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细胞瘤十篇

时间:2023-04-03 01:38:27

生殖细胞瘤

生殖细胞瘤篇1

【摘要】:目的研究颅内生殖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4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颅内生殖细胞瘤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这些患者的影像资料都是完整的,然后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54例患者中,有28例患者为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占颅内生殖细胞瘤总数的51.9%;21例患者为鞍区生殖细胞瘤,5例患者为丘脑和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是等T1、等或稍长的T2信号,具有均匀、明显强化的特征;依据具体部位的不同,可以将鞍区生殖细胞瘤囊分为三类;丘脑和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多表现为混杂T1和混杂长T2信号,具有斑片样、囊壁环形分隔样增强等特征。结论颅内生殖细胞瘤的发病年龄、性别及MRI比较特殊,一般情况下可以做出正确诊断。

【关键词】:颅内生殖细胞瘤;影像学特征

在颅内肿瘤的发病率中,生殖细胞瘤占到1-2%,其多发地区为亚洲。颅内生殖细胞瘤是最为常见的生殖细胞肿瘤,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可占颅内生殖细胞瘤总数的50%以上。对我院2008年4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颅内生殖细胞瘤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促进诊断水平的有效提升,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54例患者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颅内生殖细胞瘤,其中有48例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年龄在8~3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5岁,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患者有45例,占总病例的83%。病程为15天至30个月,平均病程为11个月。有28例患者病变部位为松果体区,占总病例的52%,21例患者病变部位为鞍区,占总病例的39%,5例患者病变部位为丘脑和基底节区,占总病例的9%。

1.2影像学检查方法

采用GEBrightspeed多层螺旋CT机作为扫描机,层间距和层厚都是5mm。先进行平扫,然后进行增强扫描,欧乃派克或优雅先可作为对比剂,用量为300mg/ml,推注时使用CT专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剂量是80~100ml,注射流率是3ml/s。对所有患者采用1.5TMR成像仪进行MRI检查,使用头部专用线圈,自旋回波序列(SE)应用于T1WI中,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应用于T2WI中;国产(北陆)磁显葡胺(Gd-DTPA)是在对扫描进行增强时所采用的对比剂,剂量是0.1mmol/kg,经肘静脉向后行矢状面、横断面及冠状面快速注入,然后进行T1WI扫描。本组54例患者中,对8例患者只行CT检查,对18例患者只行MRI检查,对其余28例患者同时行CT和MRI检查[1]。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颅内压增高症状、研究运动障碍、小脑症状等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MRI影像观察指标为肿瘤位置、生长方向、囊变坏死、增强后的肿瘤强化程度等。

2.结果

本组54例患者中行头颅CT检查的患者在检查之后显示,病变位于鞍区的有28例患者,占颅内生殖细胞瘤总数的51.9%,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混杂密度,具有清晰的边缘,如果增强CT扫描,可见病灶呈均匀强化,和平时相比,病灶范围略有增加,生殖细胞瘤是等T1、等或稍长的T2信号,具有均匀、明显强化的特征;行MRI检查的患者在检查之后显示,依据具体部位的不同,可以将鞍区生殖细胞瘤囊分为三类,21例患者为鞍区生殖细胞瘤,5例患者为丘脑和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丘脑和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多表现为混杂T1和混杂长T2信号,具有斑片样、囊壁环形分隔样增强等特征。

3.讨论

生殖细胞肿瘤十分常见,下至新生儿上至老年人都可发生,但青少年最多见。肿瘤的病理类型不同,发生的最小年龄和平均年龄就会不同,生殖细胞瘤发生的最小年龄是6岁,12~14岁是发病的高峰;平均年龄是10岁。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由于所具有的病理组织类型不同而具有不同的CT征象,可表现为类圆形、圆形等,可呈等密度、等高混杂密度等。生殖细胞瘤大多有钙化,具有不规则的边界,多表现均匀一致的强化。

一般情况下,松果体区生殖细胞肿瘤位于中线,相对于CT来说,MRI能够更好地将肿瘤的大小和部位显示出来。如果肿瘤比较小,CT就很容易将其遗漏掉。如果中脑导水管或大脑大静脉受压,在MRI上就会表现出上述流空效应减弱,这是一种较早的间接征象,发生原因是较小的肿瘤受到了轻度占位效应,而部分正常人的松果体会呈现囊性,大小可达10~15mm,和脑脊液信号相比,T1?和T2加权像都比较高。在T1加权像下,生殖细胞瘤都呈等信号[2]。肿瘤可沿脑脊液种植播散,因此在对其进行检查时应该将矢状位和冠状位包括在内,尽可能也包括颈段椎管的一部分,如果不太相信检查结果,应该做Gd-DTPA增强扫描。由于生殖细胞瘤对放射治疗十分敏感,因此在治疗之后MRI异常信号就会消失。

终上所述,颅内生殖细胞瘤的发病年龄、性别及MRI比较特殊,一般情况下可以做出正确诊断。

参考文献

生殖细胞瘤篇2

【关键词】 ct;畸胎瘤;精原细胞瘤

computed tomography findings and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germ cell tumors

zeng qiang, zeng qiu-hua.department of radiology,central hospital,loudi,hunan,417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mputed tomography characteristics of germ cell tumors and it’s diagnostic value. methods ct imaging and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16 patients with germ cell tumors confirmed by pathology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results the ct findings showed as soft tissue mass with well-circumscribed inside scrotum. there have 10 cases seminoma, plain scan showed iso-to low density, after the inject of contrast medium the lesion showed mild to midrange enhancement, 6 cases showed internal necrosis, 2 cases showed calcification; 4 cases teratoma patients the age of onset is younger than 20 years, plain scan showed iso-to low density, all 4 cases showed internal calcification and 1 cases showed adipo, after the injection of contrast medium showed obviously uneven enhancement; endodermal sinus tumor have 2 cases, plain scan showed iso-to low density and after the injection of contrast medium showed mild to midrange enhancement. conclusion ct can detect primary germ cell tumors size, shape, meanwhile combination with clinical information will be helpful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tumors. at the same time, ct can find out the metastasis, provide a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clinical stag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treatment programs.

[key words]computed tomography; teratoma; spermatocytoma

睾丸肿瘤较少见,约占男性全身肿瘤的1~2%,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1,2],右侧多于左侧,双侧同时发病者更加少见,在隐睾人群中其发生率较正常人群高20~40倍。WwW.133229.coM睾丸肿瘤转移较早,多经淋巴和血运扩散。睾丸内不同组织类型的肿瘤在治疗方法及预后方面有明显不同, 如果影像学检查能在在治疗前提出准确诊断,则可以协助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我们收集了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睾丸生殖细胞类肿瘤的ct资料, 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 探讨ct对其亚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并复习相关文献。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5月至2009年3月经我院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睾丸生殖细胞类肿瘤16例,均为男性,年龄1~65岁,平均35.3岁。临床表现:13例患者出现无痛性睾丸肿大,3例出现轻度胀痛;2例患者由于腹膜后转移压迫输尿管出现泌尿系梗阻症状。所有患者均无隐睾病史,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精原细胞瘤10例,畸胎瘤4例,内胚窦瘤2例。

采用西门子somatom emtion 16排螺旋ct机。分别行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包括股骨上段、盆腔及中上腹部。参数:120 kv,200~300ma, 层厚5mm。前臂静脉以2.5ml/s流率注射对比剂碘海醇(300 mg i/ml)75~100ml。双期增强分别于25~30s(动脉期)、60~70s(静脉期)开始扫描。行多平面重建(mpr),层厚1. 25mm, 层距1.25mm。

对本组病例的ct图像进行分析,包括肿瘤大小,密度,强化方式、肿瘤边界及远处转移情况并与大体病理标本对照分析。

结 果

本组病例均表现为睾丸肿块,睾丸最大径线为1.5~12cm,均表现为边界清楚软组织肿块,患者均无隐睾史。

精原细胞瘤10例,患者最小年龄22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41.5岁;病变发生于左侧4例,右侧6例,均位于阴囊内,肿瘤最小直径为1.5cm,最大直径为12cm;ct表现为阴囊内类圆形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平扫时呈等、低密度,ct值约为15~35hu,2例出现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后病变呈轻度不均匀强化,ct值增加10~25hu,6例患者病灶内可见更低密度未强化囊变坏死区(图1-2);伴有鞘膜积液3例,4例患者出现腹膜后或盆腔淋巴结转移,1例患者转移性淋巴结压迫输尿管出现肾积水,1例患者见少了腹水。

畸胎瘤4例中,良性3例,恶性1例;右侧睾丸发病3例,左侧1例;发病年龄最小者1岁,最大者20岁;肿瘤直径2.5~9cm不等。ct平扫表现为等、低混杂密度,ct值平均约为17~29hu;4例见到不规则钙化(图3),1例成熟型畸胎瘤内可见脂肪密度影,增强扫描后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增加30~55hu,2例恶性畸胎瘤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囊变坏死区,1例恶性畸胎瘤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内胚窦瘤2例,左右睾丸各一例,2例患者血清学检查afp均明显升高,ct平扫呈均匀等密度,增强扫描后呈轻度均匀强化,无囊变坏死及钙化。

图1~2 右侧睾丸精原细胞瘤,图1 平扫示右侧睾丸内类圆形占位,边界清楚,呈等低密度 图2 增强扫描后病变呈轻度不均匀强化,肿块偏后方可见低密度坏死区 图3 左侧睾丸畸胎瘤,见左侧睾丸内占位,边界清楚,内可见斑块状、条状高密度钙化

讨 论

睾丸肿瘤中生殖细胞肿瘤占90%~95%,且大部分为恶性,非生殖细胞肿瘤占5%~10%。根据细胞的分化情况, 生殖细胞肿瘤可分为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两类;非精原细胞瘤如胚胎癌、畸胎癌、畸胎瘤、绒毛膜上皮细胞癌、卵黄囊肿瘤等。其他睾丸肿瘤包括淋巴瘤、白血病、睾丸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和转移瘤[3]。睾丸肿瘤在年龄分布上有三个发病高峰。在生殖细胞类肿瘤中,精原细胞瘤患者的发病年龄(峰值年龄30~45岁)要比非精原细胞瘤型生殖细胞瘤(峰值年龄20~35岁)大10岁。5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最常见的肿瘤是淋巴瘤和精母细胞型精原细胞瘤[4]。睾丸肿瘤的典型表现为睾丸肿块或无痛性增大,疼痛大约在25%病人中可见[5],本组病例中13例患者表现为无痛性睾丸肿块,3例表现为隐痛,与文献报道相似。

精原细胞瘤是睾丸生殖细胞类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占所有生殖细胞源性肿瘤的35%~50%,本组16例生殖细胞类肿瘤中精原细胞瘤10例,占62.5%,与文献报道相符。精原细胞瘤ct平扫表现为等、低密度的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即使较大的肿瘤也有清楚的边界,可能由于睾丸白膜的包裹,限制了肿瘤向周围软组织的侵犯,肿瘤体积较大,可能由于患者临床上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无痛性睾丸增大,导致不能及时就诊;增强扫描后肿瘤一般呈轻度强化,ct值增加一般不超过25hu,肿瘤中心多见囊变坏死[6],本组中6例肿瘤内可见低密度坏死区,与文献报道相符;另外2例患者肿瘤内可见不规则钙化,尚未见文献报道。精原细胞瘤容易发生转移,主要由淋巴转移为主,位置以腹膜后及盆腔转移多见,本组中有4例患者出现腹膜后/盆腔多发淋巴结转移。

畸胎瘤典型ct表现是由脂肪、毛发和液体等成分混合而成的密度不均匀的囊实性肿块影,囊壁厚薄不等,可有弧形钙化,囊内脂肪成分ct值呈负值。约一半畸胎瘤内能见到牙齿及不规则的骨骼影,但本组4例睾丸畸胎瘤均没有见到典型的牙齿和骨骼,均为不规则钙化灶。增强扫描肿块实质部分和分隔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坏死及含脂肪成分部分无增强。因此,睾丸实质内有软组织密度块影伴钙化点、脂肪密度影为睾丸畸胎瘤的ct特征表现,本组仅1例成熟型囊性畸胎瘤同时含有钙化和脂肪成分。

