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春游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6 22:38:37

写春游的作文

写春游的作文篇1

孙唯:写作文就是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春游这样的“大事”怎么可以漏掉呢?通过作文可以记录春游途中发生的事情、看到的风景、自己的心情,等以后再看时,会觉得这是多么美好的回忆,也是自己成长的过程。要是不及时写下来,那留在脑海中的所见所闻再精彩也会渐渐淡忘,长大以后回想童年多少有些黯然失色。

熊雨凡:我同意孙唯的看法。因为在春游的过程中,一定有不少有趣的事情发生,一定有许多漂亮的景色留在自己的脑海中,但它们不可能永远地保存在自己的脑子里,所以我们应该及时用笔记下来,留住这些美好的回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在写作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再一次回味春游时的快乐。写完之后,看着自己的作文也会有一种成就感。

俞静波:我不太用意你们的看法。我觉得学校组织春游活动是为了能让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有一个放松的机会,如果回来之后还要写作文,任谁也不会开心吧。尤其是对于特别害怕写作文的同学来说,春游时脑子里都在想着该怎么完成作文,心里有了压力,那还怎么能叫放松呢?

高宇凡:的确是这样,对于爱好写作文的同学来说,春游之后写作文是一种乐趣;可是对于怕写作文的同学来说,春游时带着写作文的任务,他们内心的快乐指数一定会大打折扣。我有一个建议:春游之后每个班级可以开展一次春游交流会,让同学们各自说说春游时看到的美景,说说春游中发生的趣事。写作文嘛,以自愿为主,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要写。

写春游的作文篇2

译文:

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赏析:

这首诗记述了作者一次游览的过程,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春风的柔和温暖,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第一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古木,老树。阴,树荫。系,拴。短篷,有篷的小船。意思说:我在一棵老树荫下拴住小船。它告诉我们,作者是乘船出来春游的。而且这个地方有树有水,是个好去处。古木成荫,又乘带篷的船,暗示了春来天暖,并会有风雨。

第二句杖藜扶我过桥东。杖藜,藜杖,藜是一种草,茎很坚硬,用它作的拐杖。杖藜扶我,实际是我扶杖藜。说藜杖扶着我,将杖拟人化,突出了藜杖的作用及我同藜杖间的感情。意思说:我扶着藜杖来到小桥东面。这句写作者下了船,又扶杖步行,表明作者虽然年纪老了,但游兴很浓。其实在乘船途中,他已经在欣赏春天美景了,现在又徒步游赏,可见春天景色的迷人。

上两句主要写春游经过,于春游兴致中初步透露出春光的美好,那么春光到底怎样美好呢?作者在后面进行了具体描述。

次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

历来写春的句子,或浑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或细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徐元杰《湖上》),志南这首诗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有细微的描写,又有对春天整个的感受,充满喜悦之情。诗写景凝练,意蕴丰富,读来使人如闻似见。尽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杨柳风这样的诗境已广泛为人们所用,但真正成为熟词,不得不归功于志南这两句诗。元代虞集脍炙人口的《风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绘的意境,除了受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影响外,或许也曾受此启发。

写春游的作文篇3

有个同学给李老师来信说:“我很喜欢写作文,但是每次写作文,总是一不小心,就写长了,我们语文老师说我作文长得目不忍睹,苦恼啊!”

我们要恭喜这位同学,人家的作文是兔子尾巴长不了,而他的作文,却是老寿星自刎――嫌命太长。作文写得长,说明他有积累会表达,用不着苦恼的!

不过,我们看那些考试中的满分作文,还有小作文,大作文,都是要限定字数的,有的考试,在作文区域打上了格子,超过区域的文字,就是写得如花似玉,也不计分。作文写长了,自己吃力不讨好,有时还可能成为无效作文,大面积丢分。怎样才能把作文写短呢?这要分两个方面来说:

一方面是在写作文前,我们得好好开动脑筋,审题、立意、选材和表达,得思考成熟:哪些材料可以写,怎么写,写多少字。千万别把自己当成是水龙头,一旦打开,就关不住,哗哗啦啦流出一两千字,就像同学们常说的“作文好似春江水,奔流到海不复回”。等你写完了,再要去压缩,可得费功夫呢?再说了,压缩作文,是一件非常非常痛苦不堪的事情。如果你作文没有写大纲、打草稿,压缩起来就是小痛苦他妈――大痛苦了。你想啊,一件事还没有写尽兴,一低头,咋就到了作文格的最后一行呢,干脆悬崖勒马,关住水龙头,草草来个结尾。交上去,人家老师一看,你这是脚踏西瓜皮式的作文,给的分也不会高。

