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念家诗范文

时间:2023-03-22 08:1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李白念家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回顾实习生活,感触是很深的,收获是丰硕的。实习中,我采用了看、问等方式,对伟柏花园管理处的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了管理处开展物业管理有关工作的特点、方式、运作规律。同时,对管理处的设施管理、事务管理、保安管理有了初步了解。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创“学习型、创新型”企业。

严把员工招聘关。美佳物业在招聘管理人员须毕业于物业管理专业;招聘维修人员须具备相关技术条件的多面手,并持有《上岗证》;招聘安保人员须属退伍军人,对其身高、体能、知识、品格、心理素质等都进行严格考核挑选。

做好员工的入职、在职培训工作。美佳物业对新招聘的员工进行上岗前的相关培训工作,使员工对小区的基本情况、应开展的工作心中有数,减少盲目性;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对在职员工提供各类专业性的培训机会。美佳物业提倡“工作就是学习,工作就是创新”,每位员工都争做“学习型、创新型”员工,员工中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比帮赶超的竞争氛围。从而,使员工个人素质得以提高,管理处的管理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益得以提高,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从实际出发,管理处严格参照ls09000质量体系运作,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规程、工作标准、考核标准。管理处根据员工的工作职责,制定全方位的上级、平级、下级的360度考核办法;制定量化考核标准,实行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增强了考核的可操作性,减少考核时人为因素的影响;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制,避免了考核走过场的现象,通过考核机制的建立,增强了员工的危机感、紧迫感,促使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培育自身核心专长,创特色服务,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实习中,我看到一套由沿海集团、易建科技、美佳物业合作自行设计开发的“一站式物业管理资迅系统”物业管理服务软件。该软件包括:“一站式客户服务、一站式资迅管理、一站式数码社区”三大体系,是一个利用网络、电子商务、科技手段来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效地开发、整合、利用客户资源的资迅系统。管理处全面提倡“一站式服务”、“最佳保安”的特色管理服务。从而,实现了高效的管理运作,解决了业主的奔波之苦,创造了一种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提升了服务效率,提高了业主满意度,提升了物业管理服务的水平和服务质量,最终提升了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三、推行“顾客互动年”,促进公司与业主之间的良性互动。

美佳物业在与业主关系管理方面,在实习中我了解到,在2008年美佳重点开展了“顾客互动年”活动。成立了美佳俱乐部,设立新生活服务中心,开通客户服务热线,及根据小区居住的业主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爱好与兴趣、不同的层次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日常的社区活动与主题活动。如:三月份,开展了学雷锋义务服务活动;“六一”儿童节,与幼儿园联谊开展游戏活动;十月份,组织小区业主观看露天电影;十二月份,圣诞节由圣诞老人派发圣诞礼物……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加强了公司与业主、业主与业主之间的沟通交流,创建了互动的顾客关系,营造了浓厚的社区氛围和良好的居住环境。

四、重视物业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设备管理。

对于设备管理,我在实习中看到,管理处着重建立和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对各类设备都建立设备卡片;做好设备的日常检查巡视,定期进行检查、保养、维修、清洁,并认真作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对水池、水箱半年清洗消毒一次,进行水质化验,以保证水质符合国家标准;发电机每月试运行一次;消防泵每月点动一次,以确保发生火灾险情时,消防泵能正常使用。等等。

五、管理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安保队伍。

管理处的保安管理设大堂岗、巡逻岗、监控岗、指挥岗,岗与岗之间密切联系,对小区实行24小时的安全保卫。建立并完善各项治安管理规章制度;对新招聘的安保员进行上岗前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加大对在职安保员的培训力度,注重岗位形象、礼节礼貌、应急处理能力等培训,从而增强安保员的工作责任心和整体素质;强化服务意识,树立“友善与威严共存、服务与警卫并在”的服务职责,安保人员在做好治安管理职能外,还为业主提供各种服务,形成了管理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短暂的实习转眼而过,回顾实习生活,我在实习的过程中,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一些遗憾。通过实习,加深了我对物业管理知识的理解,丰富了我的物业管理知识,使我对物业管理工作有了深层次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同时,由于时间短暂,感到有一些遗憾。对物业管理有些工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只是在看人做,听人讲如何做,未能够亲身感受、具体处理一些工作,所以未能领会其精髓。