内胚窦瘤又称为卵黄囊瘤, 是一种罕见的生殖细胞肿瘤,在成人和儿童均有发病,在小儿较多发生于腹部的性腺外器官和组织,尤其是骶尾部软组织,。ct检查大多表现为睾丸实性肿块,密度较均匀。ct增强扫描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ct检查结合血清afp测定有助于小儿睾丸内胚窦瘤的定性诊断[7]。

总之, ct能显示出睾丸生殖细胞类肿瘤本身特征, 在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 也可显示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为肿瘤的分期和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但睾丸除了常见肿瘤外, 还可出现其他少见肿瘤,关于睾丸少见肿瘤的鉴别诊断仍存在许多问题, 有待以后经验的积累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bosl, g. j. and motzer, r. j. testicular germ-cell cancer. n engl j med, 1997; 337: 242

2. oliver, r. t.testis cancer. curr opin oncol, 1997;9: 287

3. 裘法祖. 外科学[m] . 4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672

4. huyghe e, matsuda t, thonneau p.increasing incidence of testicular cancer worldwide: a review. urology. 2003;170:5

5. nichols cr. testicular cancer [j ] . curr probl cancer, 1998 ,22 :187

6. 董丽卿,陈伟建,孔祥泉. 睾丸精原细胞瘤的msct诊断.放射学实践,2006,21:702

生殖细胞瘤篇3

【关键词】 女性生殖道;移行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clinicopathologcal analysis of primary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female genital tract and tumor with transitional cell differentiation lv chun-yan1,yang kai-xuan2,chen xian3,et al (1.department of pathology,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chengdu 610000,china;2.west china second hospital,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72,china;3.no.363 hospital of chengdu city,chengdu 610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opathologcal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expression features of primary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female genital tract and tumor with transitional cell differentiation,and analyze its diagnosis,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cytodifferentiation.methodparaffin block files and clinical data of 17 primary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female genital tract was collected.the histological features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investigated by light microscopy.resultsall of 17 were middle-old ages,12 located at ovaries,2 at fallopian tube,2 at endometrium,and 1 at pelvic cavity transfered from left ovary.its major clinical symptoms included abdominal distension,pain and lump,vaginal profluvium sanguinis.they were followed-up for 6 months to 4 year and 3 months,7 was alive and well,2 of recrudescence or transfusion,4 died and 5 lost follow-up.they were cysti-solid lump or solid lump.they looked like low grade uroepithelium cancer,most mixed with other histology type or be accompaniment with malignant tumor else.fifteen of 17 was detected ck7 and ck20,all of 15 was positive in ck7,and all wa1s negative in ck20.conclusionprimary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female genital tract is a kind of rare type,singulorum position can occur,but ovaries gets first.it all posseses distinct patho-character,it is a kind of malignant tumor while prognosis is very well.

key words:female genital tract;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clinicopathologcal analysis

女性生殖道的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tcc)及伴移行细胞癌分化肿瘤是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一种少见类型,1987年austin首次报道了发生于卵巢的移行细胞癌,1999年who重新分类在卵巢癌中给予独立分型。目前国内对女性生殖道tcc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卵巢[1-3],主要对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以及预后进行了研究,而对女性生殖道其他部位原发的tcc报道较少[4-5]。我们对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1998年1月~2009年6月诊治的发生于女性生殖道的17例tcc及伴tcc分化肿瘤进行了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的观察和随访,旨在了解其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其可能的预后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收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从1998年1月~2009年6月诊治的发生于女性生殖道的tcc及伴tcc分化肿瘤17例的存档蜡块以及临床资料。所有标本经4%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制片,he染色,光镜观察。

1.2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采用elivision法,所有抗体及试剂均购自美国santacruz公司,一抗工作浓度均为1∶100。石蜡切片经二甲苯脱蜡至水,经3%h2o210 min,蒸馏水洗5 min×3次,pbs液洗涤,室温下一抗孵育40 min,pbs洗涤,二抗孵育30 min,pbs洗涤,dab显色。抗原修复采用高压修复10 min。免疫组织化学设立用已知阳性和阴性染色的组织分别作为阳性和阴性对照,胞质和胞核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未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阴性。17例移行细胞癌中15例均做了ck7和ck20染色,其余的tcc根据肿瘤合并成分的不同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需要,分别做了ca125、ca199、thromodulin、ck18、p53、cea、sma、desmin等染色。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1998年1月~2009年6月本院共收治生殖道肿瘤患者25 750例,其中生殖道tcc患者17例,年龄41~81岁,平均年龄56.2岁。13例均为手术患者,均作了全子宫、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4例为会诊患者,均做了手术治疗,具体术式不详。肿瘤分别发生于卵巢12例,其中双侧2例,输卵管2例,子宫内膜2例,左卵巢转移至盆腔1例。卵巢tcc临床症状主要为腹胀、腹痛、腹部包块,1例可见阴道流血,1例伴有便秘。子宫内膜tcc均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输卵管tcc 1例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1例表现为白带增多,异味。随访时间6个月~4年3个月。7例患者术后进行了化疗,4例健在,未复发及转移,2例出现复发和(或)转移,1例死亡。2例进行放疗,均死亡。2例术后未作其他治疗,1例健在,1例死亡。1例进行中药治疗,健在。5例失访。

2.2 病理学检查:子宫内膜tcc 2例,大体上均呈息肉状生长,突向宫腔,直径2~4 cm,1例侵及肌层1/2(图1),1例可见一长1.2 cm的蒂,侵及肌层>1/2。卵巢tcc 12例。1例为双侧发病,一侧为实性包块,一侧为囊实性包块。其余11例均为单侧发病;左侧6例,右侧5例;4例大体上为实性包块,7例为囊实性肿块,体积一般较大,直径为6.5~21.0 cm,平均14.3 cm。常有完整包膜。囊内壁粗糙、不规则,可有状赘生物,囊液一般呈淡黄色、透亮,偶呈血性;实性区灰黄色或灰白色,质较韧或软,可见出血、坏死。输卵管tcc 2例大体上均表现为囊实性包块,直径7~11 cm,平均9 cm。镜下,大体表现为囊实性的输卵管及卵巢tcc在囊性区域瘤细胞呈复层披覆在囊壁,形成起伏不平的,在实性区域瘤细胞呈厚薄不一的分支梁状或呈弥漫的大小不一的细胞片块浸润于间质中,并偶见局灶性。子宫内膜及大体上表现为实性包块的卵巢tcc标本,形态学特征像高级别状尿路上皮癌(图2),即肿瘤表面见粗细大小不一的状结构,表面覆盖多层异型上皮细胞,中央为纤维血管中心轴心;其周围的肿瘤细胞呈单层栅栏状排列,部分表面的细胞变成扁平状,与鳞形上皮成熟过程相似。肿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呈卵圆形、小圆形伴不同程度异型性,核膜明显,染色质呈空泡状,无核沟,核分裂象15-20/hpf。内局部可见鳞状分化或腺样结构(图3),部分呈分化差实性团状结构,且为浸润肌层的主要成分。大多数tcc混合有其他组织学类型或为其他恶性肿瘤的伴随成分。3例伴子宫内膜样型,1例为合并子宫内膜样型。2例合并浆液性腺癌,1例以浆液性腺癌为主,1例浆液性腺癌为伴发病变。1例诊断为子宫内膜异质性癌肉瘤(癌成分为移行细胞癌、宫内膜样腺癌和鳞癌;肉瘤成分主要为平滑肌肉瘤、骨肉瘤、软骨肉瘤等)。此外,tcc常伴发或者合并粘液腺癌、鳞癌及腺鳞癌。

2.3 免疫组织化学:17例tcc患者中,15例均做了ck7及ck20染色,均为ck7阳性,ck20阴性。7例做了ca125染色,5例阳性,2例阴性。7例做了p53染色,均为阳性。5例做了ca199染色,2例个别细胞阳性,3例阴性。4例做了thromodulin染色,2例阳性,2例阴性。3例做了ck18染色,均为阳性。3例做了cea染色,2例为阳性,1例阴性。1例做了sma和desmin染色,均为阴性。

3 讨论

3.1 临床表现:女性生殖道tcc是一种少见病变,主要发生于中老年女性,其症状同一般生殖系统肿瘤,表现为腹胀、腹痛、腹部包块,绝经后阴道流血等。卵巢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也发生在子宫内膜、子宫颈、输卵管等[6-7]。治疗与一般的恶性肿瘤相似,包括手术治疗,辅以化疗或者放疗,移行细胞癌对化疗反应较好[8]。我们的研究发现,17例患者均为手术患者,随访时间6个月~4年3个月。7例患者术后进行了化疗,4例健在,未复发及转移,2例出现复发和(或)转移,1例死亡。2例进行放疗,均死亡。2例术后未作其他治疗,1例健在,1例死亡。1例进行中药治疗,健在。5例失访。

3.2 病理学特点:发生于子宫内膜的tcc大体上均表现为息肉状生长,有蒂或者无蒂,直径2~4 cm。发生于卵巢和输卵管的tcc,大体表现为实性包块或者囊实性包块,以后者多见,包块一般较大,直径多在10 cm以上。囊内壁粗糙、不规则,可有状赘生物;囊液一般呈淡黄色、透亮,偶呈血性。实性区灰黄色或灰白色,质较韧或软,可见出血、坏死。镜下,形态学特征像高级别状尿路上皮癌,囊性区域瘤细胞呈复层披覆在囊壁形成起伏不平的,表面覆盖多层异型上皮细胞,中央为纤维血管中心轴心。在实性区域瘤细胞呈厚薄不一的分支梁状或呈弥漫的大小不一的细胞片块浸润于间质中,并偶见局灶性。肿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呈卵圆形、小圆形伴不同程度异型性,核膜明显,染色质呈空泡状,无核沟,核分裂象15~20/hpf。内局部可见鳞状分化或腺样结构,部分呈分化差实性团状结构,且为浸润肌层的主要成分。大多数tcc混合有其他组织学类型。以宫内膜样型及浆液性腺癌多见,此外还常伴发或者合并粘液腺癌、鳞癌及腺鳞癌等。

3.3 免疫表型:卵巢tcc与膀胱tcc不尽相同,具有其独特免疫表型。riedel等也发现,卵巢tcc中ca125表达较高,但ck13、ck20表达很少[9]。ordonez研究发现,卵巢tcc的免疫表型和其他卵巢浆液性癌和子宫内膜样癌完全一样(无一例有凝血调节因子和ck20表达,仅2例表达cea),而与膀胱tcc(表达thromodulin、ck13、ck20、cea)完全不同[10]。logani等研究表明,卵巢tcc很少表达uroiii(6%)和thr(18%),有82%表达wt1,无ck20表达[11]。riedel i认为uroiii、ck7、ck8在卵巢及膀胱肿瘤中广泛表达;brenner氏肿瘤表达uroiii、ck13、ck20、uroia和uroii,部分还表达ca125;卵巢tcc很少表达uro、ck13和ck20,强表达ca125。croft pr等研究了103例膀胱上皮癌及11例卵巢tcc患者,发现卵巢tcc均表达雌激素受体,而膀胱上皮癌中??2%表达[12]。gershenson等研究发现p53、her2/neu和s phase frection(≤15%)在卵巢tcc的表达率分别为45、65和45[13]。沈铿等认为c-erbb3和p53癌基因在卵巢tcc组织中产物的过度表达(前者47.0%,后者41%),但与卵巢tcc患者的平均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等预后因素间未见明显关系。因此,c-erbb3及p53在卵巢tcc中的过度表达是否确实具有判断恶性程度和评价预后的价值,目前还很难做出明确结论。我们的研究发现,女性生殖道tcc恒定表达ck7,不表达ck20,ca125、ca199、thromodulin、ck18、p53、cea、sma、desmin等表达均无特异性,与以前学者研究结果相同,且无部位特异性,即不管发生于卵巢、子宫还是输卵管都无特殊之处。

