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产业十篇

时间:2023-03-14 20:53:44

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产业篇1

英文名称:Advanced Materials Industry

主管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主办单位: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北京市建筑材料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892X

国内刊号:11-4396/TU

邮发代号:2-62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新材料产业篇2

2014年8月18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释放出中国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信号。新材料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成为发展的关键。创新可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方面,新材料产业在这三个方面均急需找到突破口,从而解决创新不足带来的产业发展问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原始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齐推进

新材料产业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针对家电应用领域,目前中国自主开发的新材料品类已经大幅增加,但在很多高端领域依然缺乏国际竞争力,很多高附加值的新材料还需要长期依赖进口。比如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重要领域所需的关键材料中,约有30%的材料不能在国内完成生产,完全依赖进口;约有50%以上的材料虽然能够实现生产,但在性能、产量等方面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市场的应用需求,部分需要通过进口补充;仅有不到20%的材料能够在中国完全实现自给自足,但这些材料又多属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产品。

造成新材料附加值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原始创新不足。原始创新,通俗的理解就是从无到有的创新过程。新材料的原始创新具有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目前,国内新材料领域的科研院所和相关生产企业大多“急功近利”,难以容忍长期“只投入,不产出”的局面,这使新材料的原始创新举步维艰。

对此,行业期待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理清科研投入与回报的关系,允许新材料原始创新的失败,为基础研究提供较为宽松的氛围,改变基础研究急功近利追求“短平快”的现状。其次,在新材料专业人才培养、引进方面,政府应加大投入,围绕新材料重点细分领域,在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重点人才培养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引进高端的新材料科技和管理人才,制定科学、合理、相对完善的人才使用、管理、交流机制。

除了原始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改善中国制造业很多关键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以稀有金属靶材为例,这种材料可以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领域。虽然与国际水平相比,国内的相关生产企业在大尺寸稀有金属靶材产品开发上相对落后,但一些小尺寸、低代线靶材产品已经完全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然而,在没有成功案例的情况下,即使国产材料的性能已经完全达到进口产品的标准,制造企业也不肯轻易尝试,这给国内靶材产品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寻求进一步发展造成一定阻力。

材料产业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需要制造业和相关部门给予更多的发展空间,采取相应措施有效推动新材料行业发展。目前比较理想的模式是,有关部门应出面设立新材料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资金的一部分用于设立新材料产业风险补偿专项资金,鼓励制造企业积极试用国产新材料,做好相关应用示范工作;鼓励国内大型新材料企业、应用企业与国内大型保险公司加强合作,创新保险模式和险种,为国产新材料“试车”设立专项险种,保障国产新材料顺利完成“首批次”应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风险补偿机制,按照风险越高、收益越大的原则,科学设置相关投入与收益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国产新材料的推广示范。

核心专利受制于人,集成创新亟待提高

近年来,中国新材料产业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5%左右。虽然新材料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不断增加,但从质量方面来看,中国新材料领域的专利则是“多而不专”,大多缺乏核心技术,难以实现产业化应用。以纳米材料领域的专利为例,全球申请数量前十位中,中国只有中国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三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上榜,而另外七家则是三星、LG、三洋等外资企业。此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利很多是为了完成课题需要,离产业化应用还相距甚远。

中国对新材料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导致难以实现集成创新。以稀土永磁材料为例,因其具备优异的磁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等领域。中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应用气流磨设备用于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的制粉工序,但没有申请相关专利。而日立金属在该领域分别于2001年5月和2002年7月在美国申请了两项专利,优先权可追溯到2000年5月。

尽管国内很多稀土永磁材料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成本都具有足够的竞争优势,也有证据表明从时间上并没有侵犯日立金属的专利权,但是因为没有申请专利的意识,很多制造企业为避免侵权纠纷,不去选用国内企业的产品。

新材料产业篇3

关键词:新材料产业;发展;思考

一、新材料的定义

新材料包含三个定义,一是区别于传统材料的新出现的或者正在发展中的材料,在性能上优异于传统材料;二是由传统材料发展而来,是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对传统材料性能进行提升或开发,从而成为一种不同的材料;三是一些高新技术进行生产过程中需要新型的生产材料,这些材料的开发和使用也是作为新材料范畴存在的。因此可以发现,新材料主要是新型的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

二、当前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我国对于新材料的管理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新材料在各个省市都是作为重点的项目进行发展,在发展中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对新型的材料研发进行一定的扶持。高校在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将新材料专业进行创立“211工程”高校的88%设置了材料类专业,国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30%属于材料领域,数量达到了44家。目前,沿海城市利用自身较好的经济条件,对于新材料的投入巨大,使得新材料逐渐的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新材料的增长甚至已经超过了主体经济发展实体,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同时,新材料的使用范围不断的增加,不仅在高新技术行业使用广泛,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的得到普及,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我市新材料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市现阶段涉及到新材料的企业有22家,主要的生产和经营的范围包括分子材料、化学材料和其他相关材料。占据我国国民经济比重较大,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金属类材料企业发展迅速

因为使用规模较为广泛,因此这种材料成为在新材料中发展较前景较好的生产形式,在新材料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为新材料的发展带来重大转机。我市主要的新材料中,符复合金属、符合钢板等企业发展广泛,成为新材料中较为受欢迎的方面。其中固定资产达3亿元,漆包线年生产能力达到了1.5万吨。

(二)化工新材料产业基础好,产品附加值高

新材料的研究和发展在本市资源较好,拥有丰富的经济政策自资源和科技资源,在进行发展的过程取得较好的发展,部分企业成为科技发展饿的领先企业,开发了一些国际领先的项目,成为主要的供应商,给本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形成行业的先导。同时,新型颜料的有机染色技术也取得较大的发展,成为三大供应商之一,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占据出口主要的成分,成为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给经济转型带来较机遇。

(三)高分子新材料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

高分子新材料领域普遍是年产值1亿元以下的小规模企业,但却生产了更多的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因此市场竞争力都较强。这个领域主要有特种绝缘材料、世缘橡胶、天日聚氨酯等6家企业。世缘橡胶在1993年引进了“高苯乙烯橡胶”生产技术,已经畅销19年,至今依然供不应求,年产量达3万吨,出口达50%以上,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最大高苯乙烯橡胶生产商。蓬莱特种绝缘材料厂与哈尔滨理工大学合作研发了耐电晕聚酰亚胺薄膜技术,这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可以替代美国杜邦Kapton CR薄膜。

四、加快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要进一步深化作为全市经济发展增长极的角色,依然需要继续加强研发和升级。结合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和我市的实际情况,要继续加强相关企业和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产品的升级和产业的扩张,重视产业链的延伸,确立新材料产业作为我市支柱产业的地位。

(一)产业招商的优化

新材料产业要继续招商活动,扩展招商领域,扩大产业规模。在招商方式上要灵活进行,注重对那些技术含量较高并且利润较大的新型材料的引进,将这些企业进行招商,使得我国材料进一步发展。

1、拓宽招商渠道,继续深化我市招商引资工作中的新材料产业招商的地位。

2、从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进行招商。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几大基地,我市在这个领域进行招商时,要深入这些省市的大企业推广我市各企业的项目,争取这些企业进入我市建立分厂或者生产基地。

3、组织各企业自主招商。要组织我市新材料企业,促使他们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内部对外业务关系,鼓励他们自主招商,以商招商,帮助企业采取各种形式壮大自己。

(二)重点培植,全面带动

通过对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植,以带动全行业各项技术能力不断提升。同时,和其他较为优秀的企业和重点行业的先进技术进行引进,将这些先进的技术成果和本市的一些先进技术进行合作,将新型材料的发展前景进一步扩大。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重点培植这两个企业,帮助它们扩大生产规模。

(三)要把生产、科研紧密结合

通过科研和生产的融合,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以提升新材料企业的竞争力.

