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应用十篇

时间:2023-04-02 05:52:18

科技创新与应用

科技创新与应用篇1

1.高聚焦超声治疗肿瘤的研究走向世界

超声治疗作为一个重大科学问题,其从体外对体内肿瘤无创治疗的思想缘于美国人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梦想。我国通过“九五攻关”重点项目“高聚焦超声治疗肿瘤的研究”突破了近半个世纪HIFU技术走向医学临床的根本障碍,使得HIFU技术的潜在价值转变为现实,引发了21世纪初HIFU的迅速升温。2001年,我国该设备出口英国牛津大学丘吉尔医院,开创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大型医疗器械出口西方发达国家之先河。

迄今为止,我国该技术已经在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安装和临床推广使用,累计治疗肿瘤患者上万例,治疗非肿瘤疾病患者超过100万例,2005年欧盟CE认证临床结论为“一种安全、有效、精确、无创的治疗方法”。中国已经拥有该领域核心技术,在标准上也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2.戊型肝炎疫苗研发世界领先

我国第一种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病毒疫苗――重组戊型肝炎疫苗是世界上唯一进入并完成Ⅲ期临床试验的戊型肝炎疫苗,标志着我国在戊型肝炎疫苗防控领域居世界领先行列。

戊型肝炎疫苗的研制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以及省、市科技重大项目,在上百名高层次研究人员前后10年的艰苦努力下,取得了关键性的理论和技术突破:(1)准确鉴定出戊肝病毒保护性抗原决定簇并阐明其分子结构特征;(2)利用大肠杆菌首次表达出高活性戊肝类病毒颗粒。基于这两项关键突破研制出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在灵长类动物试验以及临床研究中显示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保护效果。该疫苗的系列研究发现已先后申请5项国际国内发明专利(3项已授权),在国外知名学术刊物发表相关论文20篇,引起了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

3.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流感救治药物 ――帕拉米韦三水合物原料药及其注射液

作为新型的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帕拉米韦三水合物不仅是目前针对H5N1型禽流感病毒活性最强的化合物,而且能有效治疗季节性流感,保护公众健康,在新型流感或大流感爆发的危机时刻的作用尤为重大。该药已于2009年1月完成I期临床研究,结果安全、有效,代谢学性质良好;临床采用静脉滴注给药,单次给药,有利于重症流感的救治。特别是其全新结构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克服流感包括人禽流感病毒对现有药物磷酸奥司他韦(达菲)的耐药性,有效丰富了防控流感大流行的药物体系。

帕拉米韦三水合物对于强化和完善我国流感大流行药物治疗体系,尽可能减少新型流感大流行造成的危害,加强和提高我国应对新型病毒性传染病的自主防控和快速反应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生态环境领域

1.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支撑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主要成果:针对国家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江河源区保护,重点推进了三江源区及高原退化草地恢复技术模式开发与示范,目前示范区植被恢复显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提高,对于构建国家重大生态安全屏障发挥了重要作用。科研人员在条件艰苦的、生态脆弱地区坚持长期工作,为生态保护科技工作与地区生态保护贡献了巨大的努力。

2.提高生态与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针对对长江中上游西南山地、喀斯特岩溶地区、黄土高于等典型生态脆弱区,按照“恢复功能,支撑发展”的生态治理指导思想,坚持生态恢复重建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一批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已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3.增加“碳”汇,主动应对气候变化。针对崇明岛滩涂生态破坏及崇明岛生态城市建设、世博园生态规划等需求,开展的滩涂外来物种防御技术、围垦湿地恢复技术、世博园生态规划技术与示范推广取得实效,与该地区实施的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相得益彰,为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模式探索提供了实践。

4.催生一批生态治理高技术企业,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在加快生态治理技术进步过程中,积极探索多种生态产业发展技术模式,增强重大生态治理工程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先后建立了高效草业、舍饲畜牧业、绿色农产品加工业、药材生产加工、草原生物药剂等一批生态产业发展技术模式,催生了多家专业从事生态产业开发的高技术企业,多数已实现产业化生产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产业发展格局,对于加快工程建设区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5.自主研发脱硫技术与装备在国内脱硫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已逐步攻克了脱硫工艺自动化控制、流场模拟和设备大型化等关键技术与装备,形成了以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为主,氨法、镁法、流化床法、炉内喷钙法和海水法等多种技术并存的格局。

烟气除尘装备研制与产业化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除尘设备主要包括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等,主要应用于电力、冶金、建材、造纸等行业的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除尘等,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产品科技含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电除尘方面,电除尘加工生产能力和应用数量以及研究开发水平均位居世界前列。电除尘器产品不仅可满足国内需要,还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环保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具有实力的行业。

6.水处理设备集成化和药剂制造水平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稳步上升,水处理产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水处理装备制造行业快速发展,逐步具备制造核心装备和成套产品的能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控、材料、传感等方面的科技进步带动了环保装备制造行业制造水平的突飞猛进,逐步具备提供成套产品的能力。常规水处理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核心设备开始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在全球水处理化学品和服务领域增长速度最快,增速超过GDP增速。

7.新型城市垃圾焚烧成套技术与设备长足发展,有效控制了烟气排放、填埋渗漏等二次污染。

“十五”期间,我国针对垃圾焚烧技术、成套设备和二次污染控制进行了国产技术研发,形成了适合焚烧处理我国高水分低热值生活垃圾的炉排炉焚烧系统成套技术和设备集成,实现炉排焚烧炉、全过程中央控制、耐腐蚀余热锅炉、循环流化反应分离器和布袋除尘器的半干式烟气处理系统的集成。

8.环境监测技术与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光学等高新技术的综合运用促使常规环境监测设备取得重要进展,高端产品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常规污染物在线监测趋向国产化和自动化,连续自动监测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多学科高新技术的结合促使环境监测仪器向高质量、多功能、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但市场化产品自给率不高。

(三)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科技部践行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持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科技创新与应用篇2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的优势

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

数学科学的另一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景来分析。正是因为抽象的情景不能得到直观、有效的展示和分析,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为此长期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恰恰在这一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它能使这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景,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难度。

2.利用多媒体进行自主性、合作性探究式学习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作学习,以问题共同解决、培养能力为中心并且强调终身学习的思想将深入人心。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动力,现代数学教育更是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传统的数学教育由于多方面的限制,片面强调了数学重视演绎推理的一面,忽视了数学作为经验科学的一面。现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已经有许多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和图形计算器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和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有助于提高知识容量

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教师,不能再满足于一支粉笔、一张利口,博闻强记、引经据典的传统教学;应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尝试将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传统的一笔一书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已经大大滞后于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了,要想做学生喜欢爱戴的与时俱进的教师,就必须另辟蹊径的创设适应时展的开放性课堂,顺应新的教育方向去探索、去发现、去实践。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之中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相关软硬件支持,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以及网络信息下各数学原件、数学问题的生活原形等不同形态的信息,超越了课本的局限,拓宽了数学的范畴,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创造出使知识、学问来源多样化的人文教育环境。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整合有助于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现在,大多数的教师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的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整合有助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师生或生生的协作工具。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人数、教学内容等种种因素的限制,常常使得教师有心无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计算机网络环境大大扩充了协作的范围,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的支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们在课程中,提高了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了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无法在书本中学习到的能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交流是教学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信息技术不仅是在课堂上,同时在课下也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良好的交流工具。我和学生都有QQ和e-mail联系。我在QQ聊天中,经常会单独辅导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给学生讲解有困难的题目。有时,我也会跟学生聊一些学生们关心的问题,这可以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五、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发挥师生的创造力

