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时制十篇

时间:2023-04-01 06:34:55

夏时制篇1

夏时制的时间计算方法是:在标准时上加一个小时。例如,在夏令时的实施期间,东部标准时间的上午10点就成了东部夏令时的上午11点。夏时制,表示为了节约能源,人为规定时间的意思,也叫夏时令。

夏时令又称“日光节约时制”和“夏令时间”,在这一制度实行期间所采用的统一时间称为“夏令时间”。一般在天亮早的夏季人为将时间调快一小时,可以使人早起早睡,减少照明量,以充分利用光照资源,从而节约照明用电。各个采纳夏时制的国家具体规定不同。

(来源:文章屋网 )

夏时制篇2

【关键词】 半夏;,,炮制;,,历史沿革

摘要:通过查阅半夏炮制的文献资料,对其发展轨迹、炮制目的进行探讨,为开展半夏的饮片规范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半夏; 炮制; 历史沿革

Key words:Pinellia ternata; Preparation; History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 的干燥块茎,为中医临床上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因其味辛辣、麻舌而刺喉,具有“戟人咽”的刺激性,自古以来,半夏被列为中药的毒品,需经炮制后入药。为搞清半夏炮制的历史发展轨迹,了解其炮制目的,本文对半夏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对半夏的炮制沿革进行了探讨,为开展半夏的饮片规范化研究,提高其饮片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 历史沿革

1.1 唐代以前 半夏入药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篇[1]中的半夏汤,方中用“治半夏”以疗目不瞑,不卧,文中对“半夏汤”的用水、煎法、服法均作详细介绍,但对炮制方法未见记载。半夏的炮制方法最早可见于《金匮玉函经》,其中写到“不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 [2]。当时人们已认识到生半夏的毒性,需“汤洗”至“滑尽”,否则“戟人咽”[3]。晋・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也提出半夏需"汤洗去滑"[4]用,《雷公炮炙论》记载了具体的方法:“若修事,半夏四两,用捣了白芥子末二两,头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于中,洗三遍用之”,并指出炮制目的是“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5],选用白芥子和醋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白芥子利气豁痰,协助宣通痰气,醋消肿毒,以防药毒攻喉。《肘后备急方》卷七・治卒中诸药毒救解方中记载对半夏中毒的解除方法:“中半夏毒:以生姜汁干姜并解之”[4],从此以后半夏炮制时生姜常成为不可缺少的辅料。最先将生姜用于炮制半夏的是《刘涓子鬼遗方》,在其用以治疗金疮箭毒在肉中不出的“白敛散”方中有“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6]的记载,根据《汤液本草》中载:“方言熬者,即今之炒也”,所以,可以理解为姜炒法在此时期出现。以后大量医药文献中都记载了姜制半夏,具体制法各有不同。为什么用生姜而不用其他辅料?《本草经集注》中明确指出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3],可见,生姜主要是起到解毒的作用。

1.2 唐代 唐代,汤洗半夏仍是半夏炮制的主要方法,并出现了“汤泡”[7]法。此外,出现了“炮法”,如《备急千金要方》云:“若膏酒丸散皆灰炮之”[8]、“微火炮之” [8]。姜制半夏的方法中也出现了“姜汁炒”[9]的记载。

1.3 宋代 宋代,有关半夏的炮制内容有了较大的发展,进一步解释了半夏“汤洗”的原因:“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10]“有大毒,汤淋十遍,去涎,方尽其毒”[10]。炮制方法逐渐由单一的汤洗、浸发展至洗炒、浸炒、浸煮、煮炒等方法,加入的辅料也由单一的生姜扩展到其它的辅料。如“汤洗”后,再进行“麸炒黄色” [11]“生姜汁浸,麸炒令黄”[12]“面炒令黄色”[12]“米炒微黄”[13]“入猪苓同炒,令猪苓紫色”[13]“米醋煮令透”[14]“炒沙令热,炮,片切,用生姜汁、甘草浸焙”[15]等操作。另外,此时期还出现了半夏不采用“汤洗”法,直接用各种辅料及不同方法进行炮制,如“浆水煮,细切小片子,焙干”[12]、“同鹅梨汁、生姜 `自然汁熬成膏”[13]、“姜汁井水煮”[16]、“水浸作片,浆水雪水各半同煮,焙干”[16]、“酸浆浸,温汤洗”[10]、“酒浸,汤洗,麸炒”[13]、“姜汁拌晒”[17]、“陈菜油炒”[17]等。加入不同的辅料主要是为了满足临床的需要,《博济方》中坏涎丸就以“热酒荡一度,姜汁浸一宿”的半夏炮制品来配方[12];《圣济总录》中记载用以治疗留饮宿食不消而具有宽胸利膈、进饮食作用的郁李仁丸,半夏的炮制方法为“半夏六两去皮脐,浆水五升,生姜半斤切,甘草并桑根白皮各一两,银石锅内慢火煮干,再添热浆水二升煮干去余药只用半夏”[13],其中桑根皮泻肺气,生姜开痰,甘草缓和燥性,浆水抑其温性;《扁鹊心书》中的半硫丸可治胃虚,心腹胀满,呕吐痰涎等症,方中半夏“姜矾牙皂煎水炒”[18]。 现行《中国药典》中收载的清半夏(白矾制半夏)、姜半夏(白矾、生姜制半夏)源于此时期,《圣济总录》中记载的款冬花汤中的半夏“白矾水浸七日,焙干”[13]以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牛黄生犀丸中的半夏注明“白矾制”[19]等记载均同清半夏的操作相似,白矾性收而燥湿,可增强其燥湿化痰作用;另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记载“汤洗……白矾末沸汤浸,漉出……汤洗去矾……生姜自然汁于银盂中浸……”[19]为姜半夏的雏形,其中白矾燥湿,生姜开痰,协理脾湿痰饮不化。半夏制曲也始于宋代,首见于《小儿药证直诀》:“汤浸七次,切,焙干。用生姜三钱同捣成曲,焙干”[20],《女科百问》的缓息丹中记载半夏“汤洗七次,研成末,姜汁和;候干再为末,姜汁再和,共七八次,啜之,不辣为度”[21]。另外,还有记载将半夏曲“炒”[21]或“炙”[22]用。

1.4 金元时期这一历史时期,沿用了以前的“汤洗”“姜制”以及半夏曲“炒”的方法,出现了用“米泔浸”(小省风汤)[23]“皂角水浸”(小阿魏丸) [23]“香油炒”[23]“炒”(初虞世方)[23]半夏的方法,宋代出现的矾制法未见沿用。元・许国祯在《御药院方》中首次提到“法制半夏”[24]、“法制温半夏”[24]、“法制白半夏”[24]和“法制红半夏”[24]。“法制半夏”用以治疗咳嗽,采用半夏“汤洗去涎水,取生姜自然汁银石器内用文武火同熬”的方法,与现代的“法半夏”炮制方法不同。“法制温半夏”是将川升麻、丁皮、缩砂仁、草豆蔻仁五味药同半夏、白矾、酒密封四五日,不戟喉为好,晒半干,用麸同炒黄;“法制白半夏“采用”汤洗去脐,焙干再洗,如此七遍,以浓米泔浸,白矾水浸,焙干,以铅白霜又浸,浆水煮沸,焙干”的方法制作,用以治疗触冒感寒,能消饮化痰,其中白矾燥湿化痰,铅白霜消上膈热痰,米泔抑其温性,且助和脾;“法制红半夏” 采用汤浸焙制如法制白半夏,“用龙脑、朱砂为衣,先铺灯草约一指厚,排半夏于上,再以灯草盖一指厚,以煮豆焙之”,具有治风热、止咳嗽、清头目、利咽膈、消痰降气的功能。因此是内廷供奉御药,自属法定之方,故得法制半夏之名。

1.5 明代 各历史时期出现过的辅料和方法大多被沿用,如煮、浸、炒、焙、煨、炮等方法与姜汁、浆水、雪水、醋、皂角、米泔、面、白矾、酒、甘草、桑白皮等辅料搭配应用。并且又出现了多种新辅料及方法,如“吴茱萸同水煮干”(肉豆蔻丸)[25]、“用杏仁炒过,不伤胎气”(养胃汤)[26]、“白矾水,皂角,巴豆浸煮”[27]等。半夏曲有了很大的发展,半夏曲不再是简单的生姜和半夏末作曲,而是可以根据病情的需要,加入不同的药物制曲,如《本草纲目》中记载“痰分之病,半夏为主,造而为曲尤佳。治湿痰以姜汁、白矾汤和之,治风痰以姜汁及皂荚煮汁和之,治火痰以姜汁竹沥或荆沥和之,治寒痰以姜汁矾汤入白芥子末和之,此皆造曲妙法也”[28]。另外,本时期有半夏曲“姜汁、竹沥制”[29]的记载。

1.6 清代到了清代,应用较多的辅料有生姜、白矾、酒、醋等,另外又增加了几种新辅料进行炮制,如“同生姜片煮,晒干,桑叶煎汁泡透,又晒干,复用盐泡透,切片”[30]、“猪胆汁炒”[31]、“羌活生姜同煮,无白心为度”[32]、“姜汁青盐制”[33]等。另外,出现了“陈半夏”和“仙半夏”。《重楼玉钥》中记载陈半夏“九制者佳”[34];《本草纲目拾遗》[35]中记载了仙半夏,相传制法为仙人所传,故名仙半夏。有十余道工序,历时近四十天,先后加入石灰、白矾、皮硝、甘草、薄荷、丁香等辅料十七味药,半夏用行气药合制,俾利气顺痰下,经过反复浸泡,性质较纯,适于体虚患者。另外,在多部典籍中半夏曲的各种制法得到更详尽的描述[36],并有"猪胆汁炒"的记载[37]。