3.4 鉴别诊断

3.4.1 恶性brenner′s瘤(malignant brenner′s tumor,mbt):mbt有良性和增生性brenner′s上皮成分,并可见其移行区域,间质中可见砂粒体样钙化灶,而tcc无。多数学者认为mbt一般由良性或增生性brenner′s瘤演变而来。大部分tcc则可能开始即为恶性,且直接由体腔上皮或包涵囊肿化生而来。dna倍体分析tcc大多数为异倍体,少数为二倍体,瘤细胞平均s期比例明显高于mbt。tcc比mbt侵袭性强,多数患者就诊时已为晚期。多数学者认为mbt中若有移行细胞成份者。经化疗后较单纯性mbt患者的生存率高。

3.4.2 卵巢未分化癌:该癌与tcc二者的区别较困难。它也是一种侵袭性强、恶性程度高的肿瘤,可形成结构,但多呈实体片、块状排列,其核的异型性及核浆比例均较卵巢tcc大。二者的预后也有较明显的差异。卵巢未分化癌术后经正规放疗、化疗,5年生存率低于卵巢tcc5年生存率。

3.4.3 转移癌:女性生殖道的转移癌多有原发癌的相应表现。多来自胃、肠,来自泌尿系统tcc者较少见。多伴有肝、肺、淋巴结等多处转移灶,且常为双侧卵巢受累和出现腹腔、盆腔种植现象,临床检查可协助其鉴别。young等提出支持卵巢原发tcc的依据有[13]:①泌尿系tcc与卵巢tcc的发生相隔3年;②泌尿系肿瘤无浸润或仅有浅表浸润;③卵巢肿瘤成分中出现浆液性、粘液性等其他苗勒管上皮分化。支持卵巢转移性tcc的依据有:①双卵巢受累;②泌尿系肿瘤侵犯浆肌层以上;③卵巢表面有肿瘤种植;④肿瘤的腺管浸润明显。

总之,女性生殖道移行细胞癌或伴移行细胞分化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一种少见的肿瘤,各个部位都可发生,但以卵巢最多见,大体表现为囊实性包块或者实性包块,镜下见典型的高级别尿路上皮癌表现,免疫组化ck7阳性,ck20阴性,且可排除为尿路上皮癌转移。治疗以手术及术后化疗为主,是一种预后较好的恶性肿瘤。

【参考文献】

[1] 成九梅,夏恩兰,段 华.卵巢移行细胞癌l6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965.

[2] 李文雁,牛凤霞,李其云.卵巢移行细胞癌的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研究[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6,22(3):380.

[3] 曾玉华,唐良萏,阳志宁,等.卵巢移行细胞癌-附4例报告[j].罕少疾病杂志,2004,11(5):17.

[4] 李 云,王雅君,李培霞.原发性输卵管移行细胞癌误诊卵巢瘤1例[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21):2958.

[5] 张安民,张兰仙,张慧娟.子宫内膜移行细胞癌临床病理学观察[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7,23(5):524.

[6] koenig c,tumicky rp,kankam,et al.papillary aquamo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cervix:a report of 32 cases[j]. am j surg pathol,1997,21(5):915.

[7] lininger ra,wistuba i,gasdar a,et al.human papillomavims type 16 is detected in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and squamo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cervix and endometrium[j]. cancer,1998,83(3):521.

[8] takeuchi s,hirano h,ichio t,et al.a case report:rare case of primary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fallopian tube[j]. j obstet gynaecol res,1999,25(1):29.

[9] riedel i,czernobilsky b,lifschitz-mercer b,et a1.brenner tumors but not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s of the ovary show urothelial differentiation[j].virchows arch,2001,438(2):181.

[10] sack mj,roverts sa.cytokaratins 20 and 7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metastatic carcinoma in cytological specimens[j].diagn cytopathol,1997,16(1):132.

[11] logani s,oliva e.immunoprofile of ovarian tumors with putative transitional cell (urothelial) differentiation using novel urothelial markers:histogenetic and diagnostic implications[j]. am j surg pathol,2003,27(11):1434.

生殖细胞瘤篇4

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hif?1)是介导细胞对缺氧微环境进行适应性反应的关键性转录调控因子,其表达或活性对维持肿瘤的能量代谢、微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具有重要作用 [1,2]。脑膜瘤为颅内常见的富血管性实体肿瘤,微血管生成和细胞不断增殖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3,4]。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膜瘤组织中hif?1α的表达,通过标记人原始造血细胞(cd34)来测定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并通过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来反映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proliferative activity),以探讨hif?1的表达与脑膜瘤微血管生成及细胞增殖的关系。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收集我院2003年1月~2005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 48例,另收集10例正常脑膜组织(均取自脑外伤手术病人)做对照。48例脑膜瘤病理标本按who 2002年颁布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型、分级标准分类:ⅰ级32例;ⅱ级9例;ⅲ级7例。

1.2 免疫组化染色

hif?1α采用sabc法,cd34、pcna采用sp法,染色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染色前用微波抗原修复10min,用pbs代替一抗作空白对照,正常羊血清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已知阳性切片作阳性对照。

1.3 结果判定

hif?1α染色结果判断birner等[5]的方法; cd34染色结果判断参照niu等[6]的方法; pcna染色结果判断参照maeda等[7]的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值变量均采用±s表示,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两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q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两变量间相关性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著性水准α取为0.05。

2 结果

2.1 脑膜瘤组织与正常脑膜中hif?1α表达及mvd、pcna?l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表1 脑膜瘤及正常脑膜组织中hif?1α

的表达与mvd、pcna?li测定

组别例数

(n)hif?1α

阳性表达mvd

测定pcna?li脑膜瘤4838(79%)28±111.8±0.7正常脑膜100(0%)4±11

脑膜瘤与正常脑膜相比p<0.01;脑膜瘤与正常脑膜相比p<0.01;脑膜瘤与正常脑膜相比p<0.012.2 脑膜瘤组织中hif?1α阳性表达程度与mvd呈正相关(rs=0.816, p<0.01),也与pcna?li呈正相关(rs=0.726,p<0.01),见表2,图1~3。

3 讨论

缺氧是实体肿瘤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缺氧状态下,肿瘤细胞可通过位于细胞膜上的氧分子受体来感受低氧信号,使细胞内hif?1大量转录,从而对缺

表2 hif?1α的表达与mvd的关系

例数(n)hif?1α的表达mvdpcna?li10-11±51.2±0.616+23±101.9±0.715++36±132.7±1.17+++47±153.6±1.3

hif?1α阳性表达程度与mvd呈正相关 (rs=0.816,p<0.01);hif?1α阳性表达程度与pcna呈正相关 (rs=0.726,p<0.01)氧作出复杂的应激反应[1,2]。本组实验结果显示,48例脑膜瘤组织中,hif?1α阳性表达率为79%,而正常脑膜组织中hif?1α为阴性,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原因可能是随着脑膜瘤的不断生长,肿瘤组织内缺氧引起hif?1的大量表达。

实体肿瘤的生长有赖于血管的生成, mvd测定是反映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已在大多数肿瘤中得到证实[2,5]。本实验结果显示,脑膜瘤组织中mvd为6~55,±s为(28±11);正常脑膜中mvd为(4±1),明显低于肿瘤组织,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微血管生成在脑膜瘤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肿瘤的血管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取决于肿瘤周围微环境中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等正负调控因子的平衡。hif?1通过影响其他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而直接参与血管生成的全程[3]。本实验结果显示,hif?1α阳性表达与mvd呈正相关(rs=0.816,p<0.01),提示在缺氧条件下诱导产生的hif?1可明显促进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

肿瘤的生长与细胞的不断增殖有关,pcna是一种仅在增殖细胞中合成与表达的酸性非组胺白,在增殖细胞周期中的含量变化与dna复制的时相变化具有一致性,是评价细胞增殖的良好指标 [8]。对于hif?1α与pcna的关系存在两种相反的观点[6]:一种观点认为,hif?1α在缺氧环境中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hif?1α可促进缺氧环境中肿瘤细胞的凋亡,与肿瘤细胞增殖无关。本实验结果显示,hif?1α阴性表达者,pcna为(1.2±0.6);呈弱、中及强阳性表达者,pcna分别为(1.9±0.7)、(2.7±1.1)及(3.6±1.3), hif?1α的表达与pcna?li之间成正相关(rs=

图1 脑膜瘤组织中hif?1α强阳性表达(sabc×200) 图2 脑膜瘤组织中hif?1α强阳性

表达时微血管生成情况(sp ×200) 图3 脑膜瘤组织中hif?1α强阳性表达(pcna?li=5,sp×200)

0.726,p<0.01),提示缺氧状态下,hif?1α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能力是有限的;相反hif?1α通过激活多种靶基因的转录,提高葡萄糖转运、糖酵解和血管生成体系,可促进肿瘤细胞分裂增殖和恶性转化。

【参考文献】

[1] papandreou i, powell a, lim al, et al. cellar reaction to hypoxia: sensing and responding to an adverse environment[j]. mutat res, 2005, 569(1?2):87?100.

[2] shi yh, fang wg.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in tumor angiogenesis[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4, 10(8):1082?1087.

[3] 顾应江,夏祥国. 缺氧诱导因子?1与脑膜瘤血管生成[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5,32(5):438?441.

[4] pistolesi s, boldrini l, gisfredi s, et al. angiogenesis in intracranial meningiomas: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molecular study[j]. neuropathol appl neurobiol, 2004, 30(2):118?125.

[5] birner p, schindl m, obermair a, et al. overexpression of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 is a marker for an unfavorable prognosis in early?stage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j]. cancer res,2000,60(17):4693?4696.

生殖细胞瘤篇5

中医学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与痰邪为病有密切关系。魏品康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研制出消痰散结复方治疗胃癌,取得较好疗效[1,2]。本研究建立裸鼠胃腺癌模型,观察该药对裸鼠胃腺癌体内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胃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表达的影响,探讨消痰散结复方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药物及主要试剂 消痰散结方由半夏、天南星、茯苓、白芥子、陈皮、全蝎、鸡内金、炙甘草等组成,均购自上海市药材公司,产地明确,经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生药学教研室鉴定。常规方法煎煮,浓缩至含生药0.46 kg/L备用。5氟尿嘧啶(fluorouracil, 5FU)10 ml,0.25 g,由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出品(批号060404),购自长征医院药房。主要试剂鼠抗人PCNA单抗(稀释度1∶100,代号M0879)和EGFR单抗(稀释度1∶20,代号M0886)购自美国DAKO公司。抗生物素蛋白链菌素过氧化物酶(streptavidin peroxidase, SP)连接法试剂盒和显色试剂盒,购自福建迈新公司。

1.1.2 实验动物 BABL/c裸鼠,雄性,共45只,体质量(20~22)g,8~10周龄,由中国科学院肿瘤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医学实验动物合格证书,编号0742;裸鼠动物合格证书,医动字第02492号。

1.2 实验方法

1.2.1 裸鼠MKN45胃腺癌模型建立 裸鼠MKN45人胃腺癌细胞株由中国科学院肿瘤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制备接种细胞悬液,无菌操作。体外培养MKN45细胞生长密集时,用0.05%胰蛋白酶和0.02%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EDTA)消化1~2 min,倾出消化液,加入无血清1640液洗涤,离心,用无血清1640液配成接种细胞,浓度为2×106/ L。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呈均匀的单细胞悬液。皮下接种:无菌操作,消毒皮肤,取l ml注射器,抽吸出0.4 ml细胞悬液,接种在裸鼠右前肢根部皮下。裸小鼠皮下移植传代,取传代后14 d左右的裸小鼠,无菌操作,从腋部皮下剥取肿瘤组织,剔除纤维包膜,切开,选取生长良好、呈淡红色、鱼肉状瘤组织,切成1 mm×1 mm×1 mm小块,置于生理盐水中备用。裸鼠称质量后以75 mg/kg氯胺酮腹腔注射麻醉,沿上腹正中线切开约1 cm,将备好的肿瘤组织块植入。术后逐日观察肿瘤生长情况,以小鼠腹部出现可触及的包块作为成瘤标志,观察小鼠一般活动及营养状态等变化。