过长的作文,分为两种:流水账型和嗦型。

流水账型作文,是什么都写,不分记叙人物的主次和事物的主次,由着性子写得事无巨细,与主题和中心无关的东西,也写得津津有味,和爱吃螃蟹的同学差不多,只要螃蟹驾到,就口水直流,埋头就吃,毫不选择吃的部位,殊不知,螃蟹的肺呀、肠啊什么等,都是有害的,是不能吃的。

嗦型作文,是写某一点的时候,反反复复那几句话,或者换着花样,强调当今比较潮的个性的表达方式,自言自语,完全不顾读者的感受。同学们,简洁是才能之母,别写得太嗦啦!

在此,李老师给同学们一个小贴士:在写作文前打腹稿、打草稿、列提纲。

我们有些同学瞧不起列提纲,说耽误时间。这是个误解。不是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么?

这里有个故事,说是有人问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你准备一份10分钟的讲稿,得花多少时间?威尔逊答:“两星期”。“准备一份一小时的讲稿呢?”“一星期。”“两小时的讲槁呢?”“不用准备,马上就可以讲。”

李老师想借这个故事说明,列提纲就是一种作文准备,得花时间,开动脑筋,列的提纲好不好,直接影响你作文的质量和长短。

还有一方面是作文写好后,发现超过了字数。出现这种情况,那就得好好删减了。古人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作文已经写长了,那只好咬牙枪毙可怜的字了。在删字时,我们得把删字和修改作文结合起来。不管是不是写长了,作文的成功,还得靠认真修改。有人说,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连大文豪鲁迅都说:“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删减作文时,我们脑袋里要有一根弦:一切围绕作文的主题和立意。主题和立意是你写作前就准备好了的。删减前,将作文通读一遍,然后把与主题不太相关的情节和语句拉到“前台”,能够枪毙的,立刻枪毙,毫不可惜,即使是你心爱的句子,或者是你小宇宙千年一遇的灵感的火花,也得忍痛割爱。谁叫它和主题不太相关呢?对于不必要枪毙的,改一改后就和主题有关的句子或者段落,就进行压缩,或者修改。写得太嗦的,那就给他一点颜色瞧瞧,长三只手的句子,砍掉一只嘛!身子太胖的句子,给它减减肥。这里有个例子,是一个四年级同学写的500字作文《春游》,他开头这么写:昨天夜里,我到了半夜都没有睡着,因为我们全年级要去海洋世界参观。老妈说,不就是看一些动物吗?值得你睡不着吗?我没有理睬老妈,她怎么知道海洋世界里的奇妙。唉!我就是睡不着,我也想我的眼睛跟平时一样听话,说闭上就闭上。我拼命赶着瞌睡虫,老想着睁眼一看,就是早上,那有多好!那样,我就可以跑到学校,排队,上车……

写春游的作文篇4

说到春游,大家都不会陌生,春天去游玩。我想有许多

人和我一样:又喜欢春游,又讨厌春游。喜欢意思是可以去玩了,很容易明白玩怎么不开心?讨厌意思是又要写日记了,很容易明白,写日记是每个人都讨厌的事,我也不例外。但是春游可是一学期只有一次(有秋游)的,所以我认为明天还是一个高兴得日子。

明天就春游了,高兴得我们忘乎所以。在下午第三节作文课上,当王老师一提、一写这两个字,大家又兴高采烈得说了起来,王老师问《xx的春游》,大家举起了手说了起来,有的说高兴,有的说盼望,有的说激动,以上几点我都同意,但我还说了一个讨厌,为什么?因为还要写日记。(几乎所人都写日记。)关于地点的问题,老实说不知道,昨天说去瓜埠和玉带(不知玉带在何方),今天说去瓜埠石柱林,到低去哪里,明天才知道。希望明天可以去一个好玩的地方。我特别希望玉带,因为我从来没听过玉带这个名字,嘿嘿!听这个名字,一定很好玩!

不说了,我要睡觉了,许个愿:祝明天开心,还有不晕车!

