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翻译十篇

时间:2023-04-03 12:10:44

伯牙绝弦翻译

伯牙绝弦翻译篇1

【作者】佚名 【朝代】未知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标签: 音乐知音小学文言文故事

2、译文

伯牙绝弦翻译篇2

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②,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③!”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④!”伯牙所念⑤,钟子期必得之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⑦,乃破琴绝弦⑧,终身不复鼓。

(选自《列子》)

【注释】

①善:擅长,善于。②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③峨峨:高。兮:语气词,相当于“啊”。④洋洋:广大。⑤念:心里所想的。⑥得:明白。⑦谓:认为。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⑧绝:断,绝。

管鲍之交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②,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③,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④,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⑤。鲍叔遂进管仲⑥。管仲既用⑦,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⑧,一匡天下⑨,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⑩,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选自《史记》)

【注释】

①颍(yǐng):颍河,发源于河南,流入安徽。②游:交往。③欺:这里是钱物不平均分而多占的意思。④事:侍奉,辅佐。小白:齐襄公的弟弟,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齐襄公被杀,他与另一个兄弟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被杀,公子小白即位为齐桓公。⑤囚:被拘禁。⑥进:进荐,推举。⑦用:被任用。⑧九:古汉语中“三”和“九”往往指多,非实指。下文中的“三仕而三见逐”中的“三”也指“多次”。⑨匡:纠正,扶正。⑩贾:做生意,经商。不肖:不贤,无能。召忽:人名,当初与管仲都是公子纠的手下。

【阅读与训练】

1. 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划分两处)

(1)峨 峨 兮 若 泰 山

(2)及 小 白 立 为 桓 公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伯牙鼓琴( )

(2)终身不复鼓( )

(3)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 )

(4)吾尝三战三走( )

3. 下面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钟子期必得之

②管仲之谋也

B. ①管仲囚焉

②且焉之土石(《愚公移山》)

C. ①乃破琴绝弦

②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D. ①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5. 根据两则文段,将下面内容填写完整。

《伯牙绝弦》文中“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可见钟子期是一个 之人。《管鲍之交》中“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可见鲍叔是一个 的人。

6.“伯牙绝弦”“管鲍之交”都是交朋结友的千古典范。读了这两段古文,你在交朋结友方面得到什么有益的启发?

【知识链接】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相传为列子所撰。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人,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主张虚静无为,独立处世,善于修身养性。《列子》一书又被称为《冲虚经》或《冲虚真经》,是道家重要典籍,与《道德经》《庄子》《文子》并列为道教四部经典。该书共八卷,一百四十章,内容形式多为神话、传说、寓言。作者善于把“道”融汇于故事之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浅显易懂,寓道于事,饶有趣味,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并包含深刻的哲学思想。

管仲,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古代名相。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行政管理系统的改革,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辅佐齐桓公成为“一代霸主”,他自己也被誉为“华夏第一相”。

伯牙绝弦翻译篇3

【关键词】朗读能力;究因;应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也是语文课堂上的一个重要训练环节。《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可见,朗读被认为是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但是在目前的实际情况中,随着年级的增加,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漏字、添字、断句现象严重,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同时造成的阅读能力低下,直接影响上课的效率,更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以及今后的语文的可持续学习。

一、原因的分析

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现实的生存环境

农村的孩子一般没有相对独立的学习环境,且不少外来民工子女都是租住在条件相对简陋的出租房中,周边人员混杂,个人素质参差不齐;不少学生在家时,不仅要完成书面作业,还要负责家务,没有时间朗读;再说,大都学生都把朗读当作软任务,哪怕老师布置了朗读任务,也很少有学生坚持去做;有的学生以为在家朗读不朗读无所谓,反正这是老师无法检查的作业;家长文化水平低,无法指导;能配合督促孩子朗读的家长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久而久之,学生自主朗读的习惯越来越差。

(二)语文能力的衡量标准缺失

在目前的形势下,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分数最终还是占据了权威的地位,农村家长对教育的评价比较单一,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朗读习惯的养成,也造成了学生的注意力只关注书面考试的内容,而忽视朗读这情感素质的培养。由此带来的管理部门对教师考核的评价体系也趋向于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一切用数字说话。用分数来量化来评定一位老师的教学水平,其结果只能使得教师拼命地向学生要分数,以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低下。

(三)教师意识的淡漠与操作的失当

受社会大环境和学校管理考核的功利心态的影响,直接导致农村语文教师,思想上对朗读教学意识淡漠,行动上更是消极。反应在操作失当的表现,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1.朗读时间不保证。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曾经的早读时间也因为所谓的“减负”一股脑儿给取消了。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大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融“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

5.求形式不求实效。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还有的教师采取的最主要的朗读方式是全班齐读,方式过于单一,所导致的情况便是,在全班齐读时,会有学生投机取巧,光张嘴不出声,导致朗读教学索然无味。

二、应对措施

(一)明确朗读的重要性

什么是朗读?朗读,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成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是一门自成体系的语言艺术。凡是能够写成文字的就是能读的,因此朗读具有广泛的活动领域和很高的实用价值,对于小学生来讲,朗读对于学习普通话,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乃至今后的人际交往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只有老师、家长和学生充分意识到这一重要性,才能认真地落实好朗读。

(二)教给朗读的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教学箴言都告诉我们教给学生方法的重要性。如何让学生较好地朗读,需要老师在方法上予以指导。从语气、语调、感情上来处理朗读,正确处理重音、停顿,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根据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如欣赏名家名篇、教师范读、同学范读等方法,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教师范读和同学的范读更易于学生模仿和学习。教师可充分挖掘班级当中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课堂上的示范读、课外的个别辅导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使得其在学生中起到一个榜样引领的作用,此次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高。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培养朗读的习惯。

(三)保障充分的练习时间

朗读是一门技巧,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予以练习才能见效。从教师的角度讲,需要我们积极投身课改,从急功近利的圈子中跳出来,着眼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认真落实“读”这一环节。树立“无读不课堂”意识。《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中对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建议,第13条明确指出:要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的要求,每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应该达到10分钟左右。作为语文老师,要通过各种形式保证学生人人均有“读书”的机会。

我们来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闫学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中的精彩片段:初读阶段,老师出示了这样的要求: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按照自己的节奏至少读三遍。在学生充分朗读后教师指名读,主要检测学生是否读通顺,读流利,随后检测学生是否读出节奏和韵味,对于难点和重点部分进行指导;初读阶段的充分朗读,为随后的研读打好了基础,不妨来看一下这段实录:

师:读的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到百遍,但七八遍总已经有了,那么,文中的意思是不是已经自见了呢?是不是大概理解了?

生:是的

师: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怎么解?

生:就是伯牙从此不再弹琴了。

师:好一个从此不弹琴。“绝”怎么解?

生:“绝”是断绝的意思。

师:刚才这位同学没有直接说“伯牙断绝了琴弦”,他解释得真好!为什么呢?他不是机械地按照下面的注释把它翻译过来,而是用了我们能够理解的经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看来,他是真正读懂了这个题目的意思,他真会读书。我们学文言文就要这样,要学会变通。课文中还有哪个地方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2:在文章中,“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里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师:再来一遍,子期死,开始。

生读

师:文中最后一句提到的“破琴绝弦”,这个绝弦仅仅是把琴弦弄断,不再弹琴吗?是在向世人宣告着什么?

生:他是在向世人宣告他从此不再弹琴了。

师:他永远地告别了弹琴,他彻底地放弃了弹琴。而且,这里的绝弦绝不是一般的绝弦,它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告,他从此永不弹琴了。当我们深入到课文中时,我们对这个绝弦就有了深一步的了解。我相信,如果我们多读几遍课文的话,我们就会对绝弦乃至于这篇文章会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来,我们再读课文,这一次看哪些地方你已经读懂了,那些地方你还没有读懂,待会儿我们一起交流,好吗?

生自由读课文。交流(略)

整堂课下来,学生就是通过自己的反复读,在老师的引领下完成了对课文的解读。最后让学生在古典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声中诵读全文。闫老师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而呈现在课堂上的朗读环节,充分说明朗读对于学生增强语感,帮助理解以及激发兴趣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对于学生来讲,课堂上的朗读时间总归还是有限的。为此要保证在家的阅读时间,晨诵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朗读训练,农村家长早上起床时间均较早,家长们出门工作,有不少孩子就直接被送到学校。学生早早到校,不是抄作业就是聊天玩耍,且不说存在安全隐患,光是浪费了早上的时间就够让人觉得可惜了。为了将早上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我组织这些学生成立“三味早读”社团(寓意来自于当年鲁迅先生的那个“早”字),以保障朗读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根据《小学生必读书目》选定相关篇章,一般一星期训练一个语段,第一天是读通顺,读流利;第二天是根据自己理解有感情地读;第三天开始是由值日班长组织轮流诵读(大部分能够做到脱稿朗诵),由公认的朗读能手打分。而那些准时到校的学生则由家长督促,朗读内容跟学校里的朗读同步。检测则利用午休的时间进行。同时组织以村、社区为单位的朗读帮扶小组,分享朗读的收获,解决朗读中的困惑,以此提高整个班级的朗读水平。

附:朗读教学评价标准

评分目标 五星 四星 三星 二星 一星

正确

程度 普通话标准、发音正确。 普通话比校标准、发音比较正确。错字(包括添字、漏字)在2个以内。 普通话基本标准、发音基本正确,错字(包括添字、漏字)在3个以上,5个以内。 普通话很不标准。错字(包括添字、漏字)在6个以上,9个以内。 普通话很不标准。错字(包括添字、漏字)已超过9个。

流利

程度 朗读流利,不唱读,不重复回读,标点停顿和句中停顿恰当。 朗读流利,不唱读,回读和不恰当停顿不超过2处。 朗读基本流利,不唱读,回读和不恰当停顿在3处以上,5处以内。 朗读不太流利,有唱读现象,回读和不恰当停顿在6处以上,9处以内。 朗读结巴不流利,唱读,回读和不恰当停顿非常严重,已超过9处。

感情

表现 能根据课文内容、情感需要用不同语速、语调准确表达感情。 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速度适中。 基本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速度适中。 感情平淡,语音、语调变化不明显。 朗读没有感情,读书只有一个声调,读不出不同的语音、语速、语气的变化。

伯牙绝弦翻译篇4

据蔡邕的《琴操》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却得不到诸候的赏识,在从卫国返回晋国途中,见幽谷中茂盛的芳兰与杂草为伍,触发怀才不遇之情感,遂写下这首琴曲,但是否真为孔子所作,颇令人怀疑。

此曲短小精悍,全曲共四段:第一段是引子,其余三段是乐曲的主题。节奏缓慢,力度也并不强烈,表现了空谷幽兰那清雅素洁及静谧悠远的意境,表达了抑郁伤感的情绪。

《秦王破阵乐》是唐时着名歌舞大曲,原是唐初军歌,主要是歌颂唐太宗的英勇战绩。唐太宗亲自为此曲设计秦王破阵乐舞,此曲亦流传国外。

秦王破阵乐:秦王指的是唐朝李世民(秦王是他的封号)。此曲是唐时着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于是,他的将士们遂以旧曲填入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着,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李世民显然很喜欢这支军歌,公元633年,李世民亲自设计《秦王破阵乐舞图》,据图可知:舞队的左面呈圆形,右面呈方形;前面模仿战车,后面摆着队伍,队形展开像簸箕伸出两翼、作成打仗的态势。太宗叫吕才按图教授给一百二十八位乐工,经常穿甲持戟练习。此曲即为这场乐舞的主题曲。

《秦王破阵乐》在当时的名气很大,甚至传到外国。玄奘大师到达印度后,印度国王尸罗逸多召见他时就曾问起有关此曲的事项。武则天时期日本遣唐使节粟田正人将其带回日本。

此谱在国内已无遗存,但在日本保存有五弦琵琶谱、琵琶谱、筝谱、筚篥谱、笛谱等多种,何昌林将日本所存之唐传五弦琵琶谱《秦王破阵乐》进行解译,并将唐凯乐歌辞与乐曲组合成歌曲,在1983年举行的“华夏之声·古谱寻声音乐会”作首次演出。

《离骚》是晚唐陈康士根据屈原同名诗所作的琴曲,乐曲古朴苍劲、深沉含蓄,抒发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遭奸谗后的忧郁和苦闷,及思乡爱国的崇高感情。

离骚:古琴曲,晚唐陈康士根据屈原同名抒情长诗而作。曲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原曲为九段,后人衍为十八段。此曲抒发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惨遭奸谗后的忧郁和苦闷,以及思乡爱国的崇高感情。

