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幸福感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3 11:10:55

教师幸福感论文

教师幸福感论文篇1

(一)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含义

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幼儿教师在幼教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享受着幼儿教育工作带来的愉快和幸福体验。具体分析如下:

1.与领导、同事、家长和谐相处。

这些都是幼儿园中重要的人际关系。幼儿教师要尊重并听从园领导的指示,遵守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同事之间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相互支持;要多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最大限度得到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只有在各种关系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幼儿教师才会带着一种积极的情绪投入到工作之中。

2.随着工作的努力和时间的积累

自身的工作能力在不断提升,得到了领导、同事、家长的一致认可,逐步从新手教师转变为骨干教师,对于工作得心应手,幼儿教师才会投入更多的激情。

3.发自内心爱孩子,并赢得幼儿的信赖与喜爱。

最重要的是幼儿教师要发自内心尊重、爱每一个孩子。幼儿虽然是不成熟的个体,但自从其出生便拥有与成人一样的权利,同时师幼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教师应平等地给予每一个孩子一样的爱。以上这些都是做好幼教工作的前提。

(二)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意义

1.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可以造就与幼儿、家长、同事、领导的良好关系。

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会转化为洋溢在脸上的笑容,会产生更多的亲和力,从而使幼儿愿意与你亲近、同事愿意与你交流、家长愿意与你沟通,于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教师也会得到更多的信任和配合。

2.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可以给自己带来事业上的成就感。

在工作中职业幸福感能为个体创造更多的原动力,可以把职业的幸福感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实现理想,努力接近自己设定的目标。当荣誉的光环照耀在你身旁时,你会感受到职业带来的幸福。由此教师就可以创造更多的荣誉,幸福就这样获得了良性循环。

3.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可以造就生活幸福感。

幼儿教师如果在工作中很幸福,那么在生活中会扩散他的幸福,而且幸福不仅体现在脸上还有心情上,会把这份幸福感染给家人及周围的朋友。大家都分享到你工作带来的幸福,会更加支持你的工作,因为你的工作给大家带来了欢笑与健康。

二、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

(一)外在因素

1.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家长的评价是影响其职业幸福感的外在因素之一。

我国学前教育的历史不过一百年,在1903年学前教育正式纳入学制系统。官方创办了第一个幼儿园(湖北武昌幼稚园),之后在北京、上海相继成立了蒙养院,中国第一代幼儿师资,是敬节堂的洁妇和育婴堂的乳媪,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女性,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在外界看来似乎还很可笑,妇女走出庭院引起了全国性的轰动。那时的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很低。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获得。虽然中国学前教育到现在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直到现在,在不少人的心中,幼儿园里带孩子只是母亲或保姆带孩子职能的一种代替和延伸,职业的神圣感和社会地位的反差,不可避免地使幼儿教师丧失了职业幸福感。学前教育在师范院校早已是热门专业,近几年在呼和浩特的教师招考,吸引了大批专业理论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年轻教师进入幼儿园,这些教师中几乎全部是大专以上学历,本科学历的教师可占一半,幼儿园的师资水平明显提升。但相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来说,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略低一些,家长乃至更多的人没有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对幼儿教师也不够理解,没有认识到其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入幼儿园,全部的教育责任便给了老师,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幼儿教师要求苛刻,期望过高,幼儿教师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期这样下去,幼儿教师会对工作失去热情,哪还会有幸福感。家长对幼儿教师的态度、评价也会影响其职业幸福感。

2.幼儿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首先,幼儿教师工作的独特性。(1)工作的艰巨性。由于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其工作具有艰巨性。因为幼儿身心的幼稚性,幼儿教师不但要承担教育责任,还要承担保育责任,幼儿教师承担的保育职责是其他各级各类教师都无法比拟的。当前独生子女增多,幼儿家长对孩子的重视度提升,对幼儿园的保教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幼儿教师身上的责任加重,要求工作的全面细致性,幼儿教师几乎要对幼儿生活中、学习中每件事、每个环节都要给予关心和帮助。总之,幼儿教师所做的工作非常细致、具体和琐碎。(2)工作时间较长。幼儿教师的工作时间相对其他各类教师较长。还是因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师从上班开始精力就要高度集中,甚至顾不上喝水上厕所,得时刻关注班里每一个孩子的活动及应对突发状况。下了班还要写教案、教育笔记、教学反思、多种计划、论文等。私立幼儿园的教师下班时间更是不固定,一天工作平均在12个小时。其次,工资待遇较低。呼和浩特市公立幼儿园工资基本上在两千元左右。但在我调查的这些幼儿园教师中,所有人都对目前的收入很不满意。私立幼儿园的工资基本上不到一千元,没有保险,基本生活保障都难,所以幼儿教师改行的很多。如此大量付出劳动,却与得到的不成比例,幼儿教师心里怎么能平衡,幸福从何谈起。

3.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环境因素。

幼儿园的环境因素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用一句诗词来形容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且学前教育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原则叫做环境育人,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影响幼儿也影响着幼儿教师。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内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园舍建筑、室内装饰、场所布置、设备条件、物理空间的设计与利用。简单地说如果幼儿教师每天工作的幼儿园周围是个垃圾场,园内没有活动场地,教室内空间狭小孩子又多,嘈杂声一片,幼儿教师连休息、备课的地方都没有,资源缺乏,有好的创意得不到幼儿园的支持,长此下去,也就蒙混度日,或是另寻出路。宽敞明亮的室内环境,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幼儿教师专门准备的备课室休息室,让幼儿教师感到自己在被关怀,一来到幼儿园就心情舒畅,自然会把这种积极的情感带到工作之中带到家庭之中。幼儿园环境中的精神环境,是指幼儿园内的一切精神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行为、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幼儿园的文化氛围等。这里我主要想谈一谈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对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首先,幼儿教师希望获得领导的支持、肯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领导的赏识是一种重要的激励因素和手段。因为,对教师来说,它意味着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自己获得发展机会的多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和获得成功、工作业绩是否获得认可等。幼儿教师的发展与领导有很密切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影响幼儿园的发展。幼儿教师获得园领导的认可,感到自身工作很有价值,增强职业幸福感。其次是幼儿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工作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牵着教师的心,在对幼儿教师工作的评价和认识上,家长一方面是社会的代言人,一方面是教师工作的直接评价者。绝大多数的家长尊重、信任和肯定他们的工作。这是对幼儿教师辛勤劳动的承认。这种被承认和认可的体验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再次是幼儿教师与幼儿爱的互动,在教师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给予幼儿爱时,幼儿也会以一份真诚的爱回报教师。对于教师的付出来说,幼儿的爱是最大的安慰、补偿和回报。这是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主要源泉。我在多个幼儿园实习过,在我的观察中发现很多40岁左右在幼儿园当教师超过15年的老师,看到幼儿因为想父母哭闹、尿裤子、办错事,都很默然,甚至生气地指责,比较烦躁,工作积极性明显低于年轻教师,得到幼儿爱的反馈较少,职业幸福感偏低。

(二)内在因素

1.幼儿教师的工作态度。

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事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体验。古今中外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家,把工作干得有滋有味,似乎不是在工作而是在享受工作,如裴斯泰洛齐、福录贝尔、陶行知等,他们就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工作。但实际中有不少幼儿教师工作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感受不到教育工作的乐趣,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涯也就结束了。

2.幼儿教师工作中的成就感。

幼儿教师工作的成就感可从两个方面获得,一是自身的工作能力在不断提升,二是幼儿的成长进步。幼儿教师工作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充满好奇心的幼儿,教会幼儿认识自己的水杯、毛巾,成功地组织一堂课,内心都会伴随着无比的喜悦,看到幼儿在自己的精心照料之下健康快乐地成长,认为自己能胜任这项工作并非常有价值,当然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种职业的成就感是影响职业幸福感的内在因素之一。

3.幼儿教师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影响其职业幸福感。

已有研究表明,那些富有理想、热情洋溢的教师,以及执著地为实现其理想而努力工作的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为他们过分努力投入到工作当中,精力的消耗会非常大,他们希望通过努力可以获得成功,然而现实并不总是如愿的,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影响职业幸福感。

三、提升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途径

(一)幼儿教师对本职工作应树立正确的认识

对工作的正确认识,包括对工作的性质和价值的认识。幼儿教师只有对工作的性质和价值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从内心深处接受它,体验到幸福感。因为每一种工作都有它的价值,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便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有些人认为幼儿教师就是看孩子的保姆,什么人都可以干,其实不是这样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首先我们自己应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幼儿在六七岁时脑重已达成人的90%,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语言都是在此之前形成并逐步发展完善,说明幼儿期的教育非常重要。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教师都知道0~6岁,存在着很多不同关键期,比如说4~5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教师要在这段时间注意对幼儿坚持性的训练,并告知家长进行配合,可以帮助幼儿拥有良好的坚持性,对幼儿今后的学习或是工作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错失了早期发展的关键期,今后将很难弥补,甚至影响幼儿今后一生的发展。所以说幼儿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幼儿教师的责任重大工作拥有巨大的价值。其次,为什么同样在幼儿园工作的教师,面对同样的孩子,有的能从幼儿身上体会到幸福感,有的却不能,其原因是源于不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如果想从幼儿身上体会到幸福,我们要改变对待幼儿的看法,试着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幼儿,因为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局限,经常会犯一些让成人看了极其可笑的错误。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在幼儿园里充当“妈妈”的角色,应该理解包容孩子的缺点、错误,去帮助他,而不是指责、怒骂、嘲笑。孩子的天真无邪,爱得真挚、纯洁,让许多成人自愧不如。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儿童是成人之父”。中国最早发现儿童的作家周树人也曾提出类似的观点。所以,幼儿教师要改变自己的儿童观,理解幼儿就会减少大发雷霆和误解幼儿,而且幼儿的好多优良品质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二)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幼儿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可以提高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评价,也可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所以,社会应重视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首先,对师范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尽可能投入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并让学生有机会去幼儿园参观、见习,从而对幼儿园有一定的了解,在进入幼儿园时不会茫然失措,更容易适应幼儿园。其次,是幼儿园提供各种机会为在职教师充电,或鼓励他们外出学习。最后,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后,主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得失,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对于幼教工作的得心应手,便会得到领导的认可、同事的好评、幼儿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会使幼儿教师感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三)建议教育部门针对幼儿教师生存现状给予制度保障

