高效的沟通方式,它能够有效的实现销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而且通过广告宣传消费观念,从而让消费者产生共识。广告通过大众媒体将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广告普遍具有诱导消费,说服消费的特点,很容易让观众接受广告信息,让观众觉得信息是真实可靠的,而且通过广告宣传潜移默化的宣传消费观念,让观众接受并认同广告宣传的消费观念,广告以一种极有说服力方式改变观众的消费观念,从而使观众产生消费行为,促进消费。能够引导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观念必须具有创意和策略,所以广告内容需贴合消费者的生活需求,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调动消费者兴趣和购买欲,从而实现消费行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哪家销售商的广告能够引导消费者消费观念,让消费者对产品宣传达成共识,从而产生消费行为,无疑是提高品牌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三、广告对消费观念的影响

(一)消费知识观念

广告为销售商和消费者搭建了信息交流的平台,是销售企业推广产品,打造品牌价值,提升品牌竞争力,提高企业利润的最为有效的营销策略。销售商通过广告平台推广商品信息,让消费者了解产品的相关知识,从而改变消费者的只是观念。如某些医药广告通过分析病情找出致病的根本原因,然后介绍药品的功效和使用方法,让消费者了解到有关知识,从而从思想上认同药品的治疗效果;还有些旅游广告,通过宣传片的形式让观众了解到地方旅游的相关知识,感受地方旅游特色,从而吸引消费者旅游消费,而且也增加了消费者对地方文化的见闻;除此之外,有些广告融入生活元素,让观众学到了很多的生活知识,如护肤品广告中教人如何判断自己的肤质,洗发水广告教人分辨自己的发质等等。总之,销售商通过广告向观众传递知识信息,从而更深入的了解产品,认同产品的功效和性能,增长消费知识。

(二)消费刺激观念

广告的目的在于宣传和推广产品、服务以及消费理念,销售商通过广告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消费者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通过广告让消费者了解商品信息,认同商品,从而购买商品。有些商品为了扩大宣传规模,在央视黄金时段大批量狂轰乱炸式的植入广告,通过简单重复的广告内容刺激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如央视脑白金的广告就以这种方式成功推广,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不但推广了产品,而且提高了销量,通过诙谐幽默的动画制作,简单上口的广告词,给消费者感官上的刺激,从而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

(三)消费质量观念

消费者购买商品最看重的还是商品的质量,所以多数销售企业在销售产品时往往融入质量观念,在广告内容上渲染产品质量,通过各种实验和检测证明来体现产品质量,从而让观众心中认同产品质量,产生消费质量观念。如海尔作为国产家电知名品牌,在广告内容上一直以产品质量和性能进行推广,作为行业龙头企业,海尔一直以优质的售后服务和无可比拟的品牌质量深受观众喜爱,虽然价位偏高,但销量仍然遥遥领先与其它品牌,可见海尔广告对消费者质量观念的影响十分重要。

(四)消费误导观念

广告作为销售商推广产品,提高销量的手段,在通过广告宣传的过程中无疑会避实就虚,夸大产品功能和质量,从而对消费者产生误导,从而营销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有些商家被利益所蒙蔽,在广告内容上恶意夸大其词,夸大产品的性能,虚报价格信息,甚至在广告中作出种种承诺,恶意误导消费者,刺激消费者购买。如:某些药品广告承诺无效退款,消费者购买之后发现药品无效想退款,结果商家就会找出各种理由,甚至有些商家通过广告盈利之后就消失了,让消费者蒙受经济损失。所以,消费者必须要提高警惕,避免广告误导消费观念,明辨虚实,正确的认识广告,合理消费。参考文献:

[1]张思宁.论广告作用下的消费理念嬗变[J].商业时代,2011.

消费观篇5

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费者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阶段小学在校学生是在市场经济建立起来后成长起来的,但他们的消费观念仍处在以传统的储蓄为主流的消费观,原因何在?为此,《品德与社会》(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二课《钱该怎样花》中《浪费与节约》一节,针对目前在消费观方面出现的误区,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明白什么叫合理消费。

那么小学生中的消费误区到底在哪呢?我们组织学生设计几个消费方面的问题,在四、五年级学生中开展了一个调查。

一、深入调查,了解消费观

调查的对象是四、五年级的小学生,调查方向是消费心理,调查目的是了解小学生现有的消费观念。从理论上说,消费分为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消费心理是指人作为消费者时的所思所想。消费行为是指从市场流通角度观察的,人作为消费者时对于商品或服务的消费需要,以及使商品或服务从市场上转移到消费者手里的活动。这个消费调查是这样的:假设给每位学生在50元钱,让他自己定一个花钱计划,你想怎样花就怎样花。两个年段共有387名学生参与了这个调查。这个调查没有实际消费,而是一种消费假设,实际上是消费心理的调查。

调查过程要求学生根据平时生活经验,独立完成这个花钱计划。教师不作任何提示,学生也不讨论,因为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都不同,他们的花钱计划肯定也不同。如果教师提示、学生讨论,势必会相互干扰、相互影响,学生的真实想法反而被掩盖了,消费的差异性将无法展现出来。调查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将被调查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子女,一组是铁路子女家庭及收入尚可家庭子女。(这两组是以收入稳定性为主来分类的,排除了外来务工人员家庭高收入,铁路子女家庭低收入的现象。)两组学生花钱计划分开统计,结果如下:

1.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子女:(1)将钱全部存起来占12%;(2)花5元,存45元占88%。

2.铁路子女及家庭收入尚可家庭子女:(1)花5元,存45元占20%;(2)花10元,存40元占66%;(3)花15元,存35元占14%。

调查数据说明了什么?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经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大致可以找出消费心理存在的共同现象:第一,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100%的孩子将绝大部分钱储蓄起来,以备将来急需之用。第二,消费观念受长辈影响,没有形成自己的消费观。绝大多数家长没有教孩子们如何消费,但他们的消费行为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所以孩子身上的消费观念实际上折射出家长们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存在如下差异:家庭收入高的孩子,由于经济宽裕,闲散资金较多,孩子侧重于消费;家庭收入低的孩子,生活拮据,没有更多的闲散资金,故孩子偏向于储蓄。现阶段的小学生并不象我们想像的那样,接受新型的消费观,即注重消费效益、注重从消费中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等,以储蓄为代表的消费观念仍占主导地位。从他们的消费观念上折射出现行社会的消费是以传统储蓄为主流的消费观。这种消费观显而易见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因此培养小学生与社会、经济、文化相适应的消费观迫在眉睫。

二、立足现在,树立“节约”观

调查的结果出来了,问题也找到了,接下来的关键是如何解决消费观念上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树立学生正确的“节约”观,树立正确的“节约”观,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第一“节约”并不是不花钱;第二究竟什么“该花的钱”。

