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监测十篇

时间:2023-03-14 21:22:23

辐射监测

辐射监测篇1

关键词:辐射环境监测;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当代社会对辐射环境的监测与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辐射环境保护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辐射环境监测、辐射环境监察、辐射环境答理组成了辐射环境保护工作,这三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是相互依赖的:辐射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专业技术及数据支持部门,辐射环境答理及监察以此为重要的科学依据,因此辐射环境监测可以说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处理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对环境保护工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对防止环境质量下降、监控环境污染、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第一,辐射环境监测的职能及地位: 辐射环境监测是一门以科学为基本现象,并应用多种先进的科学金属手段的综合性学科,对环境中的污染物实时监测并对其定量及定性的系统有效的分析,从而探究其变化规律,改善环境质量。辐射环境监测实际上是一项政府行为,是政府部门通过辐射监测的各种技术手段,对破坏环境均衡,违反环境法律行为进行监测,各级辐射环境监测站所监测的数据,对辐射环境起到监督及举证作用。作为贯穿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环节,辐射环境监测主要具有两大特征:一是辐射环境监测是以数据统计为基础,并由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及社会学科相互渗透所组成的。二是辐射环境监测是为社会及广大老百姓所服务的,辐射环境监测数据是辐射环境监测的主要理论依据,辐射环境监测数据反映了辐射环境的环境容量、背景浓度,并为辐射环境评价及辐射环境规划提供了基础数据,为辐射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是对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各种辐射行为活动进行有效的分析及评估,提出有效的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环境质量应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而不是背道而驰,而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又必须以辐射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撑,所以辐射环境监测在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辐射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一是调查阶段的辐射环境监测,主要指根据项目对环境所产生的辐射影响,确定符合标准的监测范围,选择监测方法并制定辐射监测方案,方案应遵循以下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应符合经济适用的原则,即尽量做到符合辐射环境监测的实际要求,也要进行费用控制;制定辐射监测方案时要站在统筹规划的高度上,合理有效而又全面。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为获取尽可能多的辐射监测信息及数据,根据不同请款那个应采取不同的辐射监测路线进行监测,辐射监测单位及人员应严格按照辐射监测方案执行监测工作,并需要有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的人员参与其中,当辐射监测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应立即与环境单位取得联系,辐射环境监测采样时要注意观察外部环境,采样中遇到特殊情况,应在报告中说明;另外,毒性大、污染性强危害严重的辐射污染物应采取优先监测的原则。辐射环境监测全过程应严格执行辐射监测方案,保质保量完成监测,从而正确反映辐射环境质量及其变化。二是竣工阶段的辐射环境监测,该阶段主要包括辐射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等内容。该阶段监测同样应该认真执行辐射监测方案并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原则。

第三,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为保护环境而兴起,主要是预测及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进行改善及跟踪。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辐射环境的预测与评价,主要是指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对即将进行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该项目对环境产生的辐射影响,并进行评价。二是辐射环境跟踪评价,这主要是指在项目进行的全过程,即从项目开始实施到项目竣工进行的跟踪评价,当产生与辐射环境的预测结果差异较大时,应立即改善,及时修复,辐射环境的跟踪评价制度当前阶段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第四,辐射环境监测在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影响及分析:辐射环境监测和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均是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它们的最终目的均为环境保护而服务,其二者有如下关系:①辐射环境监测是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辐射环境监测数据支撑辐射环境评价,当需要进行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应对项目建设地点的空气环境等相关环境进行分析,为了分析环境要素,则必须对环境进行监测,通过辐射环境监测出来的准确而真实的数据,才能确定项目是否可行。②辐射环境监测在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监督作用,辐射环境监测也是众多监督辐射环境评价方法中的最基本方法。当项目确认实施以后,空气环境是否具有可行性,必须要有真实的数据来证明,而这些数据就来源于辐射环境监测,只有具有这些真实可靠的数据,项目才可以沿正确的方向建设,辐射环境评价体系才是科学而有效的。③在辐射环境评价体系中,辐射环境监测贯穿始终。当需要进行辐射环境评价活动后,辐射环境评价的责任方需先对项目拟建地进行辐射监测,通过辐射监测数据确定辐射环境是具有可行性的,方可进行辐射环境影响的评价及预测。当进行到项目验收的阶段,辐射环境评价的最主要手段同样也是辐射环境的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确定项目建成后确定环境影响与预测结果的差异性,确定废气污染的排放与预想结果是否一致、大气环境是否改变了环境现状。当项目完成后,辐射环境的回顾性评价过程同样需要辐射环境监测数据,通过数据说明环境的可行性,说明项目的成功。因此辐射环境监测数据支撑了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前期、建设期、验收期及后期,其贯穿于真个辐射环境评价体系之中。

科学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辐射环境监测贯穿于辐射环境评价体系中,辐射环境监测是辐射环境评价的基础并对其起监督作用,辐射环境监测在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中是十分重要的,也具有最为核心的职能作用。因此为响应国家环境保护的号召,必须从思想上清晰、准确的认识到辐射环境监测对辐射环境评价的重要性,强化辐射环境监测,为辐射环境评价体系提供有力数据,真正体现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弘.辐射环境监测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梁晓星.空气环境监测[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吴邦灿.现代环境监测技术[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辐射监测篇2

关键词:辐射环境监测;放射性元素;展望

【分类号】:X837

1引言

辐射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全面掌握我国辐射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为环境执法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了核工业的建设,与此同时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也开始进行,但是早期监测工作主要由核设施营运者自主进行,监测范围很小。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27个省市开展了辖区内的辐射环境质量常规监测工作,分别对环境γ辐射水平及空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进行了监测,其中北京、吉林、浙江和广东四省市已建立了环境了辐射连续监测系统。本文搜集了1983-1990年和2007-2012年的监测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辐射环境监测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总结。

2辐射环境监测的指标及其结果

3未来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发展方向

虽然已经建立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体系,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首先辐射环境监测机构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加强,其次技术力量有待提高,需要具有专业能力的辐射环境监测人员;再次每个省的建设能力有限,严重阻碍了监测的全方位的进行;最后整个辐射环境监测体系有待完善。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辐射环境质量监测,重点监测核设施和一些重点污染源。未来我国辐射环境监测近的工作应该以以下几个方面为基础。

3.1完善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

建设辐射环境监测网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网络两中心”,也就是指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技术中心的建设。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辐射环境监督站建设标准(试行)》,明确提出了国家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有核设施省级站和无核设施省级站的人员编制及结构、业务经费、工作用房、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基本配置要求,同时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也正式起动。

3.2加强队伍建设,规范监测行为

队伍建设是辐射环境监测的核心部分,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营造诱人的工作环境,吸引专业人才;其次要对新引进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最后要组织辐射监测行业内的老专家,成立专门的技术顾问组。除了进行队伍建设外,还要完善单位的规章制度,并作为单位管理的准则。

