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08 09:46:54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篇1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造就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从古至今、从南至北,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地域拥有了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色彩的音乐文化。而这些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都来源于民间的智慧与积累。按照体裁,可以分为民歌、民族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仪式音乐五类;按地域,汉族民歌可大致划分为南方与北方,少数民族因特点鲜明按其所处位置大致分为东北、西北、西南、中南和东南四大片。按历史时期,可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大类。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对了解华夏优秀的历史与文化、增强民族意识、陶冶情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教版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中共设置了十四个中国传统音乐单元、精心挑选了数十首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分别呈现于1-9年级的教学内容中。如小学阶段每学年的下半学期都设置了“五十六朵花”单元,主要介绍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三年级上册的“民族的舞步”、四年级上册的“欢腾的节日”主要介绍了不同民族的舞蹈和节日;五年级上册的“西部风情”、六年级上册的“美丽的草原”主要介绍了西部音乐和草原民族音乐;四年级下册的“学戏曲”、五年级下册的“唱大戏”主要介绍了京剧和地方戏曲艺术。而中学阶段的中国传统音乐内容都以系列单元的形式出现,如从七年级到八年级的“神州音韵”单元,以地域为划分标准介绍了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七年级下册的“八音之乐”、八年级下册的“华夏古韵”则介绍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下册的“梨园风采”则主要介绍了戏曲音乐,包括京剧和地方戏曲;九年级上册的“曲苑天地”则主要介绍了曲艺。

在曲目选材上,则突破了单元的限制,除了上述相关的中国传统音乐单元,在其他的主题单元中也选择了为数较多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已不仅仅局限于“原汁原味”的民歌、民间乐曲、戏曲、曲艺等体裁,更有许多根据中国传统音乐素材创作的近现代作品,如根据民歌改编的民乐合奏《快乐的罗梭》、声乐曲《太阳出来了》;根据戏曲曲调创作的民乐合奏《京调》、声乐曲《西湖美》等。通过将“原汁原味”的音乐作品与后期经过“调味”的音乐作品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接受、了解、喜欢中国传统音乐。

笔者通过对人教版1-9年级的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中涉及到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梳理,发现教材在曲目的选择和内容的设置上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传统音乐

中国古代音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206年)、汉唐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60年)、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1911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传统音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既包括民歌、器乐,也包括戏曲与曲艺以及各种诗词歌赋。

人教版义务教育音乐教材在七年级下册设置了“八音之乐”单元、八年级下册设置了“华夏古韵”单元。“八音之乐”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乐器八音分类法,以及相对应的中国民族乐器与多种演奏形式的器乐曲,如民族管弦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河北民间吹打乐《小放驴》、江南丝竹月《行街》等。“华夏古韵”单元在曲目选择上比较多样,包括古曲《阳关三叠》、宋代歌曲《杏花天影》、古琴曲《流水》、音乐故事《广陵散》以及现代作曲家为中国古代乐器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如骨笛与乐队《原始狩猎图》、埙独奏《哀郢》、编钟曲《楚商》等。在教材的版面设计上,这两个单元更为注重音乐与美术、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采用大量的乐器与器乐演奏图片、中国画作品,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

二、注重传统音乐的地域色彩

中国地大物博,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文化与音乐风格。而这种音乐风格的形成与每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所使用的地方方言,以及本民族的生活习俗等息息相关。人教版义务教育音乐教材在曲目的选择上涵盖了包括汉族二十余民族的音乐,如云南哈尼族民歌《其多列》、鄂伦春族民歌《勇敢的鄂伦春》、四川民歌《数蛤蟆》、柯尔克孜族民歌《幸福花儿开心上》、贵州彝族民歌《阿喽喽》等。通过这些欢快的、旋律简单上口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风格差异。同时,人教版义务教育音乐教材还通过选择大众较为熟悉的经典的民歌作为主要内容,并设计与此民歌相关的拓展练习来让学生了解民歌的流传变异性。如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百卉含英”中就选取了众所周知的江苏民歌《茉莉花》作为唱歌曲目,将东北民歌《茉莉花》作为拓展欣赏。通过分析这两首《茉莉花》的旋律进行特点、演唱所使用的方言、衬词等特点让学生深入了解同一首民歌产生不同风格的原因。

三、注重传统音乐的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以及传媒的作用,原传统音乐的单一表现形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他们需要更多形式的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因此,为适应人们的需求,许多作曲家对原有的民歌、民间乐曲进行大胆地多样地改编,或将多种民族音调融入到作品中,使音乐充满民族韵味。人教版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的根据原民歌改编或根据原民族音调创作的音乐作品。如根据维吾尔族民歌改编的民乐合奏《阿拉木汗》、根据苗族民歌音调创作的口笛独奏《苗岭的早晨》、根据达斡尔民歌创作的歌曲《美丽的家乡》、根据赫哲族民间曲调创作的歌曲《乌苏里船歌》等。这些充满现代气息的具有民族音调风格的创作作品,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四、注重传统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篇2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品质的培养

历史教师为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质,可以通过对历史教材的解析、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后作业的布置等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使其在学生意志品格塑造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一)历史教材的解析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关于人格,意志方面的素材。无论中西文明,都是人类不屈不挠的奋斗史。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在布满荆棘,充满艰辛的到道路上前行。虽然道路艰辛,但是人类凭借其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品格克服了很多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历史教材中有关个人品格意志的素材很多,如通西域的张骞,求佛印度的玄奘,下西洋的郑和,环球航行的麦哲伦等等,这些人无不是经历艰苦的磨难,才最终取得了胜利。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分析,引导学生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意志和精神。

(二)运用情境教学法

由于历史知识是对过去记载,所以很多时候具有不可在现性,学生很难直观感知,有时候甚至会觉得枯燥无味,尤其是对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而言。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就变得尤为重要。

历史教师在讲述历史课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例如情境教学法,就是设置多种情境,如图片情境、角色情境、音像情境等,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很快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拉进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更加清晰的感知历史,了解历史事实,促进学生意志与品格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的时候,可以播放历史电影《鸦片战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学习中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布置开放性作业

历史教师在课后,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的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例如课后阅读或者调查研究,并且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让学生去搜集战争英雄故事,或者采访一些为社会做过贡献的人物,也可以根据自己家乡改革开放的变化进行社会调查,以此来激励学生;也可以考察有关的历史遗迹,培养学生在考察过程中独立完成任务能力,并在考察之后把研究成果用表演、PPT、文字等各种形式展示出来。历史教师在布置作业及其学生完成作业之后,应该重视学生的完成结果,根据完成情况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督促学生养成良好品行。开放式的作业,学生在完成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同程度的困难,在解决这些困难的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和品格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二、在实践中对学生品质的培养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优良的品质与坚韧的意志是每个人在实践活动中与困难作斗争中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的,不是与生俱来就有的。教师应该结合教学、教育工作的需要,经常性地为学生组织适合的的实践活动,如诗朗诵、劳动竞赛、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目的性,并且在课外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

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和历史博物馆,这是对初中生进行意志品质培养的有效课外活动。在进行组织实践活动时候,历史教师需要明确活动的主要目的,不应该毫无目的漫游,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样容易达到有效的目标。在制定活动计划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难度,从易到难有计划地进行,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从容地面对困难,不断地克服困难。在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对活动的结果进行总结,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赞扬和奖励,帮助学生树立勇气和自信,达到增强意志力的目的。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和历史人物开展对学生品格意志的教育活动,例如在学习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 13 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八年级下册第 1 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八年级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九年级上册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等课之后,历史教师可以结合红军精神、国庆节、改革开放等事件组织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举办与此有关的手抄报进行展览,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坚强意志和优良品格。

三、对个体差异性的恰当引导

目前,在学校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仍然按照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便是因材施教问题。教师对不同的学生需要采取不同的人格引导方式,以促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坚韧的意志。例如,对于班级里容易盲从的初中生,历史教师更多的应该去启发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培养其独立自主的人格;而对于怯懦胆小的学生,历史教师应该多角度地鼓励他们去克服困难,增强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对于固执任性的学生,教师则应该从原则性和目的性方面进行培养,使他们理解偏执与任性难成大事;对于缺乏恒心与毅力的学生,教师则应该激发他们斗志,不断鼓励他们,使其形成坚韧精神。

在培养初中生意志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正确的引导,但最重要的是应该教会学生自我锻炼、自我管理的方法。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在逐步的形成,他们正在逐步地认识自我,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品质做出评价。因此,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自我管理的方法如下措施:

(一)制定学习计划。历史教师首先应该教会学生制定合理的历史学习计划,其中包括每天、每周、每月以及学期的学习安排,并且要求学生严格执行。制定这个严格的学习计划本身就可以培养初中生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对此计划严格执行又能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二)与比自己强的同学进行对比。进对比则可以找出差距,进而奋起直追。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有的学生可能在课堂学习方面表现很好,有的学生可能在自我约束方面表现很好。历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与自己周围同学做比较,善于向周围同学学习。(三)坚持自我反思。历史教师应该要求对自己每日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记录和小结,然后检查一天的行为,如果发现缺点,则进行纠正,并且要持之以恒。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坚韧性。

参考文献:

[1]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篇3

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有兴趣学呢?