《浪费与节约》一节中,提到“为了省钱该花的钱不花不叫节约”。从字面上看,“节约”的内容不难正解,就是不是说不花钱,而是要适当的花钱。但学生对“该花的钱”仍然存在偏差,片面地认为,只要想要的东西就是“该花的钱”。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三个讨论题,让学生充分讨论,一步步明确,什么是“该花的钱”。首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是我们学习生活必需的。学生们自然会想到吃的、玩的、身上穿的等等,并得出答案:“衣、食、住、行”是学习生活最基本需求。第二问:如果衣、食、住、行得不到保障,还能保证学习生活正常进行吗?学生的答案是否定的。

第三问:在消费过程中,能不能因为省钱而减少衣、食、住、行的费用?当然不行,学生的答案也是否定的。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为了省钱该花的钱不花不叫节约。”消费首先是保证生存的需要,切不可为了“省钱”而影响了生活水平。

学生明白了以上道理后,再次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花50元钱,同时让同学们参考以下两个问题:

1.首先考虑必须买和最想要的。2.在有限的钱数中,想办法多满足一些需求。

这次的花钱计划与第一回的调查有了明显的不同,存钱的学生比例减少了,大部分学生们开始筹划如何将50元钱用完,甚至有的超出了50元的界限,买的东西玩的、零食占了很大比例。这样又出现了又一个问题:超出规定金额,也不完全是生活必需品,这种消费对还是不对?

三、着眼未来,树立“浪费”观

仅有正确的“节约”观,并代表学生具备了完整的消费观。《浪费与节约》一节中,提到“花钱买的东西超过了人们的正常需求是一种浪费”,目的是在培养节约观的同时,树立学生浪费观,形成完整的消费观。在学生了解“节约”后,还应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浪费”。消费者在“节约”的同时,“浪费”现象也十分突出。这看似两个矛盾的东西,却有机地结合在消费者身上。这种“节约”与“浪费”的矛盾不仅仅高收入者有之,低收入者也大有人在。

高收入阶层的“浪费”主要表现在“奢侈品”的消费上。奢侈品是一种超出消费者基本需求之外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性的消费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消费现象正悄然兴起,并正以极为惊人的速度扩展,大有取代传统消费观念之势。“许多分析人士预计,2012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头号奢侈品零售市场。”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的感性成份要远远高于理性成份,显示消费心理不成熟,主要追求的是个人奢侈品消费而不是家庭奢侈品消费,呈现出与欧美国家不同的奢侈品消费需求特征。这种奢侈品的消费目前来看只存在高收入阶层,但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20年后,现在的小学生将步入中年,他们是那时的消费主力,他们的消费观念将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低收入阶层也同样存在“浪费”现象,主要表现在消费从众心理上。从众心理主导的消费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趋向于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如看到市场上减价处理品,不管需不需要,都挤上去抢购,买回来又用不上,闲置在家。

再如别人家有的东西,感觉很好,立刻买一个同样的,不管自己是否需要等等。

与高收入阶层奢侈品消费一样,这种消费同样是属于浪费之例。我们想要的东西可多了,可是钱总是有限的。应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消费观篇6

(一)理性消费指导基础类消费

当前大学生在生活基本需求及基本生产资料方面的消费基本能够以理性指导消费。他们在学习和生活用品时,首先以价格和质量来衡量产品的好坏。中国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主要来自于家庭收入,而依靠自身的努力所得只是作为个人消费的补充。因此大学生们每月可支配和可消费的资本是固定的。而这部分资本主要是用来支付基础类的消费,比如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在基础类消费层次大学生群体不会有太大的差别,都以理性消费的方式为主。

(二)发展类消费层次呈现两极分化

大学生的发展类消费主要体现在学习类附属品、休闲娱乐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由于消费来源的单一性使得家庭经济状况成为消费呈现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越多,构成大学生消费的一种特殊的奢侈格局,主要表现在数码产品、电脑、手机和娱乐等方面的消费上。据调查,在发展类消费层次大学生的消费花销可有上百倍的差距。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分化的产生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差距,从而也导致了大学生活消费中的两极分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优化的时期,出现这样的分化也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但我们应该相信在党和国家的不断努力下,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随着和谐社会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经济分化的局面会不断得到改善,反映在消费观上的两极分化现象也会消除。

(三)注重智力投资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在大学阶段一些大学生为通过英语考试、考研深造和资格证书考试成批量地买回参考书。这些方面是大学生自主地为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所做出的选择,因此在消费上也显得“出手阔绰”。

(四) 经济独立意识较差,缺乏理财意识

当代大学生缺乏理财的意识,对于月度及年度的消费没有计划,消费的行为主要依靠家庭每月供给的资本数决定,不去制定消费计划,没有储蓄意识。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中的不合理现象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

大学生群体中的大部分消费还都是趋于理性的,但是,大学生由于正处于青年期,各种心理特征正处于发展完善期,同时缺乏社会历练,对社会没有深层次的认识,所以,他们的消费观念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及周围群体的影响,在实际的消费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稳定性差。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很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及思潮的影响,当前随着信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对于演艺明星的追逐趋之若鹜,有些人甚至到了一种疯狂的程度。过分的迷恋明星的个人魅力和生活方式,对于明星的穿着打扮及代言的产品,不论自己是否需要,自己的经济能力是否能够承担,都会义无反顾的购买。二是大学生也容易受周围群体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基本上都是过着集体生活,同宿舍人的喜好和习惯也会对大学生的消费产生影响,有些大学生为了迎合同学,而和同学消费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产品。这两种思想和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导致了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不稳定。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群体消费理念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出现了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依靠自身努力和政策优势使经济条件改观的家庭的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不再恪守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传统,而是通过消费体现自身的经济水平,这对传统的消费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而大学生由于自身性格正处于不断完善中,他们的消费观念也处于不断的调整和固化之中,因此他们的消费心理很容易受到社会群体消费理念的影响,消费心理受到影响后也对他们的消费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导向作用。二是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不断提高,而精神水平的发展速度与物质水平的发展不相协调,随之带来的影响便是过分注重功利和物质,以功利性和物质性引领人的价值观念。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这些不正确的观念对大学生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大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中也以这种价值观来衡量事物,认为人的地位和尊严靠物质来衡量,人的能力和水平取决于他的消费能力和水平。

2、大学生个体心理行为对消费观的影响

一是个体年龄的成熟带来的对财富支配的强烈欲望。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年龄上处于成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随之产生的便是对自我生活的支配。反映在消费方面,就是对消费方式、消费资金的支配。他们渴望自己能够选择自己的消费方式,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于家庭。二是尊重在消费行为上的体现。大学生年龄上的增长,对自身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尊重的需要。他们希望在生活中受到别人的尊重,优异的成绩可以让他们在学业上得到尊重,良好的交际能力可以让他们在生活中得到尊重,而在消费领域,更多的表现便是对物质的支配和占有。当前很多大学生以占有别人暂时没有的物质作为炫耀的资本,通过对物质的占有和支配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肩负着继续发展社会主主义事业的责任。我们应该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培养他们理性、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

(一)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FQ)

财商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当前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经济进步的后备军,如何培养大学生在消费观念上的独立意识,增强他们的财商(FQ)是高校应该高度重视的方面。一个具有合格财商的大学生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

消费观篇7

生命只有一次,一但失去便永远流逝,只有选择健康,安全的食品,保障身体健康,才能茁长成长,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学会理财,合理消费,争做健康你,我,他!共同阅读演讲我的消费观三分钟,请您阅读!