由管平湖定拍、定节奏并演奏的《离骚》,具有古朴苍劲、深沉含蓄的风格。第二段在低音区出现的音调,凄凉而压抑;它与第三段表现愤慨的音调交替变化出现,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使人感到悲愁交加,层层曲折。第七段一扫沉闷的气氛,豪放自若,有不为天地所累之慨”,表达了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全曲随情绪的起伏变化,采用了商、羽、宫、角调式交替的手法,使情调得到鲜明、生动的体现。《琴学初津》在《离骚》后记中,以“始则抑郁,继则豪爽”的评语,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此曲的情操和格调。

《阳春》是由古代歌曲《阳春白雪》演变而来的古琴曲,表现的是万物回春,和风淡荡之意。

阳春:古琴曲,曲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为八段,后有十五段、十段、十七段等不同传谱,且多数传谱增设分段小标题。从宋玉《对楚襄王问》的记载来看,《阳春白雪》原是有词的歌曲,但由于艺术性高,演唱难度大,因此能随着唱和的人极少,成为“曲高和寡”的歌曲。据朱长文《琴史》记载:“刘涓子善鼓琴,于郢中奏《阳春白雪》之曲。”按《神奇秘谱》之说,此曲至唐高宗时完全失传。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吕才根据琴中旧曲修订而成。

《阳春白雪》在《神奇秘谱》中分为二曲。杨抡《太古遗音》认为,《阳春》是表现“万物回春,和风淡荡之意”,弹奏此曲要“冲和雅谈,不可铅华”。《风宣玄品》所列分段标题为:“气转洪钧”,“阳回大地”,“三阳开泰’,“万汇敷荣”,“江山秀丽”,“天地中和”,“莺歌燕舞”,“日暖风和”,“花柳争妍”。“锦城春蔼”,“帝里风光”,“春风舞雩”,“青皇促驾”,“绿战红酣”,“留连芳草”。

吴景略据《诚一堂琴谱》(清程允基撰于1705年)所奏《阳春》,活泼流畅,充满春天的生机。吴兆基据《大还阁琴谱》(清徐上瀛撰于1673年)所奏《阳春》,则冲和清丽,春光隐隐现于指下。

《忆故人》相传是蔡邕所作的古琴曲,曲调委婉缠绵,意在思念故人。

忆故人:古琴曲,又名《山中思故人》、《空山忆故人》。曲谱载于《今虞琴刊》(1937年),传自彭庆寿。相传为东汉蔡邕所作。曲调委婉缠绵,意在思念故人。

全曲共六段,以泛音开头,清新飘逸,使人于空山幽谷的宁静之中油然而生思念故人之情。后几段则以缓慢沉稳的节奏,绵绵不绝的琴音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醉渔唱晚》是唐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所作的琴曲,全曲描绘了渔翁豪放不羁的醉态,素材精炼,结构紧严,是一首精致的琴曲小品。目前流行的谱本传自张孔山。

醉渔唱晚:古琴曲。据明刊本《西麓堂琴统》(1549)所载《醉渔唱晚》解题:“陆鲁望与皮袭美泛舟松江,见渔父醉歌遂写此曲。西塞山前,桃花流水,其兴致恐不相上下也。”

明刊本《太音补遗》(1557)中《醉渔唱晚》一曲解题:“此曲盖本张仲宗诗云:‘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忌昏晓;醉眼冷看朝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

清刊本《诚一堂琴谱》(1705)在《醉渔唱晚》的后记中曰:“奇音妙趣,描写醉态,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古琴曲集》第一集中说:“曲谱最早见于《西麓堂琴统》,该书说:唐代诗人皮虫休、陆龟蒙泛舟松江,听渔人醉歌而作此曲。目前流行的此曲,据说传自张孔山。音乐利用分节奏、滑音指法和音型的重复来表现豪放不羁的醉态。其中有着表现放声高歌的音调和类似摇橹声的音调。

由上可知,此曲为陆龟蒙、皮日休所作,描述的是渔翁豪放不羁和放声高歌的醉态,表现了皮、陆的借醉论政,以醉泄愤的情绪。全曲素材精炼,结构紧严,是一首精致的琴曲小品。

《长沙女引》是唐时的歌曲,现仅存琵琶谱。

长沙女引:琵琶古曲,20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大批经卷,其中一卷经卷(伯字3808)的背面,有五代时手抄的琵琶曲谱25首,《长沙女引》即为其中之一。曲谱用唐时的“琵琶二十谱字”记写,未标调名。

自1937年以来,国内外学者林谦三、平出久雄、叶栋、芝佑靖、何昌林等对这批曲谱进行解译;叶栋、芝佑靖解译的《长沙女引》曾先后在上海、东京、北京演出过。

据任二北考证,《长沙女引》即《柘枝引》。《柘枝引》是唐代流行的曲名。唐代宪宗元和年间,姑苏太守韦应物之女曾流落长沙沦为柘枝妓,因此何昌林认为有可能当时将某一首柘枝词更名为《长沙女引》而歌唱其人,后歌词散佚,仅留此琵琶曲谱。

《海青拿鹤》于元代出现,是一首专为琵琶创作的独奏曲。

海青拿鹤:又名《海青拿天鹅》,元代时出现的专为琵琶创作的独奏曲。北京智化寺有清康熙三十三年的抄本《放海青》、《拿鹅》两曲。1814年荣斋编《弦索备考》亦有《海青》一曲,均为合奏谱。现存琵琶独奏乐谱最早见于华秋萍的《琵琶谱》。

此曲题材取自于北方游牧民族狩猎生活,海青又名海东青,是北方狩猎民族饲养的一种专门捕猎动物的猛禽,当时的契丹王室常携海青外出围猎,故此曲可能是在契丹民族或女真族的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加工编创而成。

此曲是目前能确定创作时间的最古老的琵琶谱,元代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提到此曲:“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

明代琵琶演奏家张雄(河南人)善奏此曲,李开元在《戏谑》中描述他演奏此曲:“先期上一副新弦,手自拨弄成熟,临时一弹,令人尽惊!如拿鹅,虽五楹大厅中,满厅皆鹅声也”。

全曲采用了琵琶的多种表现技巧,如吟、挽、轮、挑、扫等,讲究音量音色的对比,乐曲在激烈中蕴含悲壮,雄健中又见柔情,在刻画海青矫健勇猛的形象的同时,反映了游牧民族剽悍挚诚雄健的性格。

《青莲乐府》是由清代后期民间流行的琵琶小曲连缀而成。20世纪30年代孙裕德先生改编成丝竹合奏曲。乐曲典雅清新,古朴淳厚,表现了松石闲意和举杯邀月,起舞弄影的情趣。

青莲乐府:琵琶传统大套文曲。华秋萍的《琵琶谱》中有《清平词》、《凤求凰》、《三跳涧》、《玉连环》四首独立的文板小曲。后李芳园在其琵琶谱中将这四首小曲连成一套,分为四段:清平词、举杯邀月、风入松、石上流泉。伪托“青莲居士”李白所作,即名《青莲乐府》。

乐曲在流传中形成了四段、五段、三段等多种版本。目前以汪昱庭派的卫仲乐、李廷松弹奏的版本为多。此派传谱由“举杯邀月”、“雨打芭蕉”、“风入松”、“石上流泉”四段联缀而成。此曲虽为多段联缀,但主题音调贯串于全曲,而且二、三、四段的前二十八小节基本相同,因而全曲显得统一集中,并带有“合头”式变奏的特点。

《青莲乐府》是一首典型的琵琶文曲,风格典雅清新,淳厚古朴,高雅流畅销。尤其此曲用了不少次的“提”的技法,使乐曲加强了对比,于文静中见豪放,别有一番情致。20世纪30年代,孙裕德先生将它改编成丝竹合奏曲。

《塞上曲》是一首琵琶传统大套文曲,乐曲通过描写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表达了哀怨悲切之情。

塞上曲: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曲谱最早见于李芳园的《琵琶谱》,是他根据华秋萍的《琵琶谱》中的五首独立小曲《思春》、《昭君怨》、《泣颜回》、《傍妆台》、《诉怨》综合而成一曲,起名《塞上曲》,且伪托是王昭君所作。

全曲五段:1、宫苑春思 2、昭君怨 3、湘妃滴泪 4、妆台秋思 5、思汉

此曲描写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哀怨惆怅,凄楚缠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弹奏上强调左手的推、拉、吟、揉及擞音、带起等技法,使旋律更显得委婉柔美。描述此曲最贴切的一句诗莫过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

《将军令》有多种曲谱和演奏形式,乐曲主要表现古代将军升帐时的威严庄重、出征时的矫健轻捷、战斗时的激烈紧张。

《将军令》有多种曲谱和演奏形式,这里介绍的是四川扬琴曲。《将军令》原是“四川扬琴”(曲艺的一种)的开场音乐,由李德才和李德元传谱,李小元和项祖华整理。

乐曲表现古代将军升帐时的威严庄重、出征时的矫健轻捷、战斗时的激烈紧张。共分四段:散板、慢板、快板和急板。

〔一〕散板引子:琴声模拟古代战争作战前擂鼓三通,强而有力的鼓点节奏,由慢而快,阵阵频催,渲染了战斗即将开始的紧张气氛。

〔二〕慢板段,庄严稳重的旋律,采取“句句双”式地重复旋法,并用左手琴竹“弹轮”技法奏出颇有力度的轮音,加之常出现低八度音的衬托,更显示出旋律所蕴藏的内在力量,恰似将军升帐时那种威风凛凛的情状。

〔三〕快板段是第二段的变奏,主要采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拍子中的强音位置(每拍的第一、三音)常用重捶子扣击琴弦以加强力度,表现将士们浩浩荡荡,雄姿勃勃的情景。

〔四〕急板,用板式变奏的技法将第二段旋律成倍紧缩,变 4/4拍为 2/4拍,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使旋律无停顿地进行,气势剧烈紧迫。

扬琴在击弦后余音很长,这样,前面旋律余音与后面击发的乐音混相交响,音响宏大,振奋人心,具有强烈的音乐效果。

《酒狂》:古琴曲。晋代阮藉所作,通过描绘混沌的情态,泄发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音乐内在含蓄,寓意深刻。

酒狂:晋代阮藉作。素材精炼,结构短小严谨(乐曲全长仅2’15” 《神奇秘谱·酒狂》(1425)解题云:“藉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故忘世虑于形骸之外,托兴于酗酒以乐终身之志,其趣也若是。岂真嗜于酒耶?有道存焉!妙妙于其中,故不为俗子道,达者得之。”

阮籍是当时反对黑暗统治的有名之士,他为免遭统治者的迫害,以酒醉佯狂表示对统治者的批判和不合作。这一点在杨抡的《太古遗音》(1606)的乐曲解题中说得更为透澈:“盖启典午之世,君暗后凶”、“一时垣士大夫若言行稍危,往往罹夫奇祸’、“是以阮氏诸贤”、“镇日酩酊”、“庶不为人所忌”。

《阳关三叠》是唐代蓍名琴歌,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表达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

阳关三叠:古琴曲。唐代着名歌曲,歌词即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诗中有“阳关”、“谓城”两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三叠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三次。

唐代陈陶诗《西川座上听金五云唱歌》中有“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戎词”之句,可见《渭城曲》亦用于唐代大曲《伊州》中。大曲歌词多采用五、七言绝句或截取律诗4句,以反复咏唱的叠唱方法,尽情发挥诗中意趣。《阳关三叠》乃是3次叠唱之意。

《阳关三叠》传至后代,有多种曲谱和唱法,仅宋时就有三种,苏轼曾说他本人就听过两种。

元代以前乐谱无存。明代初年龚稽古所编《浙音释字琴谱》(1491)收有《阳关三叠》琴曲谱,为所见最早的谱本,但与唐代乐谱是否有关,无复考证。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法曲精品,唐玄宗作曲,安史之乱后失传。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法曲的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个璀灿的明珠。

此曲约成于公元718~720年间,关于它的来历,则有三种说法:

一是说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而作;

第二种说法则是根据《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

第三种则折衷前两种说法,认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见女儿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歌和破)则是他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而成。

《霓裳羽衣曲》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行一时,天宝乱后,宫廷就没有再演出了。

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和昭惠后曾一度整理排演,但那时宫廷传存的乐谱己经残缺不全。

《伯牙悼子期》取材于“伯牙摔琴断知音”,表达伯牙对知音故去的无比惆怅和无尽的哀思。

伯牙悼子期:古琴曲。取材于“伯牙摔琴断知音”:俞伯牙和钟子期因一曲高山流水结为知音后,约定来年仍在汉阳龟山相会。当时伯牙在常州任职,当任满后携琴赴约时,子期已病故,伯牙于子期坟前祭悼,弹奏此曲,而后愤然摔琴,自以为世再无知音矣。

