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鉴赏十篇

时间:2023-04-11 14:00:33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篇1

关键词:宋词鉴赏 词人 主题 炼字 境界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璀璨明珠。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而我们要想领略她的姹紫嫣红、千姿百态,必须要真正读懂宋词、学会鉴赏宋词,如此才能找到“通幽曲径”,看到“禅房花木”。

今天我们把诗词并举,但是在词产生的初期及随后的发展岁月里,词一直被视为小技,末道、诗余,被认为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淫滥郑声,宋初的钱惟演宣称:“平生唯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词),盖未尝顷刻释卷也。”并提出了所谓的诗庄词媚之说。庄者,庄严也;媚者,婉媚也。可见,婉约,婉媚是词的重要的特点,我们鉴赏宋词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从词人入手,了解创作背景

明朝人冯时可在《雨航杂录》中说:“文如其人哉!人如其文哉!”对于宋词,我们更是需要了解词人。因为作者的经历、感情、修养等都无不影响到词的创作。所以在赏析一首宋词前,我们需要了解作者,并结合创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一首词。

如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词以凄婉、哀怨闻名。我们眼中的易安居士也常常是“人比黄花瘦”的摸样。看一下李清照的《点绛唇》这首词:“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初读时,会感觉这首词在李清照的词中很突兀,甚至会怀疑是否为李清照所作。

在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经历后,便能理解这首词了。李清照的词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这跟她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早年的李清照,跟丈夫赵明诚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其创作多写少女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和含远伤别的闺思情调。后来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李清照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风格顿变。这首词显然是李清照前期的词,词中写的是一个少女客渴望爱情,却又抑于开口,其倚门回首的娇羞摸样正与早年李清照类似。

二、从词的主题入手,对比赏析

赏析一首词,首先要能准确地理解词的意思,从而去明确词的主题,挖掘词人内心的情感。词的主题体现了词人创作的初衷,也直接反映作者的内心情感。赏析一首词,必须把握好词的主题。明确了词的主题,再去品味作者的情感、便事半功倍了。

宋词的主题千变万化,且因人而异。写景色、写相思、写离别、写爱情、写愁苦、写闺怨,写边塞,宋词里有大漠边关层云万里的豪情,也有江南水岸冷月梅花的清幽。词人们往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之。”但是一阕宋词终究有它的满纸的意义,也有词人们满腔的情感。

如赏析柳永的《雨霖铃》,是写离别的名篇。要赏析这首词,就要体会作者是如何来写“离别”的。这首词上阕描写了一段分别时的情景。

寒蝉鸣叫,天色已晚,刚刚喝完酒将忧愁忘却,正欲留恋,兰舟便无情地催促我离开。执起友人的手,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的双眼,想开口道离别,却凝噎无语。柳永的这首词将离别前后的情景描写得很仔细,也很感人。从此词的内容上讲,不再只是“离别有所伤,衷肠难诉心更伤”的单纯的内心描写,作者没有重点写内心如何悲伤,离别如何凄凉,只是将离别前后的情景写得传神。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柳永与友人分别的场面,其分别之苦、离别之痛,无需直陈,便引起我们的无限慨叹。词的下阕,采用虚写的手法,词人假想与友人分开后的场景,以后,纵再有千种风情,却也无人能说。当然,这首词能流传千古,还是因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千古名句。这一句,被封为离别词中的佳句。作者写道,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柳永一生仕途不畅,政治上的失意,使得他寄情唱词吟酒,而今离别后,连饮酒也只能独自一人,只有晓风残月相伴。凄苦之情,酣畅之至。所以,赏析一首词,要先明确它的主题,然后再分析词人是怎样书写这一主题的。

三、品味词的名句,炼字

一首好的词,必有其动人之处。一句好的句子,甚至一个字就能使词的境界提升,流传千古。赏析词,要学会品味名句,琢磨词人用字。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有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因为这句,闻一多先生赞此诗曰“孤篇压倒全唐之作”。可见造句用字在诗词中的重要性。

宋祁写过一首《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上片最后一句咏出了“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绝唱。如果说这一句是本词的点睛之笔,还不如说是词人心中绽开的感情花朵。“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四、品味词的境界

赏析一首词,最重要的是要能体会词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王国维在评论诗词时,将境界放在了第一位,这表明他对代表美学范畴的“境界”是多么地看重,这也意味着,境界在诗词美学中的崇高地位。