新材料产业篇4

为依托燕山石化公司的产业优势,加快发展首都石化产业,2009年初,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建设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的战略构想。从此,作为燕房合作的主要载体,石化新材料基地建设开始加速运作,并迅速上升到了北京市和中石化共同合作的战略高度。

截至目前,在成立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北京市推进燕房合作协调小组已先后召开七次会议,基地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陆续得以研究解决。这一承载着首都石化产业发展重任的产业集聚区,将在3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重拳出击石化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石化中下游产品,延伸石化工业产业链,成为做强首都第二产业,促进首都经济陕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投资北京:请简要介绍一下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成立的相关背景情况。

樊勇勇: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位于房山区燕房新城东部,初期规划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是全国首批62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是北京市和中石化进行战略合作的重要载体,也是房山区重点规划建设的五大产业基地之一。2009年,在国际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的关键时刻,北京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抓住国务院调整振兴石化产业的重要机遇,做出了深化燕房合作、建设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石化新材料基地,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效益、低污染的石化新材料产业,是贯彻落实国务院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化燕山石化与房山区紧密合作,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服务中央在京企业,有效扩大投资需求,做强首都第二产业,促进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内容。

投资北京:基地的产业定位是什么?空间布局如何分布?

樊勇勇: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坚持高端产业的发展方向,旨在有效整台北京市的资源优势和中国石化的产业优势,在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及其周边地区划出一定的区域,以石油化工产业为基础,以石化新材料为主导产业,按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低污染”的项目选择原则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原则,积极引导国内外新材料企业向基地聚集,重点生产国内外市场潜力广阔的专用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产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新材料产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培育和发展配套产业集群,形成以炼油、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基本有机原料等石化基础产业为支撑,发展涵盖橡塑深加工、特种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等具有纵深潜力的高科技产品集群,致力建设集新材料生产、加工、集散和技术研发为一体的国际一流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

基地主要由核心区和产业拓展区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核心区分为西区和东区,西区主要是指燕山石化核心板块,东区分为精细化工板块、石化新材料板块和重大项目预留板块;产业拓展区分为新材料深加工板块和保留板块。在产业发展空间之外,还根据需要划出一定的区域,作为基地配套服务区。核心区东区是基地建设起步区,规划面积约5.68平方公里。

投资北京:石化新材料产业的市场前景如何?基地未来将怎样实现与北京及周边市场的有效衔接?

樊勇勇:石化新材料是一种战略性新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地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汽车、电子、建筑、农业、生物医药等领域。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汽车、电子和建筑等产业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9年,北京汽车产量达到127.1万辆、轿车产量达到53.8万辆、彩色显像管产量达到154.3万支、显示器产量达到655.6万台、计算机微机设备产量达到842.7万台、程控交换机产量达到1508.8万线、手机产量达到2.136亿台,建筑行业钢材产量达到769.6万吨、混凝土产量达到2821.3立方米,仅北京金隅集团水泥产量就达到1627万吨,商品混凝土产量达到230万立方米。未来北京将依托高科技,大力推进支柱性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这为石化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北京汽车、电子和建筑等自主产业的发展,需要石化行业提供大量功能性的新型化工材料产品,石化新材料基地将依托燕山石化公司的资源优势,重点生产北京及周边地区市场潜力广阔的专用化学品及化工新材料产品,不仅能满足北京及周边市场对化工新材料消费的数量要求,而且还能满足功能性和环保性的高标准要求。未来几年,随着京津冀都市圈的加快建设和中国石化产业布局的加快调整,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将面临更大的市场机遇,成为京津冀都市圈乃至中国环渤海地区石化新材料产品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投资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将为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哪些强有力的支撑?

樊勇勇:燕山石化公司是基地产业发展的主要原料供应方。该公司现有生产装置63套,辅助装置68套,年原油加工能力1000万吨以上、乙烯80万吨以上,可生产欧Ⅳ标准的清洁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石蜡、乙烯等94个品种431个牌号的石化产品,是我国最大的合成橡胶、合成树脂、苯酚丙酮、高品质成品油生产基地之一。丰富的石化产业资源,成为基地开发建设的重要依托,能够为进驻基地的企业就地提供原材料,极大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今后3年,中国石化还将投资200多亿元,重点用于燕山石化公司的建设和发展,将进一步提高基地的原材料供应能力。

此外,燕山石化公司拥有大批从事石化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的专业团队,有241项技术成果获得国内外专利权,中国科协和北京市科协在基地设立了北京第一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北京市科委新材料中心及新材料测试联盟与基地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组成了基地发展战略和技术指导的强大智囊。今后3年,基地还将引进一大批石化新材料高端人才,为基地开发建设提供更加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投资北京:据了解,基地前不久走出国门赴日招商,并已有32家日本企业有意接洽合作,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樊勇勇:石化新材料基地刚刚成立不久,在国际国内的吸引力都需要进一步增强。为了让石化新材料基地从起步阶段就开始与国际高端石化新材料产业接轨,7月25日至30日,石化新材料基地联合市投资促进局、市经信委、中石化集团公司、燕山石化公司等多方负责人士,组成联合工作团,赴日进行了为期六天的招商推

介与访问洽谈。其间,赴日工作团在日本东京王子酒店举行了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专题投资说明会,日本石化新材料相关企业、投资机构、财团协会单位共计46家约70人参加了会议。此次投资说明会获得了日本企业的高度认可与热烈响应,会中及会后,约有32家企业、机构主动与工作团联系,表达了强烈兴趣,并希望与石化新材料基地进一步接触洽谈合作事宜。目前,三井化学公司、三菱化学控股集团及三菱树脂公司、日东电工株式会社等一批日本知名化工新材料企业已专程来基地参观访问,其中已有部分企业与基地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在石化新材料产业领域,日本在国际上排位靠前,属于第一梯队,是未来基地引进项目和先进技术的重点地区。此次推介会全面系统地推介和宣传了北京市和房山区的区位优势、产业特色与投资环境,特别是第一次完整地对日推出了石化新材料基地的发展理念及相关产业规划,获得了日方相关企业及机构的高度认可与良好印象,为进一步推动日方与我市,特别是与房山区、石化新材料基地的合资合作及项目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另外,通过此次赴日与日本官方及企业人士的广泛接触,较为全面地了解与掌握了日方在华特别是在北京投资发展的规划思路、关注所在以及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等经济信息,有助于我方进一步调整优化对日招商的政策及措施,提高针对性及成功率。

投资北京: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发展的远景目标是什么?

