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手术十篇

时间:2023-03-17 03:48:45

鼻炎手术

鼻炎手术篇1

关键词:鼻内镜;鼻窦炎;鼻息肉;效果对比

鼻窦炎鼻息肉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在耳鼻喉科的临床治疗中受到极大的重视[1]。因为鼻窦炎鼻息肉的病情复杂,具有季节性发病的特点,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2]。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治疗难点在于,患者通过常规的用药的复发率较高,无法做到完全治愈,失常出现复发现象。临床上针对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方法除药物治疗外,主要是通过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主要有传统的开鼻腔手术,将患者的所有鼻窦部位和鼻息肉进行切除,但这种方法对患者的鼻腔结构伤害较大,即使患者能够在手术后治愈其鼻窦炎鼻息肉的症状,但也失去了患者自身鼻窦和鼻窦功能,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了永久性的损害,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鼻内镜下进行鼻窦炎鼻息肉的手术,这种手术方法的创伤小,并且能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最大限度的保留患者的鼻窦,保证患者的鼻腔结构,对患者的身体伤害少,且治疗效果明显。特别是通过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时,手术效果和治疗效果都十分可观,手术过程中操作简单。视野清晰且合并症少。本文通过对鼻内镜下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鼻内镜在治疗中的临床经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6月所收治的132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内镜组和传统组,每组各66例患者。其中内镜组患者中男32例,女34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38.5±3.6)岁。传统组患者中男35例,女31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39.6±3.9)岁。对所选患者进行分型:Ⅰ型1期患者12例,Ⅰ型2期患者18例,Ⅰ型3期患者26例,Ⅱ型1期患者18例,Ⅱ型2期患者24例,Ⅱ型3期患者14例,Ⅲ型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进行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后确诊为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进行过治疗前均通过常规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鼻窦炎鼻息肉,并在手术前做好心律血压等检查,确认患者能够接受手术治疗。

传统组患者通过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先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待麻醉显效后将患者的各部分鼻窦依次打开,打开的部位分别为蝶窦口、上颌窦自然口、筛窦、额窦等。然后进行切除,手术过程中需要将患者的所有鼻窦组织和鼻息肉切除。患者在手术后通过碘纱条和凡士林棉条进行止血和防止感染工作。

内镜组患者通过鼻内镜下手术方法进行手术,主要的手术方法是在患者手术前进行局部麻醉和表面基础麻醉,待麻醉生效后,根据患者的鼻窦炎鼻息肉病情程度进行相应的部位切除。如患者出现鼻中隔歪曲现象,则在进行鼻窦炎鼻息肉手术前对患者进行鼻中隔矫正手术,如患者出现鼻甲肥大现象,则对患者同时进行鼻甲的手术治疗。争取能够在同一次手术中将患者的鼻部分的病症尽量的解决。在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术腔膨胀海绵进行止血和扩大鼻腔处理。严密观察患者的手术部位是否出现变化,并对患者进行1 w左右的手术部位消毒清洗。

1.3观察指标 主要分为痊愈、好转和无效3个阶段。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者的手术部位并未发现脓性物或新的息肉的产生,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好转:患者手术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且内窥镜检查有少量脓性分泌物产生,随访6个月中有复发现象;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未得到改善,有新的息肉产生且在手术部位出现术腔粘连和脓性分泌物产生。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内镜组患者手术后治疗痊愈患者为63例,痊愈率为95.45%,传统组患者中治疗痊愈患者为55例,痊愈率为83.4%。

2.2比较两组患者随访后的复况 经过随访,内镜组患者1例术后复发患者,传统组患者中16例术后复发患者。经药物治疗内镜组复发患者得以痊愈,传统组患者中10例无法通过药物治疗痊愈。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鼻窦炎鼻息肉是临床上治疗难度非常大的疾病,因为该症的病情复杂且极易复发,而使患者的生活产生巨大的痛苦[3]。患有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如治疗不当,极易引起患者其他五官的病变,特别是中心性视网膜炎,是鼻窦炎病变中较为易发的症状,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患者经常出现头晕、视力模糊等症状。由于鼻窦炎鼻息肉单纯靠药物治疗无法达到痊愈的效果,极易复发,使患者长期受到鼻窦炎鼻息肉的痛苦。鼻内镜是通过内镜技术在鼻腔手术中的应用进行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在临床上,鼻内镜的使用在鼻腔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已经渐渐成为医生与患者共同关注的主要手术治疗方式之一。鼻内镜的手术方法在手术效果和手术方式上,都与传统的手术治疗具有非常大的区别,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是将患者的鼻腔打开,依次的将患者的鼻窦组织全部切除,最终使患者由于鼻窦炎鼻息肉而导致的临床症状和生活不适消除,传统的手术能够非常有效的消除患者的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症状,但是对患者的鼻腔结构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患者的鼻窦功能消失,对患者其他的鼻腔疾病带来了一定的隐患。患者在经过传统手术后,极易产生手术后的并发症,对患者的鼻腔结构保持和康复都有非常大的影响。而经过临床上将内镜技术引进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中,医生能够通过鼻内镜的使用增大了手术期间的视野,手术创口小、时间段、物使用量少。对患者的身体和手术康复效果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提升优势,而鼻内镜的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对患者的身体损害最小,并且能够一次手术治愈多出鼻腔病症,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增加了患者的康复效果,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随着鼻内镜在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增多,鼻内镜手术的临床优势也逐渐为医生和患者所认可[4]。鼻内镜手术能够将患者鼻腔内部的病变部位清除和治疗,使患者能够通过一次手术治疗患者鼻内部的多种疾病,避免了患者由于病情不同而需要多次手术的情况,并且在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的治疗中,能够最大程度上的保留患者的鼻窦组织,使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做到了身体部位的完整,对患者之后的康复具有很大的作用[5]。鼻内镜手术治疗具有非常高的治愈效果,是现代临床鼻窦炎鼻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顾晓宇.鼻内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100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35:118-119.