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协作能力,最重要的还是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种目标的教学时,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在函数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绘制函数图像,观察总结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科技创新与应用篇3

【关键词】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研究

现代的煤矿生产逐步对机电一体化加以实现,这种实现实质是指将自动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机械和计算机等技术进行复合的应用,是由传统的机械工程转变为微电子技术方向的由多种现代化技术相互融合的综合技术,因此应用实践非常的广泛。煤矿工作若想达到高产、高效的程度,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是唯一的选择。我国现阶段对于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正处于处于阶段,各项技术的应用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强化,本文对该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以后应用的相关借鉴。

1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

机电一体化的实质内涵是以系统工程为基础,将机械和电子等多种相关技术加以融合,从而使系统整体和产品具有最佳的性能。机电一体化作为技术群组的一个总体称呼,它是由很多表现出特定功能的电子和机械设备组成,机电一体化即为电子、机械工程的有机整体,其反映的思想也是系统设计理论与集成综合技术。实践中可以看到,机电一体化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自身所拥有的节能性,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基于运行和负荷情况自主进行控制与调整,使能源的使用量与排放得到有效减少。第二,结构构成简单,有较高的实际可操作性。机电一体化是以应用模块化、标准化为基本要求,通过设计制造而成,因此非常的严谨,而且这一体系可以将信息处理、监视以及运算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由此可见,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使之逐步趋向于现代化、智能化和规范化,在当前国内煤矿生产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

2 我国应用机电一体化的历史

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处于萌芽状态应该归于我国自行研究所设计出来的第一套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的投入使用。但当前国内机械化综合应用仍然刚刚起步,具体应用过程中仍需依赖采煤机由液压牵引转化成电牵引。自从那以后,不断出现和应用的技术便层出不穷,像支架电液微机技术、故障诊断等。21世纪,我国的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所进行的研究与应用在大型固定设备的煤矿安全生产监控和后备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果有目共睹。但是,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国内的采煤技术依然非常的落实,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不足。

3 煤矿发展中的机电一体化应用分析

第一,提升机上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采矿实践中,电气自动化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对于采煤机而言,以前的起步标准必须是中厚煤层,现在已经可以在浅煤层相应进行实施。目前,因对滚筒式采煤机的运用,基本可以从整体上使大功率、高产量开采的目标达到。滚筒式的采煤机在牵引方面的飞跃是区别于其他传统的采煤机的。其良好的牵引特性使它可以对较大的阻力进行克服并且及时地向电网反馈电能。与此同时,这种具有极高可靠性能的牵引方式不仅尺寸较小、操作便易,而且使用年限很长,检修工作无时常进行的必要,工作质量和效率非常的高。

第二,煤矿运输过程中的机电一体化应用。煤矿井下原煤进行输送的首要工具是带式输送机。其具有的特点主要有:效率高、大的输送量、可靠运行、较容易实现自动化、连续长距离输送等。当前,驻澳的此设备所应用的是CST可控的软启动装置,此装置是机电液一体化的综合。其软驱动装置是特意为平滑起运送大惯性载荷而研究设计的,一条皮带运输机由多台或者是一台CST驱动的。因为一些条件,比如动态分析、在线监控以及启动延迟等技术制约,造成国内带式输送机驱动点仍不能同时超过3个,这就严重影响了国内输送机单机运量、长度。除此之外,国内输送机主要存在的缺点也不少,像其灵敏度和寿命低、可靠性差以及监控设备功能少。

第三,煤矿生产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在当前国内矿井生产实践中,对机械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一些大功率机械设备要求更高一些。基于此,多数情况下都会将真空开关有效的应用在高压开关柜上,从而提高其服役期限。维护量相应减少且功率因数得到提高;同时,基于胶带机的应用,可以实现煤矿生产中的集中控制,并且还可以有效加强图像化以及信息化设备监控,这对全面提高煤矿生产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煤矿生产自动监控过程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实践中,通过微电脑自动变速控制,可以实现对煤矿生产中的综掘机在线监控,以实现煤矿生产的简单化与实际可操作性,从而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在此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电机的作用,以有效降低能耗,提高人员、机械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在目前国内形势下,对于微电脑运用,实行综合采煤机的有效控制,非常有益,同时它还可以让机械针对那些原本危险或者无法靠近的地方进行机械作业。

4 我国机电一体化的成果及其发展前景

机电一体化的投入使用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矿工的劳动强度,增加收入,而且对于煤矿生产的安全可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从整个层面上而言,其综合效益是非常可观的。同时,其对稳定煤炭市场有序健康的发展加以促进,也对我国的现代化进行建设有利。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的广泛,而且其未来应用价值会更大。

从实践中来看,如果机电一体化按照当前的势头继续发展,则一定会成为一种绿色环保技术。在此过程中,还要对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进行有效利用,对机电设备中的通信功能予以强化。同时,还要切实对当前机电类产品进行有效改进和完善,增强其用途,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5 结语

本文主要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为以后对其研究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从而为我国煤矿事业的发展奠定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1]郝锦龙.煤炭企业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0).

科技创新与应用篇4

关键词:TRIZ;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进入21世纪,技术创新对我们国家来说至关重要,一个国家要想真正的强大起来,必须要掌握一些核心技术,由于计算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原因,计算机文化技术的重心在欧美,我们要想迅速掌握这种计算机核心技术,当务之急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此我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首先必须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创新系统理论与方法,熟练使用创新工具等。

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单靠做几次创新技术讲座、做几次报告是不会起太大作用的,要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使创新教育形成一种良性氛围,为此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重点去抓:

一 选择创新理论工具,培养创新型教师

TRIZ理论是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在1946年,通过在250万份发明专利中抽取的200万份总结出40个发明原理、39个通用工程参数,从而确立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目前被公认为是使人聪明的理论,它是解决发明问题的工具,实际上也是解决矛盾的工具。TRIZ理论中的40个发明原理适用于理论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在微软、三星、NEC等大公司屡见奇功,并且这一创新理论在美国得以进一步的完善和扩展。黑龙江省2007年被国家科技部定为科技创新试点省,黑河市被定为科技创新示范城市,率先在垒国举办了全国第一期TRIZ理论研讨班,我院于2008年4月份还成立了部级TRIZ理论研究所。并对全院教师进行TRIZ创新理论培训,提高每一位教师使用TRIZ理论工具和在实际工作中应用TRIZ创新理论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也选用以TRIZ理论工具为基础,进行应用研究探索。