江苏南京六合双语学校五年级:李菁

写春游的作文篇5

一、淡化语言规范,重视自主表达

几年前,笔者参加教师校本培训省级项目设计研究,曾看到一个题为《感受美国的语文课》课例: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老师带一对小老鼠到教室,把养老鼠和观察其生育繁殖过程作为这个学期语文课的内容之一,与活动相关的语言词汇也就成为语文课的学习内容之一,老师还围绕相关活动过程来进行口语表达和简单的书面表达练笔教学。老师随后安排了诸如“鱼的饲养”、“树苗培育”、“养蚕”等系列实践活动和语文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见闻自主选择话题,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没有话题限制,更没有严格的语言规范要求。

新课程作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着眼点,就是要改进作文训练的大环境,把“尊重和利用孩子的生活经验”这一要求落到实处,充分激发学生的书面表达的欲望,重视培养学生用书面语言进行交流的兴趣和习惯。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淡化语言规范要求,更加重视自主表达。过于严苛的语言规范要求,不利于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密度和兴趣,会挫伤孩子作文的成就感。

二、倡导“任务驱动”,增强练笔动力

任务驱动作文就是让学生在非常强烈的完成任务的动机中学习作文,积极主动练笔,有效提高写作水平。一位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参加春游并写篇描写春色的作文。一些学生不想去春游,其实是怕写作文。老师在春游前就布置自选题材写作文,譬如推荐春游的地点,写清楚理由;设计春游路线,简要说出准备游览的顺序和景点;制定春游相关注意事项;预设几项活动内容,等等。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学生积极参加相关活动,怕作文的心理就淡化了。

上面这个事例显示,学生都不是在单纯写作文,而是在完成一项有意义的任务。作文质量影响着完成任务的效果。在非常强烈的完成任务的动机中学习作文,同时又尽力通过作文去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任务驱动式作文练笔实现了作文教学的多元取向:内容从完成写作任务转向真情实用;途径从单纯作文转向课内外生活实践;表达方式从一刀切转向自主选择。

三、抓好日记“小题”,成就练笔“大作”

培养写日记的好习惯,是作文练笔强化与创新的好方法。一位心理辅导研究专家发现写心理日记对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效果不明显,意外的是,坚持写心理日记的学生作文成绩提高很快。于是他只要求学生如实记载自己的心理困惑,对其他方面不提任何要求,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长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让笔者真切感受到抓好日记“小题”,成就练笔“大作”的好处:

(一)走好第一步。教师在起步阶段就要对学生写日记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理解坚持写日记的好处,优选写作话题,教会写作方法。抓好“小题”,成就“大作”,以求滴水穿石之效。

(二)教师是榜样。“文章都是‘抄’来的”,鲁迅先生如是说。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模仿是学生练笔习作的主要形式。培养学生练笔的好习惯,教师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教师坚持练笔,既有助于自身写作素养的提高,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参照物。这种参照不是依葫芦画瓢,应是“来源于榜样而又独具个性”。

(三)构建练笔“大课堂”。课内外联动,构建练笔“大课堂”,是强化日记写作的重要途径。学生日记大多是在课外完成的,发挥家长的助推和指导作用很重要。教师应告知家长一些经验方法:怎样培养孩子的练笔兴趣;如何做到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如何引导学生把生活实践作为写作源泉;如何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等等。

(四)强化即时评价。学生日记即时批阅很重要。画上激励的符号,点评写作的得失,展示精彩的文辞,解答生活的疑惑,抚慰受伤的心灵,指明努力的方向,等等。日记的真情沟通和心灵碰撞,能使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五)重视展示分享。要多让学生自己修改完善习作,强化同伴互动,同时坚持定期评选,组织多层次展示,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其练笔热情,培养良好写作习惯。

写春游的作文篇6

长春,别名春城,是一座文化城。暑假中,我和妈妈去长春旅游。在长春游览的几天中我们去了很多地方,但是最有意义的还是去长春电影制片厂。

进入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毛主席的石像。然后是一幢大楼,进入楼门,就是摇篮宫了。这里介绍一些由长影制作的电影或者长影翻译的国外影片。

接着,导游小姐带我们来到了一个房间,给大家讲一些电影中声音的制作,比如武侠片中的刀剑声,只要在空中挥舞竹子就能发出大侠手中舞动的刀剑声。

更有意义的是我亲身体验了一次当演员的感觉呢,那是导游小姐安排我和同游的两位大姐姐给《男妇女主任》的精彩片段配音。

随后,导游小姐带我们去参观道具室,还有《五朵金花》的当时摄影场地等。

我们还游览了伪皇宫、旋转餐厅、东北师范大学、动植物园、南湖公园、人民广场、文化广场、朝阳公园,使我了解了一些关于长春的知识、增长了见识,让我的暑假生活更加精彩!