在新课导入上做文章,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能不能抓住学生的心,导入很关键。

作为历史教师,要避免单一僵化的导入方式——反复采用复习提问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虽然很实用,但用多了会让学生厌烦,对历史课反感,不感兴趣。不妨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因课而异选择导入方式。有的课适合故事导入,可以引入与教材相关的有趣历史故事。形象生动的故事,可吸引学生注意力,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有的课可以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时政要闻(视频)导入,找到历史和现实的契合点,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课可以播放振奋人心、揭示教材核心内容的歌曲进行导入。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北伐战争》一课时,用歌曲《国民革命军歌》导入;在教学八年级下册《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时,用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导入新课,都收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用歌曲导入有诸多好处:可以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体会国民革命军开往北伐战场和志愿军奔赴朝鲜作战的英雄气概;同时歌曲中的“打倒列强、除军阀”和“保和平、卫祖国,也是保家乡”,激发学生探究新课的学习兴趣。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好教材提供的图片和文本资料等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要用不同的、多变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在自己精心备课的同时,还要多向身边的同行观摩学习,把彼此的优点、长处、亮点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作为教学资料的补充,这种活生生的教学资料会让我们的课堂富有活力。

但良好的开端只是成功的一半,有趣又有效的课堂才称得上真正的成功,怎样打造有效课堂呢?

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引导学生把教材要点变成琅琅上口的顺口溜:“1934离瑞金,工农红军去长征,突破四道封锁线,人员损失已过半,强渡乌江到遵义,生死攸关转折点,四渡赤水乱计划,急渡金沙跳重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来到陕甘根据地,1936会宁聚,红军长征终结束。”这样的总结,知识简洁凝练,减轻了学生负担,易于学生记忆,学生会心一笑,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我在历史教学中还非常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感知历史发展的脉络,在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时,我先要求学生看单元学习主题,了解这一单元的核心内容,再看本单元由哪几个课题组成,在初步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单元各课之间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以及与单元学习主题的关系,从而认识到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西方的政治制度——西方的思想文化这一过程,中国的先贤志士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探索过程。这样,学生对各单元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对各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历史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从而初步懂得了学习历史的方法。有了好的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提高学习效率和应试能力。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篇4

教材分析

1. 教 材特点

教材选用最新版的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主要复习以下内容:

《中国历史》分了四册,其中七年级上册和下册为中国古代史,主要让学生知道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隋唐以及元明清时期的历史演变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及与世界的交往等情况。

八年级上册的内容是我国的近代时期的历史,讲述了中国近代时期外国的侵略及民族抗争、革命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分析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国近代反抗外国侵略的主要经过,中国格局的变化。

八年级下册主要是中国现代史,介绍了中国是如何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有哪些成功的地方,又有哪些挫折和失误,最后又是如何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介绍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等等。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国家的重新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侵略与反抗、近代化的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经济、文化与社会牛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等基础知识。

2、让学生在掌握以上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综合、归纳、分析、比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历史课的复习,让学生明白历史的发展大趋势,知道科技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树立科学发展观。

四、主要措施:

1、对优生要求除了掌握教学大纲上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在思想认识、能力培养上达到自我运用的水平,学会运用辨证唯物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上课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后多交流,通过培尖的形式加以沟通;作业布置加大难度,多布置分析性的作业;以面批为主。

2、对差生要求完成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操,上课认真督促、作业以面批为主;课后多补差;经常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了解思想动态,鼓励学生上进。

3、备课:深入钻研现行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与要求,作好学期教学总体安排,根据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明确本章、本课的教学目的与任务。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知识体系,明确每个单元与每节课的任务,找出重、难点,注意掌握各课的内在联系,准确掌握历史课本中史实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结合教材,注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教案要能体现出教学的主要手段,全面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教学过程中。每节课要有简明、系统、突出重点、层次分明的板书设计。

3、结合教材,结合实际使用得体的教学方法。做到讲练结合,点面结合,图文结合,重点突出,师生互动。语言力争准确、简单、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4、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审题能力及回答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收集、整理、阅读历史资料,注意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自由阅读卡”,上好活动课,组织兴趣小组开展课外活动。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篇5

一、教科书图文史呈现教育规整的历史图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17年,老师们都很忙,手上的教科书不停地更换。刚熟悉的教科书,又被换掉。有时候还刚用了一年。有时要自己编教科书,刚编好了一些,又立马不让接着编,也不让用了。

1949-1966年,这17年是新中国进行教育规整的重要时期。从其教科书中,我们看到三种教育力量博弈的复杂局面,我们也看到一个频繁多变的学校和非常忙碌的老师。

1949年秋季,各地学生们拿着的教科书大都是原先学校使用着的,并无多大变化。到1951年秋季,各地学生拿到了一套全国通用的教科书。这是人教社第一套全国通用教科书。其中的语文、历史、地理等文科,改编自原解放区和原国统区的教科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主要改编自东北人民政府编译的苏联教科书。这套没有用多久,其中不同学科的教科书也在不断变化。1954年秋季开学,原来国语老师变成了语文老师,因为手中的“国语”教科书换成了“语文”教科书。这是“语文”这个词正式出现在新中国学校教育中代表一门重要学科。老师向学生解释到,以后我们的“语文”课,要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即语和文。这一解释便定格了新中国的语文教育,延续至今。

1956年秋季开学,老师们拿到一套新的教科书,这是第二套全国通用教科书。老师们看到这套教科书还有教学大纲,大部分科目甚至有教学参考书。但是,一些科目教科书的内容结构被改变了。中学地理老师发现,原来“地理”教科书变成“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国经济地理”几个分册。中学历史老师发现,原先一本“历史”教科书也变成“世界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史”几分册。学校里还出现了外语、音乐等教科书,体育、图画也以教学参考书的形式出现。老师们明白,现在全社会都在学习苏联,教育也要改变以前的做法,全面向苏联学习。使用这套教科书时,老师们明显感觉到知识体系更严整,内容也更多了。不过,如果还按照以前的教学安排,一个学期就教不完教学大纲要求的任务了。因此,这套教科书使用时间不到两年,一些地区教育部门就集中向上反映 “要求高,分量重,内容深”,“教与学都过于紧张”。而教育部也早早意识到了这一问题,1957年8月先后了一系列精简中小学教科书的通知①。教育部解释精简教科书的目的在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克服教师“赶进度”、学生“囫囵吞枣”的现象。这时恰好是出版的一年后。作为教科书来讲,这更新速度也是所向披靡了。然而,1958年这套教科书还是被淘汰了。

1958年秋季开学时,《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表扬了河南省农业林业教育工作者,他们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就编写出了高等、中等、初等三级农林学校整套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表扬他们从本国和本省的实际出发,和实际相结合,坚决克服教条主义。社论还提出,教材要中央编、地方编、专家编、教师和群众也可以编 [1 ]。全国立马掀起了一场编写教科书运动。大部分地区的教育部门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编写新的教科书,一般是对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科书进行修改、删除和补充。也有一些省市和师范院校,干脆编写了整套九年制、十年制中小学教科书。这次编写教科书的速度也是风驰电掣的。1960年7月15日到9月7日,不到50天的时间,湖南省教育厅就组织了全省中小学教师和部分师范院校的教师共280人,编写出了一整套中小学十年制教科书 [2 ]。其他省市也一样。老师们都知道,全国其他行业的同志都在“”,教育行业自然也不会落后。所以,编写教科书速度要快,数量要多才好。当然质量也要好才行。