宋词鉴赏篇2

一、培养学生纯正的诗趣

兴趣是一个人的动力。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学诗亦然。诗词没有“故事”的情节吸引,更没有感官刺激。诗词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原始的好奇心和浅显的感官满足中跳出来,获得一种纯正的文学趣味,实现“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不同的诗词有不同趣味,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趣味。辛弃疾的《西江月》:全词写“夜行”见闻,词人营设的一连串生动具体的精美意象,却使人获得丰富而切身的情绪体验。而词的趣味在于前六句的写景,使人疏忽了“夜行黄沙道中”的叙事,而最后两句的“返照”便显得意趣横生,词的藏露的巧妙构成了词的最大趣味。因此,这首词表达了生活意趣,更有传达这种意趣的技巧。教师在“返照”上做好问题设计,学生必然会豁然开朗而获得盎然意趣。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的趣味,可以说在一个“理”字上,短诗不过是阐释一种生命的理趣,一种生活的态度。王安石为“士”提供了另一种活法,另一种理想。这里既有“独善其身”的理念,又有自给自养的淡泊,还有放情田园山水的情韵。李清照的《如梦令》追述往事:乘兴郊游,沉醉于绮丽的大自然中,不记回归之路,兴尽揽舟归来,误入荷塘深处不得回渡,却惊起一滩鸥鹭。词的趣味就在意兴阑珊之时又不期然地找到更美的景象,一个“误”字,把词人导入了生活的另一景观。

教师要细致深入地理解教材、了解学生,善于捕捉激趣的时机,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使唐宋诗词魅力四射,照亮课堂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产生纯正的读诗兴趣。

二、提高学生理解意象的能力

一切有形之物,风花雪月、雾雨雷电、草木霜露……在诗人看来都是有情之物,形成意象。意象经过历代诗人的提炼和创造,都带上丰富的意味和作者主观色彩。它们不仅仅是一个物象,而是一种寄寓感情的载体。

意象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影响,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如岁寒三友中的“梅”象征“傲霜斗雪”的风骨;“竹”象征“刚正有节”的节操;“松”,象征“坚韧挺拔”的性格。学习唐宋诗词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辨别赋予细腻感情之意象的细微差别。

许多意象在诗词中是反复出现的。如“暮霭”、“烟陌”,“斜阳”、“夕照”, “罗帐”、“秀帖”,“细雨”、“丝雨”, “柳丝” 、“蜡泪”,“双燕”、“鸳鸯”……这些意象被赋予特定情感内涵,有一定的规约性。“暮霭”、“烟陌”以烟雾之景出现,内含的情感是凄迷与惆怅。“斜阳”、“夕照”,以斜阳、夕照柔弱的光线及将要逝去的光明表达感伤之情与凄美。“罗帐”、“秀帖”也是闺房的陈设,往往借用来表达相思之情。“细雨”、“丝雨”以连绵的小雨,寄托缠绵无可摆脱的忧愁。 “柳丝”、“蜡泪”是别情的指代,前者泛指所有的别情,后者则特指男女的惜别。

意象由于排列组合方式的不同,表达的情感也千差万别。诵读了大量的唐宋诗词后,我们会感觉到如同聆听无标题音乐一样,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就好比是音乐中常出现的乐符,它们会触发心灵的颤动,能引起情感上的种种联想。

通过大量阅读,熟悉唐宋诗词的常用意象,引导学生辨别分析它们的细微差异以及不同组合方式的区别,准确把握诗词的内涵。

三、提升学生感悟意境的能力

意境是多个意象形成的整体形象感知及其对应情感体悟,是诗人营造出的一个“可意会而难言传”的艺术境界。体会诗的意境是诗词教学的难点、重点。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意境:

1.了解作者,寻找意境

唐宋诗词高于生活,而又源于生活。不同的历史情况、不同的作者赋予诗歌不同的内涵。古诗中的意境会打上时代和作者的烙印。只有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才能更好地感悟古诗的意境。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古诗的注解,让学生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把古诗词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中加以学习,这样学生更容易把握诗歌的意境。如:学白的《行路难》,了解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很想像管仲、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学生明白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就容易领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恰当点拨,感悟意境

古诗词的意境,要注重让学生自己感悟。学生感悟意境离不开教师适时、恰当的点拨。点拨要在学生充分诵读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存在疑难处,教师进行点拨,学生就会把自己的感悟和教师的指导结合在一起,全面地把握诗的意境,达到理解诗词的效果。

点拨要以启发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为主,不能以解释诗中的字词为主。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点拨学生要注意全诗的情感的变化“喜—悲—喜”,全诗就很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也可以感受到作者最终流露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3.放飞思绪,开阔意境

同一首古诗词,不同的学生会对意境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甚至有很大的差异。意境是可以再创造的,也是多样性的。如: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有学生侧重感悟时光流逝的自然理趣,有学生叹服作者描绘景色的美丽;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学生感慨人生易老和无奈,有学生激发了乐观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只有让学生大胆地联想,充分地展示,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能力才会得到提升,才能对古诗词意境有自己独到的感悟。

宋词鉴赏篇3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闲。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

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有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宋词鉴赏篇4

