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计十篇

时间:2023-03-25 01:46:56

变形计

变形计篇1

中国企业在短短几十年内,先后经历了工业时代、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大数据、物联网、智慧硬件这些新鲜事物面前,我们何尝不是一只闯进人类社会的大甲虫。三个不同阶段的产业时代相互冲击,让所有身处其中的人都看不清未来、找不到方向。

吴晓波说,中国大型制造及流通企业遭遇互联网经济的冲击非常之大,在众多的突围者中,以海尔和苏宁最为激进也最引人瞩目。几年前大公司的热门管理话题还是“集团管控”,现在张瑞敏、张近东都在从结构主义者向解构主义者进化,“组织解构”、“陌生协同”将成为新的方向。

张瑞敏将重锤砸向了生产线、组织架构和资源配置。海尔的组织层级被压扁了,没有领导、没有中层、没有车间工人,全员创客化,一切都以用户为导向,海尔的金字塔组织正向平台型组织转变。

张近东把苏宁的用户、供应链、线上线下渠道完全开放。苏宁最新上线的众包平台不再是第三方为苏宁打工,而是苏宁为创客们打工,苏宁不再只是销售产品的渠道,而是一个由用户驱动、生产无限可能的平台。

我们正在迎接一个充满未知与不确定性的时代,大规模制造被大规模定制取代,为库存而生产的流水线制造将被打破;金字塔式的组织被去中心化取代,人人都是中心,传统的组织体系将被打破;内部职能平衡被众包、分布式职能取代,公司自给自足的封闭体系被打破。

鸡蛋从外面打破是人的食物,从内部打破则是新的生命。

企业同样如是,要么自我颠覆,要么被时代颠覆。一个砸组织,一个跨边界,海尔与苏宁分别选择了从人(组织)和事(业务)两个不同的维度,从内向外打破传统、拥抱变化。这是一次企业优化、再生,也是一次涉及生死的变形。

是进化,还是被抛弃在旧时代?没有人会选择后者,大家都相信在丛林里,最终能存活下来的,往往不是最高大、最强壮的,而是对变化反应最快的物种。但现在的情形是都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变、如何去变。

变形计篇2

按照银监会2014年12月向商业银行下发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的意见,理财资金服务实体经济是国家支持实体经济的一大基调,在这一精神要求下,银监会鼓励商业银行设立直接融资工具,对接企业融资需求。目前商业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于实体经济主要通过以下直接或间接方式:债券、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部分权益类资产、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信贷资产流转项目、商品类以及部分其他资产。数据显示,目前理财资金投资商业、金融等服务业较多。

监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

目前,监管层对商业银行理财资金入市持谨慎态度,并不断要求银行理财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征求意见稿》对银行资金入市有如下规定:理财资金投资不得有以下行为:第一,投资于境内二级市场公开交易的股票或与其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第二,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份;第三,对于具有相关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资产净值客户、私人银行客户及机构客户的产品,不受本条控制。

另外,考虑到银行资金通过券商、信托等通道入市的可能性。《征求意见稿》规定,理财资金运用应以直接投资为主,确实需要利用通道投资的,原则上仅可嵌套一级通道业务,杜绝多重嵌套多重投资模式,进一步约束银行理财资金入市。

当前情况下,银行理财资金入市主要通过三种曲线渠道:券商两融受益权、伞形结构信托和股票结构化投资产品。

券商两融受益权一般都有高质量资产作保证,风险较低,收益率较高,是银行、基金、资管青睐的投资品种。但是目前监管条例规定不允许银行使用表内资金投资券商两融受益权,但是表外资产不受约束。据估计,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两融受益权规模为3000亿元,在近期股市行情持续走强的情况下,券商融资需求也在增加,未来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于两融受益权的规模将随着股市的走强而扩大,需要警惕的是,监管层对于股市高杠杆的严格控制。

投资伞形结构信托,即由银行发行理财产品认购信托计划优先级收益权,获取优先固定收益,融资客户认购劣后收益权,根据证券投资信托投资的表现,获取剩余部分收益。优先级买入方主要为银行,劣后级投资者主要为私募和高净值股票投资者,伞型结构信托杠杆最低为1:2,最高为1:5。数据显示,目前伞形结构信托规模为1500亿元,因此,粗略估计银行理财资金通过伞型结构信托入市规模约为750亿元到1250亿元,整体规模不大,但是发展速度很快,近期部分地区证监局开始叫停新增伞型信托,表明监管层对于股市杠杆的担忧。

二级市场股票结构化投资产品是指银行筹资资金作为优先级,财务投资者作为劣后者,二者形成资产管理计划,进行二级市场买卖。这一产品和伞形结构信托类似。

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市场主要关注点包括“打破刚性兑付”和“允许商业银行以理财产品的名义开立资金账户和证券账户等相关账户,鼓励资产产品开展直接投资”。而且,2015年《商业银行法》的修改也有可能对这些方面进行重新立法,这将为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仍以封闭式非净值型为主,截至2014年6月30日,其占比已经达到了77.08%,这种封闭式非净值型理财产品经常存在刚性兑付。一方面投资者缺乏相应的投资知识,传统的思想使得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对理财产品的购买条款理解不足,误以为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就是保证收益率,在收益率不及预期甚至出现本金亏损的情况下,就会出现投资者与银行的纠纷;另一方面,银行在开展理财业务时也存在不尽职的情况,投资者教育不到位,在理财产品投资收益率不及预期甚至出现本金亏损的情况下,银行为避免纠纷也多做出兜底等刚性兑付行为,投资者也会不再关注理财产品的风险,将其当作存款一样进行投资。此外,中国利率管制和高利率也为银行理财资金提供了较好的投资收益保障,一旦利率市场化加速导致利率降低,银行理财产品当前的高收益也会面临挑战。

打破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实现理财产品净值化。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30日,银行理财产品中非净值化产品占比为94.87%,净值化产品占比为5.13%。净值化产品有利于提高理财资金投资的透明度,有利于投资者理解理财产品的风险。目前,理财产品净值化受到诸如投资品种的限制。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30日,理财产品资产约有68.49%投资于债券及货币市场、现金及银行存款,非标债权约占22.77%,协议存款和非标债权由于缺乏良好的流通市场,其风险定价不够成熟,未来改革的方向是资产证券化,为其提供资产定价和交易的平台,促进理财产品的净值化。

2013年10月,部分商业银行开始试点债权直接融资工具和银行发行资产管理计划。通过与理财产品的对比可以看出,银行资产管理计划主要特点有:定期公布净值、客户承担风险、透明度高。这也是《征求意见稿》要求的体现,实现理财业务真正回归到代客理财,达到“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效果。在试点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诸如,预期收益率仍然继续误导投资者,信息披露不完善。

结构型理财产品是将存款、零息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与各类金融衍生品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新型金融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越来越受到银行的重视,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第一,结构性产品的固定收益投资部分在会计核算上可计入结构性存款,有利于增加银行存款规模;第二,结构性理财产品有助于打破银行刚性兑付,受到银行欢迎;第三,结构性理财产品从原理上是把高风险和低风险的金融产品组合在一起,满足了中等风险偏好投资者的喜爱。

银行理财业务困境

中国目前的理财人群以中小投资者为主,中短期理财产品受欢迎程度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把一般类的理财业务放到个人金融业务板块,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大零售的优势,主要提供标准化产品;同时针对富裕阶层,商业银行一般设有理财中心,提供半标准化、半个性化的理财产品;对于超高端客户,商业银行一般设立私人银行或者财富中心,突出其私密性、专业性和专属性,全面提供个性化、定制化产品,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刚刚起步,方兴未艾。同时,商业银行针对不同群体,根据客户分层,结合其他业务部门,推出不同的卡服务和套餐。

从总体情况看,中国商业银行大零售理财发展快速,而且这部分理财需求占到全部理财业务的绝对多数,各大商业银行也争相布局大零售,拓展理财业务。但是针对富裕阶层和高端净值客户的服务还有待发展,这块业务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首先,专业人才缺失,尽管高端理财服务前景很好,但是受传统观念影响,优秀人才从事此项业务的积极性不高,而且当前,私人定制化服务不到位,仍然以销售理财产品为主,这无法体现和发挥优秀人才的价值;其次,由于国外私人银行等高端理财服务主要通过全权委托,但是中国商业银行才刚刚试水,短期内难以取得客户信任;第三,当前商业银行收入以利息收入为主,中间业务收入由于利润占比较低,在全行业务板块中不受重视;最后客户分层不明晰,大部分大型、中型商业银行只有零售理财和私人银行两个部门,对于中间富裕阶层没有分层。

中国商业银行理财资管业务一般包括财富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托管部门以及私人银行部。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财富管理的组织模式分为三种:挂靠模式、平行模式和独立模式,目前中国商业银行财富管理处于刚起步阶段,财富管理多数挂靠于零售部门或者个人金融业务板块下,未来发展方向是专业化,品牌化。

一般而言,挂靠在零售部门的财富管理业务属于二级部门,国内多数商业银行属于这种情况,鲜有商业银行把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作为一级部门或者大事业部。美国商业银行经历较多的重组和并购,业务整合明显,因此将业务设置成大板块模式,类似于大事业部制,大中型银行把全球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作为一大业务板块,与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等平行。