教师幸福感论文篇2

关键词: 教师幸福 影响因素 实现途径

虽然幸福一直是众多研究者喜欢探讨的主题之一,但以往教育研究者将焦点聚集在学生幸福上,相对忽视对教师幸福的研究,这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目前我国教师幸福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教师幸福的含义、特征、重要性、影响因素、失落原因、来源及实现途径等几个方面,本文就此进行概述。

一、教师幸福的含义、特征和重要性

(一)教师幸福的含义

目前,研究者们基于自己的理论视角、自身经验或者通过哲学思辨、逻辑推理对教师幸福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阐述,对概念的论述很丰富,对教师幸福含义的界定主要包括两类观点:“状态说”和“体验说”。首先,“状态说”以檀传宝为代表,认为教师幸福是一种状态。如檀传宝认为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1]其次,“体验说”以刘次林为代表,认为教师幸福是一种体验。如刘次林认为如果说幸福是主客体相统一时的体验的话,那么,教师的幸福就表现在他与教材,与学生,与自己的融合之中。[2]另外,也有研究者认同“状态说”,但进一步指出“教师幸福”不同于“教师的幸福”:如冯建军指出专业发展视野中的教师幸福,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自由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一种主体生存状态;而教师的幸福是教师作为人、职业人和教育主体的完整的幸福。[3]24接下来教师幸福研究应当“从概念走向意蕴”,从研究“教师幸福是什么”走向研究“教师幸福意味着什么”。

(二)教师幸福的特征和重要性

目前对教师幸福特征和教师幸福重要性的研究较少,主要认为教师幸福具有精神性、给予性、无限性、整体性等特征。冯建军论述了教师专业幸福的特点主要体现为精神性、内生性、关系性与理解性、创造性。[4]对教师幸福重要性的论述角度局限,主要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角度进行。如冯建军认为教师的教育幸福,不仅关系到教师本人职业生活的幸福,而且关系到学生的幸福。[3]教师幸福重要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仍然没有弄清楚。

二、影响教师幸福的因素和教师幸福旁落的原因

(一)影响教师幸福的因素

影响教师幸福的因素是多样的,主要包括教师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首先,教师自身因素如知识、能力、德性、职业认同等对教师幸福有重要影响。郝文武认为教师缺乏知识、能力和良好德性是不能胜任的,也不可能幸福。[5]孙钰华指出教师职业认同是影响教师幸福感的内在因素,只有教师建立了内在的职业认同,才会有发自内心的精神满足,感受到职业带来的幸福与生命价值。[6]其次,教师之外部因素如社会政治地位、经济收入、教育政策等影响教师幸福。郝文武认为教师有丰富知识、较高能力和良好德性,而没有相应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收入是不可能幸福的。[5]很多因素对教师幸福都有影响,影响教师幸福的各种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并发挥影响的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教师幸福的现状和教师幸福旁落的原因

研究发现目前教师缺乏幸福体验,教师幸福旁落了。教师幸福旁落的原因包括教师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如教师自身职业认同、教师教育、教师管理,但具体原因研究者们却没有达成共识。如马多秀指出主要原因是技术性、实用性和功利性的教师教育、缺乏人文关怀的教师管理文化、教师自身的职业价值取向的偏差。[7]张道理、华杰和李晓燕发现教师的幸福在逐步失落,主要原因是物质生活待遇偏低,身心健康遭受侵袭,人际关系日益紧张,人生价值无法实现。[8]虽然研究者对于教师幸福旁落的原因没有达成共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认为教师幸福的旁落既有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又有教师自身的原因。

三、教师幸福来源与实现教师幸福的途径

教师幸福的来源是多元的,实现教师幸福的途径是多样的,目前教师幸福研究中这一块比较丰富。外部环境是实现教师幸福的基础和条件,教师自身因素才是实现其幸福的关键。

首先,教师幸福需要教师的积极创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幸福来源于教师自己。如邝红军认为教师幸福的实现要求教师在“占有”的基础上学会“给予”,在“重复”的基础上学会“创造”。[9]王华女认为追寻幸福的教育人生需要他们有积极态度、属于“我”的幸福尺度、追求“自我实现”等。[10]教师职业观、职业认同与教师幸福的实现密切相关,如柳海民和林丹认为职业幸福感的获得与职业观实质上是紧密相关的,将“生活方式”作为教师职业观,才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真正来源。[11]

其次,教师幸福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教师幸福的实现要以一定的外在条件为前提和基础,需要国家政策支持、社会关心、学校的人性化管理、学生的鼓励。如王传金认为教师职业幸福的实现需物质保障、社会基础、文化导引、教育支持和健康基础。[12]周大众认为要使教师获得幸福人生,学校应当培植生成教师幸福感的外部环境:教育管理人性化,和谐的人际环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高度的人文关怀、必要的心理援助。[13]曹俊军指出教师幸福的追寻需要社会和教师共同努力,就社会而言:给“圣化”的教师形象“祛魅”, 奉持合理的教师角色期望;正视教师的职业倦怠,提供有助于职业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优化教师职场环境,保障职业生涯中的正当权益。[14]但研究者们并没有具体分析不同类型教师实现其幸福路径的差异问题,因为不同学校、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教师的幸福实现路径是有差异的。

另外,邓艳红和陈学金提出:“教师幸福研究应该走向教师的日常实践领域,到本真的教育情境中去探寻教师如何能够幸福。在真实的教育实践与社会生活中,教师群体和教师个体的幸福如何?在真实的教育实践领域与社会生活中,又如何帮助教师群体和个体变得更幸福?”[15]的确,仅仅是从理论上论述这些主题,那这样的建议在教师真实的生活中会显得苍白无力,研究教师幸福的实现路径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主观臆断,还应当倾听一线教师的声音。

四、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我国研究者对教师幸福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后续深化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理论与实践脱节,多数研究者是从教育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视角对教师幸福进行哲学思辨或逻辑推理,而较少将这些理论与实践中的教师幸福深系,如不同类型教师的幸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其次,研究视野不广,历史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比较薄弱,对国外这方面的现象和问题缺乏必要的横向比较和研究,少有对国内历史上有关教师幸福的纵向研究。再次,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缺乏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对教师幸福的研究聚焦在理论思辨和阐述上,对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更需要的是对教师进行群体分类研究,如根据地域、学校、年级等进行分类。最后,重解释与论证,轻反思与批判等,如对概念的界定不清晰,如“教师幸福”和“教师的幸福”,也有将教师快乐视为教师幸福,还有误认为教师幸福就是奉献或是有成就感等。

在此,笔者试图展望,期望能够推动教师幸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首先,教师幸福来自教育实践,走向教育实践。教师幸福既是教育理想,又是教育实践;既是应然追求,就应该成为实然追求。教师幸福应当从教育理想走向教育实践。其次,继承优良传统,借鉴域外经验。国内外及历史上的相关研究经验都是国内研究者学习借鉴的宝贵资料,应当积极学习借鉴。再次,在反思中论证。对教师幸福的研究应当注重反思既往研究,不盲目跟随,研究应当凸显人的“在场”,把教师当“人”来认识和尊重。最后,从幸福理想走向幸福权利。教师幸福不仅是教师的一种理想,而且应当成为教师的一种权利。教师幸福如果仅仅是教师的理想,那则是教师个人的憧憬和希望,具有个人性和期望性;而成为权利的教师幸福则是社会对教师幸福的关注和认同,具有社会性和现实性。幸福从教师理想走向教师权利代表着教育向人的回归,其实质是教育对学生的重大关切。

参考文献:

[1]檀传宝.论教师的幸福[J].教育科学,2002,(1):39-43.

[2]刘次林.教师的幸福[J].教育研究,2000,(5):21-25.

[3]冯建军.教育幸福: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维度[J].人民教育,2008,(6):23-26.

[4]冯建军.教师的幸福与幸福的教师[J].中国德育,2008,(1):24-29+90.

[5]郝文武.教育与幸福的合理性关系解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1):5-9.

[6]孙钰华.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0(5):70-73.

[7]马多秀.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幸福[J].教育评论,2011,(6):48-50.

[8]张道理,华杰,李晓燕.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重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08-111.

[9]邝红军.论教师幸福及其实现[J].教育科学研究,2008,(6):53-55.

[10]王华女.幸福的教育人生何以可能:给教师的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8,(1):46-49.

[11]柳海民,林丹.教师职业幸福感来源的误解及澄清[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1):10-14.

[12]王传金.教师职业幸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8:151.

