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尿十篇

时间:2023-03-28 17:02:13

血红蛋白尿

血红蛋白尿篇1

关键词:妊娠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糖筛查试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妊娠糖尿病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给母婴均造成严重的危害,有研究报导妊娠糖尿病患者中新生儿畸形率可达4%~12.9%[1]。同时还可造成流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并增加孕妇产后糖尿病的几率,近年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逐渐应用于临床妊娠糖尿病的诊断。回顾性研究384例孕妇体检的病历资料,旨在研究糖化血红蛋白及糖化血清蛋白在妊娠糖尿病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384例研究对象均来自于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妇产科产检的单胎孕妇。年龄19~37岁,平均(28.3±3.8)岁,孕周24~28周,平均(25.7±1.4)周,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所有研究对象行1h50g葡萄糖筛查试验,血糖结果≥7.8mmol/L再行75g葡萄糖耐量试验[2]。分别检测0、1、2、3 h血糖浓度,其异常标准为空腹5.8 mmol/L,1 h≥10.6 mmol/L,2 h≥9.2 mmol/L,3 h≥8.1 mmol/L,其中有2值异常患者诊断为妊娠糖尿病设为GDM组,1值异常诊断为糖耐量受损设为IGT组,糖耐量正常及糖筛查阴性孕妇设为正常对照组。其中GDM组144例,平均年龄(28.9±3.4)岁,平均孕周(25.4±1.3)周;IGT组87例,平均年龄(28.6±3.5)岁,平均孕周(25.9±1.5)周;对照组153例,平均年龄(28.2±4.1)岁,平均孕周(25.6±1.4)周。三组别在年龄及孕周上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行1 h 50 g葡萄糖筛查试验、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检测,血糖检测采用氧化酶法,糖化血清蛋白检测用果糖胺氮蓝四唑法,试剂均由宁波美康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糖化血红蛋白检测采用免疫凝集,试剂由北京利德曼生化有限公司提供,全自动生化仪为日立7600。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的糖筛查试验、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异常率及妊娠糖尿病诊断的方法学评价指标。

1.3  诊断标准:1 h 50 g葡萄糖筛查试验以血糖≥7.8 mmol/L为异常,糖化血红蛋白以HbA1c>6%为异常,糖化血清蛋白≥2.25 mmol/L为异常。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均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率、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别糖筛查、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水平比较:见表1。三组别糖筛查、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三组别糖筛查、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水平比较()

例数

糖筛查试验(mmol/L)

GSP(mmol/L)

HbA1c(%)

对照组

153

6.76±0.18

1.98±0.16

5.42±0.13

GDM组

144

8.94±0.35

3.45±0.23

9.07±0.34

IGT组

87

7.98±0.21

2.89±0.19

7.39±0.24

组别

例数

GSP

HbA1c

IGT组

87

44(50.6)

34(39.1)

GDM组

144

128(88.9)

119(82.6)

灵敏度(%)

特异度(%)

正确诊断指数

阳性预测值(%)

GSP

88.9

76.3

0.65

69.2

HbA1c

82.6

82.9

0.66

74.3

[1] 唐丽平.妊娠期糖尿病25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3):258.

[2] 乐  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50.

[3] 叶  倩,谭立明,曹莉萍,等.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与妊娠糖尿病的关系[J].江西医学检验,2007,25(4):331.

[4] 刘  敏.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妊娠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19(8):61.

[5] 么  伟,岳  霞,安秀英.妊娠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分析[J].贵州中医学院学报,2011,33(3):62.

血红蛋白尿篇2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需要氧和葡萄糖,这两种物质都是通过血液循环被运送到全身各处的。人体的组织细胞得到氧和葡萄糖后,才能进行正常的代谢并发挥正常的功能。血红蛋白(Hb)是红细胞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蛋白质,它能与氧结合并将氧运送到全身的组织细胞内。血红蛋白除了可与氧结合外,还能与进入红细胞内的葡萄糖结合。在高血糖状态下,进入红细胞内的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后会生成糖化血红蛋白,而较高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能维持接近3个月的时间(相当于红细胞的存活时间)。因此,如果糖尿病患者在两周前出现了血糖明显升高的情况,其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就会随之升高(含有糖化血红蛋白的红细胞在血液中也会存活较长的时间)。如果患者的血糖恢复到正常的水平,两个月后其体内含有糖化血红蛋白的红细胞就会逐渐被正常的红细胞所取代,其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也会逐渐降到以前的水平。

