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媒体十篇

时间:2023-03-25 04:48:29

流媒体

流媒体篇1

1、流媒体的出现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网路带宽的限制,互联网上的数据都是以文字、图片之类的静态内容为主,而那些音频、视频数据很难在网上,因为一般非压缩的广播级品质视频需要160Mbps的网络带宽;非压缩CD音质的音频则需要大约2.8Mbps的网络带宽。目前大部分网络用户的带宽还只是56Kbps,这与音频、视频的传播要求相差甚远。网络带宽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迅速提升,因此要实现网上音频、视频传播就必须在传播文件本身下功夫,这样就出现了流媒体(Streaming media)。所谓流媒体是指采用流式传输的方式在Internet播放的媒体格式,而流式传输方式则是将整个A/V及3D等多媒体文件经过特殊的压缩方式分成一个个压缩包,由视频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连续、实时传送。

流媒体技术的开发创意是从传统的TCP/IP协议对通过网络传送信息的控制方法中得到的。当我们通过TCP/IP协议下载文件时,服务器会按照一定的次序将文件分成若干个独立的数据包,然后依次发送出去。而客户端的程序会将这些数据包重新组装起来,最终形成和原来完全一样的完整的文件。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对这个文件进行任何可能的操作了。流技术则不然。流技术能够按照特定的顺序将文件发送出去,而播放程序则可以边接收数据边播放他们。

2、流媒体形式简介

目前,在Internet/Intranet上提供流媒体服务的软件中应用广泛、成熟的产品还不多。 根据媒体形式的不同,流媒体可分为如下五类:

1)、流式音频。网上流式音频主要有数字化声音、音乐和语音识别三种形式,如ToolVox,RealAudio,Crescendo MIDI等。

2)、流式视频。如VDO Net公司的VDO Live,CISCO公司的IP/TV, XING Technology公司的StreamWorks等。

3)、流式动画。如Macromedia公司的FLASH矢量动画。

4)、流式图象。新推出的RealPlayer G2支持RealPix流式图象文件格式。

5)、流式文本。新推出的RealPlayer G2支持RealText流式文本文件格式。

二、流媒体实现的关键技术---流式传输

流式传输的定义很广泛,现在主要指通过网络传送媒体(如视频、音频等)的技术总称。其特定含义为通过INTERNET将影视节目传送到PC机。

1、 流式传输的方式

实现流式传输有两种方法:顺序流式传输(progressive streaming)和实时流式传输(Realtime streaming)。

1)、顺序流式传输(progressive streaming)

顺序流式传输是顺序下载,在下载文件的同时用户可观看再线媒体,在给定时刻,用户只能观看已下载的那部分,而不能跳到还未下载的前头部分,顺序流式传输不象实时流式传输在传输期间根据用户连接的速度做调整。由于标准的HTTP服务器可发送这种形式的文件,也不需要其他特殊协议,它经常被称作HTTP流式传输。顺序流式传输比较适合高质量的短片段,如片头、片尾和广告,由于该文件在播放前观看的部分是无损下载的,这种方法保证电影播放的最终质量。这意味着用户在观看前,必须经历延迟,对较慢的连接尤其如此。

顺序流式文件是放在标准HTTP 或 FTP服务器上,易于管理,基本上与防火墙无关。顺序流式传输不适合长片段和有随机访问要求的视频,如:讲座、演说与演示。它也不支持现场广播,严格说来,它是一种点播技术。

2)、实时流式传输(Realtime streaming)

实时流式传输总是实时传送,特别适合现场事件,也支持随机访问,用户可快进或后退以观看前面或后面的内容。理论上,实时流一经播放就可不停止,但实际上,可能发生周期暂停。

实时流式传输必须配匹连接带宽,这意味着在以调制解调器速度连接时图象质量较差。而且,由于出错丢失的信息被忽略掉,网络拥挤或出现问题时,视频质量很差。如欲保证视频质量,顺序流式传输也许更好。实时流式传输需要特定服务器,如QuickTime Streaming Server、RealServer与Windows Media Server。这些服务器允许你对媒体发送进行更多级别的控制,因而系统设置、管理比标准HTTP服务器更复杂。实时流式传输还需要特殊网络协议,如:RTSP (Realtime Streaming Protocol)或MMS (Microsoft Media Server)。这些协议在有防火墙时有时会出现问题,导致用户不能看到一些地点的实时内容。

2、流式传输的原理

1)流式传输的实现途径与过程

首先,多媒体数据必须进行预处理才能适合流式传输,这是因为目前的网络带宽对多媒体巨大的数据流量来说还显得远远不够。预处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降低质量;二是采用先进高效的压缩算法。

其次,流式传输的实现需要缓存。这是因为Internet是以包传输为基础进行断续的异步传输。数据在传输中它们要被分解为许多包,由于网络是动态变化的,各个包选择的路由可能不尽相同,故到达客户端的时间延迟也就不等。为此,使用缓存系统来弥补延迟和抖动的影响,并保证数据包的顺序正确,从而使媒体数据能连续输出,而不会因网络暂时拥塞使播放出现停顿。

再次,流式传输的实现需要合适的传输协议。WWW技术是以HTTP协议为基础的,而HTTP又建立在TCP协议基础之上。由于TCP需要较多的开销,故不太适合传输实时数据。在流式传输的实现方案中,一般采用HTTP/TCP来传输控制信息,而用RTP/UDP来传输实时声音数据。 2) 、支持流媒体传输的网络协议

A、实时传输协议RTP与RTCP

RTP: 实时传输协议(Real-timeTransportProtocol)一种用于Internet上针对多媒体数据流的一种传输协议。

RPCP: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eal-timeTransportControlProtocol)和RTP一起提供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服务。

RTP是用于Internet上针对多媒体数据流的一种传输协议。RTP被定义为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输情况下工作,其目的是提供时间信息和实现流同步。RTP通常使用UDP来传送数据,但RTP也可以在TCP或ATM等其他协议之上工作。当应用程序开始一个RTP会话时将使用两个端口:一个给RTP,一个给RTCP。RTP本身并不能为按顺序传送数据包提供可靠的传送机制,也不提供流量控制或拥塞控制,它依靠RTCP提供这些服务。通常RTP算法并不作为一个独立的网络层来实现,而是作为应用程序代码的一部分。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和RTP一起提供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服务。在RTP会话期间,各参与者周期性地传送RTCP包。RTCP包中含有已发送的数据包的数量、丢失的数据包的数量等统计资料,因此,服务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动态地改变传输速率,甚至改变有效载荷类型。RTP和RTCP配合使用,它们能以有效的反馈和最小的开销使传输效率最佳化,因而特别适合传送网上的实时数据。 B、 时流协议RTSP

RTSP:实时流协议 (RealTimeStreamingProtocol) 定义了一对多的应用程序如何有效地通过IP网络传送多媒体数据。

实时流协议RTSP(RealTimeStrea

mingProtocol)是由RealNetworks和Netscape共同提出的,该协议定义了一对多应用程序如何有效地通过IP网络传送多媒体数据。RTSP在体系结构上位于RTP和RTCP之上,它使用TCP或RTP完成数据传输。HTTP与RTSP相比,HTTP传送HTML,而RTP传送的是多媒体数据。HTTP请求由客户机发出,服务器作出响应;使用RTSP时,客户机和服务器都可以发出请求,即RTSP可以是双向的。C、资源预订协议RSVP协议

RSVP:资源预订协议(ResourceReserveProtocol )正在开发的Internet上的资源预订协议。

由于音频和视频数据流比传统数据对网络的延时更敏感,要在网络中传输高质量的音频、视频信息,除带宽要求之外,还需其他更多的条件。 使用RSVP预留一部分网络资源(即带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流媒体的传输提供方便

3) 、识别流媒体类型的途径--MIME

Web服务器和Web浏览器如何识别流媒体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呢?答案是MIME。MIME是MultipurposeInternet MailExtensions(通用因特网邮件扩展)的缩略词。它不仅用于电子邮件,还能用来标记在Internet上传输的任何文件类型。Web服务器和Web浏览器都基于HTTP协议,而HTTP都内建有MIME。HTTP正是通过MIME标记Web上繁多的多媒体文件格式。

流式传输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

1、 用户选择某一流媒体服务后,Web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使用HTTP/TCP交换控制信息,以便把需要传输的实时数据从原始信息中检索出来

2、 然后客户机上的Web浏览器启动A/VHelper程序,使用HTTP从Web服务器检索相关参数对Helper程序初始化。这些参数可能包括目录信息、A/V数据的编码类型或与A/V检索相关的服务器地址。

3、 A/VHelper程序及A/V服务器运行实时流控制协议(RTSP),以交换A/V传输所需的控制信息。与CD播放机或VCRs所提供的功能相似,RTSP提供了操纵播放、快进、快倒、暂停及录制等命令的方法。

4、 A/V服务器使用RTP/UDP协议将A/V数据传输给A/V客户程序(一般可认为客户程序等同于Helper程序),一旦A/V数据抵达客户端,A/V客户程序即可播放输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流式传输中,使用RTP/UDP和RTSP/TCP两种不同的通信协议与A/V服务器建立联系,是为了能够把服务器的输出重定向到一个不同于运行A/VHelper程序所在客户机的目的地址。实现流式传输一般都需要专用服务器和播放器,其基本原理如图一所示。

三、流媒体的播放方式

1、 单播

在客户端与媒体服务器之间需要建立一个单独的数据通道,从一台服务器送出的每个数据包只能传送给一个客户机,这种传送方式称为单播。每个用户必须分别对媒体服务器发送单独的查询,而媒体服务器必须向每个用户发送所申请的数据包拷贝。这种巨大冗余首先造成服务器沉重的负担,响应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停止播放;管理人员也被迫购买硬件和带宽来保证一定的服务质量。

