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实验十篇

时间:2023-03-23 03:56:32

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实验篇1

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过程。同时创新又是创造,是事物的突变,是一个全新事物和方法,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质变过程。我们下面就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来探索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创新不是凭空的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来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果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如果把创新等同于建造空中楼阁,那是对创新的一个歪曲,是非常容易误入唯心主义的泥潭的。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十九个学生分组实验,两百一十一个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总之,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1、观察是创新的前提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谈不到创新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能看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再提供给学生实验。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

2、实验,在学习中创新。

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如对于彩虹,自然界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在序言中教学中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通过实验,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那么在这里学习的就不是色散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习了这种探索事实根本的方法——实验。

实验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每做一个实验应该:了解实验目的,正确使用仪器,作必要的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大师所做的物理实验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而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索知识。

3、重视方法的总结,动手动脑

科学方法提出这样几个步骤:收集大量资料,证据;总结分析;得出结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应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这也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方法论中关于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辨证原则。

当学生做了基本实验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做验证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比如在做完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后应该总结实验时所采用的物理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物理的实验中是最常用的,是应该掌握的。这样在学完密度知识后根据实验室所能提供的器材可以要求学生解决如何测金属块的密度问题,学生可以根据控制变量的方法提出设计方案,也可以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这不仅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一种对物理方法的使用。

运用现有的知识内容推论后面的学习内容是一种物理研究的思路,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物理方法之一。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也更容易有新的突破。在做固体融化的实验过程中(直接加热),开始的实验结论和课本上总是不一致,学生甚至考虑了课本的大胆想法。在引导学生考虑小学学习的热平衡的知识后,就有学生考虑是不是加热不均匀的问题,通过讨论,最终使用了水浴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结论与课本基本一致。这就是运用来探讨新知识新方法,在探讨中学生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新意识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的经验,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新教育实验篇2

实力在整体: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海门教育的均衡和优质得益于其作为新教育实验区,能在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制订区域性实验的整体方案,并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下扎实地实施。他们找到了一条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对新课程标准实施有效的途径,实现了素质发展和教学质量优异的双赢。

新教育实验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念,它树立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教育宗旨;努力实现了四个改变,即改变教师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生存状态,改变学校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范式;他们提出了“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等六大行动策略;并积极实施以“晨诵-午读-暮省”为主的新教育儿童课程。

用心在文化:让每一堵墙都说话

显性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面子工程,是学校的名片,也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气质。走进海门的每一所学校,都能感受到弥漫在校园每一个角落的强烈的文化气息。它来自于学校管理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

一是新教育的思想(行为)理念文化。如:“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缔造完美教室,书写生命传奇”;“让每一个生命都在教室里开花”;“激励与赞赏是教育的灵魂,竖起你的拇指一定比伸出你的食指更容易改变现实”;“课堂上没有绝对的错与对,只要你敢想、敢问、敢发言,你就是最棒的”;“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真正明白”:“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二是独特的校本文化。如海门实验小学通过校史整理,挖掘深化“能仁”文化,并在“能仁”文化引领下实施校本管理。同时,校门口巨大的红色的“心”字形雕塑。对于注重塑造孩子心灵的学校和教师而言,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三是多彩的学校建筑文化。海门的许多小学校舍的外墙,都涂上了各种色彩。如代表海洋的蓝色,象征渊博、开阔:代表阳光的橙色,象征乐观、上进;代表大自然的绿色,象征生命、生机和活力。更让人眼睛一亮的是东洲小学开发区校区靠围墙一侧的一排香樟树下,安放着各式的公园桌椅凳,可学习可休闲可歇息,配以围墙上丰富的书画长廊,文化休闲气息非常浓厚。应该说,鲜明而又活泼的校园色彩、休闲设施。将会极大地丰富孩子们童年的记忆。

四是丰富的主题文化。“让每一堵墙壁都说话”是一所学校对于文化建设的追求。走进海门东洲小学开发区校区,该校丰富的校园文化让人目不暇接:校门口的“钟磬齐鸣”是历史和艺术的象征:广场上的“棋如人生”则是人生智慧的启蒙:围墙上的“书画长廊”如同一部中国书画史。图文并茂,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最令人称道的是他们的儿童中心,相当于学校社团(兴趣小组)活动场所,每一个教室都是根据社团活动的要求、功能来布置的,每一个教室的文化布置都是从社团的特点出发的。我们除了赞叹学校的敢于投入外,更佩服学校管理者们的精心设计和创意。