关键词:唐诗宋词;主体意识;转变思想;对比阅读;自主鉴赏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人民传统的思想情感和智慧的积淀,更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经典。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重视唐诗宋词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在“唐诗宋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行概述。

一、为什么要在“唐诗宋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1.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唐诗宋词的存在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展示,而且诗词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对人们形成正确的观念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想真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词的意识就成了主要任务。因为我们所选修的诗词仅是沧海一粟,要想真正发挥诗词的存在价值,还需要学生自主去学习、去鉴赏,这样才能为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以及文学素养的提高做好准备工作,才能让学生在诗歌的世界里自由地畅游。可见,在唐诗宋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课改有效落实的需要

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语文价值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既有助于贯彻落实课改下所提出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且也有助于课改下所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因此,在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不可缺少的。

二、如何有效地在“唐诗宋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1.转变教学思想

思想是行为的指导,众所周知,在以往的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的都是简单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地进行解释,之后,让学生“死记硬背”,进而为高考做好准备。但是,这样的教学思想、这样的教学方式都是不利于诗词价值的真正体现的,也是不利于学生健全的发展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想真正在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转变应试教育思想下的“一言堂”模式,要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这样才能保障学生自主地走向诗词的世界,自主感受诗词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进而才能确保诗词教学效率的高效实现。因此,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诗词课堂的保障。

2.借助对比阅读

所谓的对比阅读是指将两篇或两篇以上的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理解的阅读方法。当然,在唐诗宋词的对比阅读中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且对加强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开阔视野及鉴赏能力的提高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诗词阅读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同一作者的不同诗词进行对比阅读,也可以让学生对同一类型的诗词进行对比阅读等,这样的比较过程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中所包含的价值,进而也为学生阅读诗词兴趣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阅读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时,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也为了让学生领会“借景抒情,怀古喻今”的写作手法,更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在诗词中所要表达的那份“赤诚忠心”。所以,在阅读鉴赏时,我引导学生将《乌衣巷》《石头城》《山坡羊・潼关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等进行对比阅读。其中《乌衣巷》《石头城》都是刘禹锡的名篇,都采取的是怀古喻今的手法;而《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朝李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写下的即景抒情,借古讽今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对比不仅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又能让学生在自主对比中体会借古喻今的手法的应用,进而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的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鼓励自主鉴赏

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对古诗词也接触了不少,所以,对一些古诗词也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所以,在课程改革下,我们要相信学生,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鉴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自主学习诗词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诗词阅读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鉴赏,要给学生搭建自主阅读的平台,进而为提高诗词教学质量作出相应的贡献。

例如,在教学苏轼的《江城子》时,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也为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组织了自主鉴赏活动,首先,我引导学生自主了解写作背景,即: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等等。了解这些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接着,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有关苏轼的相关经历以及王弗的相关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词中所表达的那份凄凉哀怨,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感受文本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引导学生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进而逐步提高学生自主鉴赏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鉴赏的良好习惯。

唐诗宋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宝库,而且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审美能力的提高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诗词教学的价值,并借助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诗词的意识。

参考文献:

宋词鉴赏篇5

【考情剖析】

一、以名家为主要对象,以诗歌为主要体裁,重点考查情味悠远、意境丰富的作品

1.今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其作者基本上都是名家,3套全国卷的诗歌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和曹翰,虽然曹翰知名度不是很高,但与之相比较的篇目却是辛弃疾的作品。另外,北京卷的诗歌作者是陆游、江苏卷的诗歌作者是辛弃疾、浙江卷的诗歌作者是刘克庄、天津卷的诗歌作者是王维。这些作者都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大腕”,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所选的作品大多是大家较为陌生的,以便在“熟悉”的“陌生”中考查大家的阅读鉴赏能力。

2.除了江苏卷选用的是词和山东卷选用的是曲外,其他省市的材料形式都是诗,主要是唐诗和宋诗。如全国卷Ⅰ选用的是唐代李白的《金陵望汉江》,全国卷Ⅱ选用的是唐代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全国卷Ⅲ选用的是宋代曹翰的《内宴奉诏作》,北京卷选用的是宋代陆游的《西村》和《游山西村》,浙江卷选用的是宋代刘克庄的《北来人二首》,天津卷选用的是唐代王维的《登裴秀才迪小台》,可见,唐宋诗歌在高考语文命题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3.凡被选入试卷题目中的都是情味悠远、内涵深刻、意境丰富、语言优美的作品。在这些诗词曲中,边塞、山水、咏史、咏物、咏怀、送别、思乡均有涉及,但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最多。写景抒怀诗主要包含两大类题材,一类是山水田园诗歌,此类诗以写景为主,情味悠远,抒情较含蓄;一类是即事感怀诗歌,景、事、情交织在一起,情味深厚,抒情议论的特征较为明显。

