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4 06:56:10

前沿科学论文

前沿科学论文篇1

【关键词】史学前沿,著作,研读

【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4—0065—05

国际学术发展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趋势,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都是在学科交合点上、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的结果,而学术前沿的成果最能反映这一学术特性。在国家一再强调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反复申明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特殊意义的时代背景之下,引领和指导学生阅读好的学术成果十分必要,因此,学术前沿著作研读课程的开设、理论探讨及教学实践具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高校各层次人才形成良好的学科知识结构。

所谓“史学前沿”,即指史学研究中代表史学发展趋势,引领史学发展方向,汇集史学研究的新范式、新方法、新观点、新视角等的学术领域,史学前沿是史学发展不可或缺的学术力量。而“史学前沿著作”自然便是史学前沿这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著述。

史学前沿通常集合了这个学科领域最具指向意义的理论、方法和学术动向,汇聚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及其学术成果。近三十多年来,国内史学的发展与变化是巨大的,在不断地吸纳、反思与批判中蹒跚而行,仔细辨析,史学前沿的发展路线应该还是十分清晰的,社会史和文化史是史学界最能体现创新和变革的前沿性领域,当然,前沿性领域大体经历了一个从早期的边缘状态到今天的主流位置的过程。史学前沿的发展和变化总是整个史学领域的先导,今天史学的发展状态正明确地说明着这一点。

当前,史学界对于前沿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但在深刻地认识史学前沿重要性的同时,似乎都没有明确思考“史学前沿”的内涵到底为何?今天的史学前沿到底具有什么特征?史学前沿的学术意义究竟如何?史学前沿与我们的学术研究的关系?

其一,史学前沿在整个历史学领域具有学术指向意义和引领意义。顾名思义,史学前沿即为历史学科的前沿阵地,这个地带的学术研究及其相关的理论、方法、观点,虽可能不尽为整个史学界所认同,但一定具有启发意义和领先意义。史学前沿十分敏锐地感受着学术界的脉动与趋向,并迅速地率先引入和借用各相关学科、相关领域学术思潮的理论和方法,以与学术发展的主流趋势保持一致。

其二,史学前沿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地拓展整个史学的学术领域。史学前沿通常具有开拓意义,从理论到方法、从视角到视阈,从学科交叉到观点推新,不断的创新总在史学前沿反复演绎。近年来,史学前沿在拓展学术研究领域方面厥功甚伟。与传统史学比较而言,新史学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推陈出新,在学人们的孜孜探求和不断实践中,许多新的史学研究领域被开发出来,与此同时,不少旧有的课题也被赋予新的视野而展开了新的研究。

其三,史学前沿始终追求研究方法、视角乃至史学范式的创新。史学前沿在坚持历史学学科本位的同时,又不断打破单一的学科局限,在史学问题的研究中,以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旨归,自觉而积极地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不难发现,近年来国内外史学前沿的诸多研究都体现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生态环境史、医疗社会史、新文化史、宗教史等领域中的一系列课题与专题,皆非历史学所能够单独完成的。于是,这些领域成为各种学科联合研究的交合点与学术平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相互交叉。史学的前沿性研究推出了不少好的成果,大体都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特性。

其四,史学前沿在国际学术的学术平台上展开对话,成为学术互动最为频繁和有效的领域。许多史学前沿的研究并非简单地完成一个课题或推出一项成果,而是力图与所有的相关研究展开讨论,构成对话的态势,推动该问题和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因此,史学前沿很少标榜其研究具有所谓的填补空白之功,而是多立意于研究视角、范式以及学术观点、理念等的创新,并与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展开讨论与对话,形成相互呼应之势,在学术对话中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史学前沿的学术特征、内涵与学术意义无不表明,关注前沿、立足前沿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当然对于尚处学习阶段的各层次学子,研修历史之始便保持对于前沿的学习、关注与一致更为重要。一味固守传统的思维和研究方式,肯定无法推出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成果,甚至无法读懂和接近前沿。正是基于此种认识,笔者已在高校教学中多年开设《史学前沿著作研读》的课程,收益颇丰,收效甚大,尤其是对于高学历学生的选题、立项、学术积累、完善学术素养、确立学术目标、成为创新人才,作用十分明显,这也从一个方面体现出加强学术前沿著作研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史学前沿著作研读》课程的基本目标是通过研究和解读学术前沿成果,认知和掌握有效的研究方法,极大地拓展学术视野,形成较高的学术立意,并逐渐立足于学术前沿。因此,史学前沿成果的认识与梳理便十分重要。

前沿科学论文篇2

关键词: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0-0053-02

“当代哲学前沿”课程是哲学本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这门课程对学生深入地理解与掌握哲学的前沿性、现实性、时代性、基础性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各高校哲学院系普遍意识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以不同的形式开设了这门课程。不仅对这门课程冠以不同的名称,而且各个高校在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理解上也存在较大差异,且在教学实践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也直接决定了从理论上探索“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建设研究现状

基于对“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知,国内外各哲学院所在普遍开设这门课程的同时,也对这门课程在建设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就总体而言,国外高校对这门课程建设的探讨无论是就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还是就系统化、体系化而言,都要优于国内。

(一)国内“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建设研究现状

就国内来说,近年来各高校普遍意识到“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重要性,因而纷纷以不同的形式开设了这门课程。国内许多高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意识到通过“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学习,既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前沿意识、问题意识、时代意识,也可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哲学自身的理解。但具体来说,国内各个高校对“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的理解上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正是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各高校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

(二)国外“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建设研究现状

就国外来说,欧美国家在哲学学科的教学中,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哲学课程的前沿性、时代性意识,在课程设置上一直非常重视“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可以说,在欧美国家相关哲学学科的教学中,这种对“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重视不仅仅表现为课时量相对较大,而且还表现为将课程的前沿性、时代性贯穿于学科教学始终。其突出地表现为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始终强调哲学的时代性、现实性,强调哲学应与当下人类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可以说,这种对“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重视与强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哲学的内涵,特别是哲学与时代的关联性,哲学并不是游离于时代之外的。

二、“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建设的内容

“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关注当代哲学生成的基本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当代哲学发展的最新趋势、总体特征、基本问题、总体走向等。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将打破目前的二级学科划分机制,即其教学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哲学七个二级学科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宗教学等某一二级学科,而是通过深入的讲授使学生理解当代哲学的整体景观与总体走向。基于“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在理论建设与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笔者认为“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建设应关注以下基本内容。

(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研究包括对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教材等的探讨。而在对“当代哲学前沿”课程教学内容的探索中,则主要探索如何进一步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从而做到既体现课程的前沿性、时代性、导向性、基础性,又与其他课程形成有机的联系与互补。在课程的具体设置上,“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教学在强调前沿性的同时,既要兼顾“总体的格局”,又要有所侧重。如在“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具体设置上,既要关注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等领域,也要关注俄罗斯哲学、印度哲学、伊斯兰哲学等相对边缘化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从而使学生们对世界哲学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与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基于“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特殊性,我们应探索出适应这门课程的指导理念与原则,从而为这门课程的更好开展提供方法论支撑。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并不是将其变成众多哲学学科基础课中的一门。实则,基于“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就决定了我们对这门课程教学理念的选择应不同于其他哲学基础课程,而目前各高校在对此门课程的教学探索中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此外,“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在教学理念上还应进一步凸显原著的地位,强调原著的“根基性”。“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在坚持互动性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格外强调以“原著”和“问题”为导向、为根本,以防止教学内容流于通俗化。

(三)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上,探索“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新教法,而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例如在“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前沿意识与基础意识”、“问题意识与文本意识”、“主讲方式与互动方式”等之间的良性结合、良性互动,需要通过长期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去挖掘。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具体到“当代哲学前沿”课程而言,则主要探索该课程的授课方式、方法、手段等问题,探索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基于“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应格外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这种互动性教学模式,强调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知识与心灵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交互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三、“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建设的意义

“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建设理念,是基于当前国内哲学专业教育所面临的现状,即对哲学前沿性、时代性、现实性把握上的不足而提出的。哲学是从理论层面对现实世界所存在问题的反思,哲学实则并不是游离于现实之外的,哲学是“思想中的时代”,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从宏观的哲学流派到微观的哲学家个体,虽在对哲学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却都认知到任何哲学都是以一种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体性的风格表达着人类的问题,任何哲学都不是与现实无关的。基于当前哲学学科在课程设置上所存在的问题和哲学本科教学的特殊性,并依据教育部对本科教学的指导要求,我们应从理论上进一步明晰“当代哲学前沿”课程建设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一)深化学生对哲学自身的理解

对“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更为清晰地了解当代哲学发展的最新趋势、主要问题、争论焦点等,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哲学自身。例如,通过在“当代哲学前沿”课程中设置“当代哲学家视野中的哲学观”章节,通过对现当代哲学家对本体论、认识论、存在论、实践论等基本问题的探讨等,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哲学的内涵。