樊勇勇:今明两年,基地将重点做好核心区土地一级开发,编制完成各项规划,做好土地储备开发工作,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抓好宣传招商和项目落地,为基地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做到产业空间拓展与项目引入同步进行,已成立22人专家咨询委员会,严格按照基地的产业发展方向审核入区项目,把好项目入驻关。

新材料产业篇5

一、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青岛市在新材料产业化方面起步较晚,但在短短十几年中不仅已在若干领域取得了众多高水平成果,而且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态势良好。据有关方面统计,2000年青岛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高新产品产值已经达到了412.4亿元(按产品法统计),其中,新材料产品的产出规模占当年同口径高新技术产品产出规模的比重为13.2%。按青岛市“十五”工业发展规划设定的目标,到2005年,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将达到150亿元,届时,新材料将成为仅次于电子信息产品总量的第二大产业,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更加突出。

在总量增长的同时,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内部的结构变动十分活跃,新技术不断成熟、产业化速度不断加快,产业门类逐步增多,并对青岛的纺织、家电等传统优势行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纵观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可看到其几个突出特点:

(一)市场容量广阔,企业投资热情高涨

据统计,2000年我国新材料的市场需求已达2500亿元,按其年均10%的增长速度推算,预计到2005年,我国新材料市场需求可达到4000亿元,约占国际新材料市场的9.4%。由于新材料成长性高、市场潜力大,并得到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近几年各地都出现了新材料投资热,涌现出了一批新生的专门从事新材料研究开发的新型企业和研究单位,并在促进新材料工业化应用的同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仅青岛市就拥有上百家已经跻身新材料及其制品的生产厂家。社会各界普遍对该领域寄予厚望,投资人的信心指数持续不减,筹建各类投资项目的热情高涨。据对新材料领域中镁合金材料、交联聚乙烯管材(新型建材)、高性能碳纤维材料、纳米材料等影响较大的产业对象,采取三个大类和11项具体指标评价的情况显示,样本调查对象中的各代表层均对其预期发展前景表现出强烈的“向好评价值”(参表1)。

表1部分新材料项目的预期发展前景评价

附图

注:①国外常用花费每1美元所能产生的效能来反映性能价格比。

(二)增长速度快速,市场回报率良好

为说明新材料产业的增长率状况,表2对青岛市“九五”末期若干领域中的新产品产值分布、利税分布、新产品品种分布及各自的增长率情况进行了测算和比较:

表2青岛市六大产业领城中的新产品产值、利税、产品品种分布及增长率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青岛市统计局有关数据整理

由表2的3个不同序列、6组数据可看到如下情况:其一,六大领域新产品产值分布中,最高的是电子信息领域(65%),新材料位居第二(13.2%);六大领域新产品产值增长率中,新材料达到39.6%。这说明,近年来,新材料产业的成长性十分突出,各类创新性的投入和产出十分活跃。其二,六大领域新产品利税分布中,新材料位居第一(43.7%),其新产品利税增长率为37.1%,且贡献的利税绝对数额具有突出优势。这说明,新材料产业在其创业之初即显示出较高的贡献率,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对于增进地方财政收入具有重要影响。其三,六大领域产品品种分布情况,最高的是能源与环保(28.2%),新材料位次基本属于正常(9.2%),但比较新产品品种的数额和增长率,新材料却稳居第一把交椅。这一情况同样印证了新材料产业创新性突出和创业活动活跃等特点。

由表3提供的青岛市新材料企业同期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实现税金等方面的数据,同样可以看到新材料产业良好的收益情况、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发展前景。

表3青岛市新材料企业重要经济指标单位:万元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青岛市统计局有关数据整理

(三)产业基地建设已经启动,并在国内产生了积极影响

近年来,青岛市为改变科技成果转化环节薄弱和工业布局散乱的局面,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两大主攻方向,在努力营造优良投资环境的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将包括新材料产业在内的相关工业发展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已经初步建成了以青岛市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为技术依托的青岛新材料科技工业园、城阳区红岛高分子材料工业基地、星状布局的新型建材工业园等3个产业化基地。

三大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园区的发展,改变了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零星布局的不利局面,不仅为青岛市建材工业“退城进园”提供了很好的基地,而且为产品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平台。它对青岛市新材料产业高技术项目的孵化和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已显示出重要影响。

二、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若干不足

青岛市新材料产业虽然成长迅速、并有部分产品和项目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先进地位,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多的差距。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竞争力不高

前面已经列举了若干新材料企业良好投资回报和市场前景的资料,但企业短期盈利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其持续的成长力和市场竞争力。为验证这一问题,我们对青岛市新材料产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增值率、新产品销售收入比率、相关生产要素匹配度、科技投入规模及构成、管理者创新力等项指标进行了分析:

1.青岛市新材料产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增值率”为14.3%,比当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平均10.6%的增值率高出3.7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平均20%的水平相比,则低出6.7个百分点(注:高新技术产品增值率是一个反映产品创新度的指标,它指的是高新技术产品利税总额与同口径产品销售收入的比率。);反映企业市场回报情况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比率”,青岛市为14.32%,发达国家为20%~33%,二者的差距同样十分明显。它表明,青岛市新材料产业虽有良好发展前景,但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由于技术含量不足,其产品的市场回报率将受到一定限制。

2.在与新材料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相关生产要素匹配度”内部的各项分类指标评价问卷中,有50%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原材料”比较容易解决,认为较难获得原材料的比例低于10%;有90%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劳动力比较容易得到;有7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资金供给难以保证。它表明,青岛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本是吻合的,资本推动和资本障碍并存是这一时期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而一般劳动力供给的丰裕,则与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情况吻合。解决创业资本不足和高层次人才的匮乏是当前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要求。

3.从企业科技投入规模及其构成来看,新材料产业2000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在青岛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中排位第二;企业开办的开发机构54家,占全市总额的14.1%;科研合作单位为44家,占全市总数的9.2%,技术储备64项,占全市总储备的6.3%。由上述指标既可以看出青岛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能看到它与工业发达国家或国内先进城市之间的差距。其中,R&D指标(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与国际上公认的标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非R&D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研究水平不高,工艺水平落后(注:美国国防部1996年一份评估报告认为,中国材料技术的总体实力约为2.7(4为国际先进水平)。这一估计也基本上适合青岛市的情况。),自有知识产权数量不足等问题。

4.对管理者创新力的评价表明,目前,企业管理者欠缺风险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问题仍较突出,但不同所有制、不同企业规模、不同领导层次的被调查对象显现出十分明显的差异。国有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创业的意识相对淡化;高层领导和中层领导的风险意识及创新精神有较大差别;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自信心、主动性明显不同。调查资料同时还反映出,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仍有75%以上的企业没有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在已成立的研发机构中,有23.9%没有经常性研究与开发任务,34.6%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不少“技术开发机构”承担的仅是情报职能或技术试验职能,根本不具备综合性的技术创新的实施能力。

(二)企业规模化程度较低

青岛市新材料产业普遍具有规模较小、核心技术体系不突出、自主性技术创新体系薄弱、营销网络的稳定性较差等特点。这一情况与青岛市以海尔、海信、颐中、青啤等10大企业集团规模化经营的状况形成了极大反差。据报道,2000年青岛市10大集团目前的工业总量就已占全市比重的4成多,而创造的效益更是占到了5成以上,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5.5个百分点。

新材料企业之所以普遍规模偏小,除去客观原因外,还存在如下一些影响因素:一是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缺乏统筹规划,产业发展的技术政策、经济政策和市场政策不配套,投资分散,难以攥成“拳头”;二是社会各方面对新材料的应用还处于试探状态,市场拉动作用不够突出。三是因企业隶属关系不同而形成的“板块结构”,对企业间的联盟、联合和集团化运作形成了严重的障碍,妨碍了对新材料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规模化经营。四是同类企业的简单模仿、重复建设、同行之间盲目竞争的现象已比较严重。人们担心的“低水平竞争陷阱”在某些领域已经形成。

(三)资源整合能力不强

关于资源整合能力的分析发现,青岛市新材料产业投资分散的特点突出,并加剧了资金等“瓶颈”的制约作用。按规划部门口径计算,“十五”期间,青岛市计划投资总额约为1000亿元,其中,仅2001~2002年技术创新规划的重点项目就有125个,涉及总投资56.3亿元,但实际能够投向新材料领域的资金供给量有限,资源有限的背景下,资金需求量与供给量的矛盾比较突出。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在企业自身资本积累不足,融资渠道单一,运作资金普遍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受投资预期收益和资金短缺预期乘数的双重影响(注:“资金短缺预期乘数”,是在投资乘数和预算乘数基础上,反映资金短缺背景下使稀缺性信号进一步放大,影响投资人信心指数的一个参照性的指标。),资金供给不足的信号将进一步被放大,企业实现持续的技术开发和实施规模化经营的举措将遇到更大困难,而创新强度不够、经营规模弱小又反过来影响到资金的回收和利润的成长。它已成为制约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约束因素之一。

