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上涨十篇

时间:2023-04-10 17:22:34

物价上涨篇1

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的问题,说,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当前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是广大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去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8%,主要食品和居住类价格涨幅较大。物价上涨有多方面的因素:国内农产品价格多年在低位运行,近期的价格上涨有其必然性和一定的合理因素,但对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生活影响较大;近年来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升,也直接影响国内价格上涨。由于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还将存在,今年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同时,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升,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过快,防止通货膨胀的任务相当艰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收入分配、住房、产品质量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全面通胀远未到来

政府应建立健全经济内在调节和平衡机制,在宏观调控中把握好"度"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7.1%,月环比上涨1.2%,创出11年来新高;专家预计,2月份CPI同比增速可能达到7.5%~8.2%,上半年将维持在较高水平,全年CPI增幅可能达到5%甚至更高。

全国政协委员、通威股份董事长刘汉元表示,应客观判断经济形势,厘清物价上涨因素。从内因上讲,猪肉等食品价格上涨是导致CPI上涨的直接因素。另外,人民币持续升值,以股市和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持续上涨,城乡居民收入出现少有的快增长,老百姓财产性收入增加后,需求扩大,购买力大大提升,消费结构升级,加上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信心,不断刺激着老百姓的购买和消费欲望,多种因素合力推动国内物价持续上涨。

从外部因素看,主要是国际性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我国的输入性影响:一是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二是食用植物油价格上涨;三是国际市场粮价的上涨直接带动了国内市场粮价的上涨。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物价上涨是当前在整个经济处于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下,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动而导致价格上涨,因而仍属温和型、结构型上涨,远没有达到一些专家学者担忧的全面通货膨胀的程度。

物价上涨篇2

特邀嘉宾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刘 瑞

国家发改委体改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 高 粱

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徐则荣

天强(中国)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祝波善

背景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蝴蝶效应在物价上涨中更加明显。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3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3.6%,涨幅比2月份反弹0.4个百分点。而就在3月2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油价上调通知,我国油价正式步入“破8”时代。一时间,油价被大众当做CPI反弹的窗口,纷纷指责油价助推物价上涨。理由正是油价、电价处于基础性领域,它们的价格上涨,传导至其他行业导致物价上涨。

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稳定,这些领域一般都由一些国企垄断。也正因此,国企垄断导致物价上涨的质疑再次被推到前台。

我国物价上涨根源是国企垄断吗?垄断国企在物价上涨中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国企》杂志特邀相关专家一同探讨物价上涨的真相。

私人垄断推高物价

《国企》:历次物价上涨,多有油价、电价等基础性商品上涨的影子,而这些行业一般属于垄断行业。因此,有言论质疑正是国企垄断才导致物价上涨。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刘瑞: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第一,从经济学常识来讲,物价上涨是两个规律起作用,一个是商品价值规律,另一个是供求规律,跟垄断没有关系。

第二,油价、电价上涨和国企垄断无关。以石油为例,石油在国际市场上不仅受市场调控,而且受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沙特产油成本每桶8美金,油价每桶100多美金,利润并非沙特独得。我国石油价格早已跟国际接轨,为了屏蔽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冲击,维护经济安全,保证油价不受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中国采取了成品油政府控制价格的办法。国有企业确实对石油进出口掌握绝对的垄断权,但是并不是必然会涨价。因为油价的调整是受政策引导,国企只是执行国家政策,油价涨跌国企无权力控制。这是政府行为,不是企业行为。其所得高利润是国家的政策性利润,留在国企,当国际油价下跌时,可以利用之前的利润进行冲减,以减少损失。所以,国企不会像非国企那样哄抬物价,投机倒把,把自己的损失转嫁给社会。

这样一来,油价的波动跟政策产生了联系,国内CPI中的燃料动力的上涨,最终会反映国际市场的变化,但是属于滞后反映。国际油价涨了我们没涨,国际油价跌了我们还没跌,很多人不理解,但这是在国内国外市场上建立隔离带,是对市场的保护,也是对人民稳定生活和用油企业的保护。

徐则荣:国际油价上涨的确会给国内CPI上涨带来一定压力,但“物价上涨主要是国企垄断导致”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去年已达56%?57%。近几年,国际油价高位震荡。高油价传导到国内,对国内的CPI上涨带来了压力。因为油价上涨会导致煤电价格的波动,导致物流成本加大,从而抬高了其他产品的价格。

我国物价上涨不存在国企垄断的因素。因为我国石油市场定价并非价格完全市场化,而是实行政府指导价。原油价格与国际接轨,但是成品油价格却脱节,形成价格倒挂,也造成了油企炼油板块的巨额亏损。这是石油企业为稳定物价、保障供应做出的牺牲。电力企业也是一样,因为政府定价也常年亏损。垄断国企并无定价权,又何来垄断价格,助推物价上涨的条件呢?

高粱:发改委管控油价、火车运价、电价等基础性商品价格,目的是保证总体经济发展的平稳,照顾广大老百姓的安定生活。

目前,我国的油价是垄断性价格,但并不是国企拿油价来宰割老百姓,幕后的宰食者是世界石油大亨。实际上,国际石油开采成本一桶不会超过20美元。本世纪初,油价还不到30美元一桶,有的中东产油国批发价格是3美元一桶。我国是贫油国,油层深,地质层比较密,那个时候我们平均价格也才13美元一桶。原油炒家通过战争、政治危机、期货市场来抬高石油价格。在原油价格高涨的2007年、2008年,因为企业板块结构侧重点不同,进油价格依然按照国际价格,中石化炼油板块全线亏损,而中石油上游业务比重大亏损较少。我们不能独立于世界石油市场之外,而国际市场被西方少数几个国家操控,尤其是美国和他们的垄断私人大亨,政府不得已才提价。

更关键的是,我国的提价幅度比较小,并没有达到应有高度,这也是综合考量的结果。比如这次提价在延缓涨价时间的同时,政府亦适当压低了调价幅度。如果按照国际市场油价涨幅,此次调价幅度应在每吨700元左右,而不是600元。同时,数据显示,除去美国外,我国的油价比欧洲、拉丁美洲等国家都低很多。很多老百姓并不很清楚这一点,一些媒体和学者总是抓住国企存在的一些问题痛斥国企一无是处,欲拔之而后快。这些都是不理性的。随着监管的加强,自身的努力,国企的问题也会逐步改善,我们要冷静的去看待这些问题。

《国企》:大众质疑国企垄断造成物价上涨,按照这个逻辑,如果国企私有化是否会导致物价下降呢?