演讲我的消费观1消费,是为了满足需求。在如今的中国市场,所有的消费者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怎样消费是最实惠最理性的。但我想若是一心巴望着商品打折,倒不如明确自己所要的是否真的非买不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往往消费过度的人是欲望心强的人,他们难以控制自己的欲望而受自己的欲望心所摆弄。

在每天的放学之际,却是我最头疼的时候,分明不宽的路挤满了私人汽车,每一个人都得有耐心等待下去,就算再急也是做无用功,过一个红绿灯却要动用数十分钟,因而排起了一条极其现代化的长龙,而在这条“长龙”中却没有一辆巴士。这些人争先恐后地买汽车,却忽视了近在眼前的公交站台,他们宁肯花十几万买一辆汽车,却不肯投一两枚硬币,这又是多么大的悲哀啊。不知他们是为了面子,还是真为方便,那么依我看若是为方便或许有些不值,如大家都选择去乘公交车,就不会这么拥挤、堵车。

早在两千多年前,圣贤孔子就曾论述:“奢而不孙,宁俭;与其不孙也,宁固”即是说,在“奢侈”与“节俭”两者的抉择中,孔子倾向于“节俭”,反对奢侈浮华的生活方式,主张节俭朴素的生活方式。坚持适度消费、理性消费观念,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个民族要富强,离不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决不能贪图享受,坚持科学、理性消费,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民族文化传统。

古往今来,还看今朝我们这些青年朋友,能否担当得起国家重任,而这更需要我们去理性消费。它维护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更是人格素养魅力的表现。

演讲我的消费观2在这个日益现代化的时代,消费是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盲目消费的现象也愈加严重,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学会合理消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上的商品日益丰富,我们的消费观念在发生变化,许多中学生都存在盲目消费的现象。其中,买衣服、上网、送礼物所花费的钱占总开支的比例最大,到了用钱的关键时刻却又没钱了。作为中学生,我们的社会阅历还不够丰富,自己选择商品的能力还比较弱,在消费时更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

在消费前,我们可以先做出预算,把钱花在关键的地方;避免盲目消费,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购买物有所值、经济实用的商品;不与周围的人进行攀比,不要浪费金钱。在消费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用环保的眼光选购商品。这样做既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又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基本的物质消费需求后,我们更应该注重自己精神上的需求,在消费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一本有益的书,一部精彩的电影,一次愉快的旅游……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快乐,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现如今,人们已经不再仅仅限于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的满足,而是更加注重通过消费提升生活品质,追求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中适度消费是对生态文明的重要贡献。如果每人减少一分钟淋浴时间,将减排74克;自带包装袋购物,减排62克……

适度消费、理性消费并不是要降低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而是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的生活方式,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当一个理性消费的文明人!

演讲我的消费观3全县人民及宾馆、饭店、快餐业、农家乐、排挡、学校食堂: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县文明委关于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和公民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战略部署,倡导文明就餐、理性消费,大力弘扬中华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文成县文明办、县旅游局、县消费者协会就文明就餐,理性消费向全县人民、宾馆、饭店、快餐业、农家乐、排挡、学校食堂发出如下倡议:

一、全县餐饮企业要秉承文明经营的品德,推进和倡导科学、合理、绿色、文明的消费观念,为客人提供良好的文明消费环境,提供文明周到的餐饮服务。

二、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和教育活动,在餐厅内、菜谱上张贴、打印倡导节约、安静就餐、文明饮酒、餐后打包等内容的标语、宣传画,引导消费者科学健康用餐,营造文明就餐,理性消费的良好氛围。

三、积极提供小份菜碟,主动善意提醒客人理性消费、适量点菜,剩余打包。出台奖励办法,采取对消费者餐后打包给予打折优惠、赠送礼物等举措,教育引导珍惜资源、爱惜粮食、杜绝浪费、崇尚节约、文明就餐。

四、倡导分餐制,主动提供公筷、公勺,革除就餐陋习,弘扬科学健康新风尚。

五、在经营中善意劝阻客人的不文明行为,共同营造文明餐饮和就餐环境,逐步形成文明健康的良好氛围和行业风气。

六、广大消费者要养成计划点菜,菜肴分餐,剩菜打包,餐前洗手等良好习惯,要反对豪华奢侈,铺张浪费,酗酒滋事,粗俗言行等不良习惯,努力形成节俭点餐,卫生用餐,文明就餐社会道德新风尚。

文明就餐、理性消费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方面,是衡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是创建文明卫生乡镇、文明卫生县城工作的重要举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我们共同携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构建文明餐饮,和谐文成做出贡献。

演讲我的消费观4曾经有过这样的幻想:在微风之中,仰卧在万花丛中,头顶着天空,背靠着大地,体会着说不出惬意。那是多么令人心醉的美景啊!

然而,事实带给我们的并不是美好的景色,而是一堆堆白色垃圾,一堆堆“山”,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使我感到压抑,于是我便去寻找能够带给我快乐的有意义的事情。终于重重考验,我选择了调查平日里人们的消费情况与方式。

说干就干,我自由地在街上走着,走了半天都没人理我,我倒有些气馁了,突然看见一个阔绰的老板从一家饭店里出来,我想,他应该对我很有帮助吧,于是我冲上前去,一把拦住他,“先生,您好!占用你几分钟的时间,做个调查好吗?”他爽快地答应,“请问你们平日里都是怎样消费的呢?”“像我们这类人,平日里除了尽力花钱,没其它目的,每天除了泡泡网、唱唱歌,吃吃饭等就是睡觉”“那您不觉得无聊吗?”“不会啊,只要有钱,什么我都消费得起,怎么会无聊呢!”说完转身进入车中,车子喷出一股刺鼻的气味便扬长而去。

天啊,这些大款们都是这么消费的,他们是不因为“钱”而担心,他们是可以每天随意性进入城市中各个娱乐场所,他们是不可以一生都过得逍遥快乐,但他们的这种行为,才是最严重的浪费现象,设想一下,如果他们的钱全都变成了时间,如此消耗下去,就会衰弱得更快,用最通俗的话主,这种人死了都浪费土地。

调查很不成功,我垂头丧气地漫无目的地走着,路经一家书店,一块钱“大减价”的招牌吸引了不少顾客,我也跟着过去瞧,刚进门,一股书香和地板发出一清香使我感到精神振奋,我想:这可比网吧里香多了!我看见很多少年在认真选书,慎重考虑后,选下一本走向收银台,即使只是这么一件小事,但它至少也是正确消费的表现,看至此,我拿笔为我的调查添上一笔:大批人有正确消费观,异同于浑浑噩噩的人。

