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计划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6-06 16:21:31

科技计划管理

科技计划管理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计划及管理不断调整和完善,基本适应了各个阶段科技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不同时期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确定,要求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行政,对国家科技计划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还存在着重复分散、效率不高等一些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对科技计划管理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纲要》精神,以促进自主创新为核心,以发挥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宗旨,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为重要目标,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强化制度建设,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发展要求的“权责明确、定位清晰、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公正、公开、规范和高效。

二、基本原则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要围绕促进自主创新的主题,既要充分吸收和继承现有计划管理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更要与时俱进,坚定改革,大胆创新;既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解决当前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求真务实,提出切实有效的改革新思路、新举措,力争取得突破,又要加强总体设计,综合集成配套改革措施,积极有序推进。重点要突出以下几项原则:

1、体现国家目标。围绕党的十六届**提出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纲要》为指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提出的重大需求,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制约问题、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安全等为重点,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2、促进自主创新。把促进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遵循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律,实行分类管理,建立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模式。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类科技计划要鼓励自由探索,突出原始创新,提高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应用开发及产业化类科技计划要面向市场,突出集成创新,以企业为实施主体,重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需求问题,提高科技的支撑能力。

3、加强统筹协调。围绕国家整体的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统筹考虑政府和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统筹科技发展与改革,统筹项目、人才和基地建设,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化安排,统筹集成各方面的科技资源,充分利用国外的科技资源,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利用。

4、明确权责划分。国家科技计划管理要进一步明确计划、项目决策、管理、实施、咨询、服务等各类主体的权利与责任,强化责任制,加强监督,逐步建立咨询、决策、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

5、完善管理制度。围绕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管理新机制,制定明确的管理流程和办法,规范科技计划管理运行的秩序,强化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推进依法行政和计划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保证科技计划管理的公正和公开。

6、提高管理效率。国家科技计划管理要以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费使用效益为目标,进一步简化程序,建立科学的评估监督机制和绩效考评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共享机制,保证国家科技计划各项目标的实现。

三、改革措施

为切实保证“**”国家科技计划的有效实施,计划管理改革要结合实际,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并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构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1.发挥国家科技计划对创新活动的导向作用。科技计划是政府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国家科技计划、部门(行业)科技计划和地方科技计划等。作为科技计划的主体,国家科技计划要围绕促进自主创新,落实《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对现有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后,“**”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主要由基本计划和重大专项构成:基本计划是国家财政稳定持续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基础研究计划、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等;重大专项是体现国家战略目标,由政府支持并组织实施的重大战略产品开发、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或重大工程建设,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在若干重点领域集中突破,实现科技创新的局部跨越式发展。

2.明确国家科技计划的定位。围绕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各国家科技计划要进一步明确定位和支持重点。基础研究计划要突出原始创新,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计划构成,主要定位分别为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和国家目标导向的战略性基础研究;科技攻关计划要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支撑作用,加强集成创新,突出公益技术研究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以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为目标,进一步强调自主创新,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和前沿性,重点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开发;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要突出资源共享,以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等建设为主要内容,为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供支撑;政策引导类计划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措施,重点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高技术产业化、面向农业、农村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国际科技合作等的引导和支持。重大专项按照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明确实施的目标,根据需要和条件,成熟一个,实施一个。

3.把加强自主创新作为优化国家科技计划经费配置的战略重点。根据公共财政要求和创新活动的特点,调整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的配置和结构,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国家财政科技投入重点加大对基础研究、公益研究、高技术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的稳定支持,加大对科研基地、条件平台和科技队伍建设的支持。国家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保障重大专项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其他力量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形成全社会投入自主创新的良好局面。

4.加强科技计划的协调衔接。围绕国家的整体创新目标,加强国家科技计划之间、国家科技计划与部门、地方科技计划之间的协调衔接和集成,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制度性的沟通协调机制,适时就国家、部门和地方的各类科技计划当年进展及下一年度安排等情况进行沟通协调,形成科技计划的年度报告制度,以加强集成,避免重复交叉。

(二)进一步推进部门(行业)和地方的自主创新工作

5.发挥部门(行业)在促进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国家科技计划目标的确立及重大项目的确定,要充分听取部门(行业)的意见。把征集部门(行业)等科技需求和重大项目建议,作为科技计划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措施。有效集成部门(行业)的资源,加大对行业共性技术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部门(行业)在攻关计划项目和863计划重大项目中的组织实施作用。加强部门(行业)的监督作用,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的有效实施。在有关国家科技计划中设立行业引导项目,由部门(行业)负责管理和实施,重点支持行业科技发展中的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技术储备、应急反应和基础性工作等,提高行业科技发展的持续创新能力。

6.提高地方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地方科技工作的指导,强化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其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统筹协调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共建实验研究基地,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大对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统筹区域科技协调发展,在有关国家科技计划中设立区域引导项目,主要由地方负责管理和实施,提高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效集成中央和地方的科技资源,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对县(市)科技信息平台等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强县(市)科技服务和支撑能力。

(三)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7.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建立与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充分听取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反映国家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应用及产业化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要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项目的评审要更多地吸纳企业同行专家参与。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持,鼓励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对于重大专项和基本计划中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项目,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企业联盟牵头承担,或由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承担,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的项目实施新机制。

8.支持大型骨干企业的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加大对大型骨干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的支持,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独立或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建立国家工程中心、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等,建设一批企业的研发中心,打造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加大现有研究开发基地与企业的结合,建立面向企业开放和共享的有效机制,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9.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平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整合科技资源,进行技术合作开发,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家政策引导类计划要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倾斜,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器等中介机构的建设,建设一批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平台,形成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和创新的新机制和环境。

(四)促进科技自身的持续创新能力建设

10.加强对项目、人才、基地的统筹安排。国家科技计划从以支持项目为主,逐步转向统筹安排项目、人才、基地,实现从技术突破的单一目标向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高的综合目标转变,把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作为项目论证和考核的重要指标。加强发展与改革的结合,优先支持改革取得实质成效的科研院所和企业,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任务。加强项目实施与能力建设的有机衔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造就一支创新队伍,建设一批创新基地,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11.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在有关国家科技计划中设立人才专项资金,支持青年创新人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优秀创新团队以及“小人物、小团队”的成长。鼓励科学家的自由探索,高度关注具有创新性的“非共识项目”并加大支持力度。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的人员费用支出比例,鼓励科技人才的流动与交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鼓励和支持青年人才、海外留学人才等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12.加强和统筹创新基地的建设。制定国家创新基地的发展规划,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建设的统筹和支持力度,合理布局创新基地建设。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把创新基地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予以支持。改革国家创新基地的管理运行模式,对创新基地实行分类支持和管理,对基础研究类和社会公益类基地实行稳定支持与动态调整相结合的方式;对工程化、产业化性质的基地,实行政府引导、多渠道投入和共建的方式;成果推广示范基地及其他综合性基地通过竞争择优、后补助或项目倾斜等多种方式支持。鼓励共建创新基地或联盟,制定公共科技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标准与规范,促进资源共享。

(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13.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开展重点领域知识产权态势分析,建立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专利查新制度,并把它作为立项的重要依据。突出自主创新,把创造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作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重要目标。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形成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可用于支持重大成果国内外发明专利的申请和保护。

14.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鉴定与管理机制。改革科技成果鉴定方式方法,建立科学的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发挥成果鉴定与管理对自主创新的积极导向作用。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价评估制度,进一步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国家层面不再组织成果鉴定,对技术水平的评价不作为项目验收的内容。制定和完善国家科技计划成果共享机制和办法,建立国家科技计划成果数据库,完善国家科技计划重大创新成果的报告、登记和信息制度,促进科技成果的技术转移、转化和共享。

(六)积极推行有利于创新的科技计划管理新机制

15.加强技术预测工作。建立面向社会和产业需求的技术预测制度。把技术预测作为科技计划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健全技术预测机构和队伍,完善技术预测方法,建设国家技术预测平台,提高技术预测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发展战略、发展规划、计划的制定和调整、优先发展领域的选择以及研发资金投向和重点等提供决策支撑。

16.建立和完善独立的评估制度。在国家科技计划及项目管理中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的制度。加强科技计划评估专家队伍和独立评估机构的建设和管理,规范评估程序,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适应不同科技计划和管理工作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和基地等的评估工作,为计划项目调整和科技工作的绩效考评提供科学依据。

17.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计划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制定分类管理办法,规范中介机构的服务,提高其服务质量。进一步明确职责,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计划项目管理中的作用,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参与计划项目评审、评估、监督、成果评价与推广等管理工作。

18.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加快制定科技计划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信用管理数据库。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机构、主要承担单位和责任人,以及咨询、评审专家等进行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价,并将其信用状况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19.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加快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网上科技计划管理“一站式”服务平台,逐步实现科技计划项目的网上运作和管理。建立重大项目储备数据库、科技计划项目信息数据库等,加强综合信息管理,避免交叉重复,提高科技计划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性。

(七)进一步提高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公开性

20.完善专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咨询、评审和验收专家库。参与项目评审、验收等同行专家,要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扩大专家遴选的范围。充分发挥专家在战略、技术、经济、经费预算等方面的咨询作用,规范专家参与计划项目管理、咨询、监督的方式和程序,建立回避等制度,完善专家参与管理的机制。

21.改革完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评审机制。规范项目的申报评审程序,严格项目的申报评审要求,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原则上实行网上申报管理。建立立项决策和评审咨询相互分离的机制,根据计划项目的不同特点,逐步实行网上评审等制度。加大竞争性项目的招投标力度,实现决策的公开、公平与公正。根据科技创新的自身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急迫需求,建立项目立项的快速反应机制。

22.提高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透明度。在严格遵守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按照政务公开的范围和程序,凡不涉及保密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和评价等信息,都要通过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等及时向社会公开,积极推行项目公告公示制度,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透明度。

(八)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的管理与监督

23.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办法。按照国家公共财政改革要求,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决)算制度,建立科技经费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科学统一的科技计划财务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经费的支出科目、报表体系和使用范围。加强对项目配套资金的监管,保障科技经费的及时拨付和合理使用,提高科技计划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24.建立制度化的经费使用监督机制。加强国家科技资产的管理,加强对科技经费使用的监督,逐步形成财政审计部门的专业监督、科技计划主管部门委托的第三方监督和项目组织部门及承担单位的日常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科技计划经费的绩效考评,逐步形成制度化,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九)建立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责任机制

科技计划管理范文篇2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基础上,设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下简称“支撑计划”)。为实现支撑计划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根据《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支撑计划是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重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的国家科技计划。支撑计划主要落实《纲要》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的任务,以重大公益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为重点,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开发,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解决涉及全局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技术问题,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瓶颈制约,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支撑。

第三条科学技术部(以下简称“科技部”)会同财政部制定支撑计划管理办法。科技部负责支撑计划的组织实施。

第四条支撑计划的管理原则:

(一)需求牵引,突出重点。支撑计划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重点支持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公益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

