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04-09 07:57:46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研读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语段,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激发对祖国山川的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 自学指导法 、讨论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听写字词

今天咱们继续学习《20美丽的小兴安岭》,讲新课之前,老师要找一位小老师,听写一下这一课的字词,谁来当这位小老师呢?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当老师,每一节课前我都布置预习,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上课伊始,我也总是尝试用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当小老师是我们班一直在执行的事情,学生们乐此不疲。我以为,学习归根到底是老师教大家“学”,带着大家“习”的过程。}

2.学生听写,教师巡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听写词语的时候,我巡视的时候就把学生的词语掌握情况了解了,有效地利用了时间,节约了时间。}

二、新授

1.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谁来读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指名读。这是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大家有信心完成吗?

{设计意图: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2.回忆课文

课文主要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小兴安岭的,小兴安岭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回忆课文内容环节,让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过渡语:如果用课文的话来说,我们可以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   ),也是一座巨大的(   )。(生齐答花园、宝库)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体会小兴安岭的美丽吧!

{设计意图:小兴安岭的美丽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经验、感受毕竟有限,需要老师引导,老师的感情必须饱满,老师的动情的导入是最好的催化剂。}

4.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春天的小兴安岭。

a)

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到春天里描写的景物。

b) 出示重点句子,朗读体会小兴安岭春天的美丽。

c) 概况小兴安岭春天的特点。 生回答,教师总结——春意盎然。

{设计意图: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充分感受小兴安岭春天的美丽。}

5.

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夏天的小兴安岭。

a)

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到夏天描写的景物。

b) 讨论交流:夏天小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重点体会“葱葱茏茏”、“浸”以及比喻的修辞方法。概括小兴安岭夏天的特点。

C) 朗读感受夏天小兴安岭的美丽。

d) 概括小兴安岭夏天的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万紫千红。

{设计意图:读中感悟、议中体验、评中升华,此处较比学习“春天的小兴安岭”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尝试独立思考。}

6.用合作交流讨论的方法学习秋天和冬天的小兴安岭。

{设计意图:在学习了“春天的小兴安岭”和“夏天的小兴安岭”的基础上,把“秋天的小兴安岭”和“冬天的小兴安岭”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候,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7.总结概括小兴安岭是美丽的大花园,也是巨大的宝库。

{设计意图:学生在充分学习了四个季节的小兴安岭的基础上,已经深深感受到小兴安岭的美丽与诱人,此处巩固学生的学习,让他们的从感性认识上继续深入理解。}

三、巩固提高、升华情感。

1.出示课文结构图 师生共同探讨,研读

{设计意图:教师归纳概括出小兴安岭的总体框架,让学生的理解更有层次,更扎实地掌握住本文的重难点。我认为语文就是一棵大树,每一课就是一棵小树。归纳出层次脉络对学生来说,清晰明了,一目了然。}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激情引趣;突破难点;创新思维;升华情感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要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有助于引领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情和爱,然而,由于小学生对小兴安岭没有多少直接的感性认识,所以,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小学生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要带大家到小兴安岭去作一次愉快的旅行,同学们兴致盎然。我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着坐上飞机,同学们都静了下来,我开始点击播按钮,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轰鸣声,逼真的声音效果仿佛让人觉得真的乘上了飞机,来到了小兴安岭。同学们一睁开眼睛,马上被大屏幕上展现的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给吸引住了:春天的小兴安岭,冰雪刚刚融化,一只美丽的小花鹿在小溪边喝水……大家情不自禁地都惊呼起来:“哇!小兴安岭真美啊!”“小兴安岭的树真多啊!”“小兴安岭可真是一座宝库啊!”……同学们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心中奔流着由衷的情,涌动起由衷的爱!教学抓住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情绪愉悦、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二、铺路搭桥,突破难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尽管老师费尽口舌,学生还是难以理解。而多媒体课件具有化静为动之功,能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可观可感、变得形象生动,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能有效地铺路搭桥,更好更快地突破难点。

如:教学《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故事蕴含的寓意,而这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可是一个难点。上课时,我通过动画课件来展现:宝剑从船上掉入水里,船开走了,而落入水底的宝剑却并没有随船移动,船靠岸后,仍从船舷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宝剑,显然是捞不到的。再经恰当引导,学生就轻松地领会了课文的寓意:不能用固定的眼光看问题,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处理问题。像这样深刻的哲理,不借助多媒体动画,小学生是很难弄懂的。

