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十篇

时间:2023-04-03 02:58:36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篇1

【关键词】湘绣 视觉文化 文化元素

当今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以视觉形式展现文化的内涵,以达到传播文化价值的目的。越来越多的从事视觉文化研究的艺术家与设计师纷纷将湖湘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灵感的构成要素,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创造出了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内涵的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湘绣作品把湖湘文化做到了可视化,人们可以通过湘绣作品这个载体更直观地感受湘湖文化,这是一个独创的具有时代性的艺术活动,同时也是传播弘扬湖湘文化的途径之一,更是湘绣发展过程中对湘湖文化的积极寻求和创新探索。

一、湖湘风物名胜在湘绣中的呈现

湖南地处我国的东南内陆腹地,空间上三面环护,南来湿润的空气由五岭阻挡,四季交替,棱角分明。这里山高路险,奇峰峻岭,俯仰有致,自然风光旖旎,各呈其异,早有“自古潇洒清绝地”的美誉。湖南有长沙的岳麓山、橘子洲,岳阳的岳阳楼、洞庭湖,湘西的凤凰、张家界,常德的桃花源,的故乡韶山,衡阳的衡山等名胜古迹。其风物名胜作为湖南文化之一,越来越多地呈现在陶瓷、中国画、油画、湘绣中,使作品更具有意境。在湘绣作品中就有不少以湖南风物名胜为设计元素的,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杨应修的绣稿《洞庭湖畔》,以青山绿水的形式表现出洞庭湖畔的壮观,其以用笔用墨的传统功夫见长,勾、擦、皴、点、染、线具备。他后来又创作了《洞庭清趣》巨幅双面绣。前者随前国家主席李先念来到罗马尼亚首都加勒斯特,作为国礼送给罗马尼亚祝贺其国庆;后者现呈列于人民大会堂湖南厅。此作品取材于湖南洞庭湖滨的河湖野鸭。

湖南是的故乡,湘绣艺人们更喜欢把韶山作为素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陈白一、张一尊去韶山后,绣出第一幅《韶山全景》。这是一幅仿古形式的山水绣,浅设色,古色古香给人一种远古时代的感觉。在上世纪70年代集体创作了第二幅《韶山全景》,高2.45m,宽5.5m,这是一幅带有时代局限性的韶山全景。在90年代,吴冠中来到韶山也创作了巨幅绣稿《韶山全景》,作品有着突出的个人风格。2004年2月,湖南湘绣研究所绣制了单面绣《张家界》,高2.3m,宽4.9m,现呈现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另一幅双面绣《岳阳楼》,其背面是诗词手迹《沁园春・长沙》,高2.5m,宽4.25m。这两作品分别创下了湘绣单双面绣尺幅之最。

湖湘视觉文化正在向更大范围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发掘和整理湖湘文化中的视觉文化元素,使之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和国际影响力。

二、历史名人在湘绣中的呈现

敢为人先,是湖湘文化的显著特征。它是一种创新精神,意味着求变创新、与时俱进。

说:“湖南大国也,南阻五岭,北极洞庭,三湘七泽,惟楚有材。”在湖南的发展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众多的精英人物。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引领着社会进步潮流,同时也推动了湖湘文化的发展,使湖湘文化走出地域的限制。

在湘绣设计中,艺人们喜欢把历史名人视觉化,成为创作元素,很多作品都是以当时的领袖人物作为绣稿元素,创作了很多价值连城的优秀作品。以为素材的湘绣作品有《去安源》《秋收归来》《绣像》《版画像绣》《在井冈山》等。在湘绣历史上,同时也是中国首创成功的黑白绣法作品为2010年的作品《在陕北》,由是湘绣城绣制,成为当年湖南湘绣界参加文博会代表作品之一。此作品绣稿为刘文西所创作,主要选自在陕北的生活为题材,采用黑白针法,创造水墨画的意境,表现的是转战到陕北时和本地放羊农民一起交谈的情景。这幅作品由三位湘绣大师历时半年才得以完成。传统的湘绣作品一般都是采用大红大绿,而此作品打破了传统湘绣作品的用色格局。

三、书法、诗歌在湘绣中的呈现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绘画形成了独特的自我风貌,主要原因是把中国独特的毛笔和诗歌元素运用其中。在艺术造型上讲究意境和气韵,更多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在表现形式上则讲究集书、诗、印、画为一体。作中国画不可无诗,无诗便不成画,诗是画的点缀,画是诗的引申。一幅中国画,要以书法之笔作画,画成后又以书法提款,完后盖以金石印章,如此才可称为完整的中国画。

书法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苏子瞻有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它说明书法是一种善于表现人类高尚品德和时代精神的艺术,也说明书法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独特的关系。书法、诗歌与湘绣有着一脉相连的关系,因此书法和诗歌被视为湘绣重要的设计素材。湘绣自古以来是以中国画为蓝本,也必然把中国画的组成部分――诗、书法、印章一起融入湘绣中。随着湘绣的日益发展,湘绣诗也随之出现了。最初开始时,画师们所作一两句件简单的诗歌,后逐渐运用的越来越广,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湘绣的发展史上,为书法、诗歌作为湘绣的设计题材做出重要贡献的当属李云青。

李云青,生于长沙,1930年开始习画于湘绣著名大师朱树之,画艺长进,上世纪40年代时正式从事湘绣设计。他生性乐观,喜好品茗,精通古文,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正因如此,担当了湘绣题诗的创作。他深感受到湘绣题材的零散,在当时湘绣画师们具备诗歌修养的并不为多,很多画师们也忽视了书法、诗歌这一题材,因而他独自承担了创作整理湘绣题诗这一工作。经过数十年来的积累,创作了湘绣题材数百首诗歌,内容有山水、人物、走兽、花鸟,形式为七律、五言、五绝、散句等。像这样能自成一体的刺绣,在中国四大名绣中也唯有湘绣了。

四、湖湘图腾在湘绣的呈现

在湘绣的设计素材上,湖南的本土图腾永远是湘绣创作最有力的设计灵感来源。湖湘图腾为湘绣的设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湘绣注入了湖南特色。湖湘大地自古以来就有着充满神话色彩的巫术文化,同时也产生出神奇、浪漫的图腾与崇拜习俗。龙、虎、蛇、牛、象、鱼、鸟、羊等都是湘湖大地不同历史时期的信仰和崇拜标志。在湘绣设计素材上,虎是最为典型的代表。湖南地区对虎的崇拜,特别是在乡间地区随处可见。在湘西地区,小孩子都习惯戴虎头帽,穿虎头鞋;在建筑上以木雕下山虎作撑梁饰件;在一些家具中,常以虎脚装饰桌、椅、太师床。现有湘西土家族织锦图案中称为台花的纹样,也与湘西白虎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湘西一些地区在祭祀时,将虎作为族徽,铸造在于之上作纽,虎成为湖南湘西的精神图腾。

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是繁衍湖湘视觉文化的母体,湘绣在湖湘视觉文化元素的发掘与对接中,取其“形”,延其“义”,传其“神”,在继承中求创新,逐步形成一种具有浓郁特色的湖南地域文化样式。今天,随着经济、科学技术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不断加强。湘绣在湖湘视觉文化元素中的呈现正在这种交融中兼收并蓄、日趋完善、自成特色,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与关注。

参考文献:

[1]何满宗.湖湘文化新论[J].艺海,2009(8).

[2]许丛瑶.湘绣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1.

[3]孙颖群.湘绣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再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

[4]刘咏清.湘绣的原生态与市场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4.

湖湘文化篇2

关键词:湖湘文化;高校;高校校园文化;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365-01

湖湘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种特殊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湖湘文化的精髓、优良传统以及独具特色的文学、艺术、戏剧、工艺、文物、民俗等资源对湖南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发展都曾经或正在产生巨大的作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湖南高校校园文化在湖湘文化大的环境中产生、发展、创新,已经成为湖湘文化的不可分割组成部分,彼此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湖南高校校园文化应该充分汲取湖湘文化的营养,结合高校自身发展建设的传统与现实,以物质文化为载体,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精神文化为灵魂,培育出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立足长远的校园文化。

一、以湖湘文化充实湖南高校校园物质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包括高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三方面的主题文化,高校校园物质文化主要由高校的校园环境、教学环境、教学设施设备、教学技术、师资力量等有形的文化因素组成。高校校园环境是宏观上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核心部分,可以从千姿百态的湖湘自然、人文景观中寻找合适的参照。在房屋、道桥、廊台、亭榭等建筑的设计上,可以从湖湘历史人文景观中,特别是古建筑中汲取灵感,比如可以从素有天下楼美称的岳阳楼,在房屋、道桥、廊台、亭榭就有着他的古风借鉴之材;在山水、花木等园林的设计上,可以从洞庭胜景、桃源美景和南岳绝景等湖湘自然景观得到启迪。比如,可以从堪称天下水的洞庭,学习、借鉴、思考、领悟,或许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灵感。高校教学环境、教学设施设备、教学技术都可以从湖湘哲学、文艺、科教成果中找到启发。

二、以湖湘文化健全湖南高校校园制度文化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是约束高校师生员工行为的规范文件,是高校校园文化有序的保障,主要包括各种行为习惯、习俗、不成文的制度、行为规范等内容,可以从湖湘哲学中去提炼。湖湘文化博大精深,是湖湘人千百年来沉淀的精华,湖湘人的哲学思想以其独到处,生根于湖南大地,根植于湖湘人的心里,湖湘的哲学思想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提倡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经世务实的治学观念和经世思想,仁义中正、以忠信为本、以合群为教的处世原则和团队意识。以湖湘哲学思想作为高校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能够更好的健全高校校园文化制度。

三、以湖湘文化创新湖南高校校园精神文化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制度文化的内在动力,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主要通过校歌、校训、校风等文化形式表达出来,潜移默化的鼓舞、激励、督促着全体师生。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以从湖湘精神中寻求滋养。湖湘精神是湖湘文化的灵魂。湖湘精神是“忠诚、担当、求是、图强”,影响着一代代湖湘人,是湖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湖湘人、湖湘学子、湖湘文化名人一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湖湘精神,湖南高校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湖湘文化发展壮大的使命,应该积极探索。湖南高校应该以湖湘精神作为食粮,始终把高校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旋律,并以传承湖湘精神为己任,从湖湘人民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勇敢尚武、卓励敢死的英雄气概,力行践履、经世致用的务实作风,图变求新、敢为人先的创造意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淳朴尚义、独立不羁的质朴品格中,提炼出一中有深厚底蕴和鲜明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精神。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办学的重要任务,是高校师生的共同愿望,也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前提。如何搞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办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社会广发关注的焦点。湖南高校做为高校的组成部分、重要成员、典型代表,应该从湖湘文化中广泛汲取滋养,充实湖南高校校园文化、健全制度文化、创新精神,着力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让湖湘文化在文化的重要园地-湖南高校,得以传承、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唐大光.高校质量文化及其培育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5):23-27.

[2]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7.

[3]聂荣华.万里.湖湘文化通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35.

[4]刘旭.湖湘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1.