篇2

文/樊国忠

这个食品的名称是个既形象又生动的比喻。实际上它是穷人家处理剩饭剩面条儿的一种方法。在城镇中,有专门从大饭店买剩菜、剩饭(折箩)的。买回来后,将菜肴拣好些的、整齐些的,上蒸笼加热后再出卖给穷人。余下的米饭和面条儿则不用分开,也不易细分,就饭面一起热后给人吃,外号就叫“刀里加鞭”――米饭为百食之首,犹如刀为百兵武器之首一样;面条也像武器中的鞭一样,有长有短,故此给此种食物起了这个雅号。过去在北京前门外抄手胡同,有张老头夫妇就专营此业。前三门大饭庄没有不认识张老头的,他就常吃此食物。笔者幼年时,见此情景就问他这叫什么,张老乐着说:“这种吃法,有个雅号叫‘刀里加鞭’。你不信,回家问你家老人就知道了。因为你们家在办事后或年节请客后,也常用此法来打扫剩面剩饭……”几年后,我大哥娶大嫂,因在海淀饭庄和乡村家中两个地方办酒席,剩下不少的菜饭,且又办的是面条席(炒菜面)。事后,我们也吃起了“刀里加鞭”!我一边吃,一边说出这个名儿来,大伯父还笑着说我小小年纪,知识很渊博呢!其实,这不失为是一种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的好办法呢!

流传百年的经典小吃――担担面

文/海涛

小吃风味

面条细薄,没有汤,卤汁酥香,咸鲜微辣,香气扑鼻,十分入味,麻辣,色鲜红。

来历传说

担担面是四川乃至全国闻名的面食之一,颇具四川风味。担担面最初是四川自贡市一个叫陈包包的小贩挑着担子吆喝着叫卖的一种面食,始立于1841年。其名字也是因为其老板挑着担子沿街叫卖才得来的。

担担面向来是荤素具备,不仅有面条,还有“抄手”,也就是馄饨。

标准的担担面扁担,是用硬木制成的,扁担的一头是“操作台”兼“贮藏室”,里边盛着面条、馄饨皮、肉馅、蔬菜及各种调料;另一头是“灶间”,有小风箱,可以现场煮面。

川味面食中,比较有名的“素面”、“素椒杂酱面”、“清汤杂酱面”、“红汤面”、“酸辣面”、“清红汤抄手”,这些东西都可以在这一副小小的面担上做出来。

现在,重庆、成都、自贡等地的担担面,差不多都改为店铺经营,而不用挑着面担卖了,但是其味道却没有改变,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特色,尤其是成都担担面,特色最浓。

制作工艺

作为一种四川地区的大众面食,担担面非常受人欢迎。

原料:面粉、豆油、味精、红油辣椒、鸡蛋、猪油、豌豆尖、高汤、醋、葱花、芽菜、豆粉、猪肉。

第一步,先把鸡蛋与水调和好,然后用它和面。面团和好后用手工擀成韭菜叶一样细的面条。其中豆粉是用来做擀面时的撒粉用的。

第二步,豆油、醋、味精、红油辣椒、高汤、葱花、芽菜末分别放入碗中。

篇3

为什么两大巨星的碰撞会如此悄无声息呢?原因在于这根本不是什么巨星碰撞,至少在当时不是什么巨星碰撞。确切地说。是一个巨星与一个具有巨星潜力的小星的碰擦。碰撞会产生爆炸。而碰擦则可能产生声响,也可能没什么动静。这里的巨星非李太白莫属,而具有巨星潜力的小星则是杜甫。在我看来,即使是这次碰擦,在杜甫的心目中,李白还只是个当代的成名人物,并没把他看作是划时代的巨星;同样,在李白的心目中,杜甫可能只是个文学爱好者,还不足以激发其更多的热情与关注。于是乎,这两个古今无双的人物,他们的一场被后世寄予无限期待的巨星级碰擦,居然沦落为一个普通的文学活动,而没有碰撞出激动人心的耀眼火焰。

唐代文学史称,李白是有唐一代唯一在生前死后均享有巨大声誉的诗人,他的崇拜者自然不乏其人。据称,他的成名作《大鹏赋》,当时家藏一本。村夫汪伦为见李白,不惜杜撰万家酒店十里桃花的景李白前往。诗人魏颢更为瞻仰李白的风范,追踪游历了半个中国。此等行为。不禁让人联想到当今的追星族。或许可以据此推断,追星的这种行为并非现今才有,实为自古而然。这也难怪,一个巨大光亮的星体,总是能对一些琐屑的荧火与尘埃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但令人不解的是,李白这个巨大光亮的星体与杜甫相遇时,并没有使杜甫产生汪伦及魏颢对其那样的景仰之情。