[2]孙峰.鼻内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35:128-129.

[3]胡跃馨,张红春,农国田.鼻内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4:637-638.

鼻炎手术篇2

关键词鼻内窥镜鼻窦手术鼻窦炎

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是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黏膜和结构,形成良好的通气和引流,促使鼻腔、鼻窦黏膜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的恢复,以达到依靠鼻腔和鼻窦自身生理功能的恢复治愈鼻窦炎。已成为治疗鼻窦炎的主流[1]。2007年3月~2009年6月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16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66例患者,男102例,女64例,年龄17~60岁,病程1~10年,主要症状为鼻塞、流脓涕、嗅觉减退、头痛等。

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采用局部麻醉,用2%地卡因加适量肾上腺素棉片做鼻腔黏膜表面麻醉,一般麻醉3次,每次5~10分钟,收缩鼻腔,麻醉鼻腔黏膜,1%利多卡因对钩突、鼻丘局部浸润麻醉。采用Messerklinger手术方式进行手术,切除钩突,开放筛泡,然后根据病情由前向后清理筛窦,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开放额窦口、蝶窦口。对有中鼻甲肥大、下鼻甲肥大者行中、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鼻中隔偏曲者给予矫正。

术后处理:术后48~72小时取出鼻腔内填塞物,观察有无脑脊液鼻漏,以后每日清理术腔;出院后1~2个月内每周用内窥镜复查清理术腔1次;出院2~6个月内,每15天复查1次,清除分泌物及囊泡,有粘连给以处理;术后1~2年内根据情况定期随访,利用鼻内镜观察术腔。

结果

本组16例均随访6个月~1年,其中治愈148例(89.1%),好转14例(8.4%),无效6例(2.5%),总有效率为97.5%。

讨论

手术注意要点:切除钩突时,注意刀尖应与眶内侧壁平行,避免损伤纸样板。清理前筛房时,注意不要损伤鼻泪管和泪囊。清理中筛房时,筛顶操作要小心此处骨质相当薄,是脑脊液漏的易发部位。清理后筛房时,注意后筛窦外侧壁的视神经和颈内动脉。开放上颌窦口时,向前下方扩大,不要损伤鼻泪管。开放蝶窦口时,注意蝶窦外侧壁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尽可能不要向上、向外操作,以防眶内并发症或颅内并发症的发生。妥善处理中鼻甲,中鼻甲在鼻腔解剖和生理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是内镜鼻窦手术中引导手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重要解剖标志,保留中鼻甲,利于鼻窦黏膜可逆病变的良性转归。手术的操作应严格控制在中鼻甲与眶纸板之间,控制好手术的深度和方向,从而达到彻底清除病变的目的。鼻内窥镜手术的重点是筛窦手术。按照鼻腔呼吸气流的特点,气流进入鼻腔,首先冲击中鼻甲和中鼻道附近。因此筛窦炎尤其前组筛窦的炎症发病率最高,并且是其他鼻窦的病原点。临床证明,手术清除前组筛窦的病灶、恢复正常的鼻窦通气、引流,使一些过去认为不可逆转的上颌窦炎、额窦炎消散或恢复[1]。

术后随访:决定鼻窦内窥镜手术术后转归的时间约为10~14周,成功的手术是关键,术后术腔的处理也很重要,术后复查,如术腔出现黏膜水肿、囊泡、息肉样变、肉芽增生、术腔粘连等情况,及时给予处理,有时需反复清理。故这个时期是术后护理的关键时期。术后术腔上皮的再生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一定要有足够长的随访时间,防止病变复发。直至术腔基本覆盖正常的黏膜上皮,完成术腔的上皮化。

总之,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创伤小,出血少,患者痛苦小,病变组织清除彻底,治愈率高,临床效果好。

鼻炎手术篇3

方法一:手术治疗,通常来讲,在鼻炎患者通过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后,便可以考虑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来进行。适用于鼻甲肥大导致的鼻腔阻塞,或者鼻腔极度干燥的萎缩性鼻炎等。

方法二:激光或者微波治疗,适用于鼻腔阻塞,并对打喷嚏有愿一定的好处。一般不解决流鼻涕的问题。

方法三: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适用症同激光和微波,但损伤和副作用比较小。

(来源:文章屋网 )

鼻炎手术篇4

关键词:鼻内镜鼻窦炎 鼻息肉手术

现如今, 鼻内镜手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手术治疗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 该项手术手段治疗理论以及相关技术逐渐走向成熟。鼻内镜手术方式作为一种功能性手术,它颠覆了传统治疗鼻窦炎或鼻息肉的治疗方式。在今后关于鼻窦炎或鼻息肉的治疗方式上,鼻内镜手术治疗将成为主流手术方式。但由于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 无论是医疗水平,手术设施和经济增长情况均有着明显的差异。我院从2012年1月――2013年1月接收鼻窦炎或鼻息肉病患共150例,对病患进行治疗情况问卷调查,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我院150名鼻窦炎或鼻息肉病患中选取50例病患作为实验对象。将这50名病患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25名,对照组25名,在实验组中,男病患12例,女病患13例。实验组年龄在45±7岁之间。病患平均患病年为5.2±0.5年,根据相关标准,实验组轻度症状病患18人,中度症状病患6人,重度症状病患1人;对照组轻度症状病患19人,中度症状病患5人,重度症状病患1人。两组病患从性别和年龄,患病年限,分类比较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