乐曲悱恻缠绵,寄托伯牙对知音故去的无比惆怅和无尽的哀思,余情袅袅,感人至深。

《渔歌》相传是柳宗元所作的古琴曲,表达了一种视名利若敝屣,寄情山水,高歌唉乃的情趣。

渔歌:古琴曲,又名《山水绿》、《唉乃歌》。取意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时的名作《渔翁》:渔翁夜伴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故亦认为此曲是柳宗元所作,有多种传谱,现琴家所奏多以《琴谱正传》(明黄献撰于1547年)的十段无词《渔歌》为蓝本发展而成。

据《杨抡太古遗音》解题,此曲表达“缘绿绮以写渔情,抚焦桐而舒雅况……沽美酒,醉卧芦花,视名利若敝屣”的情趣。

查阜西据《自远堂琴谱》所奏《渔歌》为十八段加一尾声。曲调恬淡,琴韵悠长,意境深远。全曲以首段吟唱性的音调为原型,通过移位及不同音区节奏变化、调式转换与展衍等手法贯穿全曲。起而低回,转而高扬,使人联想到放情山水,高歌唉乃的情景。第四段,用散音奏出深沉有力的音调;而当第八段再现时,则采用泛音弹奏,显示出一种飘逸的意趣。第十八段,短暂地出现了C徵调,为乐曲增加了新的色彩,最后终止在这一新调上,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

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曾将此曲改编用小型西洋乐队演奏模拟古琴音响手法,别具风格。

《月儿高》是一首着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所作年代及作者均不详,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

月儿高:着名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是器乐艺术中描写月亮的极品之作。

现存最早谱本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手抄本《高和江东》中的一曲。

清嘉庆年间蒙族文人荣斋所编的《弦索备考》(1814年)中亦收录此曲。

最早的刊印谱本是华秋萍的《琵琶谱》,后李芳园在编印《南北派十三大套琵琶新谱》时,根据此曲的风格及特点与白居易诗《霓裳羽衣舞》中所描述的情节相似,故更名为《霓裳羽衣曲》。

《搔首问天》最早见于《五知斋琴谱》,表达了一种忧抑悲愤的情绪。

搔首问天:古琴曲,又名《秋塞吟》、《水仙操》。此曲初见于《五知斋琴谱》(清徐琪撰于1722年),但正名作《秋塞吟》。三个曲名虽同为一曲(曲调大同小异),但解题内容却迥然不同。今山东诸城派按《搔首问天》诠释音乐。《梅庵琴谱》(王燕卿传谱,徐卓编述)在其后记说:“本曲即《离骚·天问》篇之意。内容极尽忧抑悲愤之情。”

第一段,泛音由高音区移向中音区,并转入低音散音、自由跌宕的旋律,音区大幅度的音变化,给人以孤高旷达之感。此后,旋律在中、低音区徘徊,音调起而又伏,第三段反复吟叹,尤如“低徊穷思,不得申诉之苦,及俯仰哀号无可奈何之慨”(《梅庵琴谱·搔首问天·后记》)。第四、五、六段中,旋律多次冲向高音区,表达了“或仰天长号,或俯首深思”的情绪。第七、八、九段连续快弹,一气呵成,有“悲愤欲绝之势”。全曲以无可奈何抑郁之情而终结。

《月儿高》主要描述月升到西沉的过程,全曲华丽缠绵,极具舞蹈性。

全曲共分十二段:1、海岛冰轮 2、江楼望月 3、海峤踌躇 4、银蟾吐彩 5、风露满天 6、素娥旖旎 7、皓魄当空 8、琼楼一片 9、银河横渡 10、玉宇千层 11、蟾光炯炯 12、玉兔西沉

第一段散板引序,缓收的旋律层层递升,犹如一轮明月从海上冉冉升起,把人们带到一种朦胧变幻的意境中去。

第二段如歌的旋律,用左手“吟、揉、推、挽”等指法作润饰,极富韵味,令人联想起飘飘欲仙的优美舞姿。在第三、五段,这个旋律在重复时,首句之后插入了长大的展开性音乐材料,使音乐得到了发展。尾部再现二段旋律时,第五段作了成倍的紧缩,并加了一个“搭尾”,结束在羽音上。

第四段将曲首散板引序作了结构变动与扩充。

第六段——九段,将前面歌唱性主题作自由变奏,速度加快,节奏多变,旋律活泼跳跃,具有传统歌舞音乐的特点。乐曲呈现明显的层次发展,恰如舞袖翻滚、飞步环绕的热烈舞蹈场景。

第十——十二段,先是宽广地上扬旋律,用“长轮”指法演奏,乐音连绵不断,如同浮现玉宇千层,蟾光炯炯,耸入云霄,幽雅古朴而富于幻想。接着运用“摭弹”技法奏出轻快急促的音调,充满生气。最后一段,先现第一段引序材料的缩影,接着速度多变的音型重复,富有戏剧性。最后以全曲的首句作为全曲的终止乐句,描述玉兔西沉,周围一片幽静。

全曲古朴动人,委婉缠绵,优雅华丽,舞蹈性极强,颇具大唐风韵。

《霸王卸甲》是着名琵琶大套武曲,取材于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

霸王卸甲:着名琵琶传统大套武曲。这个曲子取材与《十面埋伏》一样,也是描述垓下之战,同样是采用章回式结构,但立意不同。《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所以乐曲高昂、气势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所以乐曲沉闷悲壮。

全曲共分十六段:(一)营鼓 (二)开帐 (三)点将一 (四)整队 (五)点将二 (六)出阵一 (七)出阵二 (八)接战 (九)垓下酣战 (十)楚歌 (十一)别姬 (十二)鼓角甲声 (十三)出围 (十四)追兵 (十五)逐骑 (十六)众军归里 其中别姬一段极为哀痛,渲染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面对爱妃发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无奈和痛苦。

虞姬随项羽南征北战,对其忠心耿耿,为让项王突围而自杀,死前作《和项王歌》(也有可能是伪托):“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项羽至死未明失败原因,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故不肯过江东,自杀而亡。

《飞花点翠》是崇明海门派琵琶名曲。乐曲描绘了霜寒时节风吹雪花映松柏,松柏青翠傲飞雪的清雅、高洁的意境。

飞花点翠:崇明海门派琵琶名曲。乐曲最初见于江阴发现的《十二文板》抄本中。1916年崇明派琵琶名家沈肇洲编印《瀛洲古调》时收入此曲。

伯牙绝弦翻译篇5

今年夏天,王健回沪小休,我如约与他见面。与王健闲聊,每每共鸣惬意。大提琴以外,他的兴趣非常广泛,中外历史、风土人情、宇宙人生,皆能娓娓道来,智慧通达。这源于他独到的悟性、喜欢读书(尤其是历史书籍)以及二十多年的海外游历。比如说到犹太人祖籍地就是现在的以色列,从地理版图上属于亚洲,但我们看到的犹太人的长相为什么却像欧洲人,王健说,其实当年犹太人的长相就像现在的阿拉伯人,后来他们被灭国后,主要分三支流亡世界:一支去西欧,一支去东欧,还有一部分去了非洲。在长期的颠沛流离中,为了生存,犹太人不得不与异族通婚,认母不认父。经过同化后,他们现在大部分人的模样就像欧洲人,当然也有黑肤色的犹太人。有意思的是,白肤色的犹太人看不起黑肤色的犹太人,互相经常吵架。

王健说,他不久前看了本几个世纪前由一位阿拉伯历史学家写的书,原文是用古老的阿拉伯文写的,书中居然还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已非常接近当代的精确度。谈历史,就要说到宗教。王健认为,虽然我们是通过《圣经》来理解基督教的,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圣经》,很多内容很有可能已不是耶稣的原话原意了,而是经过他的徒子徒孙们修改后的教义。因为一门宗教如果要得到大众的认可,就必须要进行普及,而普及就会“掺水”。真正高深的教义,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耶稣的徒子徒孙们对基督教进行普及时,就难免会加上普罗大众能理解的话。相比基督教,伊斯兰教就更平民化,更直白,更容易理解,所以伊斯兰教比基督教更容易普及。说到这里,王健举了个例子,说美国大提琴家林恩·哈雷尔想改信犹太教,但规矩多多,条文繁琐,其中一条是必须要到以色列进行考试,合格后才能入犹太教。“这就难怪信犹太教的人不多。”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王健十六岁时留学美国,见到不少高人,其中最重要的是已故小提琴大师斯特恩。斯特恩是罕见的博学多才,博大精深,思维敏捷,他不仅仅是小提琴家,也是社会活动家、政治家,对王健的影响很大。当然,王健自身的个性与悟性更为关键。据王健的母亲说,王健才一二岁时,他的外公外婆就说,这孩子人小主意大。到了六七岁时,王健已有了自我意识,当时他就觉得周围的小朋友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会轻易相信。“我可不行,不管什么事,我一定要经过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才会下结论。”王健的独特个性自幼就已形成,这对他以后的成长至关重要。

“认识事物,要远观,要有一定的距离,才看得清。近视往往会片面。”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最主要的是,是否有深刻的灵魂。一个人有没有灵魂,或者说有没有精神世界,是大不一样的。有人认为快乐就是幸福,其实快乐只是幸福的一部分,而且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幸福更是一种感觉,一种超越世俗的领悟。快乐只是片刻,而幸福更加恒久。就好比喜欢流行音乐的人,不一定能体验到古典音乐的美。”

王健的大提琴为什么那么感人肺腑,真应了那句话:功夫在诗外。

说到音乐,王健直言,现在西方乐坛有种看法,认为凡是谱面上的音符,演奏者只能照本宣科,不能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否则就是“犯规”。其实,作曲家当初在写曲时,经常根据不同时期的心情和理解而进行修改,这说明音乐本来就像活水,是流动的。那些经典音乐到今天一直在演,一直有人欣赏,就是因为每个演奏者都在表达新意。一个演奏家不光是翻译,也必须是作家。当然,尊重原谱是基本的、必须的,但这并不等于照本宣科,一旦照本宣科,音乐就死了。任何的思维方式都不能走极端,艺术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标准是不能违背的。

说到音乐表演中的独奏和合奏,王健的体会是,独奏需要拉出百分之百的声音,哪怕是不完美,也要完整地表现自己的声音;而合奏相反,你在乐队中也许只能表现出百分之一的声音,其他的百分之九十九,是要依靠乐队其他乐手的演奏来合成的。我们国内的许多乐队,较多演奏员独奏水准高,但因为以独奏的方法发音,出来的整个声音就显得互相碰撞,和谐力差些。国外那些好的乐队,每个人演奏的音色不一定出众,但因为他们每人只发出整体声音的一部分,相比比较清澈、透明,乐团整体交织出来的声音就浑然一体,从每个演奏员的部分凝和出一个整体乐团完整的声音。

两棵不老松

最近盘点2011—2012上海古典音乐演出季,其中的两场音乐会一直萦绕心中,不吐不快。这两场音乐会属于上海爱乐乐团的“大师与经典系列”。它有几个共同点:首先,请来的大师确实是名副其实的老一辈大师——匈牙利钢琴家塔马斯·瓦萨里和瑞士长笛演奏家彼得·鲁卡斯·格拉夫,虽已年纪颇大,但却是两棵不老松,不仅演奏精彩,而且还出色地指挥了音乐会;其次,音乐会的曲目安排颇具新意,尤其是下半场的两部大作——李斯特《但丁交响曲》、C.弗兰克《D小调交响曲》,都是国内平时很少上演的,《但丁交响曲》可能在上海还是首演。因此,这两场音乐会虽然没有经过媒体广泛宣传,但在上海音乐厅的上座率非常高,不说座无虚席,也已几乎满座,而且场内的气氛很好。

先说塔马斯·瓦萨里的“完全李斯特”音乐会。年近八十的瓦萨里在钢琴界大名鼎鼎,他是位音乐神童,十四岁就在李斯特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十七岁在李斯特音乐学院任教,并在多项国际大赛中引人注目,出过许多唱片,特别擅长李斯特、肖邦、莫扎特作品的诠释。他不仅是位成功的钢琴家,还是位成功的指挥家,1971年,三十八岁的瓦萨里就开始登台指挥,他指挥过的乐团包括柏林爱乐乐团、巴黎管弦乐团等,并曾在北方交响乐团、伯恩茅斯交响乐团、布达佩斯交响乐团担任音乐总监。由此可见,瓦萨里的音乐修养非常全面,他此次指挥上海爱乐乐团的音乐会,全部是拿手的李斯特曲目,故被命名为“完全李斯特”。