[13]周大众.论教师幸福生活的实现[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4):142-144.

教师幸福感论文篇3

关键词:职业幸福感 高校青年教师 工作压力 激励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近来,一股“幸福”的热潮悄然兴起。“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被写入“十二・五”规划。“幸福”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幸福指数”成为一个衡量指标,“幸福感”成为发展的目标和归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关系到教学成效和学生的幸福体验。研究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仅仅是对教师群体的关注,更是发展教育的本质要求。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一支中坚力量。近年来,越来越多优秀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加入了高校教师的队伍。青年教师作为教学、科研一线的生力军,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与使命,是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但在职业地位的光环下,他们其实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由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在经济上不宽裕,但在日常花销、住房、赡养父母、抚育子女等方面有大量开支;他们社会关系网络尚未完全建立,但需要面临各式各样的“人情消费”;他们职业资历尚浅,但迫于职称评定和职位升迁,被申请课题,发表学术成果压得喘不过气……高校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中的“弱势群体”。

鉴于此,本研究试图深入了解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现状。他们的职业幸福感是怎样的状况?有哪些因素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幸福感?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提升他们的职业幸福感?

二、文献综述

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源于二战后的美国。随着政局稳定、经济复苏,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开始寻找精神出路。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高层次需要才出现。这种需要依次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可以把前两者作为基本生活需求,其余是人们的发展需求。对幸福感的研究正是出于对人们发展需求的关注。

1967 年 Wanner Wilson在《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一文中回顾了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启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定义,主观幸福感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基本特点是:1)主观性。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标准来评估。2)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3)整体性。是对自身情感反应和认知判断的综合评价(吴明霞,2000)。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感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方面。因此,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构成了主观幸福感的三个基本维度。

由于幸福感主观性较强,内涵丰富,所以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化的教师职业幸福感测量量表。研究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编制了一些测量项目。比如在国外,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制订了总体幸福感量表,包括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快乐心境、情感和行为控制、松弛与紧张6个因子,共计33个项目。美国Ryff教授编制了心理幸福感量表。该量表主要由自主、环境驾御、个人成长、积极的人际关系、生活目的和自我接受6个因子构成(陈学金、邓艳红,2009)。在国内,邢占军编制了“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包括知足充裕体验、心理健康体验、社会信心体验、成长进步体验、目标价值体验、自我接受体验、身体健康体验、心态平衡体验、人际适应体验、家庭氛围体验10个维度(邢占军,2005)。国内的教师幸福感研究一般采用自编问卷的形式,结合了具体研究对象的特点。人们对幸福的感知和评价与文化背景、社会发展程度有很大关系,因此构成主观幸福感的经验对象也不尽相同。

目前的研究对象多集中在中小学教师,对大学教师,尤其是青年大学教师的研究较少。此外,研究的针对性不足。从对一般人群幸福感的研究视角关注教师幸福感,对教师职业特点结合不密切。在影响因素上,以考察人口学变量为主,探究不深入。

三、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1.幸福感:本研究采用邢占军的定义,认为幸福感是由人们所拥有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它是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

2.教师职业幸福感:教师在职业活动中需要获得满足、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发挥自己潜能并伴随着力量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本研究中具体包含工作情感、薪资报酬、人际关系、身体健康和自我实现感五个维度。

3.高校青年教师:目前大多数论文都将青年教师的年龄界定在35岁以下。但是考虑到高校人才的基本状况和教师职业成熟等因素,本研究将高校青年教师定义为40 岁以下的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搜集整理国内外关于教师幸福感的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反思现有研究的不足,为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思路。

2.问卷调查法。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体幸福感量表。对10个问题得分加总得到总体幸福感得分,分数越高,幸福感越强。第二部分包含基本信息和职业幸福感的具体维度。根据Joan提出的职业幸福感的五维模型:情感维度、职业维度、社会维度、认知维度和身心健康维度(马秀敏,2010),本研究在问卷设计时从工作情感、薪资报酬、人际关系、身体健康和自我实现感五个维度进行操作化。对调查所得数据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三)样本情况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厦门大学的青年教师,按照所在学院进行抽样,采取现场发放和网上发放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5份,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95.24%。样本基本情况如下表1。

四、研究发现

(一)教师职业幸福感基本状况

1.总体幸福感。量表由10个问题组成,满分75分,根据教师得分状况,最低分31分,最高分65分,将分数划分为5个分数段,从低到高依次代表非常不幸福、比较不幸福、一般、比较幸福、非常幸福。从表中可以看出,有18.2%的教师感到不幸福(包含非常不幸福和比较不幸福),38.4%的教师幸福感一般,43.5%的教师感到幸福(包含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总体上看,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处在一般和比较幸福之间。

2.工作情感。对于“您是否喜欢大学教师这份工作?”,有31%的教师表示非常喜欢,60%的教师表示比较喜欢,9%的教师表示一般。说明青年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可度较高,大部分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工作情感决定了教师工作的投入程度,是工作成效和工作幸福感的基础。

3.薪资报酬。从表中可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青年教师认为,和自己年龄相仿,教育程度相近的人相比,自己的收入处在平均水平,占43%。其次是27%的人认为自己的收入略低于平均水平。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收入处在平均水平,和现实生活基本相符,说明青年教师对自己的经济地位感知和评价比较准确。

通过一元方差分析,得到工资水平和幸福感的分的相关比率为0.192,显著性水平为0.61,远高于0.05。说明工资和幸福感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工资水平对教师幸福感影响微乎其微。对收入的主观评价和幸福感得分的相关比率为0.308,显著性水平为0.049,略小于0.05,可认为二者的相关关系有一定显著性,但是相关关系并不强。以前有学者提出,幸福感指数和收入呈正相关,收入越高幸福感指数越高。从本研究来看,基本不存在这样的相关性。一种可能性是现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大学教师又是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除了物质的基本满足之外,对精神生活和文化享受比较看重。因此经济水平对幸福感的影响有限。

4.人际关系。总体上看,教师和领导、同事、学生的关系比较融洽,工作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教师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社会支持。

5.身体健康。对教师身体健康状况的评定采用量表形式,满分5分,得分越低健康状况越差。平均得分3.07分,健康状况和总体幸福感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25(p=0.038)。表明当青年教师身体健康状况对职业幸福感有一定影响。青年教师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出现了咽喉病、颈椎痛等职业病。

6.自我实现感。自我实现感代表了个人有效处理与工作相关的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工作中取得的成就的自我评价。问卷从五个方面进行测量:从学生成长进步中得到成就感,从科研中得到成就感,对职称晋升感到满意,可以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工作可以得到领导肯定。答案由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一般、比较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五个选项组成,分别赋予1~5分,得分越低表明自我实现感越强。表6反映了各项平均得分情况和与总体幸福感分数的相关系数。从表中看出,教师从学生进步和学术研究中获得的自我实现感最强,从职称评定中的得到的自我实现感最低。青年教师教龄短,科研成果少,大学职称评定严格、晋升难度大,给青年教师带来很大压力。和教师总体幸福感得分关系最密切的是科研成就感和领导的肯定,相关系数分别为0.238和0.22,且都达到了0.05的显著性水平。

(二)工作压力

1.工作压力状况

从表7可以看出,46%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工作压力较大,26%认为自己压力很大。可见,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在工作中都承担了比较大的压力。一方面初入职场,年轻人要承担维持生计、孝顺父母、抚养子女等诸多方面的经济负担,还有来自职位升迁,工作绩效等事业上的压力;另一方面,高校青年教师的学位层次较高,成就动机强烈,普遍存在成才欲望强、自我期望值高的特点。但是申请课题难,教学任务重,职称晋升慢的现实和理想反差较大,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压抑。

2.工作压力来源

从表8可以看到,青年教师最大的压力来自职称评选,其次是工作绩效。这与上面的统计结果一致,职称晋升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影响了他们的自我实现感和幸福感。这两方面其实都涉及工作效果和外界对自己工作效果的认可度。青年教师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群体,但高校人才济济、竞争激烈 ,如果没有优秀的教学成果和突出的学术成就 ,想在其中崭露头角、被委以重任是很难的。由此可以看出青年教师有强烈的专业发展与岗位成就需要。

五、结论与讨论

综合上述分析,关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本研究可得到下列结论:

第一, 总体上看,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处在一般和比较幸福之间。

第二,高校青年教师收入水平中等,工作中人际关系氛围良好,大部分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但是他们的自我实现感不高,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对职业幸福感造成了不利影响。

第三,绝大部分青年教师工作压力较大,职称评选和工作绩效是最大的两个压力来源。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从努力―绩效、绩效―奖赏、奖赏―个人需要、需要的满足―新的行为动力四个层面揭示了人性自我进步和追求价值的过程。激励可以通过影响职工个人的需要,提升他们的职业幸福感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对高校青年教师,也应当建立一套适宜的激励机制。

首先,对教师实行人性化的管理,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增强教师的职业信念和工作热情。其次,多为青年教师创造成长的机会。鼓励青年教师进修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也可以设立专项基金为青年教师学术研究提供支持,让他们有经济基础实现科技创新的想法,提高他们独立承担课题的能力(周杨,石青,2009)。再次,建立和谐的工作团队。个人职业幸福感的高低,和所处的团队以及在团队中的融入程度密不可分,一个和谐的团队能产生一种凝聚力,将个人的能力发挥尽致。可以搭建青年教师和中年教师、老年教师的沟通平台,以教学督导等形式建立老中青三代良好的互动模式,鼓励中青年教师向老一辈学习。从老一辈那里得到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指导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学金,邓艳红.今年来国内教师幸福感的研究述评[J].教育导刊,2009(3)