1.7 现代目前全国各地的半夏炮制品主要有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苏半夏、仙半夏、宋(京)半夏、竹沥半夏、青盐半夏、半夏曲、醋制半夏、胆汁制半夏等十几种规格,2005年版的《中国药典》收载了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除收载上述三种外,还有半夏曲和麸炒半夏曲。全国各地的炮制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同一种炮制方法其具体的炮制工艺各地差异很大,如辅料用量,浸泡时间,是煮或蒸,时间多少等等。

2 小结与讨论

从半夏的整个炮制历史沿革来看,半夏入药的历史悠久,各个时代均有新的炮制方法出现。关于半夏炮制的目的,一方面是为降低毒性,以保证用药安全,古代学者已经对其作了详尽的阐述;另一方面,从宋代起开始用多种辅料与半夏共制,特别是明清时期,辅料种类更为繁多,采取各种辅料炮制是为改变半夏的药性,从而扩大半夏的应用范围,提高半夏的临床疗效。如经白矾水浸漂或煮后,长于燥湿化痰,而降逆止呕作用较弱;经生姜、白矾制后,善于止呕,以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经甘草、石灰水制后,偏于祛寒痰,同时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半夏炮制早期一般都采用“汤洗”的方法,洗时与水接触时间相对较短,损失的成分少,后来使用“汤泡”、“水浸”等处理方法,使半夏中成分的流失增多。当用多种辅料炮制半夏时,由于长时间浸泡(或煮),再用清水反复漂洗等工序,完全改变了半夏原有的性与味。古人赵学敏批评一些药商粗制滥造仙半夏,他说“……今药肆所售仙半夏,惟将半夏浸泡,尽去其汁味,然后以甘草浸晒,入口淡而微甘,全失本性……,是无异食半夏渣滓,何益之有”[35]。张寿颐也尖锐指出“于此物之制造,则百出而不穷,于是浸之又浸,捣之又捣,药物本真,久已消失,甚至重用白矾,罨罨悠悠,……”[38]。现行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有的地方采用汤煮、浸,然后弃去汁液,将会大量流失有效成分而影响疗效,生产上似应加以考虑。古人炮制半夏时需“汤洗去滑”,否则有毒,难道“滑”物为其毒性成分?有“热汤洗去滑”[3]、“冷水洗去滑”[39]的记载,“滑”物的性质到底如何?在有效成分和有毒成分以及二者有何关系尚不清楚的情况下,人们至今没有弄清“滑”是何物,有人认为是半夏中的粘液质[40]。

参考文献

[1] 刘衡如.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128.

[2] 张仲景.金匮玉函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86.

[3]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上海:群联出版社,1955:11.

[4] 葛 洪. 葛洪肘后备急方[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113.

[5] 雷 .雷公炮炙论[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6:97.

[6] 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1.

[7] 蔺道人. 中医外科伤科名著集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45.

[8]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5:10.

[9] 孙思邈.银海精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1.

[10] 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245.

[11]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714.

[12] 王 .博济方[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71.

[13] 太医院.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3064.

[14] 陈 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261.

[15] 朱 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3.

[16] 苏 轼,沈 括.苏沈良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55.

[17] 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M].浩然楼刻本,1717:19.

[18] 窦 材.扁鹊心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92.

[19] 太平惠民和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6.

[20] 钱 乙.中医儿科名著集成・小儿药证直诀[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41.

[21] 齐仲甫.女科百问[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76.

[22]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148.

[23] 朱震亨.丹溪心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9.

[24] 许国祯. 御药院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日本宽政戊午活字本,307.

[25] 朱 棣.普济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968 .

[26] 龚廷贤.寿世保元[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482.

[27] 楼 英.医学纲目[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448.

[28] 李时珍.本草纲目[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194.

[29] 缪希雍.先醒斋广笔记[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

[30] 陈士铎.本草新编[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155.

[31] 张 璐.本经逢原[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99.

[32] 孙望林.良朋汇集[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4.

[33] 张秉成. 本草便读[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47.

[34] 郑梅涧.重楼玉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22.

[35]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71.

[36] 汪 昂.本草备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26.

[37] 林琴.类证治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258.

[38]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l977:779.

夏时制篇3

【摘要】目的:分析半夏加工炮制与临床应用的关系。方法:采用复制法将净半夏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规定操作程序反复炮制。 结果:半夏经炮制后,能降低毒性,缓和药性,消除副作用。结论:经白矾水浸泡后,清半夏长于化痰,以燥湿化痰为主;经生姜、白矾制后,姜半夏善于止呕,以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经甘草、石灰制后,法半夏偏于祛寒痰,调脾和胃的作用。

【关键词】半夏;加工炮制;临床应用;毒性

半夏的不同炮制品,各具不同的功用。生半夏能使人呕吐,用于疮痈肿毒,湿痰咳嗽等证;清半夏以燥湿化痰为主,以治湿痰见长,用于湿痰咳嗽,痰热内结,痰热凝聚,咯吐不出等证;姜半夏则能以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喉痹瘰疬等证;法半夏偏于祛寒痰,同时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用于寒痰、胃有痰浊不得卧等证,也多用于中药成方制剂中。

1 半夏的炮制技术

(1)生半夏: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2)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的白矾水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白矾20kg。

(3)姜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清水浸泡至内无干,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凉至半干,切薄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

(4) 法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清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的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透,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每100kg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

2 半夏炮制饮片成分的关系

(1)半夏及其炮制品中总氨基酸的含量为清半夏>姜半夏>生半夏>法半夏。

(2)半夏及其炮制品中总生物碱含量为生半夏>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

(3)半夏炮制品中均含有较多的微量元素。姜半夏与生半夏相比,鸟苷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而其他炮制品的鸟苷含量则有较大幅度下降。

3 半夏的临床应用

(1)生半夏:辛温有毒,生用能使人呕吐,咽喉肿痛失音,一般不作内服,多外用,用于疮痈肿毒,常与天南星、草乌、狼毒同用,具有提毒散结、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痈疽肿硬,厚如牛皮,按之疼痛,代表方四虎散。据报道,生半夏具有抗癌的作用。

(2)清半夏:本品具有温燥之性,能燥湿化痰并止咳,为治湿痰的要药,常与陈皮、茯苓等同用,以增强燥湿化痰止咳的作用,主治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气机阻滞所致的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头眩心悸。代表方:二陈汤。若兼有寒象,痰多清稀者,可配温肺化饮之品,如细辛、干姜等;若见有热象,痰稠色黄者,则需与清热化痰药同用,如黄芩、知母、瓜蒌等。

(3)姜半夏:用于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半夏既能燥湿化痰,又能降逆以和胃。本品长于治疗寒饮呕吐,常与生姜同用,主治寒邪客胃,痰饮中阻,呕吐清水。代表方:小半夏汤。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呕吐,姜半夏作为主药随方配,效果也很好。用于胸膈痞满,常与柴胡、黄连、桔梗等同用,具有清热化痰,宽胸开膈的作用,主治少阳证具,胸膈痞满,按之痛。代表方:柴胡陷胸汤。用于痫症,常与天麻、贝母、全蝎等同用,具有涤痰熄风的作用,主治痰热内扰,忽然发作,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目斜口歪。代表方:定痫丸。用于喉痹、瘰疬,常与乳香、硼砂、轻粉同用,具有宣痹散结的作用,主治寒邪客于少阴,咽痛喉痹,或痰瘀交凝,结于颈项的瘰疬结核。代表方:香药丸。

(4)法半夏:用于胃脘满闷,常与砂仁、白术、茯苓等同用,具有和胃止呕的作用,主治胃寒气滞,不思饮食,呕吐酸水,胃脘满闷,如香砂养胃丸;用于风痰壅盛,常与天麻、防风、天竺黄等同用,具有化痰熄风的作用;主治小儿风痰壅盛,惊风,牙关紧闭,烦躁不安,如牛黄镇惊丸。

4 小结

综上,半夏的不同炮制品,各具不同的功用。生半夏能使人呕吐,用于疮痈肿毒,湿痰咳嗽等证;清半夏以燥湿化痰为主,以治湿痰见长,用于湿痰咳嗽,痰热内结,痰热凝聚,咯吐不出等证;姜半夏则能以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喉痹瘰疬等证;法半夏偏于祛寒痰,同时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用于寒痰、胃有痰浊不得卧等证,也多用于中药成方制剂中。但在临床应用中,由于对半夏的各种炮制品的使用不够重视,炮制单一,还存在相互代替、混淆使用的情况,药房大多只购进一种半夏,医生处方也单写半夏,对半夏的炮制品类别未加以注解说明,给药剂调配人员调配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甚至可能酿成医疗事故。鉴于以上问题,各级医疗机构应高度重视中药的炮制工作,尽可能地炮制、购进半夏的各种炮制品,以便临床依症选用。要进一步提高医药人员的业务素质,医生处方使用半夏时,应准确写明炮制品的类别;药剂调配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建立严格的查对制度,正确调配,避免不合理的代替。这样,才能发挥半夏及其各种炮制品应有的功用,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776

[2] 阴健等主编.《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学苑出版社,1993.264

[3] 叶定江主编.《中药炮制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8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夏时制篇4

关键词半夏;植株形态变异;遗传多样性;有效成分;驯化栽培

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又名麻芋头、麻芋子、天落星和野芋头等,为天南星科半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及东北、华北等地区[1]。半夏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材,也是重要的出口产品。随着半夏利用范围的不断扩展和市场价格的攀升,有关研究也较为活跃,同时也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1半夏植株形态变异研究

