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周期十篇

时间:2023-04-05 06:08:41

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篇1

报道说,22岁的法学院学生安妮有一个秘密,为了参加期末考试、一场婚礼或几次特殊的活动,她通过服用避孕药避过了几次月经。过去一年来,她只经历了9次月经而不是正常的13次。

东弗吉尼亚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正在检验一种新的避孕药物:Seasonale,这种药物能把女性的月经周期减至每年4次。如果得到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批准,这种新的避孕药物有望在2003年摆上美国药店的货架。

像普通避孕药一样,Seasonale含有两种不同的激素:孕激素(抑制卵巢释放卵子)和雌激素(使子宫内膜不致脱落)。具体做法是:每天服用Seasonale,连续服药12周,下一周则服用无效剂,使体内激素水平在短期内发生变化,子宫排出不成熟的卵子,出血也不太多。

每年只来4次月经也许并不像听起来那么奇怪。研究发现,从历史角度看,非洲和澳洲妇女在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里不是怀孕就是在哺乳,因此,她们一生中平均只来150次月经;而如今发达国家的妇女一生平均要来400次月经。其实,月经次数越多,越容易患像子宫内膜炎这类疾病。

但是,服用雌激素会增加妇女患血栓或中风的可能性。雌激素还可能提高患乳腺癌的危险,但关于这方面的证据还不太明确。

还有一个避免月经的办法:每3个月注射一针醋甲孕酮,这种药物只含孕激素,不含雌激素。大部分使用这一避孕手段的妇女最终都停止了月经。当然,她们每年得去4次医院。

与此同时,人们还在研究更新、更好的办法。比如,美国加州巴兰斯制药公司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能降低体内生殖激素的避孕药,其目的是降低与激素有关的癌症的危险性,把痛经、肿胀等月经引起的症状减至最低。

月经周期篇2

1、正常女性的月经周期是在21-35天之间,平均是28天,但是每个女性的月经周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只要在21-35天之间都是正常的,但是也有极少数女性月经周期能够达到40天,甚至50天。

2、但是如果每次月经周期都是40-50天能够来一次,并且监测排卵也存在排卵的情况,那么则是正常的,也不需要特殊的处理。

3、如果月经周期规律的女性突然间出现了月经周期的变化,并且是多次的变化,那么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排除一些原因造成月经周期的变化,并且由医生给予相应的治疗。例如月经周期的缩短,可能是因为黄体分泌不足或者是一些病理性的原因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造成的。

4、而月经周期出现了明显的延长,也有可能是不是存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垂体瘤等情况。所以一旦发生月经周期的变化,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来源:文章屋网 )

月经周期篇3

分析一、炔诺酮片的主要的作用是可以有效的抑制卵巢的正常排卵情况,使子宫颈粘液变稠,不利于精子穿过;可以改变子宫内膜组织正常周期性变化及子宫腔内环境,使受精卵在子宫内不能着床,从而达至阻止怀孕的目的。

分析二、按正规服药方法使用此药,避孕成功率可达100%,停药后可迅速恢复排卵功能及正常月经,不影响今后生育。

分析三、经期最好是不要服用炔诺酮片,在女性服用炔诺酮片的时候,如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可加服炔雌醇片,每日1~2片,随同避孕药片服完本 周期即可止血。

(来源:文章屋网 )

月经周期篇4

【关键词】月经不调;针灸;四物汤

【中图分类号】R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423-02

月经不调是月经周期、经期和经量异常的一类疾病,包括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月经后期、月经过少和月经先后无定期[1]。笔者从2010年8月至2012年9月用针灸结合四物汤加减周期性治疗月经不调42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84例全是门诊病人,其中1425岁者20例,2638岁者40例,3949岁24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5年。经B超检查子宫、双侧附件均无异常。在进行周期疗法前,都经过口服中成药,或肌肉注射黄体酮等治疗,效果不理想而改用此法治疗。将84例患者随机分组,针灸结合四物汤加减治疗组42例,其中月经先期表现为主6例,月经后期表现为主8例,月经先后无定期表现为主6例,月经过多表现为主4例,月经过少表现为主8例,经期延长表现为主10例。对照组42例,月经先期表现为主8例,月经后期表现为主6例,月经先后无定期表现为主10例,月经过多表现为主4例,月经过少表现为主8例,经期延长表现为主6例。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1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针灸结合四物汤加减周期疗法治疗月经不调;对照组单用四物汤加减周期疗法治疗月经不调。以治疗3个周期为一疗程。

1.1.1用针灸结合四物汤加减周期疗法治疗月经不调的基本方药组成及时间 经后期(月经周期或阴道流血的第五天开始,连服5-7天)方:当归10g、党参10g、熟地12g、山药10g、白术10g、茯苓10g、川芎10g、白芍10g、甘草 6g 。排卵期(第11天开始,连服3天)方:当归10g、熟地12g、山药10g、川芎10g、白芍10g、红花10g、桃仁10g、续断10g、菟丝子10g、甘草 6g。排卵后(第16天开始,连服7天)方:当归10g、熟地12g、川芎10g、白芍10g、菟丝子10g、枸杞子10g、肉苁蓉10g、巴戟天10g、仙茅10g、仙灵脾10g、香附10g。经前期及行经期(第23天开始,及出血第一、二天连服3到5天)方:当归10g、熟地12g、川芎10g、白芍10g、巴戟天10g、仙茅10g、仙灵脾10g、香附10g、郁金10g、益母草10g、鸡血藤10g、木香6g、元胡10g。

1.1.2 针灸基本处方及针法 在两组病人统一服药的情况下,对治疗组则配合如下针灸疗法:取穴:气海、关元、三阴交。针法:关元、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气海用补法。针刺时间:均在月经周期第六天,或月经(阴道出血)净后第二天开始,隔日施针,每一月经周期连续针刺5次,每次得气后留针半小时。

2 疗效标准 参照1994年6月国家中医院管理局的“中医病症疗效诊断标准”中的月经不调疗效标准。

2.1 治疗结果见表1

3 讨论

月经受垂体前叶和卵巢分泌的激素的调节,而呈现周期性子宫腔出血。如丘脑下部―垂体―卵巢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失于平衡,则导致其功能失常而产生月经不调[2]。中医认为,月经是肾气、天癸、冲任、气血作用于胞宫,并在其他脏腑、经络的协同作用下使胞宫定期藏泻而产生的生理现象[3]。周期疗法就是根据月经周期不同时期阴阳、气血的变化规律结合妇科疾病的病机特点进行分期用药,以调整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功能的一种治法,通过养肝肾、补气血、调冲任,活血通经,从而纠正紊乱的月经,建立正常的月经周期。

笔者用四物汤加减与针灸结合周期疗法治疗月经不调,疗效显著。四物汤是补血调经的基础方[4]。方中熟地甘温味厚质润,入肝、肾经,长于滋养阴血,补肾填精,为补血要药;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为补血良药,兼具活血作用,且为养血调经要药;白芍养血益阴;川芎活血行气,四药配伍,共奏补血调血之功。在此方的基础上,随着月经的不同时期身体不同的临床表现,加减而用,从而为建立正常的月经周期营造所需的条件。

传统针灸多在月经前5到7天开始,而本法均在月经周期第六天或月经干净后第二天开始。因为笔者认为月经不调与子宫内膜增殖密切相关,而子宫内膜增殖的过程在内膜脱落就已经开始,所以针灸治疗,越早越好。选取穴位气海、关元、三阴交。关元、气海属任脉穴,为调理冲任的要穴,关元培补元气,气海益气调经,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能补脾胃、益肝肾、调气血,为调经之要穴,三穴配伍使肝肾足、气血和、冲任调。

所以用针灸结合四物汤加减周期疗法治疗月经不调疗效可靠。

参考文献:

[1] 罗颂平.中医妇科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61.

[2] 石学敏.针灸学.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257.

月经周期篇5

关键词:胰升血糖素样肽-1;胰腺外作用;肥胖;月经紊乱

Abstract:Objective This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observing the influences that the extrapancreatic effects has on menstrual cycle,which are the extra benefits of the glucagon-like peptide-1 when it is used for the cure of decreasing the blood sugar and the weight.Methods From the hyperpimelic women whose are diagnosed as having abnormal glycometabolism,the study selects 44 women whose also have the menstrual disorder.And they a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one is called liraglutide group and the other is called metformin group.In the group of liraglutide,each of them is injected 0.6mg liraglutide under the skin before sleep every day,and the dosage is added to 1.2 mg one week later.Meanwhile,in the group of metformin,each patient take 0.25tid metformin orally,and the dosage is added to 0.5tid one week later.And then,for the two groups,we will observ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blood sugar,the blood fat,the BMI,the HOMA-IR and the menstrual disorder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Results After 12 weeks of the cure for the two groups,FBG,HbAlc,BMI and HOMA-IR gets great improvements(P

Keywords:Glucagon-like Peptide-1;Extrapancreatic effects;Obesity; Menstrual disorder

近20年恚中国人以令人膛目的速度迅速“胖”了起来。肥胖是糖尿病甚至是闭经、不孕的一个重要病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的问世,为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其不仅可降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2hPG),而且有显著减轻体重、抑制食欲及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等多重作用。女性肥胖的糖代谢异常患者在进行降糖治疗的同时,不仅观察到体重的下降,还观察到了月经的改善。本文通过44例患者的观察,对其机理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7月~2015年1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女性肥胖的新诊断糖代谢异常患者,选取其中伴有月经紊乱的患者44例。本研究对象获得亭湖区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1999年WHO糖代谢状态分类中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及糖尿病(DM)的诊断标准。②18~55岁育龄女性,有月经紊乱(包括月经不规律、月经稀发、量少或闭经)。③体重指数(BMI)>25 kg/m2。④空腹血糖(FBG)