1960年秋季开学,上海市小学五年制的数学老师拿到的一套教科书,这套的内容比原先版本精简浓缩了许多。他看到这十册数学教科书中包含了许多初中的内容,比如代数、平面几何等。同时又删去了很多算术方面的知识,例如整数运算中的循环原来一般有七个,现在被删减到只保留了三个循环。该套教科书的简介解释,这是为了使学生腾出时间,抓住重点,学好最必要的知识,避免让学生陷入繁琐的数字计算之中 [3 ]。然而,这些由相关教育工作者们大幅并快速地修改、删除、编写的教科书,因质量不好,没过一两年就被禁止使用了。

1962年秋季开学后,各学科老师们陆续拿到的是国家统一编写的教科书。这比前几年地方编写的教科书,内容增加了,难度和强度也增加了,编写的质量也整体提高了许多。十二年制的小学语文老师,拿到人教社1963年编写的语文教科书时看到,这套书每册课文都有所增加,460篇课文中要求背诵240篇。每课之后有练习题,每个单元之后也有练习题。内容包括字、词、句、篇、标点、阅读和作文,形式多样。另外,还安排了近30种应用文的练习。中学的化学老师发现人教社1963年新编的化学教科书中的编排体系改变了,突出基本概念的学习,强化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础技能的训练,不像以前“以生产为纲”来组织课程内容了。老师们还发现,这些新编的教科书形式上也美观大方,封面色彩艳丽丰富,书内也增加了许多插图。

1949-1966年,新中国教育发展最初的17年,教科书领域当中有着诸多改革尝试。基本上每过几年,学生拿到的教科书就会有所不同。老师们都很忙,手上的教科书不停地更换。刚熟悉的教科书,又被换掉。有时候还刚用了一年。有时要自己编教科书,刚编好了,又立马不让自己编了也不让用了。借由这17年的教科书文本,我们看到一副教育图景,里面有非常忙碌的学校和非常忙碌的老师。

二、教科书图文史呈现教育异变的历史图景

上海市幼儿园的教师拿到了一本《思想教育课》,很难想象老师拿到书的心情,更难想象的是老师是怎样教学的。

1966-1977年,这十年的课本②中呈现出脱离常态的教育模式。借由这些课本,我们看到一个结构异变的学校,一个“砸烂”课本的学校。

1966年秋季开学,学生们手上的课本“砸烂”了。但是新的课本还没有送来,教师们只好断断续续地展开一些教学活动以维持,有的老师干脆直接用著作作为教材。一些学校为了方便教学,将著作印刷成教科书的版本形式,作为学校的正式课本使用。

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关于处理当前中学教材的请示报告③时批示:中学所有教材,没有以思想挂帅,没有突出无产阶级政治,违背了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违背了教育方针,不能再用。这些教材未印的均应停止印刷,已印过的也要停止发行。中学历史课暂停开设。政治和语文合并,以著作为基本教材,选读“”的文章和革命作品。教育部应积极组织力量,重新编写中学各科教材,包括小学教材。同时指示,不论高小或初小都要学习著作,初小各年级学,高小可以学“老三篇”④,以及其他适合小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语文程度的一些文章。

也就是从这里开始,新中国教育全面否定了建国初期17年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异变的教育模式。这时的课本最常用 “红色”,红太阳、红旗、红字、红色的等是课程的主题图案。为了表达课本是在思想统帅下编写的,封面上的主要图案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围绕像组成的象征性图案,或是围绕语录、红宝书组成的象征性图案;另一种是隐喻性的图案,如红太阳、红灯笼、红旗、红花、向日葵等 [2 ]。

1967年,学校有了新编的课本。上海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老师,打开课本第三册,第一页写着语录,还印有像,章节头安排最高指示。翻到第二页,他依照课本所写的教法指导学生:“从上面各题的计算,可以看出多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两位数加减法一样的。教导我们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做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分析方法。” [2 ]1969年,广州市的小学英语老师带领学生们在教室里读着:Long live Chairman Mao! A long,long life to Chairman Mao!Wish Chairman Mao a long life!差不多同一时期,上海市幼儿园老师拿到一本《思想教育课》,很难想象老师拿到书时的心情,更难想象的是老师是怎样教学的。新中国成立初期17年频繁变化摸索的教育及教科书,到这里被完全“砸烂”。

1966-1977年,经由这些课本,我们看到了新中国教育十年异变的细节。这些政治统领的学科课本,也为教育研究呈现了一个最佳观察标本。

三、教科书图文史呈现教育回归的历史图景

1977年,老师回到讲台上,规定学生们将手背在身后,防止他们不认真听讲。

1977年,邓小平主持科学和教育工作。同年8月8日,他发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的讲话,对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起到了重大的指引作用。这之后,上海市幼儿园的老师不用再教《思想教育课》,上海市小学数学老师不用再告诉学生的教导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广州市的小学英语老师也不用再带着学生读Long live Chairman Mao……这时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实行十年制的中小学教育⑤。老师们拿着新编的教科书,重新回到讲台上,规定学生将手背在身后,防止他们不认真听讲。这图景便是这阶段新中国教育的一个生动微缩。刚走出的不良影响,重新起步回归教育本身。然而,也许是过于迫切的动机,也引发了诸多问题。例如,在处理德智体美劳各育之间的关系,处理全面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学习与身心发展的关系等重要教育问题上,需要新中国教育进入下一阶段更深入的改革。

1978年春季开学,浙江省初三英语老师拿到了新的教科书,发现新增加了一些与学生相关的内容。例如,第五课是A PAGE FROM A PUPIL’S DIARY(学生日记中的一页)。不过,还是有以前课本的影子。例如,第八课是QUOTAIONS FROM CHAIRMAN MAO(语录) [4 ]。这套教科书是浙江省根据本省的课本改编而来,自然是有相似之处。当时,其他大部分省市的做法也一样。在1978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撰的十年制中小学教科书出版前,他们暂时用各地区改编的教科书。正如初三英语老师看到的一样,这些教科书增减了一些内容,但仍然还有课本的影子。

1978年秋季开学,大部分省市的老师们都拿到人教社新编十年制中小学教科书。这是“”结束后的第一套全国通用的教科书,质量明显提升,内容上也有新的气象。初中历史老师拿到的《中国历史》教科书,第一册有“孔子的思想” [2 ]一课,这与原先的表述(“孔子的反动思想”)不同了。中学物理老师按照教科书的介绍教育学生:我们应该努力运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 ]。不过,这套教科书明显难了许多。很多地方的学校,都觉得本校的师资力量不够,教学设备也很难达到教科书的要求,而且内容也过多,教学安排不过来⑥。于是,1981年,教育部颁布《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同时又制定了《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4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这一系列的文件,意在通过减少内容或拉长学习年限的方式来缓解教科书中存在的难度过高的问题。这时,全国中小学有的地方还是十年制,有的地方已经改成了十二年制。

1982年秋季开学,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的老师最早拿到了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封面上有个明显的“6”字⑦。这套教科书由四省市联合编写,改编自1978年人教社的十年制中小学教科书。其中,编排体例都一样,原本小学阶段五年的内容重新组编成六年。教师们感到难度的确下降了。后来,全国大部分省市的小学老师都拿到了这套书来教学。几经修改,最终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全国各地教学需要、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相差十万八千里,人教社也很难编出一套让大家都满意的教科书。

1990年秋季开学,上海市中小学一年级的老师拿到了本市编写的上海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浙江省中小学一年级老师拿到了本省的实验教科书。1993年秋季开学,教育部推出五套半教科书被推荐给全国各地学校选用。教育部期望通过提供不同程度、不同地区的教科书来适应全国各地的教育情况的差异。这便是新中国教育史上有名的“八套半教科书”⑧。这“八套半教科书”供“九年义务教育”⑨使用,其中只有一套院编写的教科书,因编写力量和经费等问题半路夭折。当时,使用这套教科书的中小学的老师,还拿到了丰富的配套用书,包括学生的练习册、实验册、地图册、地图册、教师用书、教学挂图以及录音带、录像带等辅助教学工具。

也就是从这时期新中国的教育开始走向丰富多样的发展局势。宏观上,考虑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差异实施教育,为学校提供可选择的教科书、可供选择的学校制度。微观层面,越来越看重学生的个体特征的差异。那种老师站在讲台上,请学生将手背在身后的教育教学形式,正在逐渐退出新中国教育的舞台。这也为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埋下了伏笔。

四、教科书图文史呈现课程改革的教育图景

2001年,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小学老师,告诉学生新的教科书里有一位小伙伴陪大家一起学习。中学老师,告诉学生教科书里有很多问题,老师等着大家来探究。