魅力在教学:打造“简约、高效、有情趣”的课堂

“老师,我有一道题搞不懂,想请大家帮忙”:“老师,我第2题做错了,主要原因一是我粗心、算错了,二是我把这个数学的概念混淆了”……这样的学生话语在课堂上习以为常。对于公开课来说。这不是出“洋相”,恰恰是课堂魅力的体现,它体现的是“课堂是允许孩子出错的地方,是见证孩子们成长的地方!”课堂魅力正是在于“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这一核心思想理念。

“学程预设”、“导学要点”、“学习菜单”,这些在老师的教学预案(备课纸)中再常见不过的文字,体现了老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充分演绎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一教学理念。而在课堂上展示出来的“先学、顺导、实练、精讲”的“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或“目标导向一任务驱动一自主学习一合作探究一展示导学一检测反思”的“学程导航”教学范式,或“预习先行,先学后教一学情人手,设置环节一生生(生本)互动,小组评价一当堂训练,及时矫正(反馈)”的教学策略等无不在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魅力在范式。

“任务要求细细看,合理分工明事项。合作之前独立想,你说我说一起干。组内发言定先后,控制音量不嚷嚷。我要发言先举手,自信大胆把话讲。学会倾听细思量,不同观点记在旁,全班交流共讨论,同伴互助共发展。”——这首张贴在东洲小学开发区校区每个班级黑板旁边的《小组合作童谣》见证的是海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把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作为提升课堂效益的重要抓手这一举措。

“教师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学生学练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无自主先学的课、无学生展示的课、无课堂检测的课、无反馈矫正的课、课堂作业大多数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均为不合格课。”这是海门学校课堂教学评价的“底线要求”。看似有些矫枉过正的课堂评价。恰恰有力地促进了“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要发挥课堂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是提升质量的主战场”。课堂是永恒的教育话题,探索、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的中心工作。通过五堂课的课堂观察,通过与学校老师的沟通交流,通过聆听专家们的讲座,我深深地感受到:海门打造优质教学的奠基工程是在新教育理论的引领下,吸取了发源于江苏省内而又闻名全国的以邱学华的“尝试教育”和李吉林的“情景教学”两大教学流派精华,探索构建了以“先学、顺导、实练、精讲”为核心的“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它以精确到“秒”的教学设计、以生为本的课堂预设、字字玑珠的教师讲解和充分的课堂练习,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理想中“简约、高效、有情趣”的课堂教学。它有利于促进新教师的成长,并且其确保课堂教学底线的作用更加明显。

大美在教室:完美永远是一种朝向

“海门教育人”对完美教室的愿景:“教室是图书馆,是阅览室;教室是实践场,是探究室;教室是操作间,是展览室;教室是信息资源库,是教师的办公室;教室是习惯养成地,是人格成长室;教室是共同生活所,是生命栖居室。”

他们懂得:理解儿童是教育幸福的萌芽。“完美教室”的每一位老师当从童心出发,学会用儿童的视角进行观察与思考。不“成人化”、不“平均主义”、不“分数至上”地伤害孩子,同时也不让自己陷入失望沮丧的教育绝境。

他们的做法:一是以班级文化构建为总体目标。让每一个班级都有自己明确的愿景、使命、价值观,有自己的班训、班徽、班级标识、图腾等,有丰富的班级活动、班级节日,有温馨的班级环境、人文的班级制度、积极的班级管理等。

二是以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为基本愿景。师生、亲子共读共写,共同实践、共同运动、共同表演、共同旅行,共同编织美好的教育生活,在共同的旅程中创造生命的奇迹。他们主张要有“雷夫+克拉克”的教室风格,有卓越的班级课程体系,有诸多优秀的细节文化组合成的共同的行为方式;他们主张要有师生乃至家长共同经营的班级博客或通讯平台,师生与家长保持密切的交流与沟通,有周期性的师生与家长共同的活动。

三是以晨诵午读暮省为基本生活方式。每个班级都有自己比较成熟的、适合学生需要的晨诵与午读课程。精心组织好每天的晨诵午读活动,建有自己的班级博客或论坛专题帖。使之成为师生和家长共同编织的精神家园。他们认为阅读经典是师生精神富有与精神成长的不竭源泉。“完美教室”的师生将以阅读作为生活的主旋律,同时,要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