由此可见,糖化血红蛋白是一个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若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与患者血糖的常规自我监测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则有助于医生为糖尿病患者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能使其血糖得到较好的控制,并可降低其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内。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和我国的《糖尿病防治指南》一致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内。当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小于或等于7%时,说明其血糖控制得比较理想。如果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大于或等于8%时,则说明该患者需要加强血糖的控制。如果糖尿病患者已将血糖控制在标准的水平上,并且其血糖控制得比较平稳,那么该患者每年至少应该检测两次糖化血红蛋白。那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或者血糖控制得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以及正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每3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尿篇3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断及检测并发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100例II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及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统一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其糖化血红蛋白(GHbA1C),并对两组对象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组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GHbA1C的含量随血糖水平的升高而增加(X2=6.3,P<0.05),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随GHbA1C含量的增加而升高(X2=9.12,P<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是监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良好指标,而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的联合监测将有利于指导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并预防其并发症。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 监测 化学发光法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主要特点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其作用发生障碍所导致[1]。所引起的长期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质的代谢紊乱可导致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慢性进行性损害,累及眼、肾、心脏、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和器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转变等,糖尿病的患病率也不断攀升,呈现出逐渐增长的流行趋势[2]。传统的诊疗方式采用血糖测定及OGTT予以糖尿病的诊断及监测,近年糖化血红蛋白(GHbA1C)的应用,已逐渐成为糖尿病控制情况的主要检测指标之一[3]。现将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200例GHbA1C监测情况对比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均为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100例)及健康体检者(100例),其中男113例,女87例,年龄26-70岁,平均35.2±3.6岁。两组在性别,年龄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采用统一方法及试剂测定其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GHbA1C)含量,并对比分析其血糖情况、GHbA1C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临床资料。

1.2 入选标准:糖尿病组包括有糖尿病症状的初诊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血脂异常等高危人群,以及就诊时已在外院发现血糖升高者;对照组所有对象就诊前均无糖尿病病史。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临床症状加任意时间血糖值≥11.1mmol/L,或空腹血糖值≥7.0mmol/L,或OGTT2hPG≥11.1mmol/L,重复确认一次,上述任何一种情况即刻诊断为糖尿病。GHbA1C%≥7.0%为诊断糖尿病的临界值,而GHbA1C%≤6.0%则判定为糖耐量正常[4]。

1.3 检测方法 取空腹静脉血2ml于干燥真空管内,分离去血清后测定空腹血糖,餐后或口服75g葡萄糖2h后取2ml静脉血立即送检测餐后血糖值(OGTT2hPG),选用日本津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葡萄糖氧化酶法)予以测定。采用化学发光法(即离子捕捉免疫分析法)[5]测定GHbA1C,仪器选用美国雅培生产的全自动第三光免疫分析仪,试剂包及检测系统均选用雅培专用产品。严格按照仪器及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6]。

1.4 统计学分析: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均采用X2检验,趋势检验采用趋势性X2检验,以 P

2 结果

2.1 监测结果示,糖尿病组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血糖水平、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将糖尿病组血糖水平以10.0mmol/L、6.1mmol/L为界分为三段,对比分析GHbA1C与血糖水平的关系,结果示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随血糖水平的升高而增加(X2=6.3,P<0.05),见表2.

2.3 对比分析GHbA1C含量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随GHbA1C含量的增加而升高(X2=9.1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分析及讨论

糖尿病已成为发达国家中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及生活质量。且好发年龄为40岁以后,多为青壮年人群,造成社会劳动力的减少,给社会及世界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我国估计现有糖尿病患者超过4千万,而这个数据在随着生活环境及生化方式的改变呈现上升的趋势,且II型糖尿病的发病正趋向于低龄化,儿童发病率逐年攀升,因此积极探索出用于早期诊断及监测糖尿病的检测手段已迫在眉睫。

糖化血红蛋白(GHbA1)系葡萄糖或其他糖类与血红蛋白的氨基发生不可逆的非酶促反应而成,GHbA1的形成及变化情况取决于体内血液中血糖的浓度以及作用时间的长短[7],其量与血糖浓度成正相关,GHbA1有a、b、c三种,而尤以GHbA1c为最,正常人A1c占血红蛋白总量的3%-6%,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测定结果可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临床应用中常将GHbA1C%≥7.0%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临界值,而将GHbA1C%≤6.0%则判定为糖耐量正常。因血细胞的存活时间约为120天,因此GHbA1c可反映患者8-12周总的血糖水平,本组研究结果发现糖尿病组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血糖水平、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随血糖水平的升高而增加(X2=6.3,P<0.05),提示GHbA1C的测定将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诊断。本次研究中糖尿病组中有6例患者血糖值正常,而GHbA1C含量却高于临界值,分析其原因可能为GHbA1C反映的是8-12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因此在患者的病情已得到良好控制,且血糖水平已恢复正常时,GHbA1C含量仍可却居高不下;由于GHbA1C只有在血糖浓度持续并长时间升高时才会发生明显变化,因此还可出现新生糖尿病患者虽血糖值有升高,而GHbA1C含量的变化却不明显的情况[8]。

对于糖尿病症状很典型的患者,若血糖水平升高程度亦较明显,则易于进行确诊,而对于血糖升高不明显或不伴有典型临床症状者则较难确诊,易导致漏诊。有研究发现,在新生II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50%患者已伴有并发症(如冠心病、肢体动脉硬化、神经系统并发症等),且大多糖尿病患者是在并发症出现以后或因伴发症而就诊或行健康体检时才发现,而检查出并确诊糖尿病。因而探寻出最佳的筛选及诊断标准在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并发症的干预治疗中尤为重要。由于血糖值的测定只能反映某个测定时刻的血糖水平,属于一过性的指标,且其测定的结果准确性易受到饮食状况、药物治疗效果、手术情况、应激反应以及胃肠道吸收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作为糖尿病确诊的首选依据。而GHbA1c的测定则不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因此可很好的反映血液中血糖的真实水平。且本次研究中显示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随GHbA1C含量的增加而升高(X2=9.12,P<0.05),故GHbA1C的测定有助于糖尿病的确诊并指导并发症的治疗。