2001年秋季开学,一些地区⑩的老师发现一直以来指导帮助自己教学的《教学大纲》变成了《课程标准》。在北京市上学的一年级学生,回到家按照老师的要求,请爸爸妈妈打开这本教科书,因为里面有段“给家长的话”:

翻开这本教科书,您会发现,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是伴随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其目的是通过游戏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6 ]。

家长读到这段话时很惊讶,这门课似乎就是以前自己学过的《思想品德》。但是,这本16开的书,印刷精美,五彩缤纷的画面旁只有少量的文字。教科书中还有一位叫做“贝贝”的小兔子伴随孩子一起学习。孩子很喜欢这本书,拿着爱不释手。他们记得自己的教科书,似乎没有这样“亲切”过。

这是人教社出版的《品德与生活》,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撰的教科书,暂时只供应部分地区的学校使用。这个看似平常的教育图景中透露出新中国教育一次不寻常的转身。2001年9月,教育部审定通过了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49种中小学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并推行到38个部级实验区试用。这是新中国教育一个非常忙碌的年份,这年开启了力度最大的一次教育改革11。到2015年秋季开学,全国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几乎都拿到了新课程标准教科书。

全国各大出版社从这时开始也围绕着学校忙碌了起来。这热闹情景曾在新中国成立前出现过,被学者称为“教科书的黄金三十年” [7 ]。与之相对应的“民国教育”,今天仍不断被提起。与民国时期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世界书局等出版社相互竞争出版教科书的热闹情景相似,各大出版机构,如人教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凤凰出版集团、广东省出版集团、湖南出版集团等相继参与中小学教科书的开发。这些为新中国教育出版教科书的机构,首先需要向教育部提交申请编写教科书的立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申请者的资质、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体系结构及教科书的适用范围等进行审核。每年6月底和12底前通知申请人,是否立项。最后,将编写好的教科书提交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或省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通过审定的教科书,再由各省市的教材选用委员会负责选用。这是一个相当严整的教科书审定制度,新中国教育在前一阶段为满足各地区差异的“八套半教科书”之基础上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截至2009年春,共有84家出版社开发的新课标教科书通过教育部审定,其中包括:“六三”学制小学10个学科115套、初中19个学科116套,“五四”学制小学7个学科10套、初中11个学科20套,普通高中18个学科71套 [8 ]。2015年秋季开学,全国的中小学生都拿到这些新编的新课程标准教科书。这些教科书的出版使得过去“一纲一本”被打破,打开教科书多样化出版的局面。中小学可以在通过审定的多套教科书中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教科书。这一改变,解决了长期以来教育大一统局面无法适应中国各地教育实践需要差异的问题,是新中国第一次全面放开教科书的编撰。大力度的教科书制度改革,意味着新中国对教育之理解,较之前几个阶段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如何呈现教育的基本面貌?以描述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形态为主的形式,呈现教育历史的基本面貌,似乎总过于宏观,与真实的教育活动中隔着一层模糊。使人很难想象历史中的教育活动如何展开:什么样的读书声从当时的教室传出?什么样的习题被写进当时的练习本?什么样的试题需要当时的学生回答?……这些体现教育基本面貌的问题,难以在宏观的教育史叙述中找到清晰的答案。《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图文史》梳理新中国60多年的各科教科书,全景图式地呈现出新中国教育的基本面貌,回答了这些细枝末节且又不可缺失的问题。

注 释:

① 1957年8月《关于精简小学语文、历史、地理教材的通知》和《关于中学历史、地理、物理、生物等教科书的精简办法》。

② “”期间的学校用书被称为课本,因它不具备反应教科书所应有的分年级、分学科等基本形态。

③ 《关于1966-1967学年度中学政治、语文、历史教材处理意见的请示报告》

④ 《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

⑤ 1978年1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发行《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77年到1979年期间,陆续颁布十年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

⑥ 这套教科书的主要问题是内容深、难度大、分量重。各地学校意见较大。因此,这套通用教科书出版不久,教育部马上就面对一个如何降低教科书难度的问题。

⑦ 1980年12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中小学学制准备从十年制改为十二年制,今后一段时间内可以五年制和六年制并存,城市小学可先试行六年制,农村小学学制暂不动。当时,北京、天津、上海和浙江率先试行。1981年3月13日,教育部就城市小学试行六年制问题发出通知,提出除北京、上海、天津可先行试点外,其他省市的城市是否试行,要慎重研究。

⑧ 八套半义务教育教科书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两套(分别供应“六三”制和“五四”制);北京师范大学的供“五四”制的一套;广东省教育厅、福建省教委、海南省教育厅和华南师范大学组织编写的“沿海版”一套;四川省教委、西南师范大学合作编写的“内地版”一套;浙江省编写的实验教科书一套;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上海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一套;河北省教委研编写的复式小学教科书一套;八所高师院校合作的义务教科书一套。

⑨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提出“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⑩ 2001年9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38个部级实验区。

11 2001年,教育部开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28.

[2]石 鸥,方成智.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下)[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106,257,295,8,182.

[3]数学教学编辑部.五年制中小学数学课本简介[J].数学教学,1960(5):10.

[4]浙江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浙江省中学试用课本 英语(第六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77:25.

[5]中小学通用教材物理编写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试用本)物理(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3-4.

[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

[7]石 鸥,吴小鸥.简明中国教科书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5.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篇6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成效

(一)突出机制创新。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上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的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在县史志办下设办公室。县政府将史志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每年与县史志办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年终进行考核。县上将县史志办负责人列为县旅游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县规划委员会公众委员、县黄帝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县党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做到了认识、领导、机构、编制、经费、设施、规划、工作“八到位”,确保了史志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20xx年12月,县史志办代表甘肃省推荐参加全国先进集体表彰;20xx年10月22日至29日,在甘肃史志网进行了公示。三是强化学习培训。坚持每周政治业务学习制度,组织全办人员认真学理论、钻业务。先后撰写论文50 多篇,在市级以上各类业务研讨会上交流10篇(次)。 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为史志人员提供各种学习培训机会,3人(次)先后参加省级以上的史志业务培训。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围绕“双联”行动,改进工作作风,在帮助宫河镇宫河村完善经济发展思路,深入贫困户扶本扶志的同时,为宫河村图书室两次捐赠图书135册(套),价值8661.8元。围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有关要求,积极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党建、综治、计划生育等工作。完善制定了《县地方史志办公室管理制度汇编》,建立和完善机关工作、学习、财务、档案、文件收发等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健全岗位考核制度,制定了《岗位责任考核制度》,将全办人员的分工职责量化、细化、具体化,并将考核情况与年底评选先进挂钩,充分调动了全办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突出工作落实。

一是完成了《年鉴》编纂任务。从2010年起,上接县志下限,连续5年编纂出版《年鉴》5本,即2007至20xx卷。在全省率先实现志鉴并举,年鉴编纂日臻成熟,内容不断创新。《年鉴》分类目、栏目、分目、条目4个层次,类目达到27个,完善年鉴作为续修志书载体必有的资料元素,对体例、内容等不断予以调整,增加“镜像历史——留在大地上的红色记忆”(是10多年搜集红色老照片的集大成)、历史档案、表格等内容,约90万字,更具资料性、珍藏性和可读性。二是完成了部门志编纂任务。完成《县教育志》的编纂和初审,这是继《县国土资源志》出版后,县完成的第二部部门志。三是完成了旧志整理任务。先后点校出版清乾隆《县志》(2005年)、清乾隆《新修庆阳府志》(2013年5月出版,20xx年7月9日获XX市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庆阳府志续稿》(2013年10月出版)后,初步完成了卷帙浩繁、号称“文史硬骨头”的民国慕寿祺纂《甘宁青史略》的标点、数字化处理工作。四是完成了《XX县志》初审工作。提出了结构、资料、语言、规范4方面修改意见100余条2万余字,赢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三)突出地方史挖掘。

