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教学故事十篇

时间:2023-03-22 08:24:38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篇1

    人人都说教学苦,在古代有“家有五斗米,不做孩子王”的说法。确实,做一个老师挺苦挺累的,做一个好教师就更苦更累了,但这是我们选择的职业,所以我们要做的只有默默工作。

    大专毕业之后,我毫无悬念的成为了一名教师,来到小学教书,应该说我真正开始我的教学生涯是在上班半年后,还记得我第一次走进六年级教室时学生们脸上那种松了口气的表情,可能是老师严肃的表情看太多了吧,换了一个新来的老师他们都觉得很放松吧,但是一进学校就听到许多诸如课堂混乱,学生不听话,甚至故意与老师做对这种恐怖故事,心里便默念着,要给他们一个下马威。于是,在我教书生涯的第一年,发怒成了我生活中出现得最多的动作。课堂上有人不专心,没完成作业这些都会引起我的发怒。于是我会在课堂上大声呵斥犯错的学生,只因为觉得这样做会在全班起到震慑作用,却没有去想这个学生会有怎样的感受。也忽略了同样坐在教室中其他的那些满怀期待等老师讲授下一课,他们很好奇的内容的学生。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 是可爱的,虽然他们有的可能学习成绩有些差强人意,但他是运动会上的冠军,是劳动中的能手,是他主动送生病的同学回家,谁能说他不是个好孩子,又有谁是完美的呢?

    无意中我读到了一个故事,故事说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看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是哪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遛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孩子们对老师是宽容的,只要你对他们付出过爱心,那么你曾经对他们的冷言冷语,暴跳如雷,他们都可以原谅。他们崇拜你、爱你。我又常常想,老师也应该对学生宽容再宽容一些,芸芸众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可能他们经常无法克制自己的言行,无法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一定有辉煌的未来,可是谁说一个平凡的人就比谁低人一等呢?像故事中的那个老和尚,就清楚地知道,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虽然书本知识的灌输是很重要的,但是给学生营造一个宽容的学习环境,在鼓励学生的人格力量的成长上,个性张扬的发展上,是有利得多的。整体的社会潮流、教育氛围和工作生活压力,有时候让我们教师偏离了方向。

    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老师习以为常的行为,对学生终身的发展也许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做一名老师应该经常回顾自己以往的教育历程,反思一下:我造就了多少个遗憾,刺伤了多少颗童心,遗忘了多少个不

    该遗忘的角落!忽然想起当年看的那部张艺谋导演的一个都 不能少,一个小小的代课老师魏敏芝,只因老师离去前交代过这些孩子一个也不能少这样一句话就能如此坚定执着地寻回每一位辍学的孩子,这种精神是舍得每一位老师学习的,我们不仅要保证学生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让阳光遍撒每个被遗忘的角落。

    做教师没有能力点燃火种,但绝不能熄灭火种!面对眼前同样充满好奇和天真的孩子们,要珍惜,更要努力让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让每一个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快乐成长。每一位为人师者,放弃了一个学生,可能会减少你的工作压力,可能会提高你的教育质量,可能会给你赢得荣誉,但你放弃的却是一个孩子的美好前途,放弃的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留给自己的也将是一个永远的遗憾!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而美丽的,如水晶;孩子的心灵是脆弱而易碎,如玻璃。我们做老师欣赏着他们水晶般的心灵

    ;更要保护着他们玻璃一样易碎的自尊。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篇2

我是83年参加工作的,那年我刚18岁;第一个工作单位叫新桥初中,学校设在一个四合院样式的破庙里;学校破旧但建制很全,从一年级到初三;由于庙小,小学的1~4年级安置在约2、3里路外的梁湾,又因为学生少,所以三四年级在一个教室里,叫做复式班;我上午到梁湾教三四年级的数学,下午到庙里教初二物理;第二年,我上午教2、5年级复式班数学,下午教初二数学,同时还做司务长,负责学校4、5个教师的一日三餐;还是在哪个庙里,学校的化学老师病了,我又临时教上初三的化学;已经记不得那时的我,一周要上多少节课,做多少事情?也许是年轻,所以也没有什么感觉。

我突然想到:按当时的课务安排,现在还有谁能接受?我能接受吗?感谢当时的领导,让年轻的我多做点事,多吃点苦,让我成长得更快!

那时交通不方便,出门基本靠两条腿,有一次,走十五六里路,到一个叫徐顶的小学参加教研活动,中饭后不久就出发,慢慢跑,也不知道学校具体位置,只知道个大概方向,只能一路不停的询问打听,到达时,才发现,是近靠河边的一排房子,也就是一所村小;教研结束后再慢慢往回跑;来回就是三十几里,所有的付出也就是去听一节课。

我又想到现在:学校的教研活动,有时两周才一次,三四步远,都不想参加了!不知道,在不断进步发展的社会进程中,人究竟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

86年我调到马沿中学工作,离家很近;有一年我教初二数学,开学两周后,新分配的语文老师没有报到,校长说你去教初二语文;教了两周,语文老师又来了,校长说,你还是去教初二数学!要命的是,不久,初三的化学老师骑车摔坏了腿,住院了,校长说,你去叫初三化学吧!我就想橡皮泥一样,被校长捏来捏去,打塑成不同形状。

现在我在学生面前常常炫耀的资本就是当时积攒的,事情过去多年,内心集聚的只有感谢,感谢当时有幸成为橡皮泥,在拿捏的过程中,体味不同角色的酸甜苦辣,为今后在教海探航中劈波斩浪,集聚经验和能量。我还是要说,现在,要是在现在,校长能这样安排吗?敢这样安排吗?

刚工作时的我,年轻单纯,工资只有35元;做什么都有劲,干什么工作都愿意;不会计较,也没有想过计较;拿到第一个教师节的礼物,一只陶瓷茶缸,就能满足得一塌糊涂;整天与学生在一起玩,我就是一群孩子的大哥哥;那时的课堂教学很粗糙,谈不上艺术性,但却是最原始最生态的,也是最接近学生的;我经常家纺,很自然的吃着家长煮的荷包蛋,学生也常常从家里带来好吃的土特产给我,我享受这初为人师的自豪与幸福。

那时的我,青春着快乐着单纯着,也清贫着尊严着!

现在,我还能去家纺吗?还能坦然的吃家长煮的荷包蛋吗?我不知道!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社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物质的富有,但我们精神的家园在荒芜!我们总是想得到太多,过多的去计较自己的得失,总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而得到的很少!我们不再单纯,过于精明,所以我们不再享有真正的快乐。

真想再回到那个虽然清贫但单纯快乐的过去!

新桥初中早已不在,四合院又成了jun王寺,金碧辉煌,香火很盛。就这样的一个四合院,身份在学校和庙宇之间不断的切换,一忽儿书声琅琅,一忽儿又梵音袅袅;走了校长来了方丈…,"佛法"与"教育"的切换轮回得如此自然和谐,也是醉了!也许从哲学的角度理解,"佛教"、"佛教"本是同源。

04年,我来到实验初中。那时进实验初中要经过考试和说课,为此我把《新课程解读》认认真真的读了三遍,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练习了十几份初三中考试卷;最后我的笔试和说课总分第一;进入实验初中,新的生活开始,自认为教学各方面还可以的我,突然发现,我落后的一塌糊涂,电脑不会操作,备课时简单的 都弄不出来;这里汇聚了很多优秀的老师,我感到强烈的危机感;所以我拼命的学习,认真专研,每一道例题都要认真去思考,每一节课都要去磨;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那时的校本练习,精细到去推敲一个标点符号怎样使用才合适的程度;所以那时的实验初中也是辉煌加灿烂,我们学校的校级教研活动,盐城中学都派人来参加;经过十几年的打拼,我能够较为熟练的使用多媒体,给自己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能让自己对教学的思考,通过自己理解的方式来呈现;所以要特别感谢给以我无私帮助的老师。就是现在,我也保持每天至少一个小时磨课的习惯,课前准备充分,上课才会得心应手!别人的课件再好,那是别人的理解和呈现方式,我不会直接拿来就用,往往保留其精华,通过我自己发方式加以改进。

