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业拆借市场十篇

时间:2023-03-30 02:05:55

同业拆借市场

同业拆借市场篇1

关键词: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市场化;市场监管

业拆借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在金融市场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我国的同业拆借市场起源于1984年,经历了一个相当曲折的历程,经过多年的整顿才逐渐走向规范。随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同业拆借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如何发展与完善我国同业拆借市场提出一些看法。

一、当前同业拆借市场状况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得到不断发展。但在当前来看,对比国外成熟的拆借市场,我国拆借市场有合理处,也存在很多不足点。

(一)合理处

1.市场主体多元化,市场规模扩大。截至2005年末,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达到695家,是1996年的12.6倍,同时,交易量进一步扩大。据下图,2003年同业拆借交易量达到24113亿元,比1998年增长了11.2倍,年均增长率为65%。2004、2005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量有所缩减,但总体上运行平稳。

2.市场监管加强。2002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在同业拆借市场成员中的证券公司进行了规范信息披露的试点工作。2003年8月统一了同业拆借市场中证券公司的信息披露规范,市场透明度明显增强。

3.交易品种增多,交易结构得到改善。拆借市场已经由单一品种发展到多种,外汇交易中心推出了外币同业拆借业务。交易币种扩大到美元、日元、港币和欧元,期限为一年以下(含一年)。同时,交易结构也得到改善,拆借资金期限不断缩短。

4.利率趋于市场。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目前已逐步形成以再贴现利率为基础的利率形成机制,并有一定的市场浮动幅度。Shibor的推出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将促进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进一步市场化。

(二)不足点

1.流动性仍不足。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统计数字来看,虽然目前拆借品种中以七天期限为多数,但还有近15%是期限在20天或以上的。市场的流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拆借资金用途不尽合理。在同业拆借市场中,存在着偏离拆借本身临时性头寸调剂基本职能的违规行为,譬如有的参与者在利益的驱使下采用拆新还旧的方式,用拆入的资金进行其他方面投资,外资银行组织大量资金外逃等等。这是也是造成拆借市场流动性不足和风险增大的原因之一。

3.市场交易机制不健全。首先,缺乏有效的经纪人机制,直接交易方式比重大。其次,行制度还不发达。大量的中小金融机构不具备市场准入资格,必须委托大银行进行融资,但我国的行制度发展缓慢,行业务在大型商业银行业务中所占比重很小。

4.基准利率功能未实现。我国现在的利率结构不合理,市场化利率与管制利率并存,同业拆借利率难以成为真正的基准利率。这也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5.市场监管仍需改进。目前我国对同业拆借市场的监管主要是中央银行的行政性监管,监管手段不完善;其他监管机构刚刚起步,信息不对称明显。监管机制的不健全已经制约了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

二、对发展和完善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建议

(一)深化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市场化

1.重新引入中介机构。从香港地区、美国以及新加坡的同业拆借市场来看,都包括直接交易和间接交易两种交易方式。在间接交易方式下主要由几家大的经纪行作为交易中介,大的经纪行掌握的信息充分,能够报出符合市场供求情况的同业拆借利率。我国可以考虑重新引入中介机构进行间接交易,有利于迅速准确地形成合理的同业拆借利率。

2.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目前我国各金融市场之间还处于相互分割状态,各金融子市场之间的利率关联度各不相同。Shibor的推出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对于Shibor这一新利率基准,为尽快稳妥的实现其定价功能。在市场认可的基础上,从短期信用产品开始,逐渐以Shibor为定价基准,条件成熟后,再把这一利率基准向更长期限、更广领域推进。

(二)完善交易机制

1.发展货币经纪公司和行制度。如上所述,货币经纪公司的出现有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它们为资金供求双方充当中介人,特别是针对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同时,行制度也可以扩大同业拆借市场参与主体和参与资金规模。为中小金融机构进入全国银行间市场搭建桥梁。

2.高效合理的交易和结算机制。与其他货币子市场相比,同业拆借市场的交易程序是简单快捷的。因此它才受到了许多市场参与者的青睐。其实,在同业拆借中心的电子交易网络之外,场外交易一直处于非法地位。为保障同业拆借市场的活跃性,同业拆借市场应当是以网上交易为主,场外交易为辅,承认场外交易的合法性。

(三)完善同业拆借市场监管机制

1.提高政府监管水平。随着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对同业拆借市场参与主体的资格审查要逐渐转向市场主体的资信审查,由“严进宽管”模式转变为“宽进严管”。初期一定要强调入场条件从源头上防范风险。对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采取信用评级方式对市场成员信用情况予以随时公示。

2.构建电子系统平台。从市场的基础建设方面来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交易网络和交易系统软件;二是资金清算系统和债券托管结算系统。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可以促进市场的高效、安全和持久发展,从技术上协助中央银行监管力度。

随着我国金融保险领域的对外开放,央行将越来越依赖间接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执行国家的货币政策。因此,作为货币市场的核心部分,拆借市场应该加速推进,以配合其它子市场的改革进程,为我国迎接世界经济竞争的挑战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同业拆借市场篇2

关键词: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

1 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

1.1 1984年-1995年底:初始阶段

我国的同业拆借始于1984年。1984年前,高度集中统一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银行间的资金余缺只能通过行政手段纵向调剂,不能自由地横向融通。1984年10月,二级银行体制已经形成的新的金融组织格局,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也实行了重大改革,允许各专业银行互相拆借资金。1988年9月,面对社会总供求关系严重失调,国家实行了严厉的“双紧”政策,治理整顿宏观措施,同业拆借市场的融资规模大幅度下降。到1992年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趋于好转,同业拆借市场的交易活动也随之活跃起来。1993年7月,针对拆借市场违章拆借行为频生,国家开始对拆借市场进行清理,市场交易数额再度萎缩。1995年,为了巩固整顿同业拆借市场的成果,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强化了对同业拆借市场的管理,为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同业拆借市场奠定了基础。

1.2 1996年1月-1998年:规范阶段

为了改变同业拆借市场的分割状态,更好地规范拆借行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 1996年1月3日,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正式建立。这个市场由两级网络组成:一级网通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通讯网络和计算机系统进行交易,由各类商业银行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银行牵头的融资中心参加;二级网由融资中心牵头,经商业银行总行授权的分支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共同参与交易。

1.3 1998年至今:发展阶段

1998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决定逐步撤销融资中心,致使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出现交易量大幅度下降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人民银行主要从网络建设、扩大电子交易系统、扩大交易主体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2002年6月1日起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为金融机构办理外币拆借中介业务。统一、规范的国内外币同业拆借市场将正式启动。2006年底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金融机构总共703家,拆借市场迎来了历史性的突破。与10年前相比,2006年底机构规模已经增加12.8倍;1998年全国拆借总量不足2000亿,2006年已经突破2万亿,而2007年总量有望达到6万亿。

2006年9月央行计划每日“上海间同业拆借利率”为新的金融产品提供基准利率。这成为中国监管部门努力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的信贷体系的最新举措,为中国尚处萌芽状态的货币市场呈现清晰的借贷成本。

2 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交易行为相仿

目前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大银行资金较为宽裕,中小银行及其他机构往往是资金的需求者。前者不缺钱,后者常常需要拆入资金,但由于中下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等问题,拆入资金会受限。另一方面就是政策规定中资银行同业借款比率不得超过4%,由于银行是我国同业拆借市场上的交易主体,这必然限制了市场的活跃性。

2.2 拆借金用途缺乏有效监管

在银行间市场中,存在着偏离拆借本身临时性头寸调剂本职能的违规行为,譬如有的市场成员用拆入的资金进行其他方面投资、弥补贷款日,外资银行组织大量资金外逃等等。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管,造成拆借市场流动性不足和风险增大。

2.3 缺乏经纪人制度

由于同业拆借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资金拆出者对资金拆入者资信状况不甚了解,不敢轻易将资金拆给对方,尤其是中小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同业拆借市场现行的直接交易方式在许多情况下会遇到困难,因此如果引进经纪人制度同业拆借市场的繁荣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