一天奔波下来,我早已精疲力竭,无力地躺在床上,心里却无比欢愉,人们能够树立绿色消费观念,自觉养成节约的习惯,为建设世界一流的生态国家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从而间接性地保护了生态,保护了地球。

“微风吹拂,万花齐放,天高气爽,土地肥沃,无尽的惬意奔泻而来”我的梦境中又出现这幅唯美画面。

演讲我的消费观5消费是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的商品日益丰富,人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样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在发生变化,体现享受与发展需求的住房、健康、教育、休闲、交通、通信等支出的比重迅速上升。人们已经不再仅仅限于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的满足,而是更加注重通过消费提升生活品质,追求更加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学会理财,是我们必备的生活技能。面对各种各样的消费品,我们要学会合理消费。

作为中学生,我们的社会阅历还不够丰富,自己选择商品的能力还比较弱,在消费时更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

在消费前,我们可以先做出预算,把钱花在关键的地方;避免非理性消费,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购买物有所值,经济实用的商品;不与周围的人进行盲目攀比,不浪费金钱。

理性消费、勤俭节约是一种生活态度,不同的生活态度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如果每人都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态度,注重理性消费、勤俭节约,节约的不仅是个人的财产,更是国家的资源。

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我们应该理性消费不追风赶浪,少买不必要的物品,反对奢华攀比,彰显低碳生活的节能减排主旨,只买对的,不买费的,尽最大努力减少资源的浪费,让理性消费成为一种文明生活符号,成为时代不变的主题。

消费观篇8

【关 键 词】消费观/孔子/老子/等级/无为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F092.2 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892(2001)03-0010-07

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中,对传统消费观的专题研究似不多见。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古代思想家对消费的系统论述较少,另一方面学者对此似缺少关注。惜其常弃而不论,本文就孔子与老子的消费观试作阐述,以期拾遗补缺。同时,用比较的方式进行研究,以揭示儒道消费观的异同。

中国传统消费思想以儒家的等级消费观为主流,孔子是其代表人物。孔子是等级统治论者,他主张上的等级统治⒕蒙系牡燃墩加杏肷钌系牡燃断选K衔擞忻种郑缁嵊械燃恫畋穑帧⒌燃毒龆ㄒ桓鋈说恼蔚匚弧⒕美婧拖炎纯觥S纱诵纬梢桓鲎陨隙碌纳缁岬燃锻持沃刃颉U攵源呵锬┢凇袄癖览只怠钡南质担鬃犹岢隽斯蠹行颍陡挥胁睿延斜鸬牡燃断压邸?BR>

礼:等级消费的社会规范

孔子消费观的核心是以“礼”的等级名分来规范社会成员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所谓节用以礼。

孔子重“礼”,认为“礼”是国家的纲纪,主张“为国以礼”(注:《论语·先进》。)。“礼”讲等级名分:“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注:《左传》宣公十二年。),孔子把其归结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注:《论语·为政》。)。在礼制下,社会成员依据各自的血缘宗法关系,形成贵贱有序的社会等级。政治上:“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注:《左传》桓公二年。);经济上:“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注:《国语·晋语》。)由此可见,不同的阶级与阶层其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具有严格的等级差别。

从“礼”的等级名分规定出发,孔子主张社会成员在消费上应遵守礼制。处上者与居下者在消费行为和消费内容上都应该体现出尊卑之别。这一思想孔子在抨击鲁国执政季氏时说得十分明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敦不可忍也!”(注:《论语·八佾》。)按“礼”的等级名分规定,八佾系天子的娱乐消费规格,季氏为大夫,只能享用四佾。以大夫的身份潜用八佾,违反了“礼”的等级消费规范,孔子因而很是气愤,对季氏的行为十分不满。

在孔子看来,这种等级消费规定是与人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相一致的。由此,孔子不但对“非礼”的经济占有状况进行痛斥:“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攻之可也。’”(注:《论语·先进》。)季氏为大夫,周公系诸候,位居其下却富在其上,这就违反了“礼”的等级名分规定。冉求是孔子的学生却替季氏聚敛财富,破坏等级分配制度,孔子十分气恼。显然,季氏的这种“非礼”的消费行为和经济占有状况,直接破坏了社会等级政治秩序。所以孔子说:“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注:《论语·季氏》。)

孔子认为等级消费秩序的确立,关键在于各级统治者必须遵循“礼”的等级名分规定,规范自身的消费行为,自觉实行等级消费。“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管事不摄,焉得俭?’然而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敦不知礼?’”(注:《论语·八佾》。)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曾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有“尊王攘夷”之大功。对此,孔子曾倍加称颂:“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注:《论语·宪问》。)尽管如此,孔子对管仲“非礼”的消费行为并不赞同。认为管仲身为大夫而享用诸侯的待遇,是不知“礼”,是奢侈。在孔子看来,是“礼”而不是经济条件决定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注:《论语·学而》。)一个人即使富有,他的消费行为同样不能偏离“礼”的等级名分规定,其消费行为与方式要符合自己的身份。

此此相应,孔子对“失礼”的消费行为也不赞成。“子贡欲去告朔之忾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注:《论语·八佾》。)在孔子看来,告祭祖庙时省去一头羊,虽说是节俭之举,但不符合“礼”的要求,不可取。

对等级消费孔子是身体力行。“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注:《论语·先进》。)颜渊与孔子有师生之情,孔鲤与孔子有父子之爱,即便如此,孔子认为他作为“从大夫之后”,按照“礼”的等级名分规定“不可徒行也”,所以拒绝了颜渊的父亲“请子之车以为椁”的请求。同时,孔子亦不赞成厚葬颜渊。“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注:《论语·先进》。)杨树达先生按:“孔子丧颜渊若丧子。而门人不从孔子之言,厚葬颜渊,孔子之志不行。故云予不得视犹子,所以责门人也。”(注:《论语疏证·先进》。)显然,在孔子看来厚葬颜渊不光是奢俭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做违反了“礼”的等级名分规定。以颜渊的身份本不应享有厚葬的待遇。

仁义:等级消费的道德约束

孔子认为对物质财富和生活享受的追求是人的自发欲望,这种欲望及其追求当然不符合“礼”的等级名分规定。由此,孔子一方面主张确立社会的等级占有与等级消费秩序,对个人的物质欲望和消费行为作必要的强制性规范;另一方面又大力提倡道德约束。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日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注:《论语·里仁》。)“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简言之,即道德高尚的人。“仁”被孔子誉为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道德约束主要表现为人通过对仁义的追求,抑制自身的自发欲望,并使自己的行为与“礼”的等级名分规定相一致。“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注:《论语·述而》。)在这里孔子把人的消费行为与道德追求结合在一起,认为合于义,至乎礼,虽苦亦乐。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大力颂扬安贫乐道的“颜回精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注:《论语·雍也》。)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被孔子认为最有仁德。“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注:《论语·雍也》。)颜回虽有仁德,但无爵位,无官职,因而只能蜇居陋巷,贫苦度日。孔子认为颜回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自觉恪守“礼”的等级名分,处贫贱不求富贵,不图享受,安贫乐道。