物价上涨篇3

关键词:价值规律 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

一、物价波动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对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客观运动规律―价值规律理论做了非常清晰的描述,这些内容对我们理解物价的形成和波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即等价交换原则。但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感受到商品的价格是受供求关系影响的:当商品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时,物价就会降低,商品的价格就落到价值之下;反之,价格则有所上涨,商品的价格就会高出价值。事实上,商品的价格高于或低于其价值,都是不能持久的。在市场上,虽然各种商品的价格涨落不定,但价格的涨落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来进行,这个中心就是商品的价值,由此可知商品的价值才是决定其价格的因素。价值规律的内容可以简单理解为:供求关系变化引起价格变化,但价格高低从根本上说是价值决定的。

除此之外,商品的价格还会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政策的调整和市场的预期等等。马克思曾经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前提下,采取计划经济体制来按需分配生产生活用品。可见计划和干预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可以想象,如果任由市场来调节经济生活,必然会出现很多严重的问题,因为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最大程度地追求利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多个领域都发挥出了巨大作用,这其中就包括对于一些人民生产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干预和控制。试想如果连粮食、水电这类人们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商品都完全由市场定价的话,它们的价格一定会与其价值发生严重背离,因为它们都属于不可替代品,是每个人都需要的,这种巨大的需求必然促使其价格上涨。因此,有国家政策的规定,有宏观调控的干预,即使出现商品价格虚高的情况,也可能及时被制止。当然,国家关于经济的政策不可能面面俱到,宏观调控也不能事无巨细,否则我们的经济体制就会回到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在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商品价格的市场预期也是影响它的一个因素。市场预期是指相关群体对经济变量(如价格、利率、收入、利润等)在未来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的一种事前估计。比如知名的经济学专家们对价格的估计和预测被媒体公开而传播向社会大众,那么这个结果在现实中就有可能影响未来价格的真正走向。

二、我国物价上涨的负面影响

自从2007年以来,从民生产品猪肉、大豆等农副产品开始,我国的商品价

格呈现明显上涨的态势,近几年,这个趋势一直持续并且愈演愈烈,物价上涨这一现象也已经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许多原因推动了物价的上涨,而受物价上涨影响最直接也最严重的却是生活较为贫困的老百姓。我国普遍工资比较低,持续上涨的物价超过了很多平民可以承受的限度,很多人抱怨工资跑不过CPI,虽然偶尔工人的工资也会象征性地涨一点,但这与没有停下过上涨脚步的物价相比,却总是被远远抛在身后。几年前工人们辛辛苦苦付出劳动所赚得的一万元钱在现在或许只能相当于当时的七千,然而当时却是付出了应该获得一万报酬的辛苦。这一部分损失无法得到补偿。即使现在在微薄的工资上再增加更加微薄的一点,这“一点”也被多出来的那部分物价所抵消,甚至不够用来抵消物价上涨的部分,由此看来,这仍然是损失,仍然无从弥补,生活只能越发艰苦。我国人民受到传统习惯影响,通常把钱储蓄起来以备急用,但是,随着居民消费物价持续上涨,银行存款已进入负收益时代,人们存入银行的财产也严重缩水。更严重的是,物价非正常上涨多会引发通货膨胀,如果通胀严重也可能引起社会动荡,产生一系列社会矛盾问题冲突甚至案件。

三、物价上涨的应对策略

3.1 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避免盲目进退市场

市场经济的缺点包括自发性,滞后性和盲目性,因为整个中国的农业市场很庞大,作为某一个参与者的农民不可能知道这一年种什么作物是最合理的,于是时常出现某种作物种植量过大而价格过低或者种植量太小被投机者利用而哄抬物价的现象。这样一来,宏观调控的强大作用就该得以展示,政府应该站在百姓的立场上看问题,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适当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不至于使比例严重失衡,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谷贱伤农和物价飞涨引发社会矛盾的情况。

3.2 严厉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行为

2010年农产品涨价的主要罪魁祸首就是投机倒把的中间商,在其他投资前景不利的前提下,他们想到了利用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来满足自己的一己之利。他们低价收购粮农产品,囤积居奇,再到处放言物价飞涨的消息,在人们有所恐慌的时刻放出货品赚取大量不义之财,靠着不正当手段,甚至非法手段谋取利益,成全了自己成为亿万富翁的梦想,却也使亿万百姓陷入了更大的艰辛。对于这样的人,政府应该妥善处理,严厉惩处,因为他们曾经的利欲熏心和不择手段的恶行,要没收其全部财产,让他们尝到自己种下的恶果,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3.3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

物价上涨受影响最严重的都是低收入群体,虽然这个群体不会把消费的着眼点放在奢侈品上,但是每一个人都要吃饭,而近期涨价最快的是人们无法离开的粮农食品。中高收入阶层几乎不在乎上涨的这一部分物价,因为他们买一件奢侈品的钱就可以满足一个低收入家庭吃几个月甚至几年的饭。可见,贫富差距现象已十分严重,所以政府应该制定有力措施,调整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贫富差距的缩小不仅能够降低物价上涨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的发生几率,更能促进社会和谐、人民团结,维持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保证人民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蒋学模.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3-129.

物价上涨篇4

物价攀升,再度成为社会各界的敏感话题,作为掌控千千万万企业命运的企业理财师———财务人员以及会计学界对于CPI到底有多少思考?沉寂了多年的“通货膨胀会计”,面对物价的上扬到底能否对企业有所作为?