一是编写地情资料。完成了《县民间文艺大系》(含民间故事、歌谣、方言对联游艺3卷)的三校工作。现正在办理正式书号,12月底前可望正式出版;审阅并对《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第一卷)进行统稿,订正错讹,补充资料,重新撰写有关节、目。对原驻防庆阳的三八五旅副旅长陈伯钧所著《陈伯钧日记》进行整理,辑出《陈伯钧庆阳日记》加注出版。二是拓展服务领域。参加了《县文史资料选辑》编委会的组织工作,并撰写了红色文化部分内容;独立编撰完善了《金石录》;独立完XX县人武部《县革命斗争史展馆》的布展工作,完XX县档案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记忆》大型图文展览的布展工作,撰写前言、结束语及5大版块的文字资料,提供配文照片230张、各类表格11张;独立完XX县委统战部《回民支队》大型图文展览的布展工作;完成了县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布展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先后投资购买1930年代至1940年代中共中央的机关报《新中华报》《红色中华》《解放日报》影印合订本15本及大量有关反映关中分区新正县的历史资料数十种,并对刊载的陇东分区、关中分区史料组织进行筛选、整理工作,已完成任务的二分之一,完成《〈新中华报〉〈红色中华〉〈解放日报〉索引(陇东部分)》及《〈新中华报〉〈红色中华〉〈解放日报〉索引(关中部分)》;指导帮助XX县公安局编辑人员进行《XX县公安志》的编纂,参与设计篇章、提供资料、修改文字。该志已由甘肃文化出版社20xx年1月出版。持续进行地方文史资料的征集和挖掘,先后征集老照片30余幅、县籍闻人图书资料150余册、民间歌谣116首。三是建成了县地方史志资料馆。该馆藏地情资料图书达4000余册,已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查阅服务20余次

(四)突出宣传推介。

一是开展宣传活动。坚持以“三下乡”“法制宣传日”等活动为平台,印发相关宣传资料,积极开展史志条例规定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活动。为县文联县籍文艺作品展览提供图书230册;为县委组织部、团县委举办的践行群众路线青年辩论赛提供奖品图书《县志》21套;为XX市委组织部图书室提供图书3种、6套。二是完善史志网站。2011年5月,地方史志网站建成,几年来累计点击量约万人。为宣传推介地方历史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窗口,架起了地方史志部门与外界联系的桥梁。三是注重文史撰稿。先后参加在XX市举办的“甘肃省历史学会第23届年会及XX市历史学会第6届年会”,XX市纪委、组织部、机关工委举办的“改进作风,提高效能,优化环境”征文活动,在XX县举办的“王符、范仲淹学术研讨会”等各种学术交流会,提交《庆阳革命史料整理与编纂研究刍谈》《浅析陇东老区革命文学影响》《陇东老区妇女运动的经验与影响》《民主革命时期新正县支前运动》《南梁精神与甘肃红色文化资源高层论坛论文集》《浅谈改进作风与增进干群关系》等论文、诗歌、小说、民间故事、散文50余篇,刊发于《甘肃史志》《庆阳党史研究》《牛苑》《子午文学》《黄帝文化》等刊物。其中文史稿件达30余篇。

二、20xx年工作成效

20xx年,我县史志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统揽,以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甘肃省地方志工作规定》为指针,以市政府与县政府签订的地方史志工作考核责任书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抓好“规定动作”,积极创新“自选动作”,以志鉴编纂、党史研究、旧志整理、服务社会等为重点,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兢兢业业,紧紧张张,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年鉴编纂持续不断。

一是《年鉴·20xx》按照“整体思考、合理取舍、突出特色、科学分类”的原则,在年鉴编纂上,强化质量意识,力求打造精品。对年鉴的编纂方式及内容进行部分改革,分类目、栏目、分目、条目4个层次,对结构、体例、版式等予以调整,增加红色老照片、历史档案等内容,采用条目体形式编纂,完善了年鉴体例。全鉴类目达到27个(特载、大事记、县情概览、乡村概况、机构与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县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县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县委员会、社会团体、社会生活、法治、军事、综合管理、农业·农村建设、工业·信息化、交通、城建·环保、财税·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科教文卫、视察·调查·公报、年度人物、艺文、档案钩沉、附录),约90万字,更具资料性、价值性、完整性和可读性。着眼于锻炼提高,继续设立执行副主编。《年鉴·20xx》初稿已完成,将于本月中旬印刷出版。二是为贯彻落实好省、市“着力实施文化产业精品工程”及省方志委“提炼文字、压缩篇幅”的要求,突出地方特色、时代特色及行业特色。完成《甘肃年鉴·20xx》《庆阳年鉴·20xx》县资料的搜集、整理、上报工作。

(二)党史研究编研并进。

一是完成了《陈伯钧庆阳日记》(1936—1945)辑注工作。该书辑录了陈伯钧1936年11月至12月任红六军团军团长和红军随营学校及红军大学第二校负责人率部长征行经庆阳、1937年1月任红六军团军团长率部奉命南调陕西行经庆阳、1942年2月至1945年8月任三八五旅副旅长驻防庆阳3个时段的日记,约19.5万字。尤其是1942年2月至1945年8月三八五旅驻防庆阳一段的日记,内容十分丰富。同时,《陈伯钧庆阳日记》也披露了许多难得的史料。如:“二团三营营长贾文义率领十人拖枪叛变”(1943年3月8日日记)、旅“卫生部书记冯步骧自杀于警卫班”(1943年4月16日日记)、七七o团辎重营营长方和明西华池粮食集上打人并捆出伤痕的问题(1943年6月16日、17日日记)、“枪毙了两个逃跑的首要分子”(1943年7月7日日记)等。这些资料,对深化党史、军史多方面的研究,很有裨益。聂荣臻元帅称:“他留下的珍贵日记,从一个侧面,如实生动地反映了我党我军斗争历史的一部分。读后,会使我们对党的这段光辉而又曲折的历史有更感性更深刻的认识。”辑注者反复阅读日记,参考了大量书籍,全书作注325条。并撰写了《整理说明》《附录》(含《陈伯钧小传》《红六军团、三八五旅序列》《陈伯钧日记评介》3部分)《后记》,编排了照片、目录,总页数计420页。将印刷版交付文印铺子,嘱其打出小样,再行校对后,即可正式印刷。二是完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第一卷)的审稿工作。县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王立明作为特邀审稿,润色文字,订正讹误,补充资料(含照片68张),调整篇目,重写了有关节目,增加篇幅约80页约5万字。三是组织全体人员进行1941至1947年中共中央的机关报《解放日报》刊载陇东分区、关中分区史料的筛选、整理工作。已整理至1946年,预计该项工作将于12月底前全面完成。

(三)旧志整理成效显著。

积极拓宽史志工作领域,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完成民国慕寿祺纂《甘宁青史略》的标点、数字化处理工作。此次校勘按照印刷版式,脚注、行距、不同体裁采用不同字体,一次规范到位。校勘古籍之难,一在句读。因人名、族名、山名、水名、官名等,有一至三字者,更多有七八字者,不识古意,断难正确下笔。二在纠错。古籍撰写,统合群书,难免鲁鱼豕亥,更有脱(遗漏文字)、衍(臆增文字)、倒(颠倒文字),甚至张冠李戴者,发现者不易,遑论纠错。其间需查阅大量资料,了解当时历史情境,理解句意,读之标识,对照原文一字一句订对标点、字词,疑难之处略加页下注释,对原稿错误之处详出《校勘记》。全书共5册(正编29卷、副编11卷共计40卷)、220万字(初稿打出a4页面3800页),至目前精心校勘、注释了4册,180万字,预计该项工作约在12月底前完成。

(四)文史撰稿成果丰硕。

积极参加由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XX市委举办的“红军长征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研讨会征文”及由XX县政协、XX市范仲淹研究会、陇东学院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联办的“狄仁杰、范仲淹思想与陇东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研讨会”两项论文活动,提交《陕甘革命根据地是党中央和红军长征“落脚点”研究》《陕甘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原因》《红军落脚陕甘边的历史原因》《范仲淹思想对赵邦清的影响》《XX县金代名人张中彦、张中孚》《浅论廉吏赵邦清为官之道的现实启示》《宁州人的狄公情结》7篇,并在《甘肃史志》《黄帝文化研究》《牛苑》等刊物发表《中国共产党历史“十个之最”》《出土“唐咸亨奉为大唐皇帝敬造砖浮图铭并序碑”——县域为周先祖发祥地又添新佐证》《西北局召开奖励大会,毛泽东亲笔题词》等4篇。另外,还撰写了《陈家坡会议到底是谁主持的?》《刘林圃与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的诞生》《1935年九十月间西北根据地错误“肃反”的起因经过》等文史资料10多篇,分别投往《甘肃史志》《甘肃党史研究》《庆阳党史研究》《XX市文史资料选辑》《县文史资料选辑》,正待发表。

