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的诗句十篇

时间:2023-03-19 21:3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海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海的诗句

大海的诗句篇1

海的成语 :

海中捞月、东海扬尘、山容海纳、时清海宴、架海金梁、

醋海翻波、河清海宴、百川朝海、群鸿戏海、海内无双、

山包海容、道山学海、漫天过海、桑田碧海、盟山誓海、

金鳷擘海、苏海韩潮、四海九州、恩深似海、四海波静、

河海清宴、衔石填海、翻江搅海、辞金蹈海、九洲四海、

海角天隅、海水群飞、志在四海、渔海樵山、移山跨海

海的诗句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唐·李白

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 宋·张孝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野望》 唐·杜甫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宋·李清照

天容海色本澄清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宋·苏轼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宋·柳永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代悲白头翁 / 白头吟 / 有所思》 唐·刘希夷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唐·白居易

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唐·李白

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唐·李白

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唐·李白

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唐·李白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寄黄几复》 宋·黄庭坚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春寒》 宋·陈与义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唐·杜甫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三首》 唐·李白

吸海垂虹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宋·贺铸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春海镜长天,青郊丽上年

《春望》 唐·林滋

描写大海的优美句子

1)大海有时像一头咆哮的猛虎,汹涌澎湃,掀起阵阵狂澜,汹猛的海浪不时拍打着礁石,它,溅起一片片晶莹的浪珠;有时又像一位温柔的妈妈,让海浪欢快的跳跃。

2)望着这天水相接,浩浩荡荡,深不可测的大海。有谁真正读懂了大海的博大与深邃,有谁真正领悟了大海的坦荡与浩气。从古至今人们赞美大海,是因为她辽阔、浩瀚。正因为她纳百川,集细流,有着博大、坦荡的胸怀,万涓溪流才向她汇集,滔滔江河才为她奔腾。

3)绚丽的朝霞映在那辽阔的海面上,犹如仙女剪下的红霞,把大海装点得格外美丽。休息了一夜后的大海,显得更有精神了。一层层波浪不断地涌来,像个活泼的孩子在玩水嘻戏。

4)海浪有节奏一波接着一波拍打着岸边的礁石,绽放出无数纷飞的礼花。曾一直以为,这就是大海沉吟的音源。我走过去聆听,于是,朝雾似的海水飞溅到嘴里,一种苦涩,远比泪水浓重的多。

5)海潮开始上涨,在太阳将她最后一丝力量用尽的时刻,一浪接着一浪,携卷着白色的泡沫,海水攒足劲却又优游的向岸边涌。远处的海面中心似乎有一支无形的、巨大的手,想将这些海水全部都推上岸,于是,不管海水们愿意不愿意,就推挤着它们朝这里涌来了。

6)晨看大海,旭日从海面喷薄而出,将碧波荡漾的海水染得金碧辉煌,大海就像张开了羞红的笑脸,迎接初升的太阳,让人产生美好的遐想;暮观大海,当夕阳悄无声息地沉入海底,带走最后一抹余晖,大海变得一片昏暗沉寂,让人生出丝丝伤感,惆怅;当风暴雨急,台风骤起,大海潮汹波涌,惊涛骇浪,昏天黑地,山呼海啸,让人产生恐惧,唯恐躲避不及,在心中留下一片阴霾。

7)风迎面吹过来,沁入心底,凉凉的,把酷暑的炎热一点点带走。海水卷起一层层浪花,那一朵朵浪花,就像欢快孩童相互追赶着,尽情的在浩瀚的海面上撒欢。风从远处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尘土和污垢,肆意撒向海面,海浪把它们卷起,神奇的变幻出新的面容,而又保持着自己蔚蓝的颜色,保持着自己的美丽和干净。让人感觉一种不可思议的幻想!

8)经过大海时,眼望着海水与天相接的地方,你看,天是那样低,水是那样蓝,蓝蓝的海水就荡漾在心里,心跳缓缓的,悠悠的,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畅,心中就像没有云彩的天空一片,宽了、静了,渐渐的觉得人活着是多么好。

9)常常见到的大海是平静的。波光粼粼,烟气浩渺,晴空万里,沉鳞竞跃。偶有微风掠过,激起小小浪花。无论阴晴,她总以平静示人。她那平静令我神往,于是我走近她。哦!是她的心,使她不为外因所动,不为杂然所扰,无论如何,泰然处之。是她有一颗安静的心!

10)辽阔的大海,真是魅力无穷,宽容就是这大海的胸襟,就是这大海的气魄,就是大海的灵魂。它接纳了世间许多的风风雨雨,它荡涤了一切想侵蚀她的尘埃污垢,始终用一面平镜对着每天都有千变万化的天空。

相关文章:

1.描写大海的古诗词集锦

2.描写大海的好词好句集锦

3.描写大海的好词好句好段

大海的诗句篇2

一、12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

1诗人____________.在《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观沧海》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人___________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人____________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散曲家__________在《天净沙·秋思》中写秋天农村晚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天净沙·秋思》中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天净沙·秋思》中点名主旨,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诗人_________在《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诗人_________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诗人_________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评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等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诗人________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秋词》中能够表现诗人________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秋词》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秋词》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秋词》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诗人__________的《夜雨寄北》中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夜雨寄北》中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夜雨寄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诗人_________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潼关》表现作者___________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论语》十二章

1.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舍弃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表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孔子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论语》中强调对学习的热爱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论语》中强调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诫子书》诸葛亮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1.《天上的街市》中由街灯联想到明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上的街市》中由明星联想到街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上的街市》中写作者坚信牛郎织女“定然在天街闲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累拓展

天街夜色凉如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秋夕》

争将世上无期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七夕》

大海的诗句篇3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大海的诗句篇4

关键词:王湾;入;盛唐气象;时空观念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王湾《次北固山下》首先被唐人芮秀章编入其诗歌选本《国秀集》中,后又有殷收入《河岳英灵集》中,题为“江南意”,文字有所出入,且首尾两联都不相同,但两诗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完全相同。殷评价此联道:“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手书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1],足见此诗在当时即已影响甚大,此后,明胡应麟、清王夫之、近人闻一多乃至今人傅璇琮、袁行霈、葛晓音等学界权威人士多对此诗句有着特殊好感。有研究者指出,历史上许多名句都有不同的声音,而此诗则几于古今众口一致好评(以笔者目力所见,惟明朝《唐诗镜》对此诗提出反面批评),具有极大的公信度[2]。这种公信度的产生当然是以此诗的经典性为基础的。本文试以重点解析“江春入旧年”一句中的“入”字为基点,来探讨这一千古名句所体现出的情景之妙、盛唐气象及时空之理。