显然,以道德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注:《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只有“君子”才能做到这一点。“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注:《论语·学而》。)“君子”兼有道德与阶级的双重含义。在孔子看来,统治者应该以仁义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维护等级消费秩序。并以此来社会风气,教化民众。此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注:《论语·颜渊》。)。

宁俭:等级消费的行为准则

孔子在强调等级规范和道德约束的基础上,对具体的消费行为主张“宁俭”。“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注:《论语·八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注:《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奢不光是经济上支出多少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奢会刺激人的消费欲望,使人对自身的消费行为失去道德约束力,从而破坏“礼”的等级消费规范。而俭则不然,俭虽然不免显得寒伧,但它体现了消费行为上的道德约束,因而更符合“礼”的等级消费规范。

从“宁俭”出发,孔子赞成俭朴的消费方式。“衣敝媪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注:《论语·子罕》。)孔子对其学生仲由衣着俭朴而不以为耻表示首肯。“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注:《论语·子罕》。)孔子认为礼帽改用丝料来织比较省俭,大家这样作,他也同意。当然,这种俭是有限度的。如前所述,过分节俭也会损害“礼”的等级消费规范。因而,俭只是在等级消费规范下适当俭朴些,而不是有失身份的吝啬与寒酸。否则,过犹不及亦不合“礼”的本意。这一点孔子自己的生活态度与消费方式很能说明问题。

在等级消费规范上,俭与奢的区别是相对的。统治者的所谓俭,对于被统治者来说是奢。反之,下层人民的奢对于上层统治者来说是俭。因而,奢与俭是相对的,它只能在同一社会等级的消费行为中作横向比较。俭的意义亦不在于缩小不同阶级与不同阶层之间的消费水平差距,而在于调节与维护社会等级消费秩序。 二

传统消费思想中道家的无为消费观占有重要地位,其代表人物为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尊道贵德,提倡无为而治,主张小国寡民。从物极必反出发,老子认为、财富增长和进步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人的物欲膨胀,社会矛盾尖锐,不利于人的身心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而,在消费上他主张返朴归真,去奢从俭,甚至于实行原始耕作状态下的低消费。

道:无为消费的法则

老子消费思想的基本特点是无为,即以“道法自然”为依据,主张清心寡欲,去奢从俭。

老子重“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注:《老子》第四十二章。)同时,“道”又是宇宙万物的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老子》第二十五章。)对于“道法自然”历代学者的解释有所不同。西汉河上公注云:“道性自然,无所法也。”认为“自然”是“道”的属性,“道”以自身为法则。魏王弼注曰:“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认为“道”体现了顺其自然的精神。本文认为,在老子那里“道”与万物有“母子”之分。“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注:《老子》第五十二章。)因而,从逻辑上讲“道”是不可能以万物为法则的。但是,抽象的“道”是无形的,它需要通过有形的万物来显示它的法则。因此,“道法自然”可以理解为“道性自然”,“道”的法则通过万物体现出来。同时,“道法自然”并非对万物的简单重复,而是对万物的提取、抽象和升华。亦即老子从万物中出来的体现“道”的精神的自然,它是人们行为的依据,“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注:《老子》第六十四章。)它反映了老子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

“道”的法则之一是有生于无。“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注:《老子》第四十章。)“道”以无为本,生育万物而听其自然。“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注:《老子》第五十一章。)“德”即“性”,在老子那里“德”体现的是自然之性,反映的是“道”的精神。老子认为人性自然,因而人不应该着眼于占有和享用财富,而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注:《老子》第十九章。)。由此,老子对贪欲和奢侈作了猛烈的抨击。“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资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注:《老子》第五十三章。)认为统治阶级的贪得无厌和奢侈浪费,导致田野荒芜,国库空虚,是盗贼的行径,不可能长久。

“道”的法则之二是物极必反。“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注:《老子》第五十五章。)强调客观事物都有一个兴衰的过程,任何有意识的追求都只会促使事物加速向自身的反面转化。“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注:《老子》第六十四章。)对财富的追求和享用亦不例外。“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注:《老子》第六十七章。)认为俭能丰物,奢则不能长久。此所谓“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注:《老子》第四十二章。)故老子主张处俭去奢:“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注:《老子》第二十九章。)提倡俭朴反对浮华:“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注:《老子》第三十八章。)

“道”的法则之三是无为无不为。“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则无不为”。(注:《老子》第四十八章。)“道”讲无为,无为并不是消极的,它听其自然,即“恒然”(注:《老子》第五十一章。)。反对主观妄为,“妄作凶”,(注:《老子》第十六章。),因而能起到无不为的作用。“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注:《老子》第五十七章。)统治者若能无为而治,就能使民“自化”、“自正”、“自富”和“自朴”。

不欲:无为消费的心理约束

老子认为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生活享受的渴望,是由人的欲望所致。“咎莫潜于欲得”。(注:《老子》第四十六章。)有欲即有为,它不符合“道”的法则。“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故能成大。”(注:《老子》第三十四章。)从“道恒无欲”出发,老子认为人应该遵循“道”的法则,效法自然,抑制自身的欲望。“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注:《老子》第三十七章。)以“朴”镇“欲”,即以“道”的不欲来抑制人的有欲。“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注:《老子》第六十四章。)

同时,老子认为人性本自然,人之所以有物欲是受了奢侈品的刺激与不良生活方式的。“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注:《老子》第十二章。)它使人身心迷乱而耽于追求物质享受,因而“罪莫大于可欲”。(注:《老子》第四十六章。)。既如此,要抑制人的物欲自然要消除可欲之物。“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为而已,则无不治矣”(注:《老子》第三章。)。

进而,老子认为物欲与可欲之物的存在还与人的智慧相联系。“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慧,而奇物滋起”。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奇物”,“奇物”又刺激了人的物欲,并造成新的社会矛盾。由此,老子主张“弃知”,“绝学”。“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末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注:《老子》第十九章。)”。人的智慧离不开,不学习自然无知。老子认为这不但可以消除“奇物”的出现,还使人变得俭朴,少欲和无忧。

知足:无为消费的行为准则

老子在强调消费的自然法则和心理约束的基础上,对人的消费行为提出了知足准则。“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忄+替]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注:《老子》第四十六章。)。认为满足人消费的标准不在于物品的多少,而在于内心的知足与否,若欲壑难填,那是莫大的祸患。而知足则体现了“道”的精神。“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注:《老子》第十五章。)。“道”不追求充盈而能不竭,就人的消费而言,知足就能“恒足矣”。

人的消费行为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的,老子认为若不知足,聚敛财富,追求奢侈,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注:《老子》第四十四章。)。贪欲与奢望使人不能正确对待物我关系,而知足使人不追求财富却不贫乏。“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注:《老子》第八十一章。)。知足,不争可以长久。