[2]马秀敏.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4)

[4]邢占军.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周杨,石青.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探析――基于职业满意度的调查[J].高校教育管理,2009(3)

教师幸福感论文篇4

关键词:高职教师 主观幸福感 访谈 幸福文化

教师幸福感不仅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密切关系,同时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高职教育绩效的提高,还影响着教师队伍的稳定。此外,作为高职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教会学生追求幸福的能力,费尔巴哈有言,“你的第一责任是使自己幸福。你自己幸福,你也就能使别人幸福。幸福的人,但愿在自己周围只看到幸福的人。”高职教师本人幸福亦与学生的幸福成长有一定得相关。开展访谈研究,了解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形状,分析其原因,引起人们对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重视,从而相应的调整教师管理政策,维护教师的身心健康,挖掘教师潜力,实施幸福教育,实现高职院校事业发展和高职教师自我实现的双赢。

一、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访谈

选择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和信阳职业技术学院4所学校,24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访谈对象的职称和年龄分布比较均衡,其中,职称为助教10人,讲师9人,副教授5人,在年龄分布上,23~25岁5人,26~30岁5人,31~40岁5人,41~50岁5人,50以上4人。

1.对高职教师而言,您认为最大幸福是什么?

从访谈中,教师从反映的幸福不尽相同:学生取得成绩就是幸福;得到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的肯定就是幸福;与领导、同事关系融洽、学生理解关心教师就是幸福;社会、学校对教师评价客观公正就是幸福;能获得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就是幸福;有时间休闲放松是幸福。

2.刚开始您对高职教师的感受是什么呢?

任教最初的一两年可以称为是“新手”,教师大多努力寻求表现,希望获得学生、同事、领导的肯定。在这最初适应时期的状态会对教师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访谈中可以发现工作适应好的原因主要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自己的目标,有了成就感,即使累也会继续努力;在教学中发现了问题,决定去解决,因而有了动力。

3.您现在对高职教师的感受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什么?

有了经验,更加自信;学校的工作环境好,领导、同事对自己非常关心,使自己成长快。而没有适应好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在走上岗位前对工作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职业生涯起步阶段受挫,感到非常痛苦;工作压力大,工作要求高,学生越来越难教,而又没有被认可。

4.您是否认为您在职业中体验到了幸福?是什么因素让您产生了如此感觉?

高职教师们认为,自己感到幸福的原因主要是:学校为教师着想;与领导同事关系很融洽;学生理解与关心教师;能传授有用的知识,学生取得成绩。教师普遍反映:“和同事关系融洽,又被学生喜欢,学生成绩不错的时候会有幸福感。”让他们不幸福的原因主要是:在学校工作太累,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学校的管理制度僵化,很少考虑教师的需要,等等,这些都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感。

5.如果有机会,你会不会再转到其他行业?为什么?

高职教师幸福感受到收入、社会地位、组织气氛的影响。让教师们有转业期望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学校管理的因素也是其中之一。

6.请用一句话概括自己对这个职业的体会?

高职教师大都对工作尽职尽责,但对职业的体会不尽相同,有人以此为自己的事业,有人以学生成长为快乐,也有人感受辛苦,其幸福感体验自然也不一样。总结起来,高职教师的幸福感受到社会地位、组织形式、学校激励、经济收入、社会期望的影响。

二、缺乏幸福文化:高职教师幸福感的分析

目前幸福感和幸福社会虽然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也被众多地方政府所提及,但依然缺乏一种关于幸福的文化,高职院校教师感受着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多重压力,严重影响着教师的幸福感体验、身心的健康和人生的发展。

1.不断面临新挑战,职业工作压力大。职业教育会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才市场的最新要求而变化,因此,为确保学生顺利就业,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就必须适应经济的发展。当前社会对高职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教师必须具有“双师素质”,既要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又要具有很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全面提升了高职院校教师工作难度,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职教师的职业适应的难度。高职院校每年都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和课程调整,促使高职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不断学习、研究新的知识和领域,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造成一定的工作压力。

2.承载三重重担,健康状况堪忧。高职教师尤其是三四十岁左右的中青年人,正是科研与教学的骨干,身兼本职、社会和家庭的三重重担,而且还对研究团队起领头作用,一方面工作十分繁忙,另一方面心理压力很大。长期超负荷工作,过度透支体力,教学科研双重压力造成精神紧张等因素使教师群体健康状况堪忧,平均寿命下降,影响到高职教师的幸福体验。

3.职业声誉尚待提高,教师面临偏见。高职院校虽然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在许多人看来,高职教育还是二三流的高等教育,不能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高招考上普通本科才是“正途”,被高职录取就是“没考上大学”;不少人认为,职校教师不如大学教师水平高,没有中学老师会教课,也不如真正的高级技师技术熟练,从而从言行上流露出一种对职校教师的轻视;与此同时,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同度不高、相关政策不够配套、资金投入过低。许多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得不到根本改善,高水平师资缺乏。这也加大了社会对职业院校教师的不公平评价,使社会对职校教师的认同度和评价过低。

4.薪酬待遇偏低,生活压力较大。目前,我国各类高职院校教师的薪酬存在偏低,对教师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地方财政拨款不足,只拨教师基本工资部分,津贴部分由学校自己筹资解决;二是学校自身实力较弱、因搞建设而欠债较多;三是学校创收渠道单一,开支渠道繁多,造成经费普遍紧张,而无法改善教师待遇,造成高职院校的薪酬普遍偏低。在调查中,不少高职教师反映,只能拿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部分,而无任何津贴、奖金发放;因此,根本反映和体现不了优秀人才的知识、才能及自身价值,而造成高职教师满意度极低,教师队伍人心不稳。

5.学生基础差,教师自我效能低。众所周知,教师是通过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就感,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期望。学生的成功会不断提高教师对自我期望的水平,并获得更多的满足和成就感,但是得到的如果尽是负面信息,就会降低自我期望水平。高职院校在我国的高考招生层次中位于第四位或第五位,因而大多数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兴趣低下,缺乏自信心,在学校的学习动力比较匮乏。甚至有个别学生想法偏激,认为在学校就是混日子。访谈中,不少教师反映,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外,在与学生的接触中,都很难跟他们沟通,教师虽然投入了很高的热情和精力,却没有看到所期望的“回报”,自觉有挫败感。教育是一定要有成效的,如果没有成效,教师会感到压力及表现出更高程度的倦怠。

6.忽视建设公平环境,社会支持缺乏。不少高职院校人际环境有待发展。其中,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关系紧张尤其突出。在与领导的关系上,有的领导对教师冷漠、不负责任,有的领导搞“家长制”、“一言堂”,有的却热衷于拉私人关系,使得有些教师或目无领导、不服从,或唯唯诺诺、无主见,或阿谀奉承、拍马屁。在与同事的关系上,部分教师之间或文人相轻、自命清高,或拉帮结派、钻营取巧,不良的人际关系使同事之间处处设防,缺乏深厚的友谊。此外,教师的偏见或过分的师道尊严也增强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间的对立情绪,使教师更加孤立。

参考文献

[1]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孙英.幸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邢占军.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英ElizabethH。lmes.门慧敏译.教师的幸福感—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及职业发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5]郑雪,严标宾,邱林,张兴贵.幸福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6]曹俊军.论教师幸福的追寻[J].教师教育研究,2006,(9).

[7]檀传宝.论教师的幸福[J].教育科学,2002,(2).

[8]谭虎.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J].江西教育,2007,(9).

教师幸福感论文篇5

读幸福与教育的心得范文ƪ1 在学校暑期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有幸拜读了《幸福与教育》这本书,之所以选择读这本书,那源于我们南苑学校学的办学理念:营造绿色教育生态,传递教育幸福。

看着这本书,脑海中回忆起校本培训,回忆起了六十年校庆画册扉页那充满使命感的七个字:做幸福的传递者!我情不自禁地问自己:我的学生幸福了吗?如何使学生获得幸福?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书中是如何讲解的呢?

带着问题,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这本书。本书作者内尔诺丁斯博士,她是美国斯坦福大学退休的荣誉教授,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

书的主题是如何让孩子们在快乐与幸福中学习?如何通过学习,获得幸福?提出问题后,作者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一编【幸福作为生活和教育的目的】;第二编【私人生活领域中的教育】;第三编【公共生活领域中的教育】。

看到这些标题,感觉似乎都是概念以及定义比较多,甚至是无止境的论述。但当读到作者提出的问题后,便有一种如遇知音的感觉,这本看似枯燥的书,却让我兴趣盎然的读了下去。作者用她那温柔与敏锐融为一体的独到眼光,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了那些并非显而易见的至理,令我感触颇深!

读幸福与教育的心得范文篇2 暑假期间,仔细阅读内尔诺丁斯著、龙宝新译的《幸福与教育》一书,深受启发,感慨良多。其中一句话因为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内涵丰富,值得回味。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幸福,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学生也就会感到幸福。没有教师的幸福感,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因此,教育事业需要幸福的教师!