写春游的作文篇7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两千多年来,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成为中国教育的圣人。瞧,在桃红柳绿的春天,他带着弟子们游春,非常开心。面对浩荡的泗水河,他们观水、谈水,进而表明自己的志向。在这个过程中,孔子润物无声的教育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孔子游春》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孔子游春意在水,孔子观水意在人。因此,我们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引导学生观“水”悟人,在春、水、人的交融中,使水在学生眼中成为具有美好品德和宏大志向的人的化身。

【教学目标】

1. 自主阅读“观水、言志”部分,在把握文本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懂得其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2. 初步掌握 “前后呼应”的写作技巧,并能在日常写作中初步运用。

【教学流程】

一、 读水识水

1. 导入本课的学习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孔子游春》这篇课文虽然比较长,但我读来读去发现整篇课文仅围绕三个字来写,一个是我们上节课学的“春”字,另两个字呢,要同学自己通过读书把它们找出来。

(设计意图:短短的导语有两个目的,一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方法——在反复的阅读中进行深入的思考。二是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达到提高读书效益的目的)

2. 自读3—9自然段,看看这一部分是围绕什么字来写的?学生读后发现这一部分是围绕“水”来写的。

第8自然段集中写了“水”,我们来学习这一段。

(课件出示这一段的内容)

[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 [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1) 这一段写了水四个方面的特点,请四位同学分别读一个方面的特点,并随机理解“德行” “善施教化”的意思。

(2)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告诉我们学习要和思考结合在一起。自读这一段,边读边思:你最敬佩水哪一个方面的特点?为什么?

学生针对水的一个方面的特点谈谈自己的理解。通过下面的句式训练理解“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

春天,水_________;夏天,水_________;白天,水_________;晚上,水_________。

(设计意图:“语言是有声音的,语言是有色彩的,语言是有形象的。”而“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恰恰是把水的声音、色彩、形象进行了概括、浓缩,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它用恰当的形式还原出来,使学生仿佛听到哗哗的流水声,看到清澈透明的水正日日夜夜、无所畏惧地向前流淌,向前奔涌,让水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是对“水”的第一个层次的阅读,也是浅层次的阅读,遵循了小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意在让学生读懂水的特点,扫除阅读障碍,为后面的深入理解打下基础)

二、 读志明人

1. 第二个字大家读出来了,请继续读课文10—19自然段,看看这一部分是围绕什么字来写的?

学生读后发现这一部分是围绕“志”来写的。

2. 找出课文中写子路、颜回的志向的句子。

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子路、颜回不同的个性,读出不同的语气、语速、语调等。

3. 明白孔子对弟子们的志向所持的态度。

抓住“赞许、手舞足蹈”等词句来知晓孔子对弟子志向的态度。

“志”是指人的志向,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第三个字写的是“人”。

(设计意图:从语言文字中读出一个“志”,再回到语言文字里读懂子路、颜回有着怎样的志向。在这个来回中,有了对“人”的初步认识,实现了春风化雨般的育人目标)

三、 春、水、志、人

1. 学生默读全文,找出“春、水、志”三者的联系。

师:三个字找出来了,那这三个字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全文,看看这春、水、志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生:孔子带着弟子去游春,看到了水,他就借水教育他的弟子。

2. 巧妙引导,明白用意。

师:你们刚才说“孔子带着弟子去游春,看到了水,借水教育他的弟子”,请大家再去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想对你们刚才说的话要做怎样的修改。

(第一自然段: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

(学生读后恍然大悟,对上面的话进行了修改)孔子想借水教育弟子,他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于是他便带弟子们去游春、看水。

师:孔子带着弟子去游春,目的是看水,看水的目的是教育弟子,他是奔“人”而去的。

(板书)孔子游春春水志

(设计意图:如果说“春”“水”“志”是三颗晶莹圆润的珠子,那么这个环节的设计则是把这三颗珠子串成了一条美丽诱人的珠链,在这条珠链上闪耀着孔子这位大教育家的育人的智慧光芒。这个环节和前面的两个环节一起架构起了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阅读框架)

四、 读水想人

师:现在,我们再来读孔子谈水的这段话,表面上孔子是说水,实际上说的是人,我们读着这段话,嘴里读的是水,心里想的应该是人。

(再次出示孔子论水的句子)

1. 读文思考:你从哪一句话明白了人应该怎么做?(抓住文本关键处细品深读,为学生搭建个性化阅读平台)