综上所述,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的联合监测将有助于监测糖尿病发生、发展,并有利于指导糖尿病的诊断,了解糖尿病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对尽早发现并治疗其并发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程桦,陆再英,钟南山等.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70-793

[2] 于艳红,孟跟东.尿糖、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0,3(6):58-

[3] 覃方生,邹林芳.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5):6104

[4] 汪贵娇,杨柳,王达莉等.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1):7627

[5] 张阳.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7,15(23):2286-2287

[6] 梁劲松,李生.化学发光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实验评价[J].江西医学检验,2003,6(21):503

[7] 李慧萍,安玉英,沙拉买提.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诊断及监测的临床意义[J].2010,16(7):1730-1731

血红蛋白尿篇4

[关键词] 血液净化;C反应蛋白;白介素-6;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

[中图分类号] R69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1(a)-0071-03

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超过10%,慢性肾脏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需要血液净化治疗,目前我国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有10万~15万,而急需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远远超过已行血液净化治疗的人数。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发展,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治疗的患者长期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但贫血、营养不良等仍是影响MHD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危险因素,尿毒症患者处于不同程度的炎症状态,炎症状态是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以2014年于我院行MHD治疗的54例尿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浆白蛋白(plasma albumin,Alb)等指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于我院行MHD治疗的尿毒症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明确尿毒症诊断,血液透析治疗半年以上(3次/周,4 h/次),3个月内无感染、血液系统及免疫系统疾病,无出血及输血史。其中男性30例,女性28例,年龄29~72岁,平均(50.3±13.1)岁。入选患者知情同意参加本研究。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血液透析治疗组(HD组)、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组(HDF组)及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组(HD+HP组),每组18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等组成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HD组患者血液透析3次/周;HDF组血液透析2次/周,血液透析滤过1次/周;HD+HP组血液透析治疗2次/周,血液透析+血液灌流1次/周。观察治疗时间2个月。血液透析机均为德国费森尤斯4008B,透析器使用低通量醋酸纤维膜,膜面积1.4 m2,透析液流量500 ml/min;血液透析滤过机为德国费森尤斯5008,血滤器型号为FX80,血液灌流器为HA130灌流器(珠海丽珠医用生物器材有限公司)。

1.3观察指标

三组患者于入组时及2个月后清晨空腹采血,检测患者血CRP、IL-6、Hb、Alb、钙、磷、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水平的变化。生化指标采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RP水平测定采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凝胶比浊法;IL-6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试剂盒购自中国同位素公司北方免疫试剂研究所,操作按说明书进行。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相关生化指标变化的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Hb、Alb、钙、磷、PT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DF组、HD+HP组患者的血磷、PTH指标较HD组明显下降,Hb、Alb及钙离子水平明显上升,HD+HP组PTH水平较HDF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CRP及IL-6水平变化的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CRP及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DF组及HD+HP组患者CRP及IL-6水平较HD组明显下降,且HD+HP组较HDF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尿毒症患者需要肾脏替代治疗,血液净化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血液净化治疗是通过一种装置来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及过多水分的方法,包括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及免疫吸附等。血液透析通过弥散作用清除小分子毒素,但不能有效清除中大分子毒素,这样很可能会加重炎症反应[1-3]。血液透析滤过通过弥散及对流作用清除中小分子毒素,而且可以清除多种细胞因子,减轻患者炎症反应[4-7]。血液灌流能有效地清除中大分子毒素及与蛋白结合的毒素,还可以清除炎症介质[8-10],减轻患者皮肤瘙痒[11],有利于控制顽固性高血压等。

MHD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可能是引起尿毒症患者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12-13],当机体处于炎症状态时,CRP及IL-6等一些炎症因子可促进蛋白质分解代谢,减少蛋白质合成,从而导致营养不良。炎症反应还可通过多种途径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活性,抑制内源性EPO的合成;加强外周红细胞的清除;引起铁吸收障碍,加重贫血[14-16]。国外也有报道显示,CRP水平的升高与维生素B6、叶酸水平呈负相关[17]。这些都提示炎症反应加重尿毒症患者营养不良及贫血,降低MHD患者的炎症状态有利于纠正贫血及改善营养状态。

本研究显示各组患者血CRP及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P

[参考文献]

[1] 李新华,李尚荣,费沛,等.HP联合HD对尿毒症血清钙磷及甲状旁腺激素代谢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2014,43(3):41-43.

[2] 董红业,姜埃利,魏芳,等.维持性血液透析及不同血管通路对尿毒症患者血小板及活化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23-24.

[3] 安自民.反应蛋白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2,20(3):152-154.

[4] 陶静,孙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反应[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1,20(2):176-180.

[5] 曹艳华,朱晓易,李牟,等.不同血液净化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的影响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4, 52(31):24-26.

[6] 许美娟,邵洁莹.盐酸司维拉姆联合血液透析滤过对肾性骨病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8):45-47.