[5]周兴旺.湖南人凭什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湖湘文化篇3

〔关键词〕高雅艺术进校园 湖湘文化经典 立德树人

高雅艺术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和精神遗产,是沟通人类心灵的桥梁和纽带。它能净化心灵,健全人格,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因此,其在校园文化建O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07年以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以湖南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以湖南地方戏曲、民歌民乐、民间舞蹈、红色话剧等为具体形式,认真组织开展以“走近大师、聆听经典、陶冶情操”为主题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历经9年的探索和实践,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传播湖湘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覆盖面广,形式新颖,参与度高,示范性强,以美的形式、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韵味吸引了大学们的目光,已成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校园的切实途径,已成为湖南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文化建设的知名艺术教育品牌。

一、围绕“一个核心”,提升高雅艺术进行校园活动的内涵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自建校伊始,始终把传承和发扬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作为崇高使命,把培养和造就功底扎实、富于创新精神的演艺人才当作立足之本,为湖南本土文化的活态保护和传承储备人才,以实现薪火相传。近年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本着“育人为本、德育首位”的原则,进一步采用“以美储德、以美育善”的方式,积极开展以先进文化为导向,以“湖湘文化经典”为载体,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以“弘扬和传播湖湘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特别是从2013年开始,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文化厅和湖南广播电视合主办“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计划,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成功承办了“雅韵三湘・艺动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认真组织湘剧、花鼓戏、桑植民歌、湖南民族舞、红色话剧等湖湘优秀传统文化赴多所高校巡回演出,使直接受益学生群体达2万人以上。同时,还利用网络、微信等现代传媒工具加以宣传和推广,让更多学生了解湖南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了解高雅艺术,品味湖湘文化经典,使间接受益学生群体达8万人左右;同时,还在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成立了湖南首个“高雅艺术进校园――湖南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探索出了湖南高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新模式,进一步增强了其育人功能和辐射作用,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推动和谐校园建设;这样不仅拓展了弘扬和传播湖湘优秀传统文化渠道,而且开启了湖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运行的新模式。

二、健全“五个机制”,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长效开展

(一)完善组织保障机制

学院成立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演出和相关协调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演出的宣传发动以及对观众和演员的调研工作;同时还设立了演出组、后勤组和安全组,演出组负责充实演员队伍及日常排练,以确保演出质量,并使演出达到最佳状态;后勤组负责场地安排、演员生活和演出设备设施安排等;安全组负责活动安全有序实施。

(二)完善资金投入机制

2011年,学院专门立项了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进行研究的院级课题,科研处出台了立项政策,每年拿出3万元专项经费用于高雅艺术的研究工作;同时,在年度工作计划中,学院将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学校重要的演出项目列入其中,并从人、财、物各方面给予全力保障。特别是从2013年开始,学院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排演列入学院工作重点,每年拨出专款10万元用于演出;院团委每年拿出3万元配套资金开展高雅艺术实践活动。

(三)完善实践育人机制

为进一步整合高校和社会的艺术教育资源,深化“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内涵,探索全新的育人模式,2013年12月28日,湖南首家“高雅艺术进校园――湖南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落户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以“弘扬湖湘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大学生德育,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校园”为宗旨,形成了一个覆盖大中小学,以进校园为主,学校和社会产生良性互动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新格局。基地自成立以来,组织了39场艺术演出交流活动,开展了25场高雅艺术欣赏、辅导和培训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艺术实践的机会,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四)完善多元普及机制

经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演出领导小组积极组织协调,活动已在湖南20多所高校巡回演出;同时,根据学生观众的需要和欣赏水平,认真做好高雅艺术讲解和普及工作。在每场演出开始前,表演艺术家们都会对湘剧、花鼓戏和桑植民歌等湖湘文化经典进行具体的介绍,让广大学生了解其发生、发展以及艺术特征,使其在娱乐的氛围下普及了艺术知识;并且还积极主动指导各高校学生艺术社团,辅导其排练和演出;还常常把演出活动与各高校校园文化艺术节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使高雅艺术在校园中得到进一步普及。

(五)完善调研工作机制

为了进一步完善演出活动,演出领导小组健全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调研工作制度,在每场演出结束后,组织工作人员对观众(包括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演出的演员发放调查问卷,对活动进行调研。对观众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演出效果的评价、对湖湘文化经典的了解程度、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意义的认识、高雅艺术审美观念以及对艺术教育该如何开展的建议等。对参演人员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演出的总体效果、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对自身的提高是否有所帮助以及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建议等。同时,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分析“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情况与所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

三、做到“四个结合”,丰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内涵形式

(一)突出演出节目的湖湘地域特色,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璀璨生辉,源远流长。湘剧、花鼓戏等湖湘戏曲是本土经久不衰的艺术瑰宝,湖南民间舞蹈、红色文化、桑植民歌等也是极具湖湘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与这些湖南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紧密结合,在各大高校进行巡演,让广大青年学子领略了湖湘文化的无穷魅力。

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过程中,学院相继把花鼓戏《五十二家别墅》、《补锅》、《刘海砍樵》,湘剧高腔《沁园春・雪》送进校园;通过观看精彩的演出,不仅要让学生欣赏到广为传唱的戏曲名段,领略到艺术家坐念打唱、一招一式的优雅与考究,感受湖湘文化经典。更为重要的是让学子们喜欢这些优秀的湖湘文化,能原汁原味地传承。同时,学院非常重视传统艺术的创新,综合其他艺术形式,走多元化道路。创演的音乐剧《同一个月亮》,融湖南传统戏曲和时尚rap于一身,用歌舞的形式表现了农民工与现代城市生活潮流的撞击、冲突和纠缠;创演的大型现代花鼓戏《五十二家别墅》采用湖南地方小戏来反映当代城市社区底层民众的生活现状;创演的《永不凋谢的姊妹花》在现代话剧中融入湖南传统戏曲和舞蹈,展现革命战争年代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样,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对传统文化创新,才能使其长盛不衰。

(二)坚持一切从学生需求出发,做到高雅艺术演出与讲解、观众互动相结合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高雅艺术,领悟湖湘文化经典,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演出现场开展节(剧)目讲解和与观众互动活动,做到了现场演出与专家讲解相结合,台上演出与台下观众参与互动相结合,艺术欣赏和知识传播融为一体,不仅培养了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爱好,而且使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在演出开始前,主持人会根据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和接受程度,安排普及性讲解,深入浅出地解说湖南地方戏曲、舞蹈、民乐等湖湘文化经典的艺术特征,为广大学生加深对高雅艺术的理解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他们很快地喜欢上这些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形式。尤其是演出时,台上是省内顶尖的艺术家,台下是热情的师生,主持人十分注重观众的参与和互动,将演出变成了一堂高水平的艺术鉴赏课和多姿多彩的艺术实践课。如在演出花鼓戏《刘海砍樵》(片段)时,主持人时常邀请师生观众上台饰演胡大姐或者刘海哥,“(男)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罗,(女)刘海哥你是我的夫哇”,他们与艺术家配合默契,表演得有板有眼,相当投入,精彩的互动不仅拉近了师生与花鼓戏之间的距离,而且常常把演出推向了高潮,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这样,通过演出前的讲解和演出中的互动,既排练台上演员,也排练台下观众,让高雅艺术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三)开设“雅韵三湘”专栏,创建“艺动校园”微博、微信体系,做到高雅艺术与新媒体相结合

红网建立了“文化润三湘”官方网站,开设了“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专栏。旨在全面普及高雅艺术知识,加强学校美育,筑建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阵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为了更好地传播高雅艺术,网站设立了活动介绍、新闻报道、活动图片、活动视频、观赏指南等四个栏目,专栏共分为艺动校园、艺苑金秋、多彩节目等七大板块,紧紧地将大学生与高雅艺术联系在一起,实现了湖湘文化经典有效传播以及与社会的良好互动。

微博和微信不仅仅是传讯工具,更是这个时代的烙印,是年轻人思想汇集的地方、社会关注的地带。学院创建了“艺动校园”微博,开通了微信,在演出开始前和结束后对活动进行介绍和宣传,让学生及时知道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演出动态,以便适时观看演出;同时,各承办演出院校利用校园广播、网站、电视台、宣传栏等阵地,广泛、深入宣传高雅艺术活动。这样通过新媒体对活动的传播,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去了解高雅艺术、欣赏高雅艺术和接受高雅艺术,扩大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让高雅艺术在大学校园生根发芽,得到很好地传承和弘扬,并能够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在其心中扎根,从而扩大活动的参与面。

(四)开展调查研究、开设高雅艺术的欣赏与培训课程,实现高雅艺术与科研、教育相结合

目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已成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艺术)研究中心,挂靠在艺术研究所,并结合各个场次的演出活动,广泛开展调研。学院在开展实践演出活动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科学研究,在近几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取得了众多的科学研究成果,如学术论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现状分析――以湖南高校为例》、《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感受红色文化魅力――以话剧为例》、《以高雅艺术构建校园文化的作用与措施――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等。

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播湖湘文化,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开设了湖南民族舞、桑植民歌等必需课程,开设了艺术大讲堂,聘请湖南本土的艺术名家授课,使湖南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中规中矩地传承;同时,学院作为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基地,还积极组织开设湖南本土舞蹈、地方戏曲等方面的培班,由艺术培训部专门负责。特别是湖南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成立后,开展了更为广泛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欣赏、交流、辅导、培训、演出等系列活动,为更多大学生提供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并利用基地的辐射作用不断提升活动水平,形成了更为广泛的受众面。

四、发挥“五个作用”,不断深化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效果

(一)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作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湖湘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众多地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湘剧、花鼓戏、桑植民歌、湖南民族舞、红色话剧等传统文化的载体中蕴含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的思想和精神,散发出了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接班人,既是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也是高雅艺术的需求者和共享者。通过开展以“弘扬和传播湖湘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使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并汲取其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这对当代大学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有着重要意义。湖南机电职业学院院长杨翠明在观看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雅韵三湘 艺动校园”《艺韵潇湘》综艺晚会后,深有感触地说:“在流行文化抢足风头、多元文化现象使人眼花缭乱的时候,更要继承和弘扬高雅文化艺术。无论是湘剧、花鼓戏,还是湖南民乐、民间舞蹈,其经典作品对大学生的心灵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满足了年轻人自身天性的需求,也有益于他们身心发育和成长,这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发挥育人导向作用,构建文明和谐校园

湖湘文化经典中不但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而且充溢着厚实的思想教育资源,对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人文精神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它将理性的道德灌输内化为感性的道德自觉,以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给广大学生以艺术的体念,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之于心,导之于行,唤起他们对祖国的爱,对他人的爱,对事业的爱,对生活的爱,并且还使他们受鲜明形象的感染和高尚情感的熏陶,从而起到了净化其心灵和陶冶其道德情操的作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种方式,是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学生在问卷中写道,“欣赏高雅艺术,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深层次的审视,是对人格和心灵的净化和提升”。湖南艺术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与各高校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或闭幕式结合起来,这样使之与它们自身的校园特色相得益彰,大大增强了其校园文化氛围,使之趋向多元化。保险职业学院第八届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之花鼓戏专场《五十二家别墅》演出有机融合在一起,不仅给其学院师生带来了一个亲近高雅艺术、感受湖南优秀传统文化、欣赏艺术魅力的难得机会,而且给同学们如何给予社会底层人文关怀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和启迪;这样校园文化艺术节很好地与高雅艺术进行了对接,不仅满足了广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生活的需求,而且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了和谐校园。

(三)发挥宣传报道作用,与社会形成良好互动

先后有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湖南经视、《中国文化报》、《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长沙晚报》、人民网、红网、新浪网、湖南文化、湖南教育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对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进行了90余次深度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轰动。2012年学院与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桑植县文化局联合举办了“桑植民歌进校园”原生态音乐会;还与桑植县文化局联合举办了的“桑植民歌进校园”系列活动之课堂教学活动,并在该县挂牌成立了桑植民歌实践教学采风基地。这样,不仅加强了对桑植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加强了对桑植民歌演艺人才和高层次音乐人才的培养,推动了桑植民族音乐文化活态保护,以实现薪火相传;而且开启了学院与地方政府携手保护、传承和传播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学院为更多学生提供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并利用基地的辐射作用不断提升活动水平,形成更为广泛的受众面;同时,还进一步整合了高校和社会的文化艺术资源,丰富和拓展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内涵,形成了以进校园为主,学校和社会互动的湖南高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新格局。

(四)发挥“蝴蝶效应”作用,引领全省高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广大青年学子,对于参演院校来说,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排练和演出水平明显提高;对于表演艺术教育家来说,有助于高雅艺术走出书斋,面向广大青年学子普及实践研究成果,扩大其影响力;对于各承办高等学校来说,丰富了高校文化生活,促进了高雅艺术的传播,有效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质。近些年,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充分发挥蝴蝶效应的作用,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和推动湖湘文化经典传播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目前,各高校都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重要抓手,推进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有的高校把活动作为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或是艺术节的重要内容。一些高校以网络要闻、校报新闻、网上论坛等形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大学生们通过多种方式欣赏高雅艺术,参与评论,聆听专家讲座,校园里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2011年,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组织了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节戏曲、小品的展演,湘潭大学、吉首大学、长沙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等高校纷纷挑选了有湖湘特色的高雅艺术节目参加比赛。2012年,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先后被湖南省文化厅和省非遗中心授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单位,被教育部办公厅和文化部办公厅授予“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优秀单位。

(五)发挥职能定位作用,推动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雅艺术凝练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淀,它能够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使其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通过花鼓戏、湘剧、民间舞蹈、红色话剧等艺术形式的演出,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热爱湖湘文化,欣赏和热爱高雅艺术,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兴趣;这样不仅为大学生提升自我的审美素养提供了载体,而且为培养他们良好的欣赏习惯搭建起了平台。当代大学生应当有着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有着独特的审美能力,有着丰富的知识层面,并在学习和工作中始终洋溢着创新的精神。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更是所有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因此,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艺术教育内涵,探索出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机制,而且进一步提升了湖南艺术教育的整w水平。湘潭大学红色旅游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刘建平教授观看《永不凋谢的姊妹花》后指出:“新生代力量正不断崛起,现在的青年人能够将革命题材演绎地如此淋漓尽致实属不易。更为重要的是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还提高了我们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拓展了他们的认知面,推动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弘扬湖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实途径,不仅可以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而且能优化艺术教育环境,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基础。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将满怀实现“中国梦”的激情,不断深化“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内涵建设,使之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引领广大青年学生传播湖湘文化经典,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伍益中. 以高雅艺术构建校园文化的作用与措施――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2).