2.4 同业拆借利率不稳定

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大体上能够反映货币市场运行状况。但是,与债券回购利率相比,同业拆借利率的波动性较大、易受单笔大额成交的冲击。其中,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拆借交易在整个市场中所占比重偏大是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证券公司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存款客户,有的证券公司受长期合作协议等因素影响,拆借利率往往低于同期货币市场利率水平,也有的公司受资本市场大起大落的影响,拆借利率时常高于同期拆借利率,对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影响极大。

2.5 地区发展不平衡

从中国货币网公布的拆借交易日评来看,拆出、拆入资金量的前几名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东部地区,总量超过90%。一方面与金融机构的地区设计和内部组织结构有关,另一方面内地金融机构数量少,业务不活跃也有关系。

2.6 头寸限额制度不够灵活

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开展多币种拆借业务中,银行外汇头寸额度存在一个管理问题,目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对银行的外汇头寸实行额度管理,超过规定额度的外汇头寸必须卖给中央银行。市场变化无常,衍生避险交易开展不多,在汇率急剧变化的时候,过紧的持仓部位限制有时会限制市场交易量,放大风险。

3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

3.1 建立信息披露机制和信用评估机制

建立和不断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和信用评估机制,通过被监管方和监管方的市场交易的报送和披露包括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有关资金流动状况和偿债能力的信息,有助于建立有效、统一的信用等级制度,使拆出机构能制定合理的授信体系和有效控制风,并且对违规机构进行惩罚。

3.2 建立经纪人制度

首先,尝试培育一批专业的经纪人,可以设立专门的同业拆借市场经纪人考试。其次,为了进一步规范经纪人市场,刺激该市场的发展,提高效率,降低佣金费用,建议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同业拆借市场专业经纪机构。最后,设立相应的法律规范,使同业拆借市场经纪人、经纪公司的业务有法可依、违法可究。例如,禁止其开展自营业务,严格限制其为关联企业的行为等。

3.3 完善市场利率

我国仍处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2007年正式使用shibor利率作为参考,在市场化进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外资银行全面进人我国金融领域后,国际市场利率曲线必然影响我国拆借市场利率,加之目前彭博、路透等等金融信息资讯巨鳄在经济金融领域的渗透,这种利率传导不可避免,必然要受到国际拆借市场利率的影响进而进行调整,因此在加强合作与交流的当今市场,促进我国拆借市场利率的灵活调整,也是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重要过程。

3.4 活跃中西部银行间市场

同业拆借市场作为金融机构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市场,又是央行货币政策的一条主要传导渠道,在实现一国货币政策目标方面具有关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调动市场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活跃市场,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刺激金融环境的进步有重要意义。

同业拆借市场篇3

关键词:汇率风险;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系统性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2―0056―03

一、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中的汇率风险

自1984年我国建立同业拆借市场以来,经过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该市场已经成为银行进行日常交易的重要场所,并且交易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与此同时,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与境外金融机构的交易也越来越频繁,在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上具体表现为境内银行越来越多地持有短期外汇资产。这一方面为银行提供了更广泛的资金融通途径。另一方面汇率制度改革以及银行短期外汇持有量的攀升增加了银行经营的汇率风险。同时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作为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重要渠道,汇率的波动将使该市场面临更广泛的宏观经济风险。

1994年至2005年,我国实行的汇率制度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固定的汇率基础为银行屏蔽了汇率风险,使银行忽视了汇率波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导致银行汇率风险管理水平落后。从2005年7月21日起,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后又推出一系列汇率改革措施,例如放宽外汇市场交易主体以及远期结售汇范围、引入询价交易方式等。新的汇率制度加大了银行的汇率风险,对银行的经营和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汇率波动对银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对银行资产负债的影响、对资本金的影响以及对中间业务的影响。银行资产负债的汇率风险主要存在于包含外汇交易的银行账户科目中,比如外汇存贷款、外币同业拆借等。资本金的汇率风险是指本国银行由于监管要求。或者引入境外投资者和通过境外IPO引入外汇资金,或者接受国家外汇储备注资而形成的外汇资本金由于汇率波动所面临的风险。当汇率发生负面冲击时,资本金的缩水会影响银行经营安全。中间业务的汇率风险主要指银行在日常结售汇业务中,由于暂时未平仓的外汇头寸遭受汇率波动而造成的损失。汇率波动对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汇率波动对银行持有的外币同业资产的影响,二是对作为最终偿付能力的银行资本金的影响。

二、汇率波动对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影响

(一)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系统性风险估测的理论模型

Allen和Gale(2000)认为,银行间市场只能对流动性进行重新分配,而不能创造流动性。如果银行系统总的流动性需求低于流动性资产,银行系统就不会发生系统性危机。当银行系统遭受流动性冲击时,银行通常会首先用短期投资满足流动性需求。然后提取在其他银行中的存款,而不会将长期资产提前变现。银行采用这种“啄食”原则(pecking order)的原因在于长期投资提前变现会使银行遭受更大的损失。Elsinger和Lehar(2003)的模型给出了银行体系在遭受不同宏观经济风险因素冲击时,同业拆借市场系统性风险的估测方法。首先假设研究对象为N家银行,将其中任何一家银行i的特征定义为资本金ci与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名义负债向量。

通过银行资产负债表给定信息进行计算,如果价值向量中的各个元素都大于等于零,说明各家银行能够全额支付债务,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系统性风险比较小。如果某家银行出现偿付困难,那么在清算后该银行价值就会为零,并且成为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源。因此银行价值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系统性风险大小。从模型中可以看出汇率风险对银行价值的影响有两方面。首先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短期外币资产敞口的汇率风险。同业拆借项目中资产负债的不匹配会因为汇率的波动给银行价值带来不确定性。其次是银行资本金的汇率风险。当汇率发生负面冲击时。银行资本金中的外币部分会受到影响而缩水。同时资本金作为银行的最后偿付能力,其价值的稳定是银行稳健经营的保证。银行价值受汇率波动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能够增加银行的破产风险和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发生系统性危机的可能。进而危及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

(二)汇率风险与我国银行同业拆借系统性风险

银行同业拆借交易情况主要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存放同业、拆放同业以及同业存放、拆入同业四项科目中。每个科目按照交易对象的不同,划分为境内同业及境外同业两项子科目。

我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汇率风险表现为以下特征:

1、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外汇敞口的汇率风险。

银行外汇资产和负债的币种头寸、外汇资金来源以及资金运用期限错配都会导致汇率风险。当汇率发生变动时外汇敞口将影响到银行价值。银行同业拆借资产方交易对象包括境内同业以及境外同业。银行外币资产持有量十分明显。银行同业拆借负债方交易对象主要集中于境内金融机构。可以看出银行同业拆借具有较大的外汇敞口,汇率波动对银行价值有比较显著的影响。同时,外币资产在同业拆借资产中的比重随银行规模的缩小而降低。国有商业银行外币资产比重都在50%以上,最高的是中国银行(84.4%),其次是工商银行(83.3%)。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外汇资产占比高于30%的银行有5家,这些银行是深圳发展银行(58.2%)、交通银行(57.7%)、招商银行(43.6%)、浦东发展银行(47.9%)和中信银行(33.7%)。上述银行的同业拆借负债水平占样本银行总负债水平的83.8%。作为同业拆借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汇率的波动会威胁到上述银行资产价值的稳定性以及银行偿付能力,进而增加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大该市场系统性风险。

2、银行资本金的汇率风险。

绝大多数样本银行的同业拆借交易处于净负债状态。同时,同业拆借的负债水平要高于银行的偿付能力(包括银行同业拆借资产及所有者权益)。因此资本金作为最终偿付手段,其价值的稳定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大小以及银行体系的稳健性起重要作用。银行的资本金由外币和本币两部分组成。在一般情况下,本币资本应该占主导地位。而在我国银行业改革的特殊时期,境内银行的外币资本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对于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革的三家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国家外汇注资以及海外上市使其持有大量外汇资本。以建设银行为例,截至2007年底,该银行股份总数为233,689,084,000股,其中汇金公司持有的H股比重高达59.12%,国有法人、外资持有H股比重为19.16%。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资本金的缩水不仅会减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而且会影响银行价值,加

