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测试十篇

时间:2023-03-21 09:02:53

反应测试

反应测试篇1

【关键词】敏捷反应测试 CC2530 ZigBee 红外感应

在时空急剧变化的条件下能迅速表现出对动作的准确判断、灵活应变、快速敏捷的反应速度、高度的自纵能力以及迅速改变身体部位,运动方向的能力,是每个运动员应该具备的。敏捷反应测试系统是为训练运动员敏捷反应而设计的,是测试和训练运动员敏捷性的使用工具。该系统的灵活性使得教练能够建立适用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员的成绩。

敏捷反应测试系统由一个PAD中心控制器和多个红外感应灯座组成。一种使用方式是,将灯座按一定规律摆放在运动员周围,通过PAD控制器随机点亮一个感应灯座,运动员需要迅速做出反应动作使感应灯座熄灭。随后控制中心再次随机点亮一个感应灯座,重复此过程,控制器记录整个过程中运动员的反应时间数据。使用者可以通过PAD观看经过处理后的实时数据。

敏捷反应测试系统可以训练运动员的手/眼/身体/大脑协调性、视觉认知能力、意识、手/眼/大脑处理速度和精度、视觉/听觉/手的协调性、反应速度、视觉锐度、视觉记忆。

1 总体设计

该系统主要由LED红外感应灯座和PAD中心控制器两部分组成。PAD中心控制器可以与任意多个LED感应灯座进行性无线连接,并控制其相关动作。灯座的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LED红外感应灯座主要由ZigBee模块、调制及功率放大模块、红外感应模块、led灯组和电源模块组成。如图2所示。

ZigBee模块采用CC2530为其核心,其结合了领先的RF收发器的优良性能,业界标准的增强型8051CPU,系统内可编程闪存,8-KB RAM和许多其它强大的功能。它可以通过极低的材料成本建立强大的网络节点。该模块通过ZigBee协议实现各个灯座与PAD中心控制器的无线连接。功率放大模块用来调节红外模块的输出功率从而调节感应距离。红外感应模块用来实现对人体及运动器械的感应。

整个系统通过感应人体的相关动作来控制led红外感应灯组的亮灭,并且记录动员从反应到动作结束的时间。

2 硬件设计

2.1 电源模块

为了满足不同模块的供电需求,并能使感应灯座自由摆放不受电源束缚,系统采用6V锂电池为其供电源。通过电压转换芯片TLE4274和LM1117-3.3为系统提供稳点的5V和3.3V电压输出。

为了使红外模块达到更高的感应距离,采用5V电压为其供电。功率放大模块也采用5V供电使其获得更大的功率调节范围。而ZigBee模块的芯片CC2530需要3.3V供电,因此系统特为此设计了5V和3.3V两个电源转换以满足需求。

2.2 调制及功率放大模块

一般的红外发射管的工作电子流为40-100mA,而CC2530的I/O管脚最大输出电流只有40mA。经过试验验证,当采用直流为红外管供电时,即使电流达到100mA,接收管能够感应到的反射距离也只能在20cm以内。为了增大感应距离,系统采用调制频率为300KHz的脉冲信号为红外发射管供电,这样在高电平时刻的瞬时电流可以达到200-300mA,而在低电平时刻电流为零,而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电流仍然保持在100mA以下。这样既提高了发射模块的感应距离,同时又保证了红外发射管工作在额定电流下不至于烧坏管子。

为了能够提供足够大的供电电流,将CC2530的输出端与三极管基极相连,通过三极管将电流放大后作为红外发射管的供电电流,以满足其大电流的工作需求。

设计考虑到方便以后进行功率调节,在CC2530与三极管间加入一个数字可调电阻X9511,从而可以通过CC2530控制红外管的供电电流来实现对感应距离的调节。其中需要对R3、R13等电阻进行微调从而使两个红外管的发射功率尽量相同。其原理图如图3所示。

2.3 红外感应模块

红外感应模块是通过红外发射管向外发射940nm的红外光束,当运动员通过手、脚、头或者其他运动器械进行遮挡时,光束就会被反射,此时安装在同一侧的红外接收头会接收到反射的红外光束。为了避免周围的环境灯光、阳光中的红外光线干扰,系统采用一个调制管将发射的光调制为300KHz的调制光,而系统采用的接收头内置了解调模块,可以直接对接收光进行解调,当收到的光线为940nm的300KHz调制光时,接收头会输出低电平,否则输出高电平。

为了提高系统的红外感应准确率以及系统的鲁棒性,采用两个红外发射管与两个红外接收头分立工作的设计,两个发射管互不影响。两个红外接收头通过74LVC2G14后经过与门与CC2530相连,任意一个接收头接收到任意一个红外发射管发出的信号都可以置位CC2530相应引脚。图4所示为红外接收电路原理图。

由于红外发射管发射的光束为散射光,大大降低了反射距离,因此为每个发射管和接收头都安装了透镜。经过实验验证,感应达到的最大反射距离可以达到1m以上。

3 软件设计

红外感应灯座上的CC2530程序主要实现与PAD中心控制器通过ZigBee协议进行无线通信。当接收到点亮led命令时,控制8个高亮led点亮,同时使能红外感应模块,使其发射红外信号。当感应到运动员的相应动作时,熄灭led,同时发送消息报告PAD控制中心。其程序流程如图5所示。

PAD控制中心程序主要实现当启动程序时随机或按规则选择要点亮的感应灯座,并开始计时,待接收到感应灯座收到感应的消息后停止计时将此时间记录并显示,然后再次选择要点亮的感应灯座如此往复数次后,根据每次记录的感应时间数据来实现对运动员反应能力的测试目的。

4 结语

本文设计的敏捷反应测试系统能够帮助教练获取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状况视觉反应、敏捷反应运动技巧、运动效率认知能力、记忆能力、垂直升降能力、方向改变能力、加速能力、速度与敏捷性、耐力损伤恢复、运动员运动能力和动作的流畅性的相关数据,数据能监测运动员一段时间内的进展情况或提供训练中的性能反馈。教练可使用这些客观数据以便为提高运动员的成绩而做出更好的决定。

(通讯作者:李欣)

参考文献

[1]吴媛媛,叶茂森.红外遥控技术浅析[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9(1):72-73.

[2]石晓岚.红外遥控监测系统[D].兰州:兰州大学,2011.

[3]裴彦纯,陈志超.基于单片机系统的红外遥控器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04,27(4):87-89.

[4]苏长赞,红外线与超声波遥控[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5]马忠梅等.单片机的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6]龙桂铃,徐磊,侯英龙.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避障的实现[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1,39(3):182-184.

[7]李俊斌,胡永忠.基于CC2530的ZigBee通信网络的应用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1,19(16):108-111.

[8]闫沫.ZigBee协议栈的分析与设计[D].厦门:厦门大学,2007.

[9]宁炳武.Zigbee网络组网研究与实现[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

[10]赵西堂,张玉宝,葛春林.运动灵敏素质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3):249-256.

通讯作者简介

李欣,男,工学学士学位。现为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水下探测系统、通信传输技术、嵌入式系统应用。

反应测试篇2

关键词: 外语测试 正面反拨效应 提高方法

一、反拨效应理论研究

Prodromou(1995)认为,测试对教学的反拨效应有两种表现形式:显性反拨效应和隐性反拨效应。显性反拨效应指直接的、明显的应试教学或应试学习,如做全真试题、模拟试题。而隐性反拨效应是一种对教学的深层次、不易察觉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教学中无处不在、根深蒂固、潜移默化。其结果就是:教材越来越像考题,教学越来越像考试。课堂里总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就像考试一样;课本总是一种模式:课本+练习,就像考试,课堂里学生之间没有交流,就像纪律严明的考场。Prodromou认为测试对教学的影响是负面的,而且这种负面影响广泛而深远。

Bachman和Palmer认为,测试对考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参加考生的体验或备考的体验;二是对其考试成绩所提供的反馈;三是根据考试成绩所作出的决定(1996)。比如,就参加考试或备考而言,如果考试内容涉及了考生所不具备的知识,那么就会对考生的知识学习产生影响,如果考试内容符合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结构,这种影响就会是积极的,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妨碍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形成;从小的方面讲,如果某个语言形式或用法是错误的,而在考试中却被认为是正确的,那么就会对考试是学习和使用该用法产生误导作用,反之亦然。对考生成绩所提供的反馈类型和性质也会对其产生直接的影响,即影响其对考试的态度。全面的、有意义的、相关的反馈会使考生对考试产生积极的认同感,例如除分数外,还可以提供对分数的说明,对试题的要求和考试成绩之间关系的分析等形式的反馈,这些都有助于考生充分了解其考分的意义或自己当前的水平或能力,明确努力方向,制定科学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进而促进后续的学习。根据考试结果作出某种决定,如能否升级、毕业、获得毕业证等。对考试结果要遵循公平的原则,即考试是结果与所作出的决定是相关的,而且作出决定的标准和程序对于同一类人中所有的成员也应该是相同的。