(二)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支撑计划中有明确产品目标导向和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必须由企业牵头或有企业参与。

(三)统筹协调,联合推进。充分发挥部门、行业、地方、企业、专家和科技服务机构等各方面的作用,实行整体协调、资源集成、平等协作、联合推进的机制,以项目带动人才、基地建设。

(四)权责明确,规范管理。实行各方面权责明确、各负其责,决策、咨询、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

第五条关键技术是指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或延伸产业链、培育新兴产业等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技术。共性技术是指在产业领域、不同行业或不同区域能够广泛共享应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普遍推动作用的技术。公益技术是指基本不具备明确的市场竞争属性,主要服务于国家安全、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环境改善等公共利益的技术。

第六条支撑计划管理包括需求征集、项目凝炼、综合咨询、立项决策、可行性论证、项目批复、实施与过程管理、验收与绩效考评等环节。

第七条支撑计划设项目和课题两个层次,项目由若干课题构成。项目采取有限目标、分类指导、滚动立项、分年度实施的管理方式,实施周期为三至五年。

第八条支撑计划由中央财政专项拨款支持。加强对经费的监督检查,计划经费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第二章组织

第九条支撑计划的组织实施单位包括科技部、项目组织单位、课题承担单位。专家及科技服务机构接受委托,参与有关咨询或服务工作。

第十条科技部对支撑计划实施的总体效果负责,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支撑计划的总体设计和发展战略研究,制定支撑计划发展纲要;

(二)制定有关管理办法;

(三)建立备选项目库,审定项目立项建议,择优确定项目组织单位,组织项目可行性论证,批复立项;

(四)编制年度计划;

(五)指导并督促支撑计划的实施,组织项目中期评估,协调并处理项目执行中的重大问题;

(六)组织项目评估验收和绩效考评;

(七)汇总登记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按规定加强管理。

第十一条项目组织单位为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有关地方科技厅(委、局)和其他具备组织协调能力的单位,对项目目标的完成及实施效果负责,其主要职责是:

(一)按要求组织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负责项目的任务分解,组织课题招投标及评估评审,择优确定课题承担单位和项目最终技术或产品集成的负责单位,签订课题任务书;

(三)落实项目约定支付的匹配经费及其它配套条件;

(四)组织项目及课题的实施,监督、检查课题的执行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按要求汇总、报告项目年度执行情况及有关信息报表,协调并处理项目、课题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五)组织课题验收,对课题进行绩效考评,按要求准备项目验收的有关文件资料,并提出项目验收申请;

(六)按要求进行成果登记并对项目所形成的成果资料(包括技术报告、论文、数据、评价报告等)进行归档,推动支撑计划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转化,按照有关政策法规加强管理,保护各方权益。

第十二条课题承担单位为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对课题任务的完成及实施效果负责,主要职责是:

(一)按要求编写课题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课题任务书;

(二)按照签订的课题任务书所确定的各项任务,组织研究队伍,落实配套条件,完成课题预定的目标。相关课题承担单位负责按课题任务书要求对最终技术或产品集成;

(三)按规定管理课题经费;

(四)按要求编报课题年度执行情况和有关信息报表,及时报告课题执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提交课题验收的全部文件资料;

(五)在课题实施前与各参与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对课题执行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及成果转化权属,按照有关政策法规,保护各方权益。

第十三条建立支撑计划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技术、经济、管理、财务、法律、企业等各方面战略专家的作用,对支撑计划宏观战略及发展的重大事项和决策提供战略咨询。

第十四条在国家科技计划专家库中,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聘请具有良好信誉的专家参与支撑计划的项目立项、监督验收、经费预算和绩效考评等有关评估咨询工作,专家对评估咨询结果的公正性、科学性负责。建立和完善专家遴选、回避、考评制度。有下列情形的专家,应当回避:

(一)课题承担单位是专家所在工作单位;

(二)被咨询单位与专家所在单位有利益关系;

(三)在两年内与被咨询单位有合作成果;

(四)与课题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在研究生或博士后阶段存在师生关系;

(五)与课题负责人或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存在直系亲属关系;

(六)与课题承担单位或被咨询对象有其它可能影响公正的关系。

第十五条科技服务机构接受委托开展专利查新、招投标、评估、过程管理等工作,对服务质量及工作结果的公正性负责。从事评估、招投标等活动的科技服务机构,须按照《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标投标工作资格认定暂行办法》进行资格认定。

第三章立项

第十六条支撑计划项目根据支持的方向和作用,分为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按项目、课题两个层次组织实施。

重大项目主要支持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形成重大战略产品、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或重大装备开发,以及重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等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大、影响度高,需要在国家层面协调推动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项目。

重点项目主要支持着眼于公益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突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问题,具有较强应用前景的项目;支持服务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支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性重大工程建设的项目。

第十七条科技部根据国家目标及战略重点,公开征集科技需求与项目建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地方科技厅(委、局)、行业性大型企业集团、支柱产业的行业协会等单位,根据支撑计划定位和支持重点,汇总提出科技需求及项目建议,正式行文同时通过科技部门户网站上报。科技部对征集的需求及项目建议进行初审,列入支撑计划备选项目库。同时,科技部在支撑计划网站上开设固定的科技需求和项目建议征集渠道,向社会广泛征集科技需求。

第十八条提出的科技需求和项目建议应符合如下要求:

(一)为实施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装备开发,以及重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所必需的重大关键技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问题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公益技术等;

(二)项目目标明确具体,技术指标可考核,三到五年能够完成,并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或相关技术标准;

(三)完成后能够直接投入应用或具有较强应用前景。企业提供的科技需求,在完成时本企业能够直接应用或进行成果转化;部门、地方提出的科技需求,部门、地方能够提供成果应用及转化的资金、政策等相关条件;

(四)项目前期基础条件较好,组织保障到位,能够带动人才、基地发展,实施机制合理,产学研结合;

(五)根据项目的目标、任务提出项目概算建议。

第十九条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地方科技厅(委、局),以及行业协会在征集、汇总企业科技需求时,不得漏报、拒报符合支撑计划条件的企业科技需求。

第二十条科技部根据《纲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备选项目进行筛选、凝练、整合,组织专家对项目建议进行综合咨询。结合项目所属行业、实施地点、成果应用等特点,确定立项项目和项目组织单位。

第二十一条项目组织单位组织可行性研究,编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项目具体目标、任务分解及课题承担单位选择方式建议、项目实施运行机制等。任务分解及课题设立要避免重复、分散;对于具有产品目标和产业化前景的课题,应由企业牵头或必须有企业参与,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实施机制。

第二十二条企业承担或参与项目和课题的条件:

(一)属行业龙头企业、企业集团或企业联盟、转制院所、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

(二)企业技术需求与项目和课题的目标一致;

(三)企业在相关任务领域具有领先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基础;

(四)企业承担的任务,在完成时有能力在本企业进行应用和转化;

(五)有稳定的研发投入、常设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或稳定的科研队伍和人才,能够为项目或课题实施提供任务书确定的资金及其它条件;

(六)通过项目或课题的实施,能够与其他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技术创新联盟与知识产权联盟,能将项目或课题成果进行技术转让或服务,促进全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

第二十三条科技部通过评审、评估等方式,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

第二十四条项目组织单位根据论证意见,按照公正、公开的原则择优委托,或者按《科技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通过招投标确定课题承担单位及集成单位,项目组织单位系统外的单位承担项目任务的财政资金所占比例,原则上不低于40%。项目组织单位组织课题论证,将根据论证意见完善后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后的课题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项目实施计划报科技部。

第二十五条科技部审核批复项目立项。项目组织单位根据批复意见,与课题承担单位签订课题任务书,经科技部审定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六条科技部对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国家利益的项目,做好定密保密工作;项目组织单位与课题承担单位签订科技保密协议并监督实施。

第二十七条支撑计划根据项目和课题的特性,以及承担单位的性质,实行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风险投资等不同支持方式和实施机制。

(一)具有明确产品导向并能形成产业化规模,或者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和课题,根据项目和课题的不同特点,主要由企业和转制院所牵头承担,产学研联合实施。其中,由企业牵头承担的项目和课题,以企业投入为主,企业资金投入不低于总预算的50%;财政资金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风险投资等方式支持,形成多主体联合投入及统一管理的机制。无偿资助限于支持产业化前阶段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任务。

(二)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项目和课题,主要由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牵头承担,积极吸纳企业参与,财政资金予以积极支持和引导,并调动社会各方面资金,实现多元化投入。

(三)公益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和课题,以无偿资助为主。

第二十八条建立支撑计划应急反应机制。对影响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突发性事件,如果具有紧迫的、重大的科技需求,科技部可商有关部门、地方直接论证立项,组织实施。

第二十九条项目、课题的可行性研究应将专利查新作为重要内容,并提交相关知识产权现状、预期知识产权可行性和水平等分析报告,把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作为项目、课题的重要考核目标之一。

第三十条支撑计划把形成技术标准作为重要目标之一,优先支持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和保障作用的,对能够形成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性公益性技术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前沿交叉领域的技术标准等重要技术标准提供技术支撑的项目。含有技术标准研究的项目,在立项时要对相关技术标准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说明,并将形成技术标准研究成果作为项目、课题的重要考核目标之一。

第三十一条支撑计划把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作为项目论证和考核的重要指标。优先支持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承担支撑计划任务;优先支持形成面向企业开放和共享的公共科技资源有效利用的机制;鼓励通过支撑计划项目的实施带动国家科技创新及产业化基地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十二条积极推行公告、公示制度。在遵守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对项目、课题的立项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第三十三条严禁同一项目、课题在不同的国家科技计划中重复申报立项。对于重复申报和课题申请单位弄虚作假、伪造申请材料或证明材料的,一经发现,取消其申请立项资格,申报单位及其相关责任人五年内不得承担支撑计划项目和课题。

第四章实施与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项目组织单位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按照项目批复要求和课题任务书,检查、督促并落实项目、课题的相关配套条件,确保项目、课题按计划执行。

第三十五条支撑计划项目实行年度报告制度。课题承担单位按要求编制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并上报有关信息报表,项目组织单位汇总后于每年11月15日前上报科技部;执行期在当年度不足三个月的项目可在下一年度一并上报。

第三十六条加强对项目、课题实施的监督和评估。实施周期在三年以上的项目,必须进行中期评估。科技部负责组织对项目执行情况的中期评估,项目组织单位负责对课题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积极引入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对项目或课题执行情况、组织管理、配套条件落实、经费管理、预期前景等进行独立的评估监督。评估意见作为项目、课题调整或撤销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七条项目或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的,应及时调整或撤销:

(一)市场、技术等情况发生重大变化,造成项目原定目标及技术路线需要修改;

(二)匹配的自筹资金或其它条件不能落实,影响项目或课题正常实施;

(三)项目或课题所依托的工程已不能继续实施;

(四)技术引进、国际合作等发生重大变化导致研究工作无法进行;

(五)项目或课题的技术骨干发生重大变化,致使研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六)由于其它不可抗拒的因素,致使研究工作不能正常进行。