走上舞台的瓦萨里清瘦而精神矍铄,颇有几分道骨仙风。上半场第一个曲目是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原本是钢琴曲,后由李斯特的弟子多普莱将其中的六首改编成管弦乐版,其中的第二号(根据钢琴曲第十二号改编)上演率最高。瓦萨里的指挥驾轻就熟,洗练生动,洋溢匈牙利民间音乐的韵味。第二个曲目《匈牙利幻想曲》中有钢琴独奏,瓦萨里自然当仁不让,他既指挥,又担任钢琴独奏。我们终于现场听到了老大师的珍贵琴声,那犹如珍珠落玉盘的装饰音清丽剔透,慢板过后的泰加雷斯风格的快板苍劲有力,干净利落。演完才十五分钟的《匈牙利幻想曲》,听众感觉不过瘾,瓦萨里也觉得不好交代,于是又加演了钢琴版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只听瓦萨里舒缓时清波荡漾,急板时马蹄声声,抑扬顿挫,一气呵成!听说瓦萨里来上海之前,在苏州举行了一场独奏音乐会,反响热烈。为什么瓦萨里不在上海也来一奏音乐会呢?现在他在上海舞台稍显身手,反而吊了上海听众的“胃口”,真是既满意又遗憾。

下半场的《但丁交响曲》我是第一次现场聆听。李斯作有两部交响曲,还有一部是《浮士德交响曲》。一般认为李斯特在管弦乐上的主要成就是他的交响诗,因此交响曲上演的机会反而不多。其实,上演李斯特交响曲的难度超过交响诗,不说其篇幅比交响诗庞大,内涵的诠释更是深广。《但丁交响曲》,可视作钢琴曲《但丁读后》的姐妹篇,李斯特对但丁的《神曲》非常看重,《但丁交响曲》就是受此影响而创作的,共两个乐章:地狱、炼狱。瓦萨里的指挥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激情洋溢,可听性强——原来《但丁交响曲》是这么的好听、动听。原本李斯特在写完第二乐章后,计划再写第三乐章,但在听取了瓦格纳的意见后,他放弃了第三乐章的写作,而是以女声合唱《圣母玛利亚赞美歌》来结尾,由上海好小囡少儿合唱团担任女声合唱,她们的演唱充满虔诚之心。瓦萨里尤其突出了一位女声的领唱,那位姑娘声音之柔美迷人心醉,仿佛是从天堂传来的圣音,博得瓦萨里满心欢喜,演完此曲后他特意将她请到台前,一边亲吻一边赞不绝口,并夸奖合唱团的表现好过柏林爱乐。当然,这是溢美之词,但好小囡少儿合唱团与上海爱乐乐团的出色发挥,确实值得称赞。

接着说彼得·卢卡斯·格拉夫的“天籁之声”音乐会。在老一辈的世界级长笛大师中,公认的有三位:朗帕尔、尼科莱、格拉夫。格拉夫曾在欧洲一些著名乐团担任过首席,又是长笛独奏家,在慕尼黑音乐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录制过不少长笛经典曲目的唱片,出版了多部长笛经典教材,获波兰克拉科夫音乐学院荣誉博士勋章、意大利长笛协会荣誉大奖、美国国家长笛协会终身成就奖。2005年,七十六岁的格拉夫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在东方艺术中心举行了一场音乐会。在那场音乐会上,格拉夫除了指挥莫扎特的歌剧《蒂托的仁慈》序曲、舒伯特的《第九交响曲》以外,还携手上海交响乐团的女指挥家张洁敏演奏德国作曲家卡尔·海因里希·赖内克的长笛协奏曲。想不到今年已八十三岁高龄的格拉夫会再度光临上海,而且独奏的曲目量超过上次。音乐会的上半场全部是他的长笛献艺:巴赫《E大调第三号长笛与通奏低音奏鸣曲》、日本当代作曲家福岛和夫的长笛独奏曲《梅》、卡尔·海因里希·赖内克的长笛与钢琴奏鸣曲《水妖》。钢琴合作者是钢琴家兼指挥家张亮。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时间过去了七年,但格拉夫的状态居然好过上次,演奏时气定神闲,悠然飘逸,尤其是在吹奏气息悠长的段落时,格拉夫如一棵青松般挺拔屹立,不动声色,你几乎看不到他启口的动作神态,但迷人的笛音持续流淌,沁人心扉,格拉夫对气息的控制堪称一绝!作为一位演奏家,到了人生的黄昏时分,全方位的技巧表达肯定不能与年轻力壮时相比,但经验、修养、风格却会越加醇厚,格拉夫就是这样一位长笛大师。在演奏福岛和夫的《梅》时,格拉夫在乐句中间还停顿了一下,吹起了口哨,然后再接着吹奏长笛——不知是谱上提示注明,还是格拉夫自己的即兴发挥,令音乐会饶有情趣。

演奏了三首规定曲目后,听众的掌声欲罢不能,矜持绅士的格拉夫豪兴大发,接连安可三曲,巴赫、尼尔森……曲曲精彩,场内高潮迭起。一看手表,上半场过去了近一个小时,超值的享受啊!

伯牙绝弦翻译篇6

摘要一直以来,美声乐派始终被称作“美声唱法”,由此导致三大乐派也被称为“三种唱法”,其实这都是翻译惹的祸。因为所谓“美声唱法”是一种误译,正确的翻译应为“美好地歌唱”或“美丽的声音”,与“唱法”关系并不大。多年来,在我国音乐界一直以讹传讹,以至于达到了约定俗成的地步。笔者认为,将“三种唱法”还原成“三种乐派”的称法,更科学、准确。

关键词:音乐的概念及要素 审美特征 流派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早在几年前,著名老作曲家吕远就针对有人提出的第四种唱法―――“民俗唱法”一事,断然表示:民俗唱法的提出,其实是目前流行的把声乐表演分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这种划分是不科学的,不利于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和全民音乐素养的提高。对于吕老的这一观点,笔者深切赞同。

下面,便以音乐的概念及要素、音乐的审美特征等为基础,对音乐的流派加以论述。

一 音乐的概念及要素

音乐是通过一定形式的音响组合,表现人们思想情感和生活情态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演唱或演奏,为听众所感受而产生艺术效果。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表现的艺术、再创造的艺术。

音乐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下列诸种:

1 旋律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也是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它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节奏、节拍以至调式、调性关系等组织起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特定的内容和情感。旋律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它可以表现出音乐的内容、风格、体裁,甚至还可以体现出音乐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

2 节奏

节奏也是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它体现音乐的时间感。“它是指音响的长短、强弱、轻重等有规律的组合,它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主要因素,使乐曲体现出情感的波动起伏,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3 和声

和声也是音乐的重要因素,它是两个以上的音同时发响,指多声部音乐按照一定关系构成重叠复合的音响现象,它也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使音乐具有结构感、色彩感、立体感。

4 织体

织体是指乐曲中声部组合的方式。音乐织体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与历史、时代、民族特点及音乐的内容、体裁、乐器、演唱与演奏技巧密切相关。其中又有许多织体类型。

5 复调

复调是几个具有独立意义的旋律性声部,在运动中结合在一起,构成丰富的织体形式。这种多声部音乐,称为复调音乐。复调音乐的织体形式,又分为对比复调与模仿复调两种类型。

6 曲式

曲式是音乐作品合乎一定逻辑的结构方式,由许多大小段落组成有规律的整体,是音乐构成的重要因素。曲式基本单位称为“乐段”,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乐思,刻画一个相对完整的音乐形象。乐段又由乐句构成,乐句再由乐节构成,乐节还可再分为若干个动机乃至副动机。

7 调式

调式是若干高低各不相同的许多音(一般不超过7个),以其中最具稳定性者为中心,按一定的倾向关系所组建的音的体系。通常中心音(主音)为该调式之起讫,其余各音依序排列。常见的有大调式、小调式及各民族民间调式等。

8 调性

调性系音乐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调式特性,即调式中各音对主音的倾向性和各音间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性质。各音、各和弦间无调性中心、无功能的联系,称“无调性”。

此外,音乐的构成要素还有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等等。

二 音乐的审美特征

1 形象性

音乐素有“流动的建筑”之称,其意在于音乐虽然有声无形,却仍具有形象性特点。只不过音乐的形象性与一般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不同,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形象”,是凭借联想、想象、通感等方式,形成于音乐创作者、表演者、欣赏者头脑中的形象。当然,这种“音乐形象”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而生,也不是人们的胡思乱想,而是根据生活的体验与感受,通过“借景移情”而获得的。同时,“音乐形象”又具有不确定性、非语义性、多义性、朦胧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既有长处,也有局限。

2 抒情性

音乐具有抒情性的审美特征。音乐作品中,情感多于描绘,也大于描写。德国伟大的美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 音乐表演者(演唱者、演奏者),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表达,将作品中词曲作者所表现的情感传达给观众,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收到“以情动情”的艺术效果。所以可以认为,情感是联通作者、表演者、观众三者之间的桥梁。正因为如此,俄罗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听了柴科夫斯基创作的《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之后,热泪盈眶地说,这部作品“已经接触到饱受苦难的俄罗斯人民的灵魂深处。”同样,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因为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英勇顽强、奋进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马赛曲》也因为表现了法兰西人民爱国主义情感,两度被定为法国国歌。抗日战争时期,有多少爱国青年,高唱《大刀进行曲》奔向战场?又有多少革命烈士,高唱《国际国》走向刑场?……音乐以情动人的实例,真是比比皆是。

3 节奏性

节奏与旋律是音乐的两大翅膀,节奏能直接影响到音乐的抒情性。节奏是音乐家内在情感的外化,也是音乐作品情感含量的有效载体与重要的表现手段。所以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节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一般来说,缓慢沉重的节奏与不和谐的和弦,常表现出悲痛欲绝之情;而轻快急促的节奏,常表现欢快热烈之情。

4 韵律性

韵律性是音乐的又一审美特征。韵律原指我国古体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律,在音乐中,乃指音韵的规律,例如声调铿锵,讲究抑扬顿挫等等,即人们常说的“音乐美”。

三 音乐的流派

古今中外,音乐的艺术流派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构成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从世界范围而言,主要有以下几大音乐流派:

1 古典乐派。是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在维也纳形成的以古典风格为标志的音乐流派,提倡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追求艺术形式的严谨与完整,注重创作手法上的戏剧对比、冲突和发展,成为当时的典范。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海顿、莫扎特和德国的贝多芬。

2 浪漫乐派。是19世纪在欧洲兴起的音乐流派,其风格特点是强调激情,强调抒发主观情感,强调表现个性。浪漫乐派前期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舒伯特、舒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法国的柏辽兹等。后期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瓦格纳和勃拉姆斯、俄国的柴科夫斯基。

3 民族乐派。是1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于欧洲各国的音乐流派,其风格特点是追求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以本国的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素材,将传统音乐精华与本民族音乐精华密切结合。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有挪威的格里格、捷兄的德沃夏克、俄国的“强力集团”成员穆索尔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柯萨科夫。

4 现代乐派。是20世纪出现于西方世界的各种新潮音乐流派的总称,其中主要有以法国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派音乐,以奥地利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派音乐,以意大利布梭尼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音乐以及爵士乐、摇滚乐、电子音乐、“偶然音乐”等等。

在我国,主要以声乐艺术而论,有三大音乐流派:

(a)美声乐派

一直以来,美声乐派始终被称作“美声唱法”,由此导致三大乐派也被称为“三种唱法”,其实这都是翻译惹的祸。因为所谓“美声唱法”是一种误译,意大利原文是“bell canto”,其中“bell”意为美好、美丽,“canto”意为歌唱、歌声,正确的翻译应为“美好地歌唱”或“美丽的声音”,与“唱法”关系并不大,主要指的是以风格特点为标志的音乐流派。多年来,在我国音乐界一直以讹传讹,以至于达到了约定俗成的地步。当然,也有许多有识之士指出了这一点,有些人也在理论著述中采用了折中之法,将“三种唱法”称之为三种“唱法流派”,如韩勋国编著的《歌唱教程》就用此法。但笔者认为,不妨干脆称为“乐派”,更科学准确,也更直截了当。

美声乐派属于传入中国的西方乐派,形成于18世纪到19世纪初的意大利,以音色优美、发音自如、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畅灵活为主要风格特点。其发声有一整套科学的训练方法,并将生理解剖学、物理学、医学等各种科学综合运用到该乐派的理论研究之中。美声乐派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一大批美声歌唱家创造出美声乐派的“中国乐派”。

