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兰斯特勒默十篇

时间:2023-03-21 03:16:03

特兰斯特勒默篇1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写照,我们最大的苦恼是信息太多、诱惑太多,我们最大的难题是选择太多、无所适从。我们一直在求快、求多,然而,多――真的就意味着好吗?

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不是小说作家也不是散文大家,而是80岁的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通常,我们以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至少需要长篇巨著、卷帙浩繁,恰恰相反,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以简练的文字摘得了世界文学桂冠。据评审委员会介绍:“特兰斯特勒默的诗集有一个特点:简练、具体而苦涩的隐喻……他的诗凝练而通透,在他最近的诗集中,特兰斯特勒默的风格已经转变,篇幅更为简短,凝练程度更高”。事实上,特兰斯特勒默从1954年发表处女诗集《17首诗》至今,共发表163首诗,大多为短诗。正是对文字精准的极端强调,特兰斯特勒默才用四到五年出一本诗集,每本诗集一般不超过二十首诗,平均一年写两到三首诗。优秀的作者一定是在权衡质与量时善于将“质”放在首要考核要素的人;优秀的作品也绝不是通过量产而来,而是经过千锤百炼,去粗取精而成。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看到或接触苹果产品时,第一感觉是:简单!而当你真正使用苹果产品时你一定又会感受到这种简单背后功能的强大。事实就是如此,强大的功能并不影响产品的简单呈现,“简洁”被公认为苹果最突出的美学特点,一直以来,乔布斯都专注于打造简洁的产品,这种对于“少”的追求已经延伸到产品之外。1997年,乔布斯回归苹果继任首席执行官后,一上任就迅速通过“砍掉70%的项目,留下30%精华”的方式来确定主打产品,进而砍掉了近90%没有特色的业务和产品,陆续专注于iMac、iPod、iphone、ipad等产品和项目的研发。从苹果产品的设计、包装到网站的功能,在苹果的世界中,创新意味着消除多余的元素,进而凸显必要的元素。

人生,其实就像是一个雕塑艺术品的过程,美丽与否,在于你如何将那些影响美丽的因素剔除。正如米开朗琪罗所说:“美就是净化过剩的过程。”少,是一种追求,少,是一种智慧,少,是一种本质。智慧的人生就是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那些在学习、事业、生活中我们曾经以为复杂的成功法则,多年后,你会发现其实都很简单。

特兰斯特勒默篇2

当希策尔斯佩格为了南非世界杯的梦想披上“蓝鹰”战袍时,其深远意义正如《罗马体育报》所称――“德国人回来了!”,作为4年来第一位踏足意甲的“战车”驾驶员,“铁锤”需要在前辈们留下的痕迹依稀中凿刻出新的坐标……

Ⅰ1966年世界杯预选赛关键一战前夜,年轻的贝肯鲍尔紧张之余口干舌燥,想出去找杯可乐喝,不想同屋的希曼尼亚克突然命令初出茅庐的“足球皇帝”:“去给我拿一瓶啤酒。”贝肯鲍尔惊得睁大眼睛,但最终还是乖乖地把啤酒递过去,对方悠闲地喝完,然后又补充一句,“我看你也应该来瓶啤酒,可乐都是给女孩子喝!”

初入江湖的贝肯鲍尔无法反驳希曼尼亚克(SzymanIak),毕竟后者早已威名赫赫,是第一位闯荡亚平宁足坛的德国人。和西欧邻国相比,由于迟迟没有走上足球职业化道路,德国国脚们选择“留洋”大多出于经济考虑。1961年夏天,卡塔尼亚俱乐部的某位官员把10万德国马克放在了希曼尼亚克父亲家的桌上,使这位天才中场下定了闯荡意甲的决心。在卡塔尼亚征战两年后,他披上了蓝黑军团战袍,适逢“大国际时代”,并在1964年荣膺欧洲冠军杯,虽然希曼尼亚克没有在击败皇马的决赛中出场,但他仍愉悦不已。

这段时期,还有另外6位德国国脚在意大利征战。取得意甲冠军次数最多的是在1966年世界杯上打进5球的哈勒,他先后随博洛尼亚和尤文图斯三次问鼎,而著名后卫施内林格则在1969年助AC米兰捧起了冠军杯。有趣的是,参加过4届世界杯的施内林格只为国家队进过一球,而对手恰恰就是意大利――1970年世界杯上那场著名的半决赛。著名前锋席勒本有机会踏足亚平宁,当时国际米兰名帅埃雷拉已许诺为其提供高达75万德国马克的年薪,但情深意重的“我们的乌韦”最终还是留在了汉堡。

哈勒和施内林格都在意甲闯荡了长达12个年头,但随着德甲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强势崛起,德国国脚的“留洋”欲望大减。在1974年夏天施内林格告别罗马后,德国国脚就在意甲赛场上消失了,直到诺伊曼于1980年加盟乌迪内斯,这一空白才被填补。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意甲开始享有“小世界杯”的美誉,与此同时,随着德国队在世界杯上连续进入决赛,使得越来越多的德国球员成为意大利豪门青睐的对象,标志性人物自然就是布雷默、马特乌斯和克林斯曼所组成的“三驾马车”。稍晚加盟的克林斯曼没能赶上1988-89赛季的联赛夺冠,但还是和两位同胞一起在两年后捧回了联盟杯一布雷默在后方就像铁甲一般坚硬,能抢断后迅速发动进攻;而中场“自由人”马特乌斯跑位接球,输送炮弹无人能及;前方的“老鹰”克林斯曼所到之处令对方惊魂不定――他们的辉煌时期与荷兰三剑客交相辉映,使意甲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联赛。

这一时期德国国脚散布在意大利的各支劲旅中,哈斯勒、沃勒尔为罗马撑起天空,科勒与安迪・穆勒是尤文图斯的中流砥柱,多尔与里德尔在拉齐奥斩将夺旗……还有并不得志的两位巨星萨默尔与埃芬博格,当时几乎所有德国国脚都选择栖身于意甲战场。但随着德国足球人才在上世纪九十年中期青黄不接,效力于意甲的德国球员也越来越少。

比埃霍夫是最后一个成功者,莱曼与齐格的意甲经历都是各自职业生涯的黑暗期,更遑论扬克尔在乌迪内斯度过的那两个完全令人失望的赛季。在“铁锤”之前最近一位在意甲登场的德国球员是朱塞佩・格米蒂,他曾代表德国参加过2001年的U20世青赛和2004年的U21欧青赛,但其本身就具有意大利血统。格米蒂最后一次亮相意甲是在2006年4月30日代表切沃出战罗马,那之后意甲至今已有四年不见德国球员的身影。

Ⅱ瑞士人格罗斯使斯图加特的战绩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球队队长希策尔斯佩格却成为其战术体系的牺牲品,完全没有了当初在巴贝尔和阿明费手下时的惟一性,而在俱乐部无法确定主力位置使他距离参加世界杯的梦想越来越远。