测试对教师的影响体现为对教学过程的影响。测试对教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重要的考试更是如此――因其重要性,其结果往往被用作评估教师水平、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用来对考试的表现进行评估、作出相关决定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教学中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就会很自然地向考试看齐,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方法作出相应的调整,即进行所谓的“应试教育”。显然如果考试的内容与方法和教学目标相一致,考试就会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否则就会将教学引入歧途。鉴于测试对教学过程的潜在影响,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提高测试的积极反拨效应,纠正教学中错误的做法,使教学朝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对于教学与测试的关系,Hughes(1989)认为它们是伙伴关系,测试应该支持“好”教学而纠正“不好”的教学。

二、提高积极反拨效应

在学习借鉴国内外专家研究成果后,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积极反拨效应。

1.Bachman和Palmer(1996)指出:涉及一项考试时,应首先考虑测试行为要与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一致。语言测试的目的是根据被试的考试分数对其语言能力作出判断。所以,在测试设计中,必须考虑语言使用任务和情境的特征,以及测试任务和情境的特征,明确测试要考查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参照相关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保证考试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使测试能强化和促进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在题型选择方面也要严谨,比如:可以通过离散性的客观题考查各个知识点;而对于考查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则应贴近实际交际中的语言使用,最大限度地体现语言交际的特征,保证测试任务的真实性;对于写作能力听说能力等,可以采用直接测试的办法,也就是让考试直接完成实际语言交际中从事的任务,如多项选择、自荐信写作等。

3.试题的编制方面,要避免试题本身存在错误或缺陷,因为试题中出现错误的语言形式,提供的错误答案,等等,都会导致考生对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得出错误的结论或产生困惑。在对考试成绩管理和使用上,一般会根据测试结果对考生作出有关决定,如升留级、评定奖学金、毕业资格认定等,我认为应坚持科学、公平、合理的原则,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考生和教师对测试的认同感,提高师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结语

语言测试对教学及整个教育体系和社会的潜在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作为语言教师,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测试对教学和学习的反拨效应,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对教学内容、方法等作出最佳选择,最大限度地发挥测试的积极反拨效应。

参考文献:

[1]Hughes,A.Testing for Language Y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Bachman,L.F.and Palmer.A.S.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3]Bailey,K.M.Working for washback: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 in language testing[J].Language Testing,1996.

[4]Prodromou,L.The backwash effect:From testing to teaching[J].

[5]Wall,D.Introducing new tests into traditional systems:Insights from general education and from innovation theory[J].Language Testing.

[6]韩宝成.语言测试:理论、实践与发展.外语教学与研究,No.1.2000.

反应测试篇3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新题型的变化,说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同时还阐述了CET测试对英语教学和学习所产生的反拨效应。

1.对学生的反拨作用

语言测试本身虽不能提高学习者主体的语言能力,但测试作为促进学习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过程与结果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1.1确立英语学习的新坐标 1.2有助于今日之所学为日后之所用

由于大型标准化考试的局限,四六级考试75—85%为多项选择题,其结果是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如著名语言测试专家J.C.Alderson指出的:“参加多项选择题考试的学生能够学会一些应试技巧……使自己的分数‘人工地’提高许多。”加之四六级长期不注重口语测试,导致“哑巴英语”成为其代名词。而将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单列出来进行考试,将语言能力看作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组成的离散系统,显然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语言测试界占主导地位的“分立语言测试观”的体现。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对考生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听力比重被提至35%,且将采用更具真实性的听力材料,阅读增加了快速阅读,主观题如听写、改错、翻译、写作等所占比重“可以增加到35—45%”,考委会还计划在技术成熟的时候用机考的方式,使口试成为所有考生的必考项目。这些措施向考生明确传递的信息就是:这是确确实实对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要通过这样的考试,靠背词汇书和语法规则或“钻空子”是行不通的,必须老老实实地去提高听说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改革因此能有效地促进广大考生调整英语学习的结构,重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使考试能更准确地检验考生的英语学习效果,考试结果与考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更加吻合,有效地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

2.对教师的积极反拨作用

2.1探索采用新模式

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有三个方面:一是修改原来的教学大纲,二是改革教学模式,三是四六级考试改革。显然,第一步修订教学大纲是后两步的基础,它提出教改的方向,提出教学新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然而,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与教学设备。为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第二步特意提出改革教学的模式,把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改变为网络教学、教学软件和课堂教学三者为一体综合应用的个性化、主动式的学习方式,这是朝着改革目标所作的外部条件的适应与配合。"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第三步:改革四六级考试等大学英语教学评价系统就是对监控机制的改革。由于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间的“伙伴关系”,测试既为教学服务,又直接影响教学,并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反拨作用。因此,如果说此前的四六级考试极大地束缚了广大英语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性的话,此次对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将能最有效地引导和推动教师配合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利用新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2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我国大学生获得以英语为工具参与国际交流、获取本专业所需要的各种信息的能力。新的四六级考试以其一系列有助于考察考生实际英语应用能力的措施,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课堂上要提供给学生更多语言表达和听的机会,同时也不可放松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增加多样性的小测试,比如课堂听写、口头报告、专题测试等,测试的目的当然不是为考试而考试,而是循序渐进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能力。教师还要在教学中适度地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如:广泛阅读的习惯,泛听的习惯等对学生都必将大有益处。而且,一旦这些习惯形成,学生不再会受到各种教材和考试的约束,无意中就能将一门外语学好,且会终生受益。

3.对用人单位的积极反拨作用

考试改革的实施将促使用人单位更注重学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改革前,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后往往会发现,很多手持英语四级、甚至六级证书的毕业生并不具备足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此次考试改革也将促使用人单位重新审视考试结果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关系,变“证书第一”为“能力优先”,同时考试改革还有望促使用人单位在人才录用时能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来选拔合适的人才。

4.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消极反拨作用

不管如何,都应当承认,任何一种标准化的考试对教学本身的影响,消极的总是远远超过积极的。越是标准化的考试,对教学的负面效应越大。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坚决反对选择题进入教学,而且也反对考试中的主观题形式进入课堂。由于各种因素限制,考试永远只能测试有代表性的(当然不是全面的)、很小一部分考生的能力。用这很小一部分来指导教学,后果是可想而知的。由于种种原因,四、六级考试已成为一种高风险的考试。外语测试的实施、规模、分数权重、项目设置乃至权威性等都是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联系在一起的。在我们国家,要完全改变目前四、六级考试的现状,摆脱英语应试教学,消除作弊等种种负面影响和弊端,或简单地说取消统一考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反应测试篇4

关键词:高职英语;反拨效应;效度分析

作者简介:张威(1979-),男,河北保定人,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唐俊红(1979-),女,河北保定人,保定学院外语系,讲师。(河北 保定 071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Z201084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156-02

语言测试内容和形式反映了语言教学观,而其又会对教学实践活动产生影响。也就是基于测试的重要性,它一定会对参与测试的人员及相关人员产生影响,这就是反拨效应(杨晓春,2006)。Hughes(1989)认为反拨效应是指语言测试对教学和学习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合理的测试会推动教与学,否则会起到负面影响。然而,任何一项测试都不可能只有积极或消极反拨效应,会同时产生两种效应。因此,要真正认识到测试只是一种考查的手段,不是教学的目标,就要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反拨效应。但是,反拨效应的产生还受除测试本身之外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测试会对不同的教师和学生产生不同程度和类别的反拨效应(刘建达,1998)。为此,特以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基础英语测试的反拨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反拨效应调查分析

以某职业技术学院二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且对该校近三年试卷结构效度进行分析,并同其英语教师进行座谈,以期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对于考试的看法和考试的反拨效应。该调查于2011年11月8日进行,随机抽取某职业技术学院所有专业的二年级学生100名,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0份,收回86份,有效问卷73份。

1.问卷调查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被测试者对英语测试的效果并不满意,多数受测试者认为所接受的语言测试不能反映自己的实际语言水平,在促进自身语言学习方面的激励作用有限。70%的受试者对测试成绩持消极态度,语言测试积极反拨作用体现不明显。