大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爆发系统性危机的可能。

三、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系统性风险控制

(一)商业银行同业拆借汇率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维护银行资产负债价值的稳定,增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对于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来说,汇率风险管理可以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直接传染的可能,维护金融系统的安全。银行对汇率风险进行管理首先要找到合适的风险识别分析方法。早期的分析工具是缺口分析,即将汇率敏感性资产减去汇率敏感性负债,再加上表外业务头寸就得到该币种的“缺口”。这种计算方法只考虑重新定价风险,而没有对汇率波动幅度产生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目前比较实用的方法包括在险价值(VaR)、压力测试及RAROC(Risk Adjusted Remm on Capital)等。这些方法都能有效地衡量汇率风险对银行可能造成的威胁。

对于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中存在的外汇敞口所导致的汇率风险,可以通过资产负债配对进行有效管理。在尽可能对外币资产负债的币种、期限和金额进行匹配的同时,可以选择远期、掉期、期权等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对于资本金存在的汇率风险,银行可以用两种方法进行规避,一是银行可以通过将外币资本结汇直接降低外币资本金的比例。比如2006年,经过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批准,工商银行将部分外币资本总共108亿美元进行结汇。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对保证资本金价值稳定起到一定的作用。二是可以充分利用外币资本进行投资,获取投资收益弥补汇率损失。

(二)对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监管

同业拆借市场篇4

近年,因为受到美联储加息预期逐渐升温的影响以及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不确定性引发的忧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持续加剧。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另外,伴随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给资本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致使证券市场的波动加剧,且对股票价格的预测变得更加艰难。

利率市场化进程完成之后,存贷款基准利率将难以阐扬利率政策“锚”的作用。而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基准利率,相较于其他利率能够反映出货币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2013年6月,因为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飙升,使得股票市场对于银行业资金流动性不足产生了忧虑,导致上证综指出现了暴跌。这次由钱荒引发的股灾引起了国内外新闻媒体的关注,同时中国政府也开始更加重视银行业利率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这一定程度上抬升了银行的资金成本,2014年11月降息前,中国的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维持在20%左右,中小型股份制银行维持在16.5%左右,处于全球利率中极高的水平。存款准备金是货币供给总量和中央银行控制流动性的重要工具,当存款准备金不足时,银行将通过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来进行融资。其次,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与银行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作用。银行作为金融业最重要的中介机构,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本身主要从事的是借贷业务,对于资金的供求尤为敏感。当拆借利率产生波动时,最后,会对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银行的盈利和银行股票的内在价值,同时,受到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的影响、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从2012到2015年我国的银行的净息差由2.75%降低为2.53%,净资本收益率由19.8%降低为17.68%,净资本收益率的收窄,银行利润的急速减少,对于商业银行利润区间的进一步压制可能性较小,也从侧面反映了企业融资成本较高不是银行为了提高盈利导致的。企业资产负债率的不断提高,极大的增加了银行贷款的风险溢价水平,使得企业的金融杠杆更加的脆弱不堪。

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平安银行股票收益率影响的主要成因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于银行长期盈利的影响。理财产品会通过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来定价,银行内部总行与分行之间的资金往来也主要通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来进行定价,总行会在拆借利率的基础上做出调整,从而计算出银行内部的借贷同业存款的指导价格,从而影响其运营能力,当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升时,银行需要为理财产品支付更多的融资成本,从而影响银行的长期盈利水平。因为超额准备金的关系,资金不足的银行以借入为主,而资金充裕的银行以贷出为主,资金不足的商业银行向资金充裕的商业银行临时拆入资金,同时,资金充裕的商业银行也通过把暂时的盈余资金拆借出去,从而获得利息收入。这将影响银行的融资成本。

另一方面是流动性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同业拆借市场用于银行临时性的资金拆借,从而弥补银行因自身资金不足所产生的资金缺口,所以一旦银行产生流动性不足,就会反应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但是个别的银行出现流动性问题的时候并不会产生系统性风险。而是会通过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进行传导,一旦超出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融资极限,就会导致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大幅飙升,从而引发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导致钱荒的爆发,并通过公共信息传导至股票收益率。

二、文献综述

Bemanke.B & Kuttner.N(2005)研究了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变化对美国股票市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未预期的联邦基金利率变动对股票市场有显著性的影响。

劳芬(2008)选取1996年1月~2007年12月的7天同业拆借利率和上证综指,采用自回归模型(VAR)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7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上证综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朱欢和何凌云(2009)选取2002年1月~2009年4月的隔夜拆借利率与上证综指的收益率、股票价格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隔夜拆借利率与上证综指的股票收益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同业拆借利率的调整对股票的短期价格存在着显著影响,而对其长期价格影响不明显。

Tsai,H.J.& chen,M.C.(2010)探讨未预期的利率变动对于美国股票市场的影响。使用动态条件相关多元GARCH的方法来研究1973年~2008年的美国经济数据,结果显示,未预期的利率变动会对股价报酬造成影响,未预期的利率变动也反映了货币政策的变化。

秦福敏和路璐(2010)发现,如果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上升,会导致金融机构的拆借成本增加,从而传导出资金紧张的信息,这种利空消息使得股票指数下降。而1个月的拆借利率由于期限较长,可以反映资金的变化状况,对股票指数的影响较大。

Srinivasan(2011)探讨了印度NSE-Nifty股票价格指数与货币供给、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以及美国的股价指数之间的关系,使用多变量整合方法研究,结果显示,印度的NSE-Nifty股票价格指数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以及美国的股价指数有显著的正向长期均衡关系。

于保超(2012)选取2008年7月1日~2011年6月30日的银行间同业隔夜拆借利率与银行股票指数进行ADF检验、葛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发现原序列不平稳,一阶差分后平稳。隔夜拆借利率和银行价格指数有长期协整关系。最终结果表明:隔夜拆借利率与银行价格指数存在长期负相关关系。

金敏(2015)选取同业拆借利率与上证综指进行相关性研究,发现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调整对上证综指存在着显著影响。

综上所述,我国的同业拆借市场起步较晚,虽然利率市场化进程已接近尾声,但是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市场化程度仍有待提高,这就使得对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而大部分研究又聚焦在对其与证券市场股票指数之间相互关系方面进行研究,使得对于拆借主体银行的研究成果更为匮乏,这主要源于我国的商业银行长时期受到利率管制的保护,同时业务较为单一,银行的利润大多源于传统的存贷差收入,中间业务收入较少。然而随着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提速,理财产品、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以及利率管制的放开,都将会使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波动对于银行的股票收益率产生更为显著的影响。同时,当把利率完全交由市场来决定时,相对于管制时期,利率市场化将会带给银行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广阔的盈利空间,当然也会增加银行风险,使得利率波动加剧,而当银行面临如此巨大的利率风险时,银行业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虽然我国的银行业一直在为利率市场化做准备,但仍然缺乏与其配套的利率风险处理能力。2013年的6月,上海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飙升到14.33%,而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时,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也不过6%。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因为缺乏配套的利率风险处理能力,我国银行将难以避免要面临临时流动性短缺的问题。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满足商业银行的资金调配、当资金不足的银行向资金充足的银行借入资金,将会降低银行的风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使得流动性问题得到一定水平的缓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流动性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缓解,那么流动性风险就很可能由个别的银行传导到其他的股份制银行,甚至也会波及国有银行,最终引发整个金融市场的恐慌,导致系统性风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一方面,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银行自身的盈利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为银行提供了一把保护伞,当其中某些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时,可以通过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来缓解。本文打算从这两个方面作为出发点,研究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银行股票收益率的影响,以期对投资者、银行以及国家管理层提出一些有用的观点和建议。

三、样本选取

Lozano & Pasiouras(2010)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创新型业务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成本与利润效率。这表明传统的银行借贷业务对于银行现阶段的盈利能力影响较小。同时,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也主要通过互联网金融的理财产品和线下的理财产品对银行盈利产生影响,所以我们选取银行中的盈利能力最强的平安银行。平安银行2014年的营业利润同比增长率为31.53%,而行业平均营业利润同比增长率仅为14.47%。这主要得益于橙子银行、贷贷平安、橙E网、行E通的推出对于业绩的贡献。理财业务同比增长了124%,其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使得平安银行的盈利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联系紧密。由中国人民银行每月的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来看,我国2007年7月隔夜同业拆借利率交易量占所有同业拆借市场交易量的79.2%,同时考虑到数据之间的匹配性,在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8个品种中选取隔夜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实证检验的指标。