在德国,出道拜仁青训营的球星往往被称作是“红孩子”,这既是因为拜仁的球衣是红色,也因为从拜仁走出的少年不少都成为了日后名震足坛的巨星,例如现在大红大紫的“小猪”和拉姆,而希策尔斯佩格当初也是其中

员。作为土生土长的慕尼黑人,1989年只有7岁时,他便来到了拜仁青训营,开始了自己的足球生涯。在这里,“铁锤”度过了难忘的11年,如今即使离开慕尼黑已有10年,但他依旧对其最喜爱的俱乐部怀念不已,“在我的身体里,流淌的永远都是拜仁的血液。”

过去10年,德国球员留英的不在少数,然而称得上成功的却寥寥无几,即便是梅策尔德、希尔德布兰这样的大牌,也避免不了水土不服的结果,就连巴拉克,在切尔西的经历似乎也与成功无关。但希策尔斯佩格却属另类,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跨越英吉利海峡时只有19岁,即使在德国足坛也默默无闻。

加盟阿斯顿维拉后他最初被安排在预备队,直到2001年1月13日,才在与利物浦的比赛中迎来自己的英超处子秀。在维拉公园的4年时间里,希策尔斯佩格代表球队出场99次,并打入8粒进球,作风硬朗的他有一脚远射绝活,其左脚重炮轰门被英超球迷形象地冠以“德国铁锤”之称,也引来了德国队新帅克林斯曼的关注。

2005年夏天,在外闯荡了多年的希策尔斯佩格重返德国,加盟斯图加特,结果首战便在联赛杯半决赛中与老东家拜仁遭遇,结果正是依靠他的一记世界波远射,斯图加特险胜对手跻身决赛,“铁锤”迎来一个梦幻开局,并在2006-07赛季夺得德甲冠军。然而去年12月1日,希策尔斯佩格不但被巴贝尔弃用,还丢掉了队长袖标,新帅格罗斯的上任也未能改善他的境遇,最终沦为俱乐部弃将,只能在冬季转会窗口关闭前黯然离队,因为勒夫已经暗示,如果不能得到稳定的出场机会,他将很难参加今夏举行的世界杯。

在如今的德国国脚中,希策尔斯佩格是惟一一个纵横英超、德甲和意甲三大联赛的球星,他希望自己的经验能对勒夫的球队有所帮助。尽管其意甲首战不敌卡塔尼亚,但“铁锤”坚信他能为拉齐奥贡献不菲的力量,“我希望能继续发扬德国球员过去在意大利取得成功的优良传统。新的挑战,也充满新的期待,”

小贴士

《米兰体育报》了欧洲五大联赛中外籍球员所占数额的统计结果,在英超效力的外籍球员中人数最多的分别是爱尔兰球员(42名)、法国球员(39名)以及苏格兰球员(23名)。德甲的外籍球员国籍则集中于巴西(32名)、捷克和瑞士(1 2名),还有克罗地亚(10名)等地,在意大利,阿根廷(42名)和巴西球员(39名)人数最多。法国的外籍球员中也是巴西人数最多(26名),西甲的外籍球员主要集中地和意甲基本相当,来自阿根延(38名)和巴西(24)两个南美国家的球员最为集中……

特兰斯特勒默篇3

关键词:马克・吐温;《马克・吐温自传》;托马斯・阿奎那;友谊观

一、引言

从古至今,“朋友”和“友谊”都是人们永恒称颂的话题。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朋友都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正如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友谊格言所说:“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美国人对待友谊的看法也有类似的格言:“Without a friend, the world is a wilderness.(没有朋友,世界成了荒野。)”。由此可见,对于任何人而言,朋友有多么重要。

2010年,即马克・吐温逝世100周年,《马克・吐温自传》正式出版。在这本自传中,马克・吐温也同时描写了他的众多好友,如容闳、格兰特将军、威廉・豪威尔斯、亨利・哈尔・罗杰斯以及海伦・凯勒等等。马克・吐温的诸多好友中,不仅有事业上成就卓越之人,更不乏品德高尚的贤人雅士。不同于现代人的注重利益的交友原则,马克・吐温的交友原则是追求精神层面上的德与爱,而这也与托马斯・阿奎那提倡“爱德”及“仁爱”的友谊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马克・吐温的交友原则之德性之交

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代表了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几乎吸收了当时所知的所有思想资源,并且成功地将它们融入自己的庞大体系中。阿奎那无疑是中世纪最伟大的天才!他在短短49年的生命中撰写了百部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不过在他的时代,阿奎那的主要贡献或许在于他化解了那个时代的神学与哲学的冲突,让神学接纳亚里士多德主义。亚里士多德对友谊的阐发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友谊”范本之一,直到当代,哲学家们对友谊的讨论仍然深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在亚里士多德的众多后继者中,阿奎那或许是最与众不同的一位,不同于西塞罗①等思想家,阿奎那在亚里士多德友谊观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独到的友谊观。

阿奎那充分承认亚里士多德对友谊的分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友谊分为三种,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的爱的对象或原因。“为人所爱的事物必定具有某种善或好,或者自身是善、或者其善在于愉悦,或者其善在于有用。爱他人的情况也是如此,或者因为他人自身就是善,或者因为他人能给我们带来利益或快乐。”在这三种爱他人的活动中,我们分别以他人的德性,利益和愉悦为对象。友谊作为爱的活动,因为爱的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对应三种爱的对象,产生三种友谊:高尚的、快乐的和有用的友谊,俗称为德性之交、愉悦之交和有用之交。在此基础上,阿奎那认为只有第一种友谊才是完善的友谊,它是德性上相似的好人之间的友谊。高尚的友谊的基础不是他人具有的偶性的东西,而是持久的特征――德性。高尚的友谊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比另外两类友谊更持久。单纯基于利益或愉悦的友谊不是完善的友谊。

马克・吐温崇尚的正是阿奎那极力赞扬的德性之交。吐温在交友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对方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利益或快乐,而是对方的高尚品德深深打动了自己。吐温的好友容闳、格兰特将军、威廉・迪安・豪威尔斯、亨利・哈尔・罗杰斯以及海伦・凯勒等都具有伟大的人格魅力。容闳为了祖国的留学事业鞠躬尽瘁,堪称爱国之典范;海伦・凯勒不仅是著名作家,而且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马克・吐温崇尚的正是阿奎那极力赞扬的德性之交。吐温在交友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对方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利益或快乐,而是对方的高尚品德深深打动了自己。吐温的好友容闳、格兰特将军、威廉・迪安・豪威尔斯、亨利・哈尔・罗杰斯以及海伦・凯勒等都具有伟大的人格魅力。容闳为了祖国的留学事业鞠躬尽瘁,堪称爱国之典范;海伦・凯勒不仅是著名作家,而且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