[2]伍益中.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现状分析――以湖南高校为例[J].艺术教育,2012(6).

[3]伍益中.湖南地方戏曲与高校校园文化结合的思考与实践――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 [J].戏剧之家,2015(9).

湖湘文化篇4

〔关键词〕 湖湘文化 社区 意义 对策

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认为:“文化是社区研究的核心,明白了文化,便是了解了社会。”[1]所谓社区文化,指的是在社区范围内形成的特定文化形式,具体体现为社区民众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话语体系以及对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感等等。作为一种以空间为载体的文化形式,社区文化与其所处的地域文化密切关联。一方面,地域文化的滋养和哺育是社区文化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另一方面,社区文化是其所处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处于不同地域环境的社区文化在形式上呈现出巨大的多样性。

湖湘文化是在湖南以及周边地区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作为区域性全方位的文化生态,湖湘文化深刻影响着湖南地区社区文化的发展、变迁与演进。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挖掘和传承湖湘文化传统,打造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对于促进湖南社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具体分析建设湖湘文化特色社区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存在的不足,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一、建设湖湘文化特色社区的现实意义

建设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既是对湖南地区历史文化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当代湖湘社区精神的凝聚与塑造。党的十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将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之一。

1、传承湖湘文化优良传统的客观要求

作为在湖南地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特地域文化,湖湘文化对于湖南乃至整个中国,特别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湖湘文化中的优秀传统――诸如心忧天下的经世情怀、上下求索的探索意识、道德修养的人格魅力、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以及学以致用的教育观念,深刻影响了湖南人乃至整个国人文化意识和行为习惯,因而可以视作为中华文明宝库中的文化瑰宝。

近年来,尽管大学和科研院所将传承湖湘文化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相关政府部门也召开了专题会议并做出战略规划,但是,湖湘文化传统的传承不能局限于官方或者是少数文化精英层面,而是要将范围扩展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作为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依托社区实现湖湘文化传统的深度传承就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社区作为湖湘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具有湖湘文化意蕴的历史文化景点和特色民间艺术,具有激发民众对于湖湘文化传统认同感的天然优势;另一方面,在湖湘文化发展谋求现代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建设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将湖湘文化融入社区民众的现实生活,可以为湖湘文化的革故鼎新提供重要的动力与源泉。

2、塑造当代湖湘社区精神的必然选择

社区精神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社区成员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在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的支配和滋养下,逐步形成和优化出来的一种社区意识。”[2]依据西方近代文化论学者的观点,社区精神是社区民众认同感与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不同地域、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的人文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社区精神的地域性特征。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湖湘文化对塑造当代湖湘社区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地域环境造就独特的社区精神,湖湘文化培育造就了湖南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湖湘文化通过影响社区民众的话语方式、行为模式、饮食习惯、性格特征以及风俗民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湖湘社区精神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离开湖湘文化,湖湘社区精神的塑造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唯有突出湖湘文化在塑造社区精神中的核心地位,才能在社区民众中间形成和声共振,加速催生湖湘社区具有代表性的精神支柱,从而塑造出独具特色的湖湘社区精神。

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路径,即是以民众为主体,以社区为载体,在引导社区民众学习、认知湖湘历史文化的同时,提升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体系亦博大精深,在哲学思维、伦理修养、文学艺术、民俗文化以及科学教育思想方面硕果累累,其精神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有诸多契合之处。湖湘特色文化社区的建设,在整合社区内的湖湘文化资源的同时,积极探索湖湘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的文化教育形式。通过社区节庆文化、展示文化和广场文化等表现形式,在揭示近代湖湘革命家实现建国大业的求索过程中,倡导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念;在反映湖湘社会发展的历史演进中,倡导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念;在展现当代湖湘先进人物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时,倡导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念。

二、当前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存在的不足

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不但扩大了湖湘社区的文化影响力,而且增强了社区民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可谓是功在当代而利在千秋。然而,在建设湖湘文化特色社区的过程中却受到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的制约。

1、社区文化产品供需矛盾突出

文化产品是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近年来,由于各级部门的重视,体现湖湘社会生活的文化产品逐渐丰富,然而,就社区这一组织层面而言,专门反映湖湘特色社区民众日常生活的文化产品仍然十分匮乏,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社区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一些社区,文化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体现得尤为尖锐。一方面是由于投入人财物等资源不足,一方面,部分社区难以独立开展具有湖湘文化特色的群众性活动,另一方面,由省、市、区县三级政府组织的各类湖湘文化进基层的活动又难以覆盖所有的社区,进而导致部分社区文化活动长期出现“炒冷饭”的现象,社区民众难以在家门口看到反映新时代湖湘社区精神风貌的文化作品。二是文化产品的供给与社区民众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的情况。就社区层面而言,许多文化活动的开展并未经过深入的调研,文化产品的创作并没有反映社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社区故事,与此同时,由于需求脱节加之监管不力,致使少数低俗的、色情的文化产品充斥于社区民众的文化生活,泛滥成灾,严重威胁着社区文化安全以及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2、社区文化建设资源分配不合理

高占祥在《论社区文化》中指出:“社区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人们所创造、孕育、形成的人文环境、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4]因此,在社区层面,但凡以上种种,皆可称之为社区文化资源。长期以来,受制于条块分割的传统行政管理制度,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长期陷入各自为战的孤立局面,集中体现为社区文化建设相关资源的配置不合理。部分社区拥有丰富的湖湘文化历史遗产和保护文物资源,但是由于经费匮乏等原因,导致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长期停滞,进而造成社区的湖湘文化资源长期闲置,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部分单位在建设湖湘特色文化社区的过程中,受经济利益驱使,将公益性的湖湘文化特色设施转变为营利性质的会所等高档收费场所,存在“一切向钱看”的短视行为,导致公益性文化资源未能惠及社区的普通民众。此外,湖湘文化特色社区的建设还存在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就目前情况而言,相比于省市两级文化单位,社区作为基层单位储备的专业文化人才总量偏少,总体素质和能力水平偏低,难以保障和推动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持续、深入开展。

3、社区文化功能与影响力弱化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解读,社区文化指的是“特定社会区域当中人们各方面的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5]因此,社区文化自形成系统以来必然发挥某些特定的功能。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社区文化功能的弱化,也是制约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首先,近年来,伴随湖南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电视湘军、娱乐湘军等文化品牌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日益增大,这对湖湘文化走向世界而言无疑是良好的机遇,然而,对于建设湖湘文化特色社区而言也意味着严峻的挑战。由于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电视、电脑甚至智能手机等媒介,便捷地观看高质量的文化节目,因此,他们对于社区本身文化建设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也就在无形中减低。其次,部门社区干部的认识存在偏差,将社区经济建设作为硬指标,摆在首要位置,而将社区文化建设作为软任务,摆在次要位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的效率。再次,由于受经济发展不均衡带来的“打工潮”和“移民潮”的影响,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区日益沦为“留守社区”,呈现“空心化”的特征,这给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带来了难度和新问题。上述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社区应有的文化功能难以有效地发挥,阻碍了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

三、进一步推进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的对策

在响应文化强国与文化强省号召的实践过程中,如何进一步优化利用好社区范围内的湖湘文化资源,从而为深入推进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这是事关湖湘文化事业发展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时代课题。为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丰富和拓展湖湘文化特色社区的时代内涵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湖湘文化特色社区的建设要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就必须将传统湖湘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在出席十记者招待会上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今天,湖湘社区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增长,还包括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因此,要按照讲话精神的要求,探索湖湘传统文化与当代社区生活结合的切入点,积极发现和深入挖掘湖湘文化的现代性价值,创造性地将其融入社区文化建设之中。具体而言,就是要将建设湖湘特色文化社区的主题,放在反映新时期社区民众对美好生活追求上。在文化产品的创造上,要以推陈出新的思路,反映当代湖湘儿女发扬“心忧天下”的忧患意识以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共同建设美好社区、美好家园的先进事迹,将湖湘精神的性格塑造与时代主题相互契合,从而引发社区广大群众的集体共鸣,以此来满足湖湘社区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来增强湖湘社区的文化品位,提升社区群众的精神境界和鉴赏能力,从而使得湖湘文化特色社区能够始终保持强大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2、整合湖湘社区文化优质资源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湖南社区民间传统与风俗习惯,而且在社区留存了的众多湖湘历史名人故居和遗迹。这些都是建设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因此必须做好统筹规划,实现对社区文化资源的科学整合。一方面,建议在全省范围内设置社区文化资源整合的规划办公室,整体统筹全省社区湖湘文化资源的管理和配置,对整合社区文化资源提出全局性战略规划和咨询建议,在保留社区湖湘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的同时,通过资源优化整合,彰显不同社区文化的特色与多样性。同时,对社区文化资源整合必须与社区生活功能定位相互结合,在保留湖湘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努力探索使之融入社区城市功能的角色扮演路径,使之真正成为社区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尝试将社区内的湖湘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旅游文化资源,建议整合目前分散在不同社区的孤立的旅游景点,依据文化资源的年代、种类和特色,在整体突出湖湘地域文化风情的同时,注重与现代都市社区生活的发展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旅游线路,反映湖湘文化与湖湘社区生活互动发展的历史变迁,在社区范围内打造集休闲旅游、文化传播、主题教育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湖湘文化平台。

3、打造湖湘文化特色的品牌社区

就全省范围而言,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电视湘军”、“文体湘军”“出版湘军”为代表的湖湘文化特色品牌,并产生了较大的国内影响和国际声誉。但是,就社区这一层面而言,正如上文所述,在新媒体时代,社区所扮演的文化功能与影响力正在不断弱化,就全省范围而言,缺乏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湖湘文化特色的品牌社区。有鉴于此,在拓展社区文化内涵和整合社区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在社区范围内构建体现湖湘特色的文化资源品牌就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可以依据社区周边的文化资源现状,因地制宜地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例如对位于岳麓区大学城的社区而言,可以充分挖掘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以及湖南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中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打造湖湘文化教育品牌社区,通过与高等院校确立合作共建关系,邀请高校专家、教授及湖湘文化领域的知名学者在社区不定期开展湖湘文化专题讲座,或举办类似“岳麓讲坛”“道德讲堂”“百姓大讲堂”及“湖湘文化沙龙”等系列知识讲座和沙龙活动,向社区居民讲授湖湘人文、历史、地理、军事以及社会风俗民情等领域的知识,同时积极调动听众与专家展开互动,满足民众对于湖湘文化知识的学习需求,提升民众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境界。