私人银行起源于欧洲,已经历百年历史,中国私人银行业务才刚刚开始,但是发展很快,截至2014年6月30日,16家上市银行已经有13家开通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所在地多为上海和广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管理的资产达到4.5万亿元,私人银行客户数量也达到35万人,人均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000万元。

目前,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中有13家开设私人银行部,南京银行鑫梅花理财中心类似于私人银行,未来估计会有其他中小股份制银行推出私人银行。私人银行门槛规模为600万元或800万元,部分大行达到1000万元。从网点数量来看,截至2014年6月30日,中国银行设立33个私人网点,农业银行设立23个,建设银行10个,招商银行34个,平安银行12个;建设银行设立财富中心338个,中国银行设立财富中心273个,招商银行设立财富中心55个。

中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发展时间较短,目前处在起步阶段,业务不够成熟,由于受到监管制度的束缚、管理经验不足、缺乏业务人才等原因,中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下一步发展面临较大挑战。在经历了几年快速扩张之后,目前私人银行业务已经滑落到私人银行关注度的第六名,而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个人消费贷款、财富管理和个人经营性贷款。但是在西方,私人银行业务一般排在一级或者二级,地位足够重要,比如汇丰银行的全球私人银行就作为四大业务板块之一在全球开展业务。

2013年,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规模大幅增长,中行私人银行业务收入增长超过70%,民生银行私人银行业务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增长122.97%,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业绩增长点。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较好的招商银行披露,其私人银行业务在2010年实现净利润4亿元,占当年净利润的1.6%。

近两年成立的私人银行亏损不断,在跑马圈地的背景下,面临“福矿不富”的困局。目前私人银行的富豪客户主要是创一代、富一代,多为企业主,留住这些客户,就将给银行带来更多的公司业务资源,而且有利于降低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对于商业银行更加重要。

总体上看,中国私人银行还没有发生质变,如何突破传统的理财销售模式是当前私人银行发展的关键,而突破的关键又在于银行经营全面化,即拥有全牌照的银行将具有优先发展的条件,国内目前平安银行、中信银行依托背后金融控股集团,可以为私人银行客户跨越银行、资管、保险、信托、税务等全方位服务,真正做到专属性和专业性。招商银行的理财业务发展最为可观,其私银客户远超其他中小股份制银行,并与国有大行齐头并进,而且其创新基因更强。

当前中国私人银行的发展情况与银行业发展阶段密不可分,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和金融自由化趋势的引导下,银行业越来越重视中间业务收入,比如投资银行、理财资管等。目前私人银行业务仍然处于挂靠于零售部门,部分商业银行抱有不落后的态度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利润增长点,相反它却成为了非私人银行业务收入增长的保障。

银行理财转向资管

从2004年光大银行推出首款理财产品算起,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已经走过了10年历程,理财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满足了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实现了居民财富的保值增值。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吸纳了部分居民储蓄和理财资金,给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带来竞争压力,2014年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和理财资金规模同时下降。在降息通道已经打开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出现微降,发行数量也有小幅减少。单纯依靠投资债券和货币市场,很难再为投资者取得满意的投资回报。此外,在利率市场化和民营银行的冲击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积极拓展中间业务收入,理财资管业务是其中重要一项。

银行业开展理财资管业务最大的优势在于产品销售和客户数量,最大的劣势在于资产管理能力。基金和券商拥有相对完善的投研体系,经营比较成熟,但是银行的销售渠道对基金而言不可或缺。未来中国商业银行理财资管业务的发展方向主要是着力发展个人理财业务。

《征求意见稿》对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做了进一步规定,鼓励商业银行直接投资,最多使用一层通道,避免层层嵌套,降低投资和交易成本,减少杠杆。据初步估计,券商托管的通道类业务高达8万亿元,银行理财资金是主要的来源。去除通道、转向直接投资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体现在投资和研究能力。

研究分析、投资和交易能力是银行理财业务转型资管业务不可或缺的能力,较强的研究能力为投资和交易提供了基础保障,这也是投资者非常看重的一面。与基金、券商相比,银行业由于长期受到严格监管,对资产管理涉足深度无法与基金、券商相比,这也是制约银行业资管业务的重要因素。当前理财资金主要投资债券和货币市场,权益类投资较少,而且商业银行多借助通道进行多元化投资,而资管业务投资方向几乎覆盖所有市场投资品种,商业银行需要在投研方面提前布局,不断提升代客理财的能力。可以考虑的一种形式是,银行资管投研可以模仿基金公司,在建立自身投资和研究部门的基础上,依托券商研发部门,等于壮大了买方力量。

目前,商业银行开展理财资管业务与券商、基金和信托等专业性资管机构相比,有明显的劣势,首先是监管层的限制很严,尤其是对权益类投资品种的限制,这极大限制了商业银行对产品线的丰富。从金融自由化趋势来看,商业银行理财资金投资股票、金融衍生品等权益类资产的限制将会打破。目前,按照监管允许的原则,商业银行可以在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和结构化理财产品方面发力,一方面可以打破刚性兑付,减轻商业银行兑付压力;另一方面迎合投资者需求。商业银行在自身投研基础上,开发针对高净值人群的理财产品,比如招商银行针对金葵花客户推出的“金葵花”焦点联动系列产品,产品覆盖股票、债券、存款、黄金等品种。在多样化产品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囊括财富管理、养老、旅游娱乐等多重领域。

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是一种新型的创新金融工具,2013年银监会开始组织部分商业银行试点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业务,2014年,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已有20多家商业银行参与试点。中国银行新推出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对接中铁二十三局,以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征求意见稿》第三十七条对商业银行开展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提出要求,商业银行发起设立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应坚持投资资金与企业融资需求的直接对接,单独建账管理和风险隔离,资金投向明确,直接服务实体经济。由于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对于银行贷款具有替代功能,监管层乐于看到理财资金投向实体经济,这也是政策性金融的体现。但是商业银行在从事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时,会考虑利润因素。

中国商业银行理财资管部门多隶属于零售或者个人金融板块,独立性和重要性地位不高。理财业务部门改革应伴随着商业银行业务变革而进行,在非利息收入不断受到重视的条件下,理财业务部门,包括资管部门和私人银行部门应该获得更多的独立地位。因此,在部门设置上把大资管部门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级部门,按照客户分层的原则,个人理财业务可以放在个人金融或者零售金融板块,为个人客户提供标准化金融产品;为私人银行部门配备专业私人银行家,并提供业务后台支持,以保证私人银行的私密性和专属性;资产管理部门可以更好的发挥与其它业务部门的联动效应,包括产品开发和销售,为该类客户提供半标准化、半定制化的服务。

另外一个重要的改革思路是子公司制度,实现法人独立运营。目前监管层对于理财业务、私人银行部门的子公司制改革已经取得一致意见,未来将主要进行试点。2013年底,交通银行资产管理部宣布探索事业部制改革,2014年7月,银监会下发《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银行理财实业部制改革开始全面推动。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450多家银行完成理财业务事业部改制。

事业部制改革对银行理财业务部门的单独核算、风险隔离、行为规范、归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理财业务部门经营决策权和一定程度的人、财、物支配权。从实际效果看,改革之后,银行理财部门仍然为银行内部,没能实现真正的风险隔离和独立经营决策,内部考核和薪酬激励机制仍受制于银行业平均水平,这使得银行理财资管无法与资管同业展开更好竞争。

银行理财业务部门和私人银行部门下一步将从事业部制过渡到子公司制。目前中信银行等银行拥有资管子公司,子公司制改革带来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独立经营决策,子公司制具有更好的风险控制的效果,可以将破产风险控制在银行外部;另外更高的独立性也有利于理财资管业务真正回归“代客理财”,消除投资者心目中的银行保本的影子,打破“刚性兑付”。

第二,回归本源,强化激励。银行理财资管业务作为非传统银行业务,通过子公司制独立运营,有利于理财资管业务回归本源,以往银行为了存款而冲时点,手段之一就是通过理财业务。理财业务的回归有利于同业竞争和分业监管,银行理财业务独立法人经营,有利于理财资管与券商、基金等资管公司展开公平竞争,同时也有利于分业监管。此外,作为理财资管公司,其薪酬考核也将更多按照同业标准,这将对从业人员薪酬待遇有所提升,同时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会更高。

过去十年,银行理财实现了从小到大的变化,2014年理财规模已经达到了约18万亿元。受政策套利和监管影响,银行理财呈现出畸形的发展路径,未来十年,理财产品低风险、高收益的情况一去不复返,银行理财业务回归代客理财、转型资产管理业务已经成为业内和监管层的一致共识,这既是一种回归正路,也是向更高层次的迈进。

在新的局面下,大银行和中小银行以及城商行开展理财资管业务应区别对待,未来十年,大银行在市场中仍将占主导地位,主要以开放式、净值型和结构类为主,其客户优势更加显现,信誉优势也将对客户产生吸引作用,传统渠道优势在客户服务方面会有新的作用,但同时,产品净值化以后,管理规模大也将是大行资产管理的一大难题,规模太大,势必会影响产品收益率;相反,小行具有更好的灵活性,资产管理规模小,而且未来资产管理业务拼的是管理能力和投资能力,规模并不是最主要的,小行的劣势主要是客户渠道和信誉无法与大行相比,以及产品工具偏少,因此,小银行更需要努力提升投资和研究能力。