二、考点分布广泛,重点难点突出,强调基本能力,难度系数稳定

1.考点广泛,但重点突出。今年的9套试卷涵盖了“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考点,考点集中在思想内容、情感、意象意境、语言、技巧等几大方面:

(1)考查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如:北京卷要求将陆游的《西村》与《游山西村》进行比较,指出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新课标全国卷Ⅱ第8题:“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新课标全国卷Ⅲ第9题:“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山东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江苏卷:“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考查意象意境。如:新课标全国卷Ⅰ第8题:“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要求概括景象并阐述意境的作用。

(3)考查语言。这里主要指考查炼字(词)。如:新课标全国卷Ⅲ第8题:“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重点体会诗中“弱”“昏”的含意及作用。浙江卷第21题:“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重点对“残”和“泣”字进行赏析。@些题都以考查字、词为主。考查炼字的多为动词或形容词,同学们一定要体会特定的字在诗句中的特定内涵及用意。

(4)考查技巧方面的也较多,根据表达技巧的种类可分为四个方面:表达方式、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如:新课标全国卷I:“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即寓情于景与用典)新课标全国卷Ⅱ第9题:“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考查衬托与铺垫)山东卷要求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中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考查拟人和排比)浙江卷第22题:“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考查对比与叙述视角)对于这类考点,同学们一定要积累一些诗歌鉴赏的常用术语,并能够做到灵活运用。

【备考策略】

根据2016年诗歌鉴赏试题考查的实际情况,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备考工作。

一、重视课本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往往和教材紧密衔接,所以抓好课本的复习至关重要。立足课本,储备知识,提升能力,是做好诗歌鉴赏复习、真正提高鉴赏能力的关键,是答好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一要强化诵读,增强语感。如果能够将课本中的诗歌熟读以至背诵,增强阅读诗歌的语感,就能更好地应对高考鉴赏题。二要了解诗人所处时代及主要经历。了解了诗人的生活时代及生活经历有助于理解诗歌,鉴赏诗歌。三要熟悉诗人的风格及作品的特点。在复习中要充分利用课本作品了解诗人作品的主要风格,同时对诗人其他不同风格的作品也要有所了解,以便在鉴赏时更好地把握诗人作品的特点及抒情基调。四要把握诗人的主流情感。生活时代、生活环境会影响诗人的思想,因而,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也要就千差万别。所以我们应抓住诗人的主流情感大做文章。五要总结诗歌中出现的典故。诗歌鉴赏题中常常考查一些典故,这些典故大多在课文中有所出现。如果课本知识学得扎实,遇到这类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注重基础积累,注意分类突破

(1)积累常见意象。识记一些具有鲜明特征的景物形象和常见的人物形象,如送别类的意象、思乡类的意象、抒怀类的意象、战争类的意象等;再如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人物形象,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人物形象,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人物形象,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人物形象等;还要注重通过分析相关诗句内容,掌握赏析诗歌形象的方法,并能够准确分析诗歌形象的社会意义和蕴含的作者情感。

(2)掌握诗词内容分类。如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等,还应了解各类诗歌所表情达意的一般方向。

(3)注意各种题型的有效突破。高考诗歌鉴赏常见题型有概括分析意象意境型、分析表现手法型、鉴赏语言特色型、炼字炼词型、分析词句内容型、分析思想感情和内容主旨型、比较阅读型等,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不同的答题模式,这样才能了然于胸,运用自如。

宋词鉴赏篇6

一、选修教学准确定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根据课标精神,教学中我们将《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有二:一是指导学生在必修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和审美能力,让学生习得方法,构建起能力。具体讲就是既要指导学生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准确解读诗歌作品,准确地了解作家的思想与作品的风格,系统地掌握某一题材的作品主题与表达技巧,构建诗歌的知识网络;同时又能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感受和体验作品的过程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有所选择,获得个性化的发展。具体讲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兼顾学生个人的爱好,教学方法上多进行探究性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二、整合教材,实行模块教学

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以话题的形式组织单元,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分为讲读篇目和课内自读篇目,但基本以朝代为序列,分为“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北宋的旧曲新声”、“南宋的乱世词心”四个话题,每个话题以作家作品为单元编排,这样虽然能让学生对唐诗宋词的发展历程和代表诗人有一个总体了解,但这样编排整体感不强,比较零碎,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因此,教学实践中我们打破了原有专题的框框限制,把教材整合为三大模块。

(一) 导学模块

对于诗歌鉴赏,虽然学生在选修课的学习中有所涉猎,但是难免缺乏系统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同时,古典诗歌离学生的生活时代已远,学生要长时间的连续学习,难免会有畏惧之心。因此,教学之初,我们先设置了导学模块,导学模块的教学重点是导之以法,授人以渔;导之以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树立学习诗歌的信心。这一模块的教学以讲解课型为主,教师重点利用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必修课中所学的文本,重点从意象和意境、诗歌特点、表现手法,诗歌鉴赏的角度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梳理常见意象、意境和常用手法;让学生明白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鉴赏的角度,从诵渎入手,让学生学会看题目、看作者、看注解、看文本,并注意抓住关键词句、意象意境特点、用典、修辞手法、言外之意等,由浅入深全面把握一首诗歌。这样一来,学生初步掌握了诗歌的解读方法,消除了畏难情绪,拥有了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 名家模块