所以,每一件事都不能随随便便成功,需要你辛勤付出!职业是自己选择的,没有余地;一个班级五六十个学生,对老师讲,多一个优秀学生少一个优秀学生没有什么,但对一个家庭来讲,孩子就是他们的全部;老师足够优秀,学生成才的几率就会增加;所以,我们辛勤付出带来的专业成长,为孩子们的成功提供可能和保证。

09年,我去东校区任教,那是东校区第一届初三;史泉华主任的一个亲戚的孩子在城南,数学不好,要找个老师辅导辅导,就找到了我,但家长不同意,说是东校区老师,不是实验初中的;任凭史主任怎么解释,把我夸的像花似的,但家长就是不同意。这个事情给我的刺激很大,我清醒的意识到,我再优秀,离开实验初中强大的背景,便没有多大的认同价值!你看看铺天盖地的私人辅导班,打出的牌子,"启东一线老师"、"盐城中学的老师",他们是不是启东、盐城中学的老师,不重要,关键是有了启东、盐中这块牌子,他们就会升值;所以,我们要想自己升值,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我们的汇文强大,有了强大的汇文为背景,我们就是一个个品牌,我们也能到启东、到南通响亮的打出"建湖汇文实验初中的一线老师"的牌子;那是多么痛快多么扬眉吐气呀!前提是我们的汇文要足够的强大,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我们认真的做好每一件事情,我们还要走很长的路。

一根绳子去捆扎螃蟹,它就是螃蟹的价钱;捆绑青菜就是青菜的价钱;我们和弱小的一盘散沙的汇文捆绑在一起,我们每一个人也就是一根草绳的价值;我们和强大的汇文捆绑,我们就价值千金,风光无限!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篇3

三年级上学期,我的班里转来了个新男生。他体形偏瘦,黝黑的脸颊,细长的眼睛,青紫的嘴巴,明显的营养不良。他怯生生的看着我,我让他向全班做自我介绍时,他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对我的提问也保持沉默。是新的环境他还不适应还是另有原因?这让我想更多的去关注他。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经常和他沟通,课下他也慢慢开朗起来,然而课上他却又沉默不语了。我能看出他很紧张。因为他不停的用舌头舔着嘴唇,我轻轻的走到她身边对他说:“孩子,仔细想想,慢慢说。”可他还是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我只好让他坐下了。经过了解后我知道了他与父母来自浙江,家里以卖塑料袋为生,有两个孩子,哥哥也在外地打工。我决定采取一些措施帮助他建立自信。

我让班长与他同桌帮助他,让全班同学主动找他玩,当大家一起在操场上嬉戏时,他终于露出了笑容。以后每天上课前我都会悄悄地告诉他:“你是个男子汉,上课要大胆发言。”放学后,我还要打电话询问他在家里的学习情况。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他真的进步了,上课认真听讲,大胆发言,还常常主动来老师办公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现在,我经常能看见他与同学讨论问题,与同伴玩耍的身影,我知道他在努力适应,他找到了自信,也感受到了老师、同学对他的关爱

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结束了,当我正沉浸在他那迷人的笑容中时,他忽然“消失了”,杳无音讯。当我再次拨通那个熟悉的号码时竟是空号。当时,正有孕在身的我不止一次去他家询问情况,邻居说他全家都回老家了。我茫然了,是怎样的不辞而别啊!我又让离他家不远的孩子继续打听他与家人的下落,几经周折后,依然无法与他取得联系。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每天挺着肚子疲于奔波的我却依旧牵挂着这个孩子。终于,在我临产前不久,他妈妈打电话到学校联系上了我,我接过电话,电话那头却传来了哭声:“王老师,我是金莱的妈妈,您还记得我吗?”“当然记得”我说。金莱?还没等我问完,他妈妈又说:“金莱病了,在老家治病,暂时不能回去上学了。他十分想念您和同学们,还想继续听您讲课和您聊天,电话那头又传来了哽咽声。“他得了病?为什么非要回老家?”我不禁问自己。“王老师,您帮帮金莱吧,给他写封信、给他打个电话、陪他说说话,多鼓励他一下,他最听您的话,常常说王老师这,王老师那的。”“金莱到底怎么了?”我再次追问,电话那头停了一下,传来低沉的声音:“白血病,在做化疗,他吃不下饭,吃完就吐,头发也掉了不少。”“白血病?”听到这三个字,我震惊了,这才是个不到十岁的孩子啊!好的,金莱妈妈,你告诉金莱要他勇敢一点,我们全班都等他回来。除了写信安慰他、鼓励他,我还能为他做些什么呢?放下电话,我心里沉甸甸的,马上回班把金莱的情况告诉了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班里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个个表情凝重。“我们给金莱写信”,班长喊道,“我们给他叠纸鹤送祝福”,说着几个女同学就叠了起来。忽然,安卡尔快速走到讲台前,从口袋掏出一张一元钱说:“王老师,我给金莱捐钱看病行吗?”马上,又有几个孩子分别从口袋里,书包里掏出了钱,五角、一元、五元……瞬间,讲桌上堆满了孩子们的爱心。“老师,我今天没带钱,明天捐钱可以吗?”“行”,我说。

晚上,又有几个孩子打来电话,“王老师,我今天捐了五元钱,明天再捐五元可以吗?”“王老师,我妈妈也想捐钱帮助金莱可以吗?”我激动了,行!

这夜,我久久不能眠。第二天一早,安卡尔又拿着一张一百元钱放在我的手上说:“王老师,我在捐一百元钱。我的眼睛湿润了。安卡尔是个维吾尔巴郎,是我班的特困生,和奶奶相依为命,从一年级就申请了特困生补助,享受两免一补。”“王老师,您帮我给金莱吧,这是我存了好久的零用钱,以前我需要帮助时大家都帮助了我,现在我也要帮助我的好朋友,好伙伴。”这是三年级孩子简单的话语,纯朴,真实。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篇4

一、事例的原由

1.年龄特点。××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因为他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他就产生了逆反心理,就想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情感。

2.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据了解,××的母亲忙于自己的饭馆生意,而父亲在监狱服刑,这造成没时间管他,放任自由惯了。十来岁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开始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而他的家长对其往往采用命令式或放任性的教育方法,这些都无形的在他心理上造成一种没人关心的心理,当这种压力与心理不断积蓄、沉淀,他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他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3.性格因素。××个性极强,常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爱耍脾气,听不进不同意见,拒绝别人的帮助,自控能力差。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

4.教师态度。因他的表现一贯不好,个别老师对他丧失信心和耐心。

5.班级气氛。因他自身原因,同学们对他不够友好。致使他的对立面越来越多,与同学关系越来越僵。

二、事例的处理

面对有如此逆反心理的××,想要转变他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以身作则。我是对自己的政治修养、文化学习、个人素质都特别注重的一名老师,我时常与学生们谈理想,谈道德、谈奉献,谈正气,对××更是如此。我要让××从我的身上得到一些熏陶的特质。

2.不抱成见。看到他有独立意识的迹象不压制,还稍有让步。要知道老师反应越激烈,越过分,他就越会坚持己见。坚持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

3.形成氛围。通过《心理导向》的学习以及班会等其他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团结友爱、融洽和谐、互帮互助的班级氛围,用集体的温暖消融××同学心头的阴霾。

4.充分信任。要努力与××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要与他交朋友,以诚相待、以身作则。经常告诉他:你是一个要求上进的好孩子,你是一个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好孩子等。

5.做好沟通。与其他各任课老师沟通,与其家长沟通,让他们尽量不与他发生正面冲突,尽量用成人的成熟与冷静控制事态的发展;要讲究方式方法,讲究与其心灵的对话,走入他的内心世界去帮助他摆脱逆反情绪,化解逆反心理问题。

6.交心谈理。(1)学会理解。(2)把握自我。(3)学会适应。

7.自我教育。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进行自我教育,别人不能代替。

另外,增加教者的亲和力,避免“罗嗦”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等总是贯穿于“细无声”的教育始末。

三、事例的分析

效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的抵触逆反的情绪少了许多,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与同学、老师、家长的关系也变得融洽多了,即使偶尔“旧病重犯”,那也是点到为止。他的变化真是让人高兴。

四、启示

通过这件事使我认识到:

1.教师,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才智、能力、水平、德行与所履行的职责相符。只有“有理想的人讲理想,守纪律的人讲纪律,有献身精神的人讲献身精神”,榜样示范,现身教育,才最有说服力。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篇5