天宝三年秋,在京师失意东还的李白路过洛阳遇到杜甫时,前者已是名满天下,而后者尚属无名小辈。李长杜十余岁,但两人一见倾心,情同手足。杜甫有“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之句。从这些诗句中可知,李杜二人相得甚欢,亲密无间到了同被共眠、携手同行的地步。相处数月后,二人分手。现无法推断此番交往对杜甫的成长有多大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从此李白的风范便长驻杜甫心头。与李白结识后,杜甫陆续写下了与李白有关的诗歌十来篇(下称涉李诗),构成了杜诗的一道风景线,里面表现了杜对李的由衷钦佩与敬仰,而这种萦萦于怀又不假掩饰的仰慕之情,可以说与现下的追星族的执着热烈毫无二致。当然。杜甫的追星又与魏颢跟踪追随式的追星有明显不同,杜甫已领略过李白的才华与风范,所以杜的追星更像是神往。只是这种神往并非发生于两人相识之初,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表现出来。这种情感一经表露出来,就愈发浓烈,不能自己。一旦杜甫将这种神往的景仰之情诉诸笔墨,因其融入了深厚的情感,就将其特有的沉郁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他此类文字极具震撼力,以至千载以下读之,仍能感受到这种饱满情感的强烈冲击。

根据创作年代与内容,杜甫的涉李诗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为记录交往,其二为回味与思念,其三为鸣冤。这三类诗又分别创作于交往时、分别不久与长别离三个时段。在这三个时段,杜甫对李白的了解表现为由表入里,最终深入李白的命运深处。而其对李白的服膺之情也从隐至显,从淡至浓,直至无比强烈。与李白结识时,杜甫还只是个未出道的年轻后生。应该说两人在名望上及创作实力上的差距远大于年龄上的差距,但在他稍后时期写给李白的诗歌中,那种崇敬之情反而是颇含蓄的。我们来看,杜甫对李白的赞美开始也不过是“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句中这些我们后人不甚熟悉的名字可能也没留下什么了不得的诗句,用这些来赞美李白,在我们后人看来更像是敷衍。唯英雄能识英雄。当时的杜甫还没成长为一颗巨星,因此可能还认识不到李白的杰出成就。将阴铿、庾信、鲍照诸人加诸李白,或者在杜甫心目中还算是过誉了。如果今天有人用阴、庾、鲍诸人来称颂杜甫的文学成就,可能会被认为比附不当,有贬低杜甫之嫌。想来修成正果的杜甫,也绝不会再用这些人去类比李白。李杜二人不仅年龄、水平有差距,就是精神风采也相去甚远,故李白最先打动杜甫的正是诗才以外的精神气质,他写下了“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狂歌痛饮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的诗句,对李白的刻画人木三分,极其传神。两人分手后,与李白交往的这段时光成了杜甫重要的精神积淀,大概杜甫也渐渐从李白的诗歌中咂出味来。于是乎,李白的形象不时从他心底泛起,并益发高大,令他神往不已。没有确凿证据表明李杜曾再次重逢,而杜甫对李白的思念之情却与日俱增,历久弥甚。随着杜甫阅历的增长、诗力的提高,他对李白的推崇之情非但没有减弱。反而益发强烈,最终猛烈爆发,发出人们期待已久的巨响。这种情感在杜甫的涉李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冬日有怀李白》)就是这种萦萦于怀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李白令人难以企及的品质也渐渐在杜甫心目中清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李白无可匹敌的才情与气拒王侯的风范跃然纸上。

篇4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持趣”

篇5

关键词:香;美学;玄远;品格

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15-01

众所周知,不论是李白本人还是其诗歌,绮丽飘逸道骨仙风的超脱之感都是受到道家文化和道教美学的浸,这种风格也造就了李白在中国豪放派诗人中不可匹及的地位,就连在婉约派文人那里频频出现的“香”字,在李白这里也使其具有了磅礴大气的感觉,绝不再是“红袖添香”“闺中香暖”的“香”了,而是“纵死侠骨香”,是“了与世事绝”的“天香”。

“香”在中国美学史上和历来的文艺作品中从来没有像同类其他概念一样鲜明、响亮。“香”这个概念的综合性,和它多是形容具体的世俗之物以及更多的用在女性、绫罗、花草这样的阴性感念上,导致了它不可能成为像“妙”一样同样是不确定却在中国哲学、美学、文学上有着不可或缺地位的概念。