[7] 袁聿俊,孙汉瑛,李秀梅,等.四种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血液透析患者β2-微球蛋白清除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3):31-33.

[8] 吴刚,王芳.三种血液净化方法在尿毒症患者毒素清除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6):25-29.

[9] 李井娜.血液透析患者液体摄入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2012,7(3):304-306.

[10] 郑夏珍,魏芳.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在多学科应用中的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6):343.

[11] 赵亮,李泽红,张巧平,等.不同血液净化技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激素清除的比较[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4,32(1):32-34.

[12] 王文龙,柳茂森,王会玲,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炎症反应状态与其住院及死亡风险的临床研究[J].中华肾脏病学杂志,2012,28(5):383-387.

[13] 张红燕,武子霞,乔佑杰,等.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2,52(18):76-77.

[14] 姚英,刘惠兰.ESRD患者C反应蛋白与炎症[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3,23(6):737.

[15] Barany P,Divino Filho JC,Bergstrom J.High C-reactive protein is strong predictor of resistance to erythropoietin in hemodialysis paitents[J].Nephrol Dail Transplant,2004,19(S5):34-40.

[16] 李秀珍,王鸿泰,秦文莲.慢性肾功能衰竭非透析患者微炎症反应对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疗效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1):1671-1673.

[17] Friedman AN,Hunsicker LG,Selhub J,et al.Clinical and nutritional correlates of C-reactive protein in type 2 diabetic nephropathy [J].Atherosclerosis,2004,172(1):121-125.

[18] 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24-225.

血红蛋白尿篇5

【关键词】 血清胱抑素C(CysC);尿微量白蛋白(U-mAlb);糖化血红蛋白(HbALc);2型糖尿病肾病(DN) ;2型糖尿病(DM);肾损伤

2型糖尿病肾病(DN)是2型糖尿病(DM)中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1],而且DN的发生大都有隐蔽性,如果病情发展到晚期,会给治疗带来非常大的困难,因此DN肾早期诊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对DN诊断的实验室指标较多,本文选取尿微量白蛋白(U-mAlb)、血清胱抑素 C(cystatin C,CysC)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联合检测,同时与DM组和健康组的检测结果作对照,旨在分析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对2型糖尿病肾损伤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03例DN患者和100例DM患者均为2012年5月~2013年1月我院糖尿病门诊和消化内科病区患者,诊断标准按照最新版《内科学》有关糖尿病以及糖尿病肾病的诊断要求,其中DM组U-mAlb30mg/24h;对照组为89例系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组入选者年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仪器与试剂 拜耳165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由centronic公司提供,质控血清批号:朗道413UE,566UN。每天均进行室内质控检测,质控高、中、低值均符合要求,测试结果重复性良好;近年来参加河南省临检中心室间质控均为优。

1.3 检验方法 要求入组者3d内避免高脂、高蛋白、高糖饮食,清晨抽取入组人员空腹静脉血5ml,其中3ml抽入促凝分离胶试管检测胱抑素C,2ml抽入EDTA-K2抗凝管,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离血清1~2h内上机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嘱咐入组者,清晨正确留取第二次晨尿(中段尿),检验人员取5ml立即上机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定量用免疫比浊法,糖化血红蛋白用比浊抑制免疫法,血清胱抑素C检测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本实验室参考范围:U-mAlb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DN组的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明显高于DM组和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U-mAlb、 CysC、HbALc三组检测结果比较

3 讨 论

目前,临床实验室对肾脏损伤诊断的检验指标有肌酐、尿素氮、尿酸、肌酐清除率、血清胱抑素C等,但传统的检查方法比如肌酐、尿素氮等又不能及早反映病情,肌酐清除率(Ccr)等又太繁琐,而CysC是近年来发现的反映肾功能受损的良好标志物,作为评价肾功能的一个新的指标,国内多家文献报道[2~4]认为,CysC在检测肾小球滤过率(GFR)方面比传统肾功能检测项目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甚至有取代血清肌酐(Scr)和肌酐清除率(Ccr)而成为临床常规指标的趋势,在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评价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尿微量白蛋白是指常规定性或者定量方法难以检出的一些尿蛋白,在肾脏病变早期,尿液中的微量白蛋白就会增加,因此可做为早期肾脏损伤的一个灵敏指标[5],而且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具有简单可行的特点,不需要抽血,可以减轻慢性糖尿病患者的痛苦,为患者的及时治疗赢得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本文结果也显示DN组的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明显高于DM组和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目前,糖化血红蛋白(HbALc)被认为是血糖达标的金标准[6],不仅可以反映受试者测定前1~2个月受试者血糖的平均水平,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发现也有一定作用。本文检测结果显示,DN组的HbALc检测结果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2型糖尿病肾功能受损可增加尿微量白蛋白的排出,尿微量白蛋白可有显著升高,血清胱抑素C同时又能敏感反映出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改变,另一方面糖化血红蛋白也高于单纯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因此,3项指标联合测定比单独一项检测能够更加灵敏地反映肾脏的早期损害,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余红, 陆其兵,戴宏斌.胱抑素C脂蛋白(a)及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对不同肾损害期糖尿病的临床价值[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28(4):357-358.