大唐电信财务经理郭光莉表示,通货膨胀会计在企业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过现行的新会计准则里的公允价值对其有所体现,我们对通货膨胀会计的操作经验并不多,工作的主要精力并不在这方面。

企业应防范通货膨胀风险

全年物价指数涨幅超过3%已经是板上钉钉,专家预测如果未来几个月物价控制得比较好,那么全年物价指数上涨有可能控制在4%至5%之间。

统计显示:8大类别中,5类价格上涨3类价格下降。上涨幅度最高的是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5.4%。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目前物价指数的上涨幅度尚在可控范围内。

中国经济还在正常的轨道上行驶,可是普通百姓作为消费者却感受到了挥之不去的压力,同样与之息息相关的企业面对物价的再度大幅上涨,通货膨胀会计应采取什么对策应对多变的市场风云?

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曲晓辉教授对此表示:“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通货膨胀率上涨的幅度在温和范围之内,不存在官方会计准则要求企业重述财务报表的必要性。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我国当时的通货膨胀居高不下,1988年和1989年分别高达18.5%和17.8%,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都比较关注企业会计如何应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通货膨胀水平较高,1980年通货膨胀率曾经达到13.5%,导致会计的对策性反应──和实施第3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财务报告与物价变动》,要求企业补充披露现行成本/不变美元的信息。但是,随着通货膨胀率降到5%以下,1986年美国又了第89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财务报告与物价变动》以取代第33号同名公告,将物价变动影响补充信息的强制披露改为自愿披露。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趋向平稳和通货膨胀趋缓,有关应对物价变动影响的会计实务对策进入停滞状态,理论研究也没有引起各国的足够重视。在当前的通货膨胀环境下,企业能否在资本运营、筹资投资和风险控制等方面有所作为,对企业的生存能力至关重要,对于企业长期成长能力更是一份考验。企业的CFO要及早采取防范措施,尽可能降低财务风险,提高理财效益,以应对市场和物价水涨船高的大环境。”

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思考

今年上半年,所有谷物的国际价格均大幅上涨。2006年谷物产量减少,但利用量增加,导致今年前两季度几乎所有谷物市场价格走强。与世界各国粮食类价格快速上涨形成较强烈对比,发达国家的食品价格上涨并不明显。今年上半年美国食品价格总体呈上涨态势,但是涨幅都在0.8%以内。

从发达国家看,食品价格上涨对全球消费品价格水平影响不大。通常,发展中国家食品价格占消费者价格的权重基本在35%以上,而发达国家却不足20%。国际市场粮食和植物油供求关系总体趋紧,是造成粮食和植物油价格上涨的最直接原因。

与此同时,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又推动了消费品价格上扬。

在需求强劲增长的拉动下,2007年上半年全球主要能源、原材料价格均出现了程度不等的上涨。全球贸易的强劲需求促使许多国家工厂几乎满负荷生产,导致土地、劳动力、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等的价格上扬,并最终造成工业品价格上涨。

“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不希望物价持续上扬。”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主任戴德明表示,官方公布的数字,百姓的体会不一定完全相同,各国的反应也不尽相同,谈到通货膨胀会计离不开全球一体化。现在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再像20世纪20年代、30年代那样相互分割开来,而是相互影响,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往往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经济格局。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渗透,政府对物价的控制力逐渐减弱,越是在这种情况下,物价的持续上涨就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来平衡,这也是对一个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政府的严峻考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刘仲文副院长对于通货膨胀会计进行了精辟的分析:“现在全世界的通货膨胀会计主要存有三种模式,美国是稳健型的,两套报表可以有效反应通货膨胀,而巴西则是选择一些重大的项目加以反应。最糟糕的是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推出的关于现行成本会计调整的准则,这个准则引起了轩然大波,有失公允,最终在90年代被迫终止。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对于通货膨胀所反映的是存货方面的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公允价值的调整,而对于物价上涨的因素却没有考虑。目前我国并没有关于通货膨胀的相关准则,想必是政府有信心,会有效防范恶性通货膨胀。”

关注通货膨胀

改变命运之道

全球经济持续四年多的高增长,导致资产价格出现膨胀倾向。业内人士预测,预期在2007年下半年出现资产价格膨胀的可能性继续存在,但还不至于迅速导致过高的通货膨胀。可是这并不等于高枕无忧,2007年美国、日本和欧洲三大经济均对通胀率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各国的货币政策相继做出了相应的反应,纷纷采取货币政策等措施防止资产价格的膨胀演化为过度的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坦言,当前物价上涨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值得关注。一是粮食、肉类等食品价格短期内易涨难落。二是能源资源价格存在上涨压力。国内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加强环保,也将推动能源资源价格上涨。三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四是通胀预期增强,对价格形成进一步的上涨压力。《报告》认为,目前,前期粮食和肉禽蛋价格的上涨已逐步传导到下游食品加工、餐饮等行业,因此有必要高度关注价格传导问题,防止价格全面上涨。

面对部分产品价格的上涨,这对相关企业来说不失为又一轮严峻的考验,作为企业的财务人员,这些企业理财大师们又该何去何从,以助企业一臂之力,让企业安然平稳地做到资本保全?

戴德明认为,财政部、证监会应对物价上涨的现象加以重视,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这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很大,公众投资者得到的信息往往不真实,这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另外,作为企业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必须要对物价上涨综合考虑、高度重视。如果通货膨胀来临之后,再根据实际的物价水平进行调整将起不到控制的作用,而要在前期就要有所调整,也即对财务管理包括业绩评价、原材料的指标,要提前考虑做好年度预算将物价上涨的因素考虑在内,做到弹性预算,利用预算对成本加以控制,在内部加以消化,变不利为有利,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但是,企业千差万别很难开出一个通用的良方,这就需要睿智的财务大师集大成于一身,结合实际为所在的企业开出良方,这也是财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理财的角度来看,通货膨胀与企业的发展关系极为密切,企业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风险和谋求利益。由于通货膨胀与货币价值反向运动,在通货膨胀期间,企业持有货币性净资产必然遭受购买力下降造成的损失,持有货币性净负债则会带来购买力下跌造成的利益──将来用贬了值的钱偿债。因此,企业在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的前提下,适当压缩持有的货币性资产规模,适度增加货币性负债就不失为一种积极对策。同时,由于一些高成长性企业较深程度参与国际资本市场和贸易,因此也要一并考虑汇率问题。汇率作为两种货币的购买力平价,是基于对两种货币通货膨胀的合理预期。因此,在当前条件下,企业如果持有巨额美元货币性资产,就将遭受本土通货膨胀导致的币值下跌和美元对人民币贬值的双重损失。”曲晓辉从理财的角度出谋划策。

物价上涨篇5

也难怪,去年这个时候,鸡蛋煎饼还是两块五一个,今年过完年,人家说不好意思,涨价了,三块!过了几天下了一场大雪,再去买,发现又涨价了,三块五!好吧,总不能为了五毛钱不吃早饭,认了!这次也不知道是老板有喜还是咋的,莫名其妙又涨了五毛,一个煎饼要四块了!