(b)民族乐派

民族乐派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乐派。广义的民族乐派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带有这3种风格的创作歌曲的乐派,狭义的民族乐派则专指民歌与民族风格特色鲜明的创作歌曲乐派。这种狭义的民族乐派,虽然不包括戏曲和曲艺,但它一方面是从民歌、戏曲、曲艺的民族音乐的精华中继承发展下来的,另一方面又吸收了欧洲美声乐派的艺术精髓。民族乐派的风格特点是:音质明亮,发声部位靠前,质朴自然,真挚亲切,强调“字正腔圆”和“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改革开放以后,民族乐派在保持我国民族语言、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基础上,大胆吸收了美声乐派科学发声的优点长处,在高声区的演唱与发声方面大胆突破,音域大大拓宽,音量大大增强,音色也更加富于变化。民族乐派不仅能演唱民歌和民歌风味极强的艺术歌曲,而且能演唱民族歌剧中的咏叹调,已自立于世界各种音乐流派之林。

(c)通俗乐派

通俗乐派是现代高科技电子传播技术广泛应用后出现的一种音乐流派,演唱者常借助麦克风(话筒、耳麦、胸麦等)进行演唱,其声音训练并无严格要求,以自然为追求目标。常载歌载舞并自奏自唱。其声乐中又具体分为柔声唱法、气声唱法、直声唱法、轻声唱法等。

四 流派下的百花齐放

音乐的流派百家争鸣,音乐的作品也是百花齐放。

外国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与作品主要有:贝多芬的《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等;莫扎特的歌剧《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等;德彪西的《月光》、《贝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歌剧)等;勋伯格的《古雷之歌》(大合唱)、《一个华沙幸存者》(朗诵、合唱、管弦乐)等等,不胜枚举。

中国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与作品主要有:朱践耳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接过雷锋的枪》、《清晰的记忆》等;贺绿汀的《游击队之歌(合唱)、《嘉陵江上》(独唱)等;马可的歌曲《南泥湾》、《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等;冼星海的《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李焕之的《民主建国进行曲》、《新中国青年进行曲》、《社会主义好》等;聂耳的《卖报歌》、《大路歌》、《开路先锋》、《毕业歌》、《码头工人歌》、《前进歌》、《梅娘曲》、《自卫歌》、《铁蹄下的歌女》以及建国后定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流派”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均大于“唱法”,当然它也将“唱法”包括在内。在目前,我国声乐出现了“通俗音乐时尚化,美声音乐国际化,民族音乐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音乐,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都呈现明显的多向交流、多元融合的发展趋势。例如声乐与器乐的一体化(自弹自唱)、音乐与舞蹈的一体化(如狂歌劲舞)、通俗乐派的民族化(如李谷一的通俗乐派)、民族音乐的通俗化(如祖海的新民歌)、美声乐派的民族化(如杨洪基、关牧村、殷秀梅、王霞等的“民族美声”)等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称为“美声乐派、民族乐派、通俗乐派”,更科学准确。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 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

[3] 韩勋国:《歌唱教程》,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伯牙绝弦翻译篇7

如醇香的酒,经过时光的窖藏与岁月的沉淀,

散发着成熟的风致与古典的韵味。

今年十月,

我们来到这个盛产美酒的国家,

时值葡萄收获的金秋。

我们在匈牙利著名酒庄(HUNGARIAN WINE FAMILY)老板乔博(Gergely Csaba)的陪同下,以美酒引路,开始了匈牙利葡萄酒文化之旅。

从布达佩斯出发,向东北驱车行驶130公里,就到了匈牙利北部著名的葡萄酒产区埃格尔(Eger),即是闻名遐迩的“公牛血”葡萄酒的故乡。

5000多公顷葡萄园坐落在连绵的火山群中。这里独特的火山土质和温暖的气候适合多种葡萄的生长:赤霞珠、梅洛、贵人香等, 品质极其优良。

埃格尔还是匈牙利北部高地最美丽的风景区。群山环绕着拥有千余年历史的埃格尔古城。步入这座恬静优美的小城,随处可见的前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使这座城市散发着独特的地中海情调。城中的埃格尔大教堂是匈牙利第二大教堂,始建于圣・伊斯特万国王统治时期(公元1001年起),在公元1241年毁于蒙古铁骑。后来重建。1248年,在匈牙利大主教的要求下,建成了保护教堂的坚固的石头城堡,从上面可以俯瞰全城。

The beauty of Hungary like a mellow wine, after long time of accretion and storage, radiates mature charm and classic appeal. In this October, a grape harvest time, we came to this country which is famous for its perfect wines. Accompanied by Gergely Csaba, manager of the famous Hungarian Wine Family, we began our cultural trip to Hungarian wines.

Setting out from Budapest, after a drive of 130 kilometers in the northeast, we arrived at Eger, a famous wine region in the north of Hungary, which is the hometown of the well-known Egri Bikaver (Bull's Blood of Eger).

Eger is also the most beautiful sightseeing spot in Hungarian North Highland. The over-one-thousand-year-old town of Eger is surrounded by hills. The Eger cathedral in the town is the second largest in Hungary, which was built during the reign of King Szent István (AD 1001) and was destroyed by the Mongolian cavalry, and later got rebuilt. In the year of 1248, out of the request of Hungary archbishop, it was rebuilt as a sturdy stone castle to protect the cathedral, from whose top people can have a birdview of the whole town.

相传,在16世纪中叶,土耳其人大举进攻埃格尔城,当地2000多军民和15万土耳其军队对抗,在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匈牙利勇士们凭借坚固的城堡,错综复杂的街巷和地道,与土军激战了38昼夜,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终因敌众我寡,城破在即。新的一轮进攻即将开始,埃格尔军民饱餐畅饮,喝的便是当地特产的美酒。这种酒是由多种葡萄酿造而成的,色泽浓艳如血。匈牙利勇士们借着酒力勇猛地冲向土耳其军队;埃格尔人个个面红耳赤,很多人甚至在脸上涂洒了葡萄酒。土耳其人见状,误以为他们脸上涂的是公牛的鲜血,他们惊恐万分,四散而逃,溃不成军…… 这就是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埃格尔保卫战,也就是“公牛血”葡萄酒诨号的由来。

埃格尔大教堂附近,有一座被当地人称作“WINE HOUSE”的建筑,进入其中大厅,可以看到四壁排列的是与屋顶齐高的古朴的木质酒架,或堆或叠地码放着数千瓶葡萄酒。酒屋中间散放着几套木桌椅。旁边的一个房间用铁栅栏锁着,透过栅栏,可以看到里面风格各异的酒和酒具,陈列风格独特,令人赏心悦目。同伴问我:这里是酒吧?是餐馆?还是酒陈列室?“酒坊!”“对!”“酒坊!”的确,用这个中文词翻译“WINE HOUSE”,再贴切不过。

同行的彼得(Drahos Peter)盛情邀我们坐下品酒。这位埃格尔最大酒庄的老板兼首席酿酒师为我们斟上深红的“公牛血”。埃格利公牛血葡萄酒(Egri Bikaver)是匈牙利最著名的干红葡萄酒。这种酒是用单独采摘的赤霞珠,梅洛等不同品种的葡萄酿制混合而成的,集中了各种葡萄酒的优点。斟上一杯埃格利公牛血葡萄酒,轻轻晃动酒杯,凝视着美丽如画的挂杯,醇厚清香的葡萄气味扑面而来:适中的丹宁,饱满的口感,沁人心脾,回味悠长,佐以埃格尔的山区野味,简直是绝配!那深红色的酒浆仿佛蕴涵着冲天豪气,堪称“血色男儿酒”!品味着厚重的“公牛血”,耳边隐隐传来的仿佛是数百年前埃格尔古战场的拼杀声,似乎在为我们品酒助威助兴!

这时,古教堂的钟声响起,低沉的声音在黄昏中回荡,犹如兵器在碰撞,战马在嘶鸣。教堂附近,年龄不一的孩子们在喷水池边,在圣徒的青铜像边,嬉戏玩耍。酒馆的街边露天座里,一对对情侣在悄声私语。放眼远处,几座数百年前建造的了望塔清晰可见,塔的后面,时隐时现的是那落日的余晖,仿佛在为这幅恬淡闲定的画面勾勒一道浓重而生动的金边……

Legend has it that in the middle of 16th century, Turkish military attacked Eger in an enormous number. The local 2000 soldiers and civilians confronted the 150, 000 Turkish soldiers. Faced by the great difference of the strength, the brave Eger people with the help of their solid castle, and complicated streets and tunnels, they fought furiously with the Turks as long as 38 days and nights, and held back their attacks time and time again. However, the town at last was still in danger of falling into the hand of the Turks, because of their much larger number. Before the start of another attack, the Eger people had a good drinking of their local red wine, which was brewed by various kinds of grapes and was of a bloody color. Stirred by the wine, the Hungary people crashed into the Turkish army, with blood on the faces, even many having smeared their faces with the wine. The Turks thought that the Eger people had smeared their faces with the bull’s blood, and so got totally scared, and ran away. This is the famous pit-one-against-ten battle in the world war history ----- Eger Defense; and this is also the origin of the nickname of Egri Bikaver.

Egri Bikaver is the most celebrated dry wine in Hungary. It is a blending of the brews of Cabernet Sauvignon, Merlot and other different grapes which are plucked separately, and hence has an integration of merits of various wines. While enjoying the strong Eger Bikaver, we seem to hear the sounds from the ancient battle field hundreds of years ago, which must be cheering for our drinking.

埃格尔的西部,是匈牙利的另一个重要葡萄酒产地马特拉(Matra)。如果说埃格尔是红葡萄酒的故乡,那么马特拉就是白葡萄酒的王国。这里风光秀丽,葡萄种植面积达7000公顷,主要分布在匈牙利海拔最高的马特拉山南麓。马特拉还拥有匈牙利著名的林区,周围环绕着肥沃的火山灰土和起伏不平的山谷带,这里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和白圭。马特拉地区的白葡萄酒以酸味浓、质量高、酒色清且易保存而享誉欧洲。

好客的酒庄主人为收获季节繁忙而慢待客人表示歉意,他开启了一瓶马特拉好酒“卢奈尔麝香晚摘甜白葡萄酒”(Muscat Lunel)。主人告诉我们,卢奈尔麝香葡萄原产于波斯帝国,经希腊商人传到欧洲,并由其种植地之一的法国卢奈尔城而得名。十九世纪,法国的一位国王偶饮此酒,大加赞赏,称之为绝世佳酿,赐名卢奈尔麝香酒。该葡萄酒原料的采摘比普通葡萄酒要晚约一个月,所以葡萄已充分浓缩,自然含糖量非常高,用这样的葡萄酿成的酒可以长期储存,是极佳的甜点配餐酒。这种酒经过10摄氏度左右的冷藏,气味浓郁,芳香,入口后会感到一种异常的甘甜,并略带清爽的回酸。卢奈尔麝香酒的酒瓶也别具一格,带有浓郁的匈牙利民族风格,和醇美的佳酿真是珠联璧合。

在马特拉和埃盖尔地区的东北,距布达佩斯200多公里处,是举世闻名的托卡伊(Tokaj)地区,是匈牙利另一个重要的葡萄酒产地。托卡伊山麓蜿蜒着6000公顷的葡萄种植园,这里自然生态环境优良,12世纪起就开始成为著名的葡萄酒产地。时值16世纪中叶,托卡伊已经以出产世界上最卓越的甜白葡萄酒“托卡伊奥苏”(Tokaji aszu)而闻名。我们走进托卡伊的一个长达3公里的酒窖,酒窖顶上布满了有益于净化空气和保温的绿色霉菌。酒窖里还不时可见有数百年历史的雕像,还有同样年纪已被弃用的品酒台和烧烤炉(还配有通风设备,以防油烟破坏酒窖里的空气质量)。当然最多的还是储存着大量陈年托卡伊葡萄酒的一个又一个酒库。

据史料记载,马特拉地区酿酒历史悠久。传说700年前,法国人入侵马特拉山区的珍珠城堡,把三个美丽的童贞女锁进黑暗的地下室,让她们在沐浴之后赤身地踏踩葡萄:第一瓶马特拉葡萄酒就是这样产生的。

To the west of Eger is Matra, another important winegrowing region in Hungary. If we say Eger is the hometown of red wine, then Matra is the kingdom of white wine. Matra is a gorgeous town; grape-district has occupied as large as 7,000 hectares, mainly in the South Matra Mountains, the highest in Hungary. Matra also boasts its famous woods. Nourished by the fertile volcano ash and surrounded by the wavy valleys, soil here is rich in trace elements Matra white wines own a prestige in Europe for its high acidity, optimum quality, limpidity and easy storage.

According to the documents, Matra region has a long winegrowing history. It is said that about 700 years ago when the French invaded the Pearle Castle of the Matra Mountains they locked three pretty virgins into a dark basement, and had them tramp naked upon grapes after bath: this is how the first Matra wine came about.