马克・吐温与容闳都是关心国家政治心系民族未来的爱国人士。在这一点上,两人可谓是志同道合。加之对中国人民的好感和对中国事务的关心,马克・吐温本人也成了留美事务局的常客并与负责人容闳成为了好朋友。1881年后,由于美国政府拒绝了清廷将留学幼童送入军事学院和海军学院的要求(而日本学员却可以),加上美国西海岸的“排华”浪潮愈演愈烈,中美关系一时蒙上阴影,留童计划由此面临夭折的危险。在感到清廷极有可能裁撤留学事务局时,容闳忧心忡忡地向密友马克・吐温寻求帮助。吐温带容闳前往纽约面见前总统格兰特先生,希望他能在容闳准备好的请愿书上签字,而格兰特将军也非常慷概,不仅签了字,还亲自写信给李鸿章,希望他能劝谏清庭收回成命。

海伦・凯勒在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充血症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在她88年的生命中,却有87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在此时间里,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不仅如此,她还致力于建立慈善机构,造福残疾人。马克・吐温在自传中将凯勒称为“奇迹”。凯勒面临如此巨大的灾难却还能取得这样甚至常人都无法取得的成就,吐温在心中由衷地佩服。在自传中,吐温描写了与凯勒第一次见面的场景,并为凯勒的惊人记忆力所折服。不仅如此,凯勒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即使重病也不忘写信托吐温给予盲人同胞鼓励与祝福。

无论是容闳、海伦・凯勒、格兰特将军、威廉・迪安・豪威尔斯、亨利・哈尔・罗杰斯,马克・吐温与他们可谓惺惺相惜。一方面,吐温被容闳等人的高尚品德所吸引;另一方面,吐温的品德也感染者身边的朋友。如作为吐温的知己之一,海伦・凯勒就为吐温的智慧所折服;格兰特将军以及罗杰斯先生也因吐温的人格魅力信任他、帮助他。

三、马克・吐温交友原则之仁爱之交

仁爱是阿奎那友谊观的核心,他说:“仁爱就是友谊。”仁爱是一种以被爱者为目的的完善的爱,它不考虑被爱者已有的价值,是一种力图在被爱者身上创造价值或善的爱。每个仁爱的活动都是由两类不同的“爱”构成――“友谊之爱”与“嗜欲之爱”,简称“友爱”和“欲爱”。“爱”作为一种“欲望”,以被欲望的东西为目的,不过对于人这样兼有理智和欲望的存在者,“爱”不仅仅是对目的的欲望,也因为目的的缘故,欲望达到目的的手段。阿奎那称对目的的爱为“友爱”,即“愿望一个人好”;对手段的爱为“欲爱”,这可以表达为“愿望让他(她)分享自己的善”。只有同时具备两者,才构成仁爱。譬如,子女爱父母,他们以友爱所爱的是父母自身,出于对父母的友爱,他们会欲望(爱)对父母好的事物,诸如健康的饮食、宽敞的居所,并以自己的能力让父母获得这些善,这就是“让父母分享自己的善”。

马克・吐温称罗杰斯先生为“最亲密、最珍贵的朋友”。在马克・吐温与罗杰斯先生长达11年的友谊中,罗杰斯先生以“仁爱”的方式深“爱”着马克・吐温。作为挚友,罗杰斯先生对马克・吐温的爱就像父母对孩子的爱一样。罗杰斯先生“愿望马克・吐温好”,并且“愿望与他分享自己的善”。在马克・吐温人生最低谷时,罗杰斯先生以自己的智慧帮助马克・吐温脱离苦海。罗杰斯先生以他的聪明才智和果敢决断保住了马克・吐温的版权,这对马克・吐温今后的生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罗杰斯先生不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朋友在生活上能够过得好,而且还在帮助朋友的同时不伤及他的自尊。这一点在马克・吐温的自传中也有提及:“他帮我做这些事并没有伤及我的自尊,也没有让我有自卑感;事实上他在帮我这件事上做得很细致缜密就像是一件艺术品,感觉就像我自己完成的一样。”(吴倩,194)在吐温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罗杰斯先生不但以“友爱”爱之,同时也愿意与他分享自己的“善”即自己的智慧和果断,帮助朋友,为朋友献计献策。

在马克・吐温与罗杰斯先生的友谊关系中,吐温是被爱者,罗杰斯先生是爱者。在马克・吐温的自传中,我们只能看到罗杰斯先生对吐温的“仁爱”,而吐温对罗杰斯先生的“仁爱”却没有描写,但被动的一方接受对方的“仁爱”,就是不反对互享善的交往,而互享善正是友谊活动的本身。如果被爱者也能够以仁爱回报爱者,对爱者具有这两个愿望,那么以完善的“仁爱”互爱,就产生完善的友谊。当然,通过《马克吐温自传》中反映出的吐温的性格与品质,我相信马克・吐温肯定对罗杰斯先生具有这两个愿望。因此,他们的友谊可以说是完善的、仁爱的。

四、马克・吐温交友原则之爱人如己

亚里士多德“朋友是另一个自我”的观念在阿奎那这里转变为“他人是另一个自我”,也可以被表达为“爱人如己”。它指的是爱他人和爱自己的方式一致,而不是爱的程度一致。我们以友谊之爱爱他人不会像以友谊之爱爱自己那样强烈。阿奎那说“每个人爱自己皆超过爱他人;因为与自己是同一个本体,与别人则是在某形式上相似。”本体的同一的强度超过基于爱的结合,所以,一般而言,人爱自己的强度超过爱他人强度。那么,人如何做到爱人如己呢?

阿奎那认为,首先要在情感上和朋友结合,这样才可能把他人当作自己对待。人之间情感结合的方式主要有整体对部分和相似两种。整体一定爱其部分,因为任何部分的善都是整体的善,例如人爱他的手,因为手是人的一部分,手受伤就是人受伤,爱护手也等于爱护人自己。所以对部分的爱就是整体对自己的爱。亚里士多德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就是这种爱,阿奎那认为统治者对公民的爱也可能是这样的爱。另一种是基于相似产生的爱和结合,主要有自然产生的相似和选择产生的相似,前者有亚里士多德提到过的亲族血缘的相似,阿奎那还特别提到了全人类共享人性的相似;选择产生的相似包括任何在生活、职业、德性、目标上具有相似之处的情况,比如共同学习的伙伴、旅途伴H之间等等。相似能产生认同的力量,将他人认同为是和自己一样的人,从而产生对他人的友谊之爱和对他人的善的嗜欲之爱。

光有相似之处不足以让人爱他人,共有的相似点还必须是为人所爱的善,他才能基于此相似将他人认同为自己。如果我具有某个特点,比如我唱歌很好听,但是我并不喜欢唱歌,也对自己的这一天赋毫不在意,我就不会因为另一个人在这方面的天赋而爱他。所以爱与自己相似的人其本质是爱我们自己具有的被我们认同的善。我具有某个特点,如果我觉得它是好的因而是可爱的,当我在他人身上发现这个特点的时候,我才会觉得这个人也值得我去爱,如此才能产生让我欢喜的认同感,才可能在情感上把他人当作另一个自我。通过在他人身上发现自己的善并且爱他人身上的善,人能和他人共享善,共享善的体验产生情感的结合,也就是爱。