1.2.2 实验动物分组及用药 将接种后的BABL/c裸鼠随机分为3组,消痰散结方组、化疗组及荷瘤对照组,每组各15只,无特定病原菌(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条件下分笼饲养于层流架内。消痰散结方组,于接种后次日开始每只裸鼠灌服消痰散结方浓缩煎剂0.4 ml/次(相当于生药9.2 g/kg体质量)1次/d,连续灌胃6周。空白荷瘤对照组,亦于接种后次日开始每只裸鼠灌服生理盐水0.4 ml/次,1次/d,连续灌胃6周。化疗组,5FU以生理盐水稀释成7.5 mg/ml,参照文献及本组以往研究经验按60 mg/kg腹腔注射,1次/周,连续用药3周。

1.2.3 移植瘤生长、小鼠活动及营养状况观察 接种后观察小鼠活动、进食及营养情况。6周后拉颈处死裸鼠,从腋部皮下完整剥取肿瘤组织,剔除纤维包膜,于电子天平上称取瘤质量。运用公式抑瘤率(%)=(对照组治疗后平均瘤质量-用药组治疗后平均瘤质量)/对照组治疗后平均瘤质量×100计算抑瘤率。完成观察及称取质量的瘤组织用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5 μm连续切片。

1.2.4 移植瘤组织PCNA、EGFR的测定 SP法,苏木素伊红染色,石蜡切片脱蜡至水,微波修复抗原。每张切片滴加一抗(鼠抗人PCNA、EGFR)1滴,4℃冰箱过夜,PBS冲洗3次后滴加生物素化二抗,每张切片上加1滴抗生物素蛋白链菌素过氧化物酶溶液,3,3'二氨基及联苯胺底物显色10 min,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闭。PCNA染色阳性物质呈棕黄色,颗粒状,位于胃癌细胞核内,在×200油镜下,随机计数200个以上的细胞作为分析基数,计数标记PCNA指数,即被标记细胞在一细胞群中所占的百分率。EGFR阳性染色大多位于胞浆及胞膜上,个别位于胞核上,为棕黄色颗粒,按染色深度和阳性细胞所占比例分别计分。(1)染色深度:0分,无着色;1分,浅着色;2分,深着色。(2)阳性细胞比例:0分,无着色;1分,着色≤1/3;2分,1/3<着色≤2/3;3分,着色>2/3。两项结果相加>3分为阳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多个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F检验与不配对资料t检验,不同组间表达比率采用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运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消痰散结方对裸鼠MKN45胃腺癌生长的影响 荷瘤对照组在MKN45人胃腺癌接种于裸鼠皮下后14 d左右,腹部开始触及结节型肿块,以后逐渐增大。中药组晚于对照组触及肿块,化疗组又稍晚于中药组触及肿块。化疗组第23天死亡1只,且化疗后期裸鼠消瘦明显,懒动,饮水、进食状况均较差。对照组4周后也逐渐有类似情况,但较化疗组为轻。中药组裸鼠整个治疗周期活动、饮食生长状况均较稳定,优于前二者。6周后处死裸鼠,称取瘤质量,计算抑瘤率,化疗组和消痰散结方组抑瘤率分别为65.71%和52.72%,其瘤质量与荷瘤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组较空白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各组移植瘤瘤质量及抑瘤率(略)

Table 1 Tumor weight and inhibition rate in different groups

*P<0.05, **P<0.01, vs control group.

2.2 瘤组织病理学观察 瘤体组织切片在光镜下呈现低分化腺癌特征。对照组瘤细胞体积较大,呈椭圆形,胞浆红染,细胞核大而色深,核浆比例明显失调,化疗组与消痰散结方组的瘤细胞相对较小,核浆比例也相对接近正常,胞浆有空泡,核结构模糊。见图1。

图1 各组瘤组织病理学观察(HE染色, ×200)(略)

Figure 1 Pathological observation of tumor tissue (HE, ×200)

A: Control group; B: Xiaotan Sanjie Recipe group; C: 5FU group.

2.3 瘤组织中PCNA、EGFR表达 消痰散结方组PCNA阳性表达率低于空白对照组(P

转贴于

表2 各组瘤组织中PCNA阳性表达(略)

Table 2 Positive expression of PCNA in different groups

*P<0.05, **P<0.01, vs control group.

图2 各组瘤组织中PCNA阳性表达(SP,×200)(略)

Figure 2 Positive expression of PCNA in different groups (SP, ×200)

A: Control group; B: Xiaotan Sanjie Recipe group; C: 5FU group.

图3 各组瘤组织中EGFR阳性表达(SP,×200)(略)

Figure 3 Positive expression of EGFR in different groups (SP, ×200)

A: Control group; B: Xiaotan Sanjie Recipe group; C: 5FU group.

表3 各组瘤组织中EGFR阳性表达(略)

Table 3 Positive expression of EGFR in different groups

*P<0.05, **P<0.01, vs control group.

3 讨论

肿瘤细胞无限增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细胞代谢和DNA合成状态。PCNA相对分子量为36 000,既是控制细胞DNA合成的必需非组蛋白核内多肽,也是细胞DNA合成期DNA多聚酶δ辅助蛋白。静止细胞中PCNA含量很少,细胞进入增生周期开始逐渐增加,S期达到高峰,G2期和Ml期明显下降,对DNA合成的调节和复制起重要作用。Tao 等[3]发现PCNA标记指数与胃癌的浸润、分期密切相关,国内文献研究也证实PCNA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密切相关[4~6],故PCNA被认为是能较好判断细胞增殖活性的内源性标记物,细胞增殖活性又反映肿瘤的恶性倾向。肿瘤自分泌假说认为,生长因子受体质或量的异常,生长因子类物质产生的异常,受体后信号传导系统紊乱,生长因子或抑制因子减少等等,均可导致细胞生长调节机制失控,细胞恶性增殖可引起肿瘤发生。EGFR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当与表皮生长因子结合形成复合体后,其自身酪氨酸残基被磷酸化,几乎所有信号传导通路均以蛋白激酶或磷酸酶的激活作为调节细胞生物效应的手段,或作为与其他信号系统相互沟通联系的交汇点[7]。研究表明EGFR在生理状态下对细胞生长和分化具有调节作用,当EGFR过度表达时,可引起细胞生长增殖调节机制的失控,导致细胞恶性增殖[8,9]。胃癌属于中医学“伏梁”、“积聚”、“胃脘痛”、“胃反”、“噎膈”等病证范畴,文献对其形成的病因病机有诸多描述,其中“痰凝”为重要病理因素之一。魏品康教授30余年来一直从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防治工作,认为胃癌多因长期饮食不慎,劳倦所伤,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水湿不化,日久凝聚为痰,进一步影响气血运行,导致痰凝血壅,结而成块,故而主张消痰散结论治,驱邪为主,邪去则正安,遂拟定消痰散结方。方中以南星、半夏、陈皮、白芥子等消痰散结,再以全蝎破瘀散结,甘草调和诸药,并与鸡内金等协助减轻南星、半夏、全蝎毒副作用,攻补兼施,但偏重于攻。在临床应用多年,证实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中位生存期[1]。本实验即在临床研究基础上,建立裸鼠胃癌模型,从实验研究角度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结果提示消痰散结方对裸鼠移植瘤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并进一步检测了不同分组胃癌组织中反应细胞增殖活性的PCNA表达,以及对细胞生长增殖有调节作用的EGFR表达,结果提示消痰散结方能下调细胞PCNA标记指数以及细胞膜EGFR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消痰散结方可通过抑制PCNA蛋白和细胞膜EGFR表达,干扰肿瘤细胞DNA合成,对细胞增殖相关信号通路产生影响,进而抑制胃癌细胞增殖。本文从实验研究角度证实了消痰散结方的抗肿瘤功效,有关此方药的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Li XY, Wei PK.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Jinlongshe Mixture in treating advanced gastric carcinoma. Hubei Zhong Yi Za Zhi. 2001; 23(11): 35. Chinese.

李相勇, 魏品康. 金龙蛇口服液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观察. 湖北中医杂志. 2001; 23(11): 35.

2 Chen TC. Effect observation of Xiaotan Sanjie Recipe in treating advanced carcinoma of stomach. Zhonghua Shi Yong Zhong Xi Yi Za Zhi. 2006; 19(19): 23142315. Chinese.

陈天池. 消痰散结方治疗中晚期胃癌的疗效观察.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6; 19(19): 23142315.

3 Tao K, Chen D, Tian Y,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poptosis and the expression of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and the clinical stages in gastric carcinoma. J Tongji Med Univ. 2000; 20(3): 222224.

4 Zhang JM, Zhu YQ. Expression of CK20 and PCNA in gastric carcinoma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Wuhan Da Xue Xue Bao: Yi Xue Ban. 2006; 27(5): 573576.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张金梅, 朱尤庆. CK20、PC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武汉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6; 27(5): 573576.

5 Li JH, Zhao JJ, Li P. Significance of expression of P53 and PCNA proteins in primary gastric cancer and paracancerous tissue. Dalian Yi Ke Da Xue Xue Bao. 2006; 28(2): 9193.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李菁华, 赵俊军, 李平. 早期胃癌及癌旁组织P53及PCNA蛋白表达的意义.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8(2): 9193.

6 Zhu SJ, Li PW, Jia LQ. Pingfei Mixture's twoway adjustment to cell proliferation in mice with tumor. 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 2003; 1(3): 202204.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朱世杰, 李佩文, 贾立群. 平肺口服液对荷瘤小鼠细胞增殖的双向调节作用.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3; 1(3): 202204.

7 Cao SL. New theories and new technique of oncology. Shanghai: 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97: 812. Chinese.

曹世龙. 肿瘤学新理论与新技术.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教育出版社. 1997: 812.

8 Zheng Z, Xu Z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nd its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in tumortargeting therapy with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 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 2005; 3(4): 318321.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郑展, 徐振晔.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通路与中西药肿瘤靶向治疗.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5; 3(4): 318321.

