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1 07:26:22

真善美作文

真善美作文篇1

开学初,老师让我们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幽默、诙谐的语言让我身临其境。当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别人总能看到我的脸突然变得惨白或通红,总能听到一阵阵我的自言自语,甚至总能感觉到我一次次紧张的心跳与呼吸。那些淘气的小伙伴们,那件可怕的杀人案,那次有趣的海盗经历,那个惊人的山洞历险……每一个情节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作者能把小说写“活”,语文的真也就从中体现了。

学期中段,老师让我们点评《飞鸟集》。泰戈尔花了很长时间把人世的哲理和生活的情趣用一首首小诗编成一本《飞鸟集》留给了我们后人。翻开这本经典的书,“无垠的沙漠追求一叶绿草的爱,她笑着摇摇头走开了”、“我们欲望把彩虹借给那只不过是云雾的人生”……一条条为人处事的必备品,在一句句内涵丰富的话中透露出来。“不要以为峭壁是高的,就把爱情放在峭壁上”、“‘我相信你的爱’,让这句话成为我最后的话语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爱”也在《飞鸟集》中展现,这些可能对于我们来说很难读懂,这也是《飞鸟集》耐人寻味的魅力。通过像品茶一样细细地品《飞鸟集》,我体会到了语文的善。

而语文的美在哪里呢?每个月,我们班都有一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文学展示活动,就如那次的“中秋咏月诗会”吧。精美的幻灯片,精彩的朗诵,精致的理解,精心的准备,各种各样的互动和千古流传的诗词让我无法忘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同学带着悲伤的眼神中透露着对亲人的思念,乡愁就不由自主地升上心头。这首《水调歌头》我从四年级就开始背了,但是因为不懂什么意思,总是背得不熟,而知道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后,它就深深地刻在了我心里。“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是李煜的《相见欢》,我现在能信口背出,每当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时候,弯月下寂静的西楼那片凄凄凉凉的场景便浮现在眼前。

一学期的语文,一学期的真善美,触动了我的心灵。语文现在对于我来说,不再是读背写的忍耐,而是真善美的触动。

语文像一轮明月,在漆黑的夜空给人美的享受;语文像一道彩虹,雨空过后给人善的抚慰;语文像一道流水,能洗尽虚假,映出真实。

真善美作文篇2

一天,三毛走在大街上乞讨着。可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理会他,乞讨了一天的三毛,早就疲惫不堪了。可是老天一点都不同情他,反倒开始雪上加霜。下起了倾盆大雨,三毛无处可走只好在大街上无处流浪。

三毛经过了一天的淋雨,三毛感冒了。他蹲在角落里拿这破毯子盖着自己瘦削的身躯,一个一个的行人走过了。可这是一个没有善良的城市啊!一位老爷爷看见了,他连忙把自己仅存的一把伞给了三毛。自己却冒着大雨赶回家。三毛看见了,连忙说:“老爷爷,这伞我不要了你自己拿去遮雨吧!我不怕冷。”老爷爷热泪盈眶的说:“三毛啊你不要担心啊,像爷爷这吗大的年纪什么没经历过啊,所以还是你拿去用吧!”三毛和老爷爷互相谦让着。旁边的行人的经过,都嘲笑他都管闲事。自己的伞自己拿呗管他个小乞丐干嘛啊。但是老爷爷不理会他们,因为他们都是没有良心的啊!

啊且!老爷爷感冒了,三毛想老爷爷这么老了,一定不可以让他的伤更加严重啊。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让老爷爷举着伞这样两个人都不会被雨淋的啊。这样两个人肩靠肩的回老爷爷家了。

人间的真善美是非常宝贵的啊!有些人非常的热与助人,而有些人去非常喜欢戏弄别人!我们一定要当想老爷爷一样的人哦!