老子所强调的知足是以“实其腹”,即获取有限的生活必需品,以维持人自身的生存为主要的。“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注:《老子》第八十章。)。“小邦寡民”是老子的理想国,在这近乎原始的封闭的社会里,文明被弃而不用,人们回归自然,虽然清贫简陋,却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孔子与老子同处春秋末期,这是一个动荡与变革的年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旧的格局、社会制度、经济关系、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裂变。面对纷繁与变迁的现实,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和作为道家创始人的老子,以他们富有个性的思想回应了的挑战。

孔子崇尚周礼,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注:《论语·八佾》。)他以继承与维护周礼为己任,因而对春秋以来的社会变革颇为不满,希望通过“克己复礼”来匡正社会风气,恢复昔日的社会等级制度。就消费观而言,孔子主张贵贱有序,贫富有差,消费有别。并提出了礼制规范、仁义约束和宁俭三原则。

礼制规范体现了传统的宗法贵族等级制度对社会消费的等级要求,亦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的社会消费格局。道德约束更具有孔子的个人色彩,亦反映了儒家消费观的主要倾向。道德约束的提出与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礼制规范所具有的外在强制逐渐失去作用的状况相联系的。孔子一方面继续宣扬传统的礼制规范;另一方面积极倡导仁义约束,并寄希望于以个人的道德追求来自觉规范自身的消费行为,进而恢复传统的等级消费秩序。宁俭准则的提出,既体现了道德约束的要求,也反映了孔子认为可以通过对传统消费行为的适当调节,即“损益”,来增强其在新环境下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老子尊道贵德,崇尚自然。认为春秋以来的社会变革不过是诸侯之间的争强斗胜。而经济发展,文明进步更多的是物欲横流,奢侈成风,人心迷失。远不及上古时代社会安定,民风淳朴,身心和谐。因而,提倡返朴归真,无为而治。就消费观而言,老子主张遵循“道”的法则,清心寡欲,俭朴自持。并提出了法自然、不欲和知足的三原则。

法自然是老子消费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万物无为自化,生生不息,体现了“道”的精神。人应该取法自然,无为处世,不为物惑,去奢从俭。反之,只会导致人心迷失和社会混乱。从而以法自然否定人对于物质与文化生活的追求以及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把人生的价值归之于身心和谐,把消费的作用定位在维持生存的需要上。从而以人的回归自然来消除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其不欲、知足原则是从法自然出发,要求以心理上的不欲和观念上的知足来抑制、取代人的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对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具体规范,使无为消费切实可行。

对于春秋末期以来的社会变革,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多着眼于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都采取了向后看的态度。从这一点上讲实不足取。但这并不影响这两位哲人对人生与社会的深入思考,更不影响他们所创立的儒家、道家学说的巨大认识价值和鲜明的思想特色。就消费观来说,虽取向不同,旨趣各异,孔子和老子都不同程度地主张黜奢崇俭,其矛头所向主要是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注:《论语·学而》。)老子曰:“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注:《老子》第七十五章。)认为若不加节制必影响国计民生。其黜奢崇俭正是以此为出发点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

[2]许杭生.帛书老子注译与[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消费观篇9

关键词:消费主义;90后大学生;消费观;文化安全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2-0141-03

消费主义(consumerism)发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是一种把崇高和追求过度占有和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及在这种价值观支配下的行为实践。”[1]源于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表现为娱乐主义和享乐主义,不仅是社会生产的推动力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80年代末,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伴随着全球化蔓延到中国,通常表现为符号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和超前性消费三种形态。其主张的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冲击着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消解着中国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动摇着青年学生的人格健全和心理发展,威胁中国文化安全。基于此类消极影响,中国学者对消费主义秉持批判态度。

90后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的特殊消费群体,其消费观不仅对当代社会消费观推波助澜,还将主导未来数十年社会主流消费观。因此,研究消费主义视角下的90后大学生消费观,通过反思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在全球化时代,对青年学生科学价值观塑造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消费主义视角下90后大学生消费观的时代境遇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消费主义文化侵略

人类已进入由西方发达国家推动和主导的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各国经济较快发展。伴随着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则往往利用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以多种方式推行西方化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及文化价值观念,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安全、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形成冲击和挑战。”[2]

20世纪二三十年源于美国的消费主义思潮,利用发达国家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以隐形的文化强制形式,通过资本输出和文化交流等方式进入中国,以对资本主义经济繁荣表象和西方社会多元文化的宣扬,刺激、诱导着90后大学生盲目追逐被这种文化霸权制造出的消费欲望。部分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冲击下转向个人主导,他们在消费中逐渐对消费品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产生诉求。

(二)现当代中国国内消费环境的改变

伴随中国经济运行三次大型周期性波动而发生的积极变化,现当代中国国内消费资源环境、金融环境、信息环境和流通环境不断改善,与之相应的社会消费观念、模式和水平亦不断发生改变。国民在增加物质享受消费比重和扩大享受型消费所占比率的同时,逐渐弱化了生存消费的国民消费主体性。

消费主义所提倡的享乐、自由、奢侈的消费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节俭、重义、节欲的消费道德相冲突,在市场经济趋利性导向下消解着中国传统的消费道德。在消费品充足和信息来源广泛的全球市场下,青年学生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在消费中体现着开放性和先锋性。伴随着近年消费主义思潮逐步蔓延至高校,不断冲击90后大学生传统消费观和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影响其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消费主义视角下90后大学生消费观的基本表征

(一)存在炫耀性消费

在西方国家以消费主义为代表的文化渗透下,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部分90后大学生,在消费中体现出崇拜和追逐符号性消费的特点。他们在这种变异了的消费选择中盲目地追新求异,推崇个性,喜欢时尚,崇尚物质消费和享乐主义,片面地把消费数额和消费档次的高低作为博取同辈群体的认同和羡慕的重要标志,渴望“通过消费让他人明了消费者的金钱力量,权力及身份,从而博得荣誉,获得自我满足的消费行为。”[3]

(二)倾向于享乐主义消费

部分90后大学生奉行“消费至上”的享乐主义消费观,消费结构本末倒置,彻底将个人消费娱乐化、符号化。在这种异于伊壁鸠鲁享乐主义的极端享乐主义支配下,青年学生作为“新的享乐主义消费群体已经形成,他们的需求不再受到‘需求经济’的约束,而是受到‘欲望和梦想经济’的约束,或者对新事物和新体验的渴望的约束。”[4]为维系享乐主义消费支出,部分青年学生选择信贷消费,却因高透支额和低偿还率陷入个人经济危机和信用危机,导致失衡消费。倾向于享乐主义消费的大学生更多地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将“自我实现、自我表达的生活方式的产生,与浮华消费和风格化的自我呈现融为一体”[5]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

(三)追求实用性消费

90后大学生主流消费趋于追求物有所值的实用消费。有着独立主体意识的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尝试欲,易接受新鲜事物。即使在当代消费结构多元化趋势下,在个人固有消费观与消费主义思想发生碰撞时,更多地表现出其理性的消费观――选择在实用消费的基础上兼顾自我个性的彰显。他们通过对商品,尤其是贵重商品相关信息的了解,综合考虑商品的使用价值和本人经济承受力,理性选择消费对象。