二 理解创新内含,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一提到创新,学生们往往理解为新技术的发明与新产品的设计制造,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见字生畏,为此我们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课中增加了“计算机与科技创新”内容,加强学生对创新内含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TRIZ理论体系中对创新内含的五个层次一一讲授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创新不只是新产品的发明、新技术的革新,一些小的技术改造、产品的外观设计优化、软件的界面优化等都属于创新,同时我们列举出大量创新实例,引导学生对创新的理解。如利用“局部特性”原理发明usB接口,人体工学键盘,维护工具箱,利用“联合”发明原理生产出CD宝、计算机反病毒软件系统等,利用“多功能”发明原理发明带红外线的遥控器(可做教鞭)、具有扫描、传真和复印功能的打印机等等,这些都包含着创新,另外,让学生理解创新是方方面面的创新,不只是生产出新的产品,既有原始创新,也有理论创新、工程创新、应用创新、改进创新、技术创新、集成创新、使用方法创新、引进消化中的再创新等。

对已开设过这门课的学生进行“计算机与科技创新”内容的专题讲座。

在讲座中利用我国2007年申报专利中自主创新比例情况数据说明创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例如:DVD技术是日本技术专利,而我们中国是生产DVD的世界大国,但我们的企业去年出口到欧美1台DVD,成本是12美元,需支付日本技术转让费18美元,而我们出口1台DVD只卖到31美元,我们的利润只有1美元。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谁掌握创新技术,谁掌握核心技术,谁就主动。

然后我们列举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方面创新的事例,使学生明白创新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只需要我们时时、事事留心,再掌握一定的技术和创新方法,这一点是不难做到的。

三、紧扣课程知识内容体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氛围

课程知识内容体系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学方面,所有教师根据当前我国IT行业市场需求现状和教学科研研究成果,坐在一起对教材内容体系进行重新合理编排、论证,体现新知识、新技术的特点,使课程间的衔接更加科学合理,教材知识体系充分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培养目标。如在讲接口时,我们利用TRIZ理论的发明原理和矛盾矩阵表从串口讲到并口,再到uSB接口,从键盘鼠标的PS/2接口讲到USB接口,从硬盘的IDE、SCSI到SATA等等;又如在讲计算方法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时,从顺序高斯消元法算法讲到高斯主元素消去法算法,让学生在编程中比较两算法结构的优劣,在对比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每一位教师的每一门课程都时时渗透着创新意识教育,这种教育并不是教师刻意进行的,师生都感觉到非常的自然。

教师授课方法灵活、丰富,充分体现个性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深化,大学课堂教学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现象有了很大改观,但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教师大讲特讲的讲授方式还是主角,为此,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系教学网站和答疑邮箱,将课程资源事先放到网上,这样在授课时“探究式”,“讨论式”、“问题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得以充分应用。利用问题创设情景,然后利用TRIZ理论分析,找出对应的通用工程参数,利用矛盾矩阵表查找出解决矛盾的发明原理,这种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们的个性化能力和创新意识。

开展多种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课程设计”教学环节,深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旨”的三主教学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教师是观察者、帮助者和设计者的角色,作为学生,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

为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综合性设计性开放实验、“数学建模活动小组”、“程序设计小组”、“动画制作小组”等多种课外技术活动,使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明显得以提高,学院一年一度的“数学建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课件制作大赛”、“学生讲课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体现创新能力的舞台。

四 TRIZ创新理论工具的教育使用

科技创新与应用篇5

关键词:节能施工;国家核电;科研创新;基地;技术研发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2号研发楼属乙类节能建筑,体形系数S=0.13。建筑为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外墙外保温体系,墙身细部:女儿墙、地下室外墙、外窗口等部位均采取断桥保温措施。本工程为节能公共建筑,技术研发主楼窗墙比分别为:南向0.65,东向0.53,西向0.51,北向0.51;2号研发楼窗墙比分别为:南向0.56,东向0.48,西向0.58,北向0.41。

2、节能概况

2号研发楼屋顶、外墙部位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注:1、设计建筑保温部位补充说明

上人屋顶保温包括:无 ;

不上人屋顶保温包括:所有屋顶;

外墙包括:不透明玻璃幕墙+屋顶机房外墙;

接触室外空气楼板包括:无;

非采暖空调房间与采暖空调房间之间的楼板与隔墙包括:地上各层非采暖空调房间与采暖空调房间之间墙面位置详见墙身详图;地下采暖空调房间请见地下各层平面流动图。

2.2外门窗、透明幕墙构造做法及性能指标

注:中空玻璃单片厚度应符合《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间隔层为氩气。

3、主要项目施工方法

3.1外墙体节能工程

本工程外墙保温在护墙外侧粘贴90mm岩棉保温板保温,传热系数为0.44 K W/(m2.k)。

外墙出挑构件及附墙部件,如阳台、雨罩、靠外墙阳台栏板、附墙柱、装饰线等部位均采取断桥保温措施。工艺顺序为:基层墙体清理材料准备配粘结胶粘贴挤塑板安装锚固件隐检验收。

清理混凝土墙面上残留的浮灰、脱模剂油污等杂物。剔除剪力墙接槎处劈裂的混凝土块、夹杂物等,并重新进行修补;窗台挑檐按照2%用水泥砂浆找坡,外墙各种洞口填塞密实。要求粘贴外墙保温材料表面平整度偏差不超过4mm,超差时对突出墙面处进行打磨,对凹进部位进行找补(需找补厚度超过6mm 时用1∶2.5水泥砂浆抹灰,需找补厚度小于6mm 时由保温施工单位用聚合物粘结砂浆实施找补);以确保整个墙面的平整度在4mm内,阴阳角方正、上下通顺。

配制砂浆:

(1)施工使用的砂浆分为专用粘结砂浆及面层聚合物抗裂砂浆。

(2)施工时用手持式电动搅拌机搅拌,拌制的粘结砂浆重量比为水:砂浆=1:5,边加水边搅拌;搅拌时间不少于5min,搅拌必须充分、均匀,稠度适中,并有一定黏度。

(3)砂浆调制完毕后,静置5min,使用前再次进行搅拌,拌制好的砂浆应在1h内用完。

粘贴外墙保温材料:

施工前,根据整个外墙立面的设计尺寸编制挤塑板的排板图,以达到节约材料、加快施工速度的目的。挤塑板以长向水平铺贴,保证连续结合,上下两排板须竖向错缝1/2板长,局部最小错缝不得小于200mm。

(2)指定某一基面处理完成的楼层作为样板层交与外保温单位进行样板层施工。挤塑板的粘贴应从细部节点(如阳台、挑檐)及阴、阳角部位开始向中间进行。施工时要求在建筑物外墙所有阴阳角部位沿全高挂通线控制其顺直度(注:保温施工时控制阴阳角的顺直度而非垂直度),并要求事先用墨斗弹好底边水平线及100mm控制线,以确保水平铺贴,在区段内的铺贴由下向上进行。

(3)粘贴保温材料时,板缝应挤紧,相邻板应齐平,抹完粘结剂后,立即将板立起粘贴,粘贴时轻揉、均匀挤压,板与板间挤紧,碰头缝处不留粘结剂。粘贴岩棉板时应做到上下错缝,每贴完一块板,应及时清除挤出的粘结剂,施工时控制板间缝隙不得大于2mm,板间高差不得大于1.5mm。当板间缝隙大于2mm时,须用岩棉板条将缝塞满。