除了煎饼,跟着涨起来的还有油条豆浆馄饨等一系列,办公室的大婶们整天喊着菜场没法去,一家三口人,要是有一到两个大荤菜,这一顿就得干掉大几十,咱一天才挣几个钱,经得起这么吃么?所以,这每天中午微波炉前的带饭一族,菜里面的肉丝是越来越少了。不过,咱可不是吃素的,因为素菜照样贵,不去菜场不知道,那天买了俩鼻子大的蒜头(当然,绝对不是成龙的鼻子),就花了三块钱!

眼看着面粉涨了,泡面涨了,青菜涨了,贷款利率涨了,油价涨了,的士费涨了,就这工资纹丝不动,就像被定海神针镇住一样。单位还有几个还着房贷的小伙子,整天一脸菜色,叫苦不迭。没办法,小两口儿都是两千左右的工资,去掉两千块的月供,就只剩一半儿了,两千块如今能干啥?别说买什么奢侈品,就连勉强维持生活都难。交通费、电话费、物管费、宽带费、水电煤气费、从天而降的各种应酬费……哪个月不用勒紧裤腰带啊!其中有一个小伙子已经结婚两年了,至今不敢要孩子,老婆单位没有交保险,生产费、住院费、营养费、尿不湿、奶粉……那张嘴一哭,你就得赶紧掏口袋,问题是口袋比脸还干净呢!所以,尽管老婆已经年近三十,两个人还是不敢轻易谈孩子!

不过,这还不算什么,已婚不敢要孩子的太多了,正当壮年有对象不敢过夫妻生活又是为什么呢?另一个同事有一天终于忍不住了揭秘了!自从这物价刷刷上涨之后,他跟老婆爱爱的频率比来大姨妈还要低呢!话说这杰士邦、杜蕾斯啥的也与时俱进了,涨个不停,三只装的要十大几,不知名的倒是便宜一点,但是谁敢买啊?这要是中途坏了,买盒毓婷更不划算,要是不买毓婷,到了下个月,万一大姨妈又不来,这回,就算是无痛三分钟也得好几百,这账一算,谁敢随便那个啊!节约起见,还是用手吧!

物价上涨篇6

【物价与房价“齐飞” 北京菜价涨幅已超上海房价】

近期,让老百姓“心惊肉跳”的不只是飙涨的一二线城市房价,还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价。据报道,今年3月北京新发地市场蔬菜的加权平均价同比上涨46.61%,这意味着,菜价上涨幅度已经超过上海房价28.78%的涨幅。

人民日报

【农业部:猪价将逐步趋稳 暴涨可能性不大】

进入3月后,猪肉几乎一天一个价,猪价会暴涨吗?农业部新闻发言人近日表示,近期生猪价格持续上涨,总的看,是前三年价格长期低迷的反弹,具有恢复性和补偿性。猪价维持高位应是今年常态,但暴涨可能性不大,不存在暴涨的基础和动力。

传媒老王

【美媒:肉短缺致价格飙升 挽救欧洲猪商】

今年1月,欧洲――世界最大的猪肉出口者――对中国的猪肉出口量激增78%。这对欧洲来说是及时雨。欧洲在2014年由于制裁失去俄罗斯这个市场后,目前仍未摆脱供过于求的状况。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消费国。

人民日报

【帮帮农民!河南民权山药大量滞销】

河南民权底西村是贫困村,种山药是整个村的经济来源,山药甜糯很好吃。每年清明就该种新一轮山药了,可因为种植成本高、贫困偏远、信息化落后,山药滞销,现在每户家里至少还有万斤以上。有老人就坐在村口,想看看有没有收山药的车来……

新京报

【俩小伙吃驴肉被查出毒驾:饭店老板非法添加罂粟壳】

陕西两位小伙被交警盘查,尿检结果呈阳性。小伙:我们虽有吸毒史,但这次真没吸毒,只吃了驴肉!便衣民警去小伙指认的驴肉馆吃完驴肉后,尿检也呈阳性。饭店老板承认用罂粟壳炖肉,因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处理。

参考消息

【西媒:中国1.34亿人营养不良 根除饥饿须攻坚克难】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印度和中国分别有1.95亿和1.34亿人营养不良,这两个国家消除饥饿本身就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饥饿现象减少40%。专家称今后关键在于保证农产品产量和持续供应,并逐步降低对进口的依赖。

评论员杨禹

物价上涨篇7

关键词:经济增长 物价上涨

在我国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出现了物价上涨的明显压力问题。这一问题在2008年变得更加显著,也促使了笔者试图从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分析,来梳理为什么当前我国经济会面临通胀压力。

第一,隐性通胀压力再次显性化。从数据上考察,1998年-2002年间的gdp增长率基本在7%-9%,不算特别高,也绝不低,但cpi却保持在1%以下,其中竟然有3年是负值。尽管1%以下的物价上涨率与7%-9%的经济增长率相对应,但隐性通胀压力早已存在。在2003年后,我国gdp增长率连续5年达到两位数,且逐年上升,导致隐性通胀显性化动能越来越大。

事实上,从对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关系考察,凡是两者极不对应的时期往往随后就会出现剧烈的物价上涨现象。1990年-1992年,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4.2%、9.1%和14.1%,同期物价上涨率分别是2.1%、2.9%、5.4%,可见两者差距逐步拉大。最终,出现了1994年-1995年间的剧烈通胀压力(达到21.2%)。2000年以后,物价负增长已经潜伏了隐性通胀压力,最终会转化到显性通胀压力。这只是时间问题。