其次,以品牌文化活动带动品牌社区建设。例如,咸嘉新村的社区文化已形成了广为人知的“四季歌”品牌文化活动:春季“元宵灯会”、夏季“文化夜市”、秋季“金秋歌咏”、冬季“家庭风采秀”。为解决举办品牌文化活动的经费问题,可以尝试引入社会资本办社区品牌文化活动的路径。例如咸嘉新村社区自2006年开始积极向辖区内企业需求赞助,举办了“钰樽楼”杯青年歌手大赛、“湘玉园”杯网球赛、“高鑫”杯青少年夏令营等文体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已经成为了社区响亮的文化品牌。[6]

再次,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加强宣传湖湘文化特色的品牌社区,特别是利用湖南卫视这一在国内具有较大知名度的电视媒体品牌,积极推行文化营销策略,开设湖湘社区讲堂、制作和播放系列专题宣传片,拍摄以湖湘文化特色社区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或纪录片,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品牌文化社区的知名度,让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更多地、更好地了解湖湘文化特色的社区建设,通过品牌社区来认识湖南,了解湖湘文化。

最后,建议成立湖湘文化特色社区品牌的专门研究机构,依托湖湘文化研究中心等机构,同时借助市场化的品牌营销机构力量,群策群力为社区品牌开发献计献策,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建立湖湘文化社区品牌资源培育和保护的长效机制,按照做大做强的思路进一步整合优质社区品牌资源,积极开拓社区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在重大文化交流活动中引入专业品牌策划和包装力量,强化品牌效果,扩大社区湖湘文化特色的工艺美术、文化旅游、民间艺术等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增强湖湘文化社区的国际影响力。

注释:

[1]吴文藻.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149―150.

[2]奚从清.论社区精神[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3) :126.

[3]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21.

[4]高占祥.论社区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1.

湖湘文化篇5

关键词: 湖南高校 湘商文化 教育意义 教育原则 教育方式

湘商文化教育指的是通过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等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湘商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一批批传承、一代扬,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湘商文化,知晓湘商精神,并将其融会贯通到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促进人们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这对中国梦的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政课程的改革、传统文化的教育都意义非凡。

一、开展湘商文化教育的意义

1.利于湖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湘商文化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湘商人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湖南商人,以通变求新的商业智慧、心忧天下的济世情怀、勤劳务实的优良作风,叱咤风云、鼎新中华,创造出无与伦比的商业价值、谱写出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商场赞歌。他们表现出来的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务实风格、和谐心态、诚信作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是湖湘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当下,加快推进“小康梦”“两型梦”“崛起梦”成为湖南新的伟大目标,在富民强省的征途中,湖南省各大高校内,若能大力推行湘商文化教育,让莘莘学子领略湘商风采、学习经营策略、感受成功之道,感悟博大精深的湘商精神,这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大有裨益。毕业之时,他们会将所学带到神州内外,带至各自家乡,在为当地建设发展作贡献的同时,也扩大了湘商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2.有利于深化湖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影响,人们追求个人利益与财富,封建主义,以及一些西方腐朽没落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亟待树立新理念、探索科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心智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源远流长的湘商文化,主要包括理实一体的商业伦理――湘商伦理文化,独树一帜的经营艺术――湘商经营文化,全面高效的企业管理――湘商管理文化,等等,其中体现的像讲求商业道德、发扬创业精神、注重人才培养、提倡艰苦奋斗、努力开拓进取、灵活审时度势、严格反腐杜弊,这些都是湖南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他们那种走出去奋力拼搏争夺市场,持续提升自己报效社会的精神,也是当代大学生成功实现中国梦想的重要精神内容。这说明湘商文化、湘商精神,都具有跨时代的现实意义。

3.有利于提升湖南高校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本质和基础。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湘商文化教育不仅能促进人的智力因素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知识的传递,而且能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净化学生的心灵,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一方面,湘商文化汇聚了湘商的理想追求、经营艺术、管理法则、用人理念等,对培育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升其人文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湘商文化对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民族精神、提高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促进和谐发展都有独特功用。

二、开展湘商文化教育的原则

1.正面引导教育的原则

正面引导的原则,是指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向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引起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机,使他们不断进步,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目的要求,我们的学校应当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富有主动精神和创造性的年青一代。湘商文化凝聚着湘商多年的心血,是湖湘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在思想意识多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利用湘商文化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进行正面引领,让他们有学习热情、前进方向和社会责任。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学校指教育教学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两者结合中掌握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湖南高校开展湘商文化教育,要落脚在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上,即使学生获得更多实践机会,使大家能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3.扬弃并举的原则

在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过程中,对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扬弃,需要我们重点审视,只有将传统文化的合理因子与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精神财富有机融合,才符合发展方向。在湘商文化教育中,我们也要坚持扬弃并举的原则,把湘商文化的研传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传承下去,与之相背离的坚决摒弃,尽力实现湘商文化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三、开展湘商文化教育的方式

1.积极组织教学研讨

组织编写优秀教材。湖南高校可以利用进行湘商文化教育的优势,组织本校骨干力量,与省内其他科研院所或兄弟院校联合,将五千年湘商发展历史进行整体性梳理、并结合典型案例整理成册,体现了湘商文化的研究成果。比如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就编写了全省第一部湘商文化教材――《湘商文化教程》,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开设湘商相关课程。首先把“湘商文化”设置为全校的选修课,以及商科专业的专业课,然后遴选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文社科类专业教师担任湘商文化课程教授事务,同时鼓励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湘商文化的研究。如湖南商务职院人文旅游学院阙庆华老师在教授湘商文化课程中,就完成了《湘商文化资源的高校德育功能研究》申报书的撰写,并成为2016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一般课题。

号召学生进行研讨。在校学工处或校团委的领导下,成立相应的湘商社团,或者湘商文化研究协会等一系列学生团体,定期开展相关话题的探讨和系列文化活动,对湘商文化进行学习和交流。如湖南商务职院的学生团体湘商文化践行会,就定期举行关于认识湘商文化的活动,有读书会、朗诵赛、演讲赛、文化沙龙等,效果好。

2.大力丰富授课形式

采用非学术性形式。在讲授湘商文化的过程中,要将其历史性、文化性与学生文化基础与学习兴趣共同考虑,不要成为学术讲座,而要深入浅出地讲解,增强授课内容的趣味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多媒体形式。在信息时代,要全面采用多媒体形式授课,文字、图片、视频、声效等综合运用,能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注,加深学生对湘商文化的理解,让学生感受湘商的魅力。

采用理实结合形式。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在湖南商务职院的湘商文化课程中,每一章节之后,有文化沙龙、拓展训练,既让学生结合课本谈及自己对湘商的认识,又有课后实践活动,让大家在实践中加深对湘商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3.扩大校园覆盖范围

利用多种媒介。各高校可以利用校报、校园网、校电视台、橱窗、海报、板报等传统媒介,广泛开展现代湘商的系列报道,以及解说湘商文化与湘商精神;同时,利用微信、飞信、微博等新媒体将一些湘商的经商成就、经验、方法等介绍给学生,让大家学到更多湘商知识。

组织各种活动。可以举行“诚信为本”宣读会,开展以湘商精神为主题的班级团学活动;举办“湘商文化”读书周,研习湘商文化;可以举办湘商文化艺术节,以歌舞小品、器乐表演等各种形式展示湘商风采;还可以以真实故事为依据,摄制体现当代学生为实现湘商新人梦想而不懈奋斗的微电影,等等。

举办专题讲座。湖南高校可开设湘商大讲堂,邀请知名湘商代表、湘商文化研究者等,举办专题讲座,宣讲湘商文化的历史、精神内涵,并分析湘商文化,这样可以培养师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湘商文化的影响力。

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组织学生考察文物古迹。三湘大地留下了历代湘商的足迹,造就了一大批从事湖湘文化研究和商业研究的专家学者。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组织学生参观湘商历史遗迹,与湖南商会联合创办特色专业的实践基地,组织访问专家和学者等社会考察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湘商文化。

组织学生参观现代湘商企业。近年来,三湘大地涌现出众多影响巨大的知名企业,湖南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参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湘商的伟大及湘商文化的魅力,树立其自信心,让湘商文化深入心中,并付诸实践活动,利用自己所学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的新湖南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5.切实坚持实践育人

积极开展校内实践。如针对湘商精神中的“诚信”,要在校内考试中加以运用,如考试前号召大家联名签署考试诚信书、召开诚信宣誓大会;平时给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将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计入其中,让学生形成从学习到生活都自觉遵守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努力开展社会实践。如针对湘商精神中的“责任”,可鼓励广大学生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助人为乐、心怀天下的品质,让湘商救世济人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如湖南商务职院开展的“传递爱心,点燃希望”爱心助学活动已开展9年,参与学生达2000多名,为益阳安化鱼水学校等多所学校的学子点燃了人生希望。

参考文献:

[1]廖佚.湘商文化的内涵研究[J].全国商情,2015(7).

[2]周忠新,孔军山.湘商文化教程[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

湖湘文化篇6

一、对湖湘本土舞蹈文化文化的认识

湖湘文化是在湖南地区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文化对湖南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关湖湘文化的研究,早已为学术界所关注。湖湘文化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广义的湖湘文化:是指自古以来陆续生息在湖南的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创造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之民风、民俗、社会意识、科学文化乃至物质文化等的总和;狭义的湖湘文化:则是指在此基础上所发展和积淀起来的文化精神。湖南舞蹈艺术,生长于楚文化和湖南原土着居民文化的艺术土壤,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风情独具的艺术风采。自古以来,在湖湘大地上便居住着苗族、土家族、瑶族等许多少数民族。1980年至1985年曾对湖南全省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了全面的普查。据调查统计,湖南有近30个民族,独特的民族习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构成了他们不同的舞蹈艺术,各民族的舞蹈都具有特色,丰富多样,异彩纷呈,共有400多个舞种,数以千计的舞蹈节目。湖湘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湖湘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结晶。在历史上,隋唐以来,《绿腰舞》等着名的盛唐宫廷舞蹈,流传到湖南。唐人李群玉曾在《长沙9日登东楼观舞》一诗中描述了在长沙看南国佳人的舞蹈的情景。特别是近代以来,这些外来歌舞与当地的楚舞和民间歌舞相融合,铸就了湖南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独特风姿。

二、湖湘民族民间舞蹈的现代教育性表现

湖湘本土舞蹈文化教育具有鲜明的工具性。一是民间舞的排练过程与表现形式体现了社会的安定、团结与和谐;是国家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充分体现;也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标志。可将这种表现变成思想性教育的工具。二是本土民间舞蹈进高校,起到了传承湖湘舞蹈文化的工具作用。

三、发挥民族舞蹈的育人功能

1、培养审美能力

民族民间舞蹈的表现,充分地体现美的各个形态。如舞蹈服装,间接地衬托了社会美中的劳动产品的美与仪表的美;服装色彩、线条的美与形体美体现了形式美。同时,人们在祥和愉悦的气氛中表演民间舞蹈体现了社会美中的生活环境美。随优美动人的旋律、生动地音乐形象、丰富多彩的音色组合与深远的意境和神韵感受了艺术的美。另外,民间舞还体现了舞者自身的纯自然的美和通过学习舞蹈后人为改造的自然美。由此可见,通过民间舞蹈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是较好的途径。

2、培养多元文化价值观

各个民族的舞蹈及舞蹈教育自身是一个多元的系统结构。湖南有近30个民族,现有近400多个舞种,各民族的舞蹈都各具特色。因此,可利用民族民间舞蹈来培养人的开放型的思维方式,树立起平等多元文化价值观。

3、促使一般能力的提升

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与表现能使紧张的情绪得到放松,使心情愉悦,在这种气氛中排练与表演,能提高人的观察力、肢体的协调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与反应能力。