(4)岩棉板与基层粘结砂浆在铺贴压实后,砂浆的覆盖面积约占板面的30%~50%,以保证岩棉板与墙体粘结牢固。

3.2 外门窗、透明玻璃幕墙节能工程

外门窗、透明玻璃幕墙及普通玻璃幕墙的玻璃部分间隔层为12mm空气层,玻璃种类为中空Low-e玻璃,开启部分外窗应设活动防尘沙扇,卫生间门窗内侧玻璃为磨砂玻璃。针对热桥采取断桥措施:所有幕墙、天窗和外门窗均采用PA断桥铝合金框料。窗口外侧四周墙面按照外保温进行保温处理,粘贴90厚岩棉板保温层。窗框与四周墙面用发泡聚氨酯保温填实。密封胶条:采用耐老化性、耐侯性、耐臭氧性、耐高低温性优异的三元乙丙(EPDM)胶条。主要工艺流程:测量放线剔凿埋件内侧立框安装内侧横框安装防雷装置的安装层间防火封修中空玻璃安装安装外部装饰扣板注胶作业清洗。

3.3 屋面节能工程

本工程屋面采用60mm厚SF憎水膨珠保温砂浆作为保温材料,硬泡聚氧脂传热系数0.41。作业条件:基层表面应平整、牢固、干燥(含水率小于9%),无油污并清扫干净。基层与突出屋面结构的连接处及基层转角处应为圆弧形,其圆弧半径为100mm。有组织排水的水落口周围应做成略低的凹坑。伸出屋面的管道,设备或预埋件等,均必须在保温层施工前安装完毕。

施工方法:工艺顺序为:封堵管洞清理基层测量放线检验铺SF憎水膨珠保温砂浆检验找坡层施工找平层施工检验防水层面层。清除干净楼(屋)面上建筑材料。用细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掺UEA膨胀剂,封堵洞口、雨水口、立管根部缝隙,捣实抹平。基层处理:清理干净屋面上残留混凝土、砂浆块、坑洼部位修补平平整,用扫帚扫净屋面。依据标高点在女儿墙上面、设备机座上面设置屋面基层做法标高控制点。基层清理干净后,铺设保温层前应对其基层进行检查,平整、干燥、洁净,并办理交接手续。从屋面一边开始打点铺SF憎水膨珠保温砂浆。质检员检验质量合格后,报监理检验。

3.4 其它建筑节能措施

接触室外空气的楼板采用20厚超细无机纤维作为保温材料,硬泡聚氧脂传热系数1.25。

3.5 采暖节能工程

地板采暖埋地辐射管道选用S5级的De20*2.0聚丁烯PB管,外层阻氧,外径20mm,分集水器采用配有手动排气,排气阀和流量控制阀的可调铜制分集水器,供水管进口设铜制过滤器,按分集水器的供、回水总管设阀门,夏季关闭。地面保温材料采用容重为40kg/m3,厚度为20mm挤塑板。空调与采暖系统冷热源设备及其辅助设备、阀门、仪表、绝热材料等产品进场时,应按照设计要求对其类型、规格和外观等进行检查验收,并应对下列产品的技术性能参数进行核查。验收与核查的结果应报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代表)检查认可,并应形成相应的验收、核查记录。各种产品和设备质量证明文件和相关技术资料应齐全,并应符合有关国家现行标准和规定。

3.6 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

空调水管的入口处设置热计量装置,空调机组、新风机组、风机盘管的回水直观设动态压差平衡型电动调节阀,可以根据室内负荷的变化调整系统流量的同时保证系统的水力平衡。全部新风量的40%设置热回收装置,有效的降低了空调系统能耗。空调系统的冷热水管均采取良好的保温措施,减少水管、风管沿程热损失。消防排烟风管除锈后内涂刷,外表面涂刷耐热漆两道,吊顶内的消防排烟风管采用带铝箔隔潮层的超细玻璃棉板保温,保温层厚50mm。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工程所使用的设备、管道、阀门、仪表、绝热材料等产品进场时,应按设计要求对起类型、材质、规格及外观等进行验收,并应对下列产品的技术性能参数进行核查。验收与核查的结果应报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代表)检查认可,并应形成相应的验收、核查记录。各种产品和设备质量证明文件和相关技术资料应齐全,并应符合有关国家现行标准和规定。

3.7配电与照明节能工程

选用低损耗系列干式变压器,达到节能要求。本工程变压器深入负荷中心,变电所低压出线至末端配电箱配电级数不超过三级,降低电能损耗,提高供电的可靠性。本工程选用高效灯具,所选用的电子镇流器应符合该产品的国家能效标准。低压配电系统进行集中无功功率补偿,使功率因数达到0.95以上。低压配电系统进出线回路设置电力监控智能仪表,对配电系统进行有效的检测及管路。风机、电梯采用楼控系统集中控制,使其远行在最佳、节能状态。低压配电系统进出线回路设置电缆监控智能仪表,对配电系统进行有效的检测管理。UPS系统选用数字式高效UPS,容量选择合理,配铅酸免维护蓄电池,节能维护运行费用。选择节能型低压设备,合理选择配电线路。

4、结语

该工程经采用以上节能措施,经检查符合国家标准及设计要求,建设单位于监理单位均对其节能措施非常满意。

参考文献:

[1]《公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1-621-2005

[2] 建筑幕墙保温性能测试方法GB8484-87

[3] 《ZL系列外墙外保温》88JZ13

[4] 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2004

科技创新与应用篇6

关键词 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重要意义;现状;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 F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7)11-0017-01

电能供应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发电、变电、配电、输电、用电等多个环节,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及规范的技术操作,才能顺利、安全完成电能供应。在各项建设活动大力开展形势下,对电能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电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工作压力和挑战,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企业管理,是当前电力企业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对县级供电企业的科技创新与管理进行讨论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的重要意义

面对日益提高的供电需求,县级供电企业加强科技创新与管理已成必然趋势,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对于县级供电企业来讲,科技始终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对其进行创新,才能借助先进技术提高电能生产效率,减少能源的浪费。同时,对原有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可以营造良好的生产作业环境,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激发企业内部活力,进而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强化。第二,科技的创新,可以改变企业传统落后的生产模式,在加快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能够节省成产成本,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另外,企业管理理念的更新,可以实现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活动中的有效应用,对资源配置做出科学调整,实现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减少环境治理方面的费用支出,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1]。

2 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现状

就当前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情况来看,其中有待改进的地方仍比较多。首先,部分县级企业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缺乏激励机制,员工的创新意识薄弱,难以充分挖掘其潜能,也没有与当地高校及科技企业建立联动机制,科研力度及人才引进力度不足。其次,科技创新管理与业务工作存在脱节现象,不少供电企业对原有较为成熟的生产技术依赖性较大,科技创新管理针对性不强,工作薄弱环节始终得不到强化,很多项业务中所用技术仍然比较落后。另外,对人才重视力度不足,企业文化建设有待加强,新老员工之间的矛盾现象比较常见,没有达成相互合作、共同创新工作局面,也没有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最后,很多县级供电企业都没有在实际生产中,对新生产技术进行检验,无法发现并改善新技术缺陷,不利于广泛推广应用,法律意识薄弱,没有及时申请专利,无法对科技创新成果起到巩固和保护作用,知识产权被侵犯现象比较常见。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应采取科学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3 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的有效方法