1.2方法 将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利拉鲁肽组及二甲双胍组,每组各22例,两组受试者的年龄、BMI、HbA1c等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进行相同的饮食及运动;不使用其他影响血糖的药物;维持原降压、调脂治疗方案。利拉鲁肽组年龄(33.80±5.71)岁,BMI(32.35±2.76)Kg/m2,HbA1c(7.40±0.71)%;每日睡前皮下注射利拉鲁肽(18 mg/支,丹麦诺和诺德公司)0.6 mg,1 w后增至1.2 mg。二甲双胍组年龄(34.00±8.91)岁,BMI(31.01±2.19)kg/m2,HbA1c(7.32±0.77)%;口服二甲双胍0.25 tid,1 w后加量至0.5 ti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w,测量全部对象的w重、血压。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FBG、2hPG、血脂(干化学法)、HbA1c(免疫比浊法)。空腹胰岛素(Fins)(化学发光法)。稳态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OMA-IR=(FBG×Fins)/22.5。记录月经周期、低血糖次数及可能与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x±s)表示,治疗前后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治疗前两组在年龄、体重、血糖、血脂、月经周期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比较 两组在治疗12 w后,FBG、HbA1c、体重、血脂、HOMA-IR等都明显改善,利拉鲁肽组明显优于二甲双胍组;与治疗前相比,利拉鲁肽组月经周期明显缩短,月经稀发改善,有痛经者痛经改善,而二甲双胍组月经紊乱改善不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的比较 利拉鲁肽组有15例出现恶心、纳差、嗳气、泛酸、腹泻等不良反应,用药初始及刚加量时明显,随用药时间的延长或暂停1 d后再使用时上述不良反应明显缓解或消失。二甲双胍组有5例出现恶心、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减量后不良反应缓解。两组均未出现低血糖事件,无因不良反应而退出试验者。

3 讨论

T2DM患者常合并体质量增加,特别是腹型肥胖更为多见,而腹型肥胖将导致脂质代谢异常、内脏脂肪增加、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一系列心脑血管并发症。肥胖者还存在血清高瘦素水平及瘦素抵抗现象。瘦素有抑制中枢神经肽Y(NPY)分泌的作用,NPY下降可导致摄入减少,引起体重下降,肥胖者由于瘦素抵抗,血清瘦素水平升高,抑制下丘脑GnRH分泌,升高的瘦索还可以直接抑制卵巢性激索的合成,从两个方面干扰生殖内分泌功能[1]。超重/肥胖本身可以导致胰岛素抵抗(IR)和高胰岛素血症。IR的存在使血糖有升高的趋势。高胰岛素血症可直接提高卵巢雄激素的生物合成;也可作用于下丘脑或垂体使LH浓度升高从而间接提高LH介导的卵巢雄激素分泌;还能抑制肝脏合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1)继而导致游离的IGF-1增多并进一步加剧局部高胰岛素环境[2]。高雄激素血症又能进一步加重IR形成恶性循环并导致月经紊乱及不排卵。GLP-1类似物能够明显降低体质量和腰围,减少内脏脂肪的堆积,从而延缓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带来降糖之外的获益[3]。GLP-1对T2DM患者的作用, 有研究认为[4]是通过提高AC3水平达到减低体质量的目的。瘦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其分布广泛,在调节机体能量平衡、维持动物正常的周期、促进免疫、提高乳蛋白含量和防治人类的心血管疾病等生理、病理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一项关于瘦素在闭经、不孕症的作用研究显示[6],血清高瘦素与闭经、不孕关系密切。血清瘦素水平与BMI 呈正相关,BMI 越高,血清瘦素水平越高。另有研究显示[7],IFG与T2DM患者的瘦素和胰升血糖素比正常人高,T2DM患者的瘦素水平与BMI,HOMA-IR呈正相关。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肠促胰素,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胰岛素分泌,延缓胃排空,促进β细胞修复和增殖。然而,GLP-1对T2DM患者的益处不仅局限于对胰腺的作用,由于GLP-1受体存在于多个脏器,如肝脏、脂肪组织、胃肠道、肾脏、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等,GLP-1在多种器官组织中发挥作用。在细胞实验中观察到,GLP-1可以通过作用于GLP-1受体,剂量依赖性地促进3T3-L1前脂肪细胞和成熟脂肪细胞的分解。具有IR的肥胖者的内脏脂肪组织中GLP-1受体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都有所升高,脂肪组织中的GLP-1受体对存在IR的肥胖者的脂肪组织稳态平衡有积极的意义。减肥手术后观察到IR明显改善的肥胖人群,其脂肪组织中GLP-1受体表达明显增高,证实GLP-1对于改善肥胖患者的IR状态具有一定作用[8]。

在本研究中,对初诊肥胖的糖代谢异常患者,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使用利拉鲁肽或二甲双胍都能降糖、降体重、减轻胰岛素抵抗,但利拉鲁肽的作用更明显,同时还有降脂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利拉鲁肽组还观察到由于患者体重的下降,胰岛素抵抗的缓解,在改善血糖、血脂的同时改善了月经紊乱,有痛经的患者痛经亦缓解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有限,胰升血糖素样肽-1治疗的胰腺外作用-对月经紊乱的改善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观察。

参考文献:

[1]张红云,覃庆锋.青春期肥胖伴月经失调18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7):1012.

[2]陆湘,汪玉宝.胰岛素抵抗、瘦素与多囊卵巢综合征[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27.

[3]张伟,马维青.胰高糖素样肽1类似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 2015, 55(31):92-95.

[4]阳柳雪,夏宁,覃保瑜,等.GLP-1对T2 DM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血清Ⅲ型腺苷酸环化酶水平的影响.山东医药,2013,53(27):48-50.

[5]王春艳,杜瑞平,张兴夫,等.瘦素及其生理功能概述[J].动物营养学报,2012,24(3):423-427.

[6]张爱臣,冷维春,任丽华.瘦素在闭经、不孕症的作用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3):374-376.

月经周期篇6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使渐进式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与此同时,传统计划所具有的强制性逐渐弱化,计划指标、计划手段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开始向指导性、预测性、灵活性转变。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深刻变革,导致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轨迹、波动形成机理呈现出新的特点。1991年中国经济进入建国以来的第9轮周期,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4轮周期。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4.2%,达到这次周期的高峰,此后经济增长率仍保持较高速度,但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7.1%,2000年经济增长出现转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8%,但是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又出现回落为7.3%。根据朱总理在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十五”期间年均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7%左右。因此,从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基本走势分析和预测,本轮周期是否已经走出谷底,形势还不明朗。但是,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与前几轮周期相比,本轮周期的收缩期将大大延长,经济将在低谷持续运行一段时期,新一轮周期的扩张潜力较前几轮周期缓和。人们通常把一个周期中出现的经济较长时期处于低谷的徘徊状态,称为经济周期的“宽带现象”。这一现象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他们分别从制度、供求关系、分配体制等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对策。在下文中,我们将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呈现的新特点,选择若干月度经济指标来构造一个综合指数,据此进一步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9轮周期的具体特征。

二、短期经济波动测定的若干理论问题

(一)周期类型的选择

从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来看,经济周期一般可划分为古典周期和现代增长周期两大类,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9 轮周期就属于现代增长周期。对于增长周期可以按两种方法进行研究,其一是阶梯周期分析方法,其二是离差周期分析方法。

阶梯周期是指经济增长速度的周期波动,是最基本意义上的增长周期。在处理方法上,它是把各经济活动水平指标的各期数值同前一期或前若干期的指标数值进行对比所得到的速度指标在时间上的波动来描述增长周期波动。

离差周期是指各经济活动水平指标的数值对其趋势值的相对偏离程度在时间上的周期波动。在指标的处理方法上,它要求:(1 )消除序列的季节波动(研究阶梯周期也有这一步骤);(2 )求出序列在各期的趋势值;(3)求相对数{(1)/(2)},并对所得相对数进行平滑处理(平滑过程阶梯周期也不能免)。

如果对同一组资料同时采用这两种方法来研究,会发现这两者的测量结果是有差别的。主要差别是:(1)序列周期转折点在出现的时间上不同,在离差周期处于峰顶和谷底的时候,阶梯周期总是处于平均增长率上。离差周期处于由复苏走向高涨的转折点处时,阶梯周期处于峰顶,离差周期处于收缩走向萧条的转折点处时,阶梯周期处于谷底。(2)两种方法反映周期波动的敏感性不一样。阶梯周期比离差周期敏感(注:)。阶梯周期分析中,有的以序列的各期值与前一期对比,以月距发展速度的波动来反映周期波动。有的则是以每月值同前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数值进行对比得出的季距、半年距或年距发展速度的波动来反映周期波动。我们采用阶梯周期分析中的年距发展速度来反映20世纪90年代中国第9轮周期波动。

(二)短期波动指标体系设计

经济活动的数量特征能够通过统计指标(变量)的数量变动特征表现出来,反之,统计指标的变化亦是一定范围内某种经济现象总体变化的数量测度的结果。因此,统计指标作为测定经济活动变化的指示器,在经济增长波动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波动现象的出现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在建立短期经济波动指标体系时,不仅要考虑指标体系的完备性,而且要顾及指标间反映经济波动的非重复性,尽可能使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为指标集中的最小完备集。