第三十八条需要调整或撤销的项目或课题,由项目组织单位提出书面意见,报科技部核准后执行。必要时,科技部可根据实施情况、评估意见等直接进行调整。

第三十九条支撑计划撤销的项目、课题,项目组织单位应当对已开展工作、经费使用、已购置设备仪器、阶段性成果、知识产权等情况做出书面报告,同时报科技部核查备案。

第四十条对不按时上报年度报告材料或信息,以及不接受监督检查的项目和课题,采取缓拨、减拨、停拨经费等措施,要求项目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项目或课题,视情节分别给予通报批评、追回已拨付经费、取消其参与支撑计划活动资格等处理。

第四十一条课题承担单位或课题负责人弄虚作假、剽窃他人科技成果,一经查出,撤销立项,追回已拨付课题经费,并向社会公开,五年内不得承担或参与支撑计划。违反法律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科技服务机构在接受委托承担项目、课题的专利查新、招投标、评估、检查、绩效考评等工作中,存在违规行为的,追回工作经费,取消其参与支撑计划的资格。

第四十三条加强信用管理,对项目组织单位、课题承担单位及课题责任人、专家、科技服务机构等在实施支撑计划中的信用情况进行客观记录,并作为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验收及绩效考评

第四十四条支撑计划项目应在规定执行期结束后三个月内组织验收,包括课题验收和项目验收两个阶段。课题验收由课题承担单位向项目组织单位提出书面申请,项目组织单位应在接到申请一个月内组织课题验收。项目验收由项目组织单位在课题验收完成90%以上后,向科技部提出申请,科技部组织验收。

第四十五条项目组织单位、课题承担单位在执行期结束后三个月仍未提出验收申请的,科技部将对有关单位或责任人进行通报。项目、课题因故不能按期完成的,项目组织单位、课题承担单位应提前三个月申请延期,经科技部批准后按新方案执行;如未能批准,项目、课题仍需按原定期限进行验收。

第四十六条验收形式主要包括:会议审查验收,网上(通信)评审验收,实地考核验收,功能演示验收等。根据项目、课题的特点和验收需要,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方式,也可联合多种方式进行验收。

第四十七条验收工作可采取组织专家组或委托经科技部认可、具有相应资质的科技服务机构进行。验收专家组一般由9—13名专家组成,从科技计划专家库的相同及相关领域中随机选取。

第四十八条验收专家在审阅资料、听取汇报、实地考核、观看演示、提问质询的基础上,独立提出意见,经专家组详尽讨论或专家组长归纳汇总,形成验收结论意见,并在结论意见中提出成果或产品今后的应用推广建议。

第四十九条支撑计划项目和课题验收结论分为通过验收、不通过验收。

(一)项目、课题计划目标和任务已按照考核目标要求完成,经费使用合理,为通过验收。

(二)凡具有下列情况的,为不通过验收:

1.项目、课题目标任务完成不到85%的;

2.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存在弄虚作假;

3.未经申请或批准,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考核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发生变更;

4.超过项目批复或课题任务书规定的执行年限半年以上未完成,并且事先未做出说明;

5.经费使用存在严重问题。

第五十条因提供文件资料不详、难以判断等导致验收意见争议较大,或项目、课题的成果资料未按要求进行归档和整理,或研究过程及结果等存在纠纷尚未解决,为需要复议。需要复议的项目、课题,应在首次验收后的半年内,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或补充材料,再次提出验收申请。若未再提出申请或未按要求进行改进或补充材料,视同不通过验收。

第五十一条课题验收结论由项目组织单位书面通知课题承担单位;项目验收结论由科技部书面通知项目组织单位,除有保密要求外,向社会公示。

第五十二条未通过验收的项目和课题,科技部将对有关单位或责任人进行通报。其中,因违反有关政策法规和科技计划管理制度未通过验收的,取消其五年内承担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的资格。

第五十三条支撑计划实行绩效考评制度,重大项目要进行中期绩效考评。绩效考评可与验收、中期评估工作结合,同步进行。绩效考评结果将作为以后确定立项、选择承担单位、确定预算、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

第五十四条绩效考评分级组织实施,科技部负责项目的绩效考评,项目组织单位负责课题的绩效考评。绩效考评的具体工作可组织专家组或委托科技服务机构进行。

第五十五条探索建立对项目和课题成果的后评价机制。在项目和课题验收一年后,对其成果应用状况和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第六章知识产权与成果

第五十六条加强支撑计划成果和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支撑计划取得的成果要按照《科技成果登记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登记和管理。涉及国家秘密的,执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项目、课题形成的知识产权,其归属和管理按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执行。项目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应当加强知识产权的产生、管理和保护工作。

第五十七条鼓励支撑计划成果的转让和转化。课题任务书中应包括成果转化和应用方案,明确项目组织单位、课题承担单位促进成果转化的责任和义务。成果转让和转化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及相应权益等问题,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和科技部《关于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执行。对具有重大推广意义的成果,通过协调、利用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方式,给予继续支持。

第五十八条项目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在项目和课题启动实施前,应与各参与单位约定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权益分配,不得有恶意垄断成果和知识产权等行为。如项目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违反成果和知识产权权益分配约定,在五年内不得参与支撑计划。

科技计划管理范文篇3

第二条科技攻关任务招标投标系指为执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招标方以其拟订的科技攻关任务内容及其他条件和要求等作为“标的”,吸引愿意承担任务的单位进行投标,择优选定承担单位的活动。

第三条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科委)负责对国家“九五”科技攻关任务招标投标工作的管理并监督实施,协调、处理招标投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第四条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具体研制、开发任务的单位可通过招标确定,由任务的上一级管理单位(项目组织部门、课题主持单位、专题承担单位)作为招标方;凡符合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条件的单位均可作为投标方,投标方应具备的条件:

1与招标文件要求相适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招标文件要求的资格证书和相应的工作经验与业绩证

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五条国家“九五”科技攻关任务招标的一般程序为选择招标方式,拟定招标文件,发出招标通知,接受投标方递交投标书,组织开标、评标、定标:

第二章招标

第六条招标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竞争性招标、有限竞争性招标和协议招标三种方式。

(一)竞争性招标:符合承担国家“九五”科技攻关任务条件的单位均可参加投标竞争。按第五条规定的程序进行。

(二)有限竞争性招标:招标方邀请经过预选的三家以上(含三家)的具备投标条件的单位参加投标竞争。按第五条规定的程序进行。

(三)协议招标:招标方直接邀请一个或多个具备条件的单位投标,通过协商达成协议。参考第五条规定的程序进行。

第七条采用有限竞争性招标或协议招标方式,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只有少量几家潜在投标者可供选择的;

(二)技术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

(三)招标费用与任务经费不成比例的;

(四)涉及专利权保护或受自然地域环境限制的;

(五)服务、管理性质的;

(六)符合其他有关规定的。

第八条招标方应按任务的要求编制招标文件。

招标文件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任务名称

(二)任务主要内容要求

(三)目标及考核指标构成及技术要求

(四)成果形式、数量要求

(五)进度、时间要求

(六)投标报价的构成细目及制订原则

(七)投标文件的编制要求

(八)投标方应当提供的有关资格和资信证明文件

(九)提供投标的方式、地点和截止日期

(十)开标、评标、定标的日程安排、地点及方式

(十一)评标、定标原则

(十二)招标文件的保密要求

(十三)参加投标所需收职的费用

(十四)其他

第九条竞争性招标应发出招标通告,通告应在全国性报刊上刊登或由国家科委以文件转发。有限竞争性招标或协议招标,由招标方直接向被邀请单位发出投标邀请书。

招标通告或投标邀请书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招标方名称和地址

(二)招标任务的性质

(三)招标任务主要目标

(四)获取招标文件的办法和地点及时间要求

(五)招标方对招标文件收取的费用

第十条采用有限竞争性招标或协议招标方式时,攻关计划实施管理单位(项目组织部门或课题主持单位)应对招标方选择的邀请投标方进行审核,并负责协调处理其他潜在投标人提出的异议,产生重大分歧时,报国家科委协调解决。

第十一条招标方在投标截止时间内,如对招标文件进行修改和补充,必须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申请投标者,并给已投标者留有修改和补充标书的时间。

第十二条除不可抗拒的原因外,招标方在招标通告或发出投标邀请书后不得终止招标。

第三章投标

第十三条收到招标文件后,有意投标者应按招标文件要求向招标方递交投标文件。

投标文件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一)投标函

(二)投标方案及说明(含方案的先进性,技术、经济指标及可行性分析,前期工作基础等)

(三)成果提供方式及规模

(四)计划进度

(五)投标报价及构成细目

(六)承担任务能力说明

1与招标任务相关的科研成果或产品开发情况

2相关专业的科研队伍情况及管理水平

3所具备的设施、仪器情况

(七)近两年的财务状况资料

(八)为完成任务所筹措的资金情况及证明

(九)招标文件要具备的其他内容

第十四条投标方可委托投标人参加投标活动。

第十五条投标文件必须按招标文件中规定的方式和时间密封送达或邮寄至指定地点。

第十六条在投标截止日期前,允许投标人对已提交的投标文件进行补充和修改。

第四章开标

第十七条开标应按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进行。由招标方主持,并邀请评委、投标人代表和有关单位代表参加。

第十八条投标方代表检查投标文件的密封情况,确认无误后由工作人员当众开启并宣读投标方名称、投标任务名称、投标报价及其他有价值的内容。唱标应记录备查。

第十九条对投标文件含义不明确的地方,允许投标人作简要解释,但所作的解释不得超过投标文件记载的范围。

第二十条采用协议招标方式不进行开标。

第五章评标、定标

第二十一条招标方负责组建评标委员会,由招标方代表及受聘的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总人数为5人以上单数,其中受聘的专家不得少于三分之二。投标方人员不得进入评标委员会。

采用协议招标方式,招标方可以直接与投标方进行议标协商。

第二十二条评标委员会对所有投标文件进行审查,对与招标文件规定有实质性不符的投标文件,有权决定其无效。

第二十三条评标委员会可以要求投标方对投标文件不明确的地方进行必要的澄清,但不得对投标文件做实质性修改。

第二十四条评价中标方的主要依据是:投标方案先进、可行、技术风险小、报价合理、能保证攻关任务的完成质量和进度要求等。评价委员会应综合各种因素确定综合评价标准,投标人的最低报价不能作为中标的唯一保证。评标委员会依据招标文件的要求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向招标方推荐最大满足综合评价标准的中标优选方案,并提出评价报告。

第二十五条评价报告为定标提供重要依据,一般应包括:

(一)投标书评价;

(二)对投标方的技术评价,技术、经济风险分析;

(三)对投标方技术力量、设施条件评价;

(四)推荐意见;

(五)需进一步协商的问题及协商应达到的指标和要求。

第二十六条招标方根据优选方案与优选投标方就评价报告提出的需进一步协商的问题及协商应达到的指标和要求进行协商,协商一致后确定中标方。

采用协议招标方式,招标方式应按协议谈判的最后结果确定中标方。

第二十七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招标方有权废标(拒绝全部投标):