一、一字尽情景之妙

据考证,王湾于中进士后的第二年,即公元713年出游吴地,“往来吴楚间”,一日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次于北固山下,是诗当作于此时,诗云: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整首诗结构和谐,境界高阔,中间两联极尽状景之妙。但稍留心文学史上对此诗的评价赏析,就会发现,解诗者对“江春入旧年”一句有着不尽一致的解释,主要集中在对“江春”与“旧年”二词上。“江春”一词有“江上的春意”、“江南的春天”、“新春”、诸解,“旧年”则有“年前”、“残冬”、“一年未尽”、“年底”诸解,众说不一。洛地先生在分析众家解释之后提出一个新的解释,即把“江春”解作“立春”,“旧年”解作“刚刚逝去的已成旧岁的去年的过程”[3],此备一说。

笔者认为,一首诗有着不同解释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有些用词并不适合坐实其义,解诗者应以诗意的眼光来处理这类异议。就本句而言,解“江春”为“立春”显然牵强,且诗意索然。“江上的春天”、“江上春天的气息”显然更贴合诗旨,然亦莫如解作“江上的春色”更为契合。“旧年”不如径解作“去年”,这样一来,“江上的春色”与“去年”又有什么关系呢?“入”字之妙则显现出来了。首先,“人”字使目之所能见之春色与无法触摸的“去年”产生联系,并且使二者顿时鲜活起来,“入”字赋予“江春”、“旧年”以人的力量,二者直接产生冲突,最终“江春”战胜“旧年”而强行契入其中,体现出新生力量的强大和不可阻挡的锐气。“旧年”本是过去的时光,这新生的景象怎么又会折返进入旧时光呢?这看似无理,其实正因此而摆脱写景的俗套而达到无理而妙的境界。其次,“入”字赋予这一奇特景观以形象化,使原本处于静态的事物有了生命的脉动,这种生命的动感本是温润无声的,但因一“入”字而变得真实可感,犹如瞬间发力的寸劲,给人力量感。再次,“入”字本是极平常的一个动词,翻检整部《全唐诗》,“入”字随处可见,当然也不乏用得极妙的: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江水流城廓,春风入鼓鼙”、“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诸句,不可谓不妙,但与此句相比依然逊色不少,着一“入”字则化平常为神奇。诗人生于北方,见江南如此神奇之景,一种不言自溢的惊喜流于笔端,诗情自然豪迈起来,他要把这神奇的景象托鸿雁远寄洛阳的亲友。诗的尾联点名这是一首乡思之诗,但纵观全诗,尤其是这颈联使人看不到一点忧愁的影子,这无形中淡化了乡愁的情绪,而更像是表达一种自足之情而要与远方亲友一起分享了。这种心境的产生显然是与新登进士的惬意与身处盛唐的胸怀分不开的。

二、一字得盛唐之气象

在殷《河岳英灵集》中本诗尾联为“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它加重了此诗的哲理意味,更像是对是诗前三联的评价,虽合盛唐诗“卒章显志”的惯例,但诗的意味则减弱了。而客观地讲,我们通常所讲的盛唐气象确可“惟向此中观”。尤其颈联集中体现了盛唐人昂扬的精神风貌和广阔的襟怀。我们先来看何为“盛唐气象”,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首先提出“盛唐人气象”并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一文中作出解释:“盛唐诸公之诗如鲁颜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4]。也就是说,所谓盛唐气象是指盛唐诗歌具有的囊括天地万象于笔端的强大表现力与积极昂扬的精神风貌,尤其是作品中表现出的盎然生气。以此标准反照此诗颈联,确是符合盛唐气象的。它体现出一种壮美的意境和辞旧迎新、前途光明的生气,所以明胡应麟《诗薮内编》评此联可作为盛唐诗的标志[5]。这不得不说得力于此联动词的使用,“海日”、“残夜”、“江春”、“旧年”这些都是诗人常用意象,但在此联中,因使用“生”、“入”二字则“一经锤炼,便成警绝”。正是这化平常为神奇且极富表现力的“生”、“入”二字使得诗句顿时呈现出一种万象更新的生气和雄伟壮阔的气象。这种盛唐人的盛唐气象甚至使乡关之思、离别之感也透着一股豪气。这不只王湾才具有,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如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诸句正可辉映。

三、一字极时空之理

我们都知道,盛唐人普遍有着积极昂扬的心境和自信的态度,在审美情趣上追求高远雄阔、灵动活泼的意境,在人生理想上心怀天下,渴望建功立业。在这种背景下,超迈洒脱的时空意识成为他们诗歌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他们的眼中,时间也有一种活泼的精神,空间也有一种灵动的气质。时间和空间有时甚至不仅仅是两个维度,而且是一对亲密的情侣,在时空观念的表达上也就有着时空影像的叠加和来回穿梭的现象,具有模糊性而使之陌生化。这种超脱的时空观念在“江春入旧年”这一诗句中得到了极好的呈现。“江春”如前所释,宜解作“江上的春色”,它显然是视觉感知的结果,具有空间性,“旧年”则显然是一个时间概念,二者之间用一个“入”字联结起来,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时空观念:时间和空间不仅是灵动活泼的,而且空间竟可“入”于时间,一种空灵之感顿入诗行间。“入”字写出了作者对时空的双重观照,凸显出一种“无我之境”,空间之“进入”时间使之建立了亲密无间的感应关系。它们的双向契入、自由无碍赋予了时间视觉上的冲击,赋予了空间广阔的包容性,这是人力所不能改易的,在这种时空观照下,诗人和我们都被一种生命的冲动所感染。

如果说王湾此诗“生”字的使用尚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等句可与媲美,“入”字则因其化静为动、平中见奇、无理而妙的状景技巧及其体现出的盛唐之气、时空之理而无出其右者,也因此“江春入旧年”一句足以代表盛唐一体,此诗也足以因一字而妙绝千古。

参考文献

[1]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6.

[2]王志清.《次北固山下》的公信度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洛地.“江春入旧年”疑解[J].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2).