To the northwest of Matra and Eger, about 200 kilometers to Budapest is the worldwide known Tokaj, another important winegrowing in Hungary. In the Tokaj mountains meander 6,000 hectares of vineyards. Thanks to the agreeable natural environment, it has been a prestigious winegrowing region since the 12th century. And since the middle of the 16th century Tokaj has become well-know n for its most outstanding sweet white wine Tokaji aszu. In Tokaj we walked into a 3-kilometers-long cellar; its ceiling was full of green mould which served to clean the air and keep the temperature. In the cellar there were quite a few historic sculptures, and the same aging wine-tasting platform and ovens which had been out of use (there is also ventilation system lest the smoke damage the air quality of the cellar). Of course the largest number is of the oak hogshead holding the old Tokaji Aszu.

酒窖里还设有品酒室,走进这私密的圆形空间,看见中央是一个直径2米的圆形石桌,石桌上方有一个巨大的青铜吊灯,灯下的石桌上排列着10种著名的托卡伊甜葡萄酒,其中有3种晚收甜酒(Late harvest sweet wine) ,一种冰酒(Icewine),4种托卡伊奥苏(Tokaji aszu),和一种名贵的纯奥苏贵腐浓汁(Esszencia)。我们靠墙坐在锈迹斑驳的铁椅上,铁椅边的小桌上点着蜡烛。蜡烛两边各有一个杯子。有人不断往杯子里斟酒。斟酒的是酒庄合伙人,一个不苟言笑的匈牙利小伙儿。我们静静地品尝晚收甜酒的甘美与舒爽,冰酒的甜蜜与清冽,奥苏的优雅与浓郁,纯奥苏贵腐浓汁的沉稳与华贵。四轮品酒下来,我们真像欣赏过世界顶级的弦乐四重奏,我听到我和同伴们的心正在歌唱。我不禁想起书中的一段关于匈牙利葡萄酒的有趣文字,特抄录如下:

“王者之酒,酒中之王”,这是十七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赐给托卡伊奥苏 (Tokaji aszu) 的封号。托卡伊奥苏葡萄酒基本的原料是利用匈牙利东北部卡伊山麓生长的晚熟的福尔明白葡萄 (Furmint) 和哈斯莱威路白葡萄 (Harslevelu) 酿制的高品质的葡萄酒。一般到了秋天,晚熟的整串白葡萄,被一种名叫“Botrytis Cinerea”的真菌在自然的作用下产生变化,将还挂在树上的白葡萄变成了晚收成、甜如蜜的“奥苏干葡萄”(Aszu grapes)。

农妇们从葡萄串上摘选出最佳的奥苏干葡萄送去加工。酿酒师把精挑细选的奥苏干葡萄粒作成贵腐浓汁。再根据加工等级的要求将贵腐浓汁混合到136公升装有已酿造了两年优良的托卡伊葡萄酒的木桶中。托卡伊有一种25公升容器叫做puttony,要是每一个136公升的木桶中混合了3个puttony 份量的贵腐葡萄浓汁,就可以看到木桶上标示着“3 puttony”,以此类推4、5、6 puttony。贵腐葡萄汁混合了之后,经过36-48小时的发酵后,用低压挤出,然后再被装入大木桶中,送入托卡伊山麓的酒窖存放。托卡伊的传统酿酒法规定,每混合一个puttony (25公升)时,就必须在橡木桶中多存放一年,所以依据放入的贵腐葡萄浓汁的数量来决定地窖木桶存放期。最高等级是6 puttony的托卡伊葡萄酒,这种葡萄酒在一般葡萄酒存放两年之外还要再经地窖大木桶存放六年,只有达到长达八年的存放期,才能装瓶上市。托卡伊奥苏葡萄酒在摄氏15度饮用最佳,是搭配甜点饮用的点心酒。

对托卡伊奥苏葡萄酒青睐有加的名人有: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英国奥利弗-克伦威尔大公,俄国沙皇彼得大帝和女沙皇卡特琳娜。俄国沙皇还曾为保证这种名贵葡萄酒的供应而驻兵托卡伊地区。

托卡伊奥苏葡萄酒自古就被载入匈牙利药典,直到近四十年才从医生的处方药品中正式剥离。据记载,教皇庇护一世遵医嘱每日小酌一杯这种名贵葡萄酒,以保健康。此外,贝多芬、舒伯特、伏尔泰和歌德都十分喜爱喝托卡伊葡萄酒。在众多匈牙利文学著作中,托卡伊葡萄酒是不可或缺的题材。甚至连匈牙利国歌歌词中都少不了它。

给我们一行人留下最深最美好印象的是美酒之旅的最后一站,那是在埃格尔产区和托卡伊产区之间的戴伯亚(Debro)产区,是一个只有2000多公顷葡萄园的小型产区。但在匈牙利,它却以出产高品质的葡萄酒而著称。戴伯亚酒庄是一个家族企业,负责人是极为朴实可爱的父子俩。听说父亲刚刚大病初愈,但他却非常热情地带领我们参观了正在采摘的大片葡萄园。这里可以找到在匈牙利栽种的大部分葡萄品种。酒庄主人介绍说这是由于戴伯亚既靠近著名的红葡萄酒产区埃格尔,又靠近著名的白葡萄酒产区托卡伊。融合了两个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使得这里的红、白葡萄酒均很优秀。“而我们成功的秘诀在这里!”老人指着正在繁忙劳作的农妇和正在葡萄园中小路穿梭来去运送葡萄的拖拉机说:“我们的葡萄原料保证2小时之内就运回酒庄处理,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葡萄的新鲜,而不像有的产地是积存一天以后再运输。”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原料新鲜,做成的葡萄酒就好。

从葡萄园到酒庄,一进院门。一个面容酷似老人的青年人迎了上来,不用说,这就是老人的儿子,酒庄的“少庄主”了。“少庄主”指着酒窖前大平台上架着的大铁锅,下面木柴烧得正旺,上面满满一锅食物冒着热气,散发着浓浓的肉香。“这是我父亲给咱们准备的午餐,他可是远近闻名的烹调高手!”

“我们猎人邻居的狗总是吃我们的葡萄,而我们就常能吃到他们送来的野味!这是他们昨天送来的野猪肉和鹿肉。”老人笑着说。

午餐前的品酒是在酒窖中以一杯清冽的葡萄汁开始的,接下就是10几种不同年份不同种类的白葡萄酒,风格口味各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种麝香半甜白葡萄酒,浓郁的清香,适中的酸度,悠长的回味,仿佛一位优雅的女士,轻拨历史的琴弦,把一个古老的传说向你娓娓道来。

配餐炖肉的是一种叫公鹿血(Stag Blood)的干红葡萄酒,和公牛血口感很象却又平添了几分活力,也许因为是新酒的缘故?与父子俩的交谈十分愉快,从地理到历史,从自然到社会,从酒经到哲学。宾主尽欢而散。

略有醉意的我透过车窗,看见了一幅让我毕生难忘的画面:大片的葡萄园,一座葡萄守护神石像背对着我们;旁边消瘦的白发老人和他壮健的儿子在向我们挥手;他们和守护神石像的背影在暴雨之前的乌云下渐渐远去,成为一个闪烁的亮点……

伯牙绝弦翻译篇8

关于国庆节以爱国为主题古诗词

一、《出塞 》其一 唐王昌龄

1.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白话译文

其一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二、《塞下曲》 唐代诗人卢纶

1.原文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2.白话译文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暴露了单于的想要趁夜色潜逃的阴谋。将军率领轻骑兵一路追杀,顾不得漫天的大雪已落满弓和刀。

三、《示儿》宋代诗人陆游

1.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 白话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四、《己亥杂诗 》二百二十 (清)龚自珍

1.原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②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2. 作品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五、己亥杂诗 其五(清)龚自珍

1.原文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 译文

只有暴风雪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生机勃勃,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清朝政府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规定而选用更多的人才。 诗的大意说,中国要有生气,要凭借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现 在人们都不敢说话,沉闷得令人可悲。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规,选用有用的人才。

六、《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1原文【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 译文

【其一】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七、《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宋代诗人陆游

1原文

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译文

其二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八、《七律·长征》毛泽东

1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 译文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们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1原文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全文译文

我僵直地躺在孤寂的乡村里,并不为自己悲哀, 还想为国家去戍守边塞。 深夜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 梦里我跨上战马跃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十、《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1诗词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白话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十一、《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

1. 原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白话译文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十二、《春望》唐朝杜甫

1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白话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十三、《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 李贺

1原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2. 白话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十四、《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 李煜

1. 原文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白话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十五、《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

1原文编辑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⑸,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 白话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十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是宋代词人辛弃疾

1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译文编辑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意中把灯拨亮抽出宝剑细看,一梦醒来营房里号角响成一片。宫兵们都分到了将军奖给部下的牛肉,各种乐器齐把边疆的歌曲演奏。秋高马肥的季节,战场正在阅兵。 烈马奔驰好似卢马一样飞快,箭发弦动响声如同劈雷一般。替君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可惜的是而今我已白发斑斑不能报效朝廷。

十七、《满江红·怒发冲冠》宋岳飞

1【原文】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译文】

我愤怒至极,独自登高倚靠着扶手,急骤的雨势刚刚停歇。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阙。我满怀壮志,发誓吃敌人的肉,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十八、《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1原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2]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2白话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十九、《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1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二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是辛弃疾名作

1原文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翻译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我的故乡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可我为什么也不能慰怀那)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二十一、《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

1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2作品译文

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四年的艰苦岁月。 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 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 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 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二十二、《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

1原文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白话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二十三、《南安军》是南宋诗人文天祥

1原文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2白话译文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

二十四、《别云间》是明代少年抗清英雄、诗人夏完淳

1原文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2 白话译文 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二十五、《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

1原文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⑷。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2白话译文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

二十六、《客中初夏》宋朝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

1原文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2译文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二十七、《于易水送别》骆宾王

1诗词总括

这首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萎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2原文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②。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4背景

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仪凤四年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那年冬天,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5注释

①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 ②发冲冠:因愤怒而使头发倒竖,顶起了帽子,是夸张的说法。冠:帽子。 ③昔时人:指荆轲。 ④没:亡故。

唐诗宋词里最豪迈的爱国情

宋·岳飞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地陬。

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

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

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

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抗金名将,官至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有《岳武穆集》。

岳母在岳飞背上刻“精忠报国”,而岳飞确实做到了,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全部献给了自己的国家,做到了真正的精忠报国。

岳飞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不但仗打得好,诗写得霸气,字也笔笔如刀,剑锋寒气四射。

宋.李清照

夏日绝句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谁说女儿只垂泪?

易安一句偃须眉。

李清照(1084~约1156年),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擅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宋.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平侯。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朝著名的文学家,爱国主义诗人,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

辛弃疾书法

宋.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20xx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开创宋代豪放派词的先驱人物,亦是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书法

宋.陈亮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伯牙绝弦翻译篇9

写出这些名作的作曲家们,我最初不甚了了。他们的音乐,毫不晦涩艰深,绝无故弄玄虚。那时我一个十来岁的半大孩子,一听就懂,就着迷,触发良多感受。我能看到《荒山之夜》里那威风凛凛但似乎心眼儿还不错的魔王和好笑的乱舞群魔在黎明前溜走,城堡和街道慵懒地慢慢醒来,薄如轻纱的早雾,天边现出一道晨曦,教堂的钟声荡漾⋯⋯;两个维也纳妇人欣快地走在午后的林荫道旁,快乐地琐碎闲谈,时而高挑眉毛故作惊讶,时而点头随声附和――这是我从舒伯特可爱的小品《音乐瞬间》里听来的。的确,真正的大师不会莫测高深让你不懂,反而生怕你不懂。音乐,看不见摸不着,叙事言情状景,其绘声绘色竟绝不亚于文字和图画,叫我感到不可思议。

中学同年不同班的宁林,家住灯市口内务部街,离我们本司胡同很近。他父母是驻苏使馆的外交人员,长年不在家,家里有电唱机和不少苏联唱片。有的唱片封套上标着汉译的曲名和作曲家名,估计是他父亲的手迹。那电唱机很神奇,苏联进口货,可以悬放一迭唱片,放完一张,唱头自动移开,一只机械手臂将唱片拨下一张,唱头回移,播放。

宁林本人对音乐没有太大兴趣,倒喜欢我家那些外国画册。我俩互通有无。我设法夹带画册出门,去他那儿偷看,他则放唱片给我听。要知道,画册里可是有外国赤身女子的。我们都爱看,看了又看。当然也深知事关重大,因此阅图的姿态还是稳重端庄的。

宁林家的唱片多是苏联乐团灌制的各类俄苏作品,也有些西方古典和浪漫乐派的作品,没有什么系统。普罗科菲耶夫告别古典的《古典交响曲》,就是在他那儿头一次听到的。老普以孩童般天真烂漫的心,与慈祥的古典老人嬉戏玩笑,令人莞尔。还有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黑夜的密林深处,惟有一点光亮在前方若隐若现,飘忽不定;一个人,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循着这点希望摸索前行。我大为感动――这不正是我当年学长笛的写照吗!