(五)社会服务拓展延伸。

一是为即将建成的县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布展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先后投入巨资购买1930年代至1940年代中共中央的机关报《新中华报》《解放日报》影印合订本15本及大量有关反映关中分区新正县的历史资料数十种。二是参加《XX县志》初审会,提交3万字的修改意见,得到与会人员的好评并与采纳。三是参加《县教育志》终审会,提交2万字的修改意见,得到与会人员及县上领导的好评并与采纳。四是完成精准扶贫工作。与所联宫河镇宫河村群众接地气、摸实情,开展帮办实事活动。先后5次深入宫河村调查核实,最终识别出20户90口人符合精准扶贫条件,对帮扶对象名单进行公示。随后制定了《宫河村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确定了以种植地膜玉米为龙头,养羊、养鸡为辅的产业发展思路。并对未来三年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居住条件等进行了规划,完善了贫困户基础数据资料录入与省市精准扶贫大数据库资料对接等相关工作。

(六)学习教育成效明显。

按照“抓质量,志书出精品,抓管理,服务上水平,抓创新,业务上台阶”的要求,在工作中倡导开展“三学四比一争”(学理论、学业务、学典型,比成绩、比素质、比效率、比贡献,争创一流业绩)活动,着力把职工培养成能说、会写、善协调、能干事的综合型人才。组织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力争做到“工作创一流,名次争上游”,提高了全体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先后订阅《中国地方志》《甘肃史志》《新华文摘》《党史信息报》《甘肃日报》《陇东报》等10多种报刊杂志,从“孔夫子旧书网”等处购买专业书籍《二十五史》,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22册),翦伯赞、蔡美彪主编的《中国通史》(10册),及《陕西通史》《宁夏通史》《青海通史》《西夏通史》等各类专业书籍500余册。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观看《百团大战》《苦难辉煌》等文献电视专题片。坚持记笔记、写心得、座谈交流,全年一般干部每人记学习笔记2万字,科级干部达到3万字以上,人均撰写心得体会达到3篇以上。

三、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县史志工作存在问题是:一是经费偏少。20xx年,县财政预算砍掉5万元,致使《民间文艺大系》无法正常出版。二是队伍整体素质、工作水平仍有待于提高。虽然我们通过各种活动锻炼队伍,但仍存在工作人员精品意识不强,工作水平提高不快等现象。三是人员偏少,多次请求增加编制未果。县史志办虽然听起来是个小单位,但所承担的工作量并不少于其他单位。每年除编纂志鉴外,还参与旧志整理、服务社会等多项工作,存在着人力偏少问题。

四、“十三五”工作思路及20xx年工作重点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篇7

一、结合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自觉学习

在学习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第3课《华夏之祖》时,笔者先设问题引入:①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为什么说我们是炎黄子孙?学生很积极发言,但总是说得不清楚。老师便指导学生阅读、讨论,他们认真看完教材之后就能完整回答这些问题。②老师板书“黄帝和皇帝”后问:这两个词是否有写错?两者有什么区别?学生争论十分激烈,很快有同学主动回答了问题,并准确的区分开来。③活动:老师背诵的诗《送瘟神》,然后投影“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并让学生朗读这两句诗,老师略析诗后问:“舜尧”是哪个时候的人物?诗中的“舜尧”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又能引用这个两人物?学生又议论纷纷,有同学还提出问题:老师,课文介绍的是“尧”先出现,“舜”是继承“尧”的位置,为什么诗中写成“舜尧”(是写诗时为了与前句“条”字押韵,故意写“舜尧”,也起到强调的作用),学生这样问正是老师要推崇这首诗的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了解尧、舜等历史人物的兴趣;向学生渗透律诗的知识;感悟的文化修养,学习善于读书学习的精神。其实在初一“历史”中,许多课文也可以这样讲读,因为初一历史主要叙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变迁和中国文化的发展。

二、结合乡土历史或时事新闻,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

学困生的时事触觉较敏锐,对乡土历史和时事新闻很感兴趣。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结合乡土历史或时事新闻,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历史知识。如在学习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1课《鸦片战争》时,先提出:古代禁烟(鸦片)斗争英雄是谁?早期主战场就在我们身边,你能举例证明吗?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不用多思考就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也很快就举了一大堆例子,有个别学生还拿出照片作例子,因为他们参加了对南沙区鸦片战争遗址的调查(老师也投影了本地区鸦片战争的遗址佐证)。这时学生很想了解曾发生在身边的历史事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鸦片战争的知识。活动:要求学生课后开展社会调查,调查“冯马庙”的历史文化,学生很感兴趣,积极参与。又如在历史九年级下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课文中,学习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一目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体制的弊端,就以我国早期社会问题为例进行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体制的影响,直到结束,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采用苏联模式,实行计划经济,一切都是集体所有,结果国家生产技术落后,物资缺乏,商品只能凭票供应,人民过着贫困生活。而改革开放后,社会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丰富,人民过着富足生活。这样作比较学生更容易理解苏联模式的“弊端”。学生对自己长辈的生活状况(事情)很感兴趣,很想了解清楚,所以继续开展课后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前辈调查改革开放前当地人生活情况。这样不但加深了对“弊端”的理解,还对学生进行了国情教育。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篇8

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部分,分单元,分章节,依据课程标准和考点要求复习,强化知识点,考点,夯实基础,培养基本技能。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和党--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历史课的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本学期主要学习世界历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基本情况本期我任教九年级历史课,加上是毕业班,所以更加不能放松了,要为同学们赢取更多更宝贵的复习时间,将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生动的讲述,学生就定能将历史知识学好。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历史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世界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较中国与其它各国的差异,以此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19课,结合历年中考要求,重点为近代史以后的内容。每课的内容多,知识点多,且容易混淆,要记忆的图形也多,教师要教会学生理解,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本学期讲授的《世界历史》下册,基本内容分为两部分。

1.1917—1945年是十月革命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②“一战”后建立的凡-华体系,暂时协调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1929—1933大危机的发生,又一次激化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实现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德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分别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

③德,意,日法西斯不断侵略扩张,而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终于导致二战的全面爆发;世界各国人民展开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二战给参战各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同时,也对战后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945年9月“二战”结束至今,是世界的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两极格局形成—演变—解体,随之向多极化过渡。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

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强。这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

和平和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五.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环境。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分析回答问题,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探索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各种课堂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制作历史课件,辅助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教学活动。

5、认真搞好中考历史复习,确保学生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6.加强课外辅导和晚自习指导,协调班级发展,以便每个学生顺利毕业、升学。

六.教学进度安排:

本期教学共约16周,共32课时,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新课教学:其中

第1--6周12课时讲授《世界历史》下册1---18课(包括1节晚自习课)

第二阶段:会考总复习,其中:

第7---8周,4课时复习中国古代史

第9---17周,6课时复习中国近现代史

第12---14周,4课时复习世界历史

第15——16周,4课时综合复习,考前强化训练。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2一、目的要求

1.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世界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讲授的《世界历史》下册,基本内容分为两部分。

1.1917—1945年是十月革命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②“一战”后建立的凡-华体系,暂时协调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但1929—1933大危机的发生,又一次激化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实现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德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分别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

③德,意,日法西斯不断侵略扩张,而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终于导致二战的全面爆发;世界各国人民展开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二战给参战各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同时,也对战后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945年9月“二战”结束至今,是世界的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两极格局形成—演变—解体,随之向多极化过渡。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

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促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强。这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和平和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以上内容,即是本学期讲授的重点内容。

三、学生情况分析

各班学习基础不平衡,有些同学基础差,所以本期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以利他们能够顺利毕业。

四、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法环境。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分析回答问题,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探索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3.加强辅导,协调班级发展,以便每个学生顺利毕业、升学。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3一.教材内容:

本期为九年级下学期,教材为《世界历史》下册,内容包括整个世界现代史部分,时间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至20世纪末期。

二.教材分析:

(一)、基础知识部分包括:

1917年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了世界现代史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资本主义世界在战后得到了短期的相对稳定,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严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意大利、日本、德国先后法西斯化。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和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告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亚洲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战后时期,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有了飞速发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战后,在美国扶植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甚至局部战争的政策,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峙的局面。争取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当代国际面临的重大问题。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了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同时,文学艺术得到迅速发展:反映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觉醒的亚非拉的文学艺术开始勃兴;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学艺术领域里,产生了各种流派,反映了社会的复杂面貌。

(二)、思想教育部分包括:

世界现代史教学,结合教材内容,注意向学生进行下列思想、观点和品德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社会发展的观点;改革奋进的精神;事物互相联系的观点;阶级观点和历史观点。