同样,经济高速增长直接带来了需求的大幅度上升,并引起了以原材料为龙头的成本上涨对物价的推动。仔细观察,原材料价格上涨与通胀压力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如果经济增长率上升过快,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动能就更大。

尽管有时物价上涨(如2005年和2007年时的cpi)也无法同步体现出来,其实本轮原材料价格上涨自2003年下半年已进入上升阶段,同期gdp增长率也越走越高。但是,最终经济增长、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物价上涨之间本质联系会体现出来。2008年物价水平突然上涨,实际上是早已潜伏的隐性通胀压力显性化的结果而已。

第二,供求关系必然反映到价格上面。与前几轮的通货膨胀不同,尽管2003年后我国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并没有严重失衡,如大多数市场最终产品——工业消费品的供求总体上仍然是供大于求。但是,基础产品的供求矛盾早已存在。例如,我国基本建设投资快速膨胀,尽管基本建设投资中的公共品需求所导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并不会立刻传递到公共品的消费价格上(如公路收费),也就不会马上反映到物价水平上。

不过,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投资成本上升必然最终要反映到商品价格上,区别仅仅是传递时间或者传递渠道变化的不同而已[1]。或者说,本轮物价上涨中大量公共品投资膨胀能量一旦且最终会被释放出来,就必然会导致物价上涨。

另外,成本是现实的支出,最终还是要释放的。例如,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实际上又是供求关系和成本的双重推动。虽然宏观调控措施控制了供求关系,但无法减少原有的投资成本,市场价格仍然需要释放。或者说,初级产品价格与最终消费品价格涨幅的巨大落差最终会反映出来。同样道理,所谓的“结构性通胀压力”解释也不能消除物价上涨的成本问题[2]。因此,物价上涨的压力始终存在。

第三,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之间存在本质联系。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的本质联系是十分明显的。尽管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水平与前四次经济增长周期中年均gdp增长率约为4.4%相差不多,但joc(工业原材料价格成份指数,包括4个主要组成部分——纺织品、金属、石化产品,以及一个混合类别,不包括农产品和贵金属)的涨幅是前4次的2倍。例如,目前国际油价突破了100美元大关,黄金价格也攻破了900美元/盎司。实际上,这是对美国等发达国家长达10多年经济与物价关系之间偏离的矫枉过正。

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体制最终难以束缚市场,物价上涨与经济增长的本质联系难以改变。本轮物价上涨的环境与以往几次已有很大不同,包括经济主体的市场地位、市场环境、开放条件等。因此,在新的市场背景下,目前控制供求总量或许可以暂时抑制物价水平,但市场能量最终是难以束缚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压抑的时间越长,最终释放的能量就会越大。因此,表面上的结构型通胀压力最终还是要反映到物价水平上面。

因此,我们不能出于善良的愿望,希望有无通胀压力的经济高增长,而是更要注重如何保持经济的适度与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物价上涨篇8

[关键词] 物价上涨;流动性过剩;原因分析

1 引言

自2010下半年以来,鸡蛋、蔬菜、服装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品价格连连上涨,普通百姓对飞涨的物价叫苦不迭,中国的黎民百姓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消费压力。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11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为28个月以来的最高值。自2010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水平呈稳步增长态势,下半年平均涨幅竟达4.56%,明显高于年初提出的3%的预期目标。居高不下的物价为什么还在节节攀升?2008年金融危机后期的新一轮涨价狂潮已被掀起,究竟谁才是此轮物价上涨的幕后推手?

2 本轮物价上涨原因的争议

我国CPI指标由八大类消费品指标构成,其中食品类权重最大,为34%。以2010年11月份数据为例,5.1%的CPI增幅中,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了11.7%,拉动CPI上涨了3.8%,贡献率为74%。可以推断,当前物价上涨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的上涨。而蔬菜、鸡蛋、食用油等其他食品的大幅度涨价,根源在于粮食价格的上涨,因为粮价是百价之基,肉、奶、蛋、酒等都是由粮食转化的。食品类、居住类、衣着类三大项构成了CPI上涨的重要部分。而造成食品类、居住类、衣着类消费品价格攀升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2.1成本推动

成本推动派认为,物价上涨是由一系列上游产品的原料等成本因素上升推动的。从总供给的角度分析,供给就是生产,生产取决于成本,成本增加,产品价格上涨理所应当。农民务农的基础成本呈现刚性大幅度上涨,其原因有三:

(1)生产资料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服务价格上涨。受石油、煤炭等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近年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也呈上涨态势。从小麦到玉米到大豆,全球农产品奏响了“大牛市进行曲”。加上干旱、洪涝等灾害因素致使农产品源头的价格上涨,批发商的价格上涨。因而,在蔬菜、水果等农产品领域,农资成本也被推高。

(2)土地租金节节上涨。随着城市占有土地的快速增加,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地价上涨成为一种长期趋势。尤其是一些大城市郊区征地获得的赔偿金越来越高,更使农业用地的成本大大增加。

(3)农村劳动力价格飙升。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不少农村已出现了“用工荒”现象,农民工的工资普遍大幅上涨,这势必会推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本。2010年我国大多数省市都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农业中劳动工资成本上升也非常明显。

2.2需求拉动

凯恩斯主义认为, 总需求的拉动是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经济系统的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从而引起物价的持续上涨,即消费、投资、出口等需求因素拉升了CPI持续高位运行。以2010年11月的CPI为例进行分析,物价上涨受季节性因素和临时性因素影响较大。

(1)季节性因素。食品方面,鲜果供应减少,鸡蛋产量下降,而肉禽类价格上涨,加之居民对肉、蛋、菜的消费量增加,导致供需关系调整,价格上升。居住方面,入冬以来,取暖用的煤、电等能源价格上涨,带动居住价格涨幅扩大,对CPI贡献率达到18%。然而,季节性因素每年都存在,并不能作为当前物价涨幅惊人的缘由。