4、进行思想性教育

民族民间舞的排练与表现体现了一个社会主义大家庭安定团结与和谐的象征; 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标志。这在一穷二白的旧中国是不可想象的。由此联想,这是一部政治思想教科书,使人们间接地、隐性地接受了思想性教育。

四、湖南本土舞蹈引进校园对校园文化构建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情商和谐校园文化。

湖湘本土舞蹈进校园,有利于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情商,稳定情绪,促进沟通与交往,和谐校园。柯达伊说:“有什么东西比合唱队更能表现社会的团结吗?笔者认为,民族民间舞蹈亦如是,民族民间舞蹈集体舞为主,集体舞要求全体舞蹈人员节奏、动作统一,强调分工合作。所以在集体舞的训练与表现中要培养队员们的合作精神、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自我内省能力、管理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认知和理解他人的能力以及自我激励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创建和谐、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

(二)促进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现代传媒、西方文化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与消费习惯及娱乐方式转变,多管齐下的冲击着湖湘本土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近年来,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各部门纷纷对传承民间舞蹈文化予以重视,投身于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和研究中,设立各种研究机构,以社会的力量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传承。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是湖湘本土舞蹈文化世代相传的继承人。将湖湘本土民间舞蹈引入校园秉承了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方式:环境传承、群众间的传承、社会传承。使学生们能在传承师者们的指导下,吸取更为广泛的知识,在传承中起补充作用。,既丰富了艺术教育的内容,又传承了湖湘本土民间舞蹈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进行思想性教育、情商教育、集体主义精神与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培养;还可以强身健体,促进交往,和谐学习环境。通过湖湘本土民间舞蹈文化引入校园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含艺术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素质,充分体了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三)有力补充素质教育

将湖南本土舞蹈引进校园,首先:学生的形象思维、艺术思维、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都将得以提高。其次:舞蹈教学是用形象思维的教学方式传授,比文字记载更形象生动、感人愉悦、记忆深、教育效果好。将湖南本土舞蹈引进校园是传承“历史肢体语言艺术”的主窗口,既能使其舞蹈文化精髓得以传承与发扬。又丰富了教学形式与手段,完善了高校的文化建设,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它包括了思想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含艺术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劳动素质教育等内涵。湖南本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既是湖湘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素质教育中的子系统。将湖南本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引进校园,不仅娱乐健体、社会交往、丰富文化生活,重要的是教育功能,学校是传承湖湘文化的主窗口与主阵地,也是文化建设的主干道。每一个人都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由于湖南本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与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姊妹学科有很大的联系性。我们把这种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艺术引入校园,不仅是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质,另外,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劳动素质等方面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我们把这种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艺术引入校园,不仅是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质,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心理生理素质。这样不仅培养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甚至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乃至一代人的综合素质。

(四)、促进湖湘本土舞蹈文化地理学的发展

湖湘本土舞蹈的地理分布是一个整体性的文化现象,或从整体、或以某一特定品种进行有关地理―舞蹈―人三者关系的全面研究。是复杂的学术课题。根据乔建中先生在《音地关系论》中提出的看法,它们至少有三层关系,即地理地貌与体裁分布之间的“表层关系”;地理地貌与音乐风格区之间的“深层关系”;特定的地理环境与特定的音乐品种或风格之间的“储存关系”。其中,“深层关系”即音乐风格区的形成与划分问题,又进一步涉及到划分的依据、条件等,对此,以往学术界见仁见智,存在着一系列繁难的课题。本领域只有在不断地积累材料、把握整体、细致分析的前提下,才能发现一些接近科学的结论。

(五)、加强本民族性格的塑造

沈洽先生在他的《民族音乐学10年》中提出把一种音乐与其根植之文化环境联系起来考察,是民族音乐学最重要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本质上是包含有文化地理学性质的”我认为舞蹈亦如是;文化―地理―人三者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湖湘民间舞蹈中,舞系体现了八个民族的不同民族性格,作为小民族舞蹈的湖湘舞蹈亦如是;湖南本土民间舞蹈总是透露出湘学思想中湘人那种受到儒家道德精神修炼的刚劲、务实、敢为人先的实学风格和拼搏精神,故而能表现出一种人格的魅力和精神的升华。湖南南部的江永一带是原始野生稻产地。毗邻江永的道县玉蟾洞遗址发现的稻谷证明了,道县先民在自然界不能满足人们食用需要的野生稻面前,通过栽培,改造野生稻,率先为人类燃起了开拓稻作文化的希望。湘南江永的瑶族长鼓舞就体现了湘人“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的精神。

五、总结

综上所述,将湖湘文化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融入校园,并形成一种受众面广泛的校园文化,将有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塑造更加完善民族性格。在当下以经济中心的社会结构中,新一代大学生应当有着正确并独立的审美观,立体的知识架构,良好的身心、道德素质,并在学习和工作中始终洋溢着湖南人--霸得蛮、耐得烦的务实精神。我们只有以艺术教育为途径,更进一步的发扬人文主意精神,培养一代新人的审美生存,才能适应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更是所有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参考文献:

[1] 惠颖. 民间舞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 价值工程. 2013(35)

[2] 李霞. 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教学影响的研究[J]. 华章. 2010(33)

[3] 姜磊. 浅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 知识经济. 2010(15)

湖湘文化篇7

作者简介:赵成光(1979―),湖南株洲人,株洲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班主任,研究方向:美术教育、班主任工作。

湖湘文化美不胜数,在中华文化宝库中是一块瑰宝。湖湘文化种类繁多,有湘西苗族的织染、现代园林式的神龙城、典雅的湘绣、酸辣的湘菜等,这些都是湖湘文化的象征。如何更好地让湖湘文化与中职美术教学相遇呢?

一、服饰文化融入中职美术教学

早在5000年前,就有炎帝在株洲“治麻为布,制作衣裳”的传说,开创了华夏服饰之源。今天,居住在湘西地区的苗族人民其服饰色彩和纹样尤为独特,其还较完整地保留了织染技术,他们采集和种植蓝草作为染料,把布浸入大染缸用温火煮,染过的布料及时捞出,洗净晒干,让它呈现出深蓝色,印染之布,正反分明,光洁平整。在人物素描和速写的教学中,教师可灵活地把湘西服饰融入教学中。模特穿上苗族服饰,佩戴银制头饰、项圈和胸挂,再加上自制的绣花鞋彰显民族服饰的精髓,体现了湘西人的聪明与智慧,还给作品增添了不少的文化底蕴。

二、建筑文化融入中职美术教学

在众多景观中,湖湘建筑就像一幅立体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中职美术教育紧密结合当地的建筑文化,让建筑、自然和人的认知天然合一。在《风景写生》教学中,我们选择株洲市政府打造的神农城为案例,它是神农像、神农广场、神农湖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和生态水系景观,又是神农文化展示和传播基地,还是中南地区优秀的旅游景点,是市民休闲、购物、健身、娱乐的首选。走进神农城,除了卓越的建筑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还突出未来之城的低碳理念。设计者将每一个细节,小到一棵植物,大到整个水系统都鲜活地体现了低碳理念。城内采用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建筑构建上多采用隔热、保温等国家倡导的技术;在水资源利用上采用循环利用和污水处理相结合,实现新能源、新技术的有效融合。中职美术教师通过户外写生,让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民间文化融入中职美术教学

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湖南长沙为中心,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馥郁芳香的湘楚文化气息。湘绣是用真丝在织物上绣制纹样,绣品主要有屏风、被面、枕套、床罩、桌布、手帕等,纹样有风景、花鸟、人物等。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学习湘绣,我将湘绣与绘画、书法融为一体,在配色上运用素雅的色彩,适当增强明暗对比,彰显立体感,结构上高低错落、虚实相生,空白处突出主题,形成水墨画般的典雅品质。我还教会了学生掺针掺色的技法“以针为笔,以纤素为纸,以丝线为色”,充分发挥针色的变化,巧妙地运用相近色、对比色、补色关系,将不同的色彩巧妙地搭配,生动地体现地域文化与艺术结合。湘绣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开阔了学生视野,增长了知识,更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湖湘文化篇8

关键词:湖湘文化;中式园林;景观特色

1 引言

每一个作品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灵魂,对于古城长沙来说源自本土的湖湘文化便是它的灵魂。以这个灵魂为中心进行的现代住宅的开发建造,其历程任重道远,因为它完成的不仅是一次居住风格的演变,更是精神上一次本土的“寻根”实践。

2 湖湘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湖湘文化是长期以来湖南境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文化。湖湘文化的“湖”指洞庭湖,湖南在该湖以南。“湘”即湘江,是湖南境内的第一大河。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楚文化是湖南文化的源头。湖湘文化体系包括两个源头,一个是本土源头的南楚文化,它主要体现为民风民俗、性格心理以及民间宗教等通俗文化层面;另一个则是中原正统儒学南传的湖湘学术,这则表现为学术、思想、教育及知识群体的精英文化层面。这两个源头构成的湖湘文化体系既有很大的区别,它们各以不同的承载主体、传播方式、文化功能,从而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又相互影响和渗透,并且充分体现出湖湘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相互关联的特点。

湖湘文化中蕴藏着一种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创新精神。其景观体现形式丰富多样,源自湖南的民俗如:长沙花鼓戏、花鼓灯、湖南皮影戏、长沙“木脑壳”、湘绣、浏阳花炮、湘菜、风筝、以及考古马王堆汉墓中的帛画……都是能够体现“湖湘文化”很好的景观素材。

3 中式园林的精神

中式园林以再现自然山水为设计的基本原则,追求建筑和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但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结合起来。这一思想在造园当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善于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条件,体现出人工建造时对自然的尊重与利用。“虚实相间,以虚为主”强调建筑群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建筑单体,强调整体的和谐,以“天人合一”为最高追求的精神境界。

4 中式园林的设计手法

中式园林的设计手法丰富多样,千变万化:对景、借景、夹景……。不论大小,几乎是凡有园,必有山石;同样,凡条件具备,都必须引水入园。与自然山水不同,园林中的山水除兼备自然的形神外,还要具有传情的作用。所谓“片山有致,寸石生情”是也。

5 中式园林与湖湘文化的结合实例

“嘉宇·盛世华章”采用灰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鳞次栉比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层层昂起的马头墙,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图1)。

小区景观设计在尊重建筑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采用中式园林的设计手法,兼顾三期整体联系与互补关系,强调各自主题。形式上以自然为主,“虽由人作,宛自天成”。

5.1 总体布局:小区主要景观带为一横一纵,纵实横虚两条轴线,东西南北轴十字形交错,各区错落有序,一脉相承。规划分三期建设,三期分别以漓湘、潇湘和蒸湘组合成“三湘”之说,“三湘”各有其文化主题。设计以主、次入口广场、中轴线景观节点以及商业门面前广场为重点(图2)。

5.2 南步行入口:其主要功能为人行出入,利用汉阙为保安亭,入口设置水景,利用特色石雕与文化景墙以及吉祥图案的地面铺装等特有的景观元素,强调文化氛围。设计上力求与建筑统一,张显大气的风格。入口以西为商业街,以东为庭院围墙以及微坡搭配紧密排列的树木植物围合空间,这样的处理不但很好地照顾到私密性,而且很好地起到了植物隔离粉尘与噪音污染的作用(图3)。

5.3 西车行入口:其主要功能是方便车行出入,风格上与南入口相统一,兼顾邻街商业街地面铺装的衔接,保安亭设置于入口绿化隔离带端头,方便车行出入管理。利用水景,神兽石雕以及特色景墙等景观元素造景,体现景观设计风格特点(图4)。

5.4 商业街:利用地面特色铺装,或图案、或文字,阐述格物致知和实事求是,增强其文化氛围,前后大家相望,从王船山的旁征博引、评述宏论,到魏源的洋为中用,到曾国藩的笃实学风,到毛泽东的《实践论》,其“唯实”的思想路线前后相继,近四百年湖湘文化的道统脉络非常清楚。