资源整合能力薄弱还表现为,受体制和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各类新创办的新材料企业普遍存在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的严重匮乏和浪费。据统计,目前在编的工程技术人员中真正在研发机构从事科技开发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仅占全部工程技术人员的20.5%,其中50%的工程技术人员因各种原因而处于空置状态。除研发人员数量不足、精力投入不足外,人才质量同样存在若干问题。(四)企业自主创新机制较弱

新材料产业作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之一,存在技术开发能否成功的不确定性、产品生产和售后服务的不确定性、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技术寿命的不确定性,以及难以确定的市场接受能力、难以确定的市场接受时间、难以预测的创新产品扩散速度等危险性。因而它对技术创新的频度和效度有着极高要求。保证这一频度和效度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保障体系和管理体制。

现实情况与上述要求显然存在较大差距。其中突出的问题有四:一是创新目标模糊。创新本是技术、管理、组织、市场几类要素的有机结合,但至今仍有不少人、甚至一些领导同志将技术创新与企业组织和管理体系的变革隔绝开来,人为地给创新工程蒙上了一层“纯技术化”色彩。二是创新行为失范。为数不少的企业,尤其是那些中小型企业普遍缺乏完整的技术创新链,在机构建设、经费投入、人才培养和使用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缺陷,“三无”(无专门管理组织、无严格管理制度、无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的情况几乎随处可见。三是创新起点较低。它表现为:技术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落后。国内新材料领域掌握的关键技术比国际先进水平要落后5~10年;技术创新人才供给不足,且分布不均;缺乏技术创新的推动者——企业家;缺乏有效的资源组织系统,不同单位、不同专业研发人员,各自为政、分散开发,缺乏整体意志,“越界”思考问题和多学科协作的情况比较少见。四是缺乏面向市场的战略管理意识。许多企业的管理工作是围绕工作流程展开的,企业领导人及其管理层关注工作流程的组织,却忽略了控制整个企业走向的战略管理体系的作用。调查资料显示,新材料领域中刚刚创业的那些中小企业,往往既未对自己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及竞争优势作出准确估计,也未形成技术创新与市场开拓的系统思路,企业发展带有浓厚的“跟着感觉走”的色彩。

(五)基地建设布局散乱、机制不活、吸附能力不足

比照国内先进城市的经验可看到青岛市存在如下几点不足:

1.重复建设,缺乏重点。除三大新材料基地外,自1996年以来,青岛市还在家电、化工、医药三个行业建立了108处工业园,这些由各行业分头组建的园区普遍存在投入分散、低水平运行的问题。它不仅分散了人们对园区的注意力,减弱了资本集聚和企业集群功能,而且直接导致各个园区独立配套能力的下降和服务成本的上升。

2.选择对象把关不严。青岛市入驻工业园区的企业尽管不乏高技术项目,但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突出。

3.信息网络设施供需差距大。由于产业基地布局分散,企业迫切需要的信息网络设施建设滞后,它与研发实验室、电讯及咨询设施、商业服务设施、资料中心、产品展示及交易场地等方面的不足,共同构成了基地建设中的环境制约因素。这一矛盾伴随基地规模扩大和企业发展水平提高,尤其是国际化的交流还会进一步暴露出来。

4.基地规划缺乏“集群竞争力”的战略意识(注:集群竞争主要是不同空间或地域间的竞争,常表现为不同城市、不同工业带、工业区,甚至不同国家的竞争。集群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有较多的差异,它通常还涉及到资源整合能力,甚至文化方面的评价等。),选址和布局只考虑“地皮”这一个因素,而未考虑所选地点基础设施的强弱、高等院校的有无、人员技能的水准等其他重要因素。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规律把握不准,缺乏资源优化配置的视野,是导致规划失误的重要原因。

5.基地运作尚未摆脱行政隶属关系羁绊和行政管理的老套路。现行的工业园布局虽对区域定位有所考虑,但组织资源的优化及企业规模优化的问题还未受到足够重视。同时,基地规模小、布局分散、功能不配套和入驻单位的稀缺,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基地内部竞争驱动机制的缺乏,妨碍了企业面向市场高效率运作和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推进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对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方略进行新的规划,建立开放式的研发和产业化体系

中国已正式加入WTO,外部市场将进一步开放,但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问题依然存在,而随着产品进口关税的逐步下调,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却比以前更为容易,国内新材料行业将面临来自国际同行业竞争者的全面冲击。面对这种形势,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应当加速建立开放式的产业化体系,确立进口、合资和自主开发三个层次共同发展的战略。

具体要求是:产业发展要推广国际通用标准和国际化管理流程与营销模式;企业发展要注重国外市场的拓展,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新材料产品的“本地化”特色应当进一步突出,以便以本地化特征形成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此外,要重视通过建立海外研究开发基地实现“技术外取”的目标,通过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的有机结合,实现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突破,以应对大型跨国公司的冲击和挤压。

落实上述任务,要求理顺新材料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应用间的关系。在发挥本地区、本行业各类科技资源作用的同时,广泛开展跨地域、跨行业,甚至跨国界的技术合作和技术选择,并努力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转变科技工作者习惯了的选题方法,扩大新材料研究的范围,并注意处理好开发与基础研究的关系、自力更生与引进新技术的关系、各类研究单位之间以及各种科技计划之间的关系,为经济和科技资源的整合奠定良好基础;二是转变传统的成果推介办法,借鉴有关方面正在探索运作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在技术方和投资方之间设立科研中介,通过专业化科研中介机构,对各类科技成果的技术优势、市场潜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使投资方清楚新成果的市场前景,研发人员熟悉市场服务的对象,减少以往科研工作的盲目性。此项工作相对于通过召开成果会,或简单的“产品展示”功能实施产品推介的传统方式,不仅在信息覆盖领域、信号刺激强度等方面有突出的优点,而且在增强目标的针对性、促进成果的持续开发和提升技术成熟程度,以及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均有巨大的优越性。

(二)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动力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完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行为方式和动力模型对于创新效率具有关键性作用。然而,动力模型和行为方式都是建立在制度基础之上的,塑造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首先应推进包括产权关系再造在内的企业制度建设,使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创新实体和市场主体。

就当前的情况而言,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新诞生的企业从一开始就应当建立一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产权关系明晰的财产关系;二是那些依托于原有企业的新的“项目”,应当在准确界定财产边界的基础上,通过股权置换等方式,引进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独立运作、按资本权益分配,以焕发创新的活力;此外,应当充分考虑新材料这一产业领域中众多企业属于科技民营型企业的特点,搞好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和科技人员持股经营等方面的工作。利用分配制度的改革,激励创新热情、塑造创新文化、提高创新效率。

在积极塑造企业创新机制的同时,还应加强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推动作用。包括通过制定财政、税收、金融、贸易和人事等方面配套的措施,鼓励企业建立“产学研”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运行机制;对传统的科技成果评价系统实施根本性的改革,鼓励科研院所从事研究开发的人才走向企业,面向市场,并对有重大创新成果和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将技术成果的评价建立在能否转化为生产力,能否实现产业化、商品化,能否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否获得较大市场占有率,并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和市场效益的基础上。