(一)最低评定标价远超过标底;

科技计划管理范文篇4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三章立项

第四章实施

第五章经费管理

第六章验收及成果管理

第七章附则

附件1: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建议书(格式)

附件2: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格式)

附件3: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任务书(格式)

附件4: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执行情况调查表(格式)

附件5: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验收材料(格式)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以下称“攻关计划”)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攻关计划是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重点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重大科技问题的科技发展计划,是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促进产业技术升级、解决社会公益性重大技术问题为主攻方向,通过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引进技术的创新、高新技术的应用,为产业结构调整、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第三条攻关计划坚持市场导向、需求牵引的原则,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坚持自主开发、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并重,实行课题制管理。

第四条攻关计划由科学技术部(以下简称科技部)组织实施。攻关计划项目根据支持的重点分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引导项目三类,设项目和课题两个层次。项目采取有限目标、滚动立项、分年度实施的管理方式,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三年。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五条攻关计划的管理采取科技部、项目组织单位、课题承担单位分级管理的方式。

第六条科技部是攻关计划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攻关计划的发展战略和重点任务研究;

(二)组织审议项目建议书并建立备选项目库,组织项目立项和项目预算的评估或评审,确定项目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审定立项项目及其保密级别,会同财政部审定项目、课题总预算,批复项目实施计划;

(三)审定批准课题任务书,并根据课题任务书,编制国家科技攻关年度计划,会同财政部审定并下达年度项目和课题的经费预算;

(四)督促、检查攻关计划的实施,组织项目中期检查,协调并处理项目执行中需要协调、处理的重大问题;

(五)组织项目验收,汇总登记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按规定管理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

第七条根据项目实施的不同特点,科技部分别委托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有关地方科技厅(科委)及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单位作为项目组织单位。项目组织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一)接受科技部委托组织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组织课题评估或评审、课题的招投标,提出课题承担单位及课题经费预算安排建议,签订课题任务书;

(三)落实课题约定支付的匹配经费及其它配套条件;

(四)组织项目的实施,监督、检查项目的执行情况,按要求汇总、报告项目年度执行情况及有关信息报表,协调并处理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五)组织课题验收,按要求准备项目验收的有关文件资料,并提出项目验收申请。

第八条课题承担单位为有较强科研条件和能力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企业,其主要职责是:

(一)严格执行课题任务书确定的各项任务,完成课题预定的目标;

(二)及时报告课题执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三)按要求编报课题年度执行情况和有关信息报表,提交课题验收的全部文件资料,并进行档案归档和成果登记;

(四)对课题执行中产生的知识产权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和保护,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第九条攻关计划充分发挥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专家的作用,聘请专家参与攻关计划的战略预测、计划制订、项目管理等有关咨询工作。委托具有相应资格的招标机构进行招标工作,择优遴选具有科技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工作,参与攻关计划项目的过程管理。

第三章立项

第十条攻关计划项目的选项原则:

(一)与国家目标结合紧密,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和产业的发展方向,对产业技术升级、新兴产业形成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动性大,或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相配套。

(二)项目目标集中、具体,技术先进,具有较强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三)现有的基础条件较强,三年内经过努力可以完成项目确定的目标。

第十一条攻关计划重大项目重点支持对产业技术升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动作用大、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核心技术及其配套集成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示范。

重点项目支持优先发展产业和领域提出的未被重大项目所涵盖的重点关键技术,及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示范。

引导项目将符合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方向和条件,对地方主导产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大的带动作用,或能提升地方科技创新能力的地方重大攻关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指导实施。引导项目的实施经费以地方和企业自筹为主。

第十二条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以及攻关计划的定位和支持重点,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地方科技厅(科委)可单独或联合提出攻关计划项目建议书报送科技部。

第十三条科技部组织专家对申报的项目建议书进行评议和筛选,符合条件的项目委托有关单位组织编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列入攻关计划备选项目库。

第十四条科技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科技发展的重点,参考项目的基础条件,从备选项目库中筛选拟实施的攻关计划项目,并组织项目立项和项目预算的评估或评审。

第十五条科技部根据项目可行性评估或评审意见以及攻关计划经费预算安排等,确定实施项目及项目组织单位,并通过招投标、评审等方式,确定课题承担单位。

第十六条科技部会同财政部审定并下达项目(课题)总预算,科技部批复项目实施计划。

第十七条依据项目实施计划及确定的课题任务和指标,由项目组织单位与课题承担单位签订课题任务书,经科技部审定批准后实施。

第十八条根据项目(课题)总预算和项目(课题)执行情况,科技部会同财政部审定并下达项目(课题)年度经费预算。

第十九条攻关计划鼓励产学研结合,优先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同承担攻关计划课题。

第四章实施

第二十条攻关计划项目实行年度执行情况报告制度。课题承担单位应当在每年10月份前编制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和有关信息报表,经项目组织单位汇总后上报科技部。

第二十一条工程类项目视条件引入监理制,并参照《工程项目监理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项目或课题在实施过程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及时调整或撤销:

(一)市场、技术等情况发生重大变化,造成项目原定目标及技术路线需要修改的;

(二)匹配的自筹资金或其它条件不能落实,影响项目或课题正常实施的;

(三)项目或课题所依托的工程已不能继续实施的;

(四)技术引进、国际合作等发生重大变化导致研究工作无法进行的;

(五)项目或课题的技术骨干发生重大变化,致使研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的;

(六)由于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致使研究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的。

第二十三条需要调整或撤销的项目或课题,由项目组织单位提出书面意见,报科技部核准后执行。必要时,科技部可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调整。

第二十四条攻关计划撤销的项目、课题,项目组织单位、课题承担单位应当对已做工作、经费使用、已购置设备仪器、阶段性成果、知识产权等情况作出书面报告,报科技部核查备案。

第二十五条执行期二年以上的项目及课题,在实施中期应进行中期评估。项目的中期评估由科技部负责,课题的中期评估由项目组织单位负责。中期评估结论作为项目或课题调整或撤销的参考依据。

第二十六条科技部建立攻关计划项目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数据资源共享。

第五章经费管理

第二十七条攻关计划经费由中央财政专项拨款、项目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配套等多渠道构成,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攻关计划。

第二十八条攻关计划项目资助方式分为成本补偿式和定额补助式。

第二十九条攻关计划经费主要用于项目实施期间的项目研究开发费和计划管理费。

第三十条攻关计划经费的管理,按照《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经费管理办法》(另行制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财政部、科技部直接或委托有关机构对攻关计划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项目组织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负责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对违反经费使用规定、不按照项目或课题预算执行等情况,财政部、科技部有权停止拨款直至终止任务。

第六章验收及成果管理

第三十二条攻关计划项目和课题应在规定执行期结束后3个月内组织验收。

第三十三条验收工作包括项目验收和课题验收。项目验收由科技部组织,课题验收由项目组织单位组织。

第三十四条课题验收由课题承担单位提出课题验收的书面申请报告,报送项目组织单位;项目组织单位在接到课题的验收申请报告后,组织专家组或委托中介机构对课题进行验收。

项目验收由项目组织单位在课题验收完成90%以上后,按要求准备好相关材料,向科技部申请项目验收;科技部组织专家组或委托中介机构对项目进行验收。

第三十五条攻关计划项目和课题验收结论分为通过验收、需要复议或不通过验收三种情况。

项目、课题计划目标和任务已按照考核目标要求完成,经费使用合理,为通过验收。

项目、课题目标和任务完成不足90%的;由于提供文件资料不详难以判断等导致验收意见争议较大的;经费使用不符合有关规定的,为需要复议。

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不通过验收:

(一)完成任务不到85%的;

(二)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的;

(三)擅自修改任务书的考核目标、内容、技术路线等,未经批准的;

(四)研究过程及结果等存在纠纷尚未解决的;

(五)超过计划任务书规定的执行年限半年以上未完成任务,事先未作出说明的;

(六)经费使用中存在严重问题的。

第三十六条攻关计划项目验收结论意见由科技部通知项目组织单位,课题验收结论由项目组织单位通知课题承担单位。需要复议和未通过验收的项目、课题,应分别在接到通知的三个月内和半年内,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相应改进后,再次提出验收申请。若再未通过验收或未按要求进行验收的,有关单位或个人三年内不得再承担攻关计划项目。

第三十七条攻关计划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课题承担单位应当申请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特别要积极申请和利用专利保护;非密成果应当按照《科技成果登记办法》进行科技成果登记;发生技术转移时,应当按照《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办法》办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手续;符合科学技术奖励条件的,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国家鼓励对攻关计划成果进行转让和转化。对成果转让和转化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及相应权益等问题,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科技部《关于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涉及国家秘密的科技成果,按照《科学技术保密规定》进行密级评定或确认,并实施管理。

第四十条科技攻关项目形成的档案材料,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整理、立卷、归档,确保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

第七章附则

科技计划管理范文篇5

第一条科学技术是发展中药生产的先导。为了贯彻《中药行业“八五”—2000年产业政策》,推动中药行业的科技研究和开发,设立中药产业科技研究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并制订管理办法以利实施。

第二条本计划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工作计划的组成部分,所设置的课题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

第三条本计划课题包括研究和创制中药生产发展所需的新品种、新制剂、新技术、新设备、新辅料等,以及将其成果推广应用于生产。

第二章申报

第四条申请本计划课题须具备以下条件:

1.课题应对发展中药生产具有现实意义,有充分的前期基础和良好的开发前景,可望在1~3年内取得成果;

2.承担课题的单位应有健全的科研组织和从事科研工作的技术条件,并信守合同;

3.承担课题单位的自筹资金能够提供课题总经费的1/2以上。凡从事中药科技研究和开发的生产、科研、教学、临床单位,符合以上条件者均可申请。

第三章组织管理

第五条本计划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制订并下达。

第六条本计划实行技术合同管理。合同甲方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甲方委托中国药材公司为甲方代表;乙方为课题承担单位(或课题组长单位);丙方为监督单位,即乙方的上级主管部门,保证合同执行。

第七条本计划课题经费1次核定,根据课题进展分年度划拨,实行专款专用和有偿使用。偿还比例视课题产生效益的情况商定,平均为资助额的70%,须在完成拨款后3年内还清。偿还经费做为本计划滚动资金,继续用于发展中药产业科技事业。

第八条建立定期交流和检查制度。中国药材公司每年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书面报告当年计划执行情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参与必要的检查。

第九条本计划运用电子计算机“全国中医药科技资料管理系统”参与管理。

第四章验收

第十条课题按合同要求完成以后,承担单位须及时申请验收并提交全套技术资料,由中国药材公司审核同意后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

第十一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组织或委托有关单位主持验收。验收时对课题的技术内容须经技术专家委员会(组)评审和提出鉴定意见。

第五章成果推广

第十二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委托中国药材公司制订成果推广应用计划和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通过验收的成果如属新产品,可申请纳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第六章奖励