2、 组播

IP组播技术构建一种具有组播能力的网络,允许路由器一次将数据包复制到多个通道上。采用组播方式,单台服务器能够对几十万台客户机同时发送连续数据流而无延时。媒体服务器只需要发送一个信息包,而不是多个;所有发出请求的客户只需连结到这个数据流而不是连结到视频服务器,从而降低带宽的使用。网络利用效率大大提高,成本大为下降。

3、 点播与广播

点播连接是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主动的连接。在点播连接中,用户通过选择内容项目来初始化客户端连接。用户可以开始、停止、后退、快进或暂停流。点播连接提供了对流的最大控制,但这种方式由于每个客户端各自连接服务器,却会迅速用完网络带宽。

广播指的是用户被动接收流。在广播过程中,客户端接收流,但不能控制流。例如,用户不能暂停、快进或后退该流。广播方式中数据包的单独一个拷贝将发送给网络上的所有用户,而不管用户是否需要。

使用单播发送和广播方式发送的方式会非常浪费网络带宽,组播吸收了上述两种发送方式的长处,克服了上述两种发送方式的弱点,组播不会复制数据包的多个拷贝传输到网络上,也不会将数据包发送给不需要它的那些客户,保证了网络上多媒体应用占用网络的最小带宽。

四、流媒体的文件格式

1、 压缩媒体文件格式

压缩格式有时被称为压缩媒体格式,包含了描述一段声音和图象的同样信息,尽管它的文件大小被处理得更小。很明显,压缩过程改变了数据位的编排。在压缩媒体文件再次成为媒体格式前,其中数据需要解压缩。由于压缩过程自动进行,并内嵌在媒体文件格式中,通常我们在存储文件时没有注意到这点。该过程如图二所示。

2、 流式文件格式

流式文件格式经过特殊编码,使其适合在网络上边下载边播放,而不是等到下载完整个文件才能播放。可以在网上以流的方式播放标准媒体文件,但效率不高。将压缩媒体文件编码成流式文件,必须假如一些附加信息,如计时、压缩和版权信息。编码过程如图三所示。表一列举了常用的流式文件类型。

3、媒体格式

媒体格式不是压缩格式,也不是传输协议,其本身并不描述视听数据,也不提供编码方法。媒体格式是视听数据安排的唯一途径,物理数据无关紧要,我们仅需要知道数据类型和安排方式。以特定方式安排数据有助于流式多媒体的发展,因为我们希望有一个开放媒体格式为所有商业流式产品应用,为应用不同压缩标准和媒体文件格式格式的媒体提供一个事实上的标准方法。我们也可从以相同格式同步不同类型流中获益。 总有一天,单个媒体格式能包含不同类型媒体的所有信息,如计时、多个流同步、版权和所有人信息。实际视听数据可位于多个文件中,而由媒体文件包含的信息控制流的播放。常用媒体格式如表二所示。

五、媒体服务器

1、媒体服务器的硬件平台

视频服务器的工作模式是当服务器响应客户的视频流后,从存储系统读入一部分视频数据到对应于这个视频流的特定的缓存中,然后此缓存中的内容送入网络接口发送到客户。当一个新的客户请求视频服务时,服务器根据系统资源的使用情况,决定是否响应此请求。系统的资源包括存储I/O的带宽、网络带宽、内存大小和CPU的使用率。

1) 、目前有三中类型的视频服务器结构:

A、通用主机方法

最早的通用视频服务器采用计算机主机来实现其功能,它运行在一个标准的

操作系统上,如UNIX系统,硬件由一系列众多的的视频磁盘阵列组成。视频服务器的主要功能是存储、选择、传送大量的数据,却很少进行数据处理。因此,将主机作为视频服务器既不利于发挥主机的主要功能,有增加了系统的成本,因为必须提供大量的并非必须的硬件和软件。因此,有必要研究具有专门的功能、结构简单的视频服务器。B、紧耦合多处理机

按照视频服务器功能要求,制作出大量完成某项指令或专门功能的硬件单元,然后将相关单元组合成相应的专用系统。这些系统有的擅长创建静止图象,有的是数据库管理器,还有的是网络设备和其它动态视频的数据库。最后将这些系统级联起来构成紧耦合多处理机实现的视频服务器。这种服务器费用低、性能高、功能强,具有解决专项问题的特征,但节目受到一定的限制,扩展性较差。

C、调谐视频服务器

调谐视频服务器的主板有一个有独特微码的嵌入式仿真器控制。磁盘控制器、ATM打包器和记帐计算机接口都利用这些极高速的仿真器来提供它们的功能和各功能块间的通讯。仿真器是通过特殊的寄存器总线和微码紧密耦合的。调谐视频服务器的结构是可扩展的。只要在主板中插入更多的服务通路,就可以达到扩容的目的。

2、 视频服务器的软件平台

网络视频平台包括媒体内容制作、发行与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视频服务器。内容制作涉及视频采集、编码。发行模块负责将节目提交到网页,或将视频流地址邮寄给用户。内容管理主要完成视频存储、查询;节目不多时可使用文件系统,当节目量大,就必须编制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户管理可能包括用户的登记和授权。视频服务器将内容通过点播或直播的方式播放。对范围广、用户多的播放,可在不同区域的中心(如中国华东上海、华北北京、华中武汉等)建立相应的分发中心,协同完成播放。此外,对商业站点,还应包括计费系统等。网络视频播放的结构如图三所示。

1)任务服务(Session Service)

建立和维持客户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通道;为特定的客户设备管理一系列的服务器资源;每一个客户设备只分配一个任务。

2)内容服务(Content Service)

其操作过程如下:

⑴、 为当前的一个或多个视频主题查询内容;

⑵、 容服务返回一个与所需要的视频内容相关联的"assetcookie";

⑶、 客户把"assetcookie"交给流服务,准备视频内容"流化"

⑷、 流服务用节目解析器解析出"assetcookie";

⑸、 流服务定位MDS中所关联的节目内容;

⑹、 流服务指引"视频泵""流出"节目内容到客户端。

3)流服务(StreamService)

流服务指引"视频泵"(VideoPump)以实时流的形式分发数据(MPEG-1或MPEG-2传输流)到客户端;同"视频泵"一起执行VCR控制功能(暂停、继续、快进、快退);客户端通过媒体网络(MediaNet)以流(MediaNetStream)的形式接收BLOB数据;

-BLOB(BinaryLargeOBject)二进制大对象,如bitmap(位图)、imagestills(静止画面)及客户需要下载供本地访问的一些存储在VS中的数据,以可靠方式传输(通过MN),而实时视频流的传输往往被认为是不可靠的(如图五)。

4)媒体数据存储服务(MediaDataStoreService-MDS)

进行文件管理(创建、存储、修改、删除)及目录管理功能;当"视 频泵"(videopump)要"播"一个视频文件时,它先给MDS目录服务器(MDSDirectoryServer)发一个消息打开文件,然后从该目录服务器得到这个文件的磁盘布局数据;由于影像文件都很大,视频服务器采用RAID(Redundant Arrays of Inexpensive Disks)存储影像文件;所有用来存储影像节目文件的磁盘称作一个卷(volume),每个卷都有一个TOC(table of contents),存储卷里面的文件及它们在磁盘阵列的位置,TOC的大小决定了一个卷能存储文件的个数;AStripe是卷上所有磁盘同样大小的一块存储空间;Striping是把一个文件分散成片(块)存储在不同的磁盘上,可以减少单块盘的访问次数和时间,以利于并发流的处理;存储节目时,先存tableofcontents(如文件的大小、创建的时间、在磁盘阵列中的位置等),然后横跨磁盘连续地存储,每一块盘上存一个stripe,当写完第一个RAID后,继续下一个RAID,当写到最后一个RAID的最后一块硬盘时,又从第一个RAID写起。当最后一个stripe没写满时,会留下空的小块,下次写盘时,又从下一个RAID开始写盘;因为采用RAID存储机制,当硬盘出现故障,不影响视频服务器正常运行,数据不会丢失。视频服务器还支持"热插拔"(hot-swap)磁盘。

5)文件(节目)上传和下载(FTPService)

视频服务器提供远程访问MDS的能力,即mdsftp。远程客户计算机 运行FTP即可上传和下载视频服务器中的MDS文件(影像节目文件),如图六所示。

视频服务器还提供远程两台视频服务器之间上传和下载MDS文件(影 像节目文件)的能力,这特别适合分布式大规模VOD系统的实现。

6)RTSP服务

RTSP(RealTimeStreamingProtocol)服务处理客户与服务器之间的 通信任务;接收客户基于RTSP协议的请求;把请求映射为适当的基于媒体网络(MN)的视频服务器呼叫;执行呼叫到合适的视频服务器进程;转发视频服务器应答并返回给客户如图七。

六、未来属于流媒体

人们常说互联网是一场革命,实际上在流媒体全面发展之前,这场革命是不彻底的。没有流媒体的互联网无声无影,所谓"虚拟的世界"的说法名与实相去太远。流媒体技术全面应用后,人们在网上聊天就不必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语言了,直接语音输入就行了。如果想彼此看见对方的容貌、表情,只要双方各有一个摄像头就可以了;电子商务的货品展示也不再限于图片的二维观看了,看到感兴趣的商品,点击后,就会有讲解员和商品的影像出现,可以达到与现实完全一致的展示效果,而且你可以与讲解员进行现场交流;网上新闻也不仅仅只能用文字和图片表达,更有真实感的影像新闻也会出现。非但如此,流媒体还将给互联网带来全新的内容,如网络电视、网络影院、网上教育等。

流媒体发端于美国,目前的流媒体技术都源于美国,而且美国的带宽比国内丰富得多,因此流媒体在美国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像如今在美国如火如荼的就是得益于流媒体技术. 网络电视,相对于传统电视,它的优势是:

第一,提升电视台的形象,在国内众多的电视台网站中,能够把电视台最大的优势资源--视频节目在互联网上进行全面应用的电

视台并不多,网络电视能够马上提升电视台的国内国际形象。

第二,网络电视是一个全互动的电视概念,它是双向的,对电视台和观众的沟通反馈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传统电视这方面是相当弱的,基本上,它是单向的。

第三,网络电视除了能在互联网上进行广播外,它还能让全世界的网民对电视节目进行点播,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传统电视能做到这一点吗?不能。

流媒体篇2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and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efforts are put on flow medium technique――advanced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I analyze the main problems of flow medium, such as the system integration,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network protocol, play mode etc, in detail. Then I also present it's application in many fields.

