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木为柴山山出十篇

时间:2023-03-20 08:00:46

此木为柴山山出篇1

这一联,拆字而成,堪称绝对,一向为人所乐道。大凡这种名联,总会附会到名人头上。关于这一联的出处,便有种种说法。一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御舟过处,见两岸群山绵延,树木葱翠,便想出一个上联:“此木为柴山山出”,随行的纪晓岚才思敏捷,径以水乡人家暮色中的炊烟对之:“因火生烟夕夕多”。

有人指出,汉字简化之前,“烟”字作“”,此联应是汉字简化之后才出现的,是今人的作品。然而,20世纪50年代汉字简化之前,许多简化字(所谓俗字)已经在民间流行。汉字简化的原则是“述而不作”,只肯定前人已经习用的简化字,并不新创简化字。这因火而生的“烟”字也应是古已有之。所以,这一联未必不是古人之作。

“此木为柴山山出”的另一下联是“白水作泉日日昌”。说是过去有个穷秀才,屡试不第。有人在他门上写了一句:“此木为柴山山出”,讽刺他这种人就像山里的木柴,到处都是。秀才见了,在后面回敬了一句:“白水作泉日日昌”,意思是说,我的才学像泉水一样不会枯竭,没准哪一天就时来运转了。

尽管前人已经对出下联,“此木为柴山山出”仍然像是一个悬案,一个关于智力的挑战,总有好事者出来应战。其下联也就层出不穷,有的对得还很有趣。例如:

“良女作娘喜喜帧保良家女子做新娘,自是双喜盈门。

“女家即嫁可可哥”,《诗经》云“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女儿到婆家,嫁一个可心的阿哥。人同此心。

“寸土为寺手手拜”,寺虽小,善男信女却不少。“拜”为会意字,从两手,从下(T)。隶书将“T”并入右“手”而成为“拜”。

“丑女为妞月月朋”,妞虽丑女,月月都有新交的朋友。也许,丑小丫已渐出落成白天鹅了。

“江鸟为鸿叟筻蔓”,据说鸿雁对爱情的追求十分热烈,形单影只(叟)时少,双(筻)栖双飞时多。

“门口作问口口回”,一口发问,众口作答,此中民风古朴。

“黑土当墨月月用”,两个“月”字成了连体婴,高!

这种拆字之对,属于巧对,属于文字游戏,平仄是不能计较的,思想寓意也是不能强求的。不过,其上联“此木”为偏正结构,“此”为代词,这几个对句的开头二字全都对得不工。即使是资深的“白水作泉日日昌”一句,也对得不大工稳。“白水”对“此木”已属勉强;“昌”字会意,从日,从日,并非上下两个“日”字,以“日”“日”对“山”“山”,并没有对上。

等而下之的还有:“吾言之语人人从”“少女为妙日日昌”“化贝为货夕夕多”“山丘化岳木木林”。还有一些对得更为勉强,不大入流:“林木为森火火炎”、“木公成松个个竹”、“士心为志石石磊”、“鱼羊俱鲜口口品”……

值此,笔者沉溺其中,冥思苦想有日,竟也得出几个下联。且不揣浅陋,说与各位看官,凑一回趣:

“那女名娜人人从”,自从那洋妞“安娜”(Anna)来咱中国潇洒走过一回,鄙国女子取名为“娜”的就多起来了,张娜、李娜、王娜、赵娜……人人追而从之,于今大为时髦。

此木为柴山山出篇2

镜像里的“聚宝盆”:青春柴达木

在青藏高原,当你看着天边那静静矗立的雪山之时,你不会有一丝一毫要“征服”它的念头。

因为,这大雪山,在很多人眼里是用来顶礼膜拜的,是不能去惊动的,更不用说去征服的了。

镜像中的理想盆地,柴达木,可以唤起你的什么想象?我的记忆中是“聚宝盆”,当然是很早从课本上知道的,这一回,我踏上“寻宝之旅”,带你瞧瞧今日柴达木。

初涉青海,西宁的大街小巷都有标语:西宁,中国夏都;大美青海欢迎您!刚看到“大美青海”四个字时,还觉得“大美”二字过于直白,没有韵味,你看“彩云之南”多么诗情画意啊。去过柴达木之后,这才感觉似乎“大美”二字形容青海之美也还行,全国很多地方都是这么说,形容青海我觉得应该改一改,叫“高美青海”,而在她怀中的柴达木盆地呢?应该说“彩梦海西”。

《庄子》(外篇)中,“知北游”有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在山东泰山,站在巍峨高山之巅,诗人杜甫发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可在柴达木盆地,在青藏高原,当你看着天边那静静矗立的雪山之时,你不会有一丝一毫要“征服”它的念头。因为,这大雪山,在很多人眼里是用来顶礼膜拜的,是不能去惊动的,更不用说去征服的了。

走进高美青海,走近醉美海西,走近梦幻柴达木,你会更懂得什么是“吓死宝宝”。

海西州:丝绸之路上的“金色世界”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因地处青海湖的西边故而行政名称为海西州。海西州位于地处青海、甘肃、新疆、四省交汇的中心地带,南通、北达甘肃、西出新疆、东临青海湖。古为西羌地,作为“丝绸之路”辅道,这里曾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海西州总面积30.09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2%。州域主体为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盆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79%,故柴达木又成为海西自治州的代称。州府所在地德令哈市,德令哈系蒙古语“阿力腾德令哈”音译,意为“金色世界”,是历史上著名的南“丝绸之路”主要驿站。德令哈的历史文化厚重。十三世纪,蒙古崛起,灭金亡宋,建立了元帝国,德令哈亦被置于元朝统治之下,为宣政院所属“吐蕃等处宣慰司”辖区。之后,明正德五年和明崇祯九年,蒙古族两度进入柴达木地区。现居住在德令哈地区的蒙古族为厄鲁特蒙古禾硕特部(西蒙古)首领顾始汗之后裔。现在的德令哈,多民族聚居,各民族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形成了独特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德都蒙古文化元素。

作为青藏铁路旅游带和丝绸之路旅游带上的重要节点,海西州有着独特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资源,雪山冰川、雅丹地貌群和境戎诙嗟母咴湖泊、沙漠戈壁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厚重的文化积淀,是开展生态观光、户外探险、高原自驾车旅游的最佳场地和理想区域。加之州内公路交通便利,沿途风景差异大、丰富多彩,非常适合自驾车旅游灵活性、体验性和多样化的要求。

近年来,海西州积极开发以109、315国道为主的青藏线健康风情旅游线路,柴达木自然奇观旅游线路,昆仑山道教寻根旅游线路,马可波罗探险旅游线路,哈拉湖、团结峰冰川探险旅游线路等精品线路,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高原特色和浓郁民族风情的“柴达木自驾车旅游”品牌。目前,海西州主要旅游景点104处,有国家A级景区10个,其中AAAA级景区1个(格尔木昆仑山旅游景区),AAA级景区6个(德令哈可鲁克湖――托素湖旅游景区、乌兰茶卡盐湖旅游景区、乌兰金子海旅游景区、都兰国际狩猎旅游景区含吐谷浑古墓群和班禅行辕、都兰大漠红旅游景区、天峻县神湖之源旅游景区),AA级景区3个(乌兰哈里哈图森林公园旅游景区、都兰英德尔海寺草原旅游景区、德令哈哈拉湖旅游景区)。

柴达木盆地:独一无二的“聚宝盆”

今日柴达木盆地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生机勃勃和令人向往的地方。

在柴达木盆地放眼四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不论是从车上望出去,还是停下车来四处t望,一个人影都没有,距离观念在这里也失去了。

过去有人总喜欢给柴达木盆地涂上一层荒凉可怖的色彩,说它是“天空无鸟飞,地上不长草,瀚海八百里,人去活不了”,又说“南昆仑,北祁连,山下瀚海无人烟”。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八百里瀚海,却是我国罕见的“聚宝盆”。地下矿产丰富,地面盐湖棋布,草原长着“高空草”;牧场奔驰着“高空畜”。盆地东部和东南部,从五十年代起就陆续建立了六个国营农场(德令哈、希里沟、都兰、香日德、诺木洪、格尔木)。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南面是昆仑山,北面是祁连山,西北是阿尔金山,东为日月山。当然,和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这些大山相比,日月山仅仅是小土丘。“大鹏展翅九万里”,也只有在昆仑山这样的西王母游玩之地才能领略。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内陆高原盆地中地势最高的盆地。

香日德农场出产的春小麦,创造了中外春小麦亩产最高记录,农场已成为“柴达木的粮仓”。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2400万公斤。盆地的畜牧业,现在也有较大的发展,绵羊、骆驼、牦牛等各类牲畜总数已超过158.4万头,平均每个牧业人口占有75头,每年为国家提供大量商品肉食、羊毛等畜牧产品,成为青海省最大的畜牧业基地。在工矿方面,柴达木还建起了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石油等几十种经济部门,正在发展成为我国西北新兴的工业基地。

许多新建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特别是有“门户”之称的格尔木,自青藏铁路修至柴达木后,一跃变成拥有11万人口的青海第二大城,40多万株绿杨垂柳,如块块翠玉,镶嵌在建筑群之间。