1.指标体系是研究经济波动的基石

经济运行是一个动态连锁过程,既受经济系统内部因素的影响,如生产能力、消费水平等,又受系统外部因素的干扰,如自然灾害、社会动荡、战争等。虽然准确测度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是困难的,但反映其变动的数量特征尤其是发展趋势,则可通过统计指标变动规律的研究来实现。事实上,统计指标具有刻画经济变动规律这一功能,已被中外大量的事实所证明,经济“脉搏”的跳动频率是经济变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亦是统计指标变化特征的综合反映。然而,我们也应认识到,统计指标作为认识经济规律的基本变量,在具体测度经济“脉搏”跳动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不同的客观总体,有些反映较为全面、准确,有些则不然。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既有客观上的也有主观上的,主要源于经济客观总体与刻画手段两个方面。经济波动现象的发生,是多层次、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多元化的影响不会形成模式化的呆板结果,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不一致的结论。在经济领域内,根据内容、对象等可将客观总体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而每一总体又可细分为许多子总体。一般而言,统计指标不管是综合性的还是其他属性的,它只能反映总体的某个侧面,不能也不可能反映全貌;只有当它们形成指标体系时,才有可能反映总体的主要面貌。因此,在经济波动研究中,统计指标体系肩负着刻画经济变动规律的重任,是度量经济变动数量特征的神经网络,是研究经济波动的基石。

2.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从众多的统计指标中选择反映经济波动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并构成指标体系,这项工作必须遵循指标体系的特征和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首先,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应具有以下特征。

(1)指标的记录应足够长。我们知道, 一个短期波动周期往往需要几年,要确认周期波动的存在,并研究其波动规律性往往需要几年的数据。从这样长的时间内发现某种类型的周期波动是否重复发生,这种重复性在统计上是否可能性很大,只有以相当大的把握认为周期波动确实存在,然后才能研究周期波动的统计规律性。

(2)指标波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指标应具有较明显的某种类型的周期波动,以便能够观察到其周期波动形式确实存在。

(3)指标的周期波动应比较稳定。 以大体上一致的波长作重复性的周期波动。

符合以上3点的指标均可作为指标体系的组成部分。但是, 在众多的指标中,具有这3种特征的指标可能很多,因此, 必须根据一定的原则对指标进行筛选。这些原则包括:

第一,经济涵义的重要性。不同指标反映经济活动的不同侧面与内容的变化特征,并且对于同一活动所起的作用或影响也不尽相同。所以,选择具有重要经济涵义、对 经济增长波动作用贡献大的指标尤为重要。

第二,变动的协调性。研究经济波动就是要分析与经济总体变动特性相关的指标及其相互关系。按指标的变动轨迹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变化轨迹之间的关系,可以粗略地将指标划分为3大类:一是, 在时间上和波动起伏上基本一致,即指标的扩张和收缩与经济总体的扩张和收缩大致同时同向变动;二是,在时间轴上经过平移后其轨迹能基本吻合,即满足第一类中的条件,这里的平移是指指标的向前或后退;三是,前两类以外的其他指标。指标变动的协调性就是指所选指标要具备第一、第二两类指标的性能,这对经济波动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三,变动的灵敏可靠性。经济指标反映经济总体变动具有不同的灵敏性和可靠性,有些指标在经济总体即将发生或刚发生变动时,就表现出超前的征兆,而当它们上升或下降时,一般有较大概率预示着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研究经济波动需要有能及时捕捉经济运行变化方向且具有较高可信度功能的指标。

第四,变动的代表性。指标的变动常常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对于总体具体变动的特征,也常常表现出一个指标与几个指标或一组指标与另一组指标反映其特征几乎是等价的特性;因此指标间存在着一定的可替代性。所以,选择指标既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又要避免过多的重复。

第五,变动规则的稳定性。经济指标变动的轨迹大多不是呆板或机械的,诸如严格地按正弦或余弦轨迹波动的指标是没有的,并且一般指标的波动性能也不很稳定,这给经济分析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选择波动稳定性强的指标对于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大有益处。

3.指标体系的组成

经济波动来自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不同方面或同一方面的因素对经济波动贡献的大小也不尽相同,有些相差很大;对经济波动的研究就是要对引发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进行分解。因此,指标体系中的变量应选自经济活动的主要方面。为了确保指标数据的权威性、准确性、可靠性,指标体系的构造将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月度“全国主要经济统计指标”来选择。

我国国家统计局每月定期公布月度全国主要经济统计指标,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月度主要经济统计指标主要包括6个方面:第一,工业。主要指标包括当月工业总产值(现为工业增加值)、月度累计数和同比增长率(进一步细分为轻重工业、不同经济类型工业产值)及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第二,交通运输。主要指标包括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客运量、旅客周转量。第三,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指标包括全民固定资产投资(1996年以后,改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其中又细分为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投资等。第四,国内商业(现为国内贸易)。主要指标是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其中又细分为消费品零售额(包括居民和社会集团两部分)和农村生产资料零售额,目前该指标改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按行政隶属关系和行业进行细分。第五,对外经济。主要指标是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新近增加批准利用外资协议和实际利用外资额。第六,劳动工资、物价。主要指标有职工工资总额(1997年以后取消)、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35城市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格指数、服务项目价格指数等。1998年底,在以上6大类指标的基础上,国家统计局又增加了两大类指标, 一类是财政金融。财政类主要指标包括国内财政收入(其中单列出各项税收收入)、国内财政支出(其中单列出基建支出)和行政管理费;金融类主要指标有现金流通量(M[,0])余额、狭义货币(M[,1])余额、广义货币(M[,2])余额、金融机构存款期末余额、金融机构贷款期末余额、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等。另一类是证券类。主要指标包括上证综合指数(月末)、深证成份指数(月末)、股票市价总值等。2000年4月,国家统计局正式公开出版《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更加全面地反映我国月度经济形势。

为了更加准确地确定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第9轮周期的波峰、 波谷、扩张和收缩持续时间等,我们将根据1990年以来主要经济指标的月度数据来进行分析。在这些月度主要经济统计指标中,将以以上经济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为依据,选择部分能全面刻画经济波动的指标构成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1)生产规模。第一,工业生产。 工业作为物质生产的主要部门,仍占据中国GDP最大份额,在国民经济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里,选择工业增加值作为衡量指标。第二,建设规模。建设规模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建设速度与发展规模,是经济发展实力与后劲的标志。在这里,我们选择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作为测度建设规模的指标。

(2)市场环境。第一,商品销售。 商品销售是各种商品由生产到消费的中间环节,反映社会购买力实现程度。我们选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测度市场流通状况的指标。第二,物价。物价稳定是宏观经济调控实现的目标之一,也是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标志。这里,我们选择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作为测度物价水平的指标。第三,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通畅及其规模是经济顺利运行的条件,保证了生产要素和消费品及时到达需求者手中。我们选择货物周转量作为测度指标。

(3)开放度。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各国进出口贸易迅猛增长。对于中国而言,进出口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各国经济周期波动也将部分通过进出口贸易这一渠道相互传递。这里选择进出口总额作为测度开放程度的 指标。

以上是我们所构造的指标体系中的主要指标,当然,从理论上分析,应该可以挑选出能够更全面反映短期经济波动状况的指标,但是,由于受所掌握的国家权威部门公布的经济指标数据的限制,我们暂且以这些指标构成分析短期经济波动的指标体系。

(三)短期波动综合指数的构造

因为经济周期波动的复苏、扩张、收缩和萧条都不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而是通过许多经济指标(变量)在不同的经济过程中的不断演化而逐渐展开的。在这些指标中,各个指标波动达到波峰、波谷、扩张和收缩持续时间都不一样,因此有必要构造一个综合性指数,以此来全面反映经济波动的状况。美国经济周期专家伯恩斯(A.F.Burns)在他有关经济周期理论的讨论中提出了使用综合指数的理论基础,他认为,根据单一指标所得到的周期时间不可能绝对可信,所以,将若干指标综合起来,也许就能防止单一指标可能出现的意外。构造综合指数必须首先确定经济周期波动的基准日期。所谓经济周期波动的基准日期是指,宏观经济波动达到经济周期的波峰和谷底的时点,即历史上经济周期波动的转折点日期。基准日期一旦确定,周期的持续时间、扩张和收缩时间也就确定了。所以基准日期既是分析周期波动特征的主要依据,又是确定经济变量之间的时差关系的基准。

经济周期波动基准日期的确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如同上面的论述,由于宏观经济是一个多侧面、多过程的经济活动的综合体,我们很难用一个单项经济时间序列全面地说明宏观经济的波动。同时,经济波动的复杂性又决定了宏观经济各部分的运动常常不一致,从而给准确地确定基准转折点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目前通常的作法是选择一组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这组指标的波动被认为与经济周期波动大体上一致,并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宏观经济波动。通过这组指标计算历史扩散指数,从而初步推算出基准日期。然后根据记录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等的周期波动年表,及专家意见等综合判断来最终确定基准日期。确定了基准日期后,就可以把各个经济指标的周期波动与基准转折点相比较,从而将指标分为先行、同步和滞后。最终决定各个指标对经济周期波动的不同影响方向和程度。

我们这里构造的综合指数,与以上方法有所不同。我们设计的指标体系由6个具体的指标组成,即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货物周转量、进出口总额。根据这6个指标每月累计比上年同期增长率所画出的曲线可知, 它们的波动周期基本一致。因此,这里将不再分别构造先行、同步和滞后3 个综合指数,而是将6个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构造1个的综合指数,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确定指标的起止时间。中国建国后第8 轮周期(1987~1990年)结束于1990年,第9轮周期从1991年开始一直持续至今,因此, 这里采用的月度数据指标应从1991年1月开始。但是, 我们考虑到年度数据与月度数据在反映经济周期波动波峰、波谷、扩张和收缩期持续时间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更重要地是,为了保证周期的连贯性,使我们能够全面、完整地了解第9轮周期,其中也包括第8轮周期如何过渡到第9轮周期,为此月度数据指标的起始时间设为1990年2月,一直持续到2002年4月,共147个月。这一期间既包括了第9轮周期完整的波动轨迹,也包括了前一轮周期的低谷期。