具有丰富的形态变异是半夏属植物的一个重要特点。生长于不同环境或同一生态环境的不同居群甚至同一居群的不同个体间,各种器官(包括根、球茎、珠芽、叶片、叶柄等)在形态上都存在着丰富的变异类型。其中以叶、球茎和珠芽的变异更明显。对叶和球茎的变异,较早的文献中已有较多报道。近年来,半夏珠芽变异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半夏珠芽变异主要表现在珠芽数量、珠芽着生位置和芽眼数量等方面。据赵忠堂等[2]研究,不同类型半夏形成的珠芽数量差异较大,以线形叶型半夏的珠芽数量最多,芍药叶型半夏的珠芽数量最少。半夏珠芽的多少与种茎大小呈正相关,即同一类型的半夏,种茎越大,形成的珠芽数越多,珠芽在产量中所占比例也越大。还有一类无论是叶柄还是叶端均不结珠芽的“新居群”,经移栽试验和原分布地考证,该类半夏遗传性状稳定。

半夏珠芽正常着生位置在叶柄下部内侧,但有的半夏在叶端也可着生1枚珠芽。据彭延弟等[3]观察,叶端着生珠芽的多为野生的芍药型半夏;在椭圆至披针型和竹叶型半夏偶尔也有,但这类半夏遗传性状不稳定。正常情况下,1枚半夏珠芽上只有1个芽眼,但有时也可见到双芽眼或多芽眼,是由于在珠芽一侧出现疣状突起所致。

对半夏珠芽形态变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半夏种内各类型间的演化关系,也有助于弄清半夏属各种间的系统关系。郭巧生等[4]曾将珠芽变异与其他性状相结合,对主要引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15个半夏居群的16个主要形态性状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将15个居群分成4个类型,即叶柄上均具双珠芽但叶型和块茎形态变异较小的双珠芽型、叶柄上只着生单珠芽但叶型和块茎形状变异较大的普通型、叶柄上具单珠芽但着生位置较低且块茎呈钜圆形的长茎型和叶柄上具单珠芽但居群内常有双珠芽个体出现的复合型。这对于半夏的生物学特性及遗传种质差异等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2半夏遗传多样性研究

半夏是一个广布种,具很大生态幅,遗传差异十分明显。据Shoyama等报道,半夏种内各群居普遍存在着染色体的复合多倍现象,不同群居的染色体数目为2n=28、72、96、104、108、115、116、118、128。染色体数目的丰富变异决定了半夏的遗传多样性。开展半夏遗传多样性研究,对于半夏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但其研究的难点在于找到有效的分析方法。

近年来,借助同工酶技术进行半夏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工作日渐增多。张袖丽等通过分析安徽产半夏属的滴水珠、鹤落坪半夏、虎掌及半夏3个居群共6个分类群植株的叶和球茎的EST 、MDH、ADH、SOD同工酶,认为叶和球茎中EST、MDH的谱带在几者之间都有相互区别的特征,可以作为鉴定原植物及其产地的生化指标。郭巧生等[6]对栽培在同一生境下的16个半夏居群同一生长期叶片中酯酶(E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谱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EST和SOD同工酶谱在各居群间甚至同一居群内,除少数共有的特征谱带外都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Choi等利用电泳技术研究了半夏愈伤组织中可溶性蛋白质和EST同工酶谱型,结果表明由于外植体(花茎、叶脉间和次微管区组织)的不同,电泳谱型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同时发现谷草转氨酶(GOT)和过氧化物酶(PER或POD)2种同工酶的谱型随培养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共有的特征性谱带可认为是相互之间具有共同起源的基因表现,而不同的谱带说明各自在特定的生长环境或不同的进化过程中已发生了趋异分化。

但以同工酶技术分析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即使在半夏的同一居群内,不同个体间也存在着差异;进行同工酶分析时只能以某一类型或某一居群的部分个体为对象,采用计算相互之间的遗传一致度或相同值,甚至直接比较酶谱,显然都缺乏代表性。因此,有研究者认为,采用计算酶谱频率的方法从群体水平比较居群之间的异同,其结果可能要可靠得多。同时,对于多性状的比较分析如采用传统处理办法常会遇到性状的取舍问题,也会影响分析结果,而运用模糊聚类分析的办法更有利于对种内复合体的分类作出客观评价。

郭巧生等[7]还通过对不同半夏居群化学成分的比较来为半夏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栽培在同一生境下的6个半夏居群间β-谷甾醇、缬氨酸及精氨酸含量存在很大差异;他们还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16个半夏居群生长节律进行了连续2年的平行比较观测,认为半夏各居群在出苗、展叶、抽薹及倒苗期等方面存在差异。认为这种生长节律方面的差异也可以作为判断不同居群遗传差异的参考依据[8]。

此外,从遗传多样性研究所用的材料看,有观测认为,半夏种内各居群的性状分化除营养器官有很大变异外,生殖器官的变异也较大,实际上后者比前者更具有分类价值。

3半夏有效成分研究

半夏有效成分比较复杂,主要为生物碱、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氨基丁酸、半夏蛋白、β-谷甾醇、葡萄糖苷及尿黑酸等。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将直接反应半夏作为中药材的品质优劣。季文兰等[9]对狭叶半夏和竹叶型半夏的氨基酸含量测定表明,狭叶半夏的总氨基酸含量高于竹叶型半夏,而且具有一定镇咳祛痰活性的天门冬氨酸的含量也是狭叶半夏高于竹叶型半夏,这可作为狭叶半夏的品质优于竹叶型半夏的重要依据。魏淑红等[10]采用重量法和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表明,狭叶半夏的总生物碱含量高于普通半夏,这也从一个方面反应了狭叶半夏品质优于普通半夏。白权等对川产半夏的总生物碱、β-谷甾醇和鸟苷3种化学成分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栽培半夏和野生半夏总生物碱含量差异较大,即使是同一地区所产半夏,总生物碱含量也有高低之分;栽培半夏与野生半夏β-谷甾醇含量分布较为一致,但不同产地半夏β-谷甾醇含量有差异;栽培半夏鸟苷含量高于野生半夏。于超等研究认为,野生半夏的生物碱含量普遍高于栽培品种。曾建红等还研究半夏不同采收期总生物碱含量的动态变化,认为不同采收期半夏的总生物碱含量差异显著。

半夏蛋白是一种植物凝集素,具有抗肿瘤、抗生育等重要的生理作用,Tao等将半夏蛋白结晶后,经X射线衍射得出该蛋白的立体构象,发现这种蛋白富含β-sheet及少量的α-helix结构。Shen和王克夷等从三叶半夏分离出的结晶半夏蛋白具有凝集和致有丝分裂的活性,同时也是一种毒素,具种系和细胞类型特异性,能够将细胞穿孔,形成离子通道。Kurata等通过凝胶电泳和层析,从天然半夏球茎球蛋白组分离出了一种名为6KDP的糖蛋白,通过定量分析技术(EIA)测得其总含量为5.75%~8.30%,是半夏球茎中主要的蛋白质之一,并且认为该糖蛋白含量的高低可作为半夏球茎定量分析的一个标准。

此外,张科卫等还研究半夏药材中的脂肪酸成分,发现半夏药材中含有较多不饱和脂肪酸。但由于半夏有效成分十分复杂,除上述主要成分外,对其他有效成分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4半夏驯化栽培进展

随着半夏野生资源日趋枯竭,半夏的人工驯化栽培成为必然。但人工栽培的问题是种源缺乏,繁殖系数低,同时易感染病毒病,药材质量不稳定。近年来,利用植物器官(茎、芽、根、胚和毛状根等)培育和生产植物产品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组织培养一步成苗法为半夏无性系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撑。一步成苗法再生周期短,繁殖系数和再生频率高,并能保持半夏原种特性,可作为半夏快速繁殖的有效途径,直接应用于生产。目前,选用半夏球茎、珠芽、叶片、叶柄等作外植体,都成功实现了组织培养的一步成苗。袁燕东等认为,半夏组培试管苗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均明显优于珠芽与种子,它可以越过半夏的“幼年期”而直接到达“成年期”,并且它比“成年期”的珠芽还具有优良特性。因此,在半夏紧缺时,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快速繁育组培试管苗,在生产上有重要意义。

半夏的人工驯化栽培也受到重视。山东、安徽、四川等在半夏的人工栽培方面都有较成熟的经验,有的已形成了较完善的成套栽培技术。如在播种和田间管理,包括除草、控水、追肥、培土、遮荫和摘蕾等方面都有较为规范的技术规程;在主要病虫害识别和防治、倒苗预防和球茎防烂等方面都已取得一些经验。张明等还将栽培半夏和其栽培所用的土壤用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测定,分析了栽培半夏中的重金属含量与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关系,对防止人工栽培半夏的品质劣化有积极意义。何道文等[11]还对种茎质量与半夏生长特性和块茎收获量关系进行了研究。

5半夏炮制技术及真伪辨别研究

半夏作为中药材应用,必须根据不同用途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半夏炮制的最主要目的是祛毒存性、减毒增效。衡量半夏炮制品质量优劣的依据是药理功效的强弱和毒性、刺激性的大小。常用的半夏炮制品有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等。王潮奎等[12]研究了半夏炮制过程中加矾量、加热方式与所炮制饮片质量和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半夏加热加压30min和经8%白矾溶液浸制均可使半夏的麻辣味消除,且水浸出物量增加。高昌琨等通过小鼠扭体试验和家兔眼结膜致炎反应试验,认为不同半夏炮制品对动物黏膜的刺激性大小为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赵典刚等认为半夏解毒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以熟半夏的炮制方法简捷、工艺流程数据化、生产成本低,能较好地适应中药现代化发展要求;同时不需要白矾等传统辅料,能有效地防止Al3+对炮制品的污染。邓然兴等认为,采用蒸制法姜半夏,可以克服传统炮制工艺中存在的系列缺点。杨玉琴等还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半夏炮制品中的微量元素,结果显示:生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清半夏含有较多的微量元素,生半夏炮制后,镁元素的含量剧增。因此,如何将传统的中医临床用药理论和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不断进行工艺革新和制定炮制规范是半夏开发利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药用半夏正品是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但由于半夏资源短缺,在医药市场上以其他植物充当半夏的情况时有发生。据报道,全国至少有3属12种植物作为半夏代用品使用,充当半夏的植物主要有水半夏、白附子、山珠半夏、狗爪半夏等;在黑龙江发现以紫茉莉根茎处理后充当半夏片,其形态特征与正品极其相似;还有以幼天南星经过蒸煮伪充半夏食用的情况。因此,人们对半夏的真伪的鉴别也进行一些相关研究。

伪品与正品半夏尽管有一定相似之处,但通过性状鉴别、显微特征、层析法鉴别包括薄层色谱法和纸层色谱法等办法均可区别。如半夏与水半夏除在外观形态上有明显区别,可通过性状鉴别、显微特征鉴别以外,也可以通过层析法等方法鉴别。吴皓等通过试验发现,半夏药材的鉴别成分次黄嘌呤核苷为一核苷类成分,该成分水溶性强,对热稳定,且仅在半夏药材中含有。刘玉萍等采用PCR直接测序技术测定半夏及其伪品的18S r RNA基因序列并作DNA序列变异分析认为,在采用传统生药学手段难以鉴别半夏正品与混淆品的情况下,通过DNA测序这一高效准确的DNA分析方法可在分子水平上解决半夏真伪鉴别问题。将DNA分子技术引进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是今后中药分析的一个发展新方向。

6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药志(第2册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2] 赵忠堂,吴在军,张来启,等.半夏球茎与珠芽的生长状况研究[J].基层中药杂志,2001,15(3):22.