盐,是“聚宝盆”中最大一“宝”。这里有许许多多盐湖,有水的、干涸的、埋在地下的,盐类形态有的洁白如雪,有的晶莹透明,有的色灰质硬,有的酷似钟乳、珊瑚、珍珠和水晶,真是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盐类世界”,据地质工作者考察,柴达木盆地在二三亿年前,曾是一个大湖,雨水不停地冲刷着周围山系的岩石,径流地表,潜于地下,贪婪地吞噬着可溶盐分,最后汇集于湖内。到了两三千万年前的新第三纪,盆地气候开始变干,湖水迅速蒸发、浓缩,湖底沉积了大量盐分。至第四纪(距今二百万年前)时,逐渐缩水的柴达木古湖被解肢成几十个小湖。大约三万年前,气候再次急转干寒,湖水含盐量剧增,形成了盐、钾、硼、镁、锂、铷、溴、碘、锶、铯、石膏、芒硝、天然碱等多种盐矿床。

目前,柴达木盆地尚有湖泊32个,其中24个是盐湖,7个是半咸水湖。卤水中已发现的矿物达34种。除少量属氯化物、碳酸盐外,大多数是钠、钾、钙、镁的硫酸盐、硼酸盐或其水复合盐。其中钾盐、硼、锂、镁、盐、溴,占全国之冠。如氯化钾已经探明的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97%;盐的远景储量约有1000亿吨以上,难怪人们把柴达木盆地称为“盐的世界”,就连“柴达木”这一名称,在蒙古语里也是“盐泽”之意。

我国地质工作者加强了盐矿的勘探,探明储量600亿吨。这些盐简直可在地球和月球之间架设一道6米厚、12米宽的盐桥。其中以察尔汗盐湖藏量最大。察尔汗系哈萨克语“白滩”的音译,现包括九个有水的盐湖和一个干盐滩,东西长168公里,南北宽40公里,面积5800平方公里,湖内盐盖厚度30米左右,最厚处达60多米。盐的储量达400多亿吨,可供全国人口食用八千年之久,是全国最大的盐湖。

如果你去那里旅行,将会看到许多从未见过的奇景:这里有30多公里长的公路建在盐湖上,路面铺着如同柏油那样光滑的卤水,号称“万丈盐桥”;青藏铁路有32公里的铁轨架设在盐湖之上,成为以岩盐为路基的独特的“钢铁长虹”;盐湖表面有大面积的坚硬深厚的盐盖,最厚处达15米,每平方厘米可以承压16公斤,人们可以在上面起落飞机,并用盐块垒砌房屋。目前,我国正在这里建设全国最大的钾肥厂。

除了察尔汗盐湖外,其他著名盐湖还有:茶卡、昆特依、柯柯等。

“茶卡”蒙语即盐海,是盐湖中最小的一个,目前已探明盐的储量为8亿吨,可供全国吃三百年。这个盐湖很奇特:已经开采三百多年了,可盐的储量不见一点减少,真是一个挖多少、长多少、随挖随长的“聚宝盆”。它所产的大青盐、水晶盐可用于雕刻工艺品和制作红外线高空照相机的镜头。

大柴旦:柴达木精神的发祥地

在青海省的西北部,柴达木盆地的北缘,有一块富饶而古老的土地,这就是柴达木精神的发祥地大柴旦。

大柴旦,蒙古语称伊克柴达木,意为大盐湖。由于特殊的地质结构,区内矿山资源十分富集,目前编入青海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13种,盐类矿产7种,矿产资源探明保有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达57560亿元。

大柴旦工业园以能源、煤炭综合利用、盐湖化工产业发展为核心,依托区域比较优势和资源组合优势,坚持“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永续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优势产业,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循环经济的实践方式,涌现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产业特点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已形成有色金属、煤炭开发、盐湖化工、新能源4大支柱产业,初步构建“一园三区”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是饮马峡产业区。以盐湖化工与煤炭资源清洁利用融合发展为核心的能源、化工产业区。

二是锡铁山产业区。以冶金和铅锌尾渣与盐湖资源综合利用融合发展为核心的精细化工产业区。

三是大柴旦产业区。以盐湖化工和精细化学品为核心的化工产业区。

50多年来,几代大柴旦人,用青春和热情、用勤劳和智慧、用血肉和汗水、用柴达木精神创造出了柴达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大柴旦面貌焕然一新。

外星人真的来过?

这里有各N奇形怪状的岩洞和沙漠怪圈,让人怀疑这里是否就是外星人在地球的栖息地。甚至此地因为被传成外星遗址而成为旅游胜地。

关于外星人降临地球的传闻层出不穷,随着不少外星人的新闻被揭造假,人们对于外星人的传说开始抱着可疑态度,人们试图用各种科学的证据来证实外星人是否真的曾到过地球,而在中国最出名的莫过于青海德令哈外星人遗址,这里有各种奇形怪状的岩洞和沙漠怪圈,让人怀疑这里是否就是外星人在地球的栖息地。甚至此地因为被传成外星遗址而成为旅游胜地。

外星人曾降临?

在位于柴达木首府德令哈市西南40多公里的白公山,有一对孪生湖,克鲁克湖和托素湖,一淡一咸,在这一对孪生湖中还留有美丽动人的传说。传说中的德令哈外星人遗址就坐落于托素湖南岸。

白公山山高200余米,山脚下有三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岩洞。中间的岩洞最大,洞深约6米。这个洞与通常所见的天然岩洞不同,有明显的人工开凿痕迹。洞内除清一色的砂岩外,不见任何杂质。洞内一根直径40厘米的大铁管从顶上通到洞内,足有百余米长。虽然经过多年的锈蚀,铁管仍然清晰可见。在洞口处还有10余根铁管穿入山体。这些铁管与岩石完全吻合,不像是先凿好洞再放入,而是直接将铁管子插入坚硬的岩石中。打个比喻,山体像个馒头,铁管像根竹筷,山与铁管的结合的确令人惊叹。

这里的一些管片曾被送到距这里不远的中国第二大有色金属冶炼集团――西部矿业下属的锡铁山冶炼厂进行化验。化验后结果显示,管片样品成分中氧化铁的成份占百分之三十以上,二氧化硅和氧化钙含量较大,这与砂岩、沙子与铁长期锈蚀融合有关,说明管道的时间已久远。此外,样品中还有百分之八的元素无法化验出其成份。

这一化验结果更增加了管道的神秘程度。加上柴达木盆地自然条件差、人烟稀少,除了白公山北面草滩上的流动牧民外,这一带从没有任何居民定居过,更谈不上有什么工业开发了。而且在德令哈外星人遗址这样的地方空气非常稀薄,如果说是当时的人类建造的铁管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样的地方根本不能制造出铁质的东西来。专家称这8%的元素也许是来自外星,或者来自深海,又或者来自于地心。

揭开神秘面纱

白公山下有神秘的铁质管状物的消息一经传播开来,立即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这是外星人的遗存物。他们的依据是柴达木盆地地势高,空气稀薄,透明度极好,是观测天体宇宙极理想的地方。依据这种观点分析,托素湖一带是星际交往的最好地方,外星人如光临地球,托素湖应该是首选地点之一。远远望去,在托素湖边高出地面几十米的黄灰色的山崖在烈日和紫外线的衬托下,白公山犹如一座金碧辉煌的金字塔。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铁管中含有植物碳化后的残留物,研究者认为这是植物被沉埋后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植物化石,通过光谱测试分析,这些铁管在显微镜下的结构酷似树木年轮,并且有的管状物从外部状态看,呈现出树状结构。如果这些管状物曾经就是树木,那么,今天已是戈壁的柴达木,昔日众多的树木又是来自哪里呢?

原来这是源于柴达木独特的地理环境,柴达木处于亚热带环境,在距今数百万年前,当时青藏高原还在隆起,边缘却有高山围绕,印度半岛的暖湿气流进入盆地,使柴达木雨量充沛,植被茂盛,洪水暴雨不断。激流携带泥沙覆盖了树木,大树从此进入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后来,喜马拉雅山急剧升高,印度洋季风带来的雨水被挡在喜马拉雅山南坡。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干变冷,水面逐年缩小,而诺木洪一带是盆地的低洼处,后来湖水枯竭,青藏高原的隆起带给柴达木盆地沙漠化和干旱。托素湖一带的地层开始了剧烈的沉积作用,使大树被土壤和砾石深埋在地表之下数百米甚至上千米深。这个过程需要几十万年的时间。地表下的树木经过脱水,自由氧逐渐消耗,环境由氧化转为还原,这是铁质管状物形成的关键时期。管状物周围的铁质,由三价铁变成二价铁,逐渐向疏松多孔的木质结构流动。按照地质理论,地层下每一千米深度,温度就要增加33℃,在这样的温度和化学的条件下,树木发生了一种有趣的变化:疏松的木质部逐渐腐烂,铁质元素发生化学反应,吸附在了不易腐烂的树木韧皮部,这就是铁质管状物最初的形状。

在经历了百年的洗礼之后,柴达木所谓的德令哈外星人遗址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原来并不是什么外星人登陆地球,而是来自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神秘怪圈” 仍是不解之谜

虽然关于德令哈外星人遗址的传说已经解开,可是在德令哈外星人遗址附近的沙漠中一夜之间出现了直径近2000米的巨型规则圆环图案,这让人们想起了分布在欧洲的麦田怪圈,但是这个怪圈明显比麦田怪圈直径要大得多。沙漠怪圈虽然不是存在于麦田中,但是其内容建造同麦田怪圈相差无异。关于这种沙漠怪圈是如何形成的至今还没有解开。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青海德令哈就以外星人遗址闻名世界,给这次沙漠怪圈的成因更加蒙上了一副神秘的面纱,再一次让这一地区与外星人联系在一起,专家称沙漠上的怪圈在中国还是首例,而且是“最令人难以想象的”。

沙漠怪圈特指那些一夜之间出现在沙漠地带或荒漠化的农田或牧场里的奇特图案。这些图案错综复杂,既有几何形状和圆形,也有抽象概念的形状,通常是在紧贴地面的高度,然后地表的土壤与周围土壤形成鲜明对比时形成的。有些沙漠怪圈可以解释清楚,有些则至今仍是一个谜。无法被证明是人类杰作的沙漠怪圈通常表现出奇怪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是难以或不可能复制的。

虽然外国也出现过麦田怪圈,可是最后被查出来是人为制造的。而沙漠怪圈至今也没有一个解释,究竟是人为制造还是自然形成,都还有待查证。外星遗址的形成是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天气,经过长达数百年的变迁后所产生的奇特变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一奇景,不过在地球上还有太多关于外星人遗址的传言,人们无法解释。

或许,真的有超越我们地球人智慧的文明存在于另一个星球。

水上雅丹,一个女神的名字?