(二)引导学生的“前沿意识”

“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系统学习,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该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在掌握最新学术动态与形成前沿意识的基础上,尽早地促使学生实现从“课程的听众”到“研究的参与者”之间的转变。

(三)适当“弥补”学科问题

在哲学学科的整个本科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学习的是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而在西方哲学课程的具体设置上则主要接触的是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英美哲学传统、法兰西哲学传统、德国哲学传统等板块。其实这种教学设置是有一定问题的,即导致学生的理论视野相对狭窄,不利于学生日后进入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

总之,基于目前各高校哲学院系在“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理论与实践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力图通过对此的研究达到如下目的。一是在理论上准确地定位“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当代哲学前沿”课程设置的最初目的与必要性,决定了这门课程在讲授内容与教学理念上并不同于其他课程。这也就要求在此门课程的设置上,要充分反映和体现课程特点,以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二是在实践上有效地实施“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教学方法。“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理论的特殊性,在实践上要求我们采取一种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门课程才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既达到对哲学问题前沿性与时代性的把握,又达到对学科自身的“重新”理解,从而最终达到深化理论学习与拓展自身视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德]萨瓦特尔;李丽,孙颖屏译.教育的价值[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美]杜威;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英]怀特海;庄莲平,王立中译.教育的目的[M].上海:

文汇出版社,2012.

[4][德]斯特龙伯格;刘北成,赵国新译.西方现代思想史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5]衣俊卿.大学使命与文化启蒙[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出版社,2007.

前沿科学论文篇3

(一)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全球化是大家关注的一个话题。“全球化”的概念是1985年由提奥多尔拉维特在其《市场全球化》一文中首次提出。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演变成一个描述未来发展趋势及其特征的基本概念。全球化作为一种理论,马克思早有论述。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引起了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工具的大规模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转过来促进了工业范围的扩大,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发展,资产阶级也越发发展了……资产阶级既然榨取了世界的市场,这就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进入21世纪,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更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各方面人士的研究。全球化亦被称作世界化或国际化是指地球上各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交往,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而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可见,全球化具有:广域性,它包括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联系性,各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交往而发生联系;规则性,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往,要依据国际通行规则;趋势性,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一种发展趋势。

全球化体现在各个方面,其中经济全球化最为人们所关注。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世界范围内,跨越国界的,通过市场经济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经济逐渐发展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主要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区域性经济合作等。

全球化具有两重性,它既给世界经济提供了机遇和可能,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和挑战。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的历史性机遇是: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机遇;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挥比较优势,开展对外贸易;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等。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和风险有: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稳定性;使得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发达国家和利益集团集中,导致和加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急于发展或使用外债不当,纷纷陷入债务危机之中;使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加深了社会主义国家体制改革的矛盾;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受到威胁;使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受到碰撞;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等。广大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必须全面认识、认真分析,审时度势地采取相应对策。

(二)全球化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全球化对会计的冲击是全面的,影响到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工作、会计市场、会计研究和会计教育等各个方面。

1. 会计观念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会计人员对原有的强调稳定的、静态的、保守的、传统的一些观念要进行分析研究,有的观念需要更新,有的观念需要修正有的观念需要充实。适应全球化的要求,会计人员需要树立现代会计观念。

2. 会计范围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会计范围在发生变化。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广泛使用,有些会计工作的内容被取代,或被简化,或被综合、集中,或被分散;与会计国际通行规则趋同进程的加快,为会计工作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扩大了会计工作的范围。

3. 会计规则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会计准则要与会计国际通行规则趋同,依据会计国际通行规则制定和修订我国的会计准则,并在会计准则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会计准则;与全球化相适应,根据经济现实的需要,也需要制定会计国际通行规则未涉及的其他会计准则。

4. 会计教育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需要培养适应全球化的会计人才。对原有会计教育体系、培养会计人才的模式和培养会计人才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都需要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改革,以适应全球化对会计教育的需求。

5. 会计理论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会计环境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相应会计工作也在发生变化,这些为研究和发展会计理论开创了良好的基础。原有的会计理论,在中西会计理论的碰撞与交流中,将在以新的会计实践为基础的创新中,不断充实、更新和发展。

二、目标:跟踪国际前沿

(一)会计理论国际前沿的涵义

在全球化影响下,会计理论发展的目标是跟踪和达到国际前沿,即会计理论国际前沿。前沿是“防御阵地最前面的边沿比喻科学研究中最新或领先的领域。”®理论前沿是指理论发展至今在一定范围内处于最前面的水平或领先的领域。据此,会计理论前沿是指会计理论发展至今在一定范围内处于最前面水平或领先领域的会计理论。会计理论是一个发展过程,发展到当今时期已达到的水平就是所处的前沿。会计理论发展水平的高低,要分析其所在的范围,如一个单位、部门、地区、国家或全世界。因此,会计理论国际前沿是指会计理论发展至今在国际范围内处于最前面水平的会计理论。

会计理论前沿或者说处于前沿的会计理论应具有以下特点:先进性,反映了在全球化影响下经济、科技、法制和管理发展客观要求所达到的最新水平;时代性,反映现在时期的与时倶进的要求;重要性,反映对各方面的发展能产生重大影响;创新性,反映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创新成果;实践性,反映会计工作实际运行规律。

发展会计理论以跟踪国际前沿为目标具有一定的意义:(1)有利于与现时理论发展相联系,促进会计理论、会计学科的发展;(2)有利于与现时的会计工作实际情况相联系,指导会计工作,为现实服务;(3)有利于与目前研究工作相结合提倡创新研究,把握时代性,研究前沿问题,提高会计科学研究水平;(4)有利于与当前会计教育状况相联系,更新会计教学内容,建设会计教材,提高教学质量。

(二)跟踪会计“难题”、“热点”国际前沿

会计理论都存在已达到什么程度的前沿,人们比较关注的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会计“难题”与“热点”问题,我们要跟踪这些会计理论问题是否处于国际前沿。

会计难题是在认识上、理论上、方法上、计算上和操作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难题的目的是去解决难题。研究始于问题,提出问题是研究的开始,是科学发现的起点。科学的发展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原有的问题解决了,又引入了新的、更深刻的问题,如此反复,促使科学的不断发展。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①在会计界,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们提出了各种会计理论难题。例如:常勋教授在《财务会计三大难题》©一书中提出:从20世纪80年代起,“合并财务报表”、“外币折算”和“物价变动(通货膨胀)会计”为国际会计三大难题。随后,常勋教授在《财务会计三大难题》基础上修订为《财务会计四大难题》,“金融工具会计”、“企业合并和合并财务报表”、“外币交易和外币报表的核算”及“物价变动与财务报告”被称为财务会计四大难题③提出会计难题和解决会计难题,有利于发展会计理论,建设会计学科,指导会计工作,促进会计教育,培养会计人才。

会计界更关注会计热点问题。“热点指某时期引人注目的地方或问题。”©会计热点问题是在某时期引人注目的问题。例如:“会计热点是会计诚信这一话题”,“中国特色会计是一大热点问题”,“实证会计是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关于会计准则与制度的制定与完善问题,关于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与行政监管问题,关于会计诚信建设与职业道德问题关于会计信息质量与信息披露问题,关于会计监管问题,关于审计理论与实践问题等。”“就下面五个热点问题组织正反方进行了激烈辩论:会计到底为谁服务;会计信息失真是否是职业道德的问题;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应以何为突破口;不做假账是对会计人员的最高要求还是基本要求;会计常在河边走是否难免会湿鞋。⑤

以上所述会计理论的难题与热点问题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其区别。相联系的方面,在内容上,基本上相同,难题也是热点问题;又不完全相同,热点问题不都是难题。但是,我们都需要跟踪难题和热点会计理论问题是否达到国际前沿。

哪些会计理论的难题和热点问题需要跟踪是否达到国际前沿即会计理论国际前沿问题,还存在各种认识。例如,王松年教授在《国际会计前沿》⑥一书中提出的会计理论前沿问题有:会计环境和会计模式、比较国际会计、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跨国公司的联营与合并、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物价变动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跨国财务报告的披露、互联网上的财务报告、跨国财务报告分析、跨国公司的计划与控制、跨国公司的业绩评估、国际税收和国际转让价格、国际审计等。

选择哪些会计理论的难题和热点问题为会计理论国际前沿问题是相对的。依据选择的会计理论国际前沿问题具有先进性、时代性、重要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以下会计理论问题可作为国际前沿问题的研究参考:①会计本质;

②会计监管;③会计准则;④会计国家化(中国特色会计)⑤会计国际化(会计国际协调)⑥会计规范体系(会计法规体系、⑦会计诚信;⑧合并财务会计报表;⑨外币财务会计报表折算;⑩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披露;®战略会计;©环境会计;⑩会计内部控制;5衍生金融工具会计;⑩会计研究方法等。对以上会计理论国际前沿问题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研究,如从上市公司、中小企业和跨国公司,或从公司治理、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等不同方面对会计理论国际前沿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