故事教育法,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故事教育法能够很好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旁敲侧击地教育他们,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应用故事教育法是因为看到初三的学生奋战得辛苦,很多学生精神极度紧张,来自各方的压力使他们自然屏蔽掉教师的任何大道理。开始讲故事就是想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释放自己的压力,沉下心来,静心备考。作为一名教师,我只是想以朴素的道德情感和做人良知,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执着坚守的担当勇气,默默地、真诚地为学生尽一己之力。于是在最难熬的日子里,也是在时间最宝贵的日子里,在冲刺中考百天宣誓的时候,我开始给学生讲故事。

一、讲学生自己的故事

学生对书本上的或其他的故事不感冒,似乎为了励志而励志,说教性很强,往往有抵触情绪,听故事前就会想“教师又要教育我们什么”。日本道德教育专家金井肇说:“如今的青少年普遍感染了一种叫‘无力感动’的疾病,他们对感人的故事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他们拒绝感动,更排斥流泪。”因此,教师应该用身边的真实的故事,讲学生自己的故事,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充满正能量的小事,来影响全班同学。

班里有个女孩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奋斗,让我很是佩服。记得讲这个故事时,女孩本来是低着头的,也许她没想到故事的主角就是她,讲着讲着,她抬起头,用明亮的眼神看着我,嘴微张,似乎觉得很不可思议。当讲到她的理想,讲到她喜欢的那本《蜗牛慢慢爬》,讲到她内心沉静,自己像蜗牛一般爬向自己的金字塔时,我分明看到了她眼中闪烁的泪光。就这样一个不起眼、不张扬的学生,从此更加努力,我相信她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今她已经如愿考上了外国语学校。

讲母亲怎样供养孩子,讲同学怎样惜时如金,讲班里的小雷锋等等,所讲的故事虽不说是哪个同学,但学生能感受到,故事中有对他们的认可、鼓励、肯定,身边的榜样更容易打动学生,故事的教育力量,能走进他们的心灵,远远胜过说教。

做一个会讲故事的教师可不是件简单的事,要付出比其他教师更多的耐心和精力。学会讲故事,首先要观察学生,要留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发现生活中的细微小事,用心记录下来。其次还要勤于思考,有了思考和积累,才能有丰富的故事素材,才能留意到学生真正感兴趣的话题,掌握学生的语言方式和思维习惯,将大道理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讲述出来。最后,让学生写成长日记是我发现他们成长的第一手资料,读日记最能了解学生,熟悉他们的生活,并能够随时敏锐地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一定能够找到讲故事的自然切入点。所以,我喜欢让学生记录成长中的快乐与痛苦、迷茫与困惑。在日记中,学生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感悟着成长,进行自我教育。学会用故事说话,学会用故事表达,用动人的故事让学生变得可爱,让教育变得润泽;用美丽的故事启迪学生的心灵,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

二、讲教师自己的故事

故事教育法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有时候给学生讲讲教师自己的故事,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教师的了解,也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给学生讲教师自己的故事时,学生最专注,淡化了教育的痕迹,最容易接受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篇6

关键词:体育伤害事故,中学体育,影响

 

2007年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担负着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习惯和能力,为中华民族的强盛、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体育运动本身具有风险性。在学校体育的实施过程中,体育伤害事故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训练和竞赛等环节中时有发生。所谓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组织实施的校内外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课余体育训练)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体育场馆和其它体育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或其他人员的人身损伤后果的事故。那么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体育运动的伤害事故呢?

一、中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

1.学生因素。

(1)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思想大意。运动前不检查器械、准备活动不充分、预防措施不得力、好胜好奇,常在盲目和冒失行动中受伤。

(2)心理因素不稳定。运动情绪低下,或在畏难、恐惧、害羞、犹豫以及过分紧张时容易发生伤害事故。有时因缺乏运动经验、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致伤。

(3)缺乏体育运动基本常识和自救措施。

(4)技术动作不合理,内容组合不科学。

(5)组织纪律观念较差。不能完全按照体育老师和管理人员的要求进行练习和比赛。论文参考。

2.教师因素。

(1)教师责任心不强。不能实施合理的保护和帮助措施,不能认真检查和排除事故隐患。

(2)组织教学不当。不能根据体育教学规律及学生的身心特点,严格按照大纲内容、教学步骤组织教学,或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气候特点,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3.学校因素。

(1)体育场地设施不安全。论文参考网。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维修不及时;保护措施不当,对体育设施安全性不重视,学生破坏严重;管理责任模糊,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2)卫生保健制度不健全。有些学校卫生保健制度不健全,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或检查不认真,没有建立卫生保健卡。

(3)安全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4.其他因素。

空气污浊、噪音、光线暗淡、气温过高或过低,以及运动服装不符合要求等原因,都可直接或间接造成伤害事故。

二、伤害事故对学校的影响

(1)不利于学校正常教学的进行。在体育教学伤害事故发生以后,就受伤害的学生赔偿等问题,学校和家长双方发生争执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就会发生家长阻碍正常教学等现象。论文参考。

(2)学校开展的器械类体育教学被减弱。器械类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有的学校为了减少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甚至直接不安装单、双杠,以此来防止事故的发生。

(3)对抗激烈的体育比赛被减弱。如足球、篮球等体育比赛具有身体接触、剧烈对抗的特点,易于引发伤害事故,所以,近年来学校之间、年级间、班级间球类对抗赛寥寥无几。

(4)远足、野外活动被减弱。远足、野外活动对于增强体能、获取知识、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合作精神等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问题在安排时往往都被迫放弃了远足等野外活动。

(5)学校会加强安全教育。论文参考网。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教育宣传,使其树立起“健康第一,安全至上”的思想和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手段,已经体现在体育教学之中,有的学校还会在校园挂起各类安全警示标志,教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也不断增强。

(6)学校会规范体育教学。教学管理松散是造成体育伤害事故的原因之一。加强规范管理是教学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现在,教学从准备活动到课的结束,教材搭配、练习组织等每一个环节都在规范、严密组织之下进行的优良课普遍增多。

(7)学校会加强医务监督。加强医务监督,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建立健康保健卡,有重大疾病和不宜剧烈运动的学生,严禁其参加体育运动。

三、伤害事故对老师的影响

校园意外伤害事故一方面会影响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年轻的体育教师所受影响更加显著。造成教师不能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教学工作,不利于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严重影响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但另一方面,校内意外伤害事故会增强体育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还会提高体育教师的责任心,减少今后体育教学当中的随意性。体育教师只有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本着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妥善安排,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还会让老师对学生上课时的身体反应时刻注意,发现有异常表现,就会立即做出调整,而且还会让体育教师认识到检查体育器械的重要性,以及上好体育安全教育课的重要性。

四、伤害事故对学生的影响

体育伤害事故,会让学生认识到安全意识的重要性。论文参考。让他们学会运动前检查器械、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预防措施,不好胜不好奇。学会掌握运动经验,学会自我保护能力,学习体育运动基本常识和自救措施,学习技术技术动作时,认真学习。当然伤害事故也会个学生今后的体育课学习带来一定的心理阴影,因此我们教师更应该,积极开展体育安全教学。

五、伤害事故对社会的影响

伤害事故在社会上也来了一定的影响,社会会对学校的体育教学产生怀疑甚至否定,因此,我们更应该积极的开展体育安全教学。

总之,体育伤害事故给中学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影响,其中有利有弊,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伤害事故,在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决不能“因噎废食”,以牺牲教学为代价来消极地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而应以积极的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待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强化“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意识和措施,使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率降至最小程度。同时,我们还要正确认识体育活动中的运动损伤,不能把正常的运动损伤和伤害事故混为一谈,更不能因正常的运动损伤而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进行。学校既不是学生的监护人,也不是学生的委托监护人。学校与学生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对于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如果学校有过错,在归责原则上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如果学校和学生都无过错,在归责原则上适用公平责任原则。解决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出路在于赔偿责任社会化。论文参考网。把学校的办学活动纳入保险责任范围,使学校体育事故的赔偿责任社会化,这是解决当前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可提供借鉴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汤海斌. 长春市二道区中学体育活动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6)