雅丹?在哪?这么美丽的名字,就像是一个女神的名字,她有着怎样的身世和故事?她风情万种的眼神在看谁?我想到了楼兰古国,想到了神秘的耶利亚女郎。

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西部,一望无际的荒漠里,我看见一列列,一批批,一群群,一片片,断断续续延伸的各种形状的土墩与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像被废弃的城市,被遗忘的城市,没有人烟,旧址斑斑,可以清晰地看见时间的痕迹,看见曾经海市蜃楼般隐隐约约的样子,这种种奇特的地理景观,就是雅丹地貌。 翻阅一些资料,对雅丹就会有进一步的了解:雅丹是地理学名词,汉语译为雅尔当,是维吾尔语“险峻的土丘”之意。雅丹,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地貌组合。这种地质现象在新疆罗布泊东北发育很典型,世界各地的不同荒漠,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哈韦沙漠在内,都有雅丹地形。作为“干旱王国”的新疆,风力对地貌的塑造具有特殊的意义。雅丹、龙城、魔鬼城等特殊地貌类型就是风神的杰作。这种地形在罗布泊周围的雅丹地区发育得最典型,分布面积最广。19世纪末至此20世纪初,瑞典人斯文赫定和英国人斯坦因,赴罗布泊地区考察,在撰文中采用了这词汇。于是,“雅丹”一词就成了世界上地理学和考古学的通用术语,专指干燥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

亿万年地质变迁所赋予的地球外貌,又日夜不断地受到大自然水流与风力的刻蚀,在许多地方塑造出千奇百怪的形态,形成了各种特殊的地貌,例如:河谷地貌、岩溶地貌、冰碛地貌、风蚀地貌等等。千姿百态的地貌造就了许多旅游名胜,如举世闻名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中国云南的石林、贵州的地下溶洞等等。甲秀天下的桂林山水也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在罗布泊地区,神奇的雅丹,淋漓尽致体现了大自然神奇塑造力的雅丹,中国最美的三大雅丹:新疆乌尔禾魔鬼城,新疆最神秘的雅丹白龙堆,敦煌最壮观的雅丹三垄沙,其实 , 最大的雅丹地貌群是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主要分布于盆地西北部,青海省海西州所辖的大柴旦、冷湖、茫崖三个行委的辖区内,总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其中冷湖辖区雅丹面积最广、发育最完整。雅丹地貌区平均海拔约2800米。柴达木雅丹地貌,集中地点在南八仙、俄博梁、西台吉纳尔、马海湖等地。尽是些形状奇异、大小不等、由东北向西南排列有序的土阜、土丘。有的拔地而起,有的匍匐在地,似狮、似虎;有的怪异,像神、像魔鬼;有的肃穆庄重,像城堡、像帐幔、像房屋;而在那“土丘林”的沟壑中,鹅黄色的沙堆,蜿蜒起伏,金波粼粼,犹如匹匹锦缎。每当云影飘过,或细风撩起轻沙,土阜土丘似乎缓缓漂移,像船启航,宛如鲸鱼遨游,扑朔迷离,给人以无限暇想。雅丹地貌中最为壮观的是“龙城”。在罗布泊古湖盆地东北部有一片风蚀最强烈的地区,土丘高峻似城廓宫阙,其形似龙伏卧,所以古书《水经注》中形象地称之为“龙城”。这是一种最典型的雅丹地形。巨大的土墩台高达12至20米,侧壁陡立,极难攀登。从侧壁断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沉积的层理;下部是厚厚的灰绿色砂层,最上面是一层淡红色的粉砂粘土层,这是由于碳酸钙胶结得非常坚硬,而形成一个保护层,使土丘顶面非常平坦。“龙城”的“建筑物”造型多姿多彩;有的俨然是“城堡”,端庄凝重;有的似“城廓”,龙蟠虎踞;有的像高楼大厦,顶天立地。分布在这些蹊跷地物之间的宽阔的条条风蚀凹地犹如条条大街小巷,显得深邃、幽静,别有意趣。置身“龙城”,颇觉眼前的“龙城”不是古城,胜似古城,更似大自然造就的迷宫,令你在感叹之余不免生出几分恐惧。

俄博梁雅丹地貌群由石油勘探者发现于上世纪50-60年代,位于柴达木腹地冷湖地区,属于俄博梁自然区,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雅丹地貌最奇特、场景最为壮观的雅丹地貌群。这里风大干燥且气候变化多端,属于史前海床地质结构,伴随青藏高原的隆起,海泥硅化过程中风化、风蚀造就的地质景观。

西台吉纳尔,是德都蒙古族部族名称,也是著名的富矿咸水湖,西台吉纳尔水上雅丹,位于冷湖、格尔木、柴旦三个行政区交界处,可谓中国西部的千岛湖,也是世界绝无仅有的水上雅丹地貌群, 西台吉纳尔湖发源于昆仑山西段纳凌格勒河谷,由于近现代大气热效应作用,湖面扩大并逐步淹没柴达木北丘陵自然区及西丘陵自然区的结合部雅丹群,形成独一无二蔚为壮观的水上雅丹地貌群。

水上雅丹,西南靠近乌图美仁草原,北临北丘陵自然区,天空鸭鸣雁啼,水上波光粼粼,朝阳橙霞,金色雅丹波光倒影,美不胜收。

这两处自然景区像两颗明珠串联在天上人间柴达木,过去交通闭塞,这两个绝世景观刚刚为外界所知晓。雅丹地貌犹如楼兰王国的层层防线,使探险者不胜颠簸、跋涉之苦,为神秘的罗布泊增添了奇光异彩,而光怪陆离的雅丹本身也充满了令人迷惘的谜,它的魅力却丝毫不亚于吸引了万千游客的许多世界名胜。

独有的风景

你会感叹,怎么会迟了这么久才发现如此美景,但幸运的是,我们没有错过彼此。

如果你已经走过太多相似的山水,看过太多雷同的人造景,听过太多似曾相识的传说故事……或许你该换个方向,朝向偌大中国的另一端,去领略不一样的、带着神秘梦幻色彩的海西柴达木,用双眼、双手去丈量天地之奇秀,你会感叹,怎么会迟了这么久才发现如此美景,但幸运的是,我们没有错过彼此。

茶卡盐湖

茶卡盐湖位于海西州乌兰县,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盐湖类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东西长15.8公里,南北宽9.2公里,呈椭圆形,总面积105平方公里。

茶卡}湖属典型的钠矿盐,所产原盐的氯化钠含量高达94%以上,含有18种矿物质和氨基酸,属一类食用盐。因其含有微量黑色杂质,盐色呈暗白色,所以称为“青盐”。盐湖盐层平均厚度5米,最深处达15米,原盐储量达4.5亿吨,是全国绿色食用盐生产基地。

都兰寺

藏语全称“噶丹桑阿玉仁佩林”(意为具喜密宗益洲),因位于都兰河畔,故俗称“都兰寺”,位于海西州都兰县的他延山上,是海西州最大的藏传佛教古刹。寺院始建于元世祖元年(1271年),距今已有740余年历史,是1962年西北民族工作会议首批批准开放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之一,以从事牧业生产的蒙古族信教群众为主。寺周群山耸立,山形十分奇特。

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

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距乌兰县城25公里,总面积5170.5公顷,哈里哈图蒙语意思是“松树聚集的地方”,是柴达木盆地中分布最集中、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之一,园内主要由祁连圆柏、青海云杉等树种组成,树岭高达300到500年,疏密有致的林木和开阔的草原,为野生动物的繁衍栖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森林公园地处祁连山支脉哈里哈图山系,海拔4000米以上有冰川地貌,局部山顶有终年积雪,山体高大浑厚、群峰竞高,到处可见千姿百态、颜色各异、高俊伟岸的奇峰异石,形态宛如人物鸟兽,活灵活现,构成森林公园雄宏壮丽的地理景观。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梦幻的烟雨云雾、奇丽的六月飞雪、灿烂的繁星等组成了森林公园奇异的天象景观。公园内泉眼密布,泉水叮咚,汇集成溪,溪水潺潺,奔流直下,森林、草地在泉水的滋润下一派生机盎然。温润的环境与极度干旱的柴达木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就了森林公园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

哈里哈图公园内松柏苍翠,山清水秀,即使夏天酷暑也清凉舒爽。林木挺拔参天,空气十分清新,特别是柏树散发出的独特香味,让人心醉。漫步公园中,多姿多彩、仪态万方的森林灌丛以幽、翠、古、奇给人以美的享受,林间错落有致、精心布置的一座座休旅小木屋更是为游人提供了绿树交加山鸟啼、清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游人醉、明日酒醉画中归的画中境界。