怎样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我认为,首先要有苦中作乐的观念。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决定着幸福的心态。教师工作辛苦,条件艰苦,生活清苦,承担的教学任务重,承受的教学压力、家长压力、社会压力大。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职业所担负的沉重压力和超负荷付出,同时,应该认识到,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虽不是处于社会的上流,但是衣食无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平常可以倾听音乐,欣赏作品,交流想法,这是精神世界中的补充和装点。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教师都是自由的、独一无二的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在三尺讲台上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我们要不断调整自己心态,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苦为乐,苦中作乐,不管压力轻重,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不让幸福远离自己。

其次,要有一颗平常之心和宽容之心。幸福是一种感受。平平淡淡才是真。如果教师缺少平常心,就会对学生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就可能失去耐心、细心、冷静和理智。有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走进我们的学生中去寻找自己的幸福,虽然孩子们淘气贪玩,反复叮咛的话儿不听,纠正几遍的错误,接连又犯;桌椅摆放歪了,作业又忘了了但我知道,这就是孩子,孩子怎能不犯错?孩子各有差异,怎能整齐划一?懂得了这些,我会悄悄地告诉自己:少一点挑剔,多一些理解;少一点批评,多一些微笑让学生在我们的理解中成长,让我们在自己的宽容中幸福。

再次,还要有一颗感恩之心。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其实都有积极的一面。生活中,值得我们敬重与感激的人或物很多,感恩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是知足常乐的心态。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怀着感恩之心去看待孩子:会被孩子们眼中饱含的渴望和纯真所鼓舞;被他们的尊重和认可感到身心愉悦;被节日里的卡片、小礼物所深深感动此刻的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是如此可爱,生活是如此美好。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有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

其实不管是平常心、宽容心,还是感恩之心,只要你拥有阳光般的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将教育视为一种艺术,乐此不疲虽苦犹甜,那么你就能够拥抱幸福!我想,这是幸福的开始,我相信,我们每个教师都在延续着这份幸福。

读幸福与教育的心得范文篇3 近日,有幸读了《幸福教育》这本书。什么是幸福教育呢?该书从人性观界定了哲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的幸福概念,认为幸福是人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的辩证统一,是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得以健康统一的价值标准;颇有见地,值得深思。

书中写道: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需置疑的。教育以幸福为目的既是一种实然事实的存在,也是一种应然价值的追求。幸福教育是为人的幸福的,幸福能力表现为发现、创造幸福和享用幸福的能力。也只有当这种能力变成了学生的内在素质,他的幸福才是自由的和终身的,教育也才是成功的。我们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让他们学会感受幸福、和享受幸福。

其实要让学生们感受幸福的体验其实很简单。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小小的红钩、一个肯定的微笑、一阵响亮的掌声,一朵鲜红的小花、一个可爱的笑脸,都足以让孩子们欢欣鼓舞,能让孩子的脸上泛起幸福的笑容,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容易满足﹗孩子脸上洋溢的幸福的微笑,我们也就幸福地醉了,赏识我们的学生,用爱温暖他们的心灵,就能创造无数个奇迹。我们不如慷慨一些,多给孩子们一些自信、一些支持、一些鼓励。阳光会洒进学生的心里,孩子心理就有了幸福了。

书中又写道:幸福的人有四大性格特征:首先,幸福的人自尊,对自己多持肯定的态度;其次,幸福的人自制力很高,克服困境的能力也较大;再次,幸福的人很乐观,对生活所求甚少,所以常有意外的惊喜;最后,幸福的人多外向,易于他人共处,有较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生活的一个标志。年龄、性别和收入(只要能保证生活必需)都和幸福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幸福,最好从他的性格特征、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有能够获得社会支持、目的和希望的信仰来判断。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与提高学生的幸福能力具有内在的积极联系。知晓了这些幸福的特征,作为教师,我们要以学生的幸福为幸福,努力塑造好学生的性格,与学生携步入幸福路径,享受幸福生活!

读幸福与教育的心得范文篇4 《幸福教育论》是刘次林先生的博士毕业论文,很有理论高度,对于我来说是生涩难懂的。我是硬着头皮读的。虽然书中有许多地方我弄不明白,但是我仍感到受益匪浅。在书中,刘次林博士用全面的人性观界定了哲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的幸福概念;提出了幸福与教育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作者用丰富的实践材料揭露并批判了当代教育忘记、违背、伤害学生幸福生活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

我觉得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是很有必要读一读《幸福教育论》。因为这本书对于我们干好教育事业是很有裨益的。

一、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人人都追求幸福,热爱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呢?由于价值观和人生的体验不同,每个人的看法也存在着差异。有的人认为有钱就是幸福,不是有首歌唱道有钱的当老大有的人认为拥有自由就是幸福,这个在高墙内的人深有感触;有的人认为享受亲情最幸福,不信,你看那街头徘徊的一个个孤独的身影,他们忧郁的眼睛充满了恐惧;有的人则留恋官场里纸醉金迷的威风,为此低头哈腰也乐此不疲;再有那五星红旗下手捧鲜花的体育健儿,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品味成功的喜悦。刘博士认为幸福就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快状态。他指出幸福是生理幸福、心理幸福、伦理幸福三者的辩证统一;是人性诸要素的平衡和优势的统一;是人性诸要素质和量的统一。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所从事的职业也有别于其他。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去争权夺利、纸醉金迷,注定要平淡一生,但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幸福相伴。当学生肃立向你敬礼,真诚的说:老师好!时,你不感到幸福吗?当对着毕业照,一个一个的回忆学生曾经的点点滴滴时,你不感到幸福吗?当教过的学生在假期里来看望你时,你不感到幸福吗?

二、有助于教师懂得珍惜幸福,创造幸福

教师幸福感论文篇6

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一个理性至上、意义缺失、精神危机、生态失衡的特殊阶段,生活节奏在加快,人的幸福感却在降低,人际间的亲密感逐渐消失,人与自我的交流日趋减少……在这样的情势下,诺丁斯教授出版的教育理论新著――《幸福与教育》,不啻是一剂良药,给躁乱的时代带来清凉与慰藉。

诺丁斯的幸福教育观是由“为了幸福”的教育目的论、“多元开放”的幸福内涵论、“基于生活”的幸福来源论、“崇尚选择”的幸福教育论四个部分相互链接而成的有机体。

诺丁斯教授认为,尽管幸福不是教育或生活的唯一目的,但它是核心的目的,“好教育就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她在书中对教育“为了幸福”的目的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诺丁斯并不否认其他教育目的存在的重要性,但就各种目的间的关系而言,“为了幸福”的教育目的与其他目的之间是核心与的关系。换言之,教育活动的其他目的要围绕“为了幸福”这一核心目的来安排,其他目的是帮助学生间接实现幸福的手段和工具。同时,诺丁斯还指出,“幸福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手段”,她倡导那种重视体验、知识和情感交流共在的教育教学活动。

幸福是什么?众说纷纭。诺丁斯认为,不必主张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幸福观,幸福具有复杂性,幸福的内涵存在于当下与未来、主观与客观、片段性与稳定性等二元对立关系的夹缝中。她指出,我们理解幸福的方式是“问问自己是什么给了人以幸福,而非试图给幸福下定义”。于是,诺丁斯的研究从幸福的内涵论转向幸福的外延论、幸福与相关范畴的关系论。在幸福与苦难、幸福与需要、幸福与道德等关系的阐述中,诺丁斯带着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幸福。

在对幸福内涵探寻的基础上,诺丁斯对幸福的来源作了分析。她认为幸福来自人类生活的三大领域――私人生活、公共生活和职业生活。学校生活作为公共生活的一部分,是师生获得幸福的重要来源。而对教师而言,学校还是职业生活的重要场所,关乎教师的幸福感。我认为,教育是为了师生幸福的事业,教师的幸福主要来自专业发展的优秀,同时教师的幸福还会催化学生的幸福。

对于实施“为了幸福”的教育,这本书不仅有理论的阐述,还给教育者提供了实用的教育教学策略。比如“关怀”,引导学生关怀住所、关怀宠物、关怀大自然、关怀他人、关怀自我等;比如“育德”,“幸福不是美德的报酬,而是美德本身”(斯宾诺莎语),培育美德是把学生引向幸福的基本路径;比如“呈现式教学”,教师把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去接近这些学习内容,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的学习活动,这就避免了传统教学强迫式、割裂式的弊端。

教师幸福感论文篇7

关键词:高校校园;幸福文化;模式构建

一、校园文化研究概论

在全球化、信息化、立体化的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文化的融合和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判断受到了冲击和影响,使得他们追逐幸福的方式产生了一定偏离,似乎游走在幸福的边缘。自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之后,各大高校纷纷进行大幅度的扩招,高校的学生人数比起以前大大增加,教师们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量也在逐年增加,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职称、科研、学历等方面竞争的加剧都导致了高校教师压力的产生,职业成就感未能得到很好的实现,长此以往的士气受挫,直接导致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没有职业幸福感的体验,渐渐地使得教师们产生一定的厌教情绪。随着这些问题的突显,高校校园中师生的幸福感研究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

二、校园文化研究意义

寻求切实提高高校师生的精神境界与抗挫能力的应对策略,探寻增强高校师生体验、创造幸福的能力有效方法,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引领大学生们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创新校园文化内容,充分发挥文化、人才优势,促进高校更好的实现现代教育目标,最终对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讲,针对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比较少涉及到与幸福文化结合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一定意义上补充拓展了校园幸福文化建设的研究内容,提出了构建高校校园幸福文化的模式,为高校校园幸福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新视角。从现实意义上来讲,本课题研究的开展为高校师生提升自身幸福力提供一定思考,引导师生认识到提升幸福的重要性,能够进一步充实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容,同时引导高校逐渐确立一种尊重知识、崇尚学术、引领时尚、“以人为本”的理念,促使学生积极追求梦想,使得教师获得职业满足感和成就感,为高校师生如何提升幸福体验指明方向,给相关学校及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高校校园国内外文化模式构建研究概述