真善美作文篇3

——题记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光是窗户的玻璃,她折射出来的是人性的真善美。

站在民族发展的山峰上,我品味到奉献者那无私的眼光。一支粉笔,一位教师,构成这样一幅生动难忘的画面:在一个春和景明的日子里,在一间简陋的教室里,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课。老师的眼光扫视教室里的每个角落,同学们的一举一动便是眼光的焦点。细看这眼光,那么温柔,那么美丽,那么亲切,连窗外的眼光也忍不住要窥视这迷人的瀑布——这动人的眼光。多少年后,这间教室里走出了无数机关干部、记者、教师、医生……他们永远不能忘记的仍是那迷人的眼光,那无私奉献的眼光。

站在沙哈拉的苍茫原野上,我领略到了顽强者那坚毅的眼光。一个医药箱,一个柔弱女子。还记得那穿行于沙漠中的柔弱女子吗?感受过那骆驼泣血悲鸣声吗?三毛用他的信念,在沙哈拉中帮助沙哈拉威人的医院起居下了千载的美文。她正是如此,把那坚毅的眼光投向人烟稀少的沙哈拉荒漠。

站在历史的河畔上,我爱国者那献身的眼光。一把匕首,一个爱国志士。还记得那刺杀秦王的爱国志士荆轲吗?听闻过那爱国者刺杀失败的痛苦之声吗?领会过荆轲的苦楚了吗?在刺杀失败时,他用藐视的眼光,瞪向那惨无人道的暴君,也用可惜的眼光来同情自己。

站在步行街的人群中,我见到过求助那无助的眼光。一个破饭钵,一个无助的老者。构成这样一幅难忘的画面:老者伸着一双颤抖而开裂的手,微露一张憔悴而心酸的脸,披着蓬乱而苍白的头发,稍低沉重的头颅,似乎是在向善意施舍给他的人传达谢意。是,他已经全身乏力了,凭借着最后的一点力气,支撑着他那衰竭的身子。他努力地抬起头,用坚定的眼光看向前方,他的脸上全是被岁月划过的皱纹,左脸上还残留一些小污渍。任凭谁见了都会不忍心,都会良心发现,潜意识地献出一点救助之力,尤其是他那坚定不移的眼光,表现出的是希望和无尽的谢意。

站在乡间的田野上,我体验到了劳动者那喜悦的眼光。一把锄具,一个质朴的农民构成一幅精彩的画面:在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他们挥洒着满头汗水,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土坑,那都是汗水和辛勤劳作换来的。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把田间作物,描绘成一幅洋溢出泥土气息的田间画卷。当丰收时节,他们脸上绽放出的灿烂笑容,这便是他们眼里流露出欣喜的眼光,自豪的眼光。

那无私的眼光,如细腻的粉笔,磨损了自己,把知识留给了别人;那坚毅的眼光如寒冬的腊梅,冷凝了自己,把芬芳留给了别人;那奉献的眼光,如炽热的火炉,燃烧了自己,把温暖留给了别人;那无助的眼光,如宁静的黑夜,隐匿了自己,把安详留给了别人;那喜悦的眼光,如悦耳的鸣蝉,劳累了自己,把幸福留给了别人。

真善美作文篇4

吃过早餐,我打开电脑,上网浏览一些最新的新闻报道,网上的这样一则消息深深吸引了我:“某某市昨日发生一起抢劫案,某单位出纳到银行取钱,在回来路上遭歹徒抢劫,路上的行人见义勇为,纷纷加入到追捕歹徒的行列。歹徒见无路可逃,就将抢来的钱撒得满天飞,妄想以此吸引追捕人群,可是追捕人群中没有一个人见钱眼开,个个紧追不舍,歹徒终于被抓住了。接着大家齐心协力把被歹徒撒飞的钱检回,一清点,居然一分不少,钱又回到了受害者手里。”

那些见义勇为的人们,让我深受感动。他们与受害人素昧平生,但是在这紧要关头,没有一个人退却,更没有一个人见利忘义。他们义无反顾地伸出援助之手,使正义得到伸张,使弱者得到保护。

以前,常常听到人们在议论:现在的社会风气不好,人与人之间关系淡漠。但是,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了社会上虽然存在某些丑恶现象,但是绝大多数人是有正义感的。那些见义勇为的人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弘扬了“真善美”。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让正义得到发扬光大,让那些“假丑恶”没有生存余地。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温馨、更加美丽!

真善美作文篇5

为了奉献核事业的科学家林俊德;坚持背生病母亲上下班的孝子榜样陈斌强;为让学生躲开大客车的最美教师张丽莉;因病去世不忘捐献器官的12岁女孩何?;倒在岗位上的航空英模罗阳……

或许你会说这离我们太远了,但是——只要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我们生活中的“真善美”也无处不在!