1.2方法

将50例病患进行入院观察治疗,在进行鼻窦炎或鼻息肉手术7天内使用丙酸氟替(或者沙美特罗)对病患进行喷鼻,手术前三天对病患进行口服强的松的,一天一次[1]。进行鼻窦炎或者鼻息肉手术前三天(包括手术当天)对病患进行止血敏肌注和负压置换洗鼻处理。并在手术当天对患者鼻腔内进行手术前的综合评定。对病患实施局部麻醉后,对病患使用功能性鼻窥镜鼻窦手术把大块鼻息肉进行清除处理,将其分离并将钩突进行切除处理,将已经病变的鼻窦进行处理,对病变的蝶窦口和额隐窝也进行处理。关于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术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

1.3手术后治疗方法

对病患进行鼻窦炎或鼻息肉手术后,将病患的鼻腔用膨胀海绵进行常规性的填塞。术后两天取出膨胀海绵。应用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对病患鼻腔进行喷鼻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收敛病患鼻腔内充血粘膜,一天内操作此步骤1――2次[2]。进行鼻腔手术后3---5天内对病患鼻腔内分泌物利用冲洗术进行仔细冲洗,手术后的一周,对病患使用 丙酸氟替卡松对病患进行系统化治疗。在此期间,对患者使用抗生素和激素促进病患鼻腔内创面快速愈合,以免感染的发生。患者出院后, 对病患进行定期走访。

1.4治疗效果的判定指标

康复:原有症状消失,鼻腔内没有脓性分泌物泌出,鼻窦口能够顺利开放;好转:原有病症症状得到良好的改善,在病患鼻腔内形成肥厚组织和肉芽肿,鼻腔内脓性分泌物较以前减少。无效:形成息肉,症状没有得到任何改变,鼻腔内脓性分泌物增多[3]。鼻窦口完全紧闭。

1.5统计学原理

本文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专业统计软件进行解析,对于组内采用方差分析法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统计学置信区间(P

2. 结果

2.1治疗效果的评定

详情见表1

表1 手术效果比较

2.2手术后嗅觉恢复检测

在对两组共50名患者进行手术后嗅觉恢复检测的评判详情见表2 ,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组嗅觉评判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术后嗅觉恢复检测评判比较x±s

3. 讨论

近几年,我国鼻窦炎或鼻息肉患者逐年增多。究其原因,生态环境恶化是导致该类型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到我院耳鼻喉科就诊的患者中,经检查75%诊断为鼻窦炎或鼻息肉。该病的发生, 对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诱发鼻窦炎或鼻息肉的病理因素在于外界的感染和体内变态反应。由于上述原因导致鼻腔内鼻粘膜产生了长期水肿的现象出现,分泌物因为不能及时排出的原因造成堵塞,对整个鼻腔的淋巴系统不能顺利有效的进行回流,在鼻内形成了静脉血栓的出现。上述是鼻息肉的病理分析。在以前,我国对于鼻窦炎和鼻息肉的手术一般采用部分或者全部切除的手术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这种手术方式就当今的眼光看是有很多弊端存在的,最大的弊端就是术后创面过大,恢复效果不良,容易反复发病[3]。当今很多医院都没有把此项手术技术进行临床试验与推广。鼻内镜手术有着可视性强,病变部位更为直观,能够实现无菌操作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鼻内镜手术能够对鼻窦炎或鼻息肉进行治疗,在最大程度上保护病患鼻内其他组织,鼻内镜下手术治疗能够将以前人工无法切除的微小病灶进行有效切除。对病患行病灶切除术时,应伴以药物对病患进行治疗。病灶切除术的同时,伴以合适的药物对病患进行系统的治疗,对于鼻窦炎或者鼻息肉患者的手术后恢复和防止复发都有益处。根据研究调查表明,实验组有效率为96%,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2%。在进行鼻窦炎或鼻息肉的手术后四周后,实验组手术效果优于对照组手术效果 (P

综上所述,利用鼻内镜手术方式治疗鼻窦炎或鼻息肉效果显著, 和传统手术治疗方式相比, 在术后方式病情复发,防止术后感染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优势。因此,该项技术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军,刘兆波. 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分析[J]. 右江医学,2013(08)227――230.

鼻炎手术篇5

[关键词] 鼻内镜手术;慢性鼻鼻窦炎;窦口鼻道复合体

[中图分类号] R765.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7562(2009)06-0445-02

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鼻科疾病的一种新方法,随着鼻内镜鼻腔鼻窦手术的广泛开展,鼻内镜技术在鼻疾病治疗中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1],具有操作精细、观察精确、微创、患者痛苦小、术后反应少等优点,在清除病灶的基础上可以重建和恢复鼻腔鼻窦的通气和黏膜纤毛的功能,是一种符合鼻腔鼻窦生理的手术方法。现对我科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病例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156例(302侧),其中男98例,女58例,年龄15~79岁,平均36岁,病程3个月~26年,平均2.85年。所有病例分型分期标准参照文献[2]。Ⅰ型1期17例,2期21例,3期24例;Ⅱ型1期31例,2期22例,3期23例;Ⅲ型18例。术前均行鼻内镜检查及鼻窦冠状位CT扫描,必要时加水平位扫描。其中伴有鼻中隔偏曲者23例。术前口服抗生素、泼尼松,予鼻用类固醇激素喷鼻3~5 d。

1.2 麻醉选择

119例病变范围小、手术操作时间短、手术耐受力强的患者采用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37例病变广泛、高龄、手术耐受力差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

1.3 手术方式

手术应用Storz鼻内镜及电视监视系统和电动吸切器。按照Messerklinger手术方式[3],根据患者病变类型,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1)窦口鼻道复合体手术,包括筛漏斗切开术、筛泡切除术、上颌窦开放术、中鼻道成形术及鼻息肉切除术。(2)全组鼻窦开放术,包括额窦开放、中鼻甲上颌窦开放术。(3)全筛开放术。(4)全蝶、筛开放术。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者23例,下鼻甲手术21例。术后术腔凡士林纱条填塞。