金子海国家沙漠公园

蒙语叫“阿拉腾布拉格”,意为金泉流成的海子,青海人把湖叫海子,两者合一,故称金子海。金子海既不是海,也不是一潭死湖,是一眼泉水,位于乌兰县希里沟镇西南约80公里,面积约0.45平方公里,呈梳形,西向为梳背,梳齿向东。湖的西部和西北部为43.5万亩的沙漠,近湖为不规则的新月型沙丘,湖南北两岸各有百米多宽的草带。湖的东部、东南部被万余亩2米高的芦苇所环绕。南部为10多万亩的沼泽,水草丛生,在芦苇丛和沼泽内,有数不尽的泉眼冒出清醇和晶莹的甜水(淡水),沼泽地南面一条宽广的戈壁带。湖心一片墨绿,特别是从西侧的沙漠边向下望去,湖底景观叫人惊讶,仿佛是幻化出的另一个世界。金子海的东边是青铜器时代的文化堆积层,有石器和诺木洪文化夹砂褐陶罐残片。湖面小鸟成群,昂首游戈,像一支小舰队。出口宽80来米,向荒滩流成一条小河,湖岸芦苇繁茂,更增秀色。

此木为柴山山出篇3

寿山俗称柴山,位于台湾南部的高雄西南滨海,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山峦,介于北方的左营军港与南方的高雄国际港之间,成为高雄临海的一道天然屏障。寿山和旗津的旗后山共扼高雄港咽喉,早期居民曾以“旗鼓相当”来形容这两座山,其中“旗”指的是旗后山,“鼓”则是指寿山。

寿山是高雄的瑰宝,其地质属于隆起的珊瑚礁石灰岩,天然岩洞甚多,是海底上升成为陆地的有力证据。这处堪称为城市中的山林荒野,为高雄市民提供了一处爬山健身以及接近大自然的生态环境。这与澄清湖以水光湖色为主要背景的半人工景致,有着很大的差别。

澄清湖景区有曲桥钓月、柳岸观莲、深树鸣禽等八景,但寿山的自然步道,似乎就无此幽雅动听的名称,显得相当草根性了。寿山步道分为南北两条,南寿山步道,系从寿山动物园入口处旁边的登山口进入;北寿山又称为柴山,其步道则系由龙泉寺旁边的巷道蜿蜒而行。

高雄柴山至今仍然保有原生热带植物林相、以及珊瑚礁石灰岩地质,其多样化的自然生态景观,成为民众接近以及探索柴山之美的秘境。台湾猕猴占据山林,被戏称为柴山的原住民,但因长期被游客所喂食,因此已经渐渐失去了野外觅食的本能。

抵达柴山登山口附近,将车停妥后,徒步穿过山脚小路,走上通往步道的水泥狭窄斜坡。踏着轻快的脚步,舍弃整齐有致的木阶栈道,沿着龙泉寺后方的曲折小径,踩着一块块已被无数脚踵磨光的棱石,一路手脚并用攀沿而上。

在林荫洒落中,经龙皇亭、国泰休息站,来到了龙门亭。龙门亭旁有一溪沟拦水坝,拦水坝内干涸无水,已无流水潺潺、水盈溢坝的景象。由龙门亭旁右转往小坪顶方向,沿途都是天然的珊瑚礁岩以及原始热带丛林。在越过高低不平的珊瑚礁区之后,道路豁然平坦开阔。

走过小红桥,红桥下方即为内惟小溪贝冢遗址。遗址既有生态保育的环境价值,更有过往西拉雅族原住民生活的文化涵蕴。道路旁的土地上,处处可见裸露着的大大小小贝壳,依此情况而观,相信土地内所蕴藏的数量,一定甚为庞大可观。

两旁大树高耸插云,泼洒林荫扑地蔽道,树林宽阔迭嶂,光线也随之阴暗不少。步道建构因树隙而蜿蜒,走在曲折的树间林道之中,犹如进入一处森林地带一般,只差足下并无杂草漫胫而已。此处虽然游客如织,但在熙来攘往之中,却是井然有序,有别于山下的喧嚣和吵杂。

转入小径,越过浅沟,进入坡度甚大的“好汉坡”,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条登山路径。好汉坡并无木板栈道,是一条未经整理过的山路,礁石凹凸崎岖不平,足下仅能彳亍而行,虽然一旁有绳索可供扶持,但是其难度颇高。如果系初次攀爬,在中途又不知适时地停歇脚步、调和气息的话,将会很难走完全程。

举头往前眺望,但见登山小径无尽地向上延伸,最后隐没于曲折的林荫树丛之中。小径蜿蜒步履穿梭,两旁尽是灌木林相,高大乔木其实并不多见,可说仅是妆点门面性质而已。虽然大树有限,但是小树则是遍布罗列,而在树影交迭之中,往往也不见蓝天,更不必担心阳光曝晒。平步向上,静心调息,在放空心思之中,尽情享受大地所赐予的“芬多精”。

抵达中心休息站,已是好汉坡的尽头。行经该处,附近巨大的珊瑚礁岩林立,几棵大树罗列其中。此地之地形高低有致,只见在粗糙不平的礁岩峭壁之上,一棵大树的多条粗大树根,由上端曲折盘绕而下,将整块突出的大礁岩,密实且多重地包覆着,而这块巨大的礁岩,俨然就成了这棵大树的囊中之物。

亲赌此一大自然的奇景,让人不由得想起了日本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天空之城》来。而这两类场景的最大差别,只在于一个是漂浮在天空之中,一个则是座落于山区原野里头而已。面向眼前的奇特景致,除了赞叹树木坚强的毅力,使原本业已死亡的珊瑚礁,再度展现无限的生命力之外,也对大自然的神奇奥秘,激起了无比的崇敬之心。

返程行经富家沟,两边绝壁,有如斧凿刀削一般,巍峨矗立、高耸插天。行经其中,顿觉微风徐徐,清凉沁心,宛若一处人间仙境。抬头仰望沟顶,巨木依次排列,树根沿着峭壁缝隙,姗然分岔而下,最后隐没于沟底的土壤落叶之中。树根有的粗如大腿,最小的也如手臂一般,在盘绕错综之中,坚实地稳住树木成长的根基。无怪乎整棵大树欣欣向荣,毫无老态龙钟之模样。

此木为柴山山出篇4

在柴达木盆地,坐落着两个美丽恬静的湖泊——可鲁克湖和托素湖。当地人把它们称为“情人湖”。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可鲁克湖是一个水美草肥的淡水湖,而托素湖却属于高原咸水湖,岸边别说耐碱的胡杨,就连一棵可怜的小草都没有,一片干荒的沙漠。这让人百思不解的“情人湖”亿万年来就这样相依相伴,恩爱情长。隐约记得故事是这样的:古代有一对恩爱夫妻,一次丈夫外出卖盐挣钱,久出未归,妻子千辛万苦的沿途寻找,结果发现丈夫已经死在湖边,悲痛万分的妻子哭喊着,但是丈夫却永远没有再回到她身旁。几天后,人们看到悲痛过度的妻子也死在丈夫身旁。后来丈夫化为了托素湖,妻子化身为克鲁可湖。凄凉的传说,美丽的童话,就这样年复一年的在寂寞的戈壁荒漠里勾起人们深深的怀念。

紧靠托素湖后岸形似金字塔的山上有个高约5米左右的洞口,这就是神秘的“外星人遗址”。进到洞内,看不到一丝人工雕凿的痕迹,更不是溶洞。洞内偏左的地方,有一根铁管子,直径约20厘米,下通山体底层,上到砂岩半山腰。不仅如此,洞外两侧数米高的地方,也裸露着粗细不一的管状物。传说那里是古代人工浇注的水利工程,又说是外星人在这里设立的飞碟起落基地,这些都让我充满了对那儿的向往。可爸爸说:这里的路很难进去,只有开汽车在冬季封冻时才可以。

我们省的专家曾对管状物进行了化验分析,结论是管状物确系金属:其中氧化铁占30%以上,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占60%以上,另外,还有7%--8%的不明化学元素。这些都表明管状物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沉寂在托素湖畔的远古文明的遗留物。而在埋藏这些管状物的顶部,到处散落着的贝壳向今天的人们人述说着柴达木的古地质和古气候情况。

距今数百万年前,柴达木处于亚热带环境,当时青藏高原还在隆起,边缘却有高山围绕,印度半岛的暖湿气流进入盆地,使柴达木雨量充沛,植被茂盛,洪水暴雨不断。激流携带泥沙覆盖了树木,大树从此进入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后来,喜玛拉雅山急剧升高,印度洋季风带来的雨水被挡在喜玛拉雅山南坡。柴达木盆地气候变干变冷,水面逐年缩小,而诺木洪一带是盆地的低洼处,后来水源枯竭,这些贝壳唯一求生的去处就变成了它们的死亡之地。

此木为柴山山出篇5

(1958年秋)

自古以来,永定县城的燃料都是柴火。从每家每户到机关单位,无一不是如此。居民大都买风炉(峰市的特产)和木炭,少许自己到山上打柴火;机关单位都是花钱买柴火,永定一中当然也不例外,而且学校大,人多,燃料消耗量也特别大。

记得当时,每天都有大量的农民挑运柴火进城卖到学校里,他们近则离县城5里路,如下坑、半坑里、东溪、礼田坝、新寨、龙磜、古镇等地,远则离县城10里,如中坑、龙门、富家地、龙安寨,甚至金沙等地。卖柴,成了这一带农民的一项重要家庭副业来源。起先都是肩挑,后来有了板车。挑运来的有生火的松毛或杂树枝叶,更多的是松树柴片,就是从山上砍下大松树,用斧头把它劈成片状,利于晒干,便于烧火。