四是以完美人格成长为核心价值取向。通过不断完善“每月一事”项目,贯穿公民教育与生命教育,把“规则、尊重、责任、诚信、爱心”等基本价值观融注其中。建立完善的人格道德教育系统。并把教室生活聚焦在乐观健康上,聚焦在生命创造上,聚焦在共同穿越的课程上。

五是以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生活为根本任务。海门教育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外地务工子女、留守儿童、随班就读学生、残疾儿童等,创造丰富的教育资源,提供多层次的教育服务,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决胜于阅读:书籍垫起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教育实验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提出,一方面是物理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由物理学科的特点与物理实验的本质决定的。物理学的创新和发展无不与实验密切联系,物理实验教学理应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环节。但是,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却表现为“统一的实验设计,机械划一的实验器材,固定呆板的实验程序,已知样板的实验结论”,这无疑把学生当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敢于实践的激情,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那么,应该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给学生多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每次做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例如,探究水果电池的电压,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的规律等,这样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深化。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 “估计水的密度”一题,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估计水的密度大约是多大?接着让学生想出测水密度的方法,然后实际做一做,最后做出评价,哪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而且误差又小。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增加实验探究成分

过去物理实验时,教师总是让学生预先知道实验的目的、原理以及最后的实验结论,要求学生背熟实验步骤后才能用固定的实验器材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学生根本不考虑为何要这样做。在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探究实验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这种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分析归纳、获得结论评估与交流”。与验证实验相比,它的优点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质,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探究实验已明显增加,而且我认为演示实验、小实验等都可挖掘一些探究的要素。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以前,要多下一番苦功夫,想方设法将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扩大探究空间和思维空间,并能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

三、巧用身边之物创新物理实验

物理也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科学。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走路、骑车、照镜子……这些看起来随意的日常生活,其实都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这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背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生活用品甚至自己的身体等进行实验,它比“正规实验”更富有亲切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如用铅笔和橡皮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用雪碧瓶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用乒乓球从地上弹起探究“能的转化”,甚至直接用学生的身体来完成一些实验,如:用嘴对手背“吹气”和用嘴对手背“哈气”分别探究“蒸发吸热”、“液化放热”;用两手掌相摩擦感觉发热可探究“做功可改变物体的内能”;用手掌分别轻压和紧压在桌面上并拖动可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等,这样开展实验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来实验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为学生今后开展创新实验提供了物质保障。

四、在物理实验结论的应用与延伸中引导学生创新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延伸所获取的知识并向知识与技能的深度、广度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如通过实验探究获得了物态变化的规律后,及时向学生介绍了“神州飞船”发射中应用到的抗高温材料、“热管”技术等,同时我又启发学生进行创新联想“假如你是一位建筑师,你如何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使你们的居室一年四季保持舒适的温度呢?”同学们说出了许多方法,有一位同学的想象非常有创意“用某种材料,把它填充在墙壁内,室内温度升高时,它熔化吸热,阻止温度升高,当温度降低时,它的液态就凝固放热,阻止温度降低,从而始终使室内温度保持在一个舒适的温度,还可以将外墙壁的颜色设计成可变式,冬天为深黑色,夏天为白色。”对于他富有创造力的想象以及其他同学“异想天开”的想象,我都能及时给予鼓励,同学们的创新欲望得到了提高。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为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并增强学生的动手和实验创新能力,我还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活动,其中每学期根据所学物理知识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是重要活动之一。如学习噪声后,我组织学生到工厂了解、体验噪声危害,分析噪声的产生原因,讨论减弱噪声的方法;学习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后,及时组织学生走访了解了通常家庭的节电情况、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情况,通过实验探究并提出了节电的措施,还制作了太阳能热水器等模型。我们还会根据教学内容及时组织学生在课外完成一些小制作比赛,如在学习光学后组织学生制作照相机模型、潜望镜。此外还开展了别开生面的专题讲座、专题答辩会、科技信息讲座,开展科技制作、小发明、实验操作比赛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又动脑,激发了斗志,磨练了意志,培养了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发展了学生创新的能力。

新教育实验篇4

关键词: 化学实验 创新教育 实施策略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而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了解前人是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从而模拟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宽视野,孕育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因此,创新教育不应只是一个响亮的口号,而应落实在工作中。

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的过程。同时创新又是创造,是事物的突变,是一个全新事物和方法,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化学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一质变的过程。下面我就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具体实施创新教育谈谈看法。