[2] 杜国有,顾向明,黄阶胜.血清胱抑素C检测在评价2型糖尿病早期肾功能损害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8,29(9):798-801.

[3] 谢群芳,王叶舟,戴文森.血清胱抑素C清除值估测肾小球滤过率的临床评价[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9):1969-1970.

[4] 关文明.血清胱抑素C、24h尿微量白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测定在2型糖尿病肾损伤的临床意义[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2):232.

血红蛋白尿篇6

[关键词] 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监控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64-02

糖尿病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疾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临床诊断DM的常用指标是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尿糖。监控糖尿病的指标有糖化血红蛋白(HbAIc)、果糖胺、晚期糖化终末产物(AGE),本文就HbAIc监控糖尿病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来我院门诊及住院的已确诊为DM的患者734例,年龄在22-80岁,其中男性455例,女性279例。

1.2 检测方法 免疫抑制比浊法。

1.3 仪器及其配套试剂 德国罗氏C31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原装配套的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试剂盒。

1.4 统计分析 所有资料录入Excel2003,建立数据库。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算χ〖TX-*3〗±s示,两组间的比较用t检验,P

2 结 果

通过对734例DM患者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分析,男性与女性患者的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见表1。

根据中国DM防治指南颁布的DM控制目标并结合自身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糖化血红蛋白的参考范围:4.4%-6.0%,糖化血红蛋白在6%-7%为血糖控制良好;糖化血红蛋白在7%-8%为控制一般;糖化血红蛋白在8%-9%为控制不理想;糖化血红蛋白大于9%为血糖控制很差。734例DM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见表2。

3 讨 论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糖尿病患者人群逐渐扩大,糖尿病知识的普及,人们对糖尿病有了一定的了解,已意识到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但是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反映的是某一时刻的血糖水平,容易受到进食、糖代谢、运动、情绪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一个稳定的指标来衡量糖尿病的控制水平,这个指标就是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又称糖化血红素,缩写为HbA1c)是血液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是糖基化了的血红蛋白,是一段时间内平均血糖的浓度。血糖和血红蛋白的结合生成糖化血红蛋白是缓慢的不可逆反应,并随着血液中的血糖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且保持120天左右,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水映的是在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且不受饮食、运动、药物、抽血时间、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受每天葡萄糖波动的影响。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是判定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1]。2002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已将其作为检测糖尿病控制血糖的金标准。[2]

本研究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在4%-6%262例,说明患者的血糖在2-3个月内控制的很好;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在6%-7%210例,说明患者的血糖控制比较理想;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在7%-8%93例,说明患者的血糖控制一般;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在8%-9%64例,说明患者的血糖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糖化血红蛋白含量>9%105例,说明患者的血糖控制很差,存在着持续性高血糖,可出现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3],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终上所述,在临床治疗中,同时测定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更好地全面判断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监测并保持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对于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佑清,喻飞,王生忠,等.酶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9):715-716.

血红蛋白尿篇7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的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葡萄糖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它的形成是经过缓慢、连续而不可逆的非酶促反应结合而成,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监测血糖水平长期而稳定的指标,对糖尿病筛选、诊断、疗效考核等有重要临床价值[1]。现将我们临床实践中的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120例均为我院近段时间住院治疗的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男70例,女50例,年龄41~75岁。糖尿病诊断标准按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另选对照组120例,为我院门诊健康体检者,其中男60例,女60例,年龄41~78岁,均排除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

1.2 方法 所有患者取空腹静脉血2 ml,HbAlc标本采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K。生化分析仪测定标本的HbAlc含量;血糖标本采用凝血酶促凝生化管,葡萄糖氧化酶电极法检测标本中的葡萄糖含量。从样本采集到发出报告单均在2 h内完成。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使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空腹血糖及HbAlc检测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9.6±2.7)mmol/L,HbA1c(9.7 2±2.6)% ;对照组空腹血糖(4.3±0.4)mmol/L,HbAlc(4.25±0.5)%。观察组空腹血糖及HbAl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HbA1c水平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HbA1c

3 讨论

糖化血红蛋白是指血液中和葡萄糖结合了的那一部分血红蛋白。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相对较高。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 d,在细胞死亡前,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水映的是在检测前120 d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与抽血时间,患者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是判定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结果以百分率表示,指的是和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比例。非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为4~6%;许多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检查若能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至8%以下,糖尿病的并发症将大大降低,如果糖化血红蛋白>9%,说明患者持续性高血糖,会发生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因此,有关专家建议,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达标准,并且血糖控制状态较为了平稳,每年至少应该接受2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于那些需要改变资料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的患者,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该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除了可判断血糖控制情况外,还对下列病情有指导意义:①HbA1c 很高的患者,临床医师要警惕,建议患者进行尿11 项检测,及时对酮症酸中毒的发生进行防治;②对昏迷患者的鉴别:在脑血管急症时,由于应激反应可使血糖增高,但HbA1c 正常,若增高可能是糖尿病昏迷;③对妊娠糖尿病患者仅测血糖是不够的,一定要监测HbA1c,使其保持在8%以下,可避免巨大胎儿、死胎和畸形胎儿的发生;④指导临床治疗:在检测HbA1c 的同时,测定空腹血糖可预测近期血糖的好坏。如HbA1c 为8%,它的空腹血糖预测值应为7.1 mmol/L,若高于7.1 mmol/L,表示近期血糖控制不好,可能与采血时情绪紧张、劳累、晚餐进食过多、治疗不当、急性并发症等有关,需调整治疗方案。若HbA1c 为8%,空腹血糖

总之,HbAlc能反映糖尿病患者2个月以内的糖代谢状况,同时与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病变关系密切,在糖尿病学上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王维,邓家德,黄志锋.按新标准诊断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分析.海南大学学报,2001,19(2):166-168.