本研究为了解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于银行股票收益率长期盈利的影响,采用2011年1月~2015年8月的平安银行股票收益率和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的日数据资料来进行研究。同时,本研究为了解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飙升所导致的钱荒对银行股票收益率短期的影响,选取2013年1月到2013年9月的平安银行股票收益率和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的日数据资料来进行研究。钱荒在2013年6月爆发,起始时间选取2013年1月是因为年初效应,企业会进行年终工资发放和清算公司债务,需要大量的现金,这也导致了企业会从银行提取大量现金,造成了银行流动性偏紧。同时,因为钱荒效应的出现,央行开始释放流动性,到9月之后钱荒效应基本消失,所以选取数据区间的起始时间和截止时间为2013年1月至9月。

由于银行股票收益率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数量级差异,通过取自然对数来缩小数据的数量级差异,以减少不必要的统计误差,在实证分析前先对银行股票收益率与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进行对数处理,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并不影响实证检验的性质和相关关系。

图3基于长期盈利角度,平安银行股票日收益率对于自身的影响在第1期反应较强0.029,而此后迅速下降为0,平安银行股票日收益率对于自身基本无影响。平安银行股票日收益率对于隔夜拆借利率冲击的反应第1期为0,第2期呈现负向影响-0.002,并从第3期开始趋于0,说明隔夜拆借利率对于平安银行股票日收益率的影响并不显著。隔夜拆借利率对于平安银行股票日收益率冲击的反应第1期为-0.009,此后变动极小,影响几乎为0。隔夜拆借利率对于自身冲击的反应第1期为0.10,第3期达到最大值0.11,此后进入下降通道,影响逐渐减小。由此可见,平安银行股票日收益率和隔夜拆借利率对自身的影响较大,但隔夜拆借利率与平安银行股票日收益率之间的相互影响则较小。

图4基于短期流动性角度,平安银行股票日收益率对于自身的影响在第1期反应较强为0.029,而此后迅速下降为0,平安银行股票日收益率对于自身基本无影响。平安银行股票日收益率对于隔夜拆借利率冲击的反应第1期为0,第2期呈现负向影响-0.002,并从第3期开始趋于0,说明隔夜拆借利率对于平安银行股票日收益率的影响并不显著。隔夜拆借利率对于平安银行股票日收益率冲击的反应第1期为-0.009,此后变动极小,影响几乎为0。隔夜拆借利率对于自身冲击的反应第1期为0.10,第3期达到最大值0.11,此后进入下降通道,影响逐渐减小。由此可见,平安银行股票日收益率和隔夜拆借利率对自身的影响较大,但隔夜拆借利率与平安银行股票日收益率之间的相互影响则较小。

从图4.7可以看出,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对于平安银行股票日收益率的贡献率第1期为0,并在之后持续缓慢上升,于第2期到达0.479%,第10期达到最大为0.498%。由此可见,隔夜拆借利率对于平安银行股票日收益率的贡献率非常小。

从图4.19可以看出,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对于平安银行股票日收益率的贡献率第1期基本为0,此后一路上升,于第10期达到最大值20.14%,1~10期的平均贡献值11.6%。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对于平安银行股票日收益率的贡献率较为明显。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选取2011年1月到2015年8月、2013年1月到2013年9月两个区间分别、平安银行采用了ADF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方差分解来研究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上市银行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实证结果表明,从银行自身盈利影响的角度来看,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平安银行的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从流动性不足的角度来看,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平安银行的股票收益率产生负向影响。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对银行股票日收益率造成的长期盈利影响并不显著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国利率市场化较晚,市场利率与法定利率并存,使得银行业不能完全遵循市场利率来进行投融资活动。这严重降低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于银行业的长期盈利影响。其次,我国证券市场的注册制将在2016年3月推出,监管体制也有待完善,我国股票市场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市场,这就使得盈利对于银行股票收益率本身的长期传导作用并不明显。

(二)研究建议

基于对上海银行间隔夜同业拆借利率对平安银行股票收益率相关性的实证研究结论,针对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建设与银行自身风险管控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完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风险管理,就目前而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基本能够解决银行短期资金缺乏的问题。然而一旦出现多家金融机构发生流动性紧缺时,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量超出了拆借市场所能承担的极限,这时,流动性风险将会通过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进行传导,流动性风险将蔓延到整个金融领域。

国家对于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风险防范主要是事后防范,这并不能有效地阻止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风险的蔓延。我们应该从制度源头上进行防范,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中建立一套完善的后台信息检测系统,通过对银行拆借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准确而高效地对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流动性风险进行预警,并及时地汇报中央银行,使其能够有针对性地控制关键风险点,最大限度地提升资金的安全边际,并确保风险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最终避免银行业流动性风险通过同业拆借市场蔓延,从而达到维护整个金融市场稳定的目的。

同业拆借市场篇5

所谓基准利率系指资金市场上公认的具有普遍参考价值的利率。市场利率体系由银行存贷款利率、债券发行市场利率、债券流通市场收益率、同业拆借利率、回购利率、贴现利率、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利率等组成。利率市场化必然要求存在一个合适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它是央行监测和调控的目标,也是央行调节经济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2比较研究

2.1利率市场性比较

如表1,近11年来债券回购市场交易量都大于同业拆借市场交易量,2004和2005年前者甚至达到后者的10多倍,近两年来同业拆借市场发展也较快,但前者仍是后者的3—4倍。因此,从市场规模来说,债券回购市场目前远领先于同业拆借市场,说明市场参与者对债券回购市场相对来说更加认同,更愿意在此市场上交易,那么债券回购市场上产生的利率也就更能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优于同业拆借市场上的利率。

作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首先应该是短期市场利率。因为市场资金供求变动较快,短期利率才能反映即时的市场情况的变化。表2反映了短期品种的交易量占整个交易量的绝大部分,市场中的短期资金拆借最为活跃。因此,市场的交易结果已经反映了交易者的交易倾向以及市场资金量与供求关系,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的1天和7天品种的利率比较适合作为市场利率,下面的分析主要围绕这四种交易品种的利率。

2.2利率稳定性比较

从下面的1天品种利率比较图可以看到,2005年1月——2008年12月,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的1天交易品种的月加权平均利率(设为TY1、HG1,下同)波动明显,经计算TY1、HG1的相关性达到99.35%,说明两种市场的隔夜利率差异极小。从7天品种利率比较图可以看到,2005年1月——2008年12月,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的7天交易品种的月加权平均利率(设为TY7、HG7,下同)同样波动明显,但是2005年初至2006年底两者的分离还是很明显的,经计算TY7与HG7的相关性为??98.22%??,差异也是很小。单纯从图形上看,四种利率的波动都较为明显,但是这恰恰反映了实际的市场情况变化,四种利率的总体变化趋势是相似的。可以利用单位根检验方法对时间序列做平稳性检验,选取的数据为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月加权平均利率,即TY1、HG1和TY7、HG7。先对它们的原序列做单位根检验,发现在三种显著性水平下TY1、HG1和TY7、HG7都是非平稳序列,因此考虑再对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做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3。表3显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TY1、HG1和TY7、HG7的一阶差分序列D(HG1)、D(HG7)、D(TY1)、D(TY7)都是平稳序列。

2.3利率基础性比较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TY1、HG1和TY7、HG7的波动性明显,其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序列,但是基准利率的基础性也是极其重要的,比较基础性才能知道是哪个变量影响了另一个变量,导致变量之间出现相关性。格兰杰检验法(Grangertest)是用于检验动态计量经济学中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常用方法。四个序列的一阶差分序列才是平稳序列,需要分别对D(HG1)和D(TY1)以及D(HG7)和D(TY7)进行Grangertest。由于是月度数据,因此选取两个滞后期6和12,格兰杰检验结果见表4及表5,F临界值的显著性水平为5%。

表4显示,当滞后期为6时,可以拒绝零假设:D(HG1)doesnotGrangerCauseD(TY1),因此D(HG1)是D(TY1)的格兰杰成因。其它检验则无法得出结论。