(一)国内关于幸福、高校师生幸福感及高校校园文化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佛、道包含的思想当中,体现出的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基本思想都一致,即把幸福看成是人生要实现的完美境地,主张要实现真正的幸福就需要对自身欲望进行自制,同时对自身内在修养的提升。国内对幸福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对幸福基本涵义的诊释、对影响特定人群幸福要素的分析、对对特定人群的幸福观构建等方面。林永鸿认为,幸福是快乐,并且是一种持久的快乐,是针对不幸的否定,它不仅包括生理上的快乐,还包括精神上快乐。唐凯麟指出,幸福是人们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因为感受到自身的目标和抱负的达成,产生的精神上的喜悦和满足。日照军的《大学生幸福观的认识与构建》对大学生健康的幸福观的构建进行了探索,他认为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学校和家庭氛围,加强学生责任创新意识、人文素养等各方面的素质来构建大学生健康幸福观。周静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的启示》一文中提到,当代大学生要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指导下,从学校要强化德育课教学,大学生自身要处理好个人、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等内容来阐述构建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张秀春在《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一文中谈到,影响高校贫困生幸福感的因素,包括贫困生的经济状况、社会支持情况和生活事件在内的客观因素,还包括人格特质方面的主观因素。国内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献数量多,研究范围广,从前至后经历了两个主要探索阶段,即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理论探索和怎样建设校园文化的理论探索阶段。

国内在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如何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方面有一定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措施,经历过了摸索阶段,现也形成了一定的体系,然而目前对高校校园幸福文化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

(二)国外关于幸福、高校师生幸福感及高校校园文化研究

西方对于幸福问题的探讨先后出现了理性主义、感性主义、功利主义和基督教幸福观等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研究者们研究幸福分别从社会学、哲学、伦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出发。英国哲学家罗素在《罗素论幸福人生》中指出,幸福的法门便是尽可能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善的去对待感兴趣的事物,和睦的去对待感兴趣的人。英国学者爱伦在《幸福的蹊径》中写到,幸福来自于善良美好、宽容忍让、富有同情心以及奉献精神等高尚品格的融合。德国心理学家斯特凡在《幸福之源》中说到,幸福是可以学会的,是来自于个人的身体,是个体一出生便有的一种感觉,社会理应提供一个公平、平等、在1967年威尔逊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出版之前,研究者们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对幸福感进行单一的描述,研究的水准也只是停留在定性的层面上,在这以后的研究水平便达到了相对成熟稳定的阶段,也开始了有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

目前,国外关于幸福的相关研究方向,主要是齐聚在个体对幸福感的理解和体验上,关于高校学生幸福的感研究文献较为有限,对高校教师的幸福感进行研究的文献也不多,但是不少论著都对高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进行了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由所教授的科目和教师自身的水平引起的。还有学者对职业幸福感与年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职业幸福感与年龄呈U型曲线,工作的压力与年龄成相反关系。有学者认为,高校教师在职业中所体验到的幸福感,有的来自于自身对自我的评价,有的来自于工作中的成就,自我评价和工作成就越高,职业幸福感则越强。有学者对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教师的满意度调研中发现,教师关于自身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等工作内在内容方面较为满意,但是对师生的关系、自我的规划以及自我归属感等一系列外部环境和因素感到不甚满意。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文献资料方面,国外的研究侧重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设计。美国的高校发展有着其特殊性,注重建立完善完备的大学竞争制度、对个体的培养、突出主流思想及高度适应能力的管理制度建设。有学者提出,美国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是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国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做法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理念的培育、加强对大学环境文化建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服务、注重学术文化建设等方面。

四、研究重点

教师幸福感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幸福;教师;原因;建议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一股新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幸福感作为其主要研究领域也受到世人的关注,不仅心理学、教育学及社会学的专家、学者在研究什么是幸福、影响幸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收获幸福,就连一些国家的政府职能部门也把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当作自己的执政目标。的确,幸福是人的终极生活目的,是每个人的必然诉求。然而,在众多研究中,我们却发现教师充满职业倦怠感,缺乏幸福感。在当下这种充满人性关怀的浓郁氛围中,教师却为何与幸福无缘呢?如何帮助教师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呢?

一、教师幸福感缺失的原因探析

导致教师缺失幸福感的因素很多。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划分与探讨:(1)教师自身的因素,如教师的、受教育程度、人格因素、自身的反思与感悟、幸福观等。(2)教师自身以外的因素,如所处的社会文化氛围与类型、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拥有财富的多少、社会关系等。心理学家们希望能像自然科学家研究物质世界一样,对教师幸福感也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把上述诸因素与幸福的关系逐一进行研究、探讨。不可否认,这种方法论下得到的相应结论与研究结果,对我们认识幸福及收获幸福有一定的帮助。但上述诸因素对教师幸福的影响作用到底是分散的、孤立的、静止的,还是动态、发展的、难以分离的,这些因素之间是否还存在着交互作用等问题却一直困扰着我们。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与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与个人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由个人在其生活经历中形成的应对策略及心理机能决定。因此,立足教师本身,才能找到教师幸福感缺失的根本原因,才能寻求到帮助教师重构幸福感的最佳策略。

原因之一:教师缺乏对幸福的认识与感悟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人言人殊的话题。所以,幸福感的获得取决于各人的幸福观。幸福观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它与个体的认知取向息息相关,通过个体的反思与感悟得以提炼与升华。而个体的认知取向受个体的生活实践制约,如果一个人懵懵懂懂地过日子,不对自己的生活实践加以反思,进行感悟,那他的幸福观可能就是直观的、感性的。南京师范大学赵凯博士在《组织行为学》的课堂上曾举过一个例子,他曾经问大约十个南京人“什么是工作?”“苦钱呗。”十之八九这样回答。由此可见一斑。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淑兰教授在党课上也曾经问过学员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当时,大家一下子都懵了,刚刚从黑色七月里走出来的学员们哪里思考过这个问题?有人调侃:“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有人脸红(可能是怕别人说假)地说:“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有人一脸严肃:“是为了个人的自我实现”,有人小声嘀咕:“是为了吃喝玩乐”……虽然,我早已忘记了王教授所给的答案,但她的这个提问却一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不错,这就是反思,这就是提炼,这就是在感悟。当然,我们不知道拿这两个问题问我们的教师会得到何种结果。我们不想以己度人地去猜测。但如果继续追问教师们,什么是幸福呢?同样,答案可能不得而知。回答什么是“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生活实践,更需要教师有一颗敏锐的洞察之心,时刻对人生加以反思、提炼,获得感悟。幸福是对生活的感悟,它高于感知,是理性的思考与认识。幸福是一种高级情感,它是人们从对工作、生活、家庭、学生、学校这些生活的组成元素的同一认识中产生的完美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幸福更是一个过程,个体自身、他人,社会与自然是这个过程发生发展需要的土壤,幸福观念正是个体在与自身、他人、社会及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由模糊到清晰,到逐渐形成。有着良好的生活方式,有着强烈的教学欲望,才可能有积极的成功体验,消极的体验才会随之消失。

原因之二: 教师缺乏积极的体验

既然幸福是个体对生活深刻的、稳定的体验与感受,那么自然与个体日常生活的体验紧密相连,因此,幸福感的获得需要个体日常生活积极体验的积累,如果个体的日常生活为消极情绪体验充斥,那就很难有所谓的幸福感了。积极的体验需要教师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需要教师有正确的看待问题的观念。

正确认识自我是获得积极体验的前提。“我”不仅是收获积极体验的主体,也是个体加以考量的客体,只有客观地认识自己,才有可能获得积极的体验,否则就会出现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有的教师常常认为老子天下第一,高人一等,殊不知却是夜郎自大,眼高手低,说的比做的多;也有的教师整天如同梦游一般,靠着经验教育教学,对教育教学也没有任何自己的见解,人云亦云,永远以别人的价值判断为准,认为自己参透世间一切,殊不知却是妄自菲薄,缺乏主见。

体验消极与积极常常不是由事物或事件决定的,而常常取决于我们看待事件的态度与信念,就像认知情绪abc理论所说,环境对个体来说,只是一个中性刺激,决定情绪的是你的认知与信念。

积极的情绪体验来源于教师成功的经历与感受。但在许多教师看来,教师这种职业缺少的恰恰就是成功,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有什么成功可言呢?笔者认为,成功感来源于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把教师职业仅仅当作是一种谋生手段是很难对教师职业产生认同感、满足感与成就感的,只有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是自己一生的事业并为之奋斗,幸福感才会油然而生。