格兰特将军与马克・吐温性情十分投缘,两人在性格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两人都很幽默。在自传中,吐温描写了他与格兰特将军第一次相见的场景。当马克・吐温还不是一位知名作家时,有人把他介绍给格兰特将军。两人握过手后,吐温想不出一句可讲的话,而格兰特将军也保持缄默。最后还是马克・吐温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句:“将军,我感到很尴尬,你呢?”等到第二次相见,不等吐温开口,格兰特将军说:“这次我不尴尬了,你呢?”看到这一场景,读者肯定会为将军与吐温的幽默忍俊不禁。除了幽默以外,两人在性情上都十分天真纯良,愿意信任别人。但这样的性格是不适合做生意的。马克・吐温与格兰特将军在生意上都遭人计算,最终破产。另外,两人都很善良,乐于助人。作为美国著名的幽默家,马克・吐温该是十分看重友人的幽默品质;此外,从自传中可以看出,尽管吐温在语言风格上辛辣讽刺,但吐温在生活中就像个孩子一般率真可爱且心地至善淳朴。因此,幽默、天真善良、乐于助人这些品德在马克・吐温眼中尤为重要。所以,基于这些吐温十分看重的品质上的相似,可以说,格兰特将军是马克・吐温的另一个自己。马克・吐温像爱“另一个自己”那样爱着格兰特将军。在格兰特将军晚年生活拮据,无所依靠之时,马克・吐温通过出版将军的回忆录并给予高额稿费帮助将军及其家人渡过难关;此外,马克・吐温还找来一位画家给格兰特将军作了一尊令其满意的雕像,同时也圆了将军的一个小小的愿望。他把将军看作自己的另外一部分。在格兰特将军面临巨大困难时,马克・吐温甘愿与其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就像怕失去“另一个自己”一样。

五、结语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陷入了困境。朋友之间的情感变得越来越淡,有的甚至为了利益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现如今,人们总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愿意主动关心他人,在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才想到别人。一些人甚至以这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把父母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而当父母年老体弱需要子女照顾的时候,子女却不愿意回报。人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感受。伯牙与子期之知音之交、管仲鲍叔牙之管鲍之交、左伯桃与羊角哀之舍命之交、廉颇蔺相如之刎颈之交等八拜之交在如今早已成为了过往云烟。

《马克・吐温自传》中反映出的马克・吐温的交友原则与阿奎那“爱德”与“仁爱”的友谊观不谋而合,也为现代人情冷淡的交往困境提供了一条可能的出路。符合德性的行为方式要求我们首先和他人建立一种爱德的友谊关系,德性之交使得朋友之间在顺境中相互爱慕,不断完善和提高双方的德性;在困难中也能相互帮助,相互扶持,使其友谊之树常青;仁爱的友谊观则要求朋友之间做到“两个愿望”,即“愿望对方好”,“愿望与对方分享自己的善”。如此朋友之间定会患难与共,同心同德,感情只会愈加浓厚;而爱己如人的交友原则使人超越自我封闭的“小我”,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能如马克・吐温一般爱人如己,把朋友当作“另一个自己”看待,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整个社会也会变得越来越温暖。

【注释】

①古罗马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散文家,一生著述颇丰,留下了许多珍贵典籍,《论友谊》便是其中之一。

【参考文献】

[1]罗素.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马克・吐温.马克・吐温自传[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特兰斯特勒默篇4

1939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在战云密布的欧洲大地上,有一位神秘的瑞典商人秘密而又紧张地在柏林、华沙和伦敦三地穿梭。他要做的事情是――掐灭二战导火索!

试图“喂饱”希特勒

这位瑞典商人名叫比尔格尔・达列卢斯,在柏林和伦敦都拥有关系网。这位富豪相信,凭借自己与两国高层的私交,阻止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并非没有。其中最让他重视的王牌便是他与纳粹德国二号人物赫尔曼・威廉・戈林的交情。

达列卢斯清楚,除了纳粹德国,没有任何国家愿意看到战争,所以,要想阻止战争就必须阻止德国,而要想阻止德国,就必须让波兰和英国同意在一定程度上“喂饱”希特勒。这就需要一个与三国高层都有关系的人从中斡旋。

把希特勒拉回谈判桌

1938年,纳粹德国的战争机器开始运转。3月,奥地利被占领。10月,在英法的绥靖下,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被吞并。接下来,纳粹的目标就是波兰。

在英国,有两种看法,一种来自张伯伦:没必要为了波兰人的利益而去得罪德国人。另一种来自丘吉尔,他认为希特勒的目标是全欧洲,早晚要刀兵相见,与其到时被迫还击,不如联合其他欧洲国家与纳粹一决高下。

1939年7月2日,一群英国企业家和政客在伦敦一家俱乐部内举行聚会,瑞典企业家达列卢斯也跻身其中。国际局势是这些人的中心话题,几乎所有聚会者都对局势感到极端悲观,一位政客无奈地说:“除非有人把希特勒拉到谈判桌前,否则战争不可避免。”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达列卢斯反复掂量,沉默良久后开口了:“让我来试试劝希特勒走向谈判桌。”

戈林答应劝说希特勒

接下来几天,达列卢斯仔细盘算这件事情。他不可能直接劝说希特勒,所能依靠的只有与戈林的关系。在他的计划中,把戈林请到伦敦来谈一谈将是重中之重。

凑巧的是,戈林几天前曾致信达列卢斯,请求他利用在伦敦的关系保护几处产业。这样一来,达列卢斯就有了邀请戈林来伦敦的理由。他以此为由发出邀请,戈林欣然赴约。达列卢斯的朋友们向戈林阐述了大家的看法。戈林表示赞同,并同意找机会劝说希特勒。

然而,达列卢斯心里清楚,仅此远远不够。于是,在二敲爆发前的一个半月里,达列卢斯乘飞机在华沙、伦敦和柏林间穿梭,甚至还得到了希特勒的接见……达列卢斯的目的只有一个:通过英国劝说波兰向德国让步,以此让希特勒回到谈判桌前。

纳粹爱用亲信搞外交

千万不要小看达列卢斯的穿梭外交。实际上,当时的纳粹领导人有一种使用亲信和亲戚进行外交活动的习惯。例如,希特勒的亲密助手戈斯为了进行一次秘密谈判,宁可使用同学豪斯霍菲尔和弟弟阿尔弗雷德。戈林则通过表哥戈尔博特,与许多美国企业家和苏联贸易代表保持联系。通过这层关系,德国同苏联进行了石油换贷款的谈判。如此看来,达列卢斯的外交活动至少是受到德国高层重视的。