1.4 术后处理

术后48h抽除鼻腔内纱条,隔日清理术腔血痂和分泌物。口服抗生素1周,应用黏膜促排剂,鼻腔局部应用类固醇药物喷鼻3个月。出院后每周清理鼻腔1 次,1个月后每2周清理鼻腔1次,2个月后每月清理鼻腔1 次直至术后半年以上。术后随访6~12个月。随诊期间鼻内镜下根据情况清理囊泡、肉芽组织、息肉,分离粘连,直至术腔完全上皮化。

1.5 疗效评定标准及统计学处理

参照1997年海口会议制定的手术疗效标准[2]评定。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比较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156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手术后治愈116例(74.3%),好转31例(19.9%),总有效率为94.2%。其中Ⅰ~Ⅲ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疗效呈下降趋势(表1),3型患者之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术后并发症主要为鼻腔粘连,其中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连4例,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8例,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2例;纸样板损伤致眼睑瘀血2例。

3 讨论

慢性鼻鼻窦炎是鼻科常见疾病,传统手术方法因受视线及光源的影响,难以达到根治的目的。在内镜辅助下,鼻窦手术具有视野清晰、病灶清除彻底、组织损伤小的特点,在最大限度保留鼻腔鼻窦结构的情况下,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窦的通气和引流功能,达到治愈的目的[4]。

本组治愈率为74.3%。我们认为影响治愈率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病变程度。本组资料显示慢性鼻鼻窦炎Ⅰ~Ⅲ型的疗效呈下降趋势,甚至同一分型不同分期的疗效也有明显区别,如Ⅱ型1期的治愈率明显高于Ⅱ型的其他分期,提示慢性鼻窦炎患者越早手术疗效越好,随着病程进展,其疗效也下降。(2)术前用药。术前规范用药可使术中出血明显减少,从而使手术视野清晰,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同时可以减少副损伤。(3)手术方式。术前仔细阅读鼻腔CT片,了解患者的鼻腔鼻窦病变情况,从而制定适合的手术方式,才能避免手术盲目性,最大程度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手术质量。(4)术中病变的处理。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异常是导致慢性鼻窦炎发生的根本原因,正确恰当处理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本组中伴有明显鼻中隔偏曲的23例患者,我们术中先行鼻中隔矫正,这不仅改善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异常,还可以方便术中的操作,同时减少术后鼻腔的粘连。中鼻甲在鼻腔生理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也是鼻内镜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手术尽量做到保留中鼻甲。对中鼻甲息肉样变、肥大、严重水肿等,切除中鼻甲外侧壁及前下壁黏膜;对有中鼻甲骨性肥大者,予以切除中鼻甲后端肥大骨质,使其接近正常解剖关系,保留中鼻甲内侧面、嗅区黏膜的完整性。对中鼻甲与鼻中隔面相贴或距离过小者,术中用纱条做上鼻道填塞,以扩大上鼻道空间,这样对患者术后嗅觉的恢复及上鼻道的通气引流都有一定的作用[5]。对于泡性中鼻甲者要在外侧切开,切除外侧病变组织,保留内侧面组织。对于下鼻甲肥大影响通气者,我们术中先行下鼻甲骨折外移,然后再采用吸切技术去除下鼻甲黏膜下肥厚组织,这不仅解决了下鼻甲肥大的问题,同时可以保留下鼻甲黏膜的完整性及功能。对于部分下鼻甲骨性肥大者,在切开下鼻甲黏膜后,分离下鼻甲骨,予以部分切除肥大骨质[6]。同时术中操作要尽量轻微,尽可能保护正常及可逆性的鼻腔黏膜,清除鼻腔鼻窦内不可逆的病变组织,并根据情况开放窦口[7]。(5)术后的规范化治疗。手术仅仅是整体治疗方案中的一部分,术后常规清理鼻腔及局部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为保证手术疗效起了关键作用[8]。术后2周内一般用细吸引器吸出血痂及分泌物即可,避免过多用钳钳取,防止鼻腔软组织再度损伤、肿胀。术后1~3个月内容易发生术腔粘连、水肿、水样囊泡及肉芽组织增生等,必须耐心细致地清理术腔增生组织,刺破囊泡,吸尽分泌物。本组14例鼻腔粘连者均与术后换药不彻底有关。术后由于鼻腔黏膜肿胀,中鼻甲与鼻中隔上端及中鼻甲残段与鼻腔外侧壁之间一定要充分分离。纸样板损伤可能与术中操作不当有关。

[参考文献]

[1]李健祥,阙运龙,代仁兵,等.鼻内窥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60例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7):63-65.

[2]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

[3]许庚,李源.内镜鼻窦外科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131-144.

[4]杨国存,胡建文,曾一民.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200例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5,11(3):279-282.

[5]张勤修,叶静,李满.鼻内镜手术中水肿或息肉样变中鼻甲的处理[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19(8):377-378.

[6]韩德民.下鼻甲的结构、功能与症状[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3,10(4):195-196.

[7]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2.