唐诗宋词的璀璨星空里有五颗耀眼夺目的明星―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这是选修重点讲授和学习的内容。教学中重点以赏析课型和诵读课型为主,重视方法的示范,授人以渔。

一是整体把握这些重点作家作品及主要特点。

这五位大家,分别代表了唐诗宋词的不同风格,每一位大家,在人生的不同时期,由于背景和人生经历的不同,作品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如学白的诗歌重点引领学生学习他的代表作《将进酒》和《梦游天姥吟留别》,让学生体会李白的狂放不羁、愤世嫉俗的性格,以及李白作品中夸张与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学习杜甫重点突出对其诗作风格―“沉郁顿挫”的’体悟,在结合学生先前学过的作品如《登岳阳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兵车行》和《旅夜书怀》。学习苏轼重点以教材里所选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自读篇目里的《江城子・记梦》为主讲篇目,意在让学生体会苏轼词作豪放的风格和深婉细腻的情感。学习辛弃疾重点引领学生感悟其作品中的爱国思想,教学中重点学习有比较深厚的现实内容且手法圆熟精到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和体现婉约含蓄风格的《青玉案・元夕》。学清照则重点学习能够代表其词前期和后期风格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和《声声慢》(寻寻觅觅),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认识。

二是讲授重点作品,学会解读方法和诵读方法。

叶老曾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诗歌选修教学也是如此。在引领学生学习重点作品中,让学生学会解读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先通其词语和句意,玩味意象,描摹意境,品赏手法,体悟其感情,学会在鉴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同时,教授重点作品时,引领学生掌握诵读的方法。教学中指导学生做到三读:音读(即读正字音,读准节奏)、意读(即理解诗句,理清脉络)、情读(即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情感,明晰主题)。如以《将进酒》为例,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以悲伤起势,最终归结于“愁”;再读诗歌,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悲―欢―愤―狂。在诵读时要利用语气和节奏的变化恰切的诠释诗人的情感。比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一句,起势“君不见”属客观陈述,所以语气应平缓,“黄河之水天上来”让我们想到滚滚黄河之水从天上一泻而下的磅礴气势,所以读来应气势轩昂,特别是“天上来”三个字,更应该体现出一种大气磅礴之势,紧接着“奔流到海不复回”表达的是时光易逝的感叹,语气应转为低沉,一唱三叹。中间“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一节,句式变得简短,感情也较为欢快,所以节奏上应紧凑轻快。

(三) 题材模块

除了重点作家的作品外,对于其他的作品,我们打乱教材的编排顺序,按题材做了有机的整合,依次划分出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思乡诗、咏史怀古诗5个板块。咏物诗以《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为主,山水田园诗以《次北固山下》和《汉江临泛》为主,怀古诗以《泊秦淮》和《桂枝香・金陵怀古》为主,边塞诗以《从军行》和《燕歌行》(并序)为主,羁旅思乡诗以《商山早行》和《除夜宿石头驿》为主。

宋词鉴赏篇7

关键词:《唐诗宋词》;信息技术; 鉴赏诗词

《唐诗宋词》主要教学内容是唐诗宋词的文学欣赏。众所周知,文学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学生的欣赏绝不等于教师对内容的机械讲解,而且这册书包括四个单元,几十首诗词,容量大,如果按传统教学方式,笔者以为难以充分展现诗词作品的相关资料,更难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仅靠教师个人的主观分析也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这样不仅费时多而且效率较低,更难以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所以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技术运用显得格外重要。因此笔者努力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尽力实现唐诗宋词在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鉴赏。

一、信息技术开拓了教师诗词鉴赏知识的视野。

《唐诗宋词》是综合性极强的学习内容,涉及到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正因为诗词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性,教学方法必须灵活,所以,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就可以借助各种媒介为教学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把单纯的课本知识向课外生活拓展,拓宽诗词教学的空间。

这样,语文教师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储备自己的诗词鉴赏知识,教学时就能厚积薄发,纵横捭阖,既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又把知识性、趣味性寓于一体,增强了师生之间交互性和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时借助各种媒介,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能轻松地教学,使寓教于乐变为一种可能,进一步成为教学现实,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会鉴赏诗词,能够自主学习、自主鉴赏提供了帮助,充分体现了自主性、个性化的学习原则。