3.3全面开展辐射环境监测

根据我国辐射环境保护所面临的形势,为了加快辐射环境监测行业的发展,改变监测滞后于管理的局面,国家环境保护部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各省市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基础上,全面开展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并确保能及时、准确反映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状况。

3.4重视并提高辐射污染应急监测能力

核泄露事故应急和预警工作人员数量较少,仪器装备水平还比较落后,因此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辐射污染事故快速应急响应制度,建立远程、自动、现场无人值守的监测系统用于核事故应急监测;各省市的环保部门制定本地区的核事故和辐射恐怖袭击事件的应急方案,全面提升应急监测能力。

3.5制定放射性废物管理政策

国家环境保护部根据国内外的调研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主要包括环境整治政策、高放射性废物处理政策和放射源的管理政策。

3.6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政府和公众对辐射环境的保护意识

通过各种手段、借鉴各种媒体传播辐射环境保护知识,提高人们的辐射环境保护意识。

4总结

经过对2007-2012年监测值和1983-1990年调查值对比分析得出:(1)除了河南、湖北和三个地区的γ辐射空气吸收率的监测值与1983-1990年全国放射性水平调查值相差较大,其他地区基本保持一致。(2)气溶胶总α、总β放射性比活度的监测值均在范围之内。(3)全国多数地区的土壤中放射性元素未监测到异常值。(4)中国主要水系的监测值除了极少部分出现异常外,基本和1983-1990年全国放射性水平调查值相一致。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在辐射环境监测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体系,每年都能够获得大量的监测数据,使我们能够基本掌握我国辐射环境现状,但是未来仍会面临不小的挑战,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利华,朱晓翔,周程,等.江苏省2009年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J].中国辐射卫生,2011,20(6):205-207.

[2]何泽勇.辐射环境监测工作浅谈[J].辐射防护通讯,2012,32(6):39:42.

[3] 何振芸,罗国桢,黄家矩.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研究 (1983~1990) 概况[J].辐射防护,1992,12(2):81-94.

辐射监测篇3

目前,我国核电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核技术应用项目的普遍开展、铀矿及伴生矿开发力度逐步加大。随着核电建设及伴生矿开发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辐射环境监测的要求也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在此情况下,全国在人力资源、监测设施和技术水平上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根据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近年来国家正逐步加强辐射环境监测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基础建设,对辐射环境的监管力度正逐步加大,以适应即将到来的核技术全面发展的局面。辐射环境自动监测技术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2辐射环境自动监测技术

辐射环境自动监测技术主要用于空气中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其开展的监测项目主要有五项,分别为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连续监测、气象参数连续自动测量。主要监测设备集成在监测站房内,为一体化整体式结构[1]。通过不断积累环境辐射水平数据,总结环境辐射水平变化规律,从而全面掌握我国辐射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判断环境中放射性污染及其来源提供基础数据,为政府决策和加强辐射环图1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为公众提供辐射环境信息。

3环境监测系统工作分析

在自动监测站中,γ剂量率的实时监测通过高压电离室实现。本软件支持三种型号高压电离室,分别是:YB-IV型高压电离室、EGM5高压电离室、GERSS131/RSS131ER型高压电离室,可实现γ剂量率的实时监测[3]。配置一个自动气象站,主要监测气象七要素: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天气状况、雨量、感雨,每秒实时更新。系统采用自动化数据采集、通讯系统集成方案,通过系统配备的工业控制计算机及软件,实现自动监测站内配备的所有设备的智能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传输、设备参数设置、设备控制及设备状态监控、报警、远程故障诊断等功能[3]。系统采用有线无线双链路冗余备份的通讯方案,日常传输以有线链路为主,在有线链路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到无线链路,保证监测数据的实时稳定传输[4]。整体拓扑结构图如图1。

4提高辐射环境监测能力的相关建议

辐射监测篇4

关键词:电离辐射;环境监测;物理方法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ublic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then to the 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and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has become more obviou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ses some common ionizing radiation environment physical monitoring method, its main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radiation field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samples measurement.

Keywords: ionizing radiati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Physical methods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环境辐射场的直接测量主要是对环境中放射性核素发射的X射线和γ射线在空气中吸收剂量率进行测量;若环境中的核素所发射的以β射线为主,这时可以直接对活度的浓度进行测量,但是在进行β射线的测量时可能会出现轫致辐射。对环境样品的测量分析即就是为了得到核素在环境介质中的活度浓度而对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核素进行测量分析。

对电离辐射环境外照射的测量

通常在辐射环境中有人工核素、天然核素以及宇宙射线存在,它们以不同的状态分布在各种食物和环境介质中。其中人工核素主要有137Cs和90Sr;天然核素主要有40K、钍系以及铀系。通常从十几keV到3MeV的γ射线是直接可以探测到的环境辐射,其会随着环境介质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变化。

1.1γ射线空气吸收剂量率就地即时测量

进行该测量主要是为了得到辐射环境的相关资料并对其可能对该环境造成的污染情况检测出来。在环境外照射监测中所有的仪表必须要满足以下的要求:①灵敏度和精密度高同时要具有长期稳定性;②同一型号的设备必须具有一致性;③具有合适的响应能力以及对不同辐射的响应,要能区分出非待测辐射;④具有能量分辨率同时角响应不大;⑤要具有连续累计测量的能力同时可以实现剂量率随时间的变化的自动记录;⑥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⑦功耗低便于携带,自动化程度要高。目前γ射线空气吸收剂量率仪主要的类型有计数管型、塑料闪烁体型以及高气压电离室型这三种类型的剂量率仪。其中球形高压电离室具有灵敏度高、自身本底低、具有良好的长期稳定性,基本上不存在角响应的影响而且能量响应较好,尤其是对宇宙射线和γ射线电离成分剂量响应接近,这对γ射线剂量率的测量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其具有很多的优点,在环境监测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塑料闪烁体剂量率仪的能量响应特性较好、灵敏度高而且重量小携带方便,但是对于宇宙射线的响应需要参照其他的仪表进行修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温度的影响,稳定性变化通常在正负百分之六的范围之内,目前我国这种仪器较多;计数管型γ射线剂量率仪脉冲输出信号大、稳定性好、温度适应性强而且功耗低,利用能力补偿技术对能量响应特性进行改善可使其成为具有较高灵敏度的γ辐射剂量仪,但是该种仪器对γ射线计数效率和宇宙射线高能带电粒子相差较大,因此使用其对γ射线剂量率的测量中应采用一定的补偿措施。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三种仪器各种都有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在选择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