(三)加强基地建设,发挥新材料基地的孵化功能和企业集群效应

北京、上海等城市在产业基地建设方面的经验很多,其中的关键点有三:一是高度重视基地本身的自我生存能力,在严格把关、优化入驻企业和项目的同时,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借助一家或几家企业的实力,负责园区规划建设。这一开发模式不仅避免了政府包办具体事务的各种痼疾,而且保证了企业的自主性,提高了项目开发和园区建设的质量。二是打破行政隶属关系的局限,按经济合理性原则实施区域布局的设计。同时,依据园区地理位置,实施合理的功能分区,并为基地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三是坚持分类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园区建设之初就保持高起点、高层次的特色,在创业园中建立高质量的“孵化器”,使科技成果和项目在孵化器中得到集成和创新,为其成长为高科技含量、高效益、运作规范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有利的条件。

学习国内先进城市产业基地建设的经验,青岛市应结合本地情况,努力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要明确产业基地的功能和作用,对那些违背经济合理性原则、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完善、长期不能发挥作用的所谓工业园实施根本性改造。二是要突出重点发展方向,实施品牌战略,积极采用附加值高、无污染、低消耗的新技术、新工艺,促进新材料产业基地上水平、出效益;同时,制定严格的基地建设标准,开展有关的宣传工作,有效地实施形象工程,增强基地发展的活力和对创新型企业的吸引力。三是要树立“产业集群竞争”的观念,将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发展与城市间、地区间、经济区域间,甚至与国外的地区或国家的同类企业竞争联系起来,在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已经初显端倪的背景下,积极培养新材料产业集群竞争的优势,把握竞争的主动权和市场开发的先机,以争得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和令人满意的回报率。

(四)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提供新的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扶植政策

政府对新材料产业的支持和帮助将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挥政策、舆论和融资方向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促使区域内的各种资源,特别是人才和技术等要素合理、有效地流动;二是创造条件、降低创业门槛,鼓励科技人员为地区经济发展出力,并为其中符合条件的创业者提供创业资金支持;三是推动法律服务、技术咨询、产权交易和技术市场等中介机构的建立,使其在整合科技资源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推动开放式产业体系和资源配置机制的建立,鼓励企业与国际创新网络建立强有力的接口,聘用国外人才、与国际知名公司合作,鼓励引进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整个新材料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国发展计划委员会.中国产业技术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2]中国科技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0)[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新材料产业篇6

高性能结构材料应用最广泛、新型环保材料备受关注、稀有金属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循着这3大主线,你也许能在庞大的新材料领域,找到最有现实性的投资机会。

新兴产业的奠基石

从我们穿的衣服、用的餐具、乘坐的交通工具、栖居的住宅到工作的场所,可能都正使用着新型材料;从大飞机、高铁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工程,到三网融合、物联网、节能环保等重要产业,都需要一系列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新材料,是发展新兴产业当之无愧的奠基石。

目前全球都高度重视新材料的发展,各国选择了不同发展战略和优先发展领域。“十二五”期间,我国新材料发展重点将围绕5个方向进行:现代交通运输方向,包括轻量化汽车、高速铁路、远洋货轮等;高效清洁能源方向,涵盖了半导体照明(LED)、风电、太阳能及能量存储系统,热核聚变等;环境资源方向,包括清洁煤化工、秸秆材料综合利用,镁、稀土等稀有战略性资源材料;民生产业方向,包括城市化进程中所需要的绿色建筑材料,文化娱乐、传媒介质等领域所需的新一代显示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领域所需材料等;国防领域所需新材料。

新材料的细分领域庞杂,A股市场上涉及大约70家上市公司。目前,研究机构一般按照应用领域和研究热点,把新材料产业划分为12个主要领域,包括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智能材料、新型建筑及化工新材料。

中信证券通过分析全球最大的电子材料供应商美国MEMC公司,总结出选取具备投资价值新材料公司的4个条件是:行业需求前景广阔;技术与创新能力强;具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应用的能力,并建立起销售壁垒;拥有丰富资源,能建立起原材料壁垒。据此,中信证券重点推荐了中材科技、厦门钨业、斯米克、诚志股份,同时认为永太科技、三维丝、红宝丽、水晶光电、中信国安等具有中长期投资价值。

新型环保材料备受关注

新型环保材料包括环境净化材料、能源净化材料、环境替代材料和生物降解材料。由于节能环保是国家重点治理和投入的领域,因此新型环保材料也受到市场资金关注,但该行业投资标的总体较少,个别细分行业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

环境净化材料主要涵盖了脱硫、脱硝和除尘3个领域,机构最看好除尘材料。2010年大气排放标准实施,袋式除尘行业将获得快速发展,预计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在40%以上。高温滤料是袋式除尘器的核心部件,行业集中度高,三维丝(300056.SZ)是该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它依靠产品和技术创新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未来3年的业绩有望保持60%的增速。

能源净化材料主要应用于石油石化、煤化工、天然气等领域。国家标准要求汽油含硫量从500微克/克降至150微克/克,要求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中的硫、砷等杂质的含量不断降低,必将推动能源净化材料的发展。涉及该领域的上市公司有红宝丽(002165.SZ)和三聚环保(300072.SZ)。

其中,红宝丽是亚洲唯一拥有自主发明专利的万吨级异丙醇胺生产规模的企业,目前年产能2万吨,今年产能很有可能扩充至4万吨,实现翻番,从而成为世界上生产异丙醇胺的龙头。三聚环保是唯一一家以能源净化材料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

环境替代材料包括氟利昂和石棉替代材料、无磷材料等。这一领域的企业没有在A股上市的。在香港上市的东岳集团(0189.HK)生产主流制冷剂氢氯氟烃,用于代替氟利昂,市场占有率40%。

生物降解材料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工业包装等领域,淀粉基、聚乳酸(PLA)和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生物降解塑料是技术相对成熟、产业化前景最好的3种主流技术。涉及PBS材料的上市公司有鑫富药业(002019.SZ)和金发科技(600143.SH)。金发科技每年全生物降解塑料产能5000吨;鑫富药业PBS材料年产能3000吨,2009年增发的资金将部分用于年产20000吨PBS材料项目,预计5年内达产。

高性能结构材料应用最广泛

高性能结构材料一般指具有更高的强度、硬度、塑性、韧性性能,并适应特殊环境要求的结构材料,是国民经济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材料,从日用品、建筑到汽车、飞机、卫星、火箭等,都离不开它。

高性能结构材料的细分行业包括新型金属材料、高性能结构陶瓷材料和高分子材料3个领域。久立特材(002318.SZ)是国内工业用不锈钢管产量最大的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天然气、电力设备制造、造船、造纸、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行业。东方锆业(002167.SZ)的产品主要用于核能、陶瓷、兵器、航空、高级耐火材料、光通讯器件、固体燃料电池。

濮耐股份(002225.SZ)是国内主要功能耐火材料、不定形耐火材料生产企业,钢铁炉外精炼透气砖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国内最大钢铁行业用耐火材料制品供应商。鲁阳股份(002088.SZ)是世界第三的陶瓷纤维生产基地,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民用及国防军事领域耐高温、绝热部位。普利特(002324.SZ)是国内专注于生产汽车用改性塑料产品的主要企业,产品主要供应汽车零部件制造商。

上游稀有金属股炒作机会多多

稀土、钨、锑、钛、锗等小金属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材料,发展潜力巨大,掌握相关资源的上市公司从去年底至今多次受到市场热炒。为提升我国优势矿产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从去年至今,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如整治优势矿产的开发秩序、规范行业准入、限制出口等,稀有金属的战略地位凸显,行业整合加速。近期,国家在筹划矿产地储备战略试点,首批试点将围绕稀土资源展开。未来稀有金属的发展空间将受益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

锑是生产阻燃剂的主要原材料,锑系阻燃剂广泛应用于电器制品、汽车、建材、纺织等领域。钨被称为“工业食盐”,广泛用于国防工业、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石油钻探、特种钢、新材料等。厦门钨业(600549.SH)是国内最大的钨钼产品生产与出口企业,2010年钨钼业务的盈利能力将显著回升;同时,公司稀土冶炼业务全年扭亏为盈亦已成定局,拥有13万吨稀土资源,3000吨/年的稀土冶炼分离能力,5000吨/年贮氢合金粉产能。