大海的诗句篇5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意】

一路东进登上碣石山,终于观赏到大海的奇景。那海水波涛汹涌,海岛上山峰高耸。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秋风吹过,萧瑟之声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翻卷着,呼啸着。

经天的日月,还有那横跨天空的星河,都好像是从大海中升起来似的。

啊,真是幸运得很,让我们尽情歌唱,抒发心中的情怀。

【写作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载(205),曹操平定冀州,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投奔乌桓,次年乌桓人攻破幽州,俘虏汉民十余万。为消除边患,进而统一北方,曹操于建安十二载(207)秋天率师北伐,远征辽西乌桓,途经渤海边的碣石山,跃马挥鞭,登上了秦皇、汉武曾登临的碣石山,心情激荡,浮想联翩,于是便把当时登高望海的所见所感写了下来。

【内容主旨】

这首诗借景抒情,表面是写大海吞日吐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实际上是展示诗人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抒发了诗人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重要词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洪波涌起”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其中“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壮阔,更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海浪惊涛拍岸的声音,充满了动感。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诗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使我们从中领略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诗歌风格】

气势雄浑,充满豪放气概。

【中考链接】

1.(2013新疆乌鲁木齐卷)对《观沧海》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 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大海的诗句篇6

关键词:红楼梦 海棠 海棠社

海棠花开姹紫嫣红,娇艳动人,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它是我国传统名花,也是栽培历史最为悠久的观赏花卉之一。唐诗宋词中有不少歌咏海棠花的佳作,如唐代温庭筠的《题磁岭海棠花》、宋代杨万里的《春晴怀故园海棠》等等,最负盛名的咏海棠诗,非宋代文豪苏轼的《海棠》莫属。

《红楼梦》中花卉多,所提及的海棠花就有西府海棠、木瓜海棠、秋海棠三种,在茫茫花海中,海棠永远保持着鹤立鸡群的姿态。它是小说中文化意蕴最为丰厚、寄托的情感最为深沉的花卉之一。小说中丰富多彩的海棠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咏海棠

海棠诗词记载了文人与海棠每一次邂逅的场景,是海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雅士对花的热爱,都通过咏花诗词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红楼梦》的诗词歌赋中,咏海棠诗不仅分量重,而且均属上乘之作,它的重要意义还在于,这批咏海棠诗是大观园诗社的发轫之作。

小说第三十七回,探春寄帖发起诗社,结社后的第一次活动就是歌咏贾芸献给宝玉的两盆白海棠。探春的诗以玉和冰雪衬托海棠的洁白高雅,更把海棠比作身着缟素的仙女。宝钗的诗一举夺魁,李纨给予它“含蓄浑厚”的评价。诗歌形象地描绘了海棠怯弱的姿态,亭亭玉立的样子。“淡极始知花更艳”一句,既表现出海棠无与伦比的美丽,更是宝钗的性格与处世态度的写照。宝玉诗中的白海棠集杨贵妃的风姿、西施的灵气于一身,分外妖娆动人,诗歌运用了唐玄宗在沉香亭召见杨贵妃的典故,萦绕着一股淡淡的愁绪。而黛玉咏海棠诗中“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句成为千古绝唱。它意境深远,朗朗上口,在与梨花和梅花的对比中展现出海棠脱俗的、非同寻常的风韵,突出了白海棠柔美娇艳的特色。诗歌构思新巧,用语空灵飘逸,表现了诗人冰清玉洁的气质、目下无尘的性格,李纨评此诗“风流别致”。

这些诗没有一句是泛泛之笔,每首诗歌都蕴含着诗人的命运,作者把大观园儿女的归宿隐含在诗句中,透露给读者。探春的“芳心一点娇无力”与风筝谜中“游丝一点混无力”所表达的情感、隐喻的内容基本相同,暗含着探春远嫁的结局。宝钗诗歌寓意更加深刻,她借歌咏白海棠歌颂自己高洁的品质,她的气质如海棠般端庄典雅,也如海棠般深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吐露了诗人的心声,也隐喻着她孤独终老的不幸遭遇。宝玉的诗被认作为宝钗、黛玉而作,“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一句巧妙地嵌入与宝玉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位女性,是宝玉对钗、黛形象、气质的直观感受。“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无疑是宝、黛凄婉缠绵又非一帆风顺的爱情的真实反映。多愁善感的黛玉的诗一如她一贯的风格,哀婉动人,引人入胜,字里行间蘸染着血泪。以缟素喻花,暗示了她夭亡的命运。湘云的诗也隐喻着她的经历,“自是霜娥偏爱冷”一句,有脂评曰“不脱自己将来形景”,“霜娥爱冷”就是湘云婚后的情景,“花因喜洁难寻偶”、“玉烛滴干风里泪”等诗句暗示着她与丈夫分离的结局。

二、赏海棠

赏花是古代贵族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活动。身为一家之长的贾母最喜携儿孙赏花,赏花满足了百无聊赖的贵族的精神生活需要。大观园里各式各样的花卉随着季节的变迁而更替,令人们大饱眼福。按照常理,人们会因赏花时获得了愉悦的感受,引发灵感,继而创作出优美的诗句。而大观园儿女则一反其道,他们作咏白海棠的诗,并不是观赏海棠以后才作。不需要经过观赏这道工序,诗人们就按捺不住澎湃的激情,动人的诗句已经鱼贯而出了。他们作诗,就是为了“寄兴写情”,不用见着实物,便能如此细致、逼真地描摹出物体的神韵,由此可见,白海棠美丽的身姿、不凡的气质叫人难以忘怀。

《红楼梦》中还有几首海棠诗,出现在第九十四回,这一回的回目为《宴海棠贾母赏花妖》。这一时期,贾府衰败的形势日趋明显,怡红院的海棠原本应在三月开花,然而它却在枯萎了一年以后出其不意地在冬日绽放,令人称奇。贾母为了疏散寂寞的情绪,特意制造欢愉的气氛,与众人观赏了这神奇的海棠花,并命宝玉兄弟三人作诗志喜。《赏海棠花妖诗三首》比起之前的那几首海棠诗,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成就上都相去甚远,是纯粹的应景之作,缺乏新意。

咏海棠、赏海棠是贾府休闲娱乐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大观园儿女的生活。海棠社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它为这群才华横溢的诗人提供了展现自我魅力的舞台,为生活增加姿彩,它还见证了大观园最繁华最美好的时光。作完海棠诗,又赛诗,美丽的花儿在诗人的笔下成为永不凋谢的精魂。大家纷纷展现才艺,薛、林二人诗才不相上下,一批批优秀的作品相继问世。自从有了海棠社,大观园里的欢声笑语也比往日多多了。

海棠花期短暂,海棠社也没有维持多久,贾府中突发事件经常来袭,干扰了大观园儿女的正常生活,人们无心赋诗,导致诗社的活动不得不搁浅。以海棠为诗社命名,不仅因为机缘巧合――在诗社成立之日恰逢贾芸送白海棠花,更重要的是,海棠是大观园诸艳青春易逝、韶华难留的象征。

三、海棠与《红楼梦》中的女性

只要是美丽的花卉,几乎都与女性有着解不开的渊源,海棠也不例外,它是美人的象征。论及海棠与女性的关系,不能不提到“海棠春睡”这一典故。据北宋乐史《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见杨贵妃娇憨的醉态,为之倾倒,将其喻为海棠。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常以海棠花指代杨贵妃,而“海棠春睡”这一意象也备受文人、画家青睐。