生:从“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我懂得了人要有无私奉献的品质。

生:从“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我知道了人应该有志向。

生:“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是理解的难点,联系颜回的志向“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理解“流必向下,和顺温柔”,从而懂得做人应该谦逊、随和。

2.这段话含义很深,需要我们反复阅读、深入思考,这就叫“意味深长”。指名学生意味深长地朗读,进而背诵。

(设计意图:这是对“水”的第二个层次,也是深层次的阅读理解。学生从子路、颜回的志向里零星地、初步地懂得了怎样做人,这次的回归让他们从水的身上获得了全面的、深入的对人的认识,现在的水在学生眼里已不再是水,而是有着高尚情操的、具有美好品德的人的化身。至此,我们在引导学生两次阅读理解水的过程中达成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在阅读中懂得做人的道理)

【设计反思】

写春游的作文篇8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作者点击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原姓李,后嗣龙泉(今浙江龙泉)叶氏。他是江湖派诗人,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他的诗多写江湖田园风光,七言绝句尤其新颖、优美,诗风清新可喜,《游园不值》广为传诵。有《靖逸小集》。

注 释

①游园不值:想游园没能进门儿。园,唐宋时期富人多有私人花园,供自家观赏,因而指私人花园。值,遇到;不值,没有遇到人。

②应怜:大概是感到心疼吧。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怜,怜惜。

③屐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④小扣:轻轻敲门。久:很长时间。

⑤柴扉: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翻 译

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赏 析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春景的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以点带面,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前两句写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是叙事。“应怜屐齿印苍苔”,诗人穿上木屐前去游园,说明连日来是阴雨天气,地上有泥,所以穿上木屐,但是诗人还担心屐上的齿踏坏了地上的青苔,诗人爱春、惜春的心态渲染得甚是巧妙。“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小心翼翼地一路踏青而来,轻敲柴门,但等了很久主人也没有来开,说明主人不在。一个“久”字将诗人乘兴而来急于赏园的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专为赏园而来却不能入,诗人不甘心就此回去,徘徊在园外。欲扬先抑,吊起了读者的胃口。

后两句写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是写景,蕴含着深刻哲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徘徊在园外,蓦然发现了一枝红红的杏花越过高墙,迎风招展,向人们证明着春天确已到来,诗人欣喜非常,不由得想象到园内定是春光四溢,高墙再也关不住,一枝杏花已将消息传出。这真是“一花开而天下春”,留给人们对园内春光的无限遐想,“犹抱琵琶半遮面”,收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篇幅虽短小,却新意迭出,先抑后扬,读者急于想看到满园的春色却“柴扉久不开”,失望之余却见“一枝红杏”,不由得使人想起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佳句。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杏花的生机勃勃,顽强地“出墙来”的精神给人以深深的启示。

名句解读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取景角度小而精,含义丰富而深刻。“春色满园”和“一枝红杏”对应描写,相互映衬,不仅表现出春光无限,而且深刻揭示出一切美好事物都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哲理。

――生发感想,惜春情怀。“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改写平台

改写文1

春光明媚,百花竞艳,碧蓝的天空万里无云。这天,大诗人叶绍翁独居书斋,两只胳膊交于胸前,踱来踱去。时而双眼紧闭,时而双眉紧锁,实觉无诗可写,无聊之至。便换上蓝袍,穿上木屐,信步游至朋友家门前。

他登上台阶,推了推门,未开。于是,又伸手敲门,就这样推推敲敲,好长时间,忽然发现巴掌大的锁头挂在门上。他若有所思地笑了笑,摇了摇头,下阶走了。没走几步远,忽见头顶一枝怒放的杏花伸出墙头,两只喜鹊正在枝头嘻闹,好像在嘲笑他似的。他不禁停住脚步,仔细地端详着这春天的娇儿――杏枝。看着看着不由得自语道:“这枝红杏花红似火,娇艳无比,想必园中的春色更是浓郁四溢了。看来,我的老朋友是爱惜园中道上的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才拒我于园外了。”他一手捋着胡须,一手背在身后,又认真地欣赏起那枝杏花来。