新材料产业篇7

一、国外新材料产业发展概述

(一)全球化发展趋势明显,发达国家占据产业高端

引领全球新材料研发新材料技术是世界上公认的六大高技术领域之一,新材料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对未来发展将会产生巨大影响。世界发达国家争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先机,纷纷将新材料产业放到重要战略地位来优先发展,积极抢占新材料领域的国际竞争制高点。全球范围内新材料产业迅速发展,新材料技术研发格局的全球化趋势日趋显著。美国、日本、德国及欧盟国家研发起步早、发展快,既是新材料研发的领跑者,也是全球主要的生产和使用者,不断扩大研发投入规模,始终保持比较突出的技术领先优势。世界各国还将国防科技建设领域的新材料研发列为重点,开展战略性研发以稳固领先地位。近1/3的世界500强企业都在新材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在材料产业领域内,以杜邦、道康宁、巴斯夫、TDK、信越为代表的大型跨国集团已结成战略研发同盟,新材料产业国际化合作趋势不断加强。

(二)发达国家侧重领域不同,不断取得技术突破

发达国家基于各自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新材料产业。美国在新材料研发上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侧重于生物材料、信息材料、极端环境材料及材料计算科学等领域。日本发展新材料的目标是保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纳米技术和材料列为四大重点领域之一,想在尖端领域赶超欧美,在已有材料的性能提高、合理利用和回收再生方面居世界领先。欧盟的战略目标是保持在航空航天材料等领域的竞争领先优势,重点发展催化剂、光电材料等十大领域。俄罗斯想在航空和国防方面与美国抗衡,主要研发方向是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韩国重点发展下一代高密度存储材料、生物和纳米材料、未来碳材料、高效结构材料等,将新材料科技作为确保2025年国家竞争力的6项核心技术之一,成为继美、日、德之后的新材料产业第四强国。世界各国在新兴前沿领域竞争激烈,2015年分别取得了一批技术突破。

(三)产业规模增长加速,市场前景广阔

世界上新材料约有100万种,各国已注册的大约30万种。2000年,全球新材料市场规模约4000亿美元,到2007年新材料产业规模为6602亿美元,年均增长不到10%。到2009年,全球新材料产业总体规模达9980亿美元,2007―2009年间年均增长超过20%。2008年,即使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新材料产业仍保持了约25%的增长速度。赛瑞产业研究院于2015年对10大新材料市场进行了预测分析:2019年,全球3D打印材料市场规模达6.5亿美元,未来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17.9%;石墨烯市场预计在2018年后起飞,到2023年市场规模为13.4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47.21%;未来5年,超材料、相变材料的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7.6%和19.8%,超导磁体应用将稳步发展,超导电气设备有望显著增长。

(四)新材料产品日新月异,石墨烯材料成为全球新热点

国外新材料发展呈现出以下热点:一是石墨烯离产业化应用越来越近,二是隐形材料、隐声材料推动军事工业新发展,三是OLED显示材料及量子点样机已登台展出,四是能源材料的能效越来越高,五是电子信息材料恢复增长,六是生物医用材料市场容量大。2010年以来,与石墨烯相关的研究和产业化开发持续升温,2015年成为发展高潮,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对推动石墨烯材料发展做出了战略部署,如欧盟于2014年制定实施石墨烯旗舰计划。未来几年,亚太地区将成为石墨烯市场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其中中国市场增长态势最为迅猛;氧化石墨烯是最大门类;能源应用已成为的增长最快石墨烯第三大市场。

(五)新材料产业发展出现新特点,融合发展趋势明显

新材料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呈现“六化”,即材料发展低维化和复合化、结构功能一体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制备及应用绿色化趋势明显,表面涂层或改性目前广为使用、经济合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新材料技术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相互融合,形成跨学科、跨领域发展态势,对其他产业发展起到较好的推动和支撑作用。产业纵向联合、协同发展,国外很多先进企业十分重视行业的系统布局,产业链向下游应用延伸,上下游产业纵向联合,形成行业垄断。未来新材料产业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不断开发高效、绿色、低能耗、可回收利用的新材料,开发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加强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全球合作继续深化,国际企业巨头加快步伐主导全球产业布局。

二、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十二五”期间保持较快增长,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新材料产业初步形成了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和应用等环节的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主要包括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复合材料等几大类产品,其中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产能居世界前列。“十二五”期间,我国新材料产业一直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年均增速保持在25%左右,产业规模由2010年的6500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16000亿元左右。新材料产业关键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产品品种不断增加,高端金属结构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先进高分子材料和特种金属功能材料的自给能力也不断提高。

(二)地方发展热情较高,国际合作不断深化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新材料产业基本形成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个大型新材料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工业基础好、产业配套齐、交通物流便利,以发展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信息、新型化工等领域的新材料为主。珠三角地区新材料产业集中度高,下游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在电子信息材料、改性工程塑料、陶瓷材料等领域形成较强优势;环渤海地区科研支撑能力较强,在稀土功能材料、膜材料、硅材料、高技术陶瓷、磁性材料、特种纤维等领域具有较大优势。“十二五”期间,有80%以上的地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发展规划中选择发展新材料产业,很多地方制定实施了本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目前在新材料领域建立了约70家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组成了多个专业化的区域联盟。很多地方和企业加强与国外先进地区、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全球合作步伐加快。

(三)“十三五”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新型城镇化、消费升级制造业转型升级、资源环境保护等对新材料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新材料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化工新材料自给率仅为62%,其中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烃塑料等产品自给率不到50%,大量高端材料依赖进口,同时新材料尤其是高端新材料领域是国际竞争的战略性前沿,我国经常遭遇发达国家的封锁,必须立足自主研发发展壮大,这就为我国新材料产业提供巨大发展空间。“十三五”时期,国家相关政策措施将推动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目前科技部首批的25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中,包括纳米科技、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等多个新材料领域专项。

(四)新材料领域研究屡获突破,细分行业商用有望拓宽

过去几十年,随着基础化学和材料以及纳米、生物、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实力的不断积累,我国在新材料领域的创新点将不断涌现,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产业化步伐大大加快。“十三五”期间,新材料产业有望成为我国产业升级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其中石墨烯、碳酸锂、纳米、碳纤维等细分领域技术也不断突破,商业应用领域有望进一步拓宽。2015年全国各地出现石墨烯发展热潮,纷纷建立了产业技术联盟和产业基地。我国的石墨烯应用专利集中在锂电、储能、复合材料等领域,石墨烯的散热、导电等性能应用方面已进入产业化,智能石墨烯手机、柔性石墨烯散热薄膜等新产品成功问世。新型石墨烯基高能量度锂离子电容器技术通过鉴定,促进和加快了石墨烯在能源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五)融合发展初露端倪,未来将成为发展大趋势

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新材料的发展与下游应用密切相关,产业链上下游如果不能很好地融合和联动,要形成大规模产业化并实现升级发展就很困难。新材料产业的上下游融合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发展趋势,而是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例如,在工信部的支持下,中国电子化工新材料产业联盟于2015年11月在北京宣布成立,包括电子化工新材料行业的龙头和代表性企业、下游集成电路和平板显示电子信息行业最具代表性的用户企业以及相关大学、研究机构及协会等共48家成员单位,打破行业界限,破除行业壁垒,促进上下游跨界融合和产学研用深度结合,推动国产化工新材料在电子领域的应用。