(三)科学跟踪会计理论国际前沿

在会计科学研究的评价中,有的评价已达到国际水平,但缺乏科学根据,实际上尚未达到国际水平。会计理论的难题和热点问题是否达到国际前沿要采用科学跟踪的方法,可供参考的方法有:

1. 以文献综述为依据

会计理论国际前沿是在原有研究水平基础上的向前发展,不了解过去会计理论已达到的水平,也就是不了解从哪里起步,也会把自己低起点的研究成果误以为已达到当今的前沿水平。要查阅专题研究的中外专业文献,综述已有的研究成果所达到的水平,以此为评价的依据和研究的新起点,真正进行国际前沿性的研究。

2.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和网络,搜集学术信息,了解古今中外,以便全面、系统认识研究对象;学习相关知识和规范,扩大视野,积累知识以便深入进行研究;沟通各方研究信息,掌握学术动态,抓住新因素,讨论研究新情况,深入进行研究,把握研究时机,及时提出研究新成果,跟踪会计理论国际前沿。

3. 建立跟踪和评价制度

会计的教学单位资料室和研究机构,可以建立会计学术档案,按论文、专著、教材和其它,分类别、国家、时期登记国内外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国家有关部门或单位,可以建立会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或评价标准,对各单位和部门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价,鉴定已达到的水平。

三、创新:面向国际水平

(一)会计理论需要创新

跟踪会计理论难题和热点问题国际前沿的目的是在此基础创新发展会计理论。创新是发展会计理论的灵魂。创新才能以新的理论树立新的会计观念,以新的理论发展会计学,以新的理论指导实际工作,以新的理论推动会计改革深入进行,以新的理论发展会计教育。

会计创新的“新”,是相对于原有的理论而进行的比较。有的是全新的,原来没有的;有的是对原有的补充,或充实,使其全面;有的是对原有的修订,使其完善;有的是对原有的改正(改错、纠正、订正),使其正确;这些都是新的因素,都是新的表现,是一种创新。

在创新研究中,要明确创新的要求。面向国际水平创新,是会计理论创新的奋斗目标。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客观的需要,按照逐步提高又要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来确定创新的要求。创新的要求(或标准、水平),是创新研究相对性或层次性的体现。创新研究的层次或级次,一般可有:单位创新水平,在本单位历来没有而达到的创新水平;地区创新水平,在本地区历来没有而达到的创新水平;部门创新水平,在本部门历来没有而达到的创新水平;国内创新水平,在中国历来没有而达到的创新水平;国际创新水平,在世界各国历来没有而达到的创新水平。

对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来说,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要树立面向国际水平而创新会计理论的观念,从创新国家水平而逐步达到创新国际水平。

(二)开拓会计理论创新的途径

面向国际水平创新要从会计理论发展战略考虑,开拓会计理论创新的途径。

1. 从“大会计学”出发寻找会计理论新创新点。

会计学(大会计学)是各种分支学科集合的总体,按其对研究对象是否计量为标志划分为计量会计学与非计量会计学两大类。

①计量会计学亦称定量会计学,是指主要从定量方面研究会计工作规律的知识体系。计量会计学主要采用定量研究。会计定量研究,主要采用会计专门计量的方法和应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建立与应用计量模型,从量的方面对会计系统的规模、结构、要素、程度、速度和范围进行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管理,即侧重从量的方面建立计量体系(计量单位、计量行为、计量规范、计量信息系统和计量模式),认识会计系统,研究资金运动数量规律。计量会计学包括企业会计学、个体经济会计学、政府会计学、非营利组织会计学、专门会计学和综合会计学等及其各种会计分支学科。

②非计量会计学亦称定性会计学,是指主要从定性方面研究会计工作规律的知识体系。会计定性研究,是依据哲学和经济学基本原理、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等,采用会计专门定性的方法,从质的方面对会计系统发展变化的过程、关系、原因、趋势和相应的措施,以及会计系统的规模、结构、要素、程度、速度和范围进行的确认、记录、报告和管理,即侧重从质的方面认识会计系统,研究资金运动相关方面的运行规律。

计量会计学与非计量会计学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了在会计学总体上对会计学研究对象质与量的关系,在计量会计学的基础上拓展非计量会计学,非计量会计学又促进计量会计学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非计量会计学在不断扩张。将大会计学划分为计量会计学和非计量会计学,可以打破“纯”会计学的框框,扩大创新的视里予,从中选择会计理论新创新点。

2.从会计学边缘化出发寻找会计理论新创新点。

客观事物的联系性、复杂性和效用性,需要各学科的边缘化。边缘化是两种事物在某点上或某方面、某种性质上的相互溶合。会计学的边缘化是将其他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与会计学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而发展会计学的过程。会计学边缘化按学科融合的性质分有:

①会计学科与自然学科的结合,也就是会计学科将某种自然学科的理论、方法移植或运用到本学科,使会计学科的理论、方法发生显著的或质的变化,如会计与计算机的结合形成《计算机会计学》,会计与数学的结合形成《会计数学》,会计与物理的结合形成某种会计理论,会计与生物学的结合形成某种会计理论等。

②会计学科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结合,也就是会计学科将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某种学科的理论、方法移植或运用到本学科,使会计学科的理论、方法发生显著的或质的变化,如会计学与税收学的融合而形成《税务会计》,人文科学与会计学的融合,如会计学与文化学的融合而形成《会计文化学》,以及《会计哲学》、《会计伦理学》、《会计心理学》和《网络经济会计》等。

(三)会计理论创新要有“自主知识产权”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会计理论要有“自主知识产权”,即需要我们自创会计理论。我国发展会计理论要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这种赋予会计界的历史使命为客观现实所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悠久的文化历史、小康社会的建设、会计市场的发展、会计队伍质量的提高都需要自创“自主知识产权”。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会计理论,有利于提高会计理论水平,开拓新兴会计学科,发展会计新专业提高会计人才质量,推动会计改革指导会计工作,提高会计学界核心竞争力,使中国会计学坚实地立于世界会计之林。

前沿科学论文篇4

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创新型人才,而学术生态环境以研究生为中心,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和环境支撑,促成创新型人才的产出。从以上分析可得出,学术生态环境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重大,且为直接的作用。高校学术生态环境存在诸多生态因子,可概括地分为物质资源环境因子、制度体制环境因子和社会人文环境因子三大类。由于这些生态因子的特性、强度各不相同,对于研究生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一旦找到起关键作用的“限制因子”,就找到了研究生创新的突破口。同时,学术生态环境中的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单独地存在,而是相互制约、相互组合,构成了多种多样的学术生态环境。此外,某个因子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因子的变化。因此,以上所述的高校学术生态环境三大类因子可以适时调整,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境”类型。