瞧!报纸上有位叔叔利用导报感谢一名青年为他拾回钱包,赞扬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真,真诚,这位青年人难道不是一位“真诚使者”吗?看!那儿小朋友摔倒了,一位阿姨小跑过去,顺手从口袋拿出了一片创口贴帮他贴上。还关心地问着:“小朋友,痛不痛,要不要去医院?”善,善良,这位阿姨不正是一位“善良贴士”吗?瞧!“城市美容师”清洁工们,起早贪黑地打扫路面,只为了让我们有一个更优美的环境!他们美化环境不正是美化了我们的心灵?美,心灵美,这些清洁工们不就是一位位“美化心灵师”吗?

真善美作文篇6

我无精打采地坐在二路公交车上,看着窗外转瞬即逝的风景¾我今天发烧了,再加上车内空气不好,我的头又晕又胀,一点也不舒服。本来我想和爸爸妈妈来的,但他们昨天回去探亲了,没办法,我只好一个人去市一医院。

我身旁坐着一个小女孩,她梳着两条小辫子,笑吟吟的,和病怏怏的我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此时,车门开了,一个大姑娘搀扶着一位老大爷上了车。老爷爷走路巍巍颤颤的,看起来很吃力。他站也站不稳,若不是大姑娘扶着,恐怕他就要摔倒了。

小女孩见状,连忙起身,对老爷爷说:“老大爷,您来坐这个位置吧。”

可是谁知,那一位老爷爷却说:“哦,谢谢你,可爱的小姑娘,你的好意我心领了,这个位置还是你坐吧。”“是啊是啊,我爸骨头还硬朗,站着不碍事。”那位大姑娘也随着附和。

全车人的眼光都“刷”地往这边投来,车上顿时鸦雀无声。

小女孩这下肯定尴尬及了。我想。

于是,在又一次的转弯的时候,小女孩再一次要把座位让给老大爷,老大爷盛情难却,只好坐下了。小女孩更开心了--毕竟自己做了一件好事!

小女孩在好世界家居商场下车了,她下车后,我猛然发现老大爷的脸上露出了痛苦的表情。尽管老大爷极力掩饰,但痛苦的表情仍出现在脸上。不久,老大爷的脸上就布满了细细密密的汗珠,由此可见,这种痛是钻心的。

“老大爷,您没事吧?”我关切地问。

“哦,没事,谢谢你,小朋友。”老大爷疼得连说话声都变了调。

这样也叫没事?我想。

老大爷站了起来,顿时,他脸上的痛苦表情消失了。

为何站着舒服,而坐着又不舒服?真是奇哉怪也。我又想。

老大爷和那位姑娘与我一样,在医院下了车,我就跟在他后面。

“爸,”姑娘发话了,“您明明长了痔疮,为什么还要坐下去?”

啊!原来如此。可是,既然这样,又为什么坐下去?我继续听。

“闺女,难道你不知道那位姑娘的本心吗?她是本着一颗善良的心做事的,我虽然患病,但也要坐下去,因为,人要成全别人的善良啊!”

真善美作文篇7

世界需要包容,人应学会包容。

包容是快乐的源泉。学会包容,不以物喜,不为己悲,生活就充满阳光。别怨天空阴霾,或许这正好给在大野中耕耘、勘探辛劳的人们投下凉爽;别怨公交车偶然短暂迟到,或许司机正在用这分秒时间扶掖一位老人上车;别怨旁人的缺点,或许他也在忍受像你一样的缺点的折磨;别怨命运坎坷,或许它正在磨砺你的意志。少抱怨,多包容,才能在世间播撒快乐的种子。

包容是友谊的基石。真正的友情,从真诚开始,用包容维护。廉颇、蔺相如“将相和”,是因包容而凝结友谊,共同保国。林肯在政治舞台上活跃时,常有一批人和他对立;他入主白宫后,并未报复这种势力,而是包容化为朋友。

包容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公子小白尽弃前嫌,任管仲为相,终成春秋首霸。诸葛亮更是以宽广胸怀赢得孟获和少数民族的信服。古今成大事业者,必有襟,学会包容,能把胜利也包容过来。

但包容不是纵容,不是全部容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还有下句:“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假恶丑不能包容,因为那是对卑鄙罪愆的包容。

真善美作文篇8

关键词:新闻;历史;文学;审美性;内容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4—0194—03

根据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从表现对象的性质上看,新闻、历史、文学的内容无非就是真、善、美三种。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审美性当然也只能通过具有这三种性质的反映对象体现出来。新闻、历史在这几个方面和文学的审美性有着明显的区别,无法具备文学那样的审美性。