以海棠指代美人,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的《海棠》也运用了“海棠春睡”的典故,诗人不落窠臼,以人喻花,用杨贵妃的娇媚衬托海棠的明艳。宝玉的《大观园题咏・怡红快绿》及《咏白海棠》等诗都化用了这个典故。

“海棠春睡”意象多次出现在《红楼梦》中。小说第五回,宝玉随贾母至宁国府赏梅,一时倦怠,便来到秦可卿房中歇息,看到了壁上挂着的一幅唐伯虎所画的《海棠春睡图》。第十一回,贾敬寿辰,东府设宴款待众人,宝玉随凤姐去探望卧病在床的可卿,《海棠春睡图》再次映入他的眼帘,看着画中美景,受到病人绝望心情的影响,内心犹如万箭穿心般痛苦。画中海棠香梦沉酣,美丽依旧,画的主人却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这强烈的反差怎能不拨动观者的心弦。《海棠春睡图》的出现,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海棠图的作者是游戏人生的风流才子唐伯虎,本就为这幅图染上了多情的色彩,再加上画的主题是歌咏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海棠的悲剧意蕴更加明显,它既象征杨妃魂断马嵬,又埋下了大观园儿女命运的伏笔。有研究者认为,《海棠春睡图》与薄命司的册子一样,是一种图谶,“芹翁以之为大观女儿、为宝黛的爱情预言其悲剧命运”。

《红楼梦》中的海棠,多与宝玉有关,而宝玉又是小说中诸多女性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海棠春睡图》两次出现,均通过宝玉的视角引出。大观园里的海棠,种植在怡红院中。而大家争相吟咏的白海棠,是贾芸敬献给宝玉的。小说第十七回,贾政带领宝玉及一班清客游览大观园,行至怡红院,看到“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这株西府海棠来历不凡,相传它是从女儿国引进的,因此又称作“女儿棠”。女儿棠种植在怡红院中,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在贾宝玉这个惜花之人的悉心呵护下,海棠能够呈现出最完美的状态。宝玉对它精心呵护,如同他守护着大观园女儿一般。作者这样安排的意义不仅于此,女儿棠弱不禁风,经不起日晒雨淋,像女儿一样娇嫩柔弱,它与大观园女儿的命运有着莫大的关联。

第七十七回,宝玉与袭人怀着愤懑的心情缅怀这个多事之秋,在议论晴雯之死时谈到院里的海棠花:“宝玉道:‘不是我妄口咒他,今年春天已有兆头的。’袭人忙问何兆。宝玉道:‘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我就知道有异事,果然应在他身上。’”宝玉认为,海棠花无故死了半边,就是晴雯之死的预兆。他无法接受晴雯无辜枉死的事实,又没有能力为她鸣冤,替她洗脱罪名,难免触景伤情。海棠对晴雯的兆应,使宝玉心有所触,联想到其他的人和事物,这株海棠之所以会死了半边,是因为它预感到这里有人正在面临死亡的威胁。

这段对话还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怡红院里的草木繁多,宝玉却始终关注着海棠的荣枯。尽管日常生活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依旧是锦衣玉食,依旧玩乐享受,但是宝玉已经捕捉贵族家庭末日来临的气息,他惶惶不可终日,担心那个可怕时刻的到来。草木的异常变化,在他眼里已不是自然现象,而是悲剧的预兆。他将心事深埋心底,不愿增加他人的烦恼,只能清醒而痛苦地等待着悲兆的应验。

第七十八回,宝玉撰写的《芙蓉女儿诔》中,有“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老”一句,再次提及海棠的预示作用,海棠的枯萎是晴雯即将遭遇不测的象征。

海棠还与贾府身份最尊贵的女性元春的命运息息相关。第九十四回,本该在春天开放的海棠却在枯萎了一年后开放在冬日,人们都觉得这种异象不是好兆头,贾赦等人认为是花妖在作祟。事实证明,海棠反常开花,的确昭示着不幸即将降临。海棠异发不仅预示了人的悲剧,还预示着贾府即将遭遇更大的灾难。海棠在《红楼梦》中不仅作为观赏植物而存在,它还被赋予灵性,拥有预示未来的本领。不过,它的异常变化总是兆应着那些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事情。海棠每一次异动过后,都会兴起一股强大的波澜,海棠的背后隐藏着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那是推动贾府走向衰败和没落的力量。

小说中与海棠发生最直接最有力的碰撞的女性,是史湘云。海棠社结社当日,与会之人中并无湘云,作者却偏偏设计了湘云补作海棠诗的情节,突出了她在诗社的重要性。不独如此,别人都是各作一首诗,湘云却一挥而就,作出两首。众人对这两首诗赞不绝口,给予极高的评价――“这个不枉作了海棠诗,真该要起海棠社了。”湘云的海棠诗是真正的海棠诗,有了这两首诗,海棠社更加名副其实了。而脂批也对湘云的海棠诗评价极高,赞它“压倒群芳”,称它为压卷之作。这样看来,前日获得一致好评的薛林二人的海棠诗似乎比这两首还要略逊一筹。海棠在花中的地位极高,极受人的喜爱和推崇,湘云的品貌风韵,亦非凡品,因此,说她是一朵清姿淡雅的海棠花并不为过。在这两首海棠诗中,诗人处处以海棠自譬,字字珠玑,自然生动,抒发了最真实的情感。

海棠与湘云独一无二的交汇出现在小说第六十三回。怡红夜宴上,湘云抽到的花签上画着一枝海棠,题着“香梦沉酣”四个字,附着的诗曰:“只恐夜深花睡去。”这句诗正出自苏轼的那首闻名遐迩的《海棠》诗,与前文提及的《海棠春睡图》及所引“海棠春睡”的典故遥相呼应。花名签昭示着诸钗的命运,湘云的海棠签也不例外。花签上引用的诗句便有很深的寓意,《海棠》诗表现出爱花人的一片痴心,表达了对春光易逝、好景难留的惋惜之情。湘云婚后不久便与夫君天各一方,自然也没有享受到好的光景。花名签上的诗句为她的不幸经历埋下了伏笔。

海棠还关照着宝玉、黛玉的爱情。海棠诗中,海棠与雨、泪的组合非常常见。苏轼有诗曰:“雨中有泪更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宝玉的《咏白海棠》诗》也有一句“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海棠总是笼罩在淡淡哀愁中,诗人看重的正是海棠的哀怨美。当然,海棠是不会流泪的,流泪的是诗人自己。宝玉欣赏海棠的这种独特气质,正如他欣赏黛玉的病态美一般。