第十四条经过正式验收的计划成果,可申报中医药科技进步奖。

第十五条定期总结评比计划课题工作,对成绩突出的课题组、先进个人、科研管理及成果推广人员给予奖励和表彰。

第七章附则

第十六条本计划管理办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本计划管理办法自之日起施行。

中药材生产扶持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中药材生产扶持资金(以下简称中药材资金)管理,提高中药材资金使用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药材资金是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促进中药材生产发展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中药材资金的使用对象,一般为国有中药工商企业、药材专业种植养殖场和直接从事中药产业化科技开发的研究院所。

第四条根据中药产业发展政策,中药材资金限于以下范围使用:

(一)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和野生药材变家种家养的科研开发及成果应用;

(二)中药材种植养殖先进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

(三)大宗、紧缺品种的中药材基地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建设;

(四)中药材存储技术研究及改善中药材仓储设施;

(五)中药饮片加工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

第五条中药材资金的安排要符合国家的中药产业政策,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第六条国家经贸委应编制中药材发展规划,对中药材资金实行项目管理。中药材资金项目管理办法由国家经贸委商财政部另行制定。

第七条国家经贸委每年按预算编制要求,结合项目管理情况提出下一年度中药材资金使用计划,报财政部审批同意后办理请款手续,并在收到拨款后7日内将中药材资金拨付到项目单位。

第八条国家经贸委应加强中药材资金使用管理,于次年2月底前将审核汇总的中药材资金年度使用决算及决算说明书报财政部审批。

第九条中药材资金使用单位要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如发现挪用中药材资金等问题,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收回资金并不再给该单位安排资金;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条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原国家中医约管理局、财政部制定的《中药材生产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同时停止执行。

第十一条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现代中药产业化专项实施方案编现代中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的“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的中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质和中成药。现代中药产业是在传统中药产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为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较强国际竞争能力,以产业化生产现代中药产品为特征的新兴产业群体。

中药产业是我国的传统民族产业,又是当今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是我国医药经济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医药,特别是植物药、天然药物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几年来,中成药工业的产值平均年增长20%,利润和利税平均年增长24%,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到1999年底,我国中药工业的总产值已达到385亿元,约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0%。但中药产业作为一个传统的民族产业,目前其市场竞争能力还很弱,1999年出口只有6亿美元左右,占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不足5%,与我国天然药物的大国地位相差甚远。随着国外对中医药的全面认识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药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现代中药产业化专项(以下简称“专项”)拟通过示范中药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高技术成果,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中药高技术示范性工程,提高中药二次开发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品种”,促进现代中药产业“大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中药产业的技术跨越,变传统中药产业为现代中药产业。在项目选择上突出“现代化”和“高技术”,不搞一般技术的扩大生产能力项目。

一、专项的主要目的

加速中药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示范应用先进的提取、分离、制剂及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使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药骨干企业在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上全面实现技术提升,建立对全行业进行技术辐射的示范工程和产业化基地,提升我国中药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中药产业的结构调整,加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中药产品的产业化,强化中药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磁强我国中药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的竞争力,扩大我国中药在国际药物市场中的份额。

二、专项的主要内容

专项是技术含量高、疗效优势突出、市场需求量大的现代中药产品为核心内容,国家重点支持技术先进,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治疗病症确切、质量标准完善、安全稳定、服用方便、生产条件符合GMP要求、单品种市场潜力可达到年销售亿元以上、具有竞争力的中药标准提取物、新型中成药等现代中药产品的产业化;重点支持采用先进单元制造技术与装备在骨干企业中药制药过程中的产业化示范、濒危稀缺药材的优质种源繁育技术的产业化等;以显著提高行业及大型中药企业的创新能力、形成中药工程研究中心和中药质量标准技术开发中心。鼓励建设采用先进适用技术的道地绿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加工示范基地。

科技计划管理范文篇6

第一条为全面贯彻*精神,实施好《*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保证省科技创新计划(以下简称创新计划)的顺利实施,实现科学、规范、高效和严谨的管理,根据国家和我省科技计划管理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计划是以企业开发市场为导向,围绕我省重点领域,瞄准技术发展的前沿,加强企业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促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创新计划面向省内重要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重点解决涉及全局性的、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技术问题。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瓶颈制约,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

第三条创新计划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既立足当前亟需又符合未来发展趋势,既着眼前沿技术又考虑先进适用性,既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又能与环境、资源、安全、文明相协调。

(一)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出和解决在整个行业中应用,并处于竞争前阶段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可以促进我省支柱产业和重点领域的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的竞争优势。

关键技术是指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和延伸产业链、培育新型产业等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技术。共性技术是指在产业领域、不同行业或不同区域能够广泛共享应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普遍推动作用的技术。

(二)围绕产品结构优化和产品档次提高,以突破核心技术、开发单项战略产品原型中的重要工艺问题为目标,解决重点企业中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并形成我省新的战略品牌。

第四条创新计划坚持市场导向、需求牵引的原则,坚持自主开发、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并重。

第五条创新计划主要扶持有明确产品目标导向和产业化前景的项目,注重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

第六条项目目标集中、具体,技术先进,具有较强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且现有的基础条件较好,3至5年内经过努力可以完成项目确定的目标。

第七条项目采取有限目标、滚动支持、分年度实施的管理方式,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3年。

第八条项目主要采取专家评审的方式确定。

第二章组织方式

第九条创新计划由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组织实施。

第十条创新计划以企业投资为主,企业提出项目建议后,政府给予资助。

第十一条相关企业提出可使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品牌产品建设方案,或能解决本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或共性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

第十二条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组对项目进行评审,对于拟招标的项目,向社会招标公告。

第十三条充分发挥部门、行业、地方、企业和专家等各方面的作用,实行整体协调、资源集成、平等协作、联合推进、成果共有、效益共享的机制。

第三章管理

第十四条创新计划的管理采取省科技厅、项目组织部门、项目承担单位分级管理的方式。

第十五条省科技厅是创新计划的主管部门。

省科技厅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创新计划的发展战略和重点任务研究;

(二)组织项目评估或评审,提出项目承担单位及项目经费预算安排建议,签订项目任务书;

(三)组织审议项目建议书,组织项目立项和项目预算的评审或评估,审定立项项目,会同省财政厅批复项目实施计划;

(四)审定批准项目任务书,并根据项目任务书,编制年度计划,会同省财政厅审定并下达年度项目的经费;

(五)督促、检查项目的实施,组织项目中期检查,协调并处理项目执行中需要协调、处理的重大问题;

第十六条根据项目实施的不同特点,省科技厅分别委托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各市科技局及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单位作为项目组织部门。

第十七条项目组织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接受省科技厅委托组织编制项目相关的建议报告;

(二)落实项目约定支付的匹配经费及其它配套条件;

(三)组织项目的实施,监督、检查项目的执行情况,按要求汇总、报告项目年度执行情况及有关信息报表,协调并处理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四)按要求准备项目验收的有关文件资料,并提出项目验收申请。

第十八条项目承担单位为本省境内的企业、中央驻晋的科研院所。鼓励企业与有较好科研条件和较强科研能力的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共同承担。

第十九条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负责项目经费管理,为项目实施提供条件保障,负责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的国有固定资产和研究成果的管理。与各参与单位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对项目执行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及成果转化权属,按照有关政策法规,保护各方权益。

第二十条项目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由首席专家对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进行总体负责。

项目首席专家的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项目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二)组织研究队伍,聘任子项目负责人;

(三)严格执行项目任务书确定的各项任务,完成项目预定的目标;

(四)及时报告项目执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五)按要求编报项目年度执行情况和有关信息报表,提交项目验收的全部文件资料,并进行档案归档和成果登记。

第二十一条首席专家的资格:

(一)原则上行政关系在本省境内任现职的科研人员,一般不超过60岁;

(二)原则上有主持省级以上科研计划项目并顺利完成的经历;

(三)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开拓创新精神;

(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五)具有良好的信誉,作风民主、严谨;

(六)能将主要精力用于项目的组织、协调与研究工作。

第二十二条项目组成员的组成可以跨省市、跨单位、跨部门,按项目技术需求进行人员组合,原则上应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并可根据项目需要设立子项目小组。

第二十三条在省科技厅专家库中,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聘请具有良好信誉的专家参与创新计划项目立项、监督验收、经费预算及绩效考评等有关评估、咨询、论证工作,专家对评估、咨询、论证结果的公正性负责。

建立和完善专家遴选、回避、考评制度。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专家应当回避:

(一)项目承担单位是专家所在工作单位的;

(二)被咨询单位与专家所在单位有利益关系的;

(三)与项目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在研究生或博士后阶段存在师生关系的;

(四)与项目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存在直系亲属关系的;

(五)与项目承担单位或被咨询对象存在其它可能影响公正评审的关系的。

第四章立项

第二十四条省科技厅通过媒介或互连网网站向社会公开征集项目。

第二十五条企业依据实际需求,提出拟研究和开发的项目建议书。

第二十六条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所征集的项目进行评审、评估和综合分析,初步选出拟立项及拟招标项目。

第二十七条省科技厅对拟招标项目向社会项目招标公告。

第二十八条按规定应当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的项目,按照国家科技项目招投标相关规定进行。

第二十九条对于行业跨度大、涉及领域众多的综合性集成项目,可根据情况实行分段式招标。

第三十条各参与竞标的单位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要求将竞标项目方案报送省科技厅。

第三十一条项目方案的填写,必须真实、准确、清晰,不得弄虚作假。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其首席专家三年内不得承担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第三十二条省科技厅对参加竞标的项目方案进行形式审查,将符合规定要求的项目递交招标会议。

第三十三条招标会议专家组由行业专家和行业管理部门的管理专家组成,人数通常为9至13人。

第三十四条省科技厅根据评标或专家组评审情况确定中标人及各项目组方案,并向社会公布中标人和立项项目名单。

第三十五条省科技厅与相应的中标人和项目组签订计划任务书。

第五章实施与监督检查

第三十六条创新计划项目实行年度执行情况报告制度。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在每年11月底前编制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和有关信息报表,经项目组织部门汇总后上报省科技厅。

第三十七条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及时调整或撤销:

(一)市场、技术等情况发生重大变化,造成项目原定目标及技术路线需要修改的;

(二)匹配的自筹资金或其它条件不能落实,影响项目正常实施的;

(三)项目所依托的工程已不能继续实施的;

(四)技术引进、合作等发生重大变化导致研究工作无法进行的;

(五)项目的技术骨干发生重大变化,致使研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的;

(六)项目承担单位与项目参与单位之间发生与本项目有关的纠纷且已影响到项目正常实施的;

(七)由于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致使研究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的。

第三十八条需要调整或撤销的项目,由项目组织部门提出书面意见,报省科技厅核准后执行。必要时,省科技厅可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调整。

第三十九条撤销的项目,项目组织部门、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对已做工作、经费使用、已购置设备仪器、阶段性成果、知识产权等情况作出书面报告,报省科技厅核查备案。