文学作品的内容之“真”主要应该是艺术之真,如果全面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质量和审美价值的话,一般是无法回避这个“真”字的。在文学作品内容的真与美的关系中,存在着不真不美、真而不美、既真又美三种情况。好的文学作品一般都是既真又美的。从写作主体的角度看,出于“童心”的内容既真又美。有些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文学作品,本于人的美好天性,丝毫没有世俗的功利色彩,仿佛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一样,很能给人既真又美的感受。李白的不少诗歌就是如此。从写作客体的角度看,表现“至情至性”的内容既真又美。至情至性最质朴、最诚挚、最纯洁,也最美,是某些文学作品具有永恒魅力的一种主要因素。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理论家对爱情的美的本质作过精彩的阐扬,爱情美学便是这方面的主要结晶;也不知有多少作家对爱情之美作过动人的描述,爱情小说便是这方面的主要产品。再如亲子之情、爱国之情等,也都属于既真又美的至情至性,也都是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

新闻、历史与文学在“真”上有显著的不同。新闻、历史的内容之“真”往往与“美”没有什么关系。任何实用文类,其实用性都是通过内容体现出来的,新闻、历史自然也不例外。它们应该主要是甚至仅仅是为了真实、客观地记录、传播、保存具有实用价值的事实、知识而写的。从反面现象上也许能够更清楚地看出这一点:为什么“失真”、“失实”、“歪曲事实”、“隐瞒真相”是新闻、历史的最大“罪责”?主要就是因为它们违背了客观真实性的原则而使作品不能产生应有的实用价值。如果新闻、历史主要不能起到这种作用,这两种文类也就基本上失去了存在的积极意义。而在坚持“新闻文学化”、“文史不分”的人的思维和言论里,总有一些想法与此相左。例如,作为“新闻美学”最主要范畴的“真实美”就值得商榷。新闻、历史中当然存在着“真实美”这种现象,像那种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至情至性的作品就是如此。但是,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在新闻、历史中,绝大多数真实性的东西是不能贴上美的标签的,它们只能大致视为一种“中性”的东西,对那些纯粹的客观信息都应作如是观。即使新闻、历史中写到的婚姻、恋爱之类的事实,大都也是为了真实地向人们提供实用信息而不是审美享受。如偶可一见的报道“殉情”的新闻,其目的往往便是为了规劝、警示有同样念头的人,这与文学中的同类现象往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但没有“爱情是新闻、历史的永恒主题”的说法。实际上,也没有人真的把新闻、历史中的这种客观信息视作审美对象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因此,我们无法较多地将新闻、历史的内容之真纳入美学的理论体系中进行研究,使“真实美”成为它们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总的来看,所谓“真实美”这个说法,很可能是从美学史上的“真即美”这个片面观点中演绎出来,机械地搬用到新闻理论中的。

文学作品的内容在表现“善”上也有自己的特点。为了便于比较,这里分别从伦理学、价值论、美学角度谈善的问题。伦理学意义上的善,是道德的集中体现,主要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正面人性;价值论意义上的善,指的是符合人类功利目的的、对人有利有益的一种价值或作用。伦理学与价值论意义上的善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因为伦理学意义上的善也是有价值的,主要就是所谓的“道德价值”。由于文学主要是人学,文学写人往往要涉及人的善、恶问题,因此,文学所反映的善主要应是伦理学意义上的善。

善还有较多的美学意义,因为社会美的本质就是伦理道德上的善。在社会美中,人的美居于核心的位置;而在人的美中,人格美是重于形体美的。人格美的内涵固然不少,但善是它的核心内涵和突出标志。在叙事文学作品中,那些得到肯定、赞美的人物,都有作者所赋予的以善为核心内涵和突出标志的人格美。抒情文学作品大致也是如此,只是具体表现有所不同罢了。

新闻、历史则往往不然。它们所涉及的多是价值论意义上的善。虽然它们也会涉及伦理学意义上的善,但所占比例较小,基本上只限于社会新闻和与社会新闻性质接近的历史中。即使这样的作品,其写作目的、社会作用往往也与文学有着较大的不同,基本上都不是为了审美,而是为了实用。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它们在内容的主要方面和关键之处也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采用比德、渲染、夸张等方法,以淋漓尽致地反映出表现对象的美质、达到像某些优秀文学作品那样的审美化的程度。为什么对同一英雄、模范人物,新闻、历史中要报道、记载,文学作品中还要赞美呢?主要原因之一便在于前者不像后者那样能够比较生动、形象、充分地表现出这种人物身上固有的德性之美、给人较大的美感享受。笔者认为,新闻主要起的是信息服务、舆论监督、促进工作等作用,历史主要起的是借鉴、教育、稳定社会等作用,这些作用当然都不是“审美反映”的结果,大都与“美”毫无关系。