(2)临时性因素。气候异常是罪魁祸首。2010年前7个月,我国整个农业处在极端不利的气候条件下,尽管其对主要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比较有限,但令人产生秋后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预期,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农产品收购、储存、营销等领域,使得农产品价格上升。

2.3 心理预期

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售粮农民和加工企业纷纷看好后市,农民的惜售心理使得部分经销商和粮食加工企业也存在一定的囤货行为。不道德的市场行为致使一些企业趁机哄抬物价。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囤积居奇,搭车涨价;超过成本增加幅度不合理涨价;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制造紧张气氛,严重影响社会心理预期,推动市场价格不合理上涨。

由此看来,以粮食为主的食品价格上涨是此轮物价上涨的具体原因。成本推动、需求拉动和心理预期因素只是物价上涨的直接导火索,而要揭开此轮物价飞涨的真正幕后推手,还要从流动性过剩说起。

转贴于

3 幕后推手: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胀压力

流动性过剩派认为,物价上涨是由于货币供给过多引起的。货币供应量大,市场上的流动性就强,过剩的流动性导致了通货膨胀。

3.1全球范围的货币发行过量

2008年金融危机的余波依旧震荡,美国为了弥补其本国巨大的经济损失疯狂地发行货币。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世界金融体系像一个密不可分的大网络,网络内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各个国家都先后呼应美国,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毋庸置疑,现今世界各地的货币普遍超发。

货币主义学派专家曾说:“美国滥用货币政策是罪恶之源。”美国一意孤行地以促进经济增长为借口滥发货币,不仅降低了百姓的购买力,伤害本国民众的利益,也使得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受到牵连和影响。CPI“发烧”发生在中国,“金砖国家”中的巴西、俄罗斯、印度等新兴经济体近期CPI涨幅均大大超过了预设的通胀目标。“美国生病,其他国家吃药”的现状目前还难以扭转。

3.2 中国:迟到的通胀

催生此轮物价上涨的流动性泛滥背后,正是中国持续多年的货币超发这一幕后核心推手。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重创,近年来我国政府推出了一揽子的刺激政策,在4万亿元投资计划大展宏图的同时,巨量的货币投放正在或已经给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我国的广义货币M2在过去10年年均增速超过17%。即使剔除2009年27%的畸高增长,2000-2008年的9年间,M2平均增速也高达16.5%。然而,过去多年货币超发过程中,通胀并没有迅速抬头,物价上涨并非政府与百姓担忧的主要问题。因此,人们不禁更深一层追问:货币一直在超发,而物价为什么现在才涨?这一追问,是近年在中国经济学界逐渐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中国之谜”的核心设问。

超发的货币如老虎一般,越养越大。当老虎被关在资本市场的笼子里时,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热闹非凡。房价在刚性需求与炒作的双重助力作用下“扶摇直上”,在2008年经历了一个小幅回调后,2009年借着大规模救市政策的出台,步入最后的疯狂。“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中国之所以没有形成恶性通胀,是因为自然经济成分比较强的国家自身拥有一个储备。很多资源不在市场里面,通过改革把它放到市场里面,这些资源就要吃货币、消费货币。”如果没有大幅飙升的房价将资金“捆绑”在这个蓄水池中,这些钱流到商品市场,通货膨胀早就出现了。

3.3 货币老虎涌入商品市场

民众的呼声和抱怨声不断给政府施压,政府不得不下大力气出台政策以掌控局面。于是,购房限制令、贷款高利息等一系列调控措施相继出台,“一路高歌”的房价暂时被控制住了高攀的步伐,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高度价位上。然而,当高涨的房价遭遇急刹车的同时,货币这只大老虎也悄声无息地转移了阵地,逃出了股市和楼市,跑进了商品市场。猛虎出笼必将乱咬一气,迟到的通胀终于显现。

退出了股市和楼市的大批资金另谋出路,投资不成改投机,炒起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产品。急剧的价格上涨在民众和媒体中引起了强烈的不满情绪。过去的半年内,全球小麦和玉米价格涨了57%,大米涨了45%,糖涨了55%,大豆价格涨到过去16个月来的最高值。

更为糟糕的是,跑进商品市场的猛虎不止是撤出楼市和股市的闲置资金,还有大量的国外热钱。面对政府出台的楼市调控政策,炒楼资金不敢盲目进入,股市也不景气,热钱也只好见缝插针地炒起了农产品。货币泛滥,全球投机资本大规模流动从而引发全球性的价格上升,带来了严重的资产泡沫。

由此推断,过量的货币发行导致了过剩的货币流通,国内外大批的闲置资金流入商品市场,物价上涨也就成了必然现象。

4结论

综上所述,成本推动、需求拉动和民众的心理预期等因素都对此轮物价的上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追根溯源,全球范围过量发行货币、我国较为宽松的财政政策以及国外热钱的疯狂涌入而导致的“流动性过剩”,才是此轮物价上涨幕后的真正推手。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其仁. 货币老虎越养越大——汇率与货币评论(21)[N]. 经济观察报,2010-10-18(044).

[2]苏均和,程伟力. 影响价格上涨的结构性因素及政策建议[J]. 宏观经济管理, 2010(11).

物价上涨篇9

一、食品价格持续上涨是物价高企的主要因素

2004年和2007年我国物价涨幅较高,主要是粮食等农产品上涨较快而致,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3%,涨幅高于预定目标0.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拉动CPI上涨2.4个百分点,食品价格的贡献率为72.7%。数据显示,从2001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物价与食品价格高度相关,食品价格一直是影响CPI波动最重要的因素。

今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3%,非食品价格上涨2.6%,前者高于后者7.7个百分点。按照今年新调整后的权重计算,食品价格拉动CPI 上涨3.2个百分点,食品价格的贡献率仍高达65.3%。在食品价格中涨幅较大的依次是:鲜果价格上涨34.8%,鲜蛋价格上涨20.2%,粮食价格上涨15.1%,鲜菜价格上涨14.4%,水产品价格上涨11.1%,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10.9%。食品价格上涨较快仍将是推动物价水平提高最主要的因素。