三、启发想象,创新思维

每个学生都可以发展创造力,并在创造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通过教育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活动,这是教育成功的标志。运用现代多媒体创设愉悦的情境,提供生动的表象,可以激发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让每个孩子都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个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课文最后一句这样写道:“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顺向思维定势,柔弱的小羊成为狼的腹中之物已成定局。为了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我采用求异方法,一边用动画演示狼恶狠狠扑向小羊的场景,一边有意提问:“狼真的把小羊吃掉了吗?”动画场景中在不经意间隐约闪现猎人的身影,有眼尖的学生马上举手回答说:“狼向前扑的时候,被树后的猎人一枪给打死了。”我随机演示了狼被猎人打死的场景,同学们看了高兴得直鼓掌,求异思维一下活跃起来了。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候,小羊一躲,狼一头撞在大石头上,死了。”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候,掉到前面的陷阱里去了。”还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柔弱的小羊从力气上斗不过狼,可是它凭自己的聪明智慧,用计策斗倒了狼,躲过了这场劫难。”由此可见,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创造了宽广的思维空间,孩子们突破了思维的定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象和小羊活下来的愿望联系在一起,培养了思维的独创性。

四、渲染气氛,升华情感

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图、文、声、乐,声画并茂、视听并举,能有效地制造气氛、渲染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的思想共鸣。教学中,让学生在视、听、思中形象地感知,理智地思索,动情地描绘,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升华。

如:在教学《船长》一课最后两节内容时,音视频呈现:夜幕中,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动也不动,随着轮船徐徐沉入大海……伴随着低沉缓慢的配乐诵读,渐渐的,渐渐的,黑暗的海面上只剩下几缕细小的水花,孩子们仍紧紧地盯着屏幕,眼眶里已满含泪花,哈尔威的高大形象已完全融入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主人公的命运似乎已同孩子们紧紧相连……特定的意境中,孩子们的情感不自觉地得到了升华。

总之,巧妙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激情引趣、突破难点、创新思维、升华情感,使学生乐学、多思,提高学习效率。老师教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篇3

一、认同学习目标,增强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教学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的。传统语文教学,教学目标是由教师来确定的,是教师独立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出来的。至于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这些目标。怎样才能增强目标意识,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呢?

一是帮助学生认识所定教学目标的意义,促进学生的内在动机。如一位教师引导二年级学生,认同部首查字法的学习目标,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环节:上课后,老师对学生说,课前我查阅到很多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我想介绍给大家,可资料中遇到了几个不认识的字,这就影响了我的介绍,同学们帮我想想办法吧!有的学生说,拼读字上的拼音。老师将资料投影到大屏幕上,结果,字上未注音。有的同学说,猜读。但发现好几个字不认识,未能猜读。有的同学说问字典老师,可有的同学说,我们只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只知道字母,不了解字义。在讨论基础上,老师提出了部首查字法的学习目标。这样的学习目标,学生明确其生活意义,因而认同目标,产生了内在动机。

二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多考虑学生的不同需要和水平,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目标空间。请看《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巍巍的高山、浩瀚的江河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还有那茫茫的长满参天大树的森林。我国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边说边在图上指出相应的位置)现在,老师就请同学们欣赏东北地区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放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的录像)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请同学们联系你们的生活经验,我相信你们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选择学习方法。在你们自定目标前,老师提两点建议:一是可以借助学习课文的问题训练单,如,“理解课文我需要查找背景知识吗?”“我理解本文的思路了吗?”“我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引发了什么联想?”来确定学习目标。二是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范围确定学习目标,范围如下:①查找有关小兴安岭的知识;②读文章,弄清作者描写小兴安岭美丽景色的句子;③找出作者写了小兴安岭的哪些景物,又是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写的;④学习本文作者的写法,描写自己喜爱的一处风景。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这个范围来确定学习目标。下面大家就自由读文,确定你的学习目标。

(10分钟后,学生交流)

生1:我想知道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小兴安岭的美丽的。

生2:我希望弄明白作者按什么顺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生3:我想知道作者描写了小兴安岭的哪些景物,又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生4:我预习了课文,我觉得作者描写的小兴安岭比录像中的小兴安岭更美丽,我想学会作者是怎样写的,我也要用这种写法来描写自己喜爱的查干湖。

师:好,下面大家就自由读课文,了解你想学到的知识。读文后,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交流,还可走出来与你最好的伙伴交流。