科技创新与管理,对推动县级供电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实际行动中落实该项工作。

3.1 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

完善的制度能够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确保了工作的有序开展,县级供电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与管理时,必须构建完整配套的制度形成基础保障。首先,县级供电企业要明确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尊重人才、尊重科技,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员工开动大脑,对生产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并设立专门的奖金,奖励对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举动,同时,还需要设置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技术研发、论文写作、准专利申请等各项工作。其次,县级供电企业应加强与当地高校,以及科技企业的合作力度,共同研发新的生产技术,推动技术革新,并大力引进高校优秀人才,用优厚的薪资待遇吸引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

保障[2]。

3.2 实现与各项业务工作有效结合

县级供电企业业务形式多种多样,在进行科技创新和管理时,要对各种业务工作进行综合考虑,加强与业务工作的有效结合。首先,县级供电企业要确定具体的业务范围,找出实际工作中技术不成熟、管理不到位的环节,将其作为科技创新与管理的重点。其次,应该针对不同业务工作,采取针对性的科技创新与管理手段,比如,在电力营销环节,应该应用新的抄表系统,改善传统抄表工作模式中的缺陷,准确获取用户的用电信息,并做好与用户的双向互动,结合企业供电能力及用户实际用电需求,制定精准化电力营销计划。比如,还可以对配电网进行技术改造,将重合器及分段器装置应用于线路中,实现对配电网运行故障的时时监控及快速隔离,将故障损失降到最低。

3.3 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工作原则

科技创新与管理的主体都是人,县级供电企业在开展该项工作时,应坚持以人为本基本原则,做到人尽其才,充分挖掘企业员工的潜能,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及综合素质。一方面,县级供电企业应该加大对员工的关怀力度,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协调年轻职工和老职工之间的关系,加强两者的协同合作力度,利用年轻职工完善的专利知识体系,以及老职工丰富的工作经验,总结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科技创新与管理方法。另一方面,要重视人才培养,县级供电企业既要搞好内部培训,使员工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同时还要为员工提供更多的进修学习机会,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3.4 加强科技成果的应用管理力度

科技创新作用及价值的充分体现,是建立在其有效应用基础上的,所以,供电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时,必须将其有效应用于生产活动中,并做好后续管理工作。县级供电企业在研发一项新生产技术之后,对科技创新过程所生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保存,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在实践中对新技术进行检验,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巩固科研成果。同时,还要及时申请专利,发表学术性论文,并将新技术上报给省电力公司,参与专业评比,由专家团队进行评审,便于对新生产技术加以推广应用。

4 结论

加强科技创新与管理,是县级供电企业在新形势实现自身长远发展的必要举措,既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又能增加企业经济收益,对推动企业改革、加快企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县级供电企业科技创新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可以通过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实现与各项业务工作有效结合,坚持以人文本的基本工作原则,加强科技成果的应用管理力度等方法加以改善,将该项工作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与应用篇7

关键词:技能竞赛;新工科建设;计算机教学

1新工科与技能竞赛

2017年2月教育部门全面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工作,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打造了领先全球的工程教育中国模式,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新工科是新经济环境下应对新经济的调整,站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满足市场产业需求与未来发展的高度,在“卓越计划”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教育行动计划。新工科拥有展现时展特征、多学科交融、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新工科提出后受到了全国各个高校、教育部、各个产业的热切关注。但是各个专家学者对新工科的研讨主要集中在框架上,对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设置鲜有涉及。以计算机课程教学为例,当前很多高校计算机课程体系依然沿用传统的计算机课程知识结构,并且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上没有进行创新改革,仅仅只是将全日制教材进行简化、压缩,甚至不经过创新改革直接使用,从而导致计算机教学与计算机行业人才需求相脱节,学生无法通过计算机课程教学成为社会所需的计算机综合人才。当前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难以满足新工科对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要求,尤其是难以满足“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人才要求。可以看出,为了进一步推进新工科建设,迫切需要针对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技能竞赛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成果不仅仅能够代表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成果,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参与技能竞赛,能够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不断探索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对计算机教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技能竞赛充分发挥了检验展示、选拔激励、引领展示三种功能,尤其是连续多年邀请企业深度参与,从赛事设计、比赛规则到竞赛裁判,绝大多数都是以行业顶尖专家为主,目的即为利用技能竞赛来指导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学的开展,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创新改革,充分体现了技能竞赛所具备的企业对接、就业导向、专业技能培养的效用。

2新工科背景下技能竞赛对计算机教学的启示

2.1新工科背景下技能竞赛对课程改革的作用

新工科背景下技能竞赛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改革能够起到风向标的作用,引领着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1)技能竞赛对高等教育课程目标制定的指引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掌握实时职业需求并不是从行业数据、新闻报道或数据统计上获取的,而是需要与企业进行深入的接触与沟通以掌握。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目标的设定则要求与企业进行深入密切的接触与沟通,对职业岗位、岗位具体工作内容进行分析,才能够设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课程目标。然而,当前高等教育课程目标的设立并没有与企业进行深入的合作,在校企合作中有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影响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使得高等教育改革无法顺利进行。高等教育课程目标的设定方面职业性有所欠缺。而技能竞赛的开展可以给高等教育课程目标的设立进行有效引导。基于技能竞赛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准确得知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以便有针对性的设立教育目标,探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途径。(2)技能竞赛有助于课程内容更加实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组织参与技能竞赛则需要与企业进行深入紧密的接触。在技能竞赛的准备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进一步获取比赛优势会深入企业,探索掌握企业所需求的职业技能,了解企业的人才缺口,明确企业对职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以便做好充分的技能竞赛准备,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这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设定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课程建设会形成重要的影响。另外,部分技能竞赛会有企业赞助支持,企业也希望借此机会宣传企业形象,提升社会知名度,从而主动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密切接触,让应用型本科院校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更加有的放矢。(3)技能竞赛主导学生专业技能提升。技能竞赛中题目设定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贴近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技能竞赛题目设定与企业经营需求相结合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课程内容选择以及课程开展要贴近企业需求。技能竞赛中具体的参赛项目都不是课程、课程教师单独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拥有不同专业优势的教师一同合作方能完成。这一需求则要求高等教育计算机教学课程需要始终围绕工作任务来开展。技能竞赛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应用型本科院校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准,为社会输送大量综合性、技能型人才。技能竞赛是一个公平公正的展示交流平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比赛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能够向社会、企业宣传院校的办学质量与教育实力,同时也为学生打造了展示专业技能的平台,让企业更了解当今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水准。