3总结

(1)从市场交易量来看,债券回购市场规模远大于同业拆借市场规模,反映前者更受整个市场参与者的认可,交易者更愿意在国债回购市场上进行短期资金拆借,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说,国债回购市场利率优于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前者更能反映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从市场交易结构来看,同业拆借市场及债券回购市场的1天、7天品种的交易量占整个市场交易量的绝大部分,因此这两个品种的交易利率更适合作为基准利率,这也印证了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短期性特征。

(2)同业拆借市场及债券回购市场的1天、7天交易品种的利率波动性明显,利率的波动是市场的正常变动规律,1天、7天交易品种的利率一阶差分平稳。然而不同市场的相同交易品种利率几乎完全正相关,从这个方面来看同业拆借利率与债券回购利率并无明显优劣之分。

同业拆借市场篇6

1.我国金融市场的主要监管机构是(B )。

A.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B.中国人民银行

B.中国证券业协会 D.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2.金融市场中最早形成的市场是( A )。

A.公债市场 B.股票市场

C.票据市场 D.外汇市场

3.本票的当事人有两个,即( A )。

A.出票人和收款人 B.出票人和付款人

C.承兑人和收款人 D.执票人和收款人

4.发行.代购代销有价证券是(B )的主要业务。

A.商人银行 B.投资银行

C.证券公司 D.证券交易所

5.同业拆借市场按其媒体形式可分为( C )。

A.有担保拆借市场和无担保拆借市场

B.同城同业拆借市场和异地同业拆借市场

C.有形同业拆借市场和无形同业拆借市场

D.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同业拆借市场

6.短期国债的典型发行方式是( C )方式。

A.公募发行 B.拍卖投标发行

C.拍卖 D.推销人员推销

7.股份公司在发行股票时,以票面金额为发行价格,这种发行是( D )。

A.市价发行 B.平价发行

C.中间价发行 D.溢价发行

8.( C )对债券价格的变动有着直接的影响。

A.市场利率 B.经济发展情况

C.市场的供求关系 D.物价水平

9.图形形态分析主要侧重于股价的( B )。

A.长期走势 B.中长期走势

C.短期走势 D.中短期走势

10.金融市场上的( D )剧烈波动,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

同业拆借市场篇7

[摘要]货币市场是一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货币市场有利于一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和调控。本文就我国货币市场的结构特征及其与货币政策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结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大趋势,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市场结构;货币政策;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2-0120-02

1我国货币市场的结构特征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货币市场得以较快发展。1983年中国农业银行成为国内第一个成立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1984年在我国一些大型城市第一次出现具有同业拆借市场性质的“信息中心”;199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政府债券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1986年市场上出现了最早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后来于1997年央行下文中止发行)。我国货币市场交易总额占GDP比例也是逐年在提升,2003年该比例为26031%,2011年该比例提高到49711%。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已经形成了由债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和票据市场共同构成的市场体系。2003年货币市场交易总额为3037659万亿元,2012年货币市场交易总额为2379469万亿元,十年间货币市场交易总额增长了近8倍。从整体上看,我国货币市场在近30年里得到了较快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货币市场结构逐步完善。

11我国货币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特征

我国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曲线已经形成,利率期限结构对于我国的短期利率形成有一定的影响。短期利率连接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经济政策是通过对短期利率产生影响,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达到政策目标。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例,笔者主要研究IBO001、IBO007、IBO014、IBO021、IBO1M、IBO2M、IBO3M、IBO6M、IBO9M、IBO1Y,通过对这10个期限的利率数据进行平稳性ADF检验,结果显示IBO001、IBO007这两个期限品种数据为平稳序列。通过对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各期限利率数据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各期限利率间的相关系数高,尤其IBO001与其他期限利率的相关系数更高。

12我国货币市场的交易工具结构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货币市场的各子市场结构趋于完善,但仍有一些待解决的问题。我国货币市场以债券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为主,票据市场规模较小,但近年来发展较快。根据央行公开数据,2012年货币市场全年交易额中债券市场交易量占比近5956%,同业拆借市场与票据市场分别占比1962%、2082%。

债券市场是目前我国货币市场中交易规模最大的子市场,当前中国债券市场的交易品种有:现券交易、回购和远期交易。债券市场已经形成了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三个子市场在内的统一分层的市场体系。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对债券市场实行集中统一托管,根据参与主体层次性的不同,相应实行不同的托管结算安排。从交易量看,银行间债券市场是中国债券市场交易的主体场所,在中国债券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

同业拆借市场是货币市场中最为活跃的子市场,它主要是为了调剂金融机构的资金头寸和短期资金余缺,目前已发展成为各类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弥补资金流动性不足,减少资金闲置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产品按拆借期限可分为1天、7天、14天、21天、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等不同期限的产品,其中以1天拆借品种(隔夜拆借)为主。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早在1996年就实现了市场化运作,由其产生的利率能即时、灵敏地反映了短期市场资金的供求情况。与国库券利率一样,同业拆借市场上的拆借利率已经成为金融机构最重要的基准利率之一。

票据市场作为货币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其在货币市场中所占比重仍然较低,发展空间较大。票据市场的发展有利于货币市场体系完整性,也有利于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目前,我国票据市场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交易场所,采取的交易模式也是自发形成,形式各异,主要为询价交易。我国票据市场的交易品种可主要分为两类: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其中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占绝对比例。银行承兑汇票转贴市场的交易品种也在不断细化衍生,主要有四种:正回购、逆回购、买断、卖断。随着转贴市场的发展创新也不断衍生出新的交易产品,比如买入返售、双买断等,但都是在上面四种基本交易品种上衍生而来。

2货币市场结构与货币政策的关联性研究

货币市场是一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市场的高效运转可将货币政策信息迅速传达至实体经济,进而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影响。我国货币市场的各期限的利率价格已经实现了市场化形成机制,能够有效反映资金市场供求状况和资金价格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实体经济运行情况。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实施公开市场操作这类货币政策措施对货币市场施加影响,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货币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再作用于实体经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成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与货币政策的关联性较强。在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利率是一个重要的枢纽。央行可以通过货币市场工具的操作来影响短期金融市场利率,从而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货币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通过对短期利率产生影响,由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弹性增加,从而使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传导货币政策的作用得到一定发挥。由于我国货币市场结构仍不够完善,货币政策与货币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关联性仍较弱。

货币市场的交易工具结构与货币政策的关联性较弱,但其关联性在逐年增强。品种多样、层次方面的货币市场交易工具结构有利于货币政策传导,能有效实现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债券市场为中央银行间接调控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提供了市场机制。央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公开市场业务)来调节金融体系的银根、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同业拆借市场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同业拆借市场与其他货币市场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中央银行任何货币政策的变化都会影响到银行系统的准备金头寸,进而影响到银行贷款的能力。同业拆借利率已成为经济中反映整个信贷资金供求状况的一个非常敏感的指标,也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同业拆借市场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取决于其在货币市场中所占份额和货币市场的交易工具结构特征。票据市场的发展也非常有利于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票据是货币市场中唯一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市场工具,央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引导票据市场贴现利率走向,进而影响市场流动资金量,从而达到央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3结论与政策建议

总体来说,货币市场结构与货币政策的关联性较弱,其中货币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与货币政策的关联性相对较强,这是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特殊时期决定的。尽管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已经实现市场化,存贷款市场的利率市场化也在大力推进,但当局的行政管制对存贷款利率市场依然影响力巨大;同时我国货币市场还存在规模不够、缺乏创新、市场层次结构模糊、不统一等问题。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仍需进一步的开拓创新,进化体制,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的“良好导体”并有效支持实体经济良好运行。

基于以上研究,笔者对于完善我国货币市场结构和提高货币市场与货币政策的关联性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不断扩大货币市场的规模,增加货币市场参与主体,在维持金融稳定的前提下支持货币市场业务创新,为公开市场业务创造良好条件,促进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在现有货币市场框架下,要提高货币市场与货币政策间的关联性,就必须充分发挥现有市场结构下的潜力。一是要扩大货币市场规模,增加货币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和对实体经济的促进、调节作用;二是要增加货币市场参与主体,货币市场不仅仅是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融通场所,还应包含各类市场经济主体,从而有效盘活货币市场,增加流动性;三是要鼓励货币市场业务创新。

(2)大力发展票据市场,完善货币市场交易工具结构。相对于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我国票据市场发展较为落后,这也是导致我国货币市场交易工具结构与货币政策关联性低的重要原因。中国人民银行应着手建立统一的票据市场组织体系,完善票据市场运行机制,大力发展具有贸易背景的票据融资业务,扩大央行再贴现,整顿票据市场秩序,大力发展票据市场,完善货币市场交易工具结构和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性能。

(3)完善货币市场层次结构,加快各子市场间的融合,逐步建立起全国统一、层次分明的货币市场体系。货币市场有多个子市场,各子市场应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货币当局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全国同业拆借系统,扩大以信用拆借为主的同业拆借市场业务。票据市场的发展需要依托现有同业拆借市场,包括产品定价、票据流通等,实现两个市场间的融合。完善货币市场经纪人制度、做市商制度,充分发挥货币市场的潜力,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创造良好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裴平,熊鹏,等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彭兴韵,施华强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操作的反应——中国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7(9).