生殖细胞瘤篇6

[关键词]血管瘤;血管畸形;增殖;凋亡

[中图分类号]Q8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7)06-0743-03

自1982年Mulliken和Glowaki将传统意义上的血管瘤分为(真性)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以来,有关此类疾病的分类方法和相关研究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对于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在组织学、临床生物学行为和诊断治疗方面的对比研究颇多,二者明显不同的病程演变和临床生物学特征也逐渐被认识,但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本实验通过对不同时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的细胞增殖和凋亡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初步探讨两种病变的凋亡与增殖平衡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选用2005年2月~2006年1月临床诊断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手术切除的新鲜标本56例,部位为颌面部、四肢及躯干部。标本均分为两份,一部分冻存备用(为尽量减少冻存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慢速分步降温,先于4℃冷平衡15min,然后-20℃ 30 min,最后置入-80℃冰箱保存),一部分经10%甲醛固定后行常规石蜡包埋,制4μm厚连续切片,HE染色后光镜下根据Mulliken等的组织学标准并结合疾病的临床生物学行为将病变分类:血管瘤40例,年龄12天~38岁,其中增生期(或叫增殖期20例,消退期(或叫退化期)20例;血管畸形13例,年龄2月~60岁;另有3例病理证实非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所有标本术前未行干预性治疗,术后病理确诊,无合并结缔组织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及其他重要脏器疾病。同时取20例正常全厚皮肤作为对照。

1.2 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分布。

1.2.1 单细胞悬液的制备:组织块解冻后置于70%冷乙醇溶液4℃固定24h。将组织块置于120目不锈钢网上,下置一平皿,用眼科剪刀将组织剪碎,以眼科镊子轻搓组织,边搓边用生理盐水冲洗,直至将组织搓完为止。将平皿中的混悬液以300目铜网过滤去除细胞团块,收集细胞悬液,以800r/min离心2min。去除上清液,加入PBS液调整单细胞悬液为1×106/ml。

1.2.2 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测定:取单细胞悬液100μl,加入碘化丙啶(PI)1ml 4℃避光染色30min,以500目铜网过滤即可上机检测。

1.2.3 流式细胞仪检测条件及参数:采用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的Epics-XL Ⅱ型流式细胞仪,应用Expo 32 ADC进行免疫荧光数据分析,应用Multicycle AV分析软件对DNA细胞周期拟合分析。检测前调整仪器CV值在2%以内。

1.2.4 结果判定:应用DNA细胞周期分析软件,获取DNA组方图各时相分布的百分比,以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表示细胞增殖活性,PI=(S+G2/M)/(G0//G1+S+G2/M)×100%。在DNA直方图上于正常二倍体细胞的G0/G1峰前出现一个亚二倍体峰(sub-G1),其占分析细胞的百分比经分析软件处理后得出细胞凋亡率(apoptosis rates,AR)。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E染色结果:光镜下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大量增生呈团索状,内皮细胞核肥大而淡染,血管腔呈窦隙样或无明显血管腔;消退期血管瘤内皮细胞数目减少,内皮细胞核扁平,血管腔明显,血管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增多。血管畸形血管管腔呈异常扩张,管壁由扁平的内皮细胞构成,胞核扁平,无内皮细胞增多;正常皮肤中的毛细血管由1~2个内皮细胞围成,管壁较薄,内皮细胞胞质薄:仅含核的部分略厚,内皮细胞核扁平。

2.2 细胞凋亡率、增殖指数结果:血管瘤各组AR,PI及AR/PI与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传统上血管瘤一词用于定义多种脉管性病变,并根据形态学分类分为毛细血管瘤(包括葡萄酒色斑与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这种分类方法仅仅根据临床症状和形态结构进行,并不能确切地反映各类疾病的本质。1982年Mulliken和Glowaki根据血管内皮细胞的组织病理学特点,结合疾病的临床行为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将传统意义上所谓的血管瘤分为(真性)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种,并进一步将血管瘤分为增生期和消退期两期。这种生物学分类方法较为合理科学,对脉管性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判断都有更为实际的指导意义。1993年Jackson等根据血管造影、多普勒超声、核磁共振等检查结果所提示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将血管畸形进一步分为高流量和低流量两型。1995年Waner和Suen根据脉管畸形形成的机制及病变发生的部位等,对Mulliken等的分类提出了修改和补充,以微静脉畸形取代了原分类中的毛细血管畸形,此分类方法得到国外同行广泛认同,我国学者亦推荐采用。对于脉管性疾病的准确分类将利于对其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

血管瘤是以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为特征的肿瘤,而血管畸形其血管内皮细胞分裂率正常,无异常增殖状态,是血管形态结构上的异常。二者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和预后有明显不同,血管瘤的自然病程较为特殊,它们往往于出生后1个月内出现,在前6~12个月内迅速生长,且可超出小儿正常发育速度:在随后的1~5年(或更长时间)肿物增生速度逐渐减慢或停止生长,大部分血管瘤有自行缓慢消退的趋势。而血管畸形通常在出生时即存在,它的增长速度和生长发育成比例,可长期稳定存在,无自行消退倾向。此外二者在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血液动力学改变、部分细胞和细胞外标记物方面也有所不同。至今血管瘤和血管畸形这两种病变的发生、发展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发生

发展机制的研究,发现许多肿瘤细胞数目的控制是通过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平衡来实现的,但有关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组织中的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对比研究尚不多见。

本实验对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组织进行细胞周期分析,检测了病变细胞周期时相S期的比率,直接反映了细胞增殖能力,结果显示血管瘤组织中具有较高的PI,且在增生期较消退期更为明显。而血管畸形组织与正常皮肤的PI相近,无显著性差异,提示血管瘤中的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分裂能力,尤其是增生期的血管瘤细胞的增殖能力相对更强;而血管畸形与正常皮肤相似,细胞具有正常的增殖周期,无异常的高增殖状态,与MullikenTan等对血管瘤及血管畸形内皮细胞体外培养的生长特性的研究结果相符,依此也可以解释二者不同的组织学改变。本实验同时应用FCM检测了凋亡细胞比率,当细胞凋亡时可发生形态学和生化方面特征性的改变,可用多种方法进行检测,各有优缺点。FCM检测凋亡直观、简便和迅速,是目前公认的凋亡量化指标,与其它凋亡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但不足是特异性稍差。本组结果显示血管瘤各期AR均高于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其中在消退期尤为明显,血管畸形组织的细胞凋亡水平与正常皮肤相比无显著性差别,表明在血管瘤由增生期向消退期发展的病程中存在着逐渐活跃的细胞凋亡现象。

生殖细胞瘤篇7

[关键词] 第三脑室;生殖细胞肿瘤;手术;试验放疗;化疗

[中图分类号] R739.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2(b)-009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reatment of tumors in the posterior of the third ventricle. Method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reatment of 56 patients with tumors in the posterior of the third ventricle treated in Sanbo Brai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uly 2010 to October 2012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Among 56 patients, 50 cases were treated by surgery, while in 6 cases treated by experimental radiotherapy + chemotherapy. Among the surgical patients, 41 cases had total resection, 9 cases had partial and subtotal resection. The pathology of the tumors usually appeared germ cell tumors, the most common of which were the mixture of germ cell tumors and teratomas. Conclusion Both the surgical and the experimental radiotherapy + chemotherapy for tumors in the posterior of the third ventricle are evidently benefi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symptoms and the short-term survival.

[Key words] The third ventricle; Germ cell tumor; Surgery; Test radiotherapy; Chemotherapy

三X室狭长,丘脑间联合为三脑室前部和后部的界标。三脑室后部即松果体区,解剖位置深,毗邻丘脑、中脑等重要组织结构,且有深部静脉如Galen's静脉走行,因此,手术可操作空间狭小,易造成周围组织的损伤。三脑室后部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2%,疾病种类多且复杂,并易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造成脑积水,此处肿瘤存在病情重、死亡率高的特点。虽然,随着显微技术应用及术前评估技术、术后管理方法的更新与进步,使手术死亡率由2003年的10%降至2014年的0.7%,但致残率仍高达3.5%[3],在手术治疗上仍存在巨大挑战。三脑室后部高发的生殖细胞瘤对放疗高度敏感,经验性放疗常应用于此部位肿瘤治疗,但对于其他良性以及放疗不敏感的恶性肿瘤来说,经验性放疗存在盲目性,加之会造成相应的放疗损伤,因此,治疗方案选择较复杂。本文对三脑室后部肿瘤进行临床治疗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0年7月~201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56例三脑室后部肿瘤患者,发病年龄为2~61岁,平均14岁;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3.7∶1。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以头痛、呕吐、嗜睡甚至昏迷等脑积水症状收入院,其次为Parinaud综合征,表现为上视障碍、瞳孔散大等,其他表现为复视、视力下降、听力下降、性早熟、多饮多尿(合并鞍区病变),共济失调等。见表1。

2.2 影像学检查

56例患者均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学表现差异明显。CT显示:低密度7例,等密度4例,高密度10例,其余为混杂密度,其中见钙化斑8例。MRI示:T1成像中,12例呈等T1,32例呈长T1,3例呈短T1,9例呈混杂T1;T2成像中,35例呈长T2,7例呈等T2,14例呈混杂T2。依据病变性质不同而强化均有所不同。

病例患者女,14岁,因突发头痛伴嗜睡2 d入院。结合术前CT(图1)、MRI检查(图2、3),考虑肿瘤卒中,于我院行胼胝体穹隆间入路肿瘤切除术,术后患者意识转清,恢复顺利,无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示:绒毛膜上皮癌。术后复查MRI示:肿瘤切除完全(图4)。

MRI平扫示:轴位T1平扫(A)示三脑室后部病变呈高信号;轴位T2平扫(B)示病变呈高信号,其内可见低信号区,提示肿瘤存在;矢状位T1平扫(C)呈高信号。

2.3 治疗方案的选择

56例患者中50例采用手术治疗,余6例患者依据肿瘤标志物及影像学表现,高度怀疑纯生殖细胞瘤,采用试验放疗+化疗+放疗(病变区域+脑室)的治疗方法。50例手术患者中,全切41例,部分及大部切除9例,此9例患者根据术中冰冻病理诊断为纯生殖细胞瘤。手术入路,35例采用胼胝体-穹隆间入路,9例采用经侧脑室脉络膜裂入路,6例采用Poppen入路。

2.4 术后情况及并发症

56例患者无死亡病例。术后脑积水患者症状均改善,Parinaud综合征及周围组织受压症状于术后当日至7个月逐步恢复。术后并发症包括淡漠、颅内感染、记忆力下降、偏瘫、昏迷等。昏迷1例为中脑被侧胶质瘤,经治疗于术后1个月清醒。淡漠、记忆力下降与手术入路相关,胼胝体入路35例中6例出现(17.1%)该症状,颅内感染4例(8.0%)。

2.5 病理

肿瘤的病理性质以生殖细胞肿瘤及松果体实质细胞肿瘤多见,其他为胶质瘤、脑膜瘤等。生殖细胞肿瘤中又以混合生殖细胞瘤、畸胎瘤及生殖细胞瘤多见;松果体实质细胞肿瘤包括松果体细胞瘤、松果体区状瘤及松果体母细胞瘤;胶质瘤多起源丘脑及中脑背侧,脑膜瘤多起源于小脑幕及幕镰结合处。见表2、3。

2.6 病例随访

随访54~22个月,其中失访4例,38例无瘤生存,14例死亡;死亡原因为肿瘤复发、播散、脑积水等,死亡病例平均生存期为15个月,其中,因复发再次入院治疗5例,4例综合治疗后处于无瘤生存状态,1例放弃治疗,随后死亡。

3 讨论

三脑室后部肿瘤的治疗一直存在很大挑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本文分析56例三脑室后部肿瘤,50例为手术患者,经病理证实,其中以生殖细胞肿瘤最为多见,其次是松果体实质肿瘤,其他肿瘤为胶质瘤及脑膜瘤等。在生殖细胞肿瘤的亚型分布方面,较其他学者报道略有不同。冯承宣等[4]报道,纯生殖细胞瘤的比例为33.3%,方陆雄等[5]报道为26.3%,而本研究为14.0%,本研究中混合生殖细胞肿瘤更为多见。究其原因,考虑与病理是否多点取材相关。影像学上,对疾病性质的诊断需要根据肿瘤的边界、有无钙化、强化程度、生长方式、与松果体本身钙化的关系等综合评定。生殖细胞瘤T1像多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像呈稍高信或等信号,畸胎瘤信号多混杂,强化明显。对于混合生殖细胞瘤的恶性程度,PET/CT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6]。

3.1 治疗方案的选择

本研究中采用手术切除为主的治疗方案,然后根据病理性质决定是否行放疗、化疗。对于高度怀疑生殖细胞瘤的患者,可采用试验性放疗+化疗治疗的治疗策略,但最好有病理的支持。病理的获取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立体定向活检术,二是内镜下活检。目前越来越倾向于后者,前者脑脊液释放,存在靶点漂移;后者直视,更有利周围组织的保护,且一期行三脑室底造瘘术,缓解脑积水。病理取材方面,对于怀疑生殖细胞肿瘤,病理标本需多区域、多量取材,判断是否混有其他生殖细胞肿瘤成分。