原因之三:教师缺乏收获幸福的途径

布莱希特在他《三个芬尼》的歌剧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只是在追逐幸福,殊不知,大家追逐幸福,而幸福却在追逐着你。的确,每个人都在终日忙忙碌碌地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但幸福在哪儿?笔者认为教师的幸福可以来自以下途径:(1)教育教学的过程。教育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有的教师仅仅把教育教学当作是工作与任务,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有的教师却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享受着和学生知识共享、情感交融的过程,他们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他们与课堂、与学生融为一体,一起进入人课合一的幸福境界。(2)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教师的幸福不仅仅来源于学生的成功,同时也应该来源于自己的充实与发展。教育与教师专业化目前是一个热门话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个学生从进入师范大学那一天起,就开始在自己兴趣的指引下,在相关教育部门的帮助下,亦步亦趋地完成既定目标,顺利走上教师岗位,然后在实践中完成“新手教师—胜任教师—优秀教师—名教师”的转化与蜕变。然而,在我们国家,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一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培训机构与学校认为教师专业成长与自己无关或关系不大,发展应该是教师自己的事情,所以,不主动,也不关心;而一些教师自身又缺乏自我发展意识,缺乏发展的规划、方法与途径,存在严重的等、靠、要的思想,常常只有在上述机构的督促下才会机械地、被动地谋求自身的发展,很少有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所谓的职业规划。试想,这种有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思想的和尚怎么能是一个幸福的和尚呢?(3)教师对学生无私的关爱。幸福,是因为爱和被爱。教师要想幸福,就应该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在爱中付出,在付出中收获,这样,付出就成了爱,就成了享受。因此,爱是动力,也是获得幸福体验的途径,爱与幸福融为一体。

原因之四:教师缺乏发现、创造、收获幸福的能力

幸福不是天上的馅饼,它不会按照随机的原则掉到一个人的头上。获得幸福,需要准备,更需要能力。幸福能力是教师发现、创造以及获得幸福的能力。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貌似枯燥乏味的工作中,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够精神焕发,保持青春与活力,而有的教师则牢骚满腹,脸上愁云密布呢?道理很简单,幸福的教师通常有一颗善于总结、善于思考、善于宽容、善于发现与善于感恩的心。他们具备了从生活中汲取养料与快乐、收获幸福的能力。而有的教师则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他们还没有作好获得幸福的准备,常常跟着感觉走,容易受外在事件的影响,不会转变视角看待问题,他们体验到的是工作的枯燥、乏味、单调、缺乏竞争与激励,学生调皮捣蛋,工资低得可怜等教师职业所具有的“消极”特点,他们完全忽略了教师职业中固有的“积极”色彩。幸福能力的获得主要依赖于教师的价值取向及胜任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前者要求教师提高对生命价值意义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幸福观,充分认识教育工作的神圣性;后者则要求教师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当然,教师还应该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二、帮助教师重建幸福的几点建议

1.善于自我反思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就是“活得有意义”。怎样才能有意义,只有通过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找到幸福与意义的标准;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去评判当下的生活是否幸福。当然,幸福还是一个过程,回想过去的时候,它叫满足;面对现在的时候,它叫幸福;指向未来的时候,它叫乐观。只有反思,我们才能调整状态,形成幸福感,获得幸福能力,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

2.提高积极心向

不可否认,人的幸福生活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精神的空想中,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但物质是否是人幸福的全部,人的幸福感是否会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增强?一些渴望拥有丰富物质资料的人常说,如果他拥有了多少财富时,他就幸福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人们缺少的往往不是产生幸福的外在条件,而是缺乏看待问题的积极心向。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即使面对同样的物质条件,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这种主观感受是以个体的认识能力为基础,是受个体的认识观决定的。诚如有人所说:“人不是被动地体验事件和环境,相反,所有的生活实践都是‘认知过程’,是个体的分析与建构,预期与回忆,评价与解释过程,多样化的认知操作与动机过程对人的心理具有重要的影响。”

积极的心向是个体主动积极地把外部的信息与追求幸福的观念、信念联系起来的倾向性。的确,在教师的生活中充满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工资不高,压力太大,工作重复性太强,学生个性十足,等等。但是当教师具备了这种积极心向的时候,他就会想方设法赋予这些普通的或者消极的事件以积极意义:工资不高,但也不低,够自己的日常开销,还可以略有盈余;压力虽然太大,正好可以克服自己的惰性,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工作虽然重复,但当面对不同班级学生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孩子的可爱而充满诗意的灵动;学生个性十足是因为我们张扬了他们的个性,他们没有因为我们而丧失自我,等等。

真正幸福的人应该是一个生活的智者,他拥有积极地处理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他会积极地应对环境,在貌似没有出路的困境中寻找出路;他会把生活、人生、幸福、工作很好地融为一体,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享受幸福生活,在幸福生活中感受幸福时光。

3.学会“自我超越”

我们常说“超越”。可以超越现实,超越时空,超越历史,超越别人,其实,人最难超越的是自己。当人摆脱自己固有的局限性的时候,幸福就在来到了他的身边。“自我超越”的人,会敏锐地察觉自己的无知、不足和成长极限,但这却绝不会动摇他们的自信;“自我超越”的人,能不断扩展与挖掘自身的潜力,以达到自己生命中真正心之所向;“自我超越”的人是善于创造的人,他面对的是自己的生活与生命,而不是所谓的俗务。自我超越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搞清楚什么对我们最重要,是挣钱,是自己的成长与发展,还是学生的积极变化?这就构成了一个美好“愿景”。二是要通过不断学习,以便能更清楚地看清目前自己所处的真实环境,即“现况景象”。研究表明,当在超越目标的过程中,脑海中同时存在“现况景象”及美好“愿景”的时候,心中便会产生一种“创造性张力”,要把二者合而为一。我们说,当教师心中有了一个美好“愿景”的时候,当教师学会了自我超越的时候,不仅可以激发工作的动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体验到幸福感。

4.寻找幸福归属

教师幸福感论文篇9

〔论文关键词〕幸福;教师;原因;建议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一股新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幸福感作为其主要研究领域也受到世人的关注,不仅心理学、教育学及社会学的专家、学者在研究什么是幸福、影响幸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收获幸福,就连一些国家的政府职能部门也把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当作自己的执政目标。的确,幸福是人的终极生活目的,是每个人的必然诉求。然而,在众多研究中,我们却发现教师充满职业倦怠感,缺乏幸福感。在当下这种充满人性关怀的浓郁氛围中,教师却为何与幸福无缘呢?如何帮助教师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呢? 

 

一、教师幸福感缺失的原因探析 

 

导致教师缺失幸福感的因素很多。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划分与探讨:(1)教师自身的因素,如教师的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人格因素、自身的反思与感悟、幸福观等。(2)教师自身以外的因素,如所处的社会文化氛围与类型、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拥有财富的多少、社会关系等。心理学家们希望能像自然科学家研究物质世界一样,对教师幸福感也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把上述诸因素与幸福的关系逐一进行研究、探讨。不可否认,这种方法论下得到的相应结论与研究结果,对我们认识幸福及收获幸福有一定的帮助。但上述诸因素对教师幸福的影响作用到底是分散的、孤立的、静止的,还是动态、发展的、难以分离的,这些因素之间是否还存在着交互作用等问题却一直困扰着我们。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与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与个人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由个人在其生活经历中形成的应对策略及心理机能决定。因此,立足教师本身,才能找到教师幸福感缺失的根本原因,才能寻求到帮助教师重构幸福感的最佳策略。 

原因之一:教师缺乏对幸福的认识与感悟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人言人殊的话题。所以,幸福感的获得取决于各人的幸福观。幸福观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它与个体的认知取向息息相关,通过个体的反思与感悟得以提炼与升华。而个体的认知取向受个体的生活实践制约,如果一个人懵懵懂懂地过日子,不对自己的生活实践加以反思,进行感悟,那他的幸福观可能就是直观的、感性的。南京师范大学赵凯博士在《组织行为学》的课堂上曾举过一个例子,他曾经问大约十个南京人“什么是工作?”“苦钱呗。”十之八九这样回答。由此可见一斑。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淑兰教授在党课上也曾经问过学员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当时,大家一下子都懵了,刚刚从黑色七月里走出来的学员们哪里思考过这个问题?有人调侃:“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有人脸红(可能是怕别人说假)地说:“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有人一脸严肃:“是为了个人的自我实现”,有人小声嘀咕:“是为了吃喝玩乐”……虽然,我早已忘记了王教授所给的答案,但她的这个提问却一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不错,这就是反思,这就是提炼,这就是在感悟。当然,我们不知道拿这两个问题问我们的教师会得到何种结果。我们不想以己度人地去猜测。但如果继续追问教师们,什么是幸福呢?同样,答案可能不得而知。回答什么是“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生活实践,更需要教师有一颗敏锐的洞察之心,时刻对人生加以反思、提炼,获得感悟。幸福是对生活的感悟,它高于感知,是理性的思考与认识。幸福是一种高级情感,它是人们从对工作、生活、家庭、学生、学校这些生活的组成元素的同一认识中产生的完美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幸福更是一个过程,个体自身、他人,社会与自然是这个过程发生发展需要的土壤,幸福观念正是个体在与自身、他人、社会及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由模糊到清晰,到逐渐形成。有着良好的生活方式,有着强烈的教学欲望,才可能有积极的成功体验,消极的体验才会随之消失。 

原因之二: 教师缺乏积极的体验 

既然幸福是个体对生活深刻的、稳定的体验与感受,那么自然与个体日常生活的体验紧密相连,因此,幸福感的获得需要个体日常生活积极体验的积累,如果个体的日常生活为消极情绪体验充斥,那就很难有所谓的幸福感了。积极的体验需要教师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需要教师有正确的看待问题的观念。 