关键词: 流媒体;流式传输;RTCP;RTSP

Key words: flow medium;flow transmission;RTCP;RTSP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174-01

0引言

Internet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推动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我们知道,在Internet上传输音/视频(A/V)等多媒体信息,目前主要有下载和流式传输两种方式。大多数人都可能有这样的经历:花上数分钟或数小时下载一个A/V文件。这主要是因为A/V文件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文件而言容量较大以及网络带宽的限制。因此,需要一种能够突破带宽限制的新的信息传输方式,于是产生了流媒体技术。流媒体技术是指在internet/intranet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传输连续时基媒体,如:音频、视频或多媒体文件的技术。流式媒体在播放前并不下载整个文件,只将开始部分内容存入内存,流式媒体的数据流随时传送随时播放,只是在开始时有一些延迟。它不是一门单一的技术,而是融合了多种网络技术和其他计算机技术,包括流媒体数据的采集、压缩、编码、存储、网络传输和网络通信等多种技术。

1流媒体的系统组成及网络环境

一个完整的流媒体系统应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①编码工具 :用于创建和捕捉多媒体数据,并编辑成流媒体格式。②流媒体数据。③网络:适合多媒体传输协议或实时传输协议的网络。④媒体服务器:存放和控制流媒体数据。⑤播放器:供客户端浏览流媒体文件。

1.1 媒体服务器的硬件基础及软件基础视频服务器以视频流的形式通过网络接口把视频信息发送到客户端, 保证视频流的连续输出。视频信息要具有同步性:一方面必须以恒定的速率播放,否则将引起画面的抖动;另一方面,视频流中包含的各种信号必须保持同步。服务器视频软件基础包括媒体内容的制作、发行模块、管理模块和用户管理模块。内容制作包括视频的采集和编码。发行模块负责将节目提交到网页,或将视频流地址邮寄给用户。

1.2 流媒体的网络环境在企业网和广播服务环境中,对流媒体的需求日益增加,因为和文字、图片相比,流媒体的内容更加丰富。个人消费者、企业和政府机构需要越来越多的实况传送和点播数字内容,因此为采用可扩展的带宽连接孕育了新的市场机会。音频和视频内容不仅对于娱乐业来说是基本的传输内容,对于企业开展通信和电子商务也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通信网络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类为电信网络,如公共电话网(PSTN)、分组交换网(PSPDN)、数字数据网(DDN)等;一类为计算机网络,如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一类为电视广播网络,如有线电视网(CATV)、卫星电视网等。

2流媒体的技术特征

采用流式传输,即通过Internet 把影音节目传送到PC机,是流媒体的技术特征。实现流式传输的方法有两种:实时流式传输和顺序流式传输。

2.1 顺序流式传输顺序流式传输是顺序下载,顺序流式传输与实时流式传输不同的是,它能在传输期间按用户连接的速度调整。 因而它经常被称作HTTP流式传输。由于该文件在播放前观看的部分是无损下载的,最终播放质量较好,因而特别适合质量较高、数据量较小、通过Modem的短片段,如片头、片尾、广告等。但用户在观看前必须经历数秒的延迟,传输速度较慢时尤为明显.严格说来,它本质上是一种点播技术。

2.2 实时流式传输该传输指保证媒体信号带宽与网络连接匹配,使媒体可被实时播放。所以很适合现场事件的播放, 用户播放前面、后面的内容可通过快进、后退完成。但由于它忽略出错丢失的信息,当网络拥挤时,视频质量一般。导致图像质量较差另一方面原因是以Modem速度连接时,因实时流式传输须匹配连接的带宽而产生的。理论上,实时流一经播放就可不停止,但实际使用时可能周期性暂停。与HTTP流式传输不同,实时流式传输需流媒体服务器和特定传输协议。前者如Windows Media Server、Realserver、Quicktime Streaming Server等, 这些协议在有防火墙时可能出现问题,导致用户不能实时播发一些地点的内容。当然,实际应用时具体采用哪种传输方式可根据需要确定,且流式传输也支持在播放前完全下载到硬盘。

3支持流媒体的网络协议

3.1 实时传输协议RTP与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实时传输协议是针对多媒体数据流的一种传输协议。RTP本身并不能为按顺序传送数据包提供可靠的传送机制,也不提供流量控制或拥塞控制。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和RTP一起提供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服务。在RTP会话期间,各参与者周期性地传送RTCP包。RTCP包中含有已发送的数据包的数量、丢失的数据包的数量等统计资料。RTP和RTCP配合使用,它们能以最小的开销和有效的反馈使传输效率最优,很适合网上实时数据的传送。

3.2 实时流协议RTSP该协议定义了一对多应用程序怎样有效通过IP网络传送多媒体数据。RTSP在体系结构上位于RTP和RTCP之上,它使用TCP或RTP完成数据传输。HTTP与RTSP相比,HTTP传送HTML超链接文档,而RTP传送的是多媒体数据。HTTP请求由客户机发出,服务器做出响应。

4流媒体技术的应用

流媒体技术发展,是以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为基础并提供强大市场动力的,流媒体技术目前已广泛用于多媒体新闻、视频点播、远程教育、在线直播、网络广告、电子商务、 网络电台、实时视频会议等互联网信息服务。 这一技术的应用将为网络信息交流带来明显变化,同时对人们的工作、生活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罗建川,刘守印,胡君红,彭新生.实时传输协议rtp的研究及其应用.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8).

流媒体篇3

而接下来的谈话,与其说是就“流媒体”拉开了序幕,不如说是为流媒体做了一场“正名”宣言,对于克拉克这样一位集实践家与学者于一身的人而言,这次谈话更像是了了他的一个心愿。

流媒体?多媒体!

在开场白中,我们使用了“流媒体”(Stream Media)这个词汇,但是克拉克不断地强调,这其实是一个概念误区。所谓“流媒体”是指采用流式传输的方式在网站播放的媒体格式,但从实际使用的意义来讲,克拉克认为“多媒体”(Multimedia)的概念更为准确,它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媒体方式,突出说明使用一种更加综合的手段来讲述故事,包括音乐、文字、声音、静态图片等等。这种混合的技术,以“多媒体”为名,会更加确切。

克拉克近乎“较真儿”的态度并非偶然,在新闻报道行业工作20年来,克拉克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摄影记者,更是为多媒体的学术发展贡献不菲。2009年,克拉克完成了英国达勒姆(Durham)大学的博士学位,其论题围绕西方新闻领域对发展中国家的视觉报道。在其多部著作中,克拉克研究并撰写了多媒体作为社会变革的推进工具,在其中的进程和发展趋势。

《大众DV》:未来的新闻摄影师必须掌握多媒体知识吗?

克拉克:这个不是硬性要求。有些追求高质量摄影图片的摄影师,他们可以出版自己的作品,或者办展览来做推广,他们仅用图片就能很完整地讲述故事。但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大多数摄影记者需要掌握多媒体的知识,想想看你可以在杂志页面里放进去视频,肯定会变得很有趣。在美国,已经没有“图片摄影记者”(Photo Journalist)的职业名称,而是统称为“视觉记者”(Visual Journalist),图片摄影记者已经是过时的名词了。

《大众DV》:多媒体得到普及是否是因为近些年来单反相机的拍摄功能的普及?

克拉克:不仅仅是器材的原因,多媒体普及可以说是必然的趋势。现在,纸媒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闻的阅读方式也出现很大的改变,各种阅读平台的出现使得现在的摄影记者必须要懂得多媒体方面的知识。

《大众DV》:请您具体说说纸媒发展的现状?

克拉克: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纸媒的销售份额正在惊人地下降。而网站、手机,还有一些其他的阅读平台的发展则急剧上升。印刷品始终存在着信息速度滞后的问题,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不愿意买今天的报纸去看昨天的新闻,网络上永远有最新最快的消息。所以,新闻记者必须要懂得如何适应新型平台的需要。

多媒体新闻报道的播种者

克拉克1984年毕业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毕业后一直以摄影记者的身份穿梭于各地。1991年他返回英国并且创建了Folly公共媒体艺术中心,发展并推广静态影像和动态影像。

克拉克不断活跃于多媒体教育领域。近年来,他与佳能公司在中国、菲律宾、克罗地亚、莫桑比克、越南、南非和赞比亚等地举办了各类世界新闻多媒体报道培训班。在兰卡斯特大学创办摄影课程之后,他又去了波尔敦(Bolton)大学执教,成为摄影和视频制作专业的课程负责人。2005年,波尔敦大学与中国大连医科大学合作,开设了一个全新的摄影硕士课程。从那时起,克拉克开始了在中国的多媒体教育。

波尔敦大学与大连医科大学合作开办的摄影硕士专业,原本只针对图片摄影教学。近些年来,随着多媒体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学生中做媒体的人也越来越多。克拉克决定今年9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一个新的课程,专门教授多媒体新闻报道。

这个独具创新的国际多媒体新闻学硕士点,是英国波顿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个联合项目。其中包括英国一年的硕士课程。学生们在此将获得多平台新闻报道的各种技能,当然,由于是全英文教学,与外国语学院的合作也是必然。

《大众DV》:对于即将开设的多媒体课程,您会给学生准备哪些内容?