一、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创新不是凭空的胡编,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如果把创新等同于建造空中楼阁,则是对创新的歪曲,非常容易误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化学的定义、原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上,实验不应局限于现行初中化学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及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实验可以安排在课上进行,也可以使用实验室配备的仪器,还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我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水杯、脸盆、蜡烛等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用铁钉和米醋观察氧气生成实验等。这些物品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学生明白化学就在身边,化学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物品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总之,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做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1.观察是创新的前提。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谈不上创新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应该使学生了解只有经过努力,克服一定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结论。需要指出的是,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的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不仅是观察的结果,更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实验,在学习中创新。人们的许多化学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如对于爆炸这一危险现象,大部分学生只听说过,很少亲眼看到,而对于氢气的爆炸极限很难理解。在做不纯的氢气燃烧而发生爆炸这一现象时,做了氢气与空气比例不同爆炸现象的对比,不仅使学生感到惊险,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人工控制条件使化学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对化学事实形成具体、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化学概念和规律。鼓励学生参与每一个实验,并成立化学实验兴趣小组,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化学家所做的化学实验和所取得的成绩,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探索知识。

3.重视方法的总结,动手动脑。按以下步骤进行:收集大量资料、证据,总结分析,得出结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实验做完了,结论出来了,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应用才是最终目的,这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方法论中关于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辩证原则。

三、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新教育实验篇5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及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变化,高等教育更需要重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联系理论教学的桥梁和纽带,又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途径,在高等学校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无机化学实验又是中医院校药学及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实验课,其任务是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无机化学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技巧和初步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养成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的综合素质。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药学及相关专业学生后续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中药化学等实验的学习。由于刚入学的新生是来自不同的高中,各学校的教学条件差异很大,大部分的学生从没接触过实验,对化学实验基本上是纸上谈兵,所以学生入学时普遍实验基础差、操作水平低,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学生在实验室手忙脚乱,无所适从。针对药学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在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强化基本操作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调整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无机化学实验课是大一新生的教学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基础、常用的实验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采用的教材实验内容繁多,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考虑到药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和课时数的限制,为方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时中有更大的收获,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我们对传统的实验内容进行优化调整,精选具有代表性、药品毒性较小、现象较为明显的实验,并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加大综合、设计性实验,力求实验内容适应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要求。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和熟练使用实验仪器,又可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探索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 无机化学实验课有其独自的特点,该门课程是药学各专业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启蒙教育,也是学生学习其它化学实验课的重要基础。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更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1教师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坚持课前预习实验,是保证实验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为此,我们在每次实验课前,要求指导教师集体备课并预做实验,就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的要点和难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注意事项、评分标准等展开讨论。通过预做实验,指导教师可以进一步熟悉实验过程,对在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在指导实验时,有的放矢。 2.2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能否使实验顺利进行,学生的课前预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认真预习实验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及实验方法,对实验仪器的性能和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初步的认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从而提高实验效率。教师通过实验课前提问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提出自己在实验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予以解答。 2.3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 无机化学实验目的就是要求学生能正确和较熟练地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的基本操作。基本操作的正确与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扎实的实验技能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功。我们利用多媒体设备,在每次实验课均要向学生介绍几项实验基本技能,为了加深巩固印象,经过一轮的基本操作练习后,我们请某位学生上台演示操作,完成后请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指出不规范之处,展开讨论。同时教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重点强调,指出易错的原因及产生的后果。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加强巡回指导,随时观察学生的实验进展,及时纠正错误,耐心细致的指导,直到其操作达到要求为止。另外,为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适当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实验的准备工作,了解实验,热爱实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清洁习惯。良好的实验习惯是靠平时逐步培养、积累的。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第一课就是实验守则和实验安全教育,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包括每组实验仪器的使用、清洗、保管、公用药品的摆放。实验结束后经教师检查合格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2.4实验总结 实验总结是实验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学生完成实验后,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和结果,通过相互交流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根据实验内容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同时又能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仔细的工作作风,养成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3改进考核方法 为全面、客观、公平地反映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的兴趣,我们对无机化学实验成绩进行综合考核,并在第一次实验课时告知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从而提高对实验课的重视。实验成绩是用平时成绩和期末实验考核成绩相结合给出的。平时成绩包括每次实验预习、操作、纪律、安全、卫生、报告等,具体划分为8个实验,每个实验记8分,合计64分,期末考核成绩是学生随机抽取一个本学期已做过的实验片断,书面回答一些与本实验有关的问题作为笔试成绩,再完成本实验,根据实验的准确度、精密度及基本操作给出成绩,期末实验考核合计36分(笔试和操作),实验成绩共计100分。通过2008、2009、2010年连续3年的药学专业学生的民意测验,改进后的考核方法得到95%以上的学生的赞同。 4结语 3年来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适应素质教育的方法和方式,改革实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明显改观,他们的思维敏捷,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创新能力、科学品质等综合素质上得到了全面提高,为学好后继专业课程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今后我们将不断完善实验教学改革,集思广益,开拓创新,为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素质药学专门人才而努力。#p#分页标题#e#