海棠花第一次现身大观园时,贾府正处在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的时期。那时,宝、黛的爱情正处于萌芽阶段,两人爱情美好、珍贵的程度绝不亚于得来不易的女儿棠。白海棠的出现则为两人的感情生活注入了新的元素,实现了精神层面的共鸣。在相互酬唱的过程中,他们为彼此的才华所吸引,情感互通,爱情境界也随之升华。随着海棠的无端枯萎,一幕幕悲剧开始上演,宝、黛的爱情也受到巨大的冲击,海棠异发是宝黛爱情的破灭的先兆。海棠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帮助宝玉加深对“情”的体验和感悟等方面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

四、体现在《红楼梦》家居生活中的海棠文化

花的形状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受到人们的喜爱。花形装饰打破了居室沉闷的氛围,把春的生机和暖意带进室内。《红楼梦》中的花形物品多种多样,有花形装饰品、花形食品等等,简单的花形装饰令家居温馨,花形物品新奇大方,令人赏心悦目。

海棠花团锦簇,色泽靓丽,海棠花形的物品外形美观,受人青睐。《红楼梦》中有不少与海棠有关的物品。宁国府秦可卿的房间中挂着一幅《海棠春睡图》,这幅图的寓意,前文已有论述,这幅出自大家之手的作品还为居所增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

第四十回,贾母领着众人来到缀锦阁听曲,每人榻前各有两张雕漆几,“也有海棠式的,也有梅花式的,也有荷叶式的,也有葵花式的,也有方的,也有圆的,其式不一”。第三十八回,众人品完螃蟹,又欲作诗,大家纷纷寻找灵感,只见“黛玉放下钓竿,走至座间,拿起那乌银梅花自斟壶来,拣了一个小小的海棠冻石蕉叶杯”。第四十一回,贾母携众人至栊翠庵游玩,“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海棠花式是我国传统装饰纹饰的一种,是由海棠花的形状演变而成的艺术图案,颇受人们喜爱。海棠式的瓷器在中国古代瓷器精品中屡见不鲜,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晚唐越窑海棠式大碗是唐代越窑罕见之品。第五十三回,写宁国府过年的准备情况,丫鬟捧了一盘压岁锞子递给尤氏,尤氏看了一看,“只见也有梅花式的,也有海棠式的,也有笔锭如意的,也有八宝联春的……”

《红楼梦》中的海棠文化丰富多彩,耐人寻味,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探讨《红楼梦》中海棠的文章数不胜数,如黄崇浩的《海棠魂梦绕红楼――对中海棠象征系统的考察》、卜键的《海棠的兆应》等等。《红楼梦》中的海棠花现象还引起海外学者的关注。日本学者森中美树曾发表过系列以研究《红楼梦》中的海棠花为主题的论文。值得注意的是,海棠的兆应是中外学者普遍关注的话题。这些论文都对海棠的象征意义作出细致的分析,这对于理解曹雪芹的创作思路、情节安排、作品的主旨内涵、语言修辞等具有重大的意义。

博大精深的海棠文化在《红楼梦》这片沃土中获得滋养,变得更加厚重。《红楼梦》也因海棠文化的渗入取得了更加非凡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 姜楠南,汤庚国.中国海棠花文化初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2] 卜键.海棠的兆应[J].红楼梦学刊,2004(3).

[3] 姜楠南,汤庚国,沈永宝.《红楼梦》海棠花文化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大海的诗句篇7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一次看到这句诗,我就深深喜欢上了,诗句中溢出的绚丽和温情盈满了我的心,我暗自猜想,有着什么样心境的诗人才能写出这么美的诗篇?于是知道了海子,却是深深的遗憾和伤痛——描摹出这么美的意境的诗人,竟然亲手扼杀了自己的生命!不知他决定离开这个他用诗篇描绘过的世界的那一瞬,可还曾忆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或许他的海早已浊浪滔天,再也找不到平静的希望,他的春天早已逝去,再也看不到花开的痕迹。他真的拥有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现实吗?如果真的拥有过,怎么会走向绝望?每次想到海子,想到这诗句,我都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那就是最美的诗篇,往往是最美的谎言!

是谁说过诗人都是靠幻想生活呢?无论古今中外,诗无疑都在构建着优美的意境,抒发着真挚的感情,也只有这样的诗才能打动人心,才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那种能牵动人的情思,让人产生联想的诗句,从诗人的心田中涌出,带着多少奇思妙想!李白的诗雄奇瑰丽,总能发人所未发,激发读者无穷的想象。但那些充溢着作者激情的诗句又有多少能在现实中找到落脚点?生活总是平淡的,总是残酷的,甚至是绝望的,现实的不美好,才让人们更渴望找到一座精神上的花园,于是诗歌用热情和瑰丽为人们构建着精神乐园,从而给人们的生活描出一点亮色。试想如果灰色的人生再少了幻想的抚慰,生命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有些诗人自己生活在现实的绝望中,但他用想象在慰藉着自己,也用想象的美好去鼓舞着别人。因为时刻感受着冬天的萧瑟,才会对春天怀有更深刻的感情!因为自己沁在冬的寒冷中,才会用诗句描绘出最美的春天。希望总是绝望时紧紧抓住的救命草,哪怕这希望只是一种永远不可及的幻想,但只为了心中的希望,才能在绝望中坚持下去。

想到海子的这首诗,也会猜想他当时的心情,可能他一直渴望有这样的一个地方,那是他人生理想的具象化吗?“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诗人想象中的明天生活温馨而幸福,只是遥遥不可及,明天是永远的明天,变不成今天的明天,只能是个幻觉!或许海子早已知道这只是他的一个幻觉,是一个永远难于岂及的梦,所以他的诗句中采用的是将来时——从明天起,而这个永远可望不可及的明天其实也是一种对梦的绝望!只是这绝望用诗的语言描述出来,却带上了诱人的光环,仿佛他的理想穿越了今天,就可以达到,只是人们只能永远生活在今天,对仿佛只隔着一层纸一样的明天,却永远无法触摸!看这美丽的诗行,充满温馨的诗行,细细想来,却浸润着诗人用梦来安慰自己的一种感伤!