手术治疗方面,手术入路的选择需要根据手术医生的经验、肿瘤的位置、血供、质地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综合考虑。本研究中采用手术入路主要有三种,包括胼胝体穹隆间入路、Poppen入路、经脉络膜裂入路。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应用最多,切开胼胝体及穹隆进入三脑室,视角宽,易于暴露,但应注意胼胝体切开的长度,一般应

对于是采取直接手术还是立体定向活检术+化疗,Motiei-Langroudi等[14]总结48例三脑室后部肿瘤患者,其中23例行立体定向活检+化疗,25例行手术治疗,在死亡率及长生存期方面未显示手术受益。

对于合并脑积水的处理,急症者可采取脑室外引流或脑室-腹腔分流。若病情允许,主张一期手术治疗,疏通中脑导水管,也可以在开颅前,行对侧脑室穿刺术。术中行三脑室底造瘘确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有3例患者,术中都曾打通中脑导水管,然而放疗期间出现脑积水,随后不得不再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王翔等[15]总结153例第三脑室肿瘤患者,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为9.2%,其也建议同期行第三脑室底造瘘。

3.2 化疗

由于三脑室后部缺少血脑屏障,化疗药物易于分布,对于恶性肿瘤来说,主张化疗,化疗方案以铂类为主。也有文献报道应用贝伐单抗来治疗复发松果体状瘤[16]。

3.3 放射治疗

3.3.1 试验放疗 对于生殖细胞瘤可以采用试验性放疗,采用小剂量放疗(20 Gy)。孙瑞玲等[17]对9例血浆肿瘤标志物检测正常、临床表现高度提示可能为生殖细胞瘤患者,行诊断性放疗,放疗剂量为20 Gy,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1例,无明显变化1例,疗效明显。但是本研究患者组中,纯生殖细胞瘤比例仅为14.0%,更多为混合生殖细胞肿瘤,故认为试验性放疗不应大规模应用于三脑室后部肿瘤的治疗。

3.3.2 生殖细胞肿瘤放疗方法 包括γ-刀,局部照射、病灶周围扩大照射及全脑全脊髓照射。Wang等[18]报道147例松果体区肿瘤采用γ-刀治疗,治疗1年完全消失57例,3年生存率为72.1%,5年生存率为66.7%。目前对于生殖细胞肿瘤比较推荐的放疗方案是生殖细胞瘤为病变区域+脑室系统放疗,放疗剂量为30~36 Gy,非生殖细胞瘤的生殖细胞肿瘤为全脑全脊髓+病变区域或病变区域+脑室系统放疗,放疗剂量为54 Gy[19]。

三脑室后部胶质瘤以星形细胞瘤多见,病史往往较长,本研究有1例患者病史长达5年。首发症状多为颅高压、脑积水。对于低级别胶质瘤治疗方案可以以解决脑积水为主,高级别的胶质瘤预后不佳,常伴有脑脊液播散,手术切除后往往需行放疗、化疗,文献报道中位生存期只有7个月[20]。

综上所述,三脑室后部肿瘤以生殖细胞肿瘤为主,通过手术及试验放疗+化疗的治疗方式,在症状改善及术后近期生存方面受益明显。

[参考文献]

[1] Sonabend AM,Bowden S,Bruce JN. Microsurgical resection of pineal region tumors [J]. J Neurooncol,2016,130(2):1-16.

[2] Konovalov AN,Pitskhelauri DI. Principles of treatment of the pineal region tumors [J]. Surg Neurol,2003,59(4):250-268

[3] Qi S,Fan J,Zhang XA,et al. Radical resection of nongerminomatous pineal region tumors via the occipital transtentorial approach based on arachnoidal consideration: experience on a series of 143 patients [J]. Acta Neurochir (Wien),2014,156(12):2253-2262.

[4] T承宣,翟广,杨振九,等.手术治疗松果体区肿瘤临床分析[J].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3,3(4):225-227.

[5] 方陆雄,徐书翔,张立,等.标志物正常的松果体区肿瘤临床分析及神经内镜下活检的适应证探讨[J].广东医学,2015,36(17):2638-2640.

[6] Park SA,Kim TY,Choi SS,et al. 18F-FDG PET/CT imaging for mixed germ cell tumor in the pineal region [J]. 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2012,37(3):61-63.

[7] 李光宇,程鹏,王勇,等.Poppen入路手术治疗松果体区肿瘤[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7):396-397.

[8] Azab WA,Nasim K,Salaheddin W.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urgical options for pineal region tumors [J]. Surgical Neurology International,2014,5:39-46.

[9] Oliveira J,Cerejo A,Silva PS,et al. The infratentorial supracerebellar approach in surgery of lesions of the pineal region [J]. Surgical Neurology International,2013,4:154-160.

[10] Felbaum D,Syed HR,Ryan JE,et al. Endoscope-Assisted Combined Supracerebellar Infratentorial and Endoscopic Transventricular Approach to the Pineal Region:A Technical Note [J]. Cureus,2016,8(3):e520.

[11] Shahinian H,Ra Y. Fully endoscopic resection of pineal region tumors [J]. Journal of Neurological Surgery,2013,74(3):114-117.

[12] 顾晔,张晓彪,胡凡,等.松果体区肿瘤的显微手术及内镜辅助作用[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7(2):65-67.

[13] 陈红庆,师蔚,刘重霄,等.幕下小脑上入路松果体区神经内镜解剖学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7):1322-1324.

[14] Motiei-Langroudi R,Sadeghian H,Soleimani MM,et al. Treatment Results for Pineal Region Tumors:Role of Stereotactic Biopsy Plus Adjuvant Therapy vs Open Resection [J]. Turkish Neurosurgery,2016,26(3):336-340.

[15] 王翔,刘艳辉,毛庆.经前纵裂胼胝体入路切除第三脑室前、中、后部肿瘤[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4, 19(3):107-109.

[16] Cohen AL,Salzman K,Palmer C,et al. Bevacizumab is Effective for Recurrent Papillary Tumor of the Pineal Region:First Report [J]. Case Reports in Oncology,2013,6(2):434-440.

[17] 孙瑞玲,马占姝,王磊,等.诊断性放疗在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诊疗中的价值[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5,47(12):1474-1475.

[18] Wang P,Mao Q,Wang W,et al. Gamma knife surgery for pineal region tumors: an alternative strategy for negative pathology [J]. Arquivos De Neuro-psiquiatria,2014,72(2):129-135.

生殖细胞瘤篇8

【关键词】 姜黄素; SiHa细胞; 凋亡; 琼脂糖凝胶电泳

子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近年发病率又有上升和年轻化趋势。目前治疗宫颈癌仍以手术为主, 但根治术的5年生存率较低,子宫颈癌对放疗的敏感性也具有个体差异,且放疗后易出现局部转移和复发。 因此寻找有效的子宫颈癌化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中药姜黄素对人宫颈癌SiHa 细胞株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为寻找新的有效治疗子宫颈癌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姜黄素是从姜科植物中提取的一种食物色素,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如抗炎、抗氧化、抗凝、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1,2]。近来研究表明,姜黄素可抑制体内、外肿瘤的生长及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凋亡,已成为抗肿瘤研究热点[3,4],但其对妇科肿瘤宫颈癌的作用报道较少。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人宫颈癌SiHa细胞株购自上海科学院细胞中心。药物: 姜黄素购自美国Sigma公司、苯甲基磺酰氟(PMSF)、DNA Ladder试剂盒(美国Sigma公司); 四甲基偶氮唑蓝(MTT)、胰蛋白酶、RMPI 1640 培养基、小牛血清(北京中山生物公司)。

1.2 细胞形态观察

每瓶(25cm2) 接种1.5×105细胞,24h后加入不同浓度(10、20、30 umol/L)的姜黄素处理,每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细胞形态变化。

1.3 MTT 检测

以每孔1×105 个SiHa 细胞接种于96孔培养板, 分为空白组(调零)、姜黄素实验组(10、20、30 umol/L) 和对照组(不加药物的细胞),分别培养12h、24h、48h、72h后加入MTT液,再培养4h,吸弃孔中的培养上清,每孔加入150μl DMSO, 混匀10min ,在酶联免疫检测分析仪570nm处测定各孔吸光度值(A), 抑制率(%)=(1- 实验组平均A值/对照组平均A值)×100%。重复3次取平均值。

1.4 透射电镜观察凋亡细胞

以不同浓度姜黄素(10、20、30 umol/L)作用SiHa细胞24h,胰酶消化收集细胞,离心使细胞成团,分别经过固定、脱水、包埋、固化等,以LKB1型超薄切片机切片,经3%醋酸铀枸橼酸铅双染色,在电镜下观察细胞变化。

1.5 DNA梯状电泳(DNA ladder)

以不同浓度姜黄素(10、20、30 umol/L)作用SiHa细胞24h,胰酶消化收集细胞。按照试剂盒说明提取DNA,并溶于无DNA酶的TE液中,20V电泳4h琼脂糖凝胶电泳后,KODAK DNA analysis 2.0 凝胶成像系统分析。

1.6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分析。

2 结果

2.1 光镜下SiHa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

正常生长的SiHa细胞为上皮样细胞,帖附生长于培养瓶壁上,细胞平坦。

姜黄素处理SiHa细胞24h, 10umol/L 处理组可见细胞间有间隙,细胞形态变化不明显;20 umol/L处理组可见细胞变圆,体积缩小;30umol/L处理组可见圆细胞增多,部分细胞脱落悬浮在培养基中。随着姜黄素作用时间增加,以上变化更明显,至72h,细胞坏死。对照组细胞贴壁生长,几乎无脱落,胞质饱满,生长舒展,相邻细胞生长融合成片。

2.2 姜黄素对SiHa细胞增殖的影响

姜黄素时间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SiHa细胞增殖, 不同浓度姜黄素(10、20、30 umol/L)作用SiHa 细胞不同时间(12h、24h、48h、72h)后,细胞抑制率见图1,与对照组比较,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3 透射电镜观察SiHa细胞凋亡改变

对照组SiHa细胞微绒毛完整而丰富,胞质丰富,胞核无水肿,核膜、质膜完整,核仁清晰。经姜黄素(10、20umol/L)作用的SiHa细胞,可见凋亡发生,微绒毛消失,胞浆空泡;细胞变小、圆,胞质减少,胞膜完整,核膜增厚,染色质碎裂,边集,浓缩,如图2。高浓度姜黄素(30umol/L)作用的SiHa细胞,亦可见坏死细胞,细胞质膜、核膜破碎,细胞崩解,细胞器外溢。

2.4 DNA梯状电泳(DNA ladder)

以不同浓度姜黄素(10、20、30 umol/L)作用SiHa 细胞24h,提取 DNA经低压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呈梯状条带,如图3。

3 讨论

肿瘤不仅是增殖和分化异常的疾病,也是凋亡异常的疾病。细胞凋亡普遍存在于大多数肿瘤组织中,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退化有密切的关系[5],已证实细胞凋亡减少或不凋亡等可引起肿瘤的发生,因此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已成为近来肿瘤治疗研究的重点[6],亦成为评估抗癌药物作用能力的重要指标。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器官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生有年轻化趋势。其发生发展与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及肿瘤细胞的凋亡减少有关,随着对细胞凋亡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诱导细胞凋亡是治疗肿瘤性疾病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近年,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在新药开发上显示了巨大潜力,姜黄素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无毒副作用,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肿瘤,对多种肿瘤细胞的产生、增殖、转移均具有抑制作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改变细胞受体连接、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信号通路等[7~9]。

本实验中,不同剂量姜黄素作用于宫颈癌SiHa细胞,从光镜、MTT结果显示姜黄素能有效抑制宫颈癌SiHa细胞增殖,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和时间依赖性;从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细胞凋亡典型的DNA “梯状” 条带;透射电镜也显示出SiHa细胞出现凋亡的典型特征,表明姜黄素能有效诱导SiHa细胞发生凋亡。本研究结果提示,姜黄素可抑制宫颈癌SiHa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这与Ruby、张艰、杨海波[10~12]等报道的用姜黄素分别处理结肠癌 HCT116细胞、人永生化上皮HaCaT 细胞时姜黄素可抑制以上细胞株增殖和诱导其凋亡的结果一致。

姜黄素如何抑制SiHa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凋亡,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通过对姜黄素体外抑制宫颈癌SiHa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凋亡的实验研究,将可为姜黄素作为治疗宫颈癌的潜力药物及进一步开发姜黄素的抗瘤谱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由于我们的实验结果是在体外状态下获得的, 对其潜在价值的评判还需取决于进一步的活体实验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俊卿,周岐新,李远宗. 姜黄提取物对实验性动物高脂血症的防治作用研究. 中国药房,2004,15(10):600~604.