印象最深的是一首三步舞曲。舞曲嘛,通常是兴高采烈的。可这首作品,好听是好听,音乐形象却颇为怪异。先是萨克斯管阴鸷的独舞,刚愎自用,不可一世,示范似地踢踢腿,再踢踢腿;接着,一个群体有气无力地随之起舞,张张面孔都是苍白、惊悸、强作欢颜,在一记记重鞭的驱赶下,脚步收煞不住,被轰过来轰过去。

几年后,我上了音乐学院,才知道这叫肖斯塔科维奇的C小调《第二华尔兹舞曲》。读了当时列为内部阅读的伏尔科夫的《见证》一书,再看那别有用心的C小调――音乐史上许多寓意深刻的作品采用C小调,皆因其调性,宛若岁久年深的银器,银泽乌暗――我愈加相信,这首舞曲是独裁者和他治下臣民的画像。老肖的反骨和异见嘲讽,先装入华尔兹的小口袋,再塞进旋律和管弦乐配器色彩的夹层里,混过了党的审查。

多年来也听过一些诠释不同的演奏版本,大都将巴松独奏的速度稍稍提快,阴森一变而成诙谐,群舞则是一片欢乐的海洋。这倒也没错。音乐生来就具有这种装点眉唇、抹脸就变的特性。

一九七三年九月,尤金•奥曼迪率美国费城交响乐团访华,像一场拉上窗帘的内部观摩,知者不多,聆者更少,在今天却被称为“破冰之旅”。其实,这个美名真应当移赠给先其一步访华、并且是一九四九年后西方交响乐团中首个来华演出的伦敦爱乐乐团。我不仅在厂乒乓球室的黑白电视上看到他们演奏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和贝七,还弄到张当日上午排练的入场券。

我早早骑车赶到天桥剧场。那是个昏晦的风沙天,路边绽放的几丛迎春花却明黄跳眼。伦敦爱乐的音乐家们从大客车上鱼贯而下。这些血色充沛、容光焕发的英国人,彬彬从容,衣着随意雅洁,女士们经过时带起的香风分外提神,置于正被“”揉搓着的中国人当中,犹如鲜艳的水果与青黄不接的土豆摆在一起。他们似从另一种生活里走来,离我这么近,又那么遥远。

排练的最后,伦敦爱乐视奏了刚刚拿到分谱的《红色娘子军》选曲“快乐的女战士”。第一遍速度平缓,似老僧念经。第二遍即是原速。指挥普利查德爵士的手轻轻一动,整个乐团,还有这首我们过耳千百遍的乐曲,忽然声色光鲜、活灵活现起来。经过各个木管声部向上疾速掠过的琶音,如一刷飞抹,衔接得天衣无缝。单簧管跳动的乐句之间,划过长笛的三个装饰音。通常我们听到的处理,不过是长笛锐亮而短促的一闪,而伦敦爱乐的那位女长笛手,却将尾音略加延长,于是便有了银盏相击、余音袅袅的效果,顿显高妙许多。弦乐的音色,湛蓝纯融,极其抒情,从乐队的深处扶摇而出,令人心随之荡,神为之怡。

这一年的暮春时节,维也纳爱乐乐团也来到北京。电视台转播了音乐会实况。风华正茂的阿巴多,披头士盖耳长发,不时扭回头,鹰隼一般的眼睛闪动光芒,瞄着殷承宗兀自陶醉的脸。

随后而来的尤金•奥曼迪与他麾下的费城交响乐团,也经历了这首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冲刷。据说演出刚一结束,随团来华的美国音乐评论家勋伯格就对殷承宗说,这音乐简直是垃圾。不明白此人此话什么意思。也许吧,中国人能从这部作品中听到的民族苦难,他这双西方耳朵听不大习惯。说不定他听到乡间牧童的“短笛无腔信口吹”,也要用他的音乐理论套上一套。外国人奏中国乐,往往颇具异趣。外国人言中国事,则难免乖悖情理。

卡拉扬与柏林交响乐团是踩着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尾巴走来的。他给我这个音乐学院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不是因为他的指挥艺术,而是因为他那撒娇的做派。

最后一场演出,是与中央乐团联袂演奏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和贝七。上午排练开始,卡拉扬铁青着脸,拖着跛腿走出来,肩头一抖,后面立即有人从他肩上摘去披风。这几天他一直不高兴。一是抵达北京那天,舷梯和舱门还没有对接好,柏林乐团的双簧管首席,兴许是要夺得第一个踏上中国大地的美名,抢先迈步,便直接抵达首都机场的地面,紧接着一位大提琴手也下去了。二是他要求把下榻饭店的客人都赶走,让乐团人各一房,中国方面没能满足他。他誓言以后再不来中国了。排练前,据说李大爷(编注:李德伦,时任中央乐团交响乐团指挥)已传话给中央乐团参演人员,好生小心。

排练贝七的时候,中间突然停下来。卡拉扬在说什么。夹坐在乐阵里中央乐团的演奏员们面面相觑。原来他嫌中国小提琴演奏员的音量弱,音不准,要他们当众拉A大调音阶。我看见小提琴们――恍惚记得小提琴家杨秉荪也坐在当中――如带枷示众一般,真的开始齐奏那属于基本练习的A大调音阶。在倒海翻江般的音乐过后,这音阶响起,显得那么孤弱无援。实际上,外行也应当知道,现场拉上几遍音阶,并不能使音量和音准有所提高。卡拉扬之意,意在羞辱。羞辱他人,已尽失音乐本意,何况是羞辱接待国的音乐同行,这不仅失礼,简直是放肆。

那时,我已经学会不把外国名家当祖宗神仙供着。卡拉扬的音乐处理,就贝七而言,虽然不是我听过的最差的,也绝非最好的。交响乐的第二乐章,通常是最难出色的乐章。贝多芬则是个异数。他的所有重要的交响乐的第二乐章,都异常精彩,在第五、第六、第七三部交响乐中,甚至是最为精彩的乐章,听就要听他的第二乐章。贝七的第二乐章,暗自饮泣,痛步哀行。卡拉扬的诠释,那痛步哀行有些做作,似乎鞋底和鞋帮分了家,须得贴擦着地面费力前蹭。

再看到光盘封面上卡拉扬握拳闭目、沉思冥想的神情,我常想,这个人,一生指挥过无数音乐史上的杰作,那些作品关乎人类的心灵,关乎高尚与尊严、困苦与辛酸的杰作。但是,他真听懂了吗?

聂耳、冼星海纪念音乐会,堪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音乐生活中的一次盛举。姐姐弄到两张票,专门打电话到车间办公室,通知我晚上去听音乐会。这是我打工数年间,接到的惟一电话。

首都体育馆里万人攒动,座无虚席。当晚的演出阵容,萃集了音乐界的菁华。演出开始前,刘诗昆也来了,在场地上走来走去,又坐下来在钢琴上敲砸几下。这大概是他出狱以来首次出台,被派了件小差事,担任童声合唱《酸枣刺儿》的钢琴伴奏。到底技艺非凡,他指下快速的走句,颗粒匀净,听着真过瘾。

的确,样板戏吃得太久了。这回换换花样,一下摆上满满一席海陆山珍。此次演出的版本――也许企图和“当局”暗中较劲――一反其时惯见的“重新填词”的做法,淳淳的原韵原意,无处不在的党的影子破天荒不见了,因之虽为史上旧作,却带着过去年代的风华与真纯,令人耳目爽然一新。我方才明白,这两位作曲家的作品,压根儿就不是为任何一个党写的,而是写给全体中国人的。我和姐姐的座位离乐队近在咫尺。我根本顾不上跟她说话,只激动得浑身发冷打战,真可谓上牙与下牙相碰,眼福并耳福同饱。

聂耳和星海有个共同之处,两人在处理旋律上都很有办法。音乐中许多貌似深奥的东西都可以学得,惟独旋律的才华与生俱来,有就有了,没有也没辙,枪顶在天灵盖上也逼不出来。属于“没有”的我,在这方面深有体会。音乐史上成千上万的作曲家,音响赫赫扬扬,穷极新巧,却连一条令人缅怀的旋律也留不下来,真是无奈。

这次音乐会后,我想更多地了解这两位作曲家。父亲带我拜访了聂耳和星海生前的两位旧交,恰巧都是父亲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同事。

一位是与父亲同在美院美术史系的许幸之老先生。他曾经跻身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电影界。解放之后的一个什么场合,正好坐在他身后一排,伸手拍拍他的肩膀,问还认不认识她。批判“”时,许先生就控诉“打我”。

他更是聂耳的挚友。《铁蹄下的歌女》即由他作词,聂耳作曲。聂耳在日本溺海,他伤心不已,坚信是日本特务暗下毒手。他对我做了个扼颈的手势,说,“才活了二十四岁”,随后连连摇首。

另一位是美院雕塑系的滑田友先生。滑先生巴黎留学时租住了一间小阁楼,床头墙上写有两行中国字:“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晚上,已搬到楼下的前任房客来敲门探访,写字的便是他,名叫冼星海。星海见滑先生比他更穷,便送来薄毯御寒。他每晚在饭店拉小提琴,可挣得二十法郎,也每天分给滑先生十法。诚可谓患难之交。

我还跑到左家庄的中国音乐研究所,查阅了收藏在该所数据室里的星海乐谱手稿,并抄录了他在巴黎留学期间创作的《小提琴奏鸣曲》。回来用长笛一吹,纯是法国现代派风格。根据访查所得,我写了仿雨果司汤达体的《星海在巴黎》。我的志趣出现向舞文弄墨偏移的苗头。

音研所数据室的管理员是位慢声细语的老太太,她见我这小青年啃两只苹果当午餐,怪可怜的,便问我吃不吃她从家里带来的饭菜,还给我端来一杯热水。十多年后自美归国,到芳嘉园王世襄先生府上,向他请教收藏明代家具的问题,才知那老太太原是王先生的夫人袁荃猷先生。她竟然记得我。

这段资料室的插曲,也许预示着我日后志趣上的再一次移情别恋,从写作转向中国古代文物。

姐姐从云南建设兵团回到北京,誓死不回去了。她接长不短就去协和医院,希望能查出个病,开出病退证明。我曾见她强咽下一杯猪油,试图让肝功能转氨酶高上去。她向著名抒情男高音歌唱家朱崇懋老师学习声乐,家里自然全力支持她,请人将德国老钢琴调准了音,还斥巨资买来一台当时 极少见的录音机,以便她能分析自己的发声方法。那录音机两只磁带盘,大如圆饼,音响效果不比唱机差,但用不着守在一边换唱片。

一个初秋的上午,我靠在庭院当中的竹躺椅上看书。秋阳透过葡萄架,斑斑影影筛洒下来。姐姐正在房间里放借来的资料带。忽然,传来从未听到过的凄美动人的乐声。我坐直身子,侧耳聆听。原来是吴祖强先生为弦乐改编的《二泉映月》,收音机里尚未广播过。瞎子阿炳悲天悯人的旋律,弦乐水墨浓淡般的柔溶音色,真让铁石心肠也软了,人一下变得诗意而心地善良。

我听了一遍又一遍,至今听无厌时。这是好书、好画、好音乐共有的妙处:可以一生不断欣赏下去。我也用长笛跟着吹,又试着将长笛吹口向外翻,故意吹得撒气漏风,手指高打倚音,以模仿中国洞箫那太古幽远的声音,与阿炳的吟唱相般配。吴先生的改编,完全忘我,因而十分得体。听得出来,他没有笑话阿炳音乐的褴褛衣衫,而是搀扶着失明的老人,体谅着他蹒跚的步子,改编的每一处细节,仿佛都在神魂梦会中获得老人的首肯。

在音乐学院第一学期的民族音乐课上,又听到阿炳亲手演奏的《二泉映月》的录音。我屏息静气。钢丝录音带沙沙遥响中,陡然间揪心一弓,恻然宛转,一声叹息,落在空弦上,没有一丝生命的迹象,似看破红尘的寂寥,如问天问地的无奈。