[2]陈晓荣,朱保成.浅析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产生原因及预防.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 (11)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篇7

摘 要:体育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意外伤害事故,由此引发的赔偿纠纷、责任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如何正确处理、正确面对,对学校、体育教师都是棘手难题;通过亲身调查体验,分析在体育教学中突发意外伤害事故的责任难题,旨在为减少意外伤害事故在体育教学中的发生提供理论对策。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意外伤害;事故责任

中图分类号:G80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2.000

1 前言

体育课教学是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的基础、前提,近年来由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引发的各种纠纷已引起社会关注,而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大部分都在体育课教学中发生;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达到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中稍有考虑不慎,往往容易造成学生在课堂期间发生人身意外伤害事故,一旦发生,责任归属、赔偿、法律途径,对学校、家庭、学生、体育教师都是一种伤害。本文对体育教学中突发意外事故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毕竟上好每堂体育课是每位体育教师的义务、职责,体育教师如果能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认真,从身边的体育教学工作做起,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完全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广东省佛山市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校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论证、设计过程中查阅许多相关论文、体育学院学报、网站进行研究分析。

2.2.2 统计法

将相关的有效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

2.2.3 座谈讨论法

对体育教师、班主任、学生代表及家长进行交流、讨论,获得相关宝贵信息,指导论文的开展。

2.2.4逻辑分析法

以学校实例为依据,结合相关事例、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利用逻辑分析法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课教学意外伤害事故的特点

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普通学生之间展开的运动技术传学活动,体育课教学意外伤害事故是指学生在参与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人身损害后果事故,构成体育教学意外伤害事故必须具备以下因素(1)受害主体??—学生(2)产生人身伤害后果,主要包括致伤、致残、死亡等,对人体损害而造成精神损害(3)在体育课教学中发生(4)体育教师参与教学。

3.2 体育教学意外伤害事故产生的原因

体育教学意外伤害事故产生的因素主要由学生、体育老师、体育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构成,与学校体育最大区别是有体育教师直接参与教学。

3.2.1 学生因素

作为一线体育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研究发现,由学生自身因素造成的运动损伤和伤害事故占意外伤害事故的绝大部分;可以归纳为一先天遗传因素或身体素质差,由于学生面子问题或害羞不告诉老师有遗传病,特别在体育考核中,更容量出事,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二课堂纪律差、缺乏组织纪律性,每个班级都有好几位此类学生,课堂纪律较差,性格活泼,不爱听教师指挥,喜欢擅自行动,此类学生出事机率较大,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还须加强学生思想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组织纪律性。

3.2.2 体育教师因素

体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学生是主体,而体育教师起到主导作用,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与体育教师密不可分;主要表现为(1)责任心不强,责任心是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表现,体育新课标给部分教师造成误区“放羊”成为部分体育教师的舒服生活、远离教学区、回办公室、玩忽职守,后果将不堪设想,体育教师责任不可推卸。(2)体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低,体育教师专业水平、文化素质修养本身参差不齐,部分教师潜意识就想混日子,思想上放松自我,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例如教学中,动作讲解不清、不讲,示范运动不规范、练习方法不正确、不做准备活动、不写教案等等,所以,作为体育教师还须经常进修、培训、学习新知识,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育教师身体素质有所下降,但教学经验会理会丰富,更能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3.2.3 体育教学内容因素

高中体育新课标实施至今,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理解不一,体育教学内容安排过难,同样容易造成伤害事故。体育教师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生实际能力科学、合理与制定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并没有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规律,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内容、教学步骤组织教学。

3.2.4教学环境因素

体育教学环境好坏,同样影响意外伤害事故发生,作为体育教师必须考虑场地、器材、气候因素。例如某校一天,同节体育课有6位老师上课,一个400米田径场,何其壮观,为了尽可能避免问题发生和减少教学冲突,只能把问题细化、具体化。

案例1:2012年2月13日一高中上午体育课,高一(9)班女生见习,在操场散步,气候恶劣,北方较大,突然此女生呼吸困难,体育老师看后马上送女同学到校医室,最后送学生到医院,为哮喘病发作,此教师先垫费用,最后家长把费用还给体育老师。

3.2.5不可抗拒因素

意外事故是指当事人过失或过失而偶然发生的不可预见伤害,由于体育教学特性,难免会发生各种伤害事故,突发意外伤害事故,有时让体育教师无从下手,对于学校体育教师应有应急预案,与校医密切联系,加强医学常识学习,积累急救经验。

案例2:2011年12月中下旬某校上午体育课,内容是国家体质健康标准1000米考核,男生甲离终点5-6米突然晕倒,体育教师紧急接校医急救,几位体育教师、学生参与急救,后医院到场参与急救无效,最终年轻生命远离他养育的父母、远离他尊敬的老师、远离他可爱的同学,此结果让家长、体育老师、同学永远无法授受,用血的教训告诫我们,赔偿已经于是无补,对家庭、学校、教师谁也伤不起。

3.3体育教学意外伤害事故的责任问题

从我国司法实践来看,体育教学意外伤害事故责任主体与学校责任主体一致,包括学校、体育教师、学生和未成年监护人、第三方责任人,从法律角度分为民事、行政、刑事责任三大类,在体育课中是玩忽职守、违反教学规律、教师不在场,伤害事故一旦发生,都可能涉及这三方面的法律责任。

3.3.1学校责任

我国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中,其责任主体一般追究学校和校长责任,客观而言,责任由校长承担显然不公平;在学校实施体育教学中,学校我负有管理安全教育和管理保护职责,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在赔偿后,可再向教师追偿。

3.3.2教师责任

教师责任问题,本文认为可分为责任心和法律责任,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尽心尽责“放羊”远离教学区,回办公室休息等等,伤害事故不发生则相安无事,一旦发生伤害事故,谁也负担不起,体育教师按照伤害的程度,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3.3学生责任

体育教学存在一定风险,学生受伤可能性较大,伤害事故的主体是学生,本身不应该追究学生过多责任问题;但学生由于生理缺陷未告诉老师,不能参加正常体育教学,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听指挥,擅行动与同学打闹,造成伤害事故,学生自身也难逃其责。

3.3.4 家长责任

我国现在独生子女多,一名学生出事,3个家庭受到伤害。高中阶段,学生有走读和寄宿,经调查发现,部分走读生玩通宵、上网、聊天喝酒等,家长对孩子监管不力,第二天上体育课,往往容易出事,节假日也一样,学生回校,第二天体育课学生无精打采,也容易出事,所以家长的监管问题也值得深究。

3.4防范体育课教学意外事故的对策

3.4.1全面、科学、切合实际安排教学设计

体育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各方面因素都应该考虑周到,做好相应预防措施,课前备好课,写好教案,防止教学目标过高而导致学生受到伤害;同时就遵循体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降低意外受伤系数。

3.4.2全面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

体育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对先天性疾病或不能参加剧烈活动的学生建立档案,上课时区别对待,防患于未然;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还要掌握学生心理与生理特点,细致了解学生的病史,合理安排此类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师还应对所教学生性格、思想状态、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运动水平有所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区别对待。

3.4.3严格规范课堂纪律

开学要先上好室内引导课,规范课堂教育,讲清楚那些不应该做,要学生严格执行。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一切行动听指挥,提高课堂实效性;善于观察、发现,对违规学生进行教育,好的表扬,坏的进行批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思考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学习新动作时,教师一定要学生认真看示范,了解技术动作;最后还要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落实重难点。

3.4.4加强课堂准备活动管理

准备活动一定要充分,可以降低学生受伤机率,要学生严格按照教师的规定和要求进行练习;还要检查学生着装是否合理,杜绝一切隐患事故的存在;合理安排运动量,组织好课堂,提高课堂实效,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4结论与建议

4.1建议

4.1.1 家长要转变观念。当今社会家长一味袒护孩子,没有接受“挫折教育”因为我们要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不应对一些危险不大的体育运动项目顾虑太多,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以减少意外事故发生。

4.1.2 学校领导要正确对待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及时处理,减少问题扩大化。

4.1.3 体育教师应该把每堂体育课上好,这是作为体育教师最基本职责,体育教师只有把体育课上好才能胜任更重要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放羊”也要放得有艺术,上课期间教师不在岗、不在场,一旦失职,将要负不可推卸的责任,最起码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4.14建议学校给每位在校学生构买人生意外保险,或者和家长合作建立保险制度,使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所导致的损失和经济补偿有一定的法律保障。

4.2 结论

4.2.1 加强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体育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提醒自己,不要等意外事故的发生才醒悟,血的教训是深刻的,希望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4.2.2 体育教学中,作为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体育课安全,尽心尽责,完全可以减少或避免学生意外事故的发生。

4.2.3 体育课中不确定因素较多,有时真的很难避免,突发意外伤害事故导致学生受伤,作为体育教师应该积极施救,避免伤害的后果更严重。

4.2.4 一旦发生伤害事故,按照教师是否履行义务情况,按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释义及实用指南[P].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2] 王伯超,黄丹.学校体育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04).