1.2辐射环境γ外照射累积剂量的测量

进行该测量是为了获得完整的辐射剂量数据,这对辐射环境以及相关人员受到辐射外照射剂量的评价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常在环境累积剂量的测量中会使用热释光剂量计,其是以LiF和CaSO4为主要材料的。首先,在使用热释光剂量计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即就是要选定合适的热释光剂量计元件以及测量仪,然就可以根据相关规定中的测量方法,在清洗干净之后对其元件的性能进行检验和测量;其次,热释光剂量计的筛选与刻度的确定,完成热释光剂量计的清洗之后按要求退火,然后对本底进行测量,使用137Cs进行照射之后将热释光剂量计的大小测量出来,将本底的平均值在5%-10%范围内的热释光剂量计选择出来,为了确保测量的准确性,最好重复操作两次,最终将本底低分散性小的热释光剂量计筛选出来,然后经过相关部门将校准系数定出,元件退火之后将其放在干净的容器中再放进厚度为十厘米的铅室中以供备用;最后,要进行热释光剂量计的包装以及测量点的布设,元件在使用之前,要使其保持清洁并进行密封包装编号,同时要控制好包装材料的厚度。在布设中应以核设施为中心以不同方位和距离分成多个扇形区布点,所布设的点位做好能真实的反映出被测的环境,要确保其所在区域是平整的同时不会受到周围建筑物屏蔽的影响。

对环境样品总放射性的测量

2.1总α放射性的测量

对环境介质中总α放射性的测量通常成本低,给出的结果快,对于大量的放射性样品来说具有较强的筛选作用,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因此作为环境放射性监测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一些相关的规范和方案中已经把环境样品中的α放射性作为监测的项目。首先,测量方法的确定,通常对α放射性的测量可以通过厚层样法、中间层厚度样法以及薄层样法这三种方法来完成测量,具体在选择使用的时候主要是各级样品的厚度;其次,选择α标准源和效率的测定,不同核素的α离子的能量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样品厚度以及仪器对其探测效率和离子能量之间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在实际测量中通常会使用相对比较法。主要样品源和标准源的几何形状相似、基质的原子序数相近,可以将其放在同一测量装置中的相同几何条件下进行比较测量,最后将被测样品的活度浓度计算出来,同时测量的结果要注明所使用标准源的类型。

2.2总β放射性的测量

β离子的能量是连续谱,不同的核素所发射的β离子的最大能量也是各不相同的,其比α离子的贯穿能力强很多,因此不宜采取薄样法和饱和层法,在测量时,一般都是在样品盘中将样品均匀的铺好,同时要控制好厚度。如果太厚就会损失大量的低能β,造成严重的测量误差。在进行β标准源的选择以及效率测定的时候,通常是以KCL作为标准物质来刻度仪器的总β探测效率,β标准源为40K、KCL粉末、以及90Sr-90Y。

2.3环境样品总α和总β的同时测量

通常可以使用平面型半导体探测器、闪烁探测器或者是正比计数器来实现总α和总β的同时测量。在测量中,分析固体样品时通常样品量都可以满足测量的要求。在对水样和气溶胶样品的总α和总β的测量中,如果水样和气溶胶含量较小,为了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可以通过固体物质标准对测量仪器进行刻度进而获得刻度系数,经过测量将总α和总β的放射性计算出来。

环境样品的核素分析

完成以上的测量,还应对环境样品的核素进行分析,也就是对样品中的特定核算以及含量的分析和测量。通常在样品中核素的含量都很少,尤其是含α和β核素的样品均需在放化分离之后再次测量,而含γ核素的样品通常可直接进行分析,但如果含量少依然需要再次测量。通常使用α、β、γ谱仪来实现对α、β、γ核素的测量分析。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常环境中的电离辐射主要包括α、β以及γ射线,文中对电离辐射环境的物理监测方法进行了分析,以实现对电离辐射环境的有效监测,同时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在测量时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谢强,万明,徐光炎.肿瘤病房医用直线加速器对周围环境电离辐射的调查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04(3).

[2]介晓坤.关于我国环境辐射防护标准的几点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3]刘玉,韩永红.医院ECT装置对周围环境电离辐射的污染调查与控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4]许丽娟,郝志强,姜维国.型γ辐照装置对周围环境电离辐射的调查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

辐射监测篇5

【关键词】自动辐射监测系统 个人剂量监测 改善

1 辐射监测系统(ARMS)的目的

辐射监测系统(ARMS)为确保工人和居民各地的安全而设计的。免受核电厂超剂量辐射。辐射监测系统的主要任务包括:

(1)放射性防漏电抗器连续四道屏障的监测,及时了解每一个屏障的完整性,事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2)对于周边的运行状态进行连续监测,对于趋势偏离工艺设备的放射性和工艺设备中的辐射场,有无辐射隐患要进行明确的判断。(3)为液态和气态流出物的放射性的放射性连续监测,控制放射性物质释放到核电厂外总体数量。(4)主控制室内空气中的放射性连续监测,控制空气过滤器,保证在循环操作模式下,主控制室人员的安全性,确保事故条件控制人员的可留存性。(5)工作场所、操作间和走廊可,通过当地的辐射剂量率的监测,当剂量率超过允许的限制,并提醒工作人员迅速离开,并且能够发出报警信号,以防止工作人员是超剂量辐射范围内。(6)从控制区和工厂离开的工作人员要进行放射性污染监测,以防止污染向外界的人传播。

2 辐射监测系统(ARMS)的组成和功能

2.1 辐射监测系统(ARMS)组成

从结构自动辐射监测系统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原位测量通道仪表,电子控制单元及其执行机构组成;上层包括数据采集和工业机械,数据库服务器和终端工作站。按功能辐射监测系统可分为下列五个子系统:

(1)工艺辐射监测子系统;(2)地点的辐射监测子系统;(3)放射性污染监测子系统;(4)个人剂量监测子系统;(5)环境辐射监测子系统。

2.2 辐射监测系统(ARMS)函数

(1)安全屏障的完整性监控。通过连续地监视过程辐射监测子系统介质,放射性的辐射剂量水平或空气的浓度水平,以确定燃料元件包壳,系统压力边界的完整性,来检测通过泄漏或释放的屏障的放射性物质。(2)废水监控。监测和核电站液态,气态排放物和液态排放物的放射性达到国家标准规定,以保护环境和工作人员。(3)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各地的γ辐射和降水资料进行连续监测,核电站通过这个监测数据和气象参数监测,对核电站的评估可以预测出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在出现紧急情况时的提供数据的基准值。(4)辐射监测室。可以通过键盘来实现对于其他控制机构等科室检测控制,ARMS进行实时测定信息通过xu传(或)模拟信号部分从接线盒就位仪器直接扩散仪器控制系统,以实现可靠的控制和显示。

3 辐射监测系统上层构成

辐射监测系统由上层数据采集站(包括数据库服务器),ARMS终端工作站及相关的网络通讯设备。

3.1 辐射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站

通过RS485协议数据采集站进行现场测量信息和网上收集、数据收集和分析处理工作,而信息处理的及时传递给辐射安全工程师。处理的信息被临时缓存在本地采集工作站上,在数据库中,定期分期数据到数据库服务器,用于存储备份ARMS的正常运转情况各种数据。除了各种数据收集站ARMS数据库存储的数据,而且还存储所有终端的输入数据,并提供历史数据的在线查询和备份。