真善美作文篇9

从根本上说,文化追求的终极价值是真、善、美。在人类历史精神价值的坐标上,“崇高”与“渺小”是对立的两极:“崇高”表征真善美,“渺小”意味假恶丑。追求崇高的理想,献身美好的事业,完善高尚的人格,被视为社会、人生的最大的意义和最高价值。

强调文化追求,有着十分重要和紧迫的现实意义。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价值纷争、精神困惑的时代,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理想和精神价值的挑战。某些西方国家的文化观念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发展中国家,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各民族不得不为自己文化的生存而斗争,为坚守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而抗争。不断的文化纷争和冲突使得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乘势而入,并呈加剧的趋势,严重影响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在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转型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也面临着严峻的文化难点,主要表现为:某些社会生活领域普遍缺少价值内涵和文化底蕴,追求感观刺激和快乐消费;真诚真意缺失,好伪作假上升;一些人的道德人格缺少价值指导和精神支撑,真善美观念越来越淡薄;一些文学、影视等文化产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趋向模糊甚至混乱。“文化”,当被加上一些特定的修饰语之后,其意义却大打折扣。“时装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性文化”、“鬼文化”、“麻将文化”等等不一而足,似乎只要沾上“文化”的边,就有了真善美的魂。文化如水,本来有思想有灵性有深度,可以点石成金、化生万物、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现在在有些人那里却成了一块招牌、一个幌子、一具空壳。当我们大谈特谈“文化”,并刻意去修饰、靠拢它的时候,“文化”已经变得没文化。如果以物质的繁荣掩盖精神的虚无,以经济的指标代替真善美的价值,就丧失了文化最本质的内涵。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物欲横流,没有文化理想和文化追求,即使物质生活现代化了,对人的全面发展、对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真善美的追求而言,就毫无成功可言。

事实上,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文化追求的脚步。一般的说,主体对于真善美的追寻是分别通过人类的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来获得的。在认知活动中,主体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即“物的外在尺度”,从而达到对于“真”的把握。在评价活动中,主体以自身的需要,即“自身的内在尺度”来看待客体属性对于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从而实现对于“善”的把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感受主客体之间的和谐,从而实现对“美”的把握。人追求真善美,就是通过学问的实践追求“真”,通过道德的实践追求“善”,通过艺术的实践追求“美”来达到的。而真善美又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社会和谐则是真善美的统一。追求社会和谐,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追求真善美的结晶。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至真至善至美,是我们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行文化价值导向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一种文化,只有客观地反映人类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真理性认识时,才可能是“真”的。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价值导向,就必须加快建设以理论创新、科教事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求真系统。“求真”主要是认识世界,它体现思想文化的科学品格,着力揭示世界的真相和本质,发现世界的客观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求真与务实相联系,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和高尚的文化精神。能否发扬求真务实的文化精神,关系事业的兴衰成败,决定着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强弱、社会的进退。

一种文化,只有体现了对人类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心,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博大关爱时,才可能是“善”的。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价值导向,就必须加大力度建设以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社会风尚为主要内容的求善系统。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是求真;解决“应是什么”、“应该如何”的问题,则是求善。“善”文化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与人性人品,决定人格的高低、涵养的深浅和作为的大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会落后挨打;而没有深厚的文化支撑,就会不打自垮。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的重德求善价值取向的伦理型文化。因此,按照先进文化的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的至善精神,从而去改造自身、完善自身、发展自身,并在这种创造和发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是文化价值导向的应有之义。

真善美作文篇10

论文摘要: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渊远悠长,是我国先民智慧的表现。文学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识形态的物化,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涵养提高能起很大的作用。不管是人的行为方式,还是意识思想的改变,都有很大的作用。

一、汉语言文学的追求

汉语言文学的追求,其实就是文学的追求,文学是没有界限的,虽然有形式的差别,但是主题和本质上还是一致的。文学所追求的,我们中国的文学自然也会去追求。汉语言文学比其它文学类别发展的早,发展的也更全面以及漫长。在漫长的中华文明之中,汉语言文学形成了其特有的形式以及风格特征,但是和世界文学一样,其所追求,无外乎三者:真、善、美。