[3] 王岩芳,高晓春.体育教学中学生伤害事故的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03).

[4] 王岩芳.论体育教学中学生伤害事故的构成[J].文化教育,2005,(1)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篇8

关键词:高校体育;伤害事故;法律责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107-02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尤其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受伤害事故的发生,对于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有着极大的阻碍影响。对此作为高校体育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制定合理的政策制度完善高校的体育教学伤害制度是保证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必然追求。

一、高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以及法律特点

1.高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高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主要是指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体育活动时所发生的因为过失行为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可以被认为学生的生命健康权受到损害。这里所指的在校期间具有时空特性,它既包括在学校教学计划规定的体育活动和虽不在学校教学计划规定,但在校园内进行的其它体育活动,也包括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是在校期间而且又是学校包括教师、职工等过失行为所致的体育伤害事故,所以学校应当承担责任。学生在学校期间因过失行为而致的体育伤害事故原则上都属学校事故的范围。导致学校事故发生的行为主体具有其多样性,例如学校、体育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学校工人、学生、校外人员等都可能成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主体,因为他们的过失行为都可能导致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2.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1)明确学校的管理职责。高校学生大部分已经年满18周岁,他们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人,因此学校在法律上已经不再承担监护责任,但是学生在校期间,学校是学生的教育管理者,学校要承担和履行教育和管理的责任,他们对于学生负有监管与保护,这是高校承担责任的主要依据,它是基于教育机构的设立和教师特定身份而产生的工作职责。(2)高校体育伤害民事责任的确定。明确高校体育伤害民事责任首先就是要明确学校是否过错方,它是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过错,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1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因此只要学校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其他人员)在体育教学中出现的过错,学校都应该承担责任。同时《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也应当承担责任。在学校组织的一些体育活动中学校与学生都没有过错,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校外活动结果发生一些不可抗力导致的伤害,则应当根据《民法通则》第132条“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的规定,按照公平原则共同承担责任。同时《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也明确规定了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免责条件,如果发生以上的免责条件高校均可以对发生的体育伤害事故主张免除责任。

二、我国体育伤害事故的赔偿机制的缺陷

1.我国学校体育法规实效缺陷。虽然现在我国对于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效中它并没有很好的得以贯彻,首先就是制定的相关法律还不完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抽象性。其次学校对于体育教学法的认识不到位。当发生体育教学事故时学校的做法往往是通过私自解决不能有效的通过现行的法律,造成现行相关法律失去它的作用。

2.保险措施不足。学校是公益部门虽说目前我国的高校实现了自收自支,但是它的资金目前还是来自于国家资金的支持,当学校发生体育伤害事故时,学校的赔偿资金主要还是依赖于国家资金的赔偿,结果就会加剧目前高校资金负债累累的情况,而相对于先进的国外高校教育来说我国的学生商业保险发展水平不高,利用社会保险保护学生,减轻高校潜在危险的措施就不足。

3.法律实施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目前,学校体育法规的运行在立法、守法、执法等环节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与法制监督不利有很大关系,首先,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和体委的教育督导制度不尽完善,监督学校体育法规实施的职责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其次,地方性学校体育法规建设比较薄弱,缺乏切实可行地保障学校体育法规实施的法律规定,学校体育中关于违法的概念还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监督机关很少正式处理学校体育的违法事件。

三、避免高校学生体育教学事故的措施

高校体育锻炼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而身体健康的前提就是要保证他们的安全,因此避免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伤害事故至关重要,笔者认为,避免高校体育教学学生伤害事故,应该从以下几点人手:

1.增加高校学生的保险种类。加强对于高校学生的投保种类,加强高校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建立针对高校体育锻炼项目的保险,提高保险公司对于体育伤害事故的赔偿金额。同时有条件的高校要建立专项的资金为体育伤害事故提供资金保证,确保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不受影响。

2.建立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应急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体育课上发生伤害事故后,体育教师及学校的有关人员应当及时救治,以免因救治不及时而导致不良后果加重,同时学校医院等部门要建立联合机动机制,保证受伤学生能够及时得到合理的治疗。体育教师应当增强责任心,提高业务水平,尽力避免因为自己的教学失误而导致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不应脱岗,不应让学生在失去教师监管的情况下运动。

3.建立健全学校的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等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在合理的范围内排除上述设施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参考文献:

[1]胡晓峰,谢维华,周络.高等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伤害事故责任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5).

[2]王小平.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问题研究[D].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2009.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篇9

摘 要 近年来,国内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研究成为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就如何建立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保障体系以及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研究进行研究。通过对中学体育课意外伤害事故产生的类型、原因进行分析,试图提出怎样预防中学体育课意外伤害以及事故发生的问题,希望能为建立一种完善的中学体育课意外伤害事故的保障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学体育课 意外伤害 法律问题

一、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特点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属于一般人身伤害的范畴,但又不同于社会上发生的人身伤害,学校体育中学生伤害事故属于学生伤害事故中的一个特殊类型。

中学体育课安全事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在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2.非授课时间(即课间休息或课外活动时)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身体活动时受伤的事故;3.由于学校管理不善造成的学生身体伤害事故;4.由于教师的不当教育行为对学生身体造成的伤害事故。

二、中学体育课意外伤害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因素

学生是体育课的活动主体,是体育课的授课对象。在中学体育课教学中,有些事故是受伤害者自己所造成的。因为体育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体育课的参与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一定的要求。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差或有生理缺陷而未通知教师,参加超过自身负荷的体育教学活动而引起的;中学生处于叛逆期,个性突出,渴望展现自己,在体育课上由于自身因没有遵循运动技能规律或遵守组织纪律,不听从教师的指挥,擅自行动或和同学打闹等而造成的体育意外伤害也数不胜数。因此,中学体育课要加强对学生的运动安全、组织纪律性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教师因素

在所有的学校课程中,体育课无疑是危险系数最高的一门必修课程。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课的教授者和组织者,在上课、训练期间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教师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是发挥着主导作用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起着指点跟引导的作用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违反教学规律,不按教学步骤教学;有的教师缺乏责任心,上课以放羊式教育为主,学生的活动范围扩大,不易控制,造成了不必要的安全伤害事故;还有的教师自身道德素养低,在教学中体罚、谩骂学生,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这些都是由于教师的原因而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教师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三)学校因素

近年来,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参加体育课内外活动和锻炼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同时,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完善使体育选项课日渐增多,学校体育教学活动日趋丰富,而体育教学经费投入却相对不足,导致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缺乏、器械陈旧,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

(四)由于意外事件和外界的特殊侵权行为而造成

意外事件指非当事人的故意或过失而偶然发生的不可预见的伤害。体育活动本身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伤害事故,客观上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而造成学生人身意外伤害事故。另外,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其活动的环境是半开放式的,因此外界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中的责任认定

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主体主要有学校责任、学生与监护人的责任、第三方责任。在责任方式上,主要有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类。对于作为和不作为地导致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行为主体,都可能涉及这三类法律责任的承担。对学校,在责任关系上涉及更多的是职务责任和个人责任。

(一)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依据的法律法规

主要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二)学校不是学生的监护人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7条规定: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特殊情况除外。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工作。由此规定可以看出,学校对未成年人履行的是教育管理和保护的义务,不承担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义务。但其中也有例外的情况。另外,我国《民法通则》也未把学校列入未成年人监护人的范围。从现实看,它为处理学生安全事故作了一个统一规定,有其积极意义。