鼻炎手术篇6

【关键词】 鼻内镜术;鼻窦炎;鼻息肉

自功能性鼻内镜外科(FESS)理论进入我国以来,随着手术经验的丰富,解剖学研究的深入,手术器械的改进及相关影像学的应用,鼻内镜手术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因其可以有效清除鼻窦口复合体病变,保证窦腔通气和引流通畅,因此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开辟了广阔前景[1]。我院耳鼻咽喉科2003年3月至2007年4月,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30例,术后随访1年,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30例,男72例,女58例,年龄16~68岁,平均42.6岁;病程2~26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头痛、流脓涕等症状。术前常规行鼻窦冠状位CT扫描,必要时加横断轴位扫描。诊断分型标准按照1997年海口会议标准[2]:I型35例,其中1期10例,2期21例,3期4例;Ⅱ型76例,其中1期12例,2期39例,3期25例;Ⅲ型19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住院治疗。术前使用抗菌生素加糖皮质激素3 d。麻醉均采用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加局部浸润麻醉,在用肾上腺素充分收缩鼻腔黏膜后,采用Messerklinger基本术式,有息肉先予清除,再依次切除钩突和筛泡,开放上颌窦,结合鼻窦CT及术中探查病变情况酌情开放额窦、筛窦及蝶窦。伴有下鼻甲肥大者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对中鼻甲息肉样变或肥大者行其前外侧缘及下缘部分切除术。手术以彻底清除病灶,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黏膜和结构,达到良好的通气和引流为目的。术后鼻腔常规填塞明胶海绵及凡士林纱条。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和止血药物3~5 d,有鼻息肉或息肉样变者加糖皮质激素。术后24~72 h分次抽出鼻腔填塞物,清理鼻腔血痂及分泌物,并用1%庆麻液(1%麻黄素滴鼻液加庆大霉素4万U)滴鼻,3次/d,鼻腔干燥者加用复方薄荷油滴鼻。出院后第1个月内每周门诊复查,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并清除窦腔内的分泌物及结痂;以后每2周鼻内镜复查一次,清理增生肉芽、囊泡、水肿黏膜及复发肉,分离粘连;病情缓解后每月随访1次,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7年海口会议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标准[2]。治愈:症状消失,内窥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内窥镜检查见窦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改善,内窥镜检查见术腔粘连,窦口狭窄或闭锁,息肉形成,有脓性分泌物。

2 结果

2.1 疗效 术后随访1年,治愈112例(86.15%),好转16例(12.31%),无效2例(1.54%),总有效率98.46%。结果见表1。

2.2 并发症 眼睑肿胀淤血6例,鼻腔粘连2例,术中出血2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息肉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鼻内镜手术在我国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疗效果的提高。鼻内镜下行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的最大优点是在明视下进行手术操作,组织创伤少,能在彻底切除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不损伤鼻腔及鼻窦正常的解剖结构,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鼻腔和鼻窦的基本功能[3]。

本组130例患者,I型和II型的治愈率明显高于III型,总体趋势是治愈率从I型至III型依次降低,与分型成负相关。这与其他文献报告相近[1,4-5]。本组手术无效的2例患者均有前期手术史,且并发术中出血。由于前期手术损伤了鼻腔结构,解剖标志不清,加之术中出血,妨碍了手术操作,未能达到预期手术目标,且患者害怕出血不愿意坚持术后术腔清理,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

本组术后并发症共10例,无严重并发症。其中眼睑肿胀淤血6例,是本组最多的手术并发症,其原因是筛窦的纸样板与鼻丘气房、钩突、筛泡等结构关系密切,且骨质菲薄,术中很容易被损伤,造成眶周轻微出血,术后鼻腔填塞致血运受阻亦可加重眼脸肿胀。此并发症无须特殊处理,术后给予冷敷,24 h后热敷,几天后可消失。术中避免损伤纸样板,可防止该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手术出现鼻腔粘连2例,发生原因主要是因为鼻腔狭窄,术中损伤了正常黏膜,加之术后患者换药不及时所致。后在鼻内镜下完全分离粘连带,在创面上放置明胶海绵,并用1%庆麻液滴鼻,均已治愈。术后出血是鼻窦手术中的常见情况。本组出现术中出血2例,量约300~400 ml,均未做输血处理。此2例患者均有前期手术史,出血原因多因既往手术后骨质增生,血管收缩不良,解剖标志不清所致。

鼻内镜手术的最终目的是恢复鼻窦形态和功能,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改善和恢复鼻腔与鼻窦的通畅引流。因此,要根据鼻腔、鼻窦的解剖变异、病变范围及程度,切除或修正变异的解剖结构,尽管保留健康组织,重新建立通气引流及正常黏膜上皮的清洁作用。只有熟练掌握鼻腔的解剖结构,手术操作仔细到位,才能有效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随访是提高手术治愈率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为手术只是去除不可逆变(如结构畸形、纤维增生和息肉等),改善鼻腔鼻窦引流,为炎症消除创造条件,而内镜复查可清除所有粘连、水肿及过度增生的组织,保持术腔清洁,防止已建立的通畅引流重新阻塞,同时,定期的术腔检查和清理,可以控制病变的生长,促进黏膜再生和上皮化[6]。因此,规范化的术后随访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

参 考 文 献

[1] 闫舒,李娜,张念凯.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1033例临床疗效分析.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44(4):344-346.

[2]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海口).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

[3] 许庚,唐学慧,史剑波,等.经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26(4):222-225.

[4] 但冬梅.鼻内镜鼻窦手术181例疗效分析.中外健康文摘,2008,2:45.

鼻炎手术篇7

【关键词】 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体会

--------------------------------------------------------------------------------

作者单位:431900 河南省光山县人民医院五官科 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喉科较常见的疾病,我院自2008年09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56例患者,其中28例是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其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选自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流脓涕、头昏、头痛等症状,均经过鼻内镜、CT及相关检查确诊,其中治疗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19~48岁,平均355岁,对照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195~49岁,平均36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及临床症状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 治疗组: 局部浸润麻醉及鼻黏膜表面麻醉,在鼻内镜下先对鼻道嗅裂部位的息肉组织进行彻底切除,充分暴露侧壁的解剖标志,然后对息肉中的黏膜组织或鼻甲进行切除,最后清除钩突、筛泡等,术中可根据病变情况切开前后筛、蝶窦,扩大上颌窦、额窦或蝶窦开口。下鼻甲肥大者要切除部分下鼻甲,中鼻甲肥大应切除中鼻甲部分外侧缘及下缘组织,术中要尽量减少对鼻黏膜的损害。术后用明胶海绵或凡士林纱条填塞止血,24 h后及时清理血痂和鼻腔分泌物。每日用麻黄素滴鼻液+庆大霉素滴鼻,根据病情有效清除囊泡和肉芽,分离粘连及冲洗术腔等,至黏膜完全上皮化。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切除中鼻甲后半部分显露蝶窦口,再切除蝶窦前壁开放蝶窦,由后向前开放后组筛窦和前组筛窦,最后切除鼻囟门扩大上颌窦口。术后上颌窦腔内填塞碘伏纱条,鼻腔内填塞凡士林纱条止血。