第二,计算各个指标增长率。这6 个指标的增长率是按照它们各自的每月累计数比上年同期数计算得出的。由于是本年同期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因此就不存在季节调整的问题。

第三,对各个指标增长率进行调整。由于受不规则因素的影响,造成指标部分时段的增长率过高或过低,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数据进行适当的修正,主要参照该时段前后几期指标增长率进行算术平均。

第四,计算各指标的波动系数。对6 个指标分别计算其波动系数(Vt)。

第五, 确定各指标权重。将6个指标的波动系数加总,即V=V[,t],t=1,……,6;然后,分别计算6个指标波动系数占6个指标波动系数总和的比重,即W[,t]=V[,t]/V,这一计算结果W[,t]就是各指标的权重。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尽管确定指标权重的统计方法很多,但各种方法都各具特色。经过权衡,本着简单化原则,我们选择了波动系数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

第六,计算综合指数。分别将6 个指标的权重乘以其每个月的增长率,即CI[,t]=G[,t]×W[,t],然后加总,就得到月度综合指数CI=CI[,t],t=1,……,6。在计算出综合指数之后,我们将以它作为测定本轮周期的基础,并绘制相应的周期波动曲线,以便进一步进行深入分析。

三、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新态势的统计描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形势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轨迹、形成机理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下面,我们将根据所构造的1990年2月~2002年4月共147 个月的综合指数,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态势进行简要的统计描述。

(一)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新态势的总体概况

按照上一节关于构造综合指数的方法,首先,我们计算147 个月(1990年2月~2002年4月)的6 个指标,即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货物周转量和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并对不规则变动所造成的奇高奇低的增长率进行适当调整。其次计算波动系数并确定权重,最后计算综合指数,具体计算结果见表1、表2。

根据表2中147个月的综合指数,我们绘制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曲线图(见图1)。通过分析表中的数据和波动曲线图可知,与以往几轮周期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9 轮周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9年底~1990年初,中国进入第8轮经济周期低谷期,1990年3月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但整个1990年的以后几个月经济仍在低谷徘徊。1990年底~1991年初,中国经济走出谷底,进入第9轮周期。随后, 综合指数增长率迅速回升,虽然个别月份综合指数增长率有所跌落,但总体上仍处于上升趋势。1994年1月,综合指数增长率达28.57,达到本轮周期的高峰。此后,直到1995年7月,经济一直处于繁荣阶段。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衰退期,本轮周期的衰退并没有表现出像以往周期那样,在进入衰退期后急速跌入谷底,随后迅速回升,即周期的衰退阶段和扩张阶段形成一个“V”字形,而本轮周期除衰退初期的6个月(即1995年下半年)经济下降速度稍快外,整个衰退相对平缓。1997年底综合指数增长率有一个短暂的急速下降,并于1998年1月达到本轮周期谷底,以后的1年,整个经济都徘徊于低谷。1999年1月,综合指数增长率小幅上升,经济出现回升迹象,但回升速度较慢,回升进程艰难,从波动曲线图上可以看出,1999年这一段曲线非常平缓。2000年初,经济再度出现小幅震荡上扬,综合指数增长率再上一个新台阶。但是,现在还没有充分的依据得出本轮周期已经真正走出低谷,进入新一轮周期的扩张阶段这一结论。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第9轮周期中,无论是从扩张阶段转入衰退阶段,还是在将来走出衰退期进入新一轮周期的扩张阶段,本轮周期都将呈现出倒“U”字形或“U”字形的态势,且U字的底部非常平缓,即经济周期波动的峰顶和谷底将不再是一个时点的概念,而是一个时期的概念。也就是说,当周期运行到峰顶后,并不是立即转入衰退期而是在峰位持续一段时间;同样,当周期运行到谷底时,也并不是立即转入扩张运行,而是在谷底徘徊一段时间。因此,周期在波峰和波谷的转折将不会在短暂的时间内急速完成,而将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且平缓的过程。

表1 6个月度指标波动系数和权重

附图

资料来源:《全国主要经济统计指标》,《中国统计》,1990年第4期~2001年第2期;《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1年第1期~2002年第5期。

表2 中国第9轮经济周期波动综合指数

附图

资料来源:《全国主要经济统计指标》,《中国统计》,1990年第4期~2001年第2期;《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1年第1期~2002 年第5期。

附图

图1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曲线图

中国第9轮经济周期波动的总体概况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发生了深刻变化。这表明,中国在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经济运行机制与新型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相互磨合,已经从开始的不相适应到逐步适应,现在,整个经济运行基本以市场信号为导向,市场机制已经起着主导作用。 在这一大背景下,到20世纪末期,中国所经历的20多年的由“计划—供给”型周期向“市场—需求”型周期的转变过程基本完成,“市场—需求”型周期基本定型。

(二)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新态势的周期阶段划分

通过划分周期的各个阶段、准确把握周期的转折点,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分析周期波动发生的变化。中国第9 轮周期的波动幅度比较平缓,但是周期的各个阶段还是明显的。

1987~1990年的第8轮周期于1987年达到波峰,到1988年上半年,国内经济一直处于过热的高峰区,但是经济增长的高速度难以为继。 9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三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治理整顿。从1988年10月起,经济增长开始降温,总体经济增长的降落,持续了大约17个月,也就是一年半左右。这期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过低(负增长)的状况大致维持了半年时间,即从1989年第4季度到1990年第1季度。1990年初,政府采取了坚持控制总量,调整紧缩力度和结构的宏观调控措施, 当年3月起,工业生产开始回升,回升不断加快。之后,整个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从表2也可以看出,1990年3月起,综合指数增长率开始小幅回升。纵观1990年的经济形势,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总体经济已经越过低谷,开始局部回升。1991年,中国经济开始全面回升,进入第9轮周期。

1991年1月~1993年1月为本轮周期的复苏阶段,即在1990年走出上一轮周期的低谷阶段后,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周期并开始恢复性增长,1991年12个月综合指数增长率接近10%且波动很小,1992年1月~1993年1月综合指数增长率保持在12%~14%的水平。 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在走出低谷后迅速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主要是由于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及10月份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明确了改革开放的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加之3年的治理整顿,使国民经济结构、 经济秩序得到有效调整并趋于合理。

1993年2月~1995年8月,本轮周期处于繁荣阶段,其间31个月的综合指数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从1993年经济超高速增长,经济进一步扩张,到1994年1月达到本轮周期的峰顶,综合指数增长率达28.57%,本轮周期的扩张是历次周期中较强劲的一次。此后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直到1995年6月仍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从1991年1月~1995年8 月,中国经济保持了5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是中国历次经济周期中经济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

表3 中国第9轮经济周期阶段划分

附图

1993年下半年,面对经济过快增长以及严重通货膨胀所导致的“过热”的宏观经济形势,中国政府实施了以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宏观调控,即所谓的“软着陆”。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宏观调控的措施开始发挥作用,经济“过热”的局面得到控制,经济增长率逐渐回落,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1995年9月中国经济出现衰退迹象, 综合指数增长率回落到15%左右,本轮周期进入收缩期。由于此次宏观调控没有采取以往“急刹车”式的大动作,而是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以保证经济平稳回落到适度增长区间,因此本轮周期的收缩相对温和,经济增长速度没有出现前几轮周期衰退阶段那样的急剧下降,即大起后的大落,而是平稳回落。衰退初期的6个月,即1995年9月~1996年2月,综合指数增长率回落幅度较大,回落了近8个百分点,综合指数增长率下降到8%左右,此后,综合指数增长率降幅都没有超过2%。1996年底,中国政府宣布成功实现“软着陆”,经济增长率回落到一个适度的区间,当年GDP增长率为9.6%,物价水平回落到6.1%。此后直到1997年12月,综合指数增长率保持稳中略降的态势,月度之间波动幅度在1个百分点以内。为了进一步巩固“软着陆”取得的成果,防止通货膨胀反弹,国家确定1997年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1998年初。1997年7月首先爆发于泰国的金融危机迅速在东亚各国之间传播,各国经济普遍出现衰退,一些国家的经济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中国经济也受到了不利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力量的出口,也急剧下降。中国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外需也开始萎缩,需求对经济的约束日益明显,经济增长乏力。1997年底~1998年初,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开始在中国表现出来。1998年1月,综合指数增长率有一个明显的急剧下滑,从1997年12月的6.69%下降到-0.06%,达到本轮周期的谷底。从1995年9月出现衰退迹象到1998年1月达到周期谷底,这一段时期是本轮周期的衰退阶段,共持续29个月。

1998年1月达到谷底后,本轮周期进入萧条阶段,整整1年整个经济都在谷底徘徊,综合指数增长率保持在1%~3%左右,波动幅度较小。1998年7月,面对经济增长下滑的严峻形势,中央决定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在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以“适当的货币政策”代替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1999年初又改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9年1月,综合指数增长率有一个小幅回升,当月为6.73%, 增幅达4.62个百分点,2月份又回落到5.91%,随后直到1999年底, 综合指数增长率都保持在5%左右。2000年1月,经济增长又出现一次小幅回升,当月综合指数增长率达到10.34%,2~4月份增长率又回落到6%左右,此后到年底的几个月增长率再次回升到9%左右。2001年1月综合指数增长率又下降到6.11%,到3月份上升到9.24%,随后直到年底又逐月回落到5.39%。2002年1月,综合指数增长率有较大幅度回升,为10.06%,随后又出现回落,4月份为6.76%。