改写文2

春天一到,气候转暖。百花盛开,鸟语花香。

前几个星期,还下着鹅毛大雪,宋朝的著名诗人――叶绍翁一直在家中呆着,现在,春暖花开,再不出去走走,对自己的身体可不大好,叶绍翁决定去他的一个老朋友家做客。

一路上,叶绍翁感觉小树在向他点头问好;小花在向他鞠躬微笑;仿佛蝴蝶是在为他翩翩起舞;蜜蜂是在为他高声歌唱。叶绍翁感到春天是那么的有活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叶绍翁漫步来到了朋友家,他轻轻地走在绿地毯似的苍苔上。看到留在苍苔上的脚印,心想:大概园子的主人,十分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鞋印吧!叶绍翁长叹了一口气:“唉,我也太狠毒了吧!一脚下去,无数幼小的新生命都死了。唉……”

叶绍翁轻轻地敲那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但是,好久没有人来。

叶绍翁正准备回家,回头看看。看见园子里的花,开得正好,这些花代表着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出院墙外。

叶绍翁顿时诗性大发,写下了《游园不值》这一首千古绝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相关助读

诗中杏花

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借杏花闪现传行人悲喜交加之情,细腻而曲折,感伤而凄美。)

温庭筠《碧驿晓思》: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陌生、孤独、惊喜、欣悦交融在一起,借“朦胧淡远”的杏花巧妙地传达出来。)

写春游的作文篇9

传统的教学理念生生将写作定义为应试教育的考评内容,这也导致很多学生对于写作只是完成任务的心态,却忽略了写作是快乐的,是对情感的深刻表达和宣泄。叶圣陶先生是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多数都有写实的特征,这也正是他写作的风格,他认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所以提倡小学作文生活化,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小学生活作文教学实施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1.观察生活,取自于生活

总所周知,任何写作离不开写作的对象和写作的素材,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开展生活作文教学,优先需要将学生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素材来源定位在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思考习惯,而针对生活的定位,主要可以通过两方面进行教学:

1.1课堂引导训练,开展生活写作

小学的学生活泼好动、热爱生活,也正是思维活跃的时刻,这时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一些生活的人、事、景的描绘手法有一定的认识,然后通过课余对生活的认识,从而描绘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人物或者景物,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物方面写作引导时,可以先通过课文《槐乡的孩子》中的教学,文中作者以最朴实的话语通过对孩子们在槐花盛开时收获槐米换取学费的世界进行描述,从这件朴实的事件中表现出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勤劳质朴的精神。而完成课文教学后,教师就可以开始引导学生周围生活中人物的观察,并进行类似的描绘,比如学生可以在课余听家中的老人讲述过去的故事或者通过对一些社会中看见的一些人物事迹,采用课文中一些类似的手段进行描绘[1]。

1.2观察生活,完成日常积累

写作素材来源于累积,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多多观察生活,并且完成一些日常的课余素材累积,保证生活素材来源于生活。例如:根据我班学生情况,我让学生们准备了“采蜜本”,让学生能在“采蜜本”中通过一周三次的日记方法,记录自己生活中一些快乐难忘的片段,“采蜜本”分为A、B两本,方便交替批改,对于学生一些个性的写作角度和写作手法,我会在采蜜本末尾写上中肯的评语和建议。与此同时,我班还编辑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班刊。通过这种手段教学具有一定的高效性,一方面学生不会将日记作为任务,存在压力负担和敷衍心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另一方面,在写日记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不断锻炼学生文字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的日常生活素材累积中将写作风格向生活化改变。

2.游戏教学辅助,进行生活写作教学

小学时期,学生的思想和人格还没有完整的形成,所以贪玩也是他们通常表现出现的状况,也是天性。而在玩耍中,学生的思维和观察力都是最为活跃的。而语文教师在开展作文写作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即适当将游戏融入到生活写作教学中,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以及主动学习的兴趣,可谓一箭双雕。例如:开展作文写作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操场进行游戏活动,即一些学生喜欢球类运动,通常会进行篮球和足球比赛,而一些女学生偏爱踢毽子或者跳皮筋等活动,教师可以让他们自由玩耍一段时间,然后将学生带回到课堂,首先询问学生,“你们喜欢游戏吗?”大部分学生都会回答,“喜欢!”此时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围绕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即“你喜欢这种游戏的哪一方面”等,而在几分钟讨论环节完成后,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即以“我最喜欢的游戏”作为作文题目,让学生通过对写作前的游戏过程和游戏方式进行回忆,相对于传统教学布置题目,让学生凭空想象进行写作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保证学生写作的真实和表达情感的自然,真正做到让写作取之于生活。