这世界上的人永远可以划分为两种人,一种人无论自己处于什么境遇下,总是喋喋不休地抱怨,一点点不顺心都可能被这样的人说成是天大的灾难;而另一种人,却把所有不幸都独自承担,而把微笑展现在世人面前。前一种人虽说不太招人喜欢,但他们善于减压,善于搏得别人的同情,虽说他们不一定取得什么大的成就,却也能在世间生存下来。而后一种人,虽说总是一副乐天派的样子,总是在生活中寻找着希望,但如果现实总是让他们失望,他们最终将被自己的绝望吞噬——一如海子。有人说海子很脆弱,虽然他的诗如金子一样闪着光,但他却一直生活在内心的痛苦中。其实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如果他不是生活在痛苦中,他对生活还会有强烈的渴望,还会有那么多美丽的梦吗?最美的诗更多是被痛苦催生的,在安逸中人们往往只想到消遣,梦的灵气都会远离,怎么能写出带着灵光的诗篇?从古至今,哪一个生活在安逸中的诗人写出的不只是附庸风雅之作?

最美的诗篇,往往是最美的谎言,当然这谎言并不是刻意为获取什么而说,只是带着作者的梦幻,不是为了骗取别人,只是为了慰藉自己,只是为了让自己在痛苦中找到活下去的希望。在这个意义上,我理解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理解了他的最后选择——既然在生命中再也看不到心中的大海与春天,生命的延续只是痛苦的绝望,离去不只是为这最美的谎言作个注脚吗?

如果人生没有痛苦,没有绝望,我不知道还会不会有那么多美丽的诗篇!也许不完美正在成就着完美,不可爱正在装饰着可爱!

大海的诗句篇8

关键词:细读 《春江花月夜》 月 永恒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12-0083-04

作者简介:陈静薇(1984―),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比较文学。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从《诗经》到现代的新诗,我们有数不清的名篇佳作,而唐诗更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一座高峰。其中,中宗时的张若虚,一生仅在《全唐诗》中留下了两首诗,但其中的《春江花月夜》却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张若虚也因此“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二十世纪的英国,英美文坛出现“新批评”理论(The New Criticism)。“新批评”之名,源于兰色姆(J.C.Ransom)的著作《新批评》。新批评主要的着眼点在于诗。他们认为,文学批评应关注诗本身,而不是游离于作品之外,要求诗应该既重视内涵,又看重外延;同时,新批评倡导“细读法(close reading)”,在今天的欧美教学中,它依然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而这,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的诗歌,适用于这首《春江花月夜》。

一、永恒的月

基于“细读”这个基本原则,新批评的代表之一燕卜荪提出了词义分析批评(verbal analysis criticism)。他主张通过仔细的阅读,找出其中的关键词,从作品的语言来全面分析诗所传达的意义。

《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名,相传是南朝陈后主叔宝所作的艳曲之一。原词今早已失传,“吴中四士”之一的张若虚沿用此曲,创作出了一首别具韵味而又意味深长的佳作。其诗曰: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1] (P P.18-19 )

诗的题目名为《春江花月夜》,而诗人也的确在诗中描述了春、江、花、月和夜。但通过对全诗的仔细阅读,能够发现全诗共有36句,在这36句中,“江”字共出现了12次,“月”字一共出现了15次,其频率之高,很显然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在这两个字中,“江”为“月”的辅佐,月出江上,以江衬月,可以见出,“月”是全诗最为关键的字眼。

张若虚面对皎洁的月亮,心有所感。只是,他不像屈原那样充满怀疑,也不像其他诗人那样探求主客体的关系,而是把月亮当作自己的一个说话对象来平等对话。站在江边,望着天上散发着清辉的明月,再看看脚畔奔流的江水,作者不禁对月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什么人最早见到了你,美丽的月亮?而你又是什么时候将你的清辉洒向江边,照到了江边的人?人不停地轮回,代代更替,而月亮却亘古不变,依旧高悬天际,照耀大地。不知道奔流的江水和明亮的月亮是否也有期待,不停地滚滚东流。明媚的春夜江边,诗人在月下感叹着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探索着生命的本源。

月亮,自诗歌诞生以来就代表着哀愁与相思。在《春江花月夜》中,月亮依然承载着相思。“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扁舟子”指代游子,“明月楼”用以指代思妇。今夜,在这江月下,舟中的游子在思念着远方的家人,而明月照到的高楼上,深闺的也在思念远游的丈夫。两句诗,两处情,无限愁思。“可怜”八句,更是形象地表现了相思之情。“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游子在舟中思念自己的妻子,看见这月光,不禁想到它照到妻子梳妆台的样子。曹子建《七哀》诗中有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张若虚在这里化用了曹子建的诗句,从游子着笔,更写出了游子极深的思念。后面两句,可以说是思妇的写照,也可以说是游子的想象。“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月光照入室内,思妇想赶走它,可窗帘可卷,月光却卷不去;映在捣衣砧上的光,用手拂去了,却又复现。思念也如这赶不走的月光,延延不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此时此刻,游子和思妇各自在对月思怀,却苦于不能听见彼此的倾诉,但愿我能随着这流动的月华(即月光),照到你的身上。“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古人有鱼雁传书的典故,作者在这里反用之。即使是飞得再快的鸿雁,也不能乘着这月光来到你身旁;擅长游泳的鱼,也只能在这水中激起层层涟漪,更不能替我传书了。一时间,惆怅溢满诗面。

“昨夜”以下,到全诗结束,依旧是游子的哀叹。诗人把以上的诗句,都归结为昨夜的哀思。“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游子思家,在梦里也在想念,可是却只见落花不见家。时间已经到了“春半”,春天已经过去一半了,游子依然在外远游。春将去,月将落,何时是归期?“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月亮西沉,渐渐隐藏于茫茫海雾之后,可游子和思妇之间的距离,依然像碣石到潇湘一样遥远。在这里,“碣石”指代北方,而“潇湘”则指代南方,游子思妇南北相隔,如何不叫人思念。在这春天的夜晚,有几个游子能乘着这月光,回家和思妇们团聚?无人可以回答。只有那落月的余晖,带着搅动人心的惆怅,洒满江面,以及江边的树木。至此,全诗结束,留给人们无限愁思,无限遐想。

二、格律韵脚细读

若把诗歌和散文放在一起,诗歌总是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二者的不同。因为,诗是声音的综合体,有两个相应的特征:格律和乐句。诗歌中的语音短句并不比散文中的更特别,但在散文中,它们完全看不见,也根本不成其为乐句。[2] (P.182 )

《春江花月夜》本是古乐府,对诗歌韵律的要求不如之后的律诗那样严格。它并不要求诗句一定要对仗平仄工整,也不要求一韵到底。诗人可以自己选择韵脚,可以换韵,也可以像律诗那样一韵到底。全诗几次变换韵脚,押“en”“an”“ai”“ou”“u”等韵,在变换韵脚之时,也变换着诗句所传达的意思。