[3] 彭延弟,李光胜.半夏植物形态变异的观察与研究[J].基层中药杂志,2001,15(5):30.

[4] 郭巧生,贺善安.半夏种内居群形态变异的模糊聚类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7,6(3):29-34.

[5] 陈家宽,杨继.植物进化生物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6] 郭巧生,沈文飚,刘丽,等.半夏种内不同居群酯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酶谱特征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1,10(2):42-46.

[7] 郭巧生,段金廒,贺善安.半夏不同居群3种化学成分的动态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5):296-299.

[8] 郭巧生,贺善安,刘丽.半夏种内不同居群生长节律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40):233-236.

[9] 季文兰,杨权海.不同种质半夏氨基酸含量测定[J].时珍国医国药研究,1997,8(6):554.

[10] 魏淑红,彭正松.狭叶半夏和普通半夏总生物碱含量比较[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3,17(2):19-20.

夏时制篇5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742500)

摘要:甘肃省西和县地理环境较为复杂。该地土壤湿润、肥沃、深厚,富含钾元素,为半夏生产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土壤营养条件,并具有独特的产业化发展。通过深入产地研究半夏的基本特征,分析半夏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学作用,阐述了西和半夏的药用价值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提出了西和半夏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产区产业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 :西和半夏;化学成份;半夏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R2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500(2015)01-0057-04

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5~40cm;地下块茎球形或扁球形;芽的基部着多数须根,叶基生具长柄。2年生以上为3小复叶,小叶片椭圆至披针形;叶柄下部内侧着生一卵形珠芽;花雌雄同株,肉穗花序顶生,佛焰苞绿色或绿紫色,花期4~7月,果期8~9月。半夏为浅根性植物,喜肥,原多野生于潮湿而疏松肥沃的沙壤上或腐殖土上。喜温和、湿润气候和荫蔽环境,怕干旱,忌高温。夏季宜在半阴半阳环境中生长;土壤含水量在20%~40%时生长较为适宜,干旱缺水易倒苗;随生长环境的变化,1年可倒苗1~3次。甘肃省陇南市所产西和半夏具有个大、色白、形圆、质坚、粉性足、药用成分高等特点。

1半夏的化学成分

1.1生物碱类

生物碱是半夏块茎生理活性的主要物质,具有止呕、镇咳、祛痰、降压、降脂作用,以及抗肿瘤和提高记忆之功效。但文献中关于半夏生物碱的分离报道很少。1997年学者丸野正雄[1]报道分离出胸苷。2003年吴皓[2]等在寻找和确定半夏药材中的鉴别成分时首次分离出次黄嘌呤核苷。

1.2刺激性成分

目前,关于半夏刺激性成分是何物质说法不一。最初国外学者认为半夏的刺激性成分是2,5-二羟基苯乙酸及其苷、L-脯氨酸-L-缬氨酸和原儿茶醛、3,4-二轻基苯甲酸及其苷。2006年钟凌云[3]等采用家兔眼刺激实验方法证明了生半夏中的草酸钙针晶为半夏的刺激性成分。

1.3挥发油类

王锐[4]等采用自制的同时蒸馏-萃取装置提取中药半夏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分离,质谱鉴定出茴香脑n(Aethole)、柠檬醛(Citral)、3-乙酰氨基-5-甲基异恶唑(3-acetyl-amino-5-methylisoxazole)、丁基乙烯基醚(Buthylenether)、3-甲基-二十烷(3-Methyleicosa)、棕榈酸乙酯(Ethylpalmitate)、1-辛烯(1-Octene)等65个挥发油成分。

1.4有机酸类

吴皓[5]等在对半夏醇提物的分离提取过程中得到的水溶性成分主要有琥珀酸、棕桐酸等有机酸。张科卫等研究半夏药材中的脂肪酸成分,通过对甲酯化样品进行GC-MS分析,质谱图用NBS谱库检索,从而鉴定出亚油酸(Linoleicacid)、十六烷酸(Hexadecanoicacid)、8-十八碳烯酸(8-Octadecenoicacid)、油酸(Oleicacid)、9-氧代壬酸(Nonanoicacid,9-oxo-)、十五烷酸(Pentadecanoicacid)、9-十六碳烯酸(9-Hexadecenoicacid)十七烷酸(Heptadecanoicacid)、硬脂酸(Octadecanoicacid)、11-二十碳烯酸(11-Eicosenoicacid)、花生酸(Eicosanoicacid)、10,13-二十碳二烯酸(10,13-Eicosadienoicacid)、山酸(Docosanoicacid)等脂肪酸。

1.5氨基酸类

李先端[6]等利用835-50型氨基酸分析仪进行测定,发现半夏中含有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等16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人体必须氨基酸。

1.6蛋白质类

陶宗晋[7]从半夏的鲜汁中分离出了分子量为44000的半夏蛋白,该蛋白不仅能凝集红细胞,还能凝集其它类型的细胞半。半夏主要含有Al,Fe,Ca,Mg,K,Na,Ti,Mn,P等18种无机元素;国内外文献也曾报道半夏含有Pb,Cu,Zn等元素。

2半夏的药理学作用

2.1抗肿瘤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对半夏的研究已表明半夏具有确切的抗肿瘤作用。陆跃鸣[8]等观察5种半夏总生物碱对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K562)抑制作用。以体外培养肿瘤细胞的方法证明了半夏总生物碱能损伤悬浮生长的K562细胞形态,抑制其增殖。郑国灿[9]等在人结肠癌细胞(HT-29)、直肠癌细胞(HRT-18)和肝癌细胞(HepG2)培养液中加入半夏酒精提取液,培养72h并观察各癌细胞的增殖率、杀伤率及肝癌细胞形态变化。用小白鼠肉瘤细胞(Sarcoma-180)制成小白鼠腹水模型,每天用半夏酒精提取液灌胃并观察小白鼠的生存时间。用Sarcoma-180细胞制成小白鼠荷瘤模型,连续每天用半夏酒精提取液灌胃15d,观察瘤体生长腹水模型小白鼠的生存时间,发现能抑制荷瘤小白鼠瘤体生长。

2.2祛痰镇咳作用

张科卫[10]等以氨水致咳模型、酚红祛痰、家鸽呕吐实验检测半夏的总游离有机酸的作用,结果证实,半夏中含有的总游离有机酸具有止咳祛痰的作用。以酚红冲洗法、氨水引咳法测定半夏水、醇提取物的作用。药理研究证明,四川南充及其他有关产地半夏均未见明显祛痰作用,而均有明显镇咳作用。就镇咳作用而言,水提物明显强于醇提物,野生半夏明显优于栽培半夏。

2.3镇吐作用

半夏能激活迷走神经传出活动而具有镇吐作用。半夏能显著升高猫的阿扑吗啡最小催吐量,能抑制犬硫酸铜或阿扑吗啡所引起的催吐,其有效成分为水溶性的葡萄糖醛酸衍生物和水溶性苷。半夏的各种制剂经灌服或皮下给鸽、犬、猫等,发现对阿普吗啡、洋地黄、硫酸铜引起的呕吐都有止吐作用,其有效成分为生物碱植物甾醇及L-麻黄碱[11]

2.4对胃肠道的影响

刘守义[12]等研究了半夏水煎醇沉液,发现能抑制胃液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降低胃液总酸度和游离酸度,对急性粘膜损伤有保护和促进修复作用,对消炎痛型、幽门结扎型、慢性醋酸型溃疡有显著的防治作用,对水浸应激性溃疡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研究表明,生半夏能明显促进小鼠胃肠道的运动,对正常大鼠的胃分泌功能显示出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胃蛋白酶活性的作用。对鼠的胃粘膜损伤程度较大。而姜矾半夏、姜煮半夏灌胃却可减缓胃肠运动,对胃蛋白酶和PGE2的含量均无明显影响,胃粘摸损伤程度轻。这说明姜制半夏不仅可以消除生半夏对胃肠粘膜的刺激,同时又能拮抗生半夏加速胃肠运动导致的吐泻而起到一种和胃降逆止呕的功效。清半夏醇提取灌胃,能拮抗蓖麻油和番泻叶引起的小鼠腹泻。

2.5抗早孕作用

陶宗晋等从半夏中分离出半夏蛋白,并认为半夏蛋白是半夏中抗早孕的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之一。给怀孕小鼠皮下注射250g/只半夏蛋白,50%小鼠发生流产,注射后无小鼠死亡,当剂量达到30mg/kg时,100%鼠发生流产。聂克[13]等报道,给兔子宫内注射半夏蛋白500g,其抗着床率达100%。其机理可能是由于半夏蛋白结合了母体或子体细胞膜上的某些糖结构,改变了细胞膜的生物学行为所致。