小银行做资产管理需要突出差异化特色。第一,做强固定收益率资产,向净值型产品转变。固定收益率产品具有较高安全性,通过净值化,又可以提高产品流动性,形成安全性和流动性兼备的差异化特色,在留住现有客户的基础上,吸引新的客户。第二,跨界合作,拓展销售渠道,丰富产品线,通过券商、信托等渠道,拓展投资品种,弥补工具不足的缺陷,同时通过其他商业银行,拓展销售渠道。大银行具有强大的国家信誉以及客户优势,拥有广泛的销售渠道和产品线,良好的信用风险控制。国内大行一般都会有下属子公司,包括信托、基金、保险、券商、资产管理公司等,这也是大行开展理财资管业务的独特优势。

变形计篇3

关键词:小孤山水电站;变形监测;结果分析;预报

一、工程概况

小孤山水电站水利枢纽是我国目前建在软基上的第一座中型电站闸坝,是黑河大峡谷的第3座梯级水电站,上接大孤山水电站厂房尾水,设计正常蓄水位2160m;下接龙首二级(西流水)水电站库尾,正常水位1920m,开发段河道长约15km,设计水头140m,该水电站采用长隧洞引水式方案开发,设计引水流量98m3/s,电站装机约100MW。工程规模属中型工程,主要建筑物设计标准为三级,次要建筑物设计标准为四级,临时建筑物设计标准为五级。小孤山水电站开发河段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黑河大峡谷中段,两岸有大面积陡崖分布,峭壁耸立,河中乱石层叠,水流湍急。有山区四级公路沿峡谷穿过,枢纽距张掖市约100km,交通便利。

为了解和掌握闸坝的稳定性、验证相关的设计参数,确保水电站的长期运行安全,保证发电机组正常出力和投资效益的正常发挥,受黑河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委托,按照《黑河小孤山水电站枢纽外部永久变形监测技术设计报告》和《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水利水电施工测量规范》、《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对小孤山水电站枢纽外部进行变形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二、外部变形监测方案设计

外部变形监测主要从两方面展开工作,一是进行建筑物水平位移监测,另一是进行建筑物沉降监测。水平位移监测采用视准线法,在设置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上架设高精度经纬仪,照准视准线另一端点,测定设置在该轴线上的监测点的变形情况。沉降监测是采用精密几何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布设于建筑物上观测点的高程变化,来确定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监测点水平位移量变化较大、监测点沉降量较大或沉降量明显不均匀时,应及时向业主报告,根据需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在沉降监测中,为了保证监测精度,正确反映建筑物的沉降情况,按照二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2.1观测点位的设置

变形监测点的布设是进行变形监测的基础。根据监测点布设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依据小孤山闸坝的结构形式及特点,在枢纽闸坝1#、2#、3#和4#泄洪冲砂闸范围内,布设3条视准线进行闸坝水平位移监测;布设2条精密水准路线和1条支点水准路线进行闸坝沉降监测。

水平位移观测基点B1、B2和B3是具有强制对中装置、高1.20m的混凝土观测墩,预制在右岸道路两边的基岩上,四周加置了铁栅栏;照准基点A1、A2和A3是标有“莱卡”字样的目标专用照准觇牌,用3个(或4个)螺钉固定在左岸基岩上。水准工作基点有2个,一个位于B2观测墩底座上,一个位于Y15监测点下游右岸基岩上,均为现浇圆钢标志。两个水准工作基点上均引测了二等水准高程。

Y01~Y15是设计的变形监测点,这些点为高出地面0.30m的现浇永久监测墩,其上安置了强制对中盘和水准高程测量标志,作为平面位移监测和垂直位移监测的标志。

2.2变形监测使用仪器的选择

为保证测量成果准确、可靠,满足规范规定的精度要求,水平位移监测采用T3型经纬仪,并配用监测专用活动觇标进行;沉降监测,选用德国蔡司公司生产的NA-2型精密光学水准仪(±0.40mm/km)并配用铟瓦合金标尺进行几何水准测量。在作业前后,对仪器的相关项目进行了检验与校正,使监测仪器的各项指标符合国家及规范要求。

2.3变形监测方法

水平位移观测是将T3型精密经纬仪架设在B点,正倒镜照准对应的特制照准点A各一次,对架设在各监测点上的带有千分尺的移动觇标各读取一组数据,取其中数作为最终观测值。在沉降监测中,为了保证监测精度,正确反映建筑物的沉降情况,按照二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三、监测数据处理及成果分析

3.1数据处理

外业数据观测结束后,对观测数据进行认真地检查校核,剔除粗差后参与计算。闸坝的水平位移量,是将各监测点的观测量与上一次观测值比较得出相对位移量,将各监测点的观测量与初始值比较得出绝对位移量;闸坝的垂直位移量,是将各监测点上利用附合水准路线经平差计算求得的高程值与上一次观测值比较得出相对位移量,将各监测点求得的高程值与初始值比较求出绝对位移量。

3.2成果分析

2006年4月23日进驻工地,在28日下闸蓄水前几天,对各监测点的初始值进行了测定。2006年5月4日开始首期监测,至2008年5月的2年内,从前段(2006年6月22日前的6期)的按通知无周期规则监测到后段(2006年6月22日后的100期)每周四进行的有周期规则性监测,共计106期。

为分析和研究闸坝的外部变形,绘制了监测期水库水位过程线和各监测点的位移过程线:以各视准线上的监测点组成的横剖面代表闸坝横向位移曲线和以各闸墩为单元,其上监测点组成的纵剖面代表闸坝纵向位移曲线。

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各个监测点的位移过程线(剔除个别监测期个别监测点的异常值)认为,上游排视准线上的监测点的变形情形是:位于坝左(混凝土坝)上的Y01的变形位移量不大,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和同在一条视准线上的其它监测点呈相似的变化方向、过程,但因变形位移量大多在2倍测量中误差内,所以可以认为它是相对稳定的。Y02、Y03、Y04和Y05点在以上监测期发生变形且位移量随水位变化波动,总趋势是水平位移初期向上游,然后再向下游的过程;由于上游排监测基准点(B1)遭撞击破坏,自74期后Y01、Y02、Y03、Y04和Y05点无水平位移监测数据,故对上游排的水平位移无法进行连续性分析;垂直位移是一个缓慢上升到回落继而下沉的过程,且位移量不大。

中游排视准线上的监测点的位移变形情形是:位于坝左的Y06的水平位移变形量相对较小(最大达到-4.96mm),但和同在一条视准线上的其它监测点呈相似的变化方向、过程;要引起注意的是Y07、Y08、Y09、Y10和Y11监测点,在监测期后期水平位移向下游方向发生位移变形并随水位升降呈规律性的上下波动且呈加快趋势。Y07的水平位移量最大达到-5.96mm,Y08的水平位移量最大达到-9.66mm,Y09的水平位移量最大达到-11.94mm,Y10的水平位移量最大达到-12.01mm,Y11的水平位移量最大达到-13.79mm。垂直位移的变化在整个监测期也是比较平稳的,总体上讲是一个缓慢上升到回落下沉的过程,但明显随水位升降呈上下波动规律。

下游排视准线上的监测点的位移趋势是:在整个监测期,Y12的水平位移量和垂直位移量相对较小,Y13、Y14、Y15的垂直位移量相对较小而水平位移量较大,水平位移量绝大部分为负值并随水位升降呈规律性的上下波动且向下游方向变形位移。Y13的水平位移量最大达到-10.13mm,Y14的水平位移量最大达到-10.84mm,Y15的水平位移量最大达到-11.30mm。垂直位移量的变化在整个监测期都是比较平稳的,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位移变化量小,明显随水位升降呈上下波动规律。

四、结论

通过对2年监测数据分析,认为在该监测期闸坝发生了位移变形,且位移变形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不均匀的:①闸坝靠左岸位移变形较小,靠右岸位移变形较大;②水平位移变形较大而垂直位移变形较小;③水平位移变形方向向下游,大小随蓄水位的高低波动并在波动中增大;④该闸坝存在不均匀位移变形,且不均匀位移变形特征比较明显。

在整个监测期的后期,监测点Y07、Y08、Y09、Y10、Y11、Y13、Y14、Y15的水平位移量均逐渐增大,且有继续增大的趋势;垂直位移由蓄水初期的上升到回落再到下沉态势,但垂直位移量较小,明显随水位升降呈上下有规律波动。需要强调的是:该闸坝靠右岸各监测点在这期间的水平位移量(向下游)逐渐增大而左岸变化量较小,通过对各个监测点的监测数据的比对、分析,认为该闸坝发生了不均匀位移变形且特征比较明显,而残余变形值逐渐减小。

参考文献

变形计篇4

关键词:基坑,变形监测,水平位移监测,沉降观测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地下工程和超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各种深基坑开挖的深度和规模也越来越大。国内因地下工程或挖掘深基坑而造成的塌陷事件屡见不鲜。为加强对地下工程和深基坑安全监测,实现地下工程和深基坑监测工作的动态管理,保障工程施工安全,降低工程的造价,在深基坑施工中的变形监测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基坑变形监测的内容:

基坑开挖施工的基本特点是先变形,后支撑。在进行基坑开挖及支护施工过程中,每个分步开挖的空间几何尺寸和开挖部分的无支撑暴露时间,都与围护结构、土移等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这就是基坑开挖中经常运用的时空效应规律,做好监测工作可以可靠而合理地利用土体自身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控制土移的潜力,从而达到保护环境、最大限度保护相关方面利益的目的。

根据本工程的要求、周围环境、基坑本身的特点及相关工程的经验,按照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测点布置主要选择在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布点,拟设置的监测项目如下:

1、基坑顶部水平、垂直位移监测

2、支护结构水平、垂直位移监测

3、深层水平位移

4、管网变形监测

5、道路变形监测

6、建筑物沉降监测

7、锚杆拉力监测

(二)基坑变形监测方法:

1.监测点的布设

(1)基坑顶部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点

基坑顶部竖向位移监测点和水平位移监测点可共用一个标志,也可分别布设。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超过20m。测点利用长8公分带帽钢钉直接布置在新浇筑的围护墙顶部,并测得稳定的初始值。本项目拟布设垂直和水平位移监测点各16个,编号PD1~PD16。

(2)支护结构水平、竖向位移监测点

支护结构竖向位移监测点和水平位移监测点可共用一个标志,也可分别布设。监测点应沿布设在支护结构中部、阳角处;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超过20m。测点利用长8公分带帽钢钉直接布置在新浇筑的支护结构上,并测得稳定的初始值。本项目拟布设垂直和水平位移监测点各8个,编号Z1~Z8。

(3)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

根据《基坑支护方案》的要求,本工程共布设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6点,编号S1-S6。

(4) 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点

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埋设于周边建筑物上,采用植入铸铁标志方式。本项目拟布设监测点40点,编号CJ1~CJ40。

2.监测初始值测定

测量基准点在施工前埋设,经观测确定其已稳定时方才投入使用。稳定标准为间隔一周的两次观测值不超过2倍观测点精度。基准点布设3个,并设在施工影响范围外。监测期间定期联测以检验其稳定性。并采用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其在整个监测期间的正常使用。

为取得基准数据,各观测点在施工前,随施工进度及时设置,并及时测得初始值,观测监测初始值测定次数不少于2次,直至稳定后作为动态观测的初始测值。

3.监测点垂直位移测量

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二级水准测量规范要求,历次沉降变形监测是通过工作基点间联测一条水准闭合或附合线路,由线路的工作点来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某监测点本次高程减前次高程的差值为本次垂直位移,本次高程减初始高程的差值为累计垂直位移。

4.监测点水平位移测量

水平位移监测方法原理如图所示。在受施工影响较小的场地处埋设工作基点A、B、O,并使OA和OB分别大致平行于基坑的两边(对于基坑外形不规则的情况,使OA和OB分别与基坑主要边长大致平行/垂直即可)。设O点自由坐标为(1000,1000),并设OA为X轴反向。在O点设工作基点,并摆设全站仪,测量B点坐标作为检核。在待测点上安装反射棱镜,使用OA作为基线,使用全站仪的坐标测量模式直接测定各变形监测点位的坐标,并与初始值对比,作为该变形监测点的水平位移量,精度为1mm。

5.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三)基坑变形监测周期:

1.监测周期

本方案基坑监测从围护结构施工开始,至基坑侧壁回填土完工结束,预计监测工期约为4个月。

2.监测频率

本工程基坑监测等级为一级,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要求,并结合本地区其他类似工程的经验,监测频率拟遵从如下规定:

(1)开挖深度小于5m时,1次/2d;

(2)开挖深度在5-10m时,1次/1d;

(3)开挖深度大于10m时,2次/d;

(4)当垫层、底板防水施工完成后7天内,所有测量项目均为1次/2d;

(5)当垫层、底板防水施工完成后7-14天,所有测量项目均为1次/3d;

(6)当垫层、底板防水施工完成后14-28天内,所有测量项目均为1次/5d;

(7)当垫层、底板防水施工完成28天后,所有测量项目均为1次/10d;

(8)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

(9)监测数据有突变时,应增加监测频率,甚至连续观测;

(10)各监测项目的开展、监测范围的扩展,随基坑施工进度不断推进;

(11)基坑侧壁回填土完工,监测工作结束。

(四)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并及时向委托方及相关单位报告监测结果:

1、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2、监测数据连续3天超过报警值的一半;

3、监测数据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

4、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

5、支护结构出现开裂;

6、周边地面出现突然较大沉降或严重开裂;

7、基坑底部、坡体或支护结构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

8、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

9、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

10、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实时跟踪监测。

(四)监测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

在现场设立微机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实时处理。每次观察数据经检查无误后送入微机,经过专用软件处理,自动生成报表。监测成果当天提交给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及其它有关方面。

现场监测工程师分析当天监测数据及累计数据的变化规律,并经项目负责人审核无误后当天提交。如果监测结果超过设计的警戒值应立即向建设方、总包方、监理方发出警报,提请有关部门关注,以便及时决策并采取措施。同时根据相关单位要求提供监测阶段报告,并附带变化曲线汇总图;监测工程结束后一个月内提供监测总结报告。

参考文献:

[1]吴志连 浅谈对基坑变形监测 科技信息 2010(22)

[2]岳建平,田林亚等 变形监测技术与应用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年6月1日)

变形计篇5

“变形计”在栏目片头的包装上,有一行很吸引人的宣传定位语:普通人的奇迹。展现普通人在另一种生活模式中的故事,而不是沿袭国内近6年来的真人秀栏目老套路。

“变形计”是一种体验式的角色互换。也就是说,参与者要接受完全不一样的别人的生活,同样也有另一个人要进入到我以前的生活中来,而不是在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之中增添某种技巧、展示某种优势。它需要的是暴露问题。互换者并不知道,自己惯常的生活轨迹在突然发生转变的时候,惯性的作用会使自己发生怎样的变化,自己会在新的生活中暴露出一系列什么样的问题,在问题的暴露中依靠自身再去解决问题。也许问题并不能够完全的解决,但解决问题的过程已经是一种历练。而以前的国内真人秀,只是在一个个设计好的挑战和问题面前考验一下自己,而不是生活在掉了个儿之后回过头来去处理,或者去自省。从这个角度来讲,“变形计”并没有输和赢,有的只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以在惯常生活环境中形成的观念、习惯去体味另一种生活环境,而产生新的观念和感受。而这些新观念、新感受是否会在参与者将来的生活中产生一个或多个小分支,将会怎样延伸,没有人知道,恐怕也没人会去理会。

真人秀节目,它的特点全在了这个名字上面:“真”、“人”、“秀”。“真”是特色。它是非虚构的,它的手段是纪实。因为是24小时跟踪拍摄,“粗加剪辑”,“以原生态的面貌呈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真”是最大的特点。“人”是根本,是整个节目的意义。凸现人性,放大人即参与者在不同生活环境里的行为和心理,把一个更为真实更为鲜活的人展示出来。秀是关键。让参与者在矛盾、冲突、困境、迷茫中自然表现;而主办者将画面向观众主观展播,力图说明参与者正在体现人的真,体现人在适应新环境时流露出的新性情。怎么样来设计、制造不同的环节,让参与者在短短的7天时间里面,就体验到不同的人生感受,考验着节目创作者的策划能力与水平。

要使真人秀节目好看,就必须要有足够多的问题产生,要有矛盾和冲突,使观众关注参与者,关心参与者,为参与者的变化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湖南卫视非常明白如何利用各种手段方法将节目制作得跌宕起伏,颇具看点。

“变形计”第一集《网变》带给我们的,是两个生活环境迥异的少年。一个是城里孩子魏程,生活条件优厚,却不明原因地辍学,与家人的沟通出现问题;一个是乡下少年占喜,生活状况贫穷,朦胧地知道自己应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于是埋头忍饥挨饿刻苦读书。“变形计”带给了两个人完全不同的7天生活。从编创人员的初衷,应该是希望各自都能够有好的收获,让富家少年知道生活还有着他所不知道的艰辛苦楚,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贫寒学子通过7天能够打开眼界,更加坚定今后的努力方向。7天的农村贫苦生活会让魏程戒掉网瘾吗?7天富足繁华的城市生活会让一个农家孩子有什么样的心理变化?带着这样的疑惑与好奇,节目开始了。

繁华的城市生活,隐藏着太多的寂寞、自私、冷漠、懒惰和失落。

贫瘠的乡村生活,却拥有修复人的情感、唤回人们渐渐迷走的心灵的巨大能量。土地永远代表着深沉的爱和善良。

互换,尤其是迥异人生的互换,需要由互换的人能够发现原来不知道的东西。

魏程需要通过互换发现的东西很明显:真、善、美,发现纯朴的人性,发现富足生活背后的艰辛。占喜呢?大家需要他发现城市背后原来是有很多酸涩,发现他所幻想的、追求的生活其实充满了艰辛、不安。他奋斗的目标究竟是不是这样的生活?让他领略了城市的繁华还不够,还需要让他知道繁华背面的种种,也就是说,最后占喜还需要了解的,除了他早就心知肚明的“不读书不行”的致富规则,还有苦心安排的诸如“城市里有着很多空垂双手、风餐露宿的健全人”等等的残酷现实,以及他隐约体会到但并没有往心里去的人与人之间习以为常的冷漠。