2.测试倾向性调查

从表2学生依次喜欢的题目排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主观题目与客观题目中,学生更喜欢客观题目;(2)记忆性知识输出与理解性知识输出中,学生更喜欢记忆性知识输出的题目。

从表3可以看到,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高职教育中“实用为主”的教学特点还是了解的,只是由于主客观原因的限制,限制了对于这一目的的满足程度和需求程度。问卷调查的整体结果显示,目前该院校的英语测试同学生的需求脱节严重,测试的积极反拨作用较差。为了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我们对该院校近三年的期末测试试卷进行了结构效度分析,并同该校教研室教师进行了座谈。

3.试卷结构效度分析

试卷结构效度的相关系数取值一般在-1到+1之间。0.9-1之间表明相关性很高,关系密切;0.7-0.9之间,相关性高,关系明显;0.4-0.7之间,中等相关,有实际关系;0.2-0.4之间,低相关,有某种关系,但关系小;0.2以下相关性甚小,可以忽略不计。两道大题之间如果成负相关,表明一道大题上做得好的学生在另外一道大题上做得差。李筱菊(1997)认为一套试卷各大题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4以上才有意义。两题的相关系数过低,说明题目测试的是完全不同的能力,可能是语言之外其他因素的作用;相关系数过高表明考的是同一种能力,保留其中一项即可。

由表4可以看出,除去听力和英译汉题型以外,各个题目和总分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同时也说明了听力是英语学习的薄弱环节。听力与多项选择、阅读理解、单词变形、改错均呈现负相关,说明两类题目考查的是完全不同的能力。单词变形与多项选择的相关系数为0.518,说明二者之间有实质关系,单词做得好的学生阅读也做得好。但是各个题目之间总体的相关性不够理想,从而影响了试卷的信度和效度。

二、反拨效应访谈分析

针对上述问卷调查和试卷结构效度分析,我们对该校英语教研室10位教师就英语测试的反拨作用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了解到,该校教师对于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定位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比较清晰地定位英语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角色。在肯定英语测试对于教学有促进作用的同时,指出由于标准化题库没有完全建立和投入使用,测试的题型、题量、难度等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出题人主观的影响。试题的信度效度不够稳定,但是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高职英语考试对英语教学也产生着很大的负面影响。

主要影响因素有:

(1)需求的多样性,要求教学必须兼顾。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英语教学中体现英语的实用性特点毋庸置疑,但是一些学生有参加等级考试、专升本考试的需求,使得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2)教学理论与现实绩效考核规定脱节。高职教育理论指出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英语教学也应该体现实用特色。但是,对于教师和班级的考试通过率、排名、工作评价等要求并不是基于学生实用性技能的提高而制定的。

(3)班级容量、教学设备、教学资源的限制。由于班级容量大,英语教学的视听设备、网络设备、图书资源等有限,无法大面积开展实用性教学,而针对书面考试的教学活动相对来说容易开展。同时对于听说等技能的测试也是耗时耗力,且标准不容易把握。

(4)缺乏与专业学习之间的沟通协调。由于英语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分属不同部门,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协调,英语教师不知道不同专业的具体需求,于是开展了统一的教学。而为了横向可比和教学、考试等工作的易于操作性,通常同一年级不同专业会进行同一考试,也使得教学活动以考试为目标进行。

(5)学习者的功利化倾向。高职在校生缺乏对真实工作环境和真实工作任务的具体了解,对学习需求没有清晰的概念;而针对考试的学习更加能够在短期内见到效果,因此会有以考试为目标的倾向。以上的客观原因,使得考试成为了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指挥棒。

三、结束语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反拨作用的指导意义,发现测试工作在实际操作层面要注意的要点和问题。积极反拨作用的发挥,需要我们在注重测试结构效度的前提下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受试者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Arthur Hughes,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李莜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反应测试篇5

关键词:驾驶舱;告警;反应时间

1 装置介绍

一种用于测量驾驶舱音响告警飞行员反应时间的装置,本装置包括:模拟某机型的简易中央操纵台和顶部板;安装在中央操纵台和顶部板上的若干按钮开关;高精度计时器(精度达到0.01秒);音响控制电路盒;扬声器一套或高保真耳机一套;笔记本电脑;控制及音频线若干。

搭建模拟驾驶舱音响测试装置,具体的实施、使用方法如下:

(1)在尽量小的密闭房间内搭建试验台装置,将简单模拟驾驶舱正驾驶位置、中央操纵台位置和顶部板位置。将三块模拟控制板从前往后固定到模拟中央操纵台位置的地方,编号为A、B、C,见图1所示;将9块模拟控制板按照3×3安装在模拟驾驶舱顶部板的位置,编号为D、E、F、G、H、K、L、M和N,具置如图2所示。以上每块控制板上均安装有按钮开关,所有的按钮开关采用并联方式相连。

图1 模拟中央操纵台及控制

图2 模拟驾驶舱顶部板

(2)普通竞速用高精度计时器经过线路改装后,引出两个接线点P1和P2,用于控制计时器的启动和停止计时,见图3。原计时器的触控面板已被屏蔽无效。经过改装后的计时器处于工作准备状态时,当P1,P2两端第一次断开时,高精度计时器开始计时;当P1,P2两端第二次接触时,停止计时,显示测量时间。上文中所有开关以并联的方式连接到P1,P2两端[1][2]。

图3 计时器示意图

(3)音响控制电路盒:如图4所示,告警音响由笔记本电脑播出,通过音频输入口输入到到控制电路盒,控制电路盒的输出有:音频输出用于音响播放,控制端输出(控制电路开/断)连接到计时器的P1,P2端,用于计时器的计时控制。

2 具体实施方式

将所有线路按图5连接好,包括电源线,音频线和控制线,图5中的线路Ⅰ初始状态为闭合线路。

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实验。(1)被试人员就坐于模拟测试装置左侧,模拟正驾驶处戴耳机(或使用扬声器);(2)计时器及音响控制电路开启电源,两个电源指示灯红色点亮;(3)按压计时器重置按键及音响控制电路重置键,计时器上计时准备指示灯(绿色)点亮;(4)控制被试状态,让被试人员保持放松状态;(5)实验人员操纵音响发出电脑上音响播放软件,随机播放某条告警语音;(6)音响控制电路接收到音响,启动计时器开始计时;(7)被试人员同时听到告警语音,根据判断,正确按压和播放的音响告警相对应的模拟台上的触控开关;(8)有效按压触控开关,计时器停止计时;(9)实验人员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告警语音和对应的计时器显示的时间);(10)重复上述(4)至(9)步骤;(11)对同一被试随机播放一定数量的音响进行测试。

经过一定量的试验后得到统计平均数据,此统计平均数据即为被试人员听到某音响告警之后,通过思考做出响应动作并正确在驾驶舱环境中触碰相应控制板的时间。

参考文献

反应测试篇6

关键词 ASSR click-ABR 40-Hz 残余听力

同步多频听觉稳态诱发反应(ASSR)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听力检测方法,与其他听力评估手段互为补充,在儿童听力评估及听障碍康复领域有着自己独特的有点。本文主要对Click-ABR及40-Hz测试最大声输出无反应儿童进行ASSR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07年2月~2011年9月因听力及言语障碍进行听力检查的患儿112例,男57例,女55例,年龄6个月~14岁。

设备及仪器:丹麦产脑干诱发电位仪行Click-ABR、40Hz及ASSR测试,丹麦产MADSEN ZO901型中耳分析仪行声导抗测试及丹麦产诊断型耳声发射进行听力检查。

检查方法:对所有患儿进行耳鼻喉科常规检查,清理耳道耵聍,排除耳道、口咽及鼻部畸形。给予口服10%水合氯醛帮助其睡眠,不能口服者则有护理人员行灌肠用药,进行Click-ABR及40-Hz测试,有112例患儿Click-ABR及40-Hz最大声输出均无反应。对这112例患儿在水合氯醛镇静睡眠测试状态下进行ASSR测试。ASSR刺激声信号的载波频率0.5kHz、1kHz、2kHz及4kHz。双耳上述各个频率分别以70~100Hz不同的调制频率进行调幅调制。测试时,双耳8个(每耳4个)声信号经ER-3A插入式耳机同步给出,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112例儿童中有12例ASSR所有频率最大声输出均无反应,100例儿童的ASSR测试结果显示不同频率有残余听力存在,且频率集中在1000Hz和2000Hz,阈值集中在110dBnHL和120dBnHL。见表1。