2.6其他作用

半夏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镇痛、镇静催眠作用,能预防造影剂副反应,还能解毒、抗真菌、抗炎、降低眼内压等。半夏中的谷甾醇对氧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从半夏挥发油中分离出的茴香脑具有促进骨髓中粒细胞成熟,提前向周围血液释放,可用于白细胞减少。

3西和县半夏产业的发展

3.1发展中的问题

3.1.1种茎缺乏

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半夏由野生变为家种的历史不长,生产中长期依赖采挖野生半夏块茎作种用,致使近年来半夏品种混杂退化,品质下降,病害严重,野生资源濒临枯竭。目前广大药农所用的半夏种茎,基本上都是由当地的半夏专业合作社从外地调入采挖的野生种茎。因此建立异地良种繁育基地,解决种茎紧缺成为西和半夏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3.1.2资金匮乏

目前每千克半夏种茎种子价格为30元以上,每亩需要400~500千克,半夏种植资金投入大。西和县属于贫困山区,药农种植半夏,需要向银行贷款买种茎、肥料及农药,但是贷款难、贷款利息高、手续繁杂。药农有不重茬的种植习惯,川坝河谷的地块已基本种遍,现在药农大多已改为半山田地种植,这就带来了半山地块浇灌难,药农多购买小型提灌设施,这就需要分级提灌,且费时,费力,半夏急需灌水时得不到灌溉。

3.1.3栽培技术落后

半夏种植过程中,有一部分药农存在着生产技术原始,粗放,疏于管理的现象。西和县长期种植半夏,农民掌握了半夏种植的基本方法,但对影响半夏生长的栽培因素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大多数农户对病害束手无策,直接影响了群众种植半夏的积极性。

3.1.4收获方式落后

目前西和半夏的采收基本是采取人工采挖的方式,采收效率极低,造成半夏种植成本增加。有人曾采取过机械采收,但易造成半夏块茎损伤,影响半夏成品的商品品质。急需解决半夏机械采收设备的改进,减少半夏的种植采收成本。

3.1.5轮作倒茬困难

在西和县半夏种植适生区,5年内不能重茬种植,有的药农甚至10年内都不想重茬种植。主要原因是重茬带来的烂苗、死苗现象严重,产量下降。土地不能重茬的原因,分析起来可能有重茬土壤中病毒、真菌或细菌引起,也可能是土壤中营养元素的缺失,或由于土壤中存在半夏生长过程中分泌的某种毒素。但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需要专家和有关部门尽快解决。

3.2发展思考

对于西和半夏的种植,在选地与整地方面,为了减少土壤带菌量,应选择从未种过半夏或5年来未种过半夏且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无污染的田块。前茬以油菜、小麦为宜。生产地应选择远离工矿区1000m以上,避开医院和生活污染源2000m以上。环境应符合国家相应标准;空气应符合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土壤应符合土壤质量二级标准;灌溉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科学施肥时,应以高温堆沤的农家肥为主,配以草木灰。亩施农家肥5000kg以上,或磷二铵20kg,整地时作基肥一次施入。生长中期适当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与尿素,同时可喷锰、铁等微肥。合理密植,按照270~300粒/m2的播种量,用种量为400~500kg/亩,亩保苗在18万~22万株。播种方式以条播为好。在小畦内开宽10cm、深6cm的种沟,将种茎均匀撒入沟内,株距2cm左右。沟间距一般15cm左右。播种时间方面,西和县半夏现以春播为主,播种期视海拔高度与地形而定,海拔1600m地区,一般在惊蛰时期(3月上中旬)以土壤解冻时播种;播种时土壤湿度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以上。以确保块茎的萌发与出苗。春季播种后,在半夏地表覆盖麦秸遮阳、保墒、防草。田间管理方面要及时松土除草。遇旱时,于早晚阴凉时灌溉。5月下旬至6月下旬要控制灌水,促使半夏地下部分充分发育,防止地上部分生长过快,提高抗旱耐热能力。雨季遇涝需及时排水,以防烂根。及时追肥培土,追肥时可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和尿素,也可将农家肥和尿素以5kg/亩拌匀撒入沟内,并把行间的土培在半夏苗上,以刚好盖住珠芽为度。

做好病虫害防治。实行轮作倒茬能够有效降低半夏本身分泌物造成的毒害,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病害发生严重地块应与粮食作物倒茬4~5年后才能再次种植半夏。土壤灭菌时,应在播种前结合整地采用多菌灵、百菌清等杀菌剂与辛硫磷、克螨特等杀虫剂进行土壤杀菌灭虫。播种前对种茎进行挑选剔除有病斑、霉变、腐烂的种茎,用1∶1∶100的波尔多液或50%的多菌灵800~1000倍液浸泡种茎2h,晾干备播。合理施肥,禁止把带有大量病菌的未腐熟农家肥直接施入田中,以免造成土壤污染。科学排灌,不要选择低洼易积水的地块种半夏,严防积水受涝。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后用5%石灰水处理病穴,也可浇灌根部消毒。在发病严重时,可适当选用无机矿物类杀菌剂进行防治。

西和县半夏采用的是用珠芽和块茎繁殖,在当年或第二年即可收获,一般在8月中、下旬叶片发黄时采挖。采挖时将半夏挖出,翻在一边细拣,并按大、中、小分开加工。把需加工的半夏放在筐内或编织袋内进行浸泡、剥皮、漂洗,也可用半夏脱皮机去皮,洗净后晒干或烘干,即为生半夏。半夏收获后应及时加工,不能存放,否则难以去皮。每3~4kg鲜半夏可加工1kg干品,以个大、去净皮、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使用干燥、洁净、无异味,对半夏质量无影响、可降解或回收的材料,如麻袋、编织袋等对半夏进行包装。

参考文献

1丸野正雄.ActivepriciplesofPinelliaetubeandnewpreparationofcrudedrug.JournalofTrationalMedicines,1997,14

(2):81.

2吴皓,李伟,张科卫,等.半夏药材鉴别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9):836-839.

3钟凌云,吴皓,张科卫,等.生半夏中草酸钙针晶的刺激性作用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0):1706-1710.

4王锐,倪京满,马蓉.中药半夏挥发油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8):457-459.

5吴皓,张科卫,李伟,等.半夏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3,34(7):593-594.

6李先端,胡世林,杨连菊.半夏类药材氨基酸和无机元素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1990,15(10):37-38.

7陶宗晋,徐琴钰,吴克佐,等.半夏蛋自的分离、结晶、生物活力和一些化学性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81,13

(1):77-82.

8陆跃鸣,吴皓,王耿.半夏各炮制品总生物碱对慢性白血病细胞(K562)生长抑制作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5,11(2):54-85.

9郑国灿.半夏提取液的抗肿瘤性研究[J].四川中医,2004,22(9):9-11.

10张科卫,吴皓.半夏中总游离有机酸的作用研究[J].南京中医大学学报,2001,17(3):159-161.

11肖培根.半夏新编中药志(第1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12刘守义,尤春来,王义明.半夏抗溃疡的实验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3,19(1):42-45.

夏时制篇6

在历史上,民族与国家从她们诞生伊始就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民族的伟大每每表现为她所在国家的灿烂辉煌。绵延不断的悠久中国历史表明,民族类型是由国家形态结构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国家形态结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民族类型。中国的国家形态结构经历了由距今五千年到四千年前的黄帝――尧舜禹时代的单一制的“部族国家”,发展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的“华夏民族国家”,再发展为秦汉以来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此相对应,中华民族在其形成过程中也经历了“部族――华夏民族――汉民族――中华民族”的演变。

1.部族与单一制的部族国家之关系。所谓部族,是历史上比部落更高层次的、更大范围的、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内部各部地理位置相连(起初各部分地理位置相连,其后某部亦可迁徙迁出)、带有血统特征(如姓族或族的谱系)的族共同体。部族既存在于原始社会的后期,亦存在于古代国家社会时期。原始社会后期的部族是由具有亲缘关系的各部落或酋邦或部落集团所组成;古代国家时期的部族可以建立部族国家。

从民族形成视角看,颛顼、帝喾、尧、舜、禹时期的国家属于部族国家。部族国家的特点是国家的民众或主体民众属于某一部族,也就是文献中所说的姬姓、姜姓、子姓、祁姓、姚姓、嬴姓等姓族。因而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血缘关系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有时国君之名与部族之名可以重合;国家的最高保护神也是部族祖先神(部族宗神)。甚至在有些时候,部族可以等同于国家。但由于部族迁徙等原因,也使得同属一个部族的人们可以建立若干小国家。对于部族国家,笔者也称之为邦国或都邑邦国,这是早期国家中较原始的形态,所以,部族国家的出现是与国家起源联系在一起的。

部族国家的时代,与距今5000―4000年前的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相对应。这一时代呈现出邦国林立和族邦联盟的格局,史称“万邦”。在考古学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发现了六七十座龙山时代的城邑。其中,山西襄汾陶寺、浙江余杭莫角山、山东章丘城子崖、日照尧王城、河南新密古城寨、陕西神木石卯等城址,都属于龙山时代邦国的都城。这强有力地印证了万邦时期的邦国林立状况。

在从部落到古代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部族和部族国家是中间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已形成部族的情况下,各个部族之间的族邦联盟,是由部族走向古代民族、由部族国家走向古代民族国家的重要一环。当时以部族国家为首,包括部落和酋邦在内,一些不同层次的政治实体在中原地区组成了尧舜禹族邦联盟。其中有来自北部戎狄的祁姓陶唐氏,来自西部姜戎的姜姓四岳和共工氏,来自东夷的姚姓有虞氏、偃姓皋陶和赢姓伯益等。不同部族的人们来到中原地区后,在建立各自的部族国家的同时,也组建了一个族邦联盟。这样,对于一个个部族国家而言,其国人可以是同一部族血缘的族众;但对于联盟而言,却超脱了部族血缘的界限,从而也会逐步产生超越部族意识的某些新文化因素。而这种新文化因素就是促使各部族的人们朝着民族方向发展的动因,并由血缘的部族走向文化的民族,为后来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族邦联盟毕竟是松散的、不稳定的,随着盟主的更换,联盟的中心也是游移的。所以,对于民族的形成来说,仅仅有某些新文化因素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有一种更大范围的、超越邦国限制的、能容纳和包裹诸部族的“大国家机制”。后来出现的夏商周王朝的复合制国家结构就是这样一种“大国家机制”。