反差于是在这里呈现了出来。为什么观众觉得整个节目存在倾斜,存在不公,占喜成为一个要变好的孩子的配角和反衬,并被推向了被批判的异端,就在这个很隐蔽的失误上。

编创者带着早已感知过城市生活消极面的感彩与批判精神,希望这个没有遭遇过好生活的、一直羡慕富足生活的占喜在7天之内就能生出理性精神,希望他们一如既往地保持他从土地那里继承来的、城市人已经追不回来的品质。这个孩子身上背负了这样重的责任,而编创者却抽身而去,没有深层的悲悯,只有性急的指引。在这样一个外表异常华丽而物欲异常凶猛的城市,两个侧面,到底要让小占喜了解哪一个?穷人,并不一定代表他对这种状态的认同。一个农村的孩子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可以任由他去体验,那他当然是非常快地投入到享受中去。城市生活意味着各种名目繁多的享受,从头到脚,从生理到心理,可是享受的背后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要怎么样才能获得这样的享受?通过20年的奋斗?通过生在一个好的家庭?还是通过非法的、令人不齿的手段一夜暴富?第二种境况对于占喜已是不可能,第三种情况是大家不希望的,只能够是第一个选择。

然而,作为互换之前的魏程,的确是第二种来源方式的生活。互换,不就是过对方的生活吗?为什么给占喜的生活是一种含混不清的状态,既享受,又警惕。魏程是不奋斗的生活,占喜是必须抗争的命运。魏程换过去,可以无须抗争,但是被土地的生命力一步步唤醒;占喜换过来,却不能够享受这种生来的繁华,在城市人们的注视下“丧志”,备受苛责,不得不在各方的安排下去见识生活的另一面。这种穷富之间的瞬间颠倒,对占喜如果不是一个梦,那又是什么?连个梦都做得那么瞻前顾后。所以说,占喜换过来的生活无形中背负了更多的层面。

人们可以欢喜一个娇气的富家子弟被苦难摔打,却不能接受一个穷孩子白白张着嘴美滋滋吃着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人们不断地打断他,提醒他:好吃的馅饼,每一口都是来之不易的,以后还想吃吗?那就要奋斗,你还应该去看看很多在城市里吃不饱穿不暖的人。因为他表现出来吃这种馅饼的满足感,于是人们开始考虑了:他一定过不回原来的日子的,谁不贪恋好的生活?何况一个孩子?然而,土地的单纯和质朴为什么在城市的生活中显得微不足道?人们怎样才能够说清楚,诚实的劳动、勤劳的双手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并不一定能够开垦出富足的生活。

媒体在一期节目里并没有往深层去想,却只是凭直觉和单单的优越感去警惕着这一切,殊不知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并不公平。这个视角不平等,才会引起如此多的讨论。媒体的、知识分子的职责在一个这样戏剧化的节目里转嫁到了孩子身上,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媒体巧妙地绕开了严肃和深刻,只是在占喜的梦里面,带着尚不自知的优越感,转引“其实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当别人,把别人当自己”的哲学语言,在密集的解说词中,表达着对占喜的批判,使这个穷孩子在人们心里渐渐失衡。同时反复用影像不断加重在青海逐渐被土地修复的魏程,一路用慢镜头不断重温魏程流泪、下跪的瞬间。于是更加重了两个少年的不对称。原本只是缺少物质文明、存在生存条件不对称的农村孩子,开始在精神层面“沾染”上“不良习气”,自然成为那边高调颂扬的情感的附属品和反衬。只重在感情上做文章,打造高收视率的情感真人剧,媒体回避和绕走现实的高明,有的时候却是一种失职的表现。

变形计篇6

变形金刚:超越视觉――这是G1变形金刚的广告副题,当时间进入公元2007年,一场虚拟的视觉盛宴再次为我们演绎了超越视觉的深刻含义,想象一下,向十英尺高的巨大机器生命体,在我们的眼前变形!好将是怎样的视觉震撼!

其实很久之前,我们就已经认识他们――这些“超机器生命体”。那时他们仅仅是我们手中的玩具;是我们眼中的卡通英雄,我们与他们的交流,只在电视前,在漫画中。而现在,感谢电脑CG技术,我们E可以在电影院中,“亲眼”看到那些原本属于地球人的悍马越野车、F22战斗机,在我们眼前“真真实实”地分裂、重组,化身为那些天外来客的钢铁身躯。

人物,从熟悉“变”得陌生

让众多人瞠目结舌的是,擎天柱、威震天、红蜘蛛、大黄蜂……这些我们曾经最熟悉的英雄,此时却成了我们眼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威震天不再是手枪,而变形为外星战机;红蜘蛛由F15升级成F22战斗机,爵士不再是保时捷跑车,而是庞迪车,大黄蜂从甲壳虫“进化”为一辆雪佛兰,只有擎天柱大哥依旧是集装箱卡车,却不再拖起车……

攻略第二阶:玩具篇

“儿童”玩具,“变”化多多:

玩具嘛,小孩子自然是厂商的“首选”消费群体。比起当年金刚玩具的“单一口味”,现在真人电影玩具的低端产品却是从幼儿到小学生,分类齐全 它们或变形简单;或尺寸迷你:或造型卡通:或拥有回力、声光效果。每个年龄段可以各取所需。让人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

这一部分玩具包括:专门为幼儿开发的造型卡通,带有回力的小车,可以在行进过程中弹出后半部变形为人的Cyber Slammer(回力战士):高度为12寸、具有弹射和声光效果、不可变形的“玩偶”――Cyber Stompin(电子踩踏者),还有入门级别、变形简单的Legend(传说级):带有“一键变形”机关,为4-8岁儿童准备的简单变形版本――Fast Action Battler(快捷变形级),最后是名为Transformers Robot Heroes的卡通人偶,人物包括“G1时代的人气角色”和“电影版角色”两类。

攻略第三阶:周边篇

“漫”“游”篇:纸上谈兵“变”成“指”点江山

纸上谈兵:

变形金刚的漫画一向是适合“全年龄层”。早在80时代,漫画就以其宏大的世界观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住了为数众多的成年人。而围绕此次的真人电影,从2月才开始推出的拥有“前传”性质的漫画,则多少带有电影情节的“补完”性质。虽然外星背景下的色调比较灰暗,人物造型也很“前卫”。但“想真正看懂电影,就要先看漫画”,HASBRO和IDW漫画的这一步棋真是绝妙啊。

除了漫画,还有面向成年读者的电影系列小说,以及面向低龄段的画册和书籍。这次真人电影的周边产品运作堪称“面面俱到”。

“指”点江山

真人电影的官方游戏也紧随其后! 2007年6月起,由ACTIVISION出品的变形金刚真人版游戏,将两派的“战火”燃烧到各大主流游戏平台上!

面对这场虚拟世界的战争,现实中的你又要如何选择?是扮演博派保卫地球7还是扮演狂派征服世界7套用擎天柱的配音PETERCULLEN的台词“You know,who you are!”

变形计篇7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变形控制;设计;分析

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建筑工程的数量与日俱增,而深基坑正是在建筑工程数量较多的情况下使用的一种关键性技术。这也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技术措施。为了保证深基坑正常发挥作用,就要对其进行支护,因此,需要对深基坑进行合理设计,避免其发生变形,如果支付变形,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质量与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深基坑支护变形控制设计,就非常重要。其中深基坑支护变形控制设计,既包括支护本身的结构设计也涵盖了与之相邻的建筑、管线和道路,而本文主要是针对支护本身的变形控制设计进行分析探讨。

1.深基坑支护变形控制设计的具体要求分析

深基坑支护变形控制设计在具体设计中,要具有一定的依据,主要是深基坑的尺寸,最大荷载力,附近建筑环境、道路环境、管线环境以及地理地质条件等。为了符合设计标准,要在一定的设计要求之下进行合理设计。具体如下:

1.1技术要求

深基坑支护变形控制设计,(1)要具备一定的抗滑稳定性,抗倾覆稳定性,同时要达到抗管涌和抗隆起的要求。[1](1)要对深基坑支护结构强度进行合理设计,保证强度是实际变形量与深基坑支护变形控制设计的要求相符合。

1.2投资要求

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制定科学的深基坑支护变形控制设计方案,设计的每个环节造价最低,在保证设计方法符合工程施工标准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投资,降低造价,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1.3工期要求

深基坑支护变形控制设计,要结合施工具体情况,对施工程序,施工标准,每个施工环节的具体期限等有一个明确的标记,尽量使施工简洁快速,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避免延误工期。

1.4深基坑周围的环境要求

深基坑支护变形控制设计,不能只考虑深基坑本身情况,还要关注与之联系密切的周围环境。注意周围环境对深基坑变形的实际要求。保证在深基坑施工时,其周围的建筑、管保、道路等发生位移、沉降和倾斜的程度都在规定范围之内,避免对其周围的各种建筑、管线、道路造成损害和严重的影响。