2.2新工科背景下技能竞赛对计算机教学的启示

2.2.1基于技能竞赛下计算机课程教学

技能竞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选拔的重要平台,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措施,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制度设计与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参与技能竞赛必须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技能专业训练,构建满足技能竞赛需求的计算机教学体系。技能竞赛专业训练对于参加职业竞赛选手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经验,需要技能竞赛参赛选手从头开始,严以律己。指导教师需要时刻关注比赛发展动态,准确掌握比赛要求,针对参赛选手的不同特点制定的细致的培训方案。国际计算机技能竞赛的项目问世是经过国家、企业对计算机产业发展市场调查的,竞赛项目是计算机产业中较为广泛与实用的领域。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产生了一定的指导性意义。早期计算机技能竞赛主要侧重于办公软件与PowerPoint的使用。因此,各大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了计算机办公软件与PowerPoint的相关课程。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个人计算机已经全面普及,在实现互联网的链接、设置、信息传递方面需要运用到大量互联网应用知识与能力。针对这一情况职业计算机技能竞赛将竞赛项目转向为网络应用,PowerPoint的制作也转变为影视后期处理。针对计算机技能竞赛的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教学可以实现方向转移,适当加重计算机技能竞赛内容方面的课程与训练。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相关课程有网页制作、计算机组装、计算机网络等。在职业计算机技能竞赛的指导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让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始终保持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所有学生需要在刚入学一年级时参与办公自动化考试,考试内容为Word、Excel以及Win-dows的使用。计算机课程在学习网页制作时要掌握Dreamweaver的使用。网页制作后期要有网站,掌握建站点的相关技能,并且学会设计动态网页。计算机课程要进一步加重实训教学的比例。针对计算机网络设备的调试与使用,应用型本科院校还需要建立专门的网络实验室供计算机相关课程实训的开展。如针对技能竞赛计算机教学可以开设《工业产品设计》、《影视后期制作》等课程。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情况,计算机教学可以选择更加适合中职学生的教学方法,根据计算机教学内容应用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法、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

2.2.2基于技能竞赛下计算机创新创业教学

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其应用领域也持续处于快速扩张中。计算机领域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深化了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必须要立足于时展的需求,积极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思路。在这一基础下计算机教学必须要做好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倾向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领导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要打造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高素质师资教育队伍决定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技能竞赛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点拨,只有提升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才能够使得技能竞赛准备工作顺利开展,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组织与指导学生参与技能竞赛要选拔培养一批拥有扎实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为计算机技能竞赛提供技术支持。二是要培养学生技能竞赛骨干队伍。基于技能竞赛的计算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要有意识的挖掘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将“有兴趣、有意识、肯吃苦、善钻研”的学生作为技能竞赛的培养对象,鼓励其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为这些学生提供计算机创新创业平台。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可以积极鼓励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学生“传帮带”对计算机创新创业有兴趣的学生,以保持技能竞赛队伍的稳定性。三是建立产学研结合的计算机实践教育模式。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计算机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深化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将创新创业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要重视“产学研”的结合,以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合作共赢的结果。从国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先进发展经验来看,计算机教学的产学研结合能够充分利用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科研单位等不同教育形式与人才培养的优势,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企业提供的产学研项目,可以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新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参与技术创新、应用创新的机会。同时,高校可以从产学研项目中深入开发挖掘竞赛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的第二课堂活动,大力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体验,让学生能够更加扎实的掌握创新知识与创业技能。

科技创新与应用篇8

[关键词]体制创新;科技管理

中图分类号:G3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117-01

0 引言

科技管理体制关系到科技工作全局以及信息化建设中各行业的协调共同发展。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贯彻是衡量科技管理体制是否合理的关键因素,合理的科技管理体制将促进科技规划顺利实现,充分发挥科研机构中科研人才的潜力。在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上,要结合我国科技发展实际,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制。

我国实行科技体制改革以来,积极探索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有利促进了科技生产力的转化,科技发展持续稳定,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实力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1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现状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基本上采取的是中央集权式的“条一块”管理系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国的科研活动的自由空间受到了比较大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虽然这种中央集权式的体系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与改良,我国的科研活动的自由空间也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间,但纵观我国当前的科技管理体制,不难发现,这种中央集权式的管理体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将制约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果不能科学、客观、积极地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那么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将继续受到制约,本来就比较落后的科学技术,将会与发达国家或世界先进水平再次把距离拉开,致使我国科学技术再次陷入落后的窘境,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2 中国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管理体制,要保证科学研究体现国家意志和发展战略,使科研预算与目标受到相应的制约,这是确保我国科技长期发展,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当前中国科技管理体制的劣势主要有:

第一,仍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第二,科技创新的宏观决策体制机制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宏观调控能力不足,科技和经济在国家层次上的决策机制中存在许多弊端;缺乏高层次的科技决策咨询、评估、监督机构,不能就科技发展和科技体制的总体设计!战略重点提供政策建议与咨询意见。

第三,各创新主体适应制度变革的基础薄弱。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研院所的运行机制还不适应科研活动多样化的特点;在公益领域,缺乏预警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有效体制和机制;大学没有真正形成有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对专业人才!创业人才培养不够;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制约了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

第四,创新文化中的变革精神不够。在一定范围内,重技术创新!轻制度创新的思想观念仍然存在。

第五,创新人才严重不足。兼具科技和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既了解本国国情又能把握国际先进制度创新走向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尚未形成。这种单一功能性的制度安排,造成科技、经济、教育相分离的“三张皮”,科研机构、高校游离于企业之外,科研机构与高校之间相分离,大学里教育与科研“分家”,使科研内部、上中下游之间、部门之间的科技活动相脱节。

3 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方向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要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科技发展为重点,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在科研管理上对科研活动分层次管理,以合适的运作模式促进科研活动发展。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要以设定好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为核心,把握好政府、市场及科技创新主体三者的定位与功能,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形成科技创新价值链,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联系紧密的科技管理创新体系,并建立灵活的科技宏观管理机制。

新的科技管理体制的确立,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划清政府与市场在科技发展中的职能,以立法维护正常的科技活动秩序,引导科技发展方向及社会资源配置,确定在科技发展中共性技术、公共技术领域的供给作用,在宏观上建立科技管理制度,规范科研机构体系,组织对各级科技计划、重大科技项目及研究机构进行管理监督和评估。积极发动社会资源,发挥科学共同体或各级科协的重要作用,鼓励非营利研究机构和民营科技机构开展科研活动,在科技政策及管理上进行适当倾斜,促进科技发展。

在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中,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使命是努力实现人尽其才的和谐的发展势态。建立与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机结合,适应体制完善、经济转型和新科技革命要求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有助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创新活力。

在科技管理创新上,要遵循科技创新规律,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加快创新价值实现是关键。不仅要加快推进从研发管理转向创新管理,加快推进创新主体从“个体努力”转向“协同创新”,还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以及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合理配置和发挥各类创新要素的作用,充分调动科技主体积极性,促进各种科技创新力量形成合力。

4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路径

纵观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模式及政治格局已逐步受到科技知识的影响。同时,随着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对科学技术的管理与创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挑战,如何更好地健全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加大政府科技管理职能的调整力度与创新步伐。