[3]李格平2012:金融市场化改革中的货币市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同业拆借市场篇8

关键词:备选利率;最优基准利率;实证检验

一、基准利率选择的标准

从实践经验和一般原则看,核心基准利率必须是无风险的短期货币市场利率,除此之外还要符合以下几个特性:一是相关性;二是可控性;三是传导性;四是稳定性。基于此,基准利率的标准和需要具备的条件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前提条件,即要有足够大的市场交易量、具有良好的市场主体和市场结构等,另外作为核心基准利率的政策利率还要有较好的稳定性;二是充分条件,即相关性,可控性,传导性。

二、备选利率

(一)从市场交易量看,由表2可以看出,每种期限的债券回购累计交易量均远远高于同业拆借市场累计成交量,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报价利率,没有实际交易量。从交易量来衡量,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利率比银行间同业拆借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具有足够大的交易基础。从各期限成交量看,银行间1天期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量最大,其次是1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再次是7天期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其余期限成交有限、占比微乎其微。

(二)从市场参与主体看,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利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具有近乎相同的成员类型和机构,涵盖银行类和非银行类等多种金融机构类型,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的报价行仅包含18家商业银行。

(三)可能的备选利率。从市场交易和市场主体代表的市场深度和广度看,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最优,其次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最后是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从基准利率的前提条件---无风险、短期利率、货币市场利率以及足够大的交易量等分析,当前我国具备基准利率条件的备选利率有:1天、7天、14天期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银行间回购利率以及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三、实证检验

(一)实证设计。本部分的实证基于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也称动态计量经济模型),回归模型的数学形式所示:

(1)

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X为解释变量,q为有限值。本文进行实证检验的指标,包括债券市场代表性利率、信贷市场利率、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货币市场利率五个方面,共20项指标(见表4)。除贷款利率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利率监测系统外,其余实证数据均来源于Wind数据库,数据时间长度为2008年1月至2016年3月,数据频度为月度。

(二)备选基准利率与债券市场利率的相关性和传导效率分析。回归结果显示: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利率与债券市场利率的相关性和长期传导效果要优于拆借利率和shibor,而shibor对债券市场的短期相关性和传导效果较好。从不同期限的备选利率看,期限较短的短期货币市场利率对债券市场的长期传导效果最优,因此,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选择的基准利率为短期利率(隔夜或7天),14天期的货币市场利率对债券市场的即期影响较强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期限较长的货币市场利率代表市场主体对中长期资金供求的预期,而债券市场主要是融通中长期资金的场合。

(三)备选基准利率与信贷市场利率的相关性和传导效率分析。回归结果显示:回购利率在信贷市场上的相关性和长期传导效果同样要优于拆借利率和shibor,而shibor与信贷市场的短期相关性和传导效果也较好。

从不同期限的备选利率看,期限较短的利率对贷款利率的长期和即期影响都较大,即1天期的拆借利率、回购利率、shibor对贷款利率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分别大于7天、14天期的拆借利率、回购利率、shibor。这表明短期货币市场利率在信贷市场上的传导效果也最优。

(四)备选基准利率对实体经济的传导效率分析。从回归结果看:三种备选利率与经济增长均呈现负相关关系,符合经济假定,但是模型整体拟合优度不高,表明经济增长更多地是由模型外的因素决定的,而不是由利率水平决定的。从回归系数看,拆借利率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最大,其次是回购利率,最后是shibor。同时,1天期的利率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效果优于7天、14天期的利率。回归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利率对物价的传导和调控机制方面还存在阻碍,物价变动可能更多的是由利率之外,如货币供应量或结构性因素决定的。

(五)备选基准利率的可控性分析。一是利率工具的可控性分析。结果显示:总w来看,贷款基准利率对回购利率的可控性最强(其短期和长期成数均最大),其次是拆借利率,最后是shibor。分期限看,期限越短(1天)的利率,贷款基准利率对其的长期可控性能力较强,而贷款基准利率对期限较长的(14天)利率的即期可控性较强。

二是汇率工具的可控性分析。结果显示:总体来看,汇率对各备选利率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均显著,且为负向影响。汇率对拆借利率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最强,其次是回购利率,最后是shibor。分期限看,汇率对14天期备选利率的长期影响大于1天、7天期的,汇率对7天期拆借利率的短期影响最大。

三是法定准备金率的可控性分析。结果显示:总体来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各备选利率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均显著,且为正向影响。从短期、延期和长期系数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拆借利率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最强,其次是回购利率,最后是shibor。但是,从模型拟合优度(Adjusted R-squared)看,shibor最优,其次是回购利率,最后是拆借利率。分期限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14天期备选利率的长期和即期影响均大于1天、7天期的。

四是公开市场操作的可控性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总体来看,公开市场操作对银行间市场利率调控有效,公开市场操作对各备选利率的即期和长期影响均显著,且为正向影响。从短期、延期和长期系数看,公开市场操作对回购利率的即期和长期影响最强,其次是拆借利率,最后是shibor。

(六)备选基准利率的稳定性分析。从备选基准利率的波动幅度看,7天期的shibor、同业拆借利率、回购利率以最大值与最小值表示的波动幅度最小,因此,7天期限的备选利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四、结论

(一)在各备选利率中,银行间债券回购交易利率具有相对好的基准利率特性。银行间债券回购交易利率(REPO)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IBOR)的相关性、传导性和可控性优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IBOR)相比,银行间债券回购交易利率(REPO)具有更好地在债券市场、信贷市场上的传导效果和较强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可控性,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尽管劣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但是模型拟合优度不高、解释力不强。因此,综合来看,银行间债券回购交易利率(REPO)最为适宜作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

(二)在各期限回购利率中,1天、7天期回购利率具有相对好的基准利率特性。从长期影响系数看,1天期银行间债券回购交易利率的相关性、传导性、可控性优于7天、14天期的银行间债券回购交易利率。从即期影响系数看,7天期银行间债券回购交易利率的相关性、传导性、可控性最好,其次是优于1天、14天期的。综合来看,1天、7天期银行间债券回购交易利率基本具备基准利率的相关性和传导性。

(三)相对于1天期的回购利率,7天期回购利率具有相对好的核心基准利率特性―稳定性。上面对备选基准利率的稳定性分析表明,7天期备选利率的稳定性优于1天期限的备选利率。从备选回购利率看,1天期回购利率的波动幅度为10.9个百分点,7天期回购利率的波动幅度为10.7个百分点,7天期回购利率的波动幅度小于1天期回购利率0.2个百分点。因此,在1天、7天期回购利率之间,7天期银行间债券回购交易利率具有相对好的核心基准利率特性―稳定性。

五、缺陷及政策建议

一是存贷款基准利率对其的可控性有限,需要进一步提高基准利率对7天期银行间债券回购交易利率的调控效率。现阶段,除大力改善7天期银行间债券回购交易利率的可控性外,在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中,还要积极构建信贷市场的基准利率,使其与7天期银行间债券回购交易利率协调配合,分别发挥在不同金融市场上的基准利率功能。二是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的传导效率不高。实证结果表明,7天期银行间债券回购交易利率对物价的长期影响有限,同时,对经济增长的短期传导效果不理想,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7天期银行间债券回购交易利率欲发挥基准利率的功能,仍需大力改善其对金融市场、实体经济等的传导效果。