三、我国新材料发展路径选择

(一)新材料产业发展模式亟待转变

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新材料高端产品大量依赖进口,低端产品大量产能过剩;产业链纵向衔接不好,研发创新和投资的风险过高;新兴领域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龙头企业整合资源。在新材料的产业化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产业链之间没有很好衔接是主要原因之一,上下游产业间缺少交流合作平台,新产品开发与市场服务脱节、产学研用脱节、上中下游衔接脱节、产品标准和应用标准脱节等问题成为产业发展瓶颈性制约。

从国内外发展状况看,发达国家垄断了新材料的高端技术和产品市场,对我国采取严密的产品禁运和技术封锁。虽然国内发展新材料的热情很高,但在跨国公司的挤压下大都集中在中低端产品市场,相互展开“价格战”,竞争日益激烈,不但大大提高了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大大压低了企业利润,在稀薄的利润空间里企业难有能力投资创新,没有创新支撑,新材料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因此,我国新材料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转变发展模式和路径。

(二)新材料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充分考虑新材料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未来在培育发展新材料中要立足创新驱动和融合发展,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坚持技术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技术优势是新材料企业和产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要摆脱以前快速扩张的规模化发展模式,以技术为根本、以创新为驱动,高起点、高品质地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大对高端和前沿新材料的研究开发支持力度,加强对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开发;积极引进国外高端技术和产品,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严禁引进中低端成套技术和设备;鼓励参与国际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鼓励创立研究型新材料企业,鼓励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和兼并重组,培育发展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新材料企业。

二是坚持聚焦重点、错位发展的发展路径。新材料技术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形成众多行业门类,而且技术发展更新较快。目前各地方发展新材料产业的热情较高,行业门类难免重复,因此国家对各地方要加以引导。就地方而言,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根据区域创新能力、产业基础等条件,选择重点发展领域,聚焦重点,不断进步,不停积累,在专业领域争取有所突破形成稳固市场,区域间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使全国新材料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三是坚持先行介入、纵向融合的发展路径。发展实践证明,新材料在推广应用环节的投入强度和难度往往要大于研究开发阶段。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要在上下游环节建立交流合作平台,做好产业链纵向衔接,特别注重下游应用领域的预先介入,上游企业根据应用需求制定新材料研发生产方案,围绕应用深化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缩短市场推广应用期,有效规避研发创新风险,激励企业提高研发生产动力。大力支持上下游产业以联盟等形式建立战略合作,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引入下游用户,在上下游企业之间、产学研用之间建立深度合作,实现纵向融合发展。

新材料产业篇8

【关键词】盐化工新材料;科学界定;主导产业 ;新思路;新理念

江苏省淮安市岩盐资源十分丰富,盐化工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近年来,依托资源优势,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已形成了由盐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农用化工、日用化工、橡胶制品等门类组成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化学工业体系。但在发展中也存在认识上误区等方面问题,本文就进一步推动淮安市盐化工新材料产业科学发展,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科学界定盐化工新材料产业的范围

盐化工是指利用盐或盐卤资源,加工成纯碱、烧碱、氯气、氢气等基础产品,以及这些产品的进一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化学工业。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纯碱和氯碱为基础,下游产品不断延伸的盐化工产业格局,产业链基本上是“卤盐两碱精细化工”。在纯碱、烧碱、氯气、氢气等基础化学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加工,可获得制药、日化等化工中间体以及精细化工产品。由此可见,盐化工是指以盐为主要原料的化学工业,盐化工新材料特指以盐为主要原料的化学产品及其延伸产品,而不是一般意义的新化学材料。淮安市的盐化工新材料产业不但包括以盐为主要原料的化学工业,而且还包括不是以盐为主要原料的化学工业,几乎涵盖了淮安市所有的化学工业,显然这样界定过于宽泛。这种划分既无科学依据,也不利于发挥淮安市资源禀赋优势和体现淮安市盐化工特色。因此,我们认为需要重新界定淮安市盐化工新材料产业的范围,以彰显淮安市盐化工新材料产业的特色。

二、盐化工新材料产业理应成为第一主导产业

我国盐化工正处在加快发展阶段,市场发展空间较大。目前国内外对以盐化工产品为主要上游原材料的产品需求量猛增,许多化工产业投资者纷纷把目光转向盐化工产业开发,这为淮安市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难得历史机遇。从淮安市自身条件看,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有其独特优势。

1.岩盐资源丰富。岩盐是淮安最大的优势矿产资源,目前已探明储量1300亿吨,不但储量大,而且盐的品质高,分布也相对集中,便于开发利用,因此开发潜力大效益高。另外,芒硝也是淮安市的重要矿产之一,目前已探明资源量270亿吨,为华东地区之冠。丰富的岩盐资源为淮安市盐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区位交通独特。淮安市地处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贴近盐化工产品主干市场。华东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盐化工产品需求最大的地区,盐化工新材料的市场空间很大。世界化工业发展主要有两种成功模式:或紧靠原料产地,或是建在靠近市场的发达地区。而淮安既是原料产地,又处在我国产业基础雄厚、化工产品需求旺盛、经济最发达地区,真可谓“得天独厚”。对化工产品的需求旺盛,为淮安市盐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资源。另外,淮安市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交通运输条件优越,是我国的南北交通枢纽之一。京沪、同三、淮连、宁徐、宿淮盐、宁淮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公路运输十分便利。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境,盐河“五改三”的入海水道已经通航,“通江达海”的水运优势更为明显。铁路运力也在不断提高。独特的区位,便利的交通,大大降低了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物流成本,成为淮安市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又一大优势。

3.产业基础较好。随着淮安市培育五大千亿元主导产业的步伐不断加快,盐化工新材料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也集聚一批人才,特别是淮安盐碱科技产业园建成面积已达74.1平方公里,为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提供了良好条件。

4.相对优势明显。盐化工产业与纺织、电子等工业门类相比较,其产业链长、关联度大、技术密集、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且财税贡献突出。无论是按主导产业选择的罗斯托基准,还是按赫希曼基准或区域优势基准,淮安市选择盐化工新材料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都是正确的。淮安市发展盐化工独特的资源禀赋条件、盐化工产品的巨大市场空间和产业的高关联度高带动性,都是淮安市其它产业无法相比的。如某产业可能因为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等等外部原因,不确定因素增多;又如某产业区位没有优势,生产成本较高等原因,发展空间有限。因此,盐化工新材料产业理应成为淮安市第一主导产业。

三、确立“以纯碱扩张产业规模,以氯碱提高产业档次”的战略新思路

新材料产业篇9

关键词:科教协同;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培养模式;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060-02

为适应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2010年教育部开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申报工作。南京理工大学申报并获批了“纳米材料与技术”本科专业,于次年招生。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属于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外专业,人才标准,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均为空白[1]。从2011年起课题组对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上述问题开展了探索,应用效果良好。

一、结合国家纳米产业布局,立足长三角区域纳米技术人才知识的需求,明确了培养目标,搭建了合理的课程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满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2]。课程体系的合理性与内容的先进性直接关系到培养质量。为此,课题组分析了国家纳米产业布局,调研了长三角区域纳米技术人才知识的需求,国内外相关专业情况。进而明确了培养目标,搭建了合理的课程体系。在研究《苏州工业园区纳米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报告》时发现微纳制造、能源、环保和纳米生物医药等是苏州工业@区纳米技术重点优势领域。组织本专业学生翻译欧盟委员会研究事务部2005年“Research Training in Nanosciences and Nanotechnologies: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Needs”研讨会论文,了解国外的纳米材料与技术及其相关专业信息。在此基础上,南理工与中科院苏纳所共同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本专业培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富有创新能力的,可从事纳米器件、材料与技术相关领域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并为进一步培养材料及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提供优秀生源。所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按照南理工“通识教育十学科专业基础十专业教育十实践教学”四个层面,设置课程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视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首先南理工制定培养计划初稿,然后与中科院苏纳所研讨并修改,再讨论,直至定稿。