5.5 西南拐角前广场:西南拐角为售楼部前广场,其设计原则是:出入便利,具有较强的昭示性。为了出入便利,最大限度地满足地面停车功能需求,固以硬质地面特色文化铺装与树阵结合处理为主,中心位置设置平台,平台为水围合,平台正中为极具标志性文化特点的巨型玉玺,印章上书:“盛世华章”四字,标明主题。如若建成将会是极具特点的标志性景观。印章平台以书法雕刻(绕廓青山一座佳,登临满袖贮烟霞。星沙景物堪凝眺,遍地桑林遍囿花。韩愈)增强文化氛围(图5)。

5.6 中心轴线景观:结合建筑空间布局方式(故宫建筑布局),利用传统园林的处理手法,巧妙的结合,或先抑后扬,或显或挡,强调中心轴线景观空间,突出重点,主题序列性强。

5.7 中心下沉广场:为整个一期乃至整个项目景观的重点,开阔的空间为其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创造了先决条件,其功能主要是以聚集、观赏、娱乐为主,圆中线以南为下沉式广场,广场四周为可坐式台阶与树阵的结合。为业主提供节假聚集游乐的场合。以北为特色景墙分隔,利用大面积的草皮以及序列树阵来强化中心轴线的景观空间。由于中心轴线的空间通透性强,固而运用中式园林景观的常用手法先抑后扬,边线外形简洁自然,为植物所围合,功能合理便于管理,既是业主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又为高层住宅视野提供很好的景观视觉点(图6)。

5.8 楼间组团景观:运用中国传统造园的隔、抑、曲手法,创造一个完整而富有变化的空间序列,有前奏、有承接、有高潮、有尾声,结合周围建筑的布局形态,因势利导一气呵成,从而很好地体现中国山水文化。

一期“潇湘苑”四组团“春华园、风荷园、秋月园、冬雪园”,是以春、夏、秋、冬为文化主题,又称“四季苑”(图7)。

“春”:青砖铺地,古井涌泉,双排香樟矗立,庭荫森然怡人,体现主题“春”。

“夏”天然溪涧畅流其中,绿树青草俯仰皆是,溪边荷花摇曳,题“夏”(图7)。

“秋”筑台登高,自然坡地而望远,枫林矗立,体现“秋”的主题。

“冬”沙石为雪,体现“冬”的主题。

二期“蒸湘苑”四组团“妙音亭、对弈园、赋诗园、丹青坊”分别以琴、棋、书、画为文化主题,强调文化氛围又称“文书苑”(图8)。

三期“漓湘苑”四组团“俏枝园、香祖园、竹艺园、金丝园”以梅、兰、竹、菊为文化主题,强调休闲娱乐的功能又称“君子苑”。

5.9 架空层:将园林引入中式装修风格的架空层,与整体园林风格保持一致,既可作为雨天的休闲场所,并可降低高层建筑高容积率带来的局促感。它倡导中式庭院的生活意念和精神境界,在构成相对私密又内外对流空间的同时,讲究空间的尺度、亲和的线条和亲近自然的人居品质,完成具有独立文化品格和建筑品质的本土回归。

5.10 特色总结

在设计中“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活动”在处理手法上:结合其原有地形以植物造景为主,园林建筑小品为辅,综合利用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突出社区特色,与其它居住区相区别,同时楼间绿地环境又各有自己的主题,使环境具有可识别性,居民体会到艺术魅力,感觉到在室外就像在自己家一样,因为室内室外本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空间关系。道路系统和景观系统充分考虑人的行为规范和活动需求,以文化为轴线,大气、生态为手法,实实处处以人的需求为目的,以人为本,突出人性化的特征。

6 结论

湖湘文化篇9

【关键词】朱F基;湖湘文化;“朱氏风格”

【中图分类号】 K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570(2017)03-0015-07

哲人胡适先生说过:“大凡一个思想家,他思想体系的建立,总跳不出他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他智慧成长期中的时代环境,这是他的根。其后枝叶茂盛,开花结果,都是从这个根里长出来的。”①朱F基自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以前,在湖南生长了18个春秋,他的青少年时代即世界观形成及其智慧成长的黄金期是在湖南度过的,深受湖湘文化的滋养和影响。湖湘文化心忧天下、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根植于他的骨髓里,造就了他施政的“朱氏风格”,这在他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总理期间表现得特别鲜明。同时,“朱氏风格”又继承和弘扬了湖湘文化。

一、湖湘文化影响和孕育了“朱氏风格”

2011年《朱F基讲话实录》出版时,中国青年报概括了《实录》的“朱氏风格”,即“深刻、简单、直接”②。笔者认为,这从“为文”的角度来看是可行的,但“朱氏风格”不仅表现在“为文”上,而且表现在“为人”、“为官”上。若从后者的角度看,朱氏风格的内涵则要深刻得多,至少包含“忠诚、求实、担当、创新”的内容。而这些品格正是湖湘文化熏陶、濡染、滋润的结果。

首先,湖湘文化孕育了“朱氏风格”的忠诚精神。忠诚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基因。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贾谊“国耳忘家,公耳忘私”,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到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忠诚为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湖湘大地一直生生不息地流传下来。朱F基1928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安沙乡棠坡村一书香门弟,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其先祖在明初即来湖南定居,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和贡献者。朱氏祖屋便有“读书继世,忠厚传家”的家训。朱F基堂兄朱天池曾这样总结朱氏家族的家风:“十五世诸祖均取朝廷功名,为官清正,世励清操,为民办实事,戒奢糜,崇俭约,忠厚孝友,和宗族,睦乡邻。醇风美德,世代相传。”③朱氏家族还有唱京戏的爱好,每到闲时,叔伯兄弟便相聚一起,拉二胡,打锣鼓,一展歌喉。那些京剧的经典剧目,大多是精忠报国的题材。朱F基耳濡目染,从小养成了一种家国情怀。这种情怀在抗日战争的斗争环境中迅猛地生长起来。抗战期间,湖南既是全国抗战的战略后方,又是正面会战的重要战场,全国抗战正面战场开展的22次会战中,就有6次发生在湖南。湖南人民和军队在抗战中的斗争和牺牲深深地影响和感动着朱F基,国破家亡的感受更令他刻骨铭心,使得他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深沉和强烈。他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深情地说:“抗战爆发时,我只有9岁,救亡的歌曲,现在我还记得清清楚楚,每逢唱起这些救亡歌曲的时候,我的眼泪就要流出来,我就充满了要为祖国慷慨赴死的豪情。”①后来,他在给长沙楚怡学校百年庆典的贺信中也写道:“我虽然只在楚怡新化校址就读一个学期,但正逢日本侵略军攻占长沙,面临无家可归的时候,国破家亡之感终生难忘。唯愿母校之年轻学友发愤自强,刻苦学习,诚信做人,振兴我中华民族,实有厚望。”②

其次,湖湘文化孕育了“朱氏风格”的担当精神。勇于担当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特征。熊希龄在《时务学堂公启》中曾豪迈地说:“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立,则中国存。”杨度《湖南少年歌》更是骄傲地写道:“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蔡元培在《论湖南的人才》一文中也特别感慨:“湖南人敢负责任。”无论是抬棺西行收复新疆的左宗棠,还是舍生取义以求变法成功的谭嗣同;无论是建立华兴会以振兴中华为使命的资产阶级革命家黄兴,还是建立共产党湖南早期组织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身上都充分折射出勇于担当的精神气质。朱F基出生地长沙是湖湘文化的重镇,从小就受到先贤事功的感染。他特殊的身世又增强了这种感染的力量。他虽然出生于大户人家,但一出生便遭遇不幸,出生前便死了父亲,9岁时又死了母亲,由伯父们抚养长大。家庭的不幸,使得他少年早熟,从小就养成了自强和担当精神。在求学时,他便不畏艰难,无论条件多么艰苦,路途多么遥远,他都不言放弃。在抗日的烽火中,他随学校不断迁徙,读初中时,涉湘江,过洞庭,随广益中学辗转来到衡阳常宁乡下。读高中时,1944年到1946年,又随国立八中从新化、辰溪、泸溪、吉首辗转至永绥(花垣),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一直坚持下来,即使感染了霍乱也不放弃。他勇敢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在广益的前五个学期中,共59科次的期末文化考试,其中100分的15次,平均93.8分,有三个学期名列第一。在省立一中,他又以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他从小养成了正义感,在原则问题上从不妥协。譬如,他在广益中学求学时,学生宿舍是一栋两层的楼房,一楼住女生,二楼住男生。二楼的木板地面很简陋,木板之间有不小的缝隙。一次,有名男生泡完脚,从缝隙里看到正好有女生在楼下,就把洗脚水浇下去。楼下的女生被淋湿,引起楼上男生们一片哄笑。朱F基发现后立即制止:“不要开这种欺侮女同学的玩笑!”③

再次,湖湘文化孕育了“朱氏风格”的求实精神。湖湘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强调经世致用。湖湘学派代表人物胡宏曾说:“学也,行之也,行之行之而又行之。”王船山强调“知而不行,犹无知也。”“君子之道,力行而已。”魏源也提倡“以实功程实事”。曾国藩虽“肆力于宋学”,但主张“不说大话”,“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抗战时期的湖南教育更凸显了讲求实际、关注现实的湖湘学风。比朱F基小一岁,此时也在湖南乡下求学的龚育之曾回忆说:“我们毕竟生活在战火烽焰的时代。我们作文比赛的题目是《写给前方将士的一封信》,我们在课堂里作时论,题目是《莫斯科战的臆测》,我们在游艺会上演唱《流亡三部曲》不用化妆,我们歌咏队练的是《黄河大合唱》和《吕梁山大合唱》。”④朱F基求学的学校也都贯穿着经世致用的办学宗旨。他小学时就读的时中学校和崇德小学,灌输着“讲求有用之学”的思想。他上的中学也都是务实重行的湖南名校。广益中学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禹之谟1905年创办的,原名“惟一学堂”,一年后更名为广益中学堂,秉承“广开学路,益我中华”的宗旨。高中就读的楚怡中学,取“惟楚有才,怡然乐育”之意,形成了“自动、自学、自治、自立”的传统校风。高中毕业时就读的省立一中,1912年由符定一、贝允昕等创办,校长符定一为其制定了“公、勇、勤、俭”的校训。朱F基深受这些名校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从小养成了求真务实和关注时事的习惯,在广益初中毕业考试时,他的公民课(即政治课)成绩得了满分。

最后,湖湘文化孕育了“朱氏风格”的创新精神。湖湘文化历来有一种兼容并包的博怀,从周敦颐创建理学开中国古代思想史“三教合流”之先河,到岳麓书院“朱张会讲”创自由讲学之风气;从王船山提出“更新而趋时”,到魏源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从曾国藩、左宗棠等开启洋务运动,到郭嵩涛、曾纪泽等驰骋外交舞台,湖南人变革、创新的精神一脉相承。朱F基在湖南求学时期就受到这一精神的影响,面对问题喜欢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善于另辟蹊径。譬如,他在广益中学读书时,当时上晚自习点的桐油灯只能照亮一边,于是大家约定每隔半小时转一次方向,有时因计时不准而起争执,朱F基见状后起身挑出灯芯,两边同时点燃,光亮顿时加大了一倍。

二、“朱氏风格”继承和弘扬了湖湘文化

“朱氏L格”是湖湘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一方面,湖湘文化孕育了“朱氏风格”。湖湘文化的种子在青少年朱F基的心田种下以后,迅速生根发芽,并随着朱F基走出湖南,不断成长壮大,最终绽放出“朱氏风格”这朵奇葩。另一方面,“朱氏风格”形成后,特别是在朱F基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总理期间,又因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领导风范,使湖湘文化得以在更大的历史舞台展现风采,从而继承和弘扬了湖湘文化。“朱氏风格”对湖湘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继承和弘扬了心忧天下的情怀。心忧天下是湖湘文化的核心,“朱氏风格”将其发挥得完美极致。