(四)暗含从众心理

学者阿希的从众心理实验结果证明从众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这在部分90后大学生中也是适用的。在当代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及大众传媒的刺激和诱导下,一部分大学生因无法坚定其已初步树立的理性消费意识,个体消费观受同辈群体消费观引导,在群体压力下抛弃个人独立消费意识和消费主张,通过对同辈群体无意识或有意识的模仿,采取与群体一致的消费行为,形成群体模仿式消费。这种通过将自我认同危机外化为依赖外部力量进行的自我身份定位,体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

三、消费主义视角下的90后大学生消费观分析

(一)消费主义文化侵略威胁部分青年学生科学价值观的树立

西方文化霸权带来的消费主义文化侵略,将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造成中国国民价值观不同程度的扭曲、错位,消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威胁当代中国的文化安全,为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树立带来众多负面影响。消费主义下价值转换通过思想灌输和形象启发等途径背离了商品价值规律,导致消费使用价值萎缩和符号消费泛滥。作为未来社会消费主体的90后大学生消费群体,对社会主流消费观的导向推波助澜。

因青年学生的消费观还未定型,“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及其大众文化产品的广泛传播,潜移默化地动摇了青年学生既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青年学生价值标准的混乱和精神上的迷失。”[6]传统的节俭美德在消费主义过分强调娱乐性和享受性的意识形态冲击下被青年学生忽视了。

在消费主义文化侵略影响下变异了的消费观在这部分90后大学生中不断蔓延,“不仅表现在购买时尚、高档消费品的实际行动之中,也表现在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而对时尚、高档消费品欲购不能的焦虑心理以及压缩基本消费需求以追求时尚和高档的消费取向上。”[7]这种异化的消费观不可避免地陷入物质至上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最终导致大学生人生理想失落和人格缺陷。

(二)消费观教育缺失的客观因素

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伴随着家庭消费环境改善和消费能力普遍增强,家庭成员的消费需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部分家庭受消费主义思潮影响,家长本身就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践行者,在家庭和个体消费中体现出明显的符号性、炫耀性和超前性的消费烙印。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消费观本身就带有消费主义倾向。

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中国在全球化时代对发展教育多元化的积极诉求,通过文化殖民将消费主义作为宣扬西方意识形态的普世准则渗透扩张到校园。中国部分高校对消费主义辨识不足,民族文化“免疫力”薄弱,缺乏应有的文化自觉。且部分高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相关课程中对“三观”足够重视却缺乏针对消费观的专题教育,或在涉及消费观的教育中,教育内容过于空泛、流于表象。导致青年学生培养树立科学消费观得不到有效的教育与引导。

(三)消费观主体自我教育意识薄弱

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激荡,多元文化纷至沓来、涌入校园。由于部分90后大学生对个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对中国国情和个人消费水平不能清晰定位,对文化安全威胁缺乏警惕,对消费主义本质及影响缺少认识,导致这部分大学生受消费主义影响,过于重视物质消费,轻忽精神消费,缺乏消费自律。伴随着理性消费意识的弱化,他们的消费观在消费主义思潮与中国传统消费观的碰撞冲击中产生了困惑和动摇。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霸权扩张中,这部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发生了新的变化,为科学消费观的树立带来消极影响。

四、对90后大学生消费观的反思

(一)维护文化安全,抵御消费主义文化殖民

“长期以来,教育始终是一个政治的战场,而且到21世纪的新千年之初依然如此。”[8]在当代,伴随着全球化而来的西方文化霸权的强势扩张,折射出的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尤其青年学生价值观不同程度的弱化。文化危机意识不足、文化安全意识缺乏的90后大学生是中国青年中最易受到影响的群体。

因此,90后大学生应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前提下,重新审视并理性对待西方多元文化,清醒认识到发达国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输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其重点将消费主义作为普世准则予以推行的目的是消解发展中国家传统文化,意图改造和重构国民生活方式。

为此,大学生们应坚守民族文化传统,弘扬勤俭节约的消费道德,将中华民族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人价值观的构建要素,增强本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大学生们应将个人思想道德教育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予以重视,警惕文化侵略,抵制文化霸权,强化个人文化自觉意识,对抗消费主义文化殖民,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补位社会教育责任,引导消费观塑造

首先,家庭要端正教育理念,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和理财能力的培养,引导子女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和适度消费的行为习惯,避免经济上的盲目纵容。改进教育方法,纠正子女不当的模仿消费,克服媒体诱导,减少消费主义对消费观的冲击。家庭成员以身作则,减少物质挥霍浪费,在生活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树立科学消费观,为子女抵制消费主义做出表率。

其次,高校需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积极创造条件,通过理论概括、案例分析、开放研讨和考察实践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将消费观专题教育的理论学习与深入实践统一,将学生的消费道德考察制度化并落实到评优制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鉴别是非的能力和思辨思维。通过校园传媒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辨识并抵制消费主义,削减商业传媒宣扬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消费诱导,教育学生在科学消费观指导下理性消费。

再次,党和政府有义务树立勤俭节约、廉洁朴素的形象,提供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断弘扬传统美德,提倡节俭消费、适度消费等理性消费观。从社会主体舆论导向上抵制消费主义,批判符号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和超前性消费。建立健全传媒约束机制,将商业传媒消费至上和享乐主义观念的宣传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减少对大学生科学消费观树立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主体教育,健全人格

作为独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90后大学生已具备是非判断能力,在消费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他们在消费中通过客观评价自身消费能力和消费需要,经过自身审视,确立合理消费期望,正确引导和控制个人消费行为,能够有意识地发展健康的消费心理,健全人格。

90后大学生应加强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性的消费观念,明确认识到“超过一定界限之后,更多的消费并不等于更多的充实”[9]。尤其注重个人消费道德的建设,形成正确的消费意识,增强个人选择能力、判断能力和理财能力,在消费观受到消费主义思潮冲击时能理性直面消费文化多元化。

90后大学生还应增强自我评价能力。对非理性消费心理及失范行为自我剖析,将科学的理性消费观念内化为个人消费行为准则。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消费理性,有效控制消费中的冲动性和被动性,减少盲目消费、超前消费和攀比消费等缺乏理性的消费,以树立节俭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促进个人素质全面提高。

总之,引导90后大学生在全球化时代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消解消费主义思潮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对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保障我国文化安全同样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金伟.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J].河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101.

[2]吕青.文化安全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2(14):34.

[3][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77.

[4]尤卡・格罗瑙.趣味社会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90.

[5]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4.

[6]吕青.文化安全视域下的德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1):71.

[7]范美霞.现代“消费主义”与经济、政治的同盟.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15.