这个教学片断,教师把确定学习目标的权利给了学生,学什么由学生自己确定,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激发起了求知欲,同时还对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能力进行培养。

二、重视学习方法的获得,提高选择方法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方式。

一是示范点拨。指教师给学生作出科学学习方法的示范,使学生通过观摩示范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学习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教师就可以将自己读过的书呈现给学生,行间字旁标画了不同的符号,如在行下画直线,表示值得注意,画曲线表示重要,在旁边画“×”表示错误,画“?”表示疑问,画“!”表示赞同,在空白处写了自己的理解。并就自己读过的书所标画的内容进行解释,还可以介绍一下这样读书的好处。这些做法自然起到了示范作用,学生也由此学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

二是领悟自得,指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本身作为认识和思考的对象,反思自己的思维方法、学习进程,从而达到在学习实践中“悟”出学法。

三是交流中获得。指教师引导学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利用学生交流时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尝到的学习方法。如《第一场雪》一课的教学,让学生交流对胶东半岛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的认识时,有位学生说:“这场雪真是太大了,都能听到‘簌簌’的声音。昨天,我们这儿也下了一场大雪,大家都说这场雪是罕见的大雪,预习《第一场雪》一课,我发现胶东半岛的雪大得能听到雪花飘落的声音,我便来到阳台上,找了个僻静的地方侧耳倾听,想感受一下‘簌簌’的声响,但一分钟一分钟过去了,脚麻了,脸冻红了,也未听到任何声音。所以我认为课文中写的这场雪确实大。”学生的这番发言,不仅反映了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也表达了一种科学的读书方法,即主动地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把握住,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其他学生学到这一学习方法。

三、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选择未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运用;电教多媒体;语文;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飞快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电教媒体在教育教学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的运用适应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为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课堂教学系统中,应让学生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而多媒体教学是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传输教学信息的通道。下面就谈一下我从近三年的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运用,促进学习主动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中的点滴体会。

一、创设意境,以景激情

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 生动感人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唤起强烈的求知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抓住小兴安龄一年四季景色变化特点,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诱人与物产丰富。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情与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小兴安岭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这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小兴安岭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学们兴致盎然。然后我又用语言描述:请大家上飞机,闭上睛睛。然后,我按下录音机键,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逼真的声音仿佛真让学生感到乘上了飞机,来到了小兴安岭。同学们一睁开眼睛,又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小兴安岭的树真多啊,小兴安岭真美啊……学生们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这里运用电教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二、多媒体教育技术改变了语文教学的知识观、数量观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教学的形式有了根本的变化,还使语文教学从单一传授课本知识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使教学的内容和数量更加多样化、开放化。如我们在讲《草船借箭》一文时,彻底改变了以往只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中的重点字、词、句的传统做法,将与故事情节相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曹操、刘备、周瑜等人物的介绍、性格描述、人物形象以及《草船借箭》的多个视频片断一起整合到课件中,使学生的认知面不再局限于课文中那些单调枯燥的文字上。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多角度、多层面上理解文中的思想内容,在愉悦的体验中感知知识、探究知识、接受知识。

三、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效手段

有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四、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启发思考

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的自主意识,才能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好电教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课始利用多媒体播放美丽的诺曼底号在茫茫的大海上缓缓行使的画面,同时配以优美舒缓的音乐,伴着教师的感情叙述:1837年3月17日夜晚,诺曼底正缓缓地行驶在茫茫的大海上。此时,夜色正浓,薄雾弥漫,乘客们都已进入了梦乡……突然一声巨响,画面消失,屏幕变成一片黑暗。学生一下惊呆了,缓过神儿后,不由得产生很多疑问:发生什么事情了?撞船了吗?船上的人怎么样了?得救了没有?怎么得救的?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思考问题,寻求答案。学生的读书兴趣浓了起来,学习效率很高,船长的形象印到了学生的脑海之中。

总之,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开展的开放式小学语文教学,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教材方面,基于课本但不局限于课本;在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方面,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及社会的实践活动;在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法方面,引导学生参与自主的实践活动,包括探索途径和方法等均可以灵活多样。学生的学习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有了更充分的动手、动脑的时间和充分的交流、讨论的空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锻炼能力,陶冶情操,愉悦了身心,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同时,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从而实现了新大纲及《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语文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 小学生 激发兴趣

1 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导入布疑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所以在学习新课时,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