二、探索互赢机制,发挥中国科学院优质科教资源在本科生培养中的作用,科教协同共建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需要精心培养,成才的条件在于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为社会创造价值,实现自身人生价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高校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必经之路。为此,专业申请之初课题组就提出了校所“3+1”的培养模式。专业建设中积极探索互赢机制,引导苏州工业园、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参与专业建设,以满足企业需要为标准,确定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与要求,制订培养方案,构建实践环节等,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学校与研究所对本科层次人才的教育关注度存在差异,如何引导研究所参与到本科生培养是需破解的难题。只有建立互赢机制才能破解这一难题。譬如,在引导中科院苏纳所教育合作时,南理工与苏纳所纳米加工平台每年联合培养1―2名研究生,而纳米加工平台则免费举办纳米加工培训班、接纳为期1个月的生产实习、1个月的工程训练,并接纳4―8名本科生为期半年的毕业设计。引入行业认证教育,纳米加工平台培训达标者发放微纳米加工培训证书。该平台得到了广大微纳米加工企业的认可,该证对学生就业很有帮助。

三、基于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了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营造了良好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环境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建设高水平专业的保障。学院建有教育部、国家外专局微纳米材料及装备创新引智基地、微纳米材料及装备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科技部微纳米材料与技术部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江苏省先进微纳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工信部新型显示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拥有丰富的高端软硬件资源。发挥好这些资源在本科生培养中的作用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一系列措施,上述平台已有12名教授级研究人员及其团队参与本专业本科教学。现已构建了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综合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保证了专业建设顺利完成。平台每年接纳近20名本专业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工程训练和毕业设计,学生受到了良好的科研能力培养。而这些本科生们读研时往往会加入这些老师课题组深造,打通了本硕博培养通道。

四、获批了江苏省纳米材料与技术实践教育中心,结合各类科研平台,构建了本专业校内实验平台体系

结合企业对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微纳米加工、元器件检测方面的需求,课题组将2011年获批共建的江苏省纳米材料与技术实践教育中心与上述各类科研平台相结合,构建了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微纳米加工、元器件检测三大模块组成的专业实验平台体系,培养学生学习、实践、工程能力和创新等能力。该平台以学生为中心,对课内实验、创新性的科研训练、工程训练、毕业设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环节开放,每年服务学生近5千人次。

五、基于部级纳米技术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构建了校外实践基地,出版了实习实训教材

纳米技术高投入的产业特性,所用软硬件设施基本国外引进,成本昂贵,学校没有财力完全满足纳米技术产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训设备所需。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通过共建江苏省纳米材料与技术实践教育中心,中科院苏纳所纳米加工平台成为了本专业的实习基地,实现了全封闭的实习模式,解决了实习基地难建、走马观花式实习的问题。部级苏州工业园区纳米技术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中科院苏纳所纳米加工平台是该所投入过亿资金全力打造的国内一流的纳米技术人才培养平台,拥有国际领先的纳米加工、测试设备,顶尖的纳米技术专家教师资源,是目前苏州市、江苏省乃至全国唯一的纳米技术人才相关公共实训基地。

六、开展课程及资源建设,编写、出版了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的系列教材和讲义,录制了设备操作视频,满足了教学需要

根据课程需要,已正式出版并使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方法》、《材料科学研究与测试方法》、《材料物理化学》、《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课内实验指导书》等教材。其中《材料物理化学》获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材料科学研究与测试方法》、《材料工程实验设计及数据处理》获二等奖。录制了“微电铸”在内的25个视频,便于学生对相关设备操作技能的掌握。

七、专业建设成果应用情况

本研究成果已在我校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初步应用,效果良好。如首届学生30人,100%四年按期毕业拿到学位证书。班级平均成绩连续三年保持学院年级第一,升学及出国率超过50%。获江苏省先进班集体、南京理工大学红旗团支部,获国家励志奖学金5人次,其他的校级奖励50多人次。就业领域从原先材料领域拓宽到微纳米加工领域,就业初薪高于本学院的平均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淑芝,王宝辉,陈彦广,陈颖,王鉴.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6):209-210.

[2]胡健,孙金花.理工科高校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设想及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3):58-59.

新材料产业篇10

关键词 材料学科 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1材料类专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实际意义

针对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方面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例如通过政府行为加以扶持和引导,在能源材料领域有效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为能源企业带来了高速发展,可见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意义重大。国家教育部的《国家中长期新材料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 “新材料领域建立了完善的研发体系,成为我国材料领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方针,立足培养、定向引进、需求导向、优化环境、稳定支持,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人才资源,加大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力度,突出培养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力求重点突破战略性新兴材料产业创业型人才和前沿技术创新型人才”。按照发展规划的要求,材料学学科的发展需要面向产学研结构调整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需要进一步加强材料制备技术和材料应用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技术转化的可持续发展。

2建设不同功能性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探讨

2.1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

高校科研资源丰富,但个部门之间协调不一,为了能促进科研成果早日转化,需要建设校内产学研合作平台,一是将校内资产整合,二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营效益,从而增加自筹教育经费的比例。该模式针对教学方面的侧重在于如何创办能够创造效益的校内实习基地,并将经营实体与教学实习基地合二为一。而针对科研面的侧重在于,如何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科技成果在校内自制成产品,取得产品专利并快速地获得收益。同时,该模式不能简单由于学校内部的因素而有所偏袒,从而使学校开发的产品和技术缺乏市场竞争力,或者是过多把资金和人力用于商品的生产与经营而在教学上造成短缺。因此,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强调教学和科研并重。

2.2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

高校内高端人才聚集,具有技术创新水平高的优势。为了获得相应的社会效益,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力争科学技术应用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和对口企业积极推进具有联合经营模式特点的市场化的合作模式,这对规模化的发展能起到支撑作用。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要求院校与企业有着良好的业务关系,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不仅获得了人才创新、成果与技术的有力支撑,而且通过加强双方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通过技术转让、项目转让、服务咨询、人员培训等合作方式来促进市场双赢格局愿景的形成,从而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2.3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

市场占有率较大的企业往往选择多所高校和院所进行合作,当多方利益共存时势必产生多向联合主体合作的方式,这是双方基本合作的升级,联合体合作会引入大量社会资本,能产生较大的效益。多主体合作的目的是市场效益最大化,但是仅对于高校创新人才投入这一方面,主要还是以技术成果转让为主,不会涉及大量资本金的投入。同时,企业不仅需要对收益明显的技术或产品投入,而且需要在对潜力大的科研项目上应该加大资金的支持。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提倡相互监督,相互信任,而这正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3建设不同主体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探讨

3.1人才培养型合作模式

人才培养型合作模式下的产学研合作,是应该建立在人才自身的培养基础之上。以材料学专业为例,其根本任务是培养材料学人才,特别是培养以创新素质为核心的高素质材料学人才。这包括对高校的科研人员、在校大学生以及其他教职人员的知识和素质的培养。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学是知识传播的根本,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同时,多数高校的科研人员是一个合作共赢的团队,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更加具有生命力,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合作企业输送人才,帮助企业培训员工。

3.2研究开发型合作模式

研究开发型合作模式下的产学研合作,是应该建立在项目合作及技术服务基础之上。以金属材料方向为例,研究开发型合作需要培养钢铁、有色、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改性等高性能先进技术与关键产业技术等方面的工程型技术创新人才。该合作模式下推进的项目合作可以包括人才团队、人才引进项目、人才基地的一体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其重点在于在研究开发的基础上,以人才为核心,遵循人才发展与科技创新规律,不断完善高校教育和企业经验相结合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

3.3生产经营型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