遗憾的是,德国对波兰的进攻还是成为事实。故事的尾声是这样的:在二战后审判纳粹战犯的法庭上,一位神秘人物就戈林的罪状作了证明。他就是达列卢斯。

特兰斯特勒默篇5

巴勒斯坦虽仍处于被以色列占领状态,但这里上网倒还挺方便。据统计,每十个巴勒斯坦人中,就有约一个网民,卖菜的小贩都可能是资深的网民。这在整个阿拉伯世界都名列前茅。巴勒斯坦人上网除了与外界保持联络外,最重要的就是交流一些生活趣事,当然很多段子都离不开他们被以色列围困下的生活。

比如前段时间,以色列士兵沙利特在巴以换俘中获释回到以色列的家中,巴勒斯坦网民就以他们特有的幽默方式向他告别。有段子这样写道:在交还沙利特后,哈马斯又给了以色列一个“惊喜”,那就是通知他们沙利特已在加沙结婚生子,他的儿子将被用来进行下一次交换。

沙利特于2006年6月25日被哈马斯抓获,2011年10月18日被释放,在加沙被关押了5年之久。为了换取他的获释,以色列为此释放了1000多名被关押的巴勒斯坦人。

除了这个段子外,还有巴勒斯坦人在网站上为沙利特制作了一张富有创意的拉法口岸“离境卡”,上写:“请务必遵守离境时间,于上午7时前抵达阿布・优素福大厅。”因为在这个大厅办理离境手续通常要花费很长时间,让加沙居民备受煎熬。

随后,有人开始调侃沙利特回家后的生活。网民瓦伊尔说,“沙利特回家后做的头一件事就是买了一只鸡,在地上挖个洞,开始做加沙名菜――地锅鸡。”网民达乌德随后继续演绎,“沙利特回家后,又要求返回加沙,完成他在加沙伊斯兰大学的课程,并进行硕士论文答辩。”

加沙青年亚希尔还建立了一个网页,名字叫“再抓一个沙利特”,以换取更多巴在押人员回家。不过有人在这个网页上开玩笑说,一定要仔细甄别一下,最悲催的事就是哈马斯又抓来一个以色列俘虏,结果发现还是沙利特。

虽然加沙武装组织不时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招致以色列的空袭报复,让加沙民众担惊受怕,但在炮火中长大的巴勒斯坦青年显然已习以为常,不放过拿打不准的加沙火箭弹幽上一默。

网上流传的笑话说,加沙的火箭弹在空中遇到了以色列的导弹,加沙火箭弹问以色列导弹:“你要打哪里?”以导弹回答:“加沙。”以导弹反问:“那你要打哪里?”加沙火箭弹回答:“我也不知道!”

特兰斯特勒默篇6

第10名:卡佩家族 中世纪鼎盛时期,卡佩王朝已经是欧洲最大的皇室家族。家族中一共出过38位法国国王、9位葡萄牙国王、11位那不勒斯国王与王后、12位纳瓦拉 国王、9位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还有无数个统治欧洲贵族家庭的王子、公爵和伯爵,势力范围从英格兰和那不勒斯绵延至荷兰和波兰。

第9名:哈布斯堡家族 哈布斯堡家族统治时期从1282年起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欧洲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统治地域最广的封建家族。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第8名:美第奇家族 谈到文艺复兴,美第奇家族是永远无法绕开。从13到17世纪的400多年里,美第奇家族一手打造了佛罗伦萨,使其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欧洲小城市变成欧洲文化史/宗教史上甚至是西方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城邦帝国。

第7名:尼赫鲁甘地家族 尼赫鲁甘地家族出了尼赫鲁、英迪拉和拉吉夫三任总理,长期统治印度独立后的政界。

第6名:日本天皇家族 日本皇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60年,神武天皇是日本第一位天皇。日本皇室至今已经拥有2600多年的历史。当今日本的皇室包括日本天皇及皇族。

第5名:沙特家族 自阿卜杜勒阿齐兹二世于1932年建立沙特阿拉伯王国后,沙特家族的血缘关系者遂成为了阿拉伯半岛的统治者。该家族已有4000多个亲王,其中一半系阿卜杜勒阿齐兹的直系子孙,其余的是其5个兄弟和堂兄弟的后代。这些亲王占据了所有省的总督和内阁官员中一半的职位,并垄断了除石油部以外所有的部,还占据了武装部队、警察、海岸警卫队和中央、地方行政机构的200个高级职位。

第4名:成吉思汗黄金家族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朝代,在历史中还有记载蒙古人曾经打到了欧洲的多瑙河。黄金家族指的是纯洁出身的蒙古人。

第3名:罗斯柴尔德家族 罗斯柴尔德家族是欧洲乃至世界最负盛名的金融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中国可谓朋友遍天下,最早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就和晚清重臣李鸿章有着非常不错的交情。

第2名:孔氏家族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显赫一时的大族,但没有一个家族能够像孔氏家族那样历经2500余年的岁月,并且不随朝代的更迭而沉浮,更不为统治者的更迭而有所动摇,世代相传。

特兰斯特勒默篇7

关键词:旋回破碎机;发展历史;重要意义

1 概述

旋回破碎机是冶金、建材、化工和水电部门用于粗碎矿石或岩石的主要设备之一,具有破碎比大、生产能力高、产品粒度均匀等特点。

目前国外旋回破碎机的主要制造厂家有:芬兰Metso(美卓)矿机、瑞典Sandvik(山特维克)工程集团、德国ThyssenKrupp(蒂森克虏伯)集团、丹麦FLSmidth Minerals(富勒史密斯矿业公司)等,其中芬兰Metso(美卓)矿机的Supertor MK-Ⅱ型旋同破碎机,是矿山和石料行业全球公认技术领先的旋回破碎机著名品牌。它占了国际市场70%以上份额,成为旋回破碎机主要机型。

2 历史上主要旋回破碎机制造厂家

在破碎机的发展历程中,有几家企业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不得不提的是Allis Chalmers(阿利斯・卡尔默斯)公司,它像个巨人般在一段时期内引领着世界旋回破碎机的发展潮流。