讨 论

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是传统的客观听力测试,广泛地应用于小儿听力诊断。通常认为ABR值反映高频听阈,40Hz测试的能量集中在500Hz上,主要反映低频听阈。这对于听力障碍儿童,特别是无法配合进行行为听阈测试的儿童,ABR及40Hz为早期干预方案的制定所能提供的信息是不完善的。

ASSR可以同时得到双耳言语频谱内几个主要频率的反应阈值,同时多刺激听觉稳态诱发反应的测试方法不会引起频率间及双耳之间的相互干扰,因此既保持了ASSR的频率特异性,又提高了测试效率。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它的应用范围为不能配合听力测试或行为测试结果不可靠的受试儿,以及只能得到声场中双耳听力的受试儿。

由于ASSR输出的声强可以很大,最大输出可以高达120dBHL,这对于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失儿童残余听力的评估有很大优势,这是由于ASSR刺激声频带较窄,所以ASSR测试信号可以给出120dBHL的刺激声。而目前ABR所给的短声(click)时程很短,只有100μm,其最大输出约130dB SPL(peak),通常只能测试100dBnHL及以下的听阈水平,高于100dBnHL的极重度听力损失者的听阈不能测出。本研究中Click-ABR只能测试98dBnHL及以下的听阈水平,40Hz只能测试95dBnHL及以下的听阈水平。有研究证实在ABR未能引出反应的部分听力损失较重的聋儿[1],ASSR可以引出反应。

ASSR反应阈与行为听阈具有良好的相关性,Aoyagi等提出,听力损失程度越重ASSR反应阈与行为听阈相关性越好;载波频率越高ASSR反应阈与行为听阈相关性越好。

本研究中,112例患儿中在不同频率下可测得残余听力100例(89.29%),112例患儿中在不同的测试频率时有反应占40.85%;阈值范围多集中在110~120dBHL(35.04%),与李珍、王恺等人对101例Click-ABR及40-Hz最大声输出均无反应聋儿进行行为测听的阈值分布范围结果相符[2]。有反应频率多集中在1000Hz和2000Hz(29.91%);500Hz有残余听力65耳(7.25%);4000Hz有残余听力33耳(3.68%)。说明ASSR在拓展测试阈值范围及在极重度听力损失儿童残余听力的评估方面优于ABR及40-Hz。对于Click-ABR及40-Hz最大声输出均无反应的聋儿的残余听力评估及干预方案制定上提供了更进一步并具有频率特异性的信息,因此对于Click-ABR及40-Hz最大声输出均无反应的聋儿,他们是否有残余听力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慎重评价。

因此认为对于Click-ABR及40-Hz最大声输出均无反应且不能配合行为听阈测试的聋儿,应该常规进行ASSR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再评估患儿的残余听力,制定患儿的干预康复及护理方案。从已经得到的结果来看,如果聋儿不能记录到ASSR反应,为他们是否选配合适的助听器就需要认真研究再做决定。

参考文献

反应测试篇7

关键词: 四级考试 正面反拨效应 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ollege English Test Band 4,简称CET-4)是由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持的全国性教学考试,目的是推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贯彻执行,对大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为提高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服务。迄今为止,CET-4纸质版考试共经历了四次大的改革,因它的认可度高,受众面广,社会影响大,每一次的改革都引起了广泛关注。最近一次改革在2013年,考试委员会对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作出局部调整,其中翻译由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测试形式。同以往一样,本次改革也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影响,引起了英语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广泛研究。本文将从四级新题型中翻译测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正面反拨效应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分析CET-4翻译测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提供更多思路。

一、正面反拨效应理论

测试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称为反拨效应。英国语言学家把这一概念引用到应用语言学领域,特指语言测试,尤其是外语测试对相应的教学和学习产生的影响。Hughes用PPP法界定反拨效应的各个层面,认为考试的影响涉及Participants(考生、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教材编写者、教科书出版商等)、Process(大纲制定、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学习策略等)和Product(学到的知识与技能)。Alderson和Wall针对反拨效应提出了15个假设,从教和学的内容、方法、顺序、进度、程度、深度等方面阐释了考试对教学的影响,包括影响的大小与范围(黄大勇,杨炳均,2002)。测试对教学有两种影响:正面影响称为正面反拨效应,负面影响称为负面反拨效应。

在2013年的四级改革前,关于CET-4及其反拨效应的研究已有不少,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CET-4对教学的正面反拨效应;CET-4对教学的负面反拨效应;反拨效应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等。通过专家的实证研究,教育界普遍认同,CET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的正面影响远远大于负面影响,而且正面影响呈上升趋势(辜向东,2011)。改革之后,也有少数人对新四级翻译测试的正面反拨效应进行了研究(从中国知网来看有八篇),有些取得了一定成果,有些则是浅尝辄止。由于改革实施方兴未艾,本方面的研究仍然有待于学者和教学工作者的深入研究。

二、CET-4翻译测试改革的背景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水平要求日渐提高。在当前国家倡导实现中国梦的社会背景下,中华民族的振兴不仅要依靠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大,还体现在中国文化被世界各国的广泛认知上。因此,社会人才的翻译能力尤其是汉译英的能力逐渐彰显其重要性,甚至有人认为2013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作品翻译的成功。因此,要想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领域的传播,亟待大学教育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汉译英能力。

最新公布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2006修订版)规定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目的在于准确地测量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蔡基刚,2007)。作为在全国范围内最权威的一个衡量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测试,四级考试理应从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多方面考查学生英语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然而,囿于多种条件的限制,2005年之前的四级考试中没有汉译英题型,2005年第三次改革后的汉译英题型也仅限于考查短语和重点句型的翻译,而且分值只占卷面的5%。这种分立型语言测试观指导下的四级考试偏重考核学生的语言知识,无法全面考核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考试缺乏足够的效度。相应的,翻译能力尤其是汉译英能力的训练,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中也很少得到重视,学生的翻译能力远远达不到教学大纲中要求的“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的水准,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面对介绍中国特色的材料翻译时,很多人经常会出现文化失语现象。

教育部高教司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要求是:“努力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达到国际教育测量学专业标准的、与国际接轨的英语语言测试体系。”(杨惠中,2003)基于形势背景的要求和专家学者的呼吁,国家四六级委员会于2013年8月对四六级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作出局部调整,其中翻译由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四级长度为140~160个汉字;六级长度为180~200个汉字,于2013年12月起开始施行。这次调整不仅提高了四级考试的效度,更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预期有效地推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贯彻执行,对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有着更客观准确的测量,也将为提高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CET-4翻译测试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正面反拨效应

语言测试和语言教学是一种伙伴关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直以来,四级考试都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工具,又对教学起着风向标的作用。毋庸置疑,CET-4翻译测试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了强大的触动和冲击,也给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首先,四级新题型中增加了篇章翻译,引起了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和学生对于翻译能力的足够重视。以往的四级考试中,很多学生会因翻译只占5%的比重而不予复习,常因考场建议时间只有5分钟而直接放弃做翻译测试题。旧CET-4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偏重听读,也强调说和写,但长期忽视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无论从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和练习的设计上,都很少涉及汉译英段落翻译,关于中国题材的英文输入更是处于缺失状态。实施新的四级改革后,翻译的分数权重与写作比例一样,占15%,使得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得不重视翻译。各大学纷纷把翻译纳入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范畴,教师开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并引入评估体制。可以说,CET-4中翻译测试的改革,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英语学习观都带来了一定的变化。

其次,CET-4中翻译测试改革的另一个正面反拨效应是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新调整。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教学要求、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教材等都在不断调整中,并呈现出多元化倾向。翻译题型在测试中历经从无到有、从英译汉到汉译英、从短句翻译到篇章翻译的演变,也带动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不断调整和革新。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CET-4新题型实施前,各大学在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基础教育阶段主要设置大学英语读写和大学英语听说两门课程。即便有的学校称之英语读写译课程,在课堂教学中也很少涉及汉译英技能的训练。教材中汉译英的比例仅为课后练习中的几道单句翻译,目的是巩固课文里所出现的重点单词和短语的应用。在实施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院校中,只有少数院校在高级英语学习阶段设置了翻译课,但也仅仅将其设为选修课,受众面小。总体而言,在听、书、读、写、译五大技能的培养中,翻译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基本处于被忽略的地位。翻译是集语言输入于语言输出于一体的一种综合运用,同时涉及语言知识、两种文化和转化技巧。如果在课堂上不予以讲解和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就难以获得很大的提高。在四级实施新题型后,各个学校开始在英语教学内容上调整了翻译的权重,在课程设置无法调整的情况下,教师开始在课堂上增加了有关中国的英语材料输入,在训练技能时开始讲授翻译技巧,并设置相应的练习,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英汉、汉英互译。