从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看, 农产品价格上涨是一个长周期现象,是必然趋势。首先,是农资成本上涨。其次,近年来,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镇,“用工荒”现象也在一些地方的农业领域出现,导致农村劳动力价格迅速上升。2010年农村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如新疆的采摘棉花报酬现在是按公斤算,采摘一公斤皮棉需要3元钱。第三,随着城市地价快速上涨,拉动了城郊地价,并进一步传导至农业地价,从而抬高农产品生产成本,推升农产品价格。

从今年的情况看,灾害性天气成为推动国内外粮价上涨的重要因素,让我国以食品价格为核心的CPI体系面临更大的压力。从内部因素看,2010年10月以来黄淮、华北地区降水异常偏少,导致山东、河南等小麦主产区旱情严重,持续干旱背景下,粮价上涨预期开始蔓延。从外部因素来看,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延续高涨的势头。主要进口农产品中,大豆、玉米、棉花均出现环比上涨,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称,全球主要农产品价格已连续7个月保持增长势头,受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警中国北方旱情严重可能影响冬小麦产量消息的影响,美国小麦期货创下30个月来的新高。而巴西、澳大利亚等地的灾害性天气造成的粮价上涨局面仍在继续。农产品在供给冲击下造成的上涨加上生产资料、人力成本和不良天气等在内的因素推动,使得本轮通胀的惯性明显加强。

二、货币结构变化影响物价变动

物价是货币现象的综合反映,但目前的CPI上涨,不是货币总量变化引起的,而是货币结构变化造成。在过去10年中,尽管货币供应量增加迅猛,但由于M1/M2从2000年末的39.5%下降至目前的36.5%,说明执行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比重下降,使货币总量对物价的影响力减弱,因此,单纯从货币总量的变化还不能找出CPI上涨的原因。

但如果从居民储蓄存款中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之比来看,这些年来有明显上升的势头,如2006年1月为53.5%,2007年1月为57.3%,2008年1月为63.6%,2009年1月为57.6%,2010年1月为62.1%,2010年11月为66.2%。66.2%的比率,是历史最高的。居民活期存款比重的增加有多个原因,一种是出于对通胀的预期,存量的定期转活期;另一种是增量储蓄大部分为活期储蓄形式。从2009年1月政府出台两年4万亿的投资计划至今,居民储蓄增加了6.1万亿,其中活期储蓄增加3.2万亿,定期储蓄增加2.9万亿,而在2009年1月以前的相同时间跨度内,活期储蓄的增长额为1.5万亿,不足3.2万亿的一半。这至少反映出在4万亿投资刺激下,因人力资源相对短缺所导致的薪酬上升,最终在活期储蓄的增加上体现出来。据估计,2010年农民工平均薪酬上涨了20%左右,是GDP的两倍,而在过去17年中,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大约落后GDP增长62%。同样,企业存款结构的变化也影响到货币结构变化,中小企业存款比重或有上升,这是因为我国的新增就业主要依靠中小企业吸纳。

上述数据说明我国的货币结构或许正在进行调整,中低收入群体的薪酬开始“补涨”,从而导致居民储蓄结构中的活期储蓄增长快于定期储蓄,中低收入者的储蓄比重有所上升。由于低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且占人口比重也比较大,使其对CPI的推动非常显著。在“十二五”规划中,要让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而不是以往规划中低于GDP的增速,这意味着未来CPI的上涨压力更大,政策调控将面临更大挑战。

三、本轮物价上涨具有成本推动型特征

本轮物价上涨具有多重诱因,其中成本推动是原因之一。成本推进型通胀主要表现为四方面:原材料短缺造成的商品价格上涨;农产品供不应求引起的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引起的物价上涨;由需求和成本拉动引起的土地和房产价格上升。

从目前看,劳动力成本上升、工资水平提高是推动物价上涨最主要的成本因素。随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提高低收入群体工资水平是必然趋势,这将使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近年来,“用工荒”从东南沿海向部分中西部地区蔓延,特别是劳动所得占国民收入比重长期偏低已经成为制约国内需求扩大和诱发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因此,适度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提高劳动所得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2010年全国共有30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幅度为22.8%,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上海市为112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北京市为11元。全国29个省份了工资指导线,上线平均增长幅度比上年提高3%左右,基准线平均增长幅度比上年提高2%左右。2011年,国家将继续适时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积极探索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在制订“十二五”规划时应关注成本推进型通胀压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内企业应认识到,靠低廉劳动力成本参与出口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企业应该靠自主创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去打入国际市场。此外,要加快广大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提升,加快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工业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与此同时,在劳动力成本上涨的背景下,现代服务业将会有好的发展时机,我国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通胀预期成为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物价的心理预期即通胀预期是推动通货膨胀的主要非经济因素,对物价上涨起着推波助澜作用,这是导致本轮通胀加剧的重要原因。通胀预期能够改变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市场行为,引导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加剧通胀。

通胀预期主要通过两条路径推升通胀压力:一是从投资需求的角度,投资者的通胀预期会使其扩大投资实现保值,推动资产价格上涨,进而通过成本渠道影响最终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二是从消费需求的角度,消费者的通胀预期会降低当前储蓄增加消费,消费需求的冲击引起物价上行。目前国内货币超发、成本上升、游资炒作、自然灾害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使得人们对通胀的预期不断攀升,进而推高物价水平。同时,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过度流动性,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在较大程度上引起国内对输入型通胀风险的担心。可见,通胀预期已经成为当前通胀的重要推手。

通胀预期比通胀本身更可怕。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消费和投资行为,造成通胀螺旋式的上升。通胀预期与通胀之间存在增强效应和放大效应,通胀预期通过传导机制增强通胀的压力,而物价的大幅上涨又会进一步放大通胀预期,加剧通胀上行压力。回顾历史,1988年夏天出现的抢购商品潮,2007年的股票市场疯涨和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扬,都是通胀预期推动价格飙升的具体案例。同时,通胀预期可能引发、加剧经济波动,引起人们内心恐慌,影响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正常生活,威胁市场稳定和社会和谐。

五、控制通胀需采取组合调控措施

针对诱致物价上涨的多种复杂因素,要管好通货膨胀预期,必须采取多种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不能简单依赖单一的货币工具。