但在李白这里,由于诗人自身创作性格的原因,导致本身游走于闺阁与风月之流的“香”华丽却能脱俗,写闺阁但却不艳,写壮士之死的“侠骨香”竟使人内心痉挛悲痛不已,它还成了描写太虚之境众列仙班玄远清雅的芳泽之气。

最使人耳熟能详的莫过于《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香炉”中的“香”其实本是很简单的指沉香、檀香和普通树皮所制成的香料等,或是由于其插上了神台才使得“香”这种常物沾染了神气。在文人骚客的笔下它似乎也是一下具有了道骨仙风、超脱凡世、清雅出尘等高大的雅士情怀,而被高贵之士追逐,在中国传统中就有在见贵客或者做重要的事情之前讲究焚香沐浴,一是美化自身、养性宜情,一是祈求神明,以示尊重。在《杨叛儿》中“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这样的“香”其实就是一般意义上文人笔下的通用审美构造,这种意向在李白诗中不是很多,而且也并不是很清楚的仅仅表示这种普通性意向,如《赠宣城赵太守悦》中“焚香入兰台,起草多芳言”这样意向。关于这种物性的“香”最多的运用就如《望庐山瀑布》中的那样,但具有代表性的应该算是《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仆卧香炉顶,餐霞漱瑶泉。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这样气势磅礴的想象,“香”的独立性概念已经消失或者不再显现,换之的便是“香炉”这个被仙化了的从具体走向抽象的概念。“香炉”也就成了只属于李白的典型审美形象,而其最多的出现便是在其仙游体得诗中。在这类诗里它不仅具有像《杨判儿》中那种传统的审美意象,更具有李白独特式的超脱意象。以此诗为例,“仆卧香炉顶”,“我”已经不是“我”了,而“香炉”也绝非一般的“香炉”,卧在香炉顶,那分明是仙人在腾云驾雾,而“香炉”就是源源不断散发这种能供仙人把玩的仙境的制造处。也就是说,这样的“香炉”在李白这里早已不是凡间的物什,它同仙人一样存在与一个构造出的仙境里,它是灵气之物。而这里“香”也绝不能成为单个的审美意象,因为“香”和“炉”一旦拆开来解,那么李白这里的这个灵气之物一下就变成人人可及的俗物了。“时闻天香来,了与世事绝(《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中的“天香”,这在李白的诗中也是一个特别的概念,“天香“一词“天香”本指的就是牡丹花的香气。“国色天香”也作“天香国色”,原指色香俱美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貌。宋朝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唐文皇好诗,大和中赏牡丹,上谓程修已曰:‘今京邑人传牡丹诗,谁为首出?’对曰:‘中书舍人李正封诗: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但在李白这里,只能这样说,一切的的概念都带有超现实主义,所以这“香”还指天上太虚迷境的芳泽之气,能沁人心脾,能涤化万物。

李白诗词中“香”的概念集中在“香风”“香阁”“香炉”“天香”这些李白式的用法上和一般意义上的用法,例如“焚香”之“香”和酒气香之“香”。其用法可分为三类:其一,用来说明风俗和人的品格素养美好的,这类概念一般出现在写实的诗中,应是李白在游历名山大川从大城到小郡的过程中对现实世事的感叹、赞美和反讽之情的发泄;其二,也是最精彩的部分,那便是对高高在上超脱人间的天宫的描写,在李白极具道家意蕴又色彩斑斓式的狂想曲中,“香“这种综合性的具有充分主观想象空间的概念是在适合不过的,它不仅能从形式上表现出玄远飘逸的那种色彩,更能从内容上使读者自我解意,不觉进入这个脱离人间疾苦的天宫;其三,任何概念新意义的赋予和超越都没能完全丢弃概念本身,即其原始意义,“香”的本来意义也在李白的诗句中频繁出现,它一般出现在写实诗中具体的描写形象,如对花、酒这样实物的形容。

李白诗词中对“香”的运用使得这个本来弱小而简单概念赋予了非凡的审美意象,使“香”成为了新的美学和文学范畴,因为它从李白这里吸取的道家的玄学意蕴,再加上本身具有的传统文学色彩,其慢慢的成为了一个内涵饱满内容丰富的新兴概念。