1.1 巧设悬念,课前激趣。在导入时,教师用巧妙的语言巧设“悬念”,能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他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接着说:“带你去哪里呢?”说完板书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哦!”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问,小兴安岭?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语:“同学们,小兴安岭,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有香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许多人参和珍贵的药材,美丽的小鹿……要想领略小兴安岭的秀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小兴安岭旅游观光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1.2 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直观激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如教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先让学生边听古筝乐曲,边观赏西湖的美丽风光(视频),激发学生兴奋愉快的学习情绪,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写的自然界的美。这样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好古诗打下基础。

1.3 猜谜语,激起兴趣。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则小小的谜语,往往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如教学《蜜蜂》这一课时,我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嘴像小铲子,脚像小扇子,走路晃膀子,水上划船子。”生动形象的谜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很快就猜出谜底。这时我趁机将学生的兴趣引入课文:蜜蜂有什么本领呢?你们想知道吗?请大家打开《蜜蜂》这一课。于是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书本上来了。

上面只是举了一些导入激趣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孜孜探求,创设了好多导入方法:如插图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音乐歌曲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设制悬念导入等等,举不胜举。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兴趣就行。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重视直观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察是学生发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浓厚的兴趣是学生细致而有序地观察的内动力。所以语文课上围绕重点训练项目来培养观察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他们能愉快的接受新知识。如在讲解《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做课前准备,我亲自折来了爬山虎的秧。先问学生:“你们见过爬山虎吗?”此时学生发言踊跃,有的说自己家有,有的说邻居家有,它是一种植物能附在墙壁上生长,可漂亮了!我说:“爬山虎是有脚的,你们知道吗?”此时学生们都瞪大好奇的眼睛问:“老师,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这样,也是绿的吗?”这时我把爬山虎的秧分别分给每一桌上的两个同学,让他们仔细观察。这时,我神秘地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有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丝像蜗牛的触角——嫩红——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实际上我是在复述课文的内容)学生看着实物兴趣浓极了,有的说:“找到了,找到了,找到了爬山虎的脚了,和老师讲的一样。”有的刨根问底。爬山虎的脚怎么爬呀?我微笑着继续讲下去——我的一番富有情趣的话,一系列形象的动作,把学生带入到课文中去了——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因为亲眼观察到了,也亲手触摸到了爬山虎,所以理解内容就特别容易。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图画,谜语,教具等多种方法来诱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之集中注意力。

3 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兴趣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14-0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语文课的学习。语文教学应该摒弃繁琐分析,注重感悟。让学生在教师启发、诱导和鼓励下,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往往忽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心理学研究靠诉我们,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而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根据学生已有的语感的培养,采取了自悟语感――导悟语感――迁移表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语感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了螺旋式上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用的时间最多,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加强对学生语感的训练。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语感呢?下面,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自悟语感

在读书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与联想,将课文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述的图像、情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

二、导俗语感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学生感到较新奇,陌生的内容,可利用形象刺激,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物形象、动作形象和言语形象的刺激,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左右脑协同运用,处理并储存信息,利用直觉形象思维的帮助去感悟课文内容。在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借助语感进行情景表述,凭借语感进行修正,在内化的同时,迁移运用语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

例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很多学生都未到过地处祖国东北方的小兴安岭,因此,学生对于小兴安岭的美丽难于理解。教学时,我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再现小兴安岭如诗如画的风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的映象。在学生自读课文时,教师利用音像资料,让学生结合画面去读课文,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画面。在教学“春天”一段时,先让学生通过看画面读课文,知道这段描写了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等景物。在熟读课文阶段,让学生抓住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进行精读感悟。例如:树木长出新枝绿叶,写出小鹿可爱资态的拟人句,原木像舰队在前进的比喻句……学生在感悟出小兴安岭春天生机勃勃的自然美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后,再用自豪的语气去诵读。夏、秋、冬三部分内容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感悟。