2.华夏民族与夏商西周复合制国家结构的关系。在以往研究中,学术界主要的看法是华夏民族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理由是民族意识特别强烈的“华”“夏”“华夏”“诸夏”“诸华”的称谓,在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流行,在《左传》等史书中频频出现。例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姜戎子驹支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语言不达。”戎人驹支称中原的华夏民族为“华”,称自己为“戎”。这说明“华”“华夏”等称呼,既是华夏民族的自称,也是他称;同样道理,“戎”“诸戎”等称谓,既是戎人的自称,也是他称。再如,《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有“楚失华夏”,这是把“楚”与“华夏”相对应。《左传》闵公元年,管仲对齐桓公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春秋・公羊传》成公十五年说:“《春秋》……内诸夏而外夷狄。”这都是称华夏民族为“诸夏”。《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蛮夷猾(乱)夏,周祸也。”这里称“诸夏”,又称为“夏”。也有称“诸华”,如《左传》襄公四年,魏绛对晋侯说:“劳师于戎,而楚伐陈,必弗能救,是弃陈也。诸华必叛。戎,禽兽也。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这是称“诸华”或“华”。《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总之,华夏、诸夏、诸华、华、夏等都是一个意思,都是对华夏民族的称呼。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华夏”“诸夏”“夏”“诸华”“华”等称谓来特意强调华夏族与其他族的区别以及华夏族的一体性时,不仅表明华夏民族已经形成,更主要的是表现出当时华夏民族所具有的民族意识上的自觉。在这种鲜明民族意识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华夏民族已属一个自觉民族;华夏民族间的强烈的文化一体性;以及当时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民族与其他民族或部族交往中,也即在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来到中原时,所引起的华夏民族的人们对于本民族生存、发展、荣辱、安危等等方面的关切和维护。对于有这样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的华夏民族,笔者称之为“自觉民族”。从民族发展史来看,在“自觉民族”之前,还有一个“自在民族”的阶段。民族形成的起始应该从“自在民族”阶段算起。所谓“自在民族”就是作为一个民族已经存在,但民族意识还处于朦胧、潜在状态。夏、商时期的华夏民族就是这样的状态。到了西周时期,华夏民族的共同文化得到进一步的扩充和发展,民族文化中的礼仪制度、典章制度也更加完善,民族意识也开始显现,这才使得周人自称“我有夏”,以夏为正统。再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复合制国家结构名存实亡,礼仪征伐不出自天子,天下处于混乱状态,在本民族共居之地时常出现异族的人们,致使“华夷之辨”思想和危机意识凸显了出来,它进一步强调了华夏民族的一体性。可以说,华夏民族的形成,是与夏商西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国家结构联系在一起的。当时作为自在民族的华夏民族,是既包括姒姓的夏后氏部族,也包括子姓的商部族、姬姓的周部族等王朝内的众多部族的民族共同体。它以多元一体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为基础,使分散的部族国家走向多元一统的民族国家。复合制国家机制促使以华夏文化为纽带、为血脉的华夏民族的形成,夏、商、周三代复合制国家就是华夏民族的外壳和外在框架。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汉族和中华民族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范文澜在《自秦汉起中国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一文中提出,汉族在秦汉时代已具备民族的四个特征,并得出结论说:“汉族自秦汉以下,既不是国家分裂时期的部族,也不是资本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民族,而是在独特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独特的民族。”这篇论文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民族起源的探讨。“古代民族”就是人们从古代就开始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相同经济生活以及具有共同文化的、稳定的、比部落和部族更高、更大范围的人们共同体。

用上述定义来衡量中国古代的民族,不但秦汉以来的汉族是民族,夏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族也是民族。从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来看,国家是民族的外壳,即国家是民族的外在框架,国家是民族聚合的一种形式。秦汉以来的中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此相对应,中国有两个层面上的民族:一类是汉族以及国内其他少数民族,第二类是在整个国家层面上的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其中,汉族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主体民族,而正在形成的中华民族则是包括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内的、与统一国家相对应的全中国的“国族”。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不能因为“中华民族”一词出现在近代,就认为中华民族是从近代才开始形成的。实际上,中国自秦汉开始出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中华民族就处在形成过程中。到了近代,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外敌的入侵,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中华民族”一词就是这种强烈的自觉意识的表达。

二、强化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的凝聚

1.先进的文化是华夏民族、汉民族和中华民族的血脉。在历史上,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的正能量促进了民族融合,其表现之一就是“文化民族”的出现。如果说部族是一种血缘特征鲜明的“血缘民族”,相当于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的“Volk”;那么先秦时期的华夏民族就已突破血缘局限而成为“文化民族”。在夏商西周三代王朝国家中,由于结构的多元一体的复合制,使得其民族性包含有夏人、商人、周人等等众多部族在内;而其一体性则表现为以王朝国家为框架的文化上的一致性。到了春秋时期,即使复合制大国家结构和王权都已名存实亡,但在当时的华夏诸国中,衣冠服饰、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等所表现出的共同心理和文化层面上的一致性和民族自觉意识,证明当时的华夏民族是一种文化民族。

在秦汉至明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作为国家主体民族的汉民族是一个文化民族;处在形成过程中的中华民族更是一个文化民族。汉民族是在民族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秦汉时期的汉民族,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民族的基础上,融合了众多其他民族和部族而形成的,因而它已不是一个纯粹血缘的族共同体。秦汉以后,无论是因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还是因汉民族政权南移,都使得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民族融入汉民族之中,其中,一以贯之的汉民族特征就是汉文化(华夏文化)。从华夏民族,到汉民族,再到当前包括汉民族在内主要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也是一个历史形成的文化民族。从这个意义来讲,文化始终是华夏民族、汉民族和中华民族的血脉。

2.国家结构的稳定与民族凝聚。从民族的国家形态结构上看,中华民族是由从秦汉开始的以郡县制为机制的统一国家结构造就的,她以统一国家为框架,是与统一的国家互为表里的全中国的“国族”。中国历史是这样发展的,中华民族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中华民族与中国所具有的一体两面的关系,是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特色所在,是由国家与民族(即国家与“国族”)的内在关系所决定的。

在中国,从古到今,强调国家认同,就是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讲国家认同,自然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家统一是由统一的国家结构的稳定性、统一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优秀传统文化、共同的经济等多方面的联系所构成的。而这些正是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的基本要素。因此,维护国家统一与维护民族团结也是一体两面。

国家结构的稳定性是国家统一和安定的基础。国家认同首先包括对统一稳定的国家结构的认同。与夏商周时代包括分封制在内的复合制国家结构的不稳定性相比较,郡县制是被历史证明了的稳定的国家结构。我国现有的“中央――省市县”的结构模式是秦汉以来郡县制的国家结构的发展。在中国大陆,这种结构模式在保证国家结构稳定性的同时,还有利于把国内各个少数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转化为国家与地方行政关系,把民族问题转化为地方治理问题。而在港澳台地区,“一国两制”方式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并以此来解决问题,这是非常科学的。它既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又在国家结构上保持了国家的统一和完整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凝聚。

3.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统一的语言是中华民族稳固的内在维系。国家认同也表现在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统一语言的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内涵,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绵延连续几千年、不可摧折、难以磨灭的精神维系,并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亿万子孙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汉族乃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自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来,历朝历代,汉语语言文字记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字文化圈在历史上就是最先进最发达的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维护民族平等、发展民族地区的交通和经济、尊重各地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风俗习惯、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等方面,中央政府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些措施进一步培养了56个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心理,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从国家和民族发展战略上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继续从事双语教育的同时,加强汉语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教育,加强普通话的普及与提高,已成为中华民族稳固的内在维系。

4.中国梦与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的凝聚。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这就决定了实现中国梦,应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文化心理层面上强调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凝聚。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实现,要靠每个中国人身体力行,为之付出热情和心血。在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上,当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仁人志士发出了民族复兴的呐喊,义不容辞地赴汤蹈火,为抵御外敌、挽救民族和国家危亡以及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种每个人力量的汇集就是民族力量的凝聚。在当代,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所创造的辉煌发展业绩,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影响力都得到显著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在不断加强。海内外华人持续不断的寻根热,既是民族感情的内在驱动,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的反映。这些成果的取得,与作为个体的每个中国人强烈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密切相关。

夏时制篇7

[中图分类号] R282.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b)-072-02

《本草经读》:今人以半夏功专祛痰,概用白矾煮之,服者往往致吐,且致酸心少食,制法相沿之陋也。古人只用汤洗七次,去涎,今人畏其麻口,不敢从之。此药是太阴、阳明、少阳之大药,祛痰却非专长,故仲景诸方加减,俱云呕者加半夏,痰多者加茯苓,未闻以痰多加半夏也。《医学启源》云: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治太阴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要》云: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

从古代医药书籍当中,我们得知半夏的性味、功效及主治(应用),即辛,温,有毒;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消肿止痛(外用)、解毒抗癌之功效。用于湿痰、寒痰证,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用于胃气上逆呕吐,为止呕要药;用于心下痞、结胸、梅核气等症。可见半夏用途广泛。