2.深基坑支护变形控制设计方案分析

2.1科学建立深基坑支护变形控制设计模型

深基坑支护变形控制设计,一般需要建立科学的设计模型,对整个设计方案进行完整的呈现,便于发现问题,方便修改,以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建立深基坑支护变形控制设计模型,一般主要包括四个设计要素:一是设计变量的确定。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取深基坑支护的具体形状和参数等数据信息,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比较,为优化深基坑支护变形控制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二是明确目标。深基坑支护变形控制设计,要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要具备一个目标函数。在深基坑支护变形控制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要有一个完整的整体目标,有目的地进行设计,而且这个目标的设定要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造价上要保证最低。三是确定一个约束条件。基坑支护变形控制设计,需要对设计的变量进行科学取值,在取值的过程中,不能没有限制,任意选取,要保证具备一个合理的约束条件,保证取值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四是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在深基坑支护变形控制设计中,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数学模型,有利于保证设计的精准性。要根据设计变量,列出相应的函数,再根据设定的约束条件,优化数学模型,在限制条件下,选取一个适当的变量,从而使函数值最佳。

2.2合理设计单支点锚桩

首先要合理选择锚点的具置,这也是保证单支点锚桩设计最优的前提,[3]接着就是锚桩截面的设计,要在改变锚点受力情况,改变锚杆位置的基础上,使反弯点的弯矩值大概一致,然后把这个具体的值作为锚桩截面设计的具体依据。一般锚桩的位置与深基坑的顶端越接近,其产生的位移距离就越小。所以,在对锚桩位置进行选择时,压尽量减少锚杆的位移距离,同时要保证深基坑顶端的位移距离尽可能的小。此外,还要算出深基坑支护的入土深度、最大正弯矩和向弯矩,以此作为参考数据,准确选择深基坑支护的最优位置,确定最佳锚桩截面积和锚点承受力,从而保证单支点锚桩设计的合理性、准确性。

2.3优化设计多支点锚桩

在多支点锚桩的设计过程中,(1)挖掘基坑到第一道锚杆的位置,保证深基坑支护呈悬臂状态,接着对支护桩的内力和桩顶位移距离进行准确计算,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做出适当调节,使其达到设计的标准,保证设计方案合理。[4](2)在正确确定第一道锚杆的位置之后,对第二根锚杆的锚杆的位置进行确定。在实际确认过程中,要对第一道锚杆的撑反力进行计算,一般采用弹性抗力有限原发计算方法,接着对锚点的受力和锚桩顶端的位移进行计算,最后对第二根锚杆的最大位移和支护结构的内力进行计算。(3)以此类推,在确定第一根和第二根锚杆位置的基础上,深基坑挖至坑底进行标高,根据实际情更合理调整锚撑点的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多支点锚桩的设计更加科学。

3.深基坑支护变形控制的策略分析

3.1保证嵌固深度

在对深基坑支护变形进行控制的过程中,根据观察分析发现,围护桩嵌固深度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桩体发生的水平位移和深基坑底的隆起程度就会相应减小,其中,深基坑底隆起减小的程度要比桩体发生的水平位移减少的程度大。[5]当嵌固深度达到一定程度和标注时,桩底慢慢地不再发生变形,如果桩长继续延长,降低围护桩变形的作用也不再明显,但是对减少深基坑底隆起还是具有一定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控制深基坑支护变形,要保证嵌固的具体深度。

3.2强化支撑的位置设置

深基坑支护变形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支撑的位置变化对其影响很大。一旦深基坑支付支撑的位置发生变化,必将引起深基坑支护变形的发生。支撑位置变化的具体程度直接影响着深基坑支护变形的程度。因此,在对深基坑支护结构进行设计时,要根据深基坑支付结构的内力和变形的具体影响,结合深基坑施工空间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从而正确设置支撑的位置,尽量避免其大幅度的变化。

3.3控制支撑刚度

深基坑支护变形与支撑刚度的变化也具有一定的关系,通过实际研究发现,支撑刚度的增加会减小围护桩水平位移的最大值,但是不会对深基坑支护位移发生过大的变化,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采取增加支撑刚度的方式,进一步控制深基坑支护变形。

3.4合理设置隔离墙

深基坑技术一般是应用于数量较多的建筑群,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面临的施工环境比较复杂。更好地发挥的深基坑的实际作用,为了防止深基坑变形,要采取深基坑支护,为了进一步控制支护变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隔离墙。隔离墙的设置很大程度上能够起到加固深基坑的作用,但是如果设置不合理,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但不会发挥加固作用,还会加重深基坑的变形,因此,在实际设置中,要综合分析施工实际,结合各种影响因素,保证隔离墙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

3.5对深基坑坑底进行加固

对基坑坑底的土体进行加固,是控制深基坑支护变形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固的具体方法一般是在坑底增加土体,主要采用裙边加固法、抽条加固法和二者结合的加固法,通过加固作用,保持坑底的稳定性,从而控制深基坑支护变形。

结论

在现代建筑工程建设中,深基坑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深基坑支护变形控制设计的水平,对深基坑施工质量的影响很大,因此,要在实际设计中,根据设计的具体要求,根据设计的具体程序和要点,不断优化设计方案,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深基坑支护变形控制的力度,从而整体上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促进建筑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吕三和.深基坑支护变形控制设计与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

[2]张钦喜,孙家乐,刘柯.深基坑锚拉支护体系变形控制设计理论与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1999,21(2):161-165.

[3]宋建平.深基坑支护变形控制设计与研究[J].低碳世界,2015,35:129-130.

[4]李腾.深基坑变形分析及支护结构优化设计[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

变形计篇8

关键词:剥隘滑坡;地表变形监测;深部变形监测;降雨量

中图分类号:P6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9-0160-04

1 引言

广西百色水利枢纽云南库区剥隘镇四、七、九片区古滑坡整体于2008年11月~12月在水库蓄水、强降雨等作用下出现变形复活,滑坡前缘临库一带出现较大规模的塌岸、道路桥梁开裂、房屋变形拉裂、水厂蓄水池漏水、公路挡墙裂缝发育等变形现象,引起当地居民恐慌。右江公司于2008年11月17日建立并启动了滑坡变形体临时变形监测网,由长江三峡勘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和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合作,开始对滑坡变形实施动态监控,并对测量成果进行汇总分析,实时准确提供滑坡变形情况,及时预测滑坡变形趋势,为右江公司在滑坡应急抢险中的决策提供可靠的监测资料(图1)。

对滑坡的治理,陆续进行了一系列抢险措施,包括水厂、九片区、四片区的抗滑桩支档;七号沟的土石方回填加固;七片区的格构锚防护;地表排水系统的施工;20万m3的甲村前缘压脚工程。另外还有目前正在施工的1号、2号地下排水洞以及将要实施的70万m3的甲村滑坡压脚工程。剥隘滑坡的前期变形监测在应急抢险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为勘测、设计和施工方案实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了提高监测精度和质量,为了检验治理工程效果,防止地质灾害对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危害,在原有监测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长期安全监测的技术方案。

2 剥隘镇滑坡变形监测网的设计与实施

在全面分析了现在监测项目和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剥隘镇滑坡变形监测网,进一步加强剥隘镇四、七、九片区滑坡整体的安全监测,并及时向右江公司、工程监理单位提供变形数据及分析结果,同时可为滑坡治理的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了精确的测量数据。剥隘镇滑坡变形监测网包括了5个方面的内容。

2.1滑坡地表变形监测

2008年5月份以前的监时监测网布置了29个临时监测点,为了检验治理工程效果,提高监测精度,按照新的技术要求,新的地表变形监测网重新设计,在滑坡范围内共布置18个永久点,埋设观测墩埋(如图1所示),按15d一次进行周期监测。采用Leica TCA2003型测量机器人观测滑坡表层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水平位移观测位移量中误差为±5mm,垂直位移观测位移量中误差为±3mm。5月底和6月初进行了初始值观测(TP16、TP17、TP18初始值的观测在6月底)。并对观测的数据位移量按周期进行了统计(表1、表2)。

2.2 滑坡深部变形监测

在监测区布设深部变形监测钻孔,目前安装和观测6个孔(如图1),按15d一次的周期进行监测,采用CX-03E钻孔测斜仪进行观测,深层水平位移观测位移量中误差为±4mm/15m。自2009年2月以来经过了近一年半的监测,深部位移监测孔观测的基本情况见表3,深部位移监测孔孔深-位移曲线图见图2(以IN06为例、其它监测孔由于篇幅关系略去)。

2.3应力计、锚力计测量

如图3所示,在水厂、九片区、四片区抗滑桩布置应力计和锚力计,进行周期观测(每月2次),采用南瑞NDA1411 振弦式指示仪进行观测。应力、锚力观测值曲线见图4。

2.5 钻孔地下水位观测

剥隘镇滑坡变形监测网设计并建立有10个地下水位长期观测孔,有ZK19、ZK28、ZK33、ZK37、ZK40、ZK44、ZK51、ZK55、ZK56、ZK65,平面布置图见图1,每月观测二次以统计钻孔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3 监测预警值的确定