新教育实验篇6

其一,实验内容不全,陈旧内容多,新技术没有及时引入。大部分院校因师资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内容仍然包含一些过时的传统电教设备的使用;也有许多院校采用多媒体机房来实施所有的实验课,实验内容主要是课件设计和制作,其它的许多重要内容就被忽视了。其二,实验目标缺乏针对性,不能体现个性化。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面向师范类所有学生开设,相同的教学目标,一样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忽视了文、理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的差别;事实上同一个实验内容,对不同的学生而言,难易程度不同,实验难以达到相同的教学目标。其三实验教材建设落后,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实验教材版本较少,现有的教材包涵的教学内容不全,整个实验内容没有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完整体系,也没有考虑学生专业背景的差异性,个性化的技能培养不明显。一些新技术很快被用到了教学上,但实验教材的更新远没有跟上教育技术的发展。其四实验教学模式不能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本身固有的特点和规律。大部分实验教师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过程没有经过整体设计,实验步骤缺乏连续性、渐进性和启发性;各个实验独立性强、关联度低,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能结构体系,不利于综合技能的形成。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现状与其培养目标存在明显差距。迫切需要教师探索实验教学新模式,从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评价等多角度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

2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特点与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验可分为操作性实验、设计与制作性实验、综合应用技能实验三类。操作性实验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教学媒体的功能与使用方法,各种工具软件的使用。设计与制作性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教学设计的理论,选择合适的媒体,利用工具软件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软件。综合应用技能实验要求学生运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方法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这三大类实验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从单一技能训练逐步过渡到综合应用技能训练。为了适应信息化教育的要求,根据学科特点,现代教育技术课的实验教学具有:基础性、实效性、设计性、发展性、综合性等特点。

3实验内容的改革

3.1指导思想

为适应科技的飞速发展,以提高学生教育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学生获取教育技术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为目标,着力推行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内容的改革,其指导思想是: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指南,结合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突出培养学生应用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综合技能。

3.2改革实践

为了克服实验教学中的不足,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系统论方法,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能结构体系,使整个实验项目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改革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2.1教学目标

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总目标下的三个层次目标体系,即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对同一实验教学内容建立三级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如图1所示。采用多目标,多层次的方式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3.2.2内容设置:从单一型转向综合型

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软、硬件结合的特点,结合未来教师技能的需求,把实验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分别是硬件平台的学习、软件平台的学习、课件设计与课程整合的学习(如图2所示)。硬件平台的学习,主要设置教育技术实践中常用设备的使用,新增了电子白板的使用;删除了部分已经淘汰或过时设备的使用,如幻灯机等;也删除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已经掌握了的设备的使用,如数码相机、录音机等。微格教学系统的使用更新为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的使用。软件平台的学习,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素材的获取与加工、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的使用和教学网络站的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能力,处理多媒体素材和网络资源等的基本技能。课件设计与课程整合实践平台,主要设置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优化,利用工具进行课件制作等。多媒体课件设计和制作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项重要技能,是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集中体现。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课件设计与制作进行指导,从而有针对性提高学生设计与制作学科多媒体课件的技能。在课件设计与制作这个环节,通常会布置两个题目。一是制作一个介绍学生本人的多媒体课件,要求利用各种媒体来展示自己的情况;页面布局美观、合理;人机界面友好,操作方便;技术使用先进。重点培养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二是制作一个与本专业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自选。学生分组进行选题,讨论确定教学方案;讨论课件整体结构,写出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根据个体的特长分工进行多媒体素材的搜集、整理与加工;分步进行形成性评价,最后形成实验报告。实验过程中,教师只进行有效的指导,既考察学生个体的能力,也考察学生协作学习情况。

3.2.3实验教学课时的调整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在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实践时必须掌握大量工具软件的使用,如Photoshop,Flash,Authorware等。要熟练掌握这些软件,学生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实践。因此,需要增加实验课时,把原来的10学时增加到20学时,其实20学时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