篇6

关键词: 李白 “水月诗” 风格

李白的一生游山水、寻神仙、饮美酒,显得优哉游哉,无牵无挂,洒脱至极,但月下的李白却给我们呈现了另一种风采,他的“水月诗”更是别有洞天。“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李白把水月相融的绚丽、水月摇曳的清辉描绘得格外恬静柔美、清丽脱俗,如诗如画。透过一曲曲溅珠泻玉、掷地有声的水月奏鸣曲,我们能从中窥视到诗人的精神家园。

《秋浦歌》写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是诗人在秋浦(今安徽贵池)漫游时写的组诗,共十七首。这组诗有对国事的忧怀和对理想的追求,有对京城长安和故乡的怀念,也有对山水景物和劳动人民生活的描写。其十三:“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描写的是秋浦湖畔月下的明媚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深情爱恋。

夜幕降临,一轮明月从水中冉冉升起,清澈的湖水把明月洗得分外洁净。白鹭在皎洁的月光下盘旋升降,上下翻飞,自由翱翔。诗中勾勒的画面,恰似一幅素雅清新的水墨画。在如画的水月中,一位年轻小伙子正在侧耳倾听采菱姑娘从远处传来的悠扬歌声,他也许还在苦苦体会着姑娘在歌声中所传递的似有若无的情意,好像在说:心上的人呀,让我们仿效那比翼双飞的白鹭,乘着这满湖月色,唱着歌儿一同归去吧!其情其景,宛如仙境般令人神往。

李白尚义任侠,交游满天下,他把友谊建立在“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赠友人三首》之二)的道义基础上,所以他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歌唱真挚友谊和离别的佳作。

晁衡,又名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随日本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做官。与诗人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曾有诗篇唱和。天宝十二年,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渡海遇大风,传说被溺死。李白闻之如遭晴天霹雳,很快写下了《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诗的标题“哭”字,表现了诗人对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深厚感情。诗的前两句直接点明人和事,作者凭惜想象揣度晁衡在海上航行的情景。诗的后两句,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怀念之情。前一句暗指好友晁卿遇难,明月象征晁衡品德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比喻恰切,含蕴深邃,艺术境界清丽幽婉。末句以景写情,渲染气氛,意兴深微,迂曲含蓄,令人回味。

李白与晁衡的友谊,是盛唐文坛的佳话,《哭晁卿衡》这首悼诗,在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史册上久久回响。

李白的“水月诗”在唐宋的“水月诗”中并不见多,然而只有李白吟咏的水月意境才具有多姿多彩的内容和深刻的含蕴,也充分体现着诗人强烈的个性特点和独特风格。

李白跳江捉月的传说流传很广。唐五代王定保《摭言》一书说是诗人醉后入水捉月而死。由此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矶临江的联璧台,又名捉月台,可见后人充分理解了李白对明月的感情,以及对大诗人的缅怀。

李白有《自金陵溯流过白璧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诗:“沧江溯流归,白璧见秋月。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阴雪。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川长信风来,日出宿雾歇。故人在咫尺,新赏成胡越。寄君青兰花,惠好庶不绝。”还有《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访崔四侍卿》诗:“昨玩西城月,青天垂玉钩。朝沽金陵酒,歌吹孙楚楼。忽忆绣衣人,乘船往石头。草裹乌纱巾,倒被紫绮裘。两岸拍手笑,疑是王子猷。酒客十数公,崩腾醉中流。谑浪棹海客,喧呼傲阳侯。半道逢吴姬,卷帘出揶揄。我忆君到此,不知狂与羞。一月一见君,三杯便回桡。舍舟共连袂,行上南渡桥。兴发歌绿水,秦客为之摇。鸡鸣复相招,清宴逸云霄。赠我数百字,字字凌风飙。系之衣裘上,相忆每长谣。”白璧山在今马鞍山市境内长江岸边,过白璧山,至“两岸青山相对出”(《望天门山》)的天门(今安徽当涂县境内),有数十里之遥,一路乘舟玩月,其情其景想必十分动人、惬意。

玩,嬉戏也。深一层想,玩者,有友的含义,“玩月”最能表达李白与月的密切关系。诗人才高八斗,少有大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但他不愿摧眉折腰的铮挣铁骨,以及“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豪放性格,自然不为世俗所容。像这样一位对明月真挚深切向往的诗人,把月亮当作光明纯洁美好的象征来赞颂的诗人,一个以灼热的情怀讴歌月光的人,一个蔑视权贵、鄙弃世俗、用自己的人格和诗篇追求真善美的人,抱月而终,应该是他最理想的归宿了。