克拉克:核心课程会围绕新闻记者必备的技能展开。比如视频拍摄、图片拍摄、声音的编辑、文字的写作等等。同时作为一个多媒体记者,学生们还要掌握一些网络相关的技能,比如网页设计、flash制作等等,以适应不同需求。我会邀请张丹、布莱恩(Brian Stone,美国“媒体风暴”创办人,详见本刊2009年12期)等业界精英来给学生讲授多媒体方面的不同知识。

《大众DV》:这些学生的就业前景如何?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能和职业接轨吗?

克拉克:现在的大环境是各种纸媒都需要能做多媒体的人才。所以多媒体专业的毕业生会更容易找到工作。我的学生中有一位现在在《中国日报》,有一位在《南方都市报》,还有一位是联合国儿童基金的签约记者,在优酷网还有自己的频道。可以说,好的多媒体报道者是现在急需的。

多媒实践之路

身为一名多媒体教育家,克拉克不断更新自己在多媒体制作领域的实践。在北京居住和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克拉克为《中国日报》的网站提供世界新闻多媒体报道。除了一些突发新闻故事之外,他最新的多媒体作品包括“中国之眼”和“北京人”系列。他与妻子许淑敏(同时也是一名多媒体记者)一起,尝试运用多种方式,以文字叙述、配乐,结合静态图片与动态视频,完善和丰富了多媒体作品的实践教学。

《大众DV》:在中国推广多媒体有没有什么困难?

克拉克:在中国推广多媒体并不困难,相反这很普及,在年轻人中很受欢迎。我们在大连的摄影课程,开始只是学生来上课,慢慢地有很多国内的在职记者也会来上课。大家都意识到了大趋势的变化。我也非常感谢《中国日报》给了我很好的平台,可以积累更多的经验,得到更多的信息。

《大众DV》:在中国或是在其他国家,“多媒体”的出路如何?它的展示、销售和市场,发展到一个什么程度?

克拉克:销售作品是一个麻烦事儿。不仅在中国,“如何挣钱”是一个全球都在讨论的问题。多媒体现在的状况是一般不能靠作品赚钱,而制作上是很复杂的事情,比简单的拍图片要复杂得多。可是内容却无法换来盈利,还是要靠广告。但它又不像纸媒,可以有实在的销售数额和实在的广告。现在网络上的多媒体报道基本都是免费看的。不过英国《卫报》在这一点做得比较好,它们一般在视频的开头插入广告,取得了不错的利润。

流媒体篇4

一、坚定不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近年来,各地各新闻单位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积极投身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探索融合发展路径,大力发展新媒体业务,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此长彼长的态势日益凸显,新闻舆论工作气象一新。一是主流媒体传播阵地得到拓展。传统媒体积极向网上发展,全媒采编平台、新闻客户端、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取得进展,新媒体布局初步形成,覆盖用户大大增加。二是融合新闻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主流媒体发挥内容资源优势,加强融媒体内容创作生产,推出了一批“现象级”融媒体产品,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新媒体品牌,培养锻炼了一批全媒人才。三是融合传播技术广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运用到全媒采编平台构建之中,移动直播、H5应用等技术在采编制作环节普遍采用,机器人写稿、无人机采集、虚拟现实等技术从无到有,实现了突破。四是融合发展引领新闻传播创新。各媒体探索运用全媒体多样化传播形式、分众化互动式服务方式、大众化生活化话语表达,推动了新闻传播全方位创新。实践证明,党中央作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我们抓住了历史机遇,跟上了时代潮流,坚定有力地推进这场重大而深刻的媒体变革,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赢得了战略主动,为实现“两个巩固”根本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要清醒地看到,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动力不足的问题,有的缺乏居安思危、求新图变的紧迫感,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比如,思路不清的问题,有的深入研究不够、总体设计缺乏,路线图、施工图不明晰。比如,工作偏差的问题,有的传统业务与新媒体业务还是“两张皮”,互不相融;有的新媒体名号与母体相分离,削弱了主流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当前,互联网正加速重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主流媒体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融合发展的任务更为紧迫。一是传播形态持续演变,要求我们通过深度融合占据制高点。信息载体、传播渠道更新迭代越来越快,移动应用、社交媒体已成为主要信息入口,聚合类平台、自媒体公号不断涌现,网络直播、问答社区等成为舆论生成传播重要源头。面对传播形态的深刻变化,只有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才能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二是传统媒体不进则退,倒逼我们增创深度融合新优势。纸媒发行、广告连续下滑,不少都市类媒体收入“断崖式”下跌。广播电视的情况虽然好于报纸,但受众日渐分流,广告收入也在下降。在现实压力下,一些媒体人才流失加剧。面对这种情况,只有推进深度融合,传统主流媒体才能走出一条持续发展的新路。三是国外媒体加速转型,启示我们加快深度融合提升竞争力。现在,国外主流媒体都在探索数字化转型,实现深度融合发展。有的把原来的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中心“合三为一”,打造统一的多媒体新闻编辑部,还有的建成了“蜘蛛网”式的融媒体中心。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只有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才能勇立潮头、加快发展,在与国际主流媒体的竞争中增强实力、扩大影响。

媒体融合已经到了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必须坚定信心、乘势而上,着力创新工作理念思路,着力深化媒体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拓宽传播平台载体,着力强化人才支撑和政策保障,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竞争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新型媒体集团。

二、确立移动媒体优先这个发展战略

现在已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态势。我国移动新闻用户已超过5亿,占网民总数的70%以上。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可以预见,随着5G、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的不断演进,移动媒体必将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必须顺应移动化大趋势,强化移动优先意识,实施移动优先战略。

1.打造移动传播矩阵。

移动传播载体发展迅速,新闻客户端、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手机报、移动电视、网络电台等不断涌现,形态丰富多样。目前来看,新闻客户端功能比较完备、信息容量大、方便易用。传统媒体进入移动传播领域,需要关注新闻客户端发展,推动移动媒体建设,形成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的移动传播矩阵。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专业采编优势、信息资源优势、媒体品牌优势,强化用户意识,优化使用体验,实现精准推送,最大限度吸引用户。

2.创新移动新闻产品。

优质内容是媒体的立身之本。主流媒体的移动新闻生产,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重点在“准”、“新”、“微”、“快”上下功夫,打造与主流媒体品格和气质相一致的移动新闻精品。“准”就是要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守护好准确、权威、专业的“金字招牌”,把准方向、把好导向,为用户提供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新”就是要创新内容表达、丰富呈现形式,推出各种样式和形态的移动新闻产品,比如直播新闻、互动新闻、个性新闻、可视化新闻、动新闻、听新闻、大数据新闻、机器人新闻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微”就是要多提供短小精悍、鲜活快捷、“微言大义”的信息。要善于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微动漫等方式,推出更多微内容、微信息,方便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快”就是要抢占第一时间、第一落点,即时采集、即时推送,快速做出反应、迅速送达用户,在传播中抢得先机。

3.紧盯移动技术前沿。

技术是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媒体亟待补齐的短板。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必须以先进技g为支撑,用最好、最新的技术提升采编能力,拓宽传播领域。一方面,要用好现有技术。充分运用数据抓取、云计算、数据库、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整合内容资源,提升数据存储挖掘利用能力;充分运用4G传输、流媒体传输、移动直播、无人机采集、全景拍摄等技术,获取充足信息,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和稳定性;充分运用虚拟现实、3D、H5等技术,丰富表现形式,增强信息呈现的质量和冲击力。另一方面,要研发亟需技术。在已经出现的“用户画像”、场景匹配、人工智能等技术基础上,研究适用于新闻领域的个性分析、即时推送、机器人写作等技术应用。要密切关注5G传输、全息投影、增强现实、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前沿技术发展动态,积极谋划和布局未来移动传播终端,着力增强相关技术研发应用能力,抢占移动技术发展应用的先机。技术是为内容服务的,运用任何信息传播新技术,都要加强技术把关、内容把关,确保新闻真实准确。

三、突破采编发流程再造这个关键环节

重构采编发网络、再造采编发流程,是媒体深度融合最需要突破的难点,是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必须攻克的“腊子口”。

1.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

构建适应融媒体生产的采编发网络和采编发流程,首先要正确处理“统”与“分”的关系,精心设置组织架构,形成“一次采集、多种产品、多媒体传播”的工作格局。强调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并不是要求把采编发各环节绝对地“统”起来,当然也不能按媒体属性简单地“分”开来做,报、台、网、微、端各搞一摊。从实践探索来看,在深度融合过程中,一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采编指挥调度、重大选题策划,采访力量、稿件资源方面可以尝试统起来,增强调度指挥能力、一线采写能力、新闻原创能力。二是编辑力量可以有统有分,“分”就是按业务领域分设经济、政治、文化、国际等专业编辑部门;“统”就是改变报网、台网分办的做法,让这些按专业划分的编辑部,既管报纸版面、广播频率、电视频道内容,又领办网站、“两微一端”的频道栏目内容。三是可以按媒体形态分设报、台、网、微、端负责内容总成的总编辑室。具体到每个新闻单位、不同形态媒体,哪些该统、哪些该分,怎么统、怎么分,还要结合实际深入研究、搞好设计。