1、追求真。文学在本质上追求的就是真,本真的反应社会,反应人的内心世界。文学是人内心诉求的外在表现,是人内心最纯真的强烈追求。不管文学还是客观的人,对真都孜孜诉求。不管是文学作品的主题,还是正面的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本真。文学所追求的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1)客观的真。客观的真,是指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多以客观生活为基础,来写作自己的文学作品。客观的真不仅对客观环境进行如实的描写,也对客观人物的境遇进行如实描写。客观的真,既是文学作品环境的真。

(2)内在的真。这多指在叙述人物的心理时,进行真实的描写。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家都务求真实而写作,不管这心理是对是错,是否符合逻辑,都求真实的表达出来。内在的真,就是文学作品人物内心的真。

文学追求真实,而不掩盖任何黑暗或阴面,不管所追求的真是否符合客观的逻辑,只求符合文学作品内部的逻辑以及内在属性。

2、追求善。善恶有分,是人在后天养成的品质,而文学则直观的把它表现出来。不管是哪部文学作品,其描写的都有善,对善的歌颂,对善的渴求,对善的淋漓尽致的描绘。有的时候是用恶来衬托善,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用副教主的恶来衬托敲钟人的善。不过不是所有时候都有善恶同存的,有的时候文学作品中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善,用善来言善。例如:沈从文的《边城》没有恶人,全是善者,虽然最后结局不好,但却把善发挥到至极。虽然有全描写善的文学作品,但是不会存在全描写恶的文学作品,恶不能独立成材,只有善可以。

3、追求美。文学不仅在形式上追求美,也在本质上追求美。对于文学的形式,不管是整饬的还是散落的,其都追求形式的美,没事多种多样的,也是多层面的。诗歌形式之美是整饬押韵,散文形式之美是散乱无序之美。不过先这两种形式的美已经渐渐结合在一起。在本质上追求美,就是在主题上追求美,文学主题不管是悲伤的还是喜悦的,其主题都是美的。既是正面的主人公最后没能完成目标而死亡,例如哈姆雷特,但是其主题也是美的:悲壮之美。追求美,是文学最外在的表现,美既是文学,文学既是美。

二、汉语言文学追求与人的涵养提高

涵养是人的内在气质,也是外在行为表现,涵养有高低之分,也有好坏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也就有不同的涵养。有的人见义勇为,有的袖手旁观,有的好逸恶劳,有的勤劳肯干,这就说明了涵养的有不同性质,有不同的表现。各式各样的修养,在总的要求上,却有一个质的规约,那就是向真、善、美方向发展。这正好和文学的追求一样,文学的追求,客观上来说,也就本质上人的涵养的追求。

1、追求汉语言文学能够指导人的涵养。涵养是后天的修为,其需要对一定的物质形态进行模仿,而文学则能很好的指导人的“模仿”。涵养的模仿,可以是现实的行为方式,也可以是虚拟的行为方式。对于现实的行为方式,其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世上没有圣人,圣人这个名词只是给圣人取的客观名字而已,其实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在此基础上,人模仿的行为方式,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偏差。汉语言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代表,是中国长达5000年的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涵养形态的客观沉淀,对国人的涵养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正视汉语言文学对人涵养的作用,尤其在现在异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规范自己的涵养,美化自己的涵养,使文学和涵养有机的联系起来。

2、追求汉语言文学能够修正人的涵养。人的涵养是各有特色的,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文学对于好的一面,可以使其更加坚固的存在,对于坏的一面,则能细致的修正。文学,因其内在规律的性的存在,对人发之以感染力,让人陷入情知理的思考,以反思自己的行为。人对情知理的思考,是一个久远的课题,其历史源远流长。而文学正好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很好的解释和规定,在高的层次上,对人的情知理进行合理合情的概说,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涵养不好的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修正作用。

3、追求汉语言文学能够提高人的涵养。文学,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只要进入到文学的世界,你就会被其所有美好的东西所包裹。对于人的涵养,文学则能提高人的涵养。涵养,首先就是“涵”,有什么样的“涵”,就有什么样的“养”。人的后天模仿性很强,不管是对好的事物还是坏的事物,人区分好坏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道德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说,涵养的好坏,与其涵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j].工人出版社.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