纵览李白吟咏水月的篇章,诗人在描绘幽美意境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一位崇高、永恒、美丽而又神秘的水月的形象。她亲切如友,圣洁如神,它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永远激励着诗人强烈地去向往和追求。于是一个有着水月情结的狂傲旷达又孤独忧愁的大诗人形象丰满地耸立于世人面前――诗人惬意地泛舟于美丽的月光下,醉饮高歌。诗人如同空中高悬的明月一样光明磊落,超然卓立。

总之,李白“水月诗”自成一家,水中月在李白笔下“终古常见,光景常新”,构成了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不可缺少的意象,月已与诗人个息相通,成为其化身。也正是月这一意象的襄助使他在瞩目的天穹上闪耀金光,卓然出类。

参考文献:

[1]傅德岷等主编.唐诗鉴赏辞典.上海科文出版社,2008.03.

[2]董贵杰,李唐.读李白诗歌小札.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5,(01).

篇7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三、课末“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初中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又如教学王维的《渭城曲》,就可引导学生做“考官”,采用两种方法让其他学生“考试”,一种是拼字法,一种是嵌字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再如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根据它抒情性较强的特点,可引导学生改编原诗,使之成为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

篇8

1.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2.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3.课末“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初中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又如教学王维的《渭城曲》,就可引导学生做“考官”,采用两种方法让其他学生“考试”,一种是拼字法,一种是嵌字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再如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根据它抒情性较强的特点,可引导学生改编原诗,使之成为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

篇9

关键词:传统题材;妇女诗;自我形象;社会文化危机

日本学者松浦友久曾指出,李白作为“中国诗史所谓古典派手法的完成者”具备开拓性意义和奠基性地位,其妇女题材诗全面的类型分布状态不逊于同时代杰出的闺情诗作家。《李太白全集》中直接描写妇女或与妇女相关的诗歌凡有一百三十余首,其数量约占李白诗歌总数的七分之一,这不仅是他自身精神命运的折射成像,更反映了这一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较为深广的社会面貌。

唐代妇女是业绩卓著又独具特色的一代女性。上至“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贵妃宠妹,下至“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的村姑老抠,远至陈后明妃的历史人物,近至“对镜边垂泪,逢人只欲啼”的弃妇怨妇,疏至“足下远游履,凌波生素尘”的仙姑女道,亲至“芙蓉弹娟之艳色”的思爱贤妻,甚至还有“罗袜凌波生网尘,一面红妆恼杀人”的歌妓,诗人从不同的视角观照时代妇女群像,神情兼备,生动洒脱。他一边细致描着盛唐女性现实生活的画卷,一边倾吐着个人精神生命的嬗变历程。

李白之所以能写出如此之多赞美女性的诗篇是因为他“奇思涌溢,想人之所能想,说人之所不敢说”,“敢于冲破一切拘束,大胆写出自己要说的话,破浪直前,无丝毫畏缩态。”出于激情和良知的驱使,他谱出一支支动人的心曲,为妇女讴歌。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思妇”诗。

一、“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商妇吟

盛唐时期,政治形势稳定,在物质生产丰盛的基础上,商品交易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唐代商人的足迹不仅遍及海内,还远涉异域。他们除向西沿着古代丝绸之路和中东乃至西方的民族交换商品外,又南去交州经商,经年在外,留下商妇独守空闺。出生于商人家庭的李白,曾两次漫游大江南北,自称“混游渔商”,对商人阶层的生活十分熟悉,他怜悯商妇的悲苦,为她们写下不少诗篇, 替她们倾诉内心的悲苦和凄楚。

《江夏行》采用五、七言相间的形式,蘸满着感情的笔墨,以商妇口吻诉说委身于重利轻别的商贾的不幸与懊悔,“对镜便垂泪,逢人只欲啼”,她嫁人时只希望能跟一般的夫妻一样“为言嫁夫婿,待兔常相思”,然而“谁知嫁商贾,令人欲愁苦。自从为君妻,何曾在乡土?”痛悔昨日的轻信,她发出“不如轻薄儿,旦暮常相随,悔作商人妇,青春长别离”的绝望呐喊。这种对爱情的大胆要求,其实正是对封建礼教的强烈抗议。李白对此不吝赞美,充分肯定了追求美满的婚姻合理性,这种自由婚恋观实为可贵。