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发挥计算机学习工具的优势,人机互动,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收集资料主动获取知识,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语文教材中,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身心智力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我们课堂的动态性和开放性。这样我们可以说,多媒体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了一把打开诗词知识宝库的钥匙。

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学完后,由学生从网上自选其他的怀古诗词去自学,为学生学习古诗词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提供了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体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三、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诗词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诗词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诗词鉴赏课上,我们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诗词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如《春江花月夜》一诗,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的声音,让学生感受月夜潮水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实现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情感交流,拓展训练学生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

由于诗词鉴赏需要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对古诗词的感悟,其核心就是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所以我们必须努力促进学生从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发展。

如教授北宋柳永的《望海潮》一课,笔者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制作优美的课件图片进行观赏,一是鸟语花香的江南胜地杭州的美景,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二是展现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又培养了想象力,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产生语言的形象感,更进一步体会到柳永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产生的魅力,使学生最终真正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

一首诗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在老师的提示下,在多媒体音乐的伴奏下,调动他们熟悉的知识、场景、生活体验,把它们和诗词联系起来,进行再创造。如教学《雨霖铃》时,我就启发学生联想自己送朋友时的心情、场景来理解词人送别时的心态、动作,这样,学生就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自己和词人联系在一起,相同的心情让学生很容易就产生了共鸣。

宋词鉴赏篇8

1.临门一脚――经过第一轮、第二轮系统复习以后,第三轮已到了5月中旬,时间紧迫,就更要求选准临门一脚的突破口。各个知识板块中,诗歌鉴赏往往是难点,从山西省近五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来看就可见一斑。

2.学生现状――诗歌鉴赏题是最难以琢磨,最难以把握的题,读了没边际,答了没感觉。因此,能在考前作一次比较贴近高考的引导是很有必要的。不提倡“猜题”,但是考前引导显然有着这样的导向性。

考前引导,诗歌鉴赏题确定哪个朝代,哪位诗人呢?

二、确定陆游

1.中国历代著名诗人、词人一千五百余人。

在群星璀璨的历代著名诗人中,根据考纲不成文的规矩“名家非名篇,非名家名篇”,我选定了名家非名篇,从唐代、宋代各选几位有代表性的诗人的作品引领复习。尽管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考了宋词,而临门一脚之际,我确定了宋代,选定了诗人陆游。

2.陆游――宋诗流派纷呈,风格迥异,一般说来,最称大家的是苏轼、黄庭坚和陆游。

我这样看陆游,他的定位是伟大的爱国诗人。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陆游一生,从读书学诗、科举失意、初仕罢归、复试被黜,到因支持主战将领张浚北伐,在张浚北伐失败后先被贬至镇江,接着又被罢职,再到后来在家闲居三年。主要分为两个阶段。(1)1170年―1189年,为入蜀从军、东归宦游、再遭免职时期。陆游生于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在这近二十年时间中,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经常身着戎装,骑着战马,驰骋在当时的西北边防前线。却屡屡被贬,回到故乡山阴闲居,然后又被起用,又被贬。这正像朱熹所说的:“恐不合作此好诗,罚令不得作好官也。”我认为,陆游这一阶段的思想极为广阔深刻,感情极为复杂深沉。(2)1190年―1210年为退居山阴时期,除一度入朝主持修史外,一直闲居在家。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光宗即位后,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被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

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陆游诗的成就最为显著。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一类的为主;(下转2―7版中缝)(上接2版《临门一脚话陆游》)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陆游诗作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同样贯串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其词一百三十首,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我认为,陆游诗作、词作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深受学者关注,而他第一阶段抒发抗战复国壮志一直得不到伸展的复杂感情的诗词可能被忽略,这些诗词恐怕恰恰被高考命题者锁定。

三、确定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南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乾道8年(公元1172年),陆游由南郑调回成都,途经剑门山写了此诗。他由前线到后方,由战地到都市,是去安就危,去劳就逸。这样的“远游”而“入剑门”时,又一次“黯然销魂”!

一步一步确定了思路之后,我于6月初,用一课时引导理10班学生欣赏了陆游的这一首诗,熟悉诗人的思想情怀、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

四、对比鉴定

高考结束了,细细研读新课标语文试卷,一看到诗歌鉴赏题,我恍如做梦!命中了一道11分的高考试题?起码学生觉得“脸儿熟”,心理贴近了试题,顺利进入状态了!

2013年新课标卷高考诗歌鉴赏题:

《鹊桥仙》陆游(南宋)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镜湖元自数属闲人,又何必皇恩赐予!