2 麦镇江. 姜黄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材,2004,27(9):698~691.

3 Liu HL, Chen Y, Cui GH, et al. Curcumin, a potent anti-tumor reagent, is a novel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 regulating BNHL cell line Raji proliferation. Acta Pharmacol Sin, 2005, 26: 603~609.

4 Aggar wal BB, Kumar A, Bharti AC. Anticancer potential of curcumin: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studies. Anticancer Res, 2003, 23(1A):363~398.

5 Chen Z, Chen GQ, Shen ZX, et al.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with arsenic compounds: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Semin Hematol, 2001,38(1):26~36.

6 粟俭,张礼和.药物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5,22(1):7~10.

7 郑丽端, 童强松, 吴翠环.姜黄素诱导人卵巢癌细胞株A2780凋亡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癌症,2002,21(12):1296~1300.

8 许刚,黄文.姜黄素防治肿瘤的机制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3,23(2):152~154.

9 盛柳青, 颜继忠, 梁万根. 姜黄素研究进展及应用概况. 中国西部科技杂志, 2006(4):14~15.

10 Ruby JA, Asok M, Kate D, et al. Curcumin (diferuloylmethane)induces apoptosis through activation of caspase8 , BID cleavage and cytochrome Crelease : its suppressin by ectopic expression of Bcl2 and Bclxl. Carcinogenesis, 2002,23 (1):143~150.

生殖细胞瘤篇9

医学网

细胞衰老是指细胞从一个活性的生长状态转变为不可逆转的生长停滞状态。1961年,Hayflick在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的研究中发现,正常二倍体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增殖分裂50~70代即进入一种衰老的状态,无法进一步传代培养,但仍然存活,这种现象被称为“Hayflick极限”,学术界称这种现象为细胞的增殖衰老或生理性衰老〔1〕。除了增殖衰老,研究者还发现细胞早熟衰老现象,即细胞在非端粒信号刺激下发生衰老,这种形式的衰老与端粒缩短无关,也与细胞增殖代数无关。细胞早熟衰老最初是由Serrano〔2〕等在研究中发现,其研究揭示:在人、鼠原代细胞中,大鼠肉瘤(RAS)基因的表达不是促进恶性转化,而是导致细胞周期阻滞;Di Micco〔3〕等进一步证实:癌基因诱导细胞衰老是由于DNA损伤监控反应过程中DNA过度复制所导致的,通过阻断DNA损伤监控可消除癌基因诱导的细胞衰老;另外,Sarkisian〔4〕等研究揭示RAS基因诱导细胞衰老与其表达量相关,低水平表达可导致肿瘤发生,而高水平表达则诱导细胞衰老;与增殖衰老不一样,细胞早熟衰老可以在DNA损伤、氧化应激、癌基因激活等因素作用下发生〔5〕。

医学网

肿瘤是一种典型的年龄相关性疾病,多在老年人发生。肿瘤细胞往往具有衰老障碍而表现出无限增殖的能力,最终表现为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紊乱。分化受阻细胞表现为无限制自主的增殖和分裂,细胞也同时呈现出衰老障碍,从而导致细胞的恶性增生。细胞的永生化是肿瘤发生的前提条件,细胞衰老途径的障碍是其永生化及癌变的必要条件,肿瘤发生早期事件是细胞逃脱衰老进入永生化。肿瘤的发生常有细胞周期调控相关基因的改变,如p53、p16和Rb等基因表达或活性改变〔6,7〕;肿瘤的发生需要细胞的分裂能力远远超过Hayflick极限,细胞逃脱衰老,进入永生化。而衰老细胞进入不可逆的终末增殖停滞,细胞的衰老阻止了其永生化过程。

衰老和肿瘤的形成过程似乎存在着一种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细胞的衰老可能成为阻止肿瘤形成的天然屏障。细胞除了可以通过凋亡或自杀来抑制肿瘤形成外,还可以通过衰老阻止细胞分裂,进而抑制肿瘤的发生。研究表明细胞衰老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密切相关〔8,9〕。将细胞衰老与肿瘤治疗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思维模式;探讨细胞癌变机制与衰老过程的关系,会对肿瘤学的研究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

医学网

1 细胞衰老机制与肿瘤发生

细胞衰老的发生机制与肿瘤的形成机制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近些年来的研究发现,细胞周期调控改变与细胞衰老和肿瘤的发生均密切相关〔10〕; 细胞衰老涉及细胞周期调控信号因子及途径较为复杂;细胞周期的进程受细胞周期蛋白(cyclins)、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s)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物(CDKIs)等调控因子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调节。当细胞内DNA遭遇到损伤攻击时,可激活与G1/S 期停滞有关的P16INK4a、P21WAF1、p53和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B)等蛋白,细胞能够发生可逆的增殖停滞〔11~14〕。目前认为这些蛋白可使细胞停止增殖,进行DNA损伤修复。而衰老细胞的生长停滞是不可逆的,表明G1/S 期关卡有可能是衰老的关键调控点。其中,p21和p16在细胞衰老通路上的作用尤为重要。研究显示,p21基因的失活,可抑制人类成纤维细胞的衰老进程; 同时,p53等抑癌基因对细胞周期停滞的诱导可通过其诱导p21的表达,p21则可通过抑制细胞CDK活性,从而抑制RB和转录因子(E2F)的磷酸化过程,进而诱导细胞的生长停滞〔12〕。此外,p21可以和位于细胞核里的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结合,从而阻断DNA复制〔13〕。p16基因表达对于细胞衰老的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p16选择性地抑制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4和CDK6,进而抑制pRb 磷酸化,使细胞停止增殖;体外培养的永生细胞系中常可见p16突变,许多细胞进入衰老时,p16均过度表达,其持续过度表达导致了细胞衰老;当年轻细胞中导入p16基因可出现衰老表型,p16反义核酸可延缓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的衰老进程〔14~17〕。因此,研究者认为p16、p21是细胞衰老的关键调控基因。衰老细胞的细胞周期常阻滞于G1/S期或G2/M期,尤其是G1末期的限制性调控点“R”点的阻滞。可分裂的细胞除极少数例外,均发生复制衰老。

cyclins、CDKs和CDKIs等是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主要调控因子,这些调控因子的改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说“肿瘤是一类细胞周期疾病”。正常情况下,细胞周期严格地按顺序进行,必须是在完成前期后才可进入下一期;当细胞内的DNA受紫外线、化学物质等损伤后,在DNA未修复之前,细胞滞留于G 1期,不进入S期。如在S期DNA复制不完全或G2期纺缍体形成不好,则细胞无法进入M期,这就是关卡控制的意义。这样就保证了子代细胞DNA完整。肿瘤的发生就是因为这些关卡失控,使本来应停止增殖或发生凋亡的细胞中,其DNA损伤复制错误未能纠正,并使细胞不停地进入细胞周期造成恶性增生。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有一系列避免发生错误的机制。在这类校正机制中,p16INK4a、p21WAF1、p53和RB等基因产物起相当重要之作用〔10,18〕。例如,当G1期细胞出现DNA损伤后,p53即被激活,通过启动p21的基因表达,使CDK4和CDK2的活性受到抑制,从而使细胞停滞,进行修复,不能修复者诱导其凋亡。p53或p21或两者功能都有异常时,这一途径将失去作用,使有DNA损伤的细胞能够复制,导致细胞的癌变发生。因此,细胞周期调控改变与细胞衰老和肿瘤的发生均密切相关;恶性肿瘤细胞由于具有永生化的特点,被认为存在某种程度的细胞衰老障碍。因此,细胞衰老除被认为是生物体衰老在细胞水平上的表现外,还被认为可能是体内的一种潜在肿瘤抑制机制。

医学网

2 细胞衰老与肿瘤化疗

肿瘤细胞具有无限制增殖的能力,曾经一度认为肿瘤细胞已失去了进入衰老状态的能力。但近期的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在一定条件下(遗传学的操作、化疗药物、电离辐射以及促分化剂等)可以被诱导而进入衰老状态;在许多肿瘤细胞系的化疗研究中发现,小剂量的化疗药物即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如结肠癌细胞系 HCT116、乳腺癌细胞系MCF?7 和卵巢癌细胞系A2780等)发生衰老样变化〔14,19,20〕。另外,Lowe等人对荷瘤小鼠进行化疗研究中发现,化疗药物能引起肿瘤细胞发生衰老变化,且衰老细胞的表达率与预后密切相关,结果表明:细胞衰老通路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化疗效果〔21〕。Te Poele等对乳腺癌患者术前接受化疗的标本进行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发现化疗药物可诱导乳腺癌细胞发生衰老变化,同时p53及p16INK4a 表达均增高,而在未经化疗药物治疗的肿瘤组织及瘤周正常组织中表达相对较低〔20〕。清楚地了解这些基因表达情况及其调控机制将有助于制定新的肿瘤化疗方案,以提高治愈率和降低副作用。目前认为,化疗药物引起的细胞增殖周期停滞与DNA损伤有关,如果化疗引起的DNA损伤不能修复,即启动细胞衰老或凋亡机制。但是,化疗导致肿瘤细胞发生衰老变化,以及这种细胞衰老变化对化疗效果的影响作用往往被忽视。目前的研究多数集中在阐明肿瘤细胞凋亡抵抗与化疗的关系上,凋亡通路障碍被认为与化疗耐药相关;但在实际的化疗过程中,凋亡异常并不能解释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事实上,有研究表明加入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阻断细胞凋亡通路,可导致细胞发生衰老或其他类型的细胞死亡〔22〕。

3 诱导肿瘤细胞衰老与肿瘤治疗

通过诱导肿瘤细胞的衰老,从而阻止肿瘤细胞无限制增殖,是一种非常有探索性、有前景的肿瘤治疗方法。然而,由于肿瘤细胞中端粒酶的激活,使得学术界普遍认为肿瘤细胞存在衰老障碍,而很难在衰老方面取得疗效,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比较少。细胞早熟衰老现象的发现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这种形式的细胞衰老可以不通过端粒而使细胞衰老。近几年,研究者们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在基因治疗方面,发现CDKN2a(p16INK4a)、TP53、 pRB、CDKN1a(p21WAF?1/Cip1)、p57、p63、p73 等基因的导入,或E2F的RNA 干扰可以促使肿瘤细胞衰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传统肿瘤的治疗方式如放疗、化疗等,主要是通过使肿瘤细胞死亡而实现治疗目标,其优势在于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即肿瘤包块的迅速缩小,但由于转移与复发等不良情况的发生,使得传统肿瘤治疗模式的疗效并不尽如人意。与此相应,衰老的肿瘤细胞并不立即死亡,甚至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仍具有存活力,但却失去了增殖与转移的能力,这样的特性使得以细胞衰老为靶标的治疗在缩小肿瘤方面的作用并不是很强,但却可以带瘤生存的方式显著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而且不良反应没有传统化疗与放疗那么大。因此,恢复肿瘤细胞的衰老通路,诱导肿瘤细胞的衰老是一个很有研究前景的新的肿瘤终极治疗靶标〔23〕。

4 诱导细胞衰老治疗肿瘤中存在的问题

医学网

诱导细胞衰老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衰老的肿瘤细胞尽管不能增殖,但它们仍保留着代谢活力,可产生具有抑制和促进肿瘤生长活性的蛋白质,能够以旁分泌的形式影响邻近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肿瘤生长。研究发现,衰老细胞表达的促进肿瘤生长因子部分是由衰老相关的CKI(如 p21WAF1)所诱导。其次,衰老细胞往往具有凋亡抗性,能够通过过度表达 Bcl?2 而抵抗凋亡,故不容易清除而在人体长期存活。目前,细胞衰老与肿瘤发生和治疗关系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许多与衰老相关的基因还未被克隆。诱导细胞衰老作为一种有应用景的肿瘤治疗方向,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5 结束语

虽然细胞衰老和肿瘤的发生在分子和细胞水平,是个截然不同的生命现象,但是细胞增殖衰老的紊乱则最终导致细胞生长失控,细胞衰老的停滞主要发生在G1期,而G1期也是人类肿瘤突变最常见的。因此确定衰老相关基因,以及通过诱导肿瘤细胞重新获得衰老,对于肿瘤抑制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细胞衰老已经成为新的终极肿瘤治疗靶标之一,开展诱导细胞衰老治疗肿瘤的相关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宏兰,赵春华.细胞衰老与肿瘤抑制〔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6;27(3):97?102.