全曲听似兴之所至一拉而成,实则阿炳有着极强的整体布局能力和清晰的层次感,如剥冬笋,不断从头剥起,却以一种隐隐加压的内在力度一层层推向高端。洗练的音乐素材,江南韵调,很容易记住,展开的手法却简单又不简单,背谱奏唱,稍不留意,就会错过转向下一层的那扇洞门,或恍若一门,顺势步入,又绕回原处。

阿炳的琴音喑哑且不太准,反倒殊饶民间艺人的本色风味,因此常恨时下的青年二胡家们营养太好,火气太壮,技术过于精准。在苦雨中淋一夜,别给饭吃,估计会好些。阿炳拉出长弓,有时会随着节奏一顿一顿的,非常像晚清大家任伯年笔下衣纹线条那富于音乐感的钉头顿挫。或许是他街头演奏的手病,或许是在给出伴奏的效果。这位盲艺人的内心音响,一定比他那把胡琴能拉奏出来的,要宏富得多。

如今中国样样都追求“走向国际”,音乐大概也不免于此吧。其实阿炳的音乐早就“走向国际”了。他不曾经营自己,也不曾揣摩以投合国际的心思;他是从一条再自然天真不过的路上走出去的:叩问人类的心灵。曾听过瞄准国际的各种法派的时鲜作品,听来听去,终感无动于衷,也就丢开了。我明白,他们是想说,请看,我的手段多么了得,标新立异,多么先锋前卫。但就像与一个人倾谈,总看不到他的真心,也许他根本就没怀着真心,只是一味花言巧语,虚矫颜色,谈来谈去,浪费时间,只好起身离去。音乐这玩意儿,实在是无分古今,勿管洋土,更不讲先进与陈旧,惟论好坏。

乐海漫游,浩淼无涯。我变得愈来愈杂食,欲尽有生之年遍尝人间之美。我发现,西方音乐,我不会辜负作曲家们付诸其中的每一滴孤诣苦心,能够深深打动我,然而真能使我流泪的,还是中国自己的音乐。这其中不光有《二泉映月》那样的个创经典,也必须提到世代口口相传的民歌。那些贫苦的人们,不是为了炫耀才华,也无人支付委约酬金,他们扯开嗓子就唱,全是因为心里有话要说。

一九七八年初春的一天,我从工厂回到家里。父亲告诉我,报纸上登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后首次招生的简告。权衡我的优势劣势,他建议我报考。

刚刚在前一年深秋,我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全国统考,志愿是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中文系。可惜,初中三年,除了三夏劳动、冬季拉练和为学校深挖防空洞,所学甚少。仓促上阵,踉踉跄跄过数学的泥塘,一头栽倒在《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这一中国科举史上最朴实大方的语文试题脚下。音乐学,则是位吊环运动员,一手抓住文史,一手吊牢音乐,在其间做出姿势,略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回想起来,我在音乐学院最爱上的课,真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不是和声、对位、曲式、配器四大件,也不是中外音乐史、音乐美学等主科课程,竟是属于副科的钢琴课。

家里原有一台古老的德国钢琴,老到上面还有放烛台的架子,但象牙贴皮的琴键,看上去依然整洁悦目。为了学习和声,我曾对着教程自学弹奏。现在可好了,音乐学院的钢琴老师们,正在那儿敞开手臂,笑脸相迎。

说来愧对师长。老师们好不容易把学生招进音乐学系,自然对之寄予期望。系里分派老师任班主任,关照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受雨果、司汤达的引诱,我学过两句法语,因此入学考试的外语语种是法语。系里便专门安排严安思老师――她是严文井先生的女儿――和曾经留学法国的钢琴系教授洪士先生辅导我学法语。可我这不争气的,却与音乐学渐行渐远。个中缘故,除了我已移情写作,还另有原因。

音乐学系的老师们非常宽容,通情达理。这是那时音乐学院人的特色。我向时任副系主任的于润洋先生吐露了我内心的苦恼与挣扎。于先生皱皱眉头,立刻就想通了,说:“总还是要毕业的吧。”于是,也就任我自由发展。

作曲系一位叶姓同学,行状清高,思想活跃,订阅了一份披着诗歌与文学外衣的刊物《今天》。我俩一起在东四一带一间寒冷的小平房里,见到了“今天”诗人芒克。他垂询并且不那么切乎实际地点拨了我们。

伯牙绝弦翻译篇10

“小红花”结缘古筝

1974年,9岁的张晓红被马成会老师选中,成为宝鸡市小红花艺术团的一员。马成会是位多才多艺的老师,不仅精通乐理,而且吹拉弹唱无所不通。他将这60个精心挑选出来的璞玉浑金细细打磨、尽心培养。在三四年间,小红花艺术团在宝鸡市及周边演出几百场之多,连市委领导都多次对他们说:“你们现在是60朵小红花,将来就是60颗璀璨的明星!”

1978年,高考恢复后,马成会从60个孩子中选了13人去参加西安音乐学院附中的考试,张晓红也被选中。西安音乐学院附中那一年报考的有3000多人,最后只录取30个。张晓红一试二试十分顺利。到了第三试,从考场出来,一位老先生也追了出来。张晓红一看,正是那位身形微胖、面相慈和、问她还会什么的考官。老先生拉着她的手看了又看,说你跟我学古筝吧。张晓红人小怕生,一个劲摇头说不学。那位老先生后来又找别人来问,张晓红还坚持不学,就要弹扬琴。

西安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发下来,张晓红一看录取的专业是古筝专业!她气得直哭,说那老头儿真是的,我跟他说不学古筝,怎么还给我弄去学古筝呢?张晓红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姥爷是闻名遐迩的全国战斗英雄,建国后被主席授予“全国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时任陆军21军某师师长。1978年陆军21军全军家属上下就张晓红一人高考成功,那于全军、于父母都是莫大的荣誉。可张晓红还是不想学古筝,最后她仅用了两个月时间,恶补先前空白的文化课知识,竟然又考上了宝鸡市的重点中学——金台中学。这时姥姥对张晓红说,让她自己决定和选择。张晓红纠结万分:去重点中学将来可以考大学,上喜欢的中文系,但自小学习的音乐说什么也不愿放下。最后,只好采取排除法,她假设自己不学音乐会怎样?张晓红觉得一生都会无以复加地痛苦。所以她最后决定,我必须得去音乐学院附中学音乐!

去西安音乐学院附中后,张晓红就拜在了那位慈眉善目的老先生门下。老先生名叫高自成,是山东派古筝名家。那年他已年近六旬,再过几年就要退休,所教学生这是最后一届,张晓红可说是关门弟子。老先生视张晓红如心头之器、掌上之珠,他想在自己退休前培养一个最心满意足的学生。除了白天上课高老师特别严格,每天晚上他都遛弯来琴房听张晓红练琴。有时晚上张晓红正和同学玩耍,不知谁喊了声:“张晓红你老师来啦!”她赶紧一溜烟跑回琴房练琴。高老师就在旁边听着,听得不顺耳就马上指点。就这样,在高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张晓红迅速成长起来了。

坚爱古筝,获益良多

天道酬勤,张晓红技艺日进,不到两年的时间在校已有了“小高自成”的美称,连弹奏时一个皱眉一个叹气都和老师一样。学古筝时,张晓红面临一个挑战,她是天生的“固定调”耳朵,十分罕见,别人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听准的音,她一听就准。可这样的耳朵更适合演奏西洋乐器或学习作曲专业,老祖宗的民乐更加写意,音调灵活,不以国际“固定调”为准绳,因而被称为“首调”。高先生给张晓红讲课说的是“首调”,张晓红听不明白,因为脑子里全是那个“固定调”。她也不敢跟老师说,最后花了大量时间,把所有“首调”的谱子统统背下来,弹古筝时像做同声翻译,心里装着背下的“首调”,同步“翻译”成固定调弹出来。

初中二年级时,张晓红“固定调”的天赋被学院视唱练耳杨越萍老师发现,杨老师是学院院长的儿媳,她兴冲冲找到院长,说发现了一个天赋极佳、学习作曲的好材料,希望让这个孩子转系,院长也同意了。最后问到张晓红,她犯了难。按说她“固定调”的天赋的确适合学习西洋乐,学作曲又是前途无量,可这两年高老师对她恩重如山,视如己出,怎么能舍高老师而去?她没了主意,去问高老师。高老师听了满面的不然之意,说学校怎么能这样,好不容易招个好学生,还要给我弄走。在这段时间张晓红一直很纠结,那边杨老师催着她转专业,这边高老师又不同意。一天晚上张晓红照旧练古筝,高老师来指导。她烦闷已极,就哭了,说:“怎么办啊?明天最后一天,要不转以后就转不成了。”高老师说:“你听我的,将来你一定能成。”张晓红将信将疑:“我怎么看不到啊,您看往届大学毕业生分配,学古筝的要的可少了。”高老师郑重地说:“别人找不到工作,那是别人,你不一样!学音乐的必须勤学苦练,本事高强,你的水平大大高于别人而不可替代,那就会成功。”

最后,张晓红听从了恩师的话,坚持了自己的古筝之路。大学时开始跟随陕西筝派的开拓者、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周延甲教授学习。之后她先后跟上海音乐学院浙派古筝名家孙文妍教授、潮州名家杨秀明、中国音乐学院邱大成教授学习。1988年大学毕业时,张晓红考取了多个部级文艺团体。后来姥爷一句话:“部队好!部队能锻炼人!”最终,张晓红选择了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成为一名光荣的部队文艺工作者。

张晓红当兵刚满4个月的一天,团长把她叫到办公室,通知她代表空军参加首届全国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从接到任务那天起,她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奏中,春节全团放假,宿舍区除了值班人员就她一个人。有一天,团长问她:“你那个房间怎么晚上老是亮着灯呀?你不知道节约用电吗?”张晓红告诉团长,我一直没睡觉,都在练琴呢。团长十分惊讶地说,想不到年轻人能够这么刻苦。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晓红不负众望,最后代表全军取得了全国第一届民族器乐大赛古筝二等奖的好成绩,成为空军获得全国民乐大赛第一人。

能者为师,青出于蓝

2005年底,张晓红怀着新的梦想,转业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由一名部队文艺战士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此,她把自己的艺术积累全部用于教学实践。张老师是真正的来自舞台实践第一线的老师,因为她是教学与实践相辅相成,两不耽误。

自打任教以来,张晓红所教学生先后获得文化部“文华奖”二等奖、第二届国际古筝比赛三等奖、全国首届青少年’敦煌杯”古筝大赛二等奖等多项大奖。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就说2008年那次备赛吧,经学院选拔,选送两名张晓红的学生李丹丹、于可心同学参加第三届文化部全国艺术院校“文华奖”民乐大赛。作为她们的辅导老师,张晓红整个暑假都没有休息,指导她们不断提高古筝演奏水平。那段时间,她手把手、面对面地口传心授,学生也练得很苦,再加上天气炎热,两个孩子经常汗如雨下,不单衣服湿透了,连帽衫上的帽子都湿透了。辛勤汗水没有白流,李丹丹同学最终夺得了全国艺术院校“文华奖”二等奖,这也是学院民乐学生参加部级大赛所取得的最好成绩。

在教学的同时,张晓红仍然参加了大量舞台实践,先后为《甄传》《故宫》《清明上河图》《大红灯笼高高挂》《红楼梦》等众多电影、电视剧、音乐剧、京剧、春晚及专业艺术团体录制古筝音乐千余首。为“2008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录制古筝音乐《香山红叶》;为“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录制古筝音乐《茉莉花》。应文化部邀请先后出访亚洲、欧洲、美国等20多个国家;2005起年随中国国家交响乐团赴美巡演,赴德、法、奥巡演,并赴俄罗斯、日本、奥地利参加多场国家重大演出。2010年、2012年张晓红还担任学院原创大型音乐会《水牛儿——北京民歌音乐风俗画卷》总导演。这场演出集歌曲编创、声乐演唱、器乐演奏和舞蹈表演于一体,同时集合舞美、灯光、服装和化妆等设计专业,由130余名师生承担主要舞台演出实践,演出受到了各级领导和艺术界的高度赞誉。充分展示了张晓红艺术教学、艺术创作和艺术追求的整体水平。多年来,张晓红参加在北京音乐厅、中山音乐堂、国家大剧院举办的交响音乐会。2013年参加了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北京新年音乐会”,和世界著名的指挥大师艾森巴赫合作演出,得到了主办方、指挥家高度好评。

除了教学和演出实践,张晓红老师在艺术教育科研工作中大放异彩,2006年以来独立编写了学院《高职古筝练习曲题库》(一、二),《高职古筝实用教程》(上、下),填补了我国高职古筝教材的空白。先后出版《泛爱众》等十几张CD。先后发表《陕西筝曲中的左手大指按弦》 《山东筝派大师高自成及其古筝艺术》和《音乐没有国界》等多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