(二)教学方法的整合。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不断发生变化。近年来,以结构主义教学法为指导的大学英语语法翻译法逐渐退出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听说法、视听法、情景法、交际教学法、认知法等。翻译测试的介入和翻译教学内容的增加,使传统翻译法在课堂教学有一定程度的回归,并辅之以视听法、交际法。语法翻译法的特点是对语言范本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讲解,向学生输入某种语言形式,然后让学生反复操练,以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不可否认,在有关中国的英语材料的输入和翻译技巧的讲解方面,传统教学法能发挥巨大作用。翻译中语言知识和技巧的掌握,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操练,而后进行以交际为目的的实践应用。

(三)教学模式的优化。教学模式可理解为:教学理念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中形成的教与学各要素有机结合,并形成稳定的关系及在教学过程中被验证的样板形式(萧好章,王莉梅,2007)。教学模式受制于学习目的和内容,教学内容的更新,必然要求教师重新审视已有的教学模式是否适合。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多已开展了多媒体或网络环境等新的技术手段辅助下的英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学生已趋向于摈弃仅仅靠教材学英语的模式,转而采取从多种媒介等接受语言输入。然而,翻译是一门复杂的综合应用技能,离开教师的导学,学生很难通过自主学习现有的非专业英语教材而获得与四级考试匹配的翻译能力。因此,CET-4中翻译测试的改革,促使大学英语教学构建一个动态立体的翻译教学新模式。翻译教学将以语言、文化、交际与认知风格的多重维度为坐标,并根据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认知特性,发挥教师不可替代的导学作用和网络技术辅学的优势,采取教师课内主导、学生课外自主相结合的交互式教学模式。

四、CET-4翻译测试正面反拨效应下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应对策略

在CET-4翻译测试正面反拨效应下,大学英语教学有了很多改变,同时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就目前全国各大院校的教学状况而言,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缺少与新型四级相适应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国历史、经济、文化的英语输入缺乏系统性;翻译教学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比重难以权衡;基础教育中没有打好语言功底的学生很难短时间内在翻译能力及四级翻译成绩上有很大提高;学生缺乏对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的足够认识,导致翻译中母语的负迁移,等等。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笔者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提出以下应对策略和思路:

(一)开发新的英语教材,实现汉英翻译教学的系统性。篇章翻译教学一直以来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教材中缺乏相应的教学内容。翻译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概念,涉及多种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与综合应用。改革后的CET-4,其翻译测试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面对如此庞杂的内容,如果没有系统的语言输入,汉英翻译的教学就只能任凭教师自由发挥。新四级实施以来,大学英语教学的教材更新慢,远远没有跟上形势的要求。有的教师只能在英语精读教学中根据课文相关内容零星做点英汉文化对比和翻译练习,有的教师则在四级考试前抽出大量时间给学生恶补翻译测试而堕入应试教育的旧圈。因此,笔者呼吁出版社尽快编制出适合目前新向标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读写译教材和软件,在选取篇章材料时分章分节加入涉及中国文化的部分,并在练习中设计相应的汉英翻译练习,实现相关材料的系统输入和翻译技能训练。同时,教材的编写,应当注重翻译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的比重,不可以偏概全,冲淡其他语言技能的培养。

(二)教学中注重夯实语言基本功,加强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从翻译新题型评分标准来看,要求译文行文流畅,用词贴切,少语言错误。由此可知,语言能力依然是翻译的基础,在教学中不可削弱。过去的教学中,课堂上偏重词汇、句法、语篇知识的认知,对语言知识的应用相对薄弱。导致的结果是一些学生在翻译和写作上词汇匮乏、句法混乱、句式简单,篇章内容语言错误多,缺乏逻辑性。因此,大学英语初级阶段的教学中,需加强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以语言输入为基础,以语言输出训练为手段,夯实语言输出基本功,减少母语的负迁移,提高双语转化能力。譬如,在语篇分析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课文中的高级词汇和经典句式进行段落摹写、英汉互译练习。此外,教师还需进行翻译技巧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翻译技巧并进行应用。语言的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平时不加强基本功训练,考试前做大规模汉英练习,其导致的结果就只能是耗时低效。

(三)加强汉英文化对比,促进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新四级反拨效应下的汉英翻译,以翻译能力为核心要义,同时提倡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翻译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要实现翻译教学功能的最大化,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观。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注重对西方文化的介绍和渗透,却很少涉及中国文化或中西文化差异的介绍。因此,新四级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感知能力,同时要加深学生对中英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转化,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鉴于目前教材中缺乏中国文化英语材料,教师可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课堂上适当增加中国文化英语介绍,指导学生学习。此外,教师还可列出相关参考书目或文章,让学生自己课下阅读,然后通过写读书报告或课堂讨论进行交流。对于中西文化差异,尤其是中国文化相应表达法在英语中的缺失现象,则需教给学生如何使用意译、音译加阐释或者注释等增补策略进行有效翻译。

总之,四级考试的改革从听力、阅读、写作、翻译等多方面考查学生英语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巨大的反拨作用。篇章翻译的新题型既是对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测试,又有利于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夯实语言功底、提高文化素养,进而实现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指导。翻译包含语言输入及语言输出的综合运用,同时涉及两种语言、文化的转化与表达。CET-4正面反拨效应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呈现多元化多模态的教学形式,需要出版机构、教育工作者及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构建合理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促进中国优秀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1]黄大勇,杨炳均.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4).

[2]辜向东,彭莹莹.大学英语教师对CET及其反拨效应认识的历时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3]蔡基刚.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新大纲目标定位修正及其意义[J].外语界,2007(4).

反应测试篇8

一、犯罪记忆检测技术的涵义

犯罪记忆检测技术,即犯罪记忆的心理生理检测技术,是一类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有人称其为刑事测谎技术,有人称其为犯罪认知检测技术,还有人将其称作犯罪心理测试技术。[1]尽管人们对这类技术冠以不同的名称,但所指代的实际涵义都一样:通过向被测人员呈现与刑事案件相关的特定刺激诱导其相关生理反应,通过测量分析事件相关生理反应诊断被测人员与刑事案件之间的关系。具体说来,犯罪记忆检测技术由犯罪心理诱导技术、犯罪心理生理记录技术、犯罪心理生理识别技术构成。三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犯罪记忆检测技术。

(一)犯罪心理生理诱导技术

犯罪记忆是犯罪人、被害人、目击证人、知情人等刑事案件相关人员对与刑事案件相关的信息的记忆。这些与刑事案件相关的信息可以称作犯罪信息。

犯罪记忆是一种长时记忆,储存的内容包括与犯罪相关的认知经验和情感经验。给刑事案件相关人员以适宜刺激可以提取他们的犯罪记忆,并诱导出犯罪心理生理反应。由于提取犯罪记忆和诱导犯罪心理反应是同时进行的,我们便将其称作犯罪心理生理反应的诱导,其技术称作犯罪心理生理诱导技术。诱导技术的核心是确定适宜的心理刺激,正确地组织心理刺激。

1.确定适宜的心理刺激。适宜的心理刺激包括内容适宜和形式适宜两个方面。内容适宜指的是呈现给被测人员的心理刺激应该和犯罪记忆形成时的心理刺激相匹配。犯罪记忆形成过程是一个犯罪信息的加工和储存过程,使用可以再现犯罪记忆形成情景的心理刺激来提取犯罪记忆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犯罪记忆检测的最高境界是:科学分析案情,再现犯罪过程,并将分析的结果作为心理刺激呈现给被测人员,使与刑事案件相关的人员重新体验经历过的事件,并产生恰如其分的心理反应,进而产生合情合理的生理反应。

确定了适宜的心理刺激内容之后,还要选择适宜的刺激形式。从理论上讲,被测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接受心理刺激。但在实际测试中,由于诸如味觉、嗅觉刺激等心理刺激不具备相应的操作性,在实践中基本没有使用。实际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听觉刺激,偶尔使用视觉刺激。前者如借助言语向被测人员提问问题,后者如向被测人员展示有关实物。视觉刺激会使被测人员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会轻而易举地诱导出理想的心理生理反应。但是,被测人员可以易如反掌地规避视觉刺激,致使视觉刺激成为无效刺激,难以诱导出应用的心理生理反应。因此,测试人员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择听觉刺激作为犯罪记忆检测的心理刺激。