二、高校学术生态环境与研究生创新

(一)研究设计与资料收集

1.研究假设研究的基本前提是: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受到学术环境的影响,学术环境由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组成,共同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具体而言,研究假设1:物质资源环境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影响。研究假设2:制度环境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影响。研究假设3:人文环境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影响。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于2011年4月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0份。所有问卷均由学生当场填写,可选择署名或匿名。录入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并利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总体评价结果调查显示,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分值为3.40(满分为5分),标准差为0.829,其中提炼表达能力(2.44)最弱,组织构思能力(3.26)和前沿把握能力(3.26)一般,知识消化能力(3.34)较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克伦巴赫系数总体为0.865,接近0.9,说明该问卷创新能力测试部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问卷信度较好,如表1所示。2.学术环境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各个维度的影响(1)学术环境各因素对于知识消化能力的影响按照sig.≦0.05为显著相关,从表3可以得出结论:影响硕士研究生知识消化能力的环境因素有招生侧重点、课程内容面、科研训练、导师指导的次数、指导的质量和效果。其中,招生侧重点与硕士研究生知识消化能力呈负相关,课程面、科研训练、导师指导学生的次数、导师作用的发挥与硕士研究生知识消化能力成正相关。课程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课程面的宽窄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学术视野及知识面。覆盖面广、涵盖交叉课程的课程设计能够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的知识源流。科研训练是知识的重要转化途径,科研训练目的是使研究生将课堂上所学知识合理融入实践中,在实验中运用知识,检验知识,发掘新知识。我国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制。自入学以来,导师引导研究生走上正确的科研之路,为研究生掌握知识、运用方法提供帮助,而且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影响研究生。导师不仅以其高度的责任心,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而且引导学生科学检索知识、注重积累知识和合理迁移知识,使研究生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和正确的方法。招生制度直接关系到生源的质量。回归系数显示:招生制度与硕士生的知识消化能力呈负显著相关,这反映了目前高校招生对于知识基础的重视还不够,调查发现,50.9%是侧重综合素质,而16.8%侧重知识基础。对知识消化能力而言,知识基础是硕士研究生知识消化能力的前提,知识基础越扎实,知识面越宽广,知识结构越完善,其消化能力的总体水平越高。因此,假设2和假设3制度得到了证明,即制度环境中的课程面、科研训练和人文环境中导师指导的次数、指导的质量效果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消化能力有显著的正影响,而制度环境中的招生侧重点起到显著负影响。(2)学术环境对于组织构思能力的影响从表4中可以得出结论:研究生构思能力受到课程前沿性、课程面和科研训练的影响,均为正相关关系。课程的前沿性使研究生能够掌握本专业最新研究动态,课程面使研究生能够涉及广阔的知识面,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所谓“站得高,望得远”,有了广阔的知识面和学术视野,研究生设计的课题更有针对性,建构的模型或提出的观点更有新意。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前沿性和课程面宽度均处于中上等水平,因此证明了研究生的课程面和课程前沿性与硕士研究生研究构思能力呈正相关。科研训练计划为研究生研究能力的锻炼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是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一个最直接的机会。研究生从选题到组织构思,再到验证,培养自主发现问题的意识,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提出设计并进行某种发明创造的能力。调查发现,我国68.5%的高校具有系统的科研训练计划,研究生参加科研训练的人数占到开展科研训练的72%。因此,假设2得到了证明,即制度环境中的课程前沿性、课程面和科研训练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组织构思能力有显著正影响。(3)学术环境对于前沿把握能力的影响由表5可以得出结论:课程前沿性、教学方式和实习实践对研究生前沿把握能力产生显著性的影响,且均为正相关。课程的前沿性帮助研究生了解最新的专业动向,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因此,课程前沿性是前沿把握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调查发现课程前沿性“中等及以上”占78.1%,说明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到前沿性,有利于硕士研究生立足前沿探究未来发展趋势。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是研究生教学的常态。随着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教育方式日渐为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所取代,小组讨论、活动不仅使研究生教学形式更加丰富,而且通过讨论本专业动态,探究最新案例,使研究生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动态趋势。社会实践是研究生接受锻炼、增长知识的舞台,也是新思想、新文化、新科技的“源头活水”,还是能更好地将科技新成果与社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社会实习实践有助于研究生及时把握实践生产中的动态,并将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帮助研究生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因此,假设2得到了验证,即制度环境中的课程前沿性、教学方式和实习实践对于研究生前沿把握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影响。(4)学术环境对于提炼转化能力的影响由表6可以得出结论:课程前沿性、科研训练、实习实践,导师的影响对于硕士研究生提炼转化能力有显著的影响,且均为正相关。课程的前沿性是取得科研成果的基础和前提。具有前沿性的课程除了促进研究生把握专业前沿,还能够如风向标为研究生科研导航。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接受前沿性强的课程,使他们能够在把握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新的研究成果。专门的科研训练计划是研究生取得创新成绩的必要环节。在频繁、有效的科研过程中,硕士研究生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积极调动创新潜能,以书面论文等形式进行提炼表达,最终形成智力成果。实习实践是研究生能够取得创新型成果的动力和源泉。研究生通过实地调研或到一线单位实习,将课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实践报告或者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也有理工科学生创造出发明、专利等。作为是学生的引路人,导师对学生学术创新、事业发展和人生道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名师出高徒”,优秀的导师高标准、严要求,以高尚的学术品质感染研究生。如果学生没有创新,导师启发研究生再积累、再思考、再探索,直至做出创新成果。因此,假设2和假设3得到了证明。制度环境中的课程的前沿性、教学方式、科研训练以及人文环境中的导师的影响对于硕士研究生提炼转化能力有显著的正影响。综合以上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学术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其中课程前沿性、课程面、教学方式、科研训练、实习实践、导师的指导及影响、招生制度起显著作用,即研究假设得到了证明。

三、营造和优化学术生态环境,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本研究从营造和优化学术创新的整体环境出发,基于学术生态显著因子———课程教学环境、科学研究环境、导师育人环境等学术生态环境的子系统,尝试提出优化适合创新的学术环境以提升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建议。

(一)学术氛围倡导自由民主和宽容,营造自主创新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植根于高校的创新环境。宽松、自由、诚信的学术环境是创新的保障。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应尊重研究生的好奇心,允许他们有不同于导师、权威的观点,宽容他们的错误和失败,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应保证研究生发表学术观点、探讨学术问题、质疑和批判权威不受干涉,保证研究生有权利参与教育管理评议,并能够自由行使参与学术的权利。彻底改变僵化的管理制度,摒弃权威式的管理态度,,使研究生从被命令、被训导、被摆布的地位提升到主体性地位上来。营造诚信的学术氛围。受到社会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目前论文抄袭现象反映了研究生急功近利的心态,高校应当鼓励自主创新,倡导严谨治学的学术态度,严惩学术造假和学术不端行为。

(二)课程教学注重知识面和前沿性,改革教学模式

应明确各类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基础课和选修课是为了构建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专业基础课是核心基础和精髓,专业课反映专业领域的重大成就和前沿问题,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多选用反映最新成果的教材,加大学科前沿知识所占分量,拓展国际化视野。多开设实践活动课程,以提高研究生实践操作本领。增设研究方法课程,使研究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增加任选课比重,激发研究生个体兴趣和求知欲。开设论文写作、学术规范等课程,促使研究生提高表达水平。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采用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多种方式鼓励研究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勤于探讨,大胆质疑,勇于批判,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三)科研训练鼓励风险和创新选题,加强过程管理

在西方,其学术发展是由一整套制度来保证的,如公认的学术准则和规范,严格的学术训练,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以及透明的学术评价程序。针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我们也应当借鉴和反思。在选题阶段倡导研究生选择立意新、起点高,有一定难度的题目,风险选题要求研究生具有独立的构思能力、严密的逻辑、敏锐的观察以及开阔的视野,同时极大地锻炼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在论文实施阶段加强管理和监控,按照论文创新的评价标准对研究生进行开题答辩、中期检验的考核,针对不符合要求的研究生实行延期答辩。同时加强学术道德建设,通过宣传教育使研究生明确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把学术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形成诚信的学术人格。完善研究生学术的激励制度,要针对研究生的层次性以及所学专业的差异性,实施有效的激励手段和方法,将激励方式、激励内容与研究生的个性特点及专业的特性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

(四)导师育人坚持学术和人格引导,发挥集体优势

导师直接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新方法的运用、创新思维的启发和创新品质的塑造等方面。首先,导师是研究生学术领域的引路人,也是研究生创新的引导者、激发者和欣赏者。导师要在了解学生研究兴趣的基础上,结合导师研究优势,力求使硕士研究生的课题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第二,导师的水平不仅表现在学术水平上,也表现在导师卓有成效的指导风格上。导师应当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地以自己的人格魅力、科研精神正面感染硕士研究生。第三,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应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科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批判的良好习惯,营造一个与研究生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的环境。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教师将学生看作与自己平等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尊重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质疑甚至批判,使研究生真正成为学术研究的主人。导师的指导水平还与自身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在导师选拔聘任方面,应选拨具有交叉学科、跨学科学历背景的导师,或者建立导师组协同指导研究生,鼓励研究生跨学科选题,使学生有机会与其他领域的学者交流,充分发挥个体专长和集体效应。

(五)社会实践建立实习和创新基地,促进产学研用

前沿科学论文篇5

【关键词】固体物理 学科前沿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81-01

《固体物理》是大学物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固体物理是研究固体的结构及其组成粒子(原子、离子、电子等)之间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以阐明其性能与用途的学科[1,2]。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固体物理为基础外向延拓的凝聚态物理成为当前重点研究的学科之一,是材料物理、半导体物理、新材料和新器件等新兴交叉学科的理论基础。固体物理的学习成为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之间的桥梁,在当今世界的高新科技领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在大学物理、量子力学、统计物理等知识基础上学习晶格理论和固体电子理论、以及所涉及的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应用。因此有必要学习且学好这门课,这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物理思想、扎实的数学基础、良好的量子力学基础,而且这门课内容抽象且庞大,因此对授课的要求也相应地提出了挑战。从教师角度来讲,如果上好这门课,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物理基本概念、所学内容,并能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融合学科前沿知识于物理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我们深思。

笔者在教学中考虑到传统的固体物理教学内容和日新月异的固体物理前沿内容间的关联,在教学中引入学科前沿研究的具体问题,以期固体物理的教学能够与时展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引用教学过程中选择的一个具体研究体系:即石墨烯体系来阐明如何在教学中建立基础知识与前沿间的关联的。石墨烯体系是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Geim和Novoselov等人通过机械剥离法获得了单层石墨烯片,这种二维材料仍保持了近乎完美的晶体结构和极高的稳定性。石墨烯材料展现出了诸如无质量的狄拉克费米子、弹道输运、室温量子霍尔效应等一系列新奇的物理性质成为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研究热点材料之一。2010年,Geim和Novoselov因为在石墨烯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选择石墨烯体系是因为:(1)它可以与固体物理众多基础知识点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具体化;(2)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一个研究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层层推进,既深刻理解了固体物理的基本知识点,又同时逐步了解了前科学科的研究内容、方法;(3)此教学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学生感知学科发展的动力,认识科学的研究来源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学习。下面我们简要的梳理一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石墨烯体系进行教学的。