在我国,政府在国家科技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两个最为基本的: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基础规则,政府应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主导作用;二是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政府应该在产业科技发展中起引导作用。

(2)重视并充分利用与挖掘社会与企业在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应该挖掘及利用这些由科学家和工程师所组成的各类科学技术协会及其企业、高校等,给予他们更多、更充分的自及发展空间,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重要职能及作用,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打破旧有体制,积极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及管理。

科学家的研究自由度太少,缺乏自,或受机制体制的约束与某些行政化思想的影响,导致其科学自由的思想缺乏基础,因此这并不利于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这也是当前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创新体系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

结束语:

科技管理是对全社会的科学技术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控制,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关系到科技工作全局、关系到现代化建设中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探索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将有利于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与应用篇9

论文关键词: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工程应用能力

应用型本科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在1999年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张,目前已经实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这种转变必然导致高等学校结构类型、教育对象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制造业的大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来适应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事科技成果开发、应用与转化。高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由普通本科高校来培养。教学型普通本科高校必须充分认识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认识到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适应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定位。

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同于研究型本科教育,又区别于高职高专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教育有机结合,以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型的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将培养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现场型“工程师逼近型”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着重应用型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重视技术成果转化并以专利性技术与高科技服务社会的普通工程型本科院校界定为“工程应用型”。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以应用为目的,以解决生产、管理等一线的现场问题为主的职业性工程师,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用工程师。

一、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

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必须确定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为学生终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更是一种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适应当前与未来产业及技术发展的能力。因而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基础知识宽厚、应用能力强、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强、社会与岗位适应能力快、创新素质高、综合素质好的高层次的应用性、职业性、创新性人才。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方向是指向技术员与工程师的交叉区域,即高级技术型人才或中级工程型人才,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从事的就是技术教育与工程教育在本科教育层次上交叉部分的教育。

比如自动化专业。按照教育部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自动化专业业务培养目标为“培养的学生要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应在国家教育部指导意见下,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学科特点,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需求,结合自动化专业所涉及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本专业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构建具有鲜明工程应用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2.专业课程体系

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以工程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重新整合知识体系结构,从而确定专业所开设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比如金陵科技学院自动化专业。课程采用模块化设置,共分5大模块:通识课程模块、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技术前沿课程模块和工程实践模块。各模块功能自成一体而又能相互促进。通识课程模块又包括5个小模块:思政类课程模块、军事体育类课程模块、外语类课程模块、计算机类课程模块和通识选修课程模块。基础课程模块包括工科基础和学科基础两个小模块,工科基础模块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和大学物理等工科基础类课程,学科基础模块主要包括该专业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和自动控制原理等学科基础类课程。专业课程模块设置专业必修课程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主要包括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技术和可编程控制技术及应用等课程。专业选修模块主要结合南京及长三角区域经济对自动化应用人才技术需求情况进行课程设置。技术前沿课程主要包括体现学科交叉的特色课和反映技术前沿的系列选修课。工程实践模块主要为体现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特点的集中实践训练。

专业课程体系中各模块课程设置是开放性的,结合行业技术最新发展成果和用人单位反馈情况定期修订课程设置,将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不断充实到课程体系中去。

3.专业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鲜明特点。工程应用型本科应围绕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实践教学。工程应用型本科应改革传统本科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多层次、分阶段开展的实践教学环节,可形成课程实验、技能训练、工程应用能力训练三个层次的新体系。课程实验包括基础课程实验和专业课程实验,课程实验尤其是专业课程实验应大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应建立并不断充实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库。技能训练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和专项技能训练,基本技能训练是针对各专业技术基础开展的训练,专项技能训练是针对各专业技术方向开展的训练。工程应用能力训练是专业领域内的综合应用能力训练,从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个层面开展。技能训练、工程应用能力训练都要集中优势师资不断开发训练项目,尤其是工程应用能力训练项目要邀请行业、企业工程师参与开发,要大量吸纳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甚至是技术攻关项目。建立并不断充实、更新训练项目库。

要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应结合工程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特点进行设计、建设,实验装备必须满足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需求。技能训练和工程应用能力训练实践教学平台更应结合所开展的训练项目进行设计、建设。学校应与实验装备公司或校外企业合作设计、建设实践教学平台。

4.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与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具有较高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工程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师资队伍既要具有扎实的、宽厚理论基础,又要具备很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即同时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双师型”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扎实、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这一要求可以通过对现有专业教师通过培训、进修或招聘高学历专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实现。“双师型”教师还要具备很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这一要求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工程设计与施工来逐步实现,同时还应该聘请企业工程师充实兼职教师队伍。

5.教学方法改革与专业课程教材

工程应用型本科理论教学应该“宽口径、厚基础”。要求“双师型”教师在对理论知识体系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精讲,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内在潜能,让学生自动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在教学中是启发、引导和指导学生。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应该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法,教学中要行为导向与引导学生团队独立研究、独立设计、独立解决问题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新的热情,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课和实践课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知识体系。教学中理论和实践总是交织在一起的,学生既应该在理论学习中联系实际,又应该在实践通过中总结、归纳上升为理论。目前国内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适用的理论、实践教材很少,适用教材的编写、丰富需要较长的时间。“双师型”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必须对所使用的教材根据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需要进行取舍、补充,尤其要补充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实践教材要结合高校硬件教学条件、合作企业技术以及区域经济技术方向等组织教师、企业工程师共同编写,并不断充实、修订。

二、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国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但应具有系统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应用能力,而且还应具有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建立创新教育体系。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教育体系可分为课内与课外两个部分。

课内部分创新教育分布于三个层面:创新导论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创新导论课程主要包含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思维训练等方面内容,课程教学可采用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该类课程可置于课程体系中的通识选修课程模块。在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就是更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建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学习,培养他们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实践课教学中更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课教学中,建立开放式实验室、改革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和按部就班的实验方式、开发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都可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技能训练、工程应用能力训练实践教学中,可将训练项目尤其是来自工程实际的项目甚至是技术攻关项目交给学生,在准工程环境或完全工程环境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索寻求项目解决方案,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外部分创新教育就是营造创新氛围、搭建各种创新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有制度保障和资金保障,建立创新奖励机制,比如建立创新基金、设创新学分等。创新教育平台是课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搭建各级、各类创新教育平台,可建立系级、院级、校级各种创新设计、技能创新竞赛,选择适合本专业的市级、省级、部级竞赛,同时还要组织、建立各种教育平台的指导教师队伍。引导学生成立各种课外科技创新协会、小组,鼓励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团队协作、自我管理。

三、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多样化产学融合模式

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必须深入工程实际,必须深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现场。产学融合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教师、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必须在生产环境下才能真正实现。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掌握最新的工程实用技术并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新的科学技术很难及时地反映到学校教育中来,而只有在实际工程现场才能获得最新的工程实用技术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学融合可以开展校企合作,学校也可以建立科技园,办各种校办科技企业。

科技创新与应用篇10

关键词:TRIZ理论;电力企业;科技创新

作者简介:唐琳琳(1982-),女,山东烟台人,浙江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讲师;张海梁(1981-),男,河北唐山人,浙江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讲师。(浙江 杭州 31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电力公司2012年度群众性科技创新项目(项目编号:ZDK090-2012/21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6-0080-02