宋词鉴赏篇9

那么如何培养呢?大家知道,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包括理解和鉴赏两个过程和层次。理解,指搞懂文学作品的词意、句意、段意和全文大意,亦即弄明白所表达的内容。鉴赏是指鉴别、体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写作技巧、篇章结构及作品的风格,鉴别欣赏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社会意义,并对这些作出恰当的分析、评价,亦即体会它写得怎样好,怎样达到内容、形式的完美统一,品味它的艺术魅力。可见诗歌的鉴赏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它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情感反应,同时还要用理性思维对作品进行评价。这就要求诗的鉴赏者必须理解构思、把握形象、领会意境、探究技巧、品赏语言。基于上述认识,在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能力的教学实践中,我把握了以下几个基本点。

首先,应重视诵读。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当代的古典诗歌教学虽然不可能通过“读书百遍”而达到“其义自见”,但诵读仍应该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我认为,诵读不仅仅是一个“读”的问题,它是民族文化的产物,是我们民族精神、民族情怀的独特表现形式,是我们祖先求学修德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抒怀言志的重要手段,因而,对我国古典诗歌的教学,诵读仍应该作为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仍应该是学生充分认识祖国语言的典雅优美从而提高其阅读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诵读要讲究方法。古典诗歌节奏与诗歌诵读关系密切。按照音调节奏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方能获得审美愉悦,因此教给学生讲一些诗歌节奏的基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科学朗读的基础。诵读要读出神韵,这里所说的神韵,通常指文学艺术作品深沉的内在美,古典诗歌有哪些内在美呢?爱国精神、民族气节、传统美德、哲学睿智以及意境、情感等,都有独特的魅力,都是诵读时必须表现出来的。

其次,要向学生点拨鉴赏的技巧。

第一,知晓“活用”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历代评论家都说它一个“绿”字用得好。“绿”本来是个形容词,而这里却带着个宾语“江南岸”,显然是被当作动词用了,它的意思是“使……变绿”或“吹绿”。词性一改,既含有原来绿的意义,又带上了动态。读着这首诗,使人似觉春风有情,仿佛看到了千里江南,春风激荡,大地泛绿,百草摇曳的情景,作者把景写活了。像这种把本来属于某种词性的词临时用作另一种词性的词,语法上叫作“活用”。诗词中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名词活用为意动词,不及物动词活用为及物动词等。

第二、留意“互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的这两句诗,本该说成“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可是七言诗句受字数的限制容纳不下,于是不得不一分为二拆开,解释时仍要合起来讲才算完整,这就叫“互文”或“互文见义”。“互文”一来可收言简意赅之效,二来可避免重复,增加语言的美感。遇上“互文”现象,应该上下补充,参互解释,不能孤立理解,否则会闹出笑话。又如《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也是“互文见义”,应理解为“主人客人下了马一起走上船。”

第三,添补,“节缩”

即将节省浓缩了的字词重新补充出来。古代诗词节缩的不仅有连词、介词、助同等虚词,同时也有充当句子主语、谓语的实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节缩了比喻词,添补为“山河破碎(像)风飘絮,身世浮沉(像)雨打萍”;又如社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节缩了连词,添补为“国破(但)山河在,城春(故)草木深。(因)感时(而)花溅泪,(因)恨别(而)鸟惊心”。从上面两例可看出,如遇到这种情况,只要在合适的位置上添补上节缩的字词,语言就畅达,意义就显豁了。

第四,还原“语序”

即将那些由于声律、平仄的严格限制和表现修辞的特殊要求而不得不临时错位的句子成分再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上。采用此法,大有妙语解颐、柳暗花明之妙。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主渭倒装,还原后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意思是:洗衣的女子离兴而归,竹林里传来一片欢声笑语,渔船顺流而下,莲花在水中轻轻摇动。又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状语错位,还原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意思是:天外挂着七八颗稀疏的星星,山前洒落两三点零星的细雨。

第五,解读意象

所谓诗的意象,是指主体(诗人)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的“意”,同作为审美客体的景象、事物和场景的“象”,在文学语言中的融合和契合。换言之,它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翁先宇《郑愁予的赏》)。说得再筒洁些,就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唐德语)。如大诗人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该诗通过描述四种景物形象来使情思具体化,四种景物不是客观的自描,而是浸泡在情绪中的主观感受,是渗透了主体的情感、意志和审美理想的意象。我们读这首诗正是从四个描述性的意象中,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及朝气蓬勃的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第六、体味意境

意境是诗人通过形象描绘出来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融合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体味意境的方法就是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去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情是什么。《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写军人出征时看到柳枝的柔弱,是“图貌”,又反映了依依不舍的感情,是“与心”,即情景交融,写出了意境。

宋词鉴赏篇10

【关键词】比较鉴赏 创作背景 思想感情 典故形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4》(人教版)第二单元学习内容为宋词。选取的四位作家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都是宋词中的领军人物。按照传统的提法,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范。入选的八首宋词堪称我国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珠贝,不仅有极高的艺术水准,而且有博大的思想内涵。教学本单元时,可运用比较鉴赏方法。尤其是辛弃疾的词《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永愚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在诵读指导和内容讲解的基础上,通过比较鉴赏,加深学生对词人的深入了解。