3.2 上辐射监测系统的硬件组件

辐射监测系统上的设备包括以下设备:(1)所有子系统的数据采集和工业控制计算机处理;(2)数据库服务器;(3)操作和监督工作站计算机设备;(4)计算机网络通讯设备;(5)1,2号机组接口的通信设备和与之间的环境辐射监测。

4 辐射监测系统特点

4.1 辐射监测系统数字化

(1)通过数字网络,有效和全面收集各种辐射相关的测量参数,并且将收集的辐射监测参数进入工艺系统里面,从而使操作人员在控制室内看到有效直观辐射状况。(2)通过数字网络,系统(I&C,AREMS,ECC等)进行通信共享,提供了详细的补充资料,为工作人员确定工作状态提供了依据。

4.2 辐射监测系统的冗余设计

(1)网络冗余。有8个数据采集站对主控制室的进行辐射监测,通信采用数据交换两个不同的传输线。(2)数据存储冗余。数据存储仪器测量以下分层存储方式:现场仪表数据采集站(终点站)数据库xu端数据库服务器的数据存储。

5 辐射监测系统调试,操作和维修经验

5.1 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技术改造

问题原始设计:(1)不携带电子剂量计或无法启动电子剂量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入控制区。(2)在启动电子剂量计,使用手动输入RP号和辐射工作票号,电子剂量计缓慢启动,由于失控时区的工作人员检修增加,可能导致的卫生出入口堵塞。(3)人员退出是因为个人电子剂量计和人员污染监测车门并没有实现联动,使人员污染监控报警后车门不能直接确定污染人员信息。

改进方案:(1)人员入口处更衣室增加热量三角门控制区工作。(2)增加了电子剂量与入口附近更衣室热启动终端计数触摸屏。(3)实现在门口和个人剂量监测系统的联动控制区C2门。(4)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独立出来,配置冗余服务器系统。

5.2 优化的辐射监测监控室监控屏幕

(1)问题原始设计。ARMS在监测仪器系统本身已经采样介质的流量,温度探头和其它辅助功能参数进行测量,但是辐射监测控制室的监视屏这些辅助参数的显示信息相对缺乏。这些参数决定了仪器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所以仪表的正常工作是非常重要的。(2)改进方案。通过软件升级和通过ARMS信号采集系统,配置模式发送图象之后将涉及的气体的取样和液体流量、探头温度和其他参数的采集和处理,以在屏幕上显示。辐射监测控制室监视器在超出设定值会发出报警。

辐射监测篇6

[关键词]DCS系统KRT系统系统总体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N94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由于辐射监测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也产生了巨大的飞跃,从70年代简单的模拟率表形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微机为核心的分布式控制系统(亦称集散控制系统DCS)将现代高科技的新成就,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CRT显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即四C技术)集为一体,使自动化仪表装置向系统化,分散化,多样化和高性能化的方向产生了质的飞越。这些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为辐射监测系统(KRT)的结构优化使其成为DCS统一管理下的通用系统创造了条件。

1.目前核电领域通用的辐射监测系统(KRT)的结构

1.1辐射监测系统(KRT)通用的系统结构概述

目前核电领域普遍采用的KRT系统结构(如下图1所示)是将来自探测器的脉冲数据直接传送至就地处理显示单元(LPDU),在LPDU上进行显示,报警处理,并送出高报、警告、失效等报警触点和4-20mA的模拟量,经过LPDU处理过的数据通过RS485通信模式送至远程显示单元(RDU),在远程显示单元(RDU)上又重复生成三级报警开关量和4-20mA的模拟量,并将数据通过RS485通信接口送至KRT辐射监测系统计算机。在KRT辐射监测系统计算机上进行数据和状态集中显示,并可在其上修改参数,发送源检、禁止等命令。

1.2射监测系统(KRT)通用的系统结构的分析

这种系统结构由于配置了KRT辐射监测系统计算机进行集中显示,并具有分析数据、进行设备状态显示、设置各监测道的参数和报警阈值、可生成各监测点的数据分布图和趋势图,数据存储和数据库管理,与DCS系统进行数据通讯等功能。

由于就地处理显示单元(LPDU)具有显示、报警处理、和通过RS485通信接口通信的功能,远程显示单元(RDU)与就地显示单元(LPDU)具有相似的功能,目前核电的KRT系统结构普遍采用LPDU+RDU的方案,这一方案使得KRT系统总体结构复杂。 KRT系统数据集中采集,并由辐射监测专用计算机以通信方式向DCS系统传输数据,这种集中采集集中传输的结构容易造成信息传输的瓶颈。

图1目前核电领域普遍采用的KRT系统结构

2方家山核电工程辐射监测系统(KRT)改进方案

2.1参考电站辐射监测系统(KRT)介绍

方家山核电工程是参考岭澳一期工程工艺技术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做一些适应性改动和局部改进,以适应厂址条件和当今国际核电站的发展趋势,使其更安全、更经济。

核电领域普遍采用的KRT系统的基础设计理念是KRT具备独立的数据采集系统和对外接口。但由于KRT监测道的多样性和位置布置分散性,这种设计思路导致KRT系统结构复杂,数据采集系统接口多,电缆敷设量大,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难以得到保证。由于KRT系统数据是通过KRT数据采集系统集中传送至全厂DCS系统这样的结构容易造成数据传输的瓶颈。一旦KRT信息采集系统出现故障,或数据传输出现拥堵则全厂DCS将得不到KRT系统的任何信息。

2.2辐射监测系统(KRT)改进方案介绍

基于以上情况,为了提高KRT数据采集的安全性、可靠性,提出将KRT系统数据采集纳入DCS范畴的设想,从而借助了DCS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该设想在与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设计人员进行了多次沟通,在得到其设计人员认可后,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设计人员针对业主的设想和意见对KRT系统总体结构进行设计修改。KRT系统数据采集由DCS完成,确保了数据采集的安全性、可靠性,各监测道数据单独上传,有效避免了数据的瓶颈,系统结构更为简洁,从而实现了KRT系统由专用系统向DCS统一管理下的通用系统转变。并在全厂DCS系统上层设置了KRT信息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数据来自全厂DCS系统。

2.3

2.1

2.2

2.3辐射监测系统(KRT)总体结构改进的具体方法

取消KRT系统集中控制机柜上的所有远程显示单元,远程显示功能由DCS系统处理后,在KRT系统工作站上完成,同时,所有KRT通道均具备就地显示功能。

所有KRT与工艺系统的联锁信号以及属于事故后监测道(PAMS)的信号,由原来的远程显示单元(RUD)发出改为从就地处理单元(LPDU)发出,避免由于就地处理单元与远程显示单元的通讯故障以及远程显示单元本身故障造成的监测道安全功能丧失和误动作。