(三)责任认定的原则及责任认定

1.责任认定的原则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及其他学校伤害事故是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一种侵犯,是一种侵权行为。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任何侵犯社会公共财产、侵犯他人财产和人身权利的行为,都是社会主义法律所不允许的,在刑法上可能构成犯罪,在民法上则构成侵权行为。所谓过错责任原则,也称为过失责任原则,是以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为承担民事责任的基本条件的归责原则。所谓无过错责任原则,指行为人与受害人都没有过错,但依照法律规定,以已发生的损害结果为价值判断标准,无过错行为人也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公平责任原则也称为平衡责任,指当事人双方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在不能根据法律适用无过错责任,又不能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法院即可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实际情况,按公平合理负担的原则判定,由双方分担损失的一种确定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2.学校体育事故的责任认定

中学学生体育课意外伤害事故在学生伤害事故中占的比例较大,这是由体育活动本身的活动性、对抗性、冒险性等特点决定的,具有不可避免性。根据《民法通则》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我们把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责任归属分为以下三种:

直接责任:由学生自身原因造成的伤害事故,学生应该承担直接责任。由于体育教师未按教学要求和规定,采用不正当的教学行为造成学生的意外伤害,教师应该承担直接责任。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校设备场地问题而造成的意外伤害,或学校在知情情况下,并未予以必要的注意时发生意外伤害,由学校承担直接责任。

间接责任:间接责任事故一般发生在学生之间或者学生本人,或其他一些非学校因素等。但是在事故发生过程中,学校有某些过错或措施不力。客观上为事故的发生或伤害程度的加重提供了条件,学校可视具体情况承担相应的责任。

无责任:主要是针对学校而言,在发生体育意外伤害事故时,学校履行了相应的职责,并且行为得当的,学校不承担责任。例如:学生特殊疾病复发,学校老师事先并未得到家长和学生的通知的;体育活动中不能预见,不能克服或不可避免的;学校及老师组织教学合理,教学方法完全正确时学生发生自伤行为的等。

四、中学体育课意外伤害事故的保障措施

中学生体育课伤害事故的有效防范,是中学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建立规范的中学生体育课人身安全保障制度关系重大,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中学体育意外事故处理程序和法律法规,是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必然要求。

学生伤害事故已成为世界上各个国家通存的现象。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因考虑到体育课各项目的危险性和当前中学生较差的身体素质状况而放弃了很多有益的教学手段。正因为如此,所以体育课也就很难达到其预期的效果,学生体质下降问题也就很难通过学校体育课程来实现改善。因此就形成了一个隐性的恶性循环圈。所以作为体育工作者,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提出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一)大力普及安全教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学校要定时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普及安全教育知识,让学生意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掌握自我保护的技能,从而降低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

教师在设计体育课程时,对于教材、教具、器材及设备的选择应适当,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充分了解;要求学生遵守教学秩序和游戏及比赛规则;教师在体育课时应安排足够的热身运动,学生应认真执行;教师应明确清楚地强调运动技巧及技术,及时纠正错误动作;教师应因材施教,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参与;学活动中避免大学生出现过度疲劳。

(三)学校要加强立法工作,完善中学学校体育法制建设

学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在降低意外伤害风险,保护学生安全方面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要增强法制建设,规范和保护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尽早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学校体育课意外伤害事故处理的原则的法律法规。在出现意外伤害事故时,有理、有据、依法解决,更好地规范和保护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对学校体育工作予以法律保障,提高依法治教和依法管理的水平。同时,加强法制宣传,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五、小结

随着体育的蓬勃发展,我们无法否认体育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人们对体育世界的利益的期待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而且越来越高。毫无疑问,体育世界对法律的尊重正在增强。体育法逐渐发展起来。虽然如此,但体育法的发展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各个方面都还不完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目前尚无专门法律、法规规定而只有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这只属于部门规章,在法的效力及适用范围上远不及法律法规有效,并且也存在着一些与民法原理相抵触的地方。我们也企盼着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认定的法律尽快出台。希望国家政府能够重视体育法的发展,大力投入人力、物力,不断完善体育领域的法律,使人们在从事体育活动中能够有法可依,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健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支学干.高校公共体育课安全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9(3):104-106.

[2] 田露,魏勇.简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5):35-37.

[3] 郝琪.浅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及其法律责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4):80-82.

[4] 邹志俊.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认定之法律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4):99-101.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篇10

关键词:课程故事;专业发展

Abstract: Curriculum stories can not simply be considered to b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notes, which embody the narrative way of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iculum ,reflect teachers' growth experience. Telling or listening to stories is a way of classroom teaching for teachers. Curriculum stori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tuation, inquiry, self-practice and reflection. Writing curriculum stories is helpful to promo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eveloping teachers' ability of observing daily educational lives, getting a deep view of their own practical knowledge, increasing the ability of reflection and inquiry, improving the awareness of curriculum.

Key words: curriculum storie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①有关课程故事可以参见《课程·教材·教法》杂志(2003年第8期)、《全球教育展望》杂志(2003年第4期)以及《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傅道春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新课程改革在逐渐改变学生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许多一线教师开始关注、体验和反思这种新的生活。一些教师拿起笔,讲述新生活中情真意切、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①许多教育专家学者称之为课程故事。何谓课程故事?有何特点?教师撰写课程故事有何现实意义?这些都是有待澄清、解决的问题。

一、何谓课程故事

案例1

一次语文课上,我正在讲解《荷塘月色》中历来被奉为通感手法经典之作的那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中朱自清先生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本来是嗅觉的清香,大胆新奇地比作听觉感受的歌声,充分表现了荷香的似有若无、丝丝缕缕、断断续续,达到了通常修辞手法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当我滔滔不绝地讲解完一段后,一位学生举手,试探着说:“老师,我觉得朱自清把荷香比作歌声似乎并不好,文章通篇的意境都极为宁谧,除了作者之外,没有第二个人,如果用‘歌声’有点儿破坏整体效果,照我看来,改成‘笛声’更好,既无人声掺杂,也符合当时的意境。”

听罢学生的话,我不禁为之一震,这一句通感多少年来被无数人奉为经典,从未有过疑问,一个高一的学生竟会对此提出异议,或许也只有一个高一的学生才敢提出这样的异议。这是我在备课中根本无法预见的。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于是我先表扬那个学生的“独特发现”,然后推翻原先准备好讲解“通感”的教案,当即决定让学生来唱主角改写这句经典名句。学生一下子变得兴奋起来,经过斟酌、品味、比较,不断地推举出大家公认的佳句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天外飘来的悠远的钟声似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摇篮边母亲轻轻地抚拍似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蒙娜丽莎嘴角的绵绵微笑似的”等等,思如泉涌,直到下课铃声响起也无法停止。

我捧着同学们改写的“名句”激动不已,我庆幸那个学生的“突发奇想”,使我没有埋没他们如此精彩、巧妙的创造力;我也庆幸自己的随机应变,使我捕捉并利用了他的“突发奇想”。

我却清醒地提醒自己: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相反它具有数理化所不具备的审美性和情趣性,用艺术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语文的蕴藉之美,品尝语文的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1]

从表面上看,课程故事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事件的记录,将其等同于保存教师经验的“备忘录”,这是对课程故事的静态理解。笔者认为,课程故事是教师的教学生活方式与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上述语文课程故事中的教师一样,教师以叙事的方式看待教学问题,践行自己的课程理想,促成自身教学经验的生长。

(一)讲述、倾听故事:教师的课堂教学生活方式

人总是在听故事、讲故事中长大。可以说,我们生活在故事中,故事无处不在。我们在故事中传承生活的经验、对待人生的态度、民间的睿智。据此,叙事研究者指出,讲述故事、倾听故事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和表达方式。[2]课堂也是讲述故事的地方。[3]教师每天都在向学生讲述教科书中前人留下的“故事”(如案例1中的语文教师讲述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故事),自己的人生故事,倾听每个学生独特而丰富的故事。在故事的交流中,学生获得一种实实在在的情感丰富的人生启示;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历,理解他们每一句言谈,每一个举动。故事交汇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可能师生双方解读故事出现失误或偏差,产生“冲突”“意外”“尴尬”等教学事件。从案例1语文课程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学生并没有顺着教师的理解思路,而是质疑经典名句。对故事的不同解读,造成了教学的“意外”,这本身又构成了教师新的课程故事。教师是故事中思考的主角。他总是在面对教学困境时,谋划教学的出路,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践行自己的课程理想,以行动推动课程故事的发展。教师面对“意外”不是漠视,也不是跳过,而是机智地发现“意外”的教育意义,因势利导,借题发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师生共创了一段始料不及的课程故事。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生活就是与学生交流,理解学生的课程故事。课程故事就成为教师教学生活的一种方式。