1880年由美国芝加哥Gates铁工厂制成第1台旋回破碎机,规格为250mm给料口。美国芝加哥大火后,工厂迁往密尔沃基城,更名为Allis Chalmers(阿利斯・卡尔默斯)公司。随后该公司生产的多种规格旋回破碎机都成为当时极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并广泛应用于各大矿山。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Allis Chalmers(阿利斯・卡尔默斯)公司开发了Superior底部单缸液压旋回式破碎机,这是破碎机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并取得了美国、法国、日本、英国等多项专利。随后当时国际上一些著名的破碎机制造厂商如:日本神户制钢重机厂,瑞典Svedala(斯维达拉),德国Krupp(克虏伯)、美国Fuller(富勒)等公司也都引进了Allis Chalmers(阿利斯・卡尔默斯)公司的技术,推出液压式旋回破碎机。目前国内外生产的旋回破碎机都是在原Allis Chalmers(阿利斯・卡尔默斯)公司Superior型液压旋回破碎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德国Krupp(克虏伯)公司始建于上世纪初期,曾为欧洲钢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作出杰出的贡献,在制造旋回破碎机方面具有100多年的经验。Krupp(克虏伯)旋回破碎机共分为5种型号,KB54×67、KB54×75、KB63×75、KB63×89以及KB63×114。最小产量为2000t/h,最大产量可以达到10000 t/h。该公司的KB63×114型旋回破碎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世界上最大规格的旋回破碎机,到目前为止,Krupp(克虏伯)已为世界上各大矿山提供了3台KB63×114型旋回破碎机。在1996年,为印尼自由港铜矿提供了1台KB63×114破碎铜矿石,设计产能为6500t/h;在1997年,又为该矿提供了1台KB63×114用于破碎废石,设计产能为8200t/h,最大产能达到10000t/h;在2007年,为智利科亚瓦希铜矿提供了一台KB63×114用于破碎铜矿石,设计产能为7000t/h。

3 旋回破碎机制造厂家的兼并与重组

1973年的石油危机和90年代初全球经济的不景气、钢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导致矿山行业大萧条,国际破碎机厂商重新洗牌,进行了大并购:

1987年芬兰的Rauma-Repola(劳马-雷波拉)公司兼并了美国Rexnord(雷克斯诺德)集团及其所属的Nordberg(诺德伯格)公司,并于1991年组建为芬兰最大的工业集团Repola(雷波拉)集团,Rauma(劳马)公司是Repola(雷波拉)集团子公司,Nordberg集团公司是Rauma有限公司的分公司,它是由四个主要公司组成:美国Nordberg有限公司、英国Nordberg国际有限公司、法国的Bergeaud SA公司和芬兰的Lokomo OY 公司。1999年Repola(雷波拉)集团旗下的Rauma(劳马)公司和Valmet(维美德)合并组建为Metso(美卓)集团,Nordberg(诺德伯格)是其旗下的一个公司。本次合并创造出一家为全球制造工业提供设备的卓越供应商。2001年芬兰Metso(美卓)集团撤消了Nordberg(诺德伯格)公司,但保留了Nordberg(诺德伯格)的品牌。

1987年瑞典Trelleborg(特瑞堡)集团兼并了美国Allis Chalmers公司,将其产品纳入旗下的Svedala(斯维达拉)工业公司的Boliden Allis(宝利顿. 阿利斯)公司,至此控制世界众多名牌选矿设备的北欧两大公司Boliden Allis公司和Nordberg公司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破碎机械生产者。

2001年芬兰Metso(美卓)集团兼并了瑞典Svedala(斯维达拉)集团,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与欧洲委员会为防止两个全球最大的矿物加工设备供应商合并会在矿石粉碎领域形成垄断,对其进行了干预,将美卓的旋回破碎机和磨机业务与斯维达拉的颚式破碎机和圆锥破碎机业务剥离出来,瑞典的Sandvik(山特维克)集团趁机收购了Metso(美卓)的旋回破碎机、Svedala(斯维达拉)的颚式破碎机和圆锥破碎机业务,一举成为矿石粉碎领域有力的竞争者。

另两个受益者瑞典的Sandvik(山特维克)集团拥有Nordberg(诺德伯格)性能优越的重型HD、超重型XHD旋回破碎机技术;Allis Chalmers(阿利斯・卡尔默斯)的单杠液压圆锥破碎机技术;芬兰的Outotec(奥图泰)拥有Nordberg(诺德伯格)的磨机技术,使他们在矿物加工设备的供应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Thyssen(蒂森)集团创立于1871年,起源于钢铁生产,并随钢铁生产的发展而成为德国最大的工业和商业企业之一,1998年10月,Krupp(克虏伯)集团与Thyssen(蒂森)集团正式合并成为德国ThyssenKrupp(蒂森克虏伯)集团,产品范围涉及钢铁、汽车技术、机器制造、工程设计、电梯、及贸易等领域,成为德国工业巨头,是德国第五大工业公司。

1990年丹麦FLS集团收购美国Fuller(富勒)公司,并建立了F.L.Smidth-Fuller工程集团,Fuller(富勒)公司被收购后,形成两个独立的矿物加工部门,Fuller MPD 和 FLSmidth MPD。1997年,两个部门合并成一个单一的公司,FFE Minerals(FFE矿业公司)。2007 FFE Minerals改名为FLSmidth Minerals(FLSmidth 矿业公司)一直到现在。

4 结束语

国外旋回破碎机制造厂家的发展过程,是旋回破碎机技术的转移与传承的过程,了解这一过程,可以加速企业对现有技术的消化和理解。对发展国内破碎机行业和选矿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特兰斯特勒默篇8

关键词:诺贝尔经济学奖;证券投资

自1969年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数位证券投资学领域的经济学家获得了其桂冠。证券投资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既反映了证券投资学在经济学领域的学科地位,也体现了证券投资学理论研究对整个经济学的理论贡献。

198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他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他关于家庭和企业如何决定资产构成(the composition of thEir assets)的研究为当代资产组合选择理论(portfolio selection theory)之先河,明确提出资产组合选择理论的精髓是分散投资风险,“就像是不要把你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当时全世界的报纸普遍报道托宾:“耶鲁的经济学家因‘不要把所有的鸡蛋……’而获诺贝尔奖。” 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系数:“托宾Q”系数或托宾Q比率,该指标为企业股票市值对股票所代表的资产重置成本的比值,衡量一项资产的市场价值是否被高估或低估。该成果沟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对货币政策、公司价值分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98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他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揭示了证券市场的资金来源的规律,即个人的资产积累与其生命周期阶段呈现规律性特征,人口年龄结构特征决定证券市场的资金来源及其投资偏好。同时,他与默顿·米勒提出了著名的“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即“MM定理”,指出在不确定条件下分析资本结构和资本成本之间关系的方法,表明在无摩擦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它的资本结构无关,该理论成为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一大基础。

199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默顿·米勒(Merton H. Miller)、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 Markowitz)、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他们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们在金融证券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在一个给定的证券投资总量中,如何使各种资产的风险与收益达到均衡;如何以这种风险和收益的均衡来决定证券的价格;以及税率变动或企业破产等因素又怎样影响证券的价格。默顿·米勒(Merton H. Miller)的的重要贡献是“MM定理”的及其推进。马科维茨的贡献是他发展了资产选择理论,开创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该理论被誉为“华尔街的第一次革命”:传统的证券投资理论局限于经验性的定性研究,该理论首次运用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把证券投资的收益和风险用期望收益率和方差两个指标来进行定量分析,使证券投资理论跃升为一种科学分析理论,为其后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夏普根据马克维茨首先提出的一个模型探讨了证券组合分析的一些方法,当时称为“单一指数模型”,即现在的“单因素模型”,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特兰斯特勒默篇9