取消KRT系统的独立数据采集功能,这部分功能交由DCS完成。避免由于KRT数据采集系统可靠性不够引起的数据安全问题,以及电站运行中带来的数据库维护问题。

2.4改进后的辐射监测系统(KRT)总体结构

2.4.1辐射监测系统(KRT)简述

方家山核电工程KRT系统由95个独立运行的监测道组成,其中1#、2#机组各自的监测道分别为42个,1#、2#机组共用监测道为11个。这些监测道共同完成KRT系统的四种不同功能(即防止电厂工作人员受高辐射照射、防止广大居民受辐射照射、屏障监测、自动启动隔离设备或其它系统)。 KRT系统中的某些监测道能帮助运行人员分析和监视事故以及控制放射性物质向外释放,因而这些监测道属于事故后监测道(PAMS),它们具有1E级设备的各种特性。

2.4.2辐射监测系统(KRT)总体结构

KRT系统结构总图如图3所示。各监测道的探测装置与就地处理显示单元(LPDU)连接。1E级的监测道就地处理显示单元(LPDU)通过接线盒分别与1E级电站过程控制机柜(KCO)相连接,并通过网络将各监测道的测量值及相关报警和故障信息在SVDU上显示或报警,同时还通过硬接线方式与后备盘(BUP)相连接。非安全级的监测道就地处理显示单元(LPDU)通过RS485串行通讯方式以MODBUS通讯协议与非安全级的电站过程控制机柜(KCO)连接并传输各监测道的测量值及相关报警和故障信息。电站过程控制机柜(KCO)通过网络经网关与KRT信息管理系统相连,以图形数据模式显示测量数据。

图2方家山核电工程辐射监测系统(KRT)系统结构图

2.4.3辐射监测系统(KRT)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功能:

2.4.3.1 电厂DCS系统通过网络通讯协议向KRT信息服务器传送测量数据和报警信息。

2.4.3.2KRT信息服务器集中显示、存储、统计分析各测量数据和报警信息、并生成报表及打印等功能。

2.4.3.3KRT信息服务器与远程工作站进行数据通讯,传送测量数据、监测道状态和报警信息。

2.4.3.4提供流出物排放速率和排放总量的计算。

2.4.3.5故障及报警信息电话通知提醒功能。

2.4.3.6网页服务器具有网页制作和功能。

2.4.3.7查询站能查询网页服务器的房间或控制区辐射剂量率信息。

2.4.3.8KRT远程工作站用于现场辐射防护值班人员查询KRT监测道的测量数据,故障信息和报警信息。

2.4.3.9网页服务器能录入厂房控制区的辐射巡测信息,结合从KRT信息服务器采集的工作场所辐射监测数据,生成厂房控制区辐射信息网页,在查询站查询。

结 论

几个电厂辐射监测系统总体结构对照表

从上表和图1、图2可以看出方家山核电工程在吸取了参考电站优点的基础上通过对KRT系统的总体结构进行优化,充分利用了DCS系统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各监测道数据单独上传,有效避免参考电站可能出现的数据传输瓶颈的问题。实现了KRT系统由专用系统向DCS统一管理下的通用系统的转变。并且为核电厂在实行“全面采用数字化仪控”的大趋势下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专用系统向DCS统一管理下的通用系统的转变积累了经验。

参考文献:

[1]《KRT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改进分析报告》 A 版

[2]《KRT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格书》 B 版

[3]《电厂辐射监测系统手册第2-5章》 B 版

辐射监测篇7

现将1999―2004年南通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及防护监测、体检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个人监测

个人剂量监测依据《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28-2002[1]。采用北京核仪器厂生产FJ-427A型微机热释光剂量仪, FJ―411型热释光退火炉;热释光剂量探测元件为中科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生产LiF(Mg,Cu,P)粉末,将其封入直径为3mm、长度20mm

塑料管,剂量探测器外壳为长方形塑料盒。 热释光剂量元件经退火处理(240±1)℃ 15min后,受测人员工作时在外衣左胸前暴露位置配戴剂量盒,配戴周期为2个月。本底值采用同批退火处理后的个人剂量探测器存放于实验室内与到期回收的剂量探测器一同测定,测定结果扣除本底值。仪器由上海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进行质量控制。

1.2环境监测

工作场所及环境辐射水平监测用美国Victory公司生产450P型X、γ监测仪;有用线束输出量用RD-98,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生产、测试位置及评价标准按《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GBZ138-2002等要求进行。

1.3体检检查

体格检查内容除常规检查外,尚包括神经内科、眼科裂隙灯及特殊检查。

2结果

2.1不同年份个人剂量监测

从表1可看出,1999―2004年共监测6 776人次,集体剂量当量为11 459.41人•mSv,人均年剂量当量最高为1999年的1.98mSv/a,最低为2001年的1.36mSv/a,其中95.29%的受测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在5mSv以下。这表明我市绝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较低,防护较好。年剂量在5~15mSv有249人次,占受监测人次数的3.67%;15~50mSv有70人次,占受监测人数的1.03%;未发现年受照剂量达50mSv者。从1990年起人均年剂量当量逐年下降至2001年的1.36mSv/a[2],之后徘徊至在1.70mSv/a左右。

2.2不同工种个人剂量监测

从表2可看出,受照剂量当量最大的是从事非密封源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为12.71mSv/a,其次是从事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为3.10mSv/a。非密封源放射工作人员中80%年剂量>5mSv,甚至超过20 mSv的平均年剂量限值[3,4],说明现场辐射剂量水平较高,防护条件较差(表2)。

2.3各级医院X射线机防护性能

对112台X射线机进行了立或卧位和环境剂量监测,全部符合卫生标准者定为合格。从监测结果看不同级别的医疗单位X射线机防护性能差别很大,乡镇级X射线机的防护超标情况尤其严重,见表3。

2.4透视防护区、有用线束照射量率监测

本次共监测了51台立位透视防护区和34台卧位透视防护区。超标X射线机主要是200mA以下的机器,有用线束照射量率合格率为80.39%。这些机器主要是上世纪90年代初投入使用射线机,部分球管老化,防护铅挂帘破损,见表4。

2.5环境剂量监测

共监测65台X射线机,监测项目中铅玻璃、控制定均合格,机房门外超标5台(7.6%),机房窗外超标2台(3.08%)。

2.6健康体检

放射人员自觉症状中头疼头晕、易倦乏力、记忆力减退所占比例较高,尤以放射工龄长者居多,<10年与<20年工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5。

皮肤损伤主要表现在皮肤干燥、弹性差、皮肤皲裂、指甲纵嵴等。B超检查显示为少量脂肪肝,胆囊赘生物。个别人心动过缓。

表6可见,随着工龄增加染色体、晶状体阳性率增加,10年以上3个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同类医院比较,仅20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放射人员晶体浑浊有提前的趋势。