三、迁移表达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篇7

1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欣赏美

面对这么色彩斑斓的书本,教师应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想象,体会课文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形象美和艺术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生活、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有一位同学学了第四自然段,这样说:“小兴安岭的秋天太美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还有一位同学说:“小兴安岭的宝贝太多了,有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馋得我直流口水。”有的干脆做起了推销员,有的急着想去小兴安岭看一看。孩子们可乐坏了,七嘴八舌,学习的劲头可足了。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2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美、感受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挖掘教材,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理解、感悟,体会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色彩、意境等,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感受美,体验美。如:教学《小小的船》时,我在激趣引课之后,做了如下设计:(课件展示画面,配上音乐,师解说)让我们一起飞向蓝天,坐在月亮上。看,蓝蓝的天上有许多星星一闪一闪,在向我们眨眼睛。弯弯的月亮多像一只小船,让我们飞吧,飞吧!飞上蓝天,坐在月亮上。学生被带入了课文描绘的情境中,接着引导学生边欣赏画面边美美地朗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头两头尖”,多么可爱、有趣的月儿。小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了课文描绘的意境美。然后。放上歌曲《小小的船》,让学生学唱,学生视觉感受的是美的图画,听觉、运动觉感受的是优美的乐曲,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再次感受美,想象悄然展开。这就是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去理解,感受,美的即兴表演。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得到最舒畅的审美体验。

3让学生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4让学生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小学生,他们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教学《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让学生在画中描绘美、创造美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篇8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钮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的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保持学习的持久性。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探究的激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优美的景色能给人美的享受,今天,老师特意带来几张图片,和大家共同欣赏”。然后课件展示: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春天;草木旺盛,绿树成荫的夏天;落叶飞舞,果实累累的秋天;冰雪覆盖,白雪皑皑的冬天。接着教师:“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里的景色吗”?指名回答(板书:小兴安岭),“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看了这几张图片,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指名回答。(板书;美丽的)“能不能用文中的话说,小兴安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指名回答。“那么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既是美丽的大花园,又是巨大的宝库呢”?通过播放(AI课件,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伴随着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和美丽的画面,孩子们仿佛沉醉在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学习新课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动态演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直接轻松地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留下深刻印象,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形象生动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水融,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参与,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克服“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教学情境。

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学生对“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迎上去;看见乌龟妈妈追上去;看见青蛙游过去”中的“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这几个描述动作词语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学生不明白其中表示的意思,不知道这几个词语描述的动作有什么不同?教师就可以制成课件对“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几个词语演示,“百闻不如一见”,直观的演示让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使教师一句话也不解释,学生也能够理解其意义了。又如学生在理解青蛙的总体特征时,由于学生年龄小,各个部分的特征归纳在一起有难度,所以在教学中,利用课件逐步演示小蝌蚪在找到鲤鱼妈妈、乌龟分别告诉妈妈的特征:四条腿、宽嘴巴、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然后归纳青蛙的总体特征,教师再依序演示其特点,最后利用课件集中演示青蛙的特征,并在画面上进行闪烁强调。

从本课例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能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展示情境,深化课文内容

理解与积累词语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学生阅读课文的基本方法之一。传统的词语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学生写,结果是学生只知其词,不知其意。在教学《锄禾》这道古诗时,在理解古诗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辛勤的农民手拿锄头用力地耕种,大颗大颗的汗珠从额头滚下落,滴入稻田里。”看到此情此景,学生对“农民的辛苦和粮食的珍贵”已有较深的感性认识,随后,出示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图文对照,激起学生无限遐思。学生对带点字“锄、汗、粒”等的理解就轻而易举了。接着多媒体演示农民伯伯辛苦劳动的几个画面:农民播种的画面;农民锄草的画面;农民收获粮食的画面等。通过观看这些画面,让学生讨论:“又香又甜的米饭是怎么来的?应该怎样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课文内容,思想感情在不经意的视觉欣赏中便解决了,比我们单一的说教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四、课外延伸,拓展学生阅读面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篇9

阅读是一项来自心灵的活动。作为教师不应以成人化的、大众化的模式去要求学生,应该支持他们个性化的阅读方式,为学生创造“自读感悟”的机会。如教《迷人的张家界》一文时,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可以默读,可以轻声读,也可以放声读,也可以与人合读等等,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发现,去体味,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表达对张家界是个童话般世界的惊叹,还对张家界美丽风景进行了赞美,还有对保护张家界自然风光的热切呼唤……

又如在教学《林海》一文时,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读画结合”反复朗读第二自然段描写大兴安岭的“岭”这一自然段,让学生自己先体会感悟到大兴安岭并不是老舍先生当初想象的那种奇峰怪石,高不可攀,它就像一位性格温柔、美丽善良的小姑娘。然后适时让学生结合文章中对比的写法,用简笔画画出“云横秦岭”高不可攀的雄伟气势以及温柔的大兴安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下文的积极性。