血红蛋白尿篇8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28-01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异常疾病,可导致人体各器官发生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对糖尿病患者的诊治可以测量患者的血糖和尿葡萄糖,但是却无法评价患者一段时间的血糖平均水平。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Hb,HbA1c是其中一种糖化血红蛋白) 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关于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酶化学法[1],其价格较低,特异性好,检查方便快速,拥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体检中心随机抽取100例血糖正常志愿者,年龄21-72岁,空腹血糖

1.2 仪器 德 国 西 门 子HbA1c免 疫 法 专 用 仪 器DC2000。

1.3 检测原理 酶化学法可以直接测定样本中的糖化血红蛋白的百分比,经过处理的样本在氧化还原反应后可除去相关干扰物质,血样本经蛋白酶分解产生氨基酸,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结合缬氨酸作为果糖缬氨酸的底物,经过反应产生 H2O2,H2O2经过氧化物酶分解作用可与显色剂发生反应并显色,测定吸光度求出糖化血红蛋白的浓度。

1.4 检测方法 用真空采血管采集三组志愿者静脉血,并做好相关处理及溶血标本,依据试剂盒提供的操作步骤,调配好试剂,预计好波长,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设置好参数和监控程序,由仪器自动完成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记录。

1.5 统计学处理 在本临床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SPSS 13.0统计软件,所有计量资料均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其他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不同血糖志愿者进行HbAlc结果,正常血糖组为4.3±0.3 %,临界血糖组为5.8±0.4%,糖尿病组为8.1±1.2%,结果显示三组间 HbA1c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2.2 100例标本检测,HbA1c 参考范围为3.8%-6.8%。

3讨论

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和血红蛋白通过酶促反应结合而成的一种物质,HbA1c 是糖化血红蛋白的一个亚型,具有显著的特征,可作为评估血糖 2-3 个月内的控制情况[2],为实验室诊断提供了一个可靠而且准确的方法,是监测糖尿病长期血糖水平的标准。

酶法是近几年才推出在自动生化仪上测定的方法。其原理是在蛋白酶的作用下,切断HbA1c的β链N末端的糖化二肽,糖化二肽在果糖基肽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的存在下与显色剂产生显色反应,通过测定吸光度值求出HbA1c的百分浓度。该方法精密度好,与HPLC和免疫法均有良好的相关性。李义龙等[3]、徐成轩等[4]报道酶法检测HbA1c与HPLC法和免疫法相比较有较好的相关性,且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并可应用于全自动生化仪等特点,是临床较为理想的检测HbA1c方法。

HbA1c 形成取决于血糖水平与血红蛋白接触时间,其次生成量与血中葡萄糖水平成正比,其糖化过程缓慢且相对不可逆。HbA1c是国际公认的检测糖尿病的“金标准”[5],它的监测意义主要有: ①评价血糖的总体控制情况。因为HbA1c能反映 2- 3 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不受偶尔1次升高或降低波动的影响。美国糖尿病学会( ADA) 建HbA1c控制在

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达标,且比较稳定,那么每年至少应接受2次HbA1c检测,对于那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状态不稳患者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者,应该每3月进行1次HbA1c的测定。

综上所述,酶化学法在测定HbAlc中精密度良好,为实验室检查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数据,可为糖尿病的诊治提供可靠的诊断指标,在糖尿病的长期监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薛声能,程 桦.糖化血红蛋白的研究进展[J].国际内科学杂志,2008,35(10):586.

[2]张长礼.免疫凝集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 5):75。

[3]李义龙,单战海,韩冰,等.酶法糖化血红蛋白试剂盒方法学比对评价[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8):1336-1338.

血红蛋白尿篇9

吉林市吉化总医院检验科,吉林吉林 132021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尿微量白蛋白(U-mAlb)联合检测在2 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该院2012 年6 月—2013 年12 月来该院就诊98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糖尿病肾病50例(观察1组)、2 型糖尿病非肾病48例(观察2组),随机抽取该院健康体检中心2013 年6 月—2013 年9 月间正常健康体检者82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的含量,并对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观察1组和2组的HbAlc、U-mAl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程的长短与HbAlc、U-mAlb指标有密切关系,病程越长HbAlc、U-mAlb指标越高;HbAlc越高U-mAlb指标也就越高。结论 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测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科学依据。

关键词 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2 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