表7中非密封源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和血小板异常率均较高,与表2中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一致,与密封源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南通市1999―2004年共监测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6776人次,人均年剂量当量为1.70 mSv/a,明显低于职业照射年剂量限值的1/10,略高于全国监测的结果[5]。依据ICRP辐射防护的基本标准及ICRP 60号出版物的建议,把剂量当量限值的1/10定为记录水平,南通市受测人员的95%均在记录水平以外。说明南通市放射工作单位和个人的放射防护工作做的较好,但仍有少数工种受照剂量较高。我市非密封源主要是气灯纱罩生产,手工操作,仅有工作服和口罩,硝酸钍半成品堆放较多,人员工作时间长,造成个人剂量较高。核医学中ECT分装、标记、注射过程中工作人员受照剂量较大,至使人均年剂量稍高,应加强个人防护。医用诊断中介入的广泛开展,使少数放射人员受照剂量增加[7],一些原非放射人员(内科、泌尿外科、肿瘤科)的加入,使职业受照人员范围扩大,而他们大多未纳入放射人员管理。

我市医用诊断人员中,乡镇医院放射人员健康状况较差,多为上世纪70年代参加工作,已近30年工龄且机器防护及个人防护均较差,血常规异常和晶状体浑浊比例较高,自觉症状明显[6],应加强其健康监护工作。市级医院放射人员虽占比例大,但防护条件好,几乎全为遥控或隔室操作,个人剂量和体检异常率较低,早期参加放射工作且相关体检指标异常的人员均已退休,是个人剂量下降和体检达标的主要原因。

不同工种中非密封源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和血小板异常率最高,与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相一致,但其他项目异常率很低。从业女性30岁以下居多,文化程度多为初、高中,对射线危害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较差。但该厂人员流动性较大,多数放射工龄不满5年,给健康监护带来难度,也使一些重要健康指标难以继续检测。

核医学中介入人员虽个人剂量稍高[7],但各项体检指标均较好,主要是防护意识强,个人防护到位且放射工龄相对较短。目前加强非密封源、介入人员及乡镇医院放射人员健康监护应作为防护工作的重点。

我市基层X射线机使用单位以200mA X射线机为主,辅以小机型隔室透视,总体防护较差,与武国亮等[8]调查相似。经过前期的综合防护改造达标率较高;大量的放射专业学生充实放射队伍,使我市的个人剂量、辐射防护、健康体检达到较佳状态。近年来机器性能老化,防护设施破旧变形,再加上医院改制等,基层医院总体防护水平明显下降;另外监测机构仪器设备更新,检测精度提高,检测项目增加,也使原来已合格项目检出超标。

有用线束照射量率超标多数为过滤厚度不够、过滤铝片丢失或根本就不安装过滤铝片,导致防护平面超标。

周围环境剂量超标以机房大门和窗外为主,其原因是各医疗单位在建X射线机房时,未能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机房布局不合理,后虽经防护改造合格,但先天不足,且现已变形破损,改造已成当务之急。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① 应加强放射卫生防护监督执法力度,尽快采取有效措施。

② 对放射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培训,严格实行《放射工作人员证》制度。③ 对医用诊断X线机进行影像质量控制检测,及时更新X线机。

④ 重点加强非密封源,如汽灯纱罩生产过程中硝酸钍的控制和防护。

4参考文献

[1]GBZ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2]桑军阳,马玉兰.南通市十年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2000.7(17):2015.

[3]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4]荆禄伟,张示成.1997-2002年枣庄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04,13(3):192.

[5]张良安.我国放射工作人员接受剂量水平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2.12(增刊):6.

[6]胡利丰,董文骏.549例医用X射线工作人员健康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 2004.13(1):60.

辐射监测篇8

【关键词】GIS 车载系统 电磁辐射 环境监测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电磁辐射源的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移动通信基站的数量增长迅速。到2006年底,广东省境内有超过27000个基站,平均每6.6km2就有1个基站,在城市人口密集区甚至可达到每0.25km2就有1个基站。1999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将电磁辐射污染列为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之后的第4大污染。国内相关单位在20世纪80年代后相继开展了电磁辐射水平的调查和研究,各地如浙江、北京、上海、山东、云南等地环保部门也加强了对电磁辐射污染的监测。但这些监测主要针对单个电磁辐射源,以点为主,对城市区域内大量电磁辐射源分布产生的面的影响研究较少。

针对城市区域内电磁辐射源特别是移动通信基站数量多、分布广、影响面大的特点,我们开发了一套能快速、高效、全面地对区域电磁辐射水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基于GIS(Geographic lnformaljon System)的车载环境电磁辐射监测系统(以下简称“车载系统”)。该系统是国内首个车载环境电磁辐射监测系统,能够高效地完成区域电磁辐射水平调查,为区域移动通信基站环境影响评价、城市移动通信基站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1 需求分析

1.1 测量部分

车载系统应既可以进行频谱分析、无线电干扰测量。又可进行综合场强测量:

(1)频率范围:9kHz~3GHz(频谱分析测量)、100kHz一18GHz(综合场强测量);

(2)测量对象:0.15MHz~30MHz输变电系统无线电干扰测量、87MHz~110MHz广播信号场强测量、200MHz~700MHz电视与寻呼信号场强测量、870MHz~960MHz与1800MHz以及3G移动通信测量;

(3)测量天线:各个频段应配有相应的天线,并且这些天线应有较高的灵敏度,能满足环境移动监测的要求;

(4)应具有准峰值、峰值、平均值等检波功能;

(5)带宽200Hz、9kHz、120kHz和1MHz等;

(6)频率分辨率0.01Hz。

1.2 数据分析部分

可对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能进行辐射源数据的输八、统计、分析和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1.3 GIS和可视化部分

应包含数字地图各项基本功能,可将分析后的实测数据和预测数据以网格、等值线和半透明的形式覆盖在地图上,生成区域电磁辐射水平分布地图。

1.4 电源部分

能提供三种供电方式:市电供电、UPS电池组供电、汽车发电机结合逆变器供电,三种供电方式可以相互结合,互为补充。

2 硬件系统

车载无线电监测系统在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的监测机构已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由无线电频谱分析仪和测向系统组成,目的是了解无线电信号的频率、强度和方位。但是这种系统只能部分满足车载环境电磁辐射监测系统的需求,而作为环境电磁辐射的监测和管理部门。还需了解环境电磁辐射的总量和区域总体分布情况。因此,在车载系统设计过程中。我们将电磁辐射综合场强仪集成到系统内,这是国内第一个此类环境电磁辐射移动监测系统。

车载系统的硬件部分主要由EMR300电磁辐射综合场强仪、ESPl3测试接收机、天馈线系统、供电系统、避雷系统、供电系统集成通用设备、车辆等组成,具体描述见表1,详细硬件系统连接见图1:

3 软件系统

车载系统运行环境:

(1)硬件支撑环境:CPU P4 2G以上。RAM 1G。硬盘80G以上;

(2)软件支撑环境:Windows 2000 SP4。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 2000;Client软件:SQL SERVER2000 Cllent端软件,SQL SERVER 2000 ODBC接口驱动程序;