作为球星的崇拜者与追随者,球童们的理想总是美好而远大。作为球童的日子与经历给了他们无数的想象与动力,继而成为他们人生理想与价值的标的。球童、球星,一字之差,却演绎出了许多成长与理想完美结合的动人故事。

马拉多纳预言成现实

2006年7月9日的柏林奥林匹克球场,卡纳瓦罗以队长身份代表意大利队捧起了大力神杯。而在年终举行的各项颁奖典礼上,这名中后卫也频繁成为全场最受瞩目的大赢家。但是在20年前,这位如今风光无限的世界足球先生,只不过是那不勒斯俱乐部内的一名普通球童。

上世纪80年代的那不勒斯,正处于马拉多纳君临天下的年代。出生于那不勒斯的卡纳瓦罗,自然也将这位阿根廷足坛天皇巨星视为个人偶像。那不勒斯在1987年首夺意甲联赛冠军的那个夜晚,成为卡纳瓦罗童年回忆中最重要的时刻。当时俱乐部在夺冠之后举行了盛大的庆典,年仅12岁的卡纳瓦罗也以球童身份受到了邀请,使得他有机会与马拉多纳等球星一起庆祝这场历史性的胜利。

正是来自偶像的巨大感召力,使得卡纳瓦罗下定决心成为一名职业球员。在效力那不勒斯青年队期间,卡纳瓦罗一度出现在马拉多纳所擅长的中场位置上,直到17岁才开始改打后卫。在一场球队内部的比赛中,卡纳瓦罗曾经负责盯防马拉多纳,并且以极其凶狠的拼抢作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马拉多纳或许未必能记起眼前的这个年轻后卫就是当年与自己共庆胜利的球童,但他赛后还是对卡纳瓦罗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卡纳瓦罗在2006年取得的巨大成功,也充分验证了马拉多纳当年对他“必成大器”的预言。

卡纳瓦罗的经历在意大利其实颇具代表性,那些在各家俱乐部少年队参加训练的孩子们,经常会被要求在一些比赛中担任球童。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有机会提前体验正式比赛的紧张气氛,同时还能够经常获得与偶像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当这些球童日后成长为明星球员时,他们儿时的这段经历往往会成为媒体热衷于发掘的趣闻。

卡萨诺成名之后,就有意大利媒体找出了一张他在1995年与罗伯特・巴乔合影的照片。当时罗伯特・巴乔跟随AC米兰客场挑战巴里,当他在第64分钟被替换下场时,场边的一名金发球童立即上前要求合影。巴里当地的一名摄影师及时捕捉到了这一镜头,照片中的罗伯特・巴乔一脸茫然,小球童则是满脸稚气。时隔多年之后,当这位摄影师重新找出这张老照片时,才意识到这名球童正是如今已经是意大利国脚的卡萨诺。这样一张同时汇聚意大利新老两代“9号半”球员的照片,曾被不少媒体赋予两人进行交接班的特殊含义。但至少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巴里小球童”的职业成就还是远远及不上“忧郁王子”。

球童射手薪火相传

无独有偶,英格兰足坛也经常上演球童成长为球星的故事。尤其在英格兰队的锋线上,更是不断涌现出从球童成长为优秀射手,呈现出一种“薪火相传”的美丽传说。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基冈是英格兰足坛最优秀的一名射手,曾经两度荣膺欧洲金球奖。1984年,当基冈宣布退役时,他曾效力的纽卡斯尔俱乐部在圣詹姆斯公园球场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告别赛。在参加这场比赛的球童中,有一个名叫希勒的孩子,当初人们可能没有想到他会在日后名满天下,成为英格兰队主力射手。

在成为英格兰队的主力射手之后,希勒仍然忘不了自己当初参加基冈告别赛的场景。希勒自己也承认:基冈最后乘坐直升飞机离开圣詹姆斯公园的盛况,更是对他造成了震撼性的影响。或许正是由于基冈对其的巨大影响,当希勒在1996年夏天告别布莱克本时,他并没有选择实力更为强大的曼联,而是选择投奔纽卡斯尔,因为这支球队当时的主教练正是基冈。

大师风范的传承总是在不断上演。青出于蓝却胜于蓝的球星们也让人感受到欣慰。曾经受到基冈巨大影响的希勒,同时也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不断地影响着后人。当希勒在南安普敦刚出道时,一个名叫菲利浦斯的球童经常向他请教射门的诀窍。作为报答“老师”的一种方式,菲利浦斯总是主动为希勒擦拭球鞋。我们现在无从得知菲利浦斯的擦鞋手艺究竟如何,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的确继承了希勒的精湛射术。1999/2000赛季,菲利浦斯为升班马桑德兰打进了30个进球,从而获得了联赛最佳射手。他在那个赛季的表现,甚至超越了自己的“老师”希勒。

基冈、希勒以及菲利浦斯,都曾经在英格兰队的锋线上占据主力位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球员或已经宣布退役,或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在英格兰队,风头最为强劲的当属来自曼联的天才少年鲁尼。有趣的是,鲁尼在成为职业球员之前同样有过担任球童的经历。

回顾鲁尼第一次担任球童的经历,那个时间出现得并不久远。1997年利物浦与埃弗顿之间的默西塞德德比战中,当时年仅12岁的鲁尼就担任着球童的角色。在此后的3年时间内,鲁尼一直在俱乐部做球童,甚至还扮演过俱乐部的吉祥物。对于鲁尼来说,他可以得到在现场免费观看比赛的机会。在当时效力埃弗顿的球员中,令鲁尼最为欣赏的是瑞典名将林帕,尤其是林帕出色的盘带技巧,更是成为鲁尼自己在训练时模仿的对象。鲁尼在回忆这段特殊的时光时,也充满怀念地感叹:“那的确是非常美好的日子,免费看球的时候我不但学会了怎样捡球,更学会了敬业精神,当然,最宝贵的还是可以近距离观看我心仪的球星的精湛技术,我在模仿中学到了很多。”

时至今日,鲁尼已经成为英格兰乃至整个欧洲足坛最炙手可热的锋线新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今的鲁尼在赛场上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在不断激励其他球童的上进心。鲁尼已经成为其他球童的模仿、学习的榜样。或许在多年之后,我们又可以看到球星群体中升起新的“鲁尼式”球星。新一代的英格兰国脚在成名之后宣布,自己在童年时也曾有过以球童身份在现场观摩鲁尼比赛的经历。

球童“破门”得分

球童引人关注的方式,其实并不只有日后成长为职业球员这一种。虽然在场边捡球的工作看似简单,但是在某些比赛中,球童的表现还是有可能影响到场上的氛围,甚至改变比赛的最终结果。