(三)、能力培养部分包括:

通过世界现代史的教学,培养学生如下能力: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概括,编出提纲;简要记录教师讲课的内容要点;编出历史大事年表;在世界历史地图中,找出历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填出教材中叙述到的主要国家、重要城市和重大战役的地点;在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中,根据教科书或课外历史读物所提供的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并能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发表意见;概述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事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出简单的分析和评价;比较类似的中外历史事件,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并作出简单的结论;联系当今世界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重大问题,运用所学的世界历史知识,加深理解。

三.教学目标:

(一)、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即了解世界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二)、要求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尤其是社会发展规律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道德情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而献身的历史责任感。

(三)、要求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德、意、日的法西斯化;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美国的霸权政策;欧洲、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三世界的兴起;世界时局的新变化;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五.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学习历史课程的学习经验,能基本掌握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因此重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本学期还要进行初中毕业考试,怎样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以取得良好的成绩也是本学期的工作重点。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课堂教学必须按照课标的要求,全面完成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补充的内容,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要适度,不加重学生负担。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以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还要注意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内容之间,中外历史之间,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要充分运用历史地图、图画、图表,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为了巩固教学效果,必须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复习和考核,复习要抓住线索,突出重点,弄清概念,活跃思路;考核要注重思想性和基础知识、基本能力。

(六)、课堂教学要和课外教育相结合,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课外教育包括阅读通俗历史读物和参观、访问、调查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第三周:德、意、日的法西斯化、大战的爆发与扩大、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第四周:“人类能否有效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辩论会、单元回眸

第五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经济、欧洲联盟、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单元回眸

第六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第七周:单元回眸、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第八周:非洲独立运动和拉美国家维护国家权益的斗争、中东地区的矛盾和冲突

第九周:单元回眸、美苏“冷战”、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十周:单元回眸、第三次科技革命、现代文学、艺术和体育、历史学习经验交流

第十一至十六周:中考总复习,毕业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考标

第十七至十八周:中考模拟考试毕业汇考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为了积极备战20--年中考,使历史复习做到有章可循,提高教学的质量,让学生的中考成绩更上一个新的台阶,特拟定该复习计划。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解题看,学生对于课本基础知识还比较薄弱,历史的综合素质离中考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学生的阅读分析、灵活运用知识、文字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学生花在学习历史这门课程的时间不多,有部分学生主观题是不愿意去做,交上来的是空白卷。

三、备考计划

教学进度

1、20--年2月—4月中下旬,完成第一轮复习;

2、20--年5月下旬前,完成第二轮复习;

3、20--年升学考试前,完成第三轮总复习。

四、复习计划及措施

第一阶段:系统复习,夯实基础。历史复习内容较多,一共考六本书,但课时少,虽然《中考说明》规定了考试内容,但历史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必须合理地利用时间,全面地有重点地复习,这样才能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面对中考。为了更好地提高复习效果,我们在以课本为主的前提下,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案,包括知识结构和习题两部分,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提纲挈领的认识,习题涉及所有题型,突出重点知识。使所复习的知识得到巩固,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结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以教材为本,全面复习,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题型训练,熟悉解题技巧,注重应试能力的提高。基础知识掌握了,能力提高了,还要提高考试、答题的能力。特别是应试的技巧,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我们认为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审题,在平日练习和考试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审题,题目问的是什么要弄明白,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回答,千万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

(2)对课本内容一定要熟悉,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做选择题尽量不看书,材料题和问答题一定要看书。

(3)注意合理地安排考试时间。用时4周,在复习中,要特别重视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在中考历史学科中题型有选择题、材料题和问答题。其中选择题覆盖面广,能较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和几乎所有层次的思维能力及思想品质,所占分值比重大(占了卷面40),从历年考试题目看,选择题难度值低,考的都是较为基础的知识,因此选择题力求学生不能丢分。学生在解题时要求学生抓住“题干”和关键字,理清题意后,运用正确方法进行解题,例如运用直选法、排除法、分析法进行选择。同样的,学生在做材料题与问答题时,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第三阶段:关注热点、小专题复习。用时4周。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全面复习,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但知识相对会比较零碎和孤立。为了把知识学活、用活,还需结合教材,打破体系,比较对照,纵横联系,点面结合,进行一些小专题的复习,例如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史专题;新中国的外交史、三次科技革命等小专题。同时,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学习历史最终是为了解决现实现世问题,在历年的历史中考试题中均涉及时政热点问题,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收集资料,例如周年事件、时政热点。引导学生把热点问题与历史问题联系起来,学会运用课本知识去解决热点问题。剩下的时间,就以学生复习,做一些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模拟试题,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五、历史复习中注意事项

1、加强复习的力度和广度,使学生更加熟悉课本,保证基础的方面少丢分。

第一轮,全面复习,细化知识点,打好基础.即讲课时要注意课程标准的要求,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逻辑严密,时间空间概念明确,语言精炼,并辅以条理化的板书.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一章一节的基础知识。第二轮,比较对照,纵横串连,辨异求同.经过系统复习,学生掌握的知识是更牢固了,但知识是零碎的、混乱的、孤立的,这一段复习要求师生双边互动,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重新组合教材,进行知识归类,触类旁通.把已掌握的知识前后左右贯通起来,形成网络,把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联系,总结寻求历史事件的异同点,强化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

2、九年级下学期加大学生的练习量尽量寻找一些较好的材料,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多创设一些与生活情境相关的试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知识点,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以史为鉴,评论古今,提高能力。

3、增加考试次数,把握好时间和解题速度,练练学生的应试能力。

我们要指导学生紧扣课程标准扎实基础以课本为本全面系统地做到五看三抓,即看提示、看正文、看插图、看资料、看大事年表抓线索、抓网落、抓重点。

4、研究试题,提高作答技巧现在的历史试卷已经与时俱进了,人文语言的表述,时政热点的结合,图文并茂,让历史不再只是“古董”。

于是,我们设计出类似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会愉悦读题,沉着思考,从容作答。作答时力求语言文字简洁,中肯、生动,而不是拖泥带水,更不能答非所问。同时,养成学生规范作答的习惯。

5、抓住有利时机,获取中考信息通过参加教研活动、上网并与同行交流的机会,多渠道获取中考信息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5本学期我担任了九年级(1)、(3)两个班级的历史教学任务。我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争取中考成绩稳中有升,打好中考这场攻坚战。为了更好地迎接中考,我特制定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以我校整体工作计划为指导,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着力打造高效课堂,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中考的应试能力。力争中考历史及格率达到65%以上,达优率在40%以上。

三、学情分析:

我任教的两个班,从上学期的教学情况分析,(1)班优生教多,但后进生也多,也就是说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大部分学生思路比较活跃,但是学困生厌学情绪严重,且基础知识不够扎实;(3)班整体较沉闷,只有个别成绩优秀的学生愿意动脑思考,其他学生遇到问题存在严重的等靠思想,自己解决问题比较困难;但(3)班整体素质还可以,只是达优率不高。目前这两个班整体的中考气氛都不浓,没有紧张感和学习的迫切感。

针对以上情况,本学期我将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培训和教育,认识到中考的重要性和迫在眉睫的紧张感,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并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上重点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多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强调,反复记忆及训练,再次基础上,对部分学生进行拔高训练。

四、复习计划:

(一)复习要求:

1、认真研读《历史新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切实把握中考历史的方向。

《历史新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是供复习时使用的主要参考资料。明确考试的范围要求、内容、要求,逐个单元、逐个知识点,逐条逐项地落实知识点。

2、仔细研究教材,落实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

中考试卷相当数量的题目来源于教材,即便是综合题也是基础知识的加工、组合和拓展,只有讲好、学好、用好教材,发挥教材的优势,挖掘教材潜能,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它包括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线索等。基础和主干知识是载体,是分析问题的依据,是理解、思考问题的依托,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为了更有效地记忆、掌握基础和主干知识,教师要教会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和线索,教会学生全面系统地阅读教科书,熟练使用教科书中提供的目录和大事年表,教会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知识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与对比等。

(二)具体工作:

(1)、备课:

针对九年级的复习课,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理清单元阶段特征或专题特征,由学生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梳理。第二步,由讨论思考题组成。针对单元重点和近年来中考的试题,教师设计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题目。疑难点,尤其是热点、预测到的考点问题由老师引导分析、作出解答。第三步:巩固练习。学生完成本单元的试题,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评,巩固本单元知识的作用.这样通过上面几个环节,“梳理”、“探究”、“训练”三环节完成。第四步是课后反思。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相互交流,查漏补缺,共同进步。