2.分层级构建新型采编发网络。

根据“统”“分”结合的思路,新型融媒体采编发网络的基本架构,可以由指挥调度中心、采编发联动平台、采访编辑技术各部门、各媒体总编辑室等方面组成。指挥调度中心是整个采编发网络的核心层,负责全社、全台各类媒体宣传任务统筹、重大选题策划、采编力量指挥。采编发联动平台是常设性的运行机构,也是创新融合机制的重要节点,具体负责对指挥调度中心指令的传达执行和需求反馈。采访、编辑、技术等各部门派代表全天候联合办公,执行指挥调度中心决策,同时根据工作需求随时向上反馈情况,并进行跨部门沟通协调。采访、编辑、技术各部门是整个新型采编发网络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全媒体采访部门、各专业编辑部门和技术支持部门等。全媒体采访部门负责把所有的采访力量整合起来统一调度,各专业编辑部门负责传统媒体的编辑任务以及网、微、端相关频道栏目的内容制作,技术支持部门统筹管理技术研发应用和技术人员调度。各媒体总编辑室按照媒体形态设立,包括报纸或新闻频率频道总编辑室、网站总编辑室、客户端和其他新媒体总编辑室等,主要负责把各专业编辑部门所编辑的内容整合起来,统一设计包装,完成版面栏目总成,统筹刊播管理。这个基本架构是一个原则性设计,不同媒体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拿出设计方案,分步加以实施。

3.创新媒体内部体制机制。

构建新型采编发网络,必然要求对新闻单位内部体制机制进行改革。要按照新的业务流程调整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破除采编部门间相互分割、自成一体的藩篱,破除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和新媒体采编发环节的壁垒,创新内部组织结构,建立采编分离、全媒体生产的运行机制。这项工作有很大难度,要坚决克服畏难情绪,勇于担当、锐意改革,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体制机制改革向前推进。

四、抓好“中央厨房”建设这个龙头工程

“中央厨房”就是融媒体中心。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中央厨房”是标配、是龙头工程,一定要建好用好。

一要搞清楚“中央厨房”是什么。

这涉及“中央厨房”的功能定位问题。在融媒体采编发网络中,“中央厨房”既是硬件基础和技术平台,也是大脑和神经中枢,应具备集中指挥、采编调度、高效协调、信息沟通等基本功能。在采编发网络的基本架构设计中,指挥调度中心、采编发联动平台这两个层级是“中央厨房”的核心部分,其运转要实现“人人见面”、面对面工作,其他层级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实现“人机见面”。这样的设置,有利于实现管理扁平化、功能集成化、产品全媒化。

二要搞清楚“中央厨房”怎么建。

这涉及“中央厨房”的硬件、软件配置问题。“中央厨房”要有一个工作平台,保障采访、编辑、技术各部门代表集中办公,开展常态化工作。有条件的还可以采取“蜘蛛网”式的采编发大平台架构,做到人员混合编排、一体办公。要有一个技术支撑体系,打好底层技术基础,配好硬件设施,为采编发网络稳定运行提供可靠技术保障。要有一个全媒体内容管理系统,加强稿库、资料库建设,汇集各种稿件、节目素材、新闻背景资料,集成各种编辑软件工具,为记者编辑获取新闻线索、查阅背景资料、创作多媒体稿件提供支撑。要有一个传播效果监测反馈系统,及时对本媒体稿件、节目传播力影响力作出评估,及时发现舆情热点和参考选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传播内容和传播策略。对“中央厨房”建设来说,这“四个一”是基本标准。各媒体要从自身条件出发,坚持基本标准,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央厨房”建设的内容。

三要搞清楚“中央厨房”怎么用。

这涉及到日常运行机制问题。建好“中央厨房”的硬件设施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形成一套新的运行机制。要按照“中央厨房”的功能定位,建立总编协调制度、部门沟通制度、岗位值班制度、采前策划制度、线索通报制度、效果反馈制度等,确保“中央厨房”与采编发网络紧密结合、无缝衔接。“中央厨房”建设投入大、技术要求高,每家媒体、每个地方都单独研发技术系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可考虑建立媒体技术合作共享机制,把比较成熟的技术系统推广运用起来。

五、强化全媒人才培养这个重要支撑

全媒传播需要全媒人才,媒体核心优势是人才优势。要把全媒人才培养摆在突出位置,采取切实有力举措,加快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全媒化集团军。

1.着力推动现有人员融合转型。

目前,会使“十八般兵器”的全媒人才还属于“特种兵”,很能干但数量少,远不能满足融合发展需要,亟须加快全员融合转型。要通过专题培训、实战演练、业务研讨、观摩交流等方式,重点引导现有人员向全媒记者、全媒编辑、全媒管理人才转型,在观念和技能方面有大的提升。要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人才使用通道,推动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到新媒体平台上去施展拳脚,开办原创栏目,培育品牌公号,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网红”。

2.着力抓好后备人才储备培养。

现在,国内高校新闻院系基本都开设了新媒体课程,但与融合发展实践结合还不够紧密。要用好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B计划、高校人才培养基地等平台,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编写等各个环节,都要适应媒体深度融合的需要,为新闻战线源源不断地培养输送全媒人才。要促进高校新闻院系与新闻单位的对接交流,强化对媒体融合的前瞻研究、趋势分析、实践总结,为推进深度融合提供学理支持。

3.着力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要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用人体制、优化人才环境。要研究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职级晋升制度、薪酬分配办法,吸引凝聚全媒体内容生产、技术研发、经营管理等方面急需的高端人才。在当前情况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度融合以后,用人体制、人员身份不同的问题将更加凸显,要深入研究、妥善解决,逐步实现同岗同责、同工同酬,提升从业人员的事业心归属感。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是一项战略任务、系统工程。各地各部门各新闻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加快省级媒体融合发展步伐,形成以中央媒体为引领、省级媒体为骨干的融合传播布局。要做强媒体主业,深耕专业领域,积极探索信息服务、版权合作、广告经营等多种盈利渠道,找到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不断开创党的新闻事业发展新局面。

流媒体篇5

2006年是流媒体产业化的春天,其演变和渗透在信息行业中无处不在,流媒体的价值本身也是以革命的生存方式不断创新。无论是直播点播、InternetTV、P2P流媒体、IPTV,还是视频监控,可视电话、视频会议、音乐视频网站、游戏,流媒体在音视频应用领域中到处开花结果。到2007年,流媒体发展的重点将从以“流”应用为中心转移到以“媒体”为中心,IPTV以新媒体的身份出场,将流媒体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电信运营商角度来看,流媒体从最初宽带接入业务所附属的增值业务转变为电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契机。对于广电行业来说,流媒体从数字电视的竞争者转变为了数字电视的有益补充; IPTV成为了电视媒体的必然发展方向以及内容运营商媒体资产增值的重要途径。继2005年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获得IPTV牌照之后,国家广电总局在2006年一年内又陆续向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颁发了三张牌照。在哈尔滨IPTV运营了一年之后,上海在2006年也正式揭开了IPTV商业运营序幕,宽带网络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们已经切实接触到了流媒体产业所孕育的巨大盈利空间和市场机会。流媒体已经确立了宽带网络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的新“蓝海”的市场地位。

到2007年,流媒体产业发展将凸现以下几个特点。一、产业链迅速成熟,技术标准化和市场规模高速发展; 二、从增值业务转变成为新媒体,市场角色更加清晰,商业价值成为中心; 三、与下一代网络发展融合,与生活工作紧密相连。

目前,国内流媒体产品和技术已经走到了国际最前沿,无论从产品的业务能力还是实际性能来看,国内流媒体都与国际处于同一水平,在时移电视和大规模分布式部署技术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信产部电信研究院所制定的相关技术和标准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标准体系最成熟、技术最全面的。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AVS编解码技术也开始进入流媒体产业进行实验。流媒体在手机电视、IPTV、互联网等各个领域都进入了商业化应用阶段,流媒体应用全面开花。整个流媒体产业已经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免费转向可管理可运营、从粗犷经营形成细分市场。

随着产业链成熟和市场发展,流媒体从音视频应用演进为多媒体业务和服务,用户目标日益明确,市场定位渐渐清晰。音视频彻底成为了媒体内容的载体,为充分挖掘内容本身的商业价值提供了保证。例如通过音视频内容本身的关联,流媒体形式的关联广告内容为挖掘精细广告营销的商业价值提供了可能; 流媒体的直播频道成为了潜在的不受数量限制的商业频道资源; 流媒体的时移能力保证了内容和业务的多网络游牧性。通过流媒体技术挖掘各种新业务的商业价值,已经是当前流媒体产业发展的核心。

流媒体篇6

什么是国际一流媒体

目前,世界上有四大媒介形式和数不清的媒体,但是媒体之间的差别非常大。有些媒体声名显赫、影响巨大,有些媒体则默默无闻、朝不保夕。我们把那些具有巨大规模和影响力的媒体称为主流媒体或强势媒体,而那些经营和影响超过了国家界线的媒体被称为国际媒体,其中最为顶级的媒体,我们可以称之为国际一流媒体。

关于国际一流媒体的评定标准,学术界和业界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例如世界知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认为有三个标准,即:1、能很好地履行引导社会舆论、提供教育服务等公益责任,并在这方面具有较高的观众满意度;2、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世界品牌;3、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世界知名的传媒杂志TBI(Television BusinessInternational)则认为主要看产业规模和经济实力。世界品牌实验室主要看重的是媒体的品牌价值。我国学者也对国际媒体的概念进行过研究。例如郭可教授在他的《国际传播学导论》中认为,“国际媒体主要是指那些从事国际信息传播活动的主体或传播媒体”,主要有三个标准:1、信息传播活动具有跨国性;2、信息传播的经营活动具有跨国性;3、影响力具有国际性。