参考文献

[1]戴国海,李伟.SHIBOR在我国基准利率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完善渠道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3,(6):31-54。

[2]方意,方明.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确立及其动态关系研究[J].金融研究,2012,(7):84-97。

[3]蒋贤锋,王贺,史永东.我国金融市场中基准利率的选择[J].金融研究,2008,(10):22-36。

[4]梁琪,张孝岩,过新伟.中国金融市场基准利率的培育[J].金融研究,2010,(9):87-105。

[5]姚小义,王学坤.论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基准利率的选择[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15-18。

The Research 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s, Interbank Bond Repo Transaction Interest Rates, SHIBOR and the Optimal Benchmark Interest Rates

XU Yanxia

(Zhengzhou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Zhengzhou Henan 450018)

同业拆借市场篇9

关键词:货币政策 流动性过剩 外汇管理体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5-053-04

中国货币政策宏观调控中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局限性,但如果从货币政策调控对象角度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当前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对象是货币供应量,而既有的外汇管理体制迫使中央银行被动增加基础货币,从而限制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自1996年开始启动利率市场化,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仍在不断完善之中,货币政策调控从数量型工具向价格型工具的转型条件尚未成熟,从而使得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够顺畅,限制了货币政策能动性的发挥。

一、外汇管理体制限制了中国货币政策的主动性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对外经济联系的不断加深,中国外汇管理体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1981年至1993年汇率双轨制时期、1994年至2005年汇率并轨时期、2005年至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探索时期。由于汇率与货币政策的紧密联系,即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汇率的变化影响宏观调控结果、汇率变化也可以通过货币政策作用于宏观经济,因此,处于不断调整和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外汇管理体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

(一)流动性过剩是中国货币政策长期面临的挑战

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务院和相关法律所赋予的职权,运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努力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在“改革转轨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包括“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还兼顾“推动金融改革”的重任, 在上述几大目标之间的平衡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就是“调控流动性”,货币政策对流动性调控成功与否,几乎关系到货币政策绝大部分目标能否实现。而在我国的长期实践过程中,货币政策更多的是面对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以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内容,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具,大力对冲外汇占款增长,回收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但流动性水平过高的压力难以从根本上缓解。

宏观意义上的流动性过剩,是指市场中流通的货币供应量大于经济运行中的实际货币需求量,具体衡量方法是将GDP增长速度和CPI的增长速度之和与货币供应量(中国宏观统计中,主要是指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速度进行比较,当后者大于前者时,就表明经济生活中存在流动性过剩状况。1994年至2009年间,M2增长率小于GDP增长速度和的CPI增长速度之和的年份仅有2年,其余14年均是前者大于后者,充分表明了中国经济中流动性过剩局面长期存在的事实,从而也就成为货币政策必须面对的一个长期问题(表1)。

(二)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显示,外汇占款的攀升是中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

引起中国经济生活中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是外汇占款的持续攀升。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可以看出,2001年到2009年,中央银行的资产规模由4.25万亿增加到22.75万亿,增长了4.35倍,其中:外汇资产由1.89万亿增长到17.52万亿,增长了8.27倍,其占中央银行资产的比重从44.3%增加到77.0%,从而成为中央银行资产增加的主要原因。更进一步,如果将外汇占款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自1994年以来,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中的比重快速上升,从而成为这一时期货币供应量增加的绝对主力。

但中央银行对外汇的增加缺乏控制,“在保持汇率水平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国际收支顺差的持续增长和外汇的不断流入直接导致人民银行以外汇占款的形式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因此,中国的外汇管理体制限制了中国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主动性。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限制了中国货币政策的能动性

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传导主要通过利率效应、汇率效应、金融资产价格效应以及信贷传导效应来实现。在当前情况下,由于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仍未真正形成,阻碍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畅通。自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推行利率市场化以来,我国已形成相对完善的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短期国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回购利率、央票利率和Shibor等,但在该利率体系中,仍缺乏一个能够全面真实反映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基准利率体系,各利率体系之间的相互传导机制也不尽科学合理。

经济理论指出,在完善的金融市场环境中,同一利率品种不同期限结构之间,短期利率水平对长期利率水平产生影响;不同利率品种之间,基准利率对其他利率产生影响。因此,选择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回购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央票利率以及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对上述利率自身的传导机制、以及相互之间的传导机制进行研究,以考察中国货币市场利率体系是否满足完善金融市场环境所界定的传导机制条件。

(一)数据说明及处理

对上述中国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中不同品种自身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数据选择和处理是:1.全国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利率。由于回购利率中的1天、4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期限品种交易不够活跃,数据缺失较多,因此仅选取2002年1月至2010年10月之间的7天、14天、21天、1个月、2个月、3个月六组数据,分别用R07D、R14D、R21D、R01M、R02M、R03M表示;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由于拆借利率中的14天、6个月、4个月、9个月和1年四个期限品种交易冷淡,数据缺失较多,因此仅选取2002年1月至2010年10月之间的1天、7天、20天、1个月、2个月、3个月共六组数据,分别用C01D、C07D、C20D、C01M、C02M、C03M表示;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3.央票利率。央票利率选取2006年3月1日至2010年12月24日之间待偿期分别为隔夜、7天、14天、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到期收益率数据,分别用BOND、B07D、B14D、B01M、B02M、B03M、B06M、B09M、B01Y表示;数据来自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网站。4.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选取2006年10月8日至2009年12月31日间的隔夜、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8组数据,分别用SOND、S01W、S02W、S01M、S03M、S06M、S09M、S01Y表示;数据来自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网站。5.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管理在期限结构上采取6个月、1年、3年、5年及5年以上五种,由于研究对象是货币市场利率,因此在期限结构上仅能选择1年及以下的,故此处贷款利率选择6个月和1年两个期限品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在考察以上五种利率之间的传导机制时,则分别选取各自不同期限品种之间具有交易活跃、市场认可度高、以及可比较的一个品种进行实证分析,分别为6个月期的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以L06M表示)、3个月期的回购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央票利率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实证检验方法为Granger因果检验。

(二)数据平稳性检验

因果检验的前提条件是数据序列具备平稳性。对以上各组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2。

(三)不同利率体系自身传导机制的Grauger因果检验

1.全国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利率。对回购利率的平稳性检验显示,7天、14天、21天、1个月、2个月回购利率分别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呈现平稳状态,而3个月期的回购利率仅在一阶差分后呈现平稳状态;由于Grauger因果检验的前提条件是不同数据序列在同阶平稳,因此,对全国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利率的传导机制检验仅采用前述5个期限品种。回购利率数据序列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在短期利率对长期利率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上,仅有7天期对14天、1个月对2个月之间的关系显著;在长期利率对短期利率产生反馈影响的传导机制上,有14天、1个月和2个月对7天期,以及21天、1个月和2个月对14天期之间的关系显著,这表明了全国银行间回购利率不同期限结构之间的传导机制不够顺畅。与此同时,长期利率对短期利率的反馈影响,显著多余短期利率对长期利率的正向影响,这也与完善的金融市场中利率传导机制特征不相符合,因此,实证检验结果在总体上表明全国银行间回购利率传导机制不顺畅。

2.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拆借利率的平稳性检验显示,1天、20天、3个月期限拆借利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呈现平稳状态;而7天、1个月、2个月期限拆借利率在一阶差分后呈现平稳状态。因此,对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传导机制检验分两组进行。两组拆借利率数据序列因果关系检验表明:1天期和20天期对3个月同业拆借利率传导机制显著,而长期利率对短期利率的反馈影响不存在;而经过一阶差分处理后的三组数据,除了2个月对7天期的拆借利率反馈影响关系不显著外,其他的正向影响关系和反馈影响关系都顺畅,表明7天、1个月、2个月期限拆借利率的变化在相互之间是有显著的传导关系存在。两组数据中,一组数据原序列本身平稳,另一组经过一阶差分后平稳,本身就表明两组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显著,因此,总体上看,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不同期限结构之间的传导机制同样不显著。