《长干行》是一首兼具叙事抒情之长的诗歌, 是一曲纯真的爱情颂歌。它塑造了一位坚贞、专一、勇敢且富于自我牺牲的商人妇的形象。女主人公以委婉朴索的口吻历叙了丈夫和她的爱情发展过程。这段纯真的感情生活经历,纯洁、质朴而感人至深。商妇恪守自己的诺言:“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虽然她经历着离别和悬念的折磨,但却矢志靡它,朝夕思慕,热情而勇敢地许诺,不辞七百里之遥迎接夫婿归来。

《黄葛篇》刻画了在洛溪种麻、织葛的商人妇形象。自从丈夫远去日南,自己不但要纺织,还承担了种植的辛劳。“黄葛生洛溪,黄花自绵幂。青烟蔓长条,缭绕几百尺。”又复“采缉作耗裕,缝为绝国衣。”虽然苍梧是炎热的,葛衣也有时不穿,但“此物虽过时,是妾手中物”, 感情同样真挚动人。

二、“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征妇吟

开元时期,为了奖励戍边,在战争中立了功勋的将士,不仅可以晋升官级,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永业田。这甚至成为怀才之士入仕、改换门庭和经济地位的捷径。征戍给家庭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乃至灾难,闺中妇女矛盾、复杂的心情在当时诗人笔下也有反映。李白的《捣衣篇》、《代赠远》、《北风行》等为征妇倾诉衷肠,抒情婉丽,创造了出感人至深的意境。这些诗篇,飘着硝烟,燃着烽火,流着泪水,带着哭泣,辛酸哀怨,充满了对穷兵黩武的当权者的不满。

《捣衣篇》是唐人闺怨诗的典型诗篇,李白所写这类诗很多,如《闺情》、《春怨》、《折杨柳》、《春思》、《秋思》以及《子夜吴歌》。女主人公是一位中产以上人家的,试看她的居处“真珠帘箔掩兰堂”,还须“夜捣戎衣向明月”。这样中产以上的地主子弟要从征戍中获得官禄,却给妻子留下寂寞伤感日子。闺中佳人挚于情感,“愿为双鸟泛中洲”,“愿作阳台一段云”,水上、云间去追寻“狂夫”。

在征妇诗中感情最为激越的是《北风行》。这首诗是一位阵亡将士妻子的悲愤之极的怨诉之词。思妇在极度伤心中思绪不定、神思错乱,忽而念其夫“长城苦寒良可哀”,忽而睹遗物伤痛,焚之成灰。思妇强烈的哀痛之情与大自然的狂风、巨雪,组成震鸣的回旋之曲。

事实上,无论征戍如何光耀门楣,给妇女和家庭造成的痛苦都是无法想象的,这类社会问题不可能不引起敏感诗人的关注。李白描写妇女的诗歌中写征妇的诗最多,也是这个原因。《子夜吴歌》所写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声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所营造的空濛苍茫的意境,写出整个长安都沉浸在这样悲愁的气氛之中,象征着征戍给妇女带来的巨大精神负担。

三、“思妇”题材的文化情结——社会文化的寻找与等待

李白的思妇诗承袭了魏晋以来南朝外在艺术的传统,但作品的精神气质仍然是豪逸、散漫的。郁贤皓说过,李白的诗歌“典型地代表了时代的特征,既是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同时又反映了盛唐气象背后的危机以及危机爆发后的悲剧,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的艺术魅力。”这其中所潜含者与其说是政治的危机与悲剧,毋宁说是社会文化的危机与悲剧。李白对盛唐政治危机的预感,其实也是对时代文化危机的预感。

学界普遍认为,征妇商妇篇所论述的是李白对女性命运与爱情忠贞的关照。《闺情》中,佳人夜泪自垂、朱颜暗改,当君归来,竟不知何以相识;吐露出“妾”之极度相思与失落。《秋思》中,单于突来,胡兵沙塞,汉使玉关已回一转为“征客无归日”,毁灭了仅存的希望。这是此类诗歌的一般意义,但笔者认为,妇女群像其实多数都是诗人塑造的自我形象。李白的此种心态也已不仅仅是个人的,已经得到一定意义的提升。这就是李白潜意识中对社会文化危机油然而生的感触,这种社会文化应是李白灵魂自我深处所属的文化。

这一方面表现为诗人对于唐代妇女现实生活处境的悲悯。她们的现实生活本身就是处于危机中的,其痛苦是抗争中的痛苦,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正因她们还有自我个性,故而才有这种灵魂深处的痛苦,而这正是李白式的痛苦与孤独。另一方面,也是更高层次者,与其说李白诗歌中所描写的是思妇,毋宁说其悲哀与不幸是有感于文化的悲哀与不幸。在这里,李白是在为自我的命运呼唤和呐喊。

思妇宫怨的情感模式是由“别离”而“相思”,由于于相思的自我性和情感的共通性,这种情感也指向了李白自我。因此,思妇“妾望白登台”的寻找与等待也只能说是李白对回归自我的迷失、寻找与等待。

参考文献

[1]松浦友久:李白的客寓意识及其诗思[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金涛声,朱丈彩:李白资料汇编.唐宋之部: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钱素芳,张建芳:试论李白诗歌中的妇女形象[J].社科纵横,2002(4):57-58.