13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无脓性分泌物并出现上皮化改变;有效:症状改善,窦腔有少量脓性分泌物,部分黏膜肥厚、水肿或肉芽肿;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腔内有粘连,窦口狭窄或闭锁,窦腔有脓性分泌物。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 表示,应用SPSS 120 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t检验,P

2 结果

治疗组治愈23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4%,术后半年未见复发及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治愈17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21%,术后半年有2例复发及1例并发症发生,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鼻窦炎鼻息肉临床上大多选择择期手术,有文献报道,手术时间越早,鼻黏膜的形态及功能恢复程度高,病史越长,治疗难度越大,手术成功率低[1]。与传统的手术方式相比,在鼻内镜引导下行鼻窦炎鼻息肉治疗有如下特点,在内窥镜的直视下,鼻腔内各解剖结构清晰,同时配合手术器械,能准确、彻底清除病灶,避免手术的肓目性,以致损伤周围健康的结构[2]。手术创伤小,能有效改善鼻腔的引流环境,减少术后炎症、粘连、水肿及过度增生。促进黏膜再生及上皮化,恢复鼻黏膜的纤毛清除功能[3]。鼻内镜的手术原则是不损伤鼻腔的正常解剖结构,术后能保留本身的生理功能,术后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参 考 文 献

[1] 高顺华,张庆伟,等500例鼻内窥镜手术疗效分析.吉林医学,2008,29(21): 18501852.

鼻炎手术篇8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503-02

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中慢性鼻窦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大部分是因为急性鼻窦炎没有彻底治愈或者没有正确的治疗造成的[1]。鼻内镜手术由于创伤小、疗效好、安全性高等优势,广泛的应用在慢性鼻窦炎患者的治疗中,采取围手术期护理给予临床干预,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本文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1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男30例,女20例,年龄在18岁~80岁之间,中位年龄为(48.3±2.1)岁。患者的病程在4~12年之间,平均病程(6.3±2.1)年。其中26例慢性鼻窦炎Ⅰ型,14例慢性鼻窦炎Ⅱ型,10例慢性鼻窦炎Ⅲ型。本组研究对象临床以视力下降、耳鸣、嗅觉减退、鼻塞流涕等表现为主。

1.2方法

本组研究对象均采用鼻内镜手术给予临床治疗,手术方式主要为Messerklinger术式,完成手术后将纱条清除,定期对鼻腔进行清理,将类固醇激素、抗生素给予全身应用。患者在出院后仍然需要将抗生素口服,将类固醇激素、抗生素、血管收缩剂连续给予局部应用3~6个月的时间。通过分析患者的实际情况,每隔7d~14dd对鼻窦、鼻腔进行清除,确保术腔息肉、肉芽、腔囊泡得到清除,同时给予粘连分离处理。

1.3临床效果判定标准

(1)痊愈效果:患者临床流脓涕、鼻塞、头痛等表现全部消失,鼻腔粘膜有着正常的色泽,鼻裂、鼻道等位置没有出现脓性分泌物,对患者进行局部检查,有着良好的通气情况,通过CT对鼻窦粘膜进行扫描,以正常呈现。(2)好转效果:患者临床流脓涕、鼻塞、头痛等表现缓解情况明显,嗅裂、鼻道等位置的脓性分泌物逐渐减少,对鼻腔进行检查,粘膜消肿的情况较为明显,有着基本正常的色泽,通过CT对鼻窦内粘膜进行检查,以密度减低、增厚呈现。(3)无效效果: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前对比没有明显区别。

2结果

慢性鼻窦炎患者通过鼻内镜手术给予临床治疗后,进行3~6个月的随访,其中,痊愈效果30例,有效效果18例,无效效果2例,总有效率为96%。

3护理措施

3.1术前护理干预

(1)心理护理。由于慢性鼻窦炎疾病具有反复发作、较长病程等基本特征,患者心理常常会以不良状态呈现,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心理情绪进行观察,加大护士、患者之间交流的力度,通过友好的态度、温和的语言使患者的需求得到全面满足,将慢性鼻窦炎疾病的相关知识详细的告知患者,同时将鼻内镜手术的注意要点以及优势告知患者,让患者接受治疗时心理疑虑得到全面消除,使患者与治疗活动全面配合[3]。

(2)术前准备。护理人员在手术前应该帮助患者完成相关身体检查工作,让患者学会如何通过口进行护理,使患者对完成手术后填塞双鼻腔的情况提前适应。手术前3天采取0.9%NaCl溶液500 ml进行冲洗鼻腔,每天1次。手术前1d给予剃胡须、剪鼻毛等。如患者需要全麻,则应该在手术前4h禁止食用食物,让患者将大小便排空。手术前对鼻腔进行冲洗,将0.5mg阿托品,0.1g苯巴比妥给予肌肉注射。

3.2术中护理干预

让患者以平卧位躺在手术床上,头部抬高15°~30°的角度。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血氧饱和度改变、面色表情、意识、脉搏、血压、生命体征等给予严格观察。叮嘱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禁止将头部随意移动,禁止过于紧密的合上双眼,护理人员应对瞳孔改变异常、眼球外突、复试等情况进行严格观察。对鼻中隔、鼻甲或者鼻腔外侧位置粘连的情况进行观察,一旦发生出血,则应该通过高分子止血棉、凡士林布条给予鼻腔填塞操作。