变形监测预警值的确定是变形监测技术设计的重要内容,根据滑坡的变形情况,设计人员参考有关资料,针对性地制定了以下预警值,作为剥隘滑坡监测和预报应急预案依据。

3.1 地表位移监测

(1)Ⅰ级预警(红色)。3个月的地表监测累计位移量超过50mm或单次监测位移增加量超过30mm。

(2)Ⅱ级预警(橙色)。3个月的地表监测累计位移量超过40mm或单次监测位移增加量超过20mm。

3.2 深部位移监测

(1)Ⅰ级预警(红色)。单月监测累计位移量超过100mm或单次监测位移增加量超过50mm。

(2)Ⅱ级预警(橙色)。单月监测累计位移量超过60mm或单次监测位移增加量超过30mm。

3.3 钢筋应力计

(1)Ⅰ级预警(红色)。钢筋应力监测测量值(绝对值)超过100MPa。

(2)Ⅱ级预警(橙色)。钢筋应力监测测量值(绝对值)超过50MPa。

3.4 锚索锚力计

(1)Ⅰ级预警(红色)。1 000kN级预应力锚索(除四片区Z41号桩外)锚力计测量值超过980kN,2 000kN级预应力锚索(四片区Z41号桩)锚力计测量值超过1 500kN。

(2)Ⅱ级预警(橙色)。1 000kN级预应力锚索(除四片区Z41号桩外)锚力计测量值超过950kN,2 000kN级预应力锚索(四片区Z41号桩)锚力计测量值超过1 200kN。

4结语

剥隘镇滑坡变形监测网通过地表变形监测对滑坡表面的变化进行监测,通过安装钻孔倾斜仪对滑坡内部变化进行监测,另外在抗滑桩上安装应力计和锚力计对抗滑桩的受力情况进行监测,整个监测网形成了立体的变形监测系统。由于滑坡的变形,和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关系很大,观测剥隘滑坡范围里降雨量情况,右江库水位的升降情况,同时对滑坡内的10个钻孔的地下水位进行观测,整个监测网同时形成了完整的变形监测系统,对掌握剥隘滑坡的动向和变形趋势,对滑坡地质灾害的应急抢险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各项观测值变化情况来看,观测数据远离设计预警值,前期滑坡治理措施已经发挥着重要的稳定作用,滑坡目前尚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随着滑坡治理项目的完善和投入使用,剥隘滑坡的稳定性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实践证明,剥隘镇滑坡变形监测网为治理工作提供了正确可靠的变形数据,这对保护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地质调查项目管理方法与标准规范全集编委会.DZ/T 0227-2004.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S].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 张正禄.工程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 王 姣,高桂青.枫渡水电站滑坡体变形观测资料分析[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26(3):59~62.

变形计篇9

关键词:“变形金刚”机器人;设计;实现

0 引言

随着机器人技术不断发展,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几乎渗透到所有的领域,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美国和日本多年来引领国际机器人的发展方向,代表着国际上机器人领域的最高科技水平。第一台可变形机器人样机就诞生于1988年,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研制的可重构模块化机械手系统(RMMS)。自此,变形机器人系统不断完善,各种可变形机器人层出不穷。

我国在某些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但未掌握整体核心技术,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变形机器人较少。目前我国机器人技术相当于国外发达国家20 世纪80 年代初的水平。特别是在制造工艺与装备方面,不能生产高精密、高速与高效的关键部件。总而言之,国内产业缺乏可变形机器人的制作技术。

综合国内外机器人的发展状况,可见机器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某些机器人因机械结构的限制,很难适应工作环境和任务的变化,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灵活地根据周围环境调整运动姿态的机器人,以适应更为复杂的任务。

变形机器人是机器人领域中新兴起的一个研究方向,同时也是当前机器人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变形机器人又称可重构机器人,是一种具有较强环境自适应能力的机器人,它可以根据环境变化和任务要求而改变自身的构形来完成不可预知的作业任务。目前已经开发的变形机器人系统根据其能否实现自动重组,一般分为两类:静态变形机器人和自变形机器人。但目前这两种机器人大多还处于原理样机研究阶段,其移动与变形速度比较缓慢。本项目所设计的变形机器人,由许多功能简单并具有一定感知能力的模块机器人有机联接而成,有效地解决了上述机器人移动和变形速度缓慢的问题。变形机器人通过变形获得不同的形态,实现机器人在不同的环境情况下采取不同的运动步伐或机器人关节的运动导致本体的某些部分相对位置的变化而呈现一种新的作业构形,以适应环境的要求,从而发挥不同的作用。

1 “变形金刚”机器人的设计

本项目对变形机器人进行合理的优化,在保证机器人整个拓扑连接关系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通过机器人关节的运动导致本体的某些部分相对位置的变化而重新呈现一种新的作业构形,完成给定的任务。其次,通过汲取美国孩之宝公司推出一系列级别的变形金刚玩具构思,改进本项目变形机器人的形态和构形的整体协调运动形式。最后,通过3D-MAX等三维图解对机器人在变形过程中进行形象的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为机器人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实质性的参考依据。

1.1 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变形机器人的设计不同于一般人形机器人的设计。为了实现人形状态的完备功能,机器人的构型需要依照人类运动关节的构造而设计。本项目变形机器人采用了19个舵机实现其完整的功能。首先是变形机器人人形基本结构的设计(如图1)。腿部由10个舵机来实现人形的基本功能,保证变形机器人处于人形状态下能够自由行走,并且能够实现劈叉、侧走等多个功能。手部应用了6个舵机,能够实现手部的前举、上举、侧举等功能。另外是头部的设计。在变形机器人处于人形状态时,用舵机替代变形机器人的头部,而头部的挡板转至胸前,作为机器人的胸板;在变形机器人处于车型状态时,挡板转动覆盖住头部舵机,作为机器人车型的车头结构。为保证车型机器人(如图2)的实现,在机器人膝关节处加装了一对360度舵机并配有防滑轮作为主动轮,而在机器人的肩部加装了一对防滑轮作为从动轮,由主动轮带动从动轮实现机器人的自由前进。同时,在变形构型设计上既要考虑在变形过程中模块间的碰撞、一次结构改变的步数以及确保模块集合可以到达必要的位置,又要精确设计车型四轮的安装位置,以及其他构型对其变形过程所造成的影响。

图1 机器人人形结构设计图

图2 机器人车型结构设计图

1.2 机器人的运动模式及运动姿态设计

本项目机器人变形过程中,脚踝上360度舵机、膝盖舵机、腰部舵机照指令旋转,促使变形机器人身体部位前倾,根据惯性,机器人身体部位向前转动落于腿部、腰部部位接触地面、腿部呈现折叠状态。这时,变形机器人腿关节处装有的车轮便与地面接触,使其变成车型机器人的车轮,从而实现人形到车型的状态。接着,根据指令,轿车形态的机器人开始运动。

在实现轿车形态与双足形态的转换时,利用机器人的车门即手来做定点支撑,腿部伸直,脚板贴地,利用舵机的力度,使机器人缓缓撑起,从而得到双足的状态。(如图3)

图3 机器人变形过程图

2 “变形金刚”机器人的实现

变形机器人所有模块的运动都基于一套几何学的原理,并通过程序算法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动作,实现机器人能够在不同的地面和环境情况下采取不同的运动步伐或机器人关节的运动导致本体的某些部分相对位置的变化而呈现一种新的作业构形。采用通用的权限算法和操作步骤,支持变形机器人处于双足状态时具备人形机器人舞蹈、格斗、行走等多种功能。

2.1 机器人基本部件

本项目所涉及的变形机器人采用舵机来实现机器人各部件的衔接,其中腿部为串联机构,共有12个舵机,单条腿上由5个180度舵机和1个360度舵机组成,具有6个自由度、6个旋转关节、4个轮子和多个连杆。

2.2 人形机器人转换成车型机器人

此转换过程是“变形金刚”的主要功能体现之处。机器人的驱动系统由左右2个电机构成,分别带动其对应的一侧车轮转动,从而实现机器人平台的前进、后退和转向等动作。车轮直径为200mm,正常行驶下采用轮式行进。机器人接收到操作员发出的信号,可以实现前进、转弯、后退等作业。当遇到高于轮子半径且低于250mm高的障碍时,通过前后腿协调摆动来实现越障;当遇到高于250mm的障碍时,可实现差速转向。轮腿之间的角度可以调节,进而调整机器人的横滚角,在遇到左右高度不同的地形时,可以通过调整轮腿之间的角度来保持机器人的平稳。

当机器人接收到无线遥柄发出的信号时,机器人从站立的姿势开始,机器人的头部、胸部关节舵机先收起,然后其腿部关节、腰部关节以及肩部关节舵机按照指令进行旋转,直到手臂盘旋着贴近背部,随之双膝弯曲,类似于“扎马步”。根据惯性,变形机器人的重心往前倾,在此过程机器人的2个驱动轮和2个滚向轮落地。再者,脚板处的舵机向上收起,呈现折叠状态,作为车型状态下机器人的尾翼。而位于身体一侧的手部挡板则作为“车门”,可以实现“车门”的打开与关闭等动作,此时,背部的挡板作为车身的主体部位。由此实现了人形机器人(如图4)到车型机器人(如图5)之间的转换。

图4 该研究项目机器人变形人形状态的结构图

图5 该研究项目机器人变形车型状态的结构图

2.3 车型机器人转换成人形机器人

车型机器人转换成机器人是变形机器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一个重难点。其结构左右分别对称,主要由“头部”、2只“手”、2条“腿”和“身体”构成。其中,对可变形机器人的单腿串联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分析,构建了可变形移动机器人腿部的运动学模型。在结构上,单腿是由5个舵机通过U形构件连接而成,使得机器人能够保持平稳和正常行走,甚至具备舞蹈、越障等能力;单手由3个舵机构成,能够向360度“伸手”,实现多种功能。在站起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机器人重心的问题,使之在整个变形过程中找到平衡点。在实现轿车形态与双足形态的转换时,利用机器人的车门即手来做定点支撑,腿部伸直,脚板贴地,利用舵机的力度,使机器人缓缓撑起,从而得到双足的状态。