3.扩展创造思维,发挥自由想象

生活写作可以是素材来源于生活、写作角度通过生活等,但是并不是对生活进行完整的“流水账”写法,而小学语文教师开展生活作文写作教学时,也需要注意让学生进行想象和变通。小学是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最丰富的时期,教师教学过程中尽量不要给学生一些所谓的“标准答案”、“主题思想”等等,而是让学生对于一个人物、事物或者景物的某一角度展开创造性联想,从而写作文字的朴素和内容的丰富。例如:对“春天”这一季节的写作教学,教师在对学生教学过程中不要过度用一些过时的、老套的词汇,比如春天来了,树叶绿了,鸟儿醒了等等,强制让学生完成文章的“堆砌”,这样写出的文章通常会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科学的教学手段是让学生通过一些生活常见的春天特点对春天进行全面的描述,即春雨的柔和即富有生命力,春天的绿意等等,而学生也会对这些特点进行扩展想象和描述,从而达到通过对春天的某一特点进行想象描述,反映整个春天的美好和动人。

4.结语

写春游的作文篇10

关键词:叶绍翁 《游园不值》 主题空灵 绝处逢生 景中写人 景中寓理

叶绍翁是南宋中期“江湖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由于政治上的失意,他选择了隐居山林和浪迹江湖。在当时他并没有多大的名气,社会地位较为低下,有人这样评论他的江湖诗:“尤其尘俗可厌”,甚至还有人论其人为“人品不高,影响不大”。但自从他的《游园不值》问世,却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使他在文学史上永久地留下了芳名。尤其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此诗还被选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的课文中。诗人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写了自己春日游园的所见和所感,把春天的景象既写得十分形象,又十分富有理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此诗虽然短小,但却成了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他的这首诗为什么能够流芳千古、万民传诵?笔者认为主要是诗人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具匠心,下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探析这首小诗的写作技巧。

一.主题空灵法

在文学创作中,所谓空灵就是让作品的主题思想空虚灵活,诗歌创作中也常常用到这种手法,诗人有意识地把作品的主题思想虚化,即化实为虚,淡化它的地域特征、人物特征、时代特征,使诗歌的主题思想隐蔽起来,呈现出一种多元化、或多义性的写作方法。它的好处在于:其一,一诗多解,可以更好地增加诗歌的容量,产生多义性,突破单一性;其二,使诗歌的表现手法含蓄蕴藉,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从而产生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叶绍翁这首《游园不值》正是采用了主题空灵法。这首诗不像许多中国古典诗歌那样具有一定的写实性,和主题思想的单一性,而是采用虚笔。“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从内容来看是写的春日游园,但诗人却没有交代具体的地点,是朋友家的小园,还是路过被此小园的景色所迷而乘兴来到这里。叙事的要素在这首小诗中都被作者淡化或者空灵化,这就使得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产生了空灵多义。因此,对这首诗的主题思想的理解和鉴赏产生多义性、多解性也就不足为怪了。如:刘永生先生主编的《千古名诗千家诗》说:“前两句写诗人高兴而来,但叩门不开的惆怅心情,后两句写诗人在失望中,忽然看见浓浓春景,情绪急转直上,不觉一喜。诗文妙趣横生,活泼感人。”他把这首诗解说为记游诗。张哲永先生编著的《千家诗评注》则认为:“这首名诗,写得活泼生动,自然流畅,但又耐人咀嚼,回味无穷。特别是末二句,很富于哲理情趣,表达了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美好景物,是始终关禁不住的。”他把这首诗解读为歌颂美好景物、具有哲理情趣的写景诗。蔡干军先生编著的《诗艺引谈》则解读为:“诗的一二句扣题,写游小园没有受到小园主人的接待。看来园主人是一位志行高洁的真正隐士,隐者是从来不求声名远扬的,但他的高尚品德,却已经被人们广泛传播着。第三四句就是这种事例的形象比喻。”他把这首诗另解为一首赞美高人隐士的赞美诗。林方直、陈羽云先生编写的《唐宋诗词浅释》则解说为:“这首绝句的后两句特别好。它的客观意义在于,任何人才、成就、美好的事物,都是压制不住的,它总要冲破重重阻拦显现出来。”他把这首诗解说为一首反封建独裁专制、反压迫的政治诗。刘树勋先生编著的《唐宋诗选讲》则认为:“古典诗词中有些名句,往往给人以无穷的联想,题外的暗示,譬如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就是。也许是作者的寄托,也许是作者的感触,可以理解到: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是不能禁锢的。即使想关住满园春色,门也关了,墙也围了,不过徒费心机:一枝红杏还是冲破封锁,给人们报告春天的消息,透出勃勃的生机。”他把这首诗讲解为一首歌颂生命力的哲理诗。