由于标准不同,所以不同的研究者所列出的国际一流媒体也有一些差别。

总结各家的说法,我们认为国际一流媒体大体上具有以下三个标准:

第一,是强大国际影响力,包括品牌影响力、话语权、舆论引导力等要素。例如,美国总统林肯在南北战争前接受采访时曾经评价说:‘《泰晤士报》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报纸,事实上,据我所知,除了密西西比河外,再没有比它更有力量的东西了”。英国著名首相迪斯雷利也说,英国在各国的首都有两名大使,一名是英国女王派遣的,另一名是《泰晤士报》派遣的。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过一句颇为夸张的话:“给地球各个角落带来光明的来源只有两个:天上的太阳和地下的美联社”。CNN崛起之后,也曾经被称之为是“联合国安理会的第六个常任理事国”。其创始人特纳曾声称“CNN的镜头摇到哪里,安理会的议程就讨论到哪里”。其议程设置能力之强,以至于海湾战争和索马里事件之后国际学术界出现了所谓的“CNN效果”(CNN Effect)一词。正如西方学者所称,CNN在其鼎盛时几乎就成了全球新闻的代名词,这些都是媒体影响力的表现。

第二,是强大的运营能力,指国际媒体的经济收入水平、创收能力以及产出效益等经济财务指标,反映媒体的经营发展与运营管理水平。当前世界媒体的产业化特征十分明显,强大的运营能力包括市场开拓能力和管理能力,只有运营能力强的媒体才可以获得广泛的影响力。

第三,是基础规模,指国际传媒机构作为一个信息制播平台存在的基础性指标,包括媒体的整体规模水平、国际覆盖能力、制作播出能力等,是其他两类指标的基础,同时又深受其他两类指标的作用与影响。这三类指标互为条件、相互支撑、相互作用,构成了国际一流媒体的评价体系。

总体而言,国际一流媒体是三项指标都比较超前的媒体。有些媒体是三项指标比较均衡,都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是所谓的“三强并立”的媒体。有的媒体是“两强一弱”或“一强两弱”。例如,时代华纳集团就属于典型的“三强并立”媒体,旗下的CNN国际影响力人所共知,旗下的HBO更是运营能力强的体现。BBC是属于“两强一弱”的媒体,国际影响很大,运营能力也很强,不过基础规模相对有限。而半岛电视台则是“一强两弱”的媒体,国际影响力突出,但是运营能力和基础规模偏弱。要列举出世界上各类的国际媒体也许不是难事,但是如何科学地认定国际一流媒体并给予合理的评价,则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工作。

国际一流媒体形成的原因

及当前的媒体格局

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一流媒体的形成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大因素:

首先,国家力量在国际一流媒体的形成过程中是重要的基础条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一定产生在力量强大、同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例如,英国的《泰晤士报》是1785年创刊的,到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知名媒体,其背后是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大英帝国的支撑。美国的《纽约时报》1851年创刊,到20世纪初开始获得了国际影响,其背后因素同样是美国在19世纪末的崛起(1894年美国的GDP开始居世界第一)。有人也许会说半岛电视台是一个例外,是“小国家、大媒体”,但是如果我们站在伊斯兰文化复兴的角度来看,“例外论”也许就可以重新解释了。

其次,重大新闻事件是国际媒体崛起的重要契机。在媒体的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事例。例如,对拿破仑战争的报道成就了《泰晤士报》,美国的南北战争使刚刚出现的美联社开始扬名,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的“炉边谈话”成就了美国的广播媒体,越南战争和阿波罗登月又使美国的电视媒体成为强势媒体。在当代,新闻事件对媒体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如果说对海湾战争的报道使CNN一举成名,在伊拉克战争中FOX则开始崛起。我国媒体的例子也十分明显,伊拉克战争是我国媒体第一次对境外单一事件大规模地直播报道,结果CCTV-4和CCTV-9的收视率分别提高了28倍和6倍。

第三,媒体自身的准确定位和不懈努力是成为国际媒体的关键。“主流媒体的本质、核心和标志只有一个,就是以它的思想影响力受到社会主导阶层的关注,成为社会主流人群每天必阅的媒体。”国际一流媒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和定位。例如,《纽约时报》的理念就是刊载“适宜刊载”的新闻,注重事实而不加渲染,从而获得了“档案记录报”的美名。BBC的创始人里思坚持“教育大众和提升大众品位的理念”,被后人称为“里思主义”。CNN的要求是“新闻至上,人靠边站”,其创办人特纳的名言是,“即使到了世界末日,CNN也要现场转播那一刻”。半岛电视台的立台理念是“意见和异见”。没有理念或不坚持理念的媒体要成为国际一流媒体是不可想象的。

最后,对新传播技术的追求是国际媒体发展的推进器。国际一流媒体必须拥有国际一流的传播技术。熟悉媒体发展史的人都知道路透社对新传播技术的狂热,它不仅是最早采用电报技术的媒体,也是最早采用计算机技术的媒体。CNN对于卫星电视技术的运用使之成了第一个所谓的“全球媒体”,目前,世界一流媒体在新媒体技术方面的投入都是

不遗余力,技术领先也是媒体发展的关键。

当前世界的传播格局,是由通讯社、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所构成,而其中国际电视和网络是最为国际化的媒体。由于历史的原因,国际媒体的格局是“西强东弱”,尤其是在电视领域,可以说是典型的“美英统治”格局。不过我们看到,随着半岛电视台的崛起,当代世界电视格局开始松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之后,国际电视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2005年12月,俄罗斯推出了由政府出资的国际电视频道――“今日俄罗斯”;2006年11月15日,半岛电视台推出了全英文频道,力图实现对世界的更大覆盖;2006年12月6日,法国的国际电视台France-24也开播了,目的是宣传“法兰西的文化与价值观”;2006年,日本政府也提出了要增加NHK World TV的英文播出量;其他如伊朗、印度、韩国等也在参与国际电视市场的竞争,我国也制定了电视国际传播的庞大计划。传播的全球化与世界传播主体和声音的多元化,构成了公共领域的全球化,或者说全球性的公共领域正在一个形成的过程中。

建立我国的国际一流媒体

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为我国创造国际一流媒体既提出了物质基础,也提出了迫切要求。

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的国际一流媒体还在形成的过程中。我国最接近国际一流媒体标准的有新华社、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等,但是都存在着各种问题。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根据我们的研究,央视的基础规模较大,技术设备等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但国际影响力、经营创收等与国际一流电视传媒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可以说是“一强两弱”。BBC、CNN的海外订户数分别是央视的3倍多和2倍多,而驻外记者分别是央视的6倍和23倍左右。在收入方面,BBC几乎是中央电视台的三倍。我们看到,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我们与国际一流媒体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是勿庸讳言,差距依然是存在的。

我们认为,打造中国的国际一流媒体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传播理念的转变和传播内容的不断丰富,主要包括坚持国际化视野和新闻至上的原则,要争取做到国际国内并重,从宣传型逐步过渡到新闻传播型,积极参与国际话语权的竞争。

其次是传播能力的迅速提升和扩大,包括国际报道网络的建立和传播渠道的全球性覆盖,要增加投入,扩大信息源,建立专业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新闻报道队伍。

流媒体篇7

如果我们的新媒体熬过现在这样的经济周期,我相信就会是一个数风流人物看新媒体的时代。

王磊:移动互联网是新兴媒体。我认为新兴媒体要走向主流有几个阶段,第一个是用户数量级。还有一个我认为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跟主流生活的结合。互联网作为一个媒体,其实和我们日常生活的相关性特别强,传统的互联网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但是,无线互联网比传统互联网更有一个优势,因为手机大家可能24小时都带着,调查显示,每个人的手机伴随自己每天超过了16个小时。所以,手机无线互联网最有可能成为最主流的媒体,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

黄小川:作为公关公司,我们要研究Web2.0时代不同网民分享价值最根本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是所有作为主流的公关行业里面的人应该考虑的问题。

刘磊:基于互联网和手机的新媒体有两个趋势:一是广告跟内容界限的模糊,第二个趋势是基于第一个特点的,就是营销以及公关界限的模糊,这一点在新媒体上表现得非常明显。

作为奔驰这个品牌,应不应该做手机广告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产品而异,每个产品都有自己对应的目标消费群。另外,我认为现在没有什么主流媒体之分,完全是针对产品以及受众的。比方说我们奔驰的S-Class,对于这个产品的主流媒体可能还是电视和高端杂志。可能对于SMART,我们可以说在电视的投放是零,平面的投放也是零,它全部的投放来自于互联网和手机。

王磊:我认为主流不主流要从很多的角度看,一个是从数量级看,还有一个是看跟生活是不是贴近,跟行业是不是主流。还有一个是我们自己做主流媒体的时候,一定要关注主流的话题和主流的声音。比如说很早的时候,3G门户上面更多的新闻是设备的新闻,另外八卦多一些,但是现在有更多国计民生的话题出来,更加主流的大家关注更多的话题。

流媒体篇8

1.1流式传输基本原理

在进行远程教学的时候,让远程的学生端顺利接收到源于教师端的信息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事实上,教师端传来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包括:图片、视频、文本、音频等等。从基本上说,网络传输速度极其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采用的上网设备和网络带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一般来说,在网络带宽十分有限的前提下,远程教学所需解决的实际难题是:确保一端能够顺利接收到另一端的信息。实践证明,流式传输是较为明智的选择之一。