3.3术后护理干预

如患者采用局部麻醉进行手术,完成手术后则给予半坐卧位。如患者采取全身麻醉进行手术,完成手术后则给予6h平卧位平躺,头部往一侧偏向,对降低面部肿胀、面部充血、鼻腔分泌物引流、呼吸等不适有所帮助。手术完成手将抗生素常规应用使炎症得到控制。倘若患者术后无法忍受疼痛,则根据医生的嘱咐将止痛药合理使用。手术完成后将术腔纤维渗出物、术腔凝血块等及时清理,确保有着湿润、清洁的鼻腔,给术腔通畅提供保障。完成手术后的1d~2d后将鼻腔填塞纱条抽出,完成手术后的2~3d,通过0.9%NaCl溶液对鼻窦进行冲洗,对分泌物是否出现淤血、脓血的情况进行观察。完成手术后对患者鼻腔出血的情况进行严格观察,倘若鼻腔流出的液体以清水样呈现,患者低头时症状有所加重,则表示患者可能出现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同时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出现眼球突出、视力变化、结膜充血、肿胀、眶周淤血等表现。完成手术后2~3h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患者饮水,尽可能使用质地较软、半流质的食物,多食用新鲜水果以及蔬菜。

参考文献

[1]王龙英.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4(04):722-723.

鼻炎手术篇9

【关键词】 ( 鼻内镜下 )鼻窦炎、鼻息肉 手术后 致 眼眶内炎性假瘤

鼻内镜手术直视下操作照明度好,术野清晰,手术损伤范围小,已成为鼻窦炎、鼻息肉等的主要治疗方式,虽眶内并发症时有发生,眶内血肿报道较多,但是眼眶炎性假瘤鲜见报道。回顾我科2003年7月~2012年3月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约170例,男117例,女53例,发生7例因纸样板损伤或眶底损伤所致眼眶内血肿,2例发生眼眶内炎性假瘤,均为男性,眼眶内炎性假瘤1例经手术切除治愈,1例经激素治疗治愈。

资料与方法

2003年7月~2012年3月收治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170例,男117例,女53例,年龄21~63岁。Ⅱ型Ⅱ期86例,Ⅱ型Ⅲ期75例,Ⅲ型9例。

治疗方法:17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均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术毕用甲硝唑及生理盐水冲洗术腔,术后常规防感染处理。7例术中发现纸样板缺损、眶底损伤致眶脂暴露,术后以明胶海绵贴附鼻腔外侧壁,上颌窦内的眶底不予处理,鼻腔外侧壁伤处再以灭菌凡士林油纱条或膨胀绵轻轻填塞。术后12~36小时发生眼眶瘀肿。7例患者均输注类固醇激素1周,同时予以抗生素、止血药治疗,24~48小时抽除堵塞物。5例患者7~14天后眶周瘀肿消退,视力无改变。2例患者眶周青紫虽消退,但眶下(2例)可触及不规则、边界不清、质硬的包块。患者感觉眼眶肿痛,晨起时重,眼球活动正常,视力无明显改变,球结膜轻度至中度水肿。2例均在眼科常规检查后及眼眶CT检查,确诊为“眼眶内炎性假瘤”,予以口服类固醇激素(强的松60mg/日)+抗生素治疗1周后减量,1月后1例消退,1例用类固醇激素时包块减小,减量或停药时包块复原。后经局部浸润麻醉,经眶下睑缘皮肤切口和上睑皱褶附近弧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暴露眶脂,指尖触及包块并沿包块边缘分离、完整切除包块,没有损伤肌肉及神经,彻底止血后分层缝合关闭切口,包块送病理,加压包扎伤口(不可过紧,以免视神经缺血致视力丧失),术后激素+抗生素治疗,6天后皮肤切口拆线。

结果

2例眶下包块的患者,1例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检查:炎性假瘤(由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白细胞混合而成)。随访6个月~1年未见复发。

讨论

炎性假瘤为鼻内镜手术少见的并发症,患者的病变范围、前期手术史和术者的手术经验、技巧及术中规范操作是影响该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因素, 炎性假瘤是一种常见的眼眶疾病,多发生于单眼,为一种原因不明的眼眶局部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性疾病,可累及眶内一个或多个组织,包括眼睑、泪腺、眼外肌、眶脂肪、巩膜和神经等,临床上常有眼球突出、眶缘可触及肿物、眼睑肿胀、眼压升高、眼球运动受限等症状。炎性假瘤目前致病原因不甚明了可能为感染、或自身免疫反应所致,本文2例系手术致病,不排除与手术后免疫力下降有关。炎性假瘤根据具有肿瘤和炎症的典型临床表现常可作出诊断,超声、CT、MRI等影像检查对炎性假瘤的诊断很有帮助,但炎性假瘤的临床表现和影像显示与恶性肿瘤有类同处,有时需要活体组织病理困难检查才能确诊。炎性假瘤的治疗包括全身激素治疗,局部放疗,化学药物治疗,手术切除等。目前常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疗法,有效剂量有个体差异,对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较多者最为敏感,常在用药后数日内见效,肿块缩小,但如用药不足或减量太快可引起复发。对于糖皮质激不能控制的炎性假瘤可酌情考虑手术切除,术后激素+抗生素治疗但仍可复发。本文1例炎性假瘤在全身激素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鼻炎手术篇10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慢性鼻寞炎患者134例,常规术前用药,后行鼻内窥镜下慢性鼻窦炎手术。结果:根据鼻内窥镜手术疗效评价标准,134例慢性鼻窦炎患者治愈97例(72.4%),好转23例(17.2%),无效14例(10.4%)。结论:手术的最大优势表现为明视下可行微创手术操作,手术精确度得到提高,对组织损伤较轻,故并发症较少,在彻底切除病变组织的基础上,可尽量避免对鼻腔、鼻窦正常解剖结构的损伤,对重建修复鼻腔、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鼻塞、流涕、嗅觉功能减退等。随着我院鼻内窥镜手术的开展,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与传统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疗效明显提高。本文就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治疗的134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患者134例,其中男62例,女72例,年龄20~65岁,平均(37.5+5.3)岁,病程6个月~17年。所选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并具备手术指征要求,主要临床症状为鼻塞、流涕和嗅觉减退。术前所有病例均行鼻窦冠状位、轴位CT扫描,未发现手术禁忌证。参照1997年海口鼻科会议制定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标准,本组包括I型单纯性慢性鼻窦炎54例:1期14例,2期32例,3期8例;Ⅱ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42例:1期8例,2期28例,3期6例;Ⅲ型:全鼻窦炎伴筛窦骨质增生或复发性鼻息肉38例。