第四十条省科技厅在每年年中、年末分别组织有关行业、管理专家组成检查组对正在研究项目的实施、经费使用等情况进行检查。执行期二年以上的项目,在实施中期应进行中期评估。中期评估结论作为项目调整或撤销的主要参考依据。

第四十一条对不按时上报年度报告材料及信息,以及不接受监督检查的项目,要求项目组织单位和项目承担单位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项目,视情节分别予以通报批评、追回已拨付项目经费、取消其参与创新计划活动等处理。

第四十二条项目承担单位或项目首席专家弄虚作假、剽窃他人科技成果,一经查实,撤消立项,追回已拨付项目经费,并向全社会公开,三年内不得承担或参与创新计划,违反法律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科技服务机构在接受委托承担项目的专利查新、招投标、评估检查、绩效考评等工作中,存在违规行为的,追回已拨付项目经费,取消其参与创新计划的资格。

第六章验收及成果管理

第四十四条创新计划项目应在规定执行期结束后3个月内组织验收。验收工作由省科技厅组织。

第四十五条项目验收由项目承担单位提出项目验收的书面申请报告及相应的验收材料,经项目组织部门报送省科技厅,省科技厅在接到项目的验收申请后,组织专家组对项目进行验收。

第四十六条项目的验收结论分为通过验收、需要复议和不通过验收。

项目计划目标和任务已按照考核目标要求按时完成,经费使用合理,为通过验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需要复议:

(一)项目目标和任务完成不足90%的;

(二)由于提供文件资料不详难以判断等导致验收意见争议较大的;

(三)经费使用不符合有关规定的,为需要复议。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不通过验收:

(一)完成任务不到85%的;

(二)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的;

(三)擅自修改任务书的考核目标、内容、技术路线等,未经批准的;

(四)研究过程及结果等存在纠纷尚未解决的;

(五)超过计划任务书规定的执行年限半年以上未完成任务,且事先未作出说明的;

(六)经费使用中存在严重问题的。

第四十七条项目验收结论意见由省科技厅通知项目组织部门。需要复议和未通过验收的项目,应分别在接到通知的三个月内和半年内,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相应改进后,再次提出验收申请。若再未通过验收或未按要求进行验收的,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首席专家三年内不得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

第四十八条创新计划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项目承担单位应当申请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特别要积极申请和利用专利保护;非涉密成果应当按照《科技成果登记办法》进行科技成果登记;发生技术转移时,应当按照《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办法》办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手续;符合科学技术奖励条件的,按照省科学技术奖励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九条鼓励对创新计划项目产生的成果进行转让和转化。对成果转让和转化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及相应权益等问题,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科技部《关于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及我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条涉及国家秘密的科技成果,按照《科学技术保密规定》进行密级初评、上报国家科技保密委员会评定,并实施管理。

第五十一条项目形成的档案材料,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整理、立卷、归档,确保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

第七章经费管理

第五十二条项目经费由项目提出单位自筹、省财政专项拨款、项目组织部门配套等多渠道构成,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第五十三条创新计划项目资助方式为定额补助式。

第五十四条创新计划经费主要用于项目实施期间的项目研究开发费和计划管理费。

科技计划管理范文篇7

第一条为加强对山西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以下简称科技研发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和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研发资金为省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共同管理,省科技厅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第三条科技研发资金的支持对象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优先支持具有较强自主研究开发能力的科研机构(包括转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其中用于软科学研究计划的科技研发资金支持对象还包括政府管理部门及社会团体。

第四条科技研发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坚持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合理安排、讲求效益的原则,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专家在管理与决策过程中的评议和咨询作用。

第五条科技计划管理部门要按照财政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有关要求建立项目库,加强对科技研发资金的管理。

第二章支持方向

第六条科技研发资金是山西省财政为支持科技创新与发展,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促进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设立的专项资金。主要支持方向是:

(一)科技攻关计划。紧密结合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支持重大共性、关键性、公益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形成和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为产业结构调整、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基础研究计划。包括自然科学基金计划和青年科技研究基金计划,以解决经济、社会、国家安全以及科学自身发展中的重大的基础性技术理论为主导,突出国家发展目标与科学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促进科学的原始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培养和造就优秀的科技人才。

(三)科学技术产业化环境建设计划。围绕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通过支持科技产业化基地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科技产业化示范项目研究与开发及相关培训等,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包括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成果推广(含新产品)计划、科技成果转化计划。

星火计划。主要支持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项目的开发和应用,支持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以及农村区域和城镇科技发展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建设和相关科技培训。

火炬计划。主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的开发和应用,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培育和发展,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科技成果推广(含新产品)计划。主要支持重大共性和社会公益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建设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服务体系;支持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对行业技术进步与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的新产品的研究开发。

科技成果转化计划。主要用于支持技术上具有先进性、成熟性,经济上具有一定效益,对产业发展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体系建设。

(四)软科学研究计划。支持科技发展与改革中战略性、政策性问题研究,科技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研究,省内重大工程前期技术经济环境问题研究,全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问题研究,为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服务。

(五)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计划。围绕解决山西省经济、社会以及科学自身发展中的问题,密切跟踪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吸引海外专家,开展国内外科技人员交流和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与开发,建立联合研发中心或基地,推进山西与国际的科技交流。

(六)其他。支持除上述科技计划之外,经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确定予以支持的科技研究与开发方面的其他计划或项目。

第三章管理职责

第七条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各方的职责与权限:

(一)省财政厅

1.负责核批年度科技研发资金总预算及各科技计划年度经费预算;

2.负责核批计划管理费预算;

3.会同省科技厅审定并下达项目年度经费预算;

4.参与配合科技管理部门做好重大科技研发项目的评估和评审。

5.监督检查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二)省科技厅

1.负责提出年度科技研发资金总预算建议和各科技计划年度经费预算建议;

2.负责组织项目预算的申报和评审(评估);

3.负责编制计划管理费预算;

4.负责审核安排项目年度经费预算并会同省财政厅下达预算;

5.会同省财政厅监督检查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三)项目组织单位

1.负责对项目申报单位编报的项目任务书及预算进行初审;

2.组织项目承担单位按项目实施进度执行预算,监督落实项目约定支付的匹配经费及其他配套条件;

3.按照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的要求汇总报送项目预算执行情况;

4.受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委托,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项目承担单位

1.负责编报项目任务书及预算;

2.落实项目约定支付的匹配经费及其它配套条件;

3.负责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4.接受上级有关部门和科技研发资金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并按要求提供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和有关财务资料。

第四章开支范围

第八条科技研发资金的开支范围包括项目费和计划管理费。

第九条项目费是指科技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一般包括:人员费、设备费、能源材料费、试验外协费、差旅费、会议费、管理费和其他相关费用。

人员费,指直接参加项目研究开发人员的工资性费用。项目组成员所在单位人员工资由财政支付的不得在资助项目经费中重复列支。

设备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必需的专用仪器、设备、样品、样机购置费及设备试制费。

能源材料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支付的原材料、燃料动力、低值易耗品的购置等费用。

试验外协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租赁费用、带料外加工费用及委托外单位或合作单位进行的试验、加工、测试等费用。

差旅费,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为项目研究开发而进行国内外调研考察、现场试验等工作所发生的交通、住宿等费用。

会议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组织召开的与项目研究有关的专题技术、学术会议的费用。

管理费,指项目承担单位为组织管理项目而支出的各项费用。包括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使用费或折旧、直接管理人员费用和其他相关管理支出。管理费占项目经费总预算的比例一般为5%。

其他相关费,指除上述费用之外与项目研究开发有关的其他费用。

鉴于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的科技研发资金在资金性质、用途、操作方式上的特殊性,对于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可以采取入股和债权投资等资助方式支持企业,探索科技风险投资的有效方式。

计划管理费,是指科技研发资金计划管理部门负责

管理和使用的,为组织科技计划和开展相关的全程管理工作所发生的费用。计划管理费由省科技厅负责具体管理和使用。

科技计划管理费的支出是在计划管理过程中开展规划与指南、项目调研、信息收集、项目评审、评估、招标、合作交流、监督检查、验收及绩效考评等工作发生的费用。一般包括:

专家咨询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支付给有关评审专家的咨询费用。

国际科技合作交流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出国及国外专家来晋考察、相互交流等支付的费用。

信息管理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书籍购买、资料印刷、文献检索、网络维护、信息交流、业务培训等支出的费用,以及各项管理信息建设所发生的费用。

评审评估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委托中介机构开展审计、评审、评估、招标、重大专项检查所发生的费用。

设备购置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用于计划管理工作必需的办公设备等购置费用。

能源材料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支付的原材料、燃料动力、低值易耗品等的费用。

差旅费,指计划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外出支付的住宿费和交通费。

会议费,指计划管理中直接组织的工作会、专题会和各类项目评审或评估会、招标会、验收会等以及参加的与计划管理工作有关的会议所支付的费用。

劳务补助费,指计划管理工作中支付的加班费、劳务费等。

其他相关费,指除上述各项费用之外发生的与计划管理有关的其他费用。

第十条计划管理费年度结余,纳入下一年度预算计划,继续按规定用途使用。

第五章项目预算的申报、审批和执行

第十一条各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时,项目申报单位应当按要求编报项目预算,并提供相关资料。项目预算要求同时编制经费来源预算和经费支出预算,不得编制赤字预算。经费来源预算包括用于同一项目的各种不同渠道的经费,经费支出预算包括与项目研究有关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第十二条省直各有关部门、各市科技局等项目组织单位,负责项目预算的初步审查,按统一要求汇总后报省科技厅。

第十三条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或择优遴选有关科技评估机构,对申报的科技研发资金项目进行评审或评估。需采用招投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及其预算的,按国家科研计划课题招投标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省科技厅根据评审或评估意见,综合平衡后,确定年度科技研发资金项目计划,经省财政厅审核后,由省财政厅会同省科技厅下达预算。经批准的项目经费预算一般不作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应按项目预算审批程序重新向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报批。

第十五条科技研发资金根据项目类型、课题规模及管理工作的需要,对项目按照成本补偿式和定额补助式两种方式给予不同额度的资助。

第十六条科技研发资金项目经费的拨付按财政预算资金拨付的有关要求办理。

第十七条科技研发资金项目由省科技厅和项目承担单位签订各科技计划项目任务书。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项目任务书的要求落实匹配资金,并严格执行项目预算。分年度执行的项目经费预算,应当按照要求进行中期检查或评估,中期检查或评估结论作为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调整项目预算的参考依据。

第十八条科技研发资金形成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等),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十九条未完成项目的年度结余经费,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已完成并通过验收的项目的结余经费,用于补助单位科研事业发展支出。

第二十条项目因故终止,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项目管理的有关程序报经省科技厅批准后,将剩余经费归还原渠道,剩余资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

第六章监督与检查

第二十一条项目承担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和项目任务书的要求,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并对项目经费实行单独核算。

第二十二条项目组织单位和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及时报送年度经费使用情况及项目完成情况的总结报告,并由省科技厅汇总报送省财政厅。