听觉刺激使用的是口头语言,是概念符号,其刺激效果没有视觉刺激那么直截了当,那么活灵活现。被测人员只有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之后才能接受相应的刺激。因此,测试问题的遣词造句必须合乎被测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测试问题的语言表达也要入乡随俗,甚至使用当地的方言土语。

2.建构有效的测试结构。经常使用的心理刺激形式是听觉刺激,也就是测试问题。因此,组织心理刺激的问题也就变成了建构测试结构的问题。建构测试结构是犯罪记忆检测的主要内容,甚至在一定历史时期成为犯罪记忆检测技术的核心。因此,犯罪记忆检测技术的研究、实践的先哲们无不殚精竭虑地致力于完善测试结构,实现犯罪记忆检测的科学化。

100多年来,犯罪记忆检测技术历史地形成了两大测试格式,其核心内容一测试结构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两大流派。其一是对照问题测试,英语缩写是CQT:其二是犯罪认知测试,英语缩写是GKT.后者是隐秘知识测试(CIT)在刑事领域的具体应用。[2]

对照问题测试的每组问题主要包括两类,即对照问题和相关问题。相关问题询问的内容与测试的案情有关,对照问题是用来作为参照的问题,一般使用与测试的刑事案件的性质相近的越轨行为作为问题内容。无论是对照问题还是相关问题,都涉及独立的主题,需要被测人员做出是或否回答。同时,为了便于比较相关问题与对照问题诱导的生理反应的强度,相关问题要临近对照问题。

犯罪认知测试的每组问题也包括两类主要问题,即目标问题和陪衬问题。它和对照问题测试不同的是,目标问题和陪衬问题都不是单独的主题,而是一个主题的不同结果。因此,犯罪认知测试的每组问题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的多项选择题,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却有数个。其中与测试案件相关的备选项是目标问题,与测试案件似乎无关又似乎有关的备选项是陪衬问题。和对照问题一样,陪衬问题也发挥参照问题的作用。因此,可以将其和对照问题统称为参照问题,而相关问题和目标问题都可以称作相关问题。

上述测试结构都是行之有效的测试结构,测试人员只要选择适当的测试结构,根据案情分析结果进行适当改造即可构建出实用的测试结构。

(二)犯罪心理生理记录技术

诱导出心理生理反应只是犯罪记忆检测的第一步,随后要记录犯罪心理生理活动、测量犯罪心理生理反应强度。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犯罪记忆检测,确定被测人员与测试案件之间的关系。犯罪心理生理的记录技术涉及两方面的内容,即记录内容和记录设备。前者是可以作为心理指标的生理活动,后者是各种生理活动采集记录设备。

1.作为心理指标的生理活动。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理活动总伴随一定的生理活动。因此,通过测量生理活动状况,便可以推测心理活动状况。犯罪记忆检测技术正是建立在这一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它通过测量与记忆相关的生理活动状况推测人员对相关案件的记状况。

作为心理指标的生理活动脉必须具有关联性、客观性和计量性。因此,确定可以作为心理指标的生理活动是一项科学性很强、需要日积月累的研究工作。心理学家们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总结心理学家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可以作为心理指标的生理活动主要有两类,伴随高级中枢活动的生理活动和低级中枢控制的生理活动。

可以作为心理指标、伴随高级中枢活动的生理活动比较少,目前主要使用的有大脑表皮电位、大脑皮层的血液代谢活动。但由于操作性等原因,大脑皮层的血液代谢活动还难以在实践中使用。尽管大脑表皮电位具备了实际使用价值,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可以作为心理指标、低级中枢控制的生理活动比较多。根据心理生理学的研究,心脏活动、呼吸活动、皮肤电活动、体表温度度变、消化活动、瞳孔变化、声频变化、血内容变化等都可以作为心理活动的指标。当然,上述活动有的可以直接测量,有的需要其活动的指标。例如,心脏活动可选择心电图、脉搏、血压或血容量作为活动指标,皮肤电活动可以选择皮肤电位或皮肤电导作为活动指标,等等。

2.记录生理活动的仪器设备。心理生理记录的直接目标是产生电子信号,忠实地模拟生理活动随时间变化的方式,即采集心理生理活动信号。采集生理活动信号需要借助生理信号采集器。根据生理现象的性质,心理生理记录使用两类信号采集器。一类是电极,用于直接采集电子信号;一类是传感器,用于采集生理信号并将其转换成电子信号。有的生理活动可以借助适当的传感器转化成电子信号,有些不能直接产生信号电压的心理生理现象可以通过使用外来电流来实现电子化。

采集到的电子信号只有永久地储存下来才能进行事后回顾和分析。信号记录器的功能便是将采集到的电子信号永久地保存下来。传统的信号记录器是使用几个固定的电动笔在匀速移动的纸张上描记。随着电磁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借助电磁技术实现电子信号的永久储存。因此,纸笔记录正在让位于磁带记录和计算机储存。现代心理生理测量使用的信号记录器主要是磁带和磁盘。

根据上述原理,电子设备的技术人员为采集和记录生理活动研制了各种各样的生理活动记录设备。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功能磁共振成像仪、脑电仪、心电仪、血压计、体温计、血容计、声频计等仪器设备都可以成功采集记录相应的生理信号。而且,这些仪器设备都是常用的医学设备,具有可靠的性能,属于稳定的技术。

目前在犯罪记忆检测中经常使用的生理记录设备是多导道描记仪,也就是那些被称作测谎仪、心理测试仪、多道心理测试仪的仪器。这种生理记录仪可以同步记录皮肤电、心脏活动、呼吸等生理活动,经常被称作多道导生理描记仪,简称为多导仪。多导仪在犯罪记忆检测中的使用不仅频率很高,而且是最为历史悠久的测试仪器。

(三)犯罪心理生理识别技术

呈现一定心理刺激,被测人员便会产生特定生理反应。这些生理反应具有特异性,被称作事件相关生理反应,简称事件相关反应。与测试的刑事案件相关的事件相关反应被称作犯罪心理生理反应。识别技术的基本目的在于将犯罪心理生理反应从一般事件相关反应中识别出来。为此,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确定一般事件相关反应。无论是否受到心理刺激,被测人员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正常的生理活动不是对特定心理刺激的反应,没有特异性,所以被称作非特异性反应。非特异性反应是被测人员的基础生理反应。由于生理采集器的佩戴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刺激,所以几乎记录不到真正的基础生理反应。但为了叙述的方便,可以将被测人员佩戴采集器之后、没有受到测试刺激时的生理活动看作基础生理反应。

事件相关反应是心理刺激诱导产生的、强于基础生理反应的生理反应,不仅其反应强度高于基础生理反应,而且在心理刺激结束之后特定时间才会出现。这段时间被称作反应潜伏期。存在反应潜伏期的原因在于,心理刺激诱导心理反应,进而产生生理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研究表明,反应的潜伏期因人而异,基本不受刺激事件的影响。因此,只有具有一定潜伏期的生理反应才是事件相关反应,超前或滞后都不是心理刺激诱导的事件相关反应。

2.确定犯罪心理生理反应。确定了事件相关反应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确定犯罪心理生理反应。确定犯罪心理生理反应的过程实质就是比较两类事件相关反应,即参照问题诱导的参照反应C与相关问题诱导的相关反应之间(R)的强度。如果C>R,即参照反应强度高于相关反应强度,表明被测人员没有产生犯罪心理生理反应;如果C<R,即参照反应强度低于相关反应强度,说明被测人员产生了犯罪心理生理反应;如果C=R,即参照反应强度等于相关反应强度,则不能确定是否产生了犯罪心理生理反应。这涉及两个问题,即比较的内容和比较的标准。

比较的内容实质就是比较生理反应的哪些参数,它涉及生理反应的测量问题,即使用什么测量指标来表达生理反应的强度。鉴于生理反应实际是生理活动水平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基本属于波形,所以生理反应的测量指标一般使用波峰的反应水平波幅、反应速度斜率和反应时间波长三类指标。

比较标准涉及参照反应和相关反应之间的差异达到什么水平才表示二者之间存在有效差异,即相关反应才能被看作犯罪心理反应。这是一个经验性很强的问题,不仅受到测试案件类型的影响,而且不同测试格式也有不同的决策标准。一般说来,对照问题测试对差异幅度的要求不高,只要达到对照反应的20%即可。由于陪衬问题的刺激强度有限,犯罪认知测试对差异幅度的要求比较高,目标反应需要是陪衬反应的两部以上。