诗从开篇到“皎皎空中孤月轮”,除了中间有两句押了“an”韵外,看起来就没有其他的韵了,也可以说,中间那两句是不小心对上了。但在诗歌中,“en(eng)”和“un”“in(ing)”属于宽韵范畴,在“庚”韵部里。这样,诗人是四句一换韵。诗人并未将他想传递的愁思在一开篇就展露出来,而是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江夜景图。春夜的江畔,潮水阵阵,海天一色,而明月在渐高的潮水中升起,流光奕奕,照在花林上,花林如雪片闪光,照在浅沙上,水月花光交映,只见白茫茫一片。月色如霜,孤月皎洁,这是何等美妙的夜景。文字在读者面前转化为画面,引起我们内心的印象,同时“惹起了一种激动,这种激动愈向深处进行,我们总必须紧紧跟着” [3] (P.14),因而,紧追不舍地往下文看去。

“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从现代文法上,诗人依然没有押韵,但我们阅读起来,却仍然琅琅上口。诗人以对话聊天的口吻,看似不经意地写下了这几句诗,却蕴涵着丰富的内涵。上文已经提到了,诗人在追寻着生命的本源。在看到那么美妙的夜景后,诗人面对这明月,由询问月亮,感受到了人生的短暂,愁思顿生。

“白云”四句,诗人押“ou”韵,一个愁,一个楼,两个字均是平声,读来顺畅,自然而然地接续下文。同时,也将诗意从对月的发问,引向了游子和思妇彼此的思念。“可怜”四句,押“ai”韵,“徊”“台”“来”三字,亦是平声。这四句写思妇的思念,承接前文而来,不突兀而又形象,思妇思念游子的形象跃然纸上。“此时”四句,从现代读音上来说,是没有押韵的。但前文已经提到,在古诗韵律中,“en”与“un”属于宽韵范畴,押韵成立。“昨夜”以下四句,再度换韵,押“a”韵。“a”韵为开口呼,读时须张开双唇,更使惆怅长久。最后四句,换为“u”韵,且由平声换为仄声,收尾深沉,更使意味深长。

全诗共有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以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依次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交错,高低音相间,顺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的文字并不复杂,几乎可以说明白如话。但他毕竟不是话语,依然有不符合语法习惯的地方。

“昨夜闲潭梦落花”其实是“昨夜梦闲潭落花”的倒文,本来,“梦闲潭落花”也没什么不对的地方,作者在这里将“闲潭”提到了动词前面,使其符合七言“四――三”的读法,同时,也让整个句子读起来更顺畅。句子的意思是说,昨晚在江边赏月,思念着远方的家人,晚上在梦中,却只看见了江潭里点点落花。游子思念家乡,不能回去,只能期盼在梦中能看一回家,可是,就是这小小的期盼也没法实现。因为在梦中只见落花不见家。当然,我们也可以说,“闲潭”本来就是“梦”字的状语。游子漂泊不定,晚上就在舟中小憩。在一个幽静的江潭里,希望能梦见家乡,梦见家人,但梦中只有点点落花。这就是“复义”,同一个词,同一句话,有着不同的解释。一时间,深深的愁思感染着每一个人,而作者,也就达到了他的目的。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也是值得反复吟诵的两句诗。前面已经分析过,这两句诗利用窗帘和捣衣砧,形象地描写了那“卷不去”“拂还来”的月光。永恒的月亮,俯视着人间,洒下同样永恒的月光,无论用什么办法,都无法让它从眼前消失。就如同那思念,也是那般的悠长,无论怎样也不能消去。诗句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在写相思。“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传达出思妇内心相思的执著、纯洁以及由此而生的难以入眠的愁怀。

兰色姆说:“格律与意义的动态互动过程就是诗歌的全部有机活动。它包含了诗歌所有的重要特征。” [2] (PP .201-202 )的确,在这首《春江花月夜》中,通过韵脚的变幻,诗人的感情也在不停地变幻,把读者从春江夜景图,带入对人生的真谛思考,再到游子思妇的愁思,最后在一片惆怅中结束。

三、诗的情感细读

燕卜荪指出:“伟大的诗歌在描写具体的事物时,总是表达出一种普通的情感,总是吸引人们探索人类经验深处的奥妙,这种奥妙越是不可名状,其存在便越不可否认。” [4] (P.62 )《春江花月夜》便是如此。诗人为我们描述的,仅仅是最最常见的事物:春、江、花、月、夜,但其中所探讨的人生问题,所透露出的深深离愁相思苦,却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读者。

春夜的江畔,皎皎明月,春花烂漫,诗人独立江边,抬首望月,思绪便如流水一般滚滚而来了。望月,问月的永恒,叹人生的短暂。自古明月最相思,越看这明月,思念就越浓,再也化不开。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彩。那徘徊在明月楼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跃水的鱼龙,是景还是情,竟叫读者难以区分,只能沉醉于其中了。全诗成功地融情于景,摄情入诗,相偕相融,构成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整首诗的每一句话,可以说都是一个细节描写,正是这一个个的细节,唤起了读者的情感,使得读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而占全诗大部分篇幅的,是相思之情。游子和思妇的两地相思在作者的笔下缓缓铺呈开来,浓浓的相思情令读者不自觉身陷其中。那“卷不去”“拂还来”的相思,那“光不度”“水成文”的惆怅,那“梦落花”“春半不还家”的哀伤,一点点渗入读者的心。而结句的“摇情”,更让那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和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方才提到,“江畔”四句,诗人在感叹人生短暂的同时,体会到了人类的绵延久长,而之后的相思愁,也是同样的久长。一个人的相思,当他团聚或是逝去之后,就不会再存在了,但,人类的相思,却可以永久不散,如同月光一般。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有游子思妇,那么,相思离愁就会一直流传下去。

整首诗运用多角度写景,从月生、月照、月徘徊、月华、月斜,一直写到月落,再以江潮、江流、江天、江畔、江浦、江潭、江树等特定场景为衬托,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画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游子思妇的离愁。诗人紧扣“月”这个意象来谋篇布局,做到了情景交融,景随情移,从而使诗的意境既见层次又浑然一体,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细读整首诗,我们完全沉醉于诗人为我们营造的氛围中,体会到了诗人的感触。春夜江畔的景是美丽的,也是永恒的,年复一年,都有春夜美景。而月亮,更是永恒的,俯视着大地,照耀着人类。我们人的一生,和月亮比起来,是何等的短暂,不过沧海一粟而已,但人类绵延不绝,代代相传,便也和月亮一般永恒。一代一代的游子思妇,在月夜思念着彼此,那思念,也如这月光一般,永恒久远。人生短暂的哀叹,被人类代代繁衍的永恒所替代,思念恒长,代代均是如此,诗人用清新的语言,给了读者完全不同于唐初宫体诗的体验。浑然天成的诗句,使得《春江花月夜》最终成为了“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参考文献:

[1]窦英才,王景霓,金永德,许龙九.唐代文学作品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2]兰色姆.王腊宝,张哲 译.新批评[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徐葆耕,瑞恰慈.科学与诗[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李卫华.价值批判与文本细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方珊.形式主义文论[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6]邓楠.文学批评新视野下的文本解读[M] .佛山:南海出版社,2005.