3 结束语

“变形金刚”机器人采用适当的优化方法确定最优的装配构形,通过机器人关节的运动导致本体的某些部分相对位置的变化而重新呈现一种新的作业构形,以适应环境的要求,完成各种给定的工作。“变形金刚”机器人是由许多功能简单并具有一定感知能力的模块机器人有机联接而成。变形机器人通过变形可以获得不同的形态,即通过人工操作无线手柄根据变化的环境和任务调整自己的结构,实现机器人能够在不同的地面和环境情况下采取不同的运动步伐或机器人关节的运动导致本体的某些部分相对位置的变化而呈现一种新的作业构形。变形机器人突破了单一形态机器人特定的运动方式的限制,直观具体展现不同形态机器人各自特征以及相互之间转换与衔接,更易理解机器人各关节运动对机器人动作运动的影响,其核心是智能技术。再者,机器人人车自由转换这一特点不仅可以完成不同性质的任务,还大大地节约了资源,降低了成本。

参考文献:

[1] 刘金国,王越超,李斌等.链式可重构模块化机器人变形机理与实现[J].农业机械学报,2005(9):101-105

[2] 李斌,董慧颖,白雪.可重构机器人研究和发展现状[J].沈阳工业学院学报,2000(4).

[3] 王永甲,可重构模块化机器人构型设计理论与运动学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2-3.

[4] 刘明尧,谈大龙,李斌等.基于多Agent可重构机器人控制方法的研究.中国机械工程,2002(20).

[5] 郑浩峻,汪劲松,李铁民.可重构机器人单元结构设计及组合特征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03(7):34-37.

[6] Schmitz Donald,Khosla Pradeep,Kanade Takeo.TheCMU reconfigurable modulai manipulator system[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nd Exposition on Robots.1988,473-4

88.

[7] C.J.J.Paredis,H.B.Benjamin,P.K.Khosla. A Rapidly Deploya

变形计篇10

【关键词】: 基坑支护; 变形;分析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TV5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随着城市用地的日益减少,人类不断向空中索要更多的空间,同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也成为人类生存空间重要组成部分。基坑的开挖和围护结构的设计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岩土工程热门难题。基坑工程的迅猛涌现,给基坑围结构护设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因难,也使基坑工程的设计与工程实际状况存在较大偏差。其中基坑工程开挖必将关系到周边变形问题,过大的变形将造成周边建(构)筑物破坏或引起工程事故,而变形的控制就至关重要了。

1 当前基坑工程周边变形的主要原因分析

尽管基坑工程实践不断增多,在技术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基坑围护设计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方面由于设计安全度不足而造成基坑失稳事故的比例较大,另一方面由于设计过于保守而又造成很大的浪费。大量的工程实例表明,对于设计安全度不足而造成基坑失稳事故,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变形控制未引起重视,计算仍以强度和稳定性为主

当前的设计方法是以极限平衡理论为依据。实际上大多沿用传统挡土墙设计计算方法,它只能进行强度和稳定性计算,无法提供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所必须的变形值。所以基坑设计计算均以强度和稳定性为主,而并未研究解决在边坡失稳之前的变形过程。但在当前的基坑工程中,由于周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基坑变形控制已成为重要的设计内容。基坑的允许变形和水平、垂直位移的计算是一个较建筑自身允许沉降和沉降计算更为复杂的课题,又是基坑工程,尤其在软土地区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复杂地区无法回避的问题。基坑工程仍然必须满足稳定性和变形两方面的要求,与基础允许沉降有所不同在于基坑工程的允许变形往往主要取决于周边环境的要求,按变形控制已成为许多基坑工程设计的基本依据。可见,现行的设计方法并不能完全考虑基坑工程实际应考虑的问题,这样设计结果与实际工程的工作状态就必然产生差异。

其二、设计多以经验估算为主

由于基坑工程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对围护结构所承受水土压力认识的局限性,迄今为止对基坑围护结构设计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论和计算模式,未形成完整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设计理论体系,使得基坑围护结构的设计计算仍过多地取决于经验,随意性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土力学发展水平所限,有些实际问题土力学理论尚无法解决,在研究运用中不得不对土的性质作了许多不符实际简化或假定。例如,对基坑工程经常遇到的软土,其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流变性质, 虽然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理论上尚不成熟,试验方法尚不完善,应用于工程还刚刚开始,实际中还需要经验;对于非饱和土,应用非饱和理论进行土压力计算还未开始,目前用的还是传统的土力学理论,常规试验方法测定的强度指标,计算结果自然与实际出入很大;再如某些饱和粉土的流动性、地下水的渗透破坏等等,有的问题至今对其认识还很不够,有的问题很难计算。

在这种情况下,基坑工程设计依靠经验是必然的了,而且有时经验显得十分的重要。应该说经验是长期工程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基坑围护设计和施工,应该充分借鉴现有的成功经验,融入自身的特点和要素才能有所创新。但经验总归是经验,并不能等同于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况且基坑工程具有较强的区域性,不同地区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包含极其复杂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现有的理论和经验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基坑围护设计只能借鉴已有的工程经验在实际中摸索,设计结果就难以把握了。

其三、基坑周边变形主要因素

基坑工程实践不断增多,在技术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从工程实践中进行分析,总结基坑周边变形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一些原因:支护桩桩身的变形因素;基坑坑底的隆起变形;支撑杆件的变形;桩缝(墙缝)间水土的流失;地下水位的下降;基坑边重型车辆、设备,机械扰动频繁行走导致主被动土压力学指标下降;基坑周边大量堆土引起土的二次固结;基坑坑底无支撑,暴露时间过长;多道内撑体系设置不及时;受恶劣天气影响等因素。

2 问题的对策

传统设计理论和方法存在诸多的缺陷使得越来越复杂的基坑工程问题无法妥善解决,新的、更有效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尚未成熟,在不确定因素太多的基坑围护体系设计中,结构的安全度就难以把握,要使设计符合实际情况是太难了,至少在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上是太难了。工程设计者只有两种选择,一是设计得比较保守,以确保安全而造成浪费;二是要冒较大的风险,以节省投资而将带来事故隐患。不论作何种选择,应该说对工程的安全与经济都难两全。如此情形下,工程设计人员的责任是在设计中采取合理的对策,尽可能地使设计贴近基坑工程的真实状况。实际运用中可从下列两方面考虑:

传统设计方法的主要问题在于一个“静”字,以开挖的最终状态为对象,进行定值的设计。然而基坑开挖工程与其它工程的最大不同之处又在于一个“动”字,在开挖过程中,包含某些土质参数在内的各种参量,诸如侧土压力、结构内力、土体应力及应变等等都在变化,且其变化规律目前还未被充分掌握,这就产生了设计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差别。对此,比较有效的对策是根据施工过程的信息反馈不断修正设计,以指导施工,这就是动态设计。

动态设计必须建立在严密的现场监测基础之上,通过对开挖全过程实施监测,将信息及时反馈,以掌握围护结构和基坑内外土体变形移动,随时调整施工参数,优化设计,或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即所谓信息化施工。

动态设计基本思路是:在设计方案的优化后,通过动态计算模型,按施工过程对围护结构进行逐次分析,预测围护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性状,例如位移、沉降、土压力、孔隙水压力、结构内力等,并在施工过程中采集相应的信息,经处理后与预测结果比较,从而作出决策,修改原设计中不符合实际的部分。将所采集的信息作为已知量,通过反分析推求较符合实际的土质参数,并利用所推求的较符合实际的土质参数再次预测下一施工阶段围护结构及土体的性状,又采集下一施工阶段的相应信息。如此反复循环,不断采集信息,不断修改设计并指导施工,将设计置于动态过程中。通过分析预测指导施工,通过施工信息反馈修改设计,使设计及施工逐渐逼近实际。

动态设计就是要使设计尽可能逼近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围护结构潜力,实现围护结构的经济和安全二者达到最佳状态。

在基坑设计与施工中,对周边变形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技术方面考虑:

增加支护体系的截面,提高其刚度;主被动区土体的加固;增加支护桩的桩长、桩径;切断透水层防止地下水水位下降,必要时采用回灌控制地下水位;加强设置止水帷幕;严格控制基坑周边的堆载;严禁重型车辆坑边行走,必经区域应采取加固措施;增加支撑杆件截面或采取预加载措施;及时设置各道支撑;化大为小分块分区开挖;运用三维分析组合;结合施工组织方案进行;必要的预防预案;重视监测工作;做好恶劣天气的预防工作。

做好防范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优化基坑围护及降水方案,开挖过程中做好基坑及周边建筑的变形监测。如果危害已经发生,应立即停止开挖,研究解决方案,再行施工,但要注意的是停工不能过久,应尽快确定方案继续施工,因为基坑暴露期间变形也是不断发展的。施工监测的数据和成果是判别设计是否安全和经济的依据,这样才能有效地确保基坑围护的设计尽可能地逼近工程实际状况,既避免造成浪费,又可减少甚至杜绝工程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