其实,实际测试中不仅需要比较参照反应和相关反应的强度,还需要检查不同测试主题犯罪心理反应之间的逻辑一致性、犯罪心理反应的重复性。如果不同测试主题的犯罪心理反应之间存在矛盾、犯罪心理反应不具备重复性,测试人员是不能做出确定的测试结论的。

二、犯罪记忆检测技术的效用

从出现的那天起,犯罪记忆检测技术就开始在刑事诉讼领域应用。它为侦破案件、惩治犯罪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与此同时它也使一些无辜人员蒙受不白之冤。迄今,在其发祥地-欧洲几乎见不到它的踪影,在它曾经辉煌一时的美国也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只是在日本、以色列等国它却大行其道。为什么﹖这便是本部分准备探讨的问题。

为了探讨犯罪记忆检测技术的效用问题,我们拟从犯罪记忆检测技术的测试内容开始,然后讨论犯罪记忆检测技术的测试结论及其科学使用。

(一)犯罪记忆检测的测试内容

俗话说,舆论是行动的先导。犯罪记忆检测技术的应用也是建立在犯罪记忆检测原理的科学认识之上的。只有正确认识测试原理,才能认识其科学意义,才能在需要的时候科学使用。缺乏对测试原理的正确认识,必然导致对其作用的错误认识,限制其科学应用。其中对测试内容的认识更是重中之重。犯罪记忆检测技术在美国和欧洲的境遇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为了犯罪记忆检测技术的科学应用,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犯罪记忆检测技术检测的心理内容。

1.对犯罪记忆检测内容的不同认识。早期的犯罪记忆检测是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同步采集记录其生理反应,通过测量分析生理反应来确定讯问对象回答的真伪。可以合理地假定,有罪的犯罪嫌疑人不会诚实回答与案件相关的问题,却会诚实回答与案件无关的问题;无辜的犯罪嫌疑人既会诚实回答无关问题,也会诚实回答相关问题。而且,无辜的犯罪嫌疑人在回答相关和无关问题期间的生理活动水平一样,没有特异的生理反应;相反,有罪的犯罪嫌疑人在回答与案件相关的问题期间出现的生理活动水平高于无关问题期间,亦即出现了特异生理反应。那么,出现特异生理反应的原因是什么﹖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因为犯罪嫌疑人对相关问题做出了欺骗回答,即撒谎。而且有关心理研究也表明,人们撒谎会出现紧张之类的情绪反应,而特异性生理反应则是这类情绪反应的一部分。

因此,犯罪记忆检测记录的特异生理反应是撒谎反应,测试的心理内容是撒谎心理也就成了人们众口一词的认识。尽管仪器讯问发展成仪器测试,实现了犯罪记忆检测技术的标准化,使犯罪记忆检测真正成为心理测试,也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人们的这一认识。

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一种新的测试格式-GKT测试格式的成熟,心理学家开始思考所谓“测真”所测的心理内容这一问题:为什么人们在没有对相关问题进行欺骗性回答时仍然出现比较强的特异生理反应﹖回答是,被测人员具有相关知识,而且这些知识是一种不为外人知道的隐秘知识。当测试人员问及这些知识时,被测人员会产生定向反射,并伴随定向反应。诱发定向反应的心理刺激应该具备新奇性和重要性两个特征。无论新奇性和重要性都是心理刺激与记忆中的特征相互比较的结果。[3]这种比较涉及长时记忆和工作记忆。

由于使用定向反应理论解释GKT的测试原理,主流的心理学家开始接受GKT是一种科学的心理测试技术,而对CQT却还是那么不屑一顾。所以,坚持使用CQT测试格式的心理学家也开始使用定向反应理论来解释CQT的测试原理,认为测试的心理内容与记忆相关。 [3]

2.犯罪记忆检测的测试内容的科学认识:根据我们的研究,犯罪记忆检测的心理内容涉及认知方面的记忆和情感方面的记忆。由于不同被测人员与测试案件的关系不同,所牵扯的认知内容和情绪内容不同,其产生的事件相关反应自然不同。[4]

根据产生生理反应的原因,被测人员会产生的生理反应可以区分为两类。第一类反应是与测试案件无关的原因导致的生理反应,可以称作无头反应。无关反应包括基础生理反应、基本心理反应和参照反应三种。其中,基础生理反应主要是被测者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和测试环境的函数,即Rb=f(Pb,Mb,Hb);基础心理反应是一种探究反应(Rp),主要受到被测者神经类型(Ns)、刺激所涉及内容的新奇性(Nc)的影响,即Rp=f(Ns,)Nc;参照反应是一类诱导反应Rs,主要是被测者神经类型Ns和刺激问题涉及的内容的刺激性(Ec)的函数,即Rs=f(Ns,Ec)。

第二类反应是相关问题诱导的事件相关反应,可以称其为相关反应。根据产生反应的被测人员与测试案件之间的关系,相关反应可以区分为无辜反应、一般知情反应、涉案知情反应和作案反应。

由于无辜人员没有相关记忆,相关问题对其不具有重要性,诱导的心理生理反应强度等于参照反应。这类反应可以称作无辜反应。

有些被测人员知道案情,形成犯罪记忆,相关问题会诱导出知情反应。知情反应可以区分为一般知情反应和涉案知情反应。一般知情反应(Rg)主要受到被测者神经类型(Ns)、所知情的信息的重要性Seg和记忆清晰程度Smg的影响,即Rg=f(Ns,Seg,Smg)。

有的人或者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犯罪经过,致使刻骨铭心,记忆清晰程度几乎可以与犯罪人相媲美;有的人与犯罪人同呼吸、共命运,在事后知情时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这些刑事案件的相关人员可以称作涉案知情人。涉案知情人产生的相关反应称作涉案知情反应(Rk),它与一般知情反应一样,是被测者神经类型(Ns)、所知情的情景的重要性(Sek)和记忆清晰程度(Smk)的函数,即Rk=f(Ns,Sek,Smk)。由于Sek≥Seg,Smk≥Smg,所以,Rk>Rg,即涉案知情反应高于一般知情反应值。

犯罪人很容易形成一种具有自主性和反射性质的记忆。而且犯罪人犯罪时不可避免地伴随一定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必然强化其对犯罪情景的记忆。因此,犯罪情景的记忆清晰度(Smc)远远大于一般知情者。而且,犯罪是犯罪人的重要事件,对其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犯罪情景的重要性(Scc)是一般知情者所不可比拟的。所以Smc>Smg,Scc>Seg.作为Smc和Scc的函数的作案反应(Rc)必然强于一般知情反应。

当然,这还只是理论上的认识,还不具备可操作性。在实际测试中,还只能检测出被测人员是否储存犯罪信息,还难以有效区分知情人和作案人,特别是涉案知情人和作案人。

(二)犯罪记忆检测的测试结论

由于对犯罪记忆检测的测试内容存在错误认识,对测试结论也相应地存在错误认识。这不仅影响到对犯罪记忆检测技术的科学认识,而且影响了测试结论的科学使用。因此,有必要对犯罪记忆检测的测试结论进行认真的研究。

1.测试结论的内容。由于存在不同的测试格式、不同的测试理念,犯罪记忆检测的测试结论自然存在不同的内容。

反应测试篇9

关键词:反应曲线;临床生化检验;异常结果

在临床中经常用到生化检验来为临床诊断提供必要的依据,这就要求临床生化检验的结果必须准确。在临床生化检验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提高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1]。反应曲线在临床生化检验中能够对异常结果进行反应,及时发现异常结果,使临床生化检验更加科学。本文对反应曲线对检验仪器、试剂变质、标本检测过程、临床患者标本方面的异常问题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正规厂家生产的、质量合格的生化检测试剂、生化分析仪和校准品,确保其能够通过每天的质检品测验。

1.2方法 通过将临床标本检测、质控品、标准品和试剂空白检测中的正常反应曲线和异常反应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异常反应曲线的特点。反曲线的横轴为时间,纵轴为吸光度,无明显波动、光滑平坦的曲线为正常反应曲线,相反则为异常反应曲线[2]。

2结果

2.1反应曲线对生化检验仪器问题的反应 在进行临床标本碱性磷酸酶在检测过程中,检测结果是224 U/L。此时可以发现,反映曲线在试剂2加入后,呈现出了一个向下峰,反应曲线明显异常。此时再重新检测该标本,曲线无异常波动,检测结果是77 U/L。此时可以对反应曲线的异常原因进行分析,很可能是第一次检测时检测仪器的状态不稳定导致的。在进行临床标本直接胆红素的检测时,反应曲线出现异常波动,此时发现在同时段内进行的其他检测的反应曲线也出现了类似的波动,究其原因可能与光源灯的老化或者不稳定有关系。将光源灯更换之后,反应曲线的异常波动也就消失了。值得注意的是,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比色杯是一次性的,因此在分析反应曲线波动原因时可以将比色杯污染问题进行排除[3]。