一是忧国。1998年3月24日,在作为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他不无忧虑地指出:“我们国家目前潜伏着很多危机,随时都可能爆发。”①他为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忧虑。当了解到国有企业有三分之一的亏损,还有三分之一的潜亏,他心急如焚地说,“这个问题如果拖得太久,是会坐吃山空的。”②他为国有资产的流失忧虑。当发现一些地方卖企业成风,而且是贱卖,像长春拖拉机厂那样的大厂也在卖的行列,他担心国有资产会被掏空,批评说,有些所谓“卖厂”,实为送厂。卖的时候七折八扣,几乎变成零资产卖掉,然后把银行的贷款、债权都给冲掉,这不等于倒贴吗?③他为国家生态环境的破坏忧虑。看到四川大凉山地区海拔3000多米的森林被砍得一塌糊涂,又听说阿坝地区砍得更厉害,他忧虑地说:“这还了得!再这样砍下去,水土不断流失,三峡水库过不了几年就会淤掉。”④他为国家的重复建设忧虑。看到大量的加工企业设备闲置,一些地方还在不断地搞重复建设,他忧心忡忡:“搞重复建设,产品没有市场,企业不能生产,它就没办法扭亏。”⑤他为国家的服务质量忧虑。看到民航的服务质量上不去,他说,外国人首先是从我们的民航、民航人员看这个国家的素质和精神状态的。一个国家的民航服务水平很低,飞机老不正点,如果连这个都抓不上去,这个国家是没有前途的。⑥

二是忧政。作为国务院领导人,朱F基的忧国之情常常表现为对政权机关、政府部门作风的忧虑。在担任总理的第一次国务院会议上,他提醒大家:现在问题很严重,老百姓在很多方面对我们是不满意的,特别是对我们的干部腐败,贫富差距悬殊,一些基层干部作威作福,有的高级干部、漠视群众的利益,人民对此很不满意!如果本届政府对存在的弊端不进行一个根本的改革,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我看下一个世纪中国的事情就很难办。①他为政权机关的腐败现象忧虑。他说,有些事情是前所未闻的。县长买通杀手去杀县委书记,他好当书记;副县长买通杀手杀县长,他好当县长。居然腐败到这个程度!②他为某些权力部门的恶劣作风忧虑。看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山西某地公路收费,交警穿着军大衣,一来汽车就责令司机停下,开一张罚款单就是60元,司机稍有不服就加倍惩罚。他愤慨地说:“你这不是‘鱼肉人民’吗?这算什么执法机关?”③他为机关干部的特殊化现象忧虑。他说,“最近,中纪委派巡视组到一些地区和部门进行检查,查出不少问题。我就想不到,其中很多人还是我的老朋友,这么无法无天,哪儿还有半点公仆的气味?!爬到这个地位,就可以为所欲为,就可以随便享受啊?这怎么得了!”④他为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忧虑。他说,要办一件事,不开八次、十次会议就没法落实;如果发一个文件,能兑现百分之二十就算成功了;一件事情批示了十次之多也贯彻不了。他十分忧虑地说:“这么下去怎么得了!我一想到这件事就非常痛心。这件事情说明,所有好的思想、好的思路、好的政策都会在中被埋葬,这太可悲了。”⑤他为国家机关的奢侈风气担忧。他说:“我现在有一点担忧,就是我们花钱花得太多了!你们看京西宾馆金碧辉煌,钓鱼台国宾馆也是金碧辉煌,人民大会堂更是金碧辉煌,到处都是金碧辉煌。不是不要建这些设施,而是我们是不是应‘悠着点’?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⑥

三是忧民。他常常为老百姓而忧虑。在就任总理的第一次政府工作会议上,他说:一定要关心民间疾苦。有许多事情荒谬得不得了,令人发指,看了以后血压都会升高。他曾坦露心迹地表示:“如果不去关心人民的疾苦,我当什么总理!”⑦他为贫困地区的百姓生活忧虑。1996年10月,他在四川凉山地区考察时说:“我到广西、云南昭通等地看贫困地区时,都掉了眼泪。老百姓那么苦,如果还建那么多楼堂馆所,铺张浪费,于心何忍?”⑧他为征地拆迁的失地农民忧虑。他说,我非常担心的就是搞“城镇化”。现在的“城镇化”已经跟盖房子连在一起,用很便宜的价格把农民的地给剥夺了,让外国人或房地产商搬进来,又不很好地安置农民,这种搞法是很危险的。⑨他为下岗职工的生活忧虑。他说,看着国有企业职工开不出工资、生活困难,不采取措施怎么行?⑩他为假冒伪劣商品坑民害民忧虑。当他从电视上看到传销组织推销伪劣产品害人的消息后,痛心地说:推销假冒伪劣产品,害得参与者家破人亡。推销给病人的所谓“医疗器械”,搞得人家倾家荡产。我看了这个电视节目以后感到痛心。他为人民的生命安全忧虑。他说:我每天担心两件事:一件是煤矿不断爆炸、死人;另一件就是交通事故多,不断地死人。①因此,他对关注民生的《焦点访谈》格外关注,他说:“我看完后必定打电话,不是打给部长就是打给书记。尽管我知道打电话只是针对几个农民或者几个百姓的问题,但是我能为这几个农民、几个老百姓申冤,能够解决问题,我觉得好受一些”②。

第二,继承和弘扬了勇于担当的气魄。勇于担当是湖湘文化的特质,“朱氏风格”将其运用得炉火纯青。

一是勇于负责。1998年3月,刚刚当选为共和国总理的朱F基面对中外记者庄严表示:“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③他的报告、批示都彰显出果敢、坚毅、务实的风格。譬如,“对税制改革要坚定不移,坚信不疑,坚持不惑”,“坚决停止砍伐天然林”,“坚持不懈地打击经济犯罪”,等等。他说到做到。譬如,在国有企业改革上,他敢于碰硬。通过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企业优胜劣汰机制,减轻企业负担和历史包袱,积极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大力加强企业外部监管,打了一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战。在政府机构精简上,他知难而进。1998年改革之后,国务院副总理由上一届的6位减到4位,国务委员由8位减到5位,正副秘书长由10位减到5位,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来的40个减少到29个,机关工作人员减少一半。在惩治上,他铁面无私。在查出案后,他极为震怒地说:“反腐败要先打老虎后打狼,对老虎绝不能姑息养奸,准备好一百口棺材,也有我的一口,无非是个同归于尽,却换来国家的长久稳定发展和老百姓对我们事业的信心。”④在治理通货膨胀上,他铁腕相向。1993年夏天,面对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他昼夜苦干,研究出种种应急的办法: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收回超过限额的贷款,股份制公司挂牌上市,削减基建投资,削减行政费用百分之二十,重新审查开发区,改革外汇留成制度,停止用“白条”支付农民的粮款,停止地方当局向企业和农民集资,停止出台新的价格改革措施。经过这样一击击重拳,终于降伏了经济过热这只老虎。在经济体制改革上,他攻坚克难。直接主持了中国的财税体制改革、金融w制改革、价格与流通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他因此被人们称为中国市场经济的“铺轨者”。

二是勇于问责。朱F基曾不止一次公开表示对“好人主义”的深恶痛绝,倡导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1991年10月7日,他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当‘老好人’不行,一定要严格要求。如果怕得罪人,党和国家的工作是搞不好的。我宁肯不当这个官,看到问题,我一定要指出来。心软的官是带不出好兵的。”⑤他在担任总理后的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再次强调:要从严治政,不怕得罪人。“如果本届政府都是‘好好先生’,我们就对不起人民。”⑥他自己便带头做起了“恶人”。1993年7月,为治理金融混乱,他主持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命令属下银行行长在四十天内收回计划外的全部贷款和拆借资金。逾期收不回来,就要公布姓名,仍然收不回来,就要严惩不贷。为了贯彻“约法三章”,他“挥泪斩马谡”,查处了违规比较严重的12个行长,其中有支行行长、分长行长,也有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1998年8月7日,长江九江段决堤,他紧急飞赴九江,在座谈会上,他异常严肃地说:“你们不是说固若金汤吗?谁知堤内是‘豆腐渣’!这样的工程要从根查起,对负责设计、施工、监理的人员都要追查。”①对走私犯罪分子,他更是严惩不怠。他亲自督办厦门远华走私案,600多名涉案人员被审查,近300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多名罪大恶极的腐败官员被判处死刑。

三是勇于担责。朱F基事事处处从严要求自己,对于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他从不推卸责任,勇于自我批评。譬如,他为一些地方发生的安全事故自责。在2001年“两会”期间,江西万载县芳林小学发生了惨痛事件,他心情沉重地说:“发生这样一件事情,特别是发生在主席对于这种爆炸事件多次作出批示的情况下,国务院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感到心情沉重,我应该进行检讨。”②他为一些国有企业做假账自责。2001年12月6日,他在同新华通讯社总社各部门负责人座谈时说:“首先该批评的就是我,我主管经济工作十年了,至今还有68%的国有企业造假账,我首先应该引咎辞职。”③他为生态环境的恶化自责。2001年1月11日,他在环保总局听取工作汇报后指出:“问题已经这么严重,还不向全国人民发出警告,那是我们的失职!”④他为自己在公开场合批评下属时的失态自责。他在给一位部长的回信中说:“我身为总理,实不相称,平生缺失,点滴自知。上次会上失态,并非对您,实为有感而发,然大失分寸,至今歉疚在心。知我谅我,希勿挂怀。自当引以为戒。”⑤为了改进工作,他常常自我“找骂”。对于敢于批评他的香港舆论,他非常重视,说:“在内地的报纸上找不到骂我的文章,香港报纸上这类文章就多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针砭自己。”⑥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共和国总理为人民服务永不满足的赤诚情怀,以及从谏如流、虚怀若谷的崇高境界。

第三,继承和弘扬了敢为人先的胆识。敢为人先是湖湘文化的精髓,“朱氏风格”将其演绎得出神入化。

一是学习在先。俗话说“艺高人胆大”,朱F基的勇于担当,源于他深厚的学识,超人的胆略。他从小就酷爱学习,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也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从小培养了一种超强的学习能力。他具有渊博的学识,上世纪80年代在国家经委工作时便被聘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是典型的学者型官员。邓小平曾称赞说“朱F基懂经济”,外国人称他为“经济沙皇”。他以追求完美的清华精神要求自己,为了做一流的工作,创一流的业绩,他总是学习在先,思考前先。担任总理后,日理万机,但他从未放松过自己的学习。他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深有体会地说:现在确实要学习好多新知识。亚洲金融危机,我们过去没遇到过,那只有学习。各驻外大使馆发来的电报,我一份一份地看他们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分析;虽然好多内容是雷同的,是从报纸上抄来的,但看一看,可以加深一下认识,100多份电报我都看了。境外报纸分析亚洲金融危机的部分我都看,香港报纸我一天至少看3份,看的就是经济版,不然我怎么知道它的股票行情、石油多少钱一桶。你不学习,你怎么应对现在这样变幻莫测的形势?不看材料、不看电视,不看报纸,民间疾苦你都不知道、不了解,你怎么工作?⑦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使他总是站在知识的巅峰,从而能够运用自如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

二是调研在先。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为了找到适合群众愿望和要求的改革措施与发展思路,朱F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譬如,为了顺利实施分税制改革,1993年三、四季度,他率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先后到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地方负责同志交换意见,从而形成了分税制改革的科学方案。为了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他经过两个多月的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为了找到治理洪灾的根本办法,1998年大灾过后,8月28日至9月12日,他先后到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湖北、江西、湖南、四川、重庆等省区市考察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提出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的三十二字工作思路,并且作出了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决策。为了加强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1999年8月,他到延安等地考察,提出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为了解决农民种粮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他调取了农业部调查的详细数据,发现农民的负担还在继续加重,农民的收入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收入在减少,从而得出“已经到了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了”的结论。