到了“大炼钢铁”时期,到处都是炼铁高炉。且不说一座高炉一天能炼多少铁,单说它消耗的燃料,每天都要少则几十担多则几百担的木炭。这些木炭都是动员大量群众到山上砍柴烧出来的。深山里烧炭容易运输却难,附近地方运输较方便,却是森林资源越来越少。这样一来,不但砍柴卖柴的人少了,附近山上的树木也少了,学校用柴日趋紧张,柴火越来越难买。

这可急坏了学校领导,多次向县政府紧急汇报。所幸的是,在大跃进的年代,永定县对本县的煤矿也进行了一次普查,摸清了我县东北的坎市、培丰、抚市、龙潭等乡镇蕴藏着大量的煤矿,煤炭采掘业迅速发展,加上修建公路快步跟进,很快,县政府就决定让学校和机关单位改烧煤炭。

政府决定之后不久,一车车的煤炭就运到学校来了。紧迫的问题是学校的厨房工人从来没有烧过煤炭。于是,学校就派人到坎市去向人家学习。原来,建国前发现有煤炭的地方(像坎市等地),许多人都早有烧煤的历史。他们是自己上山开煤洞、自采自用的,他们挖煤、烧煤的经验也很丰富。学校派出去的工人师傅,从当地烧煤的群众那里,学会了怎样烧煤块、怎样做煤球、怎样把握火候、怎样填充煤炭等一系列技术。

这一回,学校还吸取了“高炉蒸饭”失败的教训,不再急躁冒进了。首先请来泥水师傅,把煮教师菜的烧柴灶改为烧煤灶(因为如果煮不好,也数量较少,影响较小),由学习回来的师傅先尝试应用。然后,师傅们互帮互学,使每个人都基本上掌握了烧煤炭的技术。接着,把烧水的烧柴灶改建成煤炭炉(因为万一如果热水供应不上,永定县城还有温泉可以缓解困难),继而又把煮学生菜的烧柴灶改为煤炭炉(因为煮菜可以一锅一锅分开煮,如果影响了一锅,就不至于影响第二锅),最后把蒸饭的烧柴灶也改为煤炭炉(因为这时各方面的技术都比较成熟了)。不久,整个厨房系统全部改用煤炭炉。

改烧煤炭,工人师傅都一致称赞优点实在太多,最大的优点莫过于蒸饭。师傅们再也不要每天半夜起来生火,只需在晚饭蒸好以后封上湿炭,中间留一个孔,到半夜用铁勾捅开烤干了的煤炭封层,掏出炭灰,灶膛里的火很快就会越烧越旺;师傅们再也不用担心饭蒸不熟了,熊熊的煤炭火可以一口气把十几层饭蒸熟而不夹生。而且,蒸饭的灶台也由三座减为两座,既节省了厨房的空间,又充分利用了燃料。

从此,永定一中告别了烧柴的历史,真正实现了“燃料煤炭化”。

此木为柴山山出篇6

山草的种类较多,主要有黄背草、茅草、白草等。这些山草不仅保护水土,涵养水源,而且还给人类提供生产资料。其中,黄背草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山草,它的干粗壮、节直、匀称,质性柔韧,耐腐蚀,是搭建草房用的最好山草,也是治疗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耳鸣耳聋、高血压、风湿疼痛等病的药材。用它做房顶遮掩物,干净整洁,美观大方,冬温夏凉,不被虫蛀,经久耐用,是草房时代最好的建筑材料,也是人们生活依赖的自然资源。那里的人谁也说不清楚,山草到底滋养了他们多少代人的生命。

每年秋后收割山草,用镰刀割下来的山草,大多要靠人把它背回家。因此,捆草也是个小的技术活,捆不好,不但不方便背,而且还容易散捆,造成重复反工。捆草用的绳子一端系着一个用树杈做的“柴拘儿”,它的作用是便于勒紧草捆。柴拘儿像织布的梭子,它是用指头粗细的树杈经过火烤,弯成一定曲度后,再交叉一起,交叉部位用绳子扎起来。同时分杈处的主枝要保留一节柴拘儿头,有三四厘米长,用刀削成圆尖,以便绾绳打结时方便套用。捆草时,先把绳直线放在地上,然后把割下来的草,根稍相互整齐交错,靠近柴拘儿处横切在绳子上叠放起来,再拿起没有柴拘儿的一端绳头拦过草,穿进柴拘儿,用膝盖顶着柴拘儿,用力抽拉绳子,直到抽不动时,把绳绾在柴拘儿头上,一大捆散草就捆好了。背起草捆就能回家了,途中休息时,可以再紧紧绳,防止散捆。

刚割下来的山草,背回家后,还需要摊在地上让太阳晒干,干后的草才能长久存放。所以,割草季节,村里村外,路边,田埂上,到处都晒着山草。山草晒干后,为了方便垛草垛或搬运,需要捆成小草捆,这些草捆叫“草个儿”。捆草个儿的绳是茅草拧成的,一个草个儿的直径一般有十五到二十公分,重有一两公斤。

每年收割的山草,除少部分用于修缮房屋,或作它用外,大部分要送到集市上去卖。由于集市在远离山村的城镇。所以,卖草时要提前一天装好车。装山草的车是牛车,一车草通常重达千斤左右,每公斤能卖三到五分钱,一车山草能卖三四十元钱。

山坡上,主要草场上的草割完后,接下来就是搂草。搂草的作用主要是把割掉后散落在地的草再回收一次,也叫“溜(音liù)草”。同时,因秋后多霜,干枯的山草经过霜冻,比较脆容易断,一些不便用镰刀割的草,很容易用“耙子”搂下来。耙子有木架铁齿的,也有竹架竹子齿的,耙子齿朝下弯曲,就像人的手指挖东西一样,可以把草搂在一起或夹在齿上。耙子固定在一根鸡蛋粗细的木棍上,叫耙子把,人在搂草时可以双手握住它来回用力搂。长距离搂草时,也可以把一根绳的两头拴在耙子架上,然后套在腰上,这根绳叫襻(音pàn),木把靠在背上,一只手或两只手背过去按着,在有草的地方来回搂,当耙子上夹满草时,把耙子翻过来弯齿朝上放在地上,用手按着再用力一抽草就脱下来。如此反复,用耙子搂过的地方,不见有乱蓬蓬的草,只剩露出地面的草根。耙子有大有小,五六岁儿童到几十岁老人,都能用。

草的使用,人类从原始社会就开始了,它伴随人类生存数千年。并且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我国不论农村还是城市,到处都能看到用草搭建的房舍。

此木为柴山山出篇7

一、广西各民族长期以来重视各种环境资源的保护

自古而今,广西一直都是森林密布、芳草鲜美的地区。八桂各族人民在与自然环境长期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身边的一草一木都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不仅对身边这些自然事物待之以情感化的态度,更懂得在生产和生活中去保护它们。比如,对于被称为“生命之源”的水资源,不仅是高山民族——瑶族惜水如金,就是住平地的其他民族,同样也对水的重要性认识深刻,在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逐渐形成并积淀下各种风俗习惯。我们知道,植被覆盖率的大小是自然环境生态性高低的标志之一。在传统时代,建房烧柴等免不了要砍伐树木,但广西各民族对砍伐都很慎重,把砍树看成一件大事。有些民族会进行一些仪式,或信守某些规矩。比如瑶族,砍树之前,通常是先烧纸焚香,祭拜山神。要是上山前没有煮熟饭,或者忘带工具就出门了,那么这一天就不能再去山里砍树。进了山,谁都不许讲不吉祥的话,亦不得大声喊叫,不给吹口哨,也不给数数。瑶族、侗族以及其他民族都禁砍“风水树”,还包括生漆树和水桐木等。而如果为冬天取暖而砍树,则往往是每一棵树砍一些下方的树枝,并非整棵树砍倒。砍伐整棵树的时候,也主要选比较老的,或者选长得比较密的地方砍伐。

世居平地的各民族群众也注意爱护树木。大多数的村寨,通常都是村前有河流,村后有山岭。村前的河流,既是种田种地必需的天然“水利工程”,也为洗衣洗菜等日常生活提供方便。村后的山,按以前的风俗,被看作是村寨的“龙脉”。因此,人们当初为居住选址时就要看这个山,是不是树木长得茂盛,长得茂就是龙脉好。既然是龙脉所在,所以后山不仅严禁砍伐,即便是捡拾枯枝干柴,也是破坏风水的行为,肯定要被村里长辈严厉批评。有时候情况严重的,还可能经村民大会决定,给予一定的处罚。广西各民族群众注意保护森林树木,还表现在他们都有植树造林的传统风俗。以壮族为例,某人家生了小孩,父母就到村外山岭种树,无论是杉、松、桐、油茶,都可以。树要管种管活,因为家人希望新生儿能像树木一样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不断成长。壮族这种“添丁种树”习俗,至今有些地方还保存着。不过横县壮族添丁种树时,还特别不许小孩在场。因为树木成材了总是要砍伐,那么小孩子在现场,似乎他的命运就和树木连在一起了,这是不吉利的。至于来宾客家人,据说每年春季,村里威望高的老人,都会带着全村男女老少到村外种树。哪一家不参加或不积极,都会让家长感到丢脸。