第二十三条项目完成后,应当按照要求进行项目验收或鉴定(评审)。在项目验收或鉴定(评审)时,项目承担单位除提供有关验收或鉴定(评审)报告外,还需提供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的总结报告和项目完工决算表。项目验收委员会成员中应包括财务管理人员。

科技计划管理范文篇8

近年来,项目管理作为一种以事件、活动、工程建设项目为单元的较为先进的管理方法,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和不同层次培训,走入各个领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种方法也慢慢被引入到科技管理领域,成为加强科技项目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多年前,笔者曾写了一篇《加强项目管理在科技项目中的应用》的文章[1],力推项目制管理,同时也在岗位上努力推进实施项目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管理实践,既看到了项目管理实施的良好效果,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笔者认为,随着项目管理进入科技管理领域,确实大幅度提高了科技项目管理的计划性和过程控制,以阶段标志性成果为代表的里程碑式门禁管理和以时间阶段划分的计划管理,极大地强化了科技项目的过程管控,满足了时间阶段性计划与财务预算的管理要求。满足了管理层对加强计划管理和获得可见性成果的期待心理,管理者也通过项目计划的进展来认证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在管理层级高度强调计划管理,削减了项目执行层在研发过程中的决策裁量权限,将科技项目的管理特征慢慢淡化,将科技攻关项目作为一个普通事件和常规工程进行管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理念和自由创作,将一个创新的思想者塑造成工程的建造者、事件的执行者,导致一些科研攻关方向和进程为阶段性进展所束缚,一些科研工作为时间控制和事前确定性计划而固化,不能及时调整和改变。强调计划管理和阶段性成果忽视了科技项目创新的探索性本质和不可预见性特征,导致科技管理效能不高。项目管理本是一项较为科学、成熟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都能显著控制成本、进度,实现目标的管理效果,但对于科技项目如何运用好项目管理,提高科技项目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和正确运用。

2项目管理与科技项目管理的异同

2.1管理性质不同

通常的概念认为项目是一个事件、活动或工程,本质上是一个计划任务。项目管理是以事件、活动、工程为单元的管理,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科技项目管理是针对科技攻关团队,为完成一项技术创新目标而进行的活动的管理。完成科技项目是一个不断探索、改进和创新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计划决策与执行结合的过程。科技管理多年来也形成了一些很好的管理方式,以关键性问题解决作为突破性阶段成果,通过一些可调整的计划和需要不断尝试的技术路线来一步一步推进和探索实现理想的目标[2]。由此可见,通常意义上的2项目管理和科技项目管理存在明显的本质不同。

2.2管理对象不同

严格说来,项目管理是一种计划管理手段,由于是对完成一个确定的项目目标而进行的计划性和可控性管理,它通常管理的对象是这个事件本身。虽然项目管理也提及了项目经理和项目团队,但其描述的项目经理和团队的职责和作用在执行中处于从属性地位,其关键实质性管理是计划,重点是时间和投入控制,降低损耗;而与前者项目不同的科技项目管理,通常是为实现一个创新性目标而进行的努力。在科技项目攻关过程中,人是决定因素,其他都是辅助性的。科技项目管理的对象其实是人,是一群充满创新情怀、睿智而乐于投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管理过程需要他们发挥才智、创新思想,不断探索性工作。从管理对象看,二者也是截然不同的。

2.3过程管理特点不同

项目管理是一种较为刚性的管理,着重强调计划性。首先建立计划,然后执行计划。项目管理就是监控整个进度,确保一切活动按照计划进行;同时增加可控性,将一切活动和资源纳入计划,保证整个项目执行过程是可控的,控制项目范围、时间、成本,按照计划比对并及时按照计划纠正;增加阶段计划,加强阶段性控制。项目周期基本按照时间划分阶段,每个阶段确立里程碑式的阶段工作进展,从而把整个计划细分为阶段计划,进一步操控项目进度管理。项目管理以时间为节点的计划管理也承认项目过程的一些不确定性,但它仅限发生于成本和时间方面而不是在结果上。不同的项目团队在执行计划上基本一致。而科技项目管理强调的是科技成果的创新性、攻关过程的探索性,整个过程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其计划管理是一种软性的、可变的。创新性研究的结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这是其最重要的不确定性。创新性决定了科技攻关工作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探索性研究需要面对许多突发的问题和不可预见的困难,常常出现计划外事件。因此不能准确预见时间、成本,也不能准确预见解决那些探索性问题需要的资源、投入和工作量,而这些与项目团队的人员知识积累、职业素质和工作态度等息息相关,不同的人完成相同的目标所需要的时间、成本和工作量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科技攻关所涉及的资源、时间、工作量和投入是很难准确预见和量化确定的。

2.4管理重点不同

一般意义上的项目管理通常体现在抓过程管理,过程不出现问题,结果自然成功。项目管理多以控制工作量、时间和效率为管理标识,准确的工作量、既定的时间和劳动者的工作效率是其追求的目标和体现最佳管理的指标,核心指标是低消耗。如果一个项目的完成减少了计划工作量、缩短了计划时间、降低了项目成本,就可以认为是管理优秀的结果。而科技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完成计划工作量也未必得到需要的创新成果。科技项目管理重点是项目经理和团队、科技投入及配套条件。例如选择合适的项目经理与项目团队,保证需要的项目投入和仪器设备等科研资源,这是科技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去考虑时间、工作量和控制成本费用等问题,然后形成一个项目攻关研究计划,同时要对不可预见的问题随时调整和修改计划。客观上讲,科技项目取得预期成功则实施过程的执行计划都是合理的,管理也是有成效的。

2.5项目执行过程决策机制不同

一般意义上的项目管理,特别是工程建设项目,要求计划的严肃性和执行性,在计划内行事,不能改变工作计划、计划指标要求和计划目标任务。项目计划的决策和制定在项目执行层之外。而科技项目管理强调的是科研路线和创新思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经理在执行过程中必须决策项目的研究走向和需要的工作,围绕最终目标的实现来不断修正和调整计划工作,项目过程实施计划的制定与执行的决策权在项目执行层内。由上述可见,项目管理与科技项目管理有很多不同点,前者以防变为主的管理机制恰好抑制了科技项目的创新、多变特点,体现在计划管理、经费管理等方面尤其明显。

3加强科技项目管理的建议

在实施项目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二者的异同,发挥好一般意义上的项目管理对科技项目执行过程的计划管理优势,提高科技项目管理的计划性和可控性,发挥良好的管理作用。也要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管理的特点,营造良好的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制度氛围,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科技创新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3.1实施项目管理,要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特点

科学技术研究是一项探索未知世界的工作,科技项目管理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科技攻关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一切的管理措施都要充分体现科技创新、以人为本的特点。科技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一直是科技管理中一个比较棘手的管理环节,宽严度较难把握。科技攻关研究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人,在管理过程中,许多政策制度要求体现的是对人的信任和支持。由于以往出现的个别问题而不断加强严字当头的管理,严密管理制度条款,对人的信任感不断削弱,外部干预和管理要求不断加强,条条框框增多,导致科技人员得不到应享有的尊重和理解,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同时项目管理实施更加强了项目执行中的刚性管理特点,束缚了科技创新研究不确定性和探索性,创新研究受困于计划性管理,创新自由度小。如何处理和解决好科技项目的过程管理,笔者认为从管理者和制定规则的角度看,加强科技项目管理,建设激励创新的政策制度氛围:一是在实施计划性管理中,要尊重科技自身特有规律,建立宽容、理解、积极支持的创新氛围[3];二是项目管理要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赋予科技人员创新的主动权,充分激励和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三是要结合科技创新的特点,建立宽严适度的项目管理政策制度体系;四是进一步体现管理是服务的理念。管理层与执行层要树立共同利益的理念和共同目标的思想,管理层应充分运用所管控的科技资源,协调解决项目执行层遇到的各种问题。

3.2区分层级,运用好项目管理的计划手段

科技管理可以区分不同层级,对于管理层而言,在尊重科技创新规律的基础上,应用项目管理的手段,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计划性管理,提高管控能力。但是要注意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和探索性特点,不被“计划”所束缚,容许失败,宽容过失,放权调整。对于项目执行层,要加强项目的计划性管理,充分运用好项目管理手段和特点,努力克服科技攻关的不确定性问题,提高科技项目的研发效率与投入效益。发挥项目管理的优势与作用,重点包括:一是项目的计划性管理;二是项目运行进度表控制方法;三是项目成本与消耗的计划控制;四是强调时间节点的计划执行率;五是以里程碑标志的阶段性成果显示度。这些突出的管理特点都是科技项目实施管理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在不同层级,正确认识和运用项目管理的思想,加强科技项目在执行过程中的管理,可以针对性地提高科技项目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3.3实施完全项目制,加强过程管理

科技项目管理重点抓两头,加强过程管理。科技项目的过程管理更多地集中在科技项目团队管理。将项目管理的理念用于科技项目的团队管理或项目组管理,符合现代科技管理的要求。近年来,集团公司也注意到科技管理的一些客观要求,主动放权,将项目执行过程中的一些调整权限下放,相关政策制度也在陆续完善和修改过程中。2015年集团公司下发了科技项目实行完全项目制管理的指导意见,倡导在科技项目管理过程中实施完全项目制管理[4]。所谓完全项目制,就是要具体落实项目经理负责制,而项目经理负责制正是科技项目过程管理的主要模式。将创新研究过程交付给科研人员,落实责、权、利,发挥科技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享有创新的自由、自在、自觉性。完全项目制管理将管理部门抓好两头、项目组主导过程研究的管理思想贯彻在管理中,既体现了科技管理的创新特点,也可采用项目管理的过程管理思想。实施完全项目制,必须强化项目实施的自我计划管理,项目组要充分借鉴项目管理方式,建立并抓好项目内的计划管理,在实现创新成果的基础上,追求高水平、高效率、低成本。完全项目制管理目前在集团公司直属院所得到广泛响应和实施,试点课题取得良好效果;有关院所建立适应完全项目制管理的相关管理制度,项目组的责任感、自主性增强,进一步规范了项目内部管理,建立项目组管理制度,从项目实施计划、进度安排和实施工作量部署、人员考核到经费使用,都实行项目组的计划管理,项目工作由被动变主动,计划由外部刚性管理变为内部可调整的柔性计划管理,充分发挥了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公司试点工作正在逐步扩大,试点成果也进一步显现完全项目制管理适应当前科技创新的管理要求,是科学的科技项目管理理念和手段。

4结束语

科技项目管理应用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是公司深化科技管理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项目管理是项目执行的管理,具有鲜明的计划管理特点。我们在具体管理实践中一定要重视科技项目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异同,统筹兼顾科技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特点,建设适应科技项目管理的项目管理模式和制度。区别层级,在管理层级重点突出科技创新的目标管理,重点抓好项目立项方向和创新成果,实施项目的宏观计划管理,加强合法合规监管,以实现科技创新成果为最终目标;在执行层级重点加强科技攻关的计划性管理,规范和强化科技项目的执行过程管理,实行可调整的实施计划管理,以提高研发效率和效益为宗旨。科技项目管理的计划性和不确定性是一对矛盾,也是体现管理水平的一个关键环节,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管理实践中不断创新管理、完善提高。

作者:赵明 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

【参考文献】

[1]赵明.加强项目管理在科技项目中的应用[J].石油规划设计,2002,13(2):27-29.