第9轮周期在1998年1月达到谷底后,综合指数增长率开始缓慢回升,最高达到10.34%(2000年1月)。但是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持续几个月(最长一次为1998年5月~1998年11月,连续6个月增长),随即又伴随几个月的回落,表明整个增长形势很不稳定,尚未真正走上新一轮周期持续增长的扩张阶段。到2002年4月, 整个经济仍处于低谷徘徊的萧条阶段,从1995年9月出现衰退迹象到2002年4月,本轮周期的整个收缩期共持续了80个月,也是9轮周期中,收缩期最长的一次。

从1998年下半年,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大国债发行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连续7次调低利率,都保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但是,对于刺激经济的效果有限。目前,我们还没有完全的把握,作出中国第9 轮经济周期已经走出低谷,进入新一轮周期的扩张期的结论。

四、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新态势的主要特征

中国第9轮的经济周期波动,是从1991年开始的,按年度GDP增长率计算,1992年本轮周期迅速达到高峰,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14.2%,仅次于1984年的15.2%;按月度综合指数增长率计算,本轮周期于1994年1月达到高峰,当月综合指数增长率为28.57%。1992年下半年,经济呈现出过热状态,1993年下半年中央开始采取积极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终于在1996年底,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保证了经济在低通货膨胀下快速增长。但是,其间也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经济增长率长期下滑,难以走出低谷。依据我国经济周期的一般规律,周期持续时间一般在5~6年左右,1996年经济应该达到这一轮周期的谷底,1997年进入新一轮周期。但是经济持续下滑的趋势并未改观,1997和1998年经济增长率继续走低。2000年经济开始出现小幅回升,但是并没有表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经济增长前景尚不明朗。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仍处于低谷徘徊状态。这一轮周期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在本轮周期中,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有了较大增强。1978年,全国GDP 仅为3624.1亿元,1990年上升为18547.9亿元,年均增长9.2%。同期,经 济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除国有经济外,股份制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轻工业迅速发展壮大,基本扭转了轻重工业比重不合理的状况,第三产业日益受到重视,为一、二产业服务的功能逐渐增强。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仍然没有彻底摆脱“短缺”的困绕,这种“短缺”主要是由于供求结构不合理造成的。1991年开始的第9轮经济周期,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近10 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总量连续登上了几个台阶,1991年全国GDP为2.2万亿元,2001年达9.5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0%。目前,我国在12 天时间内创造的GDP相当于1952年全年的总和,长期困绕我国经济发展的“短缺”问题得到根本改观。尤其是“九五”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不平衡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供大于求,即一定的产品和生产能力过剩。据国家经贸委国内贸易局商业信息中心对1999年上半年605 种主要商品供求情况的调查分析,供大于求的商品437种,占72.2%,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67种,占27.6%,只有一种商品供不应求,占0.17%。另据国家统计局对94种主要工业产品的普查,27.7%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不足,18.1%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严重不足,19.1%的产品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近几年新出现的一些热点产品,市场很快就达到饱和,生产能力发生过剩。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已经从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且这一局面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二)从波型上看,这一轮仍然是一个“前峰型”周期

“前峰型”周期是指在每轮周期中,如果按年度GDP增长率计算,高峰的位置大多处于第1年或第2年,也就是说,往往由上一轮周期的低谷直接跃入新一轮周期的高峰。从1953~1981年的6轮周期波动看, 其波型大多为“前峰型”,1982~1990年的两轮周期,其波型大多为“中峰型”,即高峰在每次周期中的位置大体居中,这样,低谷与高峰之间、高峰与下一轮低谷之间,都有一个适当的过渡。这有利于增强国民经济增长的平稳性。这一轮周期经历了和正在经历回升——扩张——高峰——收缩——低谷5个明显的阶段,而高峰位置靠前, 即按年度增长率计算,1990年经济达到上一轮周期的谷底后(经济增长率仅为3.8%),就于1992年达到新一轮周期的高峰,从谷底到高峰,经济增长率变化了10.2个百分点。如果按月度综合指数增长率计算,本轮周期的高峰出现在1994年1月,即第37个月,而本轮周期已经经历了136个月(1991年1月~2002年4月)。因此,即使按照月度综合指数增长率计算,本轮周期也属于“前峰型”周期。经济增长率在短期内的大幅度变化,对经济的平稳增长造成了较大冲击。

(三)从波动性质上看,本轮是一个“增长型”周期,也是一个“弱周期”

1953~1976年的5轮周期波动中,有3轮为“古典型”周期,即在周期的谷底,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表现为绝对下降,即负增长。从1977年到现在的4轮周期波动中,年度GDP增长率都未出现绝对下降,而仅表现为增长率的减缓,这就是“增长型”周期。虽然本轮经济周期还未结束,但是,在这一轮周期的以后阶段,预计年度GDP 增长率出现负增长的可能性较小。从月度综合指数增长率来分析,本轮周期谷底综合指数增长率为-0.06%(1998年1月),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造成中国进出口大幅度下降,同时,物价持续下跌也是一个原因。而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工业的增长,仍然保持了正增长(在9轮周期中,我们按照年度GDP增长率计算得出的“古典型”周期,工业增长率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负增长),因此,我们仍把本轮周期划归“增长型”周期。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规律看,在相邻的两个周期中,前一个周期为“弱周期”,即其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仍维持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其后的第二个周期为“强周期”,即其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到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根据本轮周期的走势以及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分析,在这一轮周期谷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有可能收缩在7%这样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如果本轮周期的波谷收敛在7%这一水平上,那么,此轮周期将是9轮周期中,除第7轮周期外(1982~1986年),谷位最高的一次(第7轮周期的谷位收敛在8.8%的水平)。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抗衰退能力在不断增强,同时,由于中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在未来要实现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四)从波动的扩张长度看,本轮周期是一个短扩张、长收缩的周期

从我国前8轮周期波动来看,4轮周期的扩张期与收缩期相等,即第3轮周期(1963~1968年)、第4轮周期(1969~1972年)、第5 轮周期(1973~1976年)和第8轮周期(1987~1990年);3轮周期的扩张期小于收缩期,即第1轮周期(1953~1957年)、第2轮周期(1958~1962年)和第6轮周期(1977~1981年);1轮周期的扩张期大于收缩期,即第7轮周期(1982~1986年)。从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呈现短扩张、长收缩的态势。就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来看,每当经济由扩张转为收缩时,随着政府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一般而言,经济都能迅速走出低谷。但是,按年度GDP增长率计算, 本轮周期的扩张时间仅仅持续了两年,在第三年就转为收缩,到目前为止,收缩期已经持续了9年,是9轮周期中最长的一次。如果按照月度综合指数增长率计算,到1994年1月达到本轮周期的高峰,扩张期也仅为37 个月,收缩期长达99个月,即使我们以1995年9 月本轮周期开始出现明显衰退迹象为转折点计算,本轮周期扩张期也仅持续了56个月,收缩期为80个月。因此,无论按照年度GDP增长率计算, 还是以月度综合指数增长率计算,本轮周期都是一个短扩张、长收缩的“短扩张型”周期。尽管政府不断加大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力度,但收效并不十分明显。虽然本轮周期的收缩期较长,但收缩比较平缓。从1992年周期达到高峰后,直到1999年,年度经济增长率下降了7.1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整体而言,在历次周期中,本轮周期的收缩期最长,收缩力度却相对较弱,经济波动呈现“微波化”的趋势。这与西方国家经济周期波动的一般趋势相同,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周期波动逐渐由大起大落的剧烈波动向平缓型波动转变,周期的扩张进程相对艰难,收缩期相对延长。

(五)本轮周期中物价波动幅度较大,既经历了严重通货膨胀又经历了严重通货紧缩

前8轮周期中,物价上涨幅度最高的是第2轮周期(1958~1962年)中的1961年,该年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上涨率为16.2%,以及第8 轮周期(1987~1990年)中的1988年,为18.5%。第9轮周期波峰年过后,我国经历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来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指数连续3年维持在两位数以上。1993年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上涨率为13.2%,随后的1994年达到本轮周期物价指数上涨率的高峰,该年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上涨率为21.7%。以月度物价指数计算,1994年10月达到本轮周期物价指数上涨率的高峰,当月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率分别为25.2%和27.7%。面对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一方面,尽量避免采用“急刹车”式的、单一的行政命令调控方式,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市场化手段的运用。与以往相比,这一次抑制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措施,并没有造成经济的突然猛烈下滑,即“硬着陆”,而是于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即在抑制了通货膨胀的同时,经济增长率仍保持较高水平。1994年10月份以后,通货膨胀率止升回落,1997年10月份开始,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出现负增长。到1999年12月,零售物价指数已经连续下降了27个月,1999年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为-3.0%。从1994年的高峰到1999年的低谷,物价波动幅度达24.7个百分点,是历次周期中波动幅度最大的1次。2000年1月,零售物价指数出现回升迹象,但回升非常缓慢且力度较弱,此后零售物价指数时升时降,除个别月份外,零售物价指数都为负增长。现在通货紧缩就像当初通货膨胀一样,作为一个“新事物”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人们开始感受到一直是西方国家“专利”的通货紧缩的困扰。