[中图分类号] R44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3(b)-0194-03

[作者简介] 周静姝(1968.5-),女,吉林人,硕士,副主任技师,从事临床生化检验工作。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代谢内分泌性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中,其肾病的发病率可高达30%~40%,严重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和健康,而早期往往没有自觉症状而被忽视、待到出现双下肢水肿就诊,就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发展肾功能衰竭,甚至发展尿毒症。因此, 糖尿病肾病早期确诊、及时治疗尤为重要。糖尿病肾病早期发病机制以肾小球损害为主,而肾小球损害主要表现为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会引起明显蛋白尿。尿中最早出现的蛋白质是白蛋白,故尿微量白蛋白是肾脏早期受损的重要标志。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在糖尿病的器官损害中起重要作用,可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诱发糖尿病肾病。该研究选取该院2012 年6 月—2013 年12 月来该院就诊98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糖尿病肾病50例(观察1组)、2 型糖尿病非肾病48例(观察2组),随机抽取该院健康体检中心2013 年6 月—2013 年9 月间正常健康体检者82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通过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测, 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该院健康体检中心2013 年6 月—2013 年9 月间正常健康体检者82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2例,女性40例,年龄28~60岁,平均为(41.5±9.3)岁,心电图、B 超、胸片、及实验室检查正常者。再选取2012 年6 月—2013 年12 月来该院就诊的98例2 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全部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同时依据患者肾功能指标正常与否,将其分为糖尿病肾病50例(观察1组)、2 型糖尿病非肾病48例(观察2组)。该组98例2 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40例,年龄30~68岁,平均为(38.2±8.7)岁,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仪器与试剂

U-mAlb的检测采用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BECKMAN COULTER-贝克曼库特有限公司制造),诊断试剂用Orion(芬兰产); HbA1c的检测采用Bio-Rad D10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仪(美国伯乐公司制造),试剂用该仪器配套的试剂。

1.3方法

取所有患者空腹晨尿10 mL,用于尿微量白蛋白及尿肌酐的检测;同时抽取肘静脉抗凝全血,用于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采用免疫凝集抑制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 软件对研究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三组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情况

说明糖尿病肾病组尿微量白蛋白与对照组比,与非肾病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肾病组尿白蛋白与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明病程的长短与HbAlc、U-mAlb指标有密切关系,病程越长U-mAlb指标越高。见表1。

2.2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理想组及不理想组与尿微量白蛋白情况

依据糖化血红蛋白值将98例患者分为两组,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值4.0%~6.0%之间的患者为理想组(52例),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值>8.0%患者为不理想组(46例),比较两组尿微量白蛋白情况,见表2。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呈现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而糖尿病肾病的发病人数也相应增加。DN是糖尿病慢性微血管病变的一种重要表现,是DM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代谢紊乱导致糖尿病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高血糖亢进可使肾基底膜增厚,尿蛋白排出增多,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速度快。高胆固醇可促进GFR的下降速度和肾小球硬化的发生和发展。DM多种代谢紊乱造成全身特别是细胞生长因子的改变,影响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促进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肥大和胶原合成,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DN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此病病程长,起病隐匿,无明显症状及体征,病情发展迅速,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发展到肾功能衰竭,甚至尿毒症。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干预尤为重要。

糖尿病肾病早期临床表现为尿白蛋白,白蛋白较小的蛋白质分子,在近曲小管几乎完全吸收,当肾小球硬化,遭受损害时,蛋白质滤过率大于吸收率,尿中即可出现尿微量白蛋白,它是肾脏早期受损的信号,尿微量白蛋白(U-mAlb)是反映肾小球膜通透性的灵敏指标,其测定值的高低直接反映肾脏的病理变化程度[1],肾脏病变的早期, U-mAlb 较健康机体已明显增高, 而且能够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好坏,提示患者病损程度。因此,尿微量白蛋白(U-mAlb)可作为肾小球疾病和肾损伤的最敏感、最准确的检测指标。该研究结果表明,观察1组和2组HbAlc和U-mAl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观察1组U-mAlb 对观察2组相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表明U-mAlb 的高低可提示肾损伤程度,是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重要检测指标。该研究发现,HbA1c和U-mAlb水平和糖尿病肾病病程有着密切关系,随着病程延长呈上升趋势,说明患者病程越长,肾损伤程度越严重。血糖控制理想组尿微量白蛋白明显低于血糖控制不理想组,两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体内HbAlc水平的升高会增加U-mAlbA排出量,糖尿病的并发症就越严重。许多学者研究HbAlc和U-mAlbA密切关系,如吴敬军学者研究试验表明尿微量蛋白明显增高,可能存在早期肾损坏,且最近研究,随着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尿微量白蛋白越高,肾损伤越严重[5]。无数的临床试验充分证明了,临床上测定HbAlc指标不仅有利于糖尿病的早期发现,更有利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和预防。

综上所述,HbA1c 和 U-mAlb 联合检测具有互补作用,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监控的重要指标,有效控制血糖才能降低糖尿病肾病发病率;U-mAlb是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最敏感信号, 两者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 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芳,于晓华.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240-241.

[2]吴中东.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的联合检测在2 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6):595-596.

[3]李连欢,陈惠英.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检测对糖尿病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13):1972-1973.

[4]宋萱.糖化血红蛋白联合尿微量蛋白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价值[J]. 中国实用医刊,2014,41(10):95-96.

[5]吴敬军,谭越.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在诊断2 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2):315-316.