1.2方法所选病例术前均行常规鼻内窥镜检查、CT扫描,全面掌握患者鼻腔结构、息肉占位情况;术前应用抗生素1~2d。手术采用局部麻醉和表面麻醉,术前0.5h肌注杜冷丁50mg和立止血1ku,使用棉球浸润1%地卡因10ml+l‰肾上腺素lml,对鼻腔黏膜行表面麻醉,使用2%利多卡因+0.1%肾上腺素对钩突、上颌窦及中鼻甲外侧缘等特定解剖部位自然开口周围行黏膜下注射。行Messerklinger术式,切除钩突、鼻息肉,酌情开放上颌窦、蝶窦、额窦并扩大自然口,彻底清除窦腔内脓液、病变组织。术中视中鼻甲是否存在反向弯曲、高位偏曲或重度息肉样变,同期行中鼻甲成形术、鼻中隔偏曲矫正。

术后处理:术后肌注抗生素5~7d,于1~2d后抽出鼻腔填塞物(行鼻中隔偏曲矫正者3d后),应用鼻腔类固醇激素喷雾剂、黏液促排剂,并清洁鼻腔及分泌物;术后1周鼻内镜下换药,术后3个月内每隔1~2周来院定期复查和清除鼻腔痂皮、囊泡及其它增生组织;术后4~6个月按月复查直至术腔黏膜完全上皮化。

1.3疗效判断标准参照海口会议制定的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结合术后6个月慢性鼻窦炎患者的检查结果确定疗效。治愈:鼻阻、嗅觉减退等症状完全消失,术腔黏膜上皮化,且无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窦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肿组织形成,可见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改善,术腔粘连。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P

2结果

随访观察与术后复查显示,134例慢性鼻窦炎患者治愈97例(72.4%),好转23例(17.2%),无效14例(10.4%)。I~Ⅲ型的临床治愈率呈下降趋势,依次为88.9%、76.2%、42.1%。其中I型、Ⅱ型治愈率与Ⅲ型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表明,慢性鼻窦炎单发性、病变局限者的手术疗效显著优于广泛、复发性病变手术,鼻内窥镜手术疗效与慢性鼻窦炎临床病理分期、分型存在紧密关联。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的常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但筛窦及附近的组织结构较为复杂,若手术中不注意辨别筛窦、蝶窦等解剖结构,则易误伤正常组织,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因此传统的鼻窦手术在术野不清的情况下进行操作,对鼻腔黏膜损伤较大,故复发率高,并发症较多。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与传统鼻窦手术比较,可在切除病变组织的基础上,保留鼻窦解剖结构,保护黏膜组织和中鼻甲,保证鼻腔通气良好,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经多年的临床应用证明,鼻内窥镜手术可有效缓解鼻塞、流涕、嗅觉障碍等慢性鼻窦炎症状。有文献报道,鼻内镜鼻窦手术通过对病变割裂的窦口鼻道复合体(OMC)微生态系施加影响,可促进粘膜炎症及炎症破坏的微生态环境向良性状态转归,恢复局部的正常生理环境,达到结构重建、消除病原灶,通气引流的治疗目标。本组134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经鼻内窥镜手术,治愈率达到72.4%(97/134),而I、Ⅱ型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平均水平。由此证明,慢性鼻窦炎单发性、病变局限者的手术疗效显著优于广泛、复发性病变手术,其主要原因即在于后者致病因素复杂、病程长、手术解剖标志缺失,以及病灶黏膜和病变组织范围内存在较多不可逆病理改变。因此,积极、规范地早期干预,对于提高慢性鼻窦炎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鼻内窥镜手术的术后转归时间长达10~14周,规范的术后随访与复查是保证手术治愈率的重要延伸工作。从随访反馈来看,创面感染和鼻腔粘连是鼻内窥镜手术主要的术后并发症,定期复查,清理鼻腔窦腔痂皮、囊泡及肉芽组织,能够有效预防术腔康复中鼻腔粘连情况、促进黏膜纤毛功能恢复。术后1~2周重点清理术腔血痂、分泌物;3~8周清理术腔水肿、囊泡、分泌物及再生息肉,保证引流通畅;此后应注意清理术腔内病理改变、降低上皮化黏膜的损伤,直至术腔上皮恢复。

由于鼻内窥镜手术在鼻内窥镜下直接观察,手术的最大优势表现为明视下可行微创手术操作,手术精确度得到提高,对组织损伤较轻,故并发症较少,在彻底切除病变组织的基础上,可尽量避免对鼻腔、鼻窦正常解剖结构的损伤,对重建修复鼻腔、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远兆,汪吉宝,孔维佳.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7-178.

[2]莫远江,曾蓉.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28例[J].中国临床新医学,2009,2(6):629.

[3]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2):134.

[4]黄文银.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120例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9,20(1):52.

[5]金建平,常涛.内镜鼻窦手术75例疗效观察[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21:341-342.

[6]于兰.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30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0):899-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