五、简要结论

造成当前中国经济周期收缩期延长,长期未能走出低谷进入新一轮周期 ,即出现所谓“宽带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随着经济总量增长达到一定规模和经济结构的转变,当经济周期步入收缩期后,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的惯性作用在增强,经济调整期相应延长,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相对延迟。

第二,在本轮周期中,经济持续几年处于潜在增长率之上运行,破坏了经济运行的正常关系,加之转轨期各类矛盾的剧烈作用,导致收缩期延长,“宽带现象”出现。

第三,在本轮周期中,中国宏观调控逐步从过去“急刹车”式的大动作向微调转变,但在调控时机的选择、调控力度的把握、政策搭配等方面尚处于摸索中。

第四,在本轮周期中,世界经济周期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中国出现“宽带现象”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望未来我国经济周期的走势,我们认为将发生以下变化:

第一,中国经济周期逐渐从过去的短周期向中周期过渡,周期持续时间不断延长,波动幅度减缓,波峰和波谷的位势从高位型向中位型转变。

第二,中国经济周期仍以增长型周期为主,经济增长率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但随着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不断完善,实际经济增长率难以越过潜在增长率水平实现超常增长,而会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

第三,我国加入WTO以后, 世界经济周期对我国周期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强,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整体稳定性的增强,抗御外在干扰的能力也将不断提高。

第四,中国经济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特点,决定了工业的周期波动仍是整个周期波动的主要推动力量。

第五,为了避免经济波动大起大落,政府的宏观调控仍会以微调为主,调控手段将多样化,调控重点逐渐从总量调控向结构调整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小波等编著:《经济周期与预警研究——理论、方法、 应用》,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年。

(2)毕大川、刘树成主编:《经济周期与预警系统》, 科学出版社,1990年。

(3)董文泉、高铁梅、姜诗章、 陈磊:《经济周期波动的分析与预测方法》,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

(4)张塞主编:《中国经济波动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

月经周期篇7

关键词 闭经 不育 女(雌)性 中西医结合疗法 辨证论治

闭经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闭经两种,凡女性18周岁以上,月经尚未来潮为原发性闭经;月经周期建立后,再发生连续3个月以上无月经,为继发性闭经。总结临床病例,均为继发性闭经,经西药治不佳而来求治,运用中西结合治疗该病2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4年3月~2008年8月接受检查治疗的患者28例,其中闭经3~6个月16例,7~12个月8例,1年以上4例。18~25岁12例,26~30岁8例,31~35岁4例,36~40岁4例。均为经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经B超检查卵泡有不同程度发育成熟障碍,卵泡均<15mm,无排卵现象(盆腔无器质性疾病)。

治疗方法:①对所有闭经患者先用补肾活血汤10~15天,处方:怀牛膝、菟丝子各30g,何首乌、枸杞子、生黄芪、川续断各10克,肉苁蓉、当归、川芎、女贞子各15g,莪术、三棱各12g。10~15天后用黄体酮20mg/日,连用5天,以期月经来潮。②月经来潮第5天,服已烯雌酚1mg,1次/日,连用21天,要求生育且有一定内源性雌激素水平者于月经周期第5天起服氯底酚胺(克罗米酚)50mg/日,共5天。泌乳素升高、垂体腺瘤患者可于月经周期第5天口服溴隐停2.5mg,连服5天。月经周期第12天开始,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2000U/日,连用5天,第18天用黄体酮20mg/日,连用5天。月经周期6~10天,以滋阴补肾,养冲任为主,促进卵泡发育。处方:巴戟、川续断各30g,熟地、肉苁蓉、党参、当归、益母草、香附各10g,枸杞子、女贞子各20g,白芍、菟丝子、淮山药各15g。月经周期第11~16天(排卵前期和排卵期)补肾活血为主,诱发排卵。处方:紫石英、菟丝子、川续断各30g,枸杞子、女贞子各20g,仙茅、仙灵脾、肉苁蓉、香附、益母草各15g,桃仁、红花、怀牛膝、柴胡各12g。月经周期第17~25天(分泌期)补肾阳,调冲任,以健全黄体功能。处方:菟丝子、桑寄生各30g,仙茅、仙灵脾、川续断、肉苁蓉、党参、炒白芍、炒香附、益母草各15g,当归、川芎、熟附子各10g,桂枝6g。月经周期第26~28天(经前期)以活血调经为主,促进月经正常来潮。处方:泽兰、当归、怀牛膝、香附子各12g,川芎、芍药、桂枝各5g。月经期:活血化瘀,促使子宫内膜剥脱。处方: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炒白芍、怀牛膝、泽兰、香附各12g,桂枝6g。

结 果

28例中治愈25例(月经恢复为每月来潮1次,观察1年以上无闭经者或治月经恢复正常),其中怀孕20例;好转6例(经治后月经恢复,便停药半年以上再发生闭经);无效3例(经后月经未恢复)。

讨 论

闭经的治疗,中西医结合疗效满意,西药人工周期可以改善雌激素水平和黄体功能,促使子宫发育,子宫肌肉增厚,子宫内膜及血管增生[1],并可使子宫内膜肌对脑垂体后叶催产素的敏感度增强,促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从而使子宫内膜产生增殖、脱落、出血(月经)和修复等变化。中药人工周期按照卵巢周期性变化[2],结合辨证施治,采用补肾滋阴-活血补肾-补肾壮阳-活血调经的周期性选方用药原则,结合卵巢周期用药作用机制,调整肾阴肾阳间平衡,促进肾的功能,使失调的肾-天癸-冲任-子宫之间机转,重新恢复平衡,从而调整内分泌促进月经正常周期来潮,达到治疗目的[3]。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正是经后滋阴补肾,促进卵泡发育,促进肾阴恢复(闭经患者往往不足,严重影响阴阳转化)。月经间期以补肾活血,促排卵为重点,使气充血活而功能增强,促使阴转阳,改善循环和微循环,增强血流量,提高排卵率。排卵期后之分泌期,以补肾阴调冲任,健全黄体功能,则月经方能来潮。经前期如欲月按期来潮,则活血调经及引血下行之品促使月经来潮。肾藏精,主生殖,如肾气盛,促使天癸这种物质的到来,并导致任脉通,太冲脉盛,则月经以时下,所以在闭经的治疗中,以补肾贯穿整个治疗始终,疗效好,见效快。

参考文献

1 池芝盛.内分泌学基础与临床[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0.

月经周期篇8

女性月经周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调控卵巢功能的下丘脑和垂体与卵巢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则是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的具体体现。

在每一个月经周期中,卵巢发生一系列形态和功能变化,包括卵泡的发育、成熟、排卵、黄体生成以及雌激素、孕激素的周期性分泌变化。而雌激素、孕激素这两种性激素的分泌变化导致子宫内膜经历了一系列形态和功能变化。卵巢的这些变化是由于垂体腺分泌促性腺激素的变化所引起的,而垂体腺的分泌又受到下丘脑激素的控制。此外,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对垂体腺和下丘脑还可呈现反馈作用以调节它们的活动。总之,月经周期实质上就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周期变化的一种外在表现。

每个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下面我们以28天为例。

第一阶段表情

历经时段:此阶段为月经期。以月经期为起点,历经第一日至第四日。

生理指数:

由于血液中孕激素和雌激素降到最低水平,同时由于子宫所产生的前列腺素共同导致螺旋动脉痉挛从而瓦解内膜的血液供应。这将引起内膜及其血管坏死脱落,如此造成的出血可将死掉的内膜冲入子宫腔内。另一方面,前列腺素的增多还可导致子宫肌层的收缩,这有助于血液和内膜从子宫腔排出,但也可引起伴随经期出现的痛经。

注意事项:

经期要忌剧烈活动、禁及盆浴;少吃刺激性食物及冷饮。要勤换卫生巾,白天一般不超过四小时更换(炎热时节则最好两小时更换一次)

第二阶段表情

历经时段:现在是第五至第十四日。

生理指数:

此期是由于卵泡生长,分泌的雌激素愈来愈多,使血液中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从而对子宫内膜产生修复作用。因此,内膜逐渐生长增厚,子宫腺体也随之生长。

注意事项:

阴道分泌物也随月经周期变化而就变化。增生期开始几天分泌物少,临近排卵期则分泌物明显增多。

第三阶段表情

历经时段:第十五日至第二十三日,也就是两次月经的中间阶段,是非常容易受孕的排卵期。

生理指数:

这期是由于上一期末,成熟的卵泡排卵后生成黄体,黄体所分泌的孕激素作用于子宫内膜的结果。孕激素能使已增厚的子宫内膜中血管增生、充血,并使子宫腺体扩经弯曲而分泌粘液。这些内膜变化有利于受精卵着床(受孕)。假如这次月经周期中未受孕黄体就会由于得不到有关激素的支持作用而发生萎缩,从而停止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当血液中这两种性激素降到极低水平时,肥厚的子宫内膜由于失激素的支持而发生坏死,出血和脱落,从此开始月经期。

注意事项:

分泌期阴道分泌物由排卵期的量多清稀状变成稠厚而混浊。正常状况下,不建议用护垫或穿紧身内裤,也不要用各种药物洗涤,尤其是不做阴道内冲洗。

虽然月经周期的一系列变化在体内是激素变化的生理过程,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是"正常的周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尤其对十几岁的青少年和即将到更年期的妇女。几乎任何事情都会导致月经周期不规律,但人的精神心理因素(如剧烈情绪波动、环境改变或怀疑自己受孕等)可以通过下丘脑影响这种自动性周期变化,而某些疾病、最近所服的药物或采用激素避孕方法等,也都可引起月经周期的紊乱。

如果发生以下症状,需要马上看医生:

* 你的月经周期小于21天或大于35天

* 你的经期常常不规律

* 你的月经持续时间大于一周

* 你的月经流量比平时多一倍以上

* 你的月经量比以前减少一半以上

月经周期篇9

【关键词】中药人工周期疗法;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多发于育龄期女性的且病理因素十分复杂的内分泌疾病,其发病率约为女性人数的6%[1]。临床上可表现为月经稀少、肥胖以及不孕等,同时可伴有高雄激素血症,最后一项也被认为是多数PCOS患者的一项重要特征,也是导致育龄期妇女不孕和月经紊乱的最主要原因[2]。本研究对PCOS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梳理分析,采用自拟中药内服方并运用人工周期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一般资料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患者6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患者年龄在20-35岁之间,平均年龄(26.5±3.5)岁;其中未婚者22例 ,已婚者38例;月经稀少者24例,闭经者26例(至少6个月无月经来潮),30例患者伴有不孕。

1.2治疗方法

采用自拟中药内服方进行治疗,方中包括:淫羊藿、菟丝子、旱莲草、女贞子、益母草、黄芪、当归各15g,鹿角霜、仙茅、川芎各10 g,炙甘草6g。加减原则:月经后期(月经周期第6-10d),应侧重滋补肾阴和调养冲任,方中可加入枸杞子、何首乌各15g;排卵前期(月经周期第11-14d), 该阶段为静中生动之际,方中可适当添加理气活血的药材,如泽兰、丹参等;排卵后期(月经周期第15-23d), 该阶段为阳气旺盛时期,可以适当添加补肾阳的药材,如杜仲、川续断等药材;月经前期(月经周期第24-28d),该阶段为血海满盈将要溢泻之际,此时需因势利导,主要侧重帮助经血顺利外泻,方中可适当添加川牛膝、红花、桃仁等药材。采用人工周期疗法进行治疗,按照上面划分的四个阶段加减治疗。每日1剂,用水煎服。以一个月经周期作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4个疗程。

1.3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月经恢复正常,经阴式B型超声检查结果提示双侧的卵巢大小以及内回声均属于正常,激素测定在正常范围之内。有效:患者月经周期基本恢复正常,LH /FSH

2.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

本组60例患者经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治疗后痊愈者36例 ,有效者13例,无效11例。治疗总有效率81.67%,其中17例患者月经恢复正常后即成功妊娠。

2.2治疗前后部分检测项目情况比较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治疗期间,36例痊愈患者均有自发月经,且BMI指数和 W HR水平均明显。见表1

3.讨论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女性较为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疾病,高雄激素血症是该疾病患者最为典型的临床表现之一,因此临床普遍认为降低高雄激素是治疗本病的关键[3]。目前,西医主要以改善高雄激素血症的症状体征为主,通过采用药物来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以此降低睾酮水平,达到对抗雄激素的效果[4]。传统中医学虽然没有“多囊卵巢综合征”这一疾病称谓,但根据其临床表现认为该病与中医的肾有密切关系。因肾主生殖,大凡月经失调、子嗣之病多与肾功能失调有关。此外,本研究自拟中药内服方,方中包括仙茅、淫羊藿、鹿角霜、菟丝子等药材,具有温补肾阳之功效,女贞子、旱莲草则滋补肾阴效果显著,当归、川芎、益母草等药材则有助于活血化瘀,黄芪益气也能够促进化瘀之力,配伍使用可达到调节生殖功能的目的。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60例患者经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治疗后痊愈者36例 ,有效者13例,无效者11例。治疗总有效率81.67%,其中17例患者月经恢复正常后即成功妊娠。治疗期间,36例痊愈患者均有自发月经,且BMI指数和 W HR水平均明显。由此可见,中药人工周期疗法应用于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中高雄激素血症,有助于调节患者卵巢功能,可帮助患者正常排卵,同时可有效降低肥胖患者的体重,且腰围/臀围比值(W HR)下降情况十分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莉,何贵翔.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的中西医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6):989.

[2]杨鉴冰,徐彭丽,姚飞.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排卵障碍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9):1845-1847.

[3]张媛,施艳秋.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药治疗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4,20(1):102-103.

月经周期篇10

关键词:月经机制 太极图 三维 月经周期 月经维系

太极理论的核心是阴阳学说,太极图中的阴阳鱼象征了事物循环往复的运动状态[1]。女性正常月经周期的基础体温曲线呈周期性双相变化[2]。与其类似,在阐述月经生理病理改变时,常引用太极图来进行展示。根据《内经》中对月经机制的描述,月经的维系受年龄、脏腑、天癸等参数的影响。传统太极图因历史条件的限制,表现形式为二维平面结构,在月经机制的诠释中存在着降维解析的情况,导致其结论存在着一些偏差。笔者通过建模法将其拓展为三维结构,可以弥补上述缺陷。

1 太极的思维方式

古人从日月运行中总结出阴阳变化的规律,并将其带入到对万物的认识中[3-4]。朱熹评述“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中医理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很多医学问题的认识都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与束缚。中医理论中的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无不带有哲学的烙印。太极是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整合了纷繁复杂的宇宙万物,对中医体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直至今日,月经周期的演变,仍采用太极图进行阐释[5-8]。通过剖析太极的思维方式,明晰其遵循的基本准则,在拓展其表现形式时,维持其架构体系的完整性,进而代入相关领域,以更合理、有效的进行类比引用。

1.1 整体性与可分性

太极图展示了整体架构内内部参数间的关系。太极图的外圈表示阴阳未分时的混沌状态,闭合的外圈体现了事物的整体性。图中黑白鱼表示阴阳二气,阴鱼白眼、阳鱼黑眼则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互含互根状态,体现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易学理念,提示事物具有无限可分性。罗钦顺曾有过评述,即“分阴分阳,太极之体以立;一阴一阳,太极之用以行”。太极图内部各参数间相互施加影响,整体的合力形成发展的趋向性,通过施加影响改变整体内部的参数,可达到调整或掌控发展趋势的目的。

1.2 守恒定律

平面太极图的外圈构建了一个封闭的整体模式,内部的阴阳在相互转化过程中保持着总量的守恒。生命是一个整体现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能量守恒定律在混沌与有序的相互转换中,作用于生命的整体,维系生命的动态平衡及可持续性[9]。正如王夫之所说“散而归于太虚,复其氤氲之本体,非消灭也;聚而为庶物之生,自氤氲之常性,非幻成也”。中医学中的人体之气实质上就是一种新陈代谢,同样遵守物质能量的守恒规律[10]。人体通过消耗有形的营养物质,实现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这种关系被称为体用关系。物质与能量间的转化,需要一定的动力,通常来源于内部。正如《正蒙》中所述“凡囿转之物,动必有机,即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

1.3 量变质变定律

太极图中阴阳逐渐增长,当达到重、极的程度时,即发生阴阳互转的现象,其实质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指事物量的规定性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久的持续下去,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

1.4 太极图的衍化

太极图自初始成图以来,从古至今并非一成不变,不同历史时期,阴阳鱼的形状、鱼眼的位置、数目、比例等均不同[11]。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太极先天图、来氏太极图、周敦颐无极太极图等。现今普遍采用的太极图以两个相切半圆形成的S线,将外圈大圆分割成两个部分,在小圆圆心部位,形成鱼眼,整体构成一个中心对称图形[12]。众多学者希望通过改良太极图,达到更合理的阐述自然规律的目的,如利用透视的原理将太极图投影至圆球形成太极球等[13]。笔者根据学科的特点,利用建模法构造了太极的三维螺旋构造,用以展现月经的多参数动态状况。

2 三维太极图诠释月经体系

2.1 生理性月经

现代医学将月经周期分为3个阶段,即卵泡期、排卵期和黄体期。在正常月经周期中,卵泡期基础体温较低,排卵后的黄体期基础体温上升0.3~0.5℃,至月经期基础体温下降至原有水平,将每日测量的基础体温,画成连线即可形成高低双相曲线[14]。基础体温的双相性变化,恰似太极图中对称的阴阳转化状态。太极图被广泛应用于阐述、推导月经的生理病理机制,并用于分析、制订月经病的诊疗方案。

根据平面太极图中阴阳转化规律,中医将月经分为4个阶段[15]:(1)行经期,基础体温从高相转为低相,是“重阳必阴”阶段,此期阳长至极,随着经血的排泄,排瘀生新,阴分初生。(2)经后期,基础体温处于低相,属于阴长阳消阶段,内膜处于增殖期。(3)经间排卵期,基础体温从低相转为高相,属于“重阴必阳”阶段,此期阴长至极,排出卵子。(4)经前期,基础体温处于高相期,内膜转为分泌期,属于阳长阶段。

在平面太极图中,圆运动依赖于阴阳守恒及阴阳相互消长转化,由此得出月经周期的维系源于肾气的阴阳转化,即肾阴(阳)的量变积累可导致质变,出现排卵或行经[16-17]。但这不能解释一些特殊的月经生理现象,如初潮前及绝经后的女性,还存在生理性月经停闭的可能。按照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即使肾阴增长缓慢,但经过数月、数年的积累,为何仍不能达到“重阴”或“重阳”的状态,实现排卵或月经来潮呢?初潮前及绝经后的女性,其肾中阴阳是否不能相互消长转化呢?这些都是平面太极图不能解释的缺陷,提示在阴阳转化之外,必定存着其他的重要参与因素。