以上的解读都是褒义,但是后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却把这首诗进行了“再创作”,用来形容女子别有所恋和对爱情的不专一。如廖辉英《红尘孽债》:“所有人全知道,全知道她红杏出墙,又企图抛妻弃子去私奔,然后又被情夫遗弃......”。“红杏出墙”的词义转化成了贬义色彩的成语。

由此可见,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去实就虚,主题之多义,出现了空灵化的景象。这正是他这首诗之所以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千古名诗的原因之一。

二.绝处逢生法

绝处逢生法是中国古小说和戏曲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传统艺术技巧。在西欧戏剧创作叫“陡转”法,它是作家安排故事情节的结构方法,就是作家叙述故事时,情节的发展进入低谷,面临“山穷水复疑无路”,陷入了绝望的处境时,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陡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绝望中突然有了生还的希望。

叶绍翁这首《游园不值》就成功地运用了这种小说和戏曲的技法。“应怜屐齿印苍苔”,叙述诗人来到小园,并暗示这个小园的路上绝无人迹,长满了青苔,只印上了诗人一个人的屐齿。这说明小园主人很可能不在家,也不曾有人来过。第二句叙述诗人不能进小园。“小扣柴扉”,暗示小园的门已经紧闭,主人不在,园中没有一个人。“久不开”,更加证实了小园空无一人,作者来访却吃了闭门羹,满怀希望,乘兴而来,却陷入绝望之中。当情节的发展跌入低谷,面临“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绝境之际,抬头之间,事态出现了转机,他忽然看见了“一枝红杏出墙来”,主人无情,但春光有情,紧闭的大门也无法将它关闭。尤其是园中的一支红杏主动探出小园,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到来。这使得失望之中的诗人不由的兴奋起来。诗歌的最后,在情节急转直上,从低谷飞向高峰,使诗人从失望之中进入了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构成了绝处逢生的喜剧终结。咫尺篇幅,波澜曲折,感情跌宕起伏,高潮突出,取得了让读者意外惊喜的艺术效果,这也是叶绍翁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的原因之一。

三.景中写人法

景中写人法,也叫“宾中写主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要分“宾、”“主”,景物、事物都是“宾”,人物才是“主”。叶绍翁这首《游园不值》,是一首小型记游诗,它记叙了诗人在一个和暖的春日,或去访问一位隐居山林小园的朋友,或在途中无意被主人小园美景所吸引来到小园,但是没有遇上主人的故事。虽然是一首叙事诗,但却以写景为主。在写景中,描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诗人自己,是诗中的明线人物。诗人对自己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直接出场叙述自己的所见、所为、所感。另一个人物是小园的主人,他是诗中的暗线人物。诗人对他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让他呆在后台,不让他直接出场,却让他的景物:“苍苔”、“柴扉”、“满园春色”、“一枝红杏”、“墙”等,作为陪衬的“宾”,代替他出场。从“苍苔”二字,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小园主人是一位远离滚滚红尘、喧嚣闹市的山林隐士,他所居住的小园,不是当时官僚地主、名人富商修建的豪华别墅、楼台园林,而是像刘禹锡《陋室铭》中所描写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一个简陋的私家园林而已。它只供私人享受花木之美,若不是主人的亲朋好友,是不能私自闯入的。从“柴扉”二字,我们可以推测到,小园的主人绝不是什么当朝显贵,只不过是一位清贫乐道的江湖寒士而已。从“满园春色”的意象中,我们可以发觉小园的主人并不是一个意志消沉、悲观颓废的伤感文人,而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积极乐观的高人。从“一枝红杏”的鲜花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园的主人还是一位爱好种花、养花、赏花的花迷、花痴,特别喜爱春花的雅士。

总之,叶绍这首诗运用了景中见人的写作技巧,让读者透过这些景物,就知道这位小园的主人是一位懒于社交、性格内向、隐居山林、“门虽设而常关”,无心功名富贵的高人;他又是一位爱好种花、养花的花迷、花痴、特别喜爱春花的雅士。叶绍翁这种景中写人、宾中见主的写作技巧,既经济而又巧妙,也是他这首小诗千载流芳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景中寓理法

宋诗与唐诗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景中寓理,在叙事、写景、抒情的基础上,寄寓哲理,把事、景、情、理四个内容要素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而唐诗绝大数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