(3)地图环境:MapX5.0。

车载系统集成软件的功能主要有电磁辐射监测、分析、数据统计、地图控制、地理属性、管理等。

3.1 监测模块功能

此模块主要是将ESPl3测试接收机和EMR300电磁辐射分析仪的测量数据实时地显示和存储。ESPi3测试接收机可以完成一般频谱仪的功能:电平测量、频率测量、频段测量(频段扫描)、频谱分析、时域分析,通过控制软件可以自动进行任务测量,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开始和结束测量时间以及测量类型,测量仪器根据用户的设置自动启动、停止和记录。EMR300电磁辐射分析仪通过光纤将测量数据实时传送给控制系统,测量时间间隔可达每秒1个数据,控制系统将测量数据与GPS定位数据同时存储。

3.2 统计数据模块

此模块主要是在仪器测量后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能够让用户清晰地了解某一区域的电磁辐射分布情况。用户可以在地图上选择一定网格大小的(可任意设定,城市一般为500m×500m)区域并设置测量时间段以及测量类型。最终生成包含有网格编号、最大值、最小值、均值、均方根值等信息的统计报表。

3.3 分析预测模块

此模块主要通过理论预测模式(自由空间和Okumuta-Hata模式等)和电磁辐射源的各项技术参数,计算出电磁辐射源周围环境电磁辐射水平的空间分布。此模块既可对单个辐射源进行预测分析,又可对区域内的多个辐射源进行计算、分析、叠加。

3.4 GIS和可视化模块功能

此模块包括实测数据和预测数据可视化两部分。实测数据部分通过对EMR300电磁辐射分析仪和GPS获得的区域测量数据按一定的网格大小(一般为500m×500m)进行分析后,将分析结果以不同的颜色半透明地覆盖在数字地图上。预测数据可视化部分利用各电磁辐射源的经纬度在地图上定位后,将预测结果以等值线和不同的颜色半透明地覆盖在数字地图上。

3.5 地图属性模块功能

此模块主要是在地图上进行相关地理信息的操作,包括地图的放大、缩小、地图全览、大地图输出、定位、图层管理、地图导航、距离测量、面积测量、方位角测量、地形剖面分析、地名查询等功能。

3.6 管理模块

此模块主要是对电磁辐射源数据和测量数据进行导入、导出、备份,以及对软件系统进行日常的管理和维护,包括用户管理、日志管理、系统参数管理等。

4 车载系统的特点

车载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这是国内辐射监测领域的第一套车载环境电磁辐射监测系统,对全国车载环境电磁辐射监测系统的建设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目前江苏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站已据此技术建立国内第二套车载环境电磁辐射监测系统。

(2)系统测量频率为9kHz~18GHz,基本覆盖了一般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电磁辐射源的发射频率。

(3)系统首次成功将综合场强测量和频谱分析集成在一起,既可了解环境电磁辐射的总体情况,又可以对单个或多个电磁辐射源进行详细分析,做到点面结合。

(4)系统的监测分析软件包含了GPS全球定位和地理信息分析功能,可以将现场调查和预测结果以不同的颜色非常直观地覆盖在地图上,形成区域电磁辐射水平分布地图。

(5)系统可以对电磁辐射事故或投诉做出快速反应,并可高效地进行大范围的调查监测。

(6)系统可以为区域电磁辐射源的规划、建设提供环境电磁辐射现状及预测结果。

5 车载系统的应用

车载系统主要用于区域电磁辐射水平调查、电磁辐射源的区域规划和区域移动通信基站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目前,广东省环境辐射研究监测中心已利用这套系统完成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主城区的电磁辐射水平调查(结果见表2)和佛山市电磁辐射水平调查(用于电磁辐射源区域规划)。

辐射监测篇9

Abstract: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real quality of the water body, the precision instruments should be used and the collec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water samples should be concerned. The samples should be properly preserved before the test to ensure that the samples do not change dramatically within the warranty period.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oblems that may encounter in collection and pre-treatment of surface water in radiation environment monitoring process and the precautions.

关键词: 地表水;采样;预处理

Key words: surface water;sampling;pre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318-02

0 引言

在地球表面,水体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水环境是受人类干扰和破坏最严重的领域。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1 地表水采样细则

地表水包括河流、冰川、湖泊、沼泽等开放的水体,是人类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全国地表水资源总量约28000亿立方米,在环境中,地表水与外界有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对污染物有稀释和排污的功能。

1.1 采样目的 采集和测量地表水,获得能真正反映水体特征的样品,为评价地表水受放射性污染程度和水体的合理利用提供资料。

1.2 监测依据 ①HJ/T91-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②HJ/T61-2001《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③HJ/T21-1998 《核设施水质监测采样规定》;④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

1.3 点位布设原则 采样方法必须满足下述原则:①代表采样点的实际情况;②采集样品必须具有足够的采样体积和采样频率;③样品在处理过程中,确保监测的特性组分不发生变化。

1.4 采样工具和容器 在地表水采集前,选择适宜材质的盛水容器和采样器,并清洗干净。

1.4.1 采样工具 包括水泵、有机玻璃采水器、通用水样采集器等。

1.4.2 装样容器 常用的装样容器材质有硼硅玻璃、石英、聚乙烯和聚四氟乙烯,一般放射性监测中对容器要求不高,通常选择:①无色具塞硬质玻璃瓶。该试样容器无色透明便于观察试样及其变化,可以加热灭菌。②具塞聚乙烯瓶。这种试样容器耐冲击、轻便,对许多试剂都很稳定。

1.4.3 清洗方法 先用洗涤剂除去采样工具(水泵为进出水管)污垢灰尘和油污,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再用10% 硝酸或盐酸洗刷,最后用自来水冲洗至pH=7,然后用蒸馏水荡洗三次并晾干,贴好标签备用。

1.5 采样步骤

1.5.1 点位布设 对于环境水样的监测点位,应考虑在水的使用地点,尽量避免紧靠汇合处,对于湖泊和池塘水体,应在不受影响的类似附近水体取样。

①河流的点位布设。

(1)断面的布设,对于污染源监测,选择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较大的河段,一般设置三种断面:

对照断面:反映河流水质的初始情况。控制断面:反映污染状况的地点。消减断面:反映污染物稀释程度。

对于环境质量监测,选择有代表性的样品,并考虑以下情况:

(a)在大支流或特殊水质的支流汇合之前,靠近汇合点的主流与支流上以及汇合点的下游,在认为已充分混合的地点布设断面。(b)在流经途中遇到湖泊、水库时,尽可能靠近流入口和流出口设置断面。(c)在一些特殊地点或地区,如饮用水源、水资源丰富地区等应视其需要布设断面。(d)水质变化小或污染源对水体影响不大的河流,布设一个断面即可。(e)布设采样断面时,需要考虑到采样点的采样难易程度。(f)潮汐河流采样断面的布设,原则上与河流相同,对照断面一般应设在潮区界以上,其消减断面布设在近入海口。

(2)断面垂线的布设。遵照下述情况布设河流断面垂线:在河流上游,河床较窄、流速较大时,应选择能充分混合、易于采样的地点。河宽100m时,在河流的左右部位增设垂线。