一要提升政府治理通胀的驾驭能力,针对通胀的复杂成因,采用渐进性的“中医”疗法,正确运用不同政策组合,有针对性地采取多项措施缓解致使物价上涨的多重压力。坚持保障供给与抑制不合理需求相结合,从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方面“双管齐下”,加强基础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的产销衔接和区域调节。

二要坚持标本兼治,把回收流动性和引导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结合起来,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引导富余资本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调节流动性泛滥引起的不合理需求。

三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整顿流通秩序,稳定市场物价,加强市场监管,特别是对基础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管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物价调控体系,刹住乱涨价的歪风,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炒作行为,保障市场供应。

四要及时调查通胀环境下不同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状况,研究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工资水平、低保家庭生活补贴、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有效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利益,维持经济社会稳定。

物价上涨篇10

[关键词]生产关系 价格 通货膨胀

一、背景描述

(一)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当今中国宏观经济的形势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物价上涨快。1997年以后,中国物价水平一直非常低,大家一直习惯低物价,但2007年上半年,物价指数出乎大家意料的高,而且在加速。民生消费品猪肉价格的上涨就是一个例子。二是投资增长出现反弹。2003年以来政府下大力气利用宏观调控各种手段试图解决投资增长过速而相对消费不足的问题。三是外贸盈余日渐扩大,增加人民币的供给,外汇储备过高。央行数次加息,屡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二)物价上涨的数据情况

数据4.4%,3.2%前者是六月份的cpi,后者是上半年的cpi数值。从2007年7月26日开始,以华龙、白象为首,占据我国中低价位的方便面的价格普遍上涨,平均涨幅20%。以食品类涨价为主要动力,物价总指数上涨。在食品的16项分类中,与去年同期相比15种价格上扬。在主要食品价格涨幅中,粮食类价格上涨4.8%,油脂类价格上涨24.7%,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13.3%,水产品价格上涨5.9%。居住类价格一直处于较高价位,同比上涨6.3%。服务项目价格小幅上涨,涨幅2.6%。

二、对物价上涨现象的分析

(一)生产关系各基本要素(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原理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物质资料生产要消费生产资料;人口自身生产要消费生活资料;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与生产之间具有同一性,生产是消费(生产性的消费),消费也是生产(消费性的生产)。

2.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分配分为生产条件的分配和生产成果的分配。日常生活中,我们较多接触到的往往是生产成果的分配。其实,社会的分配是先有生产条件的分配,其次才是产品的分配。生产决定分配,而不是分配决定生产。“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

3.生产和交换(流通)的关系

交换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中介环节。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就其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是由生产决定。”生产过程中和社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交换本身就属于生产,独立于生产之外的产品与消费者的交换也是由生产决定的。

如果没有生产的分工,也就没有交换;即使是私人交换也以私人生产为前提;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所决定。交换反作用于生产,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既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又可以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使用于交换的产品需求增长,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归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联系可以看出: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关系,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任何把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割裂和并列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二)价格机制的相关原理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物价上涨可能有以下的情况:价值真正增加,就是说生产一件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增加,在这件商品中含的劳动价值增加;商品供应少于需求,在供小于求的情况下,商品成了稀有物品,价格自然上扬。当然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商家一起哄抬物价,造成供小于求的假象,使人以为商品中的价值增加,从而价格升高。

(三)结合物价上涨的社会现象予以分析

1.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价格上扬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生产关系的链条出了问题?我们的社会生产是不是不够?我们的交换、分配甚至是消费有不均衡和大量的泡沫?单从市场来看,是不是商家故意形成垄断,哄抬物价?

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从目前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状况看,中国宏观经济在快速的运行。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受供求影响制约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所以物价上涨可能是通货膨胀的表现也可能是供求影响下的价格波动,不能一概而论。就目前中国的形势来看,是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必须控制好节奏,但是不是进入通货膨胀的局面还是很有争议。我个人认为目前的情况已经可以看做是通货膨胀初期,我们的生产成本增加,消费需求却依然很高,这种矛盾已经通过价格明显表现出来,并且突出的领域很多。

不管怎样,通货膨胀的预期也好,通货膨胀的前期也罢,我们应该做的是理性的看待物价上涨,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物价问题,下发《关于切实落实政策保证市场供应维护副产品价格稳定的紧急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这种宏观调控的手段正在起到作用,各项政策的落实已经让我们感受了物价上涨压力的减小。

2.遏制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

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的特点我认为是实物价格和资本价格上涨,而工业消费品价格却持续低迷,这体现了我们分配和公共产品不足的诸多问题,所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提高资源价格,建立社会保障机制等都是为了试图从结构上解决问题。在处理分配问题和公共产品不足上我认为政府应该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

三、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

中国社会现阶段的社会问题非常明显地集中在与民众基本生计有直接关联的部位。因此,要想从总体上缓解社会问题,就必须由此入手。必须看到,由普遍主义原则所直接导致的民众普遍受益性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让广大社会成员不断得到由改革和发展所带来的实惠,比如下调房价,稳定物价。

在十七大报告中,代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注重经济与其他事业的协调性,更突出了“好”字。改善民生已经是政府工作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更要强调发展必须为了人民的利益,同时由人民来享受发展的成果。从优先发展教育,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提法,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到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每一个工作重点都突出了改善民生的政策趋势。

2008年1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规定了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品种范围、干预形式和具体办法。

后记:政策的出台,措施的采取都是为了稳定物价和市场中的生产关系,维护正常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关系。价格作为一项市场稳定的重要指标,我们应该怎样客观又准确的看待它,原理和现实必须严密结合,不能拘泥于课本,必须与整体局势联系。

参考文献

[1]赵雪芳 《我国当前物价走势与宏观调控》.《中国金融》,2007年第22期

[2]吴筠 《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今日新疆》,

[3]何白齐 《稳定物价 关系民生》.《今日新疆》

[4]祖平 《理性看待物价上涨》.

[5]《中国进入物价较高时代》.《共产党员》,2007,11下

[6]《市场,向上?向下?》.《招商周刊》,2007,08,06总271期

[7]彭兴韵 《今年物价上涨是短期趋势》,《时事报告,大学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