1.晶格结构。《固体物理》教学的第一块内容是晶体结构以及对它的描述:基矢、倒格矢等。晶体结构是微观粒子的排列方式,抽象、枯燥。我们将Materials Studio软件应用于教学中,充分应用模拟软件的可视化功能,导入典型材料的晶格结构,通过旋转多角度的观察微观粒子的排列方式,分析结构特征。其中导入单层石墨烯结构:分析原胞,分析两个不等价的碳原子,用A、B表示,求解原胞基矢、倒格矢,分析每类原子的最近邻、次近邻等,为后续紧束缚近似从能级扩展到能带做铺垫。

2.能带理论。在晶体中,势函数满足周期性,状态波函数满足Bloch定理。求解石墨烯中载流子运动状态和能量满足的方程,考虑到碳原子核外电子在一个原子附近时,将主要受该原子场的作用,而把其它原子场的作用看成是微扰作用,因此采用紧束近似的方法。由于石墨烯中有A、B两种不等价碳原子,波函数可以写为ψ=C1?覫A+C2?覫B其中?覫A,?覫B 分别代表A和B的原子轨道对所有格点求和的波函数,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具体求解本征方程,具体计算结合书本,只保留到最近邻相互作用项,给出能带公式,分析能带图,提醒学生注意能带图殊的6个交叉点(即K,K’点),具体物理分析留待后面解释。

3.能态密度和费米面。能态密度以及费米面附近的载流子浓度是决定材料物性最基本的物理量。通过对石墨烯能带结构的分析,由6个K和K’点组成的平面即为零偏压下的费米面,忽略原子轨道间的重叠积分,在K/K’附件展开给出能量为波矢的线性关系,实验上可用角分辨光电子谱等方法对石墨烯的能带进行测量,向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对比理论进行分析。相应地描述石墨烯载流子行为的方程是Dirac方程,而不是薛定谔方程,这一点需向学生做进一步分析解释:区别传统自由电子气中描述载流子所采用的近自由电子近似,其中能量与波矢的关系成二次方项;而在单层石墨烯中载流子的速度约为106 m/s,类光子,采用Dirac方程描述。正是因为石墨烯中电子结构的特殊性为人们研究观察相对论量子电动力学效应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手段和系统,使得人们可以利用低能的凝聚态物理来模拟一些量子场下所预言的相对论量子现象,用石墨烯来检验Klein隧穿效应等,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热情。

4.电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1)通过能带理论解析导体、绝缘体或半导体的导电行为。针对石墨烯材料,同样由能带结构分析导电性能。尤其指出当门电压为零时,理论上载流子浓度为零,如何解释实验上观测到的最小电导率,向学生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最后总结目前文献中的相关解释。(2)采用经典理论和量子理论分析自由电子系统在外加磁场条件下载流子的运动特征,介绍传统的霍尔效应和整数量子霍尔效应现象。引入在石墨烯材料上室温下观测到的反常的量子霍尔效应现象。引导学生找出霍尔电导的反常性来源于材料结构的特殊性以及描述载流子运动方程的不同,并进一步给出在外加磁场下的状态方程和能量关系,分析实验现象。

5.其它。在课时允许的条件下,以专题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前沿知识。同样以石墨烯为例,介绍晶格振动实验和理论的结果;各种散射机制以及采用Boltzmann方程的方法如何处理散射问题,异质结的能带形成过程;光的吸收与层数的关系实验规律,分析光的吸收机制以及在透明导电薄膜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石墨烯材料如何制备等等。当然我们也同样可以选择其它的学科前沿的事例结合固体物理的教学,在这里笔记主要是介绍通过石墨烯的研究内容来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

总之,结合固体物理理论性强,并且学科飞速发展的特点,在课程内容上有必要增加学科前沿内容,传授研究方法,设计研究性课题,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前沿科学论文篇6

[关键词]图书评论《图书馆信息学》 图书馆学 情报学 研究前沿

[分类号]G250 G350

寒假前在逛书店时偶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下半年推出的一套“西方人文社科前沿述评”丛书,其中赫然有‘本《图书馆信息学》。对于图书馆学情报学这个小学科,能比肩于文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众多成熟的显学科,单列为丛书中的一种,这在国内还比较鲜见。《图书馆信息学》一书由执教于美国长岛大学图书馆与信息学院的储荷婷教授和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图书馆与信息学院的张茵副教授共同主编,全书38万字。大概是英文Library&Infolanationscience直译的缘故,图书馆信息学这样的称谓和国内比较通用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或者图书情报学不甚一致,笔者以下的叙述还是采用国内通用的名称。拿到书后,断断续续看了一个假期,有点儿感受愿和大家分享。

1 作者阵容强大,写作方式符合国人阅读习惯

该书的作者是清一色的北美学人。19位作者中,有18位是旅居北美的华人,还有1位是美国本土学者,他们大多数任教于大学的图书馆与信息学院或就职于图书馆。作者队伍中,既有大家熟悉的储荷婷、何大庆、何绍义、刘燕权、徐鸿、张茵、赵党志等经常回国参加学术活动或讲学的学者,又有刚刚获得博士学位或博士候选人资格的新秀。通过书后的作者简介,可以了解每一位作者都有专攻,都在各自的领域中有了一定的建树。正是由于作者们横跨中西方文化和教育的特殊背景,造就了该书的特色。正如丛书总主编美国华人人文社会科学教授协会会长鲁曙明教授在丛书总序言中所说,“他们受中西文化的熏陶多年,又长期在海外任教,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就,既熟悉该科学的具体研究领域和发展趋势,又了解如何用中国人容易理解的叙述方式来介绍和评析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前沿知识。因此,这套丛书的特色就在于,它既深入,不亚于那些翻译的西人著作,它又浅出,特别适合中国人的学习思维和阅读习惯”。

该书是北美华人图书馆学情报学学者集体努力的成果。参编或参写过著作的人都有体会,要组织和协调好十多位作者共同完成一项工作,不是件容易的事。每位作者,尤其是两位主编付出了极大的辛劳。作者们怀着一种对祖国母亲报恩的情感,并肩负着一种促进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发展的责任,付出了“一年多的努力”,才完成了书稿。鲁曙明教授在丛书总序言中写道,“非英文发表的作品在美国许多大学的学术成果评估中几乎占不了什么比重。但是,各位编作者充分理解这套丛书的重大意义,为了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他们克服种种困难,从繁忙的教学科研中挤出宝贵时间,力争高质量完成丛书的编写工作”Ⅲ。通篇读来,该书无疑是一部优秀的述评性著作,达到了“高质量”这个目标。

2 体系结构清晰,反映了当代西方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全书分11章,分别是各种形式的信息、变化中的图书馆、信息表述、信息检索、用户服务、信息系统、用户研究、信息伦理和信息政策、图书馆信息学的研究方法、信息技术、信息计量学与网络计量学。关于这些领域的选择标准和选题的时间范围,两位主编在前言中作了说明,“围绕信息、信息用户和信息技术三个要素”,“侧重于最近的十余年”。这11个领域,与国内研究人员通过对国外期刊文章主题的聚类分析得出的结论几乎是一致的,可见编作者们对于西方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领域的把握是很到位的。

11个章节所构建的框架,描绘出一张清晰的当今西方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研究的导航图。这个西方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领域框架,与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界近些年的研究重心和热点相比,有一定的差异。根据苏新宁、刘孝文等学者的统计分析,近些年,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是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界炙手可热的两大研究热点,企业信息化和政府信息化也有较高的关注度,但这些领域在西方图书馆学情报学界却没有受到重视。相反,相对于国内,用户信息行为和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研究方法在西方却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来自于国内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界在学科核心内容和学科边界方面认识的差异,也可能来自于中西方学术传统的差异,还可能来自于中西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处阶段和国情的不同。这一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每章的作者都遵循统一的叙述模式,即重点介绍该领域的发展脉络、主要理论、代表性学者及著述,讨论该领域的发展动向、研究热点和最新趋势,并适当地加入作者本人的见解。在较多作者参与的情况下,叙述模式的统一保证了每一章在写作风格、论述体例和深度等方面有较好的协调性。章和章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因此,该书既可以逐章顺序地阅读,也可以单选一章甚至一节来阅读。编作者们为不同章节中的相关议题设置了互参照,既方便了读者全面了解,同时也避免了相关章节之间内容上的重复。例如,第四章第三节在讨论到交互式信息检索模型中的情节模型时,谈到“异常知识状态(ASK)”,就注明了“关于AsK的详细讨论,请参见第七章7.3.3”;第七章第五节在谈到“使用记录分析法被用来分析网络用户的信息检索模式和趋势”时,注明“本书的第十一章11.3.1.2从网络计量学的角度讨论了这一方法”。