女性基础体温的变化原理是排卵后产生的孕激素有致热的作用所致,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使基础体温升高,排卵后若未受孕,黄体萎缩,孕激素水平下降,基础体温随之下降。基础体温的变化是体内孕激素水平高低的客观反应。孕激素的产生决定于是否排卵并形成黄体,而非雌激素量变引起质变。由此可知,引用太极图来阐述月经的形成机制必须增加排卵参数的引用,结合中医理论中的表述,这一参数即天癸。天癸作为一种内在动力,在月经的发生、维系乃至绝经中都起到了主导作用。现代医学研究的成果证实,卵巢在引发和维持生殖周期中起主动作用,而非被动作用,下丘脑和垂体则起到允许和增加的作用[18]。《内经》中“天癸至”导致“月经以时下”、“天癸竭”导致“地道不通”的论述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不谋而合。

二维平面构图可利用的参数较少,无法展示体内阴阳转化的动力因素,不能模拟月经发生、稳态和终结的整个过程,降低了太极图的利用价值和科学性。三维螺旋太极图的立体结构,能够引入更多参数,更直观的体现内在的阴阳变化。三维螺旋太极图中阴阳的转化并非简单的原地重复,而是一个螺旋状、动态前进的过程,这一前进的动力依赖于天癸的消耗。通过延长立体螺旋的圈数,能够真实反映月经周期的连续性动态变化,展示多个月经周期的延续过程,甚至可以演示其起点至终点的整个动态循环过程,体现其时效性和方向性。

人体通过多脏腑的综合作用调节天癸的发育成熟。太极图中的阴阳变化是天癸不同发育状态的外在表现。天癸来源于先天,数量相对恒定,自出生起即具备程序性凋亡的特点,天癸的“至”与“竭”,导致了月经的来潮与绝经。胞宫受不同状态天癸的影响,形成内膜周期性的转化,产生并维系月经来潮。在初潮前,身体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主体气血处于相对不足状态,脏腑功能全力维系主体的发育需求,无力激发天癸的发育成熟,天癸处于自然凋亡阶段,所以未能形成月经[19]。青春期时,身体发育基本成熟,盈余之气血,充盈奇经,脏腑功能达到全盛时期,能够激发天癸发育成熟,形成月经。绝经后,因天癸耗竭,即使脏腑的功能仍较正常,月经周期也随之停止。

2.2病理性月经

在病理状况下,月经病通常有周期、经期、经量等方面的改变。经期与经量通常与胞宫的关系较为密切,如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等器质性病变较为常见[20]。下文着重讨论月经周期的变化。月经期的长短主要由卵泡期的长短来决定,因黄体期是固定的,一般为14 d。平面太极图以圆周代表月经周期,以阴鱼代表卵泡期,以阳鱼代表黄体期,阴鱼的角度面积代表卵泡期长短。平面太极图中当阴鱼的面积发生变化时,阳鱼则必然产生相应的改变,无法维持天数的恒定。对于周期提前或延后的月经病,单幅平面构图无法直观体现月经周期的缩短或延长,不符合月经的真实情况。由平面太极图推演月经病的病机,推导的时间窗仅局限于单个月经周期内,得出的结论存在片面性。月经先期疾病系“气虚、血热、血瘀”所致,且主要原因在于阴虚内热,其中阳热为标、阴虚为本。在阴虚状态下,阳热相对亢盛,肾阴在较低水平即出现转阳,出现月经周期变短。血瘀属于疾病发展中的兼夹证型,气虚系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病变。月经后期疾病系由于“肾虚、血虚、血寒”引起。当肾虚精亏血少,冲任不充,肾阴需要较长时间积累才可达到“重阴转阳”的水平,导致周期延后。闭经的机制系致病因素导致精血亏虚,肾阴增长缓慢或停滞,无法达到“重阴转阳”的水平,进而导致冲任气血不充,血海不能满溢,出现月经停闭。肾阴不足、精血亏虚的体质特点既可引起提前化阳,又可导致出现延迟化阳,甚至积年累月不能达到“重阴化阳”的水平。上述病机理论缺乏说服力,显然需纳入某些必要的参数。

从三维太极图(图1)中可以看出,完整的月经周期表述已不再受角度的限制。在月经先期时,阴阳鱼的总体角度<360°。在月经后期时,代表卵泡期的阴鱼角度,可根据实际情况相应延伸,而不影响后续黄体期(阳鱼)的天数。通过绘制多个连续的月经周期,还可展示相互间的关联性。从太极图的三维结构对月经病进行推演,可以发现月经周期的改变是由天癸本身异常、脏腑功能失调两个方面引起的。天癸的异常可由先天不足引起,也可在后天阶段由手术、放化疗、自身免疫等损害引起。当天癸发生异常时,即使脏腑功能正常,也可引起月经病。卵巢早衰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天癸病变后不能发育成熟而出现闭经。天癸发育异常可反馈性引起相应的脏腑功能亢进进行代偿,导致出现潮热、出汗、烦躁、失眠等临床表现,在月经疾病中,即使天癸发育成熟障碍,但其程序性凋亡仍持续存在,所以月经稀发或闭经并不能延迟绝经年龄。当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天癸发育失序,成熟提前或延后,则引起相应的月经先期或月经后期,如节食减肥导致脾胃生化乏源、长期失眠引起的心火亢盛、房室不节引起的肾虚。当部分天癸间成熟与凋亡不能协调同步时,则可出现月经先后不定期的病变,如过度焦虑紧张引起肝气郁滞。

图1 三维太极图

2.3 月经病的治疗

从平面太极图中归纳的月经病治疗原则主要是基于肾阴肾阳量变导致质变的转化关系,寻求“重阴转阳”、“重阳转阴”的阈值。如经后期需补阴以求达到“重阴”,宜用山药、萸肉、地黄、芍药、黄精等以滋阴,且在近排卵期时加用荆芥、紫石英、丹参等以温肾活血、促阴转阳。经前期则以温阳为主,辅以滋阴,以求达到“重阳”。至经期时,以活血化瘀药配伍薄荷等,以促阳转阴。调整月经周期的关键在改变经后期的天数。平面太极图中经后期是阴长阳消阶段,不同疾病均以补阴为法,忽略了内在的病机差异。

三维太极图反映的是月经周期中天癸和脏腑的关系,注重天癸的主导作用。月经先期、月经后期疾病,虽然周期天数异常,但天癸仍能发育成熟,在治疗时需注重调节脏腑功能,恢复其协调天癸发育的功效。《傅青主女科》中以清经散治疗肾火偏旺的经水先期,以定经汤疏肝解郁治疗月经先后不定期,以助仙丹健脾温阳治疗月经数月一行等,均是通过调节脏腑功能恢复月经节律。对于闭经疾病,则需注意区分病位在脏腑还是在天癸。对于脏腑功能异常导致的闭经,仍应通过调节脏腑功能恢复月经。《傅青主女科》中以溢经汤调节心、肝、脾、肾诸脏,治疗闭经。对于天癸受损引起的月经疾病,如卵巢早衰,应以天癸修复和模拟天癸功能为治疗原则。补益天癸的药物多采用血肉有情之品,如《医方考》中所述“天癸虚损,补以草木之药,非其类也”,也可选用阿胶、人乳、河车、驴胞衣等药物。激发天癸功用的药物多为温辛之品,《金匮悬解》中记载为“附子温癸水而益肾气”,可选用附子、肉桂等药物。脏腑功能与天癸间相互影响,在针对天癸进行治疗时,调节相应的脏腑功能,往往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3 小结

中医关于太极的研究从定性逐渐走向定量,通过探索物质间量变的相关性,达到预测病势、控制病情的目的。通过挖掘古代哲学中的瑰宝,并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利用新兴技术进行拓展,可更合理的阐述中医的核心理论架构,推导生理、病理机制,归纳改良中医治疗方法。笔者通过将平面太极图拓展为三维立体结构,合理诠释了《内经》中对月经机制的论述,明晰了年龄、脏腑和天癸在月经生理病理中的关系,拓宽了月经病的治疗思路,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任为.周敦颐“无极而太极”思想再探[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4):62-68.

[2] H?ndel P,Wahlstr?m J.Digital contraceptives based on basal body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J].Biomed Signal Process Control,2019(52):141-151.

[3]孝禹.太极易理史料辑录(十)[J].焦作大学学报,2019,33(4):24-26.

[4]娄扎根,和洪范.太极易理史料辑录(续五)[J].焦作大学学报,2018,32(4):36-39.

[5]苗彦霞,邢玉瑞,胡勇,等.太极图与中医学的关系思考[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3(2):26-30.

[6]刘歆玥,任青玲.从圆运动规律性探讨月经病周期调治[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5):430-433.

[7]夏桂成,谈勇.从《易经》理论再论月周律与调周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5):507-512.

[8]朱彦婷,张传伟,王育良.阴阳时辰钟理论运用的新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9,25(11):10-13.

[9]徐龙山.中医理论、质速方程和弦理论三者相互结合对物质世界的探索[J].科技视界,2019(12):201-203.

[10]赵学敏,赵永太.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体现的自然规律[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6):244-246.

[11]陈雪彬.论档案双元价值的“太极”内涵[J].档案学通讯,2018(2):33-38.

[12]钱纪初.浅析太极图演变与成图机理[J].福建电脑,2015,31(8):117-118.

[13]陈琳.“太极图”造像初探[J].装饰,2006(2):128-129.

[14]杨蕊,徐鑫芬.育龄期女性自然避孕法的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9,18(3):39-42.

[15]王靖雯,夏亲华.夏亲华教授以补肾调周法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助孕的经验探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2):173-177.

[16]谈勇,任青玲,陈婕,等.调周法治疗肾虚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5):541-546.

[17]程力,王利娜,张丽,等.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医治疗[J].内蒙古中医药,2019,38(7):130-132.

[18]李美芝.妇科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