1.2流媒体工作方式

采用流式传输的方式,对多媒体信息数据进行有序传输被称为流媒体技术。在开始播放之前,无需下载全部多媒体文件。在经过特殊的压缩处理之后,将最开始部分的影像和声音分成压缩包,并且在流媒体技术的服务器中放置压缩包。另外,也可以将缓冲区创建在相关终端上,这些终端包括:学生所使用的电脑、移动手机等等。一般来说,在开始播放文件之前,终端播放器会先对一部分信息进行下载,当成缓存信息。在绝大多数学生对缓存信息进行播放的过程中,后台会对文件剩余部分继续下载。在终端缓冲区里面的绝大部分多媒体信息会通过播放器持续向学生进行播放。终端缓冲区会持续不断地接收到来自后台服务器的文件剩余部分,达到对多媒体文件边播放边下载的预期成效。

2流媒体技术在新校区融合网络中的应用

对流媒体及其相关技术原理进行较为细致地阐述之后,接下来,针对流媒体技术在新校区融合网络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希望能够达到流媒体技术在新校区融合网络中应用研究的预期效果。

2.1课件点播

对于相当一部分教材来说,网上课件是其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很明确地说,超媒体结构在网上课件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毫无疑问,课件点播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些优点主要表现为:学生能够有选择性地进行观看、跳着看课件,并且具有较好的示范性、交互性、及时性。资料表明,网上课件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学生,能够顺利开展个性化学习。换句话说,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实际需求,网上课件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另外,交互式教学,不容忽视。

2.2讲座直播

实践证明,在讲座直播的过程中,流媒体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严格意义上说,即使处于低带宽的环境,科学、合理地应用流媒体技术,就能确保音视频信息的质量。换句话说,即使广大学生的连接速率不同,科学、合理地应用流媒体技术,就能够取得高质量、令人满意的音视频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讲座直播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高效处理网络带宽难题。事实上,科学、合理地应用流媒体技术,有利于最大程度地节约带宽,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服务器端的负荷。随着流媒体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攀升、宽带网的广泛应用,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在网上随时随地直接收看各类讲座。新校区的重要资讯和定期举办的大型活动会在网上直播,并且取得了预期的宣传效果。

2.3视频点播

通常来说,视频点播是一种交互式多媒体视频点播技术,它对计算机技术、电视技术和通讯技术进行了十分高效的融合。事实上,绝大多数人们收看传统的电视节目具有一定的被动性。我们可以这么说,只要选择采用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就能达到按照个人喜好收看电视节目,并且任意进行播放的目标。调查显示,现有的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能够将动态影视图像、文字、动态图片、声音结合成为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换句话说,只有科学、高效、合理地应用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才能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的实时、交互服务,尽可能满足相关用户的实际需求。

3结语

流媒体篇9

从“形态”到“业态”

“形态”到“业态”的转型是新华社重要的发展战略。培训能够掌握多形态的媒体产品采集编辑和功能器材的新媒体从业人员,是当下比较迫切的事情。

针对近期新华社举行了第一期流媒体技能培训班,黄文介绍到,在这个时候开设这样一个培训班,是因为整个媒体的采集编辑和多媒体化是新华社今年一个特别重要的发展策略。李从军社长对于全球的媒体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目前中国媒体的挑战机遇有深刻把握,所以去年新华社就提出从新闻采集、编辑(形态)向多媒体化(业态)转型。

在过去一年多,新华社视频方面取得较大的发展,虽然它还在“幼年”,但发展速度比较快。新华社的成品、素材、包括英语视频新闻三条线都已经进入运营。黄文说:“让通讯社有视频,实际是向多媒体化迈出的基础一步,而此前很长时间里新华社绝大多数新闻从业人员一直是以文字和图片采集、编辑和为主要工作形态,流媒体这边是弱势”。但敏感的器材生产商已经在业界的发展变化中发现了商机,生产出具有多形态的媒体产品采集编辑和功能的新器材。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有这样的能力,流媒体培训可谓正当其时。

当提到让记者去做mobile journalist的时候,大家都很兴奋。因为全能记者是大家的一个梦想,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挑战又很大。因为行业中都是专才,能否做好一个全才?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一个人是否有可能掌握那么多的技能?这些都是大家在初期的一些疑虑。但是,经过了这个培训,记者们发现掌握这些技术也不是那么难。

从“纸媒体”到“新媒体”

技术的发展极大拓展了媒体的容纳能力,网络的壮大催生了多样化的媒体需求,综合性媒体平台使受众有了更宽泛的选择,流媒体的普及改变了新闻的传播与接收方式,纸媒的衰落与综合性媒体的崛起将迎来新传媒时代的革新。

当问及“如果新华社做多媒体,是否会被电视媒体冲击”的时候,黄文淡淡一笑,“我觉得新华社做多媒体,可能会冲击电视媒体。通讯社的作用是服务,只要我们的用户有需求,我们就会去做”。过去视频或者音频只是电视台需要,而现在很多纸质媒体也在网络化,有了网络平台,未来就会有多媒体需求。“增加了视频功能,其实是在强化我们的服务。”

黄文很肯定地谈到,技术的发展势必对媒体的发展起着直接的刺激作用,因为有了技术保障,才使得各种各样的传输成为可能。特别是3G时代的到来,就是给了大数据量的流媒体产品更大的机会。由于这个平台的存在,媒体对内容的容纳能力空前得大。黄文认为,正是这种技术的发展和广阔的平台,使得客户的需求也被极大扩张,流媒体产品的生产也更具有意义。“视频现在已经很普及,我们在国外的驻站记者相当一批都配备了摄像机。国内就更是这样了,每一个分社都有摄像机,做视频采访报道。总编室现在已经把视频的发稿量纳入考核,使之成为一个硬任务。”

流媒体培训班的作业是“文字+图片+声音”做成一个类似于PPT的“图片长廊”式的展示,但这也不会只需要用图片后期编辑制成的流动的影像就可以。“后期再编辑肯定特别重要。尤其当你没有进行活动影像采集的时候,用图片加声音来制作有声幻灯产品。但我个人认为,正因为你需要在后期的平台上展示这么多形态的产品,所以在前期做采集的时候要求就更高了。”光有图片显然不够,还需要采集同期声,现场录音。从这些声音、影像当中,添入自己的思想,整合成新闻,后端平台展示的可能性就为前端的采集提出了要求。“假如你只依赖后期,那就是‘补救’了。这是工作顺序的问题。”

从“工业”到“后工业”

未来媒体潜在的发展方向就是更加强调互动性。过去可能是文字只能在报纸上看,广播在收音机上听,视频在电视上看,而现在都可以打包,在一个平台上就可以找到你的需要。实际上,这就是网络最大的优势。

“我们之所以把综合媒体平台展现出来,就是为了让受众有更宽泛的选择,而受众也会参与到新闻的二度创作中,他的欣赏和评论有可能成为新闻的一个组成部分。”黄文自豪地说,新华社在这方面应该是国内比较领先的新闻机构,它们同时也在做关于新介质推出的研究。基于网络和无线通讯技术,结合目前中国现有的技术水平考量,黄文认为具有网络功能的电子信息接收设备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时候。“我个人觉得终端介质在中国发展的速度会快过美国。”

但是,当我们谈到纸媒是否会最终被取代时,黄文也指出,纸质媒体是在工业革命的作用下出现的,在后工业化时代,有IT技术,有对传播速度的期待,有对环保的需求,有对参与和反馈的主张,这些都被网络满足并重塑了。纸媒作为代表工业时代的一个表征正逐渐落伍。“目前看西方纸媒颓相明显,且正在努力通过电子化自救。比如《纽约时报》宣布纸质版涨价,电子版降价,就是通过价格杠杆将客户向电子读物方向分流。中国纸媒还有需求。衰落的速度相对于西方慢一些。但它的慢,抵挡不了电子媒体的发展。”通过市场的力量,将会促使一批媒体电子化。

从“全面”到“细分”

全新的新闻技能培训与新闻职业道德是新媒体职业人的重要考量。专业方向的技术性全面人才将适应未来的媒体格局。

新的媒体形式下,全能记者的诞生是否会影响其他的媒体从业人员?以纸媒记者的身份,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黄文则说,人员的减少只能是对于那些不符合新媒体技术需求的传统从业人员的冲击,而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从业人员可能还很抢手。从媒体格局来说,由于受众需求多了,内容的面向会分得更细更专业。越宽泛、越综合、越大而化之的媒体可能生存越困难,反之,目标受众更准确的专业媒体生存得会更健康。

流媒体篇10

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日本主流媒体积极参与全球传媒市场竞争,采取多项举措应对全球化,以及在报道对象和关注重点上增加了许多中国元素,这也是当下日本主流媒体的主要特征。

从岛国放眼全球,积极抢占媒体全球化制高点

日本经济一直处于全球化竞争的风口浪尖,多年来世界排名第二。受传媒发展步伐、语言文化传统、国家政治地位和自然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日本的传媒业并不与其经济地位相称,与美、英、法等西方大国相比,也较为逊色。但此行笔者在考察日本共同社、朝日新闻社等传媒机构时却深切感受到,日本的主流媒体不甘落后,极富国际眼光,从岛国放眼全球,积极参与全球传媒市场竞争,从传播技术到传播理念上,都积极抢占媒体全球化制高点,使媒体信息与世界同步。