(3)采样点的布设。河流断面垂线上采样点的布设,表层水一般要求采集距水面10-15cm以下的水样。采集不同深度河流水的位置,如表1所示。

②湖泊、水库的点位布设。断面垂线的布设:湖库区的不同水域,按水体功能布设监测垂线。湖、库区若无明显功能区分,可用网格法均匀布设断面垂线。

湖泊、水库断面垂线采样点的布设和河流的情况基本相同,要在不同深度进行采样。

上述布点方法可根据监测对象及监测目的不同作一定的更改。

1.5.2 采样方法 先用取样器取水,再把取到的水样移入容器的办法可以防止容器外壁污染。①在湖泊、水库采样时,要避开那些没有代表性的区域。②在乘船采样时,不能在被螺旋浆或摇橹引起的旋涡处采样。③采样时,应立即在样品容器上的标签内记录样品编号、样品来源、测定项目。④在填写样品容器标签规定内容的同时,还必须在采样记录本上记录样品来源、采样时间、样品编号、样品数量、测定项目、采样点描述,加入保护剂及数量,采样人等内容。

2 地表水的预处理和保存

①由于放射性测定多为金属元素,采样后立即加盐酸或硝酸酸化至pH

3 样品的标记和运输

3.1 样品的标记 在采样容器上要贴有标签纸,记录测定项目、采样时间、样品编号、样品来源、采样点描述,加入保护剂及数量,采样人等信息。

3.2 样品的运输 采样容器要盖实密封好,防止运输时洒漏,对容器可能破碎要加以注意,每个容器要有一个固定的木框单间,以便在运输时不相互碰撞而产生破裂情况发生。

4 质量控制措施

质控措施如下:①监测人员持证上岗或者在具有资质的人员指导下开展工作;②使用监测仪器设备要满足相应的监测要求;③按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标准开展工作;④每批水样,应选择部分监测项目加采质控样,与样品一起送实验室分析,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1)现场空白。现场空白所用的纯水要用洁净的专用容器,避免沾污,便于与实验室内空白测定结果相对照。2)运输空白。运输空白是以纯水作样品,从实验室到采样现场又返回实验室。每批样品至少有一个运输空白。3)现场平行样。现场平行样要注意控制采样操作和条件的一致,占样品总量的10%以上,通常情况下,每批样品至少采集两组平行样。4)现场加标样或质控样。现场使用的标准溶液与实验室使用的为同一标准溶液。现场加标样或质控样的数量,一般控制在样品总量的10%左右,每批样品不少于2个。

5 注意事项

水样采集过程中和存放时,环境水样容器和污染源水样容器应分架存放,不得混用。同一监测点(井)应有两人以上进行采样,注意采样安全,采样过程要相互监护,防止中毒及掉入水中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HJ/T91-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S].

[2]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HJ/T164-200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S].

[3]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5750-2008,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S].

[4]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17378-2007,海洋监测规范[S].

[5]潘自强.电离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M].原子能出版社,2009.

辐射监测篇10

【关键词】移动通信基站;环境影响;电磁辐射强度;话务量

【分类号】:TN929.5;X591

移动电话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沟通便利和办公高效率,为满足人们的通信需求,必须大量的建设基站,增加覆盖面积,而基站运行时其发射天线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使周围电磁辐射场强度增高,会对周围环境造成电磁辐射影响。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移动电话基站的电磁辐射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

1 电磁环境与电磁辐射

电磁环境EME是指存在于给定场所的所有电磁现象的总和,它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有源的(直射波)和无源的(反射波),静态的和动态的,它是由不同频率(f)的电场(E)、磁场(H)组成。变化的电场与磁场交替在空间传播,这种通过空间传播的、有用的或不希望有的电磁能量称为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可能引起装置、设备或系统性能降低或对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质产生损害作用,这种现象称为电磁辐射污染。

2 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

基站天线按照方向性可以分为全向天线和定向天线。全向天线在水平方向图上表现为360°,都均匀辐射。全向天线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一般应用于郊县大区制的站型,覆盖范围较大。定向天线在水平方向图上表现为一定角度范围辐射,一般应用于城区小区制的站型,覆盖范围小,用户密度大,频率利用率高。天线的发射能力通常用天线增益来表示,相同输入功率的条件下,天线在某方向某点产生的功率密度与理想点源同一点产生的功率密度的比值,通常用dBi表示。

3 基站天线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

为了解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我们通过现场监测的方法对此进行研究。本次我们选取的GSM网定向移动基站均位于山东省某城市中心区域,运行状况正常且话务量较大。

3.1 监测布点

按照《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1]、《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2]的布设原则,在天线主瓣方向距离天线楼顶投影点5m、10m、15m、20m、30m、50m的水平及垂直距离上布设点位。

3.2 监测方法

依据《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1]、《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2]的要求进行,监测仪器距离地面高度1.7m。在基站正常工作时间内进行测量,监测频率为每个监测点位1次/h。每个监测点每次连续测5次,每次测量时间不小于15秒,并读取稳定状态下的最大值,若测量读数起伏较大时,则适当延长测量时间。

3.3 标准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 GB8702- 88) 中公众总的受照射剂量限值规定。在每天24h 内, 电磁辐射场的场量参数在任意连续6min 内的平均值应满足下列要求。频率范围: 30~3000 MHz, 电场强度: 12v/m, 功率密度: 0.4W/m2。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标准》(HJ/T10.3-1996)中规定,为使公众受到的总照射剂量小于GB8702-88的规定值,对单个项目的影响必须限制在GB8702-88限值的若干分之一。在评价时,对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审批的大型项目可取GB8702-88中场强限值的1/ ,或功率密度限值的1/2。其他项目则取场强限值的1/ ,或功率密度限值的1/5作为评价标准。因此本次单个GSM/TD-SCDMA基站电磁辐射功率密度评价标准为0.08W/m2,电场强度评价标准值为5.4V/m。

3.4 监测仪器

EMR-300电磁辐射分析仪,测量频率范围100kHz~3GHz。

3.5 监测时段 8:00~20:00。

3.6 监测结果

定向GSM基站采用三扇区,每个扇区天线夹角多为120度,我们将正北扇区标记为A扇区,顺时针方向,依次标记为B扇区和C扇区。监测结果见表1。

表1 某市移动通信基站现场监测结果

序号 基站名称 高度(m) 扇区 测量位置(m) 测量结果(×10-4W/m2) 测点说明

1 1号站 18 A 5 7 地面测点

A 10 11 地面测点

A 15 9 地面测点

A 20 21 地面测点

A 20 80 居民楼302室

A 20 531 居民楼502室

A 20 1295 居民楼602室

A 30

A 50

2 2号站 20 C 5 11 地面测点

C 10 12 地面测点

C 15 47 地面测点

C 20 46 地面测点

C 20 45 居民楼202室

C 20 143 居民楼502室

C 30 39 地面测点

C 50 18 地面测点

3 3号站 25 B 5 5 地面测点

B 10 5 地面测点

B 15 23 地面测点

B 20 26 地面测点

B 30 61 地面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