[7]吴小如,王运熙.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Z]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8]辞海・文学分册,汉语文字分册[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

大海的诗句篇9

读《观沧海》

开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继承了《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交代了观海的地点。“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六朝时已沉入海里,东汉末年碣石山在现在的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据史书记载,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了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至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大战之前,身为统帅的曹操,登上了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事实也是如此。“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面的“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遇到了大风,海面立即掀起轩然大波,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洪波巨澜。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的点染,耸立的山岛“树木从生百草丰茂”,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山岛草木的静态与波涌连天的动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威严,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透露了作者热爱壮丽河山的感情。

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写的是虚景,这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表现了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从东方升起,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是大海吐纳的;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好像发源于大海。作者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诗歌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诗人的感情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古代许多写景抒情诗是情景分写的,如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前句侧重写风水,后句写壮士决死的感情。再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等等。而《观沧海》里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作者自己宽广的胸怀、豪迈的气慨,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宋人敖陶孙评论曹操的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的确,这首诗读来就苍凉悲壮,历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大海的诗句篇10

瞿秋白

囚室偶成绝笔诗

1935年6月18日清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在行将走上刑场之际,于长汀囚室写下了绝笔诗《偶成》,用以明志寄情。诗云: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同。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褐万缘空。诗中第一句“夕阳明灭乱山中”,是诗人用“山”字巧易唐代诗人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中“夕阳明灭乱流中”的“流”字而成的新句;第二、三句“落叶寒泉听不同”“已忍伶俜十年事”,是诗人以“叶”“同”“新”三个字,分别巧易唐代诗人郎士元《题精舍寺》中的“落木寒泉听不穷”中的“木”“穷”二字和“僧持半褐万缘空”中的“僧”字而成的两佳句;“已忍伶俜十年事”则是唐代诗人杜甫《宿府》中的一句。《偶成》系妙用古诗词而成的创新之作,充分表达了瞿秋白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虽身处逆境而不忧伤的革命情怀。

沉舟侧畔千帆过

1959年福建沿海发生一起特大沉船事故,在沉船事故的报告上批示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同地球开战中,要有此种气慨。”由沉船想到“沉舟”诗句,在批示中用上这两句诗,看似不近人情,其实不然,以“沉舟”喻“沉船”,鼓励人们不要为这一事故所吓倒,要看到“沉舟”旁的“千帆过”,“病树”前头的“万木春”。以此喻示我们的革命事业还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以诗的哲理性去批示沉船事故报告,这是批示文件的独到之处。

乐莫乐兮新相知

1954年10月26日,在会见访华即将回国的印度总理尼赫鲁时,引用屈原《九歌・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句,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接着,他又向客人介绍说,屈原是中国一个伟大的诗人,他2700多年前写了许多爱国的诗,政府对他不满,把他放逐了,最后屈原没有出路就投河而死。引用这样富于感情的诗句,形象而诚挚地表达了新相识之间那种不舍之情,亦表达了他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深深敬佩之意。通过摘用诗句以寄神思、以送别异国元首,这也是独具特色的外交辞令。

青山处处埋忠骨

1956年儿子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妻子刘松林曾请求将的遗体迁回国来,却摇摇头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不是还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青山处处埋忠骨”,是将西湖岳飞庙中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上联换词化用而成的妙句。点化这副名联,除了赞扬及在朝牺牲的志愿军烈士的忠魂与朝鲜的青山绿水同在外,也充分地体现了的伟大人格、崇高情操和大海般的胸襟。

邓小平

相逢一笑泯恩仇

原第八集团军总司令陈济棠的第十公子、美国圣克拉州大学电机工程及电子计算机工程系主任陈树柏,身处天涯,却心怀故国,具有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1980年9月10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他。会见结束时,小平以诗相赠:“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该诗句是鲁迅先生《题三义塔》诗中的末尾两句。在海峡两岸填平鸿沟,欲使中国重新走向统一的时候,小平同志摘用此诗句相赠,其意蕴之所在不言自明。

白马寺中论忠奸

1990年2月的一天,在开过河南省大中型企业厂长经理座谈会后,在河南省领导陪同下,来到洛阳名刹白马寺。参观完名胜古迹之后,白马寺执事僧印山邀请一行到寺中客堂小憩。在与寺中和尚印中交谈时,得知印中是贵州省贵阳市人,原本有一个幸福家庭,一份好工作。他本想为人民做点好事,可接触到社会上种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他感到失望迷惘,心灰意冷,为此出家白马寺寻求精神解脱。听了这番话后,神色凝重地说:“古诗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是九朝古都,洛阳的兴衰是中国封建王朝兴衰的一个缩影。纵观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无一不存在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什么是忠?什么是奸?为人民办事就是忠,搞腐败就是奸。我们要特别警惕那些口行善、身行恶的人,或者叫口是心非的两面派。”以史为鉴,赋予古诗新意新解,论证了反腐败斗争的必要性,表达了我党坚持反腐败的决心。

妙喻两岸风雨事

1996年8月29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前来参加“京台经济合作研讨会”的高愿清等42位台湾工商界人士和学者时,针对高愿清所提台海两岸风风雨雨一事回应说,两岸这一年来的风风雨雨可以用宋朝诗人坡《水调歌头》中的几句话来比喻:“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今后两岸关系,最重要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达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段话里,巧用诗词对两岸关系作了绝妙的阐述:用“月有阴晴圆缺”形容过去一年两岸关系变化;以“此时无声胜有声”来呼吁两岸现在要踏实发展关系;再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寄望两岸美好未来。

名人佳句吐心曲

在2003年3月18日的两会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总理回答德新社记者关于今后工作的风格的提问时,引述中国晚清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2004年3月14日的两会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又引用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和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概括今年和今后的工作。这次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还引用《管子形势解》中两句古语“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作了形象注解。

心中为念农桑苦

2003年10月1日,陕西省13万民众受灾于洪水。在看望了灾民后,温总理以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当地官员,要时时惦记着百姓的疾苦。在2004年3月14日的两会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在谈到农村税费改革时,温总理引用《大学》中“生财有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抒”来强调如果不精简机构,不减少人员,农民的负担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