但由于半夏(旱半夏)的产量少、价格高,而水半夏的产量大、价格低,因此导致目前不少药店在调配处方时,有用水半夏代替半夏的现象,甚至有些药店没有半夏,不管处方上是清半夏、姜半夏,还是法半夏,统一调配水半夏,这是错误的。暂先不考虑不同炮制品的不同应用,就其原药材而言,它们的来源、性味功效就是有不同。经药理研究证明,水半夏有与半夏相似的止咳、化痰作用,但止呕作用不明显,因此水半夏不可代半夏使用。

1 来源、产地不同

半夏,又名三叶半夏,旱半夏,为天南星科(Araceae)半夏属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别名:麻芋子、野芋头、三步跳、 地文、水玉、羊眼半夏、珠半夏、天落星、无心菜根、地巴豆、老和尚头、 地雷公、狗芋头。主产于四川、湖北、河南、安徽、浙江、山东、贵州等地。本品于夏、秋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一般炮制后用。常见炮制品姜半夏和法半夏。

水半夏, 又名土半夏、山半夏,为天南星科独角莲属植物鞭檐犁头尖Typhonium flagelliforme(Lodd.) Blume的干燥块茎。主产于广西。在广西、广东、福建较多用。

2两者性状鉴别特征不同

半夏块茎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0~1.5 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中心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麻点状根痕,下端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色,富粉性,无臭。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姜汁制过的半夏表面棕色至褐色,质硬脆,断面淡黄棕色半透明状,常呈角质样光泽,气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法半夏表面淡黄白色,质较松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水半夏块茎略呈长椭圆形、圆锥形或半圆形,直径0.5~1.5 cm,高0.3~3.0 cm。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不平滑,微有皱纹,遍体也可见点状根痕,上端类圆形,常用有偏斜而凸起的叶痕或芽痕,黄棕色,下端有的略尖。饮片姜水半夏色较正品深,常可见其深褐色的略尖的顶芽,外皮皱缩状,断面无正品样半透明状,质较正品轻。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此外,半夏与水半夏区别也可根据其乙醇溶液对紫外光的吸收来区别:取二者粉末各5 g,置250 ml三角烧瓶中,加70%乙醇溶液50 ml,超声波提取30 min,过滤液,取滤液置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测定其吸收度,半夏在261 mm处有最大吸收,而水半夏在269 mm处有最大吸收。

3性味、功效不同

半夏,性温,味辛有毒,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消肿止痛(外用)、解毒抗癌之功效。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内痰眩晕、痰厥头痛、痰湿水饮、胸膈胀满、恶心呕吐反胃、梅核气及痈肿痰核等症;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常用量3~9 g。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苷、黑尿酸及天门冬氨酸、精氨酸、β-氨基酸;另含胆碱、微量挥发油、原儿茶醛等。原儿茶醛为半夏辛辣刺激性物质。

水半夏,性温、味辛,有毒,具有燥湿、化痰、止咳、止痛、行瘀、消肿、解毒之功效,用于咳嗽痰多、支气管炎;外用鲜品治痈疮疖肿、无名肿毒、毒虫咬伤。用量1.8~3.0 g。用于治疗头痛、胃痛、腰痛、跌打损伤、乳痈、肿毒等,用量0.3~0.6 g。

4 炮制方法不同

4.1生半夏

拣去杂质,筛去灰屑。

4.2法半夏

取净半夏,用凉水浸漂,避免日晒,根据其产地质量及其颗粒大小,斟酌调整浸泡日数。泡至10 d后,如起白沫时,每50 kg半夏加白矾1 kg,泡1 d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略晾。另取甘草碾成粗块,加水煎汤,用甘草汤泡石灰块,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搅拌,使其颜色均匀,至黄色己浸透,内无白心为度。捞出,阴干。(每50 kg半夏,用白矾1 kg,甘草8 kg,石灰块10 kg)。

4.3姜半夏

取拣净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项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每50 kg半夏,用生姜12.5 kg,白矾6.4 kg,夏季用7.4 kg)。

4.4清半夏

取拣净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项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矾与水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每50 kg半夏,用白矾6.4 kg,夏季用7.4 kg)。

4.5姜水半夏

水半夏的加工炮制只有“姜水半夏”。

5 不同炮制品应用不同

法半夏偏于燥湿健脾;清半夏长于化痰;姜半夏善于止呕; 半夏曲化痰消食;竹沥半夏化痰清热;生半夏消肿散结。

6 小结

旱半夏适合在海拔2 000米以下的丘陵环境生长。近几年很多地区开垦荒山,修路造房,砍伐山林,乱挖滥采,导致旱半夏生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产量锐减。而药品生产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追求疗效,多用旱半夏作投料,出口也更加青睐野生旱半夏。 但也有一些企业唯利是图,用水半夏替代旱半夏,获取高额利润。

据调查考证,在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半夏资源减少及用量增加,一些单位便从主产地开始以水半夏(犁头尖)替代半夏药用。到80年代初,中药材市场开放,水半夏充斥市场,以其价格低廉之优势很快在全国替代半夏使用,并基本取代半夏。

水半夏(犁头尖)究竟能否替代半夏药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李家实专家等主编的《中药鉴定学》第216页附注①说明:“水半夏为同科植物鞭檐犁头尖的块茎,在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使用。本品与半夏不同,不能替代半夏使用。” 我国《药品管理法》第48条第2款规定,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为假药。故水半夏(犁头尖)为半夏之伪品,不能替代半夏药用。

至今,《中国药典》只收载有半夏,并没有收载水半夏一药。因此,以水半夏(犁头尖)代替半夏药用,无论是经营者还是医院、医生、药店、药厂,不仅违背了《药品管理法》,而且欺骗了消费者,甚至影响了疗效。

夏时制篇8

前言

长期以来,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包括宁夏在内全国实行城乡二元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所谓城乡二元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结构,是指人为地把全体公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形成农民和城镇居民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体系。这种城乡隔离制度,形成了农村和城镇两个各自封闭循环的体系和农民与城镇居民两种不同的公民身份。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形成的,具有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宁夏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起步于1986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宁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各类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促进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保障职工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宁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于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宁夏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安置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体制和制度。可是在农村,上述基本社会保障体制和制度仍在积极探索和完善中,城乡社会保障工作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一、宁夏城镇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发展与现状

(一)宁夏城镇相关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发展与现状

1.宁夏城镇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发展与现状1986年10月,宁夏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成立,隶属于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领导。1987年,宁夏建立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992年7月宁夏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实现了由市县级统筹到自治区级统筹,明确了养老保险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原则,走在了全国前列。1998年12月至2010年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社会保障部门先后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城镇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其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宁政发(2006)81号)、《关于解决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意见》、《关于老龄低保人员贷款缴纳养老保险费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法规。解决了私营、个体工商户及其他个体从业人员、五七工、农场工、家属工等“1995年前离岗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应保未保人员”年老时的基本生活问题,基本实现了自治区级统筹下的“四个统一”,即企业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数和比例统一、养老金的支付项目和标准以及计发办法和调整制度统一、基金的管理统一、调剂使用统一,形成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金保险制度。相对完善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使得宁夏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十五”期间的67.55万人,上升到了“十一五”期间的107.7万人。从2005年开始,宁夏连续6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达到100%。2.宁夏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法律制度的发展与现状1999年8月25日,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积极稳妥地做好宁夏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结合宁夏全区实际,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从2003年3月至2009年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宁夏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先后颁布了《关于城镇从业人员个人缴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意见》、《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法规、规章,解决了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他个体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失业人员、大学生的医疗保障问题。2010年4月27日,为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扩面工作,保障城镇职工和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权益,切实解决医疗保险历史遗留问题,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宁夏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促使城镇居民参保人数的不断上升,城镇居民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金快速增长。城镇低收入群体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积极性不断增高。2007年底,全区有78.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比2003年增加30.25万人,增长63.0%,其中在职职工56.91万人,比2003年增加21.53万人,增长60.9%,退休人员21.39万人,比2003年增加8.72万人,增长68.8%[1]。截至2010年,宁夏全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上升至177.95万人,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为86.3%;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1.9%。3.宁夏城镇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发展与现状宁夏失业保险于1986年10月起步,2002年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失业保险办法》开始实施。2007年底,全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为40.1万人,比2001年增长14.2%。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23万人,比2001年增长82.8%。2007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63亿元,比2001年增长2.1倍。失业保险基金支出0.82亿元,比2001年增长5.3倍。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存3.82亿元。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失业保险收入5.55元,比2002年增长1.3倍;人均缴纳的失业保险19.7元,比2002年增长96.2%[2]。截至2010年年底,宁夏全区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上升至55.8万人。2011年5月6日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失业保险办法》(自治区人民政府第32号令)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提高全区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宁夏失业保险金标准上调至490元—585元。

(二)宁夏城镇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曾经是一个较为边缘的制度。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失业、下岗浪潮问题导致的城镇居民基本生活无法保障的问题,彻底改变了社会救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社会救助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完善。2003年,宁夏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制定并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随后,宁夏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宁夏回族自治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宁夏回族自治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扶持残疾人创业社会保险补贴办法》、《关于老龄低保人员贷款缴纳养老保险费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社会救助法规、规章。宁夏城镇社会救助制度从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走向了分层次救助、配套救助和分类救助,即对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配套救助和对残疾人、老年人、大学生、未成年人、重病人等特殊人群分类救助。

(三)宁夏城镇社会福利法律制度的发展与现状

为深化宁夏社会福利事业改革,加快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化进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宁夏民政厅于2004年7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2009年11月16日自治区民政厅又正式出台《宁夏福利机构管理办法》,从收养对象、收养范围等六方面规范全区社会福利机构。2004年,宁夏60岁以上的老人有40多万,占总人口的7%以上,到2010年,宁夏老年人口比重将超过10%,步入老龄社会,故宁夏人民政府从2009年5月起,对凡具有本自治区户口且年龄在80周岁以上(含80周岁,即1929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的)的农村老年人和城市低收入家庭中无固定收入的老年人,按月发放基本生活津贴。一些社会与人口问题专家认为,宁夏属于中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却是在全国第一个建立起普惠型高龄老人津贴制度的省份。“高龄老人津贴”是应对我国老龄社会来临的有益探索,也是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重大突破。宁夏高龄老人津贴政策入选“2009年度中国社会政策十大创新”。