3 紧扣学科前沿,数字化和网络化贯穿全书

图书馆学情报学近十年来取得的主要成就是和信息的数字化与网络化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图书馆学情报学的进展是和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交织在一起的。这一点,在《图书馆信息学》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数字化和网络化这条主线贯穿于全书的各个章节。

在第一章“各种形式的信息”中,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一节是网络信息资源,还专设一节来讨论信息的未来发展趋势。在第二章“变化中的图书馆”中,讨论的主题是信息技术给图书馆带来的变革,几乎每一节都没有离开数字化和网络化。在第三章“信息表述”中,关于网络信息组织的元数据、本体系统和语义万维网、信息构建的内容就占了三节,而在分类和主题标引这两节中,关于计算机技术在分类中的应用和网络信息的标引仍然是主要内容。在第四章“信息检索”中,第一节就是网络信息检索。其他章中也类似,如第五章“用户服务”中的数字参考咨询、第七章“用户研究”中的网络信息查询行为、第十一章“信息计量学与网络计量学”中的网络学术传播和网络计量学等。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信息本身和信息用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针对信息技术的影响,《图书馆信息学》并没有一味强调信息技术及其对图书馆学情报学各个领域的表层影响,

而是重点讨论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学情报学各个领域中的融入以及各个领域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符合学科本身发展规律的变革和进步。

4 重视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

将学科的研究方法作为独立的一章(第九章)来讨论这在国内同类著作中是比较少见的,也许是该书的编作者们注意到研究方法是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薄弱环节而特意为之的。学术研究是讲究方法的,不管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都必须有科学的方法作指导。如果不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于定量研究,那就不能称为学术研究而只能称为作者的感想或者议论,而对于定量研究,研究结论的置信度和可靠性就会受到质疑。

该书的作者们认为,图书馆学情报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该学科最重要的两个传统来自于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因此其主要的研究方法可以被称为“社会技术法”。书中较详细地讨论了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常用的6种定量研究方法和9种定性研究方法,还专设一节来讨论研究方法的新趋势,探讨采用经过其他学科验证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新实现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等问题。该书认为,西方图书馆学情报学仍然以定量研究为主,传统的定量研究方法依然常见,定性研究将呈稳步发展趋势,新的方法与新的技术将得到更多的应用。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学者进行过统计。白崇远统计了《图书情报工作》1984年至1994年期间发表的论文,得出的结论是11年间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中理性思维法、概念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方法占据着主导地位。华薇娜抽样统计了中美图书馆学情报学部分论文的研究方法并进行了比较,发现美国学者在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超过定性方法,占据主导地位,而国内学者则以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居多。美国学者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是调查和实验法,占到38.7%,国内学者使用最多的方法是理论分析法,占40%。关于近十年国内研究方法的使用,还没有学者作过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除了对研究方法的重视,《图书馆信息学》一书也很注重学术规范。书中对于任何一种理论、观点和方法的确切叙述,都标明了原始的出处,通过这些引文,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理论、观点和方法的起源和发展脉络。该书每章后面都附有很多参考文献,全书各章的参考文献合计多达78页,约占全部341页正文的23%。平均每章7页多,其中最多的一章有12页参考文献。长长的参考文献列表对读者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这种重视研究方法和尊重学术规范的学术风气,值得称道和学习。

5 结语

任何一位研究者,只有跟上前沿领域的研究,才能跟上一门学科的发展,才能走到一门学科的前沿。《图书馆信息学》是一部综合性的评述性著作,是西方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进展的真实展示。该书既可以逐章顺序阅读,也可以作为工具书使用。

前沿科学论文篇7

【关键词】分子遗传学;教学;方法

分子遗传学是在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已经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前沿学科,它的基础理论已经渗透到生命科学几乎所有的领域,是涵盖面非常广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从分子遗传学发展以来逐渐从重视形态、代谢功能方面的演变延伸到研究基因和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等的演变。

分子遗传学目前已成为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农林院校等生命科学类各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学位课,是继本科阶段课程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后的进一步学习,对提高研究生的基本科学素质、提升专业素养和增强科研创新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和重要的影响。以分子遗传学为基础的遗传工程则正在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生产领域,许多国家已经把分子遗传学及技术列为优先发展的高科技项目。在这样的发展潮流中,如何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快速发展的分子遗传学理论和技术的相关知识,为我国生命科学培养富有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高质量的人才,研究生分子遗传学课程的改革必将成为我们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学院特色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是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前沿学科之一,也是中国计量学院近年来重点建设的学科,2004年入选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2005年获硕士学位点授予权。该学科的主要特色包括分子检测和检验技术、重大生物安全和生物入侵问题、植物天然活性产物的提取与利用、环境分子生物学与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均从基因或蛋白质等方面来阐明具体的机理,这与分子遗传学存在着密切联系。随着分子遗传学概念的深入人心,为了适应培养基础厚、知识宽、素质高、能力强、面向21世纪开拓创新的生命科学优秀基础性人才的需要,结合我院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计划,2011年新增《分子遗传学》课程为本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位课,并于2011-2012年第二学期正式实施教学工作。

二、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

本课程选用了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路铁刚、丁毅主编的《分子遗传学》为教材。以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孙乃恩,孙东旭,煦编著的《分子遗传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朱玉贤等编著的《现代分子生物学》等为参考教材,同时也选择了一些相关的动画网络电子教材。在教材上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前沿性、时代性、创新性和引导性,并且符合相应的课时数,同时避免与其它课程的重复,能够适合应用型人才的教材。

同时,从分子遗传学的特色出发,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衔接,删改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课程间重复交叉内容,同时补充本教材内容的不足,使教学内容体现课程的特色性。课堂教学主要是讲授基因组学与后基因组学、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基因表达调控、基因突变与DNA损伤修复、遗传重组与转座、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突变体的创制与应用、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常用技术介绍等。同时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也结合相关前沿热点领域的知识和进展,如适当引入学科前沿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并将最新的知识理论和科学热点通过文献介绍给学生。不仅达到授课内容国际化、教学理念前瞻化,而且可以培养研究生学习外文文献的能力和思考科学问题的方法和习惯。教学过程全部采用多媒体与动画网络资源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在讲授部分内容时,注重启发研究生寻找自己相关课题进一步研究的新切入点,引导其通过科研和实验过程去解决问题。实现在有限的课时中讲授分子遗传学的新发展、新观念,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扇通向未来之门。

三、采用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培养的研究生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鲜明的创新性,所以对于这种层次的教学,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首先,在授课中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讲解,而不是简单的背记已有的结论,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专业英语词汇,通过课堂上的反复讲授,既能增加学生的专业英语词汇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又提高了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为将来的专业及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为了进一步巩固理论课堂所学知识,并将理论与将来的研究课题联系起来,设立相关的讨论课,每个学生以分子遗传学技术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写出课题设计思路,可以是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也可以是假想的课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文献查找和整理,准备讨论提纲,并分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阐明自己的科研思路,同时教师通过积极正确的引导,使课题设计更加合理,并赋予创新性。最后,进行课堂学术报告竞赛活动,通过设计一些学科发展前沿与动态相关的讨论议题,如突变体创制的应用前景、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等。

四、采用综合测评的方式评定成绩

本课程成绩的评定采用综合测评的方式,进行基础理论闭卷考试、综述撰写和课堂讨论表现相结合的方法,让研究生通过查阅文献,撰写综述,课堂讨论等,锻炼研究生的归纳总结,推陈出新,开拓创新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并充分调动研究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考试方法的建立,也增加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的客观性,对创新能力培养和教学评价方式作有益的探索。

综上所述,本次教学改革将全面推进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并且使教学内容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前沿性、时代性、创新性和引导性。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分子遗传学的教学效果和处理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衔接问题,而且还可以增强研究生的自主学习、科研创新等能力,让他们实现科学知识向技术的转化,为研究生独立开展项目研究和申报课题奠定基础,最终产出一定的科研成果,甚至实际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1]屈艾,朱必才,潘沈元,李宗芸,高焕,汪承润,王秀琴.提高遗传学课程教学质量有效途径的探讨及体会[J].生物学通报,2002,37(11):44-45.

[2]余诞年.遗传学的发展与遗传学教学改革谄议[J].遗传,2000,22(6):413-415.

[3]林海萍,张立钦,张昕,胡加付.几种讨论式方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7):1054-1057.

[4]赵新民,夏莉,徐玲,彭晓赟,刘石泉.分子生物学教学动画网络资源的利用[J].广东化工,2011,7(38):196-198.