2.2反应曲线对反应试剂问题的反应 在进行ALP试剂的空白试验中,曾经出现异常的反应曲线。从反应曲线的吸光度来看,达到了20000以上,而按照试剂说明书的规定,8000是试剂空白吸光度的最大标准值。因此,此时可以判断试剂存在失效和变质的情况。将试剂进行更换后再一次进行检测,空白吸光度在8000以内,这就充分说明了反应曲线的异常与试剂的变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为了确保试剂的质量,避免因为试剂变质而造成最终检测结果的失真,生化检测部门最好要利用反应曲线,对试剂空白进行严格的周检、月检、季检和年检。通过反应曲线可以对试剂的稳定性进行清晰客观的反应。此外,为了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还可以在采用固定时间法和动力学,对试剂本身产生的吸光度变化进行扣除。要提高对检测过程中R2的加入对吸光度产生的影响。在不存在脂血、黄疸和严重溶血的前提下,试剂吸光度就是R2加入后的吸光度,二者相互对应。碱性磷酸酶的试剂空白吸光度不超过8000,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的试剂空白吸光度就要在10000以上。在某次生化检验中发现反应曲线出现异常波浪状,而通过对比,该时段的其他检验项目并未出现反应曲线异常的情况,排除仪器异常的可能[4]。此时可以对试剂进行观察,发现试剂中的气泡数量较多,当气泡被试剂针吸到反应杯中后,气泡破裂了,造成了检验结果的异常。在正常情况下,样本成分不会与R1发生反应,反应曲线也不会出现异常波动,而在检测中如果试剂2和S的加入之间,反应曲线出现异常,则可以判断试剂出现异常。

2.3反应曲线对临床标本检测过程问题的反应 在一次检测中发现,对临床标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检测反应曲线出现异常,检测结果为0。在加入试剂2之后,反应曲线出现迅速的下降。此时反应曲线的下降可以说明标本中存在过高浓度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此时应该对样本进行稀释至15~30倍,才发现反应曲线恢复正常波动水平。在类似的异常现象中,首先要对其他的项目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如果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检测结果高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则要对其反应曲线进行分析,对样本进行稀释后再进行检测,才能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5]。

2.4反应曲线对临床患者标本方面问题的反应 反应曲线主要是对出现了脂血、黄疸和严重溶血等问题的临床患者标本进行反映。反应曲线的双波长能够避免样本的浊度和颜色影响检测的结果,并补偿电源的波动。双波长可以对样本你的脂血、黄疸和溶血现象进行有效的校准。加入S后,反应曲线就会迅速升高。例如在检测标本存在黄疸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反应曲线就会出现异常波动;在检测标本存在严重溶血时,乳酸脱氢酶就会明显增高,乳酸脱氢酶反应曲线出现异常波动。如果标本中存在上述情况,必须标注在报告单上,以免对检测结果和医生的诊断产生误导。

3讨论

反应曲线可以将完整的反应过程向用户提供出来,因此其对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具有十分大的作用。不同的反应曲线可以将标本、试剂以及仪器的质量等状态综合地反应出来。这样就可以将标本、检测、质量控制、定标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发现,从而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现医疗纠纷。通过对反应曲线的分析,可以将常规不易发现的问题找出来出来,通常往往需要分析试剂的定标反应曲线以及空白反应曲线,这样能够有效地防止由于异常情况导致系统误差出现在检测过程中。如果无极端异常结果出现在临床标本中以及质检结果在控,就需要针对其中数个项目反应曲线进行随机的抽取,然后进行分析;如果临床标本出现明显异常的检测结果或者质检结果失控的时候,就必须要对反应曲线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能够将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及时的找出来,并且对检验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当然也有一些问题是在反应曲线当初不能被反映出来的,比如由于加入试剂较少或者加入标本较少,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异常,这时候反应曲线就不会出现很明显的异常。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对其他途径的利用从而将问题及时的找出来[6]。

总之,由于反应曲线对临床生化检验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迅速地发现异常结果,提高临床生化检验的准确性。检验人员必须要将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掌握好,才能够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提供给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田学辉,吴郑琴.反应曲线分析在生化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8(1):99-102.

[2]王宏碧,刘云华,巢玲.OLYMPUS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反应曲线图的意义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18(2):112-113.

反应测试篇10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两对半较常用的检测方法,实验中弱反应性结果在不同实验室、不同试剂和方法学之间往往有较大的差异。我们按照样本的吸光度(A)值高低将弱反应区分为可疑、弱阳性两个部分进行研究,为正确了解弱反应结果实质提供可靠的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2009年1~12月本院住院、门诊患者及体检者血清样本5400份。

1.2 仪器深圳雷杜RT-6000酶联仪;雷杜RF-3000洗板机、Abbotti2000SR免疫荧光分析仪。

1.3 试剂科华公司HBsAgELISA定性检测试剂、Abbott公司HBV定性检测试剂HBsAgELISA定性检测试剂购自金豪公司;1ng/ml HBsAg定值参比血清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

1.4 方法和检测流程先用科华公司的检测HBV血清标志物(HBVM)再用Abbott试剂对弱反应性样本进行定量的检测;定性和定量的结果不符合者采用金豪公司定性试剂进行验证,二种定性试剂均有反应者判断为有反应性,反之阴性。将1ng/ml定值参比血清稀释成0.5、0.1、0.05、0.01ng/ml系列浓度,分别采用科华公司的试剂和Abbott试剂重复检测5次,取平均值作为其最终检测的结果。

1.5 判断标准

1.5.1 HBsAg定性可疑的标准将 ELISA定性检测A值为0.063~0.126(s/co0.6~1.2)范围定义为灰区(以“0”表示),对该范围标本进行2份的复检,其中至少有一份为灰区者为可疑,反之为阴性(试剂阴性对照要求A≤0.05,A=0.065是因洗板不充分造成半颜色反应的最低吸光度值)。

1.5.2 HBsAg定性弱阳性标准将ELISA定性检测A值为0.142~0.2(s/co1.2~1.9)范围的标本进行2份复检,2份检测A值均在该范围弱阳性(以“±”表示)。其中一份在该范围为可疑,2份均无反应则报告为阴性。

1.5.3 HBsAg定量的阳性标准≥0.05IU/ml 有反应性,HBsAg含量在1.0IU/ml以下者2份进行复检,如只有一份有反应性须根据中和实验的结果确定阴阳性,2份均无反应则报告阴性。

1.5.4 HBsAg中和试验确定阳性标准测定同一份标本加入和未加中和抗体的HBsAgA值,其中和率(%)≥50%为HBsAg确定实验阳性。

2 结 果

2.1 科华公司ELISA定性试剂检测结果 5400份样本中HBsAg可疑者48份(0.89%),弱阳性41份(0.76%)。

2.2 弱反应样本经Abbott试剂定量检测结果对48份可疑样本和41份弱阳性样本进行定量检测,结果阳性者分别为38份和32份,符合率为79.17%和78.05%,其HBsAg含量x(s)分别为2.18 IU/ml和2.56IU/ml。

2.3 HBsAg定性和定量结果不一致样本分析 对5份HBsAg定性弱阳性而定量阴性标本,采用金豪公司试剂进行验证,结果有2份呈弱阳性,其中1份样本可疑,建议做HBV-DNA定量检测。

2.4 HBsAg中和试验结果上述41份HBsAg定性弱阳性标本中,有3份标本含量在1.0IU/ml以下呈反应性,2份标本为阳性,其1份样本一周后复查仍为阳性。

3 讨 论

HBV普遍将导致常规试剂检测A值降低[1],同时有部分血清HBsAg呈低水平状态存在,因此忽视弱反应性结果尤其是阳性判断值以下的结果将造成该人群的漏检,其次检测试剂阳性判断值的设立方法决定了灰区的客观存在;不同试剂由于使用材料纯度、组合、来源、方法学的不同,以及国产定性试剂检测存在变异系数大[2]等因素均会造成结果差异,也影响到弱反应结果的报告。因此除选择质量较好的试剂、订购长批号试剂,对定性检测过程进行标准化以减少变异系数外,还应根据实验结果设立本实验室合适的灰区和弱阳性标准,并对弱反应样本及少见模式样本进行严格复查,并对结果的解释应结合临床及其实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免绝对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