2 Serrano M,Lin AW,McCurrach ME,et al.Oncogenic ras provokes premature cell senescence associated with accumulation of p53 and p16INK4a〔J〕.Cell,1997;88(5):593?602.

3 Di Micco R,Fumagalli M,Cicalese A,et al.Oncogene induced senescence is a DNA damage response triggered by DNA hyper?replication〔J〕. Nature,2006;444(7119):638?42.

4 Sarkisian CJ,Keister BA,Stairs DB,et al.Dose?dependent oncogene?induced senescence in vivo and its evasion during mammary tumorigenesis〔J〕.Nat Cell Biol,2007;9(5):493?505.

5 胡 兵,安红梅,沈克平.细胞衰老与肿瘤发生〔J〕.生命科学,2008;20(3):447?9.

医学网

6 Iwasa A,Oda Y,Kurihara S,et al.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mature cystic teratoma to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volves altered expression of p53? and p16/Rb?dependent cell cycle regulator proteins〔J〕.Pathol Int,2008;58(12):757?64.

7 Pankiewicz W,Sulewska A,Niklinska W,et al.Immunoexpression of P16INK4a,Rb and TP53 proteins in bronchiolar columnar cell dysplasia (BCCD) in lungs resected due to primary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Folia Histochem Cytobiol,2008;46(1):89?96.

8 Collado M,Blasco MA,Serrano M.Cellular senescence in cancer and aging〔J〕.Cell,2007;130(2):223?233.

9 Hornsby PJ.Senescence as an anticancer mechanism〔J〕.J Clin Oncol,2007;25(14):1852?7.

10 Chen W,Kang J,Xia J,et al.p53?related apoptosis resistance and tumor suppression activity in UVB?induced premature senescent human skin fibroblasts〔J〕.Int J Mol Med,2008;21(5):645?53.

11 Kim KS,Kang KW,Seu YB,et al.Interferon?gamma induces cellular senescence through p53?dependent DNA damage signaling in human endothelial cells〔J〕.Mech Ageing Dev,2009;130(3):179?88.

12 Jackson JG,Pereira?Smith OM.p53 is preferentially recruited to the promoters of growth arrest genes p21 and GADD45 during replicative senescence of normal human fibroblasts〔J〕.Cancer Res,2006;66(17):8356?60.

13 Zheng QH,Ma LW,Zhu WG,et al.p21Waf1/Cip1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modulating senescence through changes of DNA methylation〔J〕.J Cell Biochem,2006;98(5):1230?48.

医学网

14 牟 坤,周庚寅.细胞衰老与肿瘤发生及药物治疗〔J〕.生命的化学,2005;25(4):320?1.

15 JanzenV,Forkert R,Fleming HE,et al.Stem cell ageing modified by the 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P16INK4a 〔J〕.Nature,2006;443(7110):421 ?6.

16 Krishnamurthy J,Ramsey MR,Ligon KL,et al.P16 induces an age?dependent decline in islet regenerative potential〔J〕.Nature,2006;443(7110):453?7.

17 Molofsky AV,Slusky SG,Joseph NM,et al.Increasing p16INK4a expression decreases forebrain progenitors and neurogenesis during ageing〔J〕.Nature,2006;443 (7110):448 ? 52.

18 Lee KH,Lee HE,Cho SJ,et al.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of cell cycle?related molecules in gastric carcinoma:prognostic significance,correlation with clinicopathological parameters,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J〕. Pathobiology,2008;75(6):364?72.

19 Roninson IB.Tumor cell senescence in cancer treatment〔J〕.Cancer Res,2003;63(11):2705?15.

20 Te Poele RH,Okorokov AL,Jardine L,et al.DNA damage is able to induce senescence in tumor cells in vitro and in vivo〔J〕.Cancer Res,2002;62(6):1876?83.

21 Schmitt CA,Fridman JS,Yang M,et al.A senescence program controlled by p53 and p16INK4a contributes to the outcome of cancer therapy〔J〕.Cell,2002;109(3):335?46.

医学网

生殖细胞瘤篇10

[关键词] 阿霉素;热化疗;人肝癌细胞;细胞增殖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2-11-03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肿瘤之一,在恶性

肿瘤死亡顺位中占第2位,其致死率在城市人群中仅次于肺癌;农村人群中仅次于胃癌。但是原发性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临床出现典型症状时大多处于晚期,且病情进展较快,治疗难度较大,术后容易复发,或丧失手术机会,患者短期内死亡[1]。因此提高肝癌尤其是晚期肝癌的药物治疗水平对改善患者病情,延长患者生存期有重要意义。热疗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方法,大量临床研究显示热疗对化疗或放疗有明显的增效作用,部分肿瘤患者热化疗后其完全缓解率可提高1倍左右[2]。本文研究加热化疗对人肝癌细胞HHCC及HepG2的抑制作用,为肝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肝癌HHCC及HepG2细胞由本院肿瘤实验室提供,采用含10%牛血清的培养液保存。阿霉素购自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多孔细胞培养板购自上海研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电热恒温水浴箱购自苏州珀西瓦尔实验设备有限公司,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购自北京庄盟国际生物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细胞培养 HHCC及HepG2细胞均采用含10%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试验,用10%胎牛血清培养液配制成细胞密度5×104/mL的单细胞悬液,接种于50mL培养瓶中。根据相关文献研究显示阿霉素作用于HHCC细胞及HepG2细胞时24h IC50的药物浓度分别为7.0mg/L,2.0mg/L[3],本文以此浓度为实验浓度。热化疗组及化疗组HHCC及HepG2细胞培养瓶中加入对应浓度的阿霉素,单纯热疗组培养瓶加入等量空白对照液;化疗组放入37℃,5%CO2培养箱中继续培养,而热化疗组及单纯热疗组放入电热恒温水浴箱进行加热,温度设定为43℃,上下浮动不超过0.1℃,加热时间为60min,加热后继续放入培养箱中培养24h。

1.2.2 细胞增殖抑制率测定(MTT法) 取常规对数生长期细胞(对照组)及经过上述处理的细胞(实验组),制成单细胞悬液,调整细胞密度为2.5×105/mL,接种于96孔培养板中,每孔200μL,每孔加入MTT 20μL,继续培养4h后取出培养板,弃MTT液,每孔加入DMSO 150μL,微量震荡后,将培养板置于全自动酶标仪,测定每孔OD值,以(对照组OD值-实验组OD值)/对照组OD值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

1.2.3 细胞凋亡率测定 各组细胞经处理后,取样,配置细胞悬液,细胞密度5×105/mL,取1mL,采用PBS溶液洗涤2次后加入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检测试剂,避光保存1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数,以Cell quest软件计算细胞凋亡率。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

2 结果

3 讨论

热疗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方法,大量临床研究显示热疗对化疗或放疗有明显的增效作用,部分肿瘤患者热化疗后其完全缓解率可提高1倍左右。德国医学专家2009年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癌症患者时使用热疗和化疗相结合的方法比单一接受化疗效果更好,无瘤期更长[4]。但是加热与化疗联合作用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加热本身会影响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肿瘤局部血流分布情况,并且不同加热温度及化疗剂量会对肿瘤细胞生长造成不同影响[5]。

目前研究认为热疗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与热疗稳定及作用时间有关,而化疗对肿瘤的抑制作用主要与药物剂量有关。对于某种特定的药物而言,热疗与化疗的协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热疗能够肿瘤内部血流灌注,同时损害肿瘤细胞膜的稳定性,导致肿瘤内部血液内药物含量增加,同时由于细胞膜稳定性降低,药物更容易进入肿瘤细胞内,发挥杀灭作用[6]。(2)热疗能够改变肿瘤细胞外部环境,使外部pH降低,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增加,并且pH降低利于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损伤[7-8];(3)对于部分热敏感性细胞,热疗能直接导致一部分肿瘤细胞DNA或RNA损伤。

阿霉素是一种抗肿瘤抗生素,可抑制RNA和DNA的合成,抗瘤谱较广,对多种肿瘤均有作用,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各种生长周期的肿瘤细胞都有杀灭作用;其主要机制是抑制肿瘤细胞DNA复制过程,导致细胞死亡或分裂停滞[9-14]。本研究结果显示单纯化疗或热疗对肝癌HHCC及HepG2细胞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是加热化疗组HHCC及HepG2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明显高于上述两组,说明热疗与化疗在抑制HHCC及HepG2细胞增殖方面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综上所述,加热化疗可明显增强阿霉素对人肝癌细胞HHCC及HepG2的增殖抑制作用,对临床治疗有借鉴意义;但是如何选择最佳加热温度与化疗药物剂量的选择使患者受益最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洪新,刘燕,王执民,等.阿霉素加热化疗对抗人肝癌耐药细胞多药耐药性的实验研究[J].肿瘤防治研究,2001,28(3):170-172.

[2] 仲飞,向美焕,杨静.阿霉素热化疗对肝癌细胞及其耐药株凋亡的影响与机制[J].实用癌症杂志,2006,21(6):570-572,593.

[3] 刘宝瑞,杨觅.恶性肿瘤的热化疗与热靶化疗[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5):1.

[4] 张蓓,刘志苏,孙权,等.全身性热化疗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探讨[J].临床外科杂志,2005,13(4):226-227.

[5] 刘宝瑞,钱晓萍.肿瘤热化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4,31(1):34.

[6] 张力,龚明玉,李毅学,等.放疗联合热疗诱导肝癌HepG2细胞凋亡及其与Bcl-2和Bax蛋白表达关系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6):126.

[7] 魏红梅,郭坤元,梅家转,等.热化疗对Raji细胞体外增敏作用的实验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27(5):709-711.

[8] 王倩荣,史正华,马骥,等.阿霉素热化疗对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10):1918-1922.

[9] 张洪新,郭卫平,王执民,等.阿霉素化疗与热化疗对人肝癌细胞耐药模型作用的比较[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21(8):964-967.

[10] 张显忠,郭爱军,廉立慧,等.PI3K/mTOR抑制剂BEZ235抑制HepG2细胞增殖及与阿霉素的协同效应[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2,28(2):185-189.

[11] 王章桂,孙国平,徐淑萍,等.丹皮酚联合阿霉素对HepG2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J].肿瘤防治研究,2008,35(6):386-389.

[12] 史卫红,卞勇华,宋祥和,等.索拉菲尼联合阿霉素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抑制作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24):4845-4848

[13] 邓立力,吕慧芳,王文秀,等.阿霉素联合TRAIL对人肝癌细胞增殖与TRAIL受体表达的影响[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2,17(2):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