[5]王晓霞,刘志荣,解军,程牛亮.如何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1):78-80.

[6]贺根和,叶九根,郭小华,段世华,朱立成.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构建策略初探[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3):148-149,161.

前沿科学论文篇8

(黑龙江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哈尔滨 150000)

(Engineering Training and Basic Experiment Base,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00,China)

摘要: 本篇文章从近年来Physical Review D的相关数据文献出发,浅要论述了理论物理研究领域的结构与动态,仅供参考。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related data literature of the Physical Review D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oretical physics research field, which are only for reference.

关键词 : 理论物理;研究领域;Physical Review D;结构;动态

Key words: theoretical physics;research field;Physical Review D;structure;dynamics

中图分类号:O4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4-0302-02

作者简介:闫凯(1979-),男,黑龙江富锦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非线性光学。

0 引言

物理理论也就是在理论的基础上对自然界各种位置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以及运动规律等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自上个世纪初相关研究者建立广义相对论以及量子论以来,物理理论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在近年来,物理理论学因各种理论的提出与建立,其发展速度越来越快。Physical Review D作为一本学术刊物,其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粒子物理学、场理论等各个研究领域,在物理学术刊物中排列首位,是供研究者研究的重要刊物。

1 理论基础与数据来源

在对物理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相关研究者一般都会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然后再通过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将其研究成果体现出来,可以说,学术论文以及专业术语的使用都是从相关资料文献中引用过来的。在学术论文中,研究者在对某一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等进行论述的过程中,他们也必须要以相关文献资料为基础,通过吸取前人研究的成果以及丰富的经验来丰富论文,这样也能够保证学术论文的专业性、科学性以及规范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奠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研究者的具体研究之上的,相关研究者对某一领域研究之后,必定会将研究成果以的方式告知世人,然后再由后人参考这一文献,进行不断研究,这样也就能够推动理论物理研究的快速发展。当我们在关注某学科的论文及其研究者时,我们还应当对该学科的其他相关研究者,对该学科的发展轨迹进行探索,这样才能够了解到该门学科未来的发展情况。目前,很多大学学者在对各个领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大多都会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重要依据,通过阐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上去,如此一来,文献通过积极引用以及撰写、发表也就能够体现出理论物理研究领域的结构和动态。

由上述可以看出,文献数据中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文献数据的结构主要包括:标题、作者、刊名、作者单位、基金类型、机构类型、年份、地区以及引文部分,其中引文部分主要有被引物的论文以及

参考文献两个部分。

为了便于对本文的研究,我们选用的文献数据来源于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的Web of Knowledge平台中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所包含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

2 Physical Review D研究前沿分析

为了能够对Physical Review D的研究前沿进行全面分析,本文采用了CiteSpace对这一学术刊物进行研究,了解该刊物中的名词短语、

关键词 、期刊、作者、论文所属国家与机构。

2.1 对于研究前沿术语的研究 在实际研究中,所谓前沿属于也就是学者在对某学科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文献数据中所包括的专业术语、名词短语等可以对该学科的研究前沿具有一定的揭示作用。一般来说,我们在对学术论文研究的过程中,主要研究对象是前沿术语在论文中出现的频次以及终结性,如果前沿术语在论文中出现频次较多,那么表示该术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入,而前沿术语的中心性可以说是整片文章的中心点,如果在学术论文中,某一个前沿术语具有一定的中心性,并且出现频次较多,那么我们可以说其对于整篇论文中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是论文的中心思想。

2.2 对于

关键词 的共现性研究 在文献数据中,

关键词 一般都是能够体现学术思想与学术观点、并且是围绕文献中心的名词。通过研究者利用CiteSpace对文献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体现出文献

关键词 的共现性,通过相关研究发现,

关键词 在文献数据以及学术论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贯穿于文献与论文的首尾。

3 Physical Review D知识基础的分析

在对Physical Review D文献数据的知识基础进行研究与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采用CiteSpace对其作者共引、文献共引以及期刊共引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其知识基础。

3.1 对于作者共引的分析 通过我们对Physical Review D刊载论文进行分析后发现,如果在论文中作者共引的频率高,那么这就说明该篇论文中具有非常强的学术相关性。因此我们可以采用CiteSpace将作者共引形成一个科学知识图谱,由此可以看出,通过作者共引,我们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作者学术的文献数据。另外,通过作者共引,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为该领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通过了解也就更能深入了解该研究领域。

3.2 对于文献共引的分析 相对于作者共引分析而言,对于文献共引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其能够揭示更多其他文献,从而保证学者在论文中保证内容的丰富性与专业性。通过文献共引分析,人们更能够识别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并对其作出更深入的阐述。

一般来说,在论文中被引用的文献越靠前,这就表示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的作用越重大,如果在某一个时期内,学者在学术论文中引用谋篇文献次数较多,并引用的位置具有中心性,那么这就表示其在论文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对学术论文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被引用文献数据在某一时期之所以具有重要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其引用的频率较高;二是学者将这一文献数据引用在论文中,并具有一定的中心性。另外,通过笔者长期的研究发现,在某一学科研究领域中,若文献共引频次较高,且具有一定的中心性,那么这就表示这一学科的研究必定会在近年来有飞速的发展。

3.3 对于期刊共引的分析 期刊是论文的另一种发表方式,通过我们对期刊共引进行全面分析发现,期刊与论文类似,也具有一定的学术相关性,同样可以促使我们对Physical Review D的知识技术加以了解。当我们采用CiteSpace对期刊共引分析,生产的科学知识图谱中进行分析发现,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期刊能够寻找到更多相关学术的期刊,从而促使我们对于理论物理学研究领域的加以了解,从而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4 结论与展望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近十年来,Physical Review D上的论文紧紧围绕理论物理前沿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编发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Physical Review D相关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对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和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的研究。伴随着哈勃卫星对深空宇宙的观测及射电望远镜的广泛运用,以及高能粒子加速对撞器的建设,人类对宇宙及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基本规律的探索将越来越深, 我们将迎来一个理论物理高速发展的时期。

通过上述,我们采用了CiteSpace对其刊载文献的研究前沿以及知识基础进行研究,这为未来理论物理研究领域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清楚地知道,理论物理研究领域的结构与动态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系统,本篇文章在此方面的研究也因数据单一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相关研究者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选用更多的文献数据对其结构与动态进行研究,从而推动理论物理研究领域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CHEN C.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3): 359-377.

前沿科学论文篇9

摘要:本文运用科学计量学中的作者共引分析、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对国际旅游研究领域中的两本具有代表性的期刊――Tourism Management和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进行科学计量分析,绘制出旅游研究前沿热点主流学术群体及其代表人物的知识图谱。该图谱显示出当前国际旅游研究存在4个主流学术群体和研究领域,且旅游研究从以往的以经济学为基础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发展。

关键词: 国际旅游研究;主流研究领域;知识图谱

一、引言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旅游学是在吸收其它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地理学、符号学、环境科学等。在旅游研究的发展过程中,有一批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优秀学者推动了旅游研究不同分支领域的衍生与发展。然而,由于各种学科所依赖的理论和研究范式的差异,这些学者对错综复杂的旅游现象有着不同的阐释,其差异点如研究的视角、对旅游研究核心问题的认知、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等,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概念体系、研究领域、思想流派、主流理论和不同的范式等。一段时期内研究领域相似的学者们形成了旅游研究中代表不同分支学科领域的学术群体。研究其中有影响的主流学术群体可为进一步揭示旅游研究前沿的发展规律奠定基础。

与传统的经验归纳、学者访谈等定性方法不同,本研究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信息可视化技术等新兴科学计量学方法,从科学知识图谱的角度,通过以定量分析为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1997~2008年国际上旅游研究前沿的主流研究领域与相关热点问题进行初步的探析,从而分析潜在的旅游研究结构及其力量分布。具体研究目标包括:第一,试图找出对旅游研究的知识体系有突出贡献的关键学者,这些学者也许并未从事旅游领域的研究,但他们的理论和作品却是旅游研究的知识基础;第二,试图总结这些学者们所形成的学术群体,从中归纳出各学术群体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研究领域;第三,试图为学者们把握旅游研究前沿的发展规律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

1 数据来源

在国际旅游学术界,Tourism Management与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并列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也是被SSCI列入索引源期刊的仅有的两种旅游学术期刊。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上述两种期刊为研究对象。本研究数据下载自美国ISI(科学情报研究中心)的SSCI数据库(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包括1997~2008年间发表在Tourism Management和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两个期刊上的全部2298篇论文,共提取作者4117位,他们的被引总频次为8618次,平均每位被引2.09次;同时提取被引频次居前50位的作者,如表1所示,其被引总频次为1611次,占全部(4117位)作者被引总频次的18.7%,平均每位高被引率作者被引32.2次。数据的最后更新时间为2009年8月10日。