2005年在荷兰举行的世青赛中,巴西青年队与德国青年队在四分之一决赛中相遇。双方在90分钟内战成了1:1,在接下来的加时赛中,巴西青年队率先打进一球。面对落后局面,德国青年队主教练斯基贝显得十分急躁,在加时赛的最后时刻,当球被巴西球员解围出界之后,斯基贝嫌现场球童将球交还的速度太慢,自己从教练席冲到了球童身边,以一个近乎抢夺的动作拿走足球,然后迅速抛给正准备开界外球的德国球员。

在受到如此粗暴对待之后,荷兰小球童一度在现场显得不知所措。至于看台上的荷兰球迷,则对斯基贝的无礼举动报以响亮的嘘声。结果就在这种遭到现场观众抵制的氛围中,德国青年队最终以1:2的比分遭到淘汰。

如果说斯基贝从球童那里抢球的举动堪称无礼,那么法国队主教练多梅内克在输球之后归咎于球童的言论,也许只能用无赖来形容。在2006年10月举行的欧洲杯预选赛中,法国队在客场以0:1不敌苏格兰队。在赛后谈到这一冷门结果时,多梅内克埋怨现场球童需要承担不小的责任,认为由于他们将球掷回场内的动作太慢,从而影响到法国队的流畅进攻:“我对球童的表现很失望,他们让比赛节奏慢了下来,破坏了比赛的流畅性,否则结果绝对不会变成现在这样。”

特兰斯特勒默篇10

阿努拉德普勒:创世纪首都

距科伦坡东北方向205公里的阿努拉德普勒(Anuradhapura)始建于公元前5世纪,自公元3世纪起成为斯里兰卡有史可记的第一个首都。

让我们把历史的篇章翻到2300年前。印度阿育王的女儿僧伽蜜多来到斯里兰卡弘扬佛教,带来了当初释迦牟尼结跏趺坐7天7夜悟道成佛的那棵菩提树的一根枝干。这根枝干被栽种于阿努拉德普勒古城,如今依然枝繁叶茂。 络绎不绝的善男信女们身着白衣,在声声不息的诵经伴奏下与油灯缥缈的香火中,手捧莲花前来膜拜。滚烫的地面烘烤着我的双脚,眼前摩肩接踵且秩序井然的人潮,令我真切地感受到这棵菩提树是僧伽罗人的精神图腾。

“曾经的伯拉贞宫(Brazen Palace)原为九层,有供僧侣居住的900个房间。整座建筑由1600根石柱排成40个同心圆,石柱支撑着一个巨大的铜箔金色圆屋顶,故称为‘铜宫’。”我的导游Krish是僧伽罗人,博学的他对斯里兰卡历史颇有研究。望着眼前遗址残留的1600根石柱,我凭想象还原其曾经的辉煌。不远处伯拉贞宫的皇家浴池(Kuttam Pokuna)却保存完好,神奇的双水池荡漾着一池碧水,令人恍如隔世。

作为阿努拉德普勒的地标建筑,鲁梵伐利耶塔(亦称大塔)纯白色的大塔外形线条柔和,好似一颗巨大的水滴温柔地坠落地面,众多大象雕塑守卫着它的大门,庄亚肃穆;高70米,直径112米的杰特瓦纳舍利塔(Jetavana Dagoba)以红砖砌成,塔正面建筑上的雕塑造型柔和,姿态优美,面部表情生动活泼;而绿林掩映间矗立的外形酷似响铃的白色佛塔“睹波罗摩塔”,塔体虽然不大,但因其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销骨舍利,因而备受佛教信徒的崇拜。

被侵略,重夺回,再被侵,再夺回……阿努拉德普勒在一千年内多次重复着这样的命运,曾经的辉煌为后人留下了考古及建筑学上的奇迹:数量庞大的舍利塔,耸立的砖塔,古池塘,颓圮的庙宇。而那株屹立二千余年不倒的圣菩提树,见证了阿努拉德普勒曾经发生的一切。

波隆纳鲁沃:水利文明的先河

“不要让一滴雨水在被用于农业灌溉前白白地流入湖海。”我就是因为波罗迦罗摩巴忽一世这句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而对波隆纳鲁沃(Polonnaruwa)古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波隆纳鲁沃古城从公元10世纪到14世纪,是斯里兰卡王朝的第二任首都,历史短暂却辉煌。

斯里兰卡自古因一年雨旱两季,造成降水分配不均。波罗迦罗摩巴忽国王下令修建了两座水库与三座水坝,将降水先储存在水库内,待旱季再将水引入稻田灌溉。水利设施的修建使得波隆纳鲁沃的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提升,由一年一熟变成一年两熟,斯里兰卡成为那个时代的东方粮仓。此后又迎来了对外贸易黄金时代,斯里兰卡与中东国家和中国展开香料、宝石等商业往来。

在古城遗址,Krish讲王宫原有七层楼高,36米长,13米宽,被当地人叫做“千房宫”。 墙体是厚重的砖石结构,并采用错综复杂的几何形式。而此刻我的眼前只剩下三层楼高的两堵墙,布满青苔折射出岁月的厚重感。而在阳光照射的地方,墙内的红色砖石依稀可见。参观议会厅遗址,想象中国王与众爱卿商议国事,头等大事解决民计民生的防旱抗洪。石栏上的石狮子霸气侧露,因为僧伽罗人认为自己是狮子的后代。姿态各异的大象浮雕镌刻在檐壁上,精美绝伦。不远处引人注目的石书9米长,1.5米宽,厚40 - 60厘米不等,重25吨,是斯里兰卡现存最古老的石刻碑文。

如果说皇宫遗址沧桑颓败,那么伽尔寺石庙(Gal Vihara)则令人震撼。寺庙以整块巨石就地取材,一石三佛,一卧一坐一立。卧佛表现释迦牟尼涅,坐佛表现其悟道后的大智大觉,立佛中表现佛祖慈悲济世。眼前站立的佛祖手交叉胸前,头顶发髻,双耳长可及肩,笑容神秘。这些斯里兰卡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从另一个侧面展示出波隆纳鲁沃曾经的辉煌。

康提:最后的王朝之都

最后的王朝之都康提,是僧伽罗人心中的“圣城”,缘于佛牙寺的光芒万丈。

相传释加牟尼圆寂后有两颗灵牙舍利留在人间,一颗传到斯里兰卡,一颗传到中国(现保存于北京的佛牙塔)。公元326年印度战乱,羯陵伽国王派女儿和女婿将佛牙运送出境。智勇双全的公主把佛牙藏在发饰中,才得以抵达斯里兰卡。自此,供奉佛牙的佛牙寺在斯里兰卡人民的生活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因为佛教徒们相信,敬佛牙如同敬佛祖。

我们来到达佛牙寺,但见虔诚的佛教向佛祖敬献鲜花,口中默默呢喃。嘉殿有专人击鼓诵经,僧侣们在祈祷冥想。Krish说佛牙寺一年到头香客云集,访客如织。特别是每年8月初举行的佛牙节庆典大游行(Esala Perahera),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嘉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