二、宁夏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发展与现状

(一)宁夏农村相关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发展与现状

1.宁夏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发展与现状有学者认为,要解决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首先要使农业人口按照现代化的国家标志降到30%以下时,我国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才可能实现。然而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宁夏常住人口为6301350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018347人,占47.90%;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283003人,占52.10%[3]。宁夏从2011年7月1日起,在全区22个县、市、区全面推行“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可根据自己收入选择档次缴费并享受相关待遇,实现了新农保制度的全覆盖,比国家和自治区计划提前了十年和两年。这有力地驳斥了上述观点。宁夏从2009年起开展新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到2011年8月已实现县、市、区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已有164万人参保,有33.6万名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领到了基础养老金。2.宁夏农村基本医疗保险法律制度的发展与现状2007年,宁夏在全区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7年7月1日宁夏又出台了《农村特困户和特重大疾病救助办法》。截至2010年年底,宁夏22个县(市、区)实现了新农合全覆盖,参合农民达372万多人,参合率达到9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群众医药费负担明显减轻,因病致贫和返贫状况得到缓解。2010年10月14日宁夏人民政府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意见》。从2011年1月1日起,宁夏石嘴山市、固原市在全区率先实行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此举打破城乡户籍、身份限制,而且城乡居民参保实行“一制多档”。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可以任意选择参保档次,享受同一个医保药品目录,农村中的老年人、老病号也可根据身体健康状况,选择住院报销比例更高的第三档缴费,甚至部分地区农民的门诊和住院报销比例比城镇居民还高。2011年10810月1日起,银川市、吴忠市、中卫市将启动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这标志着宁夏医疗保险均打破城乡二元制,实现了全区范围内的城乡统筹。

(二)宁夏农村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发展与现状

宁夏于1999年在全区农业县(市、区)建立了特困灾民基本生活救助制度。2002年以来,相继在原银川市郊区、彭阳县等地开展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试点工作。2003年5月,自治区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区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区24个县(市、区)共有特困户14.8万户、55.3万人,已占到全区农业人口的13.7%,其中,因受灾、病残、子女就学、鳏寡孤独、劳动力缺乏致贫的占相当大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宁夏于2003年11月26日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全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决定》。截至2007年年底宁夏全区因病、因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和生存环境恶劣等原因,确需纳入农村低保的对象约有23万人(含6.5万绝对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金为人均月补助20元到35元。目前,各县(市、区)已初步建立了农村特困户基本生活救助制度,部分县(市、区)开展了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实践探索。

(三)宁夏农村社会福利法律制度的发展与现状

农村社会福利法律制度主要是针对农村“五保户”设立的农村五保供养法律制度。截至2010年11月,宁夏农村共有五保供养老人14122人,其中分散供养8476人,集中供养5646人,集中供养率达40%[3]。全区集中和分散供养对象年供养水平分别为3948元和2266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88元和706元。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根据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在“十二五”期间,将新建和改扩建农村敬老院45所,使农村五保供养床位在现有基础上新增3500张。目前,宁夏五保供养体制较2006年之前发生了重大变化,供养设施明显改善,供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三、目前宁夏城乡二元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宁夏城镇和农村的基本社会保障虽然已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乡统筹,但是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虽然宁夏全区全面推行“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但是在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强调的是风险共担和社会公平,较多地体现了社会保险原则;而农村强调的是个人的养老责任,以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为主。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和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其次,虽然宁夏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新农合制度全覆盖,但是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城镇居民中相当数量的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是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其他城镇居民自愿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以家庭缴费、政府补助的形式存在。在农村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自愿行为,以家庭为单位,由个人和国家两方出资。再次,宁夏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除了可以进行大病统筹以外,还可以进行门诊医疗费用统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则以大病统筹为主,重点帮助农民减轻医疗费用负担,防止因病返贫的情况出现。第四,2007年,宁夏开始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年宁夏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为人均月补助170元到200元,是农村的8.5倍—5.71倍。宁夏推行农村低保工作存在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山区补助标准偏低,困难市县配套资金不能到位;二是有一部分生活十分困难的群众没有纳入低保,这两个问题亟待解决。

夏时制篇9

龙局长说:“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宁夏的轻纺业曾经辉煌过。当时,宁夏轻纺行业的主导产业是毛纺织业和制糖业,还有一些其他小产业,比如造纸、服装、五金、二轻等。还有一批自治区直接管理的企业存在,如银川毛纺厂、银川二毛厂、银川棉纺厂、灵武绒线厂,还有平罗糖厂、青铜峡糖厂。轻纺业占全区的工业经济总产值的比重还比较大。”

为什么宁夏轻纺会从辉煌走向衰败呢?龙局长说:“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和民营经济的发展,纺织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国有老纺织企业普遍面临压锭、停产甚至破产的困难局面,宁夏也不例外。企业负债严重、产业规模小、设备落后、产品低档、企业无竞争力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企业的前途命运。轻纺行业大批员工陆续下岗,企业纷纷破产倒闭。”

与此同时,国家开始进行政府机构改革,撤并了专业经济主管部门。2000年,宁夏轻纺工业厅改为轻纺总会。就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龙飞开始主持宁夏轻纺工作。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压力,龙飞着了急:“不能让宁夏轻纺的旗帜在我手里轻易地倒下去,一定要想办法寻求新出路,重新把宁夏轻纺搞起来。”

通过客观分析,龙飞发现,宁夏轻纺并不是没有基础,没有发展条件可言。只要仔细研究,找到发展切入口,认真制定规划、措施,积极做好扶持和引导的服务工作,宁夏轻纺就一定能涅重生。而坚持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制,实施国有企业的重组就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当时,如银川棉纺厂这样的原国有企业纷纷改制为民营企业,并购、重组,企业间迅速掀起了一股改制风潮。很快,宁夏轻纺业便有了起色。企业保住了,也更坚定了轻纺人发展的信心。要促进宁夏轻纺业持续发展,就需要重新规划宁夏轻纺的发展问题,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思考和研究。

“2004年,我们邀请了国内资深专家、学者,在对宁夏轻纺行业现状、优劣势、机遇、挑战等进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奔向2010年的宁夏轻纺工业发展规划》。规划报告一经上报,立刻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认可。自此,《奔向2010年宁夏轻纺工业发展规划》便成为‘十一五’期间宁夏轻纺行业的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事实证明,我们的规划是科学的,可行的。”从龙局长的神情中,我们看到了一份自信和骄傲。

当年,自治区轻纺工业局开始实施“1250”工程:大力发展羊绒加工、造纸、乳制品、发酵制品、酿酒等12个重点行业,培育打造50家优势骨干企业,以此为突破口,推进全区轻纺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此,宁夏轻纺工业迈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步伐。其中,羊绒产业的发展尤为瞩目。

“10年前,宁夏羊绒产业还是小作坊生产,初加工企业多、深加工企业少,主要为国外企业提供分梳羊绒原料。那时,位于宁夏武灵市的中银绒业就是宁夏众多小公司中的一个。经过10年发展,中银绒业已经成为国际市场最大的精品无毛绒、羊绒条供应商,出口量全国第一,同时形成了150万件羊绒衫的生产能力。2009年,中银绒业还半价收购了英国百年老店邓肯纱厂,完成了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的并购,获得了世界一流的技术、品牌和高端客户,成为中国纺织企业海外并购的范例。”龙局长笑着说:“2010年,我还到被收购的英国邓肯纱厂进行过职工慰问。看到我们自己的品牌在国外生根发芽,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多自豪了!”

中银绒业只是近些年来宁夏羊绒产业突飞猛进的一个缩影。短短几年时间,宁夏羊绒产业已经从低层次的羊绒贩运、无毛绒加工发展成为具有从羊绒原料、无毛绒到羊绒条、羊绒纱、羊绒衫等各类羊绒制品的完整产业链。羊绒产业工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12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90亿元,形成了以宁夏圣雪绒集团、马斯特集团、中银绒业、嘉源绒业、德海集团等7个集团企业为骨干,以灵武、同心两地羊绒工业园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发展成为国内乃至国际重要的羊绒集散地和羊绒及其制品加工基地。目前,宁夏羊绒虽然原料产量仅占全国的2%,但原绒流通量、无毛绒生产量和精品(优质)羊绒产量都占到全国的60%、世界的50%以上。龙局长高兴地说:“如今,灵武羊绒园区也已发展成为全区的示范性园区。最近灵武羊绒工业园升级为部级高新科技技术产业园区。这是我区首家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全国纺织系统的第一家,标志着我区羊绒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产业发展稳定了,行业的中坚力量发展成熟了,我们还要通过打造品牌来支撑产业的持续发展。”宁夏轻纺工业的持续发展问题一直牵动着龙飞的心,“10年前,我们只有一家圣雪绒羊绒企业,也是仅有的一个名牌商标。虽然其他羊绒企业产量也很可观,可是没有品牌效应,出口还可以,做内销就难了。相比之下,品牌产品在市场中的市场竞争力就会更强。”如今,宁夏轻纺行业已培育了4个中国名牌、7个中国驰名商标、101个宁夏名牌产品和38个宁夏著名商标。

夏时制篇10

7月1日起至9月30日止。夏季作息时间又叫夏令时,表示为了节约能源,人为规定时间的意思。也叫夏时制,夏时令,又称“日光节约时制”和“夏令时间”,在这一制度实行期间所采用的统一时间称为“夏令时间”。

一般在天亮早的夏季人为将时间调快一小时,可以使人早起早睡,减少照明量,以充分利用光照资源,从而节约照明用电。各个采纳夏时制的国家具体规定不同。全世界有近110个国家每年要实行夏令时。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