4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

4.1树立开放性和系统性的思想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是以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为根本目标,根据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求、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实验教学体系的建构中,要体现开放性和系统性的思想。首先,确保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应与新技术的发展同步,及时更新内容,更新教材;其次,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加强与其它课程的横向联系;再次,由于实验实践教学中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因此需要提供相应的软、硬件学习环境。

4.2注重资源的整合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验涉及的内容较多,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强化对相关资源的整合,通过整合来实现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优势互补;通过整合来优化教学过程。

4.3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措施。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促进学生主动地、多样化地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常用如下几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

(1)任务驱动学习。它是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实验教学中,教师把一个实验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任务,让学生逐个地完成。也可以多人合作完成,每人完成一至二个任务,最后进行整合。这样每个学生有了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非常认真和投入,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2)小组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把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实验细分为几个部分,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多媒体知识或兴趣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以协作学习方式完成一个任务,最后把各小组的成果进行交流,然后集成起来成为一个实验的成果。既培养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表达能力。

新教育实验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材;规范性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1-0183-02

“教育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教育与实践关系的真知灼见。“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人通过这种活动,在不断改造周围外部世界的同时又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内部世界,发展着自己的本质特征,使人之为人永远处于一种创造、提升状态。”“以人自身为对象的特殊实践,就是教育和学习。”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突出体现在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同时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实践育人强调实践是教育的内在属性,其根本目的在于逐步确立和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作为主体来变革自身,知识结构、行为方式和道德品质等获得发展。将各种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教育实践活动能将教与学,学校、学生、社会这三者紧密结合,突出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综合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在玩中学,学中悟,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此,来实现学习知识、育人成材的教育目的。实践育人代表的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同时也是一种新的育人模式。

传统教育普遍存在空泛、教条、与现实脱节等弊端,知行脱节、学校和社会分割的现象司空见惯。而实践育人的方法,则通过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坚持知行统一,把实践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之中,以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育人理念兼顾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兼顾校内的实践教育和校外的实践教育。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当今中国的教育改革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实践育人理念对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人的培养要从现实出发,从现实的人出发,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据此来研究教育问题,研究人的发展。教育是不能预先设定生成的,而是在其推进中逐步呈现的,是在各种教育要素在特定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

教书育人的传统教育观强调书本和理论知识。“尊师”强调的就是教师的优先地位和主导性,这种将教师与学生主客离分的做法几乎没有提及实践的重要性,同时也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践育人中的“实践”则立足于人的实践本质、遵从教育的实践属性,致力于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探求教师学生发展的多样性、生成性和开放性。教育不再只是单向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而是师生主体间平等交往、主动对话、共同构建的活动过程,学校是师生合作、共生共长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实践为师生提供了遨游知识海洋、探索科学真理的空间,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则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自我教育的实践舞台。作为实践主体,学生在实践中肯定要比在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中面临更大的挑战,他们的应变能力、交际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在现实的具体的实践中也能获得更大的锻炼,从而得到提高。近年来,研究型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综合性实验、主体性教育等观念的提出和探索,其实都是突出教育实践属性的努力和尝试。这不但是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要求。

推行实践育人这个理念,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在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

第一,教育型实践。如通过开设英雄、模范人物报告会,举办各种主题活动、艺术节、运动比赛、主题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等。这些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形式活泼,渗透性强,学生更易于接受,不仅使直接参加活动的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能够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使所有学生都受到正面的引导。

第二,服务型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在参与实践中,学生可望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亲身体验服务社会的乐趣,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第三,专业型实践。学生运用在课堂和书本上学到的专业知识,有目的地进行科技创新,学以致用,现实印证学过的理论。这些实践活动可使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增强学习效果的同时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四,文化型实践。组织校园体育文化节和一系列特色活动,使学生对文化活动的不同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举办文艺专场晚会;定期举办校园歌手大赛、文艺演出等;培育学生原创艺术作品;出版校园网络小说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杜锦文.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最基本特性[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4,(4).

[3]吴亚玲.实践育人理念的哲学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0,(1).

[4]郝文武.从本体存在到本质生成的教育建构论[J].教育研究,2004,(2).

[5]王书道.人的生存方式的实践哲学意蕴[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2).

[6]马毅.马克思的实践思维视界: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深层规定[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1).

[7]于洪卫.实践唯物主义研究概述[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90.

新教育实验篇8

1 前言

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在高中物理实验创新教育教学中取得一些成果,但目前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注重应试训练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对于实验创新教育,许多学校无系统规划,缺乏整体设计,无章可循,存在“碎片化”现象,无序不规范,使实验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没有达到最优化。那么,普通高中如何科学有序实施新课程物理创新教育?应采取哪些策略与实践呢?