2 研究方法

我们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通过Bib excel软件,对被引频次居前50位的作者进行共引分析,生成共引矩阵,然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绘制以高频被引作者为内容的国际旅游研究前沿知识图谱,从而客观、形象地展示出该学科前沿的主流研究领域及其热点问题。

(1)作者共引分析

作者共引分析的目的是使为数众多的作者按照被引证的关系聚集成一个个作者相关群体,从而反映学科专业人员之间的关系,进而反映出他们所从事的学科专业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当n位作者被某一文献的作者同时引用时,则可以认为这n位作者与引用作者的领域研究有交叉,且共引频率越高,说明他们之间的学科专业关系越接近,在知识图谱中的位置也越邻近。本文选择被引频次居前的50位作者进行共引分析并生成共引矩阵。

(2)多维尺度分析

多维尺度分析是通过适当的降维方法,在低维度空间中将多个研究事物间的相似性(或不相似性)程度用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表示出来。知识图谱利用平面距离来反映作者之间的相关程度,有高度相关性的作者聚集在一起,形成科学共同体。本文使用SPSS软件对作者共引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以直观和形象地判断各旅游研究领域、学术流派在学科中的位置。

(3)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属于降维技术的范畴,是按照相似程度将研究对象划分为同构性较高的群集或子群的方法。在聚类分析中,不需要事先定义该如何分类,而是依靠数据自身的相似性来进行聚类。本文使用“系统逐次聚类分析法”,即在对作者进行聚类时,首先将每一个作者看作独立的一类,再把最近的两类合并,然后重新计算类与类之间的距离,每一步减少一类,直到将所有的作者归为一类。

(4)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指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关联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即为一个因子。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始资料的大部分信息。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作者共引矩阵进行分析,将关联比较密切的作者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成为一个因子,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旅游研究学术界诸多学者之间的联系。

三、前沿图谱与主流领域

1 共引分析、多维尺度分析与聚类分析

通过对被引频次居前50位的作者依次进行作者共引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和聚类分析,我们得到了旅游研究前沿主流学术群体及其代表人物的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

图中横坐标反映作者的学科基础:左边表示作者的研究以经济学为基础,使用经济学语言、方法和逻辑;右边表示作者的研究基础趋向多学科,其中所涉及的学科有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此研究结果与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不谋而合。谢彦君在其著作《基础旅游学》中提到,旅游学研究经历了从单科独进的分散研究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发展的演化过程,这与图中从以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研究向跨学科的研究发展的趋势相吻合。纵坐标表示作者研究旅游学的注意力集中在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位于纵坐标上部的学术群体1和学术群体3倾向于从旅游者、旅游企业等微观层面对旅游现象进行阐释;而位于纵坐标下部的学术群体2和学术群体3分别从旅游产业和区域旅游发展等方面来研究旅游现象的各种关联和影响,显然这两方面均属于宏观层面的研究。

从图l可以看出,近年来国际旅游学界按照作者聚集度与群体影响力形成了4个主流学术群体。

(1)学术群体1中的学者们主要从事企业技术 创新、旅游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研究,代表人物主要有丹麦的Lundvall、美国的Storper和英国的Edquist。Lundvall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创新体系理论、系统论及动态的非线互型创新模式等方面;Storper的研究领域主要围绕企业组织创新、知识创新、吸收能力等问题;Edquist的研究领域主要聚焦在企业技术创新、企业创新与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系、创新活动系统理论等方面。

(2)学术群体2中的学者们主要从事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合作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Porter、丹麦的Maskell和德国的Audretsch。Porter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战略管理、产业竞争力等方面;Maskell的研究领域主要在产业集群、企业集群竞争力等方面;Audretsch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从学习能力角度解释产业集群对竞争力的作用、产业集群创新研究等方面。

(3)学术群体3中的学者们主要从事旅游体验、旅游者心理的研究,代表人物主要有澳大利亚的Jackson、美国的Sternberg和新西兰的Ryan。Jackson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体验的归因框架;Sternberg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心理学;Ryan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动机、旅游期望、旅游体验质量等方面。

(4)学术群体4中的学者们主要从事旅游规划、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代表主体主要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欧洲经济共同体(EURCOMM)、美国的Nelson。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旅游合作、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欧洲经济共同体(EUR COMM)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Nelson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规划、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由图谱可知,学术群体1和学术群体2目前处于交叉、融合的态势中;学术群体3和学术群体4内部的作者聚集程度较低,这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学术群体中的学者所做的研究分别是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背景进行的,彼此间的相似性较低,从而降低了图中作者的聚集程度。

2 因子分析

通过对共引作者矩阵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1.122%的前4个主成分,见表2。

分析结果显示,在当前国际旅游研究的前沿领域中,主成分1所包含的研究领域最为活跃,方差贡献率达31.325%,其研究主要围绕旅游企业技术创新、旅游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相关问题,并处于理论上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也说明,随着旅游业竞争的加剧,依靠技术创新推动旅游业增长方式的变革成为学术界目前的研究焦点。主成分2所包含的研究领域活跃程度居于第二,方差贡献率达20.728%,其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在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合作与产业集群等领域,该领域为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的学术界主流领域,近年来才被旅游技术创新领域所超越。主成分3所包含的研究领域方差贡献率为10.576%,其学术影响居于前列的学者大都研究旅游体验、旅游心理学,说明旅游体验、旅游者心理在国际旅游学界已是很重要的研究领域,虽不是最主流、最活跃的领域,但从事的人数最多。由于受到调查工作以及统计工具的限制,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偏少;随着调查统计技术的发展,该领域将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主成分4所包含的研究领域方差贡献率为8.493%,主要研究旅游规划、旅游可持续发展等,目前正处于不断深化扩展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国际旅游研究的发展方向,即从有效开发旅游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合理规划旅游业发展,这也将引起学术界和政府的更多关注,并继续吸引一定数量的人员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四、结语

前沿科学论文篇10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物理前沿知识 渗透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步入深化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阶段,物理学为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基础,作为公共课的大学物理课程自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面临课时少、内容多等客观因素情况下,教师总是回避和忽视物理教学的现代和前沿知识的介绍。其实这是一种不妥的认识和作法。

如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在大学物理教学中适时地渗透现代物理和前沿知识,让学生了解当前物理学前沿正在研究的热门科学难题,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其有利于学生的物理思想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浓厚的研究兴趣、唤醒神圣的好奇心,更是时展的需求。

1 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教学有利于学生的物理思想培养

物理学发展的重要一环,就是在不断地提出假说,并经过实验验证,对提出假说进行完善或者摈弃的过程。在现代物理和前沿知识的研究中这一思想体现得尤其突出。例如:“玻尔理论”的提出,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揭示微观世界基本特征的前景,为量子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创举,不愧为爱因斯坦的评价——玻尔的电子壳层模型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玻尔理论也有其局限性:这个理论本身仍是以经典理论为基础,且其理论又与经典理论相抵触.它只能解释氢原子的光谱,在解决其他原子的光谱时就遇到了困难。如把理论用于非氢原子时,理论结果与实验不符,且不能求出谱线的强度及相邻谱线之间的宽度.这些缺陷主要是由于把微观粒子(电子,原子等)看作是经典力学中的质点,从而把经典力学规律强加于微观粒子上(如轨道概念)而导致的。可见,科学的进步就是有继承才有发展,继承必须寻找正确的方法,科学的继承方法就是有批判地继承,这样才能前进。我们的大学物理教学就是应该通过向学生灌输现代物理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

2 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教学过程十分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就一般能力而言,有: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它表现在对问题明确后,立即作横向联系和纵向比较,向深层次探索和研究,从联想中得到相关结论,或者从特殊拓延到一般,寻求更有规律的东西。现代物理知识就极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介绍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后,学生就会由光对物质的作用而与电场、磁场联系提出光周围是否存在“光场”类似的问题。虽然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但对促使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有利的。

3 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教学有利于激发浓厚的研究兴趣

大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往往有厌学和畏难情绪,这与内容枯燥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适量地介绍一些近代物理和前沿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学习中,好奇和兴趣对人类的学习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某问题有了好奇心,就会对如何搞清问题的实质、怎样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动力;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近代物理技术如光纤、光电效应、激光、超导等的实验和在各领域内的应用的介绍又极大地唤醒学生神圣的好奇心。比如向学生介绍一些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超导技术,高温超导线材能耗低,通电能力是相同截面积铜导线的100倍以上,目前已被广泛用于超导电缆、超导变压器、超导电机、超导限流器、超导磁分离器、超导磁共振成像(mri)、超导储能装置、超导磁悬浮列车等应用产品的研发,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如果能重视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不仅能起到起点缀的作用,更重要是能激发学生浓厚的研究兴趣、唤醒神圣的好奇心。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明白,有许多问题是不能用经典物理解决的,必须要用近代物理才能解决,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4 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教学更是时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