(二)课程故事:教师认识教学的叙事方式

故事是人们以叙事方式认识世界的结果。布鲁纳(Bruner,J.)告诉我们,人类有两种基本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一种是为寻求普遍真理的范式的方式(paradigmatic way),这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式,在这种方式的主导下,人们关注的是普遍意义上的“理”与“逻辑”。另一种是叙事的方式(narrative way),人们通常运用叙事的方式寻求实践的具体的联系,关注事件展开的具体情节,而不是以抽象的概念和符号压制生活中的“情节”和“情趣”。这是一种面向事实本身,理解他人,体验生活的人文科学认识方式。[4]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有着无限发展可能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同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因此谁也不可能预设每个学生存在的本质,也不存在适用所有学生成长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成长表现为复杂性的、生成性的、面向未来的开放过程。教师没有理由仅仅依靠海市蜃楼式的“教育之理”“教育之逻辑”认识学生,而需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关注每一次教学事件,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故事,共同建构学生成长的故事。教师不能用所谓的“绝对真理”来压制学生的独到见解,而是尊重他们的见解,给予他们发挥的时空,让学生的学习激情、创造欲望得以迸发。由此,课程故事体现教师认识教学活动的叙事方式。

(三)课程故事:建构教师经验的方式

杜威(Dewey,J.)认为教师的经验具有教育意义,教师是凭借经验去影响并教育学生的。他说,“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看到一种经验所指引的方向,如果教育者不用其较为丰富的见识来帮助未成年者组织经验的各种条件,反而抛弃其见识,那么他的比较成熟的经验就毫无作用了。”[5]杜威还认为,有价值的经验是遵循连续性原则和交互作用原则生长、扩大的。教师的发展即是教师教育经验的生长。康内利(Connelly,M.)等人进一步发展了杜威的观点,认为教师的经验是故事经验。教师的经验以叙事的方式建构,并以故事的方式存在。[6]教师的经验是在了解、体验自己的课程故事,以及在教师群体中交流反思故事的过程中成长。上述案例中的老师对课程故事的反思,使他认识到语文课的审美性和情趣性。这种认识不是外在“理论”强加的,而是基于个体经验的思考,是个体经验生长的结果。因此,课程故事可以视为教师成长的历程。

(四)课程故事与教育故事的联系与区别

从根本上讲,课程故事与教育故事同为教师教育生活的叙事文本,都是教师以叙事方式认识教育的结果,共同体现了教师基于教育生活的教育思考。不过教育故事可以跨越课堂教学的时空,采撷教师人生历程中引发教育思考的浪花。它可能是校园内师生的一次对话,家访过程中的一次变故,也可能是亲子成长过程中的小插曲,还可能是异域他乡的见闻。总之,时时皆能涌现教育的思考,处处都可演绎教育的故事。只要你有一双敏锐的慧眼,一腔执着于教育的诗情。而课程故事较多取材于教师课堂的教学生活,反映着教师对自己即时的、有目的的教育实践的反思。虽然有时展现课堂教学之前或之后的情境,但它们都围绕课堂展开,可以视为课堂故事的前奏与尾声。由此可以引出另外一点区别。课程故事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与主动性的特征。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而实际教学情况往往与预期抵触,因而冲突、调适在所难免。正是冲突结果可以引起教师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回顾与反思。而教育故事更多的是邂逅偶得的。并且可能不是教师亲历亲为的事情。

二、课程故事有何特点

案例2

记得有一次,我在批阅作文时,发现一位男生的作文流露出一些才气,于是在作文讲评课上,我点名让这位男生上讲台朗读。然而,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这位男生有轻微的口吃,即使平时也不愿多与人交谈,此时更是有些手足无措,面红耳赤。看他忸怩地挪步上讲台,我开始后悔了,甚至有些自责。他越不自在,讲话就越发紧张,一张口,便卡住了。台下终于哄笑起来,他再也不开口了。台下的同学们紧紧注视着他,课堂里死寂一片。沉默中,我突然从后悔自责中省悟:初为人师的我不是也有过临场时的恐惧和冷场时手足无措的尴尬吗?是自信战胜了这一切。有时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潜在的巨大自信。可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眼前的这个男孩会不会陷入后一种情形呢?不,决不能。我终于微笑着开口了:“既然他不太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那索性我们都趴在桌子上,不看,只用耳朵听吧!”我带头走到教室后,背对着讲台站定,同学们也纷纷趴下头来。终于,我背后传来了轻轻的羞怯的声音。那的确是篇好作文,写的是他和父亲间的故事。因为动情的缘故,我听到他的声音渐渐响了起来,停顿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了,我知道他已渐渐进入状态,涌上心头的阵阵窃喜使我禁不住悄悄回头看看他。我竟然发现台下早已经有不少的同学抬起头,默默地、赞许地注视着他。朗读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仅是给予这篇作文的。我仿佛已看到了这位男生长大后,在大学的演讲台上慷慨激昂,挥洒自如的情景……我心里感到一阵感动,我相信这堂课对于他的意义。

我总在想,语文教学绝不仅仅靠嘴和粉笔,它更需要你用心去感受、去捕捉,用情感去灌溉、去融合,奇迹往往诞生于其中。我还在想,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也绝不仅仅是看书写字,它更应是贯穿学生全部生活中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对事物审美鉴赏能力的塑造。我一直在想,要让我的学生成为一个能够融入社会,并在此中展现个人魅力的高素质的人。[1]

从这则案例中,笔者认为,课程故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情境性

课程故事的情境性表现为它总是向读者展示故事不断展开的“场景”与“情节”。“场景”指的是课程故事发生的环境。一般来说,课程故事中所描述的环境分为物理的环境和文化社会的环境,前者通常指教室布置,桌椅摆放等,后者则把班级、课堂喻为“小社会”“文化群体”。但是杜威认为,“环境不仅表示围绕个体的周围事物,还表示周围事物和个体自己的主动趋势的特殊的连续性。”[7]据此,他提出了“真环境”的概念,其意指与个体相交作用的事物,并使得“一个人的活动跟着事物而变异”,[7]课程故事中描述的“场景”并不只是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一个“空间”,而是“场景”成为引发促进或阻碍课程故事发生发展的因素以及支持或挫败教育教学的条件。“场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滋养、教育了故事中的人。在第二个故事中,“讲台”“同学们”都是“我”和那个羞怯的男生所处的故事场景。“讲台”“课堂”“同学们”是故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故事的主角相互作用。男孩走上讲台,便出现了故事中的尴尬局面。同学们的哄笑,“课堂死寂一片”使“我”陷入教学困境。“我”背对讲台,成为应对困境、推动故事发展的方式。背对讲台的“我”体会到保护学生自信的意义。站在讲台上的男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不再怯懦恐惧。

课程故事的价值在于“情节”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而不全是以“理”服人。在课程故事中,“失误”“误解”“悔恨”“冲突”等等是经常映入眼帘的“情节”。它常常引人入胜、感人至深。在“情节”中,故事的主角经历的情感的震动,使得教师意识到自身思想的误区,便抛弃陈见,转变教育观念。尼尔斯(Nias,J.)指出,教师转变观念的过程是一场情感的经历。只有当教师心中的职业形象在经历长期的混乱、困惑、痛苦后,观念的转变才真正得到实现。[8]再者,课程故事之所以能吸引广大教师,即在于故事中的情结。情节再现了具体而丰富的教育教学过程。倾听、阅读故事的教师会感到这些故事似曾相识,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因而倍感亲切、真实,认为可以从中获得启示。这些故事中也有教师的教学行为举措,但不像教师经验论文那样只强调自己的作法,并雄心勃勃,试图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模式。那些去掉情景的“一法”“一得”往往显得干瘪,缺乏当初的活力。教师的“一法”“一得”只有在具体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才显露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二)探究性