[2]牛立全,傅诚德,曾宪义,等.技术路线图项目设计与管理方法[J].石油科技论坛,2008,27(1):19-28.

科技计划管理范文篇9

1集约化管理流程

电子元器件物资管理的具体流程和一般物资管理的流程是一样的,分别的有计划、采购等环节,根据相应的环节则应该采取必要的管理活动。但是电子元器件物资集约化管理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其集约化管理包括下面几个流程。1)统一计划:物资计划管理是电子元器件等管理计划过程,全面性的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则要求应该对物资需求计划进行统一性的管理,以年度物资需求作为计划,需要根据物资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采购方式和计划,利用统一化的计划平台,按时进行需求计划数据的填报。2)统一集中采购:该环节属于物资集约化管理中的核心环节,采购坚持集中采购,依据不同需求设置较为灵活的采购方式,但是需要注意集约化管理模式下的采购方式是多元化的,这能够有效提高采购效率。采购方式可以分为谈判采购、招标采购两种形式,前者还分为询价采购、竞争性谈判等,后者分为公开招标及邀请招标两种形式。另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采购平台的构建,实现网上询价、网上谈判、网上采购,从而保证整个物资采购流程化。3)统一监理:集中监理能使得集约化管理走向标准化和制度化,统一监理的内容包括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审查、监理手段、监理方法及标准等、供应商的整体试验、电子元器件等的制作质量的确认及检查等。4)统一核算:该环节也是集约化物资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实现层级分工的细致化。首先由物流中心进行出入库等手续的办理,然后出具合格证明,之后统一进行核算办理,最后物资部门通过审核之后再交由财务处进行付款审批。

2集约化管理实施难点

2.1需求计划管理实施难点。需求计划管理中需求预测、计划平衡、计划工作执行属于需求计划管理的难点,在实际中每次计划管理环节实施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问题,严重的还会导致管理混乱现象,造成物资成本大量浪费。2.2物资质量管理实施难点。虽然在采购阶段都会对供应商的相关信息进行搜集,但是所搜集的信息多是生产率、产品缺陷率这些指标,无法对供应商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查,影响物资质量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则被忽视掉了,导致所采购的一些产品质量无法达到要求,继而造成一定的损失。

3集约化管理优化措施

3.1实现物资计划管理的精益化发展。精益化物资预测能够对物资进行合理及有效的需求安排,进而减少库存能力及生产能力而增多的生产成本。需求预测将会直接影响到物资采购,所以要做好集约化管理则应该做好物资需求计划预测。1)做好物资计划要素管理:其实质就是做好物资平衡、挖掘及内部调剂,从而实现外部资源市场的有效配置,这就首先需要做好计划编制、计划申报、计划审批到计划执行整个过程的管理及控制,做好事前和事后物资计划要素的全过程控制。另外还需要对物资总量指标做好管理,编写和制定出月度、季度计划,并做好分类管理,从而满足查询需求。2)加强计划的报送管理流程:依据电子科技研究所对设备及材料的需求合理性地安排招标计划及招标计划报送工作,对于那些临时性的采购,则应该按照工作流程通过具体的文件提出申请再进行办理。3.2优化物资质量控制管理。所采购的物资需要符合产品说明书要求,还需要符合需求部门的要求,进行物资质量优化控制管理的内容包括物资是否符合国家质量标准、进行物资质量管理深化、对物资原材料检测步骤和方法进行优化、明确质量管理中应该采取的控制方法和统计管理方法。那么为了做好质量监督管理,需要先建立岗位责任制,做好岗位的分工,并做好部门内部的协作工作,从而提高集约化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另外还应该建立物资管理奖惩机制,充分调动物资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并建立起质量监理程序,有效提高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成效。最后,为了更好地实现物资集约化管理,还应该应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构建出信息化共享平台,从而实现物资的高度集成和高度运营。

4结语

集约化物资管理能够有效降低物资管理成本、实现资金的快速周转,对物资做好合理性的调配,将精细化物资管理渗透到物资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实现物资管理成效的全面提高。电子科技研究所集约化物资管理中的需求计划管理实施、质量管理实施都存在一定的管理难点,解决这些难点则需要通过优化物资质量控制管理、实现物资计划管理的精益化发展去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学亮.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财务集约化管理经验及对电力企业的借鉴[J].能源技术经济,2010,22(11):53-57.

[2]王玉凡,丁宏伟,赵占坤.基于NET技术的电力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J].电力科学与工程,2009,(8).

[3]孙庆云.浅析物资集中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与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3).

科技计划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新时期;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问题及策略

1引言

随着人们用电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电力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环节也逐渐暴露出各种缺陷。物资管理能够反映企业物资变化的情况,管理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相关部门需要重视物资计划管理问题,不断提高管理方法,完善管理制度,增加企业盈利。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与其他行业有所相似,但仍有自身管理的独特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在电力建设的资金分布过程中,物资费用占有重大的比重,是组成电力生产成本和基础建设投资的重要部分;②电力具有生产和消费同步完成的特点,电力产品不具有时效性,发电之后即可传输到千家万户,供用户使用,因此,整个物资管理环节贯穿整个生产过程;③电力生产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作,同时还要注重生产的安全性。正是由于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存在以上特点,对其管理要求才更加严格,而目前的管理过程中暴露出的管理水平低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电力企业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相关部门针对现存问题,提高管理水平,保证电力生产安全有效进行。从某种程度上讲,加强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问题,是保障电力企业正常运营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意义以及现存的管理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改善措施,供相关企业参考,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电力物资计划管理的意义及发展现状

电力物资计划管理在促进电力企业正常运营,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作用,电力物资计划管理的意义在于:(1)电力物资计划管理的必要性,新形势下加强了对电力企业各方面的要求,电力企业按照“一强三优”的战略目标,加强电力企业的重要业务支撑,实现电力企业标准化、集约化、精益化方向发展,同时,电力物资是确保电力企业正常运营的前提和首要条件,是供电力企业顺畅运转的首要保证。(2)电力物资计划管理的积极作用。良好的电力物资管理方式能够促进电力企业增加经济效益,保障企业运营的顺利性,通过制定相应的物资计划管理制度,加强人员监管,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实现电力企业物资的合理配置。通过物资分配与管理,可以降低电力企业的生产成本,节约资源,保障企业整体效益的上升。然而,传统的物资管理流程是一种分散式管理模式,具有财、供合一,多企业各自经营的特点,这种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还缺少各部门之间的互相牵制和监督作用,具有一定的弊端。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电力物资计划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电力企业发展的需求,在物资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3电力物资计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下面针对现阶段电力物资计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1)采购管理上的问题。①物资采购运作机制不完善,很多电力企业在物资采购时没有按照正规的招标流程进行,只是针对较大的设备或批量采购形式采用招标,其他的物资采购均采用询价的方式,然而询价采购也没有按照要求选择超过三家以上的商家进行对比,而是直接询价后即向商家发出订单。②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往往容易忽略后续产品服务等问题,同时,应该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做到在保障其利益的情况下,满足企业需要的服务水平要求,并对其供应过程进行监督,避免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具有质量问题,也避免后续合作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纠纷。③采购缺乏计划性和规模性,针对规模较大的物资,有些企业一月集中采购一次,但部分物资需求较少,各部门上报不集中,难以实现规模采购的效益。(2)招标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物资编码不统一,没有严格的技术规范,一些电力企业不重视物资编码问题,很多物资缺乏有效统计整理,呈现混乱状态,当需要查询现有物资和了解物资情况时,就会遇到各种问题;其次,技术规范书需要按照严格的标准制定,各种参数必须满足其要求,如果没有严格准确的技术标准,会给管理人员带来一定的麻烦。(3)企业内部管理问题。首先,电力企业的各部门之间采购流程不统一,造成物资储备管理出现无序现象,管理者无法准确的对现有物资进行统计和管理,这种现象不仅造成了资金大量浪费,还容易引起物资积压,甚至过期、损坏。同时,物资采购流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各部门责任不明确,没有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由于没有制约,为物资管理工作制造了难度,难以实现企业的高水平管理目的。

4新时期下强化电力物资计划管理的相关策略

新时期下,各种信息化、数字化技术以及方法的引进,给当前电力企业的物资计划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技术支持,使得新时期下的电力企业的物资计划管理已经基本上实现了规范的流程,包括物资采购,存储,使用,短缺,废弃以及资金分配等各个环节。按照流程进行物资计划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资源和成本,为企业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下面详细分析新时期下强化电力物资计划管理的相关策略。(1)加强物资标准化体系建设。拥有一套完善的、全面的电力物资标准化体系是确保电力企业顺利运营的重要手段,能够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借助信息化、技术化的辅助手段,从实际出发,积极推动网络技术在物资计划管理中的应用,采用ERP系统模式对各项流程进行详细分析,形成联动机制,真正做到充分利用电力物资,加强物资的流动性和互换性。同时,完善的物资计划管理体系,能够系统的将物资管理过程形成一条管理链,具有标准的流程和形式,以便对物资进行有效管理,推动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标准和应用。(2)加强物资计划管理信息化。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力物资计划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高效性,努力做好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满足当前新时期下电力物资计划管理的需求,保障物资管理系统数据的有效性。现有的物资计划管理具有数据量大、数据复杂多样的特点,同时从事物资管理的专业人员较少,且技术水平不到位,加强物资计划管理方法,不断优化各种数据管理系统,能够更好的满足电力企业发展要求。(3)制定明确的物资管理计划。电力企业要制定明确的物资管理计划,根据年度计划合理安排物资采购预算,包括物资的发放、使用、消耗等,防止乱采购的现象发生,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制定相应的预算确保资金周转顺利。合理分配物资,提高物资管理水平,不断优化物资管理方法,结合实际物资管理问题,最大程度的借助先进技术的支持,合理计算电力企业自身所需要的物资,有效的制定物资计划表,充分考虑物资的实用程度、价格以及其他因素,在采购时才能够最大程度的节约成本。对于物资的利用,也需要有明确的计划,严格按照规定流程进行物资使用,严禁随意浪费物资。

5结束语

我国电力企业的迅速崛起,要求电力物资计划管理更加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然而,目前我国的物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电力物资计划管理水平的要求,如何强化电力物资计划管理成为电力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电力物资计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科学合理的加强电力物资计划管理的策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范元鹏.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4):88.

[2]杨秀峰.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经贸,2014(15):89.

[3]史月俊.对电力企业物资计划管理策略的阐述[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10):00165.

[4]李承厚.新形势下加强电力物资计划管理措施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5):108.