[4](唐)李白著: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3.

[6](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7]裴斐:李白个性论 [C].中国李白研究.合肥:黄山书社,1990.

[8]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三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篇10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因古诗的作者距今年代久远,其社会历史背景学生不易理解,故在体会“诗情”方面颇有难度,不少古诗课都上得死气沉沉,从理解诗意到背诵到默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不过是机械地“操作”过程,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诗意。

    在近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对古诗是情有独钟的,每次课上学生也是反应热烈。因此,我愿将自己教学古诗的一些体会在这里与各位同行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我所选用的教材是第11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古诗三首》,三首诗分别是《暮江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

            一、兴趣,从预习开始

    课堂教学应是在师生的协作中达到其目的,学生课前的预习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兴趣,往往从这里开始。安排预习内容要使学生感到有新意,因此,我采取了“中央扩散”的方式。所谓中央,即是教材的核心,我要做的就是在预习中让学生初步接近核心,而后带着这种初步的认识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我安排的预习题是:

    1、《暮江吟》中哪两句是写景的,写的是什么样的景? 哪两句是抒情的,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我为诗确定的核心是:借景抒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两句诗经常为人们所传诵, 请指出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思乡之情)

    3、 《赠汪伦》中有两句用了对比的方法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情谊,请问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显而易见,对三首诗的核心处理各不相同,《暮江吟》侧重于诗的风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旨在突出情感,《赠汪伦》则偏向于写作手法。这样做一方面是扣住诗的特点,另一方面则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考虑的。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去预习三首诗,当然比让学生用“理解诗句”这一种方法预习三首诗有趣得多。

            二、设问引入,妙趣横生

    在学习《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明是个喜欢文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唐诗。小红同样是个文学爱好者,所以两人常在一起聊天。有一天小明对小红说:“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成就最高的,其中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代表。今天,我讲一个李白和白居易赛诗的故事……”这时,小红打断了小明的话:“对不起,你弄错了!”请问,小明错在哪儿呢?

    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的是两位诗人的生辰、卒年这些细节问题,所以多数学生恐怕答不上来,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然而,故事性的叙述及设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悬念在这里发挥了作用。这时我再告诉他们答案: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死于公元762年。白居易则于公元772 年才出生,两人生活在两个时代,是见不着面的。之后再引出《暮江吟》。

    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是这样引入的:小明在小红的帮助下纠正了自己知识上的错误,知道李白与白居易不在一个时代,于是他又接着说:“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不过比起杜甫来,他就不行了。杜甫多才多艺,不仅能作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和画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时,小红又指出了小明话中的错误。同学们,小明错在哪里了?(“杜甫”应改为“王维”)这样做,一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介绍照本宣科的架式,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基于此,我在新课引入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吸取了一些综艺节目的手法,力求接近儿童心理,这样,也使学生怀着好奇心进入到教学中来。

    在学习《赠汪伦》一诗时,我的引入是介绍式的:在唐代诗人中,李白是最浪漫的。他的诗不仅想象丰富、独特,而且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李白是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人。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不向权贵们低头,却与平民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

    这一介绍中,突出介绍了李白的性格特点,因为文如其人,扣住此点介绍,通俗易懂。之后以介绍内容方式引出课题,目的是使学生由浅入深,在预习后对本课有了再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克服畏惧心理。

    纵观三首诗的导入,各具特点,当然,上课时如何安排教学将取决于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

            三、二次创作,诗意盎然

    古诗的教学特点是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是不可改变的。然而,教师应设法使之更具趣味性,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所以,我在教学“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一环节时,首先是将预习题再次出示,要求学生交流自己对预习题的理解,这一安排达到了让学生互帮互学的目的,同时也为教师后边的指导打下了基础。之后,师生合作将诗句意思弄懂,在大部分学生已表现出对诗句的理解后,我以“二次创作”作为对整堂课教学的巩固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