正确认识自我是获得积极体验的前提。“我”不仅是收获积极体验的主体,也是个体加以考量的客体,只有客观地认识自己,才有可能获得积极的体验,否则就会出现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有的教师常常认为老子天下第一,高人一等,殊不知却是夜郎自大,眼高手低,说的比做的多;也有的教师整天如同梦游一般,靠着经验教育教学,对教育教学也没有任何自己的见解,人云亦云,永远以别人的价值判断为准,认为自己参透世间一切,殊不知却是妄自菲薄,缺乏主见。 

体验消极与积极常常不是由事物或事件决定的,而常常取决于我们看待事件的态度与信念,就像认知情绪abc理论所说,环境对个体来说,只是一个中性刺激,决定情绪的是你的认知与信念。 

积极的情绪体验来源于教师成功的经历与感受。但在许多教师看来,教师这种职业缺少的恰恰就是成功,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有什么成功可言呢?笔者认为,成功感来源于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把教师职业仅仅当作是一种谋生手段是很难对教师职业产生认同感、满足感与成就感的,只有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是自己一生的事业并为之奋斗,幸福感才会油然而生。 

原因之三:教师缺乏收获幸福的途径 

布莱希特在他《三个芬尼》的歌剧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只是在追逐幸福,殊不知,大家追逐幸福,而幸福却在追逐着你。的确,每个人都在终日忙忙碌碌地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但幸福在哪儿?笔者认为教师的幸福可以来自以下途径:(1)教育教学的过程。教育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有的教师仅仅把教育教学当作是工作与任务,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有的教师却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享受着和学生知识共享、情感交融的过程,他们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他们与课堂、与学生融为一体,一起进入人课合一的幸福境界。(2)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教师的幸福不仅仅来源于学生的成功,同时也应该来源于自己的充实与发展。教育与教师专业化目前是一个热门话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个学生从进入师范大学那一天起,就开始在自己兴趣的指引下,在相关教育部门的帮助下,亦步亦趋地完成既定目标,顺利走上教师岗位,然后在实践中完成“新手教师—胜任教师—优秀教师—名教师”的转化与蜕变。然而,在我们国家,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一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培训机构与学校认为教师专业成长与自己无关或关系不大,发展应该是教师自己的事情,所以,不主动,也不关心;而一些教师自身又缺乏自我发展意识,缺乏发展的规划、方法与途径,存在严重的等、靠、要的思想,常常只有在上述机构的督促下才会机械地、被动地谋求自身的发展,很少有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所谓的职业规划。试想,这种有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思想的和尚怎么能是一个幸福的和尚呢?(3)教师对学生无私的关爱。幸福,是因为爱和被爱。教师要想幸福,就应该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在爱中付出,在付出中收获,这样,付出就成了爱,就成了享受。因此,爱是动力,也是获得幸福体验的途径,爱与幸福融为一体。 

    原因之四:教师缺乏发现、创造、收获幸福的能力 

幸福不是天上的馅饼,它不会按照随机的原则掉到一个人的头上。获得幸福,需要准备,更需要能力。幸福能力是教师发现、创造以及获得幸福的能力。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貌似枯燥乏味的工作中,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够精神焕发,保持青春与活力,而有的教师则牢骚满腹,脸上愁云密布呢?道理很简单,幸福的教师通常有一颗善于总结、善于思考、善于宽容、善于发现与善于感恩的心。他们具备了从生活中汲取养料与快乐、收获幸福的能力。而有的教师则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他们还没有作好获得幸福的准备,常常跟着感觉走,容易受外在事件的影响,不会转变视角看待问题,他们体验到的是工作的枯燥、乏味、单调、缺乏竞争与激励,学生调皮捣蛋,工资低得可怜等教师职业所具有的“消极”特点,他们完全忽略了教师职业中固有的“积极”色彩。幸福能力的获得主要依赖于教师的价值取向及胜任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前者要求教师提高对生命价值意义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幸福观,充分认识教育工作的神圣性;后者则要求教师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当然,教师还应该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二、帮助教师重建幸福的几点建议 

 

1.善于自我反思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就是“活得有意义”。怎样才能有意义,只有通过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找到幸福与意义的标准;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去评判当下的生活是否幸福。当然,幸福还是一个过程,回想过去的时候,它叫满足;面对现在的时候,它叫幸福;指向未来的时候,它叫乐观。只有反思,我们才能调整状态,形成幸福感,获得幸福能力,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 

2.提高积极心向 

不可否认,人的幸福生活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精神的空想中,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但物质是否是人幸福的全部,人的幸福感是否会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增强?一些渴望拥有丰富物质资料的人常说,如果他拥有了多少财富时,他就幸福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人们缺少的往往不是产生幸福的外在条件,而是缺乏看待问题的积极心向。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即使面对同样的物质条件,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这种主观感受是以个体的认识能力为基础,是受个体的认识观决定的。诚如有人所说:“人不是被动地体验事件和环境,相反,所有的生活实践都是‘认知过程’,是个体的分析与建构,预期与回忆,评价与解释过程,多样化的认知操作与动机过程对人的心理具有重要的影响。” 

积极的心向是个体主动积极地把外部的信息与追求幸福的观念、信念联系起来的倾向性。的确,在教师的生活中充满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工资不高,压力太大,工作重复性太强,学生个性十足,等等。但是当教师具备了这种积极心向的时候,他就会想方设法赋予这些普通的或者消极的事件以积极意义:工资不高,但也不低,够自己的日常开销,还可以略有盈余;压力虽然太大,正好可以克服自己的惰性,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工作虽然重复,但当面对不同班级学生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孩子的可爱而充满诗意的灵动;学生个性十足是因为我们张扬了他们的个性,他们没有因为我们而丧失自我,等等。 

真正幸福的人应该是一个生活的智者,他拥有积极地处理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他会积极地应对环境,在貌似没有出路的困境中寻找出路;他会把生活、人生、幸福、工作很好地融为一体,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享受幸福生活,在幸福生活中感受幸福时光。 

3.学会“自我超越” 

我们常说“超越”。可以超越现实,超越时空,超越历史,超越别人,其实,人最难超越的是自己。当人摆脱自己固有的局限性的时候,幸福就在来到了他的身边。“自我超越”的人,会敏锐地察觉自己的无知、不足和成长极限,但这却绝不会动摇他们的自信;“自我超越”的人,能不断扩展与挖掘自身的潜力,以达到自己生命中真正心之所向;“自我超越”的人是善于创造的人,他面对的是自己的生活与生命,而不是所谓的俗务。自我超越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搞清楚什么对我们最重要,是挣钱,是自己的成长与发展,还是学生的积极变化?这就构成了一个美好“愿景”。二是要通过不断学习,以便能更清楚地看清目前自己所处的真实环境,即“现况景象”。研究表明,当在超越目标的过程中,脑海中同时存在“现况景象”及美好“愿景”的时候,心中便会产生一种“创造性张力”,要把二者合而为一。我们说,当教师心中有了一个美好“愿景”的时候,当教师学会了自我超越的时候,不仅可以激发工作的动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体验到幸福感。 

4.寻找幸福归属 

教师幸福感论文篇10

一、教师实施幸福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对教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帮助学生提升自身学习水平。作为知识内容的散播者,教师传授何种知识直接决定着学生接受知识的质量。在幸福教育实施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正确的幸福施教,学生就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幸福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幸福教育的实施。教师这个群体是最伟大、默默无闻的人群,他们对社会发展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选择教师这个角色,会使教师从这个角色中得到幸福的感受。教师幸福教育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薪资待遇、个人健康状况、学生学习水平、家长态度、领导重视程度以及自然因素等等。所以,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幸福教育,应该从教师幸福出发。如在进行苏教版初中生物“生物体的组成”教学的时候,生物体组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可以实施幸福教育。可以由学校组织学习交流队伍,观察生物体形成过程,并探讨生物体形成的奥秘,使教师可以领略到生物体形成的神奇,从而体会到生物教学内容本身的幸福感。再由领导对教师的学习情况和生物学水平进行评价,并进行及时的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例如,每学期由学生对生物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再加上领导或骨干教师对生物教师的评价,对表现比较突出的教师可以奖励休假,以这种方式使教师从教学中获得幸福的感受。教师幸福感与自身的教学水平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注意组织生物教师进行学习,主要是因为生物知识非常神奇,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会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也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使教师主动的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可以使教师从生物教学中得到幸福的感受,也可以为初中生物幸福教育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生物教学内容作为幸福教育的主要内容

生物学蕴含着生命起源的奥秘,生物的形成非常神秘,通过对生物学知识的不断探索,就可以发现大自然和生命的奥秘,这个探索过程可以使人得到幸福的感受。因此,在初中生物幸福教育的时候,可以以生物教学内容为重点。使学生在教学内容学习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在解开生物奥秘的过程中获得愉快、幸福的感受,从而为实现初中生物幸福教育提供充分的保障。如在进行苏教版初中生物“珍爱生命”教学的时候,就可以以教学内容作为重点,使学生从教学内容学习中认识到幸福生活。本章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章为远离烟酒,第二章为拒绝,第三章为关注健康,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珍爱生命”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人们生存、发展重点关注的话题,学生对烟酒和对生命的损害有一定的认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分析除这些因素外,其他影响生命安全的因素。这一单元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具有直接的关系,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的经验中得出结论,再由教师进一步对学生形成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再从教学内容中总结出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结论,就可以使学生从课堂学习过程中真正得到幸福的享受,这会对初中生物幸福教育的实施提供充分的保障,也可以使幸福教育在生物教学中发挥出最大化的作用。

三、生物教学中创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