据考证,广西是人类最早繁殖培育和栽种水稻的地区之一。种水稻必须有水源。因而,长期以来,广西汉壮及其他民族都很看重这一点。如前所述,他们选择建村寨的地方前面通常要有河流,而且村前村后和田垌上很多地方都有大大小小的水塘。这些水塘有些可以养鱼,是鱼塘;但更多的则只是用来蓄水,浇灌四周的水稻田。这些水塘是公共的,谁家也不得私占,也不允许改变。比如填上土变成菜地,这样不道德的行为肯定是要惹起众怒的。至于洗衣洗菜洗澡,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大家都去固定的河段;清洗用脏了的东西比如粪桶,必须在下游。“每年冬季农闲时节,很多村寨都会组织青壮年对池塘进行清淤,进行河道疏浚,也包括修整村里寨外的路面。这种劳动每家都必须派人参加,否则就受谴责。”[1]传统时代,乡间最看重的或者说最与他们相关的“法律”,恐怕就是各种形式的村规民约。在广西各地的村规民约中,大多有保护河流耕地和林木的条款(包括针对各种违禁行为的具体处罚方式)。柳州的罗城是仫佬族的集居地。1934年一个仫佬村庄的村规民约有这样一些文字:不拘公有私有的山林,概行禁止防火;各村山场多是田水发源地点,不论何人,不准入山乱行砍伐,偷取林木,如有违犯,罚金三十元以下。[1]另外一个叫武阳区的村规民约则规定:凡水源山内所有树木森林,只许取伐干柴,生柴则不准,更不准遍山砍倒留干;只准肩挑,不准放大帮柴火由河放下发卖。如有违背公议,私自砍伐者,处以十元以下之罚金,并谢证人花红三元六角。[1]这些例子说明,广西各民族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视各种环境资源的保护的。

二、广西各民族注重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

广西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知道维护自然资源的可再生性。他们懂得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同时尽量避免浪费,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1]前文论述过壮族侗族砍伐树木方面的事情,其实,生活在大藤峡的瑶族民众,砍伐树木也很有讲究。瑶族直到近代都还保存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所谓刀耕火种,就是直接将山上的树木柴草烧掉(烧山),然后就在上面种粟米、苞谷等粮食作物。烧山留下的柴草灰就用来做肥料。但烧山并不是随便点一把火,瑶族民众将山林分片,能种多少,就烧开多少。建房或者是烧柴而砍伐树木,也是这样。一年砍一片,然后按户头平分柴薪。时间上也有规定,只有正月到清明这段时间可以进山砍树。砍树留下的树兜,瑶族人是不让挖的。这种为搭房烧柴砍过树的地方也不能种东西,因为不利于植被复原。瑶族群众懂得,山林树木是他们的生命依托,一定不能毁坏。如果让树木再也长不起来,草地没了,山也秃了,那么他们的家园也就毁了!这里可以看到,瑶族群众虽然不懂得“生态平衡”“自然再生性”这样的道理,但其实他们却用实际行动守护这些东西。

说到充分有效利用资源,不妨再到生活在平地种水稻的农家来看。稻子收割了,剩下的稻草是不是就没有用了呢?农家不是这样奢侈的,在他们眼里,干稻草也是一宝。他们把干稻草铺在床板上,那就成了农家自制的“席梦思”;铺在牛圈里,过一段时间放到田地里,就是最好的农家肥。此外,还可以用干稻草编草墩,当板凳或椅子用(说到类似于草墩这样的东西,要是没有草墩的地方,农村人也就地取材制作小木凳、竹椅;山里面的瑶族则直接把树木锯成一段段圆木,就是圆凳);也可以用来当绳子,包粽子用;甚至烧成灰,放到清水里过滤后,和糯米包成粽子,就是所谓的“灰粽”,非常好吃。有一种情况估计很多人都有体会,就是以前大多农村都很脏,鸡鸭牛羊的粪便散落在村子里的每条街道,整个村子时常都弥漫着一股来自厕所的气味。之所以这样也是传统时代没有工业化肥,种田种地全靠农家肥。农家肥就来自鸡鸭牛羊以及人的粪便。所以,农村人家每家每户都建一个简易厕所,自家的鸡鸭猪牛的粪便也拾起来放到厕所里。这个情况倒也见出农村人很懂得废物变宝,利用各种资源为生产、生活服务。仫佬古歌里有一首“苦歌”是这样唱的:垌里用水贵如油,一家洗脸共盆头,一盆清水三样用,洗脸洗脚又喂牛。[2]一盆水,“洗脸洗脚又喂牛”,利用了再利用,实在可谓物尽其用了。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因为山里不像平地有河流,用水往往只能到泉眼里挑。不过这种事情在平地的农家也是有的,说明农村的群众都有节约的好习惯。

三、广西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注意防范自然灾害

此木为柴山山出篇8

关键词:柴达木 自然条件 安全生产 危害 防护措施

1 柴达木盆地自然条件概述

1.1 地理位置

柴达木盆地位于中国青海省西北部,介于东经90°16′~99°16′,北纬35°00′~39°20′之间。盆地东西长800km,南北宽350km,面积约20万km2。柴达木地区海拔约2600~3000m,是中国海拔最高的高原型盆地。柴达木盆地西高东低,西宽东窄。盆地南面是昆仑山脉,北面是祁连山脉,西北是阿尔金山脉,东为日月山,为封闭的内陆盆地。

1.2 自然条件概述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上的断线盆地,地理环境以干旱为特征,地貌由周边向中心依次呈现高山、风蚀丘陵、戈壁、沙漠和湖沼五个环带状结构。四周山前平原戈壁带(即石质荒漠)广阔,宽达20km以上,坡度5°~8°,间有零星沙漠分布,多属移动沙丘,一般高5~10m,是复合沙丘链。盆地东部为大片盐湖,主要有察尔汗盐湖、柯柯盐湖、茶卡盐湖、昆特依盐湖等,盐层厚度4~8m,最厚约60m,盐湖区蕴藏有丰富的盐类和其他化学元素。盆地东部和东南部为河湖冲积平原,宜农地面积大。

柴达木盆地属高原大陆性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点。该地区降水稀少、风力强劲,风沙地貌广泛发育。水系稀疏,河流短小,小河多达 40条,主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该地区年降水量自东南部的200mm递减到西北部的15mm,年均相对湿度约为30~40%,最小可低于5%。柴达木地区年均气温在5℃以下,气温变化剧烈,绝对年温差可达60℃ 以上,日温差也常在30℃左右,夏季夜间可降至0℃以下。该地区风力强盛,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可达25~75天,盆地西部甚至可出现40米/秒的强风,风力蚀积强烈。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中A.0.26规定,柴达木盆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抗震设防烈度7度。

2 自然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柴达木盆地自然危险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地震、雷击、暴雨、地质灾害、沙尘暴、高气温及寒冷等不良气象条件。具体如下:

2.1 气象因素危害

该地区高寒干燥、多风少雨、蒸发量大、缺氧、光照时间长、紫外线辐射强、温差大、气压低为主要气候特征,给员工健康及室外设备带来危害和影响。

2.2 地震危害

该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属地震多发区,强烈的地震可能造成建(构)筑物和设备装置的破坏,造成人员伤亡。

2.3 雷击危害

当地雷暴日为20天/年,相对较为集中。生产企业内存在的高大储罐和金属管道、电气设施、控制网络、建构筑物等,均有可能遭受雷电侵袭破坏,甚至由此引起火灾爆炸事故,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4 地质危害

若厂区地基处理措施不当,不良的地质条件或地质灾害可使建(构)筑物、设备基础下沉,严重者可造成建(构)筑物倒塌,进而引发更严重的油品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

2.5 高气温、寒冷危害

该地区年极端最高气温42.7℃,年极端最低气温-34.3℃,土壤最大冻结深度为1660mm。在高气温和烈日爆晒下,作业人员在高温环境工作易中暑,或出现操作失误。严寒气象条件有可能导致用水设备和管线破裂、冻堵,也可造成人员冻伤,影响人员机体灵活性。

2.6 高海拔危害

该地区高寒干燥,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年平均温度低,日温差大,气压低,降水量少,蒸发量大、缺氧、光照时间长、紫外线辐射强,温差大、气压低、缺氧为其主要气候特征;加之地处高海拔地区,便构成当地恶劣的气候条件。高海拔可能造成人员高原反应症,缺氧环境易使人员反应迟缓,同时低气压的影响将使电器设备效率大大降低。

2.7 沙尘暴危害

该地区强烈的沙尘暴可使室外储罐、管线、架空线倒塌,室外作业人员可能遭受沙尘暴的袭击,受到意外伤害。空气设备吸入泥沙会造成设备损坏。

3 自然条件防护措施

3.1 风的防护措施

该地区在4~6月份经常有沙尘暴,发生沙尘暴时,能见度较低,影响范围大,宜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对影响较大的部位采取防护措施。

厂址选择时,宜选择所在地周边山脉不高、地势平坦、不处于窝风的地带。

厂区建设时宜尽量少布置高大建、构筑物。

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室外电气仪器仪表的影响,宜将室外电气仪器仪表放在防护箱内。