[6]刘希龙,刘日旭,王亚男.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测对2 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刊,2014,9(18):15-16.

[7]方丽萍.四项尿微量蛋白定量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价值[J].哈尔滨医药,2012,32(5):342-343.

血红蛋白尿篇10

【关键词】 尿微量白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肾病

2型糖尿病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26~40岁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据统计,5%~2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病程长达10~15年间会发生糖尿病肾病[1]。目前糖尿病的肾损害多以尿蛋白、血尿素、肌酐作为主要检测指标,然而这些项目的检测难以发现早期的肾损害。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糖尿病的一项监测指标,可以反映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情况,而尿微量白蛋白(U-mAlb)是肾脏早期受损的重要标志。本文旨在通过HbA1c和U-mAlb联合检测,探讨其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2年12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145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诊断符合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标准[2]。其中男79例,女66例,年龄23~90岁,平均60.5岁。排除明显感染炎症期患者,经检查无高血压和其他因素引起的急、慢性肾脏疾病。并且按照HbA1c水平将其分为低值组(HbA1c10.0%)44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5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26~81岁,平均58.2岁,均为体格检查、心电图、B超、胸片及实验室检查正常者,并排除糖尿病和肾脏疾病。

1.2 标本采集 HbA1c标本于清晨空腹采血3 mL,置于含EDTA-K2抗凝剂的专用试管内,立刻颠倒混匀,防止血液凝固,2 h内检测。U-mAlb标本留取晨尿5~10 mL,3000 r/min离心5 min,标本在2 h内检测。

1.3 仪器与方法 HbA1c检测采用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仪器为美国BIO-RAD VARIANT Ⅱ血红蛋白仪。U-mAlb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仪器为德国BN Prospec特定蛋白仪。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HbA1c、U-mAlb检测结果比较 糖尿病组HbA1c、U-mAlb结果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糖尿病HbA1c不值组间U-mAlb检测结果比较 低、中、高值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可引起许多并发症,尤其病程较长,控制较差的患者,全身各重要器官都有可能被损伤。如果病变波及到大血管或微血管或神经,容易发生心、脑血管动脉硬化或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3]。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早期发病隐匿,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高血糖是诱发糖尿病并发症的始动因素,而促进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终产物生成过多是加速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4]。

HbA1c是葡萄糖分子和血红蛋白A组分的某些特殊部位分子经缓慢而不可逆非酶促反应而形成的产物,它的合成过程持续于红细胞生命周期中,其合成速率与血糖浓度成正比。血糖水平越高,HbA1c水平越高。HbA1c可反映患者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且不受抽血时间、运动或饮食的影响,是目前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5]。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组的HbA1c(9.07±2.41)%结果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03±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传统的肾功能检测指标有血清肌酐、尿素、尿蛋白等,但这些指标难以诊断早期肾损伤。而且这些指标受个体肌肉量、蛋白质摄入和体内代谢水平的影响,不能准确反映出肾小球的滤过情况,在肾脏损害早期,尿常规测定蛋白质常为阴性。U-mAlb在正常人尿中排泄量极微,当肾小球轻微受到损伤时,尿中白蛋白就会增高,因此尿中白蛋白的排出量多少可以早期反映肾小球的损伤程度。在生理状态下由于分子筛屏障和电荷屏障的作用,肾小球滤过膜只允许分子量在4万以下的小分子蛋白通过,绝大部分再由肾小管重吸收。肾功能损害早期肾小球基底膜的电荷减少,电荷屏障破坏,膜上滤孔孔径增大,导致中等分子的白蛋白滤出增加,提示肾小球功能受损,因此U-mAlb是目前发现的肾小球疾病和损伤的最灵敏、最准确的指标[9]。故当肾小球基底膜受损时,U-mAlb浓度也随即升高。糖尿病患者U-mAlb排泄量也与HbA1c的沉积量有关,HbA1c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刺激基底膜细胞增殖和细胞外间质生成,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张力变化,引起肾血液动力学改变,使肾小球处于高滤状态,从而引起肾损害。本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组的U-mAlb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HbA1c和U-mAlb存在密切联系,联合检测具有互补作用。HbA1c是监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而有效控制血糖可降低糖尿病肾病发病率,U-mAlb则是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灵敏指标,两者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损伤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病情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海霞,王海燕.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探讨我国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趋势及对策[J].中华内科杂志,2010,49(9):804-805.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1.

[3]胡雪,邹大进.微量白蛋白尿: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键标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3):199-202.

[4]戴丽,杨春芝,李元建.糖基化总产物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2,32(1):30-34.

[5]张德贵.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中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8):2340-2341.

[6]邱谷,戴桥林,戴世苏.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实验室检查[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9):865-867.

[7]朱应红,陈敏,欧阳家乐,等.糖化血红蛋白、胱抑素C、尿微量清蛋白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中诊治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3):1576-1579.

[8]于正清,李礼,胡娟玉,等.糖化血红蛋白和尿转铁蛋白联合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6(11):1409-1410.

[9]欧兴义,何起军,吴琛,等.糖化血红蛋白、胱抑素C和尿微量清蛋白联合检测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的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2):1487-1488.

[10]郭银,孙洞箫.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8,9(6):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