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比较鉴赏法,一般来说是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作品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的鉴赏方法,既可是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也可是不同作家相关作品的比较,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在诗歌教学中引入比较鉴赏法,既可富于新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可对比鲜明,促进学生在求同存异中加强对文本的理解,进而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要科学地运用比较法,必须注意事物之间的可比性。凡是要比较的事物至少有一个主要的共同点,而且共同点与要比的不同点之间须有一定的联系。下面以辛弃疾的《水龙呤》《永遇乐》两首词为例,探究如何进行比较鉴赏法教学。

一、比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相同主题

辛弃疾是著名的词人,又是爱国的典范,一生念念不忘驱除外侮,统一祖国,“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渴望驰聘疆场,杀敌报国。虽一世坎坷,饱受排挤,但深深的爱国情结每每倾注在他的词中。

《水龙呤》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建康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作者已南归了,却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当时在镇江知府任上,这时宰相韩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词人以65岁高龄来到镇江任职,本以为能有所作为,积极准备北伐,可他的意见非但不能被韩采纳,反而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并被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此词是他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写下的。词中表现了词人抗金报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两首词所写的年代不同,横跨了作者的半生,但主题思想都相同,即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且两首词还有一个相同之处,写作时的作者投闲置散,作为一个词人,不得一遂报国之愿,登临周览,放眼远眺之际,郁结在心头的悲愤不得不通过词来抒发。

二、比思想感情,感受词人的情感态度

“诗言志”,思想感情是作者创作目的的体现,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然而诗人在诗歌里流露的思想感情或激昂奔放,或含蓄委婉,况且由于诗人生活经历不同,遭遇境况不同,理想志向不同,他们诗歌里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也各不相同,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难以感受,难以区别的。同一题材不同诗人的诗作,同一时代不同诗人的诗作,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诗作,诗人在诗歌里流露的思想感情或相同,或相异。我们可以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来感受诗人在诗歌里体现的情感态度。

辛弃疾是词人,也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治家、军事家。他生活在国家风雨飘零内忧外患之际,朝庭对他总是任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报国理想始终未能实现,所以把词当成了宣泄工具。

《水龙呤》是辛弃疾早期的作品,在这首词里,作者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甚至“红巾翠袖”等形象来陪衬、点染,但读后绝没有柔媚、繁缛之感。因为作者一贯执著于抗金报国的人生理想,所以全词始终充满一种激昂慷慨的情感态度,放送出一种雄浑、高亢的声音。《永遇乐》是辛弃疾晚期的代表作,创作于起而又被降职时。他虽以65岁的高龄任职镇江,积极筹备北伐,而朝庭则毫无复国之意,于是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北固亭时,联想起曾在这里活动过的古人和发生过的古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现时的处境,更加感到愤懑不平。词人以怀古为名,表现了抗金报国、恢复中原的愿望和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用人才的愤懑。

通过比较鉴赏,可以从中感受到两首词的情感态度均是慷慨悲歌,激情飞扬,总体风格一致,雄健、豪放。只是前期词多些昂扬、激奋;晚年之作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三、比典故形象,领悟作者用典的目的

“用典”几乎是怀古之作的不二法门。所谓“用典”就是用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恰当地用典,不仅简省精练,还可曲尽其妙;同时,用典与形象、意境和情理有机结合,体现了诗歌的精练性和含蓄性,使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统一,增强感染力。

用典是辛弃疾写词的突出特色。《水龙吟》和《永遇乐》中,作者运用了八个历史典故。写到的历史人物有:张翰、许汜、刘备、孙权、刘裕、南朝宋文帝、拓跋焘、霍去病、廉颇;历史事件有:张翰弃官归乡,刘备鄙视许汜,孙权始置京口,刘裕起兵北伐,霍去病出击匈奴,宋文帝北伐失败,拓跋焘建立行宫,赵王使者探望廉颇。

下面选取几例比较鉴赏。《水龙吟》用张翰自比却反其意而用之,张翰弃官南归的典故有力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深秋时分,连大雁都知道南飞,何况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家乡虽好,如今还在金人的统治之下,想回也回不去了,表达了有家难回的乡思,以及对金人、对南宋朝庭的激愤;次句正取刘备怒斥许汜的故事,抨击了只顾苟安一隅寻欢作乐,无心为国家战斗,热衷为个人谋利的当权派。《永遇乐》上阕用了孙权、刘裕的典故,这两个人的共同点都是能够在京口起步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希望像他们一样能建功立业,也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下阕用刘义隆的典故,他是刘裕的儿子,但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草率北伐,结果一败涂地。作者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庭不要草草出兵,体现自己的正确抗金作战思想。词的结尾以廉颇正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没有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作者对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有褒有贬,有正用,有反用。用典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