创办于1945年的共同通信社是日本最大的通讯社、也是世界著名的通讯社,它是一个独立于政府的非营利社团法人组织。目前,除了日本国内,共同社在纽约、华盛顿、伦敦、巴黎、北京等世界41个主要城市设有总局或分局,有200人常驻海外,海外员工约占总人数的1/10。该社亚洲室室长中川洁表示,正是通过这个遍布海内外的庞大网络,共同社将触角伸及世界各地,将那里的最新资讯发回给日本各大报社、民营电视台及NHK等新闻机构,同时也将日本社会的变化及时传递给世界上的其他新闻机构。

“亚洲室是共同社新设立的一个战略部门”,曾在北大留学,并先后在共同社上海、北京分局工作过的中川洁说,“这是一个无国界化加速的全球化时代,无论是政治、外交,媒体必须紧紧跟上全球化的潮流”。他还举例说,“目前已有近20万日本人常住在中国沿海地区,日企在中国投资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提到全球化的加速,中川洁不无幽默地说,他不久前在日本一个偏远山区的一家温泉旅馆,品尝到一位由中国女厨师所做的日式传统早餐,“俨然已经做出了‘日本妈妈’的味道”。

头号棘手问题,应对报纸读者日趋老龄化

老龄化也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笔者在访问交流中发现,《朝日新闻》和其他所有日本主流报纸也面临着同样困扰着《广州日报》的难题――报纸读者日趋老龄化。笔者发现,《朝日新闻》仍采用传统的竖排版式,无论报头还是标题、图片几乎全是黑白的,光看外表很像民国时期上海的报纸。令朝日新闻社的同行们感到担忧的是,调查显示,目前《朝日新闻》的订报人群呈现老龄化,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这种趋势固然和日本当今最大的社会问题――提前进入超老龄社会有关,也和新媒体的冲击不无关联。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从电脑和电视上获取信息,而我们要考虑的是怎样改进服务,吸引他们。毕竟年轻人是接受和传递信息的主要群体。”朝日新闻社国际报道部次长鹈饲启介绍说,除了稳住原有的老年读者外,我们也积极实施一系列吸引年轻读者的举措,如编发一些年轻人关心和喜欢的娱乐新闻。据介绍,为了开拓年轻读者市场,朝日新闻社几年前开始创办了子报《朝日少年报》,直接面向中学生读者。该报大量采用彩色图片和青少年关注的新闻。朝日新闻社的同行告诉我们,这份年轻的报纸比较受青少年读者欢迎。

新媒体主动出击,实现全天候全球同步发稿

《朝日新闻》创刊于1879年1月25日,是日本乃至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报刊之一。虽然是百年老报,朝日新闻社与时俱进的国际化步伐却迈得很快。该社国际部负责人村互介绍说,朝日的采访网络已遍布国内外,在日本国内约有300处记者站,在海外还有32个常驻机构。

在朝日新闻东京总社访问时,我们首先应邀观看了一段具有强大视觉冲击力的VCR。在这段名为《朝日新闻24小时》、长约15分钟的VCR里,时空不断转换,主角却永远只有一个――朝日新闻社的媒体工作者。凌晨5点的美国华盛顿、上午10点的东京、14点的北京、16点的巴格达、21:45的编辑室,每一天,派驻在世界各地的朝日新闻社记者,都在第一时间采写完新闻,并将新鲜热辣的新闻迅速回传到东京总部。“为了应对全球化,我们的记者已经实现全天候发稿。”朝日新闻社负责人介绍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应对传媒全球化浪潮,离不开精良的装备。在《朝日新闻24小时》的VCR短片中,一名记者在直升飞机上用笔记本电脑写成稿件之后,当场拿出随身携带的一部轻巧的卫星手机。轻轻一按,稿件即时便传回了东京,令在场的我们大开眼界,而这部片子拍摄于几年前。

据介绍,《朝日新闻》目前已与美联社、路透社、新华社、《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国内外20多家报社、通讯社建立了特约通讯和合同关系。为了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该社还拥有2架双引擎飞机和5架直升机。记者随时可以从东京总社大楼顶层的停机坪乘飞机出发,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

“这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由以往的报纸横行天下变为新媒体异军突起,传统报纸正面临着新媒体这个强劲的对手”,村互说,“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社,一是要和电视台不断加强联系;二是要加强和网络的互动,从中获取线索”。

不过,在应对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和打造“全媒体记者”方面,日本同行目前还没有为我们做出十足的榜样。“我们没有好好应对互联网的冲击,还有些落后。”共同社外信部的渡边和昭坦诚地表示,面对现在传媒全球化中的“全媒体记者”趋势,目前共同社做得还不够。其文字记者出去采访一般都配有照相机、录音笔,但是还没有做到文字记者在新闻现场采集视频,并将影音资料同步发送到网站上。

朝日新闻社东京本社国际报道部记者林望表示,报社开设有网站和BBS讨论区,报社网站有自己的记者,各部门也有自己的微博。但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与网友互动,并非为了拓宽新闻线索的来源。

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网站向媒体和机构提供收费信息

跟中国的同行一样,近年来日本的报纸也纷纷开辟网络阵地,成立自己的网站,增设报纸“网络版”。但是在网站向媒体和机构提供收费信息方面,日本同行已经走在了前面。

作为“立足于亚洲的国际通讯社”,除了日语和英语之外,共同社在2001年设立了日本媒体唯一一家综合性中文新闻网站“共同网”(china.kyodo.co.jp),并自2005年起正式开始了中文信息收费服务。

该社亚洲室室长中川洁介绍说,共同网的口号是“国事天下事,尽在共同网”。除了利用该网站向华语圈提供新闻之外,他们还力争将该网站打造成一个企业动向等多元化信息的平台,主要向媒体和机构提供收费服务,也把部分新闻向广大读者公开。中文信息服务除了向读者提供共同社的快讯和第一手新闻外,还提供资深记者撰写的分析和评论,由此拓展深度服务。

笔者浏览“共同网”发现,该网首页与其他普通网站无异,只是上面有很多标题一点击便会提示要成为收费会员才能打开。据介绍,会员收费服务以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以及政府机关、研究所、大学等机构为对象,只要签约便可阅览共同网所有信息。签约的媒体可以在标明共同社电头的前提下,在自己的新闻载体上转载或引用“共同网”的报道。另外,也可以签订相关合同,将“共同网”的新闻用于中文时事学习教材。互联网上的新闻网站则可以通过签订有偿转载合同,转载“共同网”免费公开部分的新闻。

根据共同社的调查,大约七成网民认为“上网是为了看新闻”, 因此,中川洁认为报纸的网站要想做好,要牢牢抓住两头,即新闻生产和用户服务这两头。一方面要提供最热门的资讯,另一方面要抓住企业资源用户,将网站打造成企业投放信息和广告、提升知名度的平台。

实施以质取胜战略,考核不以量化为标准

在和日本同行交流座谈时,业绩考核、收入及职业幸福感等也成了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

共同社的青年记者渡边和昭表示,目前已进入“超老龄化”的日本仍摆脱不了泡沫经济的影响,年轻人就业压力很大。有数字显示,约31%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有些年轻人只看漫画不关注时事等现状都令人担忧。笔者在考察中获知,一名共同社普通记者的平均年薪约在500万~650万日元(约合40万~46万人民币),其他媒体记者收入也相差无几,日本同行的收入不错,但压力不小。

“每天下午3点,记者们都要和报社互换消息(笔者注:有点像《广州日报》的下午报题),最怕的就是漏稿。”朝日新闻社国际报道部记者林望介绍说。像许多其他日本报社一样,在朝日新闻社,通常从一名普通记者做到报社的高层需要经过9级,而这都需要记者一步步去积累。“过去,日本媒体的记者很少跳槽,但最近几年日本媒体之间记者的调动日益频繁。主要是媒体之间收入拉开了距离,哪里钱多,人就往哪里跑。”林望说,他自己就是一个例子,他1995年进入每日新闻社工作,2001年后转入朝日新闻社上班。

在朝日新闻社国际报道部工作了12年的女记者金顺姬说,该报对记者的考核没有具体的量的标准,不以发稿篇数和字数作为发工资和奖金的依据,而是以稿件是否独家、是否受到读者欢迎等作为工资、奖金发放的凭据。

中国成为日媒关注重点,呼唤中日多维度的信息交流与互通

在与日本同行座谈时,他们问到最多的便是有关中国GDP超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的话题。媒体的全球化丝毫不影响媒体的地域化,与日本相邻的中国及其崛起,正成为日媒关注的重点,其关注度可能仅次于美国。

在朝日新闻社,分别设有中国总局(北京)、上海支局、香港支局和台北支局,并于2005年1月新成立了广州支局。在共同社的40多个海外分社里面,派往中国的总人数很多,其派驻北京的记者人数仅次于华盛顿。

而共同社有一支专门担任中文信息服务的国际局中文新闻报道室,由具有长期在华采访经验的资深编辑组成。中川洁介绍说,他们首先根据华语圈读者的需求选择共同社的日语原稿,随后由上海的中国工作人员将其快速而准确地翻译成中文,并在东京再次核对定稿后再对外。

日本媒体同行中也有许多“中国通”。与我们座谈的10多位记者同行,几乎都有在中国留学的经验,有的中文还异常流利。

笔者到达日本访问之时,正面临中国GDP超越日本的猜测再次升温,日本媒体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共同社经济部青年记者饭麻代向笔者表示,以前来日本的中国人大多是留学生和打工者,看中的是日本的高收入,而这几年来日本的中国观光客居多,东京银座到处都是刷银联卡的中国人,还有不少日本青年选择去中国留学、求职。她最关注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日本企业今后怎样开拓中国市场。

说起两国文化的交流,饭麻代说:“除了张艺谋的几部电影和教科书里的几篇鲁迅的文章外,日本年轻人对中国知之甚少,中国作家的书在日本书店少得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