三是创新在先。渊博的学问知识,丰富的从政经验,不懈的探索精神,使他能见人所未见,识人所未识,为人所未为。他所主持的工作多有创新之举。譬如,清理三角债有新思路。1991年4月,他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后,就着手清理三角债工作。此前国务院有关部门所进行的清欠工作主要是清理流动资金,收效不大,甚至出现前清后欠、边清边欠、越欠越多的情况。他通过反复调查研究后指出:三角债的主要源头是部门、地方和企业为追求增长速度而盲目上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缺口大,造成对生产企业设备、材料货款和施工企业工程款的大量拖欠。因此,他提出从固定资产投资拖欠这个源头入手清理三角债、顺次解开债务链的新思路。①由于抓住了源头,结果收到了投入1元清理4元拖欠的效果,使经济运转恢复正常。又如,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有新举措。1998年上半年,面对对我国经济冲击逐渐加大的亚洲金融危机,他果断地提出把宏观调控重点从治理通货膨胀转向扩大内需和抑制通货紧缩趋势,从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转向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1998年到2002年,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共发行长期国债6600亿元,带动银行配套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形成了3.28万亿元的投资规模,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建设,使水利、交通、通信等建设显著加强,并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也多渠道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了消费需求,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凭着这种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他在担任副总理和总理的十余年时间里,办了许多大事、好事、难事,为中国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湖湘文化篇10

一、脾气倔强,性格使然。无论是周扬、丁玲,还是看似温文尔雅的沈从文,一个个都是典型的湖南人,都极具个性,他们认准的道理,九条牛拉不回,谁也不会低头。周扬不原谅丁玲,认为她在历史上有污点,并不是周扬不喜欢丁玲的个人,而是他认定的历史事实不容更改。丁玲对此很不理解,一直想听到周扬说:“我错了。”但周扬最终也不肯说。对此丁玲十分恼怒,甚至死后都不愿意周扬列入治丧委员会名单。(1)丁玲对沈从文的严厉批评也是如此。就是沈从文本人,对其学生萧乾的不原谅也大体相似。

作为那个时代的优秀分子,他们走过了艰辛的大半辈子,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他们谁也不容别人指责,谁也不服谁。这正是湖湘文化的特点,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本性。特别是中国传统的正直文化人,非常珍惜自己的名誉,视名誉比生命更重要,不容任何人以任何理由玷污。丁玲晚年看到沈从文30年代所写《记丁玲》(2),对沈从文把她父亲写成随意赠人马匹的傻子难以容忍,把丁玲跟胡也频的结合写成是出于单纯的肉欲,并用隐晦的笔触在丁玲的私生活上蒙上了一层桃色,说丁玲渴求的是“一张男性的嘴唇同两条臂膀”,受“肉体与情魔”一类影片影响,神往于英俊挺拔骑士风度的青年,然而胡也频却相貌平常,苦学生模样,“能供给她的只是一个年青人的身体”。把胡也频写成是既无文学才能又无革命理智的人,“有的只是较才识三倍以上的热情”,“只是一种南方人单纯勇往的热情,并非出于理 智的抉择”,是受了革命宣传的欺骗与迷惑。对革命烈士胡也频的这种歪曲,丁玲在感情上当然无法接受。(3)

对于沈从文谈到他们三个人的生活时,历来采取“同住”的说法,丁玲更不能同意。尽管沈学研究者凌宇解释说: “同住”并非“同居”,二者的区别,在汉语的习惯用法里,应当是明确无误的。“同住”二字引起的一些海内外人士的疑问,大约是受了有关传闻的影响 ,企图从当事人那里寻找佐证的一种联想。沈从文用不着以有意的含糊来混淆视听,以损害丁玲的名誉。至少贬损别人的同时也脏污自己,即便对沈从文自己, 也不是什么聪明之举。丁玲在“同住”二字上产生的未曾明言的惊讶,似乎同她直到80年代才读到《记丁玲》一书时的整体心境有关。其实,早在1931年 ,她就看过有着同样提法的《记胡也频》。由于时间过去了50年,她大约是早已忘却了。在对严文井说“他写我们三个人睡一个被窝”时,丁玲对沈从文一定有着深深的误解。这误解如今永远只是误解了。(4)

沈从文、丁玲,各自的文学成就和曲折的人生道路,本身就是独立的高峰,有各自的风景,他们即使从不相识,他们即使没有恩怨沧桑,他们的过去也可以作为独立的存在而丝毫不减其耀眼的风采。他们的恩怨沧桑,成为他们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折射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性格的复杂,反映这一代人的心境历程。至于周扬的不原谅丁玲,则更多的是政治上的意义,但与传统气节贞操不无关系。

二、趋时心理,追求进步。湖湘文化的特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紧跟时代,与时俱进,以及强烈的责任心,是近世以来湖湘人的最大特色。经历“十年动乱”后的沈从文、丁玲、周扬,饱受折磨,也经历了长期的思考,对社会、对历史可以说是深思熟虑,了然于心。一方面,他们对自己过去有反省,更多的是对时代、对社会、对历史的思考。当中国的春天来临时,他们谁也不愿失去这个宝贵机会。沈从文的学生萧乾关心他的生活,为他争取起码的住房条件,按理应得到沈的表扬。恰恰相反,沈从文对此十分反感,认为是给他的脸上抹黑。萧乾回忆说:“1973年2月,我由于干校放假,回京治病,顺便为解决自己的住房问题而奔波。沈老师已经在1972年返京,在东堂子胡同的一间北屋里编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张双人床占去了一小半面积再加上桌椅,就几乎转不过身了。张兆和师母住在隔壁一条南小街的另一个胡同里。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每天得走一里多路去取老伴儿为自己做好的饭。我当时蜗居在北小街门楼胡同八米门洞改成的斗室里。干校把我们这些在京等待分配工作的外语干部纳入出版口的编译组,每天骑车上下班,必然经过沈先生所住东堂子胡同口。交通之混乱使我不断地为老人的安全担心,所以在为自己的住房问题奔波的同时,也频频为他呼吁。1975年的一天,在上班途中,遇见了张兆和,简洁把此事当面告诉了她。几天后,我在东堂子胡同东口遇见了沈老师本人。我下了车,跟他寒暄。没想到,他声色俱厉地对我说:‘我住房的问题用不着你张罗。你知道吗,我还要申请入党呢。’说罢,掉头而去。” (5)沈从文的这种态度,是耐人寻味的。有人解释是沈从文对萧乾解放后追求政治风气的不满,恐怕不能说明问题。回顾那个时期,茅盾等知名作家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沈从文的话不能仅仅理解为对萧乾,而没有本身的思想在里面。丁玲的不原谅沈从文,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基于同一道理。

三、运动结晶,时代产物。俗话说:“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绳”。经受历次政治运动的老人们,尤其是文化老人,对此感触更深,也最能掂量出其分量。为了自己的晚节,也为了后人,更可能是为了给历史以交待,他们才如此不遗余力地争论乃至于无情。当丁玲晚年见到沈从文的《忆丁玲》后,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义愤填膺,写出了《也频与革命》,对沈从文进行鞭挞。这正如周良沛所说丁玲晚年如此做的原因:“ 她晚年,是把自己的政治节操放在一切之上的,这和她的倾向、信仰,以至于时代造就她很政治化的一面有关,也确实是对这几十年间有人老想从政治下手 ,把她置于死地,又为中央给她平反设置障碍的最敏感、最直接的情绪反应。于是,在她看到《记丁玲》中对她的理想、信仰和对左翼、普罗文学的诸多类似以上的那种评论时,其情绪,就跟当时(知道)有人还从台报港刊上搜集她软禁南京时的材料作枪炮一样。”(6)后来胡乔木对周扬异化论的批判,也如出一辙。脱离时代,讨论任何问题都徒然无益。

历史无情,追本溯源,无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湖湘文化的精神物质,还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对周、沈、丁三位文学名人晚年的恩怨原因探析,都不能对谁进行指责。他们这段特殊的晚年矛盾情结,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无论从文学文化的角度,还是从传统文化、湖湘文化的角度来分析,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诚信、超脱、宽容,这些民族宝贵精神必须发扬光大。继承曾子、思孟学派的湖湘文化讲求诚信、慎独的做人准则,这些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都尤为重要。

儒家创始人孔子讲礼,他的弟子曾参重礼,但更重仁,开创了思孟学派。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7)有一次,孔子特别点了曾子的名,说:“参,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孔子离开以后,门人就问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从这次谈话中可见,所谓忠恕,正是曾子对于仁的一种表述形式。不过曾子的忠恕是偏重于内心的修养,孔子的仁则有更多的政治理想。 曾子讲仁义,讲孝悌忠信。他虽然没有留下专讲性善的材料,但这些都跟性善的思想相联系。后来子思作《中庸》,孟子言性善,言仁义,言仁政。从思想体系上看,子思、孟子跟曾子这一个流派影响深远。尽管战国中期的学风使孟子带有辩士的作风,而其创始人曾子却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表现出一种拘谨的人生态度。这个流派,在相当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但在上个世纪初,由于革命与时代需要,受到了无情批判,以致人们数典忘祖,把斗争当成唯一的生存法宝。斤斤计较,习惯于批斗,成了时代特征。周扬、丁玲、沈从文的恩怨,在某种意义上正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特殊遗产。他从一个侧面告诫人们,民族的美好传统不能丢,诚信、宽容,是一个成熟民族的标志,一个杰出的文化人必须有所超脱才行。

二、运动不可再兴。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几乎是运动的产物,斗争的阴影在部分人的心中仍有位置。近年来,连续几个省作协的作家炒着要退出协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作家队伍的真实面貌。(8)而一部所谓《文人秀》中篇小说,则更弄得某个省的两个省作协副主席动手打人。作家也是人,他们有自己生活的方式,也有自己的自由,怎样管理作家队伍,也不是本文要讨论的话题。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近年来作家队伍的这些是是非非,不也是运动观念的反映。作家、尤其是专业作家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深入生活,反映时代,反映人们生活才是文学的头等重任。

三、文学,应以作品说话。上个世纪末,人人预言,21世纪,文学将与教育等消失。这显然是无稽之谈,文化的延续,民族、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没有文学与教育。不可不注意的是,近年来的文坛,从少年儿童写作、美女写作,到下半身写作、名人出书,闹得沸沸扬扬,让人对文学的发展极为失望。当然,也有大批坚韧的作家们在顽强坚守阵地,创作了不少好作品。最近韩少功出版的《山南水北》,就是他6年间每年隐居半年,体验生活的产物,也是他给新世纪的一份满意的文学杰作。(9)文学家应该以作品说话,正如早年丁玲感叹的“一本书主义”,没有扎实的功底,丰富的思想与艺术修养,要写出好作品是不可能的。

沈从文、丁玲乃至周扬都以自己文学上的成就感到后来人。他们晚年的恩怨只是他们人生的一个插曲。我们不能只看到他们的矛盾,更要看到他们的友谊,看到他们留下的文学成果。事实证明,只有被历史与人们认可的文学作品,才是一个作家的真本事。当下部分人的商业炒作,以及一些人的一味争论,并不是正途。

作为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沈从文、丁玲、周扬在历史上都有着他们自己的地位与影响。本文仅就其晚年恩怨,谈谈自己看法,并没有否定谁,而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则更是英雄史诗般的时代,只不过传统东西太少了一些,21世纪今天,我们应当从中学习好的东西,摈弃与时代不相适应的部分。

注释:

(1)王增如:《无奈的涅——丁玲的最后日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2)一说,丁玲过去曾见过《忆丁玲》一书,当时没有意见,晚年再见到此书时,如此愤怒,令人费解。如果果真如此,则更能理解丁玲晚年对自己名誉的重视。

(3)陈漱渝:《干涸的清泉——丁玲与沈从文的分歧所在·人物》,1990年第5期。

(4)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

(5)引自魏邦良:《沈从文与萧乾的恩恩怨怨》,《读书文摘》2006年第1期。

(6)周健强:《记沈老给我信的前后》,《散文世界》1989年第8期。

(7)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