3.央票利率。对央票利率的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除了隔夜央票利率数据序列本身平稳外,其他期限结构的央票利率数据序列均在经过一阶差分后平稳。因此,对央票利率不同期限结构之间的传导机制检验,选取7天、14天、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八组数据。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短期利率变化对长期利率变化的传导影响上,7天期对1个月和1年,14天期对2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1个月对6个月,2个月对6个月、9个月和1年几组期限结构之间因果关系不显著;在长期利率变化对短期利率变化的反馈传导影响上,3个月对2个月,以及1年对7个月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显著。总体上看,央票作为中央银行近几年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其利率的形成和传导基本上反映了货币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因此,相较于回购利率和拆借利率而言,央票利率不同期限结构之间的传导机制相对畅通。

4.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平稳性检验显示,隔夜、1周、2周三个期限品种序列本身平稳,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期五个期限品种在一阶差分后序列平稳。因此,对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各期限品种之间的因果检验,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处理相类似,分别进行两次因果分析。SHIBOR利率数据序列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隔夜、1周和2周三个期限品种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著;在1个月以上的期限品种中,1个月与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之间,以及6个月和9个月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显著,其他期限品种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著。检验结果表明,相对于长期利率(1个月至1年),SHIBOR短期利率(2周期及以下)市场化形成机制相对成熟,其合理的解释是各报价团成员对于短期利率的定价认识趋于一致;而对于SHIBOR1个月以上期限品种利率,各报价团成员在利率定价上存在一定分歧。因此,总体上看,SHIBOR的各期限品种之间在传导机制上仍不够畅通,在培育SHIBOR作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上,仍存在一定的距离。

5.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平稳性检验显示,6个月和1年期的贷款利率在一阶差分后呈现平稳状态。贷款利率数据序列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表3),6个月和1年期二者之间的变化互为因果关系,这种检验结果很容易解释,因为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受中央银行直接管理,历次的利率调整在不同期限结构之间基本保持相同的幅度,所以不同期限结构之间的因果检验在统计上以高置信水平通过;但由于受人为干预,所以检验结果也不足以表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各期限之间的传导机制是畅通的。

(四)不同利率体系之间传导机制的Granger因果关系

由于样本数据分为日数据和月数据两大类,因此,对中国货币市场不同利率体系之间的传导机制实证分析,同样分为两组进行考察,即: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利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以及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月度数据作为一组;央票利率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日数据作为一组。月度数据分别选取2002年1月至2010年10月之间的3个月回购利率、1个月拆借利率以及6个月贷款利率;日数据分别选取2006年10月8日至2009年12月31日之间的3个月央票利率和3个月SHIBOR利率。两组数据不同期限品种的选择,主要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两组数据中不同期限品种数据序列可以进行因果关系分析,即不同期限品种的数据序列处于同阶平稳;二是该期限品种在其利率体系中具有代表性,即其市场交易量相对较高,较易被市场认可。

1.月数据之间的Granger因果检验

3个月回购利率、1个月拆借利率以及6个月贷款利率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表5):3个月回购利率的变化是1个月拆借利率变化的原因,6个月贷款利率的变化是1个月拆借利率和3个月回购利率变化的原因,但上述关系传导机制逆向则不成立。月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进一步表明,中国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之间的传导机制不够畅通。

2.日数据之间的Granger因果检验

3个月央票利率和SHIBOR利率之间的因果关系表明(表5),二者之间的传导关系不显著,这也表明SHIBOR利率距离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仍有较大差距。

货币市场利率体系自身以及不同利率体系之间的传导机制实证分析,表明中国货币市场利率体系建设虽取得一定进步,但仍有较大改善空间。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传导机制不畅,限制了中国货币政策的能动性,从而成为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主要障碍之一。

参考文献:

1.Frederic S. Mishkin, Symposium on the Monetary TransMechanism[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Volume 9, Number 4, Fall 1995.

2.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EB],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3.胡晓炼,汇率体制改革与货币政策有效性[EB],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4.陈勇、吴金友,对我国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08.5

同业拆借市场篇10

不过,今年一季度及二季度以来信托受托资产规模的增长数据再次让很多人大跌眼镜。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在2011年年底受托资产规模约4.8万亿的基础上,今年二季度末规模已经达到5.5万亿以上。最新数据显示,信托行业受托信托资产规模在8月末已经突破6万亿。

信托业再次展现了它灵活和坚韧的特性,继续从金融缝隙中获得了它的发展空间。多名业内人士证实,信托市场上半年获得高速发展的动因,主要是由于在传统的银信理财合作受控之后,有了新的形式,即从银行资金拆借市场上获得廉价资金,以信托为通道投往实体企业,从而支撑起今年上半年信托受托资产规模的高速发展。

“这一模式的实质,是银信合作在传统表外的银行理财资金作为供给方之外,开启了银行表内资金‘曲线’投资信托的新通道。”一位信托公司中层表示。

新银信合作

在中国金融市场上,商业银行至始至终拥有最为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最为丰富的客户资源,因此银信合作依然是信托业谋求发展的不二之选。

传统所称的银信合作可以称为“银信理财合作”。即商业银行集合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于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产品。同时,该信托产品投向的具体企业通常也为商业银行的客户。

在这个模式中,商业银行具有完全的控制力,其实质是利用银行表外的理财业务资金满足因为受到信贷额度管控而无法获得贷款的客户需求。信托在其中仅仅作为一个过道,收取十分低廉的牌照费。

不过,这个模式在2010年7月达到峰值2.08万亿后,银监会陆续出台了监管措施,使得银信合作余额逐渐回落,截至2012年6月末银信合作余额为1.77万亿,占信托业受托资产规模的31.59%。

随着银信理财合作与房地产信托业务持续受控,信托业做大业务规模迫切需要新领域。

从今年年初开始,信托公司与银行陆续开发出新的交易模式。其具体交易结构大致为,A银行拥有优质的贷款客户,但限于信贷规模管控及存贷比限制无法进行放款,而B银行(一般为地区性城商行或村镇银行)存贷比和信贷规模较好,但无足够的经营网点和客户资源。

为此,B银行通过银行拆借市场拆借资金,投资于单一信托产品,信托公司再以委托贷款的形式放款给A银行客户。

同时,A银行为该客户的信托产品偿付提供担保,因而将风险转移至自身。在整个模式中,B银行及信托公司均获得无风险收益,只作为通道存在。而A银行通过担保收费和财务方案设计,获取浮动收益,主导整个交易过程。

成本低廉

作为传统银信理财合作的替代品,这类银信合作从总体上并未突破信贷规模管控,而是实现了银行信贷额度在不同商业银行之间的流转。

不过,银行拆借市场本来为银行短期流动性需求所设计。《商业银行法》规定,同业拆借应当遵守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禁止利用拆入资金发放固定资产贷款或者用于投资。商业银行直接拿拆借资金进行委托贷款显然具有一定的合规性瑕疵。

不过,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一部分也具有银行间交易资格。对于它们直接或间接拆借资金的用途,并无硬性的规范。银行拆借资金在经过信托过道后,其投资范围大大拓宽,形式也更加灵活。

目前新型的银信合作形式大部分采用银行为主体,在于商业银行的信誉更有保证,资金拆借利率较低。

庞大的银行资金拆借市场为信托产品提供了稳定和廉价的资金来源。“我们目前能从银行间市场拿到大概4.5-5.5个点的资金。”一位信托公司人士证实。

相比于传统的信托产品,此类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成本较低。目前传统信托产品需要付给投资者收益约为8%-10%,且其中可能需要为渠道支付2%-3%的成本,且每单均需进行大量的沟通和协调。

而银行间市场资金更为庞大和廉价,操作上也更为便捷,因而成为信托公司受托资产规模快速膨胀的动因。

银行信贷市场上半年以来面临放贷难的问题,大型央企普遍贷款利率需在基准利率上下浮一定比例。利用银行间市场资金,使得委托贷款放款综合成本可以低至10%左右,大大低于信托常见的约14%-16%的综合成本,信托贷款因此可以拓展到更多只能承受低利率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