一、电力企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2012年7月,主席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总理继而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科技创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电力企业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骨干企业,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经济、清洁、可持续能源供应的基本使命,电力企业理应走在企业科技创新的前列。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创建世界一流电网的必然要求。电网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技术密集、技术创新需求旺盛的基础产业,以电力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既可以解决电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又可以提升电工装备制造业和相关产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促进基础理论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以及社会公益研究。目前,我国的电力发展和能源利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尚存在显著差距,单位产值能耗是美国的4倍多,是日本的6倍。科技创新可以推进电网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电网。

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各电压等级电网中短路电流的不断增大,使得电网的安全运行受到严峻考验,电力企业只有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才有可能确保电网供电的可靠性,有效降低台风、雷电、冰冻等自然灾害对电网安全运行的影响。电网建设早期投入运行的输变电设备即将进入老化阶段,也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对老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才有可能及时、有效地掌握设备健康状况,提高电力设备的利用率。由此可见,电力企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电网科技水平,是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实现电网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打造国际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目前正是国家电网构建“三集五大”体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攻坚期,也是加快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深化“两个转变”的关键期,公司发展进入体制变革和管理创新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只有加快科技创新的推进步伐,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优化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落实公司宏伟发展战略,更快地实现公司“一强三优”建设目标,充分适应公司发展方式和电网发展方式的“两个转变”,科学完成公司体制变革与管理创新,从而成功建设创新型企业和国际一流集团。

二、TRIZ理论对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

推进科技创新必须基于有效的方法,正确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创新效率,从而使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TRIZ理论是基于众多技术发展演化规律总结出来的创新理论体系,TRIZ理论揭示了创新的内在规律,贯穿于创新的整个过程中,有助于科研人员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进行问题分析,明确创新的探索方向,加快找到问题解决方案的速度,从而大大提高科技创新的实现效率。

TRIZ理论起源于1946年,当时以海军专利审查员阿奇舒勒为首的一群来自不同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的前苏联学者,经过50多年的时间,对250多万份专利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并对其中的四万份有的放矢的进行了重点归纳、提炼、总结和重组,在结合多门学科理论原理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基于技术系统进化原理的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实用性方法体系。TRIZ理论是一种方法,它基于知识、面向用户,提供了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途径;TRIZ理论也是一种工具,它包含了阿奇舒勒矛盾矩阵、物-场模型分析、物理矛盾分离原理、最终理性解(IFR)、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技术系统进化法则、40个发明原理、76个标准解法和101个效应知识库等实用性理论工具;TRIZ理论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其对理想化、功能性、矛盾、资源、空间、时间等问题开拓了创造性思维。

TRIZ理论不仅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还可以加快发明创造的进程,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已经为众多企业获取了显著的创新效益。美国已有数以百计的公司开始研究和应用TRIZ理论,其中福特公司利用TRIZ理论创新的产品可以为其带来每年10亿多美元的销售利润。韩国三星公司也借助TRIZ理论取得了诸多技术专利,2007年已排名世界第二,使企业从1997年金融危机濒临倒闭的企业成为如今市值1500多亿美元的韩国第一大企业。其他国家如德国、日本等也相继出现了以TRIZ为基础的研究和咨询机构,并在众多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中广泛采用了TRIZ的理论方法,为企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引进TRIZ理论的学习与应用相对较晚,目前已经有中国船舶、中国兵器、中国航天以及中兴、UT斯达康等许多企业开始采用TRIZ理论方法。据不完全统计,企业在应用TRIZ理论与方法后,申请的专利数量可以增加80%以上,新产品开发效率可以提高60%以上,产品上市时间可以缩短50%以上。

除了在技术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TRIZ理论现在已逐步向其他诸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生物科学等领域扩展。摩尔多瓦曾有总统借助TRIZ理论参加竞选并取得了成功;2003年“非典”期间,新加坡曾利用TRIZ理论的40个发明原理,提出了防治“非典”的一系列方法,其中许多被政府采纳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完善,TRIZ理论已经充分吸收了其他先进创新理论方法的优点,创造出了诸多重大发明,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TRIZ理论具有非常好的操作性、实用性以及系统性,在全球推进科技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当今创新设计和创造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方法之一,被欧美专家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三、基于TRIZ理论的科技创新平台研究

TRIZ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用价值,是一种特别适合科技创新的工具和方法,对于推进科技创新有其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创建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有助于提高电力企业创新效率,减少电力企业创新成本,加速电网建设进程,降低电网创新风险,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的步伐,帮助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优势。

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以推广应用TRIZ理论为基础,以服务电力企业实践为目标,通过在企业科技人员中开展TRIZ理论培训,使TRIZ理论能够在电力企业得到推广和应用;通过对电力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行创新资源的充分交换,从而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从功能上可以将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分为推广应用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两个部分。

电力企业TRIZ理论推广应用平台的主要作用是:宣传普及和推广应用TRIZ理论,利用TRIZ理论培训师的力量,引导更多的科技骨干投身于企业创新实践活动。该平台以TRIZ理论培训基地和TRIZ理论培训师为依托,开展多种层次、多种途径的TRIZ理论培训,普及TRIZ理论前沿、特点及应用优势,为电力企业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其职能主要包括:TRIZ理论培训及推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开展TRIZ理论普及与系统培训,提供创新咨询服务,统计分析TRIZ理论培训效果。同时,该平台还应加强网站建设,在电力企业局域网内建立TRIZ理论知识学习模块,把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共享到系统局域网内,利用局域网开展TRIZ理论基本内容的学习和TRIZ理论应用于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实践的探讨,使TRIZ理论为推进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奠定基础。

电力企业TRIZ理论技术创新平台的主要作用是:在TRIZ理论推广应用平台的基础上,组织经过TRIZ理论培训的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针对电力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实际,应用TRIZ理论的诸多方法与工具,对电力企业实际问题和电网发展实际困难进行分析,为科技创新中的矛盾、冲突提出解决措施,进而指导开展具体的科技创新工作,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最后,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组织具有专利申请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专利的创造、申请、应用和保护等工作。

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旨在在TRIZ理论推广应用的基础上,为电力企业提供未来科技发展趋势预测和创新矛盾分析;围绕电力企业的发展需求,确定适应企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发挥TRIZ理论对电网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TRIZ理论培训,培育电网创新力量,培养企业创新人才,调动人员创新精神,加强创新资源共享,创建技术创新团队,实现创新技术互补,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与能力,最终实现电网发展战略目标。

四、结论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电力企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创建世界一流电网的必然要求,是打造国际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TRIZ理论作为一种系统性的创新方法,对于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构建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普及推广和实践应用TRIZ理论,使之为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专业化服务,对促进电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雪原,王宏起,孙晓宇.基于TRIZ的区域创新平台优化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5):1-6.

[2]崔志强.加快科技创新和装备能力提升[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11,(2):15-20.

[3]唐琳琳,王伟臻.TRIZ理论研究及应用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