3.2 温度、湿度的防护措施

该地区极端最低气温较低,对企业内各类储罐、管道、阀门,尤其是消防水管,有冻裂、冻堵的可能。所有设备均需采取防冻保温措施,埋地管线应在冻土深度以下。

该地区极端最高气温较高,对油品等物料储存有一定的影响,易蒸发、气化的物料储罐宜采取防暴晒、防超压措施。

作业人员宜分别发放夏季、冬季工装。作业人员宜在操作室操作,只在巡检时到室外。

3.3 高原气候的防护措施

企业生产装置内的电机均需考虑高海拔降效因素。

工艺控制参数也需考虑气压低的因素。

作业人员宜进行入厂体检,并进行定期体检,确保健康适宜。

3.4 暴雨、洪水的防护措施

厂址宜选择在地势平坦、不受洪水威胁的地区。

厂区应设置排水沟,确保有大量雨水时可及时外排。

3.5 地质影响的防护措施

所选厂址地区应工程地质情况良好。场地及其周围无断裂构造存在,周边没有发生过破坏性地震。

周围不应存在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场地内不宜存在湿陷性土、软弱土等不良土体。

场地地下水宜对混凝土无浸蚀性。

施工时应根据具体地质条件采取地基处理及其它安全防护措施。

3.6 地震的防护措施

厂区建筑及主要设备基础的抗震措施应按设防烈度7度构造措施,保证安全要求。

3.7 雷暴天气的防护措施

设计及施工时应按规范要求采取防雷防静电接地措施。

运行后应维护到位,防止雷击和静电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申元村.柴达木盆地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初步研究.自然资源学报,1987年02期

此木为柴山山出篇9

柴达木盆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决定了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由此保护和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显得十分重要。

生态环境保护

与生态环境的建设

1.加强环境保护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柴达木盆地由于沿袭传统的经济开发模式,伴随经济高速增长出现的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失业增加、分配不公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并呈现激化,因此只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为后代的生存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才能实现社会全面发展。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特殊性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青藏铁路的必经之路,这条线路的开通直接关系到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全国的气候和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这里自然结构独特,生态环境脆弱,多数地区植被处于退化演变状态,一旦遭到破坏,便很难恢复。所以,利用好这里的各种资源、合理开发特殊的生物和矿产资源,保护和建设好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好柴达木盆地的气候资源,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因此,应当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与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同等重要的位置,采取有效的措施,扎扎实实地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好,全面推进柴达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柴达木生态环境

现状分析

1.气候资源及生态环境现状

柴达木盆地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其基本气候特征为:日照时数多,辐射强;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降水分布地区差异大,降水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增。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十分严重,加上水土光热资源匹配不均,生态环境恶劣。柴达木盆地总面积3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5%左右;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北部、东南部较高,中部、西北部较低,盆地最低点位于察尔汗的达布逊和霍布逊湖区,海拔2675米,盆地从边缘至中央大体依次为高山、丘陵、戈壁、平原及湖沼。盆地内有大小河流100多条,湖泊90多个。盆地南缘是长江发源地,山势巍峨高峻,景色雄伟壮观。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气温2~5℃,盆地无霜期平均在70~120天,山区没有绝对无霜期,年平均降水量东多西少,自东向西递减到十几毫米,部分山区降水量较大。山区、滩地有连绵草场和小块绿州,草原面积达970多万公顷。天然草地按草地类型划分,可分为高寒干草原、山地干草原、高寒荒漠、山地荒漠、高寒草甸、山地草甸6个草地类,11个草地亚类,19个草地组和50个草地型。其中高寒草甸、高寒干草原和山地荒漠为主要天然草地类型,占全州天然草地面积的86%左右。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一类保护动物17种,二类保护动物22种,药用动植物资源500多种。

2.草地生态环境现状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天然草地生态日趋恶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州草原退化呈加速趋势。据 1999年统计数据,草地退化已严重影响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特别是三江源区开始出现“生态难民”和“绿色绝唱”。因此在省政府的支持和安排下,2000年开始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先后完成了柴达木盆地等地区生态治理规划和部分地区退牧还草工程。到2005年,全州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为308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3.4%。其中:重度退化草地35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天峻、都兰、格尔木;中度退化草地273万公顷。全州草原平均产草量减少30-50%。草地退化引发了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严重影响着海西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对全省乃至全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诸多隐患。

生态环境退化的

主要表现形式

天然草地不仅是草地畜牧业的物质基础,而且还是青藏高寒生态系统的主体,是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生态屏障。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其它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对原本脆弱的高寒生态系统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开展草地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完成柴达木盆地生态治理和部分地区退牧还草工程的规划十分重要。

1.草地严重退化、水土流失加剧

根据退化草地的景观特征可将退化草地分为黑土型退化草地、毒杂草型退化草地和沙化型退化草地三种类型。黑土型退化草地主要分布在天峻的中北部、都兰的热水和沟里、格尔木的唐古拉山和秀沟地区,此类退化草地平均鲜草产量仅是未退化草地产量的20%,平均植被盖度为45%,在产量组成中优良牧草比例只有14%,植物种数明显减少。毒杂草型退化草地主要分布在天峻中南部地区、德令哈北部山地,此类草地优良牧草减少,毒杂草成分占50-70%,草场利用价值明显下降。沙化型退化草地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此类草地植被盖度30%左右,产草量下降60-70%。由于退化草地面积不断扩大,草地植被覆盖度明显降低,使草地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剧。

2.土地沙化加剧、湖泊萎缩、湿地减少

海西州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主要集中在柴达木盆地,目前沙漠化面积仍以每年13万公顷的速度扩大。退化草地中以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的冬春季节草场最为严重。同上世纪50年代相比,目前单位面积产草量分不同区域下降了30―80%。海西境内湖泊广布,但众多湖泊出现面积缩小甚至干枯,湖水内流化和盐碱化,高原沼泽地低湿草甸植被向中旱高原植被演变,大片沼泽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导致沼泽地水源涵养功能降低。

3.自然灾害、虫害和鼠害频繁

受草地生态环境破坏和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频繁发生雪灾、沙尘暴、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并呈逐年加剧的趋势。近20年来,盆地东部农业区发生春旱和霜冻的年份超过半数。草地鼠虫害肆虐,根据2003年全州鼠虫害调查统计,鼠虫害发生面积278万公顷,占全州可利用草地面积的9.2%,其中鼠害发生面积237万公顷。平均有效洞口数1.8个/公顷,害鼠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牧草,同时鼠类的啃食、掘洞等活动造成了大面积的裸地,加速了黑土型退化草地的蔓延。虫害发生面积41万公顷,主要害虫为蝗虫、毛虫和古毒蛾。

4.森林覆盖率低,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水生态平衡严重失调

柴达木盆地森林覆盖率很低,且分布不均,多处于江河源森林生长极限地带。经过自然演替和人类的采伐利用,森林面积和天然灌木林面积极少,森林蓄积量不足。森林覆盖率降低,致使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河流径流量普遍减少,湖泊萎缩。

5.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目前对野生生物资源偷捕滥猎、乱挖滥采、盲目捕捞等现象日益加剧,物种生存条件恶化,分布区缩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许多珍稀、特有的野生动植物物种数量锐减,甚至灭绝。原本分布广泛、资源量较大的藏羚羊、野牦牛及藏野驴、白唇鹿、虫草等珍稀野生动物和药用植物,由于过度的猎杀、采挖,现已大量减少。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湿地的萎缩,以及对野生动物的偷捕滥猎和对虫草、麻黄草等药用植物的大肆采掘,一些物种逐渐变为濒危物种,目前海西境内受到威胁的生物物种约占其总数的l5―20%。

生态环境恶化的

成因分析

1.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柴达木盆地高寒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主要表现为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产力水平低、稳定性差和自然恢复能力弱,容易受外界因子的干扰而遭到破坏,且恢复难度极大、恢复过程缓慢。另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恢复极为困难甚至不可逆转。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其具有随环境恶化自然退化的特点。

2.气候变化的影响

(1)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柴达木境内河流广布,水系纵横,这些水资源的利用对海西的经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干旱气候的影响,使柴达木盆地部分河流出现了流量减少甚至季节性断流的现象。气候对湖泊水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湖泊水量的收支平衡体现出来的。一方面,自然降水量减少使入湖河流的流量和直接降入湖泊的雨量减少,进而导致湖泊水位的下降。另一方面,气温的升高和蒸发的增大,无疑使湖面蒸发量增大,致使湖水量存储减少,最终出现水位下降,直至众多湖泊的干枯。由于气候的暖干化趋势,导致冰川退缩,而冰川的退缩和变化直接影响到水资源量的多少,导致了冰川缘区水资源的快速丧失,下游地区地面和地下水补给减少,引起湿地和湖泊萎缩。

(2)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在荒漠化或沙漠化发展过程中,无论在遥远的历史时期还是现代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气候变干燥时,沙漠化就发生、扩展,出现风蚀等侵蚀现象,土地生产力降低;气候变湿润时,植被生长较好,流沙被固定,侵蚀速率降低,湖泊水系发达,地表生物量增加,意味着暖湿气候环境的沉积形成。现代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了荒漠化的进退过程,引起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当降水量增大时,沙漠化土地逆转;当降水量减少时,沙漠化面积扩大。也就是说,沙漠化发展趋势与降水量变化基本吻合;风沙活动在沙漠化的形成、沙漠化土地的出现及发展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起沙过程受到地表粗糙度的影响,在有植被覆盖的半固定沙丘上,2m高起沙的临界风速为6m/s,而在流沙表面的临界风速仅为4.5m/s。可见,在气候干旱化的作用下,草场植被退化,粗糙度下降,受到风力作用造成沙漠化的发展。

(3)植被退化

植被退化的直接表现形式为天然草地的退化或沙化,使草地面积减少,生产力下降。气候对草场植被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影响牧草的生长期;二是影响牧草产量;三是影响牧草的群体结构。有关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秋季降水量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呈减少趋势,且春季降水从90年代开始出现显著减少,这一变化趋势导致了牧草返青的推迟。同时,气温明显升高,加剧了干旱对牧草的影响,使大量抗旱能力减弱、对干旱反应敏感的牧草群体结构出现显著的年际变化,平均密度明显减少,导致草场植被稀疏,盖度下降。