(2)、上课:

高质高效的上课,在课堂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随着命题思想的逐渐转变,中考改革的不断完善,对九年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复习课,我们必须要从“细讲”过渡到“精讲”,讲要讲出新东西、新意境;从“演员”过渡到“导演”,充分发挥教师的“导”的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要“授之以渔”,重点、难点问题要讲深讲透,把大量的剩余时间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限度的提高自习效率,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3)、习题与试卷训练:

科学的布置作业,体现层次性、代表性、典型性、针对性,力求做到举一反三。第二、要精选习题与试卷。强化训练主要体现以下原则:

①、适量性原则。事实证明,学生所做习题,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精做一定量的习题为。九年级阶段的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为了在短时间内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益,在选题过程中,要坚持适量性原则。要精选习题,让学生获得的学习效益。

②、整体性原则。本学期的复习阶段分为两个轮次。第一轮复习依据中考历史新评价按章节顺序进行知识梳理,指导学生完成每单元的基础知识;第二轮复习进行历史专题训练与综合卷测试。选题要突出热点、联系现实,以达到综合训练,提高能力的目的。

③、适应性原则。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把握,注重学生在知识迁移、问题思考和解决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态度、价值观。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形成。

④、梯度性原则。同一年级或是同一班级的学生,在学习方法、知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在选题过程中,要坚持梯度性原则。保证做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任务要求,做到激励尖子生让其吃饱,关注中等生让其吃好,兼顾学困生让其消化得了,充分落实分层次教学的原则。

(4)、研究典型试题及评析,把握命题方向。

研究试题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明确中考历史的命题趋势,试卷讲评要重视学生的薄弱环节,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查漏补缺。引导学生关注命题意图,了解解题方法,找出解题规律。

(5)、加强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掌握答题技巧,规范答题语言。

进行解题方法的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审题、构思、组织材料、解答问题的能力。通过自我测评,让学生了解试题类型、掌握解题方法、思路、技巧等。在练习和考试中都应注意审题、解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答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化,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

(6)、关注重大纪念、社会热点和时政。

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国家及世界重大的纪念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时政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能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比较,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7)、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强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让学困生学得轻松。在课堂上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在设计习题时,注意分层次和梯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是那一份份充实,沉甸甸的情感。我将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将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无愧于我的心,无悔于我的事业。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五、教学进度安排

1、1—5周完成九年级下册新课教学。

2、6—9周结合中考历史新评价系统复习七、八、九年级的历史基础知识。

3、10—12周进行历史专题复习。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篇9

[关键词]历史剧教学历史课堂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有些现状令人堪忧:由于认为历史是副科,所以学生不加以重视,而一些老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是在课上划出重点,然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只注重结论的灌输而忽视结论的生成,造成学生对历史知识似懂非懂,对知识点的记忆也是生吞活剥,这样学生很快就丧失了对历史的兴趣,使得历史课堂缺乏活力和生机。

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具有以下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其一是凸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其二是凸现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其三是凸现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其四是凸现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

基于以上的状况和要求,我在教学中就尝试着历史剧教学,以表演激发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所谓历史剧教学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一定情景,用简单的情节再现历史知识点或升华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独特的戏剧小品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最近的三年教学中开始了历史剧教学的尝试,表演形式归纳为以下两种:

(1)情景模拟

有些影视作品、小品中的某些片段与所讲的历史知识点联系紧密,能更好的说明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我就会安排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时,我认为本课主要讲了十一届山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社会生活(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变化,由此联想到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这个小品恰恰反映了这个主题。于是我安排学生模拟表演了其中的片段“拔羊毛织毛衣”“唯一的家用电器手电筒”“住上二层小楼”“出外旅游”,这几个片段正是贫困生活与富裕生活的对比写照。课堂上,两位学生表演得形象生动,幽默诙谐,特别是那位女同学塑造的老太太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虽然只是模拟表演,不及小品演员演得专业,但让观看的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和现场感,赢得了在座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笑声,效果很好。

(2)创新演绎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是没有明确记载或者没有记载的。这就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想象,创新的空间。

在学习九年级下册《二战后的美国经济》一课时,我们知道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呈现三个特点,即二战后到五六十年代的飞速发展,七八十年代的美元危机,八九十年代的高速增长。针对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我搜集了三个材料,安排学生演绎出来,依据材料,又有创新。最能反映美国经济五六十年代特点的便是1969年7月21日17分40秒的美国“阿波罗号”首次登月成功。我让一学生扮演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这位学生自己设计表演在太空中的动作,我又安排另一位学生充满激情的旁白:“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讲只是一小步,而对整个人类却是一次飞跃。”两位学生的精彩演绎博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七十年代的美元危机”这一目的教学中,我搜集到这样一个材料:美元贬值,连要饭的也拒收美元。我将这一材料改变成一个短小的剧目,学生依据情节又丰富了人物的语言,令表演幽默风趣,巧妙反映了美元的身价大跌,在座师生笑成一片。“八九十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无疑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我安排了“记者采访比尔盖茨”短剧,通过学生的创新演绎,我们知道了盖茨的创业历程,感受了世界首富的个人魅力和高尚品格,而且对学生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通过三个历史短剧的表演展示二战后美国经济三个阶段的特点,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让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情境;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117-01

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但对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动力与源泉。学生对某一学科兴趣如何,直接会影响学习效果。现就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巧妙合理地设计新课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如: 诗词歌曲导入法、时事导入法、创设情境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故事传说导入法等等。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我们在讲八年级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这课时,我们可以引用的《长征》这首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江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然后我们可以提问:这首诗体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红军长征有着怎样的经历?从而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生动具体讲解史实、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历史课堂上总是离不开历史故事的讲述,生动有趣的课堂历史故事是我们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如我们在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战役时,可将邓世昌的英雄事迹用故事的形式进行讲述。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中弹沉没后,他坠身入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他坚决不接决心与战舰共存亡。他的爱犬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邓世昌几次用力想把赶走,但他死死衔住不放.邓世昌恨了狠心,用手将爱犬按入水中.不一会儿,他们就一起沉入碧波.这样的故事情节暨展示了邓世昌以死报国的高贵品质,又烘托了课堂气氛。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而人的认知是从感性开始的。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与储存。因此,创设一些历史的情境进行直观教学,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途径之一。

(一)多媒体教学。利用幻灯、投影、广播,电视、电影、语音实验室,计算机等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提供课文所需的画面、情境,为学生提供真实、可视的画面和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甚至能帮助学生观察到凭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弄懂那些凭教师讲授或简单教具难于表达清楚的问题。这种教学手段的应用,画面的展示,情境的再现,让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如我们在讲述《九一八事变》时,我们可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过着国破家亡,被迫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以及东北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又如我们在学习《西安事变》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看电影《西安事变》让学生增强对张学良将军的爱国行为的认识,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历史课是枯燥无味。

(二)开展课外活动,巩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有针对性、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巩固课堂教学活动的成果。课外活动,要因地制宜。如我们在讲到“井冈山会师”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故居和纪念园等红色景点去参观,让学生去了解更多的有关元帅的英雄事迹。又如我们可以利用每周的班会活动课组织学生搞故事会,搞历史知识竞赛,创办历史小报等等。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创办一个以《辛亥革命》100周年为主题的黑板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的去查阅历史资料,收集历史信息,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实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使历史教学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感

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历史并不能完全理解为过去的事件, “谈古论今”,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要不失时的,有意识的加强同现实问题的联系。例如: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与今天我们国家改造的航空母舰;二战中日本向广岛和川崎投放原子弹与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俄国近代侵占中国的领土和正在谈判的中俄划界问题;如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汽车给交通带来的负面影响时,可以联系今天频繁出现的校车事故。

要使历史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可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所共同面临的课题,我们可以联系两次工业革命所取得的一些重要的发明成就.“恐怖问题”是当今国际的热点,在讲抗日战争时可联系日军的等恐怖行径;“三农问题”是 热门话题,据此可联系到我国的,对农业的改造,化运动,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可以与儒家五常等观点相联系。

五、教师还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教师的精神面貌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学生,或多或少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精神饱满、衣着整洁的进入教室,充满激情而又幽默风趣的讲解,不但会充分展示教师是魅力,更能使学生的情绪上达到一个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