2 教师要深入研究课标,彻底更新教育观念,改变实验教育教学模式,切实把课标落到实处

目前物理实验创新教育教学与课标要求滞后,原因之一是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及实验教育模式单一化、呆板化有关。要促进实验创新教育发展,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及改变教育模式是关键。若想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单靠教师自觉行为难以很好的实现,而且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教育行政、学校等部门必须出台相应政策及配套措施,用政策措施保障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从根本上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并把课标精神落实于日常教育教学之中;建立起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用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引导教师彻底改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物理实验教育教学模式,以政策相应措施为依托,突破制约创新教育瓶颈。

3 根据不同学年学生认知特点,科学有序开展物理实验创新教育

高中阶段物理实验教育教学任务是落实课标中的实验要求,提高常规实验教育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学情开展创新教育。明确各学年创新教育达成的目标、实施的具体措施、评价要素等,有效利用各类课程资源,提高实验创新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教师要把高中物理课标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统筹规划,逐一研究,在揭示物理规律的原则下,提出符合学情的一些创新方案,根据不同学年学生认知特点,科学有序开展物理实验创新教育。

高一阶段注重常规实验训练,夯实学生实验基础,培养创新意识

1)高一阶段以课标中的常规实验教育教学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验兴趣培养。教师要善于把握实验思想,挖掘实验趣味性,根据高中新课标实验特点和学生心理要求,统一规划,精心设计实验活动的内容。做到既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又注意活动的趣味性和内在联系。二是抓好落实,每个学期的实验内容要事先统一规划,并在各班建立活动小组,确定专题辅导教师,以保证实验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完成教材或课外小实验,使全体高一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

2)高一阶段应注重课标中的常规实验中的明确实验目的,基本仪器的正确操作、使用及拓展等,注重通过严格实验训练,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有效模仿,在有效模仿过程中注重正确地选择和使用物理测量工具、物理实验装置,注重合理地安排实验步骤,规范、熟练地组装和调试设备。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学会排除常规实验中出现的常见故障,学会分析讨论论证评价实验误差,实验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应变能力等,写出完整实验报告。教师要认真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并做到及时有效地反馈,使学生形成良好实验习惯。在明确实验目的,熟练使用常规实验器材实验仪器,学会排除常规实验常见故障,完成简易探究课题等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创新意识培养。

高一阶段以夯实学生实验基础能力为主,注重学生实验习惯养成,获得创新意识培养,这是整个高中物理实验通识要求,也是高一实验教育教学重点之一,教师要通盘考虑必修一、必修二模块特点,按高一学生知识积累与认知能力差异,有步骤、有计划适度进行实验创新教育。

高二阶段以课标中的常规实验教育教学为载体,注重以简易实验器材改进和简易教具制作为载体实施创新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高中物理常见简易器材功能原理,在简易实验器材改进过程中进行创新教育。实验器材改进是良好的创新教育载体,实验器材每一个部分改进都需要教师首先有所创新。在改进过程中,教师要通盘考虑高一、高二实验特点,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原有器材功能原理。引导学生改变原实验的某个方面或某个条件,使原来的实验方案发生变化,产生新的创新效果,引导学生适度地扩大原实验内容和缩小原实验内容,从而引起实验方案发生变化。内容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实验功能的减少,却可导致新实验的产生,同时会产生新的创新点。有计划有步骤引导学生从简易实验器材改进做起,教师设定的各种简易实验器材改进要难易程度适中,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避免盲目性、随意性。

2)教师引导学生就地取材,在进行制作低成本简易实验器材或教具过程中创新。教师在指导学生利用身边材料进行简易实验器材、教具制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体会,固有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被激发,产生进一步对日常生活的事物进行自主探究、大胆猜想,按照自己思维自主进行实验探究,从而产生个性化知识结构,摆脱传统固有思维定势,体现出个性独立与创造性。