(4)水土流失

气候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直接影响降水及其降水特征分布,间接影响植被类型、岩石风化等,进而影响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降水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动力之一,降水量减少,使地表植被覆盖减少,易于水土流失。

(5)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海西大量开垦草原,使大片优良冬春草场被毁,天然草原植被严重破坏。近十多年来,每年都有数万人进入草原区开采沙金和采挖药材,加剧了草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大量沙源物质堆积增加了草地沙化的隐患,加速了草地荒漠化的发展。另外修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时,不注意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局部土地沙漠化。人类活动的强度和广度都已接近或超过自然变化的强度,以致许多自然资源的供应已处于极度紧张的状况。人类在大规模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促使环境向人们意愿的方向变化,却忽视了大范围的环境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如盲目开垦耕地,致使自然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牧业生产追求牲畜数量,超载过牧,直接影响了自然植被的繁衍更新,造成植被退化,草地沙化。

生态环境保护

与建设的对策措施

1.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广泛深入宣传《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水资源法》、《水土保护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知识,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

2.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在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中,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更好地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确保有法可依;另外,尽快建立健全法律监督约束机制,确保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工作的顺利进行,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者坚决追究其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从而形成有效的责任监督约束机制。

3.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根据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青海省生态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奋斗目标、具体任务和措施,结合各地区、各单位实际,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因地制宜编制实施规划。

4.完善制度,科学监管。坚持对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的方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必须建立和完善综合决策制度。一是建立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避免决策失误造成新的生态破坏。二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领导机构,确保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三是建立重大决策监督与现任追究制度,确因决策失误和工作失职造成后果的要坚决追究领导责任。四是建立环保教育培训制度。

5.做好水利建设工作。柴达木盆地的保护及治理,一要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和恢复水源涵养功能,遏制盆地内水资源的流失;二要以草地建设为中心,实现畜牧业集约化经营,保护和改良草地生态系统;三要借助人工增雨等辅助手段增加降水量,恢复自然植被,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6.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替代产业。针对资源的过度开发,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必须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替代型产业,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1)发展节水农业、生物产业和高效生态农业。(2)利用柴达木特有的地理地貌、奇特迷人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民族人文景观,大搞旅游、探险、滑雪等项目的建设,增加收入。(3)选择一些无人区和封山育林(草)的地区,放养野生动物,建立国际狩猎场,赚取外汇。(4)营造人工林,将部分农牧民直接转为林业养护员。(5)利用水利资源,建设小型水电站;同时利用高原风季长、日照强的特点,推广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解决居民和农牧民能源短缺问题。(6)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改变农牧区传统的采挖滥砍,制止土地贫瘠化。

参考文献: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梅洁人, 2001年6月。

此木为柴山山出篇10

巴东县野三关镇雄踞武陵山余脉,位于东经11001°至11004°、北纬30032°至30043°全镇面积552.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912米,最低海拔227米,年降雨量1270mm,年无霜期234天。现如今,这里四季分明,风景如画,森林丰茂,生态环境良好。但曾经的野三关,生态环境经历过了一个由破坏到逐步恢复的过程。巴东县素有“鄂西东大门”之称,是我国东南部低山过渡到西部高山及青藏高原的第2级阶梯,地形复杂。由于受第4纪冰川影响较小,不仅成为中国第3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避难所”,而且是温带及亚热带植物区系发育的“摇篮”,分布了中国第3纪古热带植物区系孑遗种或更古老物种,种群丰富。部级保护植物有银杏、金钱松、大果青扦、秦岭冷杉、篦子三尖杉、巴山榧树、榧树、红豆杉、南方红豆杉、连香树、厚朴、凹叶厚朴、水青树、珙桐、光叶珙桐、樟树、闽楠、香果树、黄连、金毛狗等20多种。根据自然环境和植物的垂直分布规律可以分为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带、温带性针叶落叶混交林带和寒温带常绿针叶林带。海拔1600m以下为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带,建群种主要由栓皮栎、短柄抱、枫、野核桃、亮叶桦、灯台、化香、檫木、紫茎、青冈、巴东栎、巴东木莲、马尾松、杉木、榧树、油松等组成。海拔1600m以上为温带性针叶落叶混交林带,建群种主要由巴山松、华山松、锐齿槲栎、水青冈、山杨、麦吊杉、青扦、枫场、槲栎等组成。同时,在野三关地区还有大面积的成规模的竹林分布。按照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规定,竹林也属于国家的森林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公元1957年以前,野三关镇和全国其它大多数地方一样,森林植被保护趋于完好,森林植被覆盖率高。1957年兴起的“全民大办钢铁”运动,其目的是尽快提升国家的钢铁产量,提升国家工业实力。但由于过于相信和鼓励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再加上缺乏科学指导和科学实验论证,其结果是导致人力、物力的巨额浪费,尤其对森力资源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破坏,使生态环境加速恶化。1957年之前的野三关,大山青幽,古木参天,森林郁闭度在0.5―0.7之间,为典型的密林地区。那时候,除开茂密的森林,良好的植被之外,野三关地区还有物种很丰富的野生动物,比如野生猴群、野生麂子、红毛锦鸡、竹鸡等。巴东和野三关等地因历史上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良好,再加上山川险峻,一直有“山川险峻甲荆南”之美誉。但后来的“”运动和“全民大办钢铁”运动对当地森林资源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浪费。首先是盲目挖铁矿造成大量树木被连根挖起,大面积的乱挖矿坑又破坏了植被赖以生存的地表土壤。矿坑的密集挖掘又破坏了植被根系发育的空间,使很多密林快速变成枯木遍地的疏林。更为严重的是当时遍布各地的土高炉,由于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指导,这些土高炉大多用木材当燃料,这就造成很多参天大树被连根看法和挖掘,对植被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自此,在野三关地区再也很难见到参天古木,连片的郁闭度较高的密林都已经不再多见。随着植被的大规模破坏,野生动物资源也急剧减少,慢慢的人们发现,在我们的山林里面,再也见不到野生的猴群和麂子了。历史上那些描述长江沿岸包括巴东地区的名句,比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里面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李白《早发白帝城》里面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刘义庆《世说新语》里面记载的“桓公伐蜀……母猿缘山随船而行……”。东晋桓温伐蜀,自荆州乘舰船逆流西进,必从今巴东经过;李白从白帝城返回江陵城,江陵是今天的荆州、沙市一带,白帝城是今天的重庆市奉节城,中间也一定要从今巴东县经过。通过这些史籍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一窥历史上巴东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但,所有的这一切,都在“”运动和“全民大办钢铁”运动后化为泡影。如今,无论是在巴东县城长江两岸,还是野三关的高山丛林里面,我们都很难见到“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壮景,更多的,是人声的鼎沸和机器的喧嚣。

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打工,留在老家务农而按照传统农耕模式生产生活的人员减少,这种农村留存青壮年劳动力的减少客观上促进了野三关地区森林植被的一定回复。至少,现今的野三关,虽很难见到古木参天、掩云蔽日的幽森场景,但几乎所有的山峰,都有或多或少,或疏或密的林木覆盖,至少没有出现“童山濯濯”的状况,也很少发生山洪和泥石流等因植被惨烈破坏而引起的地质灾害。再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的出台以及人民思想观念的进步,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使野三关地区的森林植被得以逐步恢复,使得青山逐渐再现。

但野三关地区在森林保护领域还是存在一定问题。一个是出于经济原因,盗砍盗伐盗卖的现象时有发生,虽然林业管理单位和林业警察加大了管理和处罚力度,但破坏森林植被的现象屡禁不绝。第二个重要原因是野三关地区千百年来形成的用木料取暖生火做饭的生活习惯。历史上木材是巴东野三关地区最主要的燃料,以前因为野三关地区富集的森林资源和较少的人口,使得人民烧柴对森林资源也没造成巨大威胁,长期以来,人们的取柴和森林资源的生长和自我恢复形成良性平衡状态。1957年“全民大办钢铁”过后,由于对植被资源的巨大破坏,使得人们生火烧柴对林木的砍伐和消耗变得显然起来。改革开放后,野三关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思想观念进步较快。但可能是由于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也可能是烧柴可以就地取材,比燃煤、用液化气、用电能、用天然气等燃料来得便宜,使得野三关地区的人们无论在其它生活领域的习惯如何改进,就是改变不了烧柴生火取暖做饭的传统。特别是每年一到深秋,你可以看见川流不息的人们忙碌的身影:都在忙着看书伐木,锯柴劈材,很多人家都会在冬季来临之前准备一个巨大的柴垛子,以抵御即将来临的寒冬。这样的用木材取暖生火的习惯,无疑每年要砍伐大量的树木,对森林资源是一种巨大的破坏。如果这样的燃料结构长期得不到改善的话,恐怕野三关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森林植被覆盖率很难恢复到“全民大办钢铁”之前那个程度。其实,以巴东县和野三关地区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普遍生活水平,人们已经具备了采用其它燃料的经济实力,比如用电能,用液化石油气或天然气等等。如果广大人民群众能改良燃料结构,减少对植物的砍伐和对木材燃料的依赖,我们坚信,在政府加大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大背景下,野三关地区的森林植被会快速恢复,生态环境会进一步改良,这对把野三关建设成为国际国内知名的旅游避暑和会议中心,是很有帮助的,也是一个必须步骤,也是一个必然步骤。我们坚信,野三关的明天,一定会是一个经济环境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明天,会是一个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明天,会是一个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明天。

前路漫漫,我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