消费观篇10

关键词消费社会 消费观 大学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步入了一个商品经济异常发达的时代,一个深刻改变我们生活的消费社会已经形成。在这种大肆宣扬“我所占有的和所消费的东西既是我的生存”的社会中,大学生作为时代精神及发展的追逐者和弄潮儿,烙印着消费社会冲刷的痕迹,造成了消费欲望的恶性膨胀与经济能力不堪重负的对立。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希望,他们的消费观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态度和人格发展,因此,对他们的消费观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引导策略,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消费社会下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现状

消费社会下,大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和敏感的社会群体,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侵染。他们的消费行为出现了过度消费和攀比消费的状态,消费过程中有了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消费价值观受到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影响,因此,从他们的消费现状来看,当代大学生已经出现了“消费误区”。

1.1 消费观的误区

在我国经济深入发展的基础上,消费对生产发展,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显现,人们常引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论证消费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如,马克思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了生产,因为这样,生产也就没有了目的”,一时间“大量消费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一概念深入人心,大学生作为最易接受新观念的特殊群体,消费欲望就此也被激发出来。认为,“社会要发展,消费是动力,追求前卫和引领社会消费潮流也是大学生对社会进步所做出的的贡献”,“消费”开始渗透到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目前,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拜金主义已经侵蚀了他们的消费价值观,虽然多数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不能以金钱的多少来决定,当遂于“没有钱万万不能”这一观点,大多数学生却持支持态度。在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已经日益实惠,在向着重功力的方向发展。

1.2 消费行为偏差

大学生由于消费观念上的误区,其消费行为也出现了偏差,具体表现在:

(1)消费的奢侈化。奢侈是一种非理性欲望的表现,他的实质是纵欲和享乐,任意放纵自己反常的生活需求,缺乏一种合理的的生活消费观念。现阶段,“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成为许多大学生追求的目标。我们现代的社会又是一个物质丰富、消费欲望膨胀的时代,高档酒席、食品的消费,对世界品牌服饰或顶级香水、护肤品、化妆品的追求,对推陈出新通讯产品的使用等,都表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已经趋于了奢侈化,对这种现象,也就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2)消费的情感化。情感性消费就是在消费者对商品或劳务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满意或不满意,高兴或不高兴的心理体验,构成有特色的商品或劳务的感情色彩。具体包括:人际交往消费——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人情消费,用于人际交往的通讯费用。休闲娱乐的消费——上网、练歌、看电影、旅游消费等。服饰消费——尤其女生在包装方面追求的是时尚、品牌与品位,目前对高级化妆品的追求也成为其包装必不可少项目。

1.3 消费结构的不合理

当前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出现了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而消费主义价值观的主要表现是以自我需要的满足为中心,物质追求至上,享乐主义至上,从而忽视商品的实际效应,追求物质本身所代表的符号意义和价值,以及生活方式,并借此来完成个体身份的自我确认和自我验证,冲击着人们合理的消费结构,而这一倾向具体表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一是物质消费大踏步向高档层次发展,精神消费则严重滞后;二是重娱乐消费又轻读书学习,这种消费结构的畸形状况,在当今青年图书报刊消费的疲软上表现尤为突出。

2 消费社会下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归因分析

2.1 社会原因

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全球化意识形态主义隐形地进入我国,对我国意识形态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在高校这块思想活跃的热土上,其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东西消费观的交锋,更是一种必然现象。当代大学生在这个开放已经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下,他们在吃麦当劳,饮可口可乐,看“美国大片”时,与其说在享受物质和视听盛宴,不如说是“温水煮青蛙”,无形中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2.2 家庭原因

每一个家庭都有自身的家庭消费特色、消费习惯和消费观。而家庭的消费观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有些父母自己就有着错误消费观,无形中也就助长了他们不良的消费行为。随着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子女在学习的消费上基本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他们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使他们具有了一定的优越感,大学生作为爱攀比和趋同的群体,他们的高消费和优越感对其他同学就起到了误导作用,进一步对这一群体的消费观带来了或轻或重的影响。

2.3 媒体原因

大众传媒作为时代的鼓噪者,担负着为消费社会摇旗呐喊的角色,大学生也就跟着传媒的导向亦步亦趋。媒体制作大量的影像和信息,使我们能够真正的认识现实的世界。毫无疑问,在21世纪,“传媒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 。尤其在那些无所不在的商业广告中,电视、网络、报刊等侵入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时刻都受到各类广告的“轰炸”。“那些独具匠心的广告能够把罗曼蒂克、欲望、美、成功、科学进步等等各种意识附加于了肥皂、洗衣机、摩托车及酒精饮品等平庸的消费之上”。媒体在引介消费心理时,他教会了大学生根据商品的市场来定义自己的需要和生活风格,“最终消弭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自然和本能,现实与想象,直至理智与激情之间的脆弱的界限,使作为满足生活需要的消费行为卷入了巨大无限的市场惯性运动”。因此,大众传媒构成了大学生生活中一个须臾不可分离并对其价值观有着重大影响的客观社会环境。

3 消费社会下正确引导大学生消费观的思考

3.1 积极倡导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建,推进大学生消费环境优化

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家庭是青少年初始化的重要场所,家长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培养孩子合理的消费观中,家长首先要为孩子正确的消费观提供支持;其次还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消费状况,对于不良的消费行为进行纠正;最后父母还应该培养自己正确的消费观念,对孩子坚持正面教育。

学校作为培养未来主流成员的专门机构,既要将合理的消费文化引入学校教育,又要将培育大学生消费价值观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授之以渔,学校还可开设于理财相关的课程和讲座,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理财能力;

就社会而言,努力将营造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环境提升到战略高度来重视。“无论你是哪个社会阶层,也无论你觉得其他人的行为对你的影响有多么小,你都无法逃避消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大力培养科学、理性的消费观,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奢侈、腐化的生活方式,反对金钱崇拜和物质主义,积极营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社会环境氛围,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和消费观。

3.2 加强自身消费教育,提高消费技巧

在社会和学校这些外力努力下,本身也应严格要求自己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学会对超越消费说“不”;提高文化底蕴,提高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抵御不良消费观的影响;自觉学习一定的商业知识和消费技巧,积累消费经验,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继承几千年来流传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应牢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荣辱观。

3.3 加强对媒体的控制,弘扬主流价值观

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积极的舆论导向功能,加强大学消费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积极、正确的消费导向,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御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树立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其次,党和政府需要借助于强烈的意识形态宣传,行政干预等手段促使媒体担负起弘扬社会主旋律的责任;最后,丰富消费教育的载体,充分考虑大学生消费教育的需要,精心策划选题、创作、出版,并积极推荐一批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和电子出版物等大学生让那个读物和试听产品,使他们在学习娱乐中能够接受先进思想文化和正确消费观的熏陶。

参考文献

[1][美]弗罗姆.占有还是生存[M].关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4.

[3]李永华等.大学生生活奢侈吗?[J].青年研究,2000.6.

[4]万俊人.道德之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5]倪盟.关于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思考[J].农村农业弄面,2010(4).

[6][德]玛丽昂·格莱芬·登霍夫.资本主义文明化[M].赵强等,译.新华出版社.

[7][英]迈克.翡翠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