利用身边材料进行简易实验器材、教具制作过程中,正确使用各类工具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手段之一,有些工具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具有安全知识,学生在获得使用这类工具能力过程中同时也受到安全教育,使学生综合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由于低成本简易实验器材往往取材简单,常常使用日常用品甚至废弃物品,造价低廉,对学生勤俭节约及重视环保等行为习惯养成起到潜移默化作用。由于学生全程参与制作方案拟定,参与材料的选取,参与动脑动手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创新能力,形成了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开展制作低成本简易实验器材或教具,为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发挥主动性、自主性和创新性提供了良好载体。为此,在每个班成立自制简易学具、教具小组,确定辅导教师,根据学情指导学生作出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计划,明确开展自制简易教具学具活动中应达成的目标,实施的具体措施等。简易教具学具制作遵循材料易收集、造价低廉、安全、可靠、科学、可行、创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教师还要兼顾高一必修模块知识点的有机渗透与拓展。

高三阶段以课标中的常规实验教育教学为载体,注重以实验原理的简易拓展和简易实验方案设计实施综合创新

1)学生通过高一、高二知识积累,认知能力的拓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得到有效提高。高三时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相应综合创新能力,教师要按学情及学生认知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循序渐进地启发引导学生对实验原理进行挖掘和拓展,进一步拓展加深培养学生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解决新问题,应用创新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科学思维及综合素质。

新教育实验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素质教育

化学实验以其合理的设计方案、验证性和探索性相结合的实验过程、直观明显的实验现象,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起着独到的作用。通过实验,能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下面就如何在化学实验中进行创造性教育进行论述。

一、转变思想,构建新理念

1.形成科学精神的素养。化学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实验的育人功能。在实验教学时,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操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谦虚谨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当实验现象与自己的预测不一致时,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查根究底,塑造学生勇于创新的品质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2. 要改变对教师的认识。作为新课程下的教师,应该清楚在教学中自己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参谋者、引导者,要正确地对待学生。教师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要注重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纳入课程;要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3.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当学生获得实验成功的体验时,会感到学习快乐,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只要有机会,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表示赏识,表扬他的成功或努力,使学生经常获得愉快的体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成功教育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哪怕是微小的,也应给予表扬和鼓励。

二、 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资源,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1.在实验中探索新知识

教师应具有保护学生创新心理和创新精神的意识,是学生形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在实验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拓宽实验思路,使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例如在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方法之后,我们在学习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可以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进行如下设问:(1)制取氧气的装置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否只能用于氧气的制取?是否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2)制取一种气体,我们需要了解哪些信息?(3)如果实验室没有稀盐酸,可不可以用硫酸代替?(4)若没有碳酸钙,该用什么药品代替?经过动手、动脑,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

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设计性实验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演示实验中,可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之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例如:在关于溶液的导电性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给出所需的药品和仪器,然后让学生自拟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物质的导电性。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安排:(1)学生自拟实验方案;(2)学生详细设计实验操作过程;(3)师生讨论、评价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探索、研究,虽然时间可能长一些,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解决实验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实验和学习的能力。

三、注重对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

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的主动求知,这是学习过程一

质的突破与飞跃。探究式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

四、加强练习和辅导,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育实验篇10

备课要在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备课不搞形式主义,不做无效劳动,可有可无的教学步骤应该删除。哗众取宠的教学手段应该废止,化学教师备课中应该明确什么时候做演示实验,什么时候应该补充实验;哪些演示实验可以改为边讲边实验,哪些内容后面还可以开展第二课堂实验;为了学生做好课后巩固却不搞题海战术,要把学生获得的概念、知识点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深化或适度引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问题,问题难度要适中,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难度太大,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太简单却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什么时候设问,设置什么样的疑问,怎样提示问题应该有讲究。

二、作业批改中写好批语

在作业批改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作业,为每个学生写上批语。一方面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生作业多为探究性的,作业答案不是唯一的,已不能用传统的对和错全部包罗,要根据学生的答案给予意见、建议或启发与提示,另一方面,恰当的批语可以使师生感情融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根据作业难度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学生近期表现不同,因势利导给予指导、启发、鼓励、敲警钟等形式的批语,既可以达到谈心的效果,又可以节约时间。

三、保持健康心态,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目前,中学生兴趣、爱好比较广泛,特长发展较好,在智力发展方面占有优势,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处于劣势,而当前的课堂教学过程偏重认知方面的教育目标,忽视学生的情感、意志。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要靠现在的教师培养,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师德高尚、乐于奉献、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影响、塑造学生,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教师应以乐观的人生态度善待生活,做到不将个人的烦恼、不良情绪带进教室迁怒于学生,一方面给学生创造一个令人心情舒畅和感到亲切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挫折忍耐力和独立性、自信心。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具有不怕挫折、知难而进、持之以恒的精神,对化学教师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实验教学中教师正视失败,适时讲解化学家轶事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以达到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