二、设计开放性问题,激发阅读思考

阅读活动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对课文进行分析,或进行质疑。要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方式,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师就应设计一些开放而富有发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时,我就向学生提出了几个假设性的问题:你认为巴迪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在哪儿?如果在他的成长生涯中,只有母亲的鼓励,而没有父亲的警戒,结果会是怎么样?相反,如果只有父亲的警戒,而没有母亲的鼓励,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再如果,一个人既没有母亲的鼓励又没有父亲的警戒,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又该如何去做?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各自交流自己的最感兴趣的问题,最后达成一种共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既需要母亲的鼓励又需要父亲的警戒,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勤奋努力。

三、在合作探究的阅读环境中突显个性

阅读教学中如果能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阅读氛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个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在教学《落花生》一文结尾时,我开展了一个简短的“实话实说”节目,让学生围绕“你喜欢花生还是苹果,你又想做一个怎样的人?”互相交流,同学们各自都能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从不同层面进行阐述,有的说:“应该像落花生一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同学则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应该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还有的提出:“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确实很可贵,但他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又是不可取的。如果永久没人发现,那不就埋没一生了吗?因此,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踏实实,可该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应该像苹果、桃子、石榴一样有胆量,有勇气让别人发现自己也是最棒的。”就这样让学生互相交流,结束全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能力。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启发学生:“学了本文后,你最想对同学,对家人,对你身边所有的人说的是什么?”然后我号召同学们调查家乡、学校周围的环境现状,收集资料,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引导学生不断地去发现,不断地去探索。

四、在实践活动中挥洒个性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合作学习 阅读教学 深远价值

合作学习可以有效为学生构建一个合作交流学习的平台,鼓励学生发展自身的特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培养学生阅读感悟能力,增强学生语文素养,学习内容包括语文知识中进行阅读、写作、思考等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情感的认知和修养,应用合作学习教学方式能有效将学生特性与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加深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认识

1.提升学生自我感悟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总的来说是语言和文字的学习与应用,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正确理解语文文字,合理应用语文知识,提升学生对文字的自我感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阅读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读为主,让学生通过不停地阅读过程加深印象,利于学生在写作应用过程发散思维,小学阅读教学要求重在理解和感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在引导学生增加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鼓励学生学会从书中寻找乐趣,提高语言的敏感度,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将内心想法表达出来[1]。

2.培养学生自我展示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内容有明确提出要求教师使用合作学习方式应用在课堂上,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运用过程主要以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和探究为辅助开展,加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合作能力。教学过程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在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坐井观天》的教学中,将课文可供分开讲解的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老师首先向学生提出具有思考意义的问题,让小组内的学生带着青蛙和小鸟的头饰或者具备象征意义的饰品,根据课文内容开展青蛙和小鸟对话,帮助学生区分两者的对话内容,在对话过程感受到青蛙的性格特点是自以为是;小鸟具有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就给学生留下课后作业,让学生思考: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什么景象,想和小鸟说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下一堂课请出代表小组发言的两个同学上台展示,教师评选表演最好的小组并予以奖励,让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是集体的荣誉,感受到合作学习的意义。

二、合作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随着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年龄的增长、学习过程知识的丰富性,学生逐渐形成了自我的意识,在语文阅读课程学习上,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和思维培养的能力,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到语文知识。

例如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小组的形式阅读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景色,感受到小兴安岭美丽景象和物产丰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体会不同季节的描写方式,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当成一名导游,带领全班同学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并说出你最喜欢的季节。虽然问题的设问具有一定难度,但能起到发散学生思维的作用,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文字应用和表达能力,展现自我的特点。

2.合作学习课堂实践

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课堂活动的过程应鼓励全班学生共同参与,提升全班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正确结合学生的力量,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学习的思路在课堂上分享,拥有更多学习的机会。

如小学三年级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全文阅读,并根据小村庄前后的变化和消失的原因进行思考,在小组内讨论,选出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的讨论结果,说出小组的思考方向是根据课文中哪一段落得出的结论。课文内容较少,语言简练,方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理解到小村庄之所以消失是人们不爱护树木,大量砍伐,经过一次大雨的冲涮,村庄被洪水卷走,成了“消失的村庄”,揭发保护环境重要性的含义。让学生结合实际讨论身边是否存在不爱护环境的行为,我们如何保护好我们生活的环境等,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

三、结语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和价值,同时能增强学生合作意识,进而完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