课程故事记录的是,教师思考课程问题、寻求课程实施出路、谋划课程实施策略、实施课程设计的探究过程,我们把课程实施视为一个动态生成的历时过程。制定再完美的课程设计也不可能保证教师应付所发生的一切教学事件。课程故事往往始于教学现实与课程设计的矛盾冲突之时。课程故事通常采用深度描写的写作方式,详细展示教师面临的“中途触礁”“令人头痛、诧异”“困惑”“后悔”等一系列矛盾冲突问题。如第二个故事不惜笔墨,详述了“我”悔恨的内心感受。此时,课程故事的主角──教师不再是一名旁观者,而是置身于课程问题中,这使得教师不得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直面“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许多教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矢志不渝,执著于分析教育问题,思考走出课程困境的办法,调整课程实施方案,尝试解决课程问题。教师一旦开始思考课程问题和谋划课程实施的出路,总是在“众里寻她千百度”之后,“蓦然回首”重新认识教师、学生、课程等原点问题。由此看来,课程故事展现的是教师遭遇课程问题、探究课程问题、解决课程问题的过程。

(三)自我实践性

从上述两则课程故事不难看出,“我”是课程故事的组织,是“我”在讲述自己课堂上亲身经历。“我”不是故事中的旁观者,而是故事的建构者和故事中的实践者。“我”在故事中躬身践行自己的“个人课程哲学”,建立自己的故事经验,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再者,课程故事渗透着故事主人公──“我”的情感历程。“我”在故事里以我有限的精神生命与他者相遇,师生演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故事。“我”在故事里苦闷、彷徨、忧虑、冲突、兴奋。“我”作为一个情感真挚的完整的人在故事中生存,而非道貌岸然“理性君子”编撰自己的教育史话。总之,教师撰写的优秀课程故事必定洋溢着教师的生命色彩,个性魅力。课程故事是一个情感丰富、实践特点鲜明的教育学文本,研究者可以从中获得情感的震撼和实践智慧的启迪。

(四)反思性

我们可以从两则课程故事的结尾部分看到教师对故事做出的后续检讨、反思、领悟。它们是故事的思想灵魂,最能反映教师撰写课程故事时的课程理念。课程故事与一般故事的区别关键在于课程故事中蕴含着教师对实践的反思、领悟,以及重述故事时的再反思。这种“双重反思”使得教师在撰写故事的过程中重新认识教育,意识自己缄默的教育观念,促进自身观念的更新和教育经验的积累。

三、课程故事与教师专业发展

康内利等人认为,教师的经验是故事经验,教师在故事中生活。教师有意识地撰写课程故事,有利于教师面向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丰富的故事中汲取教育的诗情,增长自己的诗性智慧,这一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以下能力、素质的提升。

(一)锻炼面向日常教育生活的观察能力

撰写课程故事将教师引向教学实践,直面教学事实本身,让教师细心观察教学实施过程。这无疑会增强教师对教学实践的观察力和敏感性,从而见微知著,使教师从看似琐碎的日常教学生活中感悟教育的真意。正如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所说的,描写生活世界的写作,不仅仅锻炼了我们的编写能力,也锻炼了我们的“观察”能力,使它成为可以展示的经验……在孩子们的世界中,同一种实践永远不会重复出现,我的写作,作为一种实践,使我在生活中的事件富有洞察力(我现在能够看到原先无法看到的东西)。[9]

(二)洞悉个人实践知识

一般认为,教师个人实践知识通常是内隐的,教师难以言明,但它却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教师的育人行为。如何解释教师的个人知识,使教师洞悉、把握缄默的个人实践知识,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波兰尼指出:“经验叙事能给缄默的个人知识赋予声音。”施瓦布称叙事是不会丢弃个人知识的独特性、情境性、复杂性。马科因泰尔进一步提到叙事可以帮助人们重新发现被理论研究遗忘的当代人的道德品质。康内利整合了上述三人的观点后指出:对于许多教师而言,个人实践只是教师重构过去、专注未来、应付现时危机的方式,它内涵于教师过去的经验中,教师当前的身心中,以及教师未来的计划、行动中;撰写和讲述故事,是探究、洞悉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最佳方法。[10]

(三)提高教师反思探究的能力

教师撰写课程故事的过程,也是探索教育意义的过程。此时,写作即是探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写作是人们借助组织和修辞技巧,抽取、表达思想的一种行为,写作被视为再现头脑中存在的观点和事实。后现代语言观则认为,写作并不是结果的表达,语言总是以历时性、地方性的方式建构个人的主观性。因此,写作被视为建构意义的过程,形成、表述写作前未知观念的方式,作者的观念是在写作过程中逐渐显现的。后现代语言学者坚持认为,文字在见诸稿纸和电脑屏幕之前,我们对将写出的内容一无所知。如斯克雪斯(Cixous,H.)曾说过,“当我准备写作时,朋友们问我‘写什么?’主题‘是什么?’我对此一无所知。它神秘莫测,它只在被擒获之处迸发,如暴雨滂沱。”[11]尽管后现代语言观彻底批判系统的、有目的、遵循逻辑的写作方式的观点难以令人首肯,但是,写作是建构意义的写作方式的观点确实具有启发性。教师撰写课程故事不是对业已发生之事的简单追述,而是期待在故事中,重温教育经验、体验教育过程。可以说,教师撰写课程故事是对课程故事的再理解和再探索。因此,展现故事是次要的。在展现故事的过程中,发现前所未有的教育意义则至关重要。对同一课程故事的每一个写作过程都意味着教师此时对教育的新解。教师虽然谈的是旧事,但获得的却是新的启示。写课程故事并不是“向后看”或“开启尘封旧事”。写作意味着从旧事中折射对未来教育的理想与筹划。

(四)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有人认为,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反映和“课程哲学”。[12]教师的“课程哲学”往往有多种声音混杂而成“合奏曲”,其中既有个人的话语,也有权威的、官方的、理论的、流行的话语。通常的情况是,教师个人的声音往往被权威的、官方的、理论的、流行的话语所湮没,说着言不由衷的话语、或者成为“传话筒”贬斥自己的话语,依赖专家话语、高扬校方的声音,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个人声音的存在。教师成为教育中“沉默着的大多数”。教师的课程故事被埋没。巴克丁(Bakhtin,M.)区分了“权威话语”和“内在信服话语”。权威的话语指学术的语言,官方的语言,制度的语言。内在信服话语指个人或小群体用来讲述自己生活和经验的话语。这种话语否认特权,并不为权威支持,通常也不为社会认可。巴克丁认为,人们的语言一半是自己的,一半是别人的,而且充斥着权威的话语。个体是在逐渐区分自己的声音与他人的声音,自己的思想与他人的思想过程中进化自我意识的。[13]撰写课程故事给教师一个倾诉、发现个人声音的绝好机会。撰写故事不像理论专家那样叙事宏大、建构理论,而是流淌着日常教学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在真实的故事中捕捉个人教育的观念,在个人躬身实践的故事中发现属于自己的教育“真理”,厘清教师个人的课程哲学与权威理论,看到个人课程哲学的价值,从而使教师不再为权威所束缚,继之以实现个人哲学与权威理论的对话,在对话中,丰富提升个人的课程哲学,增强自己对课程系统的意识。因此,讲述课程故事就是彰显教师“课程哲学”,提升教师课程意识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红.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二)[A].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0—112.

[2]刘良华.论教育“叙事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2,(4):52—55.

[3]Gudmundsdottir S.Story-Makr,Story-Teller:Narrative Structures in Curriculum[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1991,23(4):13—18.

[4]Bruner,J.Actual Mind,Possible World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13.

[5]〔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63.

[6]Connelly F,Clandinin D.Narrative Inquiry:Storied Experience[A].Short E.Forms of Curriculum Inquiry[M].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1.121—154

[7]〔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3.

[8]C Boitt,J Nias.Working and Learning Together for Change[Z].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1992.1—3

[9]〔加〕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M].宋广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71.

[10]Conle C.Narrative Inquiry:Research Tool and Medium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0,23(1):49—63.

[11]Elbaz-luwisch F.Writing as Inquiry:Storying the Teaching Self